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范文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提高文学艺术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

篇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当今,初中学数学教育中与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思想已成为一个热点,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检查、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一、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习实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二、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例如初中数学教材的引言,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平面几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数和几何有什么关系?平面几何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学习平面几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人们主动地去观察、猜想、试误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四、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自身的思想。

篇2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读书指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79-01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手脑并举,用小小笔尖点采书中精华之果,触动思维,记下内心深处的灵感,以此累积丰厚底蕴,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1 激趣,为学写读书笔记搭台

(1)为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阶段。语言的收集和积累,主要手段是听力和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读到写,学生读后必然会对众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现,然后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表达愿望。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读书。低年级则可以观看画报或色彩斑斓的直观性强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复述见闻或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发学生意见上的一致或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热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样为写读书笔记和书面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润物无声的无痕培养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赛粗读。学生有好胜的心理,有竞争的欲望,教师这时候要巧用妙用,以赛促进学生阅读。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和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会积极选择阅读,在读的同时给无声文字赋予个性理解与情感的融合,再通过自己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情感的宣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表现也会更加饱满充分。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成果,更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的内心体验,厚积情感,待喷薄而出,读书笔记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级或学校定期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循序渐进,注重写法指导

为了体现读书笔记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学校教导处与图书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可借鉴表格。根据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由抄写到创新,由简单摘记到感情抒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低年级:从“采蜜集”形式开始,以词语摘抄为主。语文课上或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好的词语就鼓励学生写下来,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就抄下来,逐渐使学生由教师指点到自主采撷,每天一点点,既激发了兴趣,又在无形中使学生从起始阶段便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良好习惯必然会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方法自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了。

(2)中年级:立规树矩,完善笔记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基本上已经掌握的读书笔记的书写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小,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词语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势必要整理读书笔记的内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例如,在每次写笔记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写清楚时间、读物的名称、作者和页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写下自己认为喜欢的词汇用语,这些笔记可以每周一次,字数和篇幅不限,内容可以不断累积。逐渐地,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写不少于四篇且字数在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在累积的词语后面写简单的感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懂得了读书笔记的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词句段积累、自我感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允许,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组织、笔记展览和教师指导等方式,达到学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高年级:拓展笔记方式,引发深入思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也在逐渐扩大。所以读书笔记除常规形式,还要鼓励创新。①列提纲。从所读文章中提炼出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②写感受。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内心感受即可。③写书评。即对书中主人公及事件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学生对鲁滨逊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书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也要对书评的内容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在发现问题观点不妥时,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坚持不懈,加强评价激励

其实写读书笔记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毅力坚持不懈。

(1)多鼓励,坚定信心。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作评价时,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积累的词句时写到“你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真优美,老师都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在课下和他背上一两句,通过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感到很受老师重视,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使其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2)多交流,分享快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交流自己对于所读书目中的内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学读《三国演义》时,在笔记中谈到周瑜,说他智慧不及诸葛亮。另一学生则在那篇笔记后面评价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周瑜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狭小,过于气盛”。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用具体详实的情节去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与写、写与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写读书笔记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学校横向交流式评价。实践证明,学校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的显示特性,展示班级风采,展示学生自我的有效平台,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交流的反馈,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又给其他同学带了学习借鉴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学习当中,教师耕耘于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读书笔记积累,有如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只要坚持,便会汩汩清流不息,蓄积待发之势。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对此常抓不懈,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高士其;科学文艺作品;烹调食材;烹调方式;烹调技艺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未来的“儿童精神食粮的烹调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提高自身教育技巧(烹调技能)呢?笔者觉得: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学习,就能增长自我这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本文要谈的是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高士其高超的“厨艺”。

高士其,著名科学家、科学文艺作家,一生写下了760多篇的科学文艺作品。著名作家冰心这样评价:“假如儿童文学作者是儿童精神食粮的烹调者的话,那么,高士其就是一位超级厨师。” 这句话高度赞美了高士其科学文艺作品的高超艺术水平。高士其的作品对儿童的影响是成功的,作为承担未来教育任务的师范生来说,也希望对儿童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应该掌握哪些技巧呢?高士其作品的魅力是什么呢?

