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

城市基层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基层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基层管理

篇1

【关键词】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对策

Abstract: C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is related to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the basic level of the city’s problem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ity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management.

Keyword: the c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3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卫意识不足。各个层面对于环卫的认识不够深刻,不但使自然环境更加恶化,还对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基层城市居民因为受传统生活习俗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制约,大多分布在主要街道两侧居住,同时大多存在村中城、城中村的城镇布局,传统的生活习俗并没有脱离农村那种较为落后的卫生观念和意识,致使城市环境卫生较差。

(2)《条例》落实不到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改善市容管理和建设的一项重要法规,不仅规范了政府机关、普通居民的义务和行为。还规范了各级依法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可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专业人员不专,不依法,不懂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在管理和建设城市中的管理混乱,角色混乱,职责不明,任务不清,法规约束不到位,管理跟不上。

(3)环卫投入不足。基层城市的经济发展受较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面对的形势比较困难,更有一些位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体系不完善,没有大型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唱主角,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致使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虽然主观上重视,可是财政压力较大,缺乏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卫建设事业的发展,最终促成环卫工作不良循环的发展态势。

(4)环卫职工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恶劣。环卫职工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工资政策兑现难,不但让在一线工作的职工合法权益不能维护,还极大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同时环卫工人工作条件较为恶劣,长期接触大量汽车尾气、空气灰尘、各种垃圾,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还受到交通事故的严重威胁。

(5)环卫设施陈旧,服务手段落后。基层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收集主要还是靠垃圾桶、垃圾房。机械清扫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都较低。机械化度低,科技含量少,服务手段落后,大多还是大铁锨装垃圾,大扫帚扫马路,服务手段原始。机械设备更新难度大,不但提高了运行成本,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存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基层环卫部门专用机械和设备一是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二是更新周期长。大多数机械车辆和设备都处在老化陈旧状况,严重超出使用期限,车况较差,安全系数小。

(6)卫生服务费征收困难。卫生服务费征收困难不但影响了环卫部门的经济收益,更制约了环卫工作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都已明确规定:凡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收集、清扫、运输和处理废弃的,应当交纳服务费。因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不论是法人、公民或其他社会组织,既不委托环卫专业单位,自己也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大多环卫部门出于职能原因,无偿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和公民自行解决或有偿进行的环卫服务。

二、改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市环卫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提高市容环卫部门履行职能的能力。第一是资金支持。在城市的管理中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难以正常运转。环卫部门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要重视并发挥好其在城市管理中的骨干作用。第二是政策支持。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管理好一个城市不但要促进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做好城市环卫工作要采取部门联动,以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依法开展的综合治理工作。

2增加环卫设施。环卫设施是环卫工作的物质基础,完善配套的环卫设施是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条件。一是加强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方便处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活垃圾;二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垃圾转运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3开展环卫服务创新。为满足群众对环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要积极开展环卫服务手段创新。引进科学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本行业的技术人才,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加快环卫设施配套建设步伐,逐步解决设施落后,服务手段滞后的现状。环卫作业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做到服务效率高,服务品质好,服务及时到位,形成全方位的更加开放的现代化环卫服务。

4 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营造一个卫生整洁、安全文明、舒适优美的良好环境是一系项系统的工程,只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要充分发挥舆论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推动作用,增加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的严肃性,提高企事业单位、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及法制观念。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介向广大市民普及市容环境和市容法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突出抓好中小学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重公德,讲卫生的良好习惯。5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各级政府对市容环境工作的重视及投入力度

(1)发挥主动性,拓宽经济来源,弥补经费不足

一是环卫行业实行承包管理,实行简政放权,让基层负责人独立经营。二是开办环卫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2)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使其机械化、科学化

一是加快机械化作业的步伐。这不仅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提高城市管理形象所必须的。二是深化垃圾收运方式的改革。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垃圾经垃圾中转站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处理。

6 加强环境卫生监察队伍的建设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制观念强、严于律己、公正执法的环境卫生管理队伍,严格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规定内容执行,真正做到“三分干七分管”,使其能够胜任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加强对环卫部门的领导,使其能够各司其责,专业性强,协调灵活。对街道的环卫队伍要认真管理,使其能够与市、区环卫部门有很好的衔接,成立环卫清洁管理站这一级组织。

7 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 提高回收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此, 要大力扶持垃圾的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对于可堆腐的生活垃圾经高温堆肥处理后, 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支援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出现了不少环境问题,原有的环卫制度也难以改善目前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对此要积极开展环卫管理研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提高城市环卫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增寿.环卫110:创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新途径[J]发展.2009(02)

篇2

关键词:电子化环境;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79-3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电子化”为特征的“电子化环境”日益凸显。电子化既是一种技术,也是政府所面临的一种行政环境。作为一种技术,电子化为基层政府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了基础;而作为一种行政环境,城市基层政府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化的要求,创新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民众。电子化环境下的社会管理的本质是要求政府顺应社会对政府社会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以公众需要为主导社会管理体制。即,一方面,城市基层政府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与执行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创新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方法,尤其要重视电子化环境下的公民参与渠道的建设,并拓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使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加规范、透明,更能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

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走向文明迈向成熟的重要表现形式。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近70%的财富是由县级及以上城市创造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基地,据城乡建设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达到6亿之多,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突破50%大关,开始真正迈入城市化社会。当然,尽管从城镇人口规模上来看,我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来看,仍亟待提升。目前,近50%的城镇化比率这一数字与世界发达国家近80%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差距的存在,意味着我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发展空间,也意味着城市基层政府正逐步面临更多、更为复杂且责任更为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地变化,具体而言,正呈现以下两大基本趋势与特征。

(一)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管理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指在社会管理决策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主体,公众或其他社会组织也能够对政府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政府并非万能,同时,由于市场失灵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使得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也构成了必要。公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支新崛起的力量,正影响并改变着公共治理的格局。公民社会是指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一些社会公共领域,其所指向的是特定的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社会已构成整个社会极为重要的一极,它不仅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政府以及市场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形成对政府将构成有力的监督、制约甚至于限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

公民社会的兴起,意味着传统的通过对权力和权威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政府管制模式”必然要被以共同治理为基础、以善治为目标的“新公共治理模式”所取代。由于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过多地强调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或损害有关民众或群体的利益诉求。而新公共治理模式则强调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之间的利益关系,主张通过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即政府不再依赖自己的权威亲自主导对某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是将自己的角色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借助于新的工具、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对社会公共治理过程及结果的有效引导与适当控制。

(二)强调“以公众为中心、以公民为本位”的社会管理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公众为中心,以公民为本位”,寓管理与服务之中,这是现代民主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履行其特有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包括实践公共利益,尊重宪法与法律,追求专业的卓越,展现个人的正直、诚实和廉洁等。

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创新观念,并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运用更为民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与民众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共同协商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它要求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理和服务。

事实上,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离不开公众的有效参与。而政府的核心责任就是要为公众搭建一个有效的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公众参与来增强其参与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参与本身可以使公众意识到参与社会管理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基本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完善参与机制,拓展参与渠道,吸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构建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

二、电子化环境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管理电子化,它是新的管理环境下的政府社会管理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价值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正如奥斯本(Osbrone,1992)曾指出,的民主政府是为它们的公众服务而存在的,为公众服务而非为官僚服务理应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因此,在电子化环境下,政府应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以善治为目标的社会管理,并借助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改革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方式,并通过及时回应民众需要,来提升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一)电子化环境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多方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以社区居民参与为基础。这是因为,基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在现实中,任何部门,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不具有解决各种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与能力。因此,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不仅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持,也可增强公众政策的执行效果。事实上,要使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够服务于公众,有必要让那些凡是生活受到某些决策影响的人都参与那些决策的制定过程。

