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内涵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的内涵是紧紧围绕培养的主旨进行深化和拓展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大学生加强学习就业法律知识。大学生对就业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法律培养的效果,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就业法律知识,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在培养的过程中才可发挥主动作用。(2)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对就业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涵的核心要素,如今许多大学生没有从心理上树立自己的就业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事情总是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现象令人堪忧,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的就业法律意识认识不够到位,将严重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这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阻碍作用。(3)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法律知识的运用程度。大学生对法律能力的运用程度是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中最能体现培养效果的,大学生通过对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意识的树立能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法律意识有宏观的衡量和比较,这样再结合对就业法律知识的运用情况可以随时发现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法律意识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丰富就业法律知识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就业方面的法律,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公民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事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外,还享有劳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一系列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权、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等权利。现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作为劳动法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做出更全面、细致的规定,从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的部分限制、劳务派遣等方面弥补劳动法的不足。

其次,有利于明确劳动者的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总是同时存在。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每个公民有责任依法行使,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规定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要忠实的履行义务,这里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合同义务,大学生要以法律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就要全面、及时地履行义务,因为合同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不能随意毁约,违背合同就如同违背法律。

(2)增强法律救济意识

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证据,明确何为法律上的证据及证据的存在形式、证明责任等,有利于树立积极主张权利的法律救济意识,不畏法,不畏仲裁与诉讼,发生纠纷时,平等地与用人单位据理力争,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理所在。法律救济意识必然包含证据意识。在法律上没有事实,只有证据。证据意识包括收集证据、保存证据、运用证据三个方面。收集证据的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让用人单位出示相关材料,佐证一些事实以防上当受骗,避免发生纠纷时找不到用人单位,如要求公司出示营业执照等;保存证据的意识,大学生要妥善保存现有证据,如劳动合同书、仲裁协议等,以便将来在仲裁或诉讼时支持自己的主张;运用证据的意识即大学生学会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明确一定事实的举证责任是在对方还是己方,什么样的事实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3)强化法律责任意识

通过就业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法律责任意识。有损害即有赔偿,法律保护人们的合法利益,当利益出现损害时,法律就会追究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任何人都不能以不知法来对抗责任。守法不是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对法律的自觉认同。法律责任是与法律义务相关的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要对一定行为负责,或者他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意思就是,他作相反行为时,他应受制裁。法律责任意识鞭策我们依法履行义务,自觉受法律的约束,以法律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就业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法律责任意识,明确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衡量违法的法律成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有利于形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就业过程中,才能自觉遵守法律,不敢任意毁约、践踏劳动合同,不敢轻易违反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更不会出现诚信缺失,编造、伪造学历证书等,侵犯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篇2

关键字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制度由原来的对毕业生“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赋予了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自。另外,自1998年扩招起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分注重工作待遇,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毁约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中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之外、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观念落后。多数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对发达地区趋之若鹜,对落后地区则退避三舍,向往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对基层单位、私营企业不感兴趣,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

第二,毕业生及家长某些错误思想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工作 不敢面对就业中的风险追求保险就业,还有人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 一次就业定终身,认为只有到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等,这些思想中的不切实际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正确的就业选择

第三,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出现就业诚信危机。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一些大学生不是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用一些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在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下降。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舒缓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第一,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态度、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指导。

第二,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编写、授课,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根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高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分析全国宏观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形式,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以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为荣的观念。同时,以多种形式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动员,大力宣传当代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校园氛围。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一,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到自己满意的单位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的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篇3

关键词: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一方面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纷纷改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电子平台却不断涌现。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期望较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对薪金的期望值较高

一份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元之间,管理类的大学生都希望在2500~3499元之间。

2.择业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择业趋利避害,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

3.从众心理

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原因主要是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依赖心理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等。

5.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如何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1.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囿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其才能的就业岗位。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的经济产业,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2.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这样在求职过程中就会拥有更多的自。另外,大学生应有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诉求,否则便不能满足自身的理想和憧憬。

3.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应增强交流与沟通

我们发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很不流畅。大学应该充分地向企业展示自我,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就业诉求。用人单位也应该提供更多的途径,加强与求职人员和大学校园的交流,以方便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也使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我认知,更好地发展自我。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5.增强大学生择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而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社会人文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如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证书的等级考试等。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

[2]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67-68.

