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康养人才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社区 健康管理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应该在基层给予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医疗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的全科医学服务,要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为目的,为居民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素质偏低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总体上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尤其明显,医生中本科学历者不到一半,护理人员中更是以中专学历者为主。
1.2 人才资源不足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大多的人才资源都投入到了大中型的公立医院,医疗人员的分布不均衡、不合理配置,使得社区医院、卫生所在发展中艰难前行,进而影响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
1.3 人才结构不合理 基层医疗卫生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理疗、慢病防治、院前急救等,需要的是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1],也就是需要全科医生式的卫生人员,而这正是目前缺乏的。特别是全科护士更是偏少,使得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工作难以做到高质量的完成。
1.4 培养设施尚待完善 有研究统计显示,社区基层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功能开展不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使得培养人才基本的设施没有具备,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引进。
1.5 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社区卫生工作的种种限制,使得大批高技术人才频频的流失、跳槽,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干上许多年。晋升职称的困难,难以保留住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影响了 基层人才的梯队建设,更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1.6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软件的规模等跟大医院有很大的差距,加上政策上的有些缺乏和限制,更使得这些医务人员的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也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2 具备的能力
2.1 管理和自立能力 要建立全科式的团队队伍,有共同的目标,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能充分利用建立的强势和绩效的管理团队积极地、创造性的开拓出新的服务模式。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自立自强、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2.2 宣教和语言能力 在本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要求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教会人们自理的知识和技术,将是对医务人员新的要求。要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非正式的人员掌握必要的护理技术。
2.3 学习和专业能力 在社区工作服务的服务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等,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独立地解决治疗中的问题。
2.4 交往和沟通能力 要与教育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与教育对象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说服教育对象。另外,医务人员与居委会负责人及居民和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也需要合作和沟通。
2.5 网管和建设能力 要能掌握现代信息网络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通过信息网络,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庭。可将患者的情况通过信息网络传递各地,请求会诊与指导。人们无论到任何地方都可通过信息网络护理人员保持联系,得到健康咨询和帮助。
2.6 理财和规划能力 要学习一定的经营理财能力,帮助领导层面的人员把握预算、开支等的走向,合理购买和使用大型仪器的消耗,管理好这些大型医疗设备,使之处于完好状态。
3 建设的设想
3.1 制定全科医学的发展规划 要设计制定系统的、可持续的全科医生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把握全科医务工作者培养的目标、原则,对 职称评定、晋升、继续再教育有明确的措施和方法。
3.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基层单位人员的编制要科学核编,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合理安排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员数量和编配,不要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要充分考虑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
3.3 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要加大医学教育投人,大力发展面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 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
3.4 适当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 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待遇及福利政策,设置合理的岗位津贴,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吸引医务人员愿意留在基层工作,热爱基层工作。
3.5 注重中层干部的能力培养 要培养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2] 和分析能力。发挥中层的指导作用,让中层干部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更多的权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把工作干好。
3.6 重视社区科室的发展 社区是面向大众的医疗服务,虽然没有大医院的某些重型设备,但在普通科室中要对内、外、妇、儿科要重点建设[3],同时还要提高医生在心电图、X片、CT、MRI等检查方面的读片能力,建全一些必要的检验的项目等,使得居民能解决大部分的检查、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3(13):685-688.
[2]李承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9,10(12):1833-1834.
[3]刘向红.社区全科医生最需要的教学与培训[J].中国全科医学,2009,1(12):14-15.
[4]刘惠敏,陈丽.社区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1:3589-3590.
