发布时间:2023-11-09 10:39: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改革 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生物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科目之一,更应是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中生并不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生物,为克服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生物的好习惯。
一、改变落后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很多人认为,高中教育,就是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做准备的,就是为升学而设立的。于是,主课,副科这些名词应运而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在高考中占分比例较高,就理所当然得成了高中的宠儿,学校重视,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财力让教师进修,为实验室填充设备。家长重视,不仅为学生购买大量的课外资料,经济较为宽裕的还为学生请家教。学生本人重视,总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主课的学习中。而生物则被挤在一个可怜的角落,不被人们重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要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也要从制度上加以激励和保障。生物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学生学习生物的引路人。其实,从我国高中学生的实际升学情况来看,每年升入大学的也只是少数,每年将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而事实上,两个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有专家和工程师,还需要多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大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是高中生物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高中生物的特殊地位,高中实验教学,并不被学校所重视,实验教学,困难重重。课时偏少,实验设备陈旧,实验难以开展。新课改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成为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动手技能的提高。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必须得到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甚至以讲代做,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准备,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学生,要想把实验做好,就得先学会课本内容,只有把课本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的对策来优化提高实验教学,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理会实验的妙处,在实验中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可以促进让学生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精英人才。高中生物课是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生物学习习惯,通过日常学习来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有意识、有能力主动去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
三、引进多媒体教学,使生物教学活起来
高中生物,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显得有一些枯燥,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还是“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一根粉笔”陈旧落后的老套路,学生难免昏昏欲睡。这就要就求物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多种方式方法。比如,使用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方法。多媒体,以其独体的形、声、光、影,等要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它以图文并茂、声像共存、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把细小事物放大化,把史前动物眼前化,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原理提供条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形成学习生物的热情,更好地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够将自身的特点表现出来,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有一定意义,同时也能提升老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备课;导入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79-01
一、高中生物备课的可行性的探讨
教师都认识到,备课的重要,其生物的备课呢?我认为有以下好做法:
首先,有效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活化教材。张老师说:“谁能吃透教材,谁笑到最后。”我校备课组据新课标下高考的特点,强调走进教材,又活化教材。走进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意义构建,也就是吃透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而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除了把知识点与社会联系加强之外,我校还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合作性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可是大多数探究性活动都“无疾而终”,学生难以探究出所以然,有些学生甚至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活动不以为然等等,最终只好等教师把结论“捧”出来。基于对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疑惑,我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简单地进行调查:选项非常欣赏这样的环节为体现新课标而做作教师应多给时间学生活动交流、评价部分有待完善这个环节可有可无评课教师4(26.6%)2(13.3%)3(20%)6(40%)0授课教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这个环节不好把握,希望以后多尝试学生18(31%)3(5.1%)29(50%)5(8.6%)0很喜欢,希望以后多写这样的活动我觉得无聊希望老师能给一些时间我们活动不知道怎么评价同学的介绍收获不大,还不如让老师进行介绍初步结论是,探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性,符合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与高一阶段学时紧内容多等有矛盾,建议在高二理科班多实施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
其次,备透学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道出儿童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因素,如挫折、害怕、紧张、焦虑、妒忌、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增个教学过程沉淀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启发学生克服认知系统的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认字结构、能力、品德,控制好教学过程。
二、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法教育教学可行性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很多,据本人的理解与积累,我对背景呈现法很感兴趣。其可行性的体现如下:对一些理论(如分离定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如免疫)常常只需向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而不必详细讲解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称为背景呈现法。如必修模块1《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老师只须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的物质来源、能量来源和氧气来源,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应用等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学习和探究!必修模块2中,孟德尔8年种植豌豆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基本定律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经历会使学生迫不急待地去学习和掌握遗传学中的相关的理论、概念;必修3中的《稳态的调节》等内容更少不了背景呈现法,如人口渴了为什么要喝水又要到处找水喝,感冒、发烧后食欲不振等日常生活现象更吸引着同学们自发去查资料、去学习探究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知识。背景呈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的背景呈现可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指明了方向。
三、高中生物教师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运用可行性的揭秘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生命基础课的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1.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2.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方潮.提升高中生物课的趣味性.学园.2010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78-02
人文教育就是教授人文知识,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标准,而高中生物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要发挥出自身学科的教育意义,也要寻找自身的人文教育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从而使人文教育贯穿高中生物教学的始终。
一、高中生物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 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强化考试技能的训练,以满足升学率的要求,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应试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教育;在教学方式的层面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过分追求教学的整齐划一,不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在广大学校合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不能缺少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方面。只有加强了科学教育,才能使得学生在知识及智慧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也只有强化了人文教育,学生的人格素养及其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高。