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想教育方面的帮扶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思想教育
Abstract:the aid work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 as an opportun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economic assistance, i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ding
学生资助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贫困生的现实困难基本能得到解决。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充实和行动上的动力,教育学生诚信感恩,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把教育引导作为资助工作的发力点。
一、健全思想教育工作机制
将经济资助工作贯彻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育引导,利用结对帮扶的形式将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要提高认识,利用结对帮扶形式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思想上教育学生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贫乏。只要自立自强,合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刻苦学习,努力奋进,前途是光明的。国家对贫困生的关心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好回答,是对大学生最大的关心和期望。教育学生感恩社会,知恩图报,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上要通过辅导行形式帮助后进同学,树立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奋斗意识。通过结对帮扶,让贫困生在学习上有成功感,在生活有依靠感。
二、强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
国家奖助学金是用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的特殊关爱,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所以,学校在评选国家奖助学金时,应该积极组织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大力深入地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同学事迹。通过先进事迹教育后进思想,积极的舆论引导落后的风气。
三、加强诚信感恩意识的培养
国家助学贷款从这些年的情况看,还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学生在校申请,毕业后离开学校,银行和学校很难规范和督促他们按时还款。国家从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部分省份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到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市推行,生源地贷款以学生信用为担保,以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越来越显示它的优点。高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在一定程度防范了金融风险。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根本措施。
国家助学金的无偿性,助长了一些贫困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而助学贷款的有偿性恰恰可以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在申请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宣传,鼓励广大贫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教育努力学习,积极奋进。出校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报酬,靠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贷款。可以调动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时注重诚信意识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诚信意识。比如通过举办诚信感恩演讲比赛、励志成才征文活动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
四、拓展勤工助学活动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指高等学校组织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从事适当的智力或体力劳动,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的活动。它具有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自立、自强,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参与民主管理,勤工助学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独特的育人作用。首先要建立勤工助学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其次要发挥学生组织特有的参与热情;再次要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最后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足额经费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而责任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础。有的同学拿了国家的资助好像理所应当,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不仅要让贫困生生不落泪,更要让他们的思想不掉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去。
针对个别贫困生有消极沉默、彷徨悲观的心理状态,适当开展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形式,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集体事务。比如,许多贫困生成绩好,在学习上,发动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帮扶对子,对学习后进同学帮助辅导,使班级形成优良的学风。通过各种帮扶措施,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会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反过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阳光自信的心态。通过帮扶行动,发现一批,帮助一批;帮助一批,培养一批,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至立,精心实施 狠抓落实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07-07-09(2)
1.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中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6%。教育部在~2007年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中统计结果为: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87.9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39.3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95%。在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高,帮助经济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困难生的思想实际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引导他们,是建设和谐校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2.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助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在济困中育人,多层次、有针对性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离开了思想教育,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困难生的资助工作,更不能使得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地开展。为确保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以国家为主导的高校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减、免、勤、资、补”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工作体系,有效地缓解了在校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在工作实践中,人们发现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更要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中重要的育人功能。
3.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经济、学习、就业上的压力。面临这些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就会更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对其今后发展势必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经济和思想压力,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心理、焦虑心理、内心敏感等心理特点,甚至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申报家庭经济情况时弄虚作假。受到资助后,仍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沉迷网络、厌学、心理失衡等异常现象,甚至有“等、靠、要”的思想。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经济和生活的压力,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
1.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健全
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开展不均衡。在教育活动中,对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得较多,但对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学生处资助中心、贷款办公室、学生社团以及学校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缺少互动和统筹。有些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活动只是阶段性,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还未形成一个体系。
2.与资助育人相适应的资助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围绕如何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实现其全面成长,各高校也结合自身情况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但这距离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资助育人的根本目的,还有很大差距。
3.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结合不够
管理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种重要载体。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中,还存在与教育活动脱节的现象。比如,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的开展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还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学生资助的主渠道。但是,由于一些高校缺少详细的学生信息管理和约束机制,使得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与教育相脱离。因此,仍有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困难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及时还款,增加了放贷银行的贷款风险,从而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和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1.坚持助贫与育人相结合过程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在资助活动中,强化资助的育人功能。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利用报纸、讲座、征文、漫画展等形式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营造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如定期为新贷款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个人征信方面的讲座、免费发放宣传册。举办“与诚信同行”演讲比赛,成为经济困难学生现身说法和诚信感恩教育的活教材。在学生获得资助以后,要不断强化受助学生的理财教育和合理消费意识,指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志愿服务或义务劳动主动回馈社会。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
2.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组织体系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系部要通过节假日慰问、开展座谈会、主题活动关心经济困难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将管理、服务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班级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监督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怀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成立帮扶小组等形式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3.不断探索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制度导向安排、理论专题教育、资助过程教育、实践教育等。制度导向安排主要指可以通过资助政策的导向,强化学生对资助育人理念的认同,如规定拖欠学费的同学不得参与资助的评定,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受助者给予一定的惩罚性后果等等。理论专题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思想教育客体进行系统传播先进思想。理论学习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举办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理论学习等形式开展。资助过程教育是通过各类资助项目的前期宣传、工作安排、评定、公示等形式要素,体现教育目的。实践教育是可以通过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组织、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网络、报纸等传播形式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使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广泛接受的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