总书记曾指出,执政为民的核心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换言之,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必须改革现有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观念,广开言路,听取民意。与此同时,政府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减少公众的参与的成本。而电子化环境为基层政府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政府与公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沟通

(二)电子化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政府行政的质量与效率问题一直是行政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提高行政效率。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中间环节的缩减以及效率的极大提高。在电子化环境下,公众可以通过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内容或完成一些审批、交验等事务,避免了传统政府机关的暗箱操作和办事拖沓。

Douglas Holmes(2001)曾指出,电子政务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一次变革。信息化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介入了政府管理改革的整个过程,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高效率的手段和动力。政府可以通过“职能创新、结构创新和过程创新”,逐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业务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组,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且,政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降低了公民进政府办事的“门槛”,使原来很多“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在网络上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体现了电子政务的服务便捷性。电子化环境实现了政府追求公共利益的理性选择。

(三)电子化环境增强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公众监督是确保社会管理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前提,公众要实现有效监督,须以对社会管理信息的掌控为基础。传统的社会管理由于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公众难以获取关于社会管理的内容、数量以及质量等信息。而且,由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诸多社会管理决策往往在“黑箱”中运行。大多数关于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等,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征询意见,绝大多数公众意见难以被吸纳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去,从而导致公众成为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客观上需要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而且,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为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且更为有效地监督政府各种行为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化设备和互联网等手段,公众可以及时地获取各类社会管理信息,并对政府的各种工作进行及时地监督和质询。比如,公众可以通过登录政府网站了解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电子举报箱、电子听证会等,对政府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可以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内容等做出评价。

三、电子化环境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低效管理模式,建立起多方参与、公正、高效、透明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一)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适应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工作转型奠定基础

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要求基层政府公务员能适应电子化环境的现实需要,不仅要推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且要积极培育电子化公民。

1.要提升基层公务员与民意代表的电子化应用水平

城市基层政府是基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直接联系城市社区居民最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整个行政大厦得以稳固的基础。任何时候我们的政府都应该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以良好的行政理念和态度、专业的行政素养以及合法的行政行为服务于民众的城市基层公务员队伍,这是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增强政府回应性的需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基层公务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服务意识与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电子化环境对政府工作的影响是彻底和全面的,对基层公务员以及民意代表的观念、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实中,基层公务员与民意代表是最为直接的电子化设备的使用者,使他们融入到电子化环境中来,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2.要培育“电子化公民”

“电子化公民”是指在电子化环境下,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的公民(包括个体公民和企业公民)。他们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内,利用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将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充分表达,并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形成互动,借此影响社会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结果。良好的社会管理离不开民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即对于参与者而言,一方面必须要有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的意愿,不论这种参与能否对公共政策的结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参与者有能力进行参与,即能够将其意见和建议予以清晰地表达,并与其他参与主体一道,共同形成良好的互动参与机制,借此影响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结果。在电子化环境下,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发生急剧变化,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也正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换言之,不论是政府还是公民,都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化环境变迁的需要。而对于公民而言,这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使用上,即能够利用电子化手段,来了解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并实现对社会管理过程的有效参与。

(二)完善社区信息网络,改善城市基层社会的电子化环境

社会管理网络化是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传统的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其工作平台是一种手工式平台,而电子化环境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则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得以实现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电子化为手段、以服务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正是构建电子化环境的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信息网络的完善包括社区信息“集成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社区信息集成化是指政府把各部门的职能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使公众能够享受到政府的“一站式”服务。而社区信息“个性化”则是指通过电子化手段,政府得以向公众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比如,有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与健康保健,有面向企业的税务管理与服务等。而且,公众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上传服务申请,也可以对服务内容、过程、方法等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实现了由以往的政府到公众的单向沟通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沟通,使得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杜治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谢漫英.美国电子政务的启示[J].电子商务世界,2002,(9).

[4] 于施洋.美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信息化建设,2007,(6).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整个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抓好水利工程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安全、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水利工程才能为我们所用,造福于人类。1.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存在的问题有:

⑴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⑵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⑶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⑷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2.解决措施

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基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⑴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⑵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⑶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⑷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⑸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建议

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 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价值工程2010,29(30)

[2]李洪华.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建议[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30)

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基层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示范单位现场会,上午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区的村、油库、区的应急指挥中心和玉岩中学,刚才庆彪同志介绍了有关工程建设情况,市政府向第一批49个示范单位授了牌,区政府、黄埔区穗东街、增城市中新镇、南沙区黄阁镇乌洲村、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第47中学等6个单位代表全市49个示范单位作了发言,各有特点,都做得很好,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推进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这个会在区召开,说明区在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方面做得好。区长刚才的讲话给我们很多启发。区区委、区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认识很到位,而且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刚才石区长讲,第一,应急工作是大事,而且是心头大事,一定要把这个大事处理好,才有精力做其他工作;第二,应急工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而且是要什么给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当然,有的同志说,区钱多可以这样做。其实,这个钱每个区可以出得起,这个钱并不多。而且钱多有钱多的做法,钱不够也有钱不够的做法,关键是把这套机制、体系建立起来。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区才做得很好。刚才小华同志介绍了他们的做法。所以,怎么评估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做得不好与不好的因素是什么呢?很简单,做得好,是因为领导重视;做得不好,是因为领导不重视。大家回去要给主要领导汇报,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好。原因是什么呢?我刚才讲了,关键是领导不重视。

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我代表市在会上介绍了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其他兄弟城市的好评。省政府正在推广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我们不要被其他兄弟城市迎头赶上。我们在宣传自己的经验,但我们的兄弟城市佛山和肇庆也有一些好的做法,我们不要被赶上。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为进一步规范“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规程,市应急办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标准》,并以市府办公厅的名义颁发。今天召开的现场会,主要目的就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前段时间,市应急办还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到各区、县级市进行了调研。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各区、县级市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各显神通,找差距、补不足、争先进,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五个一”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是预防、发现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主体,也是第一关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基层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将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实践表明,应急管理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通常能有效地实施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比如,东风日产公司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编写了应急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努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有效地防范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相反,如果基层预警缺位,应急保障不足,就会在灾难突发时难于应对,最终遭受惨重损失。因此,基层应急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全市基层应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基层应急工作怎么抓,抓什么,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统一模式可套,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因此,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就是希望通过这五个不同类型的基层单位作为典型、作为样板,给其他单位树立榜样,以此来全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五个一”工程的重要意义,抓好典型,带动全面。

二、进一步营造“五个一”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反馈的信息来看,各地的示范单位基本上都能按照《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标准》要求,建立了制度,制订了预案,完善了机制,组建了队伍,配备了装备,但也发现个别单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宣传工作不到位,氛围不够。有的墙上没有应急工作的宣传栏,没有主要应急预案的操作方式,没有应急工作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还有的甚至连应急办的牌子都没有挂。这样我们就很难把应急管理工作融会到日常工作中去,就很可能在出事时才去找联系人、找应急预案。今天上午大家参观的这些单位,工作都做得比较好。各区(县级市)回去以后要对照进行整改,树立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标兵形象,为即将举行的亚运会增光添彩。

三、进一步提升“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的水平

社会在发展变化,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应急管理理念、预案、装备等都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是示范单位的标准必须根据新的形势进行修订、调整,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展示范标准新内涵,尤其是在硬件标准建设上下功夫。各区(县级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提高街(镇)、社区(村)、企业、学校的示范标准。如区从一开始起点就高,要求所有街(镇)、社区(村)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标准全面推进,不再确定具体的示范单位,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二是要对示范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同时,市应急办和各区(县级市)应急办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示范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也要摘牌;三是各示范单位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推动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进一步增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的交流