首先,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食材”的选择。长篇科学童话《菌儿自传》说的是人们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细菌的那些事:细菌长得怎么样?从那里来的?细菌的家庭成员有哪些?细菌最怕什么?最喜欢什么?细菌是如何谋生的?细菌和人有什么关系?细菌带给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细菌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大王,鸡,蚂蚁》谈的是大自然生物链的循环问题。《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谈论的是动物的祖宗是谁?植物的祖宗是谁?细菌的祖宗是谁?《鼠疫来了》《疯狗与贪牛的被控》《霍乱先生访谈记》《散花的仙子》等谈的是瘟疫(鼠疫、疯狗病、疯牛病、疟疾、霍乱等)的传播与防治的问题。《细胞的不死精神》谈的是抵抗力的问题。《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的是土壤的功能问题。《原子的火焰》谈的是原子能的产生和运用的问题。可见,高士其作品的选材涉及了细菌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等。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深奥的,如何清楚明白地介绍,才能够让儿童接受、喜欢呢?况且,科学文艺的灵魂是科学的,容不得半点荒谬。这一点,高士其自己也曾说:“科学文艺应该有高度的科学性。这就是说,它必须有丰富的科学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是根据正确的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容许丝毫的歪曲……” 这方面和教师是一样的。教师传授知识,遵循的就是“科学”的原则。既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有趣。事实证明:高士其成功了!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可是“红红火火”的,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高士其作品的内容还是具有人民性、生活性和永恒性的。他的作品是儿童的好朋友。因为它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生活中,儿童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高士其的作品揭开了大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为儿童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令人神往。可见,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也应该是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一个方面。

其次,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调方式”。食材很高端,可如果只是用一种烹调方式的话,是绝不会引起少年朋友的兴趣的。所以,必须采用多样化的烹制形式。高士其的散文作品采用的就是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大王,鸡,蚂蚁》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热血和冷血》采用的是通篇对比的方式,《鼠疫来了》采用聊斋式的鬼魂哭诉方式,《霍乱先生访问记》采用记者访问的方式,《散花的仙子》采用的是传统神话的叙述方式,《疯狗与贪牛的被控》采用的是法庭断案的方式,《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采用的是打花鼓唱戏文的方式等。这样的游戏方式,形式新颖多样、活泼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我们知道: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朱自强先生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 游戏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如《大王,鸡,蚂蚁》写的就是一个儿童玩的游戏:大王是大拇指,鸡是食指,蚂蚁是小指。游戏规则:大王可以吃鸡,鸡可以啄蚂蚁,蚂蚁可以吃大王。在大自然中,“细菌便是‘蚂蚁’,植物便是‘鸡’,动物却是‘大王’了”。游戏玩一玩,体验自然界的循环原理,“若有一方罢工,食粮一绝,同归于尽”。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快乐阅读、快乐游戏、快乐学习。因此,师范生应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游戏”这种方式。

第三,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调技艺”。高士其作品的“烹调技巧”最明显的就是比喻、拟人手法的娴熟运用。“高士其善于运用比喻,用读者熟悉的东西来比喻读者所不熟悉的东西,使科学小品通俗易懂。”“高士其还常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作科学小品,使读者读了倍感亲切。” 在高士其的作品中,比喻、拟人手法随处可见,有时比喻和拟人手法是结合在一起的。《菌儿自传》中,通篇采用拟人手法。例如介绍什么是细菌:“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作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细菌的愿望:“希望娘姨大姐、贫苦妇人,把我连水挑上去淘米洗菜,洗碗洗锅;希望农夫工人、劳动大众,把我一口气喝尽了,希望由各种不同的途径,到人类的肚肠里去。”……采用拟人手法,细菌也变得跟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 如“我自从别了雨水以来,一路上弯弯曲曲,看见了不少的风光人物:不忍看那残花落叶在水中荡漾,又好笑那一群喜鸭在鼓掌大唱,不忍听那灾民的叫爹叫娘,又叹息那诗人的投江!”两个“不忍”,一个“叹息”,很有悲悯情怀,亲切感人。

比喻手法更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准确精彩。如《我们的土壤妈妈》,把土壤比喻成“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地球的肝”等准确生动;在《细胞的不死精神》中一句“细胞的靠得住与靠不住,正如银行商店的靠得住与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饿就瘦,再饿就病,久饿就死呢?不是细胞亏本而涅粲吗?”以银行商店资金是否缺乏导致“靠不住”或“靠得住”比喻细胞营养是否缺乏导致“靠不住”或“靠得住”。如果给细菌提供“无穷雄厚的资源”,细菌就能达到“永生之域”,正如给银行商店提供雄厚的资金,银行商店就永远不会倒闭一样。运用比喻手法,不但使语言表达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还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厚度,意味更加深厚了。

高士其作品中比喻和拟人手法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喻中有拟人,拟人中有比喻。如《菌儿自传》中“其实,不但人类的肚子是我的大菜馆,人身上哪一块不干净,哪一块又裂痕伤口,哪一块便是我的酒楼茶店。一切生物的身体,不论是热血或冷血,也都是我求食借宿的地方。”“大菜馆”“酒楼茶店”“求食借宿”是比喻,整段的叙述用的是拟人。

皮亚杰的“泛灵论”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主客体不分。儿童通过泛灵观念,把自身的意识和情感赋予整个世界。在儿童眼中,花会点头,鸟会说话,蚂蚁也会争强好胜。挪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日常行为充满了缪斯灵性。一些在成人眼中不可思议的“猫言狗语”行为,在儿童眼中是最自然不过了。高士其作品采用比喻和拟人的“烹调技艺”迎合了儿童的“泛灵”心理和缪斯天性,通过拟人和比喻的艺术化处理,一切深奥的、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摇身一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幽默有趣的缪斯恩赐了,儿童焉有不喜欢的。可见,是否熟练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也是衡量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