篇4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中的起步阶段。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老板、经理,更关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高新技术和全新服务理念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调查显示很少有学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参与创业活动的创业者绝大多数受到过初等以上的教育,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则呈下降趋势。更多的大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就业,原因是人们都习惯做自己熟悉的事情,说明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美国学者曾调查了1985年到1998年间美国Arizona大学Eller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2484名毕业生,其中非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2024名,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460名。调查结果显示,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和非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性,说明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承担风险方面存在差异,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更能承担风险,更容易创业;二是创业企业资产情况存在差异,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创建的企业总资产明显高于非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三是个人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性,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比非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高出27%;四是创业教育有利于企业成长,特别是小企业成长;五是创业教育更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创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容易卷入技术型创业。

二、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些高校对创业学生的情况及其创办的公司企业并不了解,从而也就无法对本校学生的创业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导该校的学生创业行为。虽然学校对大学生创业表示支持,但很多却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国家虽有政策支持,但学生创业和就业不一样,不能归入反映学校成绩的学生“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待大学生创业显得“动力不足”。

学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谈,应该具体落实到与大学生创业相关连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关于自主创业的讲座,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经历和心得,或者是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创业进行理论分析;要像组织“招聘会”一样,组织“自主创业会”,使创业在学校里有组织、有保障地开展;另外,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应该建立起“一条龙服务”的机制,为大学生创业解决后顾之忧;要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市场实践中学习生存,并获得充分的经验。

当前高校更应该明确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现在学校所欠缺的不单纯是创业教育,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应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笔者认为不论创业教育目标的内容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国内也称企业家精神是将一系列独特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来开采机会的过程,是无须考虑目前所掌握资源的情况而对机会的追求(Stevenson,1999)。纵观全球,最伟大的创业家都拥有如下四个基本的特征:使命感、产品服务的愿景、快速创新和自我激励。要使得学生坚信创业能够为消费者、员工,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创造价值。要使创业者爱自己的客户、爱你的产品。要使学生明白当今的世界上,很难找到做得更好、价钱更低的方法来作为创业者的竞争法宝,快速的创新才是创业家的秘密武器。要使学生明白自我激励是创业家和者的显著区别。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冒险意识、团队精神入手,使学生形成发现新的市场商机,捕捉市场机遇,提高筹集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创立企业的能力和管理与运作企业以及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的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有效解决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创办新的企业,也可以在现有的企业或其他部门中开创新的工作领域。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晚,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任,没有经过培训,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一现象已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中的最大问题。然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说,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专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教师需先有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从校外多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会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2.改革课程设置,重构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企业家成功的经验等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因此,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能力。另外,在创业教育全新的课程设置模式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3.大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硅谷创业文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在创业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但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文化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所蕴涵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的高等学校同样需要这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4.推进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需要以创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电脑大赛”、“数学建模比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挑战赛”等各种赛事。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协调好教学计划内与教学计划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园内与校园外活动的关系。特别要组织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这项活动在1998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目前已在全国大部分高校风靡开来。这种创业计划大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它借用了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的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商业计划,同时创造条件吸引投资,推动商业计划走向市场。抓好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训

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背景分析

1.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近来,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直接原因来自就业的压力。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方式恐怕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如果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待条件成熟就能实现创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这无疑是良策。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实干精神,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创业。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但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缺乏实践环节和实践环节创新举措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与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施创业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应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

2.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趋势。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各部委、各级政府以及各种层次的高校决定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教材的开发选材、课程建设、成果学分认定等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外相比,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创业教育,全凭一腔激情的创业失败率很高。以创业带动就业还要从教育入手,让大学生或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在真正创业前做好各种准备,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现状

1.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不足。(1)在创业教育的总体定位上:创业教育内容局限在创业形式阶段。如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设计活动”,建立“创新基金”创业中心等。事实说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提升到理念宗旨层面的 “形式”教育,不可能深入持久。(2)在创业教育的保障实施上: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两张皮”,缺乏一整套理论体系且偏离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变成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失去学科专业上的支撑,这样会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3)在创业教育的开设范围上:创业教育最先是由创业大赛发起的,刻有极大的精英化痕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获得收获,大多数学子只有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2.当前我国各种创业教程设计和内容上主要存在的问

