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范文

金融风险控制策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08 10:11: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风险控制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2.左雪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与选择[J].商业时代,2012(28)

篇2

关键词: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9日

水电、火电及核电为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电作为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安全、清洁等优点。在核电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注重防范金融风险。本文结合实际,浅析了核电建设前期风险概述、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风险、国家核电建设前期应对金融风险的策略和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管理意义。

一、核电建设前期风险概述

(一)核电建设前期存在的风险。笔者将从种类及引发因素两个方面探究核电站建设前期存在的风险。

1、核电站建设前期产生的风险种类。以风险发生阶段为依据,将核电站建设前期风险分为5种:决策、核电站建设厂址选择、项目核准及行政许可、核电站建设工程和主体工程准备、主设备采购和申请开工风险。

2、核电站项目建设前期引发风险的因素。第一,决策风险。决策阶段对整个核电站项目建设效果至关重要。当核电站建设处于该阶段时,主要工作为分析投资机会,在经济、技术和市场预测基础上,科学论证核电站项目建设的意义、可行性,并对很多方案进行比较。待完成上述工作,上报给我国主管部门,等待其作出批复。若主管部门核准并通过电站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则其成为后续设计的参考资料,严禁修改。决策阶段所产生的风险通常由业主单位、环境评估、法律法规、设计咨询单位、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工程工期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建议给予高度重视;第二,核电站建设地址选择风险。选择建设地址时,应参考现有的规定及有关导则,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详细勘探建设地址,提出很多可选择建设地址,对建设地址优点及缺点进行粗略描述,经认真研究,选择并确定核电站建设地址。值得注意的是,核电站建设地址选择阶段可建设用地、水文、放射性物质排放、位置、人口分布、核电厂设计等一种或多种因素会引发风险;第三,项目核准及行政许可风险。对于核电站项目,其遵循核准制。现存法律法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而后,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发改委(建设地址位于该省辖区)将项目核准申请书及支持文件正式上报给国家。政府应委托高质机构评审或评估上文中论述的所有报告,且上报给国家审查,最后国务院对核电站项目进行审核。该阶段利润率、建设条件、产业政策、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技术线路与机型、资金筹措和偿还方式、投资估算、工程管理模式等因素会引发风险;第四,核电站建设工程和主体工程准备风险。该阶段主要开展物项准备工作,道路工程、负挖工程、通水工程、供热工程、设计、采石工程等会引起风险;第五,主设备采购和申请开工风险。为保证核电站项目顺利推进,可进行初步设计及总体设计。开展工作时,笔者建议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对设计进度、质量、审查、协调等持重视态度,确保该阶段工作质量达标,进而为核电站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定设计标准及规范、主厂房布

置等因素均会引发风险。

(二)核电建设前期风险的特点

其一,核电建设前期风险发生的客观性及普遍性。从损失发生不确定角度来看,人的意志、主观意识不会影响到风险,换句话说,核电站建设前期风险客观存在。核电站建设、服役和退役期限内,风险随处可见。虽然,人们长期以来坚持认识、控制风险,但截至目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进行改变,减少发生次数,降低损失,但无法将风险完全消除。

其二,核电建设前期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及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多种因素作用下,会引发具体风险,随机性比较大。核电站建设前期所发生的某些风险事故无章可循,且较为偶然。经观察、统计和分析很多核电站建设风险资料,笔者得出一个结论:风险发生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鉴于此,人们在计算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时会采用概率统计和其他先进分析方法,并会推动核电站风险管理发展。

其三,核电建设前期风险具备可变性。建设核电站时,不论是风险数量,还是风险质量,都会发生变化。随着核电站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可控制某些风险,可处理某些已经发生的风险。另外,核电站建设任一阶段均有可能产生新型金融风险。

其四,核电建设前期发生风险的多样化及多层次化。核电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与很多方面存有牵涉,引发风险的因素繁杂,正因如此,核电站服役期限内会遭受各式各样的风险。大多数风险由很多因素引发,其之间相互关联,且与外界影响交叉,导致风险呈现多层次化。

