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公路建设 促进 地方经济 意义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4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是经济的发展为公路建设注入了资金;二是公路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公路的建设,只有交通便利,才能够将地方经济的特色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所以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方公路的建设。公路建设对地经济发展促进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个是间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 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带动作用

1.1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建设公路所需要的原材料、机械等都需要由地方相关产业进行提供,比如在水泥混凝土公路的建设中,所需要的水泥主要有地方的水泥制造厂供给,而且建设公路所需用的水泥用量也是非常大的,这直接为当地的水泥制造厂增加了经济效益;再比如公路建设材料的运输,对当地的运输业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增加了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公路建设还会涉及到地方砂石材料的使用、机械工具的应用、还为地方解决了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这些都会受到公路建设的带动而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公路建设本身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运输业、制造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充当排头兵的作用。

1.2 增加就业机会

公路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随着公路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由国家不断投资、不断建设的,公路的建设它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并且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建设完成,所以,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招投标,选择的施工单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招募专业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一些没有职业的相关人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此外,公路建成之后还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由此也产生出了许多工作岗位,比如突击性的抢险工作以及雨雪天气给公路造成的灾难抢险等个工作,这些都需要聘用当地的闲置人员去完成,大大增加了地方的就业的机会,为当地政府缓解了部分闲置人员安置难的问题。

2 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间接拉动作用

2.1 加快地方产业布局调整

由于公路建设等级的提高,改变了地方原有的交通条件,地方的相关产业的布局也不得不作出调整,逐渐依附于公路而进行布局,在国家主干线公路建设的带动下,比如在农村进行的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村封闭的现状,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许多农产品都经由公路运出去,增加了农产品的销路,而有些农产品加工业直接建在公路附近,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加工,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经济的发展渐渐依托于公路,产业布局也围绕着公路进行,加快了对原有的产业布局的调整,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积极地作用。

2.2 公路的辐射改善了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招商引资,企业或工厂在地方的建立与发展,不仅能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每年上缴巨额的税收,还能够吸纳地方的人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工作的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公路建设使得地方的交通更为发达,而企业或工厂在选址时考虑最多的就是交通的便捷情况,因此,公路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当地进行投资合作。总体而言,公路建设改善了地方的投资的环境,使得招商引资变得更容易一些。

2.3 拉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在公路建设成之后,往往会出现沿线经济发展迅速的现象,尤其是公路两边商业楼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公路沿线的一些饭店、餐馆的开张,商店、市场的建立,路边洗车、修车业的兴盛,甚至沿线两侧形成一定规模的夜市等,无一不是受到公路建设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这种沿线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应用,说明公路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

2.4 推动物流业的兴起

物流业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发展和兴盛,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是物流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运输成本是物流业成本的主体,所以大力缩减运输成本就能够有效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公路建设使物流的中转站减少,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同时运输时间大为减少,运输效率大为提升,因此,公路建设在推动物流发展上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物流业的兴盛对于地方经济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中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地方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提升地方的知名度,甚至可以将地方变成贸易中心等等。所以说,公路建设在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5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公路建设为旅游业更加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公路的建设,农村的道路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泥泞不堪的颠簸小路,而是宽阔的水泥道路或者是沥青公路,使得人们驾车去往农村旅游成为现实,所以说,公路建设促进了自驾游、农家乐等旅游的发展。此外,公路建设也为远程旅游提供了可能,只要有公路的地方就会有旅游业的兴起。总之,地方经济可以依靠自身的有力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在公路建设的帮助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经济的效益。

2.6 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实现的一种形式,如何推动农村向城市转变,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公路建设为加强城乡联系提供了便利,由于公路的建设,许多农村也通了公交车,使得人们出行十分便利,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公路建设实现了城乡物质的交换,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将先进的思想带回农村,促进了农村思想的解放,加速了城乡的融合与发展。

2.7 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往的那种自产自销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了,必须加强地方经济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公路建设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它依靠自身运输速度快、受天气影响比较小、可以快速抵达范围比较广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物资交换,优化了资源配置,尽最大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增大了利润空间。此外,区域之间联系的加强,有利于发展较快的区域带动发展较慢的区域,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地方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3 总结

总而言之,公路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直接带动经济发展,还是间接拉动经济发展,公路建设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要致富,先修路”,此言不假,地方经济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公路建设事业,从而不断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雪咏.加快公路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1).

[2] 廖小云.河源市公路建设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

[3] 刘畅,王侃.试析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实事求是,2011(6).

