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量;就业歧视;就业观

2013年被各大媒体报刊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6月,是很多毕业生认为“巨纠结”的毕业季,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用多年辛勤汗水换来的学位欣喜不已,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自己即将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感到担忧。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伴随而来的却是不断下降的就业率。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学生整天“压力山大”不离口,随之产生了很多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1.从社会方面看,就业需求减少,就业歧视增多。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3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比2012年高出19万人,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市场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各大外企、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不得不采用裁员的方式;国有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境况,如中国石化在2013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仅为2000人,为往年的22%;相比之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在编岗位更是屈指可数。就业市场缩小的同时,就业歧视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满心欢喜地从大学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却被泼了冷水。还有的学生,本科没有读重点院校,就拼命考重点大学研究生,本以为可以“镀个金边”,增加点就业竞争力,未曾想,很多效益好的单位只要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这导致了毕业生顷刻间心灰意冷,深刻理解了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本科没有就读重点大学,成了他们求职生涯中永远的痛。除了上面所说的院校歧视,求职中还会遇到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多见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女生由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被很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职工队伍的高学历化,忽略了对招聘岗位的认知,招聘研究生去做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本科生去做专科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导致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2.从学校方面看,大学生管理与培养难度增大,方式不合理。我国高校教育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陈旧的管理模式下,许多人认为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是学习成绩的竞争、学历的竞争,事实上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当前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的机器。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给学生接触社会和体验社会的机会,同时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盲目跟风,没有仔细研究未来市场需求就设置了专业,并且没有跟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计划的招生人数,致使个别专业毕业生扎堆,就业很困难。另外,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具体、完整,学生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校期间没有为进入社会做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大因素。

3.从学生自身看,大学生价值判断、就业观定位不准确。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收入较高且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的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的工作。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国考报名约14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93:1;2013年国考报名约15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53:1。目前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依然是大型国企和金融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则少人问津。在择业选择上,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毕业生喜欢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工作,而偏远地区的工作即便待遇不错,也很少有人关注。大家宁可在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另外,大学生缺少创新精神,没有自主创业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因此这一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而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多方面的协调与支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

1.社会应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制度,建立助推机制。首先,要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在很多地方,由于就业信息缺失或者信息有误而导致了就业不充分,因此加强信息服务制度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应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畅通,同时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反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变化提供方便。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获得入职资格证书。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证、驾驶证等。针对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的平台,加强对学生考试及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尽早获得拟从事职业的认定。再次,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高等人才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有序地流动,坚决抵制各种就业歧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最后,希望全社会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与就业有关的中介机构、服务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等,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大学生流动工作站,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首先,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把目光放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还应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生的学习系统,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可以邀请往届校友、当地劳动模范、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学习就业技巧。再次,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地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3.学生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大学生应对自身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优缺点,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同时对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避免“一步登天”的就业思想,先在小岗位上历练自己,等到经验丰富、羽翼丰满之后,再去搏击长空。第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和实践就像我们奔跑的双腿,无论哪一个短一截,都没有办法快速前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与用人单位沟通,积极争取实习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慢慢积累实践经验,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为日后职业道路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大学生应当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税收、贷款、风险投资等方面颁布了很多扶持政策,毕业生应抓住机会,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提供的便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创业梦。

综上,要想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拓展就业途径、克服困难,才能让学生顺利就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马延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篇2

关键词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25-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ONG Zhao-xia LU Xiao-liang XIE Xin-ming * ZHANG Ju-ming ZHANG Jian-guo

(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ain employment problem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pratacultural science;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建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草业方向的本科生,直到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1届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目前从毕业的6届学生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与该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错位流失。由于大部分学生并非出于热爱草业而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学校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前途和专业没有信心,上课提不起兴趣,存在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有部分学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但其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缺乏心理准备,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总体表现为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这严重减弱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毕业后都想脱离农业,找一份体面、报酬高的职业,以便尽快改变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状况,使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了招生的规模,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对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

1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草业科学专业不感兴趣

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轻农观念,对农业类院校草业科学专业不甚了解,认为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就是种草,而农民田里的草都拔不完,完全没有必要学种草。正是因为社会的误解,直接影响草业科学专业的招生工作,使得广大考生不愿报考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1],成为农业高校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很多就读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与学校都是没有前途的,因而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没有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草”或“农”有关的工作,更不愿意投身基层,造成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因为专业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吃不了苦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草业科学专业是新专业,前几年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缺乏特色和系统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全面,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3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及社会关系等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1.4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和求职技巧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1.5 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是目前高校学生就业中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注重薪酬待遇,选择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就业,关注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假期要求等方面。

