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自媒体时代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百度贴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校园文化不断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贴吧作为信息载体之一,因其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最常用的网络平台。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网络途径对校园生活、学校管理模式、校园民生,以及其所关注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本文选取辽宁省10所高校的百度贴吧,搜集特定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归纳高校网络舆情在百度贴吧中的特点,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1.突发性、快捷性、复杂性明显。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且极易扩散。网民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表意见、看法,其观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形成较大的声势。高校网络主体单一,范围相对狭小,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快捷性和复杂性更为明显。此外,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舆情的复杂性。
2.沉默的螺旋效应。“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出自德国学者诺依曼的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产生和发酵是一个社会互动心理过程。在人们发表意见之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核对和比较,当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其一致时,就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保持沉默。”在百度贴吧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帖子开始时,评论的正反双方势均力敌,随着事情的发展,会有一方略占优势,然后占优势一方的支持者会越来越多,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支持者则越来越少,结果导致双方差距加大。沉默的螺旋效应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程度,尤其是一部分大学生为了与别人保持一致,追求所谓的“主流”帖子,误导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3.从众现象频发。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置身于群体环境之下,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跟随群体发表一些负面言论或实施一些伤害行为,表现为责任感和内疚感的降低,负面消极行为增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身份、教育等方面的限制,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考虑周围环境及别人的想法。但网络是一个匿名环境,失去身份的限制及监督,大学生又处于个性鲜明的时期,很容易在网络这个匿名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在网络中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实现情感宣泄,而这种无意识的从众行为可能为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隐患。
二、基于百度贴吧的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本文参照滕云等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选取辽宁省10所大学,其中,医药类大学3所、理工类2所、综合类1所、师范类2所、语言类1所、财经类1所。笔者以高校百度贴吧为平台,研究回帖量排名前20的帖子类型。在采集范围上,本文将搜集对象限定于发帖时间在2016年5月25日之前,并对发帖类型和发帖数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10所大学前20名的帖子主要集中在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问题求助的帖子只占很小一部分。有关情绪发泄的帖子在前20名的帖子中占比不超过25%。10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评论意见型帖子数为0。
艾森克认为,18~25岁的青年处于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阶段。大学生年龄均处在18~25岁之间,情感需求普遍,所以作者调查的10所高校中,情感交流帖子的数量明显较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网络平台,寻找和自己爱好相同的人,以此表达对朋友的感情,甚至在贴吧中表白。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即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百度贴吧虽然有匿名性,但还是基于高校的生活环境,并不能做到完全隐藏身份。所以,在高校百度贴吧中,情感交流类的帖子数远多于情绪发泄类的帖子数。在百度贴吧中,大家进行的是有限的自我暴露,自觉进行印象管理。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理
1.建立理性、自省的自我调适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大都与大学生诸多心理困境和压力有关,这种压力和困境都有可能成为舆情危机的诱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变化。高校还要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提升学生的反思、自省能力,学会积极调试和控制情绪,构建乐观、积极、理性的心理模式进而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2.加强网络舆情引АT诟咝M络舆情中,“沉默螺旋”现象无处不在。高校可以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通过管理员的发帖,对处在情绪冲动状态的学生提前进行正向舆论引导,发出理性的声音,并利用沉默的螺旋效应将这种声音放大,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提前化解危机。
3.心理健康教育。在百度贴吧中,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往往是一些发泄情绪的帖子。发帖者将自己对学校或他人的不满通过贴吧进行发泄,引起大家的热议。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空间。
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面对面交流多被网络所替代,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人也习惯在网络中交流情感。网络的复杂性往往使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提高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率。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鼓励大学生回归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引导大学生通过线下交流防范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通讯作者:吴心灵)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2]高艳丽,朱勤文,乔芳琦.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163-167.
[3]滕云,陈玲.网络舆情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高校BBS论坛的文本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81-186.
[4]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青年教育,2011(7):102-104.
[5]马蓓颖,杨杨,蓝晨思,钟翊炜.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以台州高校为例[J].黑河学刊,2016(1):109-132.
[6]陈华明,李畅.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沉默的螺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54-157.
关键词:自媒体;公共经济;市场;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的产生:自媒体概念首先由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于2002年年底提出,并系统阐释于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该文章指出,自媒体(We media)将成为信息传播流程中的主要一环,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同时,美国新闻学会下属媒体中心也认同这一看法,在其2003年的“自媒体(We media)”研究报告中,其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过数字分析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的一种分享其本身事实与信息的新闻途径。”自媒体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网络信息史上的又一大飞跃,人们从信息的受众,逐渐成为信息的受众,全球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处于一个互动的(interaction)平台之上。而网络技术刚刚起步时的关于世界信息化的预言,也将由这个时代来全面实现。
国内现状:对自媒体的研究,虽然我国依然处于起始阶段,但是在自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自媒体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对比,表明当前经验主义的范式研究,可能并非适用于自媒体这个既新兴又贴近生活的概念中。以我国情况描述,在最早的自媒体载体中,博客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充实的信息内容与自由的、独特的信息视角成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切身使用的一种自媒体载体,而近年来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微博,社交网站等自媒体载体,更是以其巨大的信息传播量和超乎寻常的信息传播速度,收到了大众的更高评价与青睐。当前我国在对自媒体载体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视角集中在了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主流媒体,传统中心媒体的冲击。其二,自媒体运行规范缺失及对策。其三,自媒体产生与发展,对于网络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
图1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社会大众平均每日接收到的信息已经比过去在中心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要增加了十倍,而在这“信息汛期”中,自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远不止传统媒体的危机与实践技术的发达。自媒体所带来的微妙变化,如同无数的触手,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将由我国公共经济视角,来分析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之机遇与挑战。
二、被自媒体影响的经济秩序
对利益的渴求,对资本的追逐,是经济世界最基本的动力,不同的时代其经济秩序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被诸多因素所左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是影响经济秩序的重点因素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大众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闭塞,方法单一,表现为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个时代,社会市场也较为平和,较为简单,人们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本身,或是静止地分析该时代的市场秩序。而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大众由于分享信息速度加快,自主传播途径变广,整个社会群体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复杂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市场,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既焕发了新的活力,又暗藏着种种隐忧,以下是一个简要分析。
市场经济的微妙变化:其一,主体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中介机构,是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信息散播,正逐渐被一些自媒体的主体所淹没,从而使得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反而观之,一些新兴企业,或是并不具备规模的企业,甚至是个体私营业者,很好地分析和掌控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从而站在了信息与影响力的前沿,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从这个主体中剥离出去。对于市场主体的变化,也使得自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显得更自由,更开放。其二,营销方式的变化。从市场经济诞生以来,营销就在马不停蹄地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着,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相对当前自媒体时代,显得相对单调,其手段主要依赖于中心媒体的平台,大家接受信息的方式相同,对于某件商品信息,社会大众容易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而在自媒体时代,大家接收到的商品信息,远远要比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丰富,不仅局限于曾经的“货比三家”、“货比十家”、“货比百家”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类情形,市场中的主体,就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舍弃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宣传投入,而转投在自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中,同时也促进了自媒体的扩增与发展。下表通过对营销过程中五个指数的简单分析,有力地展示了自媒体时代,不同营销模式的差异和差距(表1)。其三,信用度的价值变化。无疑,自媒体时代的市场,是一个信息空前膨胀的海洋,但是正是这膨胀的信息量,使得这些信息的信用度良莠不齐,遭到不实或无效信息误导的市场客体损失的案例日益增加,恶性经济行为的比例也远远超越了过去。故而,在自媒体时代,信用度成了一个日益珍贵的“奢侈品”,收到社会群体越来越高的重视。信用一词,最广泛应用与金融学,信用的狭义含义是针对借贷行为而言的,但是面向信息广阔而丰富的当代,信用在自媒体时代,必须解释为其广义定义,即为所有经济活动中,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表1
操作便捷 传播力度 互动程度 信息读取性 营销效果
新型媒体营销 A A A A A
传统媒体营销 A B C A B
常规模式营销 B C C B C
其中A为效果最佳;B为较佳;C为一般