冰心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就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一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因此,为要儿童爱吃他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讲究我们的烹调艺术,也就是必须讲求我们的创作艺术。” 这段话高度赞美了高士其是一位深受儿童喜爱的优秀作家,他的成功源于他具有高超的“烹调艺术”。其实,教师也是“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也应该具备“烹调艺术”。高士其的伟大,在于他心中有儿童。他熟悉儿童的心理,了解儿童的喜好,理解儿童的追求,他是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创作的。因此,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儿童教育者,应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学习,为儿童烹调出他们喜欢的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高士其.我们的土壤妈妈[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3]高士其.菌儿自传[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艺术素养 技工院校 专业 课程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构成离不开科技的基础,同时还需要以现代的艺术思维去表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技工院校艺术专业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支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基础,而系统化、自我话的艺术素养则是贯穿艺术教育始终的主线,在培养学生艺术实操技能的同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从事本职业需要的艺术素养,对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一、技工院校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当前技工院校艺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实践人才和艺术人才,这既是技工院校的艺术教学的主要特点,又是其艺术教学的根本目标。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导致大部分技工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如各类艺术类设计软件的应用等。同时学生在周边环境的引导下,也会更多地注重自己实操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地认同只要学好常用的艺术类软件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忽视决定个人职业艺术道路长短的艺术素养的学习与培养。具体表现在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较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自我理解不够深入。

二、技工院校加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指出培养更多新时代的高级技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仅限于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更多地也对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技工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能够在学校讲练结合中学到相应的操作技能,满足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面对就业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仅仅依靠所学的操作技能很难在个人的职业道路发展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学生的艺术职业生涯终究不能够长久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加强技工院校艺术类操作技能教育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个人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技工院校艺术类学生状况

根据笔者对身边技工院校艺术类高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进入技校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原来学习艺术类学科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艺术类普通学校,还有一半左右是普通文化课类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与普通院校擦肩而过 ,大部分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也不高,进入职业技工院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学生在校学习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其中也有许多学生想奋发努力,将来有所作为,因此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教师所受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以前的不足,但往往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主要原因有:1.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深入地学习各个艺术类专业的精髓。 2.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没有更好地把个人艺术修养放在一个更好地地位。普遍地认为专业的学习就是学习常用的软件,这些可以从技工院校的一些艺术类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

四、对技工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认识

1.形成“艺术修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目标共识。

改变艺术课程本身课程组织的传统模式,按照课程任务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形成实用性的课程。同时对学生艺术素养课程加以强化,开设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艺术素养的课程,更多地组织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素养和认识的艺术活动,使艺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化,精彩化,让学生在无意的课堂中不断增强艺术的认识的修养。

2.改变现行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多角度的学生观

在普通的技工院校课程考核和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最终成绩来评价相应课程的好坏,致使学生在心理上以课程本身为重,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要丰富学生的考核评价形式,不仅仅通过课程的好坏去评判学习的好坏,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艺术素养的增长,在课堂上下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等进行统一的综合衡量,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五、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探讨

1.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应该结合本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更具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加以重点的投入和培养,在课程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形式,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优秀毕业生的艺术发展状况展示,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工作室等,程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不仅仅可以增加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形成专业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艺术的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2.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学科课程和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竞赛活动,各种艺术展览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艺术之中,能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乐趣、艺术的神圣魅力,由此拓宽学生的艺术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改变教师教学思想,增加教师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篇5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实际表现

(一)人文知识贫乏。首先是基础人文知识贫乏。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够,且忽视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笔者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写一份简单的请柬、申请书等,在格式、用语上也常常出错,甚至是写同班同学的姓名都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在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反映学生在写自己的作品简介时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行文错字连篇。其次是艺术人文知识的贫乏。具体表现在对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层,认识比较肤浅。

(二)人文精神淡薄。具体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笔者长期工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能够亲身体会到学生中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风行;学生往往对艺术追求自由、个性、张扬以及特立独行存在误解,加上社会上各种消极文化观念和不良习气的渗入,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三)审美眼光低下、创新能力缺乏。审美眼光指对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的形象说法,即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锐敏眼力。他们在生活面前能看到―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足,往往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缺乏高雅的审美趣味,访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影视明星的了解远远比对艺术大师的了解更多更清楚。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未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适当的督促和政策性引导。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艺术类高职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认为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人文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的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外在氛围上的不良影响。在商品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和功利思想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技能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而受到重视,而人文素质满足不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愿望,所以常常被轻视。整个社会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轻视,极大影响着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提升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全面理解艺术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方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结合,转变“技能本位”的教育观,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建构“技艺相融”的艺术类高职教育观,即技术教育与艺术人文教育相融合。

篇6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呢?

