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建筑范文

公共艺术建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艺术建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艺术建筑

篇1

【关键词】 城市建筑;建筑形态;公共艺术;艺术化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2]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3] 勒·柯布西耶 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4]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166429.htm

篇2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着,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66429.htm

篇3

关键词: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现代化管理;运用

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与精神领域建设相关的艺术,现在我国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基本属于城市化建筑艺术。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为了让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与城市化建设相融合,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都运用了现代化管理方式。不过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中实行现代化管理需要经历相应的磨合期,这导致现在的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中运用现代化管理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推进我国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概述

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物中经常会伴随着艺术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公共建筑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艺术随处可见,如浮雕、楼房、喷水池等都属于建筑艺术,而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则是在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用于为公众服务的开放性建筑艺术。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属于公共建筑,以此多位于城市建筑之中,是城市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如北京的鸟巢就属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这类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一般都会体现出自身一种具有独特性的美感,如我国的长城作为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就传达着一种高大坚固的建筑艺术精神。甚至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会代表这某地的精神文化,如上海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就以成为上海市的代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艺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这类艺术的工程量较大,为了保证建筑的质量与艺术间的平衡,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公共场馆建筑完工后为了保证开放后建筑内部的有序及高效利用,也会进行现代化管理。现在我国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同现代化管理进行了融合,这从长远来看极为有利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城市化发展需要。但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现代化管理实行效果有待加强,目前的公共场馆运行与现代化管理处于磨合时期,现代化管理的实行效果有待加强。

二、现代化管理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现代化管理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但我国严重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中这类机构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利于将专业的管理人才聚集在一起,这样将有效的提升管理的质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管理就会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我国的管理组织机构还局限在商业领域这类对管理要求较强的领域,我国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在现代化管理方面并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没有组织机构导致在公共场馆的建设与运营中都相对混乱,从而促使现代化管理在公共场馆建筑中效果不佳。在建设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过程中经常由于多方协调不佳导致指挥上的混乱,从而造成现代化管理实行困难。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营过程也会存在财政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2.意识观念上的淡薄

现在我国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极为有限,多数人对于现代化管理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并不了解,从而造成了在意识观念上对将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中的淡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虽然在城市化建筑中较为常见,很少有人会对公共管理建筑艺术进行专门的了解,导致人们对公共管理建筑艺术的认知较少。加上公共建筑对外进行开放,人们在该建筑中消耗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消费者需求极难显现,从而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而现代化管理理念出现的时间也相对短暂,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观念也相对较弱。

3.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部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是盈利性质的,但在其运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这造成了现代化管理体系上的不健全。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建成后会对外开放,而在现代化发展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就会针对场馆管理部门成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我国的公共场馆运营一般仅有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并不进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是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营的保证,有效的监督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有利于现代化管理的廉洁建设,有利于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完善。而现代化管理缺少监督管理体系就是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中较为明显的问题。

三、加快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建筑中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现在我国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这造成了在现代化管理上的混乱。要想加快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从而通过专业的管理人才实现对公共场馆建筑的有效管理。我国的管理组织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在建立组织机构的过程中其组建可以通过向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外借鉴学习,以此来加快公共场馆建筑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不过在建立管理组织机构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管理实际,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多会具有当地建筑物的自身特色,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在建立管理组织机构的时候应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

2.加强现代化管理及公共场馆建筑观念

现在,把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存在着观念淡薄的问题,管理者对现代化管理的认知不足及民众对公众场馆建筑艺术的不了解,造成了在管理时观念的淡薄,为了加强现代化管理观念必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管理者对现代化管理的认识可以加强管理阶层的信息沟通来落实。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管理阶层决定着该建筑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只要让管理阶层通过互相间的沟通认识到现代化管理的优越性,现代化管理理念就将会得到增强。第二,加强民众对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了解则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建筑物的知名度,还可以通过公共建筑艺术了解的增加加强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又会与现代化管理相辅相成。

3.完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的监督机制

现在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中多数都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要加强其管理体系必须要完善公共建筑管理的监督机制。公共场馆建筑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可以在完善监督机制时利用这一特点建立民众监督机制,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实现公开化。有效的民众监督不仅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的建设,还可以在无形之中加强监督民众对该公共场馆建筑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公共建筑的长远发展。在监督机制的完善过程中除了民众监督,场馆的内部监督也极为关键。内部监督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来进行,并且有效的发挥财政部门在经济上的监督。在完善内部监督的时候可以借鉴在商业实行的现代化管理监督机制,这样将加快监督机制的建设。

四、结束语

公共场馆建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公共场馆建筑已经逐渐被人们作重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筑物的多样化发展,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要求也逐渐增加,为了提升公共建筑艺术的竞争力,将现代化管理引进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成为了必然趋势。良好的建筑管理有利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推广,有利于当地的城市化特色建筑建设,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并从管理组织机构、观念认知、监督制度这三方面分析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现代化管理在公共场馆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鹤.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2):19-22.

[2]王鹤,张兵,赵世勇.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及其应用[J].理论与现代化,2013,(3):114-117.

[3]韦景竹,李秋月.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版权管理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11):19-26.

