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康养人才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康养人才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康养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 社区 健康管理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应该在基层给予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医疗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的全科医学服务,要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为目的,为居民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素质偏低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总体上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尤其明显,医生中本科学历者不到一半,护理人员中更是以中专学历者为主。

1.2 人才资源不足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大多的人才资源都投入到了大中型的公立医院,医疗人员的分布不均衡、不合理配置,使得社区医院、卫生所在发展中艰难前行,进而影响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

1.3 人才结构不合理 基层医疗卫生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理疗、慢病防治、院前急救等,需要的是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1],也就是需要全科医生式的卫生人员,而这正是目前缺乏的。特别是全科护士更是偏少,使得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工作难以做到高质量的完成。

1.4 培养设施尚待完善 有研究统计显示,社区基层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功能开展不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使得培养人才基本的设施没有具备,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引进。

1.5 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社区卫生工作的种种限制,使得大批高技术人才频频的流失、跳槽,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干上许多年。晋升职称的困难,难以保留住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影响了 基层人才的梯队建设,更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1.6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软件的规模等跟大医院有很大的差距,加上政策上的有些缺乏和限制,更使得这些医务人员的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也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2 具备的能力

2.1 管理和自立能力 要建立全科式的团队队伍,有共同的目标,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能充分利用建立的强势和绩效的管理团队积极地、创造性的开拓出新的服务模式。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自立自强、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2.2 宣教和语言能力 在本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要求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教会人们自理的知识和技术,将是对医务人员新的要求。要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非正式的人员掌握必要的护理技术。

2.3 学习和专业能力 在社区工作服务的服务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等,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独立地解决治疗中的问题。

2.4 交往和沟通能力 要与教育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与教育对象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说服教育对象。另外,医务人员与居委会负责人及居民和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也需要合作和沟通。

2.5 网管和建设能力 要能掌握现代信息网络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通过信息网络,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庭。可将患者的情况通过信息网络传递各地,请求会诊与指导。人们无论到任何地方都可通过信息网络护理人员保持联系,得到健康咨询和帮助。

2.6 理财和规划能力 要学习一定的经营理财能力,帮助领导层面的人员把握预算、开支等的走向,合理购买和使用大型仪器的消耗,管理好这些大型医疗设备,使之处于完好状态。

3 建设的设想

3.1 制定全科医学的发展规划 要设计制定系统的、可持续的全科医生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把握全科医务工作者培养的目标、原则,对 职称评定、晋升、继续再教育有明确的措施和方法。

3.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基层单位人员的编制要科学核编,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合理安排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员数量和编配,不要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要充分考虑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

3.3 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要加大医学教育投人,大力发展面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 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

3.4 适当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 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待遇及福利政策,设置合理的岗位津贴,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吸引医务人员愿意留在基层工作,热爱基层工作。

3.5 注重中层干部的能力培养 要培养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2] 和分析能力。发挥中层的指导作用,让中层干部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更多的权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把工作干好。

3.6 重视社区科室的发展 社区是面向大众的医疗服务,虽然没有大医院的某些重型设备,但在普通科室中要对内、外、妇、儿科要重点建设[3],同时还要提高医生在心电图、X片、CT、MRI等检查方面的读片能力,建全一些必要的检验的项目等,使得居民能解决大部分的检查、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3(13):685-688.

[2]李承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9,10(12):1833-1834.

[3]刘向红.社区全科医生最需要的教学与培训[J].中国全科医学,2009,1(12):14-15.

[4]刘惠敏,陈丽.社区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1:3589-3590.

篇2

1.1关于康复医学专业课程介绍

通常情况下,对学习康复医生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医学方面最基本的只是还有临床方面专业的医学知识,与此同时,康复医学还包括康复方面的医学知识。例如,对康复情况的判定、相关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的主要情况等等。在教授康复医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行判定,根据专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康复技术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用来培养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治疗师。康复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必须要掌握的临床中处理病人情况的方法,但是这门课程的重心应该放在康复技术上面,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康复技术人员。

1.2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一套科学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在培养不同医学人才的时候,不可以盲目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不可以一味的参考我国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根据我国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构建一套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康复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康复治疗的医生,这一专业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多样的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为了学生治疗技术还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有临床的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康复人才。这一专业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学生要想学好治疗技术,就必须要打好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学校方面能够在安排相关专业的时候将技术与基础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1.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康复治疗学是医学相关学科。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在培养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康复治疗技术方面更加需要学生进行临床的实验,多多参与临床康复工作,慢慢的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实现复合型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1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教育

