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积极心态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公务员;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名词,十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表明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关注人们内心的感受,更从系统性层面提出心理健康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意义。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和执政党干部队伍,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与飞速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近年来广受关注,在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拓展上大有可为。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公务员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

积极心理指人在组织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持久稳定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研究思潮,1997年S e l i g m a n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提出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快乐,它的兴起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国内外社会各领域被运用或提及,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拓展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成为提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平台的拓展将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尊重公务员个体,特别是注重积极心理的培育和发展,对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启示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各国政府及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心理学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早、理念先进,在上世纪80 年代就通过员工帮助计划(EAP)将公务员纳入心理教育平台。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日益被重视,党政机关、党校、行政学院等组织培训部门开始有意识将其纳入干部教育的体系,高校院所、社会机构等加大了相关研究和培训;另一方面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不健全,存在若有若无、被动预防、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规范性不足,被动介入多

尽管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少,但其具体标准是什么,究竟一名心理健康的公务员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没有统一和明确量化。而针对公务员职业群体的本土测量的工具尚不存在,通常都是直接使用国外SCL-90量表进行研究,由于此量表时间阶段性的局限,容易导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与此同时当前公务员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各类典型极端案例的不断出现,以倒逼的方式引发社会各界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多着眼于预防矫正、治疗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忽略了正常工作状态下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提升,造成公务员几乎都通过自我调适来缓解压力,作用局限。

(二)独立性不强,对身体健康关注度高

联合国卫生组织( WHO) 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公务员群体对躯体健康都比较重视,部门单位大都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但对心理健康的独立性认识不足,很少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因素在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精神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强身、健体、增寿的关键。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人体健康具有比较明显的调控作用,免疫系统功能的均衡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心理状态的作用导致疾病的产生,这些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三)专业性不足,共建共享机制薄弱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混在一起,出现心理辅导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进行,对心理疏导关注的少。各级单位和机关也多采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普及相关知识,缺乏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个别心理辅导,既没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也没反应心理辅导的专业特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未能建立整合资源的机制,在宣传普及上缺少和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在队伍建设上未能和专业心理机构、心理工作者建立长效的联系,特别是没能在心理危机应急网络体系的开展上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科研保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的防护网络和心理危机应急模式没有形成;在教育模式上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常规教育管理,缺乏专业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公务员心理档案的建立流于形式;在长效研究上和科研院所的共建模式未能形成,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追求短平快,缺少统一、全面、长期的跟踪研究。

篇2

关键词: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94-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其互联网普及率处于高位,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络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使用率和占有率非常高,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于此时应运而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受传统观念、专业人员数量、时间、空间等限制,有其不足之处。而网络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资源丰富、保密性强、交互性好、形式灵活、服务范围广等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发挥网络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展的要求,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一大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工作中,我们逐渐形成“两足鼎立”的工作模式,一足是前台教育板块,主要是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心理测试等内容设置;另一足是后台支撑板块,包括队伍组建、技术支撑,以及规章制度、咨询原则等。

一、教育板块

1.心理资讯。提供校内外各种心理讯息,包括最新、最及时的校园资讯、时事新闻,各种心理活动信息,展示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

2.心理百科。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心理知识。包括心理知识、心理图片、心理游戏、心理学家、书籍推荐、心理剧和优秀心理影片介绍等。

3.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新生适应、学习问题、人际交往与沟通、情绪调节、人格发展、恋爱与性、挫折与应对、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择业、珍爱生命、女生话题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知识宣传,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传授一些预防、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提高自我防治能力和综合素质。

5.心理测试。利用心理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分为专业心理测量和趣味心理测试两部分。专业心理测量用标准化心理量表来进行测试,如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量表、人格测试量表、智力测试量表、职业发展量表等,寻找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当然,测试结果需要正确看待,特别是趣味心理测试缺乏科学性,只是娱乐一下。

6.心理咨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包括在线咨询和非在线咨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咨询老师、兼职咨询老师,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就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提供网络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可以避免学生直面心理咨询师的压力,更为放松和坦率,也减少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能便捷地接受教育和咨询。进行案例分析。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新生适应、学习困难、焦虑、强迫、抑郁、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抗挫折等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学生通过案例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我教育和调节。