随着城镇绿化、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的建造管理及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不同层次的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而这些工作场所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郊区或农村,环境闭塞,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升职需要时间较长(做到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草坪总监最少需要5年的时间),学生觉得前途渺茫,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工作。

1.6 学生综合素质低

社会适应能力差、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通病。而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应付新的挑战。

社会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到高尔夫球场工作几个月后,因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转行做其他工作。

2 就业对策

2.1 增强华南农业大学与兄弟院校、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更多的兄弟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经验,为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是加强华南农业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学生交流,开展专业教师研讨。通过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论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与教师沟通,也方便已经就业的学生与教师交流[1]。二是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使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及时了解草业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科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进行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作适当的调整,取消相互重复的课程,做到精而简,避免学生抱怨整天有上不完的课,产生厌学情绪。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草业科学专业要求毕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生产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接触更为广泛的专业工作[2]。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师与外界许多相关单位联系密切,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接触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例如,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了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足球场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足球场等大型赛事的草坪养护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对运动场草坪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实验课、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积极地与珠海金湾高尔夫球场、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顺德君兰高尔夫球场和珠海、广西等地的牧草种植与加工公司协商沟通,以增加草业科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3 形成具有地域性的专业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地域特点很明显,不同地区的专业设置也应该具有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基本可划分为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草坪与绿化等专业方向。广东省地处水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亚热带地区,学生的培养除了基础扎实外,要研究课程设置与地域特点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全国招生和学生全国就业之间的关系。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设置必须与全国其他院校接轨,有利于学生考取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全国就业;专业特色课程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中,围绕草坪草、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与环境、高能量密度C4植物4个方面充实课程,如草坪工程学、高尔夫球场的设计与管理、运动场草坪、观赏园艺学、园林草地景观设计、园林制图、水体环境及污染防治、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草资源学等[3]。

另外,草业科学专业可以开设经济类选修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草业人才,使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进高质量、高学历、科班出身的草业科学专业人才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草坪建植和管理、草坪工程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现有的教师队伍应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到国内外学校相关专业交流学习、进修;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和教学水平[4]。

2.5 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

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论坛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同时还邀请校友、人力资源专家及心理专家开展求职技巧培训,传授毕业生求职的经验。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方针,认清就业形势,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与方法,从而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5]。

在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时,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需要从正面和侧面了解其就业方向和就业的期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模拟面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

受择业期望影响,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较为突出。许多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放弃本专业而跨行业工作,甚至宁愿进行“暂缓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从事草业工作,造成了草业科技人才的错位流失,不利(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6页)

于草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和协助学生就业,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以缓解就业压力。

3 结语

总之,草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增强综合能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全面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适应当前草业发展的需求[6]。

4 参考文献

[1] 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21-23.

[2] 刘香萍,李国良,杜广明,等.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2011(4):24-25.

[3] 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16-17.

[4] 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84,86.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但在实际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1.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旧思想和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认为到大学里来就是读书的,书读好了再找工作就业不迟,是否创业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创业意识,习惯于死读书、读死书和等待就业、被动就业。

2.许多高校教师包括高校领导囿于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来大学就是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满足于死教书、教死书和传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模式。创业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学校教师”,这背后实际上是落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陈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僵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

3.一些管理和职能部门的同志认为抓大学生创业就是多注册几家公司、多安排几个人就业,满足于表面化、简单化、碎片化、低水平的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成功知名人士也认为,大学生缺乏创业所需要的本事和资金,失败的几率很高,容易挫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创业不宜要求过高,宣传过多,用力过猛,推进过快。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活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推进。

1.缺乏制度支持。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受到传统的学籍管理、学分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制度的制约,根据调查,只有少数高校出台了大学生休学创业规定或实施细则,少数高校允许创新创业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又受到资质、条件、证明等各类门槛的阻碍,鼓励和方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2.缺乏统筹协调。省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地市州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省地政府之间、政府和学校之间,尚未建立方向明确、责任明晰、分工协作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省教育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各职能处室之间也尚未建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位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联系和协作。高等学校内部也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由校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又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的问题,没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3.缺乏系统高效的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急需的工商登记、税收减免、场地扶持、人事、档案保管、社保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或“一条龙”高效服务平台以及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技术指导、信息资讯、融资服务等系统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数量不够

