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2.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40.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了解,40.5%的学生比较了解,1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8%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说明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还有欠缺,学校仍需要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按照要求锻炼、培养自己,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以《高等代数》为例
朱雅敏
(西安工业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当前的高校高等数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不够;因为做不到职业规划,认为高等数学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意义不大;高等数学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太过呆板和单一。
关键词 高等代数;实用;职业规划
笔者从教以来,一直从事《高等代数》、《线性代数》等代数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代数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该说不止代数学,在其他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这些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包括:
(1)学生对于学习高等数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疑问。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并不会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故此学习这些课程没有太大意义,即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实用性了解不够,认为这些只是理论基础课。
(2)大学太早划分了专业,很多学生是在对自己专业茫然无知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故此对自己所学专业本身谈不上热爱,但是对于专业之外的领域却又一无所知。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率下降,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自己本该辉煌灿烂的未来时,表现出来的却是茫然和恐惧,很难做到对自己的未来做充足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学习数学等相对抽象而短时间之内“貌似”看不到实用价值的课程提不起兴趣。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教学绝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是采取板书为主,只有部分高校引进多媒体,但效果并不理想。考核方式一般都是考试,这就导致了,考试考得好,并不一定会用。考得好也不一定是学得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了以下思考(以《高等代数》的教学为例):
针对第一个问题:
高等数学是抽象的,是理论的,但并不代表它们缺乏实用性。事实上,数学是从实践中来,最终所有的数学也都走回到了实践中去,即使曾经号称“数学皇后”“最纯粹的数学”的数论也不例外。在国家和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教育的现在,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实践教育和职业引导,是顺应时代的大事。
以《高等代数》为例,《高等代数》学中的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涉及到很多的应用领域:
比如讲到矩阵,可以提到电影《黑客帝国》中无所不能的机器“matrix”,可以提到电视剧《潜伏》中的加密解密等密码学问题,可以提到博弈论中用来分析描述博弈各方得失的“支付矩阵”,可以讲到《图论》中的“邻接矩阵”及其应用,甚至目前最火爆的大数据处理中各个数据特征的存取无一例外都是用到矩阵,机器学习领域的供机器学习和处理的数据也是以矩阵形式存在的…在这些领域矩阵都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承载工具。
如果课时允许,在教授代数学理论时,能够列举并简单介绍矩阵在这几个领域的应用情况,不仅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并不只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好多学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让学生了解一些目前科学领域的不同方向,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学科感兴趣,不管他感兴趣的是哪个学科,都起到了激发他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规划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作用。
针对第二个问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直面就业的最后一道堡垒。在这里,我们应该做的是最大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照顾到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差异。
在这里,我认为高校不应该入学就设置专业壁垒,而应该至少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渡时期。大一的时候可以设置很多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不应该是按专业来划分班级,而应该是面对所有新生。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授课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一门课程按照难度分解为几个不同的课号。以密歇根大学(下文简称密大)的《抽象代数》为例:密大数学系提供了312,412,493三个模块的《抽象代数》课程。这三个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接触严谨的代数语言,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课程的难度和侧重点不同,所以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开课时间,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因为个人需要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别。
以《高等代数》为例,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根据学生需要不同以及能力的差异,对本门课程设置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侧重点不同,每个模块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以及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针对经济学等文科领域的学生,只教授和他们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讲授这些知识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应用案例。而针对喜欢计算机以及偏好其他工科的学生,可以教授和这些领域相关的内容,并讲授这些内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案例。针对爱好数学以及上述两个课程学完之后深觉知识信息量不够的学生,可以讲授理论推导逻辑性较强的目前的授课版本。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能力以及因为爱好导致的需求不同,又可以照顾到爱好数学以及学完专业版本代数学之后深感知识量不够的学生的要求。学生带着需求上课的学习效果,与强行灌输的效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采取了类似的分类,但是分类简单粗暴,只是把数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做了简单划分,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代数》,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线性代数》,而这种划分,只是名义上的划分,针对各个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兴趣的学生并无任何更多考虑。
针对第三个问题:
授课方式要多吸取国外高校数学类授课方式的长处。比如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CSUF)的数学类授课方式大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等授课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外很多大学高等数学课堂人手一个的Graphingcalculator(图形计算器),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在国内课堂,这些高科技的手段都难觅踪迹。而考核方式,国外与国内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内一般是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或者加上平时成绩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比例。而在国外,以美国大学数学课程微积分(calculus)为例,课程最终成绩一般由四大块构成(教师可自行调整比例):家庭作业,每周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环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国内的高等数学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也迫在眉睫。以《高等代数》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具体化某些抽象的代数问题或者达到形象生动化一些实用案例的效果。比如多项式在拟合差值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在讲多项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次数多项式的图形效果,并进而可以讲到多项式差值的含义以及在飞机、汽车等工业领域的应用。
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也势在必行。以《高等代数》为例,我们可以仿照美国大学的做法,把最终的考核结果分为更多模块构成,比如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以及实践环节等。而实践环节可以考虑一学期完成一到两个,专门某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实践作业处理的问题,思路,及求解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学以致用,利用知识的有用性推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刺激学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鼓励各种奇思妙想,展示智慧结晶,并能够带动学生对于一些数学工具软件,比如matlab等的掌握。可谓一举多得。而这样做无非是比现在的考核方式多了两次课的实践展示环节,并不需要对当下的教育模式动太大的手术。
参考文献
