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古建筑景观设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08 10:50: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古建筑景观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讲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简洁实用原则相结合的,既科学又艺术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是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性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即是当今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东湖听涛风景区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与技巧。若对其应用得当,可在现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古今融合,文脉呼应,现代实用性与民族文化性相结合的设计深度与设计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景观设计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可分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两大类。古典建筑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丰富,结构复杂,雕梁画栋、角兽飞檐,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建筑、古文物建筑,还原历史面貌的建筑总括。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组群布局形式可分为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点可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从古建筑元素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点等两方面来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师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将园林建筑通过空间群体构图,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轻巧灵活、天然野趣,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审美观念。

2.东湖听涛风景区中古建筑现状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我国最大的的城中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五个片区组成。它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体,是武汉生态景观资源中难得的蕴含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隗宝。

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东湖风景区中的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以其较为悠久的园林特色景观,成为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开辟、人气最旺,民众认可度最高的景区。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湖岸线约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旧居、观景长廊、楼、阁、桥、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旧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纪念历史的屈原纪念馆,赏景品画的滨湖画廊,富有古韵的艺术中心,湖畔的秀丽长廊、远眺听风的长天楼,临湖观水的湖光阁、颇富民族风韵的行吟阁、曲桥亭廊围合的碧塘观鱼等。其中无论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蕴含着各自的动人故事,深深的体现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远历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态美感,将人文元素赋予灵魂情感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种人文元素,如果当今的设计师们再不重视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那么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将钢筋水泥铺满了景观园林中自然温婉的土壤,树木石林乃至城市里点点新鲜的空气也会变得冷漠多余,景观设计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宣传城市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独立性和组合性,如运用亭台楼阁、桥梁回廊的空间转换,不仅给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给景区增添了古韵古香的历史韵味,创设了园林意境,让人们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结合。古建筑元素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史诗的纪念碑,在景区内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复和创造,能让人们感受独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和利用

景区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初衷,是保护古建筑原状不被破坏。古建筑不仅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更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在城市景区中对古建筑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将古建筑元素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保护历史文物,成立艺术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艺术文化中心有湖滨画廊、屈原纪念馆、亚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滨湖画廊是一条沿着波光粼粼湖水岸边形成的艺术长廊,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在那里经常展示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或是书法雕刻,游客们在欣赏东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富有诗意的艺术创作,是景区中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纪念馆是一所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建筑融合。馆前竖立着屈原的半身像,展馆内陈列了有关屈原和楚国文化的资料史册,通过纪念馆弘扬湖北的地域文化,让游客们全身心的体验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以楚国建筑中轴对称、高台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组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氛围。对待有一定艺术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设计师们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展厅观光的形式组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览。让游客们全方位的了解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区游玩的同时获取文化上的升华。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台楼阁,增添景致

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保留、利用富有中国园林气息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间构成形式,不仅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设施,更增添了现代园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让园区中古建筑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带来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意义。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沧浪亭、湖光阁、楚风园、先月亭、可竹轩、长天楼、多景台、听涛轩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线性的休息玩耍、如画风景的地方。古韵古香的亭台楼阁给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在沧浪亭享受林间的鸟语花香,在长天楼远眺远山,在岛上的先月亭,多景觅一份优雅,在听涛轩闭目感受湖水的沧海桑田,水云轩品茗“水云乡”,无不让人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东湖景区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别致。落羽桥,荷风桥等穿插在东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衔接了各个听涛景区的各个景点。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赏两岸的风光,这是石路古桥才有的意境。钢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无法与湖水和谐共处。

通过笔者对听涛景区内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实地的探讨考察,生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设计需求。同西湖等国内其他湖泊型风景区相比,东湖因其历史文化原因,名气有所欠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风景区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没有任何蓝本,属于应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长天楼,屈原纪念馆等古建筑,随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韵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养。文化美感是需要历史的底蕴的,是需要时间来衡量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师们进一步探讨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历史的延续性。现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设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呼应。大力发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握好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律。古建筑元素从造型特点上,可分为:

1.建筑空间布局

通常都是一个主体核心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辅助建筑,中间用廊衔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群体。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凸显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休闲的楼阁亭台是在景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给人的印象四方开阔,多以六开间二至三层楼的格局为主,在树木远山处,适合远眺休憩。而亭台多建在环抱山水,景色清雅,视线开阔的地方。例如听涛景区的行吟阁,史建于1954年,位于东湖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与水相依,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道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层层飞檐,灰墙翠瓦,与桥、水、陆连接成线性风景长廊,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2.建筑形态结构

听涛景区古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基本由台阶、屋身、屋顶组成,梁柱作为基本骨架和受力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结构,远观类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元素与景区的融入可凸显地域文化,例如从建筑形态结构方面考虑,可以再建筑的门、窗、屋檐、柱、斗拱、瓦当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态和结构细节让游客体会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质

建筑用材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为满足力学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质选择可根据地方文化适当多样化,突出自然风景和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选择地方性材料,竹、土砖、灰瓦等,让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传承了古园林建筑的常用颜色,灰色的墙面,朱红色的立柱,墨绿如木的楼顶,无不显示出园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通过对听涛景区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布局、结构、材质、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景区古建筑元素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突出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风景感化游客,让东湖生态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龙头产业和支撑点。通过对东湖听涛景区的系统分析,由此可以考虑到景区未来规划可以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进一步对生态景区中人文化可持续的重视。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三充:

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与景观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不协调

景区的环境受到了城市工业的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东湖的水质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业化的破坏。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区的人文元素有点单一简单化,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层面较为淡薄。例如异国风情园与其临近的蝴蝶花园,海洋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建筑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协调,因而景观文化情调不太统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体现景观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和组织观赏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设计要根据景区的规划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应,这也是景观设计最想达到的景观情境。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通过利用地形,山顶、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环境景观要素设置建筑群组。例如在听涛景区观景平台旁的“碧潭观鱼”建筑群,是一组以曲桥亭廊相连贯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园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体现楚国喜邻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将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景区设计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立主题东湖文化区。区域主题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将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体化,才可以更加和谐统一,促进东湖生态景观的完善。不得不承认听涛区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景点的衔接性过于缺乏。将艺术中心,亭台楼阁,长廊隔断,集会场所相互融汇贯通,具备了基本的游览指导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学习欣赏东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观有些注重形式主义,过于关注功能性,人们在享受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观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把一个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经济、自然元素等相关元素与景观设计做有效的结合,使得景观不再缺乏特色审美感。而透过以上就东湖风景区内古建筑元素的融合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当今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设计师需要不断深刻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将理论性的知识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

项目来源:2012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篇2

1对生态设计文化的思考

1.1生态设计文化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设计理念项目,生态设计文化更加强调自然式设计,就是尽量通过能接近自然的设计方法,通过植物群落的设计、地形起伏等,从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术界最早将生态设计文化理念应用到实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广场时,根据当地的地形、水系特点等,设置了一个长达3.4km,宽800m的广场。该广场在建成之后,为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并为纽约市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1.2生态设计文化的应用原则

在应用生态设计文化过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几点原则:

1.2.1尊重场地历史原则

尊重场地历史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尊重场地的历史,在不破坏场地原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设计。例如,在广东佛山粤中造船厂旧址改造中,俞孔坚教授带领团队将其改造成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园。在该公园设计中,尽量的保留了场地的原始生态元素与文化元素,包括厂房的烟筒、龙门吊等都经过改造成为了公园的特殊景点,并且对于原场地的部分驳岸形式不做任何处理基本保留,对某些地带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为公园景观所用。这种改造方法尽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观,避免对场地做过多的修正。

1.2.2生态优先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要尽量使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人类活动而产生变化。这种设计原则更多的体现在湿地、滨水公园等场景中。例如,美国学者在设计查尔斯顿滨水公园时,留用沿河一侧的河漫滩,并尽量扩大其范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保证了沼泽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2生态设计文化在古镇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体景观