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筑化;建筑表皮;多元化

Abstract: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ublic art brings more spa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rt. The architectur-ization of public art widely fuses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ubl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rt form, this article pondered how to fuse the public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in how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ublic art by architecture elements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skins and spatial forms. We hope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Keywords:public art; 'architectur-ization'; the skin of architecture; diver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71-04

1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解

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从历史及其沿革的情形来看,长期处在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从广义上说,现代公共艺术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语言的综合体。从社会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概念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具体的物化形态看,一切置于开放性空间中的带有公共特性的、以社会公众主体为服务对象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活动,例如传统认知的壁画、雕塑、建筑、工艺品、城市景观及公共设施、建筑装饰物以及开放性的艺术活动、造型艺术、摄影艺术、影视作品等等,都从属于公共艺术的具体物化形态范畴。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文化精神及审美趣味不能是随意和私人的,它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2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开创性及经典意义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壁画群,到90年代中晚期国内渐趋涉猎“公共艺术”概念,这当中可谓经历了艺术、社会、市场及文化诸多方面快速而多样的变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还是作为“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概念出现的。一时间城市雕塑作为当时的公共艺术的主要方式大量的出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公共艺术被理解为将传统的雕塑、壁画放置在城市中,为城市锦上添花,缺少了对城市空间的精神理念的引导和注入。

进入90年代以后,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正式被提出并且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这和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商业艺术、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观”,体现在公共艺术特色上则是大众化、个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相互杂糅,写实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并存,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城市、艺术和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和融合。这个时期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社会大众文化和公共参与,并且自身的艺术形态、运用媒介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更加广泛,公共艺术趋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和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时期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规划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标建筑更是以一种典型的公共艺术面貌展现在城市地域环境之中,这种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势必对我国公共艺术及文化产生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建筑化的思考探求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的艺术形态的关系及融合,从而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3“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建筑性的构造体或是建筑内外景观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建筑大规模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规划是现代公共艺术多元化、城市化、建筑化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又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融合的形式、理念及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我们也正是要思考现代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形态如何发生有机而系统的互动和融合,从而寻求更多的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对话的契机,发现更多的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这无论对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城市化、大众化发展,还是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意识都是一种积极的因素。而这种融合正是城市公共艺术建筑化的一种体现,它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组合,从而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但这种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毕竟属于建筑空间表达的装饰强化部分,虽然和建筑本体有着某些协调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没有体现出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形态的直接对话和融合,因为它始终没有处于建筑层次的主导地位。

另一种公共艺术建筑化融合的形式就是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完全渗透到建筑自身的结构、内外有机的表皮以及空间形态之中,整个建筑环境包括自身结构、表皮和空间造型都以艺术化的姿态展现出来,艺术的表现性因素贯穿设计的始终。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艺术对公共艺术影响的要素包括着现代材料介质、制作技术、现代艺术思维与形式以及服务对象的泛社会化背景等诸多方面。所以公共艺术必须从包括建筑技术、材料、表皮、空间形态、区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介入城市建筑,使两者融合成为浑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艺术化的有机融合在建筑层次上可以说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中国国家体育场(图2-4)之所以有鸟巢之称,完全来自于其外立面设计十分类似于鸟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奥运规划场所的广大空间中设置一个“鸟巢”建筑,它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特的公共艺术品,它所寄托的人文精神和奥运理想都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亿万公众心中。作为奥运公共环境中有机系统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周围的景观都精心地做了设计,图3中的雕塑就是借用鸟巢建筑表皮结构的形式元素,采用了园艺景观中置石的方法有意无意的在草地上设置了公共雕塑景观,从而巧妙的把建筑与景观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还有行路旁不规则排列的小鸟巢景观灯(图4)在形式上也运用了鸟巢的建筑表皮的视觉元素,体现了整个设计的系统化。

奥林匹克公园中的公共电话亭(图4)的设计也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了传统的墙饰艺术和现代的中国红色元素设计,实现了功能性和艺术化的有机统一。

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北侧有一处下沉9m、长700多米的地下花园广场,其中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把中国文化精神艺术化的表达出来。其中地铁前的鼓墙景观(图5)结合现代设计构成和传统文化元素,手法巧妙的传达出一种公共艺术的审美精神。

4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的语言表达

4.1 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建筑化表达的意义

表皮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构件渐渐成为建筑形式表现的一个主题。当建筑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姿态耸立在城市空间中时,往往它所带来的空间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对公众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长久的、广泛的。建筑所给公众带来的最直接的、首先的视觉冲击力及精神观念的影响就是来自于建筑表皮构建下的内外空间形态。面对城市,建筑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公共性。它的表皮,也可以说使建筑的外观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对城市里四面八方而来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让人们感到这是某种公共活动的中心。所以我们探求建筑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形态存在的形式及意义,就不能不探求一下建筑表皮及空间形态的语言表达。

当今建筑表皮无论从形式、材料还是色彩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多层的建筑表皮正分解精致光滑的单层表皮;朦胧的表皮边界模糊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界线;富有创新的印刷表皮给枯燥的巨大体注入了时代信息和生机;半透明的表皮连接了透明与不透明表皮的两极;随着时间、季节而不断变化的可调节气候表皮正瓦解静态、永恒的表皮。当前建筑表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表皮已经从承重结构中解脱出来,可以自由的发挥了,现在的建筑表皮已经不在提供构造或是功能的必要表达,而是要展示出一种特定的信息或是使其成为当代媒介中的一支,现代建筑对建筑表皮设计表达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要上升到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需求。这种趋势更加扩大了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空间,拉近了两者的对话距离,增进了公共艺术建筑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空间。

4.2 建筑表皮的肌理、色彩

建筑表皮的肌理就是建筑的表面特征所给人的一种视觉或触觉上的感受。由于建筑的尺度巨大,考虑到不同角度距离给人们的感受不同,建筑表皮的肌理不光要考虑材料的本身质感,还要考虑其形态构成和组织形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中国石油展馆(图6),其绿色的无土草坪生态表皮加上现代的平面构成,艺术化的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图7)最夺人眼球的地方当属于建筑的外墙设计:玻璃幕墙上铝板纵横交错,横向多变的线条乍看像是用树枝搭成的鸟巢。设计融入了苏州园林中对回廊的巧妙运用,富有质感的独特肌理外观形成一面细密纹样的曲墙,弯曲奔放的形态体现了文化艺术与自由表达相依相存的特质。