康复医学课程在我国开办的时间比较短,作为一门新的教学课程,很多人对这一专业并不十分的了解。从最先引进这一概念到开办专业课程已经有将近15年的时间,可是不能够否认的是康复医学招生数量十分少、招生范围十分的狭窄,人才严重匮乏,专业知识缺乏。如何提高康复医学人才的复合性,需要做到:第一点,学校需要加大该学科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种手段提高专业的影响力,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点,不断的扩展招生规模,提高学生数量,增加课程的多样性;第三点,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学习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增加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2构建高水平的教师行列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从事康复医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医学专业调过来的,有一小部分是经过了康复医学知识的训练,或者是在国外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然后有一定的临床从业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复合性,和知识的丰富性,从事教学的老师不单单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我国相关培养学校需要组建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提高学生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2.3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创建康复医学教学基地

篇3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有的家长可能是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或者是脾气暴躁,因此对于小孩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如平时教孩子时没有耐心,随便教一下就要求孩子懂了,如果还不懂就打他们,甚至讽刺挖苦他们,导致他们天天生活在恐惧环境中,甚至产生反抗,出现敌对、出走的情形。也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只能自己去学习,随意性很大,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只能不了了之,当堆积的学习知识越来越多时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也会产生自卑。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不管,甚至纵容,导致他们的行为随意性很大,甚至无法无天。还有一些离婚家庭,也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让他们自卑,抬不起头,抑郁,缺乏爱。

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导致的原因

从整体来说,我国经济欠发达,教育投资不足,尤其对中学的投资,根本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相对集中一部分财力办好一批重点高中。而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教学环境优越、教学质量较高的重点高中。这样,各个初中的校长、教师、学生就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如果自己所办的初中,考上重点中学的人数太少,这所初中的生源就成问题,它很难再办下去了。因此,他们必须层层加压,一切为了升学,重智育、轻德育就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校长到教师怎么可能花大量精力去思考对中学生品行障碍的矫治呢?这说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对中学生品行障碍矫治研究的问题,并不完全是什么个人的责任,也不完全是教育部门思想不清产生的误导,而是有着长期的社会原因和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因。

三、社会不良风气方面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少数垄断性行业和效益好的单位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而下岗职工的收入很少,生活十分艰难,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这种情况反映到中学生身上就是:一方面,少数经济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崇尚金钱,贪图享乐,政治理想淡化,无心学习,或者追求异性朋友,或者吃吃喝喝,或者讲究穿着打扮,在校园里物色气味相投的 “伙伴 ”,形成小团伙,他们之间的相互攀比、相互影响,往往会制造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严重违纪违法事件;另一方面,一些经济特困的学生,愁吃、愁穿,愁交不起各种费用,他们曾经因自己的成绩好而自负,又因经济十分拮据而自卑,并常常陷人抑郁、孤独的情绪之中。甚至到了最后有些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是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人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学习认真刻苦的同学却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因而他们无心学习,也无法集中精力。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1)先天性的生理基础,即遗传因素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因素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与正常学生相比,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家系中有疾病活动过度、注意不集中病史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亦大些。 德国精神病学家卡尔曼的研究证明:父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 68.1%;有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 16.4%;家庭无精神病患者,发病率为 0.85%。这说明,遗传因素对人们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

(2)中学生自控能力、自我接受能力较差,抵抗挫折的耐受力较弱。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都还不高,接触社会也不多,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不能很好地管好自己,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会导致他们产生很多烦恼,进而郁闷、焦虑,甚至说自己很没用。

篇4

关键词:职业岗位 身体训练 心理训练 财经人

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与企业体育文化和岗位要求相挂钩,将课改的目标定位在体育必须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适应财经岗位要求的体育改革。

一、针对专业工作,调整教学训练内容,增强学生体质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其为职业定向教育,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培养适应将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点。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财经工作的人,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而且由于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易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此外,我们还针对财经专业女生多、缺乏运动积极性的的特点,在体育课中,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结合“新课标”向学生传授自我放松的技巧,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除了安排一般素质练习外,对我部整个体育活动还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了有关的身体训练,以增强体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例如,我部举行的“财经杯”广播操比赛和各项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运动,防止各种职业疾病。

二、针对学生特点,适应岗位要求,合理开展心理训练,调整学生的个性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充满自信的人才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现代家庭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自私、傲慢、孤僻、虚荣、脆弱、逃避等个性心理弱点,缺乏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交往挫折的能力。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学生抗挫能力更差。在我部由于女生多,所以更能体现这一现象。在财经的职业岗位上,都有准确性高、效率快的要求,因此有些学生会有胆怯和逃避的想法,怕自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职业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运动为载体,营建心理训练场,积极弥补学生的个性缺陷,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并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和进行课后有效的总结,如体育比赛的失败、游戏方法的失误、运动成绩的落后及遭受同伴的嘲笑和埋怨等。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树立自信心,通过心理、战术的调整,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要通过口头或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或赞扬,特别是对那些运动基础不是很好而进步很大的学生。当然,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受挫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教师的客观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调整,积极转化不利因素,多给予受挫学生以鼓励和表扬,培养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及时的鼓励对他们树立自信无疑是一支兴奋剂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的健康个性品质。

