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公务员;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名词,十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表明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关注人们内心的感受,更从系统性层面提出心理健康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意义。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和执政党干部队伍,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与飞速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近年来广受关注,在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拓展上大有可为。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公务员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
积极心理指人在组织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持久稳定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研究思潮,1997年S e l i g m a n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提出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快乐,它的兴起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国内外社会各领域被运用或提及,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拓展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成为提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平台的拓展将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尊重公务员个体,特别是注重积极心理的培育和发展,对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启示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各国政府及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心理学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早、理念先进,在上世纪80 年代就通过员工帮助计划(EAP)将公务员纳入心理教育平台。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日益被重视,党政机关、党校、行政学院等组织培训部门开始有意识将其纳入干部教育的体系,高校院所、社会机构等加大了相关研究和培训;另一方面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不健全,存在若有若无、被动预防、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规范性不足,被动介入多
尽管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少,但其具体标准是什么,究竟一名心理健康的公务员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没有统一和明确量化。而针对公务员职业群体的本土测量的工具尚不存在,通常都是直接使用国外SCL-90量表进行研究,由于此量表时间阶段性的局限,容易导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与此同时当前公务员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各类典型极端案例的不断出现,以倒逼的方式引发社会各界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多着眼于预防矫正、治疗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忽略了正常工作状态下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提升,造成公务员几乎都通过自我调适来缓解压力,作用局限。
(二)独立性不强,对身体健康关注度高
联合国卫生组织( WHO) 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公务员群体对躯体健康都比较重视,部门单位大都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但对心理健康的独立性认识不足,很少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因素在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精神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强身、健体、增寿的关键。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人体健康具有比较明显的调控作用,免疫系统功能的均衡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心理状态的作用导致疾病的产生,这些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三)专业性不足,共建共享机制薄弱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混在一起,出现心理辅导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进行,对心理疏导关注的少。各级单位和机关也多采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普及相关知识,缺乏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个别心理辅导,既没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也没反应心理辅导的专业特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未能建立整合资源的机制,在宣传普及上缺少和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在队伍建设上未能和专业心理机构、心理工作者建立长效的联系,特别是没能在心理危机应急网络体系的开展上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科研保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的防护网络和心理危机应急模式没有形成;在教育模式上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常规教育管理,缺乏专业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公务员心理档案的建立流于形式;在长效研究上和科研院所的共建模式未能形成,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追求短平快,缺少统一、全面、长期的跟踪研究。
关键词: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94-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其互联网普及率处于高位,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络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使用率和占有率非常高,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于此时应运而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受传统观念、专业人员数量、时间、空间等限制,有其不足之处。而网络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资源丰富、保密性强、交互性好、形式灵活、服务范围广等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发挥网络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展的要求,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一大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工作中,我们逐渐形成“两足鼎立”的工作模式,一足是前台教育板块,主要是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心理测试等内容设置;另一足是后台支撑板块,包括队伍组建、技术支撑,以及规章制度、咨询原则等。
一、教育板块
1.心理资讯。提供校内外各种心理讯息,包括最新、最及时的校园资讯、时事新闻,各种心理活动信息,展示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
2.心理百科。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心理知识。包括心理知识、心理图片、心理游戏、心理学家、书籍推荐、心理剧和优秀心理影片介绍等。
3.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新生适应、学习问题、人际交往与沟通、情绪调节、人格发展、恋爱与性、挫折与应对、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择业、珍爱生命、女生话题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知识宣传,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传授一些预防、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提高自我防治能力和综合素质。
5.心理测试。利用心理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分为专业心理测量和趣味心理测试两部分。专业心理测量用标准化心理量表来进行测试,如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量表、人格测试量表、智力测试量表、职业发展量表等,寻找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当然,测试结果需要正确看待,特别是趣味心理测试缺乏科学性,只是娱乐一下。
6.心理咨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包括在线咨询和非在线咨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咨询老师、兼职咨询老师,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就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提供网络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可以避免学生直面心理咨询师的压力,更为放松和坦率,也减少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能便捷地接受教育和咨询。进行案例分析。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新生适应、学习困难、焦虑、强迫、抑郁、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抗挫折等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学生通过案例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我教育和调节。
7.心理论坛。很多调查结果显示,心理求助者通常愿意找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帮助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开展老师和学生间在线的互动交流,有效利用朋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宗旨。心理论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健康问题讨论的园地,让他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当然,在讨论中,老师要积极参与,进行引导,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发挥群体中相互的积极影响。
二、支撑板块