一、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资源观、评价观,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其精髓,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教师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证明,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易变性及快速呈现性,引起的教育内容、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的变化,必然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信息素养。

三、具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将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四、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基础工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高效组织教学。

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必须随着新技术的使用与信息的扩展而有所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质疑,“一桶水”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养成不断追踪学科动态的良好习惯。

那么,如何以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呢?我个人认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发展专业素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小学语文教师主体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决定了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知识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2.创造条件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营造有利于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氛围。硬件的配备和软件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学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次,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3.实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我建构。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我建构的途径:一是教师通过网络搭建教师知识共享的信息空间,促进整合技术知识的交流。二是学校自己组织教师开展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讲课比赛,并请校外专家担当评委。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教师将从别人那儿学来的经验及相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且可以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反思的实现。教育信息化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突破了原有地域和经费的限制,扩大了教师反思的渠道和途径。但是,教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应有明确的目的,即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同行进行交流合作,更好地进行反思。

5.探索基于问题解决且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自主学习及研究的多样实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传统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还是观摩考察式的,都是被动的,不能调动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培训的基础上,基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自主学习及研究,对于弥补“培训班式”及“专家讲座式”的缺点,可促进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将大有裨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从中了解有关新课程知识、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理论述评、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很有好处。

总之,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过程。只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信息化素养,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在《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的要求.

[2]新课程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纲).

[3]万东旺.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心得体会.2011.

[4]韦明伟.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体会.2011.

篇7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在舞蹈创作里,如何在编导过程中利用艺术表现手法来提高表演的感染力?鉴于舞蹈编导过程中包含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融入文学艺术时,往往需要兼顾剧本、演员及音乐的协调性,这便对文学艺术在其中的表现手法、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的意义在于结合各类相关因素,将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灵活的穿插与应用,从而实现舞蹈艺术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为了提高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在舞蹈编导当中的应用价值,笔者特意针对两者的结合途径作出了分析研究。

1语言艺术

在舞蹈艺术中,身体语言与文学台词的结合是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也是语言艺术的综合呈现,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的感官体验。所谓身体语言,主要依靠舞蹈演员的动作、神态进行呈现,多与文学台词的情感基调、表达风格相结合,以此来体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完成艺术的传达过程。[1,2]舞蹈《山楂树之恋》作为将文学语言和身体语言相结合的典型代表,通过演员富有张力的身体语言表达,融入背景音乐,将文学语言、舞蹈语言、音乐语言紧密结合,使单纯的舞蹈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突出了舞蹈的灵魂,从而使舞蹈更具魅力。除了文字语言外,肢体语言也可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舞蹈动作中的“意”与“象”,来传达各种不同含义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化舞蹈艺术的表达层次。其中,“意”主要表示舞者在肢体动作上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及思想感情,以内在表达为主;“象”主要表示舞者为传达感情而设计的肢体动作,以外在表达为主。一般来说,“象”的传达更取决于舞者的风格与技巧,“意”的传达则取决舞蹈中的语言文学艺术。以《山楂树之恋》为例,在这一舞蹈中,两位舞蹈演员一个梳着两个小辫,一个穿着海魂衫,以“山楂树”为核心展开了一段关于爱情故事的表演。小说的语言与舞剧的形式、配乐相得益彰,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极为感人,并且在平实的生活氛围中融入了浓烈的文学艺术气息,使舞蹈更具灵魂。

2抒情与叙事艺术

舞蹈编导具有十分清晰的专业职能,其要求编导者既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又能利用舞蹈艺术的视角对生活进行感受、情绪等方面的分析,并由此来指导舞蹈动作,使相关的心理状态与感情具有丰富的“动作感”。其次,舞蹈编导具有寄情于物的特征,该特征要求编导者能从事物的表面入手探求深层意义与情愫;通过想象感受意蕴,并化为动作,以模仿或者创造的形式进行第二阶段的转化。可见,舞蹈编导归根究底是属于抒情的艺术。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动作表达感情,通过演绎进行沟通与交流。据相关资料可知,《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古人甚至将舞蹈作为表达情绪、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具体形式来看,人们利用舞蹈进行抒情,具体又包括比拟、象征等手法,通过这种寄情于物的途径使得观看者感同身受,从而完成艺术的共享与交流。另外,舞蹈又是叙事的艺术,每一段舞蹈所表达的感情都并非空穴来风,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来源于生活和故事。因此,对于舞蹈编导而言,如何通过编导这项行为进行叙事的表达,使得观众能看懂、理解,进而感同身受,是编导本身的价值所在。总的来说,抒情与叙事的结合成全了一段舞蹈故事,也只有二者兼顾,方能成就艺术。