建筑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塑造建筑形象和表达建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色彩可以创建情调和气氛,是一种最实际的装饰因素。建筑色彩加上特定的信息图案可以很好对建筑形象进行调节和再造,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色彩在传达信息和调节气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传统色彩红色(图5)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建筑、公共设施及景观上,既实现了信息的视觉传达,又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馆(图8)和旁边的国际广播中心(图9)的玻璃幕墙上,运用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的色彩图案,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尺度既很好传达了北京奥运的信息,又调节和活跃了建筑平面上的气氛。

建筑表皮和建筑空间形态是有机联系的,建筑表皮的结构形态、材料质感、光影色彩等诸多要素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体验。而建筑表皮的空间建构与语意表达又和时代科技、社会文化以及建筑美学等诸多因素密切关联,这也正是公共艺术和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体现。通过对建筑表皮语言表达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的艺术与建筑融合的契机,也可以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更多层次的素材。

5结语

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艺术在空间创造、表皮形态、元素组织等方面的经验必然会给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有益的经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建筑化要求我们发掘建筑空间元素的关系,加强艺术、公众以及城市空间之间的对话和联系,也要求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我们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设计上应向追求有机整体、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拓展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视觉及精神影响力,更加主动地结合建筑元素进行创作,并积极拓展建筑元素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把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精神和谐的融入进城市建筑环境之中,融入到公众的生活之中,以完善城市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 季翔,刘海波.建筑形态与构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5

1. 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 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 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篇6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美;城市建筑设计;建筑形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与建筑间的参与性活动增加,人们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增加了许多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由此浅谈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的公共空间艺术美感如何理解。

1 建筑设计的公共艺术美的概念

建筑设计的公共艺术美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建筑空间设计中公共艺术象征的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2 建筑与公共艺术美感结合

2.1 建筑艺术美

建筑,一方面是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美的形式,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公共性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为公众展示。

2.2 建筑的公共性

建筑具有实用功能,要满足人们的实用性同时产生审美需要。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2.3 建筑公共空间需要艺术美感

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3 建筑设计中公共空间产生艺术美感的建筑形态

3.1 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纯几何体元素美感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3.2 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体、块空间元素美感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增加空间概念。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例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

3.3 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象征概念性抽象美感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设计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建筑体块本身带有寓意特征引申到空间带有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设计中,建筑师让o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

4 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空间具美感设计的意义

4.1 产生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是有故事的、有痕迹的、有记忆的。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通过建筑空间来表现出来,它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符号。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用艺术手段加艺术美感把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附着在地标建筑,以及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

4.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篇7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建筑;环境建设;协调与同步

1 公共艺术简述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语言及要素之一,城市设计是公共艺术的依托。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学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补充。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研究、规划和设计在出发点和目的性上与城市设计有着高度一致性。城市公共艺术的研究应该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体系,贯穿于城市设计研究和设计中,使城市公共艺术既具有在总体规划设计原则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能充分展现出多局部的独特个性。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入城市整体形象的营造,利用整体性设计,使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建设,使其传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协同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但是,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与学科建设越来越细,各专业与学科间的割裂状态越来越明显,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各自为政而失去整体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影响了城市整体的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与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加之与其背景环境关系的不协调,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下降与资源的浪费。

2 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共艺术不仅仅满足于建筑设施的实用价值,而更多注重审美和各种设施在空间使用上的整体需求。人们猛然发现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于是,公共艺术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出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建筑的墙体、建筑的屋顶、建筑室内外的公共空间都是设置公共艺术的主要场所,并且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已不仅仅局限于雕塑与壁画,装置、水体、灯光、陶瓷与影视媒体等各种表现媒介相继出现,表现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写实的表现,抽象、装饰等各种表现形式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

2.1 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

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融合,使这种艺术不再仅仅满足局部空间以及少数上层人士的需求,而是M足更大空间、更广泛的城市居民的需求,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使艺术更具有公共性,更能代表城市居民喜好与精神。现代城市规划从整体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再到人的活动空间的规划程序,忽略了人性化的活动空间。现代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在很大的层面上要考虑公共艺术作品与建筑和建筑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在相互间的风格和样式、比例与尺度、文化传承以及色彩等关系上。

现代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已逐渐更新,无论公共艺术作品是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与记录,还是对名人伟业的礼赞,这类纪念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写实雕像严肃而沉重的纪念碑和墓碑形式,肃穆地立在广场的中央,四周用铁链维护而避免观众贴近,而是让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关系,其创作的目的是要延续与加深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记忆和对伟人精神的缅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的理念与材料的使用上的不断更新,科学与技术观念也介入到了公共艺术创作领域,更多公共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如何让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融入建筑以及建筑空间环境,使公共艺术作品与周围建筑环境共同营造宜人公共空间环境,成为艺术家、规划师以及景观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2.2 城市建筑墙体上的公共艺术

建筑墙体上的艺术可以说和建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建筑上的壁画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史前时代。现代艺术家仍然运用建筑墙体这一媒介美化与装饰居民的居住环境,并用墙体艺术形式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诗意与色彩。虽说现代建筑大多以简约示人,许多现代建筑看似不再需要雕塑与壁画,但现代建筑高大冰冷的外墙以及大型室内公共空间,墙体艺术仍然以不可替代的角色出现在建筑墙体上,只不过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现代墙体艺术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装饰与点缀缺乏变化且平淡无奇的建筑外墙;二是为拥挤与乏味的城市空间带来不同的景观与视觉感受,进而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引起反响。

