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5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课堂活动的作用
1.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
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国地理教材中的课堂活动,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内容较多,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实践活动。
例如,第三册第107页“活动”中“基塘生产”的例子:
“书上的文字提示是:鱼塘中养鱼;塘泥培基;给桑树提供养料;落入池塘的蚕粪又是鱼的食料。让学生看了文字提示后思考:这种基塘生产模式,是否再投资更多的饲料来喂鱼?在基塘上种植的甘蔗、桑树是否需要再购买肥料?蚕吃的桑叶是否再去购买?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得出结果:形成环形食物链,节省了喂鱼的饲料,在塘基上种甘蔗和桑树也节省了肥料,节约了资金,增加了蚕丝、甘蔗等副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到探索的艰辛、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例如:国际合作生产大飞机;大型的软件的开发,要成百上千人合作才能完成,等等。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合作意识是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而合作学习则是指学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学习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活动策略。这种活动方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人际关系日趋和谐发展。
通过活动,学生会更加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并且能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如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3.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课堂活动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宽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第三册第100页“活动”中的第二题:
图中的A、B、C三地,A为城市中心区,B为城市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居住在B、C两地的农民面临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B地应选择哪一项?C地应选择哪一项?请你给他们出出主意,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材上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件技术水平。在这个题中用到了“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影响”这个知识点,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设问:城市和工矿区的居民吃的蔬菜和肉禽蛋等来自何处?在距城市较近的地方种合适,还是远的地方合适。假如你是一个农民,你会选择在何位置种蔬菜,发展养鸡,饲养奶牛事业?在什么区位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让学生自已讨论得出:距城市较近的地方,发展肉禽蛋生产和菜篮子工程。距城市较远的地方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地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地图,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学习地理必须首先掌握有关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否则,学习地理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地理课本中的“活动“中安排了大量的读、填、绘、析图活动。
如第三册第8页 “活动”中,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在图中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读图、析图活动的训练,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课堂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每完成一项活动都要有足够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少讲、精讲,精心设计好需要讲的每一个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活动,解决更多的问题,从而增大活动容量。
如第三册73页课堂活动中“三个漫画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只是听(或参与)学生的讨论,只给学生以启示,教师只对各小组的答案作出评价,并就讨论内容作总结性发言(小鸟的悲哀――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使草场被破坏;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现象严重,土地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活动中,只起到主导作用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活动质量。
2.要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不同,活动方法也应不同,教师要依据活动内容,灵活地指导活动的方法。如读图、填图、绘图、析图活动以个体活动为主;问题讨论、资料收集以分组活动为宜;实地调查以集体活动比较好;拼图游戏、设计旅游路线以小组竞赛形式效果最佳。
3.要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活动,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学生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好课,安排好活动内容、次序、方法,使活动效果达到最佳。如关于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比赛,比赛前教师首先要安排学生完成省级行政区轮廓的剪帖,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最后才能进行比赛。只有这样组织,活动效果才会明显。
4.要检查学生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动课;应用
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采用人教版的新教材进行教学,对于教学方式和内容偏重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的整体内容逐渐减少,而对于地理知识的实例教学部分不断增多,以案例分析和活动的形式出现。整体教材在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和主动,开放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的活动和相关材料,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深入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活动和阅读材料的内容,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识,把握好教材知识教学的顺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相应调节,保证整体教学和学生实际学习实时同步。
在利用新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摆正态度,改变以往对于传统教材内容重视,忽视相关活动和阅读材料的态度。对于新教材中的活动和阅读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认识活动和阅读材料对于知识巩固的作用。从以往专注于教学内容上转变为引导式教学,通过活动和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学习知识,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阅读材料不仅仅提供了相关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对于相关地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证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中不断成长。对于新教材的相关新内容,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灵活地进行掌握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新内容还加强了对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形式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的活动课推进了课程教育改革,适应当前变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想象力、描述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各项能力都融入活动课中。在活动课的内容上,基本都是与学习地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活动课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规律相联系,利用活动课将难以理解的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实际演示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师相应的负担。