篇2

【关键词】地方金融体系 安徽省 地方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徽金融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为安徽金融业整体发展增加了生机与活力,地方金融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助推器。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将是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地方金融体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就安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地方金融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体系。全省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城镇商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150多家。安徽省正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地方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本质意义就是履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相比全国性金融机构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

(一)综合信贷支持方面

地方金融的服务范围集中于特定行政区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本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提供保障。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对市政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支持往往高于全国性金融机构。

(二)税收方面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总部设在本地,对地方税收的支持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三)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是其永恒的宗旨,往往会根据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更为细致的金融服务。如银行代缴费业务等。

(四)财富贡献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通常是省属企业或本省的居民,因此其价值增长保障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建立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调动地方金融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措施的不断加强,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的全面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等因素,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地方金融机构比较其他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因此,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

安徽省内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徽商银行虽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城商行序列的前列,但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竞争力还不强,差距还较大。另外在全国60多家证券公司中,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在同业中竞争力、影响力都处在中等水平,而其他非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更加滞后。龙头企业的缺乏,致使在安徽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缺乏对地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

迄今为止,安徽省尚未系统出台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有一些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在扶持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政府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安徽省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还是按照一般国有企业的考核办法来操作的,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确定和干部任用,也是按照国有企业的做法执行的,这对金融业这一特殊领域而言,是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的,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地方金融业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平衡

地方金融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无论是占全省GDP还是占第三产业的份额均较小,对安徽省的经济影响力较弱。

三、对建设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的相关措施建议

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建立起多层次的地方金融机构,还包括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使金融真正成为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现对构建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地方金融的扶持和指导

地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协调和服务,目的是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环境,这种协调服务包括促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经营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和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整体环境,为金融体系发展创造外部条件。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信息传递、社会信用环境创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适时出台支持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其次,要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和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奖励,可以考虑设立金融创新奖励基金,激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开发金融新产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要求,履行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政府的战略意图通过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得以实现。第四,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帮助和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信贷投放

当前,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的一批项目陆续落地,资金需求旺盛。众多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融资压力大增。大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受平台管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资金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调度财政资源,用足用好本地资源,引导包括城商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有效规划信贷安排,合理有效的开展信贷投放,以保证我省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合理匹配。同时,建议加强和改进政银企对接的形式和力度,让地方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到政府战略性重点项目中,争取早投放、快投放、早见效。

(三)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有效整合

目前我省的地方金融资源分布广、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在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可以先探索建立地方金融中介协调组织,统一协调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专长谋求共赢。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此举不仅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安徽地方金融资源,完善金融体系,改变安徽省地方金融资源的现状,同时也可为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支持力。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设安徽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通过组建安徽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性金融力量,从而改善地方金融环境,增强区域内金融体系活力,提升安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辐射吸纳能力,对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新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地方金融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地域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原因,目前安徽省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的金融人才都相对缺乏。因此建议政府的主管部门着手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以吸引有志之才、培育可塑之才、使用胜任之才。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皖工作。建立优秀金融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把本省的金融工作者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的方式来培养优秀金融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干部交流机制,安排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到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或各地市挂职,也可以安排政府的干部到金融机构挂职,打造一支熟悉经济和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郑兰祥.门志路.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11年02期下.

篇3

【关键词】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国家金融体系是由各个地方金融体系组合而成的,所以想要加强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建设,首先要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入手。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迅速出现,在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建设及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地方性金融管理体制完善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体制的完善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能为我国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体系采取的是处置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减少了地方政府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干涉,对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这种管理方式的使用为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和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转及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离开了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一些金融违规行为的处置将很难得到落实,金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方向、产业类型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状况存在很大不同,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重视大规模的宏观调控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地方经济管理的力度。但是垂直管理模式对地方经济的管理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就造成了管理工作与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之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为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可靠性、安全性,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十分重要。地方政府参与到金融管理中来能够有效提高对金融管理的执行能力,大大缓解金融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保护。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过程中能够对基层金融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调和,使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随时对地方金融状况进行了解,有效降低地方金融风险,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创造良好的前提。所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金融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议

1.建立金融监管的中央与地方协调机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在确保金融市场统一性前提下,依据地方差异性,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划分地方金融管理权限,合理引导和调动地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积极性,赋予地方政府发展地方金融业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监管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职能。二是建立“一行三局”同地方政府间稳定的协调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在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中的牵头协调职能,建立地方金融监测体系,适时判断区域金融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2.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建设

一是整合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对地方金融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协调、服务。二是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和市场化的手段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监督其合法经营,防止出现违法经营及其他危害地方金融安全的行为。