3虚拟与象征艺术

从舞蹈艺术的另一方面看,其又具有虚拟性与象征性的特点,并且这两个特点又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方式和舞蹈编导的工作关键之一。何为虚拟?虚拟并非虚幻,而是来源于生活。之所以称之为虚拟,首先在于其并非生活中直接发生的事,而是人们为了表达自身对某件事、某种事物、某个意象的感情而对生活的回顾与重复,这样的回顾与重复甚至不与原来的象征本体相同,而是在结合情绪、幻想以及创造后得出的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虚拟。来源于生活的虚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使得大众接受并且感同身受。正如舞蹈《绳波》,整个舞蹈仅有一家三口、一根绳子,三人跳绳,随着绳子的波动以及三人的跳动,我们既看到了欢快、愉悦的天伦之乐,又看到了绳子不同节奏波动时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孩子的挣扎,更看到孩子离父母远去却仍然在绳子的那头有所牵绊的心酸。这就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舞蹈,它反映了家庭的关系,既包括快乐和爱,又有矛盾与心酸,这与多数人的经历相似,让人仿佛在舞台上看到了自己,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舞蹈至此才完成了它的使命。在虚拟的同时,舞蹈的象征意义是贯穿始终的。我们知道,舞蹈是有目的的舞蹈,不管它要表达情感、宣传思想、叙述故事,或者仅仅是散发美感,都是有目的的。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舞蹈编导必须将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赋予象征意义,使得观众在舞蹈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找得到与艺术相连的“绳子”,从而更好地体验、感受舞蹈。总的来说,为了达成虚拟与象征的共通,舞蹈编导必须明确目的,深知观众,更执着于舞蹈艺术本身。

4寓意与哲理艺术

对于舞蹈编导工作而言,除了通过舞蹈造型、动作表现人物特点外,如何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思想感情、领悟故事寓意,也是需要考虑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在舞蹈编导中适当应用寓意与哲理艺术,便可成为舞蹈艺术表达中的点睛之笔。一方面,编导可在服装、动作、造型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阐述舞蹈的背景故事、人生哲理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进行烘托,从而加强艺术的渲染效果。另一方面,要实现内涵、意境的完整传达,还需要演员在进行动作传达时更注重连贯性,以肢体的动作美来支撑寓意的艺术感,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表演效果。最后,寓意与哲理艺术的根基在于情感的传达,这便要求编者在进行舞蹈编导时不可一味地注重技巧的设计,而应对故事背后的情感与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促使观众在共情基础上对舞蹈产生共鸣。总而言之,在应用寓意与哲理艺术的表现手法时,应当充分以观众的观感为主,只有将观众充分代入舞蹈氛围中,才不至于形成演员“自说自话”的僵局。

5结语

舞蹈作为一种重要艺术瑰宝,对于人们生活情趣、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辅助价值,这也要求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更注重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因此,在今后的舞蹈编导过程中,编导者应当充分结合舞蹈中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选择适当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实现舞蹈艺术性、感染力的根本提升。

作者:樊珺 单位: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艳琳.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大众文艺,2015(12):164.

篇8

关键词:民间舞;表演素质;意义;舞蹈人才

一、引言

民间舞的表演素质培养,包括对民间舞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民间舞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学生的舞蹈智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早期舞蹈智能的开发与训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非智能因素对舞蹈智能的影响,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民间舞表演的教学目标。

二、对民间舞表演素质中演员二度创作的分析

1.民间舞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的定义

所谓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是指舞蹈演员在熟练地完成舞蹈编导,所规定的舞蹈动作语言的同时,要注入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涵意蕴,使舞蹈的形式与舞蹈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具有性格方面生动的舞蹈抽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体验,很可能会对编导所规定的舞蹈动作语言作某些变化、调整或补充,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们在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不同的演员担任同一个角色,虽然他们做出的舞蹈动作完全相同,一个能使你随着角色的情感发展,时而欢乐,时而悲伤,但另一个却使你无动于衷,感到索然寡味。这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舞蹈演员能否进行二度创作,是否把舞蹈的动作,化作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舞蹈语言,使舞蹈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结合与高度的统一。

2.舞蹈演员提高文化素养的意义

文学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学艺术同一切表演艺术,特别是民间舞的表演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表演者舞蹈技艺的基础,是舞蹈构思创作、传情达意和塑造舞蹈艺术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库。舞蹈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手舞足蹈,只有加深对它的深刻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舞蹈这一门艺术形式。因此,提高文化素养、升华我们的表演素质,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演员的文化修养。

三、通过表演素质准确的传情达意

1.动之以情。动之有情

这里所说的情即情感,民间舞表演者要动之以情、动之有情,主要指要用情感去支配动作,用真情感染自己,才能打动观众;所谓意即意境、心意。要心领神会,以眼神、神态、气质准确表达内心情感。作为以表情为主的民间舞艺术,在教学中必须把它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员传情达意的能力和素质。