另一种理性思维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市场的不断进阶与外扩,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也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传统经济学中,以“经济人”假设而形成的传统经济理性,在自媒体时代也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改变。曾经感性视域中的行为,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也逐渐成为一种理。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媒体时代产生的“私信力”的日渐发达而造成的。“私信力”最早出现在古董交易市场,一件古玩的价值,往往没有一个合理的公论,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就需要有专门的专家,以其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加以其个人的信用度来鉴别真伪。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私信力”渐渐解脱出了其特定领域,开始成了大众市场的理性导向,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时代,名人效应如此轰动的原因。密尔在其著作《功利主义》中说道:人们常常会由于性格软弱而选择就近的善,尽管他们知道它的价值较低。自媒体时代的“私信力”,从形而上学的视角中看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可以为市场客体带来相对真实与稳定的信息。但是,未能形成责任承担的“私信力”只能视其为一种暂时的安定。当然,追逐“私信力”的经济理性,只是自媒体时代所产生的新理性的一部分。
相信随着自媒体的继续进化,经济世界中将出现更多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理性思维。以下是随着自媒体时代信息质量影响经济理的分类模型图。
图2
在分类模型图中,由信息质量的高低我们可以得到:第一类(I)传统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精英理想型的经济理性模式。第二类(II)自媒体时代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三类(III)传统平庸型可以解释为传统媒体时代中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四类(IV)自媒体时代平庸型可以解释为时代演进中的经济理性模式的不完全性。
不受信息质量影响的经济行为,并显示其高级的理性,虽然在任何时代都有存在,但是其只能显示为经济世界的沧海一粟;被信息质量影响而显示理性的经济行为,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与信息平台发展对经济理性影响最强的一个层面。综合以上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行为与经济秩序,虽然不断被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与世界市场的交流与融汇所左右,但是信息世界依然是经济秩序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在市场主体的微妙改变与市场客体的思维转换之后,中国公共经济职能的体现,就成了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极其令人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公共经济在自媒体时代的改变
公共经济学又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其中所谓的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则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虽然政府与企业、家庭一起共同参与国民经济,但其行为方式和目的却是不同的。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在长久的经济学研究中,造就了许多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成果,其中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种,西方经济学中政府职能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政府经济职能这两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大致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其认为政府在自由市场中,只要提供对社会安全的保障、对交易公平的保证和对公共设施的提供即可,但在日后长久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磨难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阐述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的代表理论则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凯恩斯主义。仅由西方政府经济学的简要沿革我们便不难发现,政府经济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顺应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现实发生改变,其灵活程度不亚于任何学说。此外,关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被认为起源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全部生产资料将由国家机器负责代言与管理,政府成了国家经济职能的主体,身兼生产者、指挥者、调节者及组织者等多项职责。该理论一度被许多国家采纳并奉为典范,但是由于过度的职能包揽,使得这种理论并未符合时代的需求,导致了经济停滞不前等不良后果。
我国的公共经济演变,也体现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如前文所述,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经济职能繁多而冗杂,但也体现了当时集中型经济体制的需求。第二阶段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即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该时期的公共经济体现着一种承前启后的状态,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的限制,但是又掌握着对市场的控制与监督。最后第三阶段则是新时期,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该时期我国市场不断开放,与外界合理沟通,理性的市场思维日益增强,在该时期我国政府经济的主要职能则是提供一个更为良性的经济环境,更为公平的市场氛围并辅以完善的宏观调控。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公共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其对社会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因素就在于其是否能够迎合时代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有言: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地配合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公共经济看作宏观世界中的一个个体,在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公共经济将有怎样的变化,才能使这个信息时代运行地更平稳,更顺畅,值得我们的思考。首先,我们从自媒体时代的时代特点来看,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成了影响公共经济的主要问题。其次,我们再从公共经济的属性入手,公共经济具备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三大特点。公共性意味着公共经济学,是面向整个社会,将社会个体的行为凝聚起来,进行宏观行为的科学;实行性体现着落实与执行,其将公共经济烙上了一个强制性的附加标签,使其能够体现政府意志。最后,动态性,则是与时代密切关联,也是最能展现其与自媒体时代相关联的属性。那么,身兼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的公共经济学,面对自媒体时代,应当做出以下进阶:
第一,实现自身对市场信息的有力攫取与对市场信息的合理控制,实现宏观和微观经济信息对称性的政府治理。上文的种种论述,已经将自媒体时代令人咋舌的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表达清楚,在自媒体时代,市场也正经受着信息的锤炼与打击。以具体实例来看,发生在不久之前的“盐荒”事件,抛开其谣言源头,无疑是一种自媒体信息膨胀对公共经济秩序的冲击。同一地域的自媒体传播速度,往往会远远超前于公共经济的管辖速度,这样的困境,就要求公共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具备完善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电子政务在自媒体时代再也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是切实配合自媒体时展,帮助政府稳定公共经济环境的利器。以下是政府实现自媒体时代高质量公共经济环境建设的流程简图:
关键词:市场营销;现代化营销;新媒体营销
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大而随之凸显,但是传统营销模式对我国企业影响较深,使得企业的营销水平不高。比如传统的广告营销、抽奖营销等,这些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现代市场营销指的是在现代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营销模式,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关键。在现代化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传统的营销理念的改变,结合时代的特征,借助一些新的技术和平台进行营销,才能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
现代化的营销是一种与传统营销完全不同的营销模式,与当前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媒介平台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在网络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传统的市场营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来完成的,市场营销的范围比较狭窄。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媒体也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出现了各种新媒体,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微信和微博等,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当前,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新媒体自主性较强、交互性强,使得新媒体在很多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也意识到各种新媒体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各种新媒体当做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其实是一个品牌形象推广的过程,是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深刻印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新媒体对企业的产品以及品牌进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可以不动声色地进行良好的宣传,而且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以产生更加良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现代化营销的关键,也是实现成功的现代化营销的重要途径。另外,现代化营销也是一种低碳营销,当前地球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倡导的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模式更适应于环境保护的要求。现代化营销过程中,一改往日的营销方式,比如有的企业不再大范围地进行实体广告宣传,进而将宣传和推广的阵地转移到网络上,一方面降低了营销过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逐渐减少,浪费现象也逐渐减少,因此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种低碳营销模式。
二、现代化市场营销的策略
(一)提高对企业现代化市场营销的认识
现代化市场营销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新媒体营销,这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也是企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当前企业行业的发展呈饱和状态,一些想要做大的企业,就必须要建立独特的品牌,实现与其他企业企业的区别,从而提高企业的辨识度。在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的宣传意识与营销效果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企业现代营销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新媒体营销的认识,借助现代化媒体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使得消费者在接受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对企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对企业的产品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
(二)加强加强新媒体营销的力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新媒体的营销,则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推广,在新时期,企业的营销应该要找准方向,要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树立,并且要对品牌的价值进行提升和推广,使得企业的价值得到有效地展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市场营销人员应该要有敏感的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比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找到事件的突破点,从中挖掘出与企业有关的内容,从而借助各种事件进行营销。这种市场营销方式又叫做事件市场营销,通过新媒体对各种事件的传播和报道,从而实现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的立足点首先应该是公大众的诉求,其次才是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营销人员要随时对市场动态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了解,从而才能找准营销的方向。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市场调研,在营销的过程中倡导一种正能量,不要歪曲现实,也不要产生负面的舆论,使得群众能够加深对企业的印象,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贸易平台对企业进行推广,比如当前有些行业专门建立了行业贸易平台,在行业平台上进行推广,可以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再比如当前自媒体的风靡,使得很多企业将营销的目光投向了自媒体,一些关注者比较多的微信和微博账号,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热门地。企业在借助自媒体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往往都会进行文案策划,使得文案中不仅有大众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也对企业的文化、产品、品牌理念等进行介绍,潜移默化地进行营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营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要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的水平,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对传统的营销理念进行改进,并且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借助网络提高企业营销水平,使得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能够不断降低成本,同时对企业的品牌和文化进行宣传。
作者:罗兴飞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晓罡.论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本质[J].商场现代化,2014(08).
