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开发专业范文

计算机开发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开发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计算机开发专业

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狂口径专业。目前在我国,由于IT行业发展迅速,许多高等学校就开始设置相关专业,用来培养高素质高效益的IT行业技术人才。在现在高校的教育中,计算机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特色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不仅有着很强的理论性,还要要求一定的实践性,在学习中,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得这些知识得以消化。

一、目前,在计算机专业中遇到的问题

相对于冶金、化工、数理等一些传统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也是目前社会需求很大的一个热门专业,但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全稳定、专业内容变化快、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等特点,也使得本专业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也正加为如此,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学习后,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已显得有些过时,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发生,使得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也存在着一部分问题。目前,在众多的高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定位不稳定。由于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多少学生都缺乏软件开发能力,他们只能通过教材和老师的指导,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类型上的工作,这也不符合目前我国教育的宗旨,使得计算机行业的技术人才的质量大大降低。

2、课程设置的种类繁多。目前,由于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对人才选择时也具有全面性,因此我国高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时,增添了许多种类。但是,有由于课程种类较多,深度不够,所以在工作时,很难适应高技能工作岗位的需要。

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过多,缺少实践经验,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4、在人才培养上,技术模式相对落后,大多是根据教材上的知识方向进行讲解,这也在使得许多学生墨守成规,无法得到更久更长远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目前,从清华、北大的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规格档次必然不同。但纵观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差不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各学校应针对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行目标定位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形成自已的特色。根据我校一般工科院校的特点,进行专业重新定位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近年来,由于本科教学的扩大招生,使得各校的办学规模骤然增大,从扩招的专业分析来看,由于计算机专业热门,所以这些年来也成了各校扩招的重点专业,从我校的情况看,其扩招速度远大于一些传统专业。另外,由于专业热门,本专业高学历、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也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了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

三、课程建设建议

从2001年项目开始以来,通过走访一些主要城市的用人单位,并通过信件和网络,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了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爱岗敬业和与人协调共事能力,要求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着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再学习能力,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外语。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在校生很难能掌握毕业时的最新最流行技术,因此要求学生专业基础要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速度要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面对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课程建设方面做到以下几点的考虑

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的课程在很多程度上都受到了教育干礼部门的限制,因此,有许多高校的专业主课程中不存在着差异性。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的需求,在目前IT行业中大都是主要创新和发展的,这样的限制并不利于市场经济人才的培养,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得在IT行业中高技术性人才供不应求。由此可见,教育管理机构对专业课程自的的控制应该降低,让高校自己采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案对学习进行培养教育。

2、教师水平的重视是教育行业的中心,不管是哪个专业教育,都应要有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的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由于有许多高效在人才培养时没有重视这一点,在对教师聘请时,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比较专业的知识理念,但是他们往往缺少教育经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他们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重视教师的“质量”也是解决现今课程问题主要的方法之一。

3、充分调查了解本地的人才需求状况,是高校应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高校建立主要是为了提高当地地方经济建设,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都必须以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不要盲目的进行建设,否则这样只能事倍功半。

四、课程开发研究的核心

知识结构设计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主体,知识结构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是按"专业方向模块"组织教学,还是完全摆脱原专业,怎样重新建立新课程体系,一直是各高校研究的重点。对于拓宽后的新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我们主张各方向融合为一体,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建设对学生的需求变动,突出重点,有所学有所不学,并一直为此探索和总结。结合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了以加强基础,突出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线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体现了如下基本原则:

1、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拓宽基础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又包括人文科学基础;既包括本学科专业基础,又包括相邻学科专业基础。

2、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基础与专业、大学科基础与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3、共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原则。提供大知识平台的同时,兼顾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给学生预留广阔的拓展空间。

4、加强能力培养原则。加强工程技能和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改革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方法,实施厂校联合指导,高年级学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组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篇2

关键词:计算机 一体化 教材开发

计算机专业是各职业院校的热门专业。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产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在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兴起。一体化教学,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完成具有岗位特点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学习某项综合性的知识或技能。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使毕业生在知识性、技能性、拓展性等方面得到普遍提高。为了更好地推动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开展,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也成为当务之急。

一、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为更好地保障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正常实施;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三是便于进行学习效果的考核;四是有利于参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流程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需要经过科学的开发流程,通过多方专家的认证和多种途径的意见征集与反馈才能最终形成。闭门造车是无法开发出能体现职业特色、高效实用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规范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开发流程。

1.专家会议

由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组成开发团队,共同商讨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制定出一体化教学项目,确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主线和提纲。这种讨论形式必须贯穿整个开发过程。

2.课程大纲、计划及标准的制定

开发流程前期必须先制定出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计划和标准。这些资料都将成为一体化教材开发的主要依据,也将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准则。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典型工作任务的主线,在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上充分体现教学生产化的特色。以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项目任务,以实际的工作流程来设置教学过程,参考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和用人单位的考核办法来制定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活动的考核方案,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4.划分任务模块及子模块

根据前面已制定好的一体化项目,进一步划分任务子模块。在此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到知识点的分布、难易程度的逐步控制、各任务模块之间的关系、教材的衔接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

5.分别确定教材模块的结构

明确了所有的项目和任务模块后,应当分别确定教材撰写的具体模块结构。建议采用头脑风暴法来完成。

6.确定量化考核方案

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专门的量化考核部分。考核的内容应简单、明确、可量化、易操作。考核的内容建议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部分。