题。(1)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研究缺乏系统构建。虽然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仅在临近毕业期间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计和内容结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整体定位和思考,没有以基本价值为标尺,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2)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案例教学。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选材缺乏国际性和历史性,即使部分高校借鉴了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成果,但结合国情、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比较少。(3)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缺乏实训、实践性。目前,国内各种创业教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创业普及教育为抓手,并且大多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相关联,并没有一种单独的以创业实训为主,结合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教程,致使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创业失败率高。

三、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目标、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目标、体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针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以及全方位创业能力的实践,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育设计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难点,让大学生得到所需的各种创业能力的全面训练,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教育应遵循主体性、高标性、人本性和超越性等四个设计理念,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为目标,以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教材的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生创业实训教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2.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主要内容。(1)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学设计上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特别注重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2)课堂模拟创业实训活动。本着“自主、体验、创意”的实训理念,通过测评系统(内含多个测评软件和量表,准确地对被测试者自身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和心理稳定等特征进行分析,全面反映被测者的能力、素质和特长,为创业者指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包括了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评、创业者素质、创业倾向、创业心理稳定等测评)、现实场景模拟等真实在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模拟大学生创业较为集中的初创型企业的经营环境,为有需求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并富有实战效果的学习和案例训练,为今后真实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3)分析创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准备。汇集最新的国家地方、教育部已经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充分地了解当前创业政策信息;收集与创业相关的法律、财务、营销、管理、公关及交际等方面的知识。(4)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途径。剖析创业项目的选择,包括对项目环境的考察,商业机会的把握,创业风险的评估,从而对项目进行论证;创业团队的创建,包括创业者评价模型(RISKING),创业者特征,创业团队组建基础,创业团队组建注意的问题,创业团队组建的核心,创业团队的管理要素,起草企业章程等;对创业市场的调研,包括市场细分的选择,制定并完善营销策划,分析竞争优势(反木桶理论);创业资源分析,包括创业资源的种类(人脉、物质、财力、创业资金等),创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分析创业所需资源及其来源,资金的计算和筹集,制作创业资金使用情况表;创业计划(创立模拟企业),包括创业计划书的结构,计划书的写作技巧,计划书的常见问题,计划书的主要内容。(5)创业实践。通过案例训练、模拟公司运作、创业实地观测、创业团队建设等实训环节的设计,巧妙的把创业理论与实训结合起来,促进了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参 考 文 献

[1]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2]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探究提升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第一步要清楚相关方面的理论和概念,明白研究此选题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就业的定义就是说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参加某种合法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就业指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更会提高大学生的求职道德。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帮其找到适合发展的就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准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更好就业的必要准备,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其认清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及时调整自我就业方向,在政策规定内选择职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三观,提升大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勇往直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工作重点,这对于保持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

就业指导老师应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给予及时疏导,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是真正帮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展开工作。

(二)实现教育网络化

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出现给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它具有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优势,这也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渠道。

(1)建立专门的网站供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使用。主要以宣传当前国家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需求为主,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当今社会的就业政策,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2)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交流群。在网上开设论坛、QQ、MSN、电子邮箱、热线等群聊机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面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积极给出解决方案,并给予疏导。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大学生在做人就业时应当遵守这个基本原则,不能为了得到好的工作机会而耍手段,更不能破环学校声誉与形象。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入这一规则。

(四)提高大学生法律教育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法律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1)高校要通过法律讲座和宣传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每一位学生能知法、守法、用法,在利益受到伤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2)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法律法规,切实保证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在法律保护下积极就业。

(五)就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是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创业教育即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所需要的课程,也是培养高校人才以及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所需。

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将实效性建设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上。当环境因素无法改变时,就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建设。

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就要开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走老路、不走旧路,不以课本知识作为唯一指导,要走出去通过实践提升自己。教育平台需要不断创新,利用空间展开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渠道与阵地之外,建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发展为基础,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思想教育既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上,也要体现在教育方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上,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利益,更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心理挫败感,及时调整心态投入下一次工作。利用网络教育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李艳杰.问题与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D].河北经贸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职业咨询;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03-02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每年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但同时又缺乏职业化素养,这种多层次的就业需求和较低的就业满意度也对大学生职业咨询提出了需求。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由统包统分改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与新增用人岗位数量有限的矛盾,以及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节等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一、高校职业咨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职业咨询的含义

