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67-01

所谓创新思维,也就是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传统的观点不相同的见解。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形态,是主体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通过多角度思维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必须要有权威,没有权威社会上就会是一盘散沙。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说纷纭的时候,权威性的意见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认识,对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亲自深入研究。接受知识的时候,便往往听从权威的意见。可是,有的权威是完全错误的,如“”提出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有的权威有局限性,如牛顿的经典力学。这时,便需要有人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来。不同的见解来自学习,来自实践,也来自创新思维。作为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成功地开创中国化事业,这与他的创新思维紧密相关。的创新思维丰富了,开创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国家理论创新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法和借鉴。当前,小学教育领域由于“应试教育”而存在缺乏独立创新思维能力的种种不利后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方法探讨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最为广阔,正是创新思维驰骋的广阔天地。从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一直到段落划分、词语解释等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我们正好借此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鲁迅小说《故乡》里的闰土,有些学生认为闰土太迂腐,也有的学生认为闰土很忠恳,还有的学生认为闰土太封建。不管这意见对不对,这也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还有《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的可爱。”我让学生谈对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的理解。有的学生说从“使劲儿向上升”体会到太阳在不断的努力;有的则说从“终于”看出太阳升起的艰难过程,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还有的学生说:“太阳升起好像在催我们进步”;另有一个学生补充说:“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那一刻,是在告诉我们乌云遮不住太阳……”我紧紧抓住这一时机,适时诱导:是的,海上日出这伟大的奇观,确实是催人奋进,它似乎在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懈努力。你觉得日出时还有哪些奇特的景观?你在村子里看会是怎样的?你在野外看会是怎样的?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主动创新并及时交流,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类似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语文课会给我们极好极多锻炼创新思维的机会。当然,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得注意一些问题。第一,教育学生切不可因为创新而拒绝前人先贤的知识,对前人先贤的知识,要采取“拿来主义”,先拿过来,然后再考虑对不对。如对孔子的一些言论,站在历史的立场上看孔子,孔子的某些言论确实有历史的局限性;站在世界文明的立场上看孔子,我们更应该感觉到三千年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可以汲取精华,除去糟粕。哥白尼如果不接受错误的“地心说”,就不会有创新思维,更不能创造他的“日心说”。第二,要教育学生善于分析哪些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创新,哪些问题根本无需创新。人类积累的基本知识,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就无需提出另外的见解,如哲学上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等。第三,在同他人争论时,要教育学生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兴许别人的创新思维是正确的呢。

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相信前人先贤而不迷信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现实努力探索,使自己的思维符合客观的要求。这样才能让真正的英雄有他的用武之地。

篇2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

一、 把握学生心理,重视兴趣与欲望的激发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明白创新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师生情感的作用,但兴趣更多应来自数学本身。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数学水平之间存在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 保持质疑问难,促进创新细节的把握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创学界的共识。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被动消极地听课,这是一个可悲的结局。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式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我们习惯于一种“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师通过提问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能促使人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到新奇的事物上,这种认识活动若能长期坚持以获得有关知识,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和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验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方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表面来看,一题多解也许耽误了较多的时间,但却体现了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思考、去发现的特点,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四、 注重参与,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篇3