[关键词]特殊群体 教育帮扶 科学化 路径
[作者简介]于美亚(1979-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学工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和谐校园视角下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CG28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47-02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
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学术界的研究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进行各自的界定。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在对其内涵以及分类等有关问题的认知上还是大体一致的。即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在某方面存在不利或处于劣势的群体,是与大学生普通群体相比较而言的群体。基于这种认同,并结合本人的研究和高校当前的实际,本文给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界定为: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心理、学习、经济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又没办法单靠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阻碍自身发展,或危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学生群体。
二、现行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分类标准清晰,分层举措模糊。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标准每个学校大至相同,均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等几大类。然而在对这些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教育者往往没有去深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对同类型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举措缺乏针对性直接影响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2.对“刚性”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对“柔性”帮扶机制建立欠缺。目前高校都能做到认真领会国家下发的关于特殊群体帮扶政策的文件精神,对上级下拨的资助专项资金也能落实到位。这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部分特殊群体的经济压力。然而对他们来说,在得到学校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精神帮扶,得到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柔性”帮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帮扶机制还比较欠缺。
3.对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关注较多,对其他类型的特殊群体关注较少。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引起了教育者、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他类型特殊群体则常常被忽视,如思想困难群体。由于近年来西方强势文化思潮的输入和价值观念的撞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信念逐渐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所有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的基本内涵与原则确立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就是要使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达到科学的状态,即在对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教育者必须秉持科学的原则和态度,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工作的实效性。科学化的教育帮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关爱原则。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基础,更是师德之魂。特殊群体学生内心比一般同学更为敏感、脆弱,因此他们比一般学生更希望得到有效的情感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从而化压力为动力,化劣势为优势,促使其健康成长。
2.重视服务原则。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传统的以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服务育人”的思想,从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着力抓好学生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服务内化成一种理念,在服务中实现教育、管理。
3.立足发展原则。立足发展的原则就是要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特殊群体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我们必须理解、尊重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善于去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坚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促进和谐原则。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谈不上发展。作为校园内部要素之一的特殊群体学生,由于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不仅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使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平衡状态,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从而形成完美健康人格。
第二,责任意识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轻易放弃;另一种是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然而不管是哪种行为都说明了他们严重缺乏责任感。特殊群体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包括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教育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第三,自我意识教育。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以“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为内容的“四自”教育,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让他们意识到走出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逐渐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
2.以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优化五个服务与保障机制。第一,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院系、班级三级信息工作机制。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其他很多问题也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校要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关注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教育;院系层面要多开展各种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本系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研;班级要设心理委员,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心理健康三级信息工作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而且能全面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效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
第二,优化“奖、勤、助、贷、补”五位一体的帮困助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切实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学校资助中心要不断吸纳、开拓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中,设立各种奖、助学金;专项基金用于对贫困学生个人素养、就业能力等培训,使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自立,而且在精神上自强。
第三,优化学生学习帮教互助机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通过开展交流谈心,掌握导致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学校可选派一些优秀学生与这些同学结对,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老师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习差的学生开小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发挥班集体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带动和促进后进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
第四,优化校园危机预警和信息机制。所谓预警是指在危机即将发生前提早发出警报,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上报,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或防止事件恶劣影响扩散。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建立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和班级信息员队伍,能及时准确地向学校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突发事件处置在萌芽状态。
第五,优化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首先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建立起以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职业体验与实践、大三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分阶段、多层次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次,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对存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学,加强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调整心态;对就业信息渠道闭塞的同学,积极为他们创造机会,推荐给适合他们的用人单位;对自卑、内向的同学,要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其树立信心,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3.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完善特殊群体的成长平台。发展性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中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把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体现在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中,就是要为他们构建成长的平台。一是素质拓展平台,素质拓展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学校要有针对性的,结合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发掘新的项目,吸引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他们的信心。同时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向上、公平的素质拓展环境,帮助他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二是社会实践平台,学校要积极为特殊群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和机会。这部分同学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扩大交际圈,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4.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特殊群体学生因其在心理、思想、行为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学术活动,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克服自卑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不仅有助于加强特殊群体学生与老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起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思想得到启迪,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剑波.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和教育的价值审视[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胡伟国.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李醒民.科学是什么[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4]欧永美,李湘蓉.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4).