(三)核电建设前期风险分析方法。工程项目评价方法有决策树、主管评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等。由于核电项目较为独特,因而选择风险分析方法时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以提升分析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核电项目操作。本文着重介绍层次分析法。该种方法具备以下优点:可对项目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可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将难以量化的风险排序,以高效管理风险;结果定量、分析定性,风险管理可行性、科学性明显提升。层次分析法分为四个步骤:确定评价目标、应用判断矩阵、对风险相对重要度加以计算和对风险综合重要度加以计算。其中,确定评价目标运用该种风险分析方法时,首要任务是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判断矩阵是以上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标准,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的元素值。(图1)

二、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即筹资没有满足需求、采用不合理资金筹措方式、超支资金、预算支出和实际支出存有很大的出入、股东不再投资、选择项目建设地址存有差异投资估算有失科学性、工程未按时完成建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设计成本增加、核电厂退役及知识产权发生变化等问题所引发的风险。众所周知,核电站建设前期工期较长,建设时所有方面均有很大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核电站前期建设中必然会出现金融风险,而且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小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核电站建设前期主要存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等金融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借入资金后,其很有可能无法按约偿债,利率或许会有所变化。对于国家核电站建设,必然会投入大量Y金。如果只是依托企业自身,则很难实现核电站建设目标。此种情况下,有机结合外部筹资和内部筹资尤为必要。如此,难免会引起筹资风险。筹资风险产生因素分为内因及外因,内因包括负债的期限结构、规模及利息率等,外因包括资产的流动性、经营中的风险、现金(预期)的流入量等。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核电站建设项目,在将来核电站投入运营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能够确定,企业自身所承担的风险。

三、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获得政府的支持。核电站建设对资金需求量大,建成后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所以,核电项目建设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核电建设前期,很多方面均会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有所牵涉,如石料、用地等。此外,拆迁和补偿关乎着当地群众的利益,具备很强的政策性,因而需要政府出面做工作。由此可见,核电建设前期获得政府支持尤为必要。

(二)注重管理资金。核电站建设前期工期长,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为尽早满足立项要求,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部分依照立项程序。正因如此,难以确定该投入多少资金。注重管理投融资,保证资金链通畅,进而为前期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资金预算管理属于企业资金日常管理工具范畴,通过预算管理资金,可帮助企业明晰自身发展目标,促使企业更好地控制、管理及规范。核电站建设前期阶段,企业控制投资、编制预算时会以国家批复的项目概算为参考;核电站建设实施阶段,应组织、建立管理重心和费用控制重心,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预算机制。预算机制应包括各方面内容,如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估预算等。此外,企业应注重统计资金支出、分析资金支出。企业应定期统计资金支出实际情况和分析资金支出实际情况,跟踪好所有费用支出实际情况。在统计费用支出过程中,应与其他方面(合同价款、承包结构、费用预算等)保持一致。如此,对统计资金支出、比较资金支出、分析研究资金支出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建立预警程序,以应对高支出项目费用。与此同时,组建专业资金管理小组,对高支出项目费用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并进行科学纠正,且定期进行报告汇总资金支出情况。

四、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管理的意义

(一)极力满足建设需求。就核电项目建设目标而言,其为工程建设时期要短、工程建设质量要达标、工程建设效益要高、投入的资金要少。唯有金融财务充足,才能高质、如期完成核电站建设。核电站建设工期拖延,除了会导致投入成本增加,还会导致发电收益受损。因此,若要管理核电站金融,则必须保证核电站建设金融需求得到满足。

(二)优化金融结构体系。就当前我国市场来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核电站建设金融机制的能动性。由于投资特别大,所有股东在提供企业资金时都会以国家规定的最低注册资金为依据。所以,在标准(筹资的效率、资金的成本)指导下,必须优化金融结构,使其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对自身核电建设事业实际情况加以充分考虑,高度重视外部及内部融资、国内及国外融资、短期及长期融资、直接及间接融资,以减少金融风险或降低金融风险。

(三)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据研究,极高的建造成本对核电站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会对其产生制约作用。为降低核电站建设成本,笔者建议从协调项目造价所有需求方面着手。

(四)控制金融风险。建设核电站时需融资,而融资会产生很多风险问题,例如:利率风险、资金汇率等。目前,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丰富了金融管理、投机事业工具,同时对金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降低或减少,而不是借机获取高额利润。与金融管理目的相比,投机事业目的与之存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承担较大的风险来提高收益。然而,投机事业经营本身目的不能追求来利润。因此,企业有必要将两者之间的差别搞清楚。除此之外,企业应明白发展目标,确保核电站建设有序进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核电站建设处于前期阶段时务必要科学预算金融。此外,注重监管建设,减少或降低核电建设前期金融风险,为整个工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平.浅析国家核电建设前期金融风险与控制[J].中国外资,2013.5.

