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提高文学艺术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当今,初中学数学教育中与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思想已成为一个热点,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检查、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一、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习实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二、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例如初中数学教材的引言,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平面几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数和几何有什么关系?平面几何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学习平面几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人们主动地去观察、猜想、试误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四、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自身的思想。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读书指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79-01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手脑并举,用小小笔尖点采书中精华之果,触动思维,记下内心深处的灵感,以此累积丰厚底蕴,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1 激趣,为学写读书笔记搭台
(1)为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阶段。语言的收集和积累,主要手段是听力和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读到写,学生读后必然会对众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现,然后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表达愿望。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读书。低年级则可以观看画报或色彩斑斓的直观性强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复述见闻或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发学生意见上的一致或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热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样为写读书笔记和书面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润物无声的无痕培养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赛粗读。学生有好胜的心理,有竞争的欲望,教师这时候要巧用妙用,以赛促进学生阅读。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和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会积极选择阅读,在读的同时给无声文字赋予个性理解与情感的融合,再通过自己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情感的宣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表现也会更加饱满充分。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成果,更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的内心体验,厚积情感,待喷薄而出,读书笔记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级或学校定期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循序渐进,注重写法指导
为了体现读书笔记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学校教导处与图书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可借鉴表格。根据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由抄写到创新,由简单摘记到感情抒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低年级:从“采蜜集”形式开始,以词语摘抄为主。语文课上或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好的词语就鼓励学生写下来,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就抄下来,逐渐使学生由教师指点到自主采撷,每天一点点,既激发了兴趣,又在无形中使学生从起始阶段便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良好习惯必然会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方法自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了。
(2)中年级:立规树矩,完善笔记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基本上已经掌握的读书笔记的书写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小,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词语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势必要整理读书笔记的内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例如,在每次写笔记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写清楚时间、读物的名称、作者和页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写下自己认为喜欢的词汇用语,这些笔记可以每周一次,字数和篇幅不限,内容可以不断累积。逐渐地,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写不少于四篇且字数在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在累积的词语后面写简单的感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懂得了读书笔记的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词句段积累、自我感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允许,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组织、笔记展览和教师指导等方式,达到学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高年级:拓展笔记方式,引发深入思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也在逐渐扩大。所以读书笔记除常规形式,还要鼓励创新。①列提纲。从所读文章中提炼出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②写感受。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内心感受即可。③写书评。即对书中主人公及事件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学生对鲁滨逊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书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也要对书评的内容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在发现问题观点不妥时,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坚持不懈,加强评价激励
其实写读书笔记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毅力坚持不懈。
(1)多鼓励,坚定信心。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作评价时,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积累的词句时写到“你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真优美,老师都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在课下和他背上一两句,通过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感到很受老师重视,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使其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2)多交流,分享快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交流自己对于所读书目中的内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学读《三国演义》时,在笔记中谈到周瑜,说他智慧不及诸葛亮。另一学生则在那篇笔记后面评价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周瑜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狭小,过于气盛”。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用具体详实的情节去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与写、写与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写读书笔记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学校横向交流式评价。实践证明,学校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的显示特性,展示班级风采,展示学生自我的有效平台,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交流的反馈,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又给其他同学带了学习借鉴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学习当中,教师耕耘于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读书笔记积累,有如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只要坚持,便会汩汩清流不息,蓄积待发之势。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对此常抓不懈,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士其;科学文艺作品;烹调食材;烹调方式;烹调技艺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未来的“儿童精神食粮的烹调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提高自身教育技巧(烹调技能)呢?笔者觉得: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学习,就能增长自我这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本文要谈的是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高士其高超的“厨艺”。
高士其,著名科学家、科学文艺作家,一生写下了760多篇的科学文艺作品。著名作家冰心这样评价:“假如儿童文学作者是儿童精神食粮的烹调者的话,那么,高士其就是一位超级厨师。” 这句话高度赞美了高士其科学文艺作品的高超艺术水平。高士其的作品对儿童的影响是成功的,作为承担未来教育任务的师范生来说,也希望对儿童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应该掌握哪些技巧呢?高士其作品的魅力是什么呢?