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这一系列问题不单单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还在于人类对科学技术不恰当地应用,因此,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解决好现如今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人文教育引领它的正确方向,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思想教育,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未来科技发展对社会的破坏,引导生物科技向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 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科技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逐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单方面的人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当把人文教育思想渗透进去,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其竞争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应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才的发展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学生生物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把人文教育渗透进去,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发掘生物概念内涵,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生物概念的内涵,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珍爱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青少年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这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生命意识的淡薄,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规律的科学,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把生物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对探究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及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珍重生命,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二“人类遗传病”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遗传病患者的图片,然后对照自身,让学生思考作为身强体健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是平等待人。由于智力发展、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卑的学生要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并结合生物知识,让学生了解产生性状差异的原因。例如,在讲解“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时,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而来的,面貌为何不相同等一系列问题,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
2. 运用生态科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意识就是运用生态科学知识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土地荒漠化以及酸雨危害等。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资料,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让学生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
3. 利用生物科学实验,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及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能够通过科学的实验,增加人们对于未知的认识,实验性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踏实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例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思考独自完成探究实验,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亲身实践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国庆.论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教育界,2014,(35):151.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人民和政府高度关注生态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扩展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维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教育抓起。《二十一世纪议程》强调“加快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的首要就是教育”。【2】教育可以使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层次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使学生学习到与我国规定的各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条文,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负责。通过在高中时期学习了解相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有效通过生物课程对高中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中现行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大地提升。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及在面临问题并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时候,所需要的一系列生物学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在科学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更清楚的表述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在三维目标中均涉及到了生态教育及其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进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即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贯彻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在生物知识的讲授中要和学生所处的地方环境特有的生物、环境特点相结合,综合国家课程中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创新的融入地方特色课程,挑选与学生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素材,有效拓展校本课程,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物课堂的综合教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课堂结构。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生恰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对学生也提出了现实的社会要求。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生态知识和意识态度。所以在高中生物学的教育过程当中适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教学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来就融合在高中生物教材及课程当中,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的主要学习内容就包括了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及实例,从宏观的层次上讲述自然群落随时间迁移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造成的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影响,以及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阐述了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当人类离开了其他生物,离开自然界将无法生存,从反面证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有效地生态文明教育。
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有目的、有方向的创建生态教学情境,营造形象、美丽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并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生态环境的美好,为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的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
(二)直观教学,给学生心灵冲击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板书、板画、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己细致观察并分析来获取知识。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有关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藻类形成的水华的视频录像,更直观的使学生了解生态污染及其成因,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第二课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所以要求生物教师有效依靠生物学科的教材,并主动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可以改善周围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建设生态文明。
(四)开发环保节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在环境日、植树节等大众节日,组织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及家长参加小区、校园等清洁美化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做起”,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亲身感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高中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承担者,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把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晓磊.报告关键词[J].中国经济周,2017-10-23
【关键词】高中教育生物教学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将人文教育渗透到知识教学中
用于课堂渗透的人文教育应以教材为提取源,高中生物教师应清楚生物这门自然学科在高中阶段设置的几大分类中,哪些是与时事热点的社会问题有联系的,而教材知识有又有哪些直接点明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深度挖掘与合理加工,为学生展示具有感染力的生物学知识,并提取其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为了避免自己的授课内容被学生视为“说教”而产生反效果,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注重“渗透”一次的含义,即想办法将直白的教育内容化为无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直击学生内心,秉持“点到为止”的思想。因此,为让高中生心领神会,生物教师一定要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开展教学,定期转换教学方法,或是借助新奇教学手段,让高中生先接受学科知识的学习,再透过生物知识看到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可先根据教材的安排,为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基础内容,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内能量是如何流动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随后再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说起,待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范围的时,教师可结合当下热点问题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景象,如物种入侵、温室现象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应学生喜好,从网络中搜索一些赤潮发生时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观察生态系统失衡后的严重后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高中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人文素养最终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生物教师可多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活化解读,让高中生透过课堂观看生活景象。例如,在“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中,教师会为学生介绍神经调节的具体方式,并告知学生神经性药物的作用规律。此时,生物教师通常还会告诉学生的危害,以及心理药物的副作用,让学生谨慎对待这类神经性药物。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一话题其实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拒绝更是随处可见的标语,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使人文教育成功渗透,生物教师可以挖掘该话题的深度内容,引入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有新意的教学内容。在谈论心理药物时,教师可将关注点放在“抑郁症”这一话题上,由于社会偏见的存在,抑郁症患者被很多人认为是“精神病”,是要敬而远之的存在,生物教师可用生物学相关的科学观点为学生做出解释。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抑郁症患者在心理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以及为什么需要药物治疗,并为学生科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尊重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人群,对其给予关怀,沟通时保持同理心。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其实轻微抑郁症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生物教师也可趁此机会表达自己的关怀,消除学生的偏见。