7.确定任务分工及任务完成阶段

及时确定好任务的具体分工和任务完成各阶段的具体时间安排,可以确保任务及时、顺利完成。

8.编委互审,集中讨论、修改

教材开发初稿完成后,应当进行多轮次的编委互审、集中讨论和修改,直至参编人员一致通过书稿。

9.主编终审、定稿

完成复审后,主编还应当对全部书稿从整体的结构到知识点的链接进行再三推敲,确定没有问题方可定稿。

10.正式出版

将完成的书稿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整个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初期开发基本结束。

三、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注意事项

在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 就业力 开发

[作者简介]刘文宏(1968- ),男,吉林梨树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89-02

高职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也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专业知识应为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其培养目标中更注重应用性,强调发展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树立起“知其然,不强求知其所以然”的育人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作为高职院校中开设较广泛的计算机专业,自然也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学生的就业力。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开发现状

1.就业力开发总体不力。一是生源数量减少。近几年计算机专业的生源数量在本科层次有所萎缩,在专科更是大幅减少。二是生源质量变差。据有关数据统计,大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读计算机专业的愿望不强。三是就业能力减弱。尽管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工作,但多数是与计算机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从事并胜任本行工作的不到3%,不少学生自己不会拆装电脑、不会安装系统、不会使用常用的软件、不会简单的故障处理,甚至不会安装家庭宽带,至于局域网更是鲜有人能组建,而且也很少有学生熟知与计算机相关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安装及运用。

2.就业力开发方法不当。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开发方法不当是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方法形式单一,大多是采用课堂理论教授的方法,而不重视课外实践或无力开展课外实践,这与高职学生的特点背道而驰,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方法目标混乱,所用方法不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及操作技能的训练关注不够。一方面,枯燥的理论学习不断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应用能力却缺乏有效的指导,没能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方法维度不广,大多是关注教师的教学维度,很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多关注校内维度,很少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主要关注课堂维度,很少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等。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必然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3.就业力开发师资不足。要有效开发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力开发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双师型教师紧缺,既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招聘,也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二是师资的组成不合理,多数高职学院长期聘用的教师比重过大,有的学院甚至达到100%,不少学院没有出台短期聘用校外师资的相关制度,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整合企业的人才优势。三是教师招聘重学历、轻能力。综观国内各高职院校,其每年的招聘方案中,学历仍然摆在首要的位置,对能力的要求虽有所提及,但含糊其辞,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很多学院一般以“硕士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的词汇进行描述。这样的师资必然无法满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开发的需求。

4.就业力开发氛围不浓。学校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学生生活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课外生活与校园文化氛围紧密相关,学生就业力的开发当然也需要校园相关氛围的营造。但现实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忽视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就业力开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一是理念缺失,多数高职学院不仅没有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也没有积极在师生中宣传相应的理念;二是机制不畅,许多高职学院认为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及班主任的事,就业部门的工作是日常规范的管理及协议书的收发,至于其他部门则很少涉及学生就业力开发工作;三是活动不力,学生的多数课外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很少将活动目标与就业力开发结合起来;四是创新不足,一系列校园活动没能有效整合校外的就业力开发资源,也没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规划不足。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开发策略

要有效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必须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多个维度思考进行系统开发。

1.理念:开发的核心。理念属精神、观念层面,处于核心地位。开发理念是否确立、是否正确,是事关就业力开发全局的重大问题,属于开发的战略层次,影响着就业力开发的全过程,并决定着就业力开发的成效。而开发理念的树立与贯彻与否又取决于学院领导的管理方略。因此,学院领导班子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的特点,首先树立起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并以此来指引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开发工作。也只有这样,学生就业力的开发工作才能有序开展。

2.师资:开发的条件。学生就业力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它要求建设一支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开发匹配的师资队伍,这是确保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因素。而大量实践表明,组建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开发匹配的师资队伍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以就业力开发为导向,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招聘与培养工作,并重视教师项目团队的组建;二是应丰富师资的组成,既要有长期聘用教师,也要短期聘用一些校外师资,邀请一些对学生就业力开发有帮助的校外人士带项目来校讲学,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整合企业的人才优势;三是应改变以前重学历、轻能力的招聘策略,调整为重能力、经验、兼顾学历的师资招聘策略;四是应开发师资培养基地,组织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教师将专业教学导入企业实践;五是应建立相应的师资考核评估体系,并在职称评定、薪酬确认等方面有所体现。只有这样的师资条件才能满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开发的需求。.

3.课程:开发的内容。有了师资,又如何对学生的就业力进行开发?这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现有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对学生就业力进行开发的实质内容。在课程重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以筛选、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练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如重视Office,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的教学与实践;二是开展在校学生考证工作,积极关注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取,如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电子商务师等;三是以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强调能力本位,定位学生的发展目标,并灵活配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优化教学内容;四是选择与高职学生特点匹配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弱化理论、重视应用与操作,如案例、任务、项目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五是开发校本教材,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针对性及有效性等。

4.整合:开发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形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能有效开发高职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力。要有效开发学生的就业力,就必须改革目前单一的学生就业力开发模式,整合课内外一切有利于学生就业力开发的渠道,建构整体、多维的系统开发模式。具体为:一是增加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形成以学练为主的就业力开发模式,如网页制作、硬件维护、电子商务、软件学习与应用等;二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导入外部资源以开发学生的就业力;三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挖掘学生自身的开发动力;四是革新传统的灌输课堂教学模式,导入案例、角色扮演、项目教学、模拟实践等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五是支持师生、生生、校企等学习团队建设,实施现场教学、以赛促学等形式,形成多维、动态的就业力开发模式;六是以就业力开发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就业力的开发实践,如在考试形式上,应重点考查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将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