实施“五个一”示范单位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试点、通过典型,探索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指导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示范单位各有千秋,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黄埔区穗东街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家访居民群众工作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面、准确地掌握街道实际情况,做到了“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黄埔油库、第47中学、玉岩中学的应急预案、科普宣教、应急演练等工作都抓得很到位。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今天的现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可以多多交流,取长补短。但这不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交流面。现在全省都在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很多兄弟城市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深圳、珠海都做的不错。市应急办要组织基层的同志去观摩学习,把好的做法带回来。各个区(县级市)之间、各个示范单位之间也应该相互走动,相互学习,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基层应急 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五、进一步掀起“五个一”工程建设的

这次现场会上,给各示范单位正式授牌,标志着我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单位全部确立,也标志着我市“五个一”工程建设从创建阶段进入总结推广阶段。各示范单位要认识到自己是市的示范单位,代表着的形象,一定要珍惜荣誉,高标准要求自己。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总结并推广示范单位经验,在全市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真正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全面推动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六、进一步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市应急办成立后,就着手编制了我市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对全面、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十一五”工作已接近尾声,要切实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评估工作,认真梳理,看看完成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要组织力量认真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盘子中。各区、县级市也要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七、进一步做好亚运会应急保障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特征;施工要点;施工管理

1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主要特征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随着基坑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形式各种各样;并且深基坑支护工程一般属于临时工程、施工周期和规模较大,且成本较高;施工条件多变且施工环境差。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需要确保基坑边坡稳定以防止坍塌陷落情况的出现;确保土体变动不会影响到整个施工过程;同时对于深基坑中的积水,可以采取排水截水的方式进行排水,保证基坑工程在地下水位以上。

2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要点分析

(1)土方开挖的施工要点。深基坑支护工程需合理进行开挖施工,控制尘土污染。例如:某大型高层建筑深基坑土方开挖时,选择分层开挖的方法,一边开挖一边运出土体,适当清理基坑环境,以免产生过量的尘土,该工程非常注重土方开挖的速度,通过控制速度配合土方开挖的进程,由此安全保护基坑,一旦土方开挖中出现不良现象,立刻暂停开挖,及时处理土方开挖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土方开挖的安全水平和质量。(2)锚杆支护的施工要点。锚杆支护施工可以加强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稳定性。锚杆承拉一方要连接深基坑的内部地基,另一方要通过牵拉的方式提供足量的承载力,满足锚杆施工的力度需求。首先要找准锚杆施工的标准高度,确保土层锚固的顺利施工,利用机械工具在特定的位置处进行钻孔;然后是注浆,利用水泥、砂石等注浆原料,强化锚杆施工的稳定度,注浆过程中需要严谨控制原料质量,以免影响锚杆施工的基础稳定;最后安装钢体结构,包括台座、梁板部分,根据钢体结构的安装程度,合理安排张拉锚固,参考锚杆施工张拉锚固方面的参数设计,保障张拉锚固的受力符合设计标准。(3)支护桩的施工要点。以某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中的灌注桩为例,分析支护桩施工,该工程利用螺旋钻的方式,开挖支护桩部分的土方,合理控制土方开挖的数量,还需分析灌注桩的配置,保障现场开挖的质量。该工程灌注桩施工中,具备多个技术点,如:灌注桩制作技术,既要严格遵循支护桩施工的数据要求,又要符合该高层建筑现场支护的实际需要,由此才可保障该工程灌注桩的性能质量。支护桩施工与深基坑支护的关系最为密切,保障支护桩施工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支护桩施工的技术能力,完善深基坑支护的施工。

3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管理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管理:①合理选择支护方法。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支护方法一般有悬臂式、重力式以及混合式。如果选择悬臂式时,需要借助岩层来保护稳定结构,悬臂式只适合浅层开挖以及土质较好的施工环境。对于挡土墙支护措施而言,其主要是支撑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保持土体稳定而修筑的墙式构造物。另外对混合式支护结构来说,其是采用锚杆的方式来进行支护,对锚杆机喷射混凝土面层进行使用。②加强原材料的管理。a.对要进入场地的原材料进行预先检验,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当材料要进入场地的时候,监督人员需要对这些材料质量进行抽检,对于质量不合格或者不符合设计需求的材料,坚决予以清场;b.对施工场地的原材料进行分类保管,专门的人员对这些施工材料进行分纳保存,对于一些特殊的产品要设置专门的储存保护地方。这样做的话一定程度上皆可以确保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③强化深基坑支护工程四周的保护。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在进行土方施工时,需要加强对深基坑四周及地面的保护,这是因为在基坑坑顶1~2倍范围内的地面产生裂缝的话,当地面水渗进裂缝中就会造成土体强度降低,致使支护结构产生位移。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堵塞,并将地面上的水进行导流,防止深基坑浸水。④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进驻施工现场之前,需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对整个项目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施工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确保其施工作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

4结束语

深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顺利的前提,因此必须加强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所以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必须加强支护工程施工要点的控制及其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汪福元.高层房建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

篇6

【关键字】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工民建是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建筑材料学、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法规、综合实习等,而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管理学科,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处理大量的复杂问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动用大量的设备。为了保证施工按质按时顺利进行,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以及在现代化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安全保障。

1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但是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这一思想意识放在战略高度强调,使得许多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在现场施工不带安全帽,安全措施和意识极其淡薄,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方面的忽视和压缩,从而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施工资料管理不到位。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识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把施工管理资料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或者等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始补所有的资料,从而使得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按照计划行事,往往靠经验来衡量,而非科学依据,资料只是形式,脱离实践现实。施工管理人力不到位。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劳动力投入较多,故难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2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

2.1 强化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零事故”。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关于防火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2.2 规范制度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资料管理是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个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2.3 提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养

工民建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我国目前工民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实践有余,但理论不足,不能很好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工民建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3 高层住宅的施工特点以及面对的问题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和景观,形象。近年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发强度和开发数量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宣称进入了“高层时代”。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高层住宅也非常关注,并对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展开讨论,而这些争议主要来源于高层住宅的自身特性。发展高层住宅面临的问题;高层住宅是多层住宅建筑向上层空间的变化延伸,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并由此对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属于住宅建设的共有问题,有些属于高层住宅面临的特殊问题。

3.1 建筑设计难度大高层住宅标准层的公共交通和设备管井占用较大空间,每户公摊面积较多,得房率低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尤其是塔楼),户型设计难度较大,无法保证每个套型朝向的均好性,北边住宅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差。此外在高层住宅设计中还需要着重考虑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等问题,并要考虑设置防止高空坠物的措施。

3.2 建设成本高高层住宅投资大,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住宅,需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因此高层住宅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投资要远高于多层住宅,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也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3.3 公共交往空间不足通常居民习惯于在地面上进行互动交流,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普及,人们远离大地,独居在自家的小空间内,缺乏户外活动的激情,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

4 工民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4.1 推行工民建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周期一般比较长。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单位必须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衔接,确保整个工民建施工工程的全面推进。由于目标责任管理是顺利完成工民建施工项目指标与质量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落实。要善于针对整个工民建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要求和难易程度,结合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严格目标责任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确保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范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4.2 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监督监管机制是确保工民建施工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工民建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很多工民建施工安全与责任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监督监管不够到位造成的。可见,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了。工民建施工单位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并落实到整个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把对工民建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扎实抓紧抓实,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3 全面推广工民建施工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工民建施工单位一定要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引进先进、高效的高新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积极运用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着力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益与质量。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工民建施工单位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工民建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