三、完善教学评价,将人文素养渗透到人生态度中
教学评价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为在其中渗透人文教育,高中生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余,应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给予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更加愿意对教师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将教师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在整理对学生的评价时,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学生之间流行的话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收到教师的评价后,有接着看下去的欲望。随后,教师可对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表现、考试中的表现、作业中的表现等综合在一起评价,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编写具体的评价内容,而不是单纯地表达“赞扬”或否定,让学生能够从评价中吸取到有用的东西。在这种交流模式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也能够学会理性地看待事物,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就心浮气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生物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7
1.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现代教育手段是教育技术得以实现的媒介工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远信通讯技术等。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会运用到课堂之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当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和一成不变的板书课堂,而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音像教材。
2.以新课程改革视角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特性、体验性及问题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物学的知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指点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探索,点拨学生迷途知返,柳暗花明,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等方面的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接受更直观的信息。例如,在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将转录和翻译的微观过程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3)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生物教科书上的内容以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形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将学校、家庭、社区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将生物体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从新课程改革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在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启迪学生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2)从学生发展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从教师发展角度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还要掌握搜集课程资源的方法、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及不断学习现代化生物学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生物教学技术,培养高知识储备和高教学技巧的优秀生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新元,丑敏霞,樊明涛,等.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44-4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创新教育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25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行,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很多学校都在实践教学中着力推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同时对于我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 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其实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关的知识点大都来源于实际的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情景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然而,要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关键。学生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完全地释放自己,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才有可能充分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自由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1]。同时,教师真心地欣赏、肯定和赞扬学生也很重要。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自我构建的重要时期,教师正确的肯定及恰当的正激励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分析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以前高中生物的教学最为看重的是生物知识的传授,而现在随着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生物教学的任务在不断丰富。这也从本质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讲授,还要注重对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在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渗透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概括来说,基于创新教育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梳理,尽量将教学内容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创新”,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更新。通常来说,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是一些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而对于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不是很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相关知识的介绍,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介绍,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4 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分析
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将创新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新或者专家的学术创新之间的区别,如果将他们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他们之间是同一的,会严重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概括来说,学生的创新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再创新”,准确地说其实是一种知识的正迁移[2]。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引导及知识结构的构建。虽然,现行的生物教材给出了相关知识的结论或逻辑演进过程。但是,很多知识内容,仍然要通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对生物科学史的挖掘和创造性处理,才能更有效地被学生所接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史实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科学家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征,还有让他们深刻领悟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对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的了解,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建立。
5 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分析
创新教育不仅要求对教师教学理念及过程的创新,还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更新。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大力倡导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3]。有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重复地接受他已经具有的知识的时候,其大脑的兴奋度会明显降低,而且思维的惰性也会慢慢地显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更多地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4]。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选择专题为主,以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符合创新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教学方法以创新为特点,与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其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再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生产、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6 结语
通过对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及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的,而且这种潜能是可以通过教育开发和培养出来的。只要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给学生更多学习、思考及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排除那些制约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就能够充分地挖掘并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能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云霞.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2012,(3).
[2]张洋.浅析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J].现代阅读,2010,(8).
[3]蔡炳炎.有关高中生物中反思性教学的探讨[J].现代阅读,2011,(8).