3.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落实,降低不良资产率,化解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约束激励机制,对经营管理决策、执行、监督行为进行全程监控。二是对于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管理细则,通过外部监管规范其经营,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4.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环境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环境能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政策方面入手,要求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关于规范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法律规范,用法律的约束能力来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控制;同时,通过健全的法律体制建设对地方所有金融机构执行统一的管理标准。另外,还要增强对金融行业管理工作的监督,严格的管理能够实现对金融环境的净化,通过监督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问题,以防止融资不规范以及各类风险问题的产生。想要做到及时解决风险,政府部门应该健全管理预警机制,对金融机构运行和政府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地方金融管理效率,实现对整个地方金融环境的优化。

三、结语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能够增强地方经济运行的规范性,对提高我国地方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和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给我国经济发展运行造成极大的风险,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完善的研究,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当前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便于对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以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服务

作者简介:田秀红,女,1973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人才、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为高校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地方高校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可以而且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撑,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相互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部门,其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又离不开地方,它依托于地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伴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接,以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双赢。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力度远远不够。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仅仅注重于传统的校内教学与科学研究,从而忽视了服务社会的职能。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重视力度不够及财力有限等原因,对高校提供的资金及物质支持非常有限,导致高校发展及服务社会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不利于激励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1、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思维决定出路。只有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一向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缺少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更缺少对社会服务的理念。因此作为地方高校,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思考,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为办学而办学与社会脱节的传统思想,要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质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最终要通过人才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地方高校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高校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又要结合地方市场需求。要把学科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来;要立足于地方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将那些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浪费资源、不适应市场需求、脱离地方实际的专业停办、转型。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培养出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综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地方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道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推动产学研合作成为重中之重。规划指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地方高校要紧紧把握住这一大好良机,把产学研相结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高校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项目,要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要不断寻找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这样既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地方政府要重视高校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智囊团。高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建设直接关系到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加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商情.2010.3

[2]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潘伟强.大学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常州大学城(现科教城)为例.现代商业.2011

[4]白旭东.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分析.西昌学院学报.2008.20

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服务

作者简介:田秀红,女,1973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人才、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为高校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地方高校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可以而且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撑,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相互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部门,其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又离不开地方,它依托于地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伴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接,以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双赢。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力度远远不够。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仅仅注重于传统的校内教学与科学研究,从而忽视了服务社会的职能。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重视力度不够及财力有限等原因,对高校提供的资金及物质支持非常有限,导致高校发展及服务社会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不利于激励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1、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思维决定出路。只有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一向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缺少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更缺少对社会服务的理念。因此作为地方高校,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思考,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为办学而办学与社会脱节的传统思想,要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质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最终要通过人才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地方高校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高校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又要结合地方市场需求。要把学科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来;要立足于地方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将那些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浪费资源、不适应市场需求、脱离地方实际的专业停办、转型。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培养出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综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地方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道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推动产学研合作成为重中之重。规划指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地方高校要紧紧把握住这一大好良机,把产学研相结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高校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项目,要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要不断寻找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这样既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地方政府要重视高校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智囊团。高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建设直接关系到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加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商情.2010.3

[2]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潘伟强.大学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常州大学城(现科教城)为例.现代商业.2011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新媒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推动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新媒体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二)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网络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并成为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网络传播技术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来强化苍南的网络建设,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就应当以新媒体为基础,来对本地所具有的特色文物与山水风光以及成功经验等进行高质的包装与打造,之后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元性与多样性特征,来通过对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各种表现像是,来将本地的特色与亮点更生动的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规模轰动效应。比如:在“新媒体看苍南―走进旅游”活动中,组织中央、省、市、县新媒体代表通过宣传策划、动态直播、集中推送等方式,全方位推广苍南旅游,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来苍观光,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利用新媒体平台,经济管理人员可以实时进行数据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动态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合并整理,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效率,节约时间。新媒体平台可以对经济管理中输入输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结论和建议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企业管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科学化管理。可以及时获取并掌握企业的经济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制定问题的应对对策,有效降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多一层的防护保障。

二、新媒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策略

(一)强化地区的网络监督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大力推广电子政务,这也就进一步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逐步推广电子政务,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就针对于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实现资源的整合,并以此来促进互联网效率的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互连互通机制,既要确保“横向到边”,又要做到“纵向到底”。要求其应当以行政公开透明为基准,来通过运用网络,实现对各类通知与公告的与传达,并实现部门信息的交流与文件的远程管理等,提高工作的规范性与编辑性。此外,还要强化网络的监督作用,强化对网络的利用,来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广大网民的心声与需求,以此来对工作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改进,并确保网民的意见能够转变成我们的无形资产,来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近年来,苍南县大力推进网络政务平台建设,已完成58家单位入驻苍南新闻APP、97家单位建立了政务微博、53家单位建立政务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我给书记捎句话”、“县长信箱”等栏目就是强化了借“网”捞“舆”听民声解民难的作用,在社会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阅读量和粉丝量也不断攀升。