7.心理论坛。很多调查结果显示,心理求助者通常愿意找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帮助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开展老师和学生间在线的互动交流,有效利用朋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宗旨。心理论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健康问题讨论的园地,让他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当然,在讨论中,老师要积极参与,进行引导,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发挥群体中相互的积极影响。

二、支撑板块

1.队伍组建。高校应注重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人员为补充,较为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形成强大的队伍支撑力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分别发挥主导、支撑、辅助的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及干预提供人力保障。

2.技术支撑。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建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引入专业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并加强对网站的监控和管理,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建立心理档案。为每个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积累信息,必要时提供预警,及早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背景资料、测评记录、咨询记录等。根据心理档案相关资料,心理咨询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当然,学生心理档案要注重保密,需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学生的隐私,防止泄露。

3.制度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规定、咨询员工作职责与要求、心理咨询档案制度、心理咨询保密制度,网站运行规定等等。

三、咨询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包括教育与发展、自助与互助、导向与多元、传统与网络、保密与保护等。

教育与发展相结合。网络心理咨询既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自助与互助相结合。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的共同成长,最终实现自助助人的目标。导向与多元相结合。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宣传与教育,形成向上的氛围,传递心理正能量。也要契合学生多方面的的心理需求,满足个体化需要。传统与网络相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密与保护护相结合。心理咨询要注重保密,不泄露学生的隐私。但当可能会威胁到个人人身安全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板块和支撑板块像人的两脚,协调一致,形成坚实的支撑,挺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脊梁,逐步建立起“两足鼎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当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的产物,是一项新的工作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2]郑田.谈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方法[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2):119-122.

[3]唐敏仪.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0,(1):179-181.

[4]汪清,戴涵莘.论网络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5-97.

篇3

关键词:内地高校; 香港高校; 台湾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29-02

一、香港、台湾和内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1.香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辅导队伍整齐,专业化程度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香港学生事务工作处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各高校都配有数额不等的专职心理辅导员,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高强度、专业培训,同时获得相关的硕士以上学位。为保障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香港各高校还专门邀请心理分析专家作督导,香港专业辅导协会经常通过多元化的方法为辅导人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使辅导人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与锻炼。

辅导机构健全,辅导领域广泛。在硬件方面,香港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各项服务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只有少数开支较大的训练计划需要学生承担部分费用。在内容上,辅导主要包括个人辅导、教育辅导、升学与就业辅导、小组专题辅导、联络校外团体等。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有许多心理量表,如心理测量、职业测验等。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和职业测验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在形式上,除了在个人、小组层面上的辅导以外,更重要的还有环境介入策略。[2]香港高校强调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都应有育人意识,同时注重与社会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辅导更具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效果进一步得到强化。各高校已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辅导。

围绕全人发展,提供以学生为本的服务。香港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一种以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学生见识、促成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服务。在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全人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即高校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学业,使其获得发展事业的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德育、体育、情感、艺术、社交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2]

2.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一般辅导,二级预防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级预防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配合学校行政组织的弹性调整,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台湾高校管理模式深受美国影响,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

交互作用,整合发展。近年来,台湾地区整体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造成学生的背景与需求条件落差逐渐扩大。为改善此现象,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友善校园”总体营造计划,希望透过学生辅导体制的主要策略“交互作用,整合发展”来整合资源,聚焦方向,真正落实并推动该计划。“友善校园”基于学校本位管理的观点,强调学校教师及学生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如师如友,止于至善”。

资金投入充足,人员配备齐全。近年来,因为台湾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且日趋低龄化,台湾地区投人近86亿台币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旨在“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大,硬件设施完善,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齐全,藏书量多。咨询中心专职人员的晋用方式大约有两种:以助教职称聘任;以研究员角色聘任。

3.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就。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长足进步。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板报、信箱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内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全面育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统合学校及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相对于其自身而言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上,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从硬件建设来说,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足。各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是兼职,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工作热情难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多数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及正式训练,普遍存在“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3]

从课程建设来说,目前各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情况比较复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所用教材五花八门。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此外,心理健康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及社会的资源优势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预期目标尚有差距。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香港辅导员和辅导机构构建的点、线、面网络结构,台湾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总方针,根据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的不足,内地高校还应着重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主管部门应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础建设,完善个体团体咨询室、测评室和治疗室的各项设施。参考国内外经验,确定专业人员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可归入“心理学”或“德育教师”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从总体来看,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模拟心理咨询和辅导,定期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调整心理辅导技巧,深化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建立高校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通信息,借助于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联系兄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聘请名校教授讲座,开展异校咨询活动以及与开设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合作,为有心理疾病发展可能的学生提供医疗干预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注重抓好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理论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4]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王义波,张召.中国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借鉴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1):99.