5.实践:开发的关键。在实践中学,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都表明实践的重要性,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开发当然离不开广泛、有效的实践,必须将实践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就业力开发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大学三年的学习之中。为此,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实践意识,从学院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行政部门到教学部门,都应树立起“实践出人才”的意识,并贯彻于行动之中;二是应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大实践比重,丰富实践形式,加强学生就业力的开发实践,如见习、实习、创业等;三是科学规划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将日常活动与专业实践结合,学校安排与学生选择结合,长期实习与短期实训结合,并合理安排每学期的实践重点;四是以就业力开发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做好顶岗实习工作,优化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做好实践的反思及指导工作。

6.兴趣:开发的动力。开发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力,需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是就业力开发的动力因素。为此,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开发意识、主动竞争意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习观、成才观,积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知识,增强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并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转化为就业开发的动力。

7.服务:开发的保障。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有序开发离不开就业指导等部门的优质服务,这是实现就业力开发的有力保障。为此,要做到:一是服务应专业化、系统化,应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强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融服务、指导、教育为一体的全程、全员就业指导体系;二是应组建结构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团队中应有校外人员参加;三是应通过网站、微博、QQ群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就业力开发提高服务保障;四是要做好信息的开发与传递工作,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就业服务,如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参考文献]

[1]刘桂玲.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之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2]李绍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3]唐玉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导刊,2013(3).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微课;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54-02

“微课”一词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首次提出,他明确指出微课资源将成为“知识脉冲”,即能促进知识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微课在国内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对于何谓“微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将微课界定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悍,能集中说明某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主要是使用微视频来记录教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

如今,微课正在引起一场史无前例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微课资源已经在诸多课程中得到了开发与利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开发与应用微课资源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开发与应用微课资源的意义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教育存在生源差、学生入校层次低等问题,中职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心不在焉,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造成师生双方都苦不堪言,导致课堂教学难以为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社会大众对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成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很多学校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当作公共基础课开设,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兴致缺乏,教学目标很难顺利实现。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中职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微课资源短小精悍和主题明显的特点,将这门课程教学与微课资源有机结合有着明显作用,可以集中中职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灌输,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微课资源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1.选取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能熟练完成计算机硬件的拆卸和组装。但由于不少中职院校缺乏应有的教学设备,实验教师综合素质不过关等,这一切都影响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是对着教材讲解一遍教学内容,再让学生到实训室操作一遍,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记住操作要点,还可能损坏设备,特别是安装CPU时,可能会折断折弯CPU针脚。所以,在开发微课资源时,要着重加强计算机组装内容,使学生掌握必要技能。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任务以工作小组为单位,主要是为计算机公司客户提供计算机组装服务。中职生先学习微课,掌握组装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要点与操作步骤,并通过实际操作完成装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达到这一系列目标:(1)掌握组装计算机硬件需要的工具;(2)了解静电的防护知识;(3)掌握组装计算机各硬件的注意事项;(4)熟练安装计算机硬件。

3.设计计算机硬件组装微课

微课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内容精、时间短的教学资源,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须体现“精”这一特色,在教学目标定位方面要更加清晰,必须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而且微课资源不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堆积,不是说在课堂上放放微课视频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针对这两个基本原则,再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目标,可以将微课设计成前期准备、硬件安装和点亮测试这三个微视频,再加上文字资源与图片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4.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客户到计算机公司购买计算机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计算机硬件安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实现温故知新。(2)分析任务。教师要引导各工作小组深入分析本次任务中要用到的基本技能,需要的工具等,然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分析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各有分工,共同合作,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3)实施任务。在这个阶段,有前期准备、硬件安装、点亮测试三个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为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持。(4)评价任务。在该阶段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具体包括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5)课堂小结。各工作小组代表集中发言,略谈本次课的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最后由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篇5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照搬国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大多会借鉴甚至照搬照套国外的教学模式。例如,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澳大利亚TAFE理论,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德国双元制理论,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养成的英国BTEC理论。国外的这些理论虽然看似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还是以人才培育为主要内容,重视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模拟实践。然而,这些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光凭高职院校一方的力量是实现不了的。但是从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政府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都放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上。同时,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密切,很难进行校企合作。一味地引进外国的专业设置理论并不能让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重理论而轻实践。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是很相似,都是采取学科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很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理论课时占用的时间很多。实践成为了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成为了验证理论的一种方式。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实用性的人才匮乏。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已经率先进行了改革,将课程分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自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过教师对必修课程的专业讲解,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理论知识。选修课程和自修课程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进行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设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时,也应该对课程进行分类,促使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形成。

(三)课时少而教学容量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教学的内容也随着相应不断更新,因此,增设新的实用课程也在所难免。而随着课程的增多,就产生了课时与教学之间的冲突,课程越来越多,而课时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根本无法传授相应的知识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的难度更大。

(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日常的课堂教学往往要落后于技术知识,教学教材难以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教材教学的更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教师很难在第一时间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导致自身能力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发设置的原则

(一)课程设置分权化。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最重要就是必须要充分重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需求标准为培养目标,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体现。说的细一点,就是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多方参与,既要有高职院校教学单位,也要邀请相关企业及教育科研部门人员,大家一起共同协商,研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课程理论适度化。理论是枯燥的,高职计算机课程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讲究适度,要尽量做到少而精,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追求艰深理论的理解。在学习专业理论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职业岗位需要哪些知识,我们就教授哪些知识。理论学习要精而实,要突出理论的应用价值,要突出理论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三)课程设置动态化。高职计算机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安排、课时的安排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处于一个动态之中。课程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不应该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充实的一个过程。教学课程的开发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根据最新的知识、社会现实的需求、岗位工作的需求而做出不断的相应调整。