【关 键 词】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0-03

“世界正在从崩溃中迅速地出现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地理政治关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传播交往方式的冲突,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观念。我们不能把昨天的陈规惯例,沿袭的传统态度和保守的程式,硬塞到明天世界的胚胎。”[1]因此,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推陈出新时代之中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创始人布鲁纳曾强调:“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仅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无论学习什么,我们都要从中学习和领悟到新的东西,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就我个人而言,在人类生活的壮观行列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政体,而是有创造力、有感受性的个体和人格。当一般群众的思想陷于呆滞、感情陷于麻木时,这种独立特性的人却能创造出崇高和卓绝的东西。”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思维是诸多思维活动中层次最高的,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创新思维是一种在不断更新或改变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新事物,以此来解决人类所未涉及到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认为,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时光飞逝,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能够把握住变化,在变化中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获得对事物全新的认识。二是首创性和独特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般思维活跃流畅,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解答问题快捷且见解独到。他们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实践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把自己大胆所想所猜的假设付诸行动时,若他想出来的假设能变成现实,那么这将会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能力。同时,极具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也必须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因为空想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将所想的化为现实,才能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受思维控制的。而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比如个人的气质性格、家境环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且相当复杂。本文仅从笔者平时生活接触到的领域进行思考,提出几点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想法,不一定全面,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了解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他的想象力丰富吗?他好奇心强吗?孩子的思维能力一直在提高吗?为什么他喜欢玩多过学习?你可曾想过你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学生吗?你是不是一直在强迫自己的学生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你一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领导者,你让学生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却可曾想过如此就扼杀了孩子探求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的扑灭?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个体从出生到12岁期间,可分成3个阶段:幼稚期、儿童初期和儿童后期。每个阶段的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喜欢玩的游戏,学知识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了解他的一切弱点和伟大之处,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伟大精神上的要求……只有这样做时,他才能从人的本性中吸取教育影响的手段,而这些手段都是极大地手段!”[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好奇心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处在发展期,他们接触到的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喜欢什么都想要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不要因为学生问过多的问题而感到烦躁,失去耐心。因为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发现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学生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给打压下去,会造成学生不敢去问、不敢去想,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如果当学生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这个怎么用?”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耐心帮助学生解答。如果遇到教师自己也不知道的,可以告诉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当今的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好奇心会相对减少,但是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学生打开学问之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生活中问题的答案往往都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告诉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有很多个。教师要抓“想象”训练,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所观察到的表象再创造出新的形象,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时,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把握住核心知识,其它时间只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思考、分析、归纳,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复旦大学创办者马相伯曾回忆,自己儿时最喜欢向长辈发问:月亮是活的吗?月儿生在哪儿?到了初三四时,他又问:为什么只有半个了呢?那半个上什么地方去了呢?但不幸的是,他的这些问题要么受到长辈的呵斥,要么长辈们就是瞎答。他后来从中总结出了经验教训,认为现在的父母或者幼稚园或者小学阶段的老师“一,要十分小心地培养儿童的幻想力,利用他们这种幻想力发展他们创造的天才。二,对于儿童的发问绝对不可表示丝毫憎恶的态度,不可有丝毫憎恶的心情,应当小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在成人看来极无理由的问题,都要设法指导他们。三,父母和教师对于儿童的说话一定不可造次,要处处诚实不欺,更不可用鬼神的话来恐吓他们。四,不要用食物的赐予或禁止为赏罚儿童的工具,因为这么一来,便种下了他们后来争名夺利的祸胎。”[4]

(三)注重生活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在他的影响下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取决于生活的变化。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让课程回归生活。可见,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同时又将受教育所得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从课内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学生要获得创新思维,就必须先参与实践,只有学生积极实践,才能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将毫无意义。其次,如果当学生能将自己所设想的事情变成现实,就有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引发学生再一次创新。这正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的过程,同时也将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兴趣盎然、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学生不一定要通过学校这样的途径来增长知识、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最后,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教学的中心应侧重于对生活有用。教学应该为学生生活所需要、为学生思维发展所需要,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发挥哲学、艺术在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是一门对人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学科。首先,“人的直觉思维定位于大脑右半球,而艺术直接关系到处理空间图形、色彩、声音的大脑右半球,因而它是培养人的直觉思维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5]其次,创新需要跳出模式思考,而创新又是艺术的生命。在通过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想象,通过自身的体会,对艺术作品进行独特地鉴赏。学生在进行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体、音、美、劳等的教育,实现自身创新潜能的开发,比如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曲目并试图将其表演出来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加入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的创作,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需要有创造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艺术教育在创新思维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人类开拓新的领域、开创人类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人类之所以会不断向前发展,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科学,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哲学体系的建构,因此学生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理性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比起其他学科来,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更纯粹、更直接、更彻底地符合思维的本性,它能在最高的思维层次上培养和训练人思维的辩证、理性的素养和品质。但目前学校哲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的哲学教育一直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我们通常把哲学划到政治的门下,并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当前的哲学教育急需我们深思并进行改革。

(五)小结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潜心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而且教学时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准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其次,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最好也要多多采用对创新思维教育有帮助的,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最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也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适时催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注 释:

[1](美)托尔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2]智邦编.人类怎样拯救自己[M].花城出版社,1988.