篇4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DS的t值=8.6,故P<0.01,SAS的t值=8.1,P<0.05。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危重症,其患病与死亡率急剧增加,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其危险因素与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疾病控制等有关.中华现代护学杂志,2008,12(1):27.

篇5

关键词:生态学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9-02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项心理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从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前来咨询的学生中,有1/2左右的学生是因学习和择业的压力大,自己又无法调整,经常感到很忧郁,所以才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这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包括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以及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而这些心理矛盾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与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性、择业求职有关的心理困扰以及由性格与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最终这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富朝气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认真分析目前大学生的不良心理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找出恰当的应对之策,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服务祖国和人民的本领,从而顺利走上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生态学视角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视角基于生态学理论,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在学界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使生态学研究走向了系统化和整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日益交叉渗透,促使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结起来。生态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引申至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综合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生态系统,就必须深入分析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生态因子,探讨如何维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起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自然、开放的生态学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各种生命现象之间在生存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健康有序的状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而言,它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所谓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任何生物体总是同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但在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些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这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被称之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限定因子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素养四大因子。其中,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因子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他人帮助”产生影响的因子,属于外因;个人素养是大学生的通过自我提升产生影响的因子,属于内因。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因果关系推理,因果关系协调与否会使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并相应地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心理。这种因果关系一旦失调,人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并随之产生消极心理,久而久之必形成心理障碍。在当今这个剧烈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环境的无序性普遍地存在,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资源矛盾等各个领域和层面。这些无序和差距的影响,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产生的消极心理会更加明显。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注重平抑社会环境的“无序”,求得一种动态的、和谐的“有序”。

(二)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常态的家庭结构会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的带动作用。而非常态家庭结构如父母一方亡故,或离婚、再婚等情况的家庭对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有的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有的过早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有的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次,优良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合理。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对孩子放任不管或过于苛刻、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留下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三)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通过“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健康心理培养方面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实际上,高校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只占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心灵的“断乳期”。我们应把“五学”教育和发展咨询贯穿于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

(四) 大学生个人素养对其本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大学生本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益于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大学生应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心理潜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四、走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素养作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走向生态平衡的四大限定因子,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都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作为外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大学生经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顺利地接触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使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心理素质的磨炼与成熟。

同样,随着个人素养的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认识到自我意识的消极因素及其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去克服消极因素,促使自己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有哪些积极因素,研究怎样用心理学知识去巩固和发展它,发挥大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融入家庭环境、适应学校环境、参与社会实践。

五、小结

综上,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生态系统,应兼有这四大因子又非这四种之一。应该说,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做一个综合、动态、平衡的生态整体,讲究“兼容、动态、良性”,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和梳理这一整体中的各生态因子(个人素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时各因子又互相依存、互相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灵活协调、动态平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淑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3] 尚凤标.基于生态视角的创业教育环境体系构建初探[J]. 商业经济, 2011,(10).

[4] 刘春娇,鲍作臣.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篇6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49—01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儿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探索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是一种耐心、细致、持久的情感性工作,幼儿教师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爱岗敬业之心,做好工作。2011年6月,我们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收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园共育的作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成效”“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工作压力”等六个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普遍感到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双赢是她们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以人为本”,教师更加重视幼儿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兴趣,关注个别幼儿,力求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我们始终教育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觉得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遇到突发事件都能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遇到烦心的事也不再怨天忧人,退缩消极,而是从容淡定,感到每一天都在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快乐和幸福。

三、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开展家园协同教育,是延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与家长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活动,及时交流育儿经验与心得,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定期为家长发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班级教师还开通了QQ群,与家长互留电话号码,指导家长用心观察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及时记录幼儿在家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家园协同教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中写到:“昨天,孩子抱着我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感谢你为我洗衣服做饭!’我被孩子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突然感到她长大了,懂事了。” 还有一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研讨会上说:“以前是家长关心孩子,现在孩子也知道关心家长了。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孩子说,‘爸爸你把感冒药带上,衣服穿暖小心感冒。’”动人的场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篇7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1.两者之间的区别

