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门诊注射 病人沟通 注射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82-02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1 在治疗疾病中,肌肉注射是临床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掌握肌肉注射方法是护士们最基本技能
如何正确掌握特殊患者肌肉注射的方法是临床护士长期探讨的内容之一,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现将患者的肌肉注射方法总结如下:
1.1 服务热情周到对待来诊病人态度和蔼,热情接待,给病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1.2 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注射前可给病人轻松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其肌肉松弛,易于进针。注射时要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和拔针要快,推药要慢。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些,且进针要深,否则易造成硬结和疼痛。如果同时注射几种药物,应先注射无刺激性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推药速度宜更慢,以减轻疼痛。
2 在飞速发展及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只有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善待病人,才能赢得医疗市场
2.1 在接待进行注射的病人时: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病人,减轻病人对注射的恐惧心理。人们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良好修养的表现,在交往过程中,护士应具有易被接受的亲式感。
2.2 要对病人选择恰当的称呼要尊重病人:选择合适的称呼。选择恰当的称呼往往是我们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起点。到注射室进行治疗的病人,常需要数天甚至一天数次进行注射,如能记住病人的名字,则更能让病人感到护士的关注,利用消除紧张心理。
2.3 要善于抓住与病人交谈的契机:无论为病人做何种注射前,都必须用语言与病人进行沟通,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和负担,取得良好配合。与病人沟通,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与病人正式地交谈。我们可以在首次接到病人的注射通知单时,关切的问一声:“你怎么了?为什么要打针?”再为病人抽血、肌注或静推药物时,可以一边操作一边与病人交谈。这样既分散了病人的注意力,又能了解病人的病情,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健康宣传。
2.4 要针对病人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治疗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善于控制谈话的局面,将谈话控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要多安慰、鼓励病人人身逆境、面对不幸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鼓励。对于老人及感情脆弱的病人,要多用安慰性语言。对于小孩,要多用鼓励性语言。
3 患者的肌肉注射方法
3.1 严重水肿患者,该类患者肌肉注射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要行深部注射,进针长度为针梗长的3/4,注射前先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按压,将水肿液推向一侧后再进针,目的是让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位置,注射后错开的皮肤回到原来位置,以防止药液和水肿液在拔针后反溢或外渗,注射后按压数分钟。
3.2 肥胖患者,该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行深部注射,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3/4,因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应防止药液注入脂肪组织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避免局部出现红肿现象。
3.3 儿童和消瘦患者,注射应选用小型号的针头,进针深度较常人稍浅;或者角度改在45度,防止针头刺到骨骼,避免出现弯针、折针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尚不能行走的幼儿,因其臀部肌肉尚未发育好,不宜在臀大肌处进行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3岁以下不配合的幼儿注射时速度宜快,以防因哭闹、肌肉紧张引起弯针、断针现象。
对患者肌肉注射只要正确掌握适合于疾病的相应方法,就能避免药液反溢、外渗或局部红肿现象的产生与硬结的形成,也能避免组织和骨骼损伤,有利于药液的充分吸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护理技能和服务质量。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患者对护士的要求也很来越专业,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护理学论文,还必须深入学习其他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才能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取得病人信任。凡是陌生知识领域的问题,人容易接受暗示,但我们要避免不良暗示,使用积极的暗示。如碘试验过程中,注射完成试液后,为避免不良暗示,不要对病人说:“您如果感到有头晕、头痛、胸闷等就及时告诉我们。”而可以对病人说;“您如果感觉哪儿不舒服就及时对我们说。”
护士在各种注射中,要掌握无痛操作技术,注意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各种静脉穿刺中,应做到一针见血,如不能一针见血,应向病人表示歉意。护士熟练无痛的操作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在为病人进行注射时,要善用非语言交流。护理过程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的姿势和运动。有时,对病人的关心体贴,可以体现在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如摸摸发热病人的额头,在为病人静脉注射完毕,帮病人把捋起的衣袖放下等。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出亲情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陈怀敏.实现护患交流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11期
[2] 邹艳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年09期