墙体上的艺术往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常常运用一些让人产生空间错觉的虚拟透视图、叙事性的绘画以及半浮雕等形式表现当地历史文化与生活情趣。如位于巴黎玛黑区的一幅壁画,80年代法国自由派艺术家Combas在没有画框限制的大墙上,利用丰富的色彩与线条表现奇特人物和景致。整幅作品用带有一定装饰性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以及生动的细节刻画描绘出了富有生命力的画面,为传统的历史街区增添了活力与现代感。

随着壁画纳入到公共艺术领域,壁画的创作与设计早已突破了原有的平面与装饰特点,视觉语言、材料运用以及在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上已有较大突破。壁画作为城市建筑墙体上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场所,无论它在美化、装饰建筑环境,还是在和公众交流以及体现城市文化与精神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之间一直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只不过由于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共生形式不同而已。但无论如何,在城市整个视觉环境中,建筑是体量最大、最广泛的视觉元素,不管是传统的雕塑和壁画还是现代公共艺术,它们的设计与实施都需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和建筑及建筑环境相协调共生。

篇8

关键词: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

1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1.1地铁功能性的缺失

地铁站点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满足其功能性是一切设计的前提,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当满足地铁站点的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主要是指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元素进行改良,使之更好的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城市地铁的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转,发挥其功能,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在体验过地铁带来的便利后,很多城市地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很多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的公共艺术设计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往往带有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习惯,难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本身出发进行设计,对某些部分的设计状态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

1.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地域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特征。创立具有丰富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国内的理论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形成风格和体系,盲目抄袭国外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个,是我国的地铁设计出现千人一面的风格。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把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化为动态设计,实现思想模式质的飞跃。

1.3艺术审美的缺失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人流交换的空间,更应该是传播文化,展现历史,营造艺术美感的空间。目前,我国的铁路空间系统环境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艺术审美方面关注较少,设计的重点仅仅是实现地铁内人流有效的交换,对于艺术感、人文情怀等关注较少,在目前我国地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建筑空间的艺术设计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地铁站点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地铁空间的形态、尺寸、方位、意识形态等特点,以及使用材料的特点和技术是否能够达到,之后再进一步考虑使用者的审美和心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很容易导致空间系统内部公共艺术性的缺失。

1.4人性化设计的缺失

地铁空间的设计应该首先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背景等特点,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性化的设计要建立在满足功能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现代地铁的内部环境中,往往在设计视觉图案上排列单一,尽管有人在维持秩序,仍然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性化的设计感,此外,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组织空间,导致使用者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场所感消失,相近的空间布置,常常给人不知置身何处的感觉。

2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地下建筑空间功能性的前提下开展。通过理性设计,更合理的安排人流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穿梭,并且保障行人从地下通道顺利到达地面,并且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使用者休闲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需要。

2.2地域性原则

现在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的需要,更是一个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体现。地铁是一个城市和文化的符号,是体现城市地域性重要的载体,触及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地铁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地铁来展示城市的形象,基于此,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应该满足城市地域文化要求和地域的归属,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2.3美观性原则

地铁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应该具有功能性,更应该遵循美观性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地铁空间是其他城市的使用者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在细节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内涵,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其地铁的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就越应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2.4个性化原则

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场所,是人生活的物化体现。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符合个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各个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使用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内涵的表达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深入影响着它的使用者们。

3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城市地铁空间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针对前面提出的功能性、地域性、艺术审美、个性化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对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引导系统、传媒系统、照明系统、公共艺术系统、通用设计系统几个部分展开研究,分析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要素及方法。

3.1空间导向设计

城市地铁空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殊的构成部分,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人流交换的空间,其作用不只是停留在“通过”这一简单功能,它们像城市的建筑一样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综合文化艺术、科技、生态元素、人文素养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载体。

3.2空间照明设计

空间照明是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重点部分,是保障空间的实用功能提高公共艺术品质的重要元素。光的选择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一门语言,表达着对停留者的关怀,为使用者带去一份舒适与温馨的感觉,光照环境要做到与空间环境和谐统一。就照明方式而言分为自然光照跟人工光照两种:(1)自然采光:将天然光线引入地铁内部环境,这个过程不仅仅受到建筑的物理环境、地形、采光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地铁空间应该因地制宜的利用人行道、地面广场等场所,尽可能多的采用自然光线,尤其是应该注意放大光线在调节使用者心理的重要作用,给人以身处地面的感觉,在条件不允许时,即便是只引入自然界的一束光线,也不会给人与地面隔绝的感觉。(2)人工采光:由于地铁空间处于地下空间,其采用自然光的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照明的功能,因此,必须借助人工采光的帮助,实现视觉效能的需要,并且起到增加车站识别性的作用,通过采光照明提升空间的亮度,给人以空间扩大的感觉。

3.3地域文化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的各个部分加以运用,包括建筑公共区各个界面,如墙面、地面、吊顶,公共设施如灯具、座椅、垃圾箱,以及地铁地面出入口地面亭,在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上面应当体现当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传承地域性风貌,增强可识别性,形成鲜明的特点,传承地域文化。

3.4艺术空间形象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态包括运用城市中的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此外,还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放置的各种绘画、装置等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种类繁多,规范性不强,公共艺术帮助增加空间艺术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运用的公共艺术包含标识、图示、悬挂等。