1.1关于康复医学专业课程介绍
通常情况下,对学习康复医生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医学方面最基本的只是还有临床方面专业的医学知识,与此同时,康复医学还包括康复方面的医学知识。例如,对康复情况的判定、相关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的主要情况等等。在教授康复医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行判定,根据专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康复技术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用来培养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治疗师。康复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必须要掌握的临床中处理病人情况的方法,但是这门课程的重心应该放在康复技术上面,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康复技术人员。
1.2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一套科学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在培养不同医学人才的时候,不可以盲目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不可以一味的参考我国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根据我国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构建一套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康复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康复治疗的医生,这一专业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多样的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为了学生治疗技术还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有临床的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康复人才。这一专业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学生要想学好治疗技术,就必须要打好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学校方面能够在安排相关专业的时候将技术与基础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1.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康复治疗学是医学相关学科。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在培养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康复治疗技术方面更加需要学生进行临床的实验,多多参与临床康复工作,慢慢的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实现复合型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1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教育
康复医学课程在我国开办的时间比较短,作为一门新的教学课程,很多人对这一专业并不十分的了解。从最先引进这一概念到开办专业课程已经有将近15年的时间,可是不能够否认的是康复医学招生数量十分少、招生范围十分的狭窄,人才严重匮乏,专业知识缺乏。如何提高康复医学人才的复合性,需要做到:第一点,学校需要加大该学科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种手段提高专业的影响力,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点,不断的扩展招生规模,提高学生数量,增加课程的多样性;第三点,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学习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增加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2构建高水平的教师行列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从事康复医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医学专业调过来的,有一小部分是经过了康复医学知识的训练,或者是在国外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然后有一定的临床从业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复合性,和知识的丰富性,从事教学的老师不单单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我国相关培养学校需要组建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提高学生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2.3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创建康复医学教学基地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有的家长可能是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或者是脾气暴躁,因此对于小孩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如平时教孩子时没有耐心,随便教一下就要求孩子懂了,如果还不懂就打他们,甚至讽刺挖苦他们,导致他们天天生活在恐惧环境中,甚至产生反抗,出现敌对、出走的情形。也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只能自己去学习,随意性很大,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只能不了了之,当堆积的学习知识越来越多时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也会产生自卑。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不管,甚至纵容,导致他们的行为随意性很大,甚至无法无天。还有一些离婚家庭,也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让他们自卑,抬不起头,抑郁,缺乏爱。
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导致的原因
从整体来说,我国经济欠发达,教育投资不足,尤其对中学的投资,根本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相对集中一部分财力办好一批重点高中。而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教学环境优越、教学质量较高的重点高中。这样,各个初中的校长、教师、学生就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如果自己所办的初中,考上重点中学的人数太少,这所初中的生源就成问题,它很难再办下去了。因此,他们必须层层加压,一切为了升学,重智育、轻德育就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校长到教师怎么可能花大量精力去思考对中学生品行障碍的矫治呢?这说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对中学生品行障碍矫治研究的问题,并不完全是什么个人的责任,也不完全是教育部门思想不清产生的误导,而是有着长期的社会原因和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因。
三、社会不良风气方面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少数垄断性行业和效益好的单位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而下岗职工的收入很少,生活十分艰难,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这种情况反映到中学生身上就是:一方面,少数经济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崇尚金钱,贪图享乐,政治理想淡化,无心学习,或者追求异性朋友,或者吃吃喝喝,或者讲究穿着打扮,在校园里物色气味相投的 “伙伴 ”,形成小团伙,他们之间的相互攀比、相互影响,往往会制造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严重违纪违法事件;另一方面,一些经济特困的学生,愁吃、愁穿,愁交不起各种费用,他们曾经因自己的成绩好而自负,又因经济十分拮据而自卑,并常常陷人抑郁、孤独的情绪之中。甚至到了最后有些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是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人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学习认真刻苦的同学却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因而他们无心学习,也无法集中精力。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1)先天性的生理基础,即遗传因素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因素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与正常学生相比,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家系中有疾病活动过度、注意不集中病史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亦大些。 德国精神病学家卡尔曼的研究证明:父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 68.1%;有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 16.4%;家庭无精神病患者,发病率为 0.85%。这说明,遗传因素对人们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
(2)中学生自控能力、自我接受能力较差,抵抗挫折的耐受力较弱。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都还不高,接触社会也不多,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不能很好地管好自己,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会导致他们产生很多烦恼,进而郁闷、焦虑,甚至说自己很没用。
关键词:职业岗位 身体训练 心理训练 财经人
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与企业体育文化和岗位要求相挂钩,将课改的目标定位在体育必须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适应财经岗位要求的体育改革。
一、针对专业工作,调整教学训练内容,增强学生体质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其为职业定向教育,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培养适应将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点。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财经工作的人,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而且由于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易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此外,我们还针对财经专业女生多、缺乏运动积极性的的特点,在体育课中,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结合“新课标”向学生传授自我放松的技巧,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除了安排一般素质练习外,对我部整个体育活动还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了有关的身体训练,以增强体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例如,我部举行的“财经杯”广播操比赛和各项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运动,防止各种职业疾病。