(二)创新新媒体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所以说,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地方农业信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包括:第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来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信息意识,并引导其中的部分农民来转变成信息新媒体建设的一线信息员;第二,要加强对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服务人员尽早、尽多地上机、上网,使其在实践中迅速提高业务素质;三是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可以通过当前信息管理工作者的再提高、招聘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及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管理者等方式来实现,不断提高政府的信息管理水平。

(三)加强领导与宣传

就针对于苍南县来说,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起步较晚,并且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导致人们对其所具有的作用了解的不够深入,也就难以通过运用网络,来创造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县政府应当积极建设完善网络领导小组,并强化指导与监督,来通过运用电视、广播等各项宣传工具,来全面调动起各方力量,强化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化与建设。此外,通过建立一支信息队伍,深人群众中收取信息,要让各种专业户知道有事上网查询。定期将网上信息编辑成册进行宣传,用获得的信息为农、工、商等行业服务。建立有偿服务制度,对一些重要的商业经济信息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补充网络运行费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的地方经济正经历转型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的环境背景下,有必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借“互联网+”的平台,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地方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来实现更进一步的价值再创造,确保地方经济模式能够得到及时的创新,地方生产也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林武.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J].河北金融,2012,01:3-4.

篇7

在我党召开十会议时曾指示,“应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整改工作。这即为推进经济发展模式更变的中心路径。一定要把革新需求结构、提升产业构造、推进地区间合作、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关键要素,大力处理限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严重的结构方面的难题”。可以知道,革新产业构造,改善经济结构及品质,此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不二途径。产业构造的优化必须要有专业素质极强的团队来作支撑,那么职业院校在地方人才培养补充的工作板块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性,革新专业构造,改善教育方式与成效,为高职高专教学针对地方产业体系改革而要进行的抉择。

一、产业构造调整改大前提下职业学院专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点

1.筹划地方产业建设需要的专业群

专业群,即为一系列的专业汇集,它一般包含着一个中心专业及多个有关专业。专业群里面每个专业在职业方向上表现出相似性,所以,每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十分相似,同时学位课的教学团队总体上有着一样的能力水平,筹划专业群是职业学校专业改革的重心工作,也是展示院校专业强项与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针对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构造整合,一定要重点关注专业群筹划,在此阶段里应该尤其注重解决专业对口的难题。专业对口的范围过大或过小都会限制职业院校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和地方产业构造整改的及时联系。故而不仅要让专业维持合理的内容量,使其可以满足相关范围的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还要在此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教学特色,实现专业筹划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一性和有效性。

2.设立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特征的专业结构

职业院校设立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应该从不同的板块着手: 精确研究专业需要,合理设定中心专业,发展相关专业。精确研究专业需要:职业学校应该客观研究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尤其是与专业有关联的行业市场、企业岗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了解专业结构整改的实际供应。同时精准地知道专业筹划与体系整改中要牵涉的教学团队、教学设备及实验设施情况与课程安排状态,找到不同点与发展点。

合理设定中心专业:不少职业学校的中心专业往往是在教学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交流沟通里确立的,展示出院校的教学概念与宗旨,还很好滴说明学校教育的务实性,往往来说,不可肆意更改。这即是让职业学校在看重产业构造整改的同时,还需要将自身教学特色和地方产业建设发展的状况联系起来。所以说,中心专业的设立,并不是摒弃原有教学特色和理念,而是在教育类型方面上进行相关优化,使其内容上更加充实。但是应该知道的是中心专业的数目最好适宜,同时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涉及幅度不要过宽。

二、产业构造整改大前提下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保证

1.确保专业筹设指导委员会的相关作用

要想让专业构造整改得到有效合理的保障,职业学校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此来保证专业构造整改和地方产业体系优化的适切性。该指导委员会通常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工作者、职高教师队伍代表协会工作管理者等人员。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在专业筹划的板块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研究职业学校就专业的优化与新专业的筹备等工作,研究这部分整改是不是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除此,专业指导委员会还能够审批职业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由于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把教学目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关键过渡,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该针对培养计划是不是切合地方经济建设要求,是不是满足教育原则的具体需要等方面实行分析指导与建议。同时,专业指导委员会也要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团队的安排工作上进行指导,学校方面也能够特邀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给出相关意见,尤其是关于高职院校能不能根据经济构造整改的需求来设立教学团队。在此阶段应该最大限度地筹划出全方位的教学团队的策略,筹划出囊括特级教师、一般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多角度的集训、优化策略。