3.5通用设施设计

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少不了通用设施的设计,通用设计的理念是满足各种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将公共艺术与通用设施巧妙的结合,可以在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将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人群内传播。通用设施涵盖内容广泛,设计对象贯穿整个城市的地铁空间环境,以电梯和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为例。电梯:电梯的设置对残疾人、老人、儿童在空间升降中具有重要作用。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动扶梯的特性决定其优良的使用特性,既安全又方便。乘轮椅的使用者可以借助升降机实现上行和下行,尽管目前楼梯升降机还不多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种趋势。

4结论

篇9

关键词:技术 特征 趋势

一、引言

建国初期我国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走的是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路子,其主要目标是基体的建造,技术、方法比较简单,建筑形式缺乏多样性和艺术性。改革开放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技术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二、建筑技术的特征

1.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建筑造型变得多样化,使得建筑在设计方法和创作观念上紧跟时代。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满足人们在建筑发展和变化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并形成新的建筑风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建筑构筑物是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的科学结合,建筑构筑物的主要作用是给人类提供舒适的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合理的空间。而建筑艺术则是通过建筑物、建筑群体等对建筑的比例、构图、色彩以及建筑的装饰、庭园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的艺术。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建筑艺术存在的前提是建筑技术,缺乏艺术的建筑也就丧失了生命力,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必然会对建筑的艺术性有更高的追求。

3.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涉及多种工艺制作,因此它必然会集多种技术于一身,形成一体化。只有对多种形式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将建筑构筑物进行完美落成。此外因为建筑构筑物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也是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的门类。建筑技术是历代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对建筑活动进行综合应用主要是指技能和知识的多样化,并且实现技术、科学、艺术的最终结合。

4.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建筑技术是在施工工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吸收、继承、创新。首先,建筑技术能够实现纵向化的深化,向轻、短、薄、高精确度等方向进行设计和施工。其次,能够实现相互独立专业技术的发展,实现这些系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建筑技术在横向的分化就会使得纵向上出现加深的情况,同时,其纵向上的深度也能实现横向上的拓展,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之间的密切合作,扬长避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正是建筑施工技的动态性特征所在。

三、建筑技术的主要发展的趋势

1、关于化学合成技术材抖的发展

目前,在建筑业中合成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首先,采用塑料制品来满足特殊性的要求。比如,在管件的使用方面,用塑料管来制作排水管,就是非常好的耐高压、耐高温管。其次,在结构中也需要应用相关化学合成材料,这是发展的崭新领域,在建筑业中合成材料的发展有远大的前景。

2、关于多种材料组合的发展

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以此来生产出具有高性能的建筑制品。当前正在进行研究开发的建筑组合制品主要包括线材、有型材、层压材料等几类。其中线材和型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为相应的门窗制品。比如钢和聚氯乙烯的增强所加以组合的材料。其表面为聚氯乙烯材、铝、聚抓乙烯。低辐射性的玻璃,进行双层隔音隔热的玻璃,由树脂胶条进行组合而形成的铝材料等。第二是由几种材料进行组合的管材,比如隔热性的管材,增强纤维合成材料而生产出现的管材等等。第三为轻性结构的制品,比如木、钢组合形成的架和粱等。充分使用层压技术来对传统材料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力学、建筑学、声学、热工、防火等多个方面的性能。这些组合材料的发展应用,必将为建筑构筑物带了更加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3、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发展

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使用的都是传统方法,使用天然制品和材料来对房屋进行建设。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有能力依照新的使用要求来对建筑材料进行设计和生产,这就是所谓的材料工程。材料工程不仅在混凝土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能对建筑材料性能加以改善,使人们对材料工程的信心大大提高。

4、关于建造技术水平的发展

第一,当前城市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发展给水、通信、排水设施、改善公共交通、修建道路等公共设施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对这方面技术进行努力开发,来对居民需求加以满足。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首先,城市在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实现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1)通信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为对各类数据进行装备和适应(如数据处理、可见数据等)相关的通信网络。(2)使得供水系统质量得到提高,主要是将水厂建成网络,实现水源分散,达到配水的优化,利用计算机对网络加以管理。(3)使得排水网络质量得到提高,其主要是对管理雨水,控制污水,使得网络水密性得到提高。其次,对现有房屋加以改造,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最后,对现有文化遗产和房屋进行维护的技术。

第二,在室内居住环境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建设房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室内环境。以便对居住条件进行改善,满足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新需求。对居住条件加以改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健康和安全的环境。建筑不仅应耐久、安全、美观,还应进行保温隔热和隔音防火等,同时还应对各种条件的变化加以考虑。如生态建筑、智能建筑,无障碍建筑、节能建筑、老龄建筑等就是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出现的。

5.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应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在建筑制品和材料的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研究过程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即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高效节能,增加行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增加专业知识的互融性,实现知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作为一个建筑施工人员,必须牢固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四、结语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技术正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机遇。所以,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来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不但要保证施工的质量,还要争取施工的速度,既要考虑建筑构筑物的安全性,又要兼顾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我们还应对国外先进技术加以认真研究和学习,尤其是西方的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多样,艺术性强,现代化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也远远高于我国,要对它进行科学的引进,科学的学习,借此来促进我国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敏,黄越南.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

[2]谢浩,杨明理.先进的设计理念,尖端的建筑技术[J].低温建筑技术,2003.

[3]祝莹.对城市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4]高介华.建筑文化学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5] 陈玉伟.对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建筑科学,2008,(6).

