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再造想象是依照词语描述或图表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因为再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本人独立首创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现别人曾经设想过的形象,所以再造想象不但灵活、清晰、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再造想象在青少年的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语言材料,启发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有些课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要求学生把文章续写下去,学生思想会展翅遨游,积极探讨。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旨的钻研。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杂彩纷陈。学生按自己想象的写续篇,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此外,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运用了省略号。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凭借形象材料,启发想象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表象;词语;句子;作文;口语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谈到初中作文时有这样的指导意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就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改革来看,各省市开放性的试题大量出现,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些题很多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考想象力是一个热点。考查的形式虽不是作文题,但最终也要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句子、段落或篇,都可以说是想象力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丰富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做好准备
想象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编初中教材第二册六个单元的内容丰富多彩:人生、社会、自然、文化、探险、动物……课本的编排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
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电教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不像课堂上一样要受许多束缚,在兴趣小组学生全身心都处于极度松弛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果我们指导得法,学生在兴趣小组的收获将会大大超过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最终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宋代心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也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词语和句子的积累,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素材
要发明、创新,首先在我们头脑中就必须有大量的素材,没有一定数量的素材为基础,想象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成语的积累
(1)成语含义训练
教师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写出一些成语的含义。如:百发百中、三心二意、气冲斗牛、锲而不舍、锋芒毕露等等。
(2)成语积累训练
如:“马”字开头的成语归类: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也可以举办成语接龙比赛,如:“马到成功―功成名就―就事论事―事在人为……”
2.句子的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如:2001年云南省文科状元孟涓涓从小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她读过许多中外名著,能够背诵很多名篇名句,长期的积累不仅使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她的想象力,
她的高考作文能获得满分,难道不是得益于文学素养“厚积薄
发”吗?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也常设计这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训练可注意两种形式――仿句和造句。如:
(1)依照《春》最后三个比喻句子,写一个写春的句子。
(2)仿照《皇帝的新装》“既不……也不……也不……除非
是……”写一个句子。
(3)如果生命是流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烈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 。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4)完成对偶句创作:品千古美文, 。
(5)流行榜――歌曲自由。流行歌曲是学生最熟悉的艺术作品,绝大部分学生都熟悉不少歌词,歌词中也不乏名篇佳句,让学生来串,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
(6)随意词语。先从写两三个词或短语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使学生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通过写作文,加强想象力的训练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同样,在语言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来加强想象力的训练,想象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想象训练可分三步:
1.续写作文
续写是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重新创作,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在续写中得以充分表现。如,让学生续写《孔乙己》:有的写孔乙己被人救后大彻大悟,参加了革命党;有的写孔乙己遭遇老同学范进,再受羞辱;有的写孔乙己因时光突变,来到今天的繁华都市,竟去给“入目三分”网吧纠正招牌的错别字等等。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2.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既可考查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可考查学生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一些风景画、连环画主要是画面内容的描绘,而一些漫画则主要是看学生从中受到何种启发。看图作文更能看出学生个性思维,同样的题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
3.幻想作文
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敢于让学生去对陌生的未知世界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去幻想。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某一点触发其想象的闸门,从而展开想象去写。也可设计一些这方面的命题作文,如:《二十年后的相聚》《假如我是总统》《黑板和粉笔的对话》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我们可以拟一些驰骋想象的作文题让学生训练。如:《我的理想》《梦游海底》《我长大以后》等,激发学生想象,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培养训练想象力的作文的形式要不拘一格,但始终离不开一个原则: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欲望。
四、开展口语活动,激发想象力
学生的思维活跃,对许多事物都大胆想象,老师可开展口语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初中第一册教科书中的第四单元,有一个探索月球奥秘的口语训练活动。我先布置学生查找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包括有关的传说、神话、诗句等,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关于月亮的文化。几个同学介绍之后,就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发表演讲。同学们大有兴趣,展开大胆的想象,说出了许多有趣、新鲜的话题。
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如果你是月球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你将计划怎样开发月球?经过几分钟的议论之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如开展科学研究、移民、旅行、生产等各种活动。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形象。他愚蠢透顶、爱慕虚荣,在两个骗子的行骗之下,众目睽睽地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而童话在揭穿皇帝的丑态后就结束了。那么,皇帝受骗出丑后回到皇宫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想象:皇帝被贬为平民百姓,皇帝以前的衣服送给一些贫民、农民;有的学生想象:皇帝回去之后,痛改前非,开了许多会议总结受骗的教训,从此管好朝政,成为好皇帝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社会的长足发展。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未来世界的开拓和创造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粗略地指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但要真正落实下去也并非易事,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一、朗读课文,创造想象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二是以教师分析指导代替朗读。新课标下尤其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读畅(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感情脉络与主题思想,既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又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学生读起来不会感到空洞无物,也不会矫揉造作。在朗读课文时,每个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同,对节奏的快慢、语言的轻重、语气的声调处理不同,那么读起来的效果自然就纷呈各异,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的理解、感悟、处理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深入钻研,苦心经营后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至此朗读课文不会是“见字出声”层次不分,模棱两可,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准确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这难道说不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享受吗?