5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因此,要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做好做细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在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安全稳定性的提高,实现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志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篇7

1.1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安全管控机制

建筑项目施建是一项极其耗费脑力和体力的劳动,对施建职员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分工合作,精诚团结,施建单位必须充分重视施建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以人为本,牢牢树立质量生存、安全第一的施建理念。在实际的具体工程中,要预先进行相关的施建安全教育和培训学习,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提升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做好主观应对。还要加强施建设施和相关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查,详细排查可疑地方,实行定期检测相关设备的工作制度,建立专门的责任负责机制,落实安全施建责任人制度,严密监督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管齐下,强力削弱施建风险,切实保护好施建职员的安全,确保项目的定期定量保质完工。

1.2构建严密合理的材料管控机制

施建材料事关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核心,高品质的材料保障才能为高品质的施建质量奠定基石,必须从源头上杜绝因材料不过关而引起的施建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建方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从多个方面严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首先,施建方要在制度层面上,构建严密合理的材料管控机制,制定相关的管控规章,迫使施建工程的管控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施建职员意识到材料使用的重要性能,树立良好的材料使用规范理念,在实际的材料使用中践行严格的标准机制,充分保障材料的高质量品质。第三,要落实相关监测责任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尽量削弱不良事故发生的几率,确保施建工程顺利进行。

1.3构建专业化的施建职员培训机制

施建的质量保证得益于诸多方面的精密质量管控,其中主要囊括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层面,客观上的保障得以尽可能的加强,而主观上的保障必须依赖于施建职员这个核心的发挥作用程度。当今的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一支高效专业、科学规范、创新保质的施建团队,更是显得日益紧迫。可见,提升施建职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显得十分必要,构建专业化的施建职员培训机制也是势态所迫。所以,施建方必须完善企业人才培训系统,制定相关的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定量进行施建职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专业技能、应急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专项学习,全面管控好施建质量。必须打造出企业的特色施建团队,作为自己的名片,支撑起市场竞争的核心动力,开发相应的“施建名牌”,高质创新、技术精湛,磨砺企业生存的核心利剑。

2高层住宅施建的必要性

高层的新兴,从根本上变革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变革着城市布局的分布和功能区的划分。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已经成为未来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由于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日益提升,人口密度的急剧扩张,土地资源的严重缺乏所致,还有着人类生存状态和理念的变革因素影响。高层住宅随着时间发展,已经显露出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施建过程中的面临的难题更是应该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2.1施建难度系数日益加大

高层建筑虽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日益拮据的土地资源,可是由于要在平地上矗立一座高楼,对施建技术和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而且住宅性质的建筑建造需要全方位的考量,在各项配套设施的面积侵占中,公私协调比例不尽得当,具体的型号设计难度系数不低,朝向采光问题突出,不能满足全部用户的生活需求。在具体的施建布局之中,要配合政府的城建系统的规划,充分意识到高层的阻风分流效应,预留风道,保证自然风的有效流通,降低城市温室效应,还要注意高空危险的问题,设置相对应的应急管控设备,提升安全意识。

2.2施建投入本金数额巨大

高层施建对材料的质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必须确保质量安全,而对于现代的建筑方式来说,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是极其庞大的,这两项的质量必须得到加强。诸如其他的配套设施,门窗、走道扶梯、电梯、消防设施等,繁富的各种元素集聚,增加着高层施建的的投入成本。而且众所周知,城建项目的投资具有本金额度大、收益周期长、施建工程繁复、风险不明确的诸多特性,这就成为高层施建的投资瓶颈,制约着高层住宅的良性发展。

2.3片面突出私人空间,公用空间缺失

人类的居住方式早已进入了陆地生活模式,脚踏土地的厚实感、安全感、可靠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高层建筑的开辟,使得人类间接离开了脚下的土地,进入了一种半空的生活状态,人类的活动范围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只能宅在自己的狭小空间,缺失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机会也变得十分稀少,人际沟通交流模式变得日益滞后,私人空间的日益繁富,也就不可避免的预示着公共空间的严重缺失。

3工民建施建质量管控要点

3.1建构施建目标管控责任制度体系

工民建施建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整个项目的运作时间非常长,这是一个持久战。推行各个分层内责任制管控模式,是工程质量的有效保障,这是每个施建企业都必须不折不扣实行的举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施建过程中严守每一道关口,对任何一个薄弱环节的标准要求加强管理,明确责任认人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施建。建构施建目标管控责任制度体系,要求着施建方必须采取综合举措,进行立体式的责任制管控,谁施建,谁负责,协调好施建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发挥最好的施建效应,管控好施建质量安全。

3.2更新完善施建监测制度体系

工民建施建具有施建工程繁复、风险不明确、投入本金额度大、收益周期长等诸多特性,更新完善施建监测制度体系,这是施建项目中管控好工民建施建质量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有效之举。监测机制的优化,有着其特殊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崛起,城建项目任务繁多,施建过程的质量把控就显得极为紧迫,众多的施建项目发生了比较周安大的责任安全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施建职员的人身安全,带来的是更多的社会不良效应。所以,在施建中,加强实时动态的严密监测,更新完善施建监测制度体系,全面布局施建时的安全监督,确保每一个施建现场、每一道薄弱环节,都纳入了整个监测制度构建的范围。

3.3优化施建技术工艺创新体系

这是从技术层面上来推进工民建施建质量管控,众所周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提升施建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具体工艺,已经成为增强施建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技术提升上,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国际战略,发展全球思维,紧跟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国际上的最先进施建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革新国内的建筑业的设备、材料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战略,积极发展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国内的施建技术,提升相关环节所需的原料的质量,打造出众多专业化、效益化的施建团队,活跃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工民建施建的质量。

4结语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问题;质量管理

基层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施工管理的水准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工程建设的目的,能否发挥理想的工程效益。当前,我国的基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基层水利工程点多面广,投资分散以及管理粗放的特点,工程建设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层施工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和现状

基层水利工程特点:基层水利工程特点:一是点多面广,投资分散。如近年来国家比较重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主要建设内容有:堰闸工程,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和小型抽水站等,一千多万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内容有宽度一米以下的渠道几十公里,小水闸几十座,小型抽水站十几座,分布范围达几十平方公里。专业的大型的的建设公司不愿意干,小建设公司管理和技术水平又较低,工程质量先天就难以保证。二是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由于地方财政比较紧缺,前期的勘测和设计工作费用不能及时到帐,有了资金之后需要尽快施工,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勘测,所以基层的水利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突况,都会使施工受到影响,不能保证施工质量。三是投资少。基层水利工程多数是由地方筹资,这些投资往往都比较少,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只修补险工险段,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四是基层水利施工过程中需要多种技术手段,并且需合理运用时间和空间,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基层水利工程监管人员需用量较大,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满足施工要求。传统形式的建设管理模式虽然已经逐步地被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所取代,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在市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经济落后地区水利建设起步较晚,技术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水利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发展相对过慢,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严重不协调。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点关注,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对我国基层农业水利建设施工管理方面进行了弥补,但在基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2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质量制约机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规章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地方政府为了进度形象以及前期资金短缺造成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现象突出。其次是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导致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职责履行不好。

2.2技术资质和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资质和业务水平较低。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模糊交叉,由于工程点多面广、投资分散,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建设单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造成基层水利工程质量和美观度上难以提高。

2.4工程质量难以制约

基层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是重中之重。然而,基层水利建设由于工程规模小、经费不足、工期短、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管理人员业务不精,导致施工过程中短板较多,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策略