[1]余达锦,杨淑玲.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22-129.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办学特征
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方略。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岗位群或某科技领域为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建立应当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具有20年办学历史,以本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唯一的一所由普通高教转为高职教育为主的大学。近十年来,我院以本科教育实力为依托,坚持“三教统筹,高职为主”的办学基本定位,努力探索并实践着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本文主要对我院在多年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办学基础上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实践与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及办学的多样化特征等办学规律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高职教育的改革实践
自1993年以来,我院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先后开设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资班)高职本科及“汽车运用工程”等八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汽车运用工程”是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六年来,高职专业累计招生达896人,其中毕业生326名;现有高职专业在校生49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4%,其中高职本科在校四届六个班,共有学生163人,占我院高职在校生的33%,学院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了规模试点的阶段。
1、利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优势办高职
在改革实践中,我院始终重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综合优势,利用多年的办学经验、学科基础以及较为雄厚的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办出内涵较为深广、层次相对较高、综合多学科并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高职专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实践证明,象我院这样基本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与本科专业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2、抓住时机、及时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
我院高职专业的设置体现了“高”、“新”、“热”三个特点。所谓“高”的涵义是高职专业不同于中职专业,其技术起点较高,而且需及时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的涵义是指高职专业的名称和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发展,反映经济及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热”是指及时创办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目前,经北京市教委论证批准,我院现设的高职专科专业有:“汽车运用工程”、“机电应用技术”、“智能建筑控制工程”、“商业实务电脑技术”、“现代材料管理与营销”、“工程软件应用与开发”、“室内环境控制工程”、“机电外贸英语”专业。今年又积极参加了高职教育新机制、新模式的改革试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以中职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职教育及相应专业设置与培养机制上。
3、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建设
随着我院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我院一直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加大对校内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1997年,我院机电应用技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自1993年至今先后投入近四百万元,其中实训基地建设专款210万元,现已初具规模。在办学过程中,各高职专业都千方百计地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如作为高职示范专业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就设置了整车检测、维修、多项拆装等12项实训环节,已实现结构、电控、综合实训23300人时,并可进行汽车修理等级培训。“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也已经开发出不同工位的微机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接口等的设计、组装、调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实训。
4、依托行业,积极开拓产学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鉴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办学形式上应更多地借鉴市场运作方略,想方设法利用社会资源,寻求合作伙伴,建立行业依托,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如我院“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先后与京宝、京现、三联等九家汽车维修或服务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商业实务电脑技术”专业也与海尔3C集团等商业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高职学生的校外实训教学;机械工程系与美国SDRC公司共同建立了“SDRC北京CAD/CAM研究培训中心”,为我院高职机电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制造工程模块的建成并实现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设置高职专业的基本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为导向的。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不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职业技能,而应使学生掌握较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科技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挑战,达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因此,设置高职专业应当立足于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变化和科技发展对岗位群及技术职业领域所带来的新变化,并坚持我院高职教育“高”、“新”、“热”的基本特色。
1、寻找普通高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形式,但是二者都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不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本科教育的办学实力保障了高职教育的基本质量;高职教育则可以为本科不断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调整提供启示和经验;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我院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在本质上是与高职人才相似或相同的,所增设的各高职专业都与我院的办学背景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如:我院的“机电外贸英语”专业原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普通本科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经过专业调整,现设置为高职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机电专业理论基础,精通外语,了解外贸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表明,这种机电、外贸、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十分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就业前景良好。
2、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高职专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出新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并对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群提出更高层次的教育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及时分析研究这一发展趋势,并设置出相应的高职专业或专业方向。
例如,随着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迈进,北京兴建了一大批的所谓“智能型楼宇”,具有通讯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和大楼自动化(BA)的特点,同时对其电气设计、管理、运行、维护与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院试办了“智能建筑控制工程”高职专业,且首届毕业生十分抢手。几年的办学实践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首都经济的需要,具有较长远的发展前途。
3、设立高层次、复合型的高职专业
在以本科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创办高职专业,易于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办学优势,从而在较高的起点上培养复合型高职专业的技术人才。
我院创办的“汽车运用工程”高职专业就是着眼于北京的现代、高档汽车比例愈来愈高的现实,专业重点放在现代、高档汽车的检测、维修及管理、营销上。该专业综合了机械工程、电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环保技术等多种学科,且将外语应用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
4、追踪社会、经济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热点
首都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急需大量能使用计算机技术从事商业实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院创办了“商业实务电脑技术”高职专业,以培养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商业、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商贸等行业中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的财会、统计、预测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转贴于