1.队伍组建。高校应注重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人员为补充,较为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形成强大的队伍支撑力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分别发挥主导、支撑、辅助的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及干预提供人力保障。
2.技术支撑。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建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引入专业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并加强对网站的监控和管理,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建立心理档案。为每个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积累信息,必要时提供预警,及早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背景资料、测评记录、咨询记录等。根据心理档案相关资料,心理咨询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当然,学生心理档案要注重保密,需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学生的隐私,防止泄露。
3.制度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规定、咨询员工作职责与要求、心理咨询档案制度、心理咨询保密制度,网站运行规定等等。
三、咨询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包括教育与发展、自助与互助、导向与多元、传统与网络、保密与保护等。
教育与发展相结合。网络心理咨询既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自助与互助相结合。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的共同成长,最终实现自助助人的目标。导向与多元相结合。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宣传与教育,形成向上的氛围,传递心理正能量。也要契合学生多方面的的心理需求,满足个体化需要。传统与网络相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密与保护护相结合。心理咨询要注重保密,不泄露学生的隐私。但当可能会威胁到个人人身安全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板块和支撑板块像人的两脚,协调一致,形成坚实的支撑,挺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脊梁,逐步建立起“两足鼎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当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的产物,是一项新的工作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2]郑田.谈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方法[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2):119-122.
[3]唐敏仪.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0,(1):179-181.
[4]汪清,戴涵莘.论网络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5-97.
关键词:内地高校; 香港高校; 台湾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29-02
一、香港、台湾和内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1.香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辅导队伍整齐,专业化程度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香港学生事务工作处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各高校都配有数额不等的专职心理辅导员,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高强度、专业培训,同时获得相关的硕士以上学位。为保障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香港各高校还专门邀请心理分析专家作督导,香港专业辅导协会经常通过多元化的方法为辅导人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使辅导人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与锻炼。
辅导机构健全,辅导领域广泛。在硬件方面,香港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各项服务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只有少数开支较大的训练计划需要学生承担部分费用。在内容上,辅导主要包括个人辅导、教育辅导、升学与就业辅导、小组专题辅导、联络校外团体等。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有许多心理量表,如心理测量、职业测验等。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和职业测验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在形式上,除了在个人、小组层面上的辅导以外,更重要的还有环境介入策略。[2]香港高校强调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都应有育人意识,同时注重与社会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辅导更具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效果进一步得到强化。各高校已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辅导。
围绕全人发展,提供以学生为本的服务。香港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一种以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学生见识、促成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服务。在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全人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即高校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学业,使其获得发展事业的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德育、体育、情感、艺术、社交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2]
2.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一般辅导,二级预防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级预防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配合学校行政组织的弹性调整,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台湾高校管理模式深受美国影响,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
交互作用,整合发展。近年来,台湾地区整体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造成学生的背景与需求条件落差逐渐扩大。为改善此现象,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友善校园”总体营造计划,希望透过学生辅导体制的主要策略“交互作用,整合发展”来整合资源,聚焦方向,真正落实并推动该计划。“友善校园”基于学校本位管理的观点,强调学校教师及学生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如师如友,止于至善”。
资金投入充足,人员配备齐全。近年来,因为台湾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且日趋低龄化,台湾地区投人近86亿台币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旨在“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大,硬件设施完善,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齐全,藏书量多。咨询中心专职人员的晋用方式大约有两种:以助教职称聘任;以研究员角色聘任。
3.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就。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长足进步。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板报、信箱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内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全面育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统合学校及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相对于其自身而言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上,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从硬件建设来说,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足。各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是兼职,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工作热情难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多数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及正式训练,普遍存在“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3]
从课程建设来说,目前各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情况比较复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所用教材五花八门。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此外,心理健康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及社会的资源优势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预期目标尚有差距。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香港辅导员和辅导机构构建的点、线、面网络结构,台湾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总方针,根据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的不足,内地高校还应着重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主管部门应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础建设,完善个体团体咨询室、测评室和治疗室的各项设施。参考国内外经验,确定专业人员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可归入“心理学”或“德育教师”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从总体来看,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模拟心理咨询和辅导,定期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调整心理辅导技巧,深化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建立高校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通信息,借助于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联系兄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聘请名校教授讲座,开展异校咨询活动以及与开设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合作,为有心理疾病发展可能的学生提供医疗干预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注重抓好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理论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4]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王义波,张召.中国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借鉴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1):99.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DS的t值=8.6,故P<0.01,SAS的t值=8.1,P<0.05。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危重症,其患病与死亡率急剧增加,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其危险因素与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疾病控制等有关.中华现代护学杂志,2008,12(1):27.