3.1抓好项目储备,提前完善设计

基层水利部门要对本辖区的水利工程现状随时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在非项目期根据工程病害轻重缓急分批提前做好改造设计。设计人员多进行方案优化,对改造工程量也能尽量细化,从而确保设计和施工之间的差异最小,达到工程建设投资事先就心中有数。

3.2施工人员明确分工

在基层水利施工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协调,从而保证施工进度,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项目单位需要成立一个管理部门,加强工程的管理工作,在这个部门当中,需要有完整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和利益的关系,保证队伍高效运作。杜绝施工经验和施工技术的工作人员参与施工,避免影响施工质量。

3.3加强合同管理

在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项目单位应该尽量把工程打捆公开招标确定专业施工企业来承担施工任务。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要全面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保证好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做好施工质量的检查,要对甲方和业主负责。遵守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的要求,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施工单位也要制定质量控制工作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3.4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监控

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完善质量监督的管理体系。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监理)人员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水利部、建设部等部门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水利建设工程相关合同、法律文本,代表水利部门对施工质量实施现场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在确保水利工程质量优良。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诸如工序、操作、施工顺序、技术参数、材料、机械、自然条件、施工环境等,都要作为施工现场控制点,而在上述的那么多质量控制点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人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实际施工操作能力直接影响水利建设施工现场质量,因此,不论是建设方,还是监理方和施工方都应该用法律准绳和施工现场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对人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鲁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6).

[2]黄海平.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

篇9

关键词:班组长 施工过程 安全管理

前 言

对于所有生产企业而言,安全是第一工作,安全是第一效益,安全是第一责任,但生产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死伤多、损失大,严重影响了岗位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许多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生产局面混乱,安全基础不牢,安全管理无法做到可控在控。

1、分析问题

目前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1安全管理找落脚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和具体实施者,要面对和改善的问题很多,如员工安全意识要提高、安全责任制要健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要完善、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要保证、重大设备损坏要防范、重大火灾隐患要避免等。诸多问题要求基层队去面对和解决,确实千头万绪,经常令基层队的安全负责人无所适从、无计可施。许多生产环节安全管理找不到平台和落脚点,最终要么“眉毛胡子一起抓”,各项工作都没做到位,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安全管理漏洞百出。

频繁发生事故的私人企业主煤矿就是这种情况,出现事故连下井采煤的员工人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了。

1.2安全管理过于简单化。许多人认为安全管理做好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安全大检查和防洪、防汛、防雷、防台风等专项安全检查就够了,还有些企业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事故分析、落实责任、提出并落实防范整改上。其实这二种做法都是对安全管理的片面理解和片面做法,前者可称之为“运动式管理”,忽略了安全检查管理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而后者可称之为“后果式管理”,却从原则上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勤检查就不能发现问题,对问题不分析就不能整改问题,整改问题后不总结就不能提高管理水平。

1.3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作业存在两张皮。我们虽然花大力气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汇编、安全预案、危险源辩识、风险削减分析,但实际作业中却没人或很少人使用这些制度和预案,出现严重的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两张皮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1.3.1制订的规章制度和预案与现场不符

1.3.2规章制度和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生产作业指导性不强

1.3.3企业未养成良好的执行制度和预案的氛围和习惯

2、解决问题

我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安全管理未建立在现场这个真正的基础上。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标志是可控在控、长治久安。可控是结果,在控是过程,只有过程在控才有结果可控。长治是必须措施,久安是必然目标,只有用心长治才能放心久安。本质安全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是人、设备、环境和谐下的安全,是主动安全的意识和行动下的长效安全。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实际就是强调要把安全管理建立在现场的基础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呢?对于生产企业可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2.1开展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锁的基础工作,需分成几个步骤完成。现场细分的第一步是进行区域划分。第二步是对区域内的设备和区域内的主要工作进行详细描述和汇总。第三步是分析区域内主要安全风险点和各项作业的存在风险。第四步是针对各项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现场操作及作业注意事项。现场细分结果使用设计好的统一表格,季度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补充,不断完善。

2.2开展现场安全巡查。为了更好地做好以现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改变原来的现场安全巡查仅是由安监部门的人员或企业领导完成的传统做法,而是应发动广大员工共同参与。一个好的做法是根据现场细分区域数量来确定参加巡查的人员数量,而参加巡查的人员应由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授权员工负责某个区域巡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经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参与现场安全巡查的员工可称之为“区域安全代表”。现场安全巡查的基础和根据就是第一点所述公司批准的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内容。巡查过程中通过把实际现场情况和现场细分内容核对,查明区域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有改变、现场的作业防范措施是否按要求已采取、现场有无新风险点等问题,每个问题以偏差的形式向安监部门报告。

2.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积极广泛开展安全巡查活动一定会产生许多偏差。偏差整改成了关键,这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及时消除偏差是对巡查人员最大的鼓励。发现和提交的偏差无人理睬或没及时整改将会大大打击巡查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将进一步影响巡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完成偏差整改工作,应尽量实行计算机闭环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偏差消除绩效考核制度。

2.4建立完善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几乎涉及生产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这类预案包括各具体生产设备和系统的启动操作指导、停止操作指导、不同程度检修的作业指导书,而且对每个步骤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2.5建立“四贴近”机制。一个好的做法是建立“四贴近”管理机制,即规章制度贴近现场、工作间和操作间贴近现场、实际运行操作和检修作业贴近现场、岗位培训贴近现场。与其说“四贴近”是一个管理机制,其实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在此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各项工作的基调都是来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管理也就找到了平台和落脚点。

篇10

关键词:深基坑 注意问题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V55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建筑深基坑工程也大量出现,使得深基坑的设计计算思路和施工管理得到了不断的完的变化、基坑周边的堆载、施工机具的振动、开挖顺序的改变都可以引发基坑工程的突发事件。所以基坑工程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以下从具体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管理方面出发,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了分析。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地上l5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43000 m2,建筑结构类型:现浇框剪结构。该工程的深基坑沉池基底标高为.19.9rn,上开口尺寸为40mX44m,下开口尺寸为26mX 24m。冲渣沟基坑开挖深度为(-10.1)m×(-13.55)m,上口宽14m,下口宽4.4m,长度约89m。由于场地有限,不能进行放坡开挖,故拟采用有支护系统的开挖方式进行深基坑设计和施工。该场地原始地形起伏较大,高程在+25m~+10m之间,土层分布由上至下分别为素填土(1m~2.5m 厚)、粉质粘土(2m~2.5m 厚)、泥质砂岩(4m~7m 厚)。该场地属于长江阶地及阶地坳沟地貌。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阶地区)和潜水(阶地坳沟区),地下水位埋深.2.2m~.2.9m。

2、土钉墙支护实施

2.1施工工艺流程。该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土钉制作土钉第一次拌浆扎钢筋网片喷第一次混凝土面层第二次伴浆喷第二次混凝土面层。土钉墙的主要特点是边开挖边支护,而不像其他的支护方式是预先进行支护结构的施工。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工期,加快进度。土钉墙采用二次喷浆的方式保证土钉结构的整体性、面层的强度和防渗性能

2.2支护施工注意的问题

2.2.1 开挖与修坡土方的开挖采用机械作业,施工中应注意尽量少扰动坡壁的原土层,一次开挖深度根据设计的土钉垂直距离、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机械的作业能力等综合条件来确定,开挖后,用人工及时修整。