二、质疑解惑,激活想象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解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留给学生质疑解惑的想象余地,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诸多问题,确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内合作探究解答,学生在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只起一个引路人或指路人的作用,没有了师道独尊,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想象天空的功劳?
三、综合学习,拓展想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一项崭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现行语文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成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载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均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如在“探索月球奥秘”这一母课题下,按递进层次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1、月球奥秘知多少(搜集资料,汇报成果)2、观察月球的运行,参观天文台(观察、参观)3、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搜集资料,讨论)4、我是月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5、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运用资料,发挥想象,写作)。
学生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的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展示活动成果时,相声、小品、演讲赛、辩论会、小论文比赛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
一、提供观察材料,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
观察图画和实物作文符合小学生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优势的特点,有助于培养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倘若每一次训练都是刻板地再现材料,创造想象则难以增长。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插图,或在图中增设空白,或对实物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解决悬念。
二、提供故事,拓宽想象的创造天地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创造性是社会具有生命力的标志。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甚至可以是古怪离奇的幻想,都未尝不可。如学完《鹬蚌相争》一课,让学生续写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他们在渔夫的鱼篓里会说什么,它们的命运如何?给他们拓宽想象的空间,学生写的故事免不了幼稚,免不了缺乏逻辑,更难以摆脱模仿的痕迹,但学生鲜活的思想融进了很多童心、童趣、童真。
三、利用图形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片面性、模仿性的特点。为其提供的观察材料越具体、越翔实,他们的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越明显,有时甚至强化了他们的这些特点。换个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些抽象的图形,他们的创造想象反而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图形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由抽象的图形到生动的画面,是创造想象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由此及彼的联想,深化认识
联想是想象的前奏,是向想象的过渡。有人把联想作为想象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一种事物进而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联想,不但使作文的材料丰富而充实,而且还使作文的内容正确而深刻。
一、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新
儿童对事物富有想象力,而他们对事物想象的过程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播下创新的种子。
比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时,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你能想象出皂荚树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到黑板上画出高大的“皂荚树”。在几个同学的合作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黑板上画出了又粗又壮、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此时,还有几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可见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作为教师,便要让他们到黑板上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皂荚树”来。哪怕有的是没有树叶的,有的是把树叶涂上了黄颜色的,有的一片片叶子是张着苦脸的,还有树叶滴着汗珠的。黑板上画的几棵高大的“皂英树”,不仅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们活跃的创新思维,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创新欲望。
二、启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引导学生创新的重要一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上《捞铁牛》一文时,有个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书中的办法真的能把铁牛捞上来吗?”作为老师便把问题顺势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想出最好的办法证实这个问题。在几名同学有条理地讲述了如何捞铁牛的过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做个模拟实验来证明一下。”通过实验,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了。在这个和谐、活跃的气氛下,一个同学对课文提出了疑问,他说:“为什么不用吊车把铁牛捞上来,”话音刚落,便有同学站起来反驳了:“一千多年前还没有吊车呢!”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而且学生们积极参与创新的意识也有所增强,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项目管理能力;认证考试;SE-CDIO;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组织所重视。在大量的项目中,企业决策者意识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可以大大降低项目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那些拥有良好项目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已成为各个公司追逐的对象。针对软件业迅速发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供不应求的现状,我们在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利用SE—CDIO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实训和校企合作进行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景,并有效地运用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来管理项目,从而减少软件工程项目中因为管理方面的失误导致的损失。
1 SE-CDIO课程改革
SE-CDIO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灵活适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目前项目增多、规模变大的国情,该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在航空领域最早使用CDIO方法之后,MIT将其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提出CDIOfConcel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模式。SE-CDIO实现CDIO和软件生命周期的有机结合,其中SE-C是软件需求,SE-D是软件设计,SE-I是软件实现与测试,SE-O是“软件运用+产业化+市场营销”,让学生经历“理论一技术一生产一应用”的全过程。该体系对软件工程专业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具体目标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基于SE-CDIO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课程改革。在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为软件学院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软件项目管理”。该课程以优化整合知识点的项目实例为基础,以认证考试为驱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中认证考试采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组织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
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据悉,未来3年需要万名经过认证的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的规模、数量、投资额度、资金来源、资金渠道等要素的多元化及管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由项目管理领域权威认证PMI进行组织,现可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中文等9种语言进行考试。1999年,PMP在所有认证考试中第一个获得ISO9006国际质量认证。目前PMP证书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职业管理资格标志性证书,有一定的国际权威性。我们针对PMP认证考试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传授项目管理方面的5大过程及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和职业道德,通过PMP真题的考核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技能,通过与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接轨的方式,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
以认证为驱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主要教授软件项目管理9大知识领域: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目的是结合软件开发过程介绍项目管理的过程(包括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及收尾)、项目管理的方法论、项目经理的职责,以及如何进行软件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及采购管理。课程分析了很多有意义的实际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将其中的知识应用到项目管理的合理框架中,为未来的创新者和经理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 SE-CDIO的校内实训过程