2.肢体与情感完美的结合

民间舞蹈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动的形体表演艺术。任何形体的动,离开了情感的支配,即使技术性再高,它终究不能成其为艺术。情感作为一切舞姿、动作、技巧的动因和内驱力,有感而动,其表演才富有光彩、魅力,也才能拨动观众的心弦。情为舞之核,情丰而舞生,情乏则舞死,强烈的情感色彩是舞蹈表演创造的生机之所在,只有具备深刻的感受、体验、表现能力,才能把情感信息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学员在有感受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很强的身心自制力,缺乏身心自制力,将同缺乏情感一样,不能成为优秀的舞蹈学生,正如表演艺术家查哈瓦所说:“适中的感受力加上自制力能够产生好的演员.而只有强烈的感受力加上充分的自制力,才能产生伟大的演员。”

四、民间舞蹈演员具备丰富的表演素质的重要意义

1.感觉加思维等于表演素质

所谓表演素质.简单地说是指一个演员在进行表演活动是对其表演范畴意会和认识的能动程度。它是感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既展示着演员对其表演范畴的认识水准.又作用于演员对客观表演范畴的再认识。民间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由于它剧情式的舞蹈结构和表情式的舞蹈语汇,使它成为具有叫高层次的形象思维的艺术样式。它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表演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传情达意则是构成民间舞表演素质的两大要素。而想象力的丰富和传情达意的把握则又要求舞蹈演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那种单靠练练胳膊腿就能当好演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篇9

影视剧难创辉煌,症结何在?制片、剧本、导演、演员、摄影、音乐,哪一方面都可能对影视剧质量产生影响。窃以为,诸因素中,剧本是决定影视剧质量的根本因素。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它是决定一部影视剧优劣的决定性基因,要拍摄一部优质影视剧必须先有一部优秀的剧本。没有好剧本,再天才的导演照样拍不出好电影,失败是必定的。

张艺谋可算是我国最富艺术天才的优秀导演,他导演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和《活着》等影片让国内外影视界公认他的艺术天赋,这些电影的成功不仅确立了他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和国际级导演的地位,同时也帮原小说作家扬了名。但他也有许多失败的作品,其中《代号美洲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带给他争议和批评最多的电影。我们不妨对他的成败略作分析,不难发现其症结所在。

《红高粱》(1988年)一举斩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时还获得十多个国际国内大奖,让他一举成名。这部作品被称之为“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菊豆》(1990年)再一次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荣誉,它是我国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并先后在法国戛纳、西班牙瓦亚多里德、美国芝加哥、保加利亚瓦尔纳市等国际电影节获奖。《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稳固了他国际级导演的地位,该片获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美国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奖。《秋菊打官司》(1992年)被称为张艺谋的巅峰之作,该片也获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大奖、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以及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等十多个大奖。《活着》(1993年),是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张艺谋电影。该片获得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人道精神奖等三项大奖,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重大奖项。

这五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张艺谋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外,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决定因素:一是五部电影都得益于小说原著已有的文学价值。《红高粱》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菊豆》由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秋菊打官司》是依据陈源斌小说《万民诉讼》改编,《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这些原著都是我国优秀的小说,改编前已经在文坛和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小说家们对小说艺术的探索和创造所取得的文学成果与作品所具备的文学价值,为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艺术突破的空间与可能。二是优秀的小说家直接参与了剧本创作。莫言本人参与了电影《红高粱》的剧本创作,为剧本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刘恒亲自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菊豆》,他对《菊豆》文学剧本创作所做出的贡献,当时没被人们关注,但张艺谋对刘恒的创作才能已经认识,于是又请他担任《秋菊打官司》的编剧。苏童和余华也都参加了自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剧本创作。莫言、刘恒、苏童、余华,都是我国知名度很高的小说作家,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造诣,不是一般影视编剧所能达到。

再看张艺谋的失败之作,《代号美洲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连他本人都承认是失败的作品,至少一半失败。《英雄》尽管云集了陈道明、李连杰、梁朝伟、甄子丹、章子怡、张曼玉等中国内地和香港众多当红一流明星,照旧败走奥斯卡,观众也只看到了宏大的场面、美丽的场景和高超的特技摄影。《十面埋伏》声势造得很大,实际效果与期望指数落差也很大。《满城尽带黄金甲》尽管美国媒体表现出了罕见的热情,国际电影节仍是空手而归,国内观众也认为只有场面,没有内涵。这些作品失败不只是因为主创人员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远离了文学,纯粹在闭门造车、生编硬造。

我认为中国现在不缺好导演,也不缺好演员,更不缺投资,缺什么?缺好剧本。缺好剧本也不是缺好编剧、缺好小说、缺好素材,而是缺真正有文学眼光和文学素养的制片商和导演,这一点据说张艺谋已发感慨,说:没有好的文学基础和文学群落,没有层出不穷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想繁荣,门都没有。或许这是他对自己导演生涯回顾总结后表达的切身感受,事实也已证明,他紧靠文学就成功,离开文学就失败。