(四)课程学习模块化。模块化的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选择,也便于学生对一整块知识的掌握。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CAD设计、计算机网络维护、数控加工编程等模块,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模块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开发的建议与策略

(一)改善教师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教师的理念不改变,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也只是天方夜谭。以此,我们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认识到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要明确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要培养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高职人才。教师还要改变课堂上以我为中心的落后观点,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计算机专业技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教师之间要增加交流,寻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和企业之间也要多接触,了解当前人才培育方向。

(二)创新及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以往的高职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于将所有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对理论部分就划出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实践部分就先给学生演示几次,再让学生完全地模仿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并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计算机的奥秘。另外,教师还要多使用新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及慕课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學会更加的生动、形象,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高职计算机教学不能停滞不前,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总是只给学生传授一些和考试相关的内容,技巧的传授也都以课本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一些没有实践能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庸才。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时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更加广泛、前沿和专业的内容,由此来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强化实践教学。高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实用性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高职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要将实践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和评价,让学生将实践当成学习的一部分,自觉地进行实践。这样,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才能有实质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有所长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有所增强。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专业课 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无论是课程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择和改编,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都要围绕课程学习者将来就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形成这一核心目标,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强化。专业课教材在早期也有部分科目有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但是由于这些教材内容过时陈旧,更新速度慢,实训内容少,配套教学软件、教学参考资料缺乏,致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将来就业也与社会脱节,很难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所以校本教材应运而生,编写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适合当代中职生需求的教材迫在眉睫。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立足点是校本

“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那么,校本教材就可以理解为学校根据自身软硬件的条件,为了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而由本校教师从实际出发编写的供本校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服务教育教学

开发专业课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本校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困难,校本教材能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于有没有把它用到实际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中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提高专业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抓手,所以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主导者应当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应当从中积极组织、多方协调,发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组成一个工作团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发出高质量的专业课校本教材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方向

1.需用为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是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门专业课――计算机应用,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课程,离开了社会职业的需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是高新技术的集合产物,更新换代极快,因此,更应注重社会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会被推入市场,而劳动力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教学工作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了过时的“废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更新,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职业岗位类型在不断变化,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因此,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的学生。为此,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应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依据。

2.实用为先。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这意味着学生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要求学生要掌握与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因此,编写的教材也要与市场相适应。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要,才能科学地设置计算机课程,实用的知识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

3.够用为度。传统教材通常是根据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来编写,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结构特征。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初中毕业的孩子,而且还有些在初中受了挫折或厌学的学生,基础知识非常差。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从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够用为度,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探讨学习,通过任务式教学,用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容易接受。

4.理实一体。传统教材通常是分为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这种课程设置已很难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必须改革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避免高分低能的产生。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改革传统教材,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就势在必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选择和处理教材时,应设置理论、实习、产品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模块,按每一教学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来选编教材。

总之,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未来就业这一核心目标。教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对于端正职业学校办学方向、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逐步渗透校本教材的使用,更好的为培养新一代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师范院校 计算机专业 软件开发能力

1.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在高等院校中发展最快、在校人数最多的计算机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然并不乐观,尤其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形成这种局势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关键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

(1)近几年国内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十多年来,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生源的扩招,使得计算机教育队伍逐年壮大,而计算机老师的需求量却在逐年减少。近些年,城市中小学计算机老师几乎饱和;而在农村,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尚未正式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范围,社会各界对中学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许多学校甚至尚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开课,也不聘请专门的计算机老师进行授课。

(2)与工科院校相比,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因此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受已有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单纯地培养面向中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师资,所开设的部分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经验不足,无法胜任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工作[1],这显然加大了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的方法除了加强社会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外,师范院校还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可以到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去应聘。

2.影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原因

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主要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软件开发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2]。而师范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软件开发能力普遍偏弱,当然产生这种结果是有多种原因的。

(1)培养方案过时。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最初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中等学校培养计算机师资,所以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安排了很多与计算机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学教材分析、计算机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占去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时间,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去中小学教育实习几个月,可是最后几乎95%的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去当老师;培养方案中严重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语言类课程没有安排与之配套的课程设计,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没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到最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软件开发,又何来软件开发能力呢?近几年来,部分师范院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了非师类专业,然而,培养方案改革并不彻底,依然残留师范式教育的影子。

(2)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不高。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普遍偏低,尤其在计算机专业,一般热爱软件开发及开发能力强的人毕业后多半去软件公司,很大一部分不热衷于软件开发的人进入高校当计算机老师,所以目前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甚至很多教师从来就没有参与过一个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就连上课都不能现场编程,只能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自然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不高,必然不会重视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3)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程序语言细节讲解,忽视实际案例分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软件开发的意义、框架、方法、思想都难以整体把握,大量平淡枯燥的代码迅速削弱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机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实验课一般完成的多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当然谈不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对软件开发产生浓厚的兴趣。

(4)考核方式教条。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方式深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院校语言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笔试成绩”,只是所占比例有些区别,而实验成绩无法评价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试成绩更是多半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重视考试,忽视应用,运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较弱。

3.培养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建议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第一,要修订培养方案,将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首要考虑的培养目标,不但要增加学生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安排课程设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等。第二,要加强教师自身对软件开发的重视,同时要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实用的软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软件开发的意义和成就。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目标驱动教学,比如每门课程都有教学任务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目标,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每次课的实验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去完成本系统的一部分,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收获到一个自己亲手设计和实现的软件系统。第四,要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不只是有笔试一种,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要想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就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时行动起来,确定明确的目标,加强软件开发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意义,加深软件开发的意识,参与软件开发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PHP语言;动态网站;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PHP语言的特点