1.1目标上各有侧重

和谐校园的构建目的主要是维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能更好的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保持学校的活力青春和朝气。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予以指导,解决其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1.2内容上有所不同

从内容来说,和谐校园的构建主要是从大环境的稳定来保证中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课程来说,对其心理进行指导,保证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和学习氛围。

2.两者之间的联系

2.1心理健康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相辅相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关系两者直接的联系来看,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没有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很难开展,在此基础上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起到了真正的作用。因此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必要的条件,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中学生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真正进行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成败是最关键的,所以说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2.2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本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作为学生中一个庞大又普遍的群体,本身处于发育和发展阶段,对于新事物认知能力高,对于知识接受速度快,拥有敏捷的思维和旺盛的体力,是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传播者。中学生此时已经能够对于事物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能够对于这个世界和社会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大环境对于中学生起了一定的影响,中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由于在心理和个人能力方面的欠缺做出一定危害学校或者社会的行为。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必要的课程,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和谐校园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2.3心理健康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存在共性

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和谐社会构建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两者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主要是从环境去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人去影响环境,但最终都是为了和谐的发展。

2.4 心里健康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方向一致

从两者最终的方向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两者是一致的。比如说,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与校园的和谐共进,对象都主要是中学生等。两者的整合体现了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的发展方向, 两者的“结合”将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 这种共通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之基础。

二、如何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构建和谐校园

1.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根本保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是需要得到保证的。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教育也要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节奏。所以老师面对的压力提升,挑战也逐步艰巨。教师最终的教育理念依旧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教师具有高素质的教学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否则对于学生的教育会产生偏差。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导出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快乐的成长,营造一种温馨自在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如果教师本身处于一种忧郁烦躁的情绪之中的话,这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学习的后果,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

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一切表明:对教师本体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当前大力倡导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实际问题。

2.保证学生的健康心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主要方式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可以涉及到对中学生的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等。这重要的两方面处理好了,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非常有利的。要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教育学生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好的心态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通过教育进行培养和提升,而心态主要是靠自己进行调节。对于学生要进行引导,如何正确的去看待一件事情,该用何种心态去看待。这样学生无论遭遇到什么挫折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是非常重要的。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大学新生开始校园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社会过程时,是独立面对的,而对于陌生环境的无助感、挫败感和诸多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导致的脆弱都会一一出现,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特征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将正常的智商、丰富的情感、友好的性格、坚韧的意志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的。(1)应用的科学性。科学研究发现,积极的态度比消极或中性的态度更能提高智慧、促进学习,而积极的态度还有助于消除负面的情绪,提高在逆境中的耐挫力和突发事件中的反应力。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态度能让大学新生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以稳定的情绪踏实、刻苦地钻研,促使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将视野放长远,积累更加强大的实力,一步步向成功迈进。此外,大学心理健康疾病诊断出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认知占据多数,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发现学生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或抑郁等诸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表现。(2)应用的指导性。积极心理学对于教师积极力量的构建、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和校园积极氛围的营造均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将促使自己具备积极的心态和品质,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将内化成一种积极的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将会改变从看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到欣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上来,这样的教与学将有助于学生的开心、快乐成长,也将有助于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大学新生在一进入校园就用积极的情绪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不断渗透的积极因素将让大学生学会爱自己,再到爱他人,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认可失败,学会宽容面对社会;师生的积极和谐也将进一步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构建,反过来和谐的校园气氛也将成为展示师生积极发展的大舞台。(3)应用的合理性。积极心理学摒弃了传统意义上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狭隘的理解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就是健康的”的观点,它升华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挖掘每个新生的积极因素,用开放和欣赏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用积极的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此外,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矫正,而且更加注重从积极的层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追求主观积极性和培养积极的品质最终达到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目的;再者,积极心理学并非脱离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而孤立开展,它是让老师运用和发展积极心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也运用和发展积极心理,形成多元化的积极心理教育体系,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教学相长,这将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得到大幅改善。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对象和方法。本次分析对象是基于参见普查的2011级新生,共300份,男生为131份,女生为149份,其中收集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达93.3%,采取的问卷样式是自行设计的《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调查样表》。从家庭、学业、人际关系、情绪、适应情况和性格等六个方面进行问卷。(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结果分析。一是新生积极心理的总体描述。通过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调查表的统计显示,2011级新生的总体积极心态水平均值在48.11,其中男生得分46.43,女生得到49.96;家庭因素得分为7.98,学业因素得分为7.78,人际交往因素得分为8.11,情绪因素得分为8.97,适应情况因素得分为8.78,性格因素得分为8.87,得分与积极心态成正比,说明积极心态越高,得到就越高。二是性别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差异是造成积极心态显著差异的主要因子,在家庭、学业以及人际关系因素上,男女生的积极心态相差不大;而在适应、情绪因素上女生的积极心态大于男生,且P值小于0.01。三是地域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地域差异主要是指城乡差异,分为城市与非城市学生源两类,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新生在担忧的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家庭和人际关系因素上,城市新生的积极心态大于非城市新生,且P值小于0.01。而在学业、适应情况、情绪和性格因素上,地域差异不足影响其分值。四是家庭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家庭差异主要是指单亲和双亲家庭学生源两类,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家庭、情绪和性格因素上,双亲新生的积极态度大于单亲的,且P值小于0.01。在学业、适应情况和人际关系因素上,相差不显著。五是专业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专业差异主要是指文科和理科学生源两类,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文科新生的适应和人际能力高于理论新生,且P值小于0.01。其他因素方面则差异不显著。(3)大学新生积极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新生中女生更容易外在的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女生的关注也更多些;相反,男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压力与被期望值呈不断上升趋势,忽略对男生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指导亦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死角。在地域差异方面,经济条件是预测个体主观积极性的核心指标。来自城市的新生处于与大学相似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社交和适应阻力较小;相反,在活跃和优越感较强的城市新生面前,非城市新生的心理会出现更大的压力,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现象。在家庭差异方面,单亲家庭的新生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感和人际关系敏感,而双亲家庭的新生家庭归属感强,家庭氛围的和谐会促使他们有完整的心智和积极的心态。在专业差异方面,文科新生的学业压力较小,社会活动丰富,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较多;反之,理科新生的生活相对单调枯燥,实验、研究、做课题成为这些学生日复一日的“必修课”。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战略突破