二、针对学生特点,适应岗位要求,合理开展心理训练,调整学生的个性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充满自信的人才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现代家庭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自私、傲慢、孤僻、虚荣、脆弱、逃避等个性心理弱点,缺乏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交往挫折的能力。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学生抗挫能力更差。在我部由于女生多,所以更能体现这一现象。在财经的职业岗位上,都有准确性高、效率快的要求,因此有些学生会有胆怯和逃避的想法,怕自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职业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运动为载体,营建心理训练场,积极弥补学生的个性缺陷,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并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和进行课后有效的总结,如体育比赛的失败、游戏方法的失误、运动成绩的落后及遭受同伴的嘲笑和埋怨等。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树立自信心,通过心理、战术的调整,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要通过口头或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或赞扬,特别是对那些运动基础不是很好而进步很大的学生。当然,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受挫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教师的客观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调整,积极转化不利因素,多给予受挫学生以鼓励和表扬,培养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及时的鼓励对他们树立自信无疑是一支兴奋剂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的健康个性品质。
三、对照职场要求培养竞争意识,锻炼坚强意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竞争异常激烈,参与竞争需要坚强的意志。意志品质的培养能从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又能在克服困难中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对各种环境的承受力方面帮助很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斥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
我部多数学生意志力不强,自控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体育课程教育中适当安排了一些有难度、需要拼搏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参加这些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力表现。也可以组织体育游戏或竞赛,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磨练自己,既要求学生能吃苦、肯拼搏、有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战术意识、团队精神。
通过学练活动,可以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顽强勇敢、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断用竞赛来刺激学生的神经,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为以后将这种品质迁移到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从而以健康的心态去应对人生旅途中的无数次拼搏做好准备。
四、适应岗位要求,培养合作精神,注重团队建设
现代社会已进入合作型时代,合作充实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没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财经工作是一环紧扣一环,一个岗位传接一个岗位,这就要求学生适合职业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合作精神。我们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小在家缺乏与交往合作的氛围,好胜好强,不易接纳同伴的意见,不易与同伴和睦相处。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是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部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一份子,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做好岗位工作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因此,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应在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得以体现。
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团队合作,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给了这些学生良好的合作机会。体育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参与其中。在体育活动中集体活动较多,人际交往增多,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师生之间交往频繁。而教学场所是在室外开放的自然空间,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舞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个性能得到充分展示,他们表现出来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能否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否通过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处理好符合个性发展与团队利益需求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如我部学生组织的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长跑运动等等,都能从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关键词:心理 人格 个性 培养
师生交流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中,如果不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的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容易僵化,继而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把他们铸造成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做到:
一、着眼于现实,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成长
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外部的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所以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抑,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以引导、关心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走下“讲台”,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和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生理。“这一段身体怎样?”“今天的课听得懂么?”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可以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感情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爱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爱,通过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使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想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二、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地认识现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能与客观事实保持积极的平衡,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关注课堂上的气氛,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关注考试后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与引导,使他们慢慢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再后来出现厌学、逃学现象,丧失理想,游戏人生。其实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感情、学习习惯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才能适应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消除由于消极的动机、冲突和挫折而导致的焦虑、紧张、失落、消沉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如:我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以《送东阳马生序》时中的“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教育学生要有正确心态,不要和学生比吃、比穿,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有这样才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古人尚且如此,难道今天的我们却做不到吗?
三、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让学生做一个豁达、洒脱、悦纳他人的人
俗话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长途中,不如意的事是难免的,尤其是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困惑颇多,诸如学习的压力,学生间的纠纷,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豁达,学会控制,学会表达,悦纳自己、自尊自爱,悦纳他人、与人为善,营造充满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及时发泄和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当遇到困惑、压力或纠纷等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缓解调适心理:
(一)心理放松法。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易产生比如在考试前紧张,吃不下、睡不着,甚至遗忘、恐惧等心理。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做深呼吸使肌肉放松及语言勉励法来调整自己,并告诉学生要做到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保持最佳心境。
(二)注意力转移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发泄,从而建立新的良好的情绪。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发生争执,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学习和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多想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有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改变环境的方法,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散散心,也可以达到旷达心胸、愉悦身心、排出不良情绪的目的。
(三)理智消解法。如学生之间发生争吵,如不能正确对待,便会陷入苦恼悲伤,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中,这时可经过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换位思考等形式,从而形成新的、良好的情绪。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古今中外,大凡成大器者,都是心胸旷达、悦纳他人之人。所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使学生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关键。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