2.2.2 过程控制在连铸工程中,土方开挖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因此与支护施工如何协调非常关键。避免出现超挖或支护跟不上的情况,如果做不到先撑后挖。稍有疏忽就会出事 实际条件根据现场部分杂填土、大量砂质泥岩及施工区域狭小的情况,采用挖掘机、凿岩机施工,开设出土坡道口,机械倒运、出土。根据支护每一层的施工周期、机械的作业范围,组织开挖。每一次开挖深度严格控制在2m范围以内,要求基底平整, 以便与支护机械水平作业。对施工区域有影响的管道、构建物的数据必须收集齐全,提前编制保护或清除方案。保证施工作业过程中不出现由于地下管道、构建物的问题而引发的工程事故或误工。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总包提供的数据不全,原出土方案中出土口位置有地下生产管道,出土口必须另设,结果增大了施工成本和难度。土钉墙支护施工中成孔是关键。目前国内土层锚杆专用机械基础是由钻机改装的,XU.300型、600型K舳75A电动岩石机。施工中应根据施工进度的要求,调整施工设备的数量及作业时间,确保工程进度。从钻孔的特点来分,又有干钻和湿钻之分,干钻主要适用于岩层、砂土层,施工速度较慢;湿钻主要适用于粘土层,施工速度较快。在该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因此两种方式均有使用,效果也较理想。但是对杂填土层,由于较松散,孔隙较多,湿钻成孔质量很难保证,容易出现塌孔,后来采用干钻成孔,质量基本能满足施工要求。

3、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深基坑的特点。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安全储备较小,具有较大的风险,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个性。并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和环境效应。不同的地基中基坑工程差异性很大,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也有差异。有时保护相邻建(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的支护是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

3.2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边坡施工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一般深基础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掘机司机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坡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顺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3.2.2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常见于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般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护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为抢进度赶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方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因工序多支护工作也无法完成.以致使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因支护施工无操作平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砼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3.2.3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砼常用干喷法施工.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入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因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4、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对策

4.1 强化管理。充分发挥“三检”和监管协调的作用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的质量意识和组织管理松懈的思想问题。各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逐级检查,层层把关。做到上工序不符合要求,下工序不继续施工。

4.2 坚持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工程施工中,不但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岗位管理能力.要熟悉各工序的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点。操作人员也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上岗证.对新来人员和离岗较长时间的人员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方法。这样方可达到既节约材料省工,又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4.3 加强对土方开挖施工工序的组织与管理。深基坑开挖施工中,严格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分层、分块的部位和时间,精心安排挡土支护的施工时间.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开挖部分的无支护暴露时间和减少土体被扰动的时间与范围.以达到利用尚未被挖动的土体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动位移的潜力.而使其应力控制土移和基坑支护周围土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所以科学地安排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和控制施工进度.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将有助于控制支护结构的坑周土体的位移。

5、总结

通过对该工程深基坑支护的施工与管理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跟土钉墙有关的问题需要注意,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这些积累不仅对该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希望这些经验能为将来类似的工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篇11

1 深基坑概述

所谓深基坑,就是指实际开挖深度在5m以上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比较复杂的基坑土方开挖、支护和降水工程,为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土质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应当结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来采取适宜的施工方式。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环境效应,实际开挖施工中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地下水位产生影响,导致周围土壤变形,甚至对周围建筑以及地下管道造成一定影响。除此之外,深基坑施工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开挖施工与地理学科、工程学科等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在对深基坑工程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时,涵盖了测量技术、工程施工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因此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

2 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深基坑工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人们对地理知识掌握水平有限,常常会破坏地表水的地质环境,从而造成周围环境的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上渗,不利于施工,而深基坑施工场地比较狭窄,而且施工周期都比较长,受天气的影响,常常会降雪降雨,影响到深基坑的稳定性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不能有效的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处理。在深基坑施工队伍中大多都是一些专业素质不强的农民工,在交叉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施工纠纷,从而使得工程进度受阻。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井点降水、挖土、修砌砖胎膜、扎钢筋、支模、混凝土浇筑等是都必要的工序,这些工序施工常常会交叉进行,发生碰撞,增加施工难度。止水帷幕及围护体系不到位,基坑渗水未及时封堵等常常会引起基坑坍塌事故,在深基坑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工程地基不牢,坍塌事故屡见不鲜。

2.1 地下水渗漏,影响施工进度

在我国高层工程建筑中,在进行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在对地表进行开挖的时候,由于深基坑的要求,其深度都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在开挖的过程中势必会破坏地表环境,破坏地质条件,地表水渗漏,在深基坑中,水多了就会稀释土壤,使土壤变得粘稠,从而给深基坑施工带来不便,加大施工难度。

2.2 没有做好排水规划

在我国高层建筑工程中,受开发商急于回笼资金的压力,施工单位往往被要求追赶施工进度,在进行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对地下水问题的考虑往往较为欠缺,影响排水工作,以至于在开挖的过程中,水流不出去,一直积攒在基坑内,越积越高,给深基坑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

2.3 施工管理不到位

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个别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管理,出现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认为只要是挖好坑了就可以了,以至于施工中出现管理欠缺,大多都是作业人员独自在进行,没有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深基坑质量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

2.4 超挖现象比较严重

在我国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机械开挖,受到地势环境的影响,在深基坑两道支撑间的坡度比较缓,在挖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超挖、挖深的现象,从而使得实际的基坑深度与设计图纸的基坑深度比例不协调,加大施工工作量。

3 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深基坑施工是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环节,只有保证深基坑施工质量,才能够推进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为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层建筑工程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深基坑施工管理,全面提高高层建筑工程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推进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合理规划深基坑施工

高层建筑工程中,科学合理的深基坑规划能够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实际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导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要集合施工现场土层特点以及多元化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分析,进而对深基坑施工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深基坑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可靠的基础。

3.2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深基坑支护体系管理

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极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深基坑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为切实改善高层建筑施工的总体质量,工程建设相关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到实际施工中,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规范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各项行为,强化各级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土方开挖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极易出现深基坑变形问题,严重制约着高层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因此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应当强化深基坑支护体系的管理,实时监控支护体系,切实保障深基坑施工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

3.3 加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的监督

在高层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施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环节,若想要更好的提高深基坑施工质量,应当加强深基坑施工过程的监督,主要包含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监督,这就要求工程建设相关监管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以及施工场地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详细的研究,坚持分段开挖和支护的原则,尽可能减少深基坑施工对周围土体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盲目性施工,全面提高深基坑施工的总体质量,从而切实提高高层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篇12

关键词:深基坑注意问题过程控制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建筑深基坑工程也大量出现,使得深基坑的设计计算思路和施工管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基坑周边的堆载、施工机具的振动、开挖顺序的改变都可以引发基坑工程的突发事件。所以基坑工程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以下从具体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管理方面出发,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了分析。

1、工程概况

江苏省某工程地上15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43000 m2,建筑结构类型:现浇框剪结构。该工程的深基坑沉池基底标高为-19.9m,上开口尺寸为40 m×44m,下开口尺寸为26m×24m。冲渣沟基坑开挖深度为(-10.1)m×(-13.55)m,上口宽14m,下口宽4.4m,长度约89m。由于场地有限,不能进行放坡开挖,故拟采用有支护系统的开挖方式进行深基坑设计和施工。该场地原始地形起伏较大,高程在+25m~+10m之间,土层分布由上至下分别为素填土(1m~2.5m厚)、粉质粘土(2m~2.5m厚)、泥质砂岩(4m~7m厚)。该场地属于长江阶地及阶地坳沟地貌。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阶地区)和潜水(阶地坳沟区),地下水位埋深-2.2m~-2.9m。

