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11:24: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

篇1

要在计算机学科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具备三点要素:第一,十分热爱计算机,对计算机各种知识很感兴趣。第二,数学功底要好,逻辑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动手能力强,因为计算机是注重实践的工科。没有实践,到头来就没什么收获。计算机课程大致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Cjava==)、体系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C++语言、计算方法、数字逻辑、数理逻辑、java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测试保证、数据库实现与应用、Vc++.net、UML与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很多发展方向:一是软件编程,这个就要和程序打交道,虽然枯燥但很有前途。二是网络工程,主要是网络构建基本的网络知识。三是硬件,就是计算机的具体构造,各个部件的联系工作原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比较广,以上三个方向都会涉及。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比如侧重物理硬件的偏硬方向及数学逻辑的软件方向,还有和大家关系密切的商务方向,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计算机,目前没有一致定论,但一定要注重两点:一是自制力较好。二是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专业往往是知识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大约8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里一无所获,课余就是打游戏。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大学里的知识会平均落后市场标准、企业文化10年以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大学还在教授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时,业界早已推崇C#,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所以大学期间不过是一个打基础、铺桥梁的过程,知识的更新积累不是靠每天上几次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多关注时事动态,IT界领先的技术、思想、架构,选择一门自己认为感兴趣,值得学习的语言去学习,深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

计算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比以前乐观,但可以说仍然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比较辛苦,工作加班是常事,整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很杂的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是重点,具体要看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及老师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做软件设计,发展的话,最后做项目策划。本科毕业一般就写代码,算是IT的底层,工作辛苦不说,工资其实也不算多。以后做项目也会很忙,但工资会涨幅比较快(根据能力)。

计算机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每年在毕业前夕会组织多项毕业生洽谈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其所需招些合格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实习,收入当然肯定会能力、技术挂钩。所以在校内不仅应当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而且自己要主动实践相关专业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在部分大学如苏州大学,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学校会有一些实践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安排一些项目实施,为在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工作单位对此也都很看重。就业率和收入相对于别的专业要好一些。当前社会,学计算机的人很多,但是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多,所以说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是针对普通初级人才而言的。近年来,本科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就不高,而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普遍设置该专业造成的人才过剩。即便是最优秀的学府出来的人也良莠不齐。

篇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愈来愈重视,这就对高校培养人才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技术为主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增加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培养重点。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现状

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更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希望招聘的员工能立即接手工作而不是事先进行培训,但是现在高校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不足。

(一)重理论、轻实践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现状

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中,学习的地点大多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大学生得不到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方面还是以观察型和验证类为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实验更是匮乏。

实验内容往往是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拟软件进行,缺乏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的机会少,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挥能力,大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实验机理,长此以往,达不到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在大学暑假期间进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由于实验实训基地的缺乏,实习质量低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创新内容与技术缺乏,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内容不相称,实践教学结构层次感不足,缺乏专业特色,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需求,未能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究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尤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差

很多高等院校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校内实验室较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室基本没有,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现有设备跟企业实际采用仪器设备差别较大,在对硬件要求很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标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环境单一,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得到有效的实习,多流于形式,实践工程技术能力差,实习基地不完善,实验大多在机房和专业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居多,很多新办计算机专业的地方高等院校更是如此。

(二)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不足

高校教师大多仍延续传统教学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以课本为主,完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术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现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师资队伍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多为纸上谈兵,尤其是软件工程、硬件设计类实验。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素质研究生因为工资待遇达不到要求的原因选择出走,人才流失,实践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学生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认知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或某一个环节的实习,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通过相应一系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实习质量不达标,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四)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术,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刚成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由于没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高校课程设置逐渐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低下,实践教学方面,受实验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进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弊端,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灯塔,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在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进入名牌大学进修,进入企业中亲身实践,学习企业的管理,更新学校的知识,对企业所需要毕业生的能力、知识、素质详细了解,时时关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有效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师研讨会等,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适应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课程改造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的改造是很有必要的。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和技术,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计算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份量,进行单独的考核和学分设置,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应尽量多地与一些相关企业进行交流、研讨,达成一致,将一些改革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像NET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大多采用国外的课本,高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讲座,增加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了解,提高计算机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仪器设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现今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完全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设备的更新步伐,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中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选择一些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仪器设备,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实验实训中心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建设之一,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上应该体现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特征,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增加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开阔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摆脱实验室封闭的束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际作用。还可以创建一个计算机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索研究,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加强和改进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培养专业人才,成为关系到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当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这一形势下,相关机构与单位对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与技术创新。