面对着经济发展飞快,技术与科技不断创新的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迟早会与时展的步伐渐行渐远。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宗旨,所以只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以及金融经济等方面差距较大的中国,只有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产物,所以中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很有必要。此外,不断发展的科技造成资源的大量开发,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实施人文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中,可使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接受能力是强于其他阶段的,所以人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
(一)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的原则
1.对于人文教育的研究不能抛弃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环境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运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印证,从而让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方式有所了解。
2.对自然的尊重以及生存的规律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就行教育时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3.环境是人文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只有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视,学生才会对当地环境有一个明确性的了解,通过对环境状况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水涨船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教育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所帮助,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下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个建议。教师要抛弃教学中的陈旧观念,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并不适合,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这都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要充分认识与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并且了解它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改变学生的观点与认识,在对高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要让其明白一个全面型人才对于社会及国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同时,只有自身全面性的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市场里来,从而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感到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生物教育不再枯涩乏味。近年来,不少青少年都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生命的不重视让一幕幕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出现在人们眼中,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反复灌输生命宝贵的理论,还要在教受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一起探索解析生命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懂得生命无价。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都是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然后再根据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依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做到因材施教。生物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人文教育中存在各种方面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让教师将它融入到我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中,也要将它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去,对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积极的去实践与探索。此外,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中,教师也要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去,让人文教育充斥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人的精神动力中都充斥着人文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近年来,学生的各类负面事件频频发生,使得社会将焦点指向学校的人文教育。在此背景下,高中学校必须要重视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生物学科中包括诸多关于生命的知识点,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高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便利性,加大人文教育的渗透力度,不断健全学生的思想品格,积极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之下,学生的思想、心理、人格、品德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校园暴力、流血等事件的发生,促使学校不得不反思如何更好地加强人文教育。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高中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学到知识和技能,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基于此,国家教育部规划了高中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明确要求高中学校加大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发挥各学科教师的教育作用,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引导他们了解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进而用乐观、积极、阳光的心态完成高中学习,最终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1]。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现状
首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文思想教育越发受到重视,高中学校也开始注重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然而,由于尚未形成系统明确的人文教育渗透策略,使人文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加上诸多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学校深刻认识到,开展人文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保素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高中学校需要秉承“育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在学科知识中渗透人文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促使他们在使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头脑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最终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强化人文教育更为重要。生物教学作为学生认识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重要学科,对其提升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渗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其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致使人文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引入人文思想知识,没有全面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不高,难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体制的双重影响,教师教学依然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关注不够,致使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动。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积极对策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开发人文精神资源
课本教材既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开展学科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一定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和吸收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课本教材知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的将其展示出来。通过向学生展示富含人文知识的图片、视频等,充分激发其兴趣,点燃其人文思想意识。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通过视频导入教学内容,着重讲述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和如何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围绕热点问题,深入思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知识[2]。其次,教师要注重“讲事实、说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和获取学习心得。通过具有人文理念的生物知识,教会学生辨别善恶和美丑,促进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例如,在讲授“种群及其动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新闻热点和网络资料,讲述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群,阐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激发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再将如何保护环境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养成“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观念。
(二)依托实验活动,加强人文精神渗透
高中生思维敏捷、思想成熟,且智力水平高,只要挖掘到其兴趣点,将知识进行有机融入,就能调动起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强化知识讲解,并在其中积极渗透生物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3]。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先从人体相关知识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组成成分等知识。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实验过程。同时提出“糖类和脂质在细胞中有哪些功能和作用?”等问题,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如何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等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话题积极探讨,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组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还表现为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场合的情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重视人际交往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在团队合作中开拓思维、创新创造。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必需具备的,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通过融入人文元素,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4]。比如在高中生物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一是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布置任务。二是结合教材知识,设计一些趣味十足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为提高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观点和学习经验,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和途径。三是让学生围绕探究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积极改正,小组全员实现共同进步。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被局限于教室,思维被限制于指定的空间,从而缺乏创造性。教师也不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可以灵活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念、提升研究精神[5]。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节课为例,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认真调查服务行业排泄脏水、垃圾的情况,并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保护环境的可行性方法,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素质。当然,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教师还应当加大开发校本资源的力度,并围绕“美化地球”“清洁地球”“保护动物”等主题,开展系统细致的人文教育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争做“保护环境”的模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相契合,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新需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加大人文教育渗透力度。教师要将生物知识的科学性、人文性、教育性有机融为一体,积极构建人文教育情境,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的同时,促使其潜移默化地增进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毛玉.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67-168.
[2]范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3):123-124.
[3]马艳霞.谈人文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08.