2.以部门联合行动与校企沟通交流的手段来提高和产业的联系

谈到部门联合行动,即是推进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在应对地方职业教育建设问题的资源共享、相辅相成。而校企合作就需要职业学校随时按照产业构造整改和企业提高职校应届生的专业水平及优化方案的沟通。部门联合行动往往处理的是板块划分的难题。一般来说,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职业学校的工作,另外有关部门不是负责政策宣传讲解与引导工作,就是负责资源分配工作。高职高专人才的教育渗透到地方产业体系的各个部分, 因此必须强化联合行动。故而,职业学校能够与政府有关单位,在岗位需求量、产业建设方向、专业的废除问题上进行交流。同时根据政府有关单位与学校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筹划出资源共享系统与定期交流体系,摒弃以往闭门教育的传统。

3.实施专业分析筹设工作

篇8

【关键词】 地方财政 地方金融 关系分析

1 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1.1 地方财政与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地方财政和地方金融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二者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形成相互补充的作用。财政与金融的相关性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提高,金融与财政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根据北京市2005-2011年的数据推算,地方财政与金融的相关系数可达0.9845,在分析地方财政收支与金融存贷的相关关系表明,财政支出与金融存贷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7和0.9468,地方财政与金融的相关系数较低。

1.2 财政稳定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

金融资产的最大威胁时不良信贷业务过多,安全性能比较低。如果金融行业发生风险,必须及时处置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切断金融业务对同行造成的冲击,这单靠金融机构的实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注入才能结构风险问题。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如果你金融业发生危机,政府以财政手段介入。在对金融资产不良的处置中,都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才能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因此,通常把金融机构不良的资产作为政府的债务处理。

1.3 地方财政干预地方金融力度呈正相关

自从实施分税制以来,虽然税收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了,但是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锐减,由此,地方财政压力非常大,部分地方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为了解决地方财政收支的压力,政府财力来源伸向金融机构,2005-2011年,我国政府金融信贷与GDP之比由2.95上升到5.25,地方政府财力的下降与金融能力的上升,形成了“弱财政、强金融”的局面。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由于财力的弱化,必然降低对社会的控制能力,由利用金融体制的特殊性,套取金融贷款,来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2 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在金融发展中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地方财政过多的干预地方金融,形成财政越位。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发展的规模,不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意把小型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法人实体。如地方商业银行由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组建,政府成为金融机构的股东,管理人员有政府官员兼任,这导致商业银行随意受到政府的摆布,影响了商业银行遵循市场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同样,财政缺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地方政府在信用社的改革上主要是减免信用社处置不良财产中的各项税费,但是这种优惠政策是短期的政府行为,财政支持有限,无法建立长效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在促进地方金融发展中,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由于缺乏资金,制约着地方金融业健康发展。

2.2 地方金融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缺位问题

地方经济发展落后,金融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比较高等原因,全国性的银行分支机构只吸收存款,不愿意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相应的金融服务。从而使城乡资金流向城市,流向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导致了穷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缺乏资金。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金融支持,而穷困地区的经济制约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不足导致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金融业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

2.3 地方财政缺位引致的地方金融越位问题

国家对于财政的要求是地方财政作为公共财政退出市场竞争行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衷于搞投资项目,要求地方金融提供财政担保的信贷支持,而一些项目失败导致大量不良贷款。地方财政是教育投入的主要资金,但是部分高校通过地方金融机构大举借债,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贷款。有关数据统计,地方政府债务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县乡政府负债成为普遍现象。地方财政缺位导致的地方金融越位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金融可持续发展,也反过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提升。

3 完善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关系的建议

3.1 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政府举债机制

在分税制下,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规范的法定程序、在高透明度和有效监督的条件下适度规模举债,解决短期内市政建设等支出缺口,同时降低或消除地方政府无规则举债而导致的大量隐性债务风险。在地方政府举债问题上,建立地方政府举债机制,它妥善处理政府各类债务和担保责任,控制举债规模,防止财政风险的积累和加剧。地方政府举债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地方政府具有稳定的税基,逐步实现中央、省、县三级财权和税基的对应,深化以“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为标志的财政层级扁平化改革,完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二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框架,完善预算法、转移支付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硬化预算约束,明确地方政府是债券发行和偿还债务的法定主体,对地方政府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和债务偿还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三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地方政府举债须同级人大通过并报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债务收支预算的审计监督,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

3.2 加快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消除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

防止地方政府干预金融和过度举债,关键是加快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明确和遵守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地方政府退出竞争领域,把有限的财力投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服务型”和“公共型”政府。明确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属于全国性和跨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由中央全额承担,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对跨地区“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由中央与地方按一定的比例分担。

参考文献:

[1]范磊.金融危机下地方财政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经济,2009(19):27-28.