当前,计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受限于学科体制、教学计划,致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教学中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教材与课程设置没有实现教学中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双重培养。

教学中,一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在实际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些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协调和处理好这个关系,甚至在培养过程中两者都出现了缺失现象,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换而言之,高校学生毕业后并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并不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正是因为人才的不足,也导致社会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解决这一现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与工作的需求。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算法理论为基础,专业人才需具备扎实的算法知识与研究能力。因此,在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的是对学生学术造诣与研究潜力的培养。

2.1学校专业定位调整不及时

近年来,虽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却没有实现与时俱进,始终停留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和水平。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严重脱离市场需求,这也成为导致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2落后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门学科的发展速度快,从而其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在这一现状中,中国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及时有效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2.3教学中对实习实践环节的不重视

高校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此观念的影响之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的实习活动,并不重视且没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导致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离,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4学校师资建设不完善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多数高校中,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教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型为主,而且长期以来他们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对于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极少参加,甚至也很少参加相关的技术实践操作活动。在课堂中,他们向学生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学校师资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落后。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改进的重要举措

3.1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创新改变

在高校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以教学观念为基础,并且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引导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关注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一种接受性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特别是以职业化为主的高校,教学中如果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那么与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观念中,对学生的实践与实习并不重视,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不强。基于此,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适宜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就需要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始,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3.2传统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应当实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一创新教学体系的应用,可从学生素质能力所欠缺的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强,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分析能力。

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可根据社会分工对其进行细化设置,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划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灵活的选择课程。对教学课程的设置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规划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最终脱颖而出。

3.3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习基地

在课堂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再高,若不能及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强化与巩固,那么也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中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优先选择人才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中,深入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且与实践的结合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市场未来发展动向,不断开阔眼界,提前做好从学生到步入岗位的角色转换。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3.4学校重视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项目设计、开发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由此,高校要重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教授课程能够深入的把握知识要点,并且讲解过程中能与应用实例结合,将问题分析的更透彻、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

篇4

关键词:ACM;计算机科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斌(1979-),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硬件教研室主任,讲师;史庆军(196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276)、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16)、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KB2012-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7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如今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为了能够保证计算机科学相关技术的长久发展,不断培养出具有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而使其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对基于ACM/ICPC的相应改革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弊端

1.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过于独立,造成综合性缺乏

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内容进行研究和调查时发现,许多教师在进行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教学时,还是采用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实验,根本就没有注重将各个实验相互结合起来。[1]如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都是按照各个语法知识点来设计一个个实验。再如数据结构课程都是按照不同数据类型的组织方式来对实验进行单独的设计。这样学生们就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每一个单独的数据组织方式中,而对相关课程的整体把握就不会注意,从而忽略了对课程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检查费时,实验过程枯燥

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某些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后,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回寝室后在各自的电脑上完成。这种方式下教师在对所布置的实验任务进行检查时相当不便。[2]比如一个自然班大概有30个人,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上交的程序一个个进行调试和修改,而且还要看是否存在相互的抄袭现象,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更为重大的弊端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提起学生对实验任务的兴趣,学生不愿主动完成实验内容,有的甚至是全班最后的程序基本都大同小异,存在极为严重的抄袭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比较差的实验效果。

3.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充分重视

调查中发现,当今绝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的互动时间极为有限,学生基本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缺乏,特别是由于大多数的程序设计课程本身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而且随着不断的学习,难度以及知识的关联性也会随之不断加强,[3]如果学生们不自主进行预习,是很难将该门课程学好的。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弊端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后,笔者认为当前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对计算机相关的实验课程进行讲解时,需要增强各个实验和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实验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第二,课程评判的体制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制定培养方案时,尽量扩展相关学科知识。例如,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ACM竞赛,可以适量加入数论、图论、算法几何等选修课程,积极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三、相应的改革措施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即ACM/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所主办的世界上水平最高以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竞赛,如今已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向世界展示自身计算机教育成果的最好舞台,对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将ACM/ICPC中所用到的相关方式灵活运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案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

1.实践教学全程实行ACM/ICPC化

实践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增强其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而如果采取全程ACM/ICPC的形式,就能够达到该教学目的。因为ACM/ICPC将题目趣味化,它往往将一个题目设计成故事形式,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递交的答案可在线即时判别正确与否,这也是ACM/ICPC吸引学生的第二个原因。利用这些原因可将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改成ACM/ICPC性质,[4]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内实验中,在前面一些基础知识讲述完后,后面的实验就采用ACM形式,每次实验设计以相关知识点为主的三到五个题目,同时放开时间,如学生课堂上没有做完,则课后还可以接着做。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前期,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实验一般采用程序设计填空或改错的形式,由学生来完成以得到完整正确的程序,在后期则完全是由学生编写程序。在实践课程程序设计基本训练中也可以采用ACM形式,每次实验课在学校ACM网站上做综合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将系统开放一个星期,若课堂上做不完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完成,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将实践教程全程实行ACM/ICPC化的措施。