在活动课上,活动课内容大多以案例方式提出问题,实行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一个问题点进行思考,引出相应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活动课教学中,由于采用问题带动方式,减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记忆知识的压力,在进行案例学习时,有利于形成自主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在活动课上,案例分析也可以参照以往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流程进行,加深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不仅深化知识记忆,同时也带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以往的教材内容来说,整体内容较为繁杂,不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难以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采用新教材进行改革的同时,在课程教学上可以让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通过活动课使课程教学的知识点相互关联,使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知识的记忆,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在活动课上,通过开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凭借想象力直观、形象并且灵活地进行相应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相应知识点时,如,学习“地球”这一内容时,活动课上教师通过相应课程道具地球仪等,进行立体的相应示范,同时与实际地球环境昼夜、季节等变化,解释相应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和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描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对于在活动课的新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情况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强。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过于注重理论问题的研究,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能力效果的提高。新的活动课的开展通过对提出具体的材料,给予学生一个主动解决问题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实际的结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我国环境形态较为复杂,各种地理条件十分丰富。在活动课中,教师结合我国地理情况,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问题,主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和实际同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地理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概况
对于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研究,相比德国而言,资料比较丰富。“英国《综合地理》(Co-ordinated Geography)教科书研究”一文分析研究了《综合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该套教材是朗曼集团出版的GCSE系列教材之一,由Simon Ross担任主编,是一本适用于关键阶段4的教材,即14~16岁的学生使用。分析该套教材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照片、人物照片)、示意图(包括流程示意图、素描示意图、专题示意图、图表统计示意图)、漫画和地图(包括专题地图、经纬网地图等)。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图文比例、各类图像所占的比例及规律。
尤春菊在“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中分析研究了《探索地理》系列教材的图像系统。本套教材是在英国政府1991年3月颁布《国家地理课程》后出版的一套新教材,包括《1英国及当地环境》、《2在欧洲里的英国》、《3全球社会》三本教材,适合关键阶段3,即相当于我国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学习,水平属4、7,即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中国家等区域地理知识。该篇文章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组合图(不同类型的组合图、相同类型的组合图)。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教学图的分布、每类教学图在各册书中所占的比例。该文对图像系统的分析较为简略。
“英国《自然环境的挑战》教材研究”一文以《自然环境的挑战》教材(Challeng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由英国朗曼集团出版的高级中学教材。本教材从内容看,以自然地理为主,重点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分析时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漫画、地图、示意图、普通照片、卫星照片、统计图表六大类。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统计不同主题中各类图像的数量,分析各类图像在不同章节的使用。
“英国‘地理学中的关键主题’系列教材研究”一文以《地理学中的关键主题》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英国现行的比较普及的一套教材,其中包括三本教科书:《经济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和《城市/乡村地理学》,供11~14岁学生使用。分析该套教材,主要是对地图进行统计,即对以上三本教科书中的专题地图与综合地图的数量以及比例进行统计,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此外,“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还涉及《自然地理学基础》教材和《地理事实》系列教材。前者是香港高中或大学预科所使用的教材之一,由英国的Hutchinson Education于1985年首次出版,1992年、1993年再版。分析该套教材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素描、模型、框图、曲线图、漫画、地图、表格。所采用的研究角度为:各章节各类图像的数量、图文比例。后者即《地理事实》系列教材,是英国2002年最新出版的一套中学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是配合英国新关键阶段3的教科书,也就是11~14岁,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每个年级又分为基础版和高级版各一本,配有3本教师资源包。基础版和高级版的内容基本一样。对于该套教材的图像系统分析非常简略,仅列出该套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没有详细的分析过程。
伊娜在“中、英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文中,选择《Standard Grade Geography》系列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为:按照图像的呈现方式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知识网络图、地理绘画六大类;按照图像的功能采用土耳其学者Mehmet Seremet 和Okan Yasar的分类系统,将图像系统分为装饰性图像、文本互补的图像、解释性图像、情景图像、集中注意力的图像、激发创作性的图像、动画图像、前后关系图像、呈现问题的图像、批判性图像十大类。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有:纵向结构分析(图像总体数量、不同类型图像所占比例及其分布规律、图像的写实性、图像的色彩、图像的排放位置、图像的组合方式)、横向结构分析(图像与课文的配合、图像与作业的配合)。
贺煜在“国外地理教材分析——以英国《Horizons 1》教材为例”一文中,以英国初中地理教科书《Horzions 1》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在英国政府1991年3月颁布《国家地理课程》后由Nelson Thornes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中供初一年级使用的教材。该文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示意图、漫画和素描、统计图表、组合图。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各类图像在不同章节中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图像密度分析等。
二、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概况
目前对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王民、王英、黄芷娟等,对于德国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研究比较系统、细致。
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①德国Westermann出版社为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出版的针对5~9年级使用的地理教材;②德国Seydlitz 地理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是德国Schroedel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针对中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相当于中国的初中地理教材;③德国Gymnasiüm Bayern Oldenbourg出版社出版的Erdkunde系列教材,既包含初中地理教材,也包含高中地理教材;④德国Deutschland Natur-Wirtschafts-und Sozialraume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e系列教材,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地理教材。
王民和王英在“德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一文中,以德国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图像系统分类进行研究,按照地理图像系统的表现形式结合其所反映的课文内容等,把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分为九大类:地图、照片、图表、表格、示意图、漫画、话框、游戏、景观图,并对每个类型展开分析,归纳其功能。之后,王民和王英在“德国实科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以德国图林根州实科中学为例”一文中,采用这种图像系统分类方法,对德国Westermann出版社为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出版的针对5~9年级使用的地理教材从总的图文比例、各种图在教材中的比例、图像系统的组合方式及功能、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分布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主要是以SETDLITZ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该篇文章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为:照片(包含风光片、人物照片以及物品照片)、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漫画、航片(卫片)六大类。该篇文章的研究角度为:图文比例(总的图文比例、每册书中的图文比例)、教学图的组合方式与功能、初高中教材中各类教学图的比例及图文比、自然地理单元与区域地理单元中的教学图比较(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单元中图类的比较、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教材中内容侧重点的比较),在对各个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时,总结出SETDLITZ系列教材的图像系统分布规律。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