三、对照职场要求培养竞争意识,锻炼坚强意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竞争异常激烈,参与竞争需要坚强的意志。意志品质的培养能从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又能在克服困难中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对各种环境的承受力方面帮助很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斥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

我部多数学生意志力不强,自控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体育课程教育中适当安排了一些有难度、需要拼搏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参加这些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力表现。也可以组织体育游戏或竞赛,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磨练自己,既要求学生能吃苦、肯拼搏、有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战术意识、团队精神。

通过学练活动,可以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顽强勇敢、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断用竞赛来刺激学生的神经,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为以后将这种品质迁移到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从而以健康的心态去应对人生旅途中的无数次拼搏做好准备。

四、适应岗位要求,培养合作精神,注重团队建设

现代社会已进入合作型时代,合作充实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没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财经工作是一环紧扣一环,一个岗位传接一个岗位,这就要求学生适合职业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合作精神。我们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小在家缺乏与交往合作的氛围,好胜好强,不易接纳同伴的意见,不易与同伴和睦相处。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是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部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一份子,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做好岗位工作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因此,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应在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得以体现。

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团队合作,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给了这些学生良好的合作机会。体育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参与其中。在体育活动中集体活动较多,人际交往增多,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师生之间交往频繁。而教学场所是在室外开放的自然空间,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舞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个性能得到充分展示,他们表现出来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能否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否通过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处理好符合个性发展与团队利益需求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如我部学生组织的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长跑运动等等,都能从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篇5

关键词:心理 人格 个性 培养

师生交流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中,如果不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的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容易僵化,继而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把他们铸造成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做到:

一、着眼于现实,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成长

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外部的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所以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抑,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以引导、关心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走下“讲台”,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和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生理。“这一段身体怎样?”“今天的课听得懂么?”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可以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感情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爱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爱,通过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使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想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二、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地认识现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能与客观事实保持积极的平衡,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关注课堂上的气氛,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关注考试后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与引导,使他们慢慢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再后来出现厌学、逃学现象,丧失理想,游戏人生。其实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感情、学习习惯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才能适应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消除由于消极的动机、冲突和挫折而导致的焦虑、紧张、失落、消沉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如:我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以《送东阳马生序》时中的“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教育学生要有正确心态,不要和学生比吃、比穿,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有这样才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古人尚且如此,难道今天的我们却做不到吗?

三、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让学生做一个豁达、洒脱、悦纳他人的人

俗话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长途中,不如意的事是难免的,尤其是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困惑颇多,诸如学习的压力,学生间的纠纷,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豁达,学会控制,学会表达,悦纳自己、自尊自爱,悦纳他人、与人为善,营造充满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及时发泄和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当遇到困惑、压力或纠纷等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缓解调适心理:

(一)心理放松法。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易产生比如在考试前紧张,吃不下、睡不着,甚至遗忘、恐惧等心理。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做深呼吸使肌肉放松及语言勉励法来调整自己,并告诉学生要做到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保持最佳心境。

(二)注意力转移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发泄,从而建立新的良好的情绪。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发生争执,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学习和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多想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有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改变环境的方法,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散散心,也可以达到旷达心胸、愉悦身心、排出不良情绪的目的。

(三)理智消解法。如学生之间发生争吵,如不能正确对待,便会陷入苦恼悲伤,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中,这时可经过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换位思考等形式,从而形成新的、良好的情绪。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古今中外,大凡成大器者,都是心胸旷达、悦纳他人之人。所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使学生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关键。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学生;英语教学;健康人格;快乐成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不仅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认真、冷静、诚恳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师要从心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发自老师内心的真诚的爱。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并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老师关爱、被老师关注着,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英语教学内容

(1)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克服英语学习困难。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如在商店购物时和售货员之间的对话,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等,让学生分角色对话,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以致用,把语言学好、学活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录音机、英语电影、英语报、英语动漫等,以最直观、最形象的形式,既能使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易学,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在所难免,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中,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遇到困难的,关键是要找到合理的方法去克服困难。也可以找一些英文格言,如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学无坦途)Never say die.(永不放弃)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 but don't give up.(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但不要放弃)这样,学生就会重建学习信心,自觉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合理的评价。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要先学习其国家的文化,了解外国的文化、习俗,了解外国人的生活及行为、方式、方法,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的学习和交流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要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国家与我们国家在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礼仪方面、生活习性、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等,当学生意识到这些差异后,就会加深英语的理解,同时也在全方位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健康的人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习惯的养成,比如预习的习惯、晨读的习惯、读英语报刊的习惯以及和别人用英语对话的习惯。同时,还有积极参与课堂上英语学习的好习惯,比如积极发言、朗读表演、对话演习、情境对话等。这些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所在。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包括英语朗诵、唱英文歌、讲英语故事、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课外读书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接受最美、最善良、最高雅的文化熏陶,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语言的内在美,这将十分有利于造就他们一生高尚幽雅的人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结合我们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才为己任,不仅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真挚的、有爱国情感的人,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玲霞.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学

园,2011(3).