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强调职业技能,还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以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
1、突破普通本科“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计划”广泛应用于普通本科专业的培养。其中,基础理论课程着眼于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科基础课程是指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决定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专业课程则设置在二者基础之上。各基础及专业学科比较强调其各自完整的科学体系,各阶段课程教学的配合衔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应打破学科界限而立足于各学科的综合运用。如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易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且实践教学及综合实训的教学环节难以实施。
2、建立“以专业目标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设计本院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院一直坚持着以专业目标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的基本方法。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专业方向,如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导向,以能力分析与分解为基本方法,围绕专业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可进入到专业领域,而在各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都十分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按照这一基本原则,各高职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发并修订出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例如,高职专业“商业实务电脑技术”采用“多箭头汇集”式课程体系设计方式。每一个箭头即代表一条知识、技能链,由一系列的理论课程或实践训练环节组成,而各条箭头都指向同一终点,即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3、强调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实际职业环境相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顺利适应职业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特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工作都应当尽可能地在校外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完成。学生需在企业独立进行实践性工作,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独立完成指定课题,而且,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设计都应当以社会、行业、技术领域及企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
四、高职教育办学的多样化特征1、办学主体多样化力争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都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联系。为此,我院的各高职专业都力争与企业、行业的联合方式不仅仅是产学研相结合,而是联合办学。目前各专业正在陆续建立主要由高校、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等方面的教师、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办学伙伴不仅承担着我院的青年教师技术培训、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还优先录用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目前,“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
与地区经济结合办学
我院的办学方向坚持“三服务”方针,即为首都经济服务,为机电行业服务,为社区发展服务。目前,我院正在结合高职教育新机制、新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并落实与北京机电工业控股公司和北京市机械工业技工学校、北京二轻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轻工高级技校联合办学,并以北京市朝阳区正在进行的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和朝阳区社区学院的改革实践为契机,与朝阳区落实全面合作办学的具体项目。
发挥各类办学机构的作用
就各类办学机构而言,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有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以及某些本科大学中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民办大学和经批准的中等专业学校,更有唯一一所以本科为主转向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大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和基本经验已经证明它是一支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无论就全国而言,还是就某一省市地区而言,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均可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就一个学校而言也是如此。例如我院,不仅日大办高职,夜大也在办高职,而且自1998年起还举办了高自考(高职专业)助学试点班,形成了在“三教统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格局。
2、生源渠道多样化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征决定了其入学条件,即入学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经验。就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来看,其技术含量和理论成分较高,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且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鉴于这一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生源也应是多途径的,既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3+3、3+4),并在新生入学后首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也对口招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如中专职高师资班(4+4、3+4)等,并对新生强化基础文化课程,努力探索高职与中职的“接轨”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成人高等教育,招收具有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如成人高职专业脱产2-3年,业余4年。
这种招生的多途径方式,不仅体现了我院的”三教统筹,高职为主“的基本办学经验,同时对于构建开放式的、全方位的教育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目前高职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所以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一种培养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好、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另一种正好相反,文化基础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如中等技校毕业生一般都获得了中级(4级)工的证书。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和放弃以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高和技校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对如何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展望1、坚持“三教统筹,高职为主”的办学基本定位
在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我院要与联大各兄弟院校一起,继续积极进行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向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校转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一转变模式的成功与否,不仅对联大和我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坚持试办高层次的高职专业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多层次、多领域办学。鉴于多年来在本科基础上承办高职专业的优势,我院不仅要继续充实已办专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提高办学水平,而且应当在创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上有所突破。例如,我院拟在原举办“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资班)高职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试办“智能建筑控制工程”和“汽车运用工程”高职本科专业,以推进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强调其实践工作能力,但不仅仅是具有技师类资格就可以满足教育、教学所需。考虑到高职专业的长远发展,更要重视教师的深厚理论基础。因而,要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和教育资源的作用,培养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4、加强比较研究,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与其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构建了规模相当、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系统。因此,加强国际职业教育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与分析各国职业教育的成败经验,对深化我院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院多年来充分发挥普通本科教育的优势、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与回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特征及办学方式等办学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探索一条新形势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之路,以为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和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学分制 学业规划 预警方案 预警系统