现在我们的制片商和导演不是故意排斥抵触文学,而是因他们机械地理解管理部门政策规定的一些条条杠杠,忽视或无视文学的真正价值。由于观念的死板和用心的粗疏,他们常常疏于小说阅读,与小说家交往缺乏诚意,常常提出的一些让小说家啼笑皆非且难以沟通的问题。这方面我感受颇深。我的长篇小说《乡谣》出版已有10年,去年出了修订版,先后有十多家影视公司联系改编,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或许因为小说获了全军新作品一等奖,入围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8部备选作品,中央广播电台录制联播。也许是媒体和网上众多的评论文章,也许是读者的口碑,我收到过400多封读者来信;演员张立还花半个月时间寻找到我,表示拍《乡谣》他想演二祥,他要把这个人物作为他攀登艺术高度的台阶;电视剧《刘罗锅》制片人张国军打电话骂我,说读《乡谣》读得他一个礼拜没睡好觉,称它是中国农民的心灵史。但十多家影视公司没有一家购买改编权。去年还有一家较有名气的影视公司的老总,跟我是江南同乡,读《乡谣》后激动无比,立即约我见面,说小说非常好,写的就是他家乡,特别亲切,他一定把它拍成电视剧,让我写个大纲立即上马。相见分手后,一去竟石沉大海。后来是朋友传过话来,说是有人提出小说写到、、和,立不了项。那位同乡老总的激动和兴奋境因此而立即烟消云散,不好意思再与我相见,连个电话都没打。再是我的新长篇《碑》,没在《北京青年报》连载前就有五家影视公司联系购买版权,其中一家全国闻名的影视公司,编剧与责编都非常欣赏看好《碑》,但到老总那里没有通过。说小说尽管回避了“对越自卫还击战”,但还是能让人想起“越战”,当代边界战争不能写。

对上述老总的说辞我非常不解,小说与影视通称文学艺术,都以写人物,塑造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情操为己任,怎么会如此不相融呢?是我真不懂影视艺术,还是他们不懂文学?

我以为,文学和艺术,重在写人性和人的命运,而不重写人物的生存环境。如果只写人的生存环境,而把人物从属于环境或事件忽略,那么这种作品肯定不会成功。正如上面那些制片商所言,假如你只一味去描写中党的干部的人性之恶,只去写中党的干部的利令智昏,只去写自然灾害饿死人,只去写中烧,只去写越战中敌国如何背信弃义,不只与政治、外交方针政策相悖,更重要的缺乏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也不符合历史,我若是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也不会同意立项,无论图书、期刊还是影视部门的责任编辑都不会通过。但是,文学艺术的历史使命不是记录人类的历史生存环境和历史事件,那是史学家,或所谓纪实文学的任务。文学艺术的使命是表现人性,写各种生存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人性是什么?食、色、性也!生存环境对人而言,不过是写人物在某种时态下如何食色性。写战争,是写人在战争状态下如何食色性;写,是写人在状态下如何食色性;写,是写人在自然灾害状态下如何食色性;写,是写人在动乱状态下如何食色性。

篇10

声乐是歌声和音乐、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体,声乐学习者的文化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关系着音乐的有效表达。但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

篇11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精彩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诗词宛若这条历史长河粒粒璀璨的珍珠,闪耀着艺术与人文的光辉。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其精美的诗篇浩如烟海,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沧海桑田的变迁,仍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这些艺术瑰宝集中呈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特有的民族情怀,吟咏其中,含英咀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至深至美的情感熏陶。然而,长期以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浅层的背诵,浅尝辄止,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味同嚼蜡,兴味索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美的殿堂,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呈现美,仍然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趣导引,开启古诗词艺术之门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以趣导引的课堂。兴趣是助推学生探究与深入了解的动力。古诗词更需要教师以趣设疑,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田园归居》这首诗时,教师导引学生:同学们,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以写景状物见长,今天让我们走近诗人,品味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的愉悦,和作者笔下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教师的导入既体现了诗的主旨,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课堂在一种探求美的意韵中走近诗人,走近诗人的生活情感世界。在教学南宋诗人李煜的《相见欢》时,我用故事导入,讲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坎坷经历,以及最后因为写《虞美人》中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被宋太祖处死的悲惨遭遇,引发学生对诗人境遇的同情,由此演变为对其作品的好奇,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其诗作的浓厚兴趣。使课堂进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的期待情境,进入寻求美、感悟美的最佳状态。

二、以诵为主,悟情入境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能够让学生直击诗词文本,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舌、脑多种器官参与。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等艺术特质,通过诵读学生受到节律美的熏陶,受到意境美的感染,受到情境美的浸润,从而走进古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古诗人谈心,与文本对话。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诗不厌百回读。在读中感其情,入其境,明其理,悟其真。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在引导学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后,我鼓励学生大声朗诵,首先体会诗的内在律动,引导学生应该怎样以外在的朗诵表现出那份感情的沉潜,用怎样的语调变换来表达起伏的韵致,以表现诗人孤独、凄冷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抓住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这些经典的表达愁绪难解的意象,来体验诗人漂泊异乡的游子情怀。然后让学生品词嚼句,从古藤、老树、昏鸦中体味诗人愁苦的心境,从小桥、流水、人家中体味诗人对于恬淡幽美生活环境的向往,从断肠人在天涯中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孤寂落寞与辛酸无奈。