与现代城市相比,古镇的迷人之处就是古街所呈现的宜人尺度,在这个“尺度”中,水景观往往能配合古镇的街道、建筑共同构建一个优美的景观,“以水景带动街道”已经成为古镇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态设计文化下,所设计的水体景观应该充分考虑到古镇的及拿住特点,为了缓解游客局促、压抑的感觉,尽量布置一些相对活泼的水体,包括溪流、喷泉等。对于古镇的水源,考虑到历史小城镇的选址多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选择水体源头时,应该借助这一自然优势,将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区内,在古镇内建立一个“活”的水体景观,提高古镇环境质量。

2.2营造生态驳岸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高古镇生态质量,在建筑景观设计中要避免选择浆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驳岸方式,虽然这种驳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会明显降低景观的与类型。因此在驳岸处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改进:①尽量减少对岸边环境与水体的影响,采用简化处理方法,避免过度处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材质作为护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块表面,为生物创造栖息空间;③在岸边种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美化滨水环境,呈现景观的自然风貌。

2.3利用废弃材料创造历史景观

古镇作为历史小镇,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的内涵,并且体现了历史、时间的色彩。因此在设计中,要尽量还原古镇的历史文化,让“时间”的特色能体现在古镇装饰中。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采用一些青砖灰瓦,毛石材等装饰性弱的“旧”材料,可以体现景观的历史感,有助于历史印象的加强;在对城镇景观进行更新中,尽量使用残砖、枯井等景观装饰古镇景观,更好的展示古镇风采。

3结论

生态设计文化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相关人员而言,在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尽量还原古镇景观,让古镇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气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古镇景观的可观赏性,还能保证古镇环境,一举两得。

作者:张晓晗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璐.公共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生态化分析[J].建筑知识,2015(06):72~73.

篇3

关键词 古典园林设计;景观绿化;现代化园区建设

一、概况

我国近年房地产的经营理念不断的变化,地产的营销主题出现了很多变化如围绕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等主题的地产不断出现,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现在的景观建设更强调的是共享性、自然环境设计、人造景观设计等,人们主要倾向安全安静、环境优美等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因此我们要崇尚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来结合现代化园区景观建设的设计特点,强调环境景观与古典园林特点的艺术性。21世纪后,居住区环境与景观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提倡古典的景观设计风格,被人们欣赏的同时还要物尽其用,创造古典、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更是今后设计理念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关注建筑的户型和外形舒适外,更多的是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居住区的建设越来越高。我们在设计中要融入中国园林传统风格与古典建筑特色将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出全新的设计意境的古典江南风景。

二、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与古典园林设计及发展趋势

1、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理念

居住区的绿化是现代居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提倡低碳环保和绿地建设。这样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气温、减少灰尘和噪音、降低居住区的风速、美化我们居住的空间。

居民区绿地特殊性:(1)居住区的绿地设计与公园的古典园林设计不同,居民区绿地更贴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绿地,在设计上更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居民区景观的设计要在人们的锻炼身体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谈天下棋上设计出符合符合古典园林风格的设计,看见涓涓的流水与荷塘的景色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居住的人们彻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区的绿化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设计出有花、有草、有树、有亭台楼阁、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风格设计,使人们喜爱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

2、古典园林设计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古典园林设计概况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山水为设计基本的原则,中国的园林设计特点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观设计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设计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设计风格,我们要在设计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结合,在园区建设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建造过程中使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做到“虚实相间,以虚为主”的建筑群体,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物与院落之间是否紧密结合。其次,山石的设计是古典园林最有情趣的创造,山石不仅可以点缀景观空间,而且还可以起到遮挡事先与围合空间的作用。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水是最基础要素之一,在设计总要以池塘作为设计的中心,沿着水池对四周的建筑进行设计形成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的布局建设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宽敞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将水面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小块,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在池塘上设计出形式各异的自然水景。

(2)古典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诗意的建筑设计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我们的情操。而近年随着我们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园林设计迅速升温,一股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设计趋势中,设计中采用大量中国古典庭院中花坛的设计,园林设计师不在追求欧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设计几千年中国古代传统居住文化建设。

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元素进行延伸和发展,在现代化居住区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一个国家的居住环境的建设与设计水平是提现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和园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区园林设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任务。