高等教育提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其基本目标,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同样应构建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学业规划对于帮助成人学生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现自我管理、发挥个性、促进自我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根据学分制管理的特点,笔者将成人学生的在校学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业规划预备阶段、学业规划实施阶段、学业规划预警阶段,并对学业规划预警阶段展开探讨。
一、成人教育的学业规划及其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的意义及实施
学业规划应该是由作为个体的成人学生与作为组织的办学机构相结合,在对学生学业阶段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个人工作、生活特点及其职业倾向,确定学生最佳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成人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学分制管理制度感到陌生,对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还不知所措。如果马上就让学生自由选课学习,必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安排,如安排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有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教育,逐步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专业学习方向,为学生今后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到标准学习年限的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可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学习方向、本人的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进度。简单的学业规划就是完全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进度来进行选课学习,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不需要花时间进行学业规划;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就是体现不出学分制管理的优越性,难以发挥自主选课的优势。所以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只是一个参考,学生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修读计划,以达到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
2.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为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在实践中,一旦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安排失当,很容易会对其学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危及学业进度,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所以学业规划预警机制应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首先,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且目标较为具体和明确。成人学生学习动力不单为了学历,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对广东工业大学的在校成人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来自基层的员工占70.54%,还有属“其他”的占11.5%;对于学习的目的,单纯为文凭的占24.34%,为了拓展社交的占1.58%,“其他”占4.9%,为了拓宽知识面,深造专业方面的占69.18%。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成人学生参加学习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他们需要的是文凭与知识并重。
第二,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成人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负担比较重,学分制自主选课与弹性学制则为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对因工作不能按时到课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当某些学生延误了某些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启动预警系统保证后续课程的学习。
第三,成人学生年龄、基础差异大。成人学生生源分化较大,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他们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年纪也普遍偏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学习专业课程理解比较快,但一些记忆性的基础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也有不少来自大专、中专、职中或技校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社会阅历浅,年龄普遍较小,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虽然采取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知识基础、课程难易的差别,安排课程的修读,但还是有学生因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信心,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
3.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学分制管理一个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选课修读学分,只要在要求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这无疑是灵活、自由、具有人性化的教学制度。但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灵活的优点也存在着缺陷。由于选课自由度高,有的时候会令到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在学生学业规划的第二个实施阶段,往往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顺利修完学业,而那些没有很好正确规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由于没有修完学业,无论是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比第一个阶段更多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没有方向,缺乏自信。随着修读学业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到了毕业最高年限还不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的情况。因此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将能帮助学生在选修学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学生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增强学生修完学业的信心。所以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二、学业规划预警对象的确定
建立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之前,首先要先确定预警对象,针对不同的预警对象实施不同的预警措施。通常把预警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校方课程的因素导致出现选不上课的学生。实施学分制,如专业停招或选课人数达不到开班要求而导致课程停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而无法保证必修课程每学期全部开出的现象也会存在。涉及到以上课程因素的学生,校方应及时将其纳入预警对象,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因课程原因延误毕业。
另一类是由于个人的因素导致临近毕业年限还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表现为:第一,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缺乏自律精神,无法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缺少恒定的学习动力。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为上课缺勤率高,上课不认真,考试心存侥幸心理,课程通过率低;第二,纵使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但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例如一些来自基层的成人学生,虽有长期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由于年龄偏大,对一些需要强记性的科目,如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感到吃力,公共课通过率不高;第三,学生中断学业时间过长,通常有两个学期以上没有选课记录。中断学业的原因通常以下有几方面:一是学生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
转贴于 例如怀孕、伤病等原因。二是由于参军服役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三是由于工学矛盾导致的经济以及学习时间保障方面的困难,如工作地点改变,失业等。
三、学业规划预警方案的建立构想
根据预警对象的性质,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业规划应采取如下预警措施:
1.要教育成人学生形成学业规划的思想与理念
传统上一般成人学生一进校门,一切皆由校方安排。但是,我校实施的是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能够自主安排自己在校学习进程的能力。如果一个懂得进行学业规划的学生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使自己能接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就体现出学分制的特点。为此,我校通过开设《学分制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向学生传达学分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分制实施赋予的权利,并教会学生作好学业规划的方法。