自媒体方兴未艾
1.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从MSN、ICQ、QQ等即时通信出现到博客、微博的勃兴,再到公民新闻网站的悄然兴起,自媒体全面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使很多人在评论、转发时,变得更理性、更谨慎。“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澄清了事实。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社交网站、微博上流传的无稽之谈“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
2.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
一是平等的传播理念。作为草根媒体,自媒体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其理念是平等对话、信息共享。如韩国的OhmyNews,其新闻理念就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自媒体立足普通公众,关注普通公众。
二是同向的传播价值。传播价值取决于传播主体和客体的需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为同一群体,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同向性决定了自媒体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
三是网状的传播路径。信息源决定了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的信息源则遍布民间,每一个公众只要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各种信息传送出去。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四是高速的传播时效。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经过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能到达受众。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技术门槛和“准入”条件降低,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论坛、QQ上新闻,信息会很快在这些载体之间互播。
3.自媒体的传播缺陷
自媒体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而它自身,同样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一是新闻真实性存疑。首先,自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判。其次,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这使它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保障。再次,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可信度降低。
二是媒体公信力较低。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植入、恶搞等内容,有的炒作个人隐私换取点击率,降低了公信力。
三是受众选择性困惑。专业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系统过滤功能和把关人制度,新闻定位明确。但自媒体载体种类多,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体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选择信息难度加大,难免产生无助感,容易陷入选择信息的困惑之中。
传统媒体负重前行
“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站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媒体已经成为‘金字塔下的奴隶’。每年办一张综合性日报的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但是当我们把优质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①而网络媒体则依靠对平面媒体内容的重新包装整合,构筑起了新的新闻传播价值链条,使得报纸客观上陷入了线上大量资讯的下游提供者的困局之中。②
1.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固有优势,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被取代的。
一是专业化程度高。传统媒体在采集、编辑、制作、发行、商业运作这个大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以及行业标准都相当成熟。
二是品牌内容好。优质的内容是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的内容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检审过程才能对外传播,传统媒体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以品牌影响力来影响大众。
三是版面视觉感强。和新媒体不同,报纸、杂志有版面视觉感,版面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出新闻的价值,这其中还包括标题的浓淡、大小、报道分栏等。编辑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这种判断。
2.传统媒体的弊病和不足
一是针对性和时效性亟待加强。目前,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结合实际策划和做深做透不够;舆论引导滞后、有时很被动,被网络等其他媒体牵着鼻子走;主题宣传、成就报道的方法比较生硬,鲜活的内容显得较少。
二是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陈旧。质量不够高,特色不强,精品佳作较少。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说教”的痕迹太多;新闻写作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有的混淆与行政公文的区别,难以让受众接受。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自媒体时代还是不能缺少传统媒体的保驾护航,为公共舆论提供正确引导。传统媒体既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展的未来方向。
1.把脉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
随着社会舆论多元化,传统媒体要想成为新闻舆论的主导者,必须用主流声音主动引导,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才能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传统媒体是自媒体高可信度的关键信源,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传统媒体的信源关,主动及时地正面信息,传达党与政府的声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遵循及时、准确、有利的原则开展相关新闻的报道,引导自媒体舆论健康发展。
2.凸显自身优势,树立权威地位
自媒体时代,虽然谁都可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但受众迫切需要具备权威性、可靠性的传播者。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注重打造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实现新闻的深度开发,寓思想性和指导性于新闻性之中。
3.创新报道形式,提高引导艺术
传统媒体必须充分研究、准确把握大众传播规律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立足时代特征和当下特点,持之以恒地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力求形态新、包装新、风格新。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构建舆论引导的合力,提升舆论引导力。例如,很多新闻事件都是由网络媒体率先报道,而后传统媒体跟进,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开设微博,能以更快速、更有效的传播效率向大众传播新闻,特别是对于官方传统媒体来说,这是必要的选择。
注释:
①尹明华:《传媒再造》,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9月版,第8页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教育 校园媒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则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和保障。目前,许多高校为应对安全教育新形势,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同程度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渠道的单一性以及宣传方式选择的局限性等使得教育效果不佳。如何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技能等素质,已成为大学安全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
1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分析
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度虽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普及宣传层面,安全教育的深度性、普及性以及系统性都不够完善。当今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环节多样、内容宽泛以及对象复杂等特点。许多高校只是将此工作落实在分管部门保卫处负责。时间则主要集中在学生入学、军训或国家规定特殊节假日等时段;传授方式以集中讲座,报告会等传统形式开展。这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普及度和覆盖面有限,效果不佳。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媒介已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冲击着大学生安全教育。经笔者调查了解,课堂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等传统教育渠道过于陈旧单调,缺乏吸引力,安全教育实效性不高。
当今媒介形式的逐渐增多使得校园媒介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介的功能不仅用于消息,它还肩负着宣传教育和监督的重要使命。同时,依托于数字时代背景下,校园媒介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以及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何有效发挥校园媒介作用,提高教育效果,解决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多样性以及普及性缺失问题,将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2 安全教育的校园媒介特性及运用效能分析
2.1 校园主媒介运用特征
目前,高校媒介资源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媒介。其中报纸、广播和电视是校园媒介的传统形式,网络则是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出现的新媒介形式。它们的应用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高校报纸媒介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作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传统平台,校报的优势在于具有保存性,适合深度报道,可对典型治安案件深度跟踪解析,或对安全小知识每期连续宣传。不足之处在于出版周期相对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教育的时效性,版面容量也受限。
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形式之一,优势在于实效性强。由于受播出时间限制,不适合深度报道,信息不易保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式发生了变化,校园广播受关注程度也有所减弱。因此,传播安全知识效果也不佳。
电视媒介的传播形式使信息传播具有视觉画面感,相对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但普及率有限,播出时间受限,时效性较差。目前,不少高校教室、寝室并未完全安装电视,仅在食堂安装了部分设备。这种传播方式覆盖面有限。
网络作为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校园媒体形式,它具有容量大、覆盖广和速度快特征。目前,它已成为高校扩大宣传信息和知识力度最具潜力的媒介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结合了其他传播媒介的优势,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作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认识到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它在传播信息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它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也容易造成信息的繁杂混乱。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发挥网络的可控性与引导性,选出有针对性的案例和有价值的安全知识,发挥网络传播力量,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2 自媒体时代下的新媒介作用
除了四大主流媒介外,建立在互联网基层之上的博客、微博、QQ、微信等传播载体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常用渠道,这种媒介环境即自媒体时代。它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在博客、微信、QQ等媒体上和获取信息。大学生作为媒介时代的前沿,他们在享受自媒体时代带给的便利之时,学习和生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有效的融合和借鉴,开创一个自由、健康和有序的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校园媒介资源的整合运用及前景分析
目前,高校媒介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一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传统与新兴媒介各自为政,导致一定程度的宣传效果良莠不齐,直接影响安全教育效果。
如何提高教育效果,则需要媒介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有效整合,互为补充。如时间上,媒介之间相互配合,以最佳实效性将信息及时传播给大学生;内容上,可根据媒介各自优势编辑内容,相互补缺,各展所长,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如将报纸媒介中的文字、图片或电视台播放的视频信息放于网络上,这样既开辟了报纸电子版,延伸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也扩展了报纸、电视和广播的宣传教育力度。
作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应最大限度地将校园多种媒介有效整合,扩大传播力度;通过对安全教育的内容、时间以及渠道等方面有效结合,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媒介,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更要时刻结合国家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安全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安全教育工作实际,不断寻找有效途径完善教育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尤丽芬.大学安全体系的探索和实践[N].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微博