篇7

关键词: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要与建设小康社会相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强大的体育人才作支撑,高等体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地,在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高等体育院系应细致地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力求在对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做出更为全面判断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对策和方案。

一 我国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1 体育人才专业设置面窄,缺乏新兴专业。目前,我国体育院系开设的专业大致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管理学和社会体育学等专业。根据作者的文献资料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所开设的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体育专业设置面窄,始终不能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同步,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相当多的体育人才不能顺利就业,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而新开设的专业又跟不上市场步伐,导致新专业不新,新兴专业难以出现,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影响到社会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中学一直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等。由于体育训练比赛占用时间以及对文化学习不重视等因素,使得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进入高校后他们大多注重体育专业技术的学习,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受到只要体育专业好不怕找不着工作的思想影响,大多数学生以重体育轻文化的态度在学习。当前,多数体育院系所开设的课程相对较窄,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的开设比较齐全,而像体育社会学、体育欣赏、体育管理学等课程的开设则为有名无实,得不到实际上的重视。这种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难适应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

3 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太具体,培养模式单一。据作者文献查看,发达国家多数体育院系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沿着综合化、超前化和交叉化等形式进行的,是较适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而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比较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多重学科交叉的专业不多,没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体育人才总体上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现阶段,虽然大多数体育院校正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成的培养目标作出一定的调整,但培养方式仍为典型的“专才”特点,与现时社会实际需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偏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4 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其结果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教师是由过去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并且大部分教师对现状比较满足,没有危机感,缺乏继续学习,继续提高的意识,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认识不足。因此,由这样一支队伍来实施人才培养,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表明,高校体育院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可以采用“走出去学习,请专家教授进来讲课”的办法,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争取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教师也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积极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积极从事体育科研工作,使科研与教学有效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

1 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要求更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应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高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增加。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给体育专业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未来体育人才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还在于对质量要求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2 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扩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体育事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体育的现代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的规模籽扩大。”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我国体育的发展,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分化并扩大,除要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练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外,还要培养包括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康复人才和体育裁判人才等,以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 体育人才的需求适度增加。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视身体健康状况,重视教育,高中以上入学率将提高,中等教育规模将不断扩大。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学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对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前的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转变,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会越来越多,体育将被人们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和体育健身、娱乐业将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更加普及,家庭体育活动更加广泛,体育人口将逐年增加,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将适度增加。

三 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1 强化社会本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体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体育专业设置要考虑入学需求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解决目前有些体育专业人才“过剩”,而有些体育专业人才又“短缺”这一结构性矛盾。体育院校系要明确角色定位,应对社会需求体育人才的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同时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偏重,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使所设置的专业适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 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体育人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承担的社会工作,将远远超出其传统的职业范畴;因此,体育院系在对体育人才培养时要具有长远的计划,把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放在首位,提高体育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3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化教育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将使未来人才培养也将由“刚性”变成为“柔性”的生产过程,从而使人才培养体制从强调标准化的共性教育,向着个性化培养发展。体育院系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制定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教学计划,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现行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革,课程中相应增加反映现代科技进步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注重基础教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

篇8

关键词:PBL;情境;问题;小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0 -02

儿童康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应用性人才,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读懂特殊儿童,能够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找出影响孩子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特殊儿童改善原有的状 况,促进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针对培养应用性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儿童康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PBL教学法是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源于1944年John Dewey 的《民主与教育》一书,Dewey 认为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率先实行。[1]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与互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具有如下特点:

(一)PBL强调团队式学习。PBL采取的是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这种教学法时,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3~9人,每一项任务都由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完成。

(二)PBL中的问题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PBL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提供有关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其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问题。

(三)PBL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根据相关任务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答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四)PBL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开放式的。老师根据案例所提出的是劣构性的、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解决相关问题。

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要求

(一)特殊儿童诊断评估能力。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找出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否则的话就无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

(二)康复训练能力。这是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能够针对特殊孩子的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解决孩子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能力。儿童康复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儿童康复过程中提倡医教结合,所以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交流沟通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外,在儿童康复过程中还需要和家长、孩子、相关的康复训练人员等人员的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团队协作能力。特殊儿童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有听力问题、言语语言问题;有的有认知问题、行动障碍问题等,针对这些多重障碍儿童,需要不同项目的训练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三、PBL教学法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2]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3]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这个情境可以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下,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手段提供情景影像资料。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二)问题的设计。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哥伦比亚大学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戴维·乔纳森 (David H.Jonassen) 认为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是某个情境下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10页)未知实体;第二、所寻找或解决的这些未知实体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或技术价值的。[4]马太·李普曼在《教育的思索》(Thinking in Education)一书中认为问题本身是结构不良的,缺乏逻辑的和复杂的,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在面对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学习材料,才能去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师的引导。在PBL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老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深入探查学生的知识,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进步,调整挑战性问题的展示。[5]