[5]戚建良,王继元.和谐校园目标下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6]孙凯军.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关键词:成人院校;行政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倘若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事业,这个国家必然会被世界所淘汰。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步,成人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是高校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成人高校里的行政管理是相对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活动。加强成人高校的行政管理建设,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成人高校的教学效率,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多贡献。
一、目前我国成人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协调组织能力等方面。从行政管理队伍的来源可看出其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成人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中大部分来源于留校生和引进的本科生。而党政机关大部分是由省市党政任命,竞聘任核心职务的人员较少。可见,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如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任职经验,政治敏感性不高,有时会受到外界不良政治思想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处理辩别政治性问题。职业道德修养也不高,由于大部分人从事行政管理队伍的经验不足,时间不长,又加上受学校重教学科研轻行政管理思想的影响,对自己职位晋升,工资待遇等不满,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勤于职守,长此以往,渎职成习惯,职业道德不能提升反而滑坡。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缺少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没有兴趣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理念。因此,专业基础知识总体十分薄弱,处理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自然不能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被动的应付。
(2)校园行政机制缺乏对职员的保障措施
为加强学校行政队伍建设,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保障,当前不少高等院校制定了教职人员培养计划。一些院校为了增加辅导员人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都实行了许多激励政策,对愿意担任辅导员的工作人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比如,一些院校提出,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在校内担任三年辅导员即可以获得优先保研资格。推行鼓励政策后,大量年轻有为的教职人员的加入了辅导员的行列。但从本质来看,这种“先要求辅导员付出努力,再兑现校方承诺”的做法是一种不尊重辅导员的政策。笔者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许多高校都尚未建立专门负责思想教育工作的行政组织。当前,社会各界衡量高等院校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是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而对于思想教育则缺乏关注。因此,许多高校并未给行政人员提出优渥的福利待遇,而将一些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提高教学质量上。
(3)行政部门考核标准不合理
国内学校职工中推行的绩效考核是将全体人员分类列为不同性质的评考对象,根据其在一年内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表现和实绩进行考核,没有完善的体系,简单地将考核理解为对评价对象的业绩进行考核,没有考量他们的品行、态度和方式等,偏离了绩效考核的宗旨。另外这种考核缺少量化的指标,不能保证结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成人院校的绩效考核对于结果反馈不够重视导致程度的完整性不够,不能让行政管理人员正确了解自己的业绩状况,不能达到考核的最终目的。
成人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学校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影响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善成人院校的行政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院校行政事务的正常运行。
二、成人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整体素质
除了增强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意识之外,提高行政管理队伍专业整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创新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方式。对于成人院校而言,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应该学习综合性大学的许多行政教学管理经验。高校首先要在制度上保障行政管理人员为专业化水平提高中福利工资待遇基本不变。如进修学习时,要给一定的补助等。具体而言有三种方值得推荐:一是对口帮扶。如果成人院校地处西部,办学水平不高,应该由高校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牵头,由省政府出面协调,以提高校综合力量和办学水平为目的,寻求办学力量较强的同类学校或其他综合大学作为对口帮扶的对象。学校每年派一定数量的行政管理人员到对口帮扶学校挂职锻炼,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常规交流。这个主要是指与同类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这种交流应该在制度的保障下常态化,建立与其他高校在行政管理交流与学习机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取长补短,推进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步伐。三是继续教育。支持在职在岗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种方式继续接受再教育。提供经费、鼓励外出参加行政管理类的学术讨论会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支持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选拔优秀出国深造。总之,要创新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其次,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兹前所述,年龄、性别、职称、地缘、学历、知识等方面不合理的结构影响了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在队伍建设方面,一定要在人员的选拔上把好关。根据现有的队伍结构进行调整。在学校内部,以知识背景为前提,根据各个部门的管理内容进行调整,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包括对男女比例、年龄、职称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奋斗,不断进取的行政管理团队。
(2)学校应结合实际适当调整行政人员的待遇水平
在高等院校中,行政人员是负责落实校内思想教育任务的主体。为了保障思想教育的实施效果,校方应尽可能帮助行政人员处理好生活与工作中与遇到的问题,这样行政人员才能无所顾忌地全心投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中。目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连年增加招生指标,致使内部行政管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校内管理工作的需求,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也日益扩大。为了让行政人员能够同心协力、全心全意地落实思想教育工作,校方应结合实际,适当调整行政人员的待遇水平,让更多优质的行政人才能够加入到学校的思想教育班底中。比如,学校可以对行政人员推行思想教育的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考察评价优异的行政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或福利。同时,学校可以制定一套升迁机制,提拔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推行鼓励机制不但可以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行政人员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管理能力,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本职岗位,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建设贡献力量。
(3)完善成人院校的绩效考核
科学的绩效考核不仅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院校的竞争力。绩效的考核重点首先要放在工作实绩,根据实际情况,细化考核指标;增加考核的等级层次,激励工作人员务实工作。除了重视考核,也要重视结果的反馈,要加强沟通,以帮助员工的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开、透明,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建立评价监督机构和教职工申诉制度。完善考核制度之余,要提高行政人员对于考核的思想认识,把制度的激励作用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
三、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管理人员是成人院校行政管理的主体,肩负着成人院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等任务,对成人院校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基于其院校自身特点,从全局利益出发,为院校的发展服务,更新管理理念、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才能有效推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成人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婷.新时期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J].经营管理者,2013,11:251.
[2]陈少婴.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42-45+59.
随着交通运输产业格局的不断演变,汽车客运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职工队伍缺乏稳定性。通过更好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稳定职工队伍已经成为了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同时,汽车客运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因此在新时期,健全汽车客运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和技巧,对于促进汽车客运企业的良性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汽车客运企业职工思想状况分析
行业变化与企业改革严重影响了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由此涌现出一些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大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
对发展前景缺乏自信。汽车客运企业多为转制而来,随着用工身份的转变,许多职工倍感失落,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较为悲观甚至丧失信心,原有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逐渐消退。
缺乏工作热情。随着职业荣誉感的消退,职工们难以充分地敬业。一些职工感觉跑跑运输送送乘客的工作内容烦躁单调。由此产生浮躁不安、言行散漫等不良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只求没有过失难言锐意进取,缺乏创新改革意识。
对外运工作存有厌倦畏惧心理。汽车客运是服务工作,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旅客,驾驶员和乘务员几乎每天行驶在同一线路上,加之运驾驶员属于高危职业,长期在这个行业工作使得职工普遍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而由工作性质导致的社交面狭窄,造成工作之余缺少有效健康的娱乐生活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这导致职工的精神状态普遍出现消极现象。
工作与生活间矛盾突出。汽车客运企业职工工作不定时,越是节假日越忙越累,长途车的司机和乘务员长期奔波在运行途中没日没夜,一年在家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要顾工作就难顾家人,这导致家庭生活难以与日常工作相平衡。为了更好地经营家庭幸福,许多职工选择跳槽或转行,导致企业职工纷纷流失。
改革竞争造成的思想压力及心理问题。受制于高速铁路网的日益成熟、油价攀升,企业用工成本和企业各项成本费用逐年增大等客观原因,汽车客运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在市场狭缝中获得生存,汽车客运企业不得不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职工因激烈的改革与竞争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人思想更为偏激,积淀了大量的工作矛盾。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该问题如果不能及早得到解决,势必将阻碍汽车客运企业的和谐发展。
上述都是汽车客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加大力气进行解决。
二、改进并加强汽车客运企业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议及意见
在行业前景不明朗、企业竞争加剧的新时期,活跃的职工思想更易激发不良心态,造成恶劣影响,阻碍改革与发展。所以企业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来针对性的排除职工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维持心理平衡。