为了强化项目管理能力,我们进行了综合实训。软件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有其特有的产业链、项目背景、策划过程、开发过程、内容和生命周期。我们基于软件项目的特点,形成以能力结构为特征、能力培养为主的SE-CDIO的实训过程。设计SE-CDIO的实训过程使学生能够使用管理知识和技能、项目环境知识、软技能和人际关系管理、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掌握现代工程的工程链,进行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运营等环节的管理。实训过程要求学生在必修课“专业实训(1)”“专业实训(2)”“创新设计”“软件工程”和大量选修课程中完成工程化大作业。
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软件生命周期,完成软件系统。大作业具体包括:(1)签署项目开发合同,完成合同文本;(2)完善系统功能的描述;(3)根据提供的系统整体要求,按系统功能制定任务分解结构;(4)采用具体的估算方法,编写项目规模估算表,并对项目进行规模成本估算;(5)采用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编制项目的进度计划表;(6)编制此项目的配置管理计划:(7)标识可能影响项目的10个风险,并提出处理每个风险的建议。学生要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软件实用项目的模拟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参与项目的分析、设计、进度控制,并利用相关工具进行系统演示和讲解。
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题目,学生需要自主地进行社会调查和背景研究,从而规划项目,确定项目范围,并通过沙盘演算,制定虚拟项目的投资计划,撰写项目建议书或商业企划书。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协商的教学关系,以项目为主导,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管理活动,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在实训过程中提供资金资助各小组对项目开发技术进行技术研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和研究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学生在此基础上申报校、省和国家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在确定的项目范围内,要求学生针对项目特色进行项目三要素(时间、成本、人员)的管理。学生要有效地采用计划管理方法,熟练掌握和使用国际流行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遵循技术规范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软件项目的目标。实训过程中,小组成员间要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沟通,定期召开会议,提交会议报告。学生在实训工作环境中将了解到风险和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学会与不同特长、习惯和爱好的人合作,最终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把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考核体系,不单纯地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组织运作能力、过程的规范性和文档撰写能力,还要特别重视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其中,大作业中选题的意义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各占5%,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选题;项目完成的技术水平(个人)和工作量各占15%,主要考查学生的工作量以及完成的难度是否达到标准;技术路线的可行度、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及团队合作精神各占10%,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出合理可行的技术路线,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报告撰写质量占30%,综合考查了报告的完整度、逻辑结构、内容、文字表达、图表制作及整体效果。
3 SE-CDIO的企业实训过程
SE-CDIO以企业产品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为教育对象,把企业需求与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咨询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和非营利性咨询公司等不同的职场需求,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场规划。SE-CDIO的企业实训过程主要是学院和企业确定实训方案、实训课程计划、签订实训合同,其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在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企业派出项目经理进行指导,企业实训时间为大四上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统一集中实训。
企业实训方案将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进行设计,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实训内容。实训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熟悉实际项目的管理流程。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采用团队合作角色模式,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按组进行管理,按照公司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模拟项目的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机会担任项目团队大多数角色,并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实训过程采用阶段模式。第一阶段进行项目过程体验与训练,通过此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知识和项目经理的职业特点,掌握项目管理流程;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全面技能;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角色定位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企业实训成绩与小组成绩直接挂钩。实训过程中采用自荐、演讲、投票的方式评选各项目小组组长,小组长和企业项目经理签订项目开发任务书,按企业给出的需求完成相关任务,由项目经理和小组长对各组项目分别评分,并评选优秀项目小组和个人。个人最后得分为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之和。其中小组得分主要根据项目组各阶段完成工作情况、工作氛围、士气和工作纪律、采用的工具等进行评估,个人得分主要根据学生的概念掌握程度、相关技术熟练程度、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估。
通过企业实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不同企业和项目的项目管理,积累实际项目管理经验,有计划地学习和培养相关技能。同时,建立网站和数据库,有效地组织和公布各企业的职位招聘信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引用专业的性格测试如CSMP等帮助学生进行性格分析,引导学生小组有效地任务分工和小组合作。
很少有学生在企业中能直接承担项目经理工作,SE-CDIO的企业过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技能。学生将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职场规划,了解项目经理的职能,掌握企业使用的管理工具,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分配、进度安排和资源平衡等。学生将利用相关知识有效地管理时间和组织活动,学会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养成要事优先等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盲目无效率地利用时间。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新意;心理倾向
实施创新教育,发现和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拼弃一言堂,给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的群体中去发现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发现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创新意识,简单的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思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心理倾向。这种意思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则能表现出来。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情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极其宝贵的创新意思的显露。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以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装的标准。”显而易见,教师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大障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科学的反映,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明确地主张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如果教师的“教”始终建立在学生怎么学,怎样才能学会的基础上,那么教师也就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去教,学生创新意识突出的表现才能被教师所发现,才能被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引导,促其发展。否则,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会被错误地认为是“别出心裁”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新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象高尔基那样,有“把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奥秘通通揭开”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意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思考总是和提出总是有独到见解,敢于冒风险,不断地超越自我。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发展性的培养。
3.让学生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对实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为此进行顽强的劳动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做到既不盲目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拒绝一切有益于实现批评和建议。调动学生求思求知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自觉的、主动的参加操作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4.让学生有充分自的行为中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果断性。