人需要智慧,智慧来自于学习。生活不缺乏智慧,却缺乏了解。新闻正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公民具备其公民智慧所需要学习的信息。为社会大众带来公民的智慧就是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社会公义。新闻应该是公民的眼睛和耳朵,让社会公民变得耳聪目明。
一、新闻的内涵
说到新闻的含义,最直接也最好理解的是1943年,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范长江的定义也很亲切“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至于教科书上的定义这里就不再重复,此处主要从上述定义中新闻与民众的关系出发,来思考新闻的应当状态。
二、新闻的社会作用
新闻存在就应当负担起本质要求的应有作用。这就是倡导公义、展现公益和推动公利。
1.倡导公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以社会的形态聚居生活的状态,就说明了人类是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的,这些目标和利益长久以来约定俗成,它们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宝藏,代代传承,指引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好水平、更美好的未来发展,也指导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循公序良俗,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也会有所变化,但它们的内核是不变的,新闻就是要敏锐的感知到这些变化哪些是符合人类精神实质,为之摇旗呐喊,哪些是逆行倒车的,对其批评指正。这样公义的成长才不孤独,公义的脚步才不踯躅,公义的思考才不迷糊。
2.展现公益。用新闻的语言,讲述人性思考的利他又利己的故事。让人们明白,公共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最大的利益,来自于人人为人人,而非来自于人人为自己。说教从来抵不过感动和真实。告诉人们公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是主角各有不同,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民。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当有公义思想,有公益行为。而且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就看如何或作公益行为,公义行为人人可做,就看是否有坚持的公义思想。
3.推动公利。公义指明方向,让人们的生活不迷茫,公益指导行动,让人们用自己的手脚去打造曾经的理想。让社会朝着社会应当的方向前进,这不仅是领导者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领导者和政府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情。就如雾霾锁城,那是雾霾的生活导致的,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环保的阳光包围,那么天空中就不会再有雾霾。紧紧的将新闻与百姓的生活、百姓的愿望、百姓的想法相连接,与之沟通、与之讨论、与之共行动,这样就通过新闻将公众利益最大化了。
三、微博助力地方台新闻公义的实现
怎么样转化民众的声音变成新闻的声音,怎么样用新闻来表达公民的心意,首先要了解真正的民声、民意,各种新闻的声音与真意都是新闻的真实作用,是新闻的公义。央视的走基层做了很好的榜样,除了花大力气的潜下去,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近身了解更多的民众的生活,倾听更多民众的诉说呢?这就是自媒体,所谓自媒体可以简单理解为自己传播自己的媒体,就是民众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体的各种形式,包括博客、贴吧、微博、论坛等等形式来传播自己想传播的事情。而刚刚诞生几年的微博,正是自媒体的代表。
1.微博的特征。微博具有自媒体的全部特征,且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般140个字的长度,降低了微博创作者的门槛,在网络、移动终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出现,也丰富了一个小小的微博消息的形式,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可以是文字,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做到随时随地的采集照片、视频等,发送即时的信息。
这也注定了微博是随意的,内容是相对粗糙的,信度也是较低的,不过新鲜度却是最好的,描绘的语言、展现的方式也是最活色鲜香的。
2.建立地方台微博互动渠道。微博作为自媒体的这些特征,只是一个半媒体,不能作为一个完全和传统媒体并列的新媒体,而传统媒体恰恰可以做好、做足自媒体后半程的工作,如2012年的“房妹”等新闻事件的报道,正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嫁接,开拓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素材来源,地方台应该用好这个新的素材资源库。
首先,可以在浩瀚的微博信息中进行搜集,这是很丰富的资讯宝库,但这是一种盲目的寻找。其次,可以设立电视台的微博,利用电视台的公信力,吸引地区内的民众主动提供各种新闻素材。第三,可以有针对的建立节目微博,吸引节目覆盖的观众群到微博上来交流讨论,形成新闻观点。第四,可以设立专门焦点问题的话题微博,针对某一个新闻视点,参与到观众的讨论中,最后得出客观公正的观点。
3.以微博素材充实地方台新闻责任基础。地方台新闻要做到为民传播智慧,为民表达心声,成为社会的声音力量,就必须获得应当的、适合的传播内容,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其及时传播出去。内容是基础,是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各种微博渠道来获得合适的、足够的新闻素材,就是地方台新闻实现自身责任的基础。
4.以微博引导区域民众言论。新闻表达民众的声音,更是整合民众的声音,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声音是和声还是杂音。新闻与微博的结合可以成为民众自省行为,自问思考的坐标。先整合民众各自的表达,成为民众的心声,放大民众共同的声音,也就会引导区域内群众意见的方向。
美丽和谐的社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基础,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不能缺少广大地方台新闻的声音力量,地方台新闻是和更广大的民众心心相通,是和广大民众处处呼应,是和民众们形成共力的载体。只有所有的地方台新闻认识到自身新闻公义的责任,将民众微博的自媒体意见整合挖掘,严守新闻责任,将公民新闻进行到底,就会有更加和谐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金山.斥力与引力:公民新闻与社会互动的理性审视[J].新闻世界,2012-08:33-34.
[2]杨萌.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J].新闻传播,2012-03:102-104.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助学贷款 贷后管理
【分类号】G649.2
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探索建立了一套风险共担的助学贷款新机制,也就是国家助学贷款 “河南模式”。在“河南模式”框架下,承担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的主体是高校一线辅导员。贷后管理工作囊括了从贷款发放到借款学生诚信教育,再到借款学生毕业离校后本金利息的催收等等。笔者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曾与许多同事交流贷后管理工作,他们都非常头疼贷款毕业生本金利息的回收工作,常常因为学生毕业时所留家庭电话和本人手机号码变更而与其失去联系,不能及时提醒其还本付息,造成学生本人违约、院系乃至学校违约率居高不下,这一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2010年中国迎来了微博的春天,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2011微信的面世,更是将自媒体时代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媒介因其强大的交互性、即时传播等迅速吸引了众多用户。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发声。作为贷后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者的我们,如何应用自媒体来辅助我们做好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应用自媒体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呈现愈来愈严重的趋势,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诚信教育”本身对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今天,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自媒体,作为互联网的宠儿,可以用它来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载体。
(一)通过自媒体宣传普及征信知识
通过自媒体,以小贴士或分享的形式向关注者推送征信知识、宣传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在支持个人贷款申请和防范个人信贷风险中的作用,提升借款学生对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认识,让其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自媒体推送正、反面典型案例
笔者曾从事学校助学贷款管理工作,感触颇深。工作中经常能接到因助学贷款违约造成申请房贷、车贷被拒的同学电话求助,希望学校能出面证明其非恶意欠款,然木已成舟、为时晚矣。
比起简单的说教教育,生动的案例更有说服力。笔者曾尝试在工作官方微博上向粉丝推送我省高校贷款毕业生因利息违约造成工作被拒和因为按时还本付息申请房贷获利息优惠的真实案例:
案例1:张某是郑州某高校2005级学生,家在广东揭阳市揭东县某村镇,由于家境贫困,无法交足学费,依靠在校期间获得的1.8万元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但由于张某诚信意识不强,加上经济紧张,大学毕业后助学贷款利息出现3次逾期。张某在参加多次工作招聘后,终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分行的资格审查阶段,工行按惯例查询其信用报告时发现他有不良记录,决定不予录用,即将到手的工作转眼间成为泡影。
案例2:戴某,是郑州某高校200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2万元。毕业2年后工作稳定,决定买房结婚,由于积蓄不足,于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银行调取了他的个人信用记录,显示他在校期间有过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一直按时还息并提前还本,信用记录良好。于是银行给他发放贷款40万元,贷款期限30年,享受85折的优惠利率,仅利息就节省了8万多元。
两个案例一反一正,引起了很大轰动,转发评论者甚众。
二、 应用自媒体推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惠民政策,这一政策如何落实的扎实、到位,宣传是重中之重。日常工作发现,同学们关注较多的问题多为助学贷款政策,这就说明我们的政策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媒体代替我们发声,宣传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比如申请贷款的条件、申请的流程、利息如何计算及贷款金额上限等等,这些政策都可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自媒体上供关注者阅读了解。笔者曾经尝试在工作官方微博上开辟专门话题为新生答疑解惑,同时也达到了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目的,真正使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 应用自媒体为同学们提供便捷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管理的本质是为同学们提供服务,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亦是如此。辅导员作为贷后管理工作的承担者,更应该转变理念,自身定位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如何为同学们提供便捷的服务呢?拥有强大交互性的微信无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笔者曾经尝试创建了一个“郑州大学助学贷款”微信公众账户,贷款同学可以通过微信号、昵称或扫一扫等方式关注,有任何助学贷款相关疑问都可以对它进行提问。通过笔者对后台的配置,公众账户本身可以根据提问者提问内容自动抓取关键词与后台数据库进行匹配,选择最佳内容予以自动回复。后台统计结果显示,公众账户能正确回答超过90%的关注者提问。
微信公众账户不仅把辅导员、学校助学贷款工作管理者从简单、重复的问题回答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自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作为服务提供者,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时代特征、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布局自媒体阵地,只有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诉求,才能把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做新、做扎实。
摘 要: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升级,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手机自媒体运用的便利,随拍、随放、随传,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主人,这种“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时代我们可称之为“自媒体(We Media)时代”,自媒体成为每个人表达自我的平台和手段。面对这样的时代新兴事物,我们德育工作者不能只是漠视甚至一味地批判、拒绝,因为德育工作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热门的工具和手段,因势利导,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受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德育更自然地走入孩子们的心田。
关键词:自媒体;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网络的升级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手机自媒体运用的便利,随拍、随放、随传,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主人,“秀”上一把,这种“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时代我们可称之为“自媒体(We Media)时代”。作为品德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免不了会思考自媒体时代对于我们品德课堂能产生什么积极作用?如何抓住“想成为媒体的主人”这一心态,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也能在课堂中自信地“秀”,“秀”出个性,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道德的升华、习惯的养成?
在这样的思索之下,笔者通过观察课堂、思考教材、教学实践和研讨,发现自媒体时代还真能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打开另一扇窗,展示出独特的风景。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品德课程,从内容设置来看,教材中的课文主要是围绕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展开的,话题更贴近生活,更能在生活中找到拍摄的“脚本”。自媒体时代为我们的品德课堂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突破时空,拓展话题
家庭、学校生活是低、中年级品德课堂讨论最多的话题。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的限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不能较好地回顾和描述以往发生的家庭生活或学校班级事件,通常只能对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能较真切地体验、较清晰地表达。但真实的生活不可能“搬”到课堂上供学生观摩,怎样才能突破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享、讨论呢?