坚持学习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在平常政治思想方面的工作培训中,要加大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力度,并适当培训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试技能。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积极引导职工辨析正确谬误、支流主流、先进落后。在具体开展工作时,要大力加强针对职工思想觉悟与心理素质方面的学习教育。借助觉悟与素质的提高来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务实高效、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及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另外,还可以增加业务培训渠道,扩大政治思想工作培训面,把所有工作岗位与业务人员都纳入政治思想培训范围。培训可以综合采取网上教育、现场观摩、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形式,重视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以求全面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坚持思想调控,注重队伍建设。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要不断研究企业职工思想的发展变化规律,用心把握职工思想的时代脉搏,及时抑制企业中消极声音的蔓延,充分保持职工的工作进取心和工作兴趣。同时,还要争取创造适合职工的良好工作环境,多组织跨部门的交流活动及联谊会,引导来职工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并适度进行心理宣泄与放松。从而使职工的工作张弛有度,生活乐观开朗,保持好健康心态。对有心理障碍的职工要做好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氛围。职工心理不仅受到信仰、动机、需要、理想等主观因素影响,还受制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所以,企业要关注职工工作环境的改善,诱导并保持职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意味着领导班子必须坚强有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引领职工正气凌然、团结奋进,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氛围。
解决职工困难,维护合法权益。工会职能要和政治思想工作密切结合,在搞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的同时充分关注职工的生活困难,维护其正当权益。要把改善思想问题与正当权益维权结合起来,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时,要认真梳理职工的困难与关注点,悉心疏导职工因现实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巨大压力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要知道困境中人更容易动摇理想信念,只有特别重视开展针对困难职工的思想工作,努力为其排忧解难,才能实现“输血”“造血”并举,形成精神帮扶同物质帮扶同步的全方位送温暖工作格局。
一是重管理,轻引导。长期以来,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工作中,一直延续着强调管理的思想观念,而忽视思想引导。试图用僵硬的制度框架将学生束缚住,但往往又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二是教育学生的针对性欠缺。面对现实中的高职学生,我们在实际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针对性欠缺的情况。教育者所想的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难以让学生产生心理触动,进而内化为实际行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却难以解决。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所实施的教育工作作用降低。另外,不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认识学生,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多数还是沿用过去的老方法和手段,难以取得学生的信任,使思想教育工作多数停留在表面,时效性不强。
三是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素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普遍状况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目标不明确,眼高手低。存在这些问题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方面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阶段,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工作的责任感不强,能力不够,缺乏深入生活的基础,多数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办事。试想这样的状况能产生好的效果吗?加之,有些时候缺乏全局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事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有待加强。同时,教育工者自身对这项工作缺乏敬业精神,或许还有个人利益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徘徊,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1.加强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认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对于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减少学生的不适应,有效开展调查研究。学院将调研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利用开学初、重大事件发生后、重要节庆日采取座谈会、学生谈心、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把握整理学生关心关注的舆情信息,做好收集和整理,为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深入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院官方微博、学生组织官方微博建设和学生网上互动交流,及时学院信息;在学生信息反馈、行为动向方面及时掌控,确保学生思想稳定。根据院系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分级、分类、分阶段开展思想调研工作机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困难生、留级生、心理问题生、民族学生等不同类型学生调研,发现各类学生的不同问题,主动研究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帮扶措施,做到教育管理和帮扶服务相结合。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教育管理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效。
2.培养积极向上的“三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政治理论素养不高、时事政治关注较少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如: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为契机,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演讲、读书、征文主题教育活动;在清明节、国庆节开展祭奠先烈和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将枯燥的理论宣讲变为灵活多变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极大提高。以“青年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用身边的同学带动自己。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日常修身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日常修身教育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培养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以促进学院学风建设为目标,以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为重点,开展以“行为文明、教室文明、食堂文明、宿舍文明和网络文明”为内容的校园基础文明活动。通过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同学来约束个人的言行,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星级文明班级和星级文明宿舍的创建,打造了一批富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集体,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规范了个人行为、提高了学生文明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4、强化文化素质活动,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的校园活动,积极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特长,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节、大学生体育节、学生公寓文化节、读书月、法制安全教育月、社团文化月、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为突出高职院校特点,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学院应积极开展各类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意识和积极性,通过技能大赛,形成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为学生拓展学习能力发挥作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参与全区“挑战杯”大赛中和全国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开阔个人视野,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今后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三、小结
一、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的现状
在高校中,大学生贫困群体是指因家庭经济拮据,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多方面制约的群体。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收费制度的形成,高校中大学生贫困群体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生活的贫困,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发奋图强,自立自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承受较大的压力,生活、学习、就业等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受到损害,成为和谐校园中一个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贫困帮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帮扶措施
高校在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工作上,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使他们衣食无忧,维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准,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精神帮扶。经济上的资助对学生而言是短暂的,而思想上的帮扶对学生却是受益终身。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自强、自立精神,克服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要做好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的重要环节,广泛持久地对其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事实上,几乎每一个贫困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多灾多难的故事。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压弯了腰。要帮助贫困生分析困难,正确对待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逐步克服面子观念,养成劳动光荣的思想,形成只有依靠劳动、努力学习、自强不息才可以摆脱贫困。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资助体系,奠定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对于大学生贫困群体,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的关爱,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学业和成长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奖、贷、助、补、减、免和贫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资助体系。在申请或国家助学贷款方面,由于一些毕业生的信用意识差,没有认识到还贷违约对个人名誉的长期不良影响及对后面同学的不利影响,导致银行对贷款发放日益谨慎,门槛越来越高。为此,作为国家和政府来说,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奖学金。作为高校来说,应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助学,帮助优秀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就读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为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助学金等多种有效方式帮助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教会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三)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思想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贫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尊与自卑交织,焦虑与忧郁并存,挫折感和自我封闭感都很强的心理特点。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可以聘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对贫困生进行集体辅导或开设心理门诊对贫困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心理解困。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能够坦然面对贫困,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和悲观失望的消极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总之,我们要重视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教育,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它,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达到我们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马旭东(197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口腔临床。(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68-02
