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再造想象是依照词语描述或图表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因为再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本人独立首创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现别人曾经设想过的形象,所以再造想象不但灵活、清晰、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再造想象在青少年的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语言材料,启发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有些课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要求学生把文章续写下去,学生思想会展翅遨游,积极探讨。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旨的钻研。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杂彩纷陈。学生按自己想象的写续篇,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此外,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运用了省略号。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凭借形象材料,启发想象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表象;词语;句子;作文;口语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谈到初中作文时有这样的指导意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就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改革来看,各省市开放性的试题大量出现,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些题很多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考想象力是一个热点。考查的形式虽不是作文题,但最终也要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句子、段落或篇,都可以说是想象力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丰富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做好准备
想象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编初中教材第二册六个单元的内容丰富多彩:人生、社会、自然、文化、探险、动物……课本的编排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
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电教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不像课堂上一样要受许多束缚,在兴趣小组学生全身心都处于极度松弛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果我们指导得法,学生在兴趣小组的收获将会大大超过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最终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宋代心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也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词语和句子的积累,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素材
要发明、创新,首先在我们头脑中就必须有大量的素材,没有一定数量的素材为基础,想象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成语的积累
(1)成语含义训练
教师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写出一些成语的含义。如:百发百中、三心二意、气冲斗牛、锲而不舍、锋芒毕露等等。
(2)成语积累训练
如:“马”字开头的成语归类: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也可以举办成语接龙比赛,如:“马到成功―功成名就―就事论事―事在人为……”
2.句子的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如:2001年云南省文科状元孟涓涓从小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她读过许多中外名著,能够背诵很多名篇名句,长期的积累不仅使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她的想象力,
她的高考作文能获得满分,难道不是得益于文学素养“厚积薄
发”吗?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也常设计这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训练可注意两种形式――仿句和造句。如:
(1)依照《春》最后三个比喻句子,写一个写春的句子。
(2)仿照《皇帝的新装》“既不……也不……也不……除非
是……”写一个句子。
(3)如果生命是流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烈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 。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4)完成对偶句创作:品千古美文, 。
(5)流行榜――歌曲自由。流行歌曲是学生最熟悉的艺术作品,绝大部分学生都熟悉不少歌词,歌词中也不乏名篇佳句,让学生来串,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
(6)随意词语。先从写两三个词或短语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使学生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通过写作文,加强想象力的训练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同样,在语言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来加强想象力的训练,想象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想象训练可分三步:
1.续写作文
续写是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重新创作,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在续写中得以充分表现。如,让学生续写《孔乙己》:有的写孔乙己被人救后大彻大悟,参加了革命党;有的写孔乙己遭遇老同学范进,再受羞辱;有的写孔乙己因时光突变,来到今天的繁华都市,竟去给“入目三分”网吧纠正招牌的错别字等等。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2.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既可考查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可考查学生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一些风景画、连环画主要是画面内容的描绘,而一些漫画则主要是看学生从中受到何种启发。看图作文更能看出学生个性思维,同样的题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
3.幻想作文
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敢于让学生去对陌生的未知世界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去幻想。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某一点触发其想象的闸门,从而展开想象去写。也可设计一些这方面的命题作文,如:《二十年后的相聚》《假如我是总统》《黑板和粉笔的对话》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我们可以拟一些驰骋想象的作文题让学生训练。如:《我的理想》《梦游海底》《我长大以后》等,激发学生想象,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培养训练想象力的作文的形式要不拘一格,但始终离不开一个原则: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欲望。
四、开展口语活动,激发想象力
学生的思维活跃,对许多事物都大胆想象,老师可开展口语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初中第一册教科书中的第四单元,有一个探索月球奥秘的口语训练活动。我先布置学生查找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包括有关的传说、神话、诗句等,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关于月亮的文化。几个同学介绍之后,就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发表演讲。同学们大有兴趣,展开大胆的想象,说出了许多有趣、新鲜的话题。
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如果你是月球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你将计划怎样开发月球?经过几分钟的议论之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如开展科学研究、移民、旅行、生产等各种活动。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形象。他愚蠢透顶、爱慕虚荣,在两个骗子的行骗之下,众目睽睽地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而童话在揭穿皇帝的丑态后就结束了。那么,皇帝受骗出丑后回到皇宫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想象:皇帝被贬为平民百姓,皇帝以前的衣服送给一些贫民、农民;有的学生想象:皇帝回去之后,痛改前非,开了许多会议总结受骗的教训,从此管好朝政,成为好皇帝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社会的长足发展。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未来世界的开拓和创造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粗略地指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但要真正落实下去也并非易事,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一、朗读课文,创造想象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二是以教师分析指导代替朗读。新课标下尤其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读畅(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感情脉络与主题思想,既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又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学生读起来不会感到空洞无物,也不会矫揉造作。在朗读课文时,每个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同,对节奏的快慢、语言的轻重、语气的声调处理不同,那么读起来的效果自然就纷呈各异,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的理解、感悟、处理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深入钻研,苦心经营后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至此朗读课文不会是“见字出声”层次不分,模棱两可,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准确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这难道说不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享受吗?