关键词:生态学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9-02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项心理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从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前来咨询的学生中,有1/2左右的学生是因学习和择业的压力大,自己又无法调整,经常感到很忧郁,所以才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这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包括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以及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而这些心理矛盾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与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性、择业求职有关的心理困扰以及由性格与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最终这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富朝气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认真分析目前大学生的不良心理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找出恰当的应对之策,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服务祖国和人民的本领,从而顺利走上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生态学视角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视角基于生态学理论,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在学界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使生态学研究走向了系统化和整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日益交叉渗透,促使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结起来。生态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引申至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综合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生态系统,就必须深入分析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生态因子,探讨如何维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起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自然、开放的生态学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各种生命现象之间在生存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健康有序的状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而言,它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所谓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任何生物体总是同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但在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些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这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被称之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限定因子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素养四大因子。其中,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因子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他人帮助”产生影响的因子,属于外因;个人素养是大学生的通过自我提升产生影响的因子,属于内因。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因果关系推理,因果关系协调与否会使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并相应地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心理。这种因果关系一旦失调,人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并随之产生消极心理,久而久之必形成心理障碍。在当今这个剧烈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环境的无序性普遍地存在,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资源矛盾等各个领域和层面。这些无序和差距的影响,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产生的消极心理会更加明显。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注重平抑社会环境的“无序”,求得一种动态的、和谐的“有序”。
(二)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常态的家庭结构会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的带动作用。而非常态家庭结构如父母一方亡故,或离婚、再婚等情况的家庭对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有的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有的过早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有的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次,优良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合理。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对孩子放任不管或过于苛刻、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留下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三)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通过“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健康心理培养方面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实际上,高校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只占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心灵的“断乳期”。我们应把“五学”教育和发展咨询贯穿于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
(四) 大学生个人素养对其本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大学生本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益于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大学生应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心理潜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四、走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素养作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走向生态平衡的四大限定因子,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都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作为外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大学生经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顺利地接触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使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心理素质的磨炼与成熟。
同样,随着个人素养的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认识到自我意识的消极因素及其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去克服消极因素,促使自己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有哪些积极因素,研究怎样用心理学知识去巩固和发展它,发挥大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融入家庭环境、适应学校环境、参与社会实践。
五、小结
综上,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生态系统,应兼有这四大因子又非这四种之一。应该说,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做一个综合、动态、平衡的生态整体,讲究“兼容、动态、良性”,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和梳理这一整体中的各生态因子(个人素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时各因子又互相依存、互相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灵活协调、动态平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淑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3] 尚凤标.基于生态视角的创业教育环境体系构建初探[J]. 商业经济, 2011,(10).
[4] 刘春娇,鲍作臣.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