以苏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12课《我的好习惯》的教学片段为例,以往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会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自己的好习惯。学生或自告奋勇介绍自己的好习惯,或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好习惯,再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们通常发现这样的交流会让课堂形式单调,总是以语言描述为主要形式;气氛沉闷,因为由于年龄原因,有的学生描述得不够清楚,表达不够流畅,给听讲者获取和理解信息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好习惯带来的好处,特邀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习惯,不仅窄化了习惯的含义,也将我们的品德课堂俨然变成了“优秀学生表彰会”。此时的品德课堂面对的现实是,每个学生都是有好习惯的,但有的学生一时想不好自己的好习惯,不敢说;有的学生会做却不善于说,不会说。课堂有时无奈地变成了教师与某几位同学的一问一答。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做了一些尝试。课前,她先从习惯谈起,启发学生意识到每个人做事都是习惯的——习惯就是做一件事通常所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习惯,这时要开阔学生对于”习惯“的认识,既想到学校里的,也想到家里的、社区的;既想到学习的习惯,也要认识到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习惯。接着,老师要肯定每个人都是有好习惯的,鼓励学生回家后留心自己的好习惯,可以自己发现,也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发现。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做一做不如边做边说”,将你的好习惯拍成照片或录一小段视频,拍摄视频时最好有相应的自我解说,发到老师的QQ邮箱,由老师收集整理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的任务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回家后经过充分的思考,在父母的启发帮助下,发现了自己平时没有留意和总结的好习惯。有的学生拍了一张照片,告诉大家每逢出游他一定会带上垃圾袋;有个学生拍了一段小视频,记录了他每天早上吃早饭时都听英语课文的好习惯;有个学生拍下了他每周日都积极运动的视频;有个学生拍下了爸爸妈妈回到家,他主动打招呼并递上拖鞋接过包的好习惯……每一段照片和视频展示后,都请“主角”向大家介绍自己拍摄的好习惯,分别从“我的好习惯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好习惯带来了哪些好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享。学生呈现的好习惯真丰富,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呈现的好习惯更真实,老师之前的启发与家长的帮助,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闪光点!学生呈现的好习惯真精彩,每一个孩子有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生动活泼自信!
二、带入情感,真实体验
对于中、低年段的孩子而言,完整流畅地表达发生过的事情是有一些困难的,异时异地再次体验产生过的情感就更难了。然而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是以道德情感的体验为基础的,没有真实情感的体悟,这样的道德教育将成为说教。如何运用自媒体激发起学生的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情感呢?笔者的团队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为例做了一些尝试。
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启发学生说一说在学校和家庭中劳动的经历和感受。但由于劳动的过程不大可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学生对于劳动的经历可以说出一些,例如是怎样值日扫地的,怎样在家整理房间的,但叙述的过程要么空洞,让听者无味;要么繁琐,冗长而不得要领。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往往课堂气氛沉闷,过程说不清楚,最重要的“劳动感受”也只能泛泛而谈,因为当时当地的感受——或辛苦、或高兴、或沮丧、或激动,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大都已经忘记或淡化了。在教学中,为了在课堂上能够唤起学生劳动时或劳动后的真实感受,教师周末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件家务劳动,并让家长帮忙用手机拍下劳动时的过程,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通过QQ传给老师。教师收到视频后,提前观看梳理了一遍,挑选出家务劳动中不同的几项劳动。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的实录:
老师引入话题:“大家作为一名三年级的同学,在家里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一些家务劳动,有的相对简单,比如更换垃圾袋、为植物浇水,有的稍微复杂一些,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洗一些小衣物,还有的同学甚至会烧几个菜呢。这个周末,同学们都在家参加了家务劳动,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几位同学的表现。”(有一名同学录制的视频是喂小弟弟吃饭,这位小姐姐很有耐心也很有办法,不停地哄着弟弟:“啊,宝宝张大嘴巴。”“小火车要开进小山洞啦。”“再吃一口,长肉肉。”……不知不觉中,一小碗米糊就喂完了。视频中真情流露,充满童趣,同学们被她逗引弟弟的话语引笑,也被弟弟吃得满嘴的“胡子”引笑。)
笑过之后,老师及时采访同学:“你们为什么笑呢?”
同学回答:“别看她平时在学校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喂起她弟弟来还真有一套。”
老师追问:“你说的‘一套’是哪一套?”
同学回答:“她知道跟小弟弟说说话,引他张嘴,还会跟弟弟玩小火车的游戏。而且我看到弟弟嘴上吃脏了,她还会用勺子把嘴边的食物刮到嘴巴里去。”
老师又采访她:“我们看你很会喂弟弟,你是怎么会这些方法的?“
小女孩回答:“我是平时看妈妈这样喂的,我也学会了。”
“哦,原来留心看大人是怎么劳动的,我们也能学会劳动的本领。”老师适时小结。
师:“这是你第一次喂弟弟吗?弟弟被你喂得很好啊。”
生:“不是的,我在家经常喂弟弟,我第一次喂的时候碗给弟弟扒翻了。”小女孩有些不好意思。
师:“哦,难怪你刚才总是像在跟弟弟打太极一样,手不停地让着弟弟,喂多了就有经验了是吗?”
“是的。现在他可够不到我手里的碗了。”小女孩很得意地说。
师:“看来,多练习多干干,我们就能发现劳动中可能出现的麻烦和困难,就有了劳动的经验,能做得更好。那你喂弟弟累吗?”
生:“不累,看弟弟全吃完了我很高兴!”
师:“看来,你很爱你的弟弟是吗?”
生:“是的,他很可爱。”
师:“劳动虽然是辛苦的,但通过劳动我们也感受到,这不仅是付出,也是我们爱的表达,就像爸爸妈妈对我们一样,对吗?”
“是的。对!”同学们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另一个男孩为家人做了一份西红柿炒鸡蛋。视频中,男孩一边讲解步骤一边炒菜:“我先炒鸡蛋……我现在要把西红柿放进锅里了。要放一些糖,不然会太酸……”结束后,老师先采访观看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他往锅里倒菜的时候手缩了一下。”
老师问:“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问问他。”
生:“因为往热油锅里倒菜,一不小心油就会溅出来,溅到手上很烫很疼。”
师:“你被热油溅到过吗?”
生:“嗯,溅过,还起了个红点。”
师:“所以就学‘精’了,下菜时知道快速地缩回手来。看来,劳动的经验教会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你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味道怎么样?妈妈怎么评价?”
生:“现在还可以了,第一次做的时候非常难吃,可是妈妈还是说好吃。”
师:“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妈妈是想鼓励我,而且妈妈看到我愿意做事,非常高兴。”
师:“通过炒这道西红柿鸡蛋,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我知道了做一道简简单单的菜也是不容易的,何况妈妈每天还要做好几道菜,有的还是肉,很复杂。可是妈妈还是不厌其烦地这样天天做,我做得不好还鼓励我。我很感谢妈妈,以后我还要学更多的菜做给妈妈吃。”孩子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师:“看来,劳动不仅让你学会了一项本领,还教会了你感恩。”
三、关注身边,案例鲜活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典型案例法,即以一个典型的做法或想法为话题,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关于道德的正确结论或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这个话题的主角通常是小兔、小猫(童话故事),或者是小红、小刚(榜样人物法)。这个话题的主角能不能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当然可以!尤其是正面的话题和形象,更应当多以身边的同学、老师为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道德事件,感受身边的道德力量,学习身边的道德榜样。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2课《同学之间》一课时,有心的老师会提前至少一周搜集拍摄同学之间感人的瞬间:课间有同学不开心,好朋友会有一旁陪伴他和他说话;有的同学作业遇到了困难,热心的同学会帮助他,细心讲解给他听;有的同学身体不舒服,好心的同学会陪着他或扶着他到校医室就诊……老师平时的抓拍留下了真实而感人的一刻,当上到这一课“美好回忆”环节时,再把这些照片展现出来,采访照片中的帮助者和被助者,相信都能有真情的流露。也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道德的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认同和向往的道德情感。
对于在品德课堂中运用自媒体手段的教学尝试,参与的老师们有时还存在一些疑惑,供我们讨论、启发我们思考的同时,也在帮助我们明晰这一教学方法的“备注点”。
疑惑1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会减弱?