关键词:脑梗;CABG;神经系统并发症;护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心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技术和手段,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适宜人群也在逐渐扩展,其中高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比例在逐年增高,有研究显示,接受心脏搭桥术的患者中,高龄组(75岁)有26.6%的患者术前合并脑梗死,非高龄患者组则为11.8%[1]。而这些患者都是心脏搭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因次,识别术前危险因素,规避术中风险,预防术后并发症,成为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的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冠脉患者60例,术前经CT诊断均有脑梗死病史,其中年龄>70岁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压54例,合并肾功能不全2例。
1.2方法 麻醉全部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手术方式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进胸,同时分组取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或桡动脉。在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CPB)结束时力争调整好血流动力学参数和麻醉深度;术后严密监测,常规辅助循环支持。
2 结果
术后随访58例患者手术成功,完全康复出院。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放弃治疗。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谵妄患者12例,术后肢体肌力下降或麻木患者2例。
3 讨论
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护理管理:
3.1低温可以降低脑代谢,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率约降低7%,从而减少了耗氧量[2];低温时脑容积缩小,颅内压降低,有利于改善脑水肿,还可减少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低温可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减少组织的血流灌注。低温以34℃~35℃(中心温度)为宜,时间在3d以上,可使用降温毯降温,应以降至患者只需要最小剂量的镇静药即足以保持肌肉松弛,呼吸与血压平稳的温度即可。降温的同时应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冻伤。降温以后应待患者神志恢复、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方能逐渐使体温回升,每24h上升1℃~2℃为宜。当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停用镇静药。
3.2脱水治疗脱水是治疗脑水肿的重要措施,但过度脱水会造成组织代谢障碍及肾功能损害,使循环难以维持,所以,临床上估计脱水程度甚为重要,脱水治疗的第一个24h,入量比尿量负1000~1500ml,同时应注意参考血压,CVP,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等变化。治疗脑水肿主要用渗透性利尿药,目前常用甘露醇、甘油果糖。
3.3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通透性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或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以及钠钙和钾离子的转移,从而可减轻脑水肿的进程,促进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脑内酸中毒。常用的要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3.4高压氧治疗在条件和病情许可时,高压氧舱治疗宜及早进行,即使在现场未能及时。正确地复苏而长时间昏迷者,应用长疗程高压氧舱治疗往往能得到较好的疗效。充分镇静可抑制脑代谢,对缺氧后的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常用药物有丙泊酚,咪唑安定等。呼吸的控制为预防主动过度换气引起颅内压升高,对神志不清的患者应使用呼吸机控制呼吸,并同时使用肌松剂以控制剧烈抽搐。循环的维持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护循环功能,保证充足的脑血流量,防止突然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营养的支持患者每天静脉高营养和鼻饲的热量应充分保证机体的需要。改善脑细胞营养代谢,应用脑细胞及神经营养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预防合并感染,还要注意胶体渗透压及水、电解质的平衡等。
4 结论
引起脑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低温体外循环或深低温停循环,术中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重症酸中毒,低血糖,低钙。低镁,脑气栓。脑血栓,脑出血,硬膜外血肿等。脑血流量主要是由脑的有效灌注压和脑血管阻力所决定,由二氧化碳张力和脑血管压力来调节,脑细胞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体外循环中灌注压过低或脑动脉狭窄,以及术中或术后辅助呼吸时过度换气,使二氧化碳张力下降,也可影响脑血流量。另外,术中血氧合不良,术后肺部并发症或气体交换不足等,均可使大脑缺氧,引起脑水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0岁)[3],既往卒中事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等。
患者回ICU后一般处于麻醉未清醒状态这时应区分是麻醉未清醒还是昏迷,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及呼唤患者姓名有无反应、视物是否清楚,以了解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判断有无脑缺血、缺氧、脑栓塞及脑水肿等。通过严密的监测与观察及护士的精心护理,患者能得到及时、系统、有效的处理,从而顺利地渡过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吴明营.心脏外科监护手册[M]//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28.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第十六届、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有许多关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题,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类似这种由多种病原、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将是今后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猪的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困扰猪场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3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对某些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脉冲式给药。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加康、氟甲砜霉素、泰妙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情选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注意: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考虑好药物的休药期。