[3](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朱志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篇4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创新思维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52-01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学生改组自己所学知识,产生新颖成果的思维。创新思维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综合抽象的能力和敏锐的理解力,它能充分发挥人们从纷乱的事物中分析、研究、发现规律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向为“自主学”,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1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一般来说,使学生敢于创新探索欲望和对物理知识及其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才能成为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机和维持、调控作用。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如上八年级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教师讲解,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点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热机的发明等物理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动机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入新课时,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吸引同学们的视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电阻定律”时设置一个火力发电站的输电线路情景,同时对比家庭进线电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氛围。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不把自己摆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是以共同讨论的姿态进行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始终处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一片惊奇,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这样,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方法都只有一种。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较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先明确实验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经过思考,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4 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电脑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现代战争不能靠“小米加步枪”,现代化的教学也不能仅依赖黑板和粉笔。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5;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07-01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学习,认真体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优化教学形式,给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有能力组织高效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语文阅读动态,从而有效把握教学方向。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工作情况的考核,监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协调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之间的矛盾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效协调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之间的矛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模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只能够按照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新课标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两者之间势必存在一定的矛盾,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考量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能够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在传统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文章的音频,让学生倾听,从而使其拥有更好的感受。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作者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体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创设多维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效果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随着学生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也得到良好发展。由此看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多维的课堂结构,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首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应鼓励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发表观点和进行质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实现思维创新。例如,在学习《劝学》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既包括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也包括一些道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阅读兴趣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演讲比赛,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开展创新教育,长期坚持下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提问:“大家是怎样想的?”然后利用多媒体来一步步呈现,无论学生的思维是否正确,显示出来以后都是很好地重视思维过程的资源。这样的教学,所有的学生都能自省自查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

(1)进行统摄思维训练

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利用多媒体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块,生成系统。

(2)求异思维训练

利用求异思维的特性,从给定的信息出发,让新知识进行辐射,产生系统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部分错误的分析材料,从而训练学生挑毛病的能力,以及从貌似荒谬怪诞的观点中找出合理因素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鼓励多思,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在课件上展现出大大的猜想符号,然后一步步现场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生物练习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类型,可以变学生的定势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既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的特点,又使学生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心,并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对学生有所启迪。

(4)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的反省思维

反省思维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感悟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提点学生这方面的思维,例如,利用课件反观思维过程是否有漏洞等。

二、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基本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学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指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讨论、辨析甚至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设置相应的实验,亲自动手去做,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方法产生的探索结果,并可以利用摄像设备录下学生们的创新性实验,并拿到课堂上用多媒体放映,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评价,评出设置最佳者,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录下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放映时让全体同学来评价其中正确和错误的基本实验操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对知识的获取往往更有效。

三、课外科技活动中和兴趣小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外科技活动是中学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中学生欢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历史长河…‘放眼社会”“知识海洋…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栏目,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完成。设置这些栏目,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中去实践、动手和思维,这不仅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和发展,还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所提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说明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和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录下自己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点滴发现或实验创新等与大家分享,分享的过程亦是互相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

四、结束语

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智力的开发,首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充分挖掘学生大脑的潜能,以提高大脑的总能力。其次,还要注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提出、解决及问题的延伸和评价开展“学生同伴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另外,还要注意将游离在正规的科学课程之外的科技活动融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应用知识的水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应时刻有创新意识,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论断,高屋建瓴,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思维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尤其是初中学生思维尚未形成定式他们最易接受新事物,想象力最丰富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怎样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生物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生物教师深思的问题,据此,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对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至关重要。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心理厚、求知心理高、怀疑心理浓的心理特征。所以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刻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怀疑,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创新性地获取新知识,表扬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激发他们迎难而上,增强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些著名生物学家的生平轶事,如:达尔文、袁隆平、哈维等,学习他们那种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求知欲。还有生物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小到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细菌和病毒,大到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上至空中飞鸟,下至水中游鱼,只要注意引导观察、思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生物的氛围,从而产生对创新的兴趣。如“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馒头、橘子皮上长霉是怎么回事?蜘蛛为什么能结网捕虫?人的眼睛为什么会近视?这些生物现象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想象非常奥妙,饶有趣味。只要学生潜心观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鼓励质疑,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只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都是创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意识,多的是对老师的依赖。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这三点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自身的创造个性受到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如在讲完初二生物遗传病的致病机理是致病基因引起的后,我就启发学生:“你如何治疗遗传病呢?”这时有学生提出:“把致病基因换下来,换上正常基因。遗传病不就能根治了吗?”这时又有学生小声说:“这可能吗?”我说:“这并非天外奇想,它正是基因工程努力奋斗的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第二课堂,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需要自觉地加以培训和训练。如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在思维活动中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和预测未来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实践活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要内化为素质也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更离不开实践。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人类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8