有的教师表示疑惑,如果原本的课堂上学生描述被小视频、照片代替了,那么学生本应当在课堂上得到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是就会因缺少锻炼而逐步弱化?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能得到锻炼,关键在于操作的过程。录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边演示边解说,条理清晰地将意思表达清楚。学生在家拍摄录制的过程中,是有时间重新来过的,也有利于他们将最满意的自己展示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更乐于表达。
疑惑2 课堂上是否有时间将所有学生拍摄的内容展示出来?
课堂上显然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展示出所有的拍摄内容。教师在接收到学生发送的照片或录像后,一定要提前浏览,梳理准备。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必然要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一是围绕教学的主题,二是时长恰当,三是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挑选,如习惯方面,不要集中在学习习惯,应当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劳动能力的展示,不要集中在做菜或打扫卫生,照顾弟妹、帮助择菜、收叠衣物也都是劳动的内容。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的学生免不了失落,教师可以恰当地围绕爱劳动、好习惯等主题开展相应的班队活动,在更广阔的德育天地中,再创设机会让其他的学生展示、交流、分享。
疑惑3 照片、视频是否代替了学生的交流和体验?
自媒体时代便捷的照片和视频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话题与素材,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但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简单地播放视频和照片,将品德课堂变成了看一看、笑一笑的“剧场”。教师应当始终明确,生动、丰富的素材其作用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和情感体验,目的是为了更真切地体验,更充分地交流分享。所以,展示完照片和视频之后的采访、交流才是真正的和目的所在。
时代的车轮向前飞奔不可阻挡,科技的发展让自媒体成为每个人表达自我的平台和手段。面对这样的时代新兴事物,我们德育工作者不能只是漠视甚至一味地批判、拒绝,因为德育工作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热门的工具和手段,因势利导,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受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德育更自然地走入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 余佩琴.用视频资源演绎精彩思想品德课堂[J ] .中小学德育,2016(5).
[2 ] 陈吉君.自媒体时代城市薄弱中学的德育困境及对策思考[J ] .中小学德育,2016(10).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69
1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02年《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自媒体概念。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做了严格界定:“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通俗地讲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从自媒体出现后,它就具有了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征。普通大众常使用的QQ、微博、微信、帖吧、论坛等社区就是它的活动场所。
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他们是自媒体的“忠实粉丝”,他们热情奔放,自主独立,标榜个性,追求自由,标榜民主,肆意言论,标榜公正,随时喜爱利用朋友圈、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自己的心声,至于这些心声正确与否,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新兴事物的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利弊并存。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体现价值、促进自我认同,而且也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与虚拟,使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网络,生活理想化,现实社交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家园贫瘠。同时,在这种人人都是播音站和记者的年代里,各种传播信息真假难辨,交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开放性之强,使当代大学生在三观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困惑迷茫,也进一步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仍旧按部就班地按固有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1就教学方面来看
教学理念上,不能及时跟随时代,更新教学理念。殊不知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多元化了,老师的讲授只是其中一元而已。只要他愿意,互联网轻轻一敲,知识化、碎片化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而来。Υ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被自媒体取代的话,你的职业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你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怎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我们在与强大的自媒体比较重获得学生认可。教学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政性强,娱乐性小,学生虽耳濡目染,但心理排斥主动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是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积极主动性缺乏动力,很难实现真正育人目标。
2.2管理方面来讲
管理方式简单化、粗糙化,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学生出现某种不合规范的行为时,给予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惩罚,相反,从正面给予引导和教育,开展一对一贴心谈话的则比较少,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学工部门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往往只注重管理事实,不重视教化过程,由于这些部门不是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不够深入,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只会一味地、机械地按照学生手册管理规定处理,并不考虑学生出现该种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所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也不会起到真正的教化效果。
2.3教育研究方面来讲
对于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思想规律、学习规律、交往规律、心理规律、网络行为规律等基本规律和大一至大三或大四的各阶段的阶段性规律研究掌握不透,教育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因而,针对性和实效性作用也就大大减弱。
凡此以上种种情况,均暴露了当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时代在变,思想在变,那么解决措施也得适时变化。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任何人的言论和任何媒体、动态的,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针对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寻求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3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3.1两课教师要在主动研究自媒体、使用自媒体,充实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承担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阵地意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坚强的捍卫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首先,
作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步伐,积极研究探索自媒体,挖掘自媒体的正向引导功能,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同时注重观察调研学生对自媒体的利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其次,做到认真思考,精心备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问题
意识,讲授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个案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完善线下自媒体运行平台,发挥它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QQ群,微信群和时事热点讨论专区,学生以匿名方式发表对事实问题的看法。教师进行线上的即时互动和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中,辨明是非,决策行动。
3.2辅导员积极组建和掌握班级自媒体,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平台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学生基本同吃、同住、同学习,对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比较熟悉,便于根据学生状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首先,利用自媒体开展一系列观点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进行普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平台。其次,利用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和大量自媒体党史党情纪实片等做好党团专项活动(参观学习、专题讨论、民主座谈)是带有浓郁党性修养的教育实践延伸;再次,基础的心理谈话是引领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这个环节上,基础谈话要做到长期的、动态地跟踪和管理;最后,进行适时的网络引导是补充。为了便于班级组织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留意,对大学生来说,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帖吧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3.3增强教学辅助部门的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内育人力量,构建自媒体教育大舞台
大学生成长成才,人人有责!在学校,除了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外,图书馆、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图书馆可以利用日常学生出入学习人数众多的便利条件,开展有现场奖竞猜和网上图书馆系统平台红色优秀图书、优秀视频资料免费借读活动;宣传部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开展一系列微校园活动,例如“您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等。就业处可以发起“最美简历大赛制作”评选活动等,以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知识和就业的提高;教务处在日常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宣传“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四六级考试规定”、“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表彰”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奋进。切勿违法校纪校规;学工部门在主抓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如“国家奖学金学生风采展”、“育人模范风采展”、“法律大讲堂”等自媒体活动。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最终必然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育人的效果,目前我校已经在自媒体育人上有了e极探索,先后出现了个人―班级―系级―院级自媒体网络平台,已经初步形成矩阵效应。自媒体成为了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4自觉开展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效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总有一个逐步被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要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积极的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开展无疑就是一支急行军和先锋队。这支队伍不怕困难,逆流而上,积极实践。例如,我院目前开展的“心理咨询进网络”、“资助管理进网络”、“就业信息进网络”等,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了另一个通道,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这种形式的实践中,我们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综上所述,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道重远,广大教育工作者确实要积极正视,认真思考,适时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育人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2]郑继海.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
[3]张建彬.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戏剧之家,2014,(7).