目前高校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值得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包括学业落后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心理困惑群体、网络依赖群体、思想偏激群体、生理缺陷群体、违规违纪群体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待特殊群体学生要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采取关爱、引导、鼓励、说服、批评、管理等教育方式。当前,应当从深入考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构建并运行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
一、当前大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状况分析
1.学业落后学生群体。有的大学生经常“挂科”,按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对于出现一定数量的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将给予留级或退学处理。当前,造成一些大学生学习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学生活迷茫;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是学业的终点,没有学习的动力,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思进取;有的大学生未能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将大量精力投入各种社会活动中,甚至频频出现逃课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跟不上进度。
2.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既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家庭经济收入低,又有学生家庭突遭变故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甚至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3.心理困惑学生群体。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面临诸多经济的、社会交往的、职业选择的、未来发展的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曾经出现过心理困惑,但如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调节中不能化解自身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就会引起其情绪、行为上的变化,甚至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全发展。
4.网络依赖学生群体。网络具有虚拟性、感官刺激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因为上网“成瘾”,有的学生难以自拔,无心学习。大学生对网络痴迷,将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多负面作用,不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业,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正常生活,很多学生更由此出现心里空虚、精神委靡的问题,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
5.思想偏激学生群体。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多为先天思维方式存在偏执,或后天受到过某种不正常刺激的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正常,但在思想认识方面却存在固执的认知和我行我素的倾向。如果不对这些学生进行思维校正和思想引导,往往就会导致其社会行为的畸形,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
6.生理缺陷学生群体。有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存在缺陷,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中的自我评价,导致他们在心理、情感体验方面有异于其他学生。若再受到其他学生的讥笑等外在刺激,就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7.违规违纪群体。对待大学生的违规违纪,应当从人本出发,对一般性的违规违纪给予包容的态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稚嫩时期,他们具有思维和情感上的冲动性,有时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情。因此,对他们要给予耐心的教育,不能放任自留,避免他们陷入更为危险的境地。
二、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的构建
根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从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出发,积极构建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建立大学生跟踪建档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学生入学伊始,通过查看学生档案、个人谈话、心理健康普测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途径地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学生个体的动态信息,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2.任课教师联系制度。应充分利用任课教师这一资源,了解学生上课情况,与辅导员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应向任课老师提供《任课教师联系表》,包括班级学生的姓名、学号、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任课教师应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掌握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态度、学习风貌等情况,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掌握。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或学习上出现突然失常的学生,要及时与高校辅导员联系,及时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
3.家长联系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家长通报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出现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加强与家长进行沟通,或与家长见面约谈,或电话沟通,保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校应建立与家长联系的档案资料,如实记录与家长联系的时间、内容及反馈意见,并将有关材料进行归档管理,体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的过程教育,便于实现对学生的动态教育。
4.党员教师导师制度。这是一种按照“亲情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理念建立起来的一种学生党员教育制度,将党员教师作为特殊学生的人生导师,学校通过给予党员教师分配一定的德育任务,使他们承担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职责。党员教师要通过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经常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学习、人生规划、情感处理、个人发展的全面指导,使大学生接受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教育。
5.网络媒体沟通制度。高校应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创建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媒介平台日常工作信息、活动计划,并从中收集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在特殊群体学生工作中采取网络沟通方法,发挥网络环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对于因性格内向而羞于和老师沟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与老师的沟通,达到缓解学生情绪,放松学生心理,解决学生疑惑,清除学生心理异常的目的。
6.学生学籍预警制度。学校应当以抓好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全面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学业预警的有关规定,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或未按学校规定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帮扶,促进特殊群体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实行任课教师联系制和家长联系制时,可通过指定党员教师与特殊学生“结对子”,达到点与面的结合,弥补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的缺憾。通过以辅导员为主,导师与家长的共同协助,构建分工不同、优势互补、合力育人的运行机制,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走出心理和情感的阴影。通过网络平台的工作,可以增大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引导的覆盖面,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通过建立学生学籍预警机制,抓住对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与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使他们完成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三、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的必要原则
1.针对性原则。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情感体验、行为方式,要采用特殊策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而特殊策略的实施要针对每个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帮扶和管理。
2.及时性原则。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异常,学校若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快速地辅以教育管理措施,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早日恢复正常,因此,及时性是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发展规律,研究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最终排除矛盾和化解困难。
3.动态性原则。特殊群体的学生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也将不断地变化。因此,学校应当掌握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困惑的原因,以动态的眼光,及时掌控学生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手段,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4.配合性原则。构建完善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体系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必须多方配合,特别是需要做好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配合,实现信息畅通、有效应对。
5.尊重性原则。尊重他人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尊重特殊群体学生是做好思想教育与管理的前提。教育者应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怀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融入团体。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主动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夏红梅.让他变得不再特殊――特殊学生个案研究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0(2).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
一、特殊群体学生特点分析
特殊群体学生分为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压力过大、自卑、戒心重、敏感多疑等特点,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轻易放弃;二是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发展和成才,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
学业困难学生:挂科学生、留级学生均是学业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其中大部分同学网络成瘾,导致他们在面对各种考试压力会感到迷茫、疲惫、厌学等,形成学习危机,甚至有极少数学生最终退学无法完成学业。