PHP是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缩写。它是一种HTML内嵌式的脚本语言,在服务器端执行[1]。其语法混合了C、Java和Perl及自创的新语法。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PHP是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去执行,执行效率高。总的来说,其优点:(1)支持多种数据库,如MySQL、ORACLE。(2)跨平台性好,支持多种Web服务器。(3)开源软件,升级更新速度快。(4)免费软件,无须花钱购买。(5)成熟的面向对象体系,适合开发大型项目。

2 以WAMP为代表的PHP网站开发课程设计

2.1 选用PHP语言的背景

多数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有网页设计课程,且以静态网页设计为主,如熟悉的“网页三剑客”。静态网页设计简单,每个网页都是独立的HTML文件,内容相对固定。无论用户是否访问网站,网页的内容都保存于网站服务器上。由于没有数据库支持,对于小型网站设计,静态网站能够满足要求。如果网站信息量增大,使用静态网页来实现网站建设变得相当困难,且后期维护的工作量大。同时,静态网页的交互性差,在功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为跟上时代步伐,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在现有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基础上再增加动态网站开发课程。

目前主流的动态网站开发语言有JSP、ASP、PHP等。其中,PHP语言以其开源、免费软件的身份,语法简单、书写容易、平台兼容性好、与数据库交互能力强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发者选择它来开发网站。据统计,当前全世界大约有50%的网站是以PHP语言编写的,而且比例还在上升。因此,选择PHP语言作为动态网站设计课程很适合。

2.2 PHP开发平台的搭建

篇9

关键词:Web开发;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就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0-0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Web开发技术在整个IT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基于Web的开发技术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方向。为了提高就业率,很多高校都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Web程序设计课程,特别是我们的高职院校,本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Web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Web开发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Web开发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Web开发的一门语言(ASP、、Jsp或Php),具有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的能力,最终培养具有编写高质量代码,并能调试代码,完成功能模块设计和开发的初级Web开发应用型人才。由于本课程与就业相关,而且网络的普及和Web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很高,但是随着不断的深入,大量的代码便显得枯燥无味,另外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根据高职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我们高职院校最终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四个学期,在此之前,也开设了一些编程类的课程,例如C++等,因此学生有一些编程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都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即结合案例来讲授知识点,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较好的理解所授的知识点,但是也存在着若干的问题。

一、完成项目工程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虽然我们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案例来讲授,通过实际的应用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效果也比较好,最后学生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编程解决一些小问题,例如做一个小小的登录界面,一个简单的聊天室等等。但是,学生缺乏完成的项目训练,缺乏开发一定规模网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以后出去工作就业时所需要的。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实训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和特色内容。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体现高职的特色。一般都是两节课连排,理论和实践课各占一半,老师讲授和上机操作演示一节课,学生上机实践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是有好处的,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整体掌握,或者说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用教育中学生那套,我们要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始终围绕我们高职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模式。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们可以尝试哪些改革:

(一)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的课堂教学

本课程可以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过程为线索,让学生自己亲自体验Web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需求分析、设计规划、编码实现、上传测试等,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Web开发过程中的典型技能。 我们也可把这称做项目教学法,当然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用了许多的教学法辅助教学,例如,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

1、合理选用项目

教师必须针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将课程要求、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精心设计出具有趣味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学项目,这是我们在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也是关键之所在。例如,一个电子商务类型的网站(具体到花店、书店等等)的开发,或者如今最流行的博客的开发等等。

2、课程介绍

要使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先让他们清楚以后从事的岗位群有哪些,并且各个岗位所需要哪些对应的职业技术能力。清楚后,学生在接下来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就会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完成项目,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的实施

项目实施前,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来负责小组的工作。包括如何分工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模拟公司里的分工情况,让学生体会清楚各个岗位的职责所在,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在每个步骤实施前,教师向学生讲授将用的知识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给予耐心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

4、项目的检查评价

项目完成后,教师做出评价。评价不仅仅单看最后的作品完成情况,还要加上学生对该项目作品的答辩给出最后的评分。这样可以避免有部分学生平时偷懒不动手做,到最后拿其他同学的来滥竽充数。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针对高职生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特点,教学方法上一定要灵活,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上面我们也提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辅助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并且充分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现场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Web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期末的考试不能仅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而要实行综合的考核方式,特别要加大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的分数比重。例如,把项目的完成情况也作为期末总评的一个部分,还有上机实训作业,实训报告,期末上机考试等不同方面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网站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通过在Web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体验了团队工作模式,增强了项目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刘利民,刘志强,田永红,李雷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Web程序设计”[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0,19(1).

[2]尹光銮.高职院校as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10,6.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几乎所有的领域和行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体育领域,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并受到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传统领域,也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进一步应用,在训练方法以及竞赛模式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此,掌握基本的体育相关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手段,并且了解其对于体育领域的一般性应用方法,对于帮助我们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能力,是十分有效而必要的。

1 网络知识相关概念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通俗的说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合理的结合起来,从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特定的通讯线路将不同地域和分布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在使用辅助的网络通讯协议和相同的管理规则及管理软件的前提下,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分享。

1.2 主要网络架构及简析

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范围进行分类的,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可以将计算机主要的网络架构分为三类:

⑴局域网。局域网可以说是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形式,所谓局域网,就是指网络覆盖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一般的连入计算机数量在2台到几百台不等,主要面向的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计算机用户。因此局域网具有易于连接和配置的优势,但是并不适合于大范围计算机群组的使用。