[2]于静霞.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曾建新.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动力的产权结构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

篇3

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一、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凭借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网络征信系统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逐渐暴露。众多P2P网贷平台的“跑路”,个人存贷款信息的泄露,给人们敲醒警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步放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作为传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参与网络金融竞争的同时,建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企业、个人进行存、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大量业务需要人为操作,所以面临经营操作风险;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面临投资失败、放贷不能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兑换业务带来很大不确定。但是,这些风险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审批、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历经百年的发展,对固有风险应对措施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领域,将互联网的自身不足带入了金融机构,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1.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予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很多领域的监督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但是,中国网民的发展成几何倍数增长,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不断爆发。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网站,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有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柜面操作,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不用通过身份识别而进行大宗支付、快速融资等业务,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等措施,给非法洗钱、融资提供了机会。

2.客户信息泄露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大量客户的存款、贷款、消费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大量信息被泄露,就可能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转、危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只有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才能防范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防止支付宝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重演。

3.高额利益诱惑下的信用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服务,交易双方根本不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谁未交易双方的信誉作担保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线下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销售网上理财产品,其高回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托管的银行无法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无人保证。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主要分为风险、资本管理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内控评审部门,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风险管理的内部流程包括环境评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针对线下交易,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降低支付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投入资金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不仅用于研发、创新、维护自身的电商平台,还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技术创新中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的识别、控制,做好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的保密存储,防范黑客攻击网站、阻止病毒侵染数据,提高信用卡盗刷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

传统的风险管理虽然比较完备,单过程冗长,不适应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便捷的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资产状况、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目标、电商平台发展情况等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识别环节,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已发生的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各类潜在风险为基础,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图分解符、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积极防范。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应强调以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为主,对存在高风险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评估风险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风险控制、评价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生的风险,并及时作出经验总结。

四、小结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措施交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区域金融研究,2015(1).

[2]梁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调整.新金融2013(7).

篇4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被斥责为一大祸根。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折戟……近来,不少著名国企纷纷爆出在国际衍生品交易中遭受巨亏,市场目光再一次聚焦在衍生品市场和结构性期权交易。许多对期货市场不甚了解的媒体和公众,错误地认为是期货套保将一个个中国公司拖入深渊。加上此前的“中航油事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在一度程度上被这些事件遮盖和扭曲了。面对动辄数亿元的亏损金额,无论是股东还是银行,纷纷陷入谈“期”色变的恐慌中。令业内人士颇为不解的是,不少企业对外宣称自己绝对没有参与期货投机,出现亏损是因为做了套期保值交易。那么,大型企业缘何屡屡在套保上失手呢?中信泰富、深南电、国航、东航曝出的亏损,包括以前的中航油事件,都是起因于不受监管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外投行在其中起的作用必须追究。因此,深入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功能和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并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控制策略,使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发挥正作用,让中国企业在“客场”作战,屡战屡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含义和动机,然后论述了套期保值的财务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最后针对各种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含义和动机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也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市场行情走势,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派生交易合约。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及掉期台约等均属此列,通过这些基本形式的组合,就形成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

套期保值是指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套期保值是把期货市场当做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来补偿和冲抵因现货市场上价格变动而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套期保值可以为企业规避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套期保值作为一个重要的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也存在着风险,如果使用或管理不当,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二)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动机

1 对冲汇率风险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脚步紧逼下,新一轮的避险情绪如洪水一般暴发。欧元、英镑、澳元等高息货币成为烫手山芋,利率、汇率同时大幅下降,令那些手中拥有欧元、英镑、澳元等外汇的企业纷纷宣告亏损,引发了一系列爆仓事件。有些企业本想手握外汇,以对冲汇率风险。没想到,外汇却成了企业亏损的元凶。