(1)倡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一方面,将自我观念教育、情绪教育和挫折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自我观念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从经验主义中跳出来,学会对自身客观的认知;培养大学新生丰富的情感,引导他们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学会心态平和。另一方面,拓宽大学心理建立教育的渠道。可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心理健康课题与心理咨询工作并举等等。(2)完善大学新生自我教育的机制。大学生作为个体而存在时,自身发展是内因,学校及外在环境的干预,都是需要通过内化而成为自身素质的,而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会认识失败也是必要的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和发展自我;自我教育也是一种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的方式,学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压力。(3)创建高校—家庭一体化无间隙教育的主张。高校与家庭都是给予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场所,也都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高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建立起以高校为主导,家庭参与,学生才能受惠于社会的无间隙教育网络,主张这种全面辅导学生的新局面,从而共同促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

参 考 文 献

[1]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 体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二、传统文化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隋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评价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评价当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培智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研究

一、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由于我国在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投入较少,社会对此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因而该领域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社会关注度较少,使得现阶段我国培智教育的现状堪忧,智障人士的生存条件有待改善,社会的温暖没有能够很好地照耀这片缺乏爱的“净土”。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并与该领域内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合作得出以下结论,以兹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关注智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培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一大弊病。造成我国现阶段培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除了社会的不关注以外,培智学校和单位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财政资金支持不到位成为制约我国培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除此以外,我国社会存在一大错误认识就是认为智障人士只需要满足其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就够了,从而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智障人士亲属逐步开始关注智障人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其家属在日常探视中也更多地对培智教育结构提出了更多的心理辅导要求。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迁而来的是对智障人士的关注及其与之相匹配的心理辅导资源的相形见绌,智障人士的心理辅导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培智的需要,也难以与社会的关注遥相呼应,因而加大对我国现阶段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显得极为紧迫。