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等是大学生创业的承载平台和摇篮,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浪潮的来临,平台建设显得缓慢。

1. 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2.全省尚未形成省级、地市州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体系。

3.创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探讨

基于上述趋势的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特点、困难问题和现有工作基础,提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源头和基础地位,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管理办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实效性,提供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实际帮助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让大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还有进行创新创业的真本事。

3.增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支持力度,并扩展到高职院校,让更多学生在校时就接收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学生学业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

2.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新机制。

3.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用体系。

(三)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1.督促全省各高校加快校内创业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孵化基地,争创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平台支撑能力与服务水平。

2.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创业基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的创业基地、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园,逐步形成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培育与转化相结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篇4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219-01

当前,随着我国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眼下的情况,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顺利找到工作,而是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并能够对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推动的工作岗位。

一、就业工作面临的现状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字已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大约有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现状。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重视的问题。当下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是:(1)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的步伐较快,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招聘的人员有所减少。(2)民营私企逐渐崛起,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载体。但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在调整,民营企业往往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其中往往以本科和专科生为主导,而博士生和硕士生较少问津。(3)在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各单位选聘人才更倾向于全面能力型人才,即要求毕业生除具备要求的学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某些要求比较高的企业还特别注重高校毕业生是否性格开朗、具有强烈上进心等。

二、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方式

以上是大学生就业现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那么高校在长期的就业工作中发现以上的问题后,则会在开展常规就业工作之后作反思。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就业问题解答以及就创业就业咨询等方面。尽管国家和高校都极为重视就业指导服务,也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是相对严峻,尤其是如何在提升就业率的前提下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这也就要求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反思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才能解决当下问题。

三、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亟须提升

就业指导这个概念本来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所谓高校就业指导,其实就是指我们就业工作者面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好学生和用人单位沟通桥梁这个过程。要做好这个工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以及岗前培训。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人员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其他岗位的老师配备而成。而這些工作人员的日常已经深陷在对学生进行事务性的琐碎事情处理之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就业指导的专业性研究。所以我个人认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本身的专业素质亟须提高。因为只有就业指导工作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了,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体系缺乏合理构建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服务采取的工作形式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服务讲座、就业形势政策报告解说等方式,这种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于单一,照本宣科的传授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如果学校能结合当前就业形势,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实际分析,请到有就业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门的课程指导,帮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起点规划,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化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

我们的就业工作主要是以说教为主,对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则关注度较低,更没有专业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去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时的压力,所以近年各大高校频频出现学生在就业时无法承受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令人惋惜的做法。对此我院专门进行了毕业生“一对一”谈话制度,由就业辅导员就担任心理辅导和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虽然这样辅导员的工作量完全是翻倍,但是保证学生顺利毕业、满意就业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因此,我认为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力求做到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执行政府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深入了解用人单位以及大学毕业生的需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吴琼

    参考文献: 

[1]李凡.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生就业渠道阻塞的重要原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如今我国大学升学率逐年升高,拥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面对如此迅猛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而言,好的工作岗位自然显得有限,所以毕业生想拿高薪、体面的工作自然不容易。并且大学培养人才以理论为主,一些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应届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的。其实,任何一个大学生只要降低工作要求,就能找到工作、成功就业。但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普通工作,一般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于是他们在不愿意将就中继续求职,彷徨前进。所以,大学生要想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循序渐进的丰富自身的阅历,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面临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其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主要呈现为恶性循环的趋势。例如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对自身的能力做出怀疑,产生失落的情绪,变得消极起来;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企业的环境和校园环境差别较大,学生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也可能会出现抵触等负面的工作情绪,并由此而导致工作上出现问题。比如在生活中封闭自己,或者是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等等,严重着还可能会出现危害性较大的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心态缺乏平衡。在就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观念,对待就业问题,没能和自己的学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心理上,亦或者是工作的专业能力上,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当下这个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是工作待遇、薪资和环境等内容,忽视了自身工作价值的体现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失业和无业的工作状态,并且其工作也缺乏稳定性。在工作中,一些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很可能会因为一些目标未能达成而出现沮丧的心理,对未来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2.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空前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没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良好的规划来,只是随从大流的选择工作岗位。在实际的調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就出现了结伴的就业现状,并且他们对自己所应聘的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工作技能存在怎样的差别,大学生也不是十分的清楚,这就导致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容易出现恐慌的心理。