从园林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出全新的设计思路是我们现代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计专业,现代景观设计中出现的素材与传统园林设计素材进行有象征性意义的结合。在居住区园林设计植物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占主导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设计者选择的景观材料,在景观设计总我们将土地、砖、岩石、水、钢、木头、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与人工素材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区的建设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流。创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设计、追求优美的自然主义设计、追求清晰的结构古典设计等,给人一种新视觉的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种设计手法与设计元素在此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作为人类感知的自然媒介,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性、社会性、自然性,这样的景观设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三、居住区景观绿化环境与园林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合理的合计,景观设计规划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创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态要求等,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树荫、秋天要有果实、冬天要有绿色的景色,设计者要创造出清晰、自然、舒适的园区绿化环境。

1.1 游园型的设计原则

游园的设计原则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服务的,要依据居住者的年龄不同设计出布局紧凑互、不干扰的活动区域。儿童活动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铺地尽量采用海绵塑胶面砖铺地,园区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园区的人们进行跑步锻炼,通往亭台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铺砌。在园区园林建筑与设施方面设施要独具特色、小巧玲珑、位置摆放适当,要池塘和亭台位置设立共人们休息的坐椅、旁边设立花坛、园灯以及园区的宣传栏。

1.2 住宅型庭院设计原则

住宅区比较密集的园区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阴暗处比较多,所以要选择耐的荫树种。对于居住环境是否安静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植篱可以降低园区的噪音其宽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园区建设的空间尺度和树种的高低与园区住宅的层次相称,居室的窗外尽量种植一些乔木类的植物,避开地下管线进行栽种。

1.3居住区绿地中所需的树种选择

在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资料表明要选择生长健壮方便管理的树种、选择冠大叶茂的落叶阔叶乔木。利用树木的特点在夏季可以为园区的人们大面积遮荫,在冬季不遮阳光、改变空气湿度、吸附灰尘、降低噪声,还要选择耐荫的植物。

四、结语

世界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本土地文化。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设计,现代化的园区的古代园林设计遵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结合西方的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对古今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以和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吸取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与现代之韵相结合,创造出更高层次、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再创中国园林设计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唐军,杜顺宝;拓展与流变――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回顾与思索,新建筑,2001.

[2]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科技.1998(10):5-7.

[3]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11-12.

[4]高妍彦;艺术哲学对于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4

关键词:基桩 声波透射法 注浆

1 前言

目前,基桩桩身砼完整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及钻芯法等,声波透射法将换能器置于预埋在桩中的检测管内,通过换能器的上下移动,可实现全桩长各剖面连续检测,因此探测结果可靠性高,且不受桩长、桩径及成桩时空孔深度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对桩身砼完整性要求高却常常存在空孔的基桩桩身砼完整性的检测,如桥梁工程等。本文即是声波透射法检测桥梁桥墩大直径灌注桩桩身砼完整性的应用实例,不仅准确可靠地检出桩身缺陷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经钻芯验证,再利用钻芯孔作为通道,对缺陷进行补强加固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

2.1 检测方法

该跨海桥梁工程主桥采用单塔斜拉大跨结构,造型优美,其桥墩桩基采用16根大直径灌注桩,桩径Φ2.5m,桩长约38m,采用水下C35砼浇筑。每根桩沿桩周成900角布置4根检测管,检测以两管为一组进行两两对侧,共检测6剖面,综合每剖面测得的声学参数及PSD判据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声学参数异常部位再进行斜测、交叉斜测、扇形扫测等,以推定缺陷的位置及其分布范围。

2.2 检测结果

检测发现16号桩在两个深度区域存在不同分布范围的缺陷。

核查16号桩的施工资料,其砼设计方量约192m3,灌注过程虽较为正常,但灌注结束时发现砼灌注方量比设计方量少3m3左右。结合地勘资料,推定上述不同深度范围桩身存在因塌孔夹泥砂或离析的缺陷。

2.3 钻芯验证

为验证检测结果,并考虑日后可以利用钻芯孔作为对桩身缺陷进行高压注浆处理的通道,根据超声检测推定的缺陷范围选择4处部位进行钻芯检测验证,钻芯结果与检测结果完全吻合。