要使学生能坚持不懈、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创造目标的行动,能百折不挠,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造理想都不过是空谈。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任务,使他们经受一定困难和艰苦的磨练。要使学生能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和执行决定,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不能立即终止自己正在进行的行动,不犹豫、不踌躇。要培养学生的果断性,一个十分很重要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从事活动,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成为惟命是从的“小奴隶”。
【关键词】思想实验科学素养
利用科学发展史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科学史中的有关思想实验史料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思想实验,有些老师往往只重视了思想实验的知识功能,对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则较少进行挖掘,特别是它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1什么是思想实验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可知,思想实验 (thought experiment)是一种按照实验程序设计的并在思维中进行的特殊论证方法。它既不同于真实实验,也有别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是按照假想的实验手段和步骤,进行思维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果。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伽利略、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大师都曾经借助思想实验延伸其理论的触角。
从科学思想实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实验主要特点。
1.1 可操作性。思想实验不是实际进行的实验,但是它是按照实验的格式展开的,是可操作的。
1.2 严密的逻辑性。思想实验的操作过程,既是想象自由展开的过程,又是逻辑运动的过程。在这中间,逻辑起着主导作用,它引导、控制着想象,保证想象既是丰富的.又不是胡思乱想。
1.3 高度的创造性。科学家做思想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因此其探索是前无先例的,带有高度的创造性。
2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进过程,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概念的含义也将不断变化。本文采用以下观点。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人们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程度和实际操作本领。
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把握事物本质的策略与熟练程度。
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习惯是长期积累和科学行为的定型。
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精神是指人所具有的科学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中以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科学的原则、信念和标准组成的科学价值观为核心。科学态度则指个体在科学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论和行为倾向。
我国在制定中学"科学"标准时,认为科学素养还应该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这些都是科学素养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3利用思想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
思想实验可以对所研究的过程设想出真实实验暂时不可能或原则上不可能达到的实验条件,进行逻辑论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现了物理学研究事物的方式与方法,而且也蕴含着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时所伴随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都是值得挖掘与充分利用的。
3.1 挖掘科学史中思想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伽利略是第一位思想实验大师,他重视实验对理论的检验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劣、实验条件的简陋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思想实验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并依此获得许多重要的发现与结论。
重力作用下的落体运动在伽利略的力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他在关于落体运动的讨论中仍然运用了他早先提出的"落体佯谬",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提出诘难,然后逐步显示出他的研究的全部丰富内容,在这个思想实验中,他已把早先所说的密度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改变成重量不同的物体。对话是这样进行的:
"如果让两块石头(其中之一的重量十倍于另一块的重量)同时从比如说100腕尺高处落下,那么这两块石头下落的速率便会不同,那较重的石块落到地面时,另一块石头只不过下落了10腕尺。"
"如果我们取天然速率不同的两个物体,显而易见,如果把那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速率较大的那个物体将会因受到速率较小物体的影响其速率要减慢一些,而速率较小的物体将因受到速率较大的物体的影响其速率要快一些。……但是,如果这是对的话,并假定一块大石头以8的速率运动,而一块较小的石块以4的速率运动,那么把二者连在一起,这两块石头将以小于8的速率运动;但两块连在一起的石头当然比先前以8的速率运动的更重。可见,较重的物体反而比较轻的物体运动的慢,而这个效应同你的设想是相反的。"
这个佯谬不仅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破绽和逻辑混乱,同时也表明了,运用这种思想实验的推理法,比起永远可能被人挑剔的真实实验,有时会更有说服力的一个包含着错误的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说明了重力作用下的落体运动规律,而且体现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认真观察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然后进行论证。更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对于前人的观点不是盲目的接受,而是具有怀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实事求是地面对科学并勇于坚持。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范畴,因此,从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吸取营养,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2利用物理学方法中的思想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如果所设想的条件是完全理想化的,如绝对真空、绝对光滑等,在这种条件下所进行的论证称为理想实验法,它是思想实验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一部分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很多。如牛顿运动定律等。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伽利略与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数学的方法,但是他所谓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是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又要从观念上排除这种摩擦力,这就需要全新的概念体系来支撑将做得实验,包括设计、实施和解释实验结果,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数学处理相配套。伽利略的研究程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证明。牛顿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完善,牛顿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归纳-演绎"法,并且认为演绎的结果必须重新诉诸实验确证。牛顿运动定律就是这些过程的直接结果。
牛顿运动定律不仅内容上说明了自然界的重要定律,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想同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中了解到的资料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现象合理简化并建立起恰当的物理模型;运用思想实验,即在绝对简化理想条件下,运用思维中的逻辑演绎推理导出某种科学结论,再去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的过程。
从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而且还涉及一种比较完善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对后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现过程本身也暗含了牛顿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应该给予充分利用。
3.3利用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部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强调科学与社会,技术的联系,必须看到,现代科技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学生对于现代物理学有些初步的认识。如中学物理课本加入了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一些量子力学的简单介绍。但是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上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不能完全直接靠实验证实或证伪的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其中都包含有丰富思想实验的部分。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霍夫斯塔斯曾说过:"我相信任何一个喜欢自然的人都应该学习量子力学,并不是他的数学而是他的思想"。进入21世纪,无论是中学生或者是全体公民都应该不同程度的知道一点什么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量子力学有什么作用,已经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很必要的。
使学生能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能使学生增长见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进行思想实验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4.1 处理好思想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关系