2.将实验课程和ACM/ICPC中的在线评判系统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课程中,都是通过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实验后附带实验报告来给教师来进行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编写文档的能力,对实验的进度也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5]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地点以及时间上的限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有时遇到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然而如果采取ACM/ICPC中的在线评判系统,这些缺点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因为通过利用在线评判系统,绝大多数的实验都能够被设计成为相应的具有较高质量的练习题,通过在线的方式就较为容易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们对相关课程进行学习的乐趣,通过交流能够较好地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将相关的任务作为导向,能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3.结合ACM/ICPC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讲得再好,对学生都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改变以往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将ACM/ICPC较好地与教学相结合,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些基础课程,如C语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的,而他们大多数人先前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

因此,如果将ACM/ICPC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场大型赛事,会较好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为ACM/ICPC具有独特的优点:第一,该竞赛里的题目都是全英文的,这样更能够体现其国际性,在问题描述中都给出了题目所出现的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输入样例和输出样例中都分别给出测试数据以及输入、输出的格式,但是实际的判断数据在数据规模上比测试数据要大得多。第二,题目的类型比较广泛,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且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这样就会大力激发学生们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强烈兴趣。第三,该种竞赛属于组队赛,这样就让他们较早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第四,比赛时间长,比赛时间为5个小时,不仅考验选手的编程能力,对其心理能力也是一种考验。通过介绍 ACM竞赛,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学习计算机相关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请参加过ACM 竞赛的老队员现身说法,谈经验和感受。让新生有学习的榜样,使得学生对于编写程序充满好奇,有学习的欲望。

四、总结

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信息技术时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就需要随之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比较扎实,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凌.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企业导报,

2011,(2).

[2]张志花.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徐本柱,王浩,胡学钢.ACM/ICPC 的教学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3-137.

[4]伍宏珏.由ACM看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改革[J].九江学院学报,

篇5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机制特色人才

近几年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高等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新的经济时代以及IT的风起云涌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及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我国在今后将会存在着2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的20%不断地增长,软件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相当的不足。而清华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型的创新人才需求企业占13.7%;应用人才需求的企业占66.2%;应用人才和创新开拓的人才需求企业占9.8%,这充分的说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特色

1、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加剧,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需要懂技术、管理软件以及行业知识的高级人才;(2)需要设计人员以及系统分析人员;(3)需要能够熟练编程的基础程序人员。

2、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多数的用人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高校本身的特点,选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地编程程序员为主,结合公司或者企业的需求导向,改变市场需求和高校教育的人才不匹配的现状,对人员的紧缺问题达到了缓和的目的。着重强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训练,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要进一步的增加,舍弃传统的以学术型、研究型培养精英人才的概念,选择适应与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技术型的、大众化的教育理念,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化训练,并且注重学生的智育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校的创新人才要具有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根据应用的知识进行一定多个创新能力以及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使高校的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1)确立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务实先进的培养理念,对校园的文化环境和营造特色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习观和就业观,从而形成了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色教育。(2)更新高校的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确立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用理论基础加大培养力度,突出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围绕着市场竞争力和公司需求为培养目标,寻求一种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把握高校人才的培养规律,完善改革教学模式,将能力培养和理论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统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它的自主学习能力。(4)整合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优化的力量,有利于培养面向应用用一定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突出、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强的特色型人才,不断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有挖掘新课题的价值能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研究者。(5)结合实际需求,精心铸造高校优良课程,构建一个有特色的、灵活多样的、适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从而最大程度的优化专业结构。

四、总结

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培养出具有一定多个质量、从事软件开发及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我国的软件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建立、探索以及形成了队伍和人才培养的新制。

参考文献

[1]未名.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2-09-03

篇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现状在于,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大学生并不贫乏,真正掌握熟练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却少之又少,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一旦实践起来就两眼一抓瞎、无法应对了。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特点在我国古已有之,如今许多高校仍然难以转变教学模式,对诸多课程的授课仍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主讲的传统方式。

为什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如此难以扭转呢?首先要追究的是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模式。