(四)学生的协作。PBL是一种以小组方式学习的模式,组内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协作,共同探讨问题,讨论并构想问题的解释,形成集体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合作,除了要注意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外,还要注意组与组之间以及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袁娟、池建淮 、肖洪玲、朴美华.韩国汉拿大学PBL教学法应用体会[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7).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M].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3]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4] David H.Jonassen.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思路(上)[J].钟志贤,谢榕琴译.远程教育杂志,2004,(06).

[5]梅人朗编译.PBL: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篇9

【关键词】校局合作 民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公安工作具有“高负荷、高节奏、高对抗、高风险”,民警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民警的工作表现及工作效率。因此,以“校局合作”为平台开展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校局合作下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校局合作是公安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校局合作” 是指公安院校与基层公安机关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惠共赢,共同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公安专门人才的教育训练模式。建立“校局合作”机制是一个符合公安行业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的有效方法。

全国公安高等院校已成为大教育、大培训的主阵地,为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物质、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民警教育训练必须坚持实战牵引,贴近实际。公安一线既是前沿阵地,也是教育训练活生生的课堂;公安实战能力是民警的核心技能和教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坚持“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和切实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和战斗力。

公安教育训练的“校局合作”是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创造特色鲜明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

1.2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增强队伍战斗力,提高广大民警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服务队伍建设。目前,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

1.2.1 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这些“科班”人才毕业后进入到公安院校中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表现出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具备非常多的理论和常识。

但是,这些“科班”人才在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多依赖书本和理论知识,对于基层公安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所以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及时地进行由专业人才到专业教育人才的转变,这个转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难易程度,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去了解基层工作的特殊性,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民警心理健康工作。

1.2.2 半路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2005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也补充了对于基层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定。基层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口突然加大,但每年各地的公务员招录人民警察仍倾向于补充基层的警力,所以很少设定心理学的岗位。为了解决基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不足,各地以基层的政工部门为主,依托相关的心理学学术团体和国家认证的心理培训机构开展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为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扩充力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缺口,这些师资也成了我国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

但是,这种师资培训往往是“速成班”,民警们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这对于民警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训效果同样存在着考验。同时,这些民警本身也承担着繁重的基层工作,如何协调现有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校局合作下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配置

2.1 定期组织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查,及时了解民警心理健康状况

2011年,根据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组织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查的要求,对临夏州、张掖、金昌、武威、陇南、定西和甘肃矿区等七个地区的4721名在职民警进行了民警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其中3903名基层民警参加了问卷调查。由警察学院心理科相关教师结合基层民警的实际情况,对SCL-90量表进行修改,修订了《民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对工作的感受、目前的身心状况、工作情况和工作和生活资源。经调查,了解了当前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五个表现:一是紧张焦虑感;二是存在“厌战”的心理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感;四是缺乏归属感;五是人际关系不和谐。此次问卷调查,虽然对于甘肃省的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院局合作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所以对于基层民警没有有效地提供经常性的日常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疏导、训练和心理治疗等。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健康服务工作,甘肃省公安厅向甘肃省科技厅申报“甘肃省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实证研究”科研项目,并于2012年底获得甘肃省科技厅批复,立为2013年全省软科学科研项目。此项目数据收集建立在基层民警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基础上,问卷以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为主。访谈侧重于民警的职业压力状况、职业满意度、职业价值感等。此次调查加强了院局合作,由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搭建平台,省警察学院心理科教师和市警校心理科教师与各地、州的公安局建立长期联系,有利于对甘肃省民警提供经常性的日常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疏导、训练和心理治疗等。通过此次调查,制定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常模,可以更有效地探索研究甘肃省民警整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甘肃省招收民警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预防和减少民警心理障碍的发生提供必要的保障,把好“用人关”。

2.2通过校局合作,及时了解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

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以“实验中心”“服务中心”“训练中心”为主,开展研究、服务和教学训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民警心理健康和心理训练需要,开发能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警种、不同岗位心理特点的心理训练手段和课程。该课程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作为依据,来培养、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受训民警要通过自身公安工作经历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并接受课程。

2.3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

建立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专家组。利用社会资源,甘肃省公安厅从医院、高校、专门机构等聘请10名左右的心理学专家,组成专家组,承担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民警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咨询师和辅导员)的培养、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