关键词:主体性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现存的问题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举一返三,发现新东西,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知识,即发明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打好基础就不能建好大厦,不掌握好基础知识,功底不深,就谈不上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问题在于,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惟恐讲授的内容少了,学生不会。因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管听讲、记笔记,很少提问,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做的头昏脑胀,再加上应付各种考试,这样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彻底消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就是为适应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一味竭尽全力把自己以为必要的东西往学生脑袋中装,致使学生缺乏主体人格意识的做法;彻底消除“唯师听命”使得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都当成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过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和体验。教师应尽量设法让学生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给他们发现、分析、明确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必要过程,注意鼓励他们质疑和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拓宽眼界,打破思维定势,勇于自主地作新的探索,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实际问题好懂不好算,数学问题好算不好懂。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反过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数学内容,我们将它转化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背景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我们不是让这些概念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将它们发明出来。学生“发明”的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旧的知识,是假发明。但对学生来说,则是真正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受到了发明的训练,以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为人类作出真正的发明创造。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能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发挥。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疑,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多提问题,层层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尝试改变从定义出发的课程内容体系,从问题出发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从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让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模型(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明出来,并且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适当的应用问题和理论问题,让知识的引入如同“随风潜入夜”,知识的应用如“润物细无声”。不但导数、微分、积分这些概念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也都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发明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篇9

一、重视实验观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未所见,不善观察者,虽如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归.化学实验中,观察应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了使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能有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观察活动必须如下几个方面.

1.准确性

观察需要有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对一些定性的要求“定性”准确,对定量的研究则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准确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重要的发现从眼皮底下溜走.例如,在探究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改变时,要准确称量反应前后各物质及所用仪器的质量,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质量守恒定律.

2.敏锐性

要善于抓住哪些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反常”的现象.如,居里夫人在研究元素铀的放射性时发现,铀矿石的放射性比提纯后的铀化合物的放射性更强.于是预言在未提纯的铀矿石中肯定有一种新的元素的放射性更强.为此居里夫妇花了4年时间,从8吨沥青铀中提炼出0.1克的新元素的氯化物,并以极少量的纯化合物测出了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这就是元素镭.居里夫人为此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抓住这些反常现象,并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3.全面性

良好的观察力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精确而全面的进行观察.任何一种事物不仅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各种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我们在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要看到其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同时也要能注意在镁带的上方产生的一缕白烟,有没有火焰等.

二、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分析实际上就是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信息后,就要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事实?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在不断经历分析过程中,能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接受了新的思维方法的培训.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分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常规思维模式挑战,能大胆设想,另辟蹊径拓展思维角度、变换思路,确立一个新的思维活动状态.例如,SO2漂白性实验,SO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加热后,又恢复成原来的红色.如果将导管从NaOH溶液中取出,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却大不一样了.品红溶液褪色后,将其加热,无色溶液却不再变为红色.如果按照常规围绕SO2展开思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答案:导管上粘有NaOH溶液和品红生成了无色的新物质.

三、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增加实验操作的探索性

教材绝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已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切现象和变化都在预料之中,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激发不起学生去积极思考.若教师在学生实验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内容,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这些实验, 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探究活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培养.如在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后可增加3个实验:(1)Na与CuSO4溶液置换反应可否置换出Cu?(2)Na与FeSO4溶液反应有何现象?(3)室温下把铁钉放入盛浓H2SO4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然后放入CuSO4溶液中有何现象?面对这些疑问,学生激情高涨,思维会异常活跃,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更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增加实验操作的创新性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模型;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5-03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目标比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为重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说,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基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抽象简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灵活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的简化能力、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更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得到,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为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亲历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然后知不足。真正体会到数学无所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途径

1.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有数学建模的思想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实例,贯穿于相关的教学中。例如,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借贷公司针对银行贷款购房的广告,说他们可以让贷款人在和银行贷款利率相同的前提下帮你提前还清借款,但是:要求借款人每半个月还款一次,由于每半个月就要开一张收据等文书工作多了,要求顾客预付三个月的还款金额。把这一材料引入到极限部分的教学中,利用极限得到连续复利,从而解决这种方案对谁有利的问题。

2.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还应与采用的数学教材结合起来。教师应研究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内容,挖掘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数学应用问题,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确定引入的实际问题,以及怎样引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极限与连续时可引入在路灯下行走人的影长变化模型;又如在讲了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后,可引入建筑材料最省或利润最大等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思维还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工具,而且专业知识特别是工程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很多实际问题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问题与专业课程相呼应,使学生在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中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定积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定积分的微元法结合建筑力学的知识来解决建筑行列中的重心及压力等问题。