令众多企业“失足”的外汇理财产品以澳元最为突出。这与澳元近半年的走势有直接关系。澳元对美元汇率今年7月创下了24年来新高,但在触顶后却一路下滑,在全球范围内引爆了一批中信泰富式的“血案”。

2 控制成本

金融危机、油价的不断波动将航空业卷入“冬季”。国际油价直接影响航空企业成本。因此,很多航空企业都会通过原油的套期保值来控制成本。

3 回避现货价格风险

因预期全球经济下滑将导致大宗商品需求大减以及席卷全球的信贷危机,金属类商品价格不断跳水,令此前做多的投资者纷纷折戟。“真正意义上的套期保值在期货上面亏损的同时,应该是在现货市场赚的,套期保值是锁定了企业的利润或者成本,而不是为了博取更大的盈利”。

4 投机

金融衍生品具有两面性,对冲与投机很多时候是差不多的。有时候企业表面上做的是对冲,但实质上是在进行投机易,这样自然会加大风险。

近日爆出深南电公司有关人员未经许可,擅自违法与美国高盛集团全资子公司杰润私营公司签订期权合约。未来两个月一旦国际原油“浮动价”低于62美元,桶,杰润公司根据该确认书要求公司每月支付(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美元。事件公开后,市场上一片哗然。某银行专门从事金融衍生品设计、销售的专业人士表示,判断深南电是否投机,关键要看其是否真的需要期权套保覆盖那么多的原油。

三、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财务风险的具体形式

(一)市场风险

又称价格风险,是指因标的资产(如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商品等)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根据衍生工具价格变动的不同原因又可以将市场风险分为四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风险和商品风险。

(二)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它是指因衍生工具合约的一方违约所引起的风险,包括在贷款掉期、期权交易及结算过程中因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承诺而遭受的潜在损失。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类:(1)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2)发行者风险,指标资产的发行者,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指衍生工具持有者,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地卖出或将该工具转手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不能对头寸进行冲抵或套期保值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又称营运风险,指在金融衍生交易和结算中,由于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或缺乏必要的后台技术支持而导致的风险。具体包括两类:(1)由于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上出现漏洞、工作流程不合理等带来的风险;(2)由于各种偶发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电脑系统故障、通讯系统瘫痪、地震、火灾、工作人员差错等给衍生品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四、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规范期货交易业务流程,定期风险评估

企业要坚持规范运作。加强风险的动态监督管理,并定期地进行风险评估。企业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在交易发生时要认真检查自己每笔交易的具体情况和交易资金情况。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财力,要分析期货保值的资金需求,结合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来确定保值的规模。在资金管理方面要留一定的备用保证金,仓位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严

格按照实际的订单和价格变动情况来操作,当价格波动大的时候,套保的头寸就多一些,反之就少一些。不一定非要根据所有订单量来做大手笔操作。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走出片面追求盈利的误区,要从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来综合地评估套期保值效果和风险,将期货市场上的损益与现货市场上的损益相对应,而不能只关注其中~个市场的盈亏,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估套期保值的风险。

(二)国内企业都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专业套保团队

从行情判断、审核方案到风险控制,内部团队的存在足以担当起隔离风险的重任,也能有效地避免企业踏入场外交易的“圈套”之中。企业缺乏内部期货专家,容易被误导参与场外交易。场外交易是私人交易场所,没有砍仓机制,价格不透明,流动性缺失。缺乏内部专家的企业往往在不经意间进入场外交易市场。这些企业天生就缺乏止损意识,套保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是从高层到中层都在躲避责任,没有专门的风控人员,导致亏损金额不断扩大,最终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三)企业在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时,要将其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

初始确认是对任何项目的首次确认。一般来说,是在特定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这一交易或事项符合确认标准之时进行初始确认。很多项目的确认一次就完成了,但金融衍生工具代表的是签订远期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签约到履约有一个过程。所以确认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要有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问题。这样就可以根据市场价值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而决定是否中止这项套期保值行为。

(四)企业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财务信息披露

首先要改进传统会计报表的结构和编报方式;其次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以防范风险;再次要注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表外披露。一是增加表外注释。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复杂多变,风险和报酬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加强在表外对其进行披露。具体应包括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和政策、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另外注释中还应包括报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合同条款和条件。凡是影响金融衍生工具各方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均应在其列。二是运用VaR(VaIue at Risk)风险管理技术。