思想实验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但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以实践为基础.按照实验的格式操作展开,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其推理过程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为根据的。而这些逻辑法则,都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且为实践所证实了的。
思想实验和真实实验又是紧密联系和互补的。科学中的理论、规律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中的假设、争论也有赖于真实实验的验证。
有时两者往往密不可分地穿插在一起,真实实验为思想实验提供经验材料,思想实验对经验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并为真实实验提供理论指导。从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的活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4.2不能忽略物理学史中被证实为错误的思想实验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再多的科学实验都不能完全证实一个理论,这是归纳法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一个否定例证就足以证伪一个理论。在物理学的思想实验中,有的已被否定,但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作用,那些被证伪的思想实验往往是一个新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石,如伽利略在给出著名的"落体佯谬"的最初说法时,他所说的是同样材料而不同大小的物体,并非指所有的物体,其前提是错误的,结论也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他的过程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他后来得出普遍的结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些过程都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的。
4.3 思想实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思想实验能够成为一种不替代的科学方法,是由于思想实验以其科学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补充了真实实验的不足。比如,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某些实验条件,或者某些条件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被满足,比如,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所需要的无摩擦力的平面。但是,这些条件在逻辑上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人们可以避开实际的技术困难。在思维中把这些条件制作出来,或者对现在条件进行理想化抽象,在想象中实现这些条件。进而在头脑中展开类似于真实实验的"仿真"过程,推断被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
必须看到,思想实验中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进行积极的科学文化教育,而且思想实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
[2]杨仲耆 申先甲.物理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潘传增等.简明物理学史教程[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杜,1999.
[4]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团队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52-02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1]。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其宗旨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2]。但是,在以昆虫学为试点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却发现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的效果明显,其根本原因归结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中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未能很好地以团队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和管理,从而没有通过实施项目达到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此,本文以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根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团队合作的问题,剖析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大学生缺失团队协作能力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大学生以1990年后为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这一代人往往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主张独立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加膨胀。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更加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主动性。
1.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以考试升学为目标,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而不是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具有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填鸭式等特点,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提高,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利于青少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那些经历过应试教育而考入大学的学生,思维模式已经定型,难以很快适应团队协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这部分学生以独立学习为主,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欠缺。
2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途径
2.1 加强教育 在以昆虫学为试点的项目教学法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团队协作重要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具有好奇、竞争意识强等心理特征,在思考问题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追求个人成才,但是在自我教育上还存在着不足,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追求完美等等。他们需要有人来引导和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思维习惯。在项目教学法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教育方案,并进行不定期的督促和检查。例如,以介绍其他团队协作的成功案例作为教育内容,该团队成员以“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为学习目标展开研究,不仅发表了科技论文,还在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成功案例的介绍,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行为,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促进学生以团队协作为模式来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加强教育,指导他们在团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只有达到团队成员和睦相处、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效果,才能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去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2.2 因材施教 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是现阶段倡导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4]。首先,在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探讨和总结出使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相应对策。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并适时进行恰当的评价。例如,在以“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小组中:有的学生善于进行任务分工和管理,可以安排这样的学生做组长;有的学生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可以安排这类学生做户外调研;有的学生喜欢做实验、分析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可以安排他们做室内研究工作。其次,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培养[5]。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和将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例如,园林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都有昆虫学这门专业课程,园林专业学习昆虫学主要是针对园林害虫防治,而动植物检疫专业学习昆虫学则是检疫有害生物。这两个专业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其发展方向亦有很大差别。因此,对这两个专业的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对昆虫学课程的应用过程中的设计方案是不同的。只有做到使每个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能力特长的发挥很好地相结合,其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更加实际有效。
3 结语
本文针对项目研究中如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缺失团队协作能力的两点主要原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接着提出了加强教育、因材施教这两个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途径。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使现代大学生能以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科研创新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研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得主观能动性。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锻炼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穆丹,吴甘霖,吴彦,等.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159-160.