篇9

这篇文章通过对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痕迹的深入研究,围绕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橙色GDP存在的基本事实,揭示了事故动力学规律,提出了橙色GDP的指标体系,探讨了橙色GDP的意义和前景。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如文章指出,橙色GDP是要强调伤亡事故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反馈性调控作用,针对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示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和谐度。它能够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成为监测经济增长过热以及经济社会统筹调控出现问题的预警信号。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橙色GDP的应用价值。

一是,有利于引导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一定的利益机制,往往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较高,各地经济发展的“热效应”通过叠加,显现出宏观经济过热,然后由中央进行调控,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尽管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缩短调控时间,但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地方政府自觉引入橙色GDP的概念,应用其指标体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预警作用,及时进行行政调节和政策引导,不仅促使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全国宏观经济

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有利于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当地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非常重要。在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条件下,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的高危行业、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产业,往往利润非常丰厚,投入与产出比畸形,企业主为此铤而走险。当地政府往往由于经济效益可观,不能下决心整改,甚至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果把橙色GDP的概念应用于对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对产生负效应的事件加大处罚,对容易产生负效应的产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必要

的制约,必将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整合当地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力支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职业院校量的扩张,原本建立在企业、行业背景基础之上的高等职业教育逐渐与地方经济脱节,专业设置趋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产生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企业技术更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政府引导下,企业、行业、高校共同参与,实现高职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是彼此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掌握着丰富的知识、科研、人才资源,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地方经济因为其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有人才招聘的需求,同时有技术更新的需要和能够提供科技成果落地的平台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沟通,目前这两个层面的资源还不能很好的被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处于不匹配状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将这两个层面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的本质所在。

(二)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表现为相互渗透和促进

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它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高职院校要避免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实现差异化发展,就要不断地与地方经济接轨,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培养人才,不断地深入到地方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适合的人力资源,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强劲的地方经济水过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彼此依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协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缺位

管理缺位源于认知上的不足和思想上的不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单一发展到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人才培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其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缺位,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且趋同化、没有特色,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高职院校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中的作用,没有积极参与、引导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缺乏与地方经济积极沟通的意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也实现了量的扩展,社会上热门的专业你上我也上,大而全的办学思维使得高职院校“千校一面”,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没有深入研究地方经济,高职院校的发展没有建立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缺乏主动与地方经济接轨、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

(三)校企合作有待深化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有共同的利益点,合作空间很大。目前的双方分合作形式主要有实训基地、招聘人才、教师下企业锻炼、订单式培养、员工培训等。校企双方的合作途径较以前大有改观,但是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管理、创新及学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有待深入。

(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缺乏有效机制

在其位,谋其政。要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及机制来运作,以确保学校、政府、企业三方的合作落到实处,而这恰恰是目前所缺乏的。目前三方的合作仅仅局限于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利益联盟。它们通常在单项、短期、有限的合作中寻求利益的平衡,缺少相对稳定的运行平台和保障机制。

三、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高职院校与相关机构多方面协同发展的总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

1.现阶段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依靠智力资源的转型升级阶段,所以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转变管理理念,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要重视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每年的两会期间认真对待高校人大代表们的提案,多听取他们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建立地方优势产业与高校优势专业的对接。3.地方政府要在财力上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扶持,投入资金引进人才,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并且这种资金面的支持要长效化、制度化。充分发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校企的深层次合作。4.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地方经济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开展专业建设和特学办学,要有差异化发展的眼界和思路,而不是大而全的办学思维。

(二)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地方企业,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发展是必备环节。高校培养人才、企业引进人才;高职院校研发新技术、企业引进新技术……,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有广阔的空间。1.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实行弹性学分制,打破学年的界限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2.在企业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基于企业的教学体系,学校培养的既是企业所需的。在科技研发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平台。3.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很多的发明专利,通过校企研发平台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也可以请高校教师来参与,进一步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互利互惠,相互促进。

(三)高职院校与相关机构协同发展

政府与企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研究所、行业协会、商业学会等机构,要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要与这些相关机构积极合作。

科研是高职院校三大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可以和研究所合作,建立科研团队,共享科研Y源,提升科研能力,贡献科研成果。通过研究所,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服务地方经济。行业协会掌握着大量的企业资源,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要密切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可以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可以拓展实训基地、可以共同开发新专业。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事关高职院校三大职能作用的发挥,更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方面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国荣,罗秀.校地互动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价研究与评估),2008(9):13

[2]杨会良,宋跃男.河北省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7(2):101105

[3]朱荣凯.地方高职院校协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8(1):4447

[4]宗志武.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22):2325

[5]张婕.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07),8183

基金项目:

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2016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Y171)

篇11

几个问题

一是职工思想产生波动,抑制了基层商业银行业务的正常拓展。许多员工担心在改革中被淘汰,开始盘算自己的第二出路。还有一些员工认为股改后个人收入会大幅度提高,好日子即将到来,对股份制改造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盲目乐观。上述认识偏差,显然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正常拓展,人心不定、情绪不稳还容易诱发各类金融案件的发生。