3.就业的姿态性过高。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十分优越,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抱着高姿态的就业态度。由于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竞争对象都是同龄人,且人际交往的对象也都是和自己年龄相差不远的;但是在社会上进行工作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就是各色人等,竞争问题也变得更为多样,如果一味保证高姿态的就业思想,那么反而会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过于重视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无法撇下在校园内养成的高姿态,致使在就业中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就业问题上,老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避免学生对就业出现“过高”的期望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摆正心态。在这方面的教育中,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心理疏导:其一是在校园中对就业的动态信息进行展示,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那些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结合就业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就业辅导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式的就业辅导,针对某项具体的专业内容,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例如像美工这个工作岗位,实质上现代美工有着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并且和客户之间有着怎样的沟通交流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帮助学生对自己将要选择的就业岗位树立明确的认识。

2.选择合理的择业目标。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当然,在培训中,老师要对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行适当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依赖、盲从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进行讲述用人单位的用人趋向,争取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能够良好就业的状态;同时,在平常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工作内容,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发挥真正的本领来。

3.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心理,那么高校不妨从两个方卖弄入手。首先是以实训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不妨将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设定为实训期,利用集体制度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工作,这个过渡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该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明白实训的真正意义,强化自身的就业心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工作,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和校企联合起来建立校园招聘会,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环境帮助学生弱化就业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消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争取在校园招聘会上,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这个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应该放低自身的高姿态,对社会上的就业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掌握,结合实际的专业能力,选择合理的就业岗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就业心态,也要进行积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市场,2014,(05):127-128. 

[2]黄群瑛.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 改革与开放,2011,(12):167. 

篇6

大学生就业状况与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信息为支撑的服务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多,尤其是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基石。现在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和招聘大学生时,更注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用人倾向更趋向于科技型和技术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却招不到人的现象的出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促进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现在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越来越高,以应对当今社会中企业对用人标准的高要求。如何良好的适应当今经济结构下所产生的就业问题,这不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学校、大学生等一起努力,尽早的适应时展所产生的这种变化,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行为模式的研究

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复杂,正处于转型阶段,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良好的解决就业难所带来的压力,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由于企业需求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在性格、学习成绩和社会背景上的不同,致使我国大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也会保持着不同的心态,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人兴趣与实际利益相冲突。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单纯的校园环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所在,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环境,当个人兴趣与实际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优先选择以个人兴趣为主,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就业问题的实质,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在个人兴趣与实际利益的彷徨中,无形的增加了就业难度。(二)择业能力与择业期望相冲突。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对不同岗位所需的人才也有严格的要求。当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择业期望与择业能力的冲突,打击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与积极性。(三)真才实学与靠关系相冲突。对于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尚未对实际的社会产生真正的认识,事事皆美好,所以对于凭借真才实学获得工作岗位,与靠关系获得工作岗位这种现象难免产生强大的心里落差,打击工作热情,甚至辞去已获得的工作。(四)脚踏实地与投机取巧相冲突。在大学生开始进行求职的时候,往往期望获得回报高、见效快的工作岗位,投机取巧,对于一些务实却辛苦的工作岗位甚至视而不见。除了国家政策与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影响,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思路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前言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一、现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二、基于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措施的轮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岳建军,仝宇光,张丽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篇8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实现,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庞大。与此同时,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逐步形成了“贫困大学生群体”。据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为20%,特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1]。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的困扰和自身心理障碍的影响,表现在性格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往往比较脆弱,成为受人关注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就业问题上,贫困生的弱势尤为明显。

一、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就业是高校贫困生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直接途径之一,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大部分贫困生自身心理的长期“贫困”,种种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在面临就业时更显得情绪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信用问题甚至治安问题[2]。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造成了银行“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着一个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教育回报的希望,“新读书无用论”升温,“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的顺口溜。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全社会重知识、重人才的价值理念的形成,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呢?笔者根据从事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经验,试做以下分析。

(一)外部环境

1.目前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统计,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达到1400万人,与此同时,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人,加上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

2.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家庭、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