职业咨询(Career counselling)是包括求职、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相关业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咨询服务。职业咨询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白领职业定位的重要标准,他们把自己关于职业蓝图方向不明的种种困惑交给职业咨询专业人士,由专业职业规划师运用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客户提供寻找职业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建议、信息和帮助。

(二)高校职业咨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

1.推广高校职业咨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和谐就业、和谐生活,职业咨询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仅能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完成自我探索,实现自身价值,更加能帮助那些自信障碍、特别学生或者贫困学生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咨询不仅能够深入内心,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成功就业、积极就业的信心,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推广高校职业咨询是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从学校来看,就业压力的频频来袭导致学生在整体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迷茫,当他们还没有完全接触社会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进行适应社会的、具备持久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的,而达到这一要求在某种条件下就需要职业咨询一类的个体和团体辅导来使学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潜能开发,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自我兴趣、性格特质等等。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评估、目标管理的过程,大一就开始进行相关职业咨询的介入,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服务,并且能够帮助并指导学生提高持久性就业能力。

3.推广高校职业咨询是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在高中阶段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仅仅是为了上学而上学,到了大学之后专业的分配也是非常模糊的,学生有时会对专业产生迷茫感。社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熔炉,而职业观念是―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职业咨询机构能够指导自己逐渐认识自己并合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体成才、提高就业力。职业咨询是一种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类职业发展询问的渠道,可能咨询不会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工作,但是却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建议,而这样的建议是符合和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因此高校职业咨询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有必要的。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咨询的困境

诚然我们知道职业咨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高校中大部分职业咨询师都是由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担任,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靠自己学习和岗位培训与经验积累的,由于个人主观和工作环境因素,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就业形势日趋复杂,职业咨询师的能力和素质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1.缺乏科班出身的职业咨询师。职业咨询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的交叉学科,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有关职业咨询的专业方向,因此从事职业咨询工作的人极少有专业相关背景。目前高校中从事职业咨询的老师专业教育结构多数具有管理类专业背景,而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和创业实践背景的老师比例却非常稀少,其他如心理学、咨询学、法学等更少,使得职业咨询师知识掌握大大缺乏。

2.专职职业咨询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我国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45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明显给职业咨询带来很大的负担,单纯辅导员的配比估计都会达到1比近200的比例,更何况如此专业的领域根本不是辅导员能够完成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眼前最为迫切的一个现实就是各高校职业咨询所配人员都远远不足。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采取各类措施以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进展,辅导员自然而然成为任务的承担者,工作量变得非常大。同时,各高校面向大学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进《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组织“职业规划大赛”,开展职业规划活动等,进行职业指导。但部分辅导员是无法完成工作的,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职业咨询人员,因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的咨询指导能力、心理辅导技能、社会形势的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的专职职业咨询人员队伍就变得迫在眉睫,否则也将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高校开展与推动职业咨询的可行性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在就业认知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在就业意识、择业选择标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倾向,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职业咨询,也为了使得职业咨询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我们尝试用不同方法,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1.尝试多样化职业咨询方式,努力实现全员覆盖。由于专业职业咨询人员的欠缺以及专业背景的受限,高校可以努力尝试提升职业咨询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尝试性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咨询方式,打破传统的“1对1”模式,实现团队化、任务化的咨询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咨询人员自身任务量的减轻,更加能够扩大职业咨询的覆盖领域,使得更多大学生能在就业咨询中得以收益。原有高校中通常都会采取一对一约谈的方式进行职业咨询,这样的方式是最为深入和实际的,但是我们也在过程中发现了一对一约谈的弊端,就是它只能被动解决那些出现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就业困难,而无法解决众多大学生的迷茫问题。往往迷茫的同学是缺乏主动性求知的,因为高校必须要拓展职业咨询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创新,小组座谈、团体约谈这样的群体方式都可以帮助职业咨询扩展领域,也达到了就业工作人员主动出击解决大学生现实就业问题的目的。