[2]姜永成,华秀萍,颜兵兵,等.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法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7:29-30.
[3]卢现祥,唐静芳,罗小芳.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6):5-12.
[4]曹启富,张宗胜,黄智勤,等.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73-7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性;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59-02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觉悟,也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怎样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呢?
一、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所谓课堂教学实践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直接经验是其必要因素。因此,亲身参加实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
而现今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当今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参加实践一般本应集体行动集体组织,而这样就形成较大的规模,对提供实践场所或基地的单位来说,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影响生产、经营和管理。所以实践中,能够去的人数比该去的人数要少得多,往往只是班级的代表,每班1-2个,占全班的3-5%,很多同学根本不能参加实践,不能获得亲身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外出实践也总是受出行(成本)和管理压力(队伍庞大,组织管理困难)的限制。于是形成了去与难的矛盾。解决此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中找出途径与办法,就是向课堂内要实践性,从课堂中这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实践的效果。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现有的社会条件、技术条件为我们这种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采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媒体素材和合适的方法就能够实现我们的目的。我们即有比较方便的媒体资源,也有技术较好的技术设备,只要我们花些功夫,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对素质教育有良好作用的素材,只要我们根据理论讲授内容的需要,搜集、整理、组合,就能很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较好的实践的效果。并且,经常是有的效果还是出去实践所根本达不到的。因为,这种课堂实践能通过电化技术和媒体资源的结合,加之与所讲理论的搭配,已能够让我们坐在室内就能切身地“更近”地“接触”到更大更广更深更多的实际,从而获得巨大的“实践”教育,而且,这其中很多的“实际”是高度的综合的、只有“坐在室内”(直接看处理后的综合成果)才能接触到的。因此,课堂实践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相关的工作者和直接的主管部门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怎样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一是讲清讲透理论。理论要必须讲清。理论是什么,内容有什么,要讲清晰、清楚。同时,理论所指是什么,提出的背景缘由、内中层次含义要讲清讲透。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就在于用理论武装我们的青年学生,培养其素质,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里面有理论的最基本、最精华的东西,还有理论中国化的精髓和灵魂。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瑰宝,是先人和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所不能不坚持的东西,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不能不学。但是,客观地说,我们在理论组织上往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非理论本身的原因,而是理论教材内容组织的原因),有的过于抽象,有的过于形式,有的过于繁琐,有的是针对性不强。公共理论课教材中理论内容不够简明,篇幅过大,要将所学的课文读一遍都要很长的时间,在当前学生课业多、课时紧、还多有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对非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这就给大学生们的学习造成难度。目前,学生普遍不愿对理论系统学习。而理论还是应该讲,且要讲好。针对此情况,我们给学生讲理论就应当力求简明,做好量和深度的把握和控制,要“化庞为简”、“化散为紧(谨)”,化“多杂”为“简明”;去“形式”求“务实”,舍“随时随人”而变求“稳定地”发展;由“搬用”讲话条框到拿来“主要精神”。这就要进行一个分析删减与精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在《概论》课中,讲到文化建设时,首先讲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方面做得怎样,有什么欠缺,进行先进文化建设要建什么,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怎样的。本着务实精神来抓住学生,这样才能对学生生产吸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要讲清讲透理论,就不能不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要联系过去的实际,联系当时的实际,更要联系现在的实际。学习是为了最终解决现实问题。联系实际,就要认真筛选,要找出恰当的事例问题。分析要深刻,不回避问题,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二是课堂上要积极地调动和发挥学生们的主体积极性。教师教学设计要瞄准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眼大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和创新素质培养。教学中要多设问题。科学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挥自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学生敢说话、不惧上、求真求实、着眼实际、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相信学生和尊重学生,认真耐心地为学生解答问题,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给学生以知识的满足,提高学生的认识,启发学生的智慧。同时,要多开展讨论、辩论(师生间、同学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培养其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也要用心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考评学生的依据。
实践中我们还积极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精心设计内容。主要有“历史上的今天”、“今日要闻”、“昨日学习的体会和认识”、“我对……的研究”等和诸如“如果我是哈尔滨市长(市委书记、国务院总理、教育部长等等)”等主题演讲。通过这些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和学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此外,我们还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如安排学生就特定内容备课、讲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主动意识,培养其(社会)角色感,培养其自信心。还有就是开辟第二课堂。积极进行开门教学,将课堂延伸,带领学生兴趣小组走出去,到学校周边去,到现实中去,或徒步或骑自行车,进行观察、考察,发现问题,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和能力。这其中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和激励学生。