3.求职投入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制作简历费、邮递费、外部形象包装费、电话费、路费、食宿费、门票费等,往往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二)自身影响

1.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就业心态不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出现,引发了紧张、压抑、焦躁的心理情绪,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

2.综合素质欠缺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在学业上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一心只读专业书”,而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的不强,影响了自己全面的发展。

3.职业功利取向导致就业范围受限。有些贫困学生家庭将供孩子上大学作为改变家庭状况的一种重要的实益性家庭投资。贫困大学生深受家庭影响,肩负着整个家庭兴衰荣辱的伟大使命,他们在就业时迫切希望通过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因此,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只选择大中城市收入高的单位,而对边远地区、小城市、基层、艰苦行业和低收入单位漠不关心,人为的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转贴于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大学生就业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个人的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高等学校及其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成他们顺利就业。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各类学校为(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43页)了“抢生源、抓收入、扩地盘”,各类新专业纷纷上马,各种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开足马力加大招生,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迅猛上涨。但一段时间内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这样就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出现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所以,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适时的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要不仅仅把学生“招进来”,还要“培养好”,最后“送出去”。高校只有以务实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才能为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条件。

(二)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手段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规范,制约机制也不健全,因而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欺诈受骗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构筑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

首先,在物质方面,国家和各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尽力保障贫困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安心学习,同时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由于求职而产生的经济紧张问题。其次,在政策方面,国家和各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帮助贫困生就业的政策。国家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贫困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就业。最后,在心理方面,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培训,要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生活的挑战。

(四)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途径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外,也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和特长等,用人单位通常认为具有社会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更快适应工作。[4]高校应当予以必要的重视,尽可能的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影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师资源,通过科学的测评系统,为学生的就业成才明确发展的方向;在班团干部、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学校团委学生会干部以及各社团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相同条件下应当尽量鼓励让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给予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改变偏理论的倾向,相应的增加实践性环节,如实验课、讨论课和见习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生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要给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一同努力,从制度、观念、技术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N].2004-03-01.

[2]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 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10).

篇9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现阶段发展的不对称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是由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行政管理的。为了配合行政管理,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制度。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国家在政策上已经是以市场的配置为主要的就业方式了。尽管如此,人才仍然存在短缺现象,社会上的大量用人单位没有自主用工权,在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不够主动,进而使毕业生在配置方式上有了矛盾,并破坏了大学生市场的就业机制。

2.大众对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高预期

高校不断扩招,使我国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不管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对后代教育经费已成为每个家庭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在投资过程中,也具有层次性,比如从初级教育升到中级教育,在由中级教育升到高等教育。而家庭在教育支出上,主要支出以下几种费用:赞助费、择校费、生活费、书费、住宿费等等。一个家庭支付的费用越高,就说明其对学生的期望就越高,希望孩子毕业后,到钱多的地方去,这就给很多学生埋下就业难的种子,即眼高手低。

3.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

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拼的是知识和能力。在实际过程中,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招聘人员问及学生的专业知识时,学生往往对答如流,但当问及专业以外的知识时,往往显得很为难。在高校的扩招之下,学生与学生间的素质相差甚远,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得过且过,所以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连本专业的知识都答不出来。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存在很大的距离。

二、我国毕业生就业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1.政府政策扶持

当前各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关心的大事。为了使毕业生能充分就业,政府方面应当加大对西部及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改善其基础设施与基础就业环境。让当地的学生看到读书的希望,进而促进他们的就业与创业。除此之外,政府应当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农村等贫困地区就业,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帮助毕业生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择业观。

2.发挥学校作用

自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毕业生的数量增多,高校的办学层次也进一步得到分化。人才培养应以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作为首要的参考,以便能让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尽可能地上岗任职。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的设置上,应当以职业知识技能作为核心,进而使其能够与市场需要紧贴。除此之外,学校办学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应当在办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及课程设置来设置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3.学生素质的提升

学校方面若想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自己的位置,就必须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并根据这种变化,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当多开设些选修课。

当前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力度,以便让学生在此过程拥有强烈的进取心、优秀的合作精神和正直的人格。

4.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长要明白教育预期收益难以预计,高等教育仅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子的要求。政府方面安排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技校、成教、中专、大专等等。尽管如此,家庭方面不要盲目地让学生追求高学历,应当培养他的自主择业意识,将未来的生活主动权交给学生。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当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发挥学校作用、发挥家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桂荣,臧守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71-72.