2.创新提升职业咨询水平,主动探索职业咨询工作新模式。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的介入,网络、宣传册、模拟招聘、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等积极有效的方式越来越早地渗入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开设多场全校性的指导讲座,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参与;举办模拟招聘,邀请企业和政府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设,模拟整个招聘过程;设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老师、专业教师的作用。通过团体类各项职业咨询我们会及时发现学生动向,定期总结过程中突显出来的新问题、新趋势及时做出工作方案响应,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职业咨询工作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例如:采用职业测评软件作为开展职业指导的工具,能够用最少的人员为最多的学生提供参考意见。通过网络在线问答和咨询活动,可以将普遍性问题通过集体信件统―进行回答,方便以后的同学查阅,能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充分解决许多高校人手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高校职业咨询的扩大化应用是适应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的必然趋势,而这种方式的应用相信会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成功就业产生重大意义。职业咨询的动态性、长期性、社会性特质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深度的有效思考和引导,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清华,张光旭,等.团体咨询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苑世芬.大学生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的运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郑纯,林逸冰,等.心理咨询约谈在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4]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01).

[5]夏星,何艾兵,龙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7,(08).

[6]刘艳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8).

[7]周小金,伊文斌.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与方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02).

[8]石永昌,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4).

[9]张焱.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7,(01).

篇8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受到现实就业压力及肩负着政治宣传任务等,以至于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忽视了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观教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年以来作为一门公共课,仅就优秀文化传统、“三观”、思想品质培养等内容进行传授,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背景及当前需求相分离的尴尬境地。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1、客观需求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学生就业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忽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扭曲和就业心态不佳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率的关注使之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缺位、心理调节能力匮乏、创业教育缺失等。与此同时,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尚不足,许多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施行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并强化工作效果。

2、现实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课堂讲授的集体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大学生对于高新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若能将多样化、多媒体、有针对性地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一方面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无心将知识结构扩展和丰富,就业指导工作者也无暇顾及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够节约教学资源,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取得高校领导的认同和推行。长期以来,高校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视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仅为博取更高的就业率而不遗余力,却不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择业技巧、职业发展道路、社交礼仪等必要的知识传输。因此,需要从高校高层领导的认可着手,在高校上下广泛推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全面提高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认识。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全体高校师生的参与和努力。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脱节,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更为倾向于就业信息、贯彻就业政策等,往往忽略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因此,需要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努力取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在日常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就业形势、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就业政策等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或自主创业等。

第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就业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更应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克服困难。

篇9

>>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口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 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社会营销学科发展态势的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体育场馆的知识图谱分析 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Ⅱ的电子商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24-01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以往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的个性,特别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必然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弊端。通识教育对于改善教育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如果说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教育则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基础教育。首先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再次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广博性,自主创新,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良好的心智。

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涉及人文艺术、世界文明、法律道德、社会科学、历时思维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通识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唤醒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和生活意义的探究,有助于塑造学生广博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里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稳定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待就业群体的不断扩大,将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普遍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这种较强的“精英意识”,即对就业的高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会自我设计,包括四年大学生活的设计、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自我发展的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等。而这些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专业教育无法实现的,是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通识课程,使得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日益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依成绩来评价、选择求职者,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理性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官眼里,成绩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素质划上等号,而最终起作用的是应聘者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明显表现是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尤为凸显。在用人单位重视的精神指标方面,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占大部分的比例;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能力指标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占绝大部分的比例。

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多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只关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必要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学习,而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大学生成绩却又不容乐观。优秀的成绩与良好的素质之间本该是和谐共存,但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却难以得到体现。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即是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前期储备,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触类旁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3)作为立人之本的“诚信”凸显危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以实用的专业教育为导向,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于是用人单位纷纷抱怨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修养不尽如人意,由此足以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诚信”危机已悄然地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为增加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便不择手段的伪造虚假证书、推荐材料、违约跳槽等。不守诚信体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不健全,是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强烈呼吁。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学会恪守功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本应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震惊全国的犯罪案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并积极呼吁致力于通识教育的应用和发展。让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启发心智、唤醒心灵,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会和谐共处与正确交友,正确处理友情、亲情、爱情;领悟人生道路中挫折的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和对待挫折,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岩松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江苏高教