首先,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食材”的选择。长篇科学童话《菌儿自传》说的是人们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细菌的那些事:细菌长得怎么样?从那里来的?细菌的家庭成员有哪些?细菌最怕什么?最喜欢什么?细菌是如何谋生的?细菌和人有什么关系?细菌带给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细菌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大王,鸡,蚂蚁》谈的是大自然生物链的循环问题。《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谈论的是动物的祖宗是谁?植物的祖宗是谁?细菌的祖宗是谁?《鼠疫来了》《疯狗与贪牛的被控》《霍乱先生访谈记》《散花的仙子》等谈的是瘟疫(鼠疫、疯狗病、疯牛病、疟疾、霍乱等)的传播与防治的问题。《细胞的不死精神》谈的是抵抗力的问题。《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的是土壤的功能问题。《原子的火焰》谈的是原子能的产生和运用的问题。可见,高士其作品的选材涉及了细菌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等。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深奥的,如何清楚明白地介绍,才能够让儿童接受、喜欢呢?况且,科学文艺的灵魂是科学的,容不得半点荒谬。这一点,高士其自己也曾说:“科学文艺应该有高度的科学性。这就是说,它必须有丰富的科学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是根据正确的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容许丝毫的歪曲……” 这方面和教师是一样的。教师传授知识,遵循的就是“科学”的原则。既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有趣。事实证明:高士其成功了!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可是“红红火火”的,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高士其作品的内容还是具有人民性、生活性和永恒性的。他的作品是儿童的好朋友。因为它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生活中,儿童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高士其的作品揭开了大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为儿童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令人神往。可见,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也应该是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一个方面。
其次,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调方式”。食材很高端,可如果只是用一种烹调方式的话,是绝不会引起少年朋友的兴趣的。所以,必须采用多样化的烹制形式。高士其的散文作品采用的就是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大王,鸡,蚂蚁》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热血和冷血》采用的是通篇对比的方式,《鼠疫来了》采用聊斋式的鬼魂哭诉方式,《霍乱先生访问记》采用记者访问的方式,《散花的仙子》采用的是传统神话的叙述方式,《疯狗与贪牛的被控》采用的是法庭断案的方式,《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采用的是打花鼓唱戏文的方式等。这样的游戏方式,形式新颖多样、活泼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我们知道: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朱自强先生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 游戏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如《大王,鸡,蚂蚁》写的就是一个儿童玩的游戏:大王是大拇指,鸡是食指,蚂蚁是小指。游戏规则:大王可以吃鸡,鸡可以啄蚂蚁,蚂蚁可以吃大王。在大自然中,“细菌便是‘蚂蚁’,植物便是‘鸡’,动物却是‘大王’了”。游戏玩一玩,体验自然界的循环原理,“若有一方罢工,食粮一绝,同归于尽”。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快乐阅读、快乐游戏、快乐学习。因此,师范生应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游戏”这种方式。
第三,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调技艺”。高士其作品的“烹调技巧”最明显的就是比喻、拟人手法的娴熟运用。“高士其善于运用比喻,用读者熟悉的东西来比喻读者所不熟悉的东西,使科学小品通俗易懂。”“高士其还常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作科学小品,使读者读了倍感亲切。” 在高士其的作品中,比喻、拟人手法随处可见,有时比喻和拟人手法是结合在一起的。《菌儿自传》中,通篇采用拟人手法。例如介绍什么是细菌:“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作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细菌的愿望:“希望娘姨大姐、贫苦妇人,把我连水挑上去淘米洗菜,洗碗洗锅;希望农夫工人、劳动大众,把我一口气喝尽了,希望由各种不同的途径,到人类的肚肠里去。”……采用拟人手法,细菌也变得跟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 如“我自从别了雨水以来,一路上弯弯曲曲,看见了不少的风光人物:不忍看那残花落叶在水中荡漾,又好笑那一群喜鸭在鼓掌大唱,不忍听那灾民的叫爹叫娘,又叹息那诗人的投江!”两个“不忍”,一个“叹息”,很有悲悯情怀,亲切感人。
比喻手法更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准确精彩。如《我们的土壤妈妈》,把土壤比喻成“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地球的肝”等准确生动;在《细胞的不死精神》中一句“细胞的靠得住与靠不住,正如银行商店的靠得住与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饿就瘦,再饿就病,久饿就死呢?不是细胞亏本而涅粲吗?”以银行商店资金是否缺乏导致“靠不住”或“靠得住”比喻细胞营养是否缺乏导致“靠不住”或“靠得住”。如果给细菌提供“无穷雄厚的资源”,细菌就能达到“永生之域”,正如给银行商店提供雄厚的资金,银行商店就永远不会倒闭一样。运用比喻手法,不但使语言表达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还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厚度,意味更加深厚了。
高士其作品中比喻和拟人手法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喻中有拟人,拟人中有比喻。如《菌儿自传》中“其实,不但人类的肚子是我的大菜馆,人身上哪一块不干净,哪一块又裂痕伤口,哪一块便是我的酒楼茶店。一切生物的身体,不论是热血或冷血,也都是我求食借宿的地方。”“大菜馆”“酒楼茶店”“求食借宿”是比喻,整段的叙述用的是拟人。
皮亚杰的“泛灵论”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主客体不分。儿童通过泛灵观念,把自身的意识和情感赋予整个世界。在儿童眼中,花会点头,鸟会说话,蚂蚁也会争强好胜。挪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日常行为充满了缪斯灵性。一些在成人眼中不可思议的“猫言狗语”行为,在儿童眼中是最自然不过了。高士其作品采用比喻和拟人的“烹调技艺”迎合了儿童的“泛灵”心理和缪斯天性,通过拟人和比喻的艺术化处理,一切深奥的、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摇身一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幽默有趣的缪斯恩赐了,儿童焉有不喜欢的。可见,是否熟练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也是衡量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
冰心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就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一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因此,为要儿童爱吃他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讲究我们的烹调艺术,也就是必须讲求我们的创作艺术。” 这段话高度赞美了高士其是一位深受儿童喜爱的优秀作家,他的成功源于他具有高超的“烹调艺术”。其实,教师也是“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也应该具备“烹调艺术”。高士其的伟大,在于他心中有儿童。他熟悉儿童的心理,了解儿童的喜好,理解儿童的追求,他是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创作的。因此,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儿童教育者,应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学习,为儿童烹调出他们喜欢的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高士其.我们的土壤妈妈[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3]高士其.菌儿自传[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艺术素养 技工院校 专业 课程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构成离不开科技的基础,同时还需要以现代的艺术思维去表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技工院校艺术专业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支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基础,而系统化、自我话的艺术素养则是贯穿艺术教育始终的主线,在培养学生艺术实操技能的同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从事本职业需要的艺术素养,对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一、技工院校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当前技工院校艺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实践人才和艺术人才,这既是技工院校的艺术教学的主要特点,又是其艺术教学的根本目标。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导致大部分技工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如各类艺术类设计软件的应用等。同时学生在周边环境的引导下,也会更多地注重自己实操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地认同只要学好常用的艺术类软件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忽视决定个人职业艺术道路长短的艺术素养的学习与培养。具体表现在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较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自我理解不够深入。