[4]周顺鑫,张德才,周晓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大量高素质公民的参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他们具备独立人格意识、权利与义务平衡意识、共同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公共精神和志愿精神等基本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公民教育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公民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促使他们养成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乐于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时代公民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关注度提高
移动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让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大学生迫切希望受认同、被关注的生理、心理特征使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表现出极高的活跃度。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不仅能快速捕捉到各类信息,还热衷于表达个人观点。近年来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话语权逐渐上升,“草根阶层”开始成为新闻主角;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发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关注。但他们往往过分强调“权利”而鲜谈“义务”,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对社会主义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一无所知,这说明90后大学生迫切需要接受公民教育。
(二)公民教育投入有限,实施高校难有作为
我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没有全面诠释和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导致教育内容重复和缺失。目前,各大高校尚未建立系统、完备、科学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来完成公民教育任务。刻板的课程考核方式指导下,教师授课上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忽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讲――背――考”显然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
(三)监管尺度难以把控,消极影响依然存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利益多元、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中。过于严厉的信息控制有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利于社会发展。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随时提防敌对势力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思想渗透、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争夺下一代;更要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客观上讲,信息网络监管尺度难以把控,一些有害信息乘虚而入,具有传播速度快、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大学生存在消极影响,更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实施网络时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
(一)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重视公民教育研究
世界上首先将公民教育铸成品牌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公民教育及其培育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政策推动、社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获得启示和借鉴。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在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有较多的理念可供吸取。学术界要注重调查研究,挖掘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公民教育内涵;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的先进理念,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更要凸显社会主义特色。
(二)培养师资队伍,创新课程教学考核
选拔一批素质过硬的教师作为公民教育的专才进行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升华,还要学习信息平台的运用。要把握信息化时代特征、创新授课方式,将公民教育透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电影、图文等进行渗透。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尝试以展开热点社会问题的微博话题大讨论、建立有正向影响力的微信公众(个人)账号、拍摄关注社会民生的公益微电影、利用社交网络传递正能量等多种方式体现学习效果。
(一)手机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
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各种电视新闻内容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广大的社会公众的需求,电视新闻所采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目前电视新闻不仅仅不同传统的电视节目来传播其内容,同时还更加的依靠网络的力量来进行传播。手机作为一种电视新闻传播的工具,具有强大的交流传播功能,目前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物件,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年轻人而言,这就表明人们日常生活中跟手机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通过手机来进行电视新闻的传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可以使得社会公众通过手机等客户端随时能够接收到电视新闻,这样不仅仅在用户自身接收信息的同时也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将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给其他人,更加促进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生活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大多选择的是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大众文化,这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使得各种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可以很快的被传播开去。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不断地向人们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靠近,同时真正的做到了电视新闻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又传播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去,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
(三)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
目前微信朋友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影响极大,很多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来传播,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大部分人都是将自己熟悉的人加到一起,这样的群体具有巨大的社会力量,因为他们彼此认识、彼此信任。各种电视新闻内容的传播通过微信朋友圈来传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传播的效果,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微信朋友圈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传播方式,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当今社会下的大众心理分析
(一)现实生活压力下的焦虑心理
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同时社会生活的压力也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之下,人们更加愿意从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走出来而专注到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所带来的虚拟环境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环境自身的压力。人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为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
(二)人们的社会叛逆心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到了社会公众的心理,这使得很多人出现了叛逆的思想,通过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来诉求自身的叛逆情绪,这种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信息对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我们应该对其加强监管,并且引导其发展。
(三)微信朋友圈下的孤独心理
当今社会中人们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来联络感情却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孤独,很多人通过对虚拟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忽视了周边真正的社会生活,使得自身与周围朋友的关系变得冷淡,这种社会心理使得人们更加追求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这也为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途径。
三、新时期自媒体发展中电视新闻编辑与传播发展的策略
(一)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思维与时俱进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整个媒体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自媒体作为时展的产物,其发展变化是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着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我们在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地促进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发展。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新闻传播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例如自媒体的用户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没有对信息进行编辑和筛选,这就使得传播的信息存在虚假和不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过程中对这种现象加强监管,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
(二)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注重对信息的修补和创造
自媒体发展在促进信息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自媒体信息呈现出了碎片化和不完整性,同时在自媒体用户对信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信息的编辑和筛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甚至存在很多的虚假和极为不规范的传播信息。因此在自媒体发展中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应该高度重视对相关信息的修补和创造,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该具备对数量巨大的各种新闻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促进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发展。
(三)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重视对新的传播方式的运用
电视新闻的编辑和传播离不开现代科技,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新的网络传播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媒体背景下各种信息数量巨大,同时信息的种类多,如果不采用现代科技,那么将会给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给电视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对于微信等现代社交软件,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应该充分的利用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地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新闻信息编辑的内容直接传递给社会公众,因此,新闻编辑和传播应该高度重视和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同时还应该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不断运用这些现代科技,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董刚(1968- ),男,四川广元人,重庆文理学院学工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及高校德育。(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重大课题A类项目“‘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ZDA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50-02
党的十从国家发展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等方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公民认同、提升公民素质和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期,培养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总之,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科学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一经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改变,也会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因此,伴随改革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特征,也必然会体现具体的时代特征。
(一)主导性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全球化交往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错综并存,使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征。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体现为多元化特征。他们追求实现个体价值,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他们关注国家命运与民族振兴,而又不完全赞同利他主义;他们关注个人利益又看到集体利益,努力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的自由主义;他们追求个人成功,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哲学中的功利主义;他们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而又不完全认同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社会的政治价值。当代高校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又保有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体现了个体价值观差异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有机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引领个体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总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追求主导性的时代特征。
(二)崇高性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主要有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抽象的崇高的理论形态转化为普通大众头脑中的价值观念。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学界围绕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练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激烈讨论和研究。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处于研究、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抽象性、崇高性、理论性是该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仍处于从崇高性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主要指反映人类社会根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激励和鼓舞广大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性平和、高尚伟大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从抽象的理论走向普遍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大多数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逐渐由抽象的理论形态向平时的大众形态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认同度也亟待提升。这是当前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时代特征。
(三)稳定性与时代化的辩证统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及生存境遇决定了其具有开放性的时代化特征。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代境遇,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环境。信息社会,“以时空压缩、数字化、虚拟化为特征的赛博空间和网络社会的全面诞生,使得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③伴随全球化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不仅感受到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受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个体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要大学生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而是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价值氛围,在开放的态度中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稳定性、建设性。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境遇决定了其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社会转型期,交融、碰撞、变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趋于稳定和定性的决定期,我们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这不仅是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人才培育的必然选择。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须创新的方式。高校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的共同努力,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具体来说,需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深化高校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融入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工作中,使教育者全面接受教育中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水平;二是要创新高校教师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植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言语表达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而又有理论深度的教育内容,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科学性;三是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彻于学校的各门课程,贯彻于辅导员的日常学生工作之中,使大学生真正生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氛围之中。
(二)关照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关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新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受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而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首先,要完善大学生思想价值评价机制,使辅导员及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分析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标准,评价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好坏善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有益的分析。其次,要健全价值澄清机制,对于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低俗、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通过辅导员日常工作和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澄清,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观念及时澄清,从而使大学生在规避腐朽落后价值观中,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最后,要建立价值商谈机制,高校辅导员及教师由教师要“弱化职业倾向,把自己定位成文化知识的组织者、参与者,定位成教育服务的设计者、提供者,”④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理性对待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在与大学生的对话和商谈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最后,要建立价值激励机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形式,举办知识竞赛、论文比赛等形式,激励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典型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宣传和教育广大学生自觉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注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法。首先,新媒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利用微博客、QQ群、BBS、微信等新媒体,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校园网站,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娱乐学习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精心指导高校社团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教师对社团发展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有效的载体。最后,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宿舍生活和班级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生活氛围,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同学间的交流形成健康积极、和谐友爱的良好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要从校园精神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层面,重塑求真、向善、致美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高校独特的历史风尚相结合,凝练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不仅能品位到校园文化深深的韵味,也感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净化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支部班级内部的活动,通过党性锻炼、党性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度,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内日常的宣传标语、政策规章等影响和约束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刻苦奋斗、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校园文化积淀。
[注释]
①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②Alison Assiter,Revisiting Universalism[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04:18.
③张彦.基于“价值排序”视角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3(1):46.
④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198.
[参考文献]
[1]陈秉公.再论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J].理论探讨,2010(6).
[2]段华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进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4]胡冠南.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recid=&filename=1012427500.nh&dbname=CMFDLVE1yNUViUEk,2012-04-23.
[5]黄蓉生,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6]罗爱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辽宁大学学报,2007(5).