目前,全省两所警校共有从事民警心理健康专职人员20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部分取得心理训练师培训资格。此外,专职教官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申报相应的校级、省级研究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加强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班。2010年元月,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处在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举办了两期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辅导员暨心理行为训练师培训班。2013年,甘肃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从全省基层民警中选拔100多名热爱心理工作的民警集中培训,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组建了各地基层公安机关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在警院的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承担各单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和个案辅导工作。这支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些同志工作在一线单位,又具有心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这一人群积极构建一个全省公安系统咨询人员网络,通过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活跃在公安心理健康工作战线上的生力军。

通过对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即“社会专家顾问团队+警校心理专业专职教师+基层心理健康辅导员”,可以建立甘肃省公安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互助网络,也是一种群体性的支持系统。

总之,以校局合作为平台开展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民警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辛大勇,宋军.“校局合作”模式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2):141-144.

[2]张榕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 时代教育,2011(1):135-137.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篇11

【关键词】学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方案;本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国家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认证和职业标准[1],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第一个为中小学校培养健康教育教师(早期称为卫生保健教师)的本科专业在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3届4年制本科学生217名。本文拟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为依据,以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1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各中小学校应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学校卫生保健人员。2013年一项针对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6%~55%的学校能达到这一要求,而且现有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近半数由学科教师兼任,并无专业教育背景[2-3]。2011年马迎华等[4]对我国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也发现,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600∶1的比例要求。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匮乏是制约我国学校健康工作顺利发展的瓶颈问题。

12学校在职健康教育人才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健康工作的实施主体(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2012年上海市对1478所中小学校的普查结果显示,现有1844名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的仅占503%;本科学历的占304%,专科学历的占425%,专科以下达171%;31~40岁的占335%,41~50岁的占304%[5]。2002年我国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体育课程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后,体育教师兼任了部分学校健康教育的职责,但因专业特长的限制并不能全面负责起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6]。现有学校健康教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受教育背景难以支撑学校健康促进工程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令人担忧

以2013年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17个区县1557所中小学校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体质测查结果为例: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高中学段低于初中学段;力量、耐力素质指标随学段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20%以上;视力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上升[7]。1995年上海就启动了“中国/WHO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项目,开始试行在学校推进健康促进计划。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鉴于以上情况,上海市教委、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提出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并将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定义为“具有一定医学相关教育背景,取得教师资格,在学校从事卫生教育教学和提供日常学校卫生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8]。国际范围内通常将发挥上述职能的人员称为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本着接近国际通用名称的原则,本文以“健康教育”取代文件中的“卫生保健”一词。

2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界定

根据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领域,结合对上海市区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校长的走访,拟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任务,以岗位任务为基础分析胜任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核心能力框架

学校健康教育专门人才的工作任务是多层面的,其核心能力界定为:①基础性能力,即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学校健康服务、管理学校健康环境的能力;②发展性能力,即考虑发展性任务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实施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等;③支持性能力,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主体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信息利用、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上述三大能力要求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基础性能力是学校健康教育岗位基本职责所需的基本能力,表现为专业素养;发展性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要求,表现为发展潜力;支持性能力作为一种支撑条件,是形成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基础性和发展性能力形成过程中,支持性能力也将获得持续发展。三大能力要求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

22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以上对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界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健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31课程模块设计

在上述三大核心能力框架下,运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其中,基础性能力课程模块中,健康服务类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学基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健康评估、儿童青少年卫生与保健、预防医学、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与突发急症的处理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健康教育教材教法、健康教育研究等;健康环境管理类主要课程有学校卫生学、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医院和医疗机构见实习14学分,中小学校见实习13学分。支持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主要课程有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心理学、班级组织与管理等,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综合利用信息和资源、有效组织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发展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以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为必修课,以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和毕业论文为实践抓手,促进学生发展规划、设计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的能力。

32构建课程方案的原则

321医教结合原则

即医学(含公共卫生学)与教育学结合,这是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其中“医”为内容根本,“教”为方法手段。我们认为在课程顺序上宜先有基本内容,再进行方法、手段的学习和训练。健康服务类课程(医学类)开设时间宜稍早于健康教育类课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服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使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专业价值。

322能力渐进原则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课程体系中设计了有层次递进的能力训练系统。早期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健康问题的能力;中后期结合相关课程、社会实践、见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场景中自主开展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有层次、有序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可帮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简单项目尝试、综合任务训练的系列过程中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23分类设计原则

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领域,将所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为3类: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综合训练类课程、发展潜力类课程。横向设计上,3类课程宜齐头并进,相互依存,共同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迁移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纵向设计上,每一类课程内部宜从简单到综合,从一般到专业,从模拟到实战,逐步深入,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以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

324综合评价原则

即课程教学及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包含多重要素。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服务社区等均应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学校教育历来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健康教育人才不仅应能够利用和整合资源服务于学校健康,也应能以学校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成果回馈社区。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9],今后学校健康教育与社区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具前瞻性眼光。