心理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心理抗压和抗挫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压抑和烦躁的情绪,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差。
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同时加之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非常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失衡,从而阻碍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生理缺陷学生:这个群体主要是由身体残疾及体弱多病的大学生构成。这些学生除了要克服自身残疾带来的不便外,还要接受他人的异样眼光,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生理缺陷学生在高校中数量较少,但是他们却高度敏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帮扶工作的原则
一是全面关爱的原则。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心比一般学生更为敏感、脆弱,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有效的情感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应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营造公正、自由、平等的校园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促使其健康成长。
二是“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原则。在特殊学生群体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理念为指导,树立 “服务育人”的思想,从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将服务内化成一种理念,在服务中实现教育、管理[1]。
三、帮扶工作的策略与措施
(一)完善制度,细化管理
一是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院系、班级、寝室四级信息工作机制。特殊群体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学校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为重点预警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关注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教育;院系多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本系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研;班级心理委员,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寝室长每周关注寝室同学异常,及时上报。
二是优化“奖、助、贷、勤”四位一体的帮困助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切实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帮助[2]。
三是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新生入校后,通过心理测评,深入了解筛查出特殊群体学生,掌握其思想、学习及家庭情况, 及时准确地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同时对其进行跟踪关注, 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对症下药。
(二)全方位帮扶特殊群体学生
一是思想教育。对待特殊群体学生,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更多地强调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对特殊学生进行以“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为内容的教育,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是心理辅导。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对待心理上有困扰、有障碍的学生,要用真心。时常与这些学生交流沟通,以心换心,真诚地对待他们,观察他们内心的细微变化,时刻关注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清除心理垃圾,化解困惑,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3]。
三是“一对一”学业帮扶。对待学业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在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加强日常上课考勤监督,督促他们按时上课。加强课后辅导监管,督促困难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通过课后辅导习题,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难题,指导并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化解学业困惑。
参考文献:
[1]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47-48.
镇有80后年轻干部中有女干部3人,是同志;无非党干部;无少数民族干部;大学学历4人(其中全日制4人);所学专业为文学类专业2人、影视播音类专业1人、土木工程专业1人。
二、教育培养情况
(一)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健全完善培养、选人任用、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大教育培训、竞争性选拔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工作力度,采取“上挂、下派、外传、内轮”的形式,同志上挂省级部门学习;同志担任社会文化宣传服务中心主任,并作为驻村干部下派共同村;同志担任组织人事干事;同志担任农业服务中心干事。通过这些工作安排,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年轻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形成党委班子成员和年轻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每位党委成员和一位80后年轻干部结对,每月至少一次交心谈心,查摆年轻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帮助年轻干部提高政治素养、提升工作能力,促进其进步。
(二)按照中央和省、市、县的部署要求,镇党委结合实际,对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制定科学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规划,从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党性修养、作风养成、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等方面明确培养年轻干部的具体措施。
三、监督管理情况
(一)加强日常监督。着眼于预防监督于事前,防患于未然,建立年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定期分析和定期谈话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在年轻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工作出现失误、个人或家庭遇到重大事件、受到表彰奖励或遇到挫折时,由党委或组织部门的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谈话教育,早打招呼,及时提醒,预先防范,使年轻干部端正思想,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向上的良好心态。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思想工作汇报制度,引导和帮助年轻干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他们定期回顾自己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及“八小时以外”的活动情况,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强党性锻炼。
(二)加强群众监督。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化程度,疏通和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结合干部考察、年度考核等日常工作,积极深入到广大基层群众中,通过民主评议、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年轻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尤其是生活作风方面的表现情况,让年轻干部在群众测评、社会评议中受到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形象。对考核考察中发现的事业心不强、责任意识差、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实施诫勉。
(三)加强自我监督。积极运用政治理论培训、党风党纪教育、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年轻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身免疫力,自觉遵守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食宿情况
一、学校的基本做法
我市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乡镇甚至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了给自己加压,对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努力让每位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学习上得到关爱。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农村中小学普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建立了联系卡,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还挤出资金,按生均每学期1元的电话费补助教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鱼山镇中心学校还提出要求,让教师经常家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门送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师无偿辅导。不少学校采取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的措施,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无偿辅导学生作业,通过托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鱼山中学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
四是鼓励学生交流。乐平市塔前中学还专门安排了热线电话,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鱼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组织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和竞赛活动,为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增进与外界交流创造条件。多项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教师结对帮扶。浮梁县福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级蹲点,与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结队帮扶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还动员学校教师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买雨伞、雨鞋,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留守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学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将生活费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帮助他们科学理财,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各校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许多留守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数量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牵涉面又广,仅靠教育一家很难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师负担过重,教育经费紧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二、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数量庞大,近期看来似乎只是家庭问题,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研显示,平均约有65%(有的县区高达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教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调研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
据教师反映,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成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课余时间的情况,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学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5、很多教师不堪重负