篇10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1.室内设计

早在17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对居住环境有意识的装饰与改善,那时,人们不仅需求建筑的居住功能,还为室内增添了许多美化空间的装饰,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需求水平也日益多样化,室内装潢由此产生,室内设计也逐渐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并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国际室内设计学会曾提出:“如今,现代的室内设计是依靠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运用美学要素和空间功能要素,把表面上看来彼此相对独立的多个学科统一起来。”

据此,室内设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以科学为功能基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营造出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室内内部环境,并满足人们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需求。

2.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1)空间

广义上来说,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在论文《筑、居、思》中强调,筑造提供场所,而场所所置空间。“思想本身意义上就是一种筑造,只不过它是归属于栖居”。狭义上来说,《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曾经描述过,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

(2)公共空间的定义

具有公共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建筑称为公共建筑,其室内空间为公共建筑空间。其这类公共空间应该具备休憩、游行、集会、观赏等功能,而空间也由于这些活动而具有了公共性特征。

(3)公共空间的分类

公共空间的内容覆盖了人群的所有基础生活的使用空间,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公共空间包含着使用人群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具体按性质划分,包括了为商业空间、办公空间、饮食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酒店空间、观演空间、医护空间、文化空间、教育空间、体育空间、交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等。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含义和内容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由建筑设计分离出来的一门综合学科设计,运用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科学功能和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设计布置活动空间位置、功能与内容,从而创造优美、良好、科学、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内部环境。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有:一,室内空间功能的设计;二;室内空间界面的设计;三,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四,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五;室内小品的设计。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特性

1.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商业室内公共设计由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商业界面设计、人体工程设计等学科的交叉和延伸出来的公共空间设计。它既要注意公共尺度的数据理念,又要考虑到适用人群的环境对心理影响和对商业性的明确识别与形象定位。在商业室内设计中常运用 “环境心理学”,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并经过处理、加工、抽象、具象等艺术形式反馈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通过合理、舒适与触动心里设计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里。

正如《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所说:“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从人的心理、情感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尊重人的主观意愿,符合行动的便利,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特性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特性有几个方面,一,首先满足设计主体的多种功能。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要适用人群在进行商业洽谈、消费、休憩、交流、饮食、娱乐等一体的综合,同时要设有具有功能性的空间(即展示性、服务性、休闲性、文化性);二,则突出商业的主题性(即精神)。每个企业有名字,才会让人认识它,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形象设计,有了形象设计才会让人记住它,每个企业有宣传,才会让人了解它,所以确定一个好的商品是对它的名称、形象和宣传的定位;三,则重视商业室内的通达性。商业空间设计的交通是人群为达目的选择的多种路线,路线的设计具有快速通达、搬运、休憩、链接功能区等作用,为人群提供便利的服务,节约时间。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艺术

1.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追求个性、新颖、富有活力、大方得体等艺术风格,根据商业性质或者所设定的主题不同会有不同的设计类型。

(1)地域、文化特色主题。

地域与文化,它是指建立在乡土文化之上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整体一个民族群落核心文化的分支和基础,地域文化有着极强的可识别性。就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历史遗风、先辈 祖训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

例如:日本地处岛国,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又处于地质活跃一代。所以,日本的房屋建设与室内装饰常用竹、枯木、藤、草等植物编制而成,其特性轻盈,就地取材且体态自然、柔韧性较强(图1).。

图1 地域文化特色主题的日本饭店(图片来源:自摄)影)

(2)自然仿真主题。

自然仿真主题有种超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里常采用浓重的色彩、仿真的饰物,奇特造成等装饰界面。多用来模拟场景、还原真实的逼真手法再结合绘画、雕塑等装饰小品呼应室内环境气氛,在模拟、还原、仿真的客观环境,并通过环境影响消费者的感官,引领、改变人的主观感受与想法,从而丰富、升华消费群体的主观感受或意境(图2)。

图2 自然仿真主题的西安zoo 咖啡馆(图片来源:网络)

图3 现代简约风格美国洛杉矶服装店(图片来源:自摄)

(3)现代高科技主题。

现代高科技主题风格是使用新型的物质材料和高科技技术来装饰空间,通过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将独特的建筑设计与空间处理手法来更多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多用纳米、环保等新型材料作为设计的主要材料,运用高新的艺术手法进行拼接,围合创造出简约,高尚,超现实的公共空间。

(4)现代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是用简洁、提炼出的元素、符号的构成的一种空间表达形式,表达了自然、简洁、简谱、明了、清新的一种情怀。使用简单、简易的装饰来点缀空间,并凸显空间的大方和功能(图3)。

(5)结构主义风格。

结构主义风格是使用特殊的各种物理、化学元素等或将建筑、管线、材料等机构于外界,以自身材质、肌理、层次、符号等特性经过偶然的或人工的艺术加工,累积、叠拼、组合形成的一种粗狂的、规律的美(图4)。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流派

随着地域、国家、宗教、自然、文化等不同,商业室内公共设计在不同的时段或阶段受各方面影响,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流派。现代商业室内设计所表现的流派常有: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洛可可派、风格派、超现实派、结构主义派、装饰艺术派等。例如:高科技派风格。高科技派是现代室内风格的代表之一,它在19世纪中后期兴起,常用科学的、技术的、前沿的新技术,以美学角度为依托用艺术手法加工,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突出了材质的原理、肌理、特性、参数等,成为一种规律的、科技的、冲击视觉的高光美。

结论

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并根据不同国家与文化等差异,追求个性、新颖、富有创意感的艺术风格,定义不同的商业公共空间主题,结合丰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提高室内环境的环境水准,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无尽的精神感受空间,满足人对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需求,目的是为感染、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11

前言

房屋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随着人们对房屋建筑装饰的要求不断提高,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不仅体现在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上,也表现在施工原料的使用上。只有专业能力较强的施工员,利用高档次的施工原料,通过科学的施工步骤,才能优化房屋建筑装饰的效果。

建筑装饰施工的准备工作

作为施工单位来讲,首先要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施工图纸,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保证施工计划能够按时完成的同时,还需要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举止,只有在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施工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在正式施工之前,要充分激发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岗位责任感,不仅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也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1.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抹灰环节