三是积极选用媒体素材促进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媒等文化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新闻文化事业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有大量的事件被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及相关理论能及时宣传,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民众对国情的了解和关注,很好地发挥了社会民众对地方社会和国家事件的干预作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政策传播的作用不断加强。这其中,大量的素材都是教学的上佳材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绝佳素材(如用影片“华氏911”来讲美国民主)。而这种素材,若凭我们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或永远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必须注重利用这些活生生的素材。实践中,我们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做了较多的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理材料,刻录了大量光盘,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良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性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能冲淡理论内容的教学。须知,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简单的;拒绝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愚蠢的。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和轻视。
二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能最终取代社会实践,只能为社会实践做更好的准备,只能是预演,是训练,是前奏。任何将课堂实践代替社会实践的认识或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实践中我们要千万注意。忽视理论或不注重实践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是在精心准备和设计基础上的。不是只说说,做表面文章,而是本着真正的务实精神的。没有认真的准备或设计,就硬着头皮上来做、讲,是不负责任的,是十分有害的。
关键词:创设氛围;创设形象;练笔写作;综合阅读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对于中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而言,有一个合适的场景,恰当的氛围,对于想象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想象氛围的创设,不断
提升学生热爱思考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让学生们
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氛围的创设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一个问题就难住了所有学生,这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形象,体悟感情
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形象,给学生的想象提供思考的素材。比如,老师在课堂中讲到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在分析到人物性格的时候,让学生换一个方式去想,如果主人公没有做出原文中的选择,那么该小说的结局将会怎样?对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慢慢去引导。
三、练笔写作,激发阅读
练笔的途径有很多,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练笔来培养想象思维。语文课本可与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很好的途径,语文课本中会有较多的空白部分,学生可以在这些空白中挖掘教材中的意犹未尽之处,还可以通过
自己的想象修改课本中小学的一些结局,这些都是不错的练笔方法。
四、综合阅读,激发兴趣
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不断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看完文章之后,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展开分析和探讨,以及扩展性的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针对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的
状况,为了不断地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本文提出了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创设形象,体悟感情;练笔写作,激发阅读,以及综合阅读,激发兴趣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李宝通.灵活多变得心应手:例谈语文新课改中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象力这么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激活思维,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形象性等品质。思维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越强,思维就跃活跃;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强。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
脑筋急转弯训练。利用课前三分钟,出示一些脑筋急转弯或开发智力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开拓思维。如:“”、“”、“”像什么?再编一个小故事说话;“”想一想用一笔连接这九个点有几种方法?
编字谜。在教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字形或字义想象编字谜,猜谜。如:学生在记“灿”时就说:火山爆发;用“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上方,中间秃宝盖,几字在下方”记住了“亮”
听故事。让学生听一些发明发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如给学生讲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如何发明炸药的故事;告诉学生由于爱迪生坚忍不拔,后终于发明白炽灯泡的故事。还可以在课中或课余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小发明:如盲人用的自控饮水桶、定位墨水瓶、无泪蜡烛、新型方便卫生的胶水瓶等等,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2.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大胆猜想。
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希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吸引力: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想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切忌不能斥责学生,一面挫伤学生求知和想象的积极性。
3.培育真挚情感,以激发想象。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作家创作是对生活的复现,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密不可分。想象是在一定情感下诱发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有了它,就能展开想象的双翼。学生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可以激发、调动和开阔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呢?