[2]《高校毕业生就业超过预定目标》 中国教育报

[3]季晓艳 《以大学生就业为视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2月号下旬刊

[4]姚孟春 《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学术探索》 2007年第02期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级别就业指导机构相继成立,意在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但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如果高效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如果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处于摸索时期。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化及学生自身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非专业。我国高等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的是辅导员,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一支专职的就业指导队伍,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他们较有弹性的工作,其他事务性工作则更具钢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研究及调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很难从专业角度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绝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以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开展工作。就业指导讲座一般在毕业生求职前的一段时间来进行,但场数不多,内容乏味、指导意义不大、影响力不强。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有纯课程化的倾向,缺少互动性,很难理论联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当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多为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方法指导及求职技巧培训等,这些内容只是处于一般理论状态、表面状态。而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如何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则或为隔靴搔痒,或为缺乏,甚至没有进行教育。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顺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劳动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国家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国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再就业的职工。富余劳动力正在向城市不断流动。而这些劳动力的低工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许多企业青睐他们的重要原因。从而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不能一个模式,就业需要多元化,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非常必要。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大部分毕业生留恋大城市,追求铁饭碗,找不到心仪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目标。许多用人单位则认为当代的大学毕业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只要出现条件更好的单位就立刻跳槽,缺少责任感,使单位受到损失,导致不敢录用应届毕业生。所以学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认识自己。没有较强的职业规划能力,不明确自己的素质、能力、兴趣和爱好,没有很强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有较差的就业挫折承受能力、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如果较大部分的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打击了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热情,从而降低了人们参加国家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篇12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辅导

一般来说,当社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这个数值上升到15%—50%时,社会就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而有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15%,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社会中有更多的人员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随着每年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社会问题.深究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问题,也有大学生的本身能力问题,更与近几年低迷的国际经济现状有关.然而,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还是要解决.于是许多大学开始在学校中就对学生们进行就业辅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社会工作介入,那么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呢?

1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进入社会,不会毕业就失业,因此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辅导有重要意义.

1.1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

根据权威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有699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而到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浩大的求职大军中,除了这新增的七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了七百多万中专、职业高中、职业技校以及初中、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因此可以估算每年需要就业的学生超过了千万.并且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就业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有必要导入社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

1.2社会的用人需要

在了解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时,有人做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写道: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经验”是自己难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三成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的欠缺造成自己难以找到工作,另外还有两成的学生认为是求职技巧的欠缺是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有一份报告作了详细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还有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在这些能力的要求上,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求职者最欠缺的就是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也有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最大的劣势.同样,也有观点认为是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群体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并不是很满意,不论是缺乏工作经验还是欠缺各种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的最大短板.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劣势.

1.3纠正大学生不合理的求职心理

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找工作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生们“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不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求职心理,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负攀高.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在不了解就业形势的情况下,盲目自信,认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好高骛远的思想,往往使求职者失去理性的判断思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并且,这一类学生因为自尊心较强,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工作,就会出现情绪波动问题.第二,盲目从众.与自负攀高的学生相比,这一部分人也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只不过他们是不够自信.他们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错的事情,甚至有时故意放低姿态,去应聘一份在常人眼中远远不需要太高能力的工作.这一部分学生除了自信心不够之外,还有就是盲目从众,不能正确的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形势,导致出现大材小用的情况,造成人才浪费.第三,依赖心理.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家庭优势,能够凭借一些“关系”找到一份工作,对于自身的实力和就业形势不了解,完全依赖家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有些家庭的独生子女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毕业之后,这一部分学生大多选择依赖外力.