二是贷款投放受到限制,弱化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这也必将进一步拉大本行与发达地区银行经营效益的差距,甚至危及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的生存。

三是机构网点压缩过快,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股改行为顺应改革及上市需要,对原有的营业机构网点进行了大幅度撤并。机构的过度、过快撤销,使社会公众一时难以适应,给存款人带来了诸多不便,经常出现排长队存、取款现象,引起了客户的不满。少数银行在机构撤并过程中,未做好机构撤并的善后工作,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银行的声誉和形象。

对策建议

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一要密切注意员工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员工思想中存在的过分担忧、盲目乐观、急切浮躁等消极情绪,分门别类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二要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确保人心不散、士气不降、斗志不减、安全有序。三要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其适应改革发展所需要的业务素质、综合素质,使其自觉成为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共同为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不懈努力。

适时稳妥撤并机构。要立足辖区金融机构的总体分布情况,对撤并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分时间、分步骤实施,让公众有个适应的过程,减弱机构撤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冲击。还要加强政策宣传,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党政部门沟通,取得他们对股改撤并机构的理解和配合;让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和进展情况,取得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在机构撤并过程中要继续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切实做到“工作不脱节、服务不放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减弱”。

篇12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金融发展非常快,不过,地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给我国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带来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我国实施了多轮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使得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承担,但是,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导致目前为此依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执行的是“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影响了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缺陷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金融机构也应该大胆创新。地方金融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创新存在盲目性,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仍然还存在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比如地方金融机构中包含大量担保公司与典当公司,国家并没有很好地将其纳入管理范畴,增加了地方金融系统风险;第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家很难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甚至出现许多金融机构脱离了国家金融监管范畴,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可能。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不同地方立足于本区域利益,制约了地方金融发挥其合力,不利于地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强化

各省市建立的地方金融管理主体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成立的金融管理部门名称存在权责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等问题。比如有的省市对不同地方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省金融办、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头管理的存在,会导致金融管理机构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对于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是很不利的,也容易引发不同金融管理机构互相推诿扯皮,导致金融管理效益低下。

(三)地方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对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对地方金融机构准入严格把关,在抑制地方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不同省市对金融资源需求不一样,中央政府对各省市地方金融采用“一刀切”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省市金融资源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省市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地方金融监管的权力下放到省市,让各省市能够针对本省市需求情况合理配置地方金融资源。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

地方政府只有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切实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权责进行规范,中央政府主要对地方金融预算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地方金融风险。

(二)对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进行明确规定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需要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总领作用,引导地方金融管理的良性发展,使得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更加协调。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领导过程中,要遵循“垂直监管,地方协调”原则,即中央金融机构负责监管工作,地方金融机构负责协调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要秉持中央金融机构监管,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理清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地方金融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风险处置流程制度,确保地方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执行统一的监管主体下的分类监管

篇13

一、 潍坊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现状分析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全市常住人口924.72万人。

截止到2014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786.7亿元,增长9.1%,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07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工业运行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02.5亿元,增长8.7%,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1.3%和34.8%(如图1-1),分别拉动GDP增长0.4、5.6和3.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951亿元,增长9.2%;利税总额1070.6亿元,增长10.1%;全年产品销售率为98.7%。固定资产投资3969.1亿元,增长15.7%。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5亿元,增长12.6%。

图1-1 潍坊市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数据来源:潍坊市统计局网站。

(二)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潍坊市银行业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潍坊市金融机构也迅速壮大,不仅有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的有力支持,还涌现出大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共有214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36.2亿元,比年初增加476.4亿元,增长9.4%,其中储蓄存款为3162.3亿元,比年初增加359.8亿元,增长12.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450.5亿元,比年初增加444.7亿元,增长11.1%。

近年来,潍坊市大力扶持“普惠金融”,即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从政府层面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 潍坊市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潍坊市工业比重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起步较晚,高端学历人员匮乏,其创新能力不够,且理财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商业银行先进设备不够,防范风险能力弱

潍坊市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资金量少,先进设备投入成本较大,因此先进设备的投入不够。这样地方性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有些地方性银行机构过于盲目追求数量,造成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

(三)商业银行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银行都集中在市区,而其他地方仅限于农商行和部分村镇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较少,银行融资量不够,对地方性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四)商业银行服务能力不足,声誉意识有待增强

地方性商业银行着重侧重于应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地方性企业融资力度,而对于自身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导致企业或者消费者对这些银行不够信任,无法向其取得银行业务。