2、土钉墙支护实施

2.1施工工艺流程

该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土钉制作置土钉第一次拌浆扎钢筋网片喷第一次混凝土面层第二次伴浆喷第二次混凝土面层。

土钉墙的主要特点是边开挖边支护,而不象其他的支护方式是预先进行支护结构的施工。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工期,加快进度。土钉墙采用二次喷浆的方式保证土钉结构的整体性、面层的强度和防渗性能。

2.2支护施工注意的问题

2.2.1开挖与修坡

土方的开挖采用机械作业,施工中应注意尽量少扰动坡壁的原土层,一次开挖深度根据设计的土钉垂直距离、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机械的作业能力等综合条件来确定,开挖后,用人工及时修整。

2.2.2初喷混凝土

边坡修整后,立即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其厚度根据设计要求为50mm~80mm。

2.2.3土钉施工

每一层土钉施工按成孔、注浆、编钢筋网、二次喷浆的工作流程进行。首先用钻机成孔,注意减少土体的扰动和钻进过程中未明物体的阻挡。按设计规定的孔径、孔距及倾角成孔。成孔后及时将土钉(连同注浆管)送入孔中,沿土钉长度每隔2m设置一对中支架。注浆时先高速低压从孔底注浆,当水泥浆从孔口溢出后,再低速高压从孔口注浆。其次是编钢筋网,焊接土钉头。层与层之间的竖筋用对钩连接,竖筋与横筋之间用扎丝固定,土钉与垫板施焊。最后是按设计要求喷射第二层混凝土。这样一层土钉墙就施工完毕,继续开挖第二层土方,按此循环直至坑底标高。

2.2.4过程控制

在连铸工程中,土方开挖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因此与支护施工如何协调非常关键。避免出现超挖或支护跟不上的情况,如果做不到先撑后挖,稍有疏忽就会出事。实际条件根据现场部分杂填土、大量砂质泥岩及施工区域狭小的情况,采用挖掘机、凿岩机施工,开设出土坡道口,机械倒运、出土。根据支护每一层的施工周期、机械的作业范围,组织开挖。每一次开挖深度严格控制在2m范围以内,要求基底平整,以便与支护机械水平作业。

对施工区域有影响的管道、构建物的资料必须收集齐全,提前编制保护或清除方案。保证施工作业过程中不出现由于地下管道、构建物的问题而引发的工程事故或误工。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总包提供的资料不全,原出土方案中出土口位置有地下生产管道,出土口必须另设,结果增大了施工成本和难度。

土钉墙支护施工中成孔是关键。目前国内土层锚杆专用机械基础是由钻机改装的,XU-300型、600型K舳75A电动岩石机。施工中应根据施工进度的要求,调整施工设备的数量及作业时间,确保工程进度。从钻孔的特点来分,又有干钻和湿钻之分,干钻主要适用于岩层、砂土层,施工速度较慢;湿钻主要适用于粘土层,施工速度较快。在该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因此两种方式均有使用,效果也较理想。但是对杂填土层,由于较松散,孔隙较多,湿钻成孔质量很难保证,容易出现塌孔,后来采用干钻成孔,质量基本能满足施工要求。

土钉的制作与安装是保证土钉正常有效工作的关键之一。土钉的制作应严格按图纸设计、施工规范要求验收,分批验收合格后才可以安装。土钉安装过程设专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偷工减料,达不到设计要求。土钉的安装要及时、合理,以防成孔后,不立即安装,这样容易出现塌孔的现象,影响质量和进度。同时加强对现场材料的管理、控制,支护施工完成后,通过现场确认工程量进行工料分析,与实际使用材料相比较,误差基本控制在5%以内。

注浆的质量控制也是保证土钉能正常工作的必要环节。在施工中,第一次注浆采用水泥砂浆,配比为水泥:砂:水=1:0.5:0.45,注浆压力为0.2Mpa~0.5MPa。在第一次注浆结束后2h进行第二次注浆。第二次注浆选用纯水泥浆,配合比为水泥:水=1:0.45,注浆压力为1.5Mpa~2.0MPa,使浆液冲破封口薄膜及初凝砂浆,浆液注入到砂浆和土体之间,达到控制压力1min~2min即可结束注浆。施工中必须设专人监测注浆及压力表数值,并签字确认,才能确保注浆质量。

钢筋混凝土面层施工要严格按图纸设计、施工规范要求验收,要求边坡平整,喷射厚度均匀,可通过定点抽查混凝土层厚度来提高质量。面层施工完后须上层土钉注浆体及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切忌提前开挖。待上层混凝土面层强度达到70%后,按要求将土钉与垫板进行固定,使土钉与混凝土面层、土体形成一个整体,提高整体稳定性的效果。

降水和排水是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难题,效果不理想会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施工周期也会延长。在本次施工中,由于地下水位较低,因此采用坑内明排水的方法。首先做好坡面压顶及排水沟系统,要求平整,排水畅通,做到即使雨季地表水也不能流渗到坑内。另外,还在坑内设简易排水沟及集水井,两台大功率、高扬程水泵及时排水,确保支护施工不受影响。

安全监测环节是指导深基坑支护正常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在该工程的施工中采用水平位移观测的方式,基坑四周布设观测点,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大,调整观测周期,收集信息,及时进行安全分析。尤其雨季施工阶段,进行24h安全监测,对边坡有无裂缝、渗漏点进行检查,及时修复,以防出现滑坡、坍塌,确保施工安全。

采用信息化施工的模式对施工过程中发现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墙体变形过大或按设计施工困难等情况及时与设计、勘察单位联系、沟通,及时修改、加固或补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完善、指导施工。因此,支护工程从施工质量、安全性论证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对支护部分的材料进行回收利用,降低施工成本。

3、结语

通过对该连铸工程深基坑支护的施工与管理,发现有不少跟土钉墙有关的问题需要注意,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这些积累不仅对该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希望这些经验能为将来类似的工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13

基层站段是铁路运输成本的直接消耗者,它的支出在整个铁路运输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基层站段在成本管理中还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初级性、粗放型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铁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弊病暴露的更加充分,使铁路面临着成本上升,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

一、当前铁路基层站段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站段领导只注重抓安全生产和生产任务的完成,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意识淡薄。

(二)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多年来基层站段,特别是运营单位,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因而把成本范围几乎作为无所不包的大锅饭来对待,你攀我比竞争膨胀,成本高低无所谓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三)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多年来路局核定基层站段的成本计划基本上采取的是水平法。对基层站段的增支或减少的动态因素了解得不全面,缺乏科学地论证调查,下达费用的指标不够合理,存在着基数大的下达的费用多、日子宽裕好过,而基数小的下达的费用少,日子拮据难熬的现象。这是一种鞭打快牛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对管理不善的单位起不到促进作用。

(四)成本管理疏忽了职工群众这一主体

目前,有些单位的领导既不重视成本的专业管理,又忽视了促进广大职工群众参加管理;一些站段的领导对职工群众宣传教育不够,奖励办法、措施不到位,造成广大群众不能真正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主力队员,以至在成本管理控制上出现了断层脱节现象,使成本管理缺乏群众基础。而在职工中又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角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实际经营结果如何和大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本中心控制和考核的对象是责任成本,成本中心管理的关键是实行责任成本控制

(一)建立责任中心

实行责任成本控制,首先要建立各个层次的责任中心。成本责任中心的建立,应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和组织机构相适应。成本责任中心是对成本费用实施控制和核算的责任单位、科室、小组或个人。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既要按纵向划分,即划分为站段、车间以及个人;又要横向划分,即在每个层次责任中心,按处室、科室、车间、班组等横向划分责任中心。