三、媒体辅助,感悟诗境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教师串讲,学生记忆,教师讲得劳累,学生学得乏味。借助多媒体的声、光、电、影的视频功能,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我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词作时,根据学生崇尚流行歌曲的心理特点,我视频播放歌手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在这首动人的旋律中很容易就进入了诗的意境,与苏轼一起完成了一次对生命体验的旅程。让学生感悟苏轼在遭受家人离散、家乡别离的那份愁苦的同时,也体验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那份人生的无奈与释怀。体味诗人那种“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及对人生彻悟的悲悯情怀。

此外,还可以借用多媒体介绍一些比较接近史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能够更好地体味诗的意蕴与情境。例如,在学习唐朝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文时,我利用网络上《唐朝诗人的故事》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对当时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懂得每个朝代的诗都有当时历史印记,即所谓的“史诗”之说。

四、品味诗境,练笔溢情

传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只是停留在品读与欣赏的浅层次。当然,学生在欣赏中可以体会诗词的美妙意境,领悟诗歌字字珠矶的运笔之妙,感受一幅幅精美的诗意图画,从而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意境营造手法。通过品读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诗词是文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通过诗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遨游于艺术的海洋,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但是优秀的文学艺术需要新一代的传承与发扬,需要让古老传统的文学艺术在新时代放射出绚丽多姿的光彩。具体到古诗词的教学课堂,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会品诗,会把握诗的意境及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从简单的模拟入手,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练笔,在练笔中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在练笔中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在练笔中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例如,我通过音乐的伴奏学习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与《望岳》,在学生对诗的感悟及体会到位之后,我鼓励学生进行练笔活动。有的学生课堂练笔中写出了值得称道的作品。例如,有学生以《咏菊》为题写下了如下的诗篇:秋深百花杀,我自向天笑。寒刀何所惧,霜剑自逍遥。自生傲骨峥,花随苦寒俏。根植冰冻土,香阵冲去霄。虽然学生的创作还显得有些稚嫩,还缺少那么一点点品位,但毕竟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使他们鼓起勇气,爱上创作,爱上古典作品。

参考文献:

\[1\]冯家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

篇12

论文摘要:本文在探讨希腊神话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在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13

关键词:希腊文化 英美文学 意义重大 艺术性意义

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希腊神话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

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篇14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休克;文化第三性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误解,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要培养中学生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

避免产生“文化休克”,必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那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状况又如何呢?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以文化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为主要目的,将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贯穿其中。其中文化内容不但包括了主要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也包括了一定量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该教材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体会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忽视文化教学。目前,在中学里,应试教育仍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一些教师只强调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花大量的时间来罗列词汇知识或解释和训练语法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介绍和讲解文化内容,使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了解,结果使学生只停留在语言文化知识表层,而不能达到语言文化的理解层。学生虽然具备了语言能力,但没有完全具备语言交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语言能力越强,在交际中就越容易引起误解。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采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汉语文化”方式。由于中国学生使用英语交流仅限于课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加上教师忽视文化教学,当中英文化表达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他们往往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产生误解。

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导入文化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二个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一)加强对话教学

中学教材每个单元的对话课都有不同功能的语言训练项目,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训练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使学生了解话语会受文化的影响。例如,多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交流,给出特定情景,让学生编对话,设想自己是什么人,谈什么事,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的场合的话应该指出,让学生逐步获得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性。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最大量接触文化内容的方式

阅读前,教师可以以“文化旁白”的方法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中,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容,讲解文化内涵;阅读后,组织学生就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对比等。另外,教师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篇。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三)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导致同类语篇的不同结构、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等。教师在教写作时若能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而不是单纯从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上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学生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时,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词汇、语法的影响融入到教学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和习语,如关于动物、颜色等词汇和习语在中英文化中含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含有形式主语或宾语的句式是英语常用句式,是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这种句式表示客观性,还充分表现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维的特征。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积累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

由于中学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故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讲座,适当补充、扩展一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二)学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排练英语小戏剧等

歌曲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排练一些英语小戏剧,从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到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

(三)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等

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四)以文化内容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中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正在各级中学中兴起。英语学科可以抓住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文化内容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报刊、杂志、图片、书籍、网络等)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文化生活,尤其是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审美标准、价值观念等等,进行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广州市某中学的一些学生,以饮食文化为内容,精心设计了问卷,向广州市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职业的人们发了200多分调查问卷,然后统计数据,整整历时一年写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报告(《南方日报》2001/10/11)。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用英语进行文化学习和研究,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有效地培养了文化第三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知晓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化之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