二、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创新是发现、发明、创造等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来进行的,而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要求:第一,积累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知识结构;第二,要敢于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第三,大胆猜想,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数学建模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炼,用数学语言作出描述,用数学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回到实际中去。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猜想和转换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新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篇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思维模式 创造性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之前的应试教育已不再是唯一与必须,更多的是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展开想象空间,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学习,这种创新型思维教育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标杆。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工艺美术学院及综合院校将专业方向进行调整,设立了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相关细化分类的专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提出的高要求,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进而使得高等艺术教育迅速膨胀。1998年教育部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名称正式确定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始开设艺术系,大量招收艺术类学生,年招生量超过上百万人。如此庞大的招生量,不仅为社会培养了艺术人才,也为学校带来了创造性的经济效益。

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表面上好似提升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全民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本艺术设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都离不开设计。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目前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下,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从目前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飞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并未使我国的设计水平提升,也未能使我国在设计界取得相应的成绩。学生在经历四年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很多实践的内容并未掌握,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毕业生专业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创新意识更不能很好地展现,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这是因为许多学校在整体规划不全面、教学资源配备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并非是喜欢艺术而学艺术,而是为了上学才学艺术,大量滥竽充数者导致艺术专业素质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少互动与启发,空洞的理论教育传授与艺术设计原本所强调的“想”的初衷相背离,使得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降低。

艺术设计是专业性极强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去面对实际工作中高难度任务,并在实践中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与技术,很多设计只是一味地抄袭,而从未想过如何构思与表达。动手能力弱,执行能力差,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根据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就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快去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创新”理念的培养。创新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体现,是知识文化的积淀和修养的综合表现。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敏锐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创新,最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成为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又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表达。创新思维是人主观能动力的展现,通过对事物的观察,采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目的所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1.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摆脱固化教学模式

目前,创新意识已成为全世界教育体制共同改革的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社会所需要的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与此理念相悖。我们很多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脑力培养过于疏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看看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进行选择和定向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授课的趣味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当下时代与社会的大接轨,专业学科的教学均已打破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会涉及到人文、自然、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融合、渗透,从而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层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3.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设计的前提,虽说传统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但多半是基于课堂中的封闭式训练,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接触社会实践。然而这种接触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胆怯心理,因为大学期间根本没有系统的实际操作。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如何进行设计?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成了毕业生的首要难题。其实在校期间教师虽然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个思维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实际的方案中。在作品表达上,因为没有特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作品多半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表现。也有学生一味地抄袭和模仿,自身的设计缺少创意没有特色,甚至有些作品完全雷同。还有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将若干个图形进行拼凑,认为只要拼凑出绚丽的色彩、超炫的图案,就自认为是一张创意作品。殊不知一幅好的作品是需要想象、创造、定位等一系列环节连贯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上如何将构思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或设计公司合作,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通过教与学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应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尽快从教室走入市场,与社会接轨,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时展趋势,熟悉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设计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4.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是思维展开的臂膀,知识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了解,想象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无限伸展包罗整个宇宙。艺术设计是门创造性的学科,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中强调创新思维表现,才能达到设计的独一无二与活力。而“想”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心较强,凡事都喜欢一探究竟。对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对学生的想象不应加以批评、讽刺,应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把想象变为现实,敢于创造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愉快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过任何的思维模式,无论再怎么抽象,都是从观察入手。要想有好的思维能力,前提是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得是否彻底、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学生敏锐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起主导作用,告诫学生每次在观察之前,如何根据目的、任务及要求,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如何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等。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当兴趣被激发后,学生的脑海中才会产生诸多灵感,通过这些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社会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中寻求收益,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在改革中求发展。设计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要落实于人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教学的固化模式,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镇宇:《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对策》,《大舞台》2014年第1期。

[2]刘秀伟、李晶:《浅析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第8期。

[3]刘通:《创新思维在现代平面设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2011。

[4]黄维:《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2006年第7期。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开端,这一时期的物理教学关系着学生未来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物理学科的感性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这一阶段的物理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学习的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的提高。初中物理要求教师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明确教学主体