⑵城域网。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在同城之间的网络架构体系,一般的覆盖范围在10-100公里左右,可以看成是将一定范围内的局域网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网络架构体系。不过现阶段,成本过高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⑶广域网。广域网在覆盖范围上可以实现更进一步,一般在几百至几千公里范围不等。为了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和质量,因此广域网需要架设专用的线路和处理协议,而且在使用中速率不高。

2 计算机对于体育领域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2.1 计算机对于辅助训练的影响

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和特性,可以为我们开展日常的体育训练提供帮助。

传统上,我们对于运动训练的安排流程如下: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来说,这样的训练安排流程可以说是很好地基础性训练手段,但是很难更进一步针对于不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和训练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引入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对训练流程进行新的模型架构的搭建:

可以发现,加入了计算机的辅助分析和对历史数据的系统性的整合分析,可以帮助教练员更好的分析不同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自身特点等个体特性因素,进而因材施教,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展开训练。

2.2 计算机对于大型体育比赛的影响

计算机的影响不仅仅适用在我们日常的训练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的进一步的发展应用,大型的体育竞赛也与其结合起来。

例如,在国际性的足球比赛中,会有实时的摄像机对于赛场的整个情况进行跟踪拍摄,而拍摄获得的资料则会实时传送到后台的计算机进行整理分析。当比赛进行到某个阶段,出现争议性的问题的时候,后台工作人员会调出之前的拍摄镜像,通过计算机精确的分析处理获得数据信息,然后传递给场上的主教练作为最终判定的主要依据。而这样的方法,相比于之前的传统判断,更加精确,减少误判带来的不良影响。

2.3 计算机对于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前面说了很多计算机和体育相关的问题,那么是不是计算机就只是和训练,和体育结合在一起?当然不是的,计算机在我们广大学生的日常的学习乃至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很显著的作用。

计算机以强大的网络作为基础,为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操作软件和信息平台,便于我们针对一些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查找和研究。此外,相信大部分的同学也都有使用到,计算机更加方便我们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可以为我们大家提供丰富的娱乐软件,适当的游戏和娱乐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振作精神。

当然,计算机跟我们紧密相关的另外一点,在于它会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目前,绝大多数的招聘计划都会有相关的招聘信息挂在网络上,供需要的人们进行浏览;而当我们真正的踏入了工作岗位之后,会发现我们更加的需要计算机,进行数据的查询、记录、整理、汇报、分析等等工作。

3 做好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普及和应用工作

具体到我们学校的管理建设和体育训练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是十分的必要。

3.1 合理而全面的管理制度

利用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一个详细的学院状况统计和管理系统。针对于不同学生身体素质、擅长领域、营养搭配、学习情况乃至成长状况等等进行建档记录和跟踪,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我们搞好学校的教育管理,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其找到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道路。

此外,通过使用相关的管理系统,还有助于帮助我们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学生的作息训练情况,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在训练中和作息安排上的合理性。

3.2 广阔而长远的视野信息

不论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是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学习和自我进步,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信息。但是我们没有条件也没有精力,亲自到全世界各地去了解最新的信息情况。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传播,我们可以得知最新的体育训练手段,我们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对于运动员餐饮和训练量的搭配,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全世界各个著名院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为我们自己的管理提供参考,当然,在学习和训练之余,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上网适当的进行一些有益身心,放松心情的娱乐活动,为之后的学习和训练放松身体,养精蓄锐。

4 结束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和创新发生在体育领域。作为这个领域中的一员,我们更应该积极地跟随发展的步伐,了解相关的应用和技术信息,进而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竞技手段,在我们热爱的体育运动领域走的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先锋.计算机的发展与我国田径训练信息化的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2]张建平.计算机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5).

[3]李育红.计算机与体育[J].成功(教育),2007(09).

篇11

【关键词】手游人才现状 计算机专业 课程增设 人才培养

一、手机游戏现状分析

(一)手机游戏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性能不断加强,从事研究游戏市场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手机游戏还将继续强劲地增长。一些大型发行商已将其他类型的游戏带到移动设备上,将尽可能多的用户吸引到一款颇具深度的核心游戏之中,手机游戏已经成为游戏产业中最大的一个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手机上网流量费率的降低,将会有更多的用户消费手机游戏。给手机游戏行业带来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对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二)手机游戏开发的人才需求

经过手游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后,部分专家认为手游发展前景堪忧。但笔者认为这充分说明了手游开发人才匮乏,开发产品质量不高,重复率高所造成。据CNG中新游戏研究显示:目前在的国内手游行业对于人才匮乏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对于人才的需求永远是无法满足公司的需要,众多手游业巨头,奔赴全国各地的各大高校,将人才争夺战打进了校园。还出现了不断的从各大公司去挖其他公司的基层人员的现象。未来中国手游人才的争夺会更为激烈。

(三)手机游戏程序人员所需知识

通过对市场的分析了解,手机游戏程序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如下: 游戏程序设计方面:C++程序设计入门;算法与数据结构方面:算法分析,数据结构,基本算法,XML库的使用等;Windows程序设计方面:消息,GDI绘图,游戏工具与MFC,网络编程基础;游戏数学和智能应用方面:游戏中的坐标系,矢量、矩阵,几何碰撞,物理模拟,人工智能与寻路算法;游戏技术与应用方面:概论,游戏地图系统,GUI系统,任务系统,优秀的声音引擎BASS,Cocos2D-X引擎,Unity3d引擎。当然还包括了平台和多媒体压缩加密等技术