留守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儿童的捣乱行为。如学生生活中的说是都要帮忙处理,中午要监管学生吃饭睡觉,下午放学还要时刻看护学生的安全。许多小学教师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难教难管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常常表现出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难以承担,很难适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三、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对各校经验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条件的农村初中,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专题教育。重大节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为他们举行相关活动,如孩子生日举办献爱心活动等;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立志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教育他们控制不健康情绪的若干方法,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快乐,将人生道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科学的精神世界。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近年来,我局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局领导班子充分发扬民主,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共谋发展。多次召开党组会、班子会研究布置文明创建工作。二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三是构筑了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局党支部及工会等团体的作用,使机关干部职工都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创建的良好局面。
二、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我局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制订了学习培训计划,每月安排两次以上集中学习培训,2*年以来,先后组织系统干部职工集中培训38次,聘请市局专家及党校教师和纪委领导授课8次,全面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道德修养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每个干部职工每年摘抄学习笔记不少于2万字,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开展教育活动。我局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全局掀起了“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的“三好”活动。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扎实做好挂点帮扶工作。两年来,我局出资5000元,采取举办学习培训班、观看电教片等方式对农户进行技术、信息的帮扶;提前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帮扶任务8万元,扶助挂点村新农村建设;为解决挂点村困难子女就学问题,干部职工踊跃捐款1000余元扶助贫困学生。同时每年都持之以恒地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
三、行业风气良好,各项环境优美
一是加强软件建设。一方面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在全系统大力实施《国土资源行政为民十项措施》,严格执行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优化服务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
式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活动。先后参加了县有关部门组织的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与县机关工委举办了全县“国土杯”技能比赛。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家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为进一步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2*年来,在基层所建设上,县局拨付资金99万元新购2个国土所办公楼,对办公楼进行全面的装修,全面改善基层所工作生活环境。在改善局机关工作环境、美化单位形象和环境卫生的同时,局机关共投资20余万元,更换了部分办公桌椅,添置了8台台式电脑,1台笔记本电脑,3台打印机和1台数码摄像机,大大改善了单位内的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机关职工食堂,绿化了机关大院,确保了环境清洁整齐,多次荣获最清洁单位,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平安单位。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学生管理
一、新形势下中职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大了管理难度
因为种种原因,中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较大,再加上社会上对学历的过于重视,导致中职院校招生工作难以全面开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中职院校多成为中学毕业差生的第一选择。但是较差的生源素质直接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因为这些中职生大多约束力较差,对学习缺乏积极性甚至有自暴自弃的念头。这样一来班主任工作难度必然加大。
(二)家长难以配合,影响了工作效果
家长在中职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明显的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家长把学生送到中职院校后就不管不问。他们除了没有家校配合的意识外,甚至对学生未抱有任何希望,只是希望学校能够管住孩子。这样不配合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效果。
(三)缺乏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单一
一些中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学生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导致管理工作没有条理,十分盲目,管理方法十分单一。例如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仅利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抵触的情绪,导致中职班主任工作难度的加大。
二、中职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了解,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字典”
中职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学生有着全面的了解。有鉴于此,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都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与家庭等方方面面的状况,成为“活字典”或者“万事通”。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与成绩,及时发现学生的身心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掌握学生家庭、生活方面的状况,就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变化等加以引导。除此以外,中职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后,还需要熟悉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性格上的不同之处,以便在安排学生学习、生活时可以做到互补。总的来说,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中职班主任就必须以百分之二百的耐心、细心与精力去应对。
(二)坚持不懈加强思想教育,力促中职生的全面成长
面对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差,集体意识淡薄的不良现状,广大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重视对于中职生的思想教育,力促中职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要把对于中职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班级管理的首位,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倡导集体意识,重视学情的及时把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得更加健全发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注重加强对于中职生宣扬中华传统优秀美德教育,通过一些经典的道德故事案例进行班级教育,帮助学生改掉不良思想行为,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精心创设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由于中职生在加入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家长不支持,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部分家长并不看好。还存在部分学生本不愿意到中职学校学习,是迫于家长压力来接受中职教育的。这两种情况对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的学习实践都是非常不利的,中职学校班主任要抓住有利时机,找准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和学生或者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宣传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扶持资助,让家长消除对于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误会,能够了解让学生上中职学校同样能够成才,能够获取生活竞争的一技之长。对于被迫参加中职学习的学生,可以同他们谈心,继而了解他们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具体分析,进行疏导和沟通,让这部分学生转变观念,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中职教育中。总之,通过家校联合,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要精心创设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四)重视培养班干部,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
中职学生管理方面,班主任要重视培养班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学生做班干部,辅助班主任加强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复杂而反复,班集体管理方面通过班干部M行间接管理非常重要,选拔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生出任班级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树立起班级优秀的班风,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班级的核心力。通过班干部进行班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
班级文娱活动,为学生找到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同学情,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重视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的温暖教育
中职生班级管理工作,事无巨细,班主任都要负责和有针对性地抓好,尤其是要重视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让中职生感觉到“家”的温暖。尤其是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班主任要号召学生相互帮扶,不能挖苦、打击这部分学生,通过温暖的疏导和谈心,让学生进入班级后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忽视,自己的落后是暂时的,通过班主任开展扎实有效的后进生跟进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争取到他们的信任和心理依赖,通过认真的说服教育,让真挚的情感打开这部分学生的内心情感之门。班级管理重在情感疏导和心理教育,班主任要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温情的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学会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分析教育,增强师生交流,从而真实有效地抓好班级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都应该意识到,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一门学问,更像一门艺术,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都能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机制去应对各项问题,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学生和谐、融洽相处的道路,真正成为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与今后工作上的良师益友,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分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以人为本
学分制是最适应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一潮流的课程运行机制与学生管理机制,其主要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突出因材施教,承认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正是因为这些显著特点,学分制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新形式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
1.学分制的主要特点
1.1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学分制是从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自主选课修读。在选课过程中,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甚至允许跨系、跨校选课,允许主、副课程兼选,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利。
1.2修业年限的差异性
学分制参考了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囿于年限的严格限制,允许成绩优秀、聪颖的学生率先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提前毕业。同时对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年限修满学分,可以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