(1)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见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就越真挚。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让他们逐步提高认识,及早树立是非观念,能够分辨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情感。
(2)创设情境,激感。具体生动、优美感人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音乐渲染、现场表演、图片显示、录像再现和生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感知、理解、感悟、动情、想象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激发想象的目的。
(3)阅读名篇,丰富情感。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崇高的信念,真挚的情感。不同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篇佳作,烂熟于心,不仅会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能力,而且读者的心灵自然会受到震撼,受到启迪感染,滋生真挚情感,放飞想象的翅膀。
(4)投身实践,发展情感。有人说,实践是情感的源泉。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情感。通过开展“学科学,动手做”、“保护地球,清除污染”、“关爱他人,捐献钱物”,以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种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爱科学、爱环境、爱他人、爱学习、爱美等种种真挚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81-01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组合、改造,以形成具体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来源,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化学学习能力。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使用“微观想象力”来学习化学。所谓“微观想象力”,就是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出发,想象用显微镜和肉眼观察不到却客观存在的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化。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需要。化学是一门抽象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初三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只有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培养微观想象力。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正负级相连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通过观察这一宏观电解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肉眼看不见的分子与原子,理解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解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微观化学现象。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光下容易晒干;两块糖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放在热水中的糖块溶解得比冷水中的糖块快。然后指导学生从这些宏观的生活现象中,想象出微观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就越快,从而理解分子的特性。
二、运用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通过观察来认知和分析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化学学习中,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三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分子、原子等化学微粒的空间构型及其变化。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立体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石块、木棒、双面胶来构建一个金刚石分子的内部结构模型。构建模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四角有棱,类似于晶体的小石块比作碳原子;然后用木棒和双面胶把这个小石块与另外四个同样的小石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通过这样的立体模型,让学生明白碳原子这样的网状组合能形成活性差、硬度大、不易分解的固体,这就是金刚石特别坚硬的原因。同时,教师可以用同样的小石块,用木棒和双面胶把它们一层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石墨分子中碳原子的组合结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学生能很容易想象出石墨分子中碳原子的组合方式,从而理解石墨中碳原子层与层之间结合的方式比较脆弱,所以比较容易分开,导致石墨具有质软、可塑性强的性质。通过这两种模型,引导学生展开对微观原子组合的想象,理解“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原子组合方式不同,导致物质的性质也不一样”的观点;同时学生也会理解,如果设法改变原子的结构,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质,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通过立体模型,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不仅能使教学过程活泼生动,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通过启发,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某种观念的启发下,形成新概念的过程;而联想则是思维在多种观念启发下,重新组合成新概念的过程。由此可见,联想是多种想象的组合。通过联想,可以使原本孤立、零碎的想象成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把混乱想象变为有序的想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氢气与刚学习的氧气相比较,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制取氢气时,让学生联想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联想比较,学生认识到氢气不能用类似于氧气的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因为这样制作氢气耗费成本高,且危险性高,操作难度大,在实验室一般用金属和酸反应的方法来制取氢气。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制作条件,学生能总结制取氢气和氧气的不同在于,制取氢气时无需加热,而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这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联想到相关的多种事物,并从对事物的比较分析中,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路。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点不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善于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科学研究和创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如时间想象(过去和将来或经过的时间)、空间大小想象、位置想象、行为想象、过程(产生、变化、形成、发展)想象、结果想象……想象思维活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理解科学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经历,学生在遇到新事物时往往能记忆起曾接受的知识,并产生想象,而想象可以不再需要依赖实物,可以想象宇宙几亿甚至几百亿年前的情景,也可以想象微观的世界。
二、合理利用的教学资源。
(一)通过猜想与预测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前提
科学远不只是设计实验以及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解释或得出结论,提出聪明的猜想和预测也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科学探究内容、有结构探究材料以及机会进行猜想和预测。学生进行猜想和预测的过程,就是展开想象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处在积极的起始萌发状态的思维过程,每一项猜想和预测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猜想和预测是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科学课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猜想或预测,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四年级的《不翼而飞的水》一课中,把水烧开并不是本课的最终目的。在观察水开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后,让学生继续想象,水开后水温会继续上升吗?水会变少吗?消失的水变成了什么?这都需要学生进行预测、猜想。运用好教材中培养科学想象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想象,能使探究活动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在经历想象之后,探究活动可以事半功倍地收到数利并举的教育效果,这是我们教师在以往的科学启蒙教学活动中所没有意识到的。
(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是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基础
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课程资源,如六年级下册《物竞天择》一课中,有关马的进化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6500多万年前,原始森林中始祖马是怎样生活的,它的体型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森林减少逐渐变成现代草原,马又是怎样生活,它的体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联系到我们人类,生活环境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的体态会发生变化吗,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都需要学生充分去想象。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才能充分认识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不同年级教材内容的安排实际上也给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中年级的“不倒翁”,不仅有可供想象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拆开让学生明白内部结构,从而掌握其中的道理。
(三)多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主要途径
科学想象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动脑,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不是通过某节训练专课或某项活动就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要通过抓住生活点滴、相关事物所呈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儿童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许多事情都能成为指导学生想象的材料,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留心教材,想象活动随时可以进行,要让学生在不断进行想象的过程中逐步丰富记忆的表象,以诱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