二、手机游戏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所开课程来看,基本上都开设了:如计算机数学基础、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C#、Java、数据结构、微机接口技术、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网络管理、网络信息制作与等相关或相近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与前面所讲的手机游戏人才所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很大程度的相同,为我们培养手机游戏程序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上适当的增加几门课程,就能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增加新的好的就业岗位和努力方向,拓宽了就业渠道。

(二)需要增设的课程及课时安排

(1)Lua语言:Lua 是被设计成很容易和传统的整合且一个小巧而简单的语言由标准C编写而成,对于有C/C++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是一件轻松的事,且几乎在所有操作系统和平台上都可以编译,运行。同时Lua是一种易整合语言;可以将一些已经存在的高级组件整合在一起实现一个应用软件,Lua不仅可以整合组件,还可以编辑组件甚至完全使用Lua创建组件,Lua与很多的脚本语言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色。

除了作为整合语言外,Lua自身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语言。可以和c/c++集成,可以很容易与c/c++代码相互调用;可扩展性,Lua很容易与C/C++、java、等其他语言接口;简洁、快速、高效率,Lua本身简单小巧,但功能强大,很容易实现一些小的应用,并且是“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速度也快,是目前平均效率最高的脚本语言;可移植性,几乎可以运行在所有系统上,如果你有一个C的运行环境,你就可以运行Lua;动态更新,Lua可以通过新类型和函数来扩展其功能,允许最大限度多态出现,并自动简化调用内存管理的接口,函数均可以接受高级参数,使函数更为通用,甚至可以直接修改类库源代码,仅保留需要的函数。目前很多家移动平台开发公司都采用Lua作为脚本编写的语言。

(2)游戏引擎。作为游戏的核心,一款优秀的具有通用性和标准化游戏引擎经常被用来制作很多游戏产品。除需要具备让游戏运行的基本功能,能轻易地更新换代,同时又可以重复利用,实现封装,提供简洁高效的程序接口。只需要一行简单命令,就可以让游戏中的人物完成相应的动作。下面介绍两个目前游戏公司在开发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引擎。

作为2D平面游戏开发平台中,Cocos2D-X是引擎发展的佼佼者。最新稳定的版本为2.0,采用了C++语言编写,所以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手持设备平台。另外,Cocos2D-X引擎也为使用C++语言的开发找到了一条进入Android和iOS以及Windows Phone平台开发的捷径。它更加完善、稳定和易用,提供可视化的编辑器或者第三方插件,提供了所见即所得方式,加快了制作的速度,保证游戏的品质,减少开发人员的错误。这些编辑器或者工具,所有的游戏参与人员都有可能使用它们,非常容易上手。Cocos2D-X已成为是移动平台领域应用最广、使用最多的游戏引擎。

Unity3d支持javascipt和C#脚本语言开发,目前来看unity3d是做3d游戏最好的引擎,,一是功能强大,再就是易用,它的操作非常容易。如果你不使用Pro或者Mobile的内容的话,Unity3d就是完全免费的。再有就是对3D模型的兼容性,几乎任何3d模型都可以导入到unity中,可以说是一个很方便的特性。

篇12

关键词:交互艺术设计;岗位需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概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传媒行业和IT企业,包括广播电视媒体、出版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媒体制作中心以及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主要职业岗位为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岗位,包括平面设计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动画设计制作员、三维设计制作员、数字影视制作员等。

二、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开发的目的

(一)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新岗位对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依托数字化平台,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其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广已经不仅限于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还包括一些数字产品,数字媒体的使用和传播环境等。在这些传播环境中人机交互设计与界面艺术设计作为提高产品效力与吸引力、强化品牌印象、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涉及人机交互的行业基于交互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包括产品策略师、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这4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专业选取上也有不同。而这4个岗位中视觉设计师(交互艺术设计师)符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发展要求。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与新岗位对应的相关课程。

(二)教学理论和方法需要与市场对接

由于交互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稀缺,并且目前全国交互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仍然是沿用了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上简单地加上数字媒体技术。而交互艺术设计并不仅限于平面设计的图形图像、版式、色彩、文字的二维构成表现等;它是以数字媒体为媒介,版式相对平面印刷而言带有互动性,更侧重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与市场对接有针对性的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有益补充,开设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

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目标与定位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交互艺术设计师。其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有较高的艺术创意与设计理论素养,掌握互动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收集和分析各种相关软件用户群的需求,提出构思新颖、有高度吸引力的创意设计;能对页面进行优化,使用户操作更趋于人性化。并能熟练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和互动技术完成软件界面和图标的美术设计、创意工作和制作工作。

因此本门课程必须开设在设计构成、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制作、Flas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制作等课程之后才能更好的使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结合前导课程所学的技能设计并制作出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作品。

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思路

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内容开发时基于交互艺术设计师德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列举出信息图标,数字媒体界面的设计这两种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力图从信息传达、用户体验、视觉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配合各项设计软件,从简单的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概念与制作入手,分析了交互艺术设计的要素、原则规范、设计流程,并对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分类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详细介绍了信息图标,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开发流程和具体设计的把握,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思路和过程。

五、 结论

为了适应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的行业发展,了解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高职高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行业的岗位需求将教学理论和方法与交互艺术设计工作流程对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交互艺术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波,吕曦著.数字媒体界面艺术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四达著.交互设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篇13

1整合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

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信管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将计算机技术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算法综合设计,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用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及C语言编程;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综合设计,开设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让学生学会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建议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开发技术,在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必要知识储备之后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高级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术,与就业崗位无缝对接。这十一门课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信息学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