33落实课程方案的挑战

本科层次学校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首开专业,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参考。3类课程内容分别来自于临床医学领域、师范教育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本课程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能力为本”的理念,努力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课程和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发展以胜任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的能力水平,但实际运行中可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专题”,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依托学校健康促进研究团队或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团队,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中完成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教学状态,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寻求合适的研究团队合作或发展专业教师的研究实力,二是考虑如何在研究项目中嵌入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以上海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在健康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经验,构建了以“医教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获得了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项目和上海市教委专项资金的支持,以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示范性学校卫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侯晓静 冯震 楼建华 王志红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 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

参考文献

[1]卢永,李英华,程玉兰.美国健康教育职业标准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1):865-867.

[2]史慧静.从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践看我国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64-1767.

[3]史慧静,谭晖,李广,等.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71-1774.

[4]马迎华,胡芳,吕晓静.中小学学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标准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71-773.

[5]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卫生教师队伍培养的可行性报告[R].上海:上海市教委,2012.

[6]张一英.学校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7-218.

[7]上海市教委.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EB/OL].(2016-08-23)[2016-08-26].http://www.tzjk.net/news.aspx?id=118.

篇12

关键词: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07-03

投稿日期:2005-04-18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J03Y27)。

作者简介:严德-(1963-),男,山东济宁市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体育事业要与时俱进,谋求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必须有强大的体育人才群来支撑。有鉴于此,本文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问题,以期在宏观上提出未来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供世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上海、山东、天津、江苏、福建、广东等12省、市的地市级体育局领导、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共37人。

1.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因素在对大量文献进行归纳、筛选的基础上,选取了36项指标(因素),请专家按其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在0~9的范围内对各指标赋值。然后采用SPSS10.O软件对结果进行R型因子分析。在规定特征值大于1的数值为主成份后,获取4个因子,再经方差极大旋转,获得21项因素,构成表 1。

2.2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因素分析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逐步确立和完善。小康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未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小康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决定着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影响着体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结构和层次。

2.2.1体育人才服务领域因子各因素分析 由表1可见,在影响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因子中,服务领域因子的贡献率最大,达36.221%。另由表2可见,在传统的体育服务领域,如学校体育教学、专业训练和比赛、社会体育工作等中的“非常广泛”一项,专家的认同率很高,平均达到0.817%,而在新的服务领域,如医疗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和中介等“有待开发”的认同率则很高。表明未来体育人才的服务领域将突破传统体育范畴,延伸、拓展到社会更广阔的领域。因此,适应社会需要,开发和培养更多门类、更多专业的体育人才,将是小康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扩大体育人才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

2.2.2体育人才质量因子各因素分析 由表3可见,人才质量因子主要涉及人才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和能力、知识结构三项因素。可以预见:小康社会体育的服务质量和效益观念的提升,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学历层次要求更高,复合型体育人才备受青睐,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将实现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效应(表4),将促进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若按1:200的师生比,2020年时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师资总量将超过17万人。按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师学历的要求,专科学校研究生比例在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在60%以上,研究型大学在80%以上,所以未来对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高学历、高层次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将增加。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体育人才质量也将有明显提高。再次,竞技体育发展趋势表明,“科技先导”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型”教练员是提高运动成绩并在比赛中获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教练员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果要求更高。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体育人才无疑成为社会的要求。

2.2.3体育人才需求数量因子各因素分析 严德一(2004年)根据小康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职能,将体育人才分为:体育运筹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信息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教育人才、竞技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等8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是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存量均较大,出现了毕业生分配率低、就业难的问题。表5中该类人才“供大于求”的判断率为0.82也说明此问题。但对于“供小于求”的判断率仍有0.12,表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还有一定的需求空间。体育教育人才总体上供大于求条件下的适度增加,提示我们:现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改造与优化并举,发挥其专业悠久、知识体系相对厚实的优势,把人才培养重心切实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另由表5可见,社会体育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科技人才均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这些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是未来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的40%左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约20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之比约为1:6500。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至少为65万人。其次,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到2010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2020年将达到2%以上。表5中,体育经济人才需求“供小于求”的判断率为0.84,表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懂体育、懂经济、能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再次,表1还显示,体育科研人才“供小于求”的判断率为0.82,“供大于求”的判断率为0.00,说明该类人才是“短缺”人才。该结果与安儒亮在1999年的研究结果:体育科研人员的需求系数0.87,具有很高的趋同性。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是“科技兴体”的要求,未来,提高科技对体育发展的贡献率是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2.4体育人才类型因子各因素分析 赵桂银、王正鸥(1993年)在其所著的《体育人才学》中,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人才进行了分类。人才的本质是劳动者。随着小康社会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体育人才的劳动特征和社会职能正发生着改变。我国体育将全面与国际接轨,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体育发展的传统模式将受到冲击,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调整并扩大,出现具有创新特征的“体育知识劳动人才群”(关于“体育知识劳动人才群”问题另文探讨)和新的专业门类。如体育信息人才、体育运筹人才