[2]李兰兰.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76-78.

篇10

一、新形势下构建就业心理教育新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各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干预的较少,现有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心理辅导的迫切需要。这导致一些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寻找就业岗位之前就已经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顺利就业。因此,发挥心理教育的优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一,就业心理教育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就业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优势劣势、特长爱好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能够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正确地认识工作的特点、要求和就业的可能性,做出客观的判断;能够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第三,就业形势的改变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心理教育。高校扩招一直在持续,在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此情况下,高校必须转变方式,从单一模式的帮助学生找工作到帮助学生克服就业道路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发挥自身潜能,顺利实现就业。

第四,就业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工作适应力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

二、新形势下构建就业心理教育新机制的探索

(一)构建就业心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机制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由于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不少大学生都在盲目求职,致使一些学生在面临找工作这样的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调整择业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自我,最终形成良好的就业理念和职业理想,就显得十分重要。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只针对毕业生,不应该从学生面临毕业时才开始,而应该是从大一开始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一项全面教育工作。一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需要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里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提高,逐步积累起来。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应突出个性化,即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要选择的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方向,制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高校要为学生定期分析不同行业的就业状况,包括职业特点、发展前途和就业的难易度等;要给学生提供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和择业意向测试的条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然后引导其从收集到的职业信息和了解到的职业特点出发,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及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等做出具体分析与判断,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建立职业计划。这样,就业心理指导只有做到针对性、计划性,有的放矢,步步深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有了成熟的择业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才能对自己和未来有充分的信心,也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二)构建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期辅导与后期干预机制

1.前期教育辅导机制。从学生入学开始,高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职业能力直接相关的心理品质,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创造力、适应性与独立性、耐挫力等。在毕业生个人完成职业测评与职业评价后,学校还应引进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认证,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求职信心做好铺垫;在心理学公共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并通过开放自我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以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毕业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大学生面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

2.后期个别干预机制。焦虑心理会使大学生觉得紧张和担忧,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把握就业机会。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面试中紧张的学生缓解面试焦虑,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消除浮躁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学校———家庭就业心理辅导合力机制

高校加强针对就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不仅可以通过指导性辅导和非指导性辅导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各种团体活动辅导,帮助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接纳、鼓励,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中改变成员的心理与行为。我国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实施团体辅导,这些方法可由专职辅导人员主持操作,亦可适当将其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针对就业工作,可以开展如面试模拟、挫折心理体验、求职过程模拟、职业训练等学校可以统一指导的团体实践活动。学校在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同时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家庭的期望和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会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观念。一些城市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会受到家庭就业观念的制约。

因此,高校应该把与家庭的联系作为学校心理辅导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就业心理教育的合力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就业工作。在毕业生的择业中,学校要主动与其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宣传、转达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等,要求家庭结合学校和国家的就业方针,开展学生就业的疏导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就业观同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要发挥各自的长处,最终能够形成教育的合力。家长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共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四)构建大学生朋辈辅导———就业互助机制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影响因素 市场需求

一、前言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个问题,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其影响因素有哪些,造成这些因素的具体原因又有那些,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展开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并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客观反映了中国现在大学毕业生再就业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求职者本人、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究其本质是适应于不同工作场所需要的通用能力,满足于不同工作场所的共同需要。根据就业能力结构的内涵,就业能力的开发包括就业人格的塑造,社会兼容度的拓展及职业形象的提升三个层次。就业能力的一般结构和实质内涵从根本上说,旨在提高求职竞争优势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首先应该立足于使加入劳动者队伍的每个人都具有动态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采取行动,从而使劳动力队伍能够适应就业无边界时代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过,就业能力建设并不是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灵丹妙药,它不能代替其他改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的政策措施,而应与之配套进行。就业者的能力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保障自己的优势。

(二)劳动市场里的雇佣歧视问题。

就现阶段的人才市场情况来看,歧视问题不在少数。山东财政学院的黄梓洋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及对策》的文章中给我们定义了歧视的概念:歧视是指相同的人(事)被不平等地对待或者不同的人(事)受到同等的对待。并进一步说明:“劳动力市场歧视通常有三个来源:其一来源于个体的歧视偏好,由于这种人不喜欢与某些特定人群中的成员打交道而产生的歧视;其二来源于统计性的选择,雇主将某种先入为主的群体特征强加在个体身上引起的歧视;其三来源于非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力量,由某种制度、约定俗成形成的歧视。” 我认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现状:1.劳动力市场中的地域歧视;2.劳动力市场的行业歧视;3.劳动力年龄、性别的歧视;4.在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对农民工的歧视等。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

