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班级文化建设效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泛在理念;德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64-02
一、定义
班级泛在德育(U-Moral Eeducation),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环境中,让任何人在班级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德育教育或者接收德育教育的思想。
泛在德育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德育信息,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学习或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德育的目标就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形式接收教育的环境,实现更有效的学生德育。在泛在德育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接收教育,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德育的空间。
二、特点
1.持续性。“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话。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纪律习惯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头等大事。而任何习惯的养成教育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没有持续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德育必须具有持续性。而泛在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就是将即时的德育进行延时。例如,将一节班会的内容进行后续扩展;让一次大型活动的教育意义持续更久;让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在热的背后给我们更多思考。
2.互动性。“师生互动”这一教育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在学科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可是在德育中,我们更多的只是在意的德育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德育手段实施之后学生的真实的内心反应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抒发自己感受的平台,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更好的改进德育手段。想要保证这一平台的实际作用,不仅要拿出最好的态度进行平台建设,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的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对德育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正确认识德育的人都不会认为内心中关于德育的想法是不能说的,换言之,是说出来丢人的。而泛在德育就必须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个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平台。
3.无缝性。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往往都会主动学习,主动索取知识,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德育比较麻木,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德育。而有限的德育手段往往只是在一定阶段内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在很多学生进行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德育的效果就无法保证,所以泛在德育就是希望弥补常规德育的这一劣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无缝式教育,尽可能多的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4.自主性。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时,往往是老师还没开口,学生已经知道你要讲大道理了,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可是如果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人就是周围的同学,并且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一种自己自主感受的方式进行,毫无疑问,效果会事半功倍。
泛在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就是要让除了老师之外的东西,例如同学、自然、墙壁都成为实施德育的主体,而学生在面对这些主体时,主动的接受德育。
三、具体实现措施举例
1.为互动德育提供平台。①建立提供互动的网络平台。建立家长QQ群,建立班级微博,在BBS上开设班级子板块,供学生、家长实名或者匿名留言。②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原因,这种常见的互动手段主要提供的是家校互动,师生互动更多的只有在周末开展。为了弥补这些常见手段的不足,我在办公室专门准备了“班主任信箱”,供学生随时交流。③开设“班级心语”专栏。每周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本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对学生有影响的事情,记录下大家的心情,并且在每个同学手中传阅,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心情。
2.让墙壁会说话。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干净整洁的教室和寝室已经是学习环境的最低标准了。现在很多班级都在墙上贴了各种励志标语。这些标语刚贴出来的时候确实能短暂地激励学生。可是新时代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的话语已经有了一定免疫力了。我们要想办法在墙壁上说出更多“更新”的话。学生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呢?大家都说90后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设计教室硬环境时,以小组为单位对布置方案公开招标,再对标语进行招标。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产生了很多非常好的布置方案。布置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按照每个阶段学校的要求和班级教育的主要目标,定期进行重新招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还能放松他们的心情。对于教室后面每个同学的书柜也属于墙壁布置的一部分,在班级的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有个性的布置自己的书柜。大家都会兴高采烈的欣赏其他同学的布置,感受到其他同学的追求和特点。
3.自然物语。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让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户外,特别是很多女生,又不愿意进行任何体育活动,连学校组织的广播操都经常找借口请假。而长期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的城市孩子少了一份对自然的眷念,容易导致心胸不开阔,精神压力过大,没有生活寄托,轻视生命等问题。于是我要学生在走廊上养了很多植物,在班级合适的角落养了小金鱼之类的动物。并且实行责任包干,每个小组要对自己的认养的动植物精心呵护,全程负责,并且定期记录自己的“自然物语”,将自己在养护动植物过程中的感想记录下来。通过长期的自然物语的活动,不仅教室环境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学生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在一次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班会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自己在养护动植物过程中感受到的生命的脆弱和可贵,表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4.同桌联盟。经过全班同学共同协商,我们规定:每次考试的进步前十名的同学可以自主挑选同桌,并且同桌之间签定《同桌互助同盟协议》。协议规定:同桌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如果互相产生负面影响,将随时解除同桌关系。挑选同桌看起来是对考试成绩的奖励,但是其实也是进行德育的好机会。通过每个同学挑选的同桌,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看出他们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认识,更是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在一次挑选同桌的过程中,有个男生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主动邀约了几个同学,大家都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很无奈地找到我,向我寻求帮助。平时从不认为自己生活习惯是个大问题的男孩儿,竟然主动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并且下定决心,表示一定会改正。
5.友好寝室。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中学,学生除了在教室学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在寝室这样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学生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很多思想和言论更容易快速传播。如何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正确行为和思想,班主任首先要获取的就是学生在寝室的真实表现。如果你直接去问学生,那可能完全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所以必须有技巧。我的做法就是结成友好寝室。结对的方法并不是自由组合,而是抽签产生,这样利于同学之间更多的了解。我要求友好寝室直接定期不记名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是不记名的,而且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所以部分学生在寝室的不正确的行为都会被友好寝室的同学直接提出来。然后我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去调查,效果就会好很多。
四、实施成果
1.班级硬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定期的墙壁布置招标,很多有创意的设计脱颖而出。再加上教室里的植物和动物的衬托,整个班级显得温馨、紧凑、富有活力。每个走进我们教室的老师都是感叹不已!