等。有些人才可细划到部门。如体育保险人才、体育广告人才、体育旅游人才等。

3 培养对策

3.1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体育人才培养培养意识决定行动。目前,我国在体育人才培养观念上仍存在着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对人才价值观的认识上“重社会价值,轻主体价值”;在对人才质量观的把握上“重知识掌握,轻素质培养”;在对人才发展观的落实上“重现实结果,轻长远发展”。而克服这些不足,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体育人才观。只有这样,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才能用先进的人才培养理论指导实践,并以超前的理念保证人才培养过程有一个高起点。

3.2强化社会本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体育人才的数量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体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体育专业设置要考虑入学需求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以解决目前有些体育专业人才“过剩”,而有些体育专业人才又“短缺”这一结构性矛盾。同时,高等体育院校(系)要明确角色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来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并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3.3优化课程设置,突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一方面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特色。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和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程中应减少陈旧知识,适当增加反映现代科技进步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注重基础教学。

3.4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小康社会体育人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承担的社会工作,将远远超出其传统的职业范畴,职业界限泛化;同时,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和体育人才培养,将面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此人才培养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把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3.5扩展人才培养投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的格局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体育人才的培养应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行为主体多元化、组织机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小康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篇1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思路 探讨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4―02

随着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康复医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康复医疗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却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卫生部曾于2001年作过调查,中国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我国拥有15亿人口和7千万之多的残疾人,却只拥有康复治疗师约7000人。按卫生部标准,到2010年,全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约为35,210人。因此,发展这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的关键是积极培养人才,这也是所有开设康复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尤以商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但在本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探讨。

1 专业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士)(re-habilitation therapist),专业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PT师、OT师、ST师)。

2 完善专业教学规划

与国外康复专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配备有中国传统康复医疗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康复治疗;二是提倡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士)[3]。现在社会对于残疾人与功能障碍患者的关爱逐渐加强,对于康复医疗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摇篮,我国2001年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得到教育部批准招收康复治疗师本科学生,2006年已经增长到56所。高职高专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与就业为导向。为了能使这一特色在高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康复治疗师(士)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核内容,修订中应该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要、临床康复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等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3 加强配套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中介。尽管目前国内已出版了三、四套康复医学相关教材,但并不适合所有院校的教学思路和目标。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各地方的高职高专康复专业职业教育在选择或自主编写教材时都需要贯彻“宽、浅、能、新、实、用”六字方针,使教材内容让商职高专的专业学生能看懂、能研习、实用性强,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4 拓展专业就业渠道

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若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人员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工作的治疗师与在一级医疗机构工作的相关人员工作内容与要求有所不同,所以社区康复治疗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时应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在专业后期课程教学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一些全科医学、社区学、社区康复方面课程。为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在课程设置上给予保障。

5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篇14

语文教学篇目,作为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有生命的。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情感,通过读者的阅读吸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情感的走向、情趣的培养以及情操的形成,影响读者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善加利用,使语文教材内容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经典的文章往往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其特有的影响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伺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新的联想,使其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进而派生出对祖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并延伸为人文精神的力量。

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

语文,是最具情感渗透优势的学科,其教材中众多的文学经典美文暗藏着丰富的情感德育内容,其中不仅有《永州八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展现的祖国秀丽山川,也有《三峡》描绘的长江四季变化的浓墨重彩的万千气象;更有展现历史灿烂文化和对劳动者赞美的《公输》、《口技》;还有表现古代仁人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则表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兴亡的关注。

自古以来,语文教材就是情感德育的主要载体。在语文经典课文中,其作者个个书读万卷,学养深厚,读写尽兴处,情不能抑。孔孟的《论语》、《鱼我所欲也》充满积极“入世”精神;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凸现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傲立的人格尊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凭着忧以天下先、乐以天下后而光照千秋;杜甫则以一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奏出寒士胸怀的博爱,苏轼对月弹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诵着充满人生哲理的美好祝愿,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着一腔报国之志,此外,李贺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洋溢着英雄情怀的豪言壮语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历历在耳;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满载悠悠的怀念、朱自清先生含泪写下的《背影》,常常让人浮想联翩、刻骨铭心;余光中的《乡愁》流淌着淡淡忧伤,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景美水柔令人流连往返;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充满深遂的得失哲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的极好教材,教材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或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或是轻描淡写的勾画,都给我们我们留下大量神情百态、性格多元的丰满形象,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施教者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引领学生共赏,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感悟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感受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真正地将作者的情感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摄取教材中最纯真、无瑕的生活之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才能造就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