中国大学分遍及各个城市,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形成了不同的氛围。大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形成了形形的就业观念。部分大学生向往中国的大城市,像上海、北京、深圳以及沿海等发达城市,部分学生向往国家公务员,部分学生对就业的工资条件等要求不同等。据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向往环境好工资高,这样又是瓶颈式就业,无形中又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力。

(四)家庭社会背景。

家庭情况的不同对大学生就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来自东南大学的周宇和尤一在《大学生就业与家庭背景的调查与分析》对家庭背景做了如下解释:家庭背景是一个含糊而且内涵宽泛的概念,包括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等。其中有这样的调查结果:家庭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起薪都有着影响,即越高社会阶层的子女获得的工作状况越好,就业的起薪也较高;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家庭背景在子女就业状况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2005年毕业生中父亲职位为行政管理人员的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最高,而父亲职位为农民的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最低,两者的差异不足400元。而当2008毕业生中,父亲职位为行政管理人员的毕业生与父亲职位为农民的差距已经扩大到900元以上。这说明家庭背景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

(五)人才的输出量大于劳动市场需求量。

有关于2009年的统计表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当年的7月1日,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按照这种情况,我国每一年将有很多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一方面,本科毕业已经是大众化趋势,毕业生走向也必然会是大众化趋势。

(六)大学生面对就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

来自莆田学院的吴振宇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与对策》中说道: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在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他们中很多人都普遍出现了诸如缺乏自信、紧张焦虑、自暴自弃等等消极的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而且也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见就业的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三、应对困难的对策

就目前中国的国情来看,大学生所遇到的就业问题基本就囊括在了以上六条问题里面。无论如何,就业难是擺在当今大学生面前的不得不迈的坎。面对就业困难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但有技术还要有责任心,团结精神,懂得处事为人。大学生要衡量自身的情况,掌握整体就业动向,规划好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不盲目不跟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国家近几年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刚进入社会当求先工作再来找工作,试着将自己的目标阵地转移到相对落后一点的地方,先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来。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发展水平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更加专业的操作技能,做到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系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07,03.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日益关注,女大学生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性别角色的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传统价值观念对女性的规范与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制约了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就业这一关乎女性经济地位、自我价值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女性,研究者对女大学生的生存境遇有着很深的感触;作为一名刚刚走过求职期的人,研究者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研究者也对女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作了一系列的相应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我们逐渐的将性别与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当下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和分析探讨女大学生在当前社会改革背景下面临的诸多的就业困惑后的深层次问题。

一、突破传统观念――女大学生就业提升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生活就是主体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和依托,追求科学的理性活动、非日常生活活动与日常的生活活动相融合,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性别文化影响下,社会对男女两性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逐渐形成,并趋于合理化。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必然在强大的社会文化场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表现出一些特点。就业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成为女大学生展现生命价值和生活的意义的重要平台,是女大学生未来生活的重中之重。

(一)就业问题变革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情况已无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的现象相匹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①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一些用人单位又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者明文规定某些岗位暂不录用女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意识的交织影响,女大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就业问题推动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反思

反思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种自主化的行为;反思也不应被看成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促使女大学生对自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的提高认识,提升业务能力。

(三)就业问题使女大学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女性从家庭建立的那一刻起,便集各种不同的角色于一身,受传统文化思想中女性居于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这一观念的影响,使女性失去了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使女大学生在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的过程中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而今,女大学生面对改革、竞争与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促使女大学生开始反思: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位置和角色定位。

二、丰富人生体验――女大学生就业丰富了女性的生命体验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活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生,人除了生活之外,再无其他。也就是说,生活就是作为人的全部,人活着只为生活,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任何目的。从人类活动总体看,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即“生存”,这也是与其他生命体存在的区别之处。人类的生活创造了生存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是人类作为人的价值实现的体现,生活是人自我生成的过程。“生活”最简明的含义就是作为主体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是跳跃的,从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角度讲,生活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展现与充盈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细腻的感知能力丰富了其生活中的多味体验