2.形成了自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以前,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好意思指出别的同学的缺点,更认为跟老师反映情况是对不起同学的行为。通过长期的坚持,大家都真正明白了:如果有人愿意指出你的问题,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争取到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增强。每次考试前后,都是学生心理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很多同学在考前都会出现焦虑甚至是以身体不适为理由逃避考试。考试之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每个班主任都要在安抚学生心理上付出很大的精力,甚至会担心部分学生学生做出过激的行为。可是通过班级动植物的养护,大家对挫折、打击、风雨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4.在各种活动中学生表现突出。形成了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了同学之间无时无刻的帮助和关心,每天生活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我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除了学习成绩,班级在参加学校其他活动时都表现突出。在军训、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板墙报比赛等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思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班级德育系统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问题的本质入手,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来提升班级德育教育质量。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泛在理念被提出,在用泛在理念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具体的措施只是载体。更多的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发现,发现周围一切可以作为德育载体的事件和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德育精神,进而保证德育工作的不间断、无地域开展,让德育真正达到“泛在”!
参考文献:
[1]张立强.共治理视野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04):222-224.
[2]李海兆,左杨.“以人为本”视阈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1):111-113.
一、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华侨、外籍华人,在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办理的公证或认证证明,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如果当事人提交的是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二、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外国人提供的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三、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外国人在与我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办理的公证文书,原则上需经该国外交部及与该国和我国均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如果华侨、外籍华人办理这些认证手续确有困难,可请求房产所在地的县以上的侨务部门根据本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出具确认是该国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的证明,如果该公证文书的内容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可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四、香港同胞提供的经司法部委托的26位律师之一办理的公证文书应予采证。
五、澳门南光公司、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等机构、社团为本机构、社团工作人员和会员出具的证明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六、台湾同胞在台湾公证机关办理的公证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可作参考,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关键词:贫困地区;班级文化建设;符号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一、概述
目前,很多优秀的高中学校都非常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但是在很多贫苦地区的高级中学,由于地理偏远、经济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了优秀学生外流、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现象发生。在贫苦地区的普通高中里,很多老师对班级文化的认识以及重视度不高,甚至有老师认为,在教室的墙壁上贴贴、画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种种原因导致了贫苦地区的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效果不佳。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高中班级的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需要从其在班级建设中的误区入手,找到在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而后提出对应的建设发展策略,从而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提升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二、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
1.班级符号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班级符号文化主要包括了班级口号、标语、内部环境布置、黑板报、文化墙等方面的设计。大多数的贫困地区,高中班级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文化学习为主,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往往存在走形式的误区。例如,在班级教师黑板报设计中,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学生自由时间少,往往会很长时间才会更新黑板报内容,再加上对其不重视导致参与其中的人寥寥无几。在班级墙壁文化的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班主任选择几种名人标语等贴上,根本不考虑对学生警示的作用和效果;班级公告栏也以各种通知、班级作息表或者任课老师的试卷或习题等学习内容为主,很少涉及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2.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班级学生的共同目标、班风班貌、人机关系等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层,精神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能够对班级集体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和约束。然而,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很不重视针对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觉得这是在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会降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即使有个普通高中提出了班级的共同大目标和短期小目标,也大都是跟学习、高考有关系,如在阶段性考试时提出“走好你的每一步”这样的目标,时时刻刻提倡“平时像高考,高考像平时”的口号观念。