2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研究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体系,采用核心课程为主导(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以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为导向,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部分较好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信息系统的规划”,课前由任课教师在吉医在线学堂上建立班级,布置在线教学内容,学生在线观看视频,将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班级讨论组中,然后教师总结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反馈的疑、难点,在线下课堂中再次进行剖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后学生完成在线知识点测试,教师根据吉医在线学堂的成绩分析统计功能再次总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其带到线下课程中强化练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线上线下教学,虚拟和现实教学有机结合。教师根据在线学堂的统计功能、学生在讨论组中的反馈及线下课堂的交流,及时地梳理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Web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学院积极组织开设与信管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各种软件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层次,初级实践。主要指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任课教师依据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近两年信管专业学生在吉林省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层次,中级实践。主要采用课程设计模式,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选用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实用性的小型系统为课题,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每学期两周的综合实践周,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反思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高级实践。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兴趣小组、与公司合作软件开发和参加学科竞赛,具体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和“互联网+”等赛事,意在历练学生的量化执行能力,算法分析能力,设计实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竞赛,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层次,专业实习。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北京、成都、沈阳等多家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规模化、企业化、系统化实践能力训练的途径,让信管专业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鼓励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的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基本技能和职场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认识和信息化系统实施、管理及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因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41教学活动方面

一是注重备课制度,每学期开学课程组教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备学生,教师根据所讲期班学生特点和专业培养需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二是坚持听课制度,同行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定期的教学研讨会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便于及时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坚持观摩和试讲,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试讲,要求教师一方面熟悉课程的知识脉络,更好地把握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加强课程设计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观摩活动是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42教师培训和进修方面

加强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模式,将教师派到专业建设较好的高校去学习,到专业对口企业去进修,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将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的最新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引进校企合作模式,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座、授课,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43建立“传帮带”教师培养机制

为了延伸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成果与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课程组的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升,教研室实施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青年教师跟班听课,积极参与到高职称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中,使青年教师在不断的历练中各项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5搭建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

整合了课程中的各种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站中包含了计算机开发技术类所有课程,分别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样题、经典程序算法动画、重难点知识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在线学堂,供学生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在课程讨论组中,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请教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共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调试优化的方法,形成分享合作的在线学习环境,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以往的信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期末试卷内容占到60%,个别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占20%,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之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期中考试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包括实验课堂的电子档作业提交、课堂表现、参加竞赛获奖情况),而且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要求企事业单位将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期的表现进行量化,使其成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广庆,翁苏湘,方胜吉信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5)

[2]李广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编号:JGJX2015C84);吉林省教科办(项目编号:GH150419)。

[作者简介]李莹(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教法研究;李广庆(198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

篇14

关键词 平面设计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平面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常是指以完成客户需求的设计与制作的任务为中心,选择典型的项目,并以完成设计和制作的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课程教学的要求与企业职业需求相一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平面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四大特点

(1)课程综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如一个户外广告设计的任务,会综合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Illustrator矢量绘图等软件,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进行文案策划,收集相关的素材,设计广告语等多个方面。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来处理遇到的各类问题,这样的实践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构建综合职业能力。

(2)学生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内容实用。平面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内容均是来自公司和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点都覆盖在各个设计制作任务之中,大大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4)成果产品化。平面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成果以设计产品的形成为主,部分以制作印制的成品为最终成果。

2 平面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步骤

2.1 建立课程开发团队

建立由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一线的设计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

2.2 社会需求的调研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首先要开展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由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可以选取在学校所在区域有代表性的广告公司、装潢公司、影楼、印刷厂等企业,以问卷调查、走访、网络信息汇总等形式对这些企业的职业或岗位及各岗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工作能力开展调查,选出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分析并确立各职业或岗位群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

2.3 岗位分析与工作任务的分解

加强校企合作,了解各企业的工作部门和岗位情况,如广告公司的部门由设计部、美工部、喷绘部、安装部、公关部等组成,各部门职员的工作要求是不一样的。通过收集公司、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岗位分析,将岗位所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要求进行罗列和整合,编成一套完整的职责目录,并进一步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使之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使选定的工作任务能更完整地体现预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目标。

2.4 将职责和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

对收集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把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把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责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并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互穿插,重新组合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

2.5 开发课程的实践

(1)制定计划。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工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完成实施计划的制定。包括各设计任务达成的目标、工作程序、按照任务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的分工、各子任务完成的时间分配等。(2)实施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按照初定的工作程序,逐步完成设计和制作的任务。(3)检查评估和交流。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及时进行检查、评估和交流,其评分标准可从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团队的协作性、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分别制定考量的标准。

2.6 完善课程方案评价体系

“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本质特征。所以,对工作成果即设计制作的产品的评价是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收到有效且全面的质量检查和信息反馈,参与评价的对象包括授课教师、学生、企业的设计师和客户等诸方面。在这里面,企业专家对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评价尤其重要。综合评价的资料,以及多方面反馈的信息,如企业新知识、新要求,毕业生就业所反馈信息等等,及时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优秀的师资是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软件保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进修和职业技能鉴定,努力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多途径培养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激励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践经验,认真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2)仿真的实训环境是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硬件保障。拓建稳定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采用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学生见习与锻炼实习的主要场所。加大资金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可建成多个工作室,如“**广告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积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使实践教学贴近公司实际。

(3)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活教材。发挥教师团队作用,鼓励教师编写讲义,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活的校本教材。需指出的是,讲义的内容一定要与每个课程领域所设定的工作任务相一致,接近公司设计与制作任务的情境。因设计行业更新速度之快,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博采众长,融合提炼,选用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以此来创造有特色的活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