大班教学不光对从教多年的教师而言,即使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也不会觉得奇怪,一个课堂几十上百个人,似乎是很正常的事。由于大学教师的缺乏,许多高校都会采用大班教学,师生数量的严重失调,导致教师为了应对数量庞大的学生,不得不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在理论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相似的,教师解答起来也比较容易;而涉及实践操作,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交,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根本实施不了。

2)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

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是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的另一原因。

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课上的计算机设备不足和多坏旧,不能使每一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其中的学生也经常会遇到电脑死机、卡顿等问题,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的修护上,学生往往还没有进入实践,短暂的实践课就结束了。

二是学校不能够提供充足、新式的计算机供学生课后的练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实践技巧可能不能一学就会,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从实践中领略,但是绝大部分的高校是不能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设备来供他们练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践技巧难以得到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成分的锻炼,自然就不可能为社会提供实践性的计算机人才。

3)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水平不足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策实行扩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大增加。但是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专业这一方面却难以招到足够数量和足够质量的教师,造成了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

教师的数量不足,高校只能被迫继续实施大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难以产生,高校也就不可能从人才市场上招到符合学校要求的高端技术人才,构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教学水平不足也会严重影响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的许多教师还缺乏对当今市场需求的了解,仍然坚持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盲目重视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完全不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市场的真正需要。

另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现状的紧迫,也产生过想要改革教学模式的想法,但是由于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本人也缺乏带动学生加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轻视实践的思维定式

大多数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出于对这一专业的喜爱或者擅长,可能是基于就业、薪资等原因而选择了这一专业。换而言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零基础入门,这本身就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许多经济和科技不够发达的地区,学生往往接触计算机较晚,经调查,一部分学生反映他们高中时才会接触到计算机。并且在现今的考试制度下,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抱着考高分的目的来学习计算机,缺乏探索和创新能力,学习之后也仅仅只能够达到应考的水平。

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高考之后,正是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毫无疑问,他们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这方面的能力是严重缺乏的。

其次,受大学之前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定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忽视对实践的学习,而更重视对理论的学习。

2 构建与实施计算?C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改善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各大高校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加强日常实践教学,积极设计与实现认识、生产、毕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不妨引入模拟面试的环节,使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能力要求形成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从而到达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

教师的授课也不应该只是闭门造车,这已经不是“秀才不出门,即知天下事”的时代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能否将课堂带进社会,将社会带进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必须要扭转自己的看法,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观念,只有教师真正的重视实践,才能带给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性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指日可待。

2)对教学设施要做到及时的更新换代

教学设备是影响教学效率和师生积极性的一大问题,教学设备老旧化也是许多高校的共有问题。许多高校教师表示,他们一再请求学校更新教学设备,但他们的请求得不到满意、及时的回复。

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是一笔大额支出,对高校的财政将是一大压力,但是能否对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就业状况息息相关,高校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当下的经费节省上,只有培养更多对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进入本学校和本专业,才能促进高校的长远和根本发展。

其次高校应该扭转观念。许多高校领导层觉得,教学设备固然存在一些老化现象,但是也不是不能使用,现在有更迫切的地方需要经费,等经费宽松了,再对教学设备进行更换;或者是等所有教学设备都老化?p坏了,再进行全面的更换处理,不是更省事省力吗?抱着这种心态,对更新教学设备一事一拖再拖,殊不知就是在这被拖延的一段时间里,已经耽误里大量学生的实践锻炼。对高校而言,短短的一两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那就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总而言之,学生的时间耽误不起,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不能再拖了。

3)打造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

如果说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对构建和实施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强有力的硬件支持,那么一支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就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在支撑和核心支柱。核心支柱如果倒了,再坚实的硬件都不可能撑起实践性教学体系这一座大厦。

打造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拥有两条途径。其一,对现有的教师团队进行能力上的提升和视野上的拓展。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进行严格的优胜劣汰,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相关的研讨大会,鼓励高校教师跨校、跨国学习,鼓励高校教师进入市场和社会进行调研,已达到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师观念的目的。

其次,积极进行对高水平、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的新技术人员的引进和招聘工作。对这一批新鲜血液的引进,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新的教学指导,而且能够刺激高校老教师进行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目前高校招聘大量存在因薪资福利不好而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对教师团队进行精简,并且打破人人等工资的观念,将高薪资留给真正的高水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求数量求质量,才能为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水平足够的师资支持。

4)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初高中开始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部分城市中,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对计算机的考核不会纳入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般情况),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更缺乏实践的动力和欲望。