(五)加强衍生工具风险的评估、计量和监测

由于我国国内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衍生产品市场竞争的时间较短,大多数企业缺乏对衍生产品风险进行评估、计量和监测能力,这也是积聚风险隐患的重要原因。鉴于这种状况,企业应当加强衍生工具内控的风险评估和监测环节:第一。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独立的衍生工具风险评估和计量机构,负责评价衍生工具投资的收益或损失额度、积聚的风险情况以及董事会制定的衍生业务投资目标实现情况。第二,企业应当对自身评价和计量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严格禁止参与超出本企业风险部门监控能力的复杂衍生业务或扩大衍生业务的规模。将衍生业务的评估和计量完全寄希望于投资银行、聘请的咨询机构或经纪人是十分危险的,“中航油”事件充分反映了在衍生业务中中介机构同样可能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三,尽量投资于市场定价机制比较完善、流通性好的各种场内交易衍生工具。并严格按照盯市原则,每日根据当天的市场价格计算衍生工具的收益或亏损情况,在接近或超过董事会规定的止损点时及时向高层报告并要求采取措施。第四,大力吸引和留住风险识别、计量方面的人才并加强员工培训。在积累了一定的交易经验和资金允许的前提下,聘请咨询机构建立本企业的衍生产品定量模型。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引进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等金融创新方式,来谋求更高的利润,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然而从已有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创新对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仍是个新事物,需要在摸索着不断前进,所以,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更需要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创新的目标,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推出的每一种金融产品都关系着它的信用,存在信用风险。但与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相比,金融创新类的产品存在着更高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一些创新透明度不高和表外业务而言,因为这些业务杠杆性强、自由度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监管手段,对业务对象约束不足,一旦风险爆发,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力推动了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和服务数字化的发展,并且金融创新正是依托新技术的典型的代表。但是这些新技术本身的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会转移到其应用的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首先不完善的技术和技术缺陷引发的风险。其次,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会使原有的技术很快过时而产生的技术摩擦风险。再者,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失密、失真、过时、不全等问题。第四,操作人员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引发的操作风险。同时,相关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的缺陷和业务特点,从事非法侵入、盗取、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项目开发失败风险

由于对于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存在缺陷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创新项目的失败。金融创新项目的存在市场认知度较低、商业银行缺乏开发和管理经验、技术复杂等问题,都会影响金融项目开发的成功率。一旦项目开发失败,那么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将不能产生收益,甚至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四)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中存在的监督反馈机制的缺乏、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会计制度的不科学等问题,都会产生极大的风险。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过于激进、不重视内部管理的建设,内部管理跟不上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影响了金融创新业务员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风险,导致了市场营销投入扩大,人才缺乏、管理混乱、会计失准等问题,造成严重的损失。

(五)法律风险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逐渐放松了金融管制。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对金融领域都会重点关注,并颁布了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实施金融创新,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对法律认识不清,而触碰碰到法律边界,引起相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被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而被叫停,造成损失。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创新体制

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风险,不能为眼前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而过于激进,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在金融创新决策时,要充分调研,回避决策风险。其次,在产品营销中,要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如分散、转移等。再者,在创新业务的实施中,要避免从事高度风险业务,对风险实施足够的控制。最后,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自上而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要实现风险常态化管理,就应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对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创新风险至关重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要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的正确性、传播效率和利用率。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实施专门的管理,并负责全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和相关风险防范技术的培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相关的防线信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管理,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会计信息,通过对相关风险的科学处理,获得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发现存在的重要风险问题,及时进行消除和解决,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减少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当下金融创新业务不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吸收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施正确的激励,提高的他们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快金融立法创新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必须有科学的监管体系,金融创新离不开立法的创新。首先应该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立法。其次,在进行金融立法时,要充分考虑,权衡得失,进行充分调研和听证。再者,要加强立法的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足够创新空间的同时,也能加强监管,权衡和保护参与各方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7(5):43-47.

[2]陈华.金融结构扭曲与国有银行脆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02-105.

[3]潘敏.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08(10):88-90.

[4]李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