2.从规章制度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招生专业的延续性是学分制课程资源稳定的前提保障。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首先要求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处理好课程建设的周期性变化和保持课程稳定之间的矛盾,对断开的必修课程要及时公布处理意见,如用某些相近的课程进行替换;其次,对于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如果课程内容相似的,应统一课程名称与学分;如果课程内容不同,则名称一定要有明显区别。这样的课程整合非常关键,可避免学生在选课时产生歧义。在学籍与教学管理规定方面,应对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的学生采取缓考或停学等处理办法;对参军服役者应予以延长相应学习年限,要制定有关缓交学费的规定以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学校应当成立学业规划的机构,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原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业规划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缺乏自律性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以原有的班主任作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业指导队伍;二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内外的学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导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4.建立学生学业预警系统需采用信息化手段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一方面,这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所逼,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尊重个人的发展成为科学、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是要促进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充分发展,在社会的需要中实现自我,让他们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而奋斗。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的一个必要课题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有的人认为社会上需要什么工作,我就干什么工作,通过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社会需要的职业,就是职业规划了。有的人认为,选择“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职业规划。真的这么简单吗?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这里说的个人职业规划指的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
第一,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到了企业以后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第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人生策划的最佳定位。职业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他们的关系如下图:
知己是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性向、职业锚以及父母的管教态度、学校与社会教育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的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认识自我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自我,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如:组织应聘时就很注重考察应聘者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自我认识,要求应聘者说明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最值得列举的经历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保持下去,形成自我鲜明的定位,也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的为招聘单位所认可,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可回避缺点和短处。
知彼是探索外在的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知己是了解自己本身的特性,知彼是了解工作舞台的特性,两者具有密切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达到平衡。
第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寻找人生真实的使命,明确自我人生目标。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所以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第四,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在于建立一个牢固的发展基地。个人职业生涯为什么重要?用最通俗的话说,它决定了10年、20年后,你的办公桌在哪儿?也就是说,个人职业规划在你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向心力,迫使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型个人,既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为心中的理想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
职业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们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同时也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一,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品牌、信誉的建立。如今,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检验学校质量的试金石。这不仅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率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他们严谨的学风,极高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在的国家和世界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知识教育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应该是人生发展的助力器。
第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育质量。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使命,确定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成为学习型个人,自觉进行终身学习。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第三,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相当的薄弱。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不长,高校虽然大多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这里有历史原因。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生就业历来是政府分配,从来就用不着自己考虑,而且在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下,也没有职业的选择权。现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式下,我国政策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亦从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毕业分配也实行“自主择业”,因此,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
国外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像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从国家、州政府到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升学指导作为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安排有职业教育课,让孩子了解一些职业的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当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时候,辅以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人格特征等,为他们选择大学志愿和职业提供参考意见。在美国,由于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机构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将升学指导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与报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在ACT机构中,在入学环节,也就是考生报名时,在报名表上就列有90道兴趣测验题,每位考生都要把这90题做完,再把学校活动及成绩报告一并填好,这才算是报名完毕。而后在ACT入学成绩报告出来时,除了ACT的四项分数及预测外,还有对专业选择的建议,这些建议的来源就是兴趣测验的结果。由此可见升学指导以及兴趣测验的使用在国外教育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小学、初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非得临近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一定会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从行为上改变学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改革,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并从制度上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第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首先,高等院校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职业咨询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讲座,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职业规划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有一个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指导学生,为之排忧解惑。国内的复旦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提出了“毕业设计从进校时开始”的口号,安排了一定的学分量,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里,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次,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并创造实践机会, 为大学生寻求自己的职业生涯架构桥梁。建立职业测验和咨询服务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性向与职业目标。