对边远地区的孩子而言,他们接触到计算机的时间更晚,一是因为缺乏相应设备,二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之下,设备的缺乏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改善,但是绝大多数的专业人才仍趋向于在中东部一线城市求职,专业人才难以下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就总体而言,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方面基础薄弱、能力不足,这对于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篇7

我校计算机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五个专业,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那么就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进而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满足要求的课程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2002年最早设置的专业,根据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早期的计算机学科教育注重学术研究性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英化教育。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需要大量实践能力强且上手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应该研究培养体现职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修,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发展和建设专业所必需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特色建设、创新的原则,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化,进而达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2.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注重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市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基于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要具有实效性,以市场的需求面来确定教学的内容面,这样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

随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增多,其竞争性加强,社会对于其的要求也增加。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特色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中,要体现学科的细化,教学方面进行明确。诸如,运行、系统建设、维护等相关技术的教学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这点也是专业细化下,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其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新、变化快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在于教学主体未变,其相关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为专业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进而实现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体现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职业教育,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

3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其采取的重要手段,即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课程及进程的总和,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因此,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关系到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强化应用、怎样体现专业特色。

3.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模块、军事理论模块、公共体育模块、公共外语模块与数学模块。它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

通识部分选修模块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按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选修通积教育分为人文素质模块、自然科技模块、经济管理模块、艺体健康模块等四大模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3.2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

具体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数据结构。具体分为以下两个课程群:①数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②技术基础:包括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硬件基础课程群和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软件基础课程群。

3.3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是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课程,主要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分为软件与硬件两个课程群,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软件工程等。

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JSP网络编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3.4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是根据社会上实际的人才岗位群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深度上体现该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面向应用的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

计算机应用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NET构架及应用和ASP.NET网络编程两门课程,选修课有J2EE技术、微机与外设维护维修技术、Delphi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ORACLE数据库、电子商务概论和UML建模技术等课程。

嵌入式系统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嵌入式系统基础和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两门课程,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嵌入式网络协议及应用、WinCE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与总线技术。

4实践教学环节

4.1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在内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1)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开出预备性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实验,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转变学习方式,尽早增强工程意识。这方面设置有物理实验和认识实习。

2)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开出二级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上机编程、电路与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门课程的硬件实验。

3)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实训为主,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例如,本专业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实施蓝桥计划,联合培养JAVA程序高级开发人才。与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C++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人才。另外,与北京安卓易科技有限公司、京东翰林教育集团、汇众益智(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应用型人才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2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素质和创新项目4个学分,此类学分单独记载,超过的学分可以替代相应选修课学分。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考试、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科研创新实践、科研论文与文艺作品、社会实践等。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培养模式;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0-03

1引言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师教育呈现出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培训一体化以及教师队伍高学历化等新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 传统的师范教育必须改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对于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来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对原有师范院校办学理念与文化的冲击;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原有师范教育内涵和方式的挑战。[2]将教师教育纳入综合性大学之中,对原有师范院校办学理念与文化的冲击是很明显的。

原有师范院校在转型或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切实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长期以来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实际上也是这种危机的典型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塑自身的“学术性”,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和谐发展,如何巩固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已成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依据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而设置。但是计算机课程发展具有结构的不稳定性,并且在具体的制定和实施中出现的偏差、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理论教学过多、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程实验也大多以简单的验证性为主;课程内容重复,各类课时比例不尽合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知识及现代教育理论较少顾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范性不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广州大学计算机学科现有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分为信息与软件方向、信息管理方向、计算机教师教育方向。每年招生人数大约200-280人。这些专业或方向都有各自的培养计划,学生在招生时选择的专业,很难中途换专业,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根据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我校的现状,提出建立计算机类专业、方向教学大平台,建立一个立体化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培养出具有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宽口径的本科毕业生。

在此平台下,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应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思路,具有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倡导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师德。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等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2)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应用能力。

(3) 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 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方面的应用能力。

(7) 具有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

(8) 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

(9) 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10) 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结合广州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非定向教师教育的模式,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公共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加强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基础和教师教育的教育专业性,使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由封闭走向开放,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以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高水平师资。

3课程体系的建设

培养方案的重新规划和设计整合三个专业教学计划整合为一个大平台,一个计算机教师教育教学计划,三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计划。由于对学生已经进行了分类教育,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进行新的研究。

由于三个专业一个大平台,大平台中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应能适应三个专业的要求,重新设计和规划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学籍管理体系,使学生能方便地跨专业学习。

根据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编写更合适的教材。剔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注入能反映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新动态的新内容,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组织编写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教材。建立新的实验体系和实践环节,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

