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9 10:39: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改革 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生物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科目之一,更应是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中生并不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生物,为克服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生物的好习惯。
一、改变落后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很多人认为,高中教育,就是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做准备的,就是为升学而设立的。于是,主课,副科这些名词应运而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在高考中占分比例较高,就理所当然得成了高中的宠儿,学校重视,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财力让教师进修,为实验室填充设备。家长重视,不仅为学生购买大量的课外资料,经济较为宽裕的还为学生请家教。学生本人重视,总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主课的学习中。而生物则被挤在一个可怜的角落,不被人们重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要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也要从制度上加以激励和保障。生物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学生学习生物的引路人。其实,从我国高中学生的实际升学情况来看,每年升入大学的也只是少数,每年将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而事实上,两个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有专家和工程师,还需要多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大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是高中生物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高中生物的特殊地位,高中实验教学,并不被学校所重视,实验教学,困难重重。课时偏少,实验设备陈旧,实验难以开展。新课改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成为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动手技能的提高。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必须得到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甚至以讲代做,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准备,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学生,要想把实验做好,就得先学会课本内容,只有把课本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的对策来优化提高实验教学,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理会实验的妙处,在实验中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可以促进让学生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精英人才。高中生物课是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生物学习习惯,通过日常学习来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有意识、有能力主动去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
三、引进多媒体教学,使生物教学活起来
高中生物,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显得有一些枯燥,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还是“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一根粉笔”陈旧落后的老套路,学生难免昏昏欲睡。这就要就求物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多种方式方法。比如,使用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方法。多媒体,以其独体的形、声、光、影,等要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它以图文并茂、声像共存、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把细小事物放大化,把史前动物眼前化,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原理提供条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形成学习生物的热情,更好地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够将自身的特点表现出来,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有一定意义,同时也能提升老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备课;导入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79-01
一、高中生物备课的可行性的探讨
教师都认识到,备课的重要,其生物的备课呢?我认为有以下好做法:
首先,有效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活化教材。张老师说:“谁能吃透教材,谁笑到最后。”我校备课组据新课标下高考的特点,强调走进教材,又活化教材。走进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意义构建,也就是吃透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而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除了把知识点与社会联系加强之外,我校还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合作性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可是大多数探究性活动都“无疾而终”,学生难以探究出所以然,有些学生甚至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活动不以为然等等,最终只好等教师把结论“捧”出来。基于对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疑惑,我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简单地进行调查:选项非常欣赏这样的环节为体现新课标而做作教师应多给时间学生活动交流、评价部分有待完善这个环节可有可无评课教师4(26.6%)2(13.3%)3(20%)6(40%)0授课教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这个环节不好把握,希望以后多尝试学生18(31%)3(5.1%)29(50%)5(8.6%)0很喜欢,希望以后多写这样的活动我觉得无聊希望老师能给一些时间我们活动不知道怎么评价同学的介绍收获不大,还不如让老师进行介绍初步结论是,探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性,符合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与高一阶段学时紧内容多等有矛盾,建议在高二理科班多实施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
其次,备透学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道出儿童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因素,如挫折、害怕、紧张、焦虑、妒忌、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增个教学过程沉淀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启发学生克服认知系统的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认字结构、能力、品德,控制好教学过程。
二、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法教育教学可行性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很多,据本人的理解与积累,我对背景呈现法很感兴趣。其可行性的体现如下:对一些理论(如分离定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如免疫)常常只需向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而不必详细讲解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称为背景呈现法。如必修模块1《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老师只须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的物质来源、能量来源和氧气来源,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应用等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学习和探究!必修模块2中,孟德尔8年种植豌豆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基本定律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经历会使学生迫不急待地去学习和掌握遗传学中的相关的理论、概念;必修3中的《稳态的调节》等内容更少不了背景呈现法,如人口渴了为什么要喝水又要到处找水喝,感冒、发烧后食欲不振等日常生活现象更吸引着同学们自发去查资料、去学习探究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知识。背景呈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的背景呈现可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指明了方向。
三、高中生物教师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运用可行性的揭秘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生命基础课的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1.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2.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方潮.提升高中生物课的趣味性.学园.2010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78-02
人文教育就是教授人文知识,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标准,而高中生物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要发挥出自身学科的教育意义,也要寻找自身的人文教育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从而使人文教育贯穿高中生物教学的始终。
一、高中生物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 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强化考试技能的训练,以满足升学率的要求,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应试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教育;在教学方式的层面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过分追求教学的整齐划一,不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在广大学校合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不能缺少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方面。只有加强了科学教育,才能使得学生在知识及智慧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也只有强化了人文教育,学生的人格素养及其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高。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这一系列问题不单单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还在于人类对科学技术不恰当地应用,因此,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解决好现如今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人文教育引领它的正确方向,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思想教育,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未来科技发展对社会的破坏,引导生物科技向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 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科技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逐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单方面的人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当把人文教育思想渗透进去,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其竞争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应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才的发展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学生生物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把人文教育渗透进去,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发掘生物概念内涵,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生物概念的内涵,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珍爱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青少年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这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生命意识的淡薄,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规律的科学,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把生物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对探究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及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珍重生命,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二“人类遗传病”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遗传病患者的图片,然后对照自身,让学生思考作为身强体健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是平等待人。由于智力发展、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卑的学生要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并结合生物知识,让学生了解产生性状差异的原因。例如,在讲解“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时,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而来的,面貌为何不相同等一系列问题,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
2. 运用生态科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意识就是运用生态科学知识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土地荒漠化以及酸雨危害等。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资料,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让学生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
3. 利用生物科学实验,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及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能够通过科学的实验,增加人们对于未知的认识,实验性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踏实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例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思考独自完成探究实验,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亲身实践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国庆.论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教育界,2014,(35):151.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人民和政府高度关注生态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扩展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维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教育抓起。《二十一世纪议程》强调“加快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的首要就是教育”。【2】教育可以使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层次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使学生学习到与我国规定的各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条文,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负责。通过在高中时期学习了解相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有效通过生物课程对高中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中现行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大地提升。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及在面临问题并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时候,所需要的一系列生物学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在科学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更清楚的表述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在三维目标中均涉及到了生态教育及其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进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即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贯彻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在生物知识的讲授中要和学生所处的地方环境特有的生物、环境特点相结合,综合国家课程中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创新的融入地方特色课程,挑选与学生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素材,有效拓展校本课程,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物课堂的综合教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课堂结构。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生恰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对学生也提出了现实的社会要求。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生态知识和意识态度。所以在高中生物学的教育过程当中适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教学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来就融合在高中生物教材及课程当中,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的主要学习内容就包括了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及实例,从宏观的层次上讲述自然群落随时间迁移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造成的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影响,以及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阐述了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当人类离开了其他生物,离开自然界将无法生存,从反面证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有效地生态文明教育。
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有目的、有方向的创建生态教学情境,营造形象、美丽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并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生态环境的美好,为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的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
(二)直观教学,给学生心灵冲击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板书、板画、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己细致观察并分析来获取知识。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有关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藻类形成的水华的视频录像,更直观的使学生了解生态污染及其成因,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第二课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所以要求生物教师有效依靠生物学科的教材,并主动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可以改善周围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建设生态文明。
(四)开发环保节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在环境日、植树节等大众节日,组织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及家长参加小区、校园等清洁美化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做起”,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亲身感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高中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承担者,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把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晓磊.报告关键词[J].中国经济周,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