【关键词】 空气污染;煤烟;体重和症状,呼吸系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2 R 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15-0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6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每年有几十万人由于受大气污染而患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其中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是大气污染的最敏感人群,更易受大气中污染物的作用出现各种呼吸系统症状和疾患[2]。为探讨煤烟型大气污染对中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状况,2007年7月对淮南市部分中小学生呼吸道症状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淮南市燃煤污染区(居住3 a及以上)和非污染区(郊区和农村居住3 a及以上,居住地2 000 m内无明显污染源)随机整群抽取不同中、小学,再按不同年级随机抽取若干自然班,所抽班级所有学生均为研究对象。共调查淮南市燃煤污染区3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2 107名学生,剔除不合格问卷215份,合格问卷1 892份。其中中学生711人(37.58%),小学生1 181人(62.42%)。中学男生376人(52.88%),女生335人(47.12%);小学男生546人(46.23%),女生635人(53.77%)。平均年龄中学生为(14.58±1.42)岁,小学生为(10.23±0.99)岁。
1.2 方法 采用一人一表的自编调查问卷,对中小学生呼吸道症状和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现况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班会形式解说调查问卷,中学生及高年级小学生现场填写问卷,低年级小学生可带回问卷,与家长共同完成后交回。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呼吸系统症状与疾病发生情况:发生的时间、表现、病程、医治情况及结局等。其中呼吸系统症状参照陈文彬[3]主编的《诊断学》定义,呼吸系统疾病以医生诊断书为准。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进行调查表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及学校环境状况 1 892名中小学生中居住环境周围2 000 m内存在电厂的294人(15.54%),存在化工厂的171人(9.04%),存在煤矿的210人(11.10%),存在交通要道的334人(17.65%),存在其他污染源的252人(13.32%)。有11.36%的学生家庭居住环境2000 m内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污染源。
有2所学校周围2 000 m内有电厂,1所学校周围2 000 m内有化工厂,2所学校周围2 000 m内有煤矿,2所学校周围2 000 m内有交通要道。
2.2 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 以班级对中小学生呼吸道症状患病率进行标化,标化率见表1。城区学生呼吸系统总症状、咳嗽、咳痰、咽痛、气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均高于农村(P值均<0.01),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情况 以班级对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进行标化,标化率见表2。城区学生感冒、鼻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P<0.01或0.05),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原性心脏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安徽省淮南市是一座以煤炭为主体,电力、化工为重点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主导型工业城市,工业结构性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属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城市[4]。目前,淮南正在加快实施“三大基地”(亿吨煤炭、千万千瓦煤热电、百万吨煤化工基地)与“生态淮南”(2003-2020年)建设。因此,探讨淮南大气污染对中小学生健康的影响,对于针对性地开展煤烟型大气污染的预防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调查表明,燃煤污染区中小学生与无污染的农村和郊区学生相比,呼吸系统健康状况较差,咳嗽、咳痰、咽痛、气喘和总的症状检出率城区学生均高于农村,感冒、鼻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亦有相同趋势,说明淮南市燃煤污染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已产生一定危害,在针对大气污染引起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尤其应加强此类人群的健康保护。
煤烟型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已有报道[5-6],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但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发生率低于其他城市,可能是由于淮南市城区分散,重污染区人口密度不高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煤烟型大气污染对中小学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及呼吸系统急性疾病的影响更为明显,多数慢性病的发生率与清洁区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正处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的防御能力较低,对煤烟型大气污染的直接刺激更为敏感。
本研究所选对象均为在燃煤污染区居住3 a以上的中小学生,研究结果能充分体现煤烟型大气污染对中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但由于横断面调查方法的局限,要明确暴露因素是否为中小学生呼吸道症状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4 参考文献
[1] 朱悦,李宇斌.沈阳市城区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新疆环境保护,2007,29(4):5-8.
[2] 顾珩,唐家琦,程义斌,等.城市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功能的影响.卫生研究,2007,36(3):326-327.
[3] 陈文彬.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5.
[4] 沈卫星,崔龙鹏,赵葆青,等.淮南市大气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探讨.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3:70-72.
[5] 程义斌,金银龙,王汉章,等.煤烟型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影响研究.卫生研究,2002,31(4):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