三、 促进潍坊市商业银行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地方性商业机构,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地方经济的核心。潍坊市经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总量增长阶段,未来的目标将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合理配置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潍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性商业银行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鼓励引进高学历人才,促进金融创新

人才战略是国家战略,也是一个地方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的战略。积极吸纳高学历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对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高学历人才具有专业化的金融知识水平,具有专业化业务操作技能,能够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出适合本地的理财产品,迎合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这对于激发商业银行发展活力,提高竞争力,拓宽信贷渠道,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息化系统运作,增强风险控制

为了弥补设备成本大的弊端,首先应加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管力度。其次就是建立系统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提高合规风险管理。良好的合规风险,不仅可以控制风险,还可以提高形象和商业银行的品牌价值。

(三)政府应该鼓励引进新型银行,提高金融竞争力

针对潍坊市银行分布不均匀的弊端,政府可以鼓励引进新型村镇银行,或者小型金融机构,来改变现在乡镇存在银行单一性“尴尬”局面。今后针对村镇银行等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定向补贴。只有使得地方性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才能激活商业银行发展活力。

篇14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高校 物流人才 产学研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世界范围流通革命的兴起,我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战略定位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也有别于教学型,而应定位于服务型,培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此,物流管理专业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方式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根据《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此时物流这一学科正式走入我国的高等院校,现代物流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1、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式

高校人才济济、科研资源集聚,是从事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强大的技术创新与辐射作用。国内物流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地型方式。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批准了首批29家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包括重点物流企业(园区)、生产制造或萄贸流通企业物流经营管理部门、承担物流教学或培训任务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承担物流规划、咨询、研究工作的研究机勾等。这些单位具有开展物流研究、运作、实习、实验等基本条牛,在全国同行业某一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比外,高校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都设立了物流产学研基地阳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物流研发基地。例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泰州高港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产学研基地,宁波大学在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内共建的现代物流产学研基地。在高新开发区或物流园区设立产学研基地的方式,为学校、园区双方共同打造了集物流管理专业培训、物流理论研究、物流项目咨询、物流项目开发和物流信息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内部设立物流研发基地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技服务,并培训了员工;为学校的科研选题和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支持,并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实习和科研条件。

(2)联合培养型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培养物流人才。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立现代化的开放型物流实验室。双方在物流教学、学术、技术、信息、业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产助研、以产促学、以研带学,逐步将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一流的开放型研究和教学机构,并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领导者。

(3)项目合作型方式。项目合作是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物流项目的科技攻关和工业性试验,通过组成产学研联合体进行产学研的高层次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形成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责权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解决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资源如何配置、利益怎么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市场化运作。

2、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产学研的结合形式正在逐步深入、拓宽,合作方式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也存在问题。

(1)高校与地方彼此存在认识上的差距。由于地方高校与所在地方政府多数不存在隶属关系,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再加上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更降低T~g,2r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托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或企业对地方高校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地方高校是一般院校,声誉不高、科技力量不强,因而不愿与他们合作。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导致高校和其所在地的物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2)科技成果与实际要求相脱节。由于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高校内部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地方高校盲目地扩大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与地方经济相脱节。具体来说,有些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名分轻实效。他们从事科研的目的是出论文、出专著,而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则不够,有的成果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而使当地企业无法也无能力去开发。有些地方高校为了出成果,只考虑学校教9币的研究兴趣与研究力量,忽视当地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即使有了成果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用武之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3)物流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物流教育理论体系不完整,教学经验还不够,致使物流教育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一是物流教育注重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对物流经济重视不够。物流经济作为物流专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能在宏观上把握物流业的整体供求与资源状况,很可能导致物流管理不够科学,以及物流工程学科中关注的技术含量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无法实现,因此在欠缺物流经济合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国物流专业的本科教育体系无法完整。二是物流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过多考虑高校规模与经济利益,对高校办学可行性分析及地方经济发展分析不够。三是普遍存在将传统物流专业简单转化为现代物流专业的现象。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物流专业是一个跨越许多学科的融合专业,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的,对于物流的专业知识还处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储备较为薄弱,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物流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能够从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则更为稀缺。

三、基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建议

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地方高校及其所在地区的物流经济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会导致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办学的方向性偏差,背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地方高校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和善于利用产学研结合,面向地方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次,积极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中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推广、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倾向。

2、构建“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流程,应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与用人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培养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渠道把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与科研设备资源,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订单”培养物流人才,克服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缺陷,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3、根据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改革现有物流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应根据地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色来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其地方经济特色模块主要根据当地或本区域物流企业的特点来开设。如长三角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是以仓储业务为主,而且有不少产品出口国外,则可以突出仓储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库存管理的实训,针对产品出口服务可开设国际物流管理、国家货运业务、报关等相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