1.3学生实体班级的弱化性
实施学分制后,对学生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实体班级的功能弱化,由于选课的组合而构成的课程班级是大学期间最经常的组合,而且组合变换频率高,形成了实体班级很难维持,而课程班级又不断变化组合的局面。
2.学分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索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特点,活动的单位常处于变化和重组之中。这从客观条件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难度,同时在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中,他们更重视学分而有可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让学生主动或很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1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观念。
学分制的一个优越性在于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化教育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营造和谐、民主、活泼的教育环境,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把受教育者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作为有主见、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使他们通过自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来说,我们应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受教育者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同时,既教育了自己,也感化了他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一是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党员参与教育活动,通过谈心活动、活动设计来实现。如我们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的“一帮一”活动,帮扶者和被帮扶者实现了良性互动,思想教育开展内化于心,转化于行,达到了帮扶者和被帮扶“双方受益”的双重效应。二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来实现。三是设计多视角、多渠道的现代教育形式,开展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在给学生设立了一个法布尔“巡游毛虫”的案例,学生听后收获很大。
2.2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
学分制的实施导致了学生的自明显加大,使得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扩大了,内容增加了。因此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找到新的载体。如果没有好的内容载体,只是空对空、虚对虚,用受教育者厌倦的方式去做,就会出现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的结果。
因此,我们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创新:教育内容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根据许多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从控制学科讲起,谈人生控制论,谈“带着镣铐的舞者”。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开始有意识控制自己。教育内容要讲究形象生动,形成能解“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3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教育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
学分制使教育对象从原来的以班级、专业群体为主向淡化班级和专业的发散形态为主转变,增加了许多个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真正把工作对象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待,研究和探索实现互动的形式。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育形式:(1)探索“兴趣引导”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用兴趣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接受教育。在“兴趣”的引导下,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使其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和熏陶。(2)探索“需求满足”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过程中进行教育。(3)探索“快乐体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让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中受熏陶。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4)探索“群体感化”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群体氛围促进个体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2.4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建立以个性化为特点的学生工作体系。
学分制使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仅靠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者对大规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外,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建立以个性化为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
2.4.1建立多维立体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管理模式。寝室、教室、食堂构成的“三点一线”曾是大学生生活的形象描绘,而在如今的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生活园区、各类社团、互联网络,构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新的三大公共环境。我们要利用这三大公共环境,发挥好广大教师和各管理部门的作用。一要使每一位教师在讲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成为学生生活上解惑者和思想上的传道者,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双师制”,加大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辐射面。二要让学校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教职员工都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目标,把“三育人”作为部门和个人岗位聘任考核的依据。同时要让社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阵地,设立核心社团学分制活动课程,进行社团学分制建设。以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与经验为核心、以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松散、自发、盲目的社团活动经过规范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纳入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兴趣、才能、个性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课程类型。
2.4.2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的作用。由于学分制的实施,个性化倾向和竞争意识增强,而集体观念、团队精神都会有所削弱。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公寓社区文化、宿舍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结合作的精神,构建德育学分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4.2.1发挥校园文化教育载体的作用。在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氛围、校园传统、校园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和营造一个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大舞台。
2.4.2.2发挥公寓社区和宿舍文化教育载体的作用。学分制的实行,尤其是选课制使得同一课堂的学生是以课程为单位随机组成的,这使学生互相沟通和交流的难度加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场所也由教室转向公寓和宿舍,公寓和宿舍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此,学校要重视完善公寓设施,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加强公寓和宿舍文化建设,逐步建立有效的公寓和宿舍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
2.4.2.3发挥网络文化教育载体的作用。实施学分制后,校园网是对分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手段之一。学校要重视利用网络这种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网上巨大的信息和教育资源,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积极开展网络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地接受网络教育。并通过网络使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交流思想,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网下联动。克服学分制教学的分散性和个别性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4.3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反馈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效果。我们要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反馈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效果。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之后,我们要及时了解效果,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条件。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准确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要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成材的贡献率研究。要通过探索,建立全面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体系。
2.4.4从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除方法正确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
2.4.4.1建立保障机制。分制学生是否毕业是以是否取得最低毕业学分作为衡量标准。而学生的德育学分仅仅以思想品德课的学分记入毕业学分。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追求毕业学分的动力驱动下,出现了重业务轻政治,重学分轻素质的倾向。我们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领导、人员队伍、资金场所、手段方式等方面条件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
2.4.4.2建立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德育学分考核与评价方案,建立系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导向、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2.4.4.3建立预警机制。所谓预警机制,就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主要包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政策、法令的态度与认识,社会思潮和道德风尚,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精神面貌,等等。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社会上存在的不正确、片面的思想认识,有害的社会思潮,等等,以及它们可能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为思想教育部门及早提供信息和应对对策,使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及时得到克服。
2.4.4.4建立调控机制。所谓调控机制就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分析和预警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定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修正、补充与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计划更加完善,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得力,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树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内容的科学工作内涵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工作新途径观,创建体现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的工作体制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努力开创学分制下一个生动活泼、扎实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德秀.从实践“三个代表”的战略高度认真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