2.明显落后于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

笔者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智障人士普遍存在心理焦躁、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培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仅仅处于起步萌芽阶段。以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的普通儿童,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待开发”、待教育的阶段,大部分培智教育中都忽视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培智儿童的心理健康积极发展埋下不利祸根。缺乏必要心理辅导的智障儿童,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与辨别远远不足以保障智障儿童今后培智教育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极易受到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许多不良的恶习,不利于在今后继续开展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培智教育中的受教智障人士一般存在很大的认知问题,其心理活动也没有正常人心理活动那么频繁而剧烈,心理活动也没有那么复杂和多变,因而其对于心理辅导的要求一般较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课时要求也比较少。

二、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详述

1.抓重点,找难点,重点解决一些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智障人员

由于在培智教育中受教者的特殊性,其在认知世界、感知周围事物方面与同龄人相比缺乏明显的主动性和攻击性,在记忆、思维、语言综合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因而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心理辅导教师下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以培养智障人士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心理状态。

除此以外,在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典型、抓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整个培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重点辅导和教育一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健康状况较为堪忧的学生,通过对典型的教育和指导,磨炼积极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智障人士。

2.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之以必要的简单知识教育

鉴于智障人士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有限性,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智障人士而言存在很大的不现实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日常生活为基本教学手段,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外观”,使之能够更好地让受教者理解和接受。同时,在日常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辅之以必要的简单知识教育,通过提升受教者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来提高其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吸收水平。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者慢慢树立起基本的生活积极心态和自理能力,同时也能使其自我更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陋习,改变以往消极、沉闷的心理态度。

3.培养受教者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减少说教,重视对受教者的日常训练

笔者认为,在培智教育中培养受教者的积极心理,需要从培养其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入手,重点也在培养其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受教者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心理辅导者孜孜不倦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任何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也需要心理辅导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同时,心理辅导员要减少说教,以情境为基本教学工具,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以实证的方式教育智障人士,帮助其理解和树立积极的心理。除上述以外,培智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日常的训练,为此,心理辅导员可以组织一系列有趣而简单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受教者积极的心态,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为智障人士的今后生活撑起一片蓝天。

篇11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消极情绪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定义及其应用

目前,在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经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但在实践中仍有侧重,仍然倾向于预防及矫正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向为培养人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特质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等等,其意义在于通过强调人性的积极面重点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更为有效且顺畅的实现人际交往。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瓶颈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呈现阶梯状发展态势,软件硬件均达到一定规模与水准。然而仍存在一定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移

虽然“心理健康”被广泛关注,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即,老师注重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心理弱点与缺陷成为了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心理问题暴露出来的学生尤引重视,而对心理问题表征不显著的学生没有做好引导。是以“消极心理学”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推进。

2.2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的疏漏

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个别个体上,而不是广大学生群体。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及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摆脱消极、悲观、压抑的情绪上,反而没有试图去开发其自身所拥有的如乐观、宽容、自信等积极的品质。

2.3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被打折扣

尽管积极心理学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老师及学生的认知中,积极心理学所代表的诸如乐观、宽容、自信等性格特征是被定义好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其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尚没有融入教育模式中,教师仍然以普遍出现过的人格发展问题为主要讲论核心,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以至于变成了提出心理问题、阐述如何发生及解决、提出解决建议这样的“三段论”式的心理疏导,将“心理问题”看待成“心理不健康”。

2.4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缺失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为:对生活、学习的目标没有概念,对将来感到茫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一定程度上导正学生生活态度,给学生灌输向上与自信等能量的责任,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该方面的引导作用是缺失的。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及建议

3.1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其主要表征在于维护心理健康及健全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中所定义的心理健康并非是指没有心理疾病的健康,而是具有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等。扭正原本只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呆板教育模式,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利于老师深入对学科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习氛围。

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关键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发掘自身的品质,诸如诚实、热情、自制、公平、笃信等等,积极寻找优势的意义在于让人对自己以及生活充满希望,有助于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鼓励学生的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实现惠及其他课程的开展。

3.2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并驾齐驱

我们必须肯定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是必须的,但其可与心理品质的培养并行,也必须拒绝消极性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可以是理论性质的设置,也可以是探讨及活动性质的设置,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在心理课堂上注重对生活的讨论,分享对待问题时的乐观态度;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积极体验的活动,通过活动带动积极品质的塑造;进行辅导者与倾诉者互换方式,每个人都是心理疏导中的倾诉者,也是其他同学的辅导者,两者体验互换之下更容易切中问题要害,从而实现彼此开解,彼此鼓励,相互激励。同时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自我找寻矫正办法;此外老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部分,尤其以老师为源头要有对“积极心理学”充分而全面的认识,甚至于可以单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厚化心理素质,弱化心理问题。