抹灰施工是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抹灰施工的实质是将各种装饰性石屑浆、石子蚪、砂浆等材料涂抹在建筑物表面,对建筑物装饰起到保护作用。建筑物的抹灰层由底层、中层、罩层三部分构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事先计算好抹灰层的厚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建筑物进行清理工作,然后再开展抹灰环节,其具体的空间顺序为顺序为,从里屋向外进行,最终在门口结束。在为房屋顶部抹灰时要注意,在前一层灰凝固后,再进行二次抹灰,以免出现脱落的状况。在为房屋墙面抹灰时,首先要保证中层灰处于干燥状态之后进行,抹灰程序完成后,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墙体表面色泽一致。

2.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涂饰环节

涂饰施工的实质是将建筑涂料附着在建筑物表面,通过粘结其表面材料来保护和装饰建筑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抹灰层对基层的要求相对苛刻,不仅要求基层表面光滑,还要控制基层含水率在5%以下。其具体的涂刷顺序为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涂刷要保持均匀,确保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流淌或遗漏现象。从技术层面来说,涂饰方式分为喷涂、抹涂、刷涂、滚涂、弹涂和卦涂六种,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涂饰方式。

3.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墙体施工环节

墙体施工环节是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关键环节。由于节能的原因,一般建筑物的墙体都会使用自保温蒸压加气砼砌体,这种材料重量小,便于施工使用,其还有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墙体施工环节最好在大于5℃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是在夏季施工要注意进行墙体养护和保湿工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控制抹灰层的厚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抹灰层不会出现开裂现象。砂浆抹灰须按设计规范依次进行,外侧砂浆工作必须保证不出现漏水、开裂、脱落等不良情况。不仅如此,还应保证墙体切块的整体性、缝隙的饱和度和变形协调等,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的进行核查验收。

4.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的门窗施工环节

在外墙装饰的过程中,门窗框与玻璃扇的密闭性与传热系数向来都是关键因素。为了使建筑门窗能够满足装饰设计要求,安装时应采取防止门窗变形的保护措施,并检查门窗框位置及其内外朝向,确认之后,再将门窗安装固定。另外,门窗扇的安装工作应在墙体抹灰层硬化后进行。如果门窗靠近室外一侧,则应结合外装修工程实施处理,如果门窗扇出现变形、缝隙过大等情况则不能上墙。门窗安装环节完成后,应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5.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玻璃幕墙施工环节

玻璃幕墙是现代房屋建筑特色的主要标志,其施工过程为:测量放线、清除预埋物、安装连接件、安装骨架、安装玻璃和清洁表面。对于幕墙框格的选材,施工人员应该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性,通过合理布置排水系统,迅速地将原本积淀在幕墙上的雨水全部排除。在幕墙中增加保温层,从而提高幕墙的保温效果,对于幕墙的面材选择,可以使用中空夹层或者热反射玻璃来改善其热导性能。骨架的安装要根据测量放线的位置,按先竖后横的顺序进行。

6.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电路灯具施工环节

照配电节能技术应配用低压电源,照明应按相分色,将导线前端的绝缘体除掉,然后将线芯直接插入墙体内的带线的盘圈,确认绑扎牢固后,复原墙体。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房屋建筑装饰应选用低耗能的灯具,对于公共场所和通道等根据天然光具体情况开关灯。灯具的安装必须牢固稳定,对于变电设备的位置进行合理的策划,尽量缩短低压配电线路的长度,从而降低电路损耗。

7.房屋建筑装饰施工完成后的整体验收工作

在整个房屋建筑装饰施工完成后,相关人员要根据国家标准对整体工程进行验收,其验收内容包括装饰安全性能、装饰选材、装饰质量等。

总结

篇12

关键词:异形建筑;异形幕墙;幕墙设计;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飞速发展,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高、造型复杂、漂亮美观的大型建筑和异形建筑越来越多。由于建筑形态的复杂性,给建筑幕墙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建筑发展趋势及异形建筑的产生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建筑外表具有形态美。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这些建筑都给人类留下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建筑艺术是按照形态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的。怪异的造型和幕墙设计,确实让建筑风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也给人们的脑海留下坚实的烙印,并成为一种认知,让人们希望去了解和挖掘建筑物的价值。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态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很多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

2 异形铝单板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技术

金属板幕墙应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现在还在使用的包括有铝单板、铝塑复合板和铝蜂窝板三种。在这三种材料中,最常用的是铝单板和铝塑板。铝单板出现的最早。铝单板幕墙重量轻、高度强、防水、防污、防火、防蚀、加工性能好、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铝单板幕墙可加工成弧形及异形,表面可喷涂成多种颜色,在墙面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且可以和玻璃幕墙等组合成不同的外观形体,使建筑物更具高贵典雅的风格。

铝单板是采用优质铝合金板材为基材,再经过数控折弯等技术成型,表面喷涂装饰性涂料的一种新型幕墙材料。在异形幕墙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铝单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材料功能。如重量轻,钢性好、强度高。3.0mm厚铝板每平方仅重8kg,抗拉强度100-280n/mm2。耐候性和耐腐蚀性好,可达25年不腿色。工艺性好,采用先加工后喷漆工艺,铝板可加工成平面、弧型和球面等各种复杂几何形状。涂层均匀、色彩多样。先进静电喷涂技术使得油漆与铝板间附着均匀一致,颜色多样,选择空间大。不易玷污,便于清洁保养。氟碳喷涂膜的非粘着性,使表面很难附着污染物,更具有良好自洁性。安装施工方便快捷。铝板在工厂成型,施工现场不需裁切,固定在骨架上即可。可回收再利用,有利环保。铝板可100%回收,不同于玻璃,石材,陶瓷,铝塑板等装饰材料,回收价值高。