生活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展现、充盈过程相关联,人总是在生活中展现生命的意义,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享受生活。女大学生具有女性天生的丰富的、细腻的感知和观察能力,想问题更加的周到和全面,情感更加的细腻丰富,能够将生活中感受的微小的东西或事情比较具体、详细的、全面的记录下来,同时能将记录的事情与生活和情感经验相结合起来,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联想。

(二)女大学生的多重角色体验丰富了其生活中的多味体验

与男性相比,女大学生除了社会角色外还有着多重的生活角色,如何平衡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成为就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开始能够充分考虑角色的发展时期,正确的处理各个方面的角色作用,平衡个人的工作与家庭之间关系,缓解角色压力,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语

总之,社会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利用女性独特的特点,积极发挥有利优势,发挥个性,提升就业理念、促进反思性思考,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篇13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动;就业;现状;对策

    1 金融危机下市场劳动就业现状

    一场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而在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另据200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消息:如果金融危机持续今年一整年,就会造成3000万新的失业大军,把全球失业率推升到6.5%,而2008年和2007年的失业率分别是6.0%和5.7%。

    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大方面。第一是农民工失业问题。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1.3亿外出农民工,其中大约有15.3%,即2000万的农民工将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没找到工作而返乡。第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在2009年将有610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年未就业学生数150万人,大学生就业需求数将高达760万人,将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因此,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必须给予更大的关注。

    2 对策

    2.1 法律方面的应对措施

    (1)要加强和完善劳动立法,从立法上保障劳动者享有切实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法》及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虽然出台,但依旧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有必要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反就业歧视法》、《就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就业法律,构建完备的保护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体系。(2)要完善劳动监察制度,从执法上保障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实现。必须给予劳动监察必要的职权和行政支持,在制度上保障劳动执法的顺利进行。在劳动就业法律中,有必要赋予劳动监察机构必要的职权并大力加强执法,从执法上保障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实现。

    2.2 形成统-市场,健全就业机制

    为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就业压力的全面缓解提供政策和制度环境。主要是在改善就业环境、建造就业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真正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个人竞争就业,市场基础配置,政府引导促进”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就业服务队伍,从而形成功能齐全、方式灵活、流程规范、运作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信息咨询、就业培训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多种促进就业的优良服务。

    2.3 优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

    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下,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人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为了鼓励劳动者自主就业,政府应该在工商管理上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和实实在在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以及优惠的资金投入政策、融资政策等。在这方面,政府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篇14

太多时候,我们在庸庸碌碌中虚度,也曾有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大抱负,但是理想和现实触礁后,我们往往臣服于后者,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让曾经积极向上的奋斗格言落满灰尘。最近学结了“两会”精神,特别想谈谈自己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感想。一来,这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临的选择;二来,了解就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就业和择业;再者,我院提倡的进行职业规划恰好与“两会”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相吻合。所以,大学生提前了解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剖析自身性格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说,**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又加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所以**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也是的。

的确,现在高校毕业生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呢?首先,高校毕业生刚从象牙塔走向社会,自我认知度较低,不能充分融入社会,存在“眼高手低”这一现象。但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的是实际工作经验,而许多用人单位很看重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的矛盾。其实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严重缺乏人才,而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一矛盾的始发点当然要从大学生和企业说起。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在与现实的对垒中,很显然是后者的胜利,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局面。从中国整个大的就业环境分析,中国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人才,就是所谓的“蓝领”,而大学生的期望门槛是“白领”一族,这势必导致用人与就业方面的矛盾。

故在“两会”中提到的关于安置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出台了以下措施:第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有一定的提升,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转变;第二,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这就从政策层面放宽了就业的门槛,鼓励多吸纳大学生人才,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也是国务院提倡的以“就业推动学生创业,创业带动社会就业”这样新的就业渠道。

作为天府学院的一名学生,对于就业择业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与我院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呢?

职业规划的就是从现在就开始做,便使未来更成功。着手现在,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奋进的人生态度。规划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在性格方面也各有差异,这就使得职业规划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职业规划不仅是对未来就业的指导,更是在鞭策我们该怎么度过大学生活。目标已经在前方,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新的任务,新的使命,让每一天的我们都站在梦想的路途,今天的一小步坚持或许会是明天的一大步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