2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

2.1社会工作对学生个体帮助

社会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社会上的老弱贫者,预防一些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社会问题等,主要作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就业群体在就业中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心理认知,而社会工作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是这些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错误的自我认识正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方法,因此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加强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首先是自己对自我能力的了解和肯定,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这样,学生才能对自身实力有一个起码的了解,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做到理性行动;其次是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求职就是一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见面会,因此如何让别人了解并认可自己,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一项求职技巧;最后,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做到实事求是,并且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因此,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大量的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奋斗目标;第二,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古人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都有“临渴掘井”之感,也就是在进行求职之前,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只是在毕业之后,盲目从众或者依赖外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缺少的一张人生蓝图.职业规划又称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测定和分析,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综合安排,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最佳的奋斗目标.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问题,社会工作的及时介入能够在就业辅导中,帮助学生弥补这重要的一环,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按照职业规划上的步骤进行努力,这会使他们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这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项工作.第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援助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于众多的就业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筛选,因为自我准备不足和缺乏求职经验,大多数关注的就业信息都比较单一,而且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较狭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中以后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就业理念,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进行职业信息的选择,因此社会工作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讲解,增加学生的维权意识.因为,大多数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利益上的损害.所以,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2.2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上文中提到的社会工作对学生的个体帮助,就包含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而社区工作相较于前两种形式,调动的社会资源会更多.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除了学生自身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社会因素,比如经济环境、用人单位的限制还有学校的专业设置等,因此,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形式就能够有效的联系这些利益方,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学生缓解就业难问题.比如用人单位的限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用人单位依旧还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所以在这一方面,社区工作就能够发挥作用.宣传就业政策,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为女性求职者争取公平待遇.又比如,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对于这一块不能充耳不闻,而是应该积极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大众化的教育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依然庞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外,还要进行多方的合作与努力.而社会工作介入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辅导问题,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逐步实施并推广,这对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提升就业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刘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72-76.

〔2〕刘梦.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06):149.

〔3〕赵东彧.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9):57-59.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33-02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维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可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伴随着中国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1]。高等院校的社会影响力、质量评价标准或荣誉、口碑等更大程度地与它所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正因如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而紧迫,其研究内容应涵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等。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缺乏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内涵建设

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仅包括全方位的就业课程体系建设,也包括集管理、服务、研究、教育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即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推荐就业的这一观念上,还要更大程度致力于根据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发展需求及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地就业,更有效地实现职业发展做准备。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多是通过单向、机械地提供就业信息来达成就业率,没有扩展到如何在就业课程的开展和就业服务工作中贯穿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就业观、择业观乃至人生观的内涵式发展理念。

(二)有核心的部门实施,但缺乏部门间的协作和师生间的互动机制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推动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部门建设,目前各大高校都设置了核心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核心部门在开展就业相关工作时其协作性和指导力度存在不足。我们看到多数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为就业而就业的形式化工作开展是常态。在就业课程指导工作中,教务部门和各个院系各就其职,制定一些短视的、效用最大化的课程体系以较为高效地完成就业指导课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素养因欠缺系统化地、全程式地指导而令人堪忧。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多是就业中心的工作,基本停留在信息和办理各种毕业手续等事务性工作层面[2],更欠缺部门间的协作。此外,师生间的互动更急需增强,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确立和不够成熟的状态,特别需要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化辅导。

(三)有相对规模的师资队伍,但欠缺实践理论水平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个问题可能各大院校的实施情况不一,有的是就业指导核心部门牵头,有的是教务部门安排,有的是各个二级院系依据院系情况自行制定。由于学科的专业化特点和学情不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一大批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极大挑战。目前的就业课程多由学生工作人员或管理机构的人员兼任,而这些老师往往面临着繁琐的日常工作,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较有限,且流动性相对大,这对建立稳固地、专业化就业师资队伍极为不利。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内容方向

高等教育的功能不仅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服务于人的成长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样离不开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价值目标。但目前就业指导体系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养和未来潜在的就业能力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它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缺乏专业性和灵活性、缺少连贯性以及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1.利用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供求信息,充分解决现在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我国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是低速度、窄面积、单方向(用人单位大学生)流动,其有效性、传递性、时效性较差,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跟用人单位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2.利用互联网就业指导平台优化整合就业培训、就业管理、创业服务等这些以前相对独立的就业服务内容,促进各项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沟通,这有利于减少就业工作流程,保证就业服务内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互联网就业指导体系是一个终生服务体系,而不仅仅是单单针对大学生四年的学生生涯,只要大学生碛幸桓稣撕牛便可终生使用这一平台学习关于就业、创业等内容。