建设一个分层次,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在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体系、实践环节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对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产生巨大推动。

学生可以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对专业有所了解后,再对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或方向进行选择。这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并且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在高年级则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师资。通过把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专业构成一个大平台,结合广州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非定向师范教育的模式,培养“专业+师范”的复合型师资,师范生在完成与非师范生同样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加修14个学分的师范教育学程,便具有了师范生的资格,使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逐步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协同共生。

4实验体系的建设

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在计算机大类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规格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三个阶段的实验教学,重基础实验课,打好计算机类专业平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结合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同计算机类专业平台的实验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实验教学,扩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说明的基本方法,网络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集体协作能力。对教师教育专业通过学科教学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专业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具备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能力。

5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教师教育的优惠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一个挑战。特别是我们学校是以大类招生,一年以后分流,由于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不了解,选择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少,甚至不能开一个班。

由于教师职业也面向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使得师范生的就业有更大的挑战。

6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特点

师范生由于要以教师职业为目标,所以一旦作为师范生,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有一些潜在约束。总的来说,师范生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相对稳重一些,学习也自觉一些。

由于有教学实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非专业能力方面比非师范生有更大的优势,但在专业能力上一般比非师范生的能力差一些。在从事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上竞争能力差一些,但在一般的专业技术职业的就业上,应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 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 教育研究,2003. (6).

[2] 钱国旗,等. 理念创新与策略思考――一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A]. 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年会交流论文[C]. 扬州大学,2003.2004.

篇9

关键词:民办本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86-03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如何满足社会对从事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人才的需求,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转入了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民办高等院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市场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对于国内一千多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说,培养何种规格的学生以满足市场需要,也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民办院校则更加关注这一问题。

1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1999年各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作为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民办学院更是一朵奇葩。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以新机制、新模式开办的本科二级民办学院,紧紧依托校本部的教学资源,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招生对象的社会性学生的来源有参加当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有来自高等专科学校的专转本学生和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对口单招生。范围广,社会性强,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

2) 办学的特色性民办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应用型,大多数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3) 教育质量的保障性依托校本部的教学资源,保证按计划培养出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4) 学历文凭的公证性文凭的含金量高,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在公众中的信誉和地位。

由于学校招收的学生范围广,社会性强,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公办学生有下列一些特点:

1) 人生价值积极务实,但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表现在学习上对社会热门的知识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但不注重基本功的掌握;生活中热衷于社会活动,喜欢表现自己,但忽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2) 基本道德水准呈提高趋势,但抗干扰性差。知道该做与不该做的,但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能坚持自我。

3) 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但缺乏持久性,表现在自我约束力和学习毅力、刻苦精神不够。

4) 技能特长优势比较明显,但平衡性不够,思想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文化底子薄,基础差。

2社会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

2.1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加入了考研大军,出现了“考研一族”,计算机专业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假象,这里对就业形势做简要分析:

1) 世界IT人才短缺。尽管一些国际大的IT公司大幅减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发达国家,人才缺口达20%,这些国家不得不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人员。

2) 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不平衡,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2.2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1) 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等学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素质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具有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这是企业的要求,也是在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2) 企业要求人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而目前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 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只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不断地走访、调查,目前企业招聘人才已趋于理性化,把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选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即:通过四年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实践动手能力强,较好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应用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应用开发、维护和教学等工作,成为与当今人才市场“零距离”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因此,学生在掌握大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外语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作为民办本科毕业生,特别要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实际操作与维护技能。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与维护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译、写的能力。

较宽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吸收、消化国内外最新计算机理论、技术、软件的基础和能力。

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和能力。

这样,本专业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外语+计算机+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就业(创业)素质与能力,特别要强调理论注重基础,实践强化能力。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培养既有理论,强调应用为主的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的理论基础厚实,开发和研究的后劲较足;作为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区别于研究性的大学,又区别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高职高专。

3.2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变化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两个方向: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针对这两个方向,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见表1和表2。

3.3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1) 民办本科学生的来源广泛,社会性强,基础不一,但从总体来讲,基础较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因此,不能像对待公办(本一、本二层次)学生一样照抄照搬,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因材施教,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在应用与创新培养中关键的知识点与难点在教学中要反复的提示与重复,以达到巩固消化熟练的程度。

2) 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结合实际,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更接近就业的实际需求。

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工具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到新工具、新方法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4) 加强考证训练,目前,社会上提供了许多认证,其中有国家级的(软件、网络),也有许多企业级的(华为、思科),通过考证,使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也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

4结束语

江苏省民办独立学院现有26所,尽管此类的民办学院依托的师资、学校层次不一,但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形成共识,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得学生出口顺畅,已成为院领导、系主任必须要考虑的大事,关系到民办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首届毕业生取得了学位授予率、毕业率、就业率均超过90%的业绩,这为今后南徐学院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民办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 徐鲁雄. 改革计算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8):57-61.