教学活动的构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大的,当然,这也是我国多年教育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然而,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是一个培育人的活动,培育的是学生,因此说,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明确这一观念,并正确地对课堂进行引导,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思考和提问。这不仅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十分有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关系到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即教师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理论以及学生的高度配合。这两个方面能否契合,是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这就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教好”,更是要求学生能“学精”。因此,教师就必须对教学进行适度的改革,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主动地学习知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教师在习题课的讲解上,采取“平级教学”,也就是让学生为学生讲解习题,让学会的学生到黑板上为没有彻底掌握的学生进行讲解,由教师指导学生提出解题重点和解题思路。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感受荣耀,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良性竞争。这不仅符合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更是锻炼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当然,涉及个别实际应用问题的时候,比方说压强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创设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物理的魅力,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也十分有利,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定期展开小组实验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和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物理教学的这一个优势,进行适当的物理实验教学。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促进学生牢靠地掌握知识。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际的动手造作,才更有可能找到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实际操作的变化则是无限的,在知晓文化理论的前提下去进行实际的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培养。就比如学习压强这一部分,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宽布条和塑料袋,让学生提相同质量的东西,从而亲身比较一下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早就验证,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竞争需要的是思维创新能力的支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必须包含生活实际和能力提升这两个方面,思维创新能力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动手去找寻问题的答案,这对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也真心地祝愿每一位学子都能乐于学习,爱上学习,让学习陪伴终生。

参考文献:

篇13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明显标志。以前,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师的基本任务仅仅看作是教学现成的知识成果,而不是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损害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英语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框架,学活课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具创造力就成为我们新世纪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自主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谁自主”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我们知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即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习惯的学习者,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以学生为中心来研究课堂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形成自主课堂就必须创建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并非我们以往没有关注这个问题,而是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设想来界定这个概念,但是我们的想法毕竟会受到来自以往经验、社会需求、学校要求的影响,却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学生的需求。

我们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需要和态度,这些应该得到我们教师的重视和理解。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积极的课堂环境有诸如以下的要求:集体的归属感和同学间的依恋感;与教师之间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自信;创造性的学习;个人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的乐趣;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得到公认;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免于难堪的安全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所学知识与课外生活的联系;在需要时愿意提供额外帮助的教师;最小的课堂竞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高,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关注最多的并不都是教学,而是在课堂中的良好的情感关系,积极的心理状态。

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自己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JEFC II B Unit 21 Lesson 83时,教师就可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展开讨论:Can money bring us everything? Why? 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了钱不等于有了一切。再如,在用英语回答对方感谢的话时可说“That’s nothing.”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扩展和补充:Not at all. You’re welcome. That’s all right/OK. It’s my pleasure.等。通过情境对话等练习,使他们明白在同一情境里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没有思维的火花,就不能做第一流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创新往往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教师在设疑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习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适当给以暗示,启发学生思考。总之,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所具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之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充分利用英语丰富的词汇和多变句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I’ll be a…”这一句型时,笔者让学生试着畅谈自己的理想,并积极幻想实现理想首先要做的三件事,并试着用英语表达,如果表达不了,就用动作来展现,让其他同学或教师帮着说出来。如有一名男同学说:“I’ll be a builder. I’ll do three things. The first one is looking for a piece of ground. Then build a beautiful house. Then欢迎你们参观。”由于他最后一句不会说,笔者就发动同学们一起帮助他来想,最后得到了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welcome to my new house.”许多同学都想象着自己的将来,很多人的回答都出乎笔者的意料,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所产生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新思维,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如在教“问路”这一课时,可把教室的桌子拉开距离,变成一条条的“街道”,再在桌子上贴上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交通红绿灯之类的图片。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为了增加趣味性,再请学生扮演警察来指挥交通、指路,这样便于学生将自己融入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会问路时使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另外,讲故事、情景对话、小品表演、即兴发表见解等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型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篇14

一、营造气氛,孕育创新思维的温床

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首先需要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课堂是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这种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各种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现。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各种问题。思维的骏马在自由广阔的天地里驰骋。教师要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不怕困难,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创新思维就有了滋养的沃土。

二、设疑――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相当强烈,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学中,教师引疑,学生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活动,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以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引发学生用英语交际和思考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英语知识点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设置疑问要采用学生个人、成对、小组或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全班、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通过讨论、对话、朗读、模仿练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开展各种交际性活动。如教9Aunit 1 Reading时,讲到12星座和性格时,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同学为例,说说其性格,看是否与其星座相匹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他们自己编成两人一组,然后分别对对方的性格进行描述,再和星座上的描述进行对比总结。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精心设置教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1.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2.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