新生进校后,在学校的指导下,研究本人喜欢并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或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人的职业性向。根据约翰·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个人的职业性向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来确定。职业者如果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性向,就可以从对应的若干职业中选择。二是本人的职业锚(动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一个人职业锚的因素有:(1)天资和能力;(2)工作动机和需要;(3)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天资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而其他各项因素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加受后天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所以,职业锚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点,有别于职业性向。例如,某个人攻读了医学博士,并且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已经20年了,尽管他的职业性向可能并不适合做外科医生,但是他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时,基本上不会考虑改为其它职业,这是因为他的职业锚在起作用。埃德加·施恩在研究职业锚时将职业锚划分为如下类型:(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2)管理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5)安全型职业锚。三是本人的职业兴趣。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考虑本人的职业兴趣,例如:喜欢旅行(适合于经常出差的职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华南工作);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自己做老板);喜欢住在中等城市;不想为大公司工作;喜欢穿休闲服装上班;不喜欢整天在桌子后面工作等等。另外,本人具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忽略,如果某人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其带来收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研究清楚本人现在做的工作,十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不断加强还是逐渐削弱?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够给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实现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同时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入校后选专业制度。我们的大学生高考后,填写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向、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2.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满足学校和学生之间在学习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倡实施学分制,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是,正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办法以及各种各样可见和不可见的羁绊、阻力以及留恋之情的扬弃,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学分制或多或少还带有学年制的色彩,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是一个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
“完全学分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从教学内容看,它是为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做准备,也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以便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重新选择职业的余地。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课程的选择权为学生再次选择专业提供了机会。二是承认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生生源存在较大差异,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使课程考察具有变通性。对于所修课程考试不及格者,均可重修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才能。三是学制的弹性。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习期限可放宽为3至6年,最长的可延期至8年。便于在职人员的学习,也便于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继续高等教育。正是由于学分制使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另外,笔者认为,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在于师资。如若没有一定质量的师资,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基于职业设计构成所需必需学习某门课程,学校应该承认该学生在外校修得的该课程分数。
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1)计划性不能得到保障。其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两个方面。选修课学时较少,教学时间短,同时,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导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术水平差别较大。有的教师还只把它当作一般性的“大课”来对待,投入的精力不够,因而使得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没有透彻地分析,进而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所选课程大多是凭一时兴趣或探索性的,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对学科建设不是很了解,不能有计划地对某一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从而使得学习的计划性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质量不容易保证。(2)容易形成“凑学分”现象。有的学生在选课、听课时,在求知的愿望外,也有出于好奇,或为了“轻松拿学分”,可能就易避难,导致“凑学分”现象。(3)约束性较小。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而且学生自由度大,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时势造英雄”,说明个人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我国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极少与社会接触,对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这些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他们极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1)学分绩点制。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为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避免学生出现单纯追求学分的现象,采用学分绩点的办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获得各类竞赛获奖或表彰,学校可给予奖励加计学分,并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评选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2)完善导师责任制。学生无论是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还是职业规划制定后,他对自己本身的特性、外界环境的机会和挑战以及该学科建设都不是很清楚,难免会有盲目性,这就需要校方组织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导师对学生思想、科研、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事情都要挂在心上,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最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一方面,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到社会上了解自己职业锚所在以及市场需求。学校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落差,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也了解不到的。比如方言,比如社交,比如“实战”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创业的优势。当机遇降临时,“机不待我,时不予待”,学校可提供方便,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学生优先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若因创业或探索个人职业倾向耽误了时间,学校也允许滞后一段时间毕业,对大学生创业和继续学业两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当然,大学生创业更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企业,实行优惠或无息贷款,并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有关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