[3] 夏永林. 关于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与培养的再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9):114-116.

[4] 俞小青. 深化实验室创新 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108-109.

[5] 李秉璋等. 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12):28-31.

[6] 周苏等. 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

篇10

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理科专业,通常开设于大学里的数学学院。这个专业通常分为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这两个大的专业学习方向。方向一是以数学方面为主,计算机科学方面为辅;方向二是以计算机科学方面为主,数学方面为辅。大多数的院校在本科阶段虽不作细分,但偏向计算数学方向的居多,包括我的学校也是偏向计算数学。不管分不分专业方向,也不管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多少不同,无数的基础课都会充满这个专业学生的课程表,数学的、计算机的、物探的、测井的都学,可以说上天入地无所不学,但却又不会学得太深入。

从大二开始,我们就会开始接触编程,但也只是接触,如果想深入学习这方面或者是想往编程这方面就业的话,就要做好自学的打算。光是本科阶段教的这些是远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程序员,而且本身同计算机专业出来的学生相比,就落后了一步“专业性”,毕竟我们是数学类专业。

专业学习:基础很重要

大部分的专业往往在大一学的都是一些基础、公共的科目,而大二、大三会学习一些与之前毫无关系的专业课。但我们数学类的专业是不一样的,在大一学习的内容会贯穿整个大学,所以在大一就必须打好基础,否则之后的学习会很难跟得上。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是重中之重的科目,之后的学习都是从里面的一个函数方向和矩阵方向延伸出来,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函数方向尤其重要。大二、大三、大四学习的积分求O限、概率论、运筹学、优化设计、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都与大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学习虽枯燥,却不易挂科

读过大学的人都会觉得高等数学很难,所以数学类专业的挂科率会非常高,但其实正好相反,我们专业的挂科非常低,就连我们宿舍的学渣一年到头也没见他去补考过。不过挂科率这么低是有这么一个前提的:每次一到期末,我们的宿舍往往都是空荡荡的,所有的人都会去那因为挤满人而只能坐楼梯的图书馆学习。不过有一点大家是没有想错的,我们专业的学习确实很枯燥。它不会像设计类专业那样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会像语言类专业那样充满着妙趣横生的诗文,更不会像化工类专业那样充满着各种神奇的实验现象,陪伴我们的只有那枯燥无比的“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和那些奇形怪状的数学符号。想要要选择这个专业,就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当你能够爱上这十个阿拉伯数字,能够发现它们与这些计算符号之间的美,你的数学之路才刚刚开始,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华罗庚的。

后劲十足的就业

数学类的专业,在大多数人眼里,毕业后能做的无非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当一个数学老师,二是搞科研,继续钻研那十个奥义无穷的阿拉伯数字。这么看来数学类专业的就业似乎太古板而且道路狭窄。然而,这些都是偏见。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早已是金融界、IT界、科研界、教育界甚至商业的“香饽饽”,数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着你看不见的“前途似锦”。因为学的是基础学科,所以很多职位都可以在稍微掌握了一些专业性的技能之后就可以胜任了,而且在遇到需要考试的时候,特别是关于数学的考试时,数学类产业的毕业生天生具有优势。虽然我们专业的就业路面广,但是却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不过说到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好的出路还是读研,特别是读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个组合。如果你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的话,你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感受到数学给你带来的数不尽的好处。无论是天文学家也好,物理学家也罢,他首先是个数学家,这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学科在高层次的较量就是数学的较量。在现在国内外很多科研、工作做得出色的人,他们在本科阶段读的都是数学。

在大学的数学学院里,除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大多数还设置了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精算、数学与控制科学等专业。这些现代数学的分支超越了传统数学的范畴,延伸到各个社会领域,以数学为工具,探讨和解决非数学问题,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各个相关领域的欢迎,所以说千万不要觉得学数学类的专业将来就业的道路会很难走,路其实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难不难走,取决于自身。

・小贴士・

说到信息与计算科学,肯定就会想到另外一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专业的名字看起来很相似,但学习内容却相差很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般是主修数学,辅修计算机。很多学校的这个专业都是从应用数学改变过来的,也算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修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游戏设计,网络技术、电脑维护与组装拆卸等;基础文化课有数学、英语等。