[4]包晓燕.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新智慧,2020(8):3-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优化改进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实施,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其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也同样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标准。对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相应改革优化措施解决问题,使其教学方法和改革基本路线思想一致,由此推动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改进,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一、加强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分析课堂教学目标,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其目标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学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时间及最终应当达到的具体标准要求,都是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内容。其次要研究课程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决定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效果。因此,应对其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对其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进行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及经验,做到教学方案设计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在研究完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后,就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优化教学内容需要注意不要和基本的素质教育教材大纲相脱离,注重生物教材的基础性作用。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做到全方面了解,知道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尊重其教学价值。根据教材总体知识框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将不同层次、内容的知识进行分组来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生物课堂教学体系,在符合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以期做到帮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语言修辞手法。此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方法不同,将其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进行血糖调节功能的讲解过程中,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肝糖元比作银行,因为对其可进行血糖的随意存取,把肌糖元比作吝啬的商人,因为,在人们血糖低时,不可直接从肌糖元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比喻修辞方法,既形象又生动地表现出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富含色彩,课堂教学不再单调乏味,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2)合理采用生物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目前的高中学生课堂的人数比较多,这导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不认真听讲、睡觉的现象。对此,在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可针对具体情况,将其与生物课程中的一些具体内容相结合,在利用有意思的语言表述,使学生在意识到错误的同时,习得生物知识。(3)运用探究式生物教学方法。此方法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被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其主要就是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此,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程的安排,通过不断实践,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需要增强自主学习探究能力,通过不断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实践活动的影响,有效培养爱观察的学习探究习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可针对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交融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相应发展。对教学疑难问题的交流讨论也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还可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协作能力及探索精神进行相应培养。
三、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明确教学思路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针对高中的生物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要在保障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生物知识教学,注重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追求者,而不单单是接受者。优化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形式发展的需求,将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变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思维开发,并传授其具体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其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核心,其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情况,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针对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进行重点培养,使其了解生物课堂的生物现象及原理,以此推动学生明白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社会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此,高中的生物学课程要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技能人才的培养教学。考虑不同的需求方面,针对性培养出社会应用型人才。
结语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推动学科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2-02在物欲横流人心失重的今天,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的东西--以道德感为代表的软实力教育。许多同人感叹:现在的学生有成绩无素质。笔者认为对学生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健全的人格,与人或环境相处和谐,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比学习成绩好坏重要得多。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环保意识,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笔者体会并总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来自各方面毒害青少年的行为:吸毒、血腥暴力事件等,而各种事件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自杀或他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想意义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比如在讲到神经调节时,介绍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递质,它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时,可以补充(兴奋剂或镇静剂)的原理,并用图片、资料展示吸毒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残害,对亲人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危害性,使学生了解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危害,自觉珍爱生命,远离,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不论古今中外,莫不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学生的思想阵地必须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占领,不能让自我、金钱、权势、暴力的意识形态占据,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贯穿于各门学科的各种活动中,生物教材有的内容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强,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是要切实从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搜集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再者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育内容,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最后,教师也可结合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并将这些与祖国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进一步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的成功后面都是辛勤、汗水和意志,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展示科学史的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学,用心去感受。有关一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去向,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道德,永不言弃,不断进步。
四、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渗透 人文教育 办法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标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人文教育的核心含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实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新形势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高中生物课程作为高中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挖掘人文价值,将人文教育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生物教学更加全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分数,导致教学中以学生的成绩为导向,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输,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上有所欠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受到限制①。上世纪末,我国对教育进行深入改革,正式将素质教育提上日程。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丰富文化和遵守纪律的全面型人才作为教育标准。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必须并驾齐驱。科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基础,人文教育作为完善人性的手段,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竞争力,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全面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科学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也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从侧面反应出在物欲横飞的时代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等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②。这些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技术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利弊,取决于人文精神培养是否到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科学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也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③。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在各个环节中适当的加入人文教育。比如,在“生物系统及其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情境,通过播放亚马逊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学生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自然的和谐产生向往,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然后对于学生发表的关于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予以表扬,并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许,希望学生们能够一直保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把维护生态环境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物系统的奥妙并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性。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所以在人文教育中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人文意识。
3.在教学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积极研发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正,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对人文教育引入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将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徐慧琴、曾丽霞、何桢 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92-94.
② 刘国庆. 论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 教育界,2014(35):151-151.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意义;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生物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德育的知识点,立足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和德育往往是相互脱离的,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策。
一、德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
1.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更是为现代教育指明了方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了新形势下国家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某个侧面来讲,也是践行新课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和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相比,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能够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让教师改变传统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与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有人问: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答案是不一而同的。笔者认为:当今社会,情商、智商同样重要。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仿佛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商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从而使得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体制的牺牲品。而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一改传统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合理指导之下,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成为情商、智商同步发展的人,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对策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以说是生物教学领域的一大改革和突破,对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有利于让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那么,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有效地将德育教育与生物的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呢?
1.立足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发生扭曲和改变。此外,在当前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不同程度的都会存在压抑的心理,而一些程度严重的学生,则会发生自杀等案例。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是时下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而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正好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我们知道,生物是一门研究万千物种的学科,是一门富含生命气息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生物的成长、演变和衰老等过程,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懂得热爱他人的生命,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科学合理引导,培养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的压力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持之以恒的决心,为帮助学生有效地调节学习的压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在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生物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物进化的历程,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原理,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一切酸甜苦辣,懂得在今后自己面临困难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克服困难,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最后取得成功。
3.教师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一言一行都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树立好自身的榜样作用,要能够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感染和鼓舞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等等,都有利于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为促进学生形成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格外重要。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还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玲.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