(二)正确确定责任成本

各基层站段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一般可将成本费用明细科目或支出科目的某一费用项目的目标成本(或计划成本)在各个成本责任中心之间进行分解和落实,并指定有关人员对责任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明确其责任和权限。各责任中心的负责人,称为科目负责人。在他们的组织管理下,可以更好地控制支出,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责任成本的控制和核算

各成本中心的负责人要对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严格地审核、计算、监督和限制;对于违反财经纪律、成本管理规程的支出要坚决制止;对于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现象要及时纠正;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使成本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对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进行核算,按成本中心进行设置明细分类账,归集和分配各成本中心所发生的费用,计算其责任成本。

(四)责任成本的考核

实行责任成本的控制必须定期对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

责任成本的考核主要是以各成本中心分解到的成本费用计划数额(或目标成本数额)和本中心实际核算的责任成本资料为依据,对成本中心各项目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定期召开分析会,总结推广经验,为以后责任成本控制指明方向。

三、基层站段实行成本中心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路局给站段下达计划时,应改变成本计划的测定以上年成本水平为基础的传统办法,而应结合站段实际,通过科学地调查论证,确定当年成本基数,以消除成本攀升的不合理导向,为站段控制成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明确上级与站段的责任,对于可控成本按工作量计算,对于不可控成本按计划清算。

(二)加强定额管理是抓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

严格定额管理制度,抓好开支标准和消耗定额的查定工作,对差距大的部门、车间和班组要重点分析。通过分析对比,查找漏洞,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定额管理制度。同时要健全物资、备品收发、消耗、转移、毁损等原始记录,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为计划的科学编制奠定可靠基础。

(三)建立成本信息反馈和分析制度

为检查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站段各部门的科目负责人应定期将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反馈给站段成本中心,为站段控制成本对策提供可靠依据。月末、季末召开站段经济活动分析会,着重分析支出情况和各科目计划落实情况,及时掌握动态,制定改进措施。

篇14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基坑已经变得随处可见,而深基坑的施工也呈现出场地狭窄、工程距离近、越来越深、规模大等特点。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高层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施工管理的探析,解决在降低造价的同时保证深基坑施工的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建筑工程深基坑技术的施工工艺,对高层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施工进行管理,解决因工程场地狭小、环境复杂、基坑深问题,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成本。实现能源节约与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

2.深基坑的概述

2.1 深基坑的基本内涵

深基坑是指工程开挖的深度大于等于五米或者深度在地下室三层之上的。又可以指的是基坑的深度虽然没有超过五米,但基坑的地下管线、地址条件或周围的环境十分繁琐的较大型工程。深基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具体说来它具有以下四项基本特征:首先是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其次是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然后是深基坑中的支护属于临时性结构;最后,深基坑工程的环境效应与时空效应也很强。

2.2 深基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基坑开挖前,首先应熟悉图纸,根据设计图纸和勘查报告,绘出开挖范围、挖深标高的测量放线图,根据建设单位所给的正负零标高和坐标点,进行实际测量放线,首先开挖范围内的树木、管线建设单位是否已经全部挪完,开挖深度是否超过3m,如果超深应按支护方案准备支护材料等。

2.3 高层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

2.3.1 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转变传统深基坑工程的设计观念,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标准和施工标准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要认识到它们对当前的建筑施工的影响。这是因为深基坑支护结构真实的受力情况与计算方法严重不符。第二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改进之前的设计结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健全完善的深基坑施工检测的动态信息反馈体系。第三,在施工前,对施工土层的特点以及影响施工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应对的措施,同时在整个施工环节中都要贯彻动态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3.2 全程监督深基坑的施工质量与进度

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全程监督,需要贯彻以下三点:(1)在深基坑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要仔细分析和研究施工图纸,要对场地的地址条件和气候条件做到心中有数;(2)在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任何企业不得随意更改深基坑的设计方案,如果非要更改设计方案时,必须经过工程监理人员、设计人员、专家,三方审核之后方可;(3)开挖土方时,要正确处理好深基坑施工单位和土方的挖掘企业的关系,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分层分段支护和分层分段开挖的双分原则,同时要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对土体的影响。

2.3.3 强化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

首先在深基坑施工开始之前,要对深基坑土方开挖有一个完整的监测方案,同时设置好监测地点,位移监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两个。其次要对深基坑的施工进度设置一个合适的时间间隔,在监测数据变化大的时候,需要增加检测的数量。

3.工程案例

某市某工程为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场地狭窄,场地的东侧、西侧、北侧已经建有建筑物。施工场地只有南侧有空地,但根据规定必须用作施工的道路和材料场。场区标高11.5m,基坑开挖实际深度9m。

3.1 探勘工程

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该场地地形平坦,且工程地质土层分为6层:第一层为耕作土,土层厚度为0.2m~1.8m。表土成灰色,富含大量有机质;第二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层土,层厚度5.60m~8.00m;灰色,流塑状。第三层为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层厚1.90m~4.50m。灰色;第四层为粉砂夹粉土,土层厚度2.40m~5.20m。灰色,稍密状;第五层是粉砂夹粉土,呈灰色,稍密~中密状;第六层,粉细砂。灰色,中密状。

地下水情况,二层和一层的透水性较差,层间有明显的流水,透水系数分别为:4.26*10cm/s和2.40*10cm/s。

3.2 施工分析

场地土方边坡小于1:1,三面有建筑,施工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地下水水位较高,土质差,防水是该项目的关键。

3.3. 水泥搅拌桩围护与止水

通过水泥搅拌桩来加固四周的土体,防止地下水向基坑内渗透,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3.4 深井与轻型井点降水相结合

通过深井降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轻型井点降水使土体内含水量降低,增强基坑的抗滑稳定性。

4.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中注意事项

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事项,一是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二是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施工。

4.1 对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的研究

确定土方挖掘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以及对地下水位、周围环境、支护结构的监督和保护,是在建筑工程深基坑的土方开挖之前必须要做的几件事。但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如果基坑地面的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沟槽时,基坑内会渗入地下水,不利于土方的施工,可能会引起塌方等事故,使建筑物受到破坏。对此,要根据施工场地的不同的水文、地质状况制定科学、正确的施工方案,保证土方开挖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采取措施防止坑内的土体回弹变形的力度在深基坑工程开始之后随着土方的开挖而增大。

其次,采取均衡、分层、对称的方法对深基坑土方进行挖掘,保护支护结构。

最后,确定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方案,主要有:放坡挖土、逆作式挖土、中心岛式挖土、盆式挖土。

4.2 对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注意事项的研究

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支护非常稳定的土钉墙,由被加固的原始土方、土钉墙和混凝土组成。我国广泛采用的是5米以内的水泥搅拌桩外加10米的土钉墙。其次是造价便宜、高质量的地下室的连续墙,由支撑墙、维护墙和防渗帐幕组成。第三是维护侧壁安全的逆作拱墙。拱墙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圆形的闭合拱墙、椭圆形状的闭合拱墙以及组合拱墙。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需要使用逆作拱墙,如一些淤泥的或者淤泥质的施工场地,就不需要使用局部拱墙。第四是由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的水泥墙。水泥墙主要有两种,分别为高压旋喷式的桩墙和深层搅拌式的水泥土桩墙,水泥墙广泛适用于深基坑侧壁等级在二级或三级的、深基坑小于六米的、地基土的承载力不超过150kPa的地方。

5.结束语

在如今高层建筑己成为新的建筑施工主流的时代背景下,高层深基坑的施工深度也会进一步的加深,同时高层建筑工程的深基坑的建设要求也更为规范。总之,文章对高层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施工管理的探析是十分有益的,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