3.3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

在信息纷乱的今天,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信息分辨力不够,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丰富教育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深化。

学校方面,切勿将心理健康教育圈定为心理健康课程,应当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各学科课堂中灌输进学生的认知中;在校园内可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栏,鼓励积极性的社团活动,从各方面丰富学生们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从而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社会方面,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校形成无障碍沟通,随时关注学生心态发展。此外,社会各界、媒体、政府等都应当对大学生给予支持与鼓励,可以从基本小事做起,如招聘时杜绝歧视性条件、建立志愿者心理服务队、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等等。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发掘潜能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社会要求的必然趋势。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方面为关键点,系统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从“心理问题”的源头阻截其滋生,继而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篇12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篇13

通过文献的研究显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面对个人问题、学习压力、就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心理防线收到很大打击。因此社会及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真正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过程中。

1、研究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质。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人自觉解决思想矛盾、心理问题,促使自己思想行为从“现有”向“应有”方向转化、从目前心理状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是研究生完善自我,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对对待自己与他人,为他人着想,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找辅导员、导师或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解决问题,及早摆正心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知识性人才,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应打开心胸,怀着一颗感恩与包容的心态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压抑的情绪,从而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学习。

2、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有效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组织专业的教职队伍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紧密配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人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学校应为研究生分阶段检测、排查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机制。如在入学前、学习过程中、毕业前进行心理检测与干预治疗。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问题做相应的专题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辅导员以及心理教育团队跟踪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监理研究生心理档案,建立不同类型学生问题的干预方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他们早日将心理问题解决到完善状态,给与研究生真正的心灵慰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研究生群体助理积极向上的心理,正确面对挫折,促进其人格发展与完善。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研究生的研究学习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个人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健康愉快的问题活动,可以广泛交朋友,使得研究生走出自我,走出书本,同时培养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开展自我教育的健康讲坛。开展多领域学术讲座,让学生接受来自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前沿报告,使研究生有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动力。

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把它最终落实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地方政府等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安排必要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研究生要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5、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跟导师做课题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研究生的内心对导师有种极大的依赖感和信赖感。高校应中加强导师、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与培训,使他们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导师要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增强研究生的择业信心以及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同时增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问题的情况,尽可能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的压力,从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结语

篇1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59-02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从知识层面来讲,积极心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主观层面、个人层面与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理论研究。在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人的主观情感体验,例如幸福满足、乐观向上、快乐充实的主观精神享受,其研究重点是强调人的幸福程度,使人能够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使人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在个人层面主要强调人的个性特点,例如工作技能、审美观、宽容心、爱心、创新力、才能、交际能力、观察力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要能够培养这些积极的个性特点,让人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积极应对困难。在群体层面主要强调建立积极的社会系统,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公民的责任心、公益心,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遵守礼节,在工作生活中遵循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站在变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对立角度,对这两类心理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使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与消极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要素,强调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在研究人的积极因素与优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帮助人们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难题,帮助人们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帮助人们找到幸福生活的方法,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总之,积极心理学对人们的意义非比寻常。

二、积极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1.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教授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心理案例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分析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等方面,这种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已经严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有待发展。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不同,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性中的优点,强调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充分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心理学家要能够引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人们保持幸福的生活状态。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念;强调大学生的主观体验,例如幸福感、满足感等等;改善大学生应对社会的态度,比如学会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错,等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这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帮助是极大的,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从而减少消极悲观心理。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分类时也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相区分,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很少开设一些咨询课程与讲座。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人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需求,这种理念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变革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的工作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积极轻松的工作环境。在这种工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保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应对生活困难时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应对的乐观心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感官能力。

3.促进大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健康成长,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认真学习,才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涯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一时期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的缺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大学生纠正一些不良行为,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际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习生活,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投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上。

三、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积极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对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借鉴与扬弃,提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因为心理问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地减少心理问题,还包括提高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看待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能够把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健全学生人格作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积极心理学强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体验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养成关注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定期做一些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自主研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以解决心理问题来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它从学校这一环境出发,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它认为学校生活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一切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逐步转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师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来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教学方法的改变实现了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成熟,而且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研究,这就需要心理学家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