铝单板应用场合为建筑物外墙;候机、车楼;会议厅、歌剧院;体育场馆;接待大堂等。铝塑板和铝单板的施工过程大体相同,最大的不同是铝塑板是在工地加工成所需形状和规格,有着较大的施工自由度。而铝单板是在厂家加工成形,由于国内设备精度的关系,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小小的麻烦。另外施工过程交货期的保证方面,铝塑复合板的批量生产要比铝单板生产快得多,工期进度保证系统也高一些。

异形铝单板建筑幕墙为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设计出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型材截面,截面设计的质量是幕墙整体性能和质量的保证。铝单板型材截面不仅要考虑强度、刚度、造型艺术、玻璃镶嵌、组装及配件装配便利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尺寸、装饰面与非装饰面。在进行型材截面设计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绘制出型材开模图,根据开模图进行模具生产。

在进行异形铝单板幕墙挂件的安装时,在横龙骨上的预定位置铺设胶垫,将铝制挂件放到胶垫的上面,使用螺栓将横龙骨和挂件连接起来,根据控制线对挂件进行复核,调整挂件的立面直线度,进行固定并做防松处理。铝制托板用靠尺进行检查,并调整型材的垂直、水平及进出位置。如果不符合安装精度要求,可调整横龙骨上的挂件,位置正确以后再进行固定。

3 异形玻璃幕墙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

玻璃幕墙建筑是用一种薄而轻的建筑材料把建筑物的四周围起来代替墙壁。作为幕墙的材料不承受建筑主体结构荷载,只起围护作用,它悬挂或嵌入建筑物的金属框架内,目前多用玻璃作幕墙。玻璃幕墙是以铝合金型材为边框,玻璃为外敷面,内衬以隔热材料的复合墙体,并用结构胶进行密封。玻璃幕墙所用的玻璃已由浮法玻璃、钢化玻璃发展到用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中空玻璃等,其中热反射玻璃是玻璃幕墙采用的主要品种。结构玻璃可用于建筑物的各主要部位,如门窗、内外墙、透光屋面、顶棚材料以及地坪等,是现代建筑的一种围护结构材料,这种围护材料不仅具有特定的功能作用,而且能使建筑物多姿多彩。结构玻璃主要品种有:玻璃幕墙、玻璃砖、异形玻璃、仿石玻璃等。

异形玻璃安装前应将表面尘土和污物擦拭干净。热反射玻璃安装应将镀膜面朝向室内,非镀膜面朝向室外。玻璃与构件不得直接接触。玻璃四周与构件凹槽底应保持一定空隙,每块玻璃下部应设不少于二块弹性定位垫块;垫块的宽度与槽口的宽度相同,长度不应小于100mm;玻璃两边嵌入量及空隙应符合设计要求。玻璃四周橡胶条应按规定型号选用,镶嵌应平整,橡胶条长度宜比边框内槽口长1.5%~2%,其断口应留在四角;斜面断开后应拼成预定的设计角度,并应用粘结剂粘结牢固后嵌入槽内。玻璃幕墙四周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防火的保温材料填塞;内外表应采用密封胶连续封闭,接缝应严密不漏水。铝合金装饰压板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整,色彩应一致,不得有肉眼可见的变形、波纹和凸凹不平,接缝应严密。玻璃幕墙施工过程中应分层进行抗雨水渗漏性能检查。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的形象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它构成手法多样,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都希望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希望无法被超越,永远都是地区性的标志性建筑物。

建筑幕墙整体呈曲面形态,并因此具有较为特殊的立面及空间效果,是异形建筑幕墙的主要特色和优势所在。异形建筑幕墙因其自身的形态和构造特点而被大众所喜欢,异形建筑幕墙结构也将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而日益增多。因此异形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技术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王小莉,康健.玻璃幕墙类公共建筑的节能做法分析[J].天津建设科技,2008,4

[2]潘平,方章聪.大型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1,5

篇13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内容主要是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比如各种规模泵站的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房、启闭机房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水利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众多的水利工程以其各自的功能执行着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的任务。但要做好2l世纪中国水利这件大事,就必须将社会、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纳入水利科学研究之中,提出新的治水战略,将以前不太为人们所重视或者是限于条件尚无力去重视的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并进行研究、探讨和尝试。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2.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与尝试

2002年,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我院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水利科技与建筑学两种学科技术的契合点,引进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成立建筑设计所,将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学相关理论及艺术相结合,把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共融于水利建筑一体,先后在南京市六合区红山窑水利枢纽拆建工程、无锡市泊渎港水利枢纽工程、南京市雨花区中兴桥泵站工程、南京化学工业园雨水泵站工程等水利工程设计及江宁区赵村水库水利工程景点和浦口区路南水库“佛手湖”等景观水利工程设计中,尝试实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思想,创造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与跨越,提高了水利建筑的环境价值,增加了设计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水利建筑的科技进步。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研究以及多项工程的设计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我们认为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总平面设计

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2)建筑平面设计

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3)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4)建筑材料

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水利观光区,从而吸引社会消费,形成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将不失为一条水利建筑事业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发展之路。例如我们院做的江宁赵村水库工程,现在已成为著名的横山湖风景区,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形成了优良的风景,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水库管理处完全实现了以库养库的目标。结合工程水利,加强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发展景观水利的设想,对于水利建筑业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将成为水利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正英.“中国水利的发展方向”,《科技导报》,1998.8.

篇1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发展

引言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一、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