二、质疑解惑,激活想象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解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留给学生质疑解惑的想象余地,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诸多问题,确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内合作探究解答,学生在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只起一个引路人或指路人的作用,没有了师道独尊,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想象天空的功劳?
三、综合学习,拓展想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一项崭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现行语文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成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载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均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如在“探索月球奥秘”这一母课题下,按递进层次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1、月球奥秘知多少(搜集资料,汇报成果)2、观察月球的运行,参观天文台(观察、参观)3、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搜集资料,讨论)4、我是月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5、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运用资料,发挥想象,写作)。
学生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的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展示活动成果时,相声、小品、演讲赛、辩论会、小论文比赛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
一、提供观察材料,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
观察图画和实物作文符合小学生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优势的特点,有助于培养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倘若每一次训练都是刻板地再现材料,创造想象则难以增长。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插图,或在图中增设空白,或对实物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解决悬念。
二、提供故事,拓宽想象的创造天地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创造性是社会具有生命力的标志。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甚至可以是古怪离奇的幻想,都未尝不可。如学完《鹬蚌相争》一课,让学生续写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他们在渔夫的鱼篓里会说什么,它们的命运如何?给他们拓宽想象的空间,学生写的故事免不了幼稚,免不了缺乏逻辑,更难以摆脱模仿的痕迹,但学生鲜活的思想融进了很多童心、童趣、童真。
三、利用图形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片面性、模仿性的特点。为其提供的观察材料越具体、越翔实,他们的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越明显,有时甚至强化了他们的这些特点。换个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些抽象的图形,他们的创造想象反而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图形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由抽象的图形到生动的画面,是创造想象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由此及彼的联想,深化认识
联想是想象的前奏,是向想象的过渡。有人把联想作为想象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一种事物进而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联想,不但使作文的材料丰富而充实,而且还使作文的内容正确而深刻。
一、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新
儿童对事物富有想象力,而他们对事物想象的过程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播下创新的种子。
比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时,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你能想象出皂荚树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到黑板上画出高大的“皂荚树”。在几个同学的合作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黑板上画出了又粗又壮、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此时,还有几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可见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作为教师,便要让他们到黑板上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皂荚树”来。哪怕有的是没有树叶的,有的是把树叶涂上了黄颜色的,有的一片片叶子是张着苦脸的,还有树叶滴着汗珠的。黑板上画的几棵高大的“皂英树”,不仅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们活跃的创新思维,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创新欲望。
二、启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引导学生创新的重要一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上《捞铁牛》一文时,有个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书中的办法真的能把铁牛捞上来吗?”作为老师便把问题顺势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想出最好的办法证实这个问题。在几名同学有条理地讲述了如何捞铁牛的过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做个模拟实验来证明一下。”通过实验,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了。在这个和谐、活跃的气氛下,一个同学对课文提出了疑问,他说:“为什么不用吊车把铁牛捞上来,”话音刚落,便有同学站起来反驳了:“一千多年前还没有吊车呢!”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而且学生们积极参与创新的意识也有所增强,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