3 缺陷补强加固处理

3.1处理方法

采用高压水旋喷切割、气举排渣、高压注压浆法,即利用高压泵产生高压水喷射流,对缺陷段进行高压水旋喷切割清洗,再采用气举法将被切割剥落的泥砂排出,形成缺陷段内的“空体”,然后再高压注压浆,向“空体”内注压入高浓度水泥浆液,经填充凝固以达到补强的目的。

3.2处理流程

钻孔抽芯高压水旋喷及气举清理自检及监理检查孔口管埋设水泥浆液配置高压注压浆补压浆及稳压水泥浆凝固硬化孔口管拆除

3.3处理步骤

①、高压水旋喷及气举清理

利用钻孔取芯的孔位,进行高压水旋喷切割、气举清渣。高压清水经喷射器产生高压射流,清水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其压力加大,对各缺陷段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切割清洗;清渣时详细查看渣样情况,判断周边孔壁是否破坏以调整旋喷压力,保证清理效果。清渣初期从孔内排出较多水泥砂砾和碎石,之后水逐渐变清,因而判定切割清洗及排渣效果良好。每个缺陷部位均有两个钻芯孔,通过对各个孔位的切割清洗,使同缺陷部位的两孔相互连通,不仅验证了缺陷范围,而且对注浆非常有利。

②、埋设孔口管。

桩顶面孔口周围凿毛,各钻芯孔均埋入2根Φ32mm钢管,一根伸入孔口3m,另一根伸入缺陷部位, 并用水泥砂浆封堵牢固(孔口3m,注意管孔不能堵塞),要求其在承受强度达到3MPa时不泄漏,管顶需高出桩顶0.3m~0.5m,并装好阀门开关以作为稳压之用。

③、水泥浆液配置。

水泥净浆强度按40 MPa配制,水灰比为0.5~0.6,掺入适量膨胀剂、减水剂和缓凝剂,水泥浆的密度大于1.9g/cm3。此配方的水泥浆液膨胀效果好,与壁周紧密粘合,确保缺陷段压浆处理后浆液自身及与原桩身混凝土紧密结合。水泥浆充分搅拌均匀,并经过筛网过滤,以防堵孔。

④、高压注浆置换

各孔分别进行自下而上高压旋喷注浆,用水泥浆液置换出原缺陷段的清水和尚未被排出的碎屑。注浆时出浆孔开关全部打开,待出浆孔返出的水泥浆与注入的水泥浆相同(现场检测以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且不再排出碎屑等杂物时,即关闭出浆孔开关憋浆。

⑤、孔口补压浆(静压注浆)。

在压浆孔的外套管安装压浆嘴,从外套管与注浆管的间隙补压水泥浆,以不断填满因浆液可能沉缩而出现的空隙,通过补压浆,使缺陷部分的“空体”更加饱满密实,保持压力为2.0MPa,稳压30 min后压浆过程完毕,补强结束。压浆工作结束后,静压注浆在浆液终凝前需进行2~3次灌注。

4结语

①、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桩身砼完整性,因其各剖面连续检测,可准确发现缺陷并推定其分布范围,为缺陷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②、利用钻芯验证孔,可对缺陷进行高压注浆处理,提供了一条大直径灌注桩桩身砼局部缺陷补强加固处理的经济便捷的途径。

③、高压旋喷注浆处理经验:钻孔过程必须不断校正钻机主轴垂直度,保证钻孔垂直度

补强处理后,工程竣工至今,桩基安然无恙,右图为该桥雄姿。

篇5

关键词 徽州古民居 景观设计 周边环境 历史建筑保护

一、古徽居保护的前提

1.1 古徽居保护的目的及其限制因素

古徽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体现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更在于其承载的当地的历史文化。因为前者可以通过测绘来记录重现,而后者具有历史性与地方性,不可复制。所以,古徽居保护的目的重点是保护和发展当地的历史文化。

一些古徽居的特点也是保护中的限制因素。环山抱水的徽州村落大多交通不便。而木结构的建筑需要人的使用才能避免由缺少通风和日晒引起的腐朽衰败。另外,不同村落保存的完整程度不同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1.2 古徽居保护的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对古徽居的保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旅游开发:对交通便利的村落进行修复改善,将古徽居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并利用经营利润养护古徽居。