二、技工院校加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指出培养更多新时代的高级技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仅限于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更多地也对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技工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能够在学校讲练结合中学到相应的操作技能,满足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面对就业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仅仅依靠所学的操作技能很难在个人的职业道路发展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学生的艺术职业生涯终究不能够长久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加强技工院校艺术类操作技能教育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个人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技工院校艺术类学生状况
根据笔者对身边技工院校艺术类高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进入技校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原来学习艺术类学科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艺术类普通学校,还有一半左右是普通文化课类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与普通院校擦肩而过 ,大部分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也不高,进入职业技工院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学生在校学习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其中也有许多学生想奋发努力,将来有所作为,因此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教师所受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以前的不足,但往往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主要原因有:1.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深入地学习各个艺术类专业的精髓。 2.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没有更好地把个人艺术修养放在一个更好地地位。普遍地认为专业的学习就是学习常用的软件,这些可以从技工院校的一些艺术类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
四、对技工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认识
1.形成“艺术修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目标共识。
改变艺术课程本身课程组织的传统模式,按照课程任务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形成实用性的课程。同时对学生艺术素养课程加以强化,开设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艺术素养的课程,更多地组织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素养和认识的艺术活动,使艺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化,精彩化,让学生在无意的课堂中不断增强艺术的认识的修养。
2.改变现行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多角度的学生观
在普通的技工院校课程考核和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最终成绩来评价相应课程的好坏,致使学生在心理上以课程本身为重,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要丰富学生的考核评价形式,不仅仅通过课程的好坏去评判学习的好坏,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艺术素养的增长,在课堂上下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等进行统一的综合衡量,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五、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探讨
1.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应该结合本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更具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加以重点的投入和培养,在课程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形式,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优秀毕业生的艺术发展状况展示,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工作室等,程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不仅仅可以增加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形成专业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艺术的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2.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学科课程和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竞赛活动,各种艺术展览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艺术之中,能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乐趣、艺术的神圣魅力,由此拓宽学生的艺术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改变教师教学思想,增加教师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实际表现
(一)人文知识贫乏。首先是基础人文知识贫乏。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够,且忽视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笔者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写一份简单的请柬、申请书等,在格式、用语上也常常出错,甚至是写同班同学的姓名都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在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反映学生在写自己的作品简介时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行文错字连篇。其次是艺术人文知识的贫乏。具体表现在对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层,认识比较肤浅。
(二)人文精神淡薄。具体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笔者长期工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能够亲身体会到学生中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风行;学生往往对艺术追求自由、个性、张扬以及特立独行存在误解,加上社会上各种消极文化观念和不良习气的渗入,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三)审美眼光低下、创新能力缺乏。审美眼光指对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的形象说法,即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锐敏眼力。他们在生活面前能看到―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足,往往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缺乏高雅的审美趣味,访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影视明星的了解远远比对艺术大师的了解更多更清楚。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未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适当的督促和政策性引导。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艺术类高职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认为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人文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的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外在氛围上的不良影响。在商品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和功利思想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技能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而受到重视,而人文素质满足不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愿望,所以常常被轻视。整个社会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轻视,极大影响着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提升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全面理解艺术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方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结合,转变“技能本位”的教育观,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建构“技艺相融”的艺术类高职教育观,即技术教育与艺术人文教育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