3.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构筑互联网就业指导大数据中心。就业指导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设立,有利于政府、高校、企业宏观掌握大学生就业数据,方便政府和高校根据大学生就业数据及时了解现下就业供求状况,及时采取相对应的就业指导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的设立还可全程跟踪大学生就业数据,为劳动力市场宏微观数据分析和深度的数据统计提供依据。

(二)创业辅导的新突破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经验来看,大学生创业往往是社会新兴创业者诞生的摇篮,但这一情况在中国却出现了差异,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做了关于大学生创业目的大型的问卷调查,9%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和思考。目前大学生创业正在成为一个社会热潮,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回避就业难问题,而是更多的是出于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这也说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还做得非常不到位,高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主要内容来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辅导课程也应该是系统课程,高校应在创业定位、产权关系、市场营销、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辅导,让大学生对创业有基础性的知识积累,减少大学生在创业中盲目性和随意性[3]。

(三)大W生就业指导课程列入高校教学计划,贯穿整个学生生涯

针对不同想法的大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因人施教,以求达到最优教导效果。对那些毕业后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要帮其定位职业行业和职业岗位,并让其了解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不足,以便提高其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便达到“全程化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效果。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建立全程化的就业辅导模式势在必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全程辅导、两端延伸”的新思维,主张把就业指导体系的前段延伸到高中阶段,让考生在高中阶段就大体了解专业基本内容和未来就业方向,促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所致和理想选择专业;而就业指导体系的末端则延伸到学生毕业数年后,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毕业后教育,因时因势指导毕业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

参考文献:

[1]邹唯忠.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内容[J].中国石油大学校刊,2008,(3):108.

[2]王丽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刘信中.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5).

Rethinking on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U Kang-ni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Chongqing 401120,China)

篇14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016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30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难。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技能问题或者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欠佳而遭到淘汰。另外,就业岗位普遍较少,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工作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高校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在就业过程中不占优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主要的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创业普遍。在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方式,我国政府和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以创带就。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无处不在,电子商务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也积极出台创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现象十分普遍。

(三)用人单位要求较高。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大学生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没有接触过社会,缺乏职业意识,仅仅依靠学校的就业指导无法全面了解职位要求和工作流程,缺乏实践经验。同时,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仍采用传统的指导方式,缺乏对学生就业技能和学生就业方向的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四)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不确定性的岗位,这些岗位的出现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但是这些岗位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很多大学生认为岗位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不确定,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并不选择这些不确定性的岗位。同时,不确定性岗位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许多不确定性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原本处于这些岗位上的员工只能重新找工作,人才流动过快,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不高。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职业追求,但是很多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不够清晰,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职位的技能要求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入职后的稳定性不强,频繁更换工作。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国家创业就业政策的关注,无法利用就业政策来实现自己的就业;其次,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值较高,不愿从事底层工作并且对工资的要求较高,十分重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的名誉等因素。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大学生的能力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部分高校仍采用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这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质量不高;其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业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仍采用传统的专业设置方法,缺乏对行业变化的重视,导致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业发展;最后,专业技术水平制约学生的就业。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习,不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先进专业技术的了解,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指导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而专业课教师缺乏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其次,指导效果不好。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效果不好,这些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时候,只是向学生介绍就业技巧,以促进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最后,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很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任命辅导员或者专业课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导致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同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学校的管理人员担任,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来说只属于附属工作,这些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

三、就业难形势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政府方面。首先,加强对创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应积极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并预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保障。政府应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同时,政府应积极保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最后,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的运行机制。我国政府应积极规范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就业创业市场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我国政府应积极重视互联网在就业创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实现网络指导和网络招聘,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二)高校方面。首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积极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型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资源来培养特色人才,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高校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其次,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加强学生的校园规划和职业规划,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咨询服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同时,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对创业的重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探索创业路径。另外,高校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跟踪调查,建立跟踪调查系统,积极听取毕业生的意见,改进本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效率。

(三)社会方面。首先,扩大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应积极更新用人观念和人才观念,充分重视高校学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此,用人单位应积极扩大人才引进的数量,促进技术升级,重视人才储备,改革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用人观念,积极优化岗位结构,避免过度重视学历而忽视了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鼓励人才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将企业的职业教育带入高校,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同时,企业应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加强学生的职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桂华.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