篇11

本人就读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菁菁校园中,在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员的教诲,学长的照顾,同学的关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受益匪浅。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从思想上来说,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由她对社会、对别人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加入党正是因为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我认真学习党的各种理论,并努力把它们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许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兼职副****的竞选,社团的组建,队里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要好的朋友,学到了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付出了总会有回报,余下的就是相信自己。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关心别人和换位思考,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但由于努力仍不够,成绩一般。对于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览计算机类的书籍,并参加了大学举办的计算机文化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39-02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瞩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也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上。用人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用人企业招聘目标的错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如李怀晖等进行了自动化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今后高校人才培育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1]。如李霞等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为营销专业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业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指导[2]。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名在校大学生、200名毕业生以及20家用人企业的调查分析,初步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为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胜任力、胜任力模型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个人特征、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社会角色、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

胜任力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必须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且对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目标产生关键影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在高校教育行为等外在因素和自身学习规划等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获得的能够得到并完成工作的能力[4]。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初步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的基准性就业胜任力和鉴别性就业胜任力。构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特征,如表1所示。

本文借用冰山模型,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分为知识技能、胜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5个方面并据此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表2所示。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评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实习实训真正引入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最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接受企业人员的指导并完成真实性的项目及工作。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中各特征的权重计算,成立专家小组,由9名和学院保持校企联合培养关系的企业管理人员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胜任力特征的权重值。

(1)一级指标的配置。本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表3赋值,构建矩阵。

计算得出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和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以某位专家的一级指标为例:

按照上文所述计算得出:C.R=0.0954。因为C.R

(2)二级指标的配置。本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每个维度下的特征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仍然采用两两比较法。在此,不再逐项说明计算过程。

三、结论

为了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更加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本文将胜任力模型引入本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提取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15个胜任力特征,并根据用人企业的评测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的权重,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结果表明,用人企业既关心学生的执行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可以让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此模式还可以为企业人才的选拔、鉴别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不同专业之间差别很大,其评价指标也会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等的l展而变化,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并随时调整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需求的真正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怀晖,杨桂华,陈静.自动化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7-28.

[2]李霞,王启万,夏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17):152-154.

[3]徐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胜任力模型视角[J].企业经济,2012,(01):68-71.

[4]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篇13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11-03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最后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倩.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35-37.

收稿日期:2007-03-11

篇14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学时一年,着重于办公自动化软件,为应付计算机考试而上课。针对考试考点知识的学习方式既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适应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计算机应用。

(二)学生水平差异大

我校是面向全市范围内招生,处于城乡结合地段的学生较多,基本都接触过计算机。但有一部分来自比较偏僻或者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这部分学生首先需要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缩小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异,这就加大了教学难度。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初中掌握了Office软件的简单使用,觉得课堂学习可有可无;另一部分学生觉得上课没有玩游戏快乐,对课堂内容不想学;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太难,不感兴趣。这些情况下教师在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不能准确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起到作用。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最终考核标准是以通过计算机考试为标准,教师只着重于讲授考试的考点,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将题目完成。但是一旦给出新的题型,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更不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品。校内测试的重要性并不高,考核重知识,轻能力,习惯于按题型讲课。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以上的问题,简单提出几点应对方法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安排上,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材的组织形式。但是这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在针对不同的专业时,有针对有重点的在各行业所用到的内容中,教师将计算机只是糅合到实践操作中。让学生能主动发挥思考、动手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的知识点。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年级的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体现不出专业的区别,没有针对的重点。同一课程的不同使用要求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要增加图片处理、工业产品设计等能够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本专业学习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形式进一步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像想要主动的学习新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在为不同的职业预备力量,每个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都有规划,课堂上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具有时代特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锦上添花。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面对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状态。基础好的觉得简单无聊,基础差的不能够接受难度增加的内容。在这基础上划分教学的层次,将教学内容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督促小组合作完成。根据自愿原则实行分级教学,即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又能够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在布置课堂及课外学习任务时,能够在学生小组上做好搭配,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同学平均分配开,用学生来带动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不再感觉无聊,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内容而直接放弃这门课程。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课, 同时加重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将相关学习资料的电子版在网上共享,方便学生查询。在理论课中,教师应根据操作要求注重对难点的讲解;在实践课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演示,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及时给予操作的评价。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在课程安排上,应适度的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着重于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交流、分析,进一步解决问题。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吸收课堂理论识。应这基础上加强多媒体教室的软硬件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针对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