(2)修缮维护:对交通不便的村落进行恢复性修缮,使其满足居民现代生活方式。

(3)异地搬迁:是具有过渡性的保护方式,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无奈选择,必须谨慎对待。

二、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作用及价值标准

2.1 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作用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是形成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重要有机的一部分。

通过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对保存完好的原生环境进行梳理、还原,还能对已被破坏的原生环境进行改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古徽居保护项目的品质。

2.2 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价值标准

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主要从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个方面综合评定。优秀的景观设计应该以项目的性质为前提,偏重一个或两个价值方向,在三价体系中取得平衡。

古徽居保护中的景观设计以保护和发展徽州历史文化为出发点,而注重“场所精神”正是所有景观美学理念所一致认同的;从结构特点与保护方式来看,古徽居保护不单需要人的使用,还要注意经济成本。因此,评价古徽居保护中的景观设计,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主要标准。

三、对古徽居保护中景观设计的分析和探索

3.1 旅游开发方式中的景观设计

采取旅游开发方式的古徽居村落一般交通便利。根据村落保存现状,又可以分两种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1) 并列分置

并列分置模式主要应用于保存完整的村落,就是将为旅游配套产生的新空间原有的村落空间分离开,通过新旧对话使两者产生联系,解决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矛盾。

从美学价值上看,新旧空间应该有一定距离并且有明显的不同,以体现对“场所精神”的尊重。从社会价值上看,村落中应适当增加可以满足旅游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设施。并列分置模式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此不作赘述。

(2) 片段共生

目前对已破坏的古徽居进行保护时,仍停留在“修旧如旧”的层面。对于具有历史遗产价值的古徽居采取这种保护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古徽居理解历史。但对于普通民居,如果片面强调“修旧如旧”,只会进一步的破坏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使其成为一句与历史割裂的躯壳。

“修旧如旧”可以发展出“整新如旧”,即对新建的民居进行粉饰,以达到外表上与周边的古徽居协调的效果。这种仿古的新建筑会湮没古徽居的原真性,造成对古徽居历史价值的误读。

这两种观点都体现出一种静态的历史观,将古徽居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价值简单理解为表面形式,而看不到历史的发展,也看不到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片段共生正是利用当下的技术手段,通过“蒙太奇式”的艺术拼贴手法,将历史遗存与新建部分穿插起来,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古徽居进行叙述、解构、重建和发展,使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产生互利共生的联系。片段共生的保护方式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一种对当下地方文化的探索与传承。

3.2 修缮维护方式中的景观设计

对于交通不便的村落一般采取修缮维护的保护方式。从美学价值上看,对“场所精神”的挖掘与发展仍然是评价标准。从社会价值上看,由于修缮维护方式有投入高、难度大、社会影响小的特点,而且只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更突出经济性。因此,修缮维护方式中的景观设计应该注意使用“乡土主义”的设计方式。

3.3 异地搬迁方式中的景观设计

异地搬迁是一个敏感而又无奈的话题,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古徽居与其周边环境割裂开来。同时,在拆卸和重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古徽居的岁月痕迹和历史信息造成损害。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看,异地搬迁实际上是以牺牲美学价值来满足社会价值。支持者一般持两个理由:被破坏的古民居没有完整保存价值;就地保护难度大。

但这两个理由都不充分。认为被破坏的古徽居没有保存价值,又是犯了静态历史观的错误。所谓的“破坏”就是建筑在历史空间中的消极发展,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变消极为积极,这样才是延续了徽州文化的生命。至于就地保护难度大的理由就更站不住脚了。作为异地搬迁最成功实例的潜口民宅,其建成前后共历经十余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难道这种“原拆原建,修旧如旧”的异地搬迁比就地保护来得容易么?

结论

古徽居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景观设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既被动的服务于古徽居保护,又主动的为古徽居保护指明方向。同时,应该以发展的历史观对待古建筑,不要只将古建筑当做博物馆中的标本。应该大胆地使用当下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给古徽居注入新的生命力,继续发扬徽州的地方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卫.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唐军. 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 姜, 夏娃, 翟云. 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3(01)

[3] 宋言奇.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 城市问题. 200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