[7]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孙体楠.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状况与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
[9]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实践高校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
“自媒体,也叫‘个人媒体’,是指普通民众可以随意信息的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征。自媒体为公民生活带来很大变化,他们借助网络自主采集、信息。”随着手机智能化快速的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一部手机,没有手机是一件很难发现的事情,据报道,中国现在拥有手机量为13亿多部,可见,在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压力和挑战。尤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些年来,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质量和效果上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面对新形势,面对自媒体、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理论教学在在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探索,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境界,最终使学生产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年轻一代人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自觉提制来自各个方面的歪理邪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
“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逐渐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这三观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养成和具有的素质如:坚定的政治方向,过硬的理论素养,全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良好的道德品德,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能改变,无论社会怎样变化,现代媒体多么发生革命性变革,这些基本的价值目标会越加珍贵,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使这些价值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新的生命力,比如要结合世界的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适应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学生社会心理和交流习惯的新特点,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大环境下,要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开展实践教的第一步。无论以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以下教学内容要融入其中:以红色主义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党的艰辛成长和救国救民的爱党教育、五千年的璀璨文化的中国情怀和人多底子薄的社情教育、十提出的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社会主义好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1、以红色主义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用不过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在新时代下,要拓展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尤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很多,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大红色主义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自媒体时代,年轻一代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沟通,沉迷于网络世界,他们渐渐淡化了对红色革命主义的理解。各地高校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区域和革命根据地,英烈们的牺牲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人民解放广场等,在一年的特殊日子里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瞻仰英烈们的爱国壮举。利用假期可以组织一部分学生参观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加大红色影视作品的放映力度,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学校公演这些片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要给学生推荐,引导这些红色影视作品,给他们进行评点,让他们喜欢看,乐意看。
2、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辛成长教育
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辛成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实践的内容。这一部内容要结合《思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本教材设计好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这个教学实践过程使大学生真真实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的艰辛历程,理解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使年轻的大学生增强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自觉抵制西方的多党制。
3、国情社情教育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我们成为了地球村,年轻的大学生对过网络很快的了解了世界,因此崇洋的势头有所上升,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一味的崇外势必使我们失去自我进而对自己祖国的背弃。因此,加强国情、社情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们要有国情自豪感,我们不能割断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近代我们落后了,我们现在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就是实现我们曾经的历史辉煌吗?所以,教育我们年轻的大学生,我们不可妄自菲薄的,我们有理由再辉煌的。但是,要认识到社情,就是我们现在人口多,一些成就的取得都不是那么的容易。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们认识社会现状情况,增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意识。结合学生专业情况,利用假期,写调查报考,进入企业调研,深入社区问卷调查等等活动,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国家和社会的情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授课任务书以及教学计划,在开学之初就规划好教学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具体有:
1、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之一。要结合所讲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课堂上要灵活的运用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实践课题,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尤其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活动中更加要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分量。针对每一次的专题活动都是可以实践教学活动的。例如在教授安全这一专题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实际调查活动,让每位学生写一份安全案例汇报表,通过在课堂上讲演,评判,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达到教学目标。
2、社会实践教学
在自媒体时代,理论课的教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的发达使青年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老师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没有实践教学这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将大大打折。因此,每位老师都要下功夫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走访村庄,观看成果展现,利用假期参加生产劳动,到工厂企业进行锻炼。比如开展义务交警活动,支援农村义务教育活动。在每年的教学计划中要拿出几节专门验收实践教学成果,这种实践教学要放在平时,验收可以集中。通过对学生体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进企业体验心得等等,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建国.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J].中州学刊,2014.11.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历久弥新的课题。对于进入品牌经济时代的主流都市报而言,能否回答好、实践好这一课题,既关系到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履行媒体职责、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又关系到媒体能否不断提升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对于这一事关新闻本质,事关媒体立身之本、强大之路、创新之源的重大课题,必须用联系、发展、辩证的唯物辩证法来认识,才能得出符合新闻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结论。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党的十六大对做好各项工作提出的整体要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看作是科学把握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根本指导方针。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讨论拟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坚持真实性:都市报的立身之本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常识和新闻界的共识。无论是强调采访、采访、还是采访,还是强调无限地接近事实本相,无论是强调现场、现场、还是现场,还是强调新闻是用脚板写出来的,都是在从不同角度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性呢?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定义有很多,如:新闻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新闻真实性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弄虚作假、“合理想象”等。
这些都是比较权威的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定义。但是的认识反映论告诉我们,我们所发出的新闻信息原本是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而非客观事实本身。符号学理论同样也能阐明这一问题。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以及人脑中所形成的所指并非能够完全一致,那又怎么能达到新闻真实?从事物发展的观点来看,报道出来的新闻总体而言只是事物的片断或者说是其中的一个点,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传媒,报道出来可能大相径庭,但都宣称自己的新闻是真实的,读者该相信哪种真实?所以我们认为,新闻真实性应该包括事实真实与认识真实两个方面:新闻报道中对客观事物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对新闻事实所做的解释与评价都要合乎事实本身的逻辑。
虽然真实性原则只是对新闻的一般要求,不仅党委宣传部门经常强调,而且各新闻媒体也大都有细化的落实措施,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原则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落实和坚持,更不用说可以轻易地落实和坚持得很好。一些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现象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理想诚信、职业道德委顿的条件下仍时有发生,在一些都市报、行业报中这些现象有时还比较突出,已经成了严重影响媒体公正性和公信力、为人民群众所痛恨的一大社会公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如信源本身有误,采访人员责任心不强,偏听偏信、调查研究不深入,未能发现存在的虚假问题;编辑人员编辑稿件时不认真,断章取义,导致失实;采编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认识水平不高,无法对信源作出准确的判断;出于各种目的而故意无中生有、合理想象、盲目拔高;为挣钱“扒分”只求快求量不核实;为谋取经济利益而故意歪曲事实等,但都可以从新闻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管理和培训方面的缺失两方面找到根源。
为杜绝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信力,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采编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恪守职业道德,增强自律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遵守到现场去的采访纪律,深入现场,拿到第一手材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供预防和惩戒的制度保障;完善规章制度,严厉惩处有偿新闻等。
二、体现时代性:都市报的强大之路
如果说对每篇新闻的真实性诉求属于新闻真实的微观层面,那么对于一个时期新闻的时代性诉求就属于新闻真实的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真实性诉求构成了中观层面的时代性诉求的基础,但时代性诉求并非是真实性诉求的简单叠加。这一层面的诉求要真实性诉求的简单叠加。这一层面的诉求要能体现时展的轨迹,体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情感、道德、审美、习俗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区域时间内的整体真实。目前,最能体现新闻宣传时代性要求的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新闻真实性的时代体现。贴近实际,就是贴近一个时期的时代脉搏和发展主流,使新闻宣传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新闻宣传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扎根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心声,使新闻宣传深入人心,富有亲和力。
“三贴近”原则与新闻真实性的本质有机地融合,三者之间互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逻辑归纳的角度说,贴近实际是最终要求,要贴近实际就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为实际不是凭空而来的,实际源自生活;生活不是抽象存在的,生活来自群众。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则需自下而上,从群众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实际。生活丰富多彩,实际多种多样。当前,最能体现中国时代特征的实际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最能体现河南时代特征的实际除此之外,还有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工业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等。作为区域性都市报,作为中原第一强势媒体的大河报,理当在践行“三贴近”、唱响主旋律、体现时代性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我们结合都市报特点,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河南这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来说意义更是重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为一份都市报,我们原来关注的重点在城市,对农村关注相对较少。现在面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主题,我们该怎样发挥作用?经过认真研究和精心策划,大河报与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联合推出了“援建新农村,都来出把力”的“大河特别行动”。自2006年12月5日至2007年1月19日,大河报在要闻版连续刊发稿件l8篇,其中整版报道5篇,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呼应和全省各行业的连锁反应,取得显著效果:征集到社会各界有效援助项目60个,安排近9000人就业,培训人员1.8万多人,各种捐助折合现金1600多万元,开通了“河南援农网”,铺就了一条沟通城乡、联系全国和世界的桥梁。这一系列报道对迅速掀起全省范围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形成城乡间的热烈互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河南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把握规律性:都市报的创新之源
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来认识,新闻的规律性诉求属于新闻真实的宏观层面。
创造、创新之于今天社会经济进步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已成共识,但创造、创新又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因而也是最为珍贵的稀缺资源。把握规律性是富于创造(创新)性的基础和前提。新闻创新、都市报创新同样离不开对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尤其在报业发展进入“拐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竞争加剧,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品牌媒体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不能把握规律富于创造的无所作为和为所欲为,都是对新闻宣传的不负责任,对媒体发展的不负责任,对社会大众的不负责任。
主流都市报这种把握规律、创造创新的意识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理念到实践、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过程。比如对理性、建设性、责任感、公信力的强调,对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化新闻的重视,对新闻策划、深度报道、观点评论的加强,对舆论监督和社会新闻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比如数字报纸、读图时代、融合新闻、草根记者概念的提出与实践等等,都是建立在把握时代与新闻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创造、创新。
都市报在创办之初,基本上是以舆论监督为特色,这带来了一时的辉煌,却也束缚了发展的手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读者的品位逐渐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扩大引导责任意识的增强,舆论环境的改变,配合党委、政府工作趋于自觉,这就是都市报发展的规律。
大河报就是在把握都市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了办报理念,由创刊时的“办一份让读者满意的报纸”,调整为“以信息传播为主,办一份让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报纸”。这一理念的调整包含着我们对市场竞争需要和事业长远发展的冷静分析和自觉选择,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在自觉主动、积极灵活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在全方位服务广大读者的过程中,树立了大报风范。
社会的发展进步,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都市报需要把握的又一规律。事实上,不少都市报都在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楚天都市报的系列大型文艺演出“楚天都市之夜”,江南都市报见证、光大红色历史的“寻找赣人的文化之根”,北方新报的“盘点内蒙古文化家底,梳理大草原文明脉络”,重庆晨报的“老重庆的记忆和影像”系列图文报道等。
基于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河报自2002年起推出了“厚重河南”栏目,开辟了一种由大河报首创、具有极强探索性、难以用传统新闻定义界定的新闻体裁。该栏目的基本定位是,用新闻的眼光、文化的视角、学者的思维,打捞昨天中原厚重的传统人文积淀,由此观照当今河南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