3.班级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石,班级制度文化管理是班级集体认可并遵守的规范,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效开展的保障。在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内容比较单一,并没有针对各种情况考虑多元化的准则和规范。在具体的班级制度管理执行方面,方式也比较单一粗暴,导致班级制度建设显得苍白无力。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设计鼓励性和针对性的班级符号文化
在班级符号文化层面的建设上,要本着让学生自信、快乐的原则,通过设计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班级符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构建班级的口号或班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制定更有意义的口号。例如,在高一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口号,将自己的几年之后想实现的目标进行编写,并写出自己期望的班训,老师阅读后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辅助制定班级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过程目标,通过不同阶段口号,来激励学生时刻坚持和不断拼搏。其次,在班级文化墙上,可以充分利用公告栏和黑板报的空间,展示学生日常的作品,或者是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而记录总结形成的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中展示自我,对班级集体也形成主人翁的思想。
2.建立努力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针对把班级目标、班风班貌、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建设上,首先要让班级的总体目标与班级的个人目标方向一致,而后形成班级凝聚力,让班级每个成员为了班级共同目标而奋斗,最终构建一个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人际氛围。老师在指定班级口号时,要设定班级在不同阶段的宏观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小目标,如在高一阶段衔接入轨、高二阶段文艺并进、高三阶段冲刺高考的宏观目标,而后老师辅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在班级目标设定之后,老师要辅助学生制定个人的总体规划和阶段计划并严格实施。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自然成为了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在与学生的沟通以及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制度文化
针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班主任为核心,通过构建班委会组织来辅助老师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是在班级良好的精神文化前提下开展,首先将建立健全完善的班级制度和奖惩机制,而后制定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和约束细则,在班委会的辅助下,督促各个小组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制度文化学习和执行,而班主任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构建的制度内容,不能以老师身份自居而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惩罚。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多为留守子女,在校寄宿,隔代教育环境下造成个性比较强,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监管,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散漫不求上进。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融入,多观察,多鼓励、多沟通、多给予老师的关爱,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切忌直接惩罚,要通过积极地引导,循循善诱地将其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四、总结
班级是高级中学最基础的管理单元,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高级中学教学质量高与低。对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文化班级的建设,要分析其建设误区,抓住其根本原因,从而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来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不同的贫困地区的高中其自身表现特征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改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观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芬,吴魏.倾情打造文化名片构筑学生成长乐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2,(07).
[2]杨慧敏.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0,(24).
【关键字】班级文化 课外阅读 班级建设
美国教育学家1932年在《教学与社会学》首先论证了学校文化,至此关于班级文化研究正式开始。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特质与灵魂,不同于其他而特有。班级文化涉及班级中每一个成员,包括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个关系。班级文化可以划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硬文化是利用黑板报标语等展示班级精神气质的一种方式,而软文化则包括了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等层面,由此可见软文化在班级建设中意义更为重要。课外阅读是学生提升自我修为,增加知识含量有的有效途径,同时课外阅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也意义重大,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班级、魅力班级,课外阅读是有效途径。
一、倡导课外阅读,强化班级人文精神,认知真善美
《弟子规》开篇讲述“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倡导了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水浒传》所讲述的是以“义”字为中心的历史人物情节。可以说优秀的书籍是充实思想,探究人文精神最佳途径,又如《道德经》所倡导的“道可道,非常道。”又会开启学生关于哲学天理人文的思考。一切伟大的思想几乎都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在班级中倡导课外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通过班主任推荐,学生之间交换书目的做法,达到学生之间热爱阅读交流思想的目的,长时间的坚持,关于善恶美丑真假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思维独立的净胜,一个班级的文化始于班级每一个成员,长期的阅读积累,班级以文会友,思维超前的优秀学子将不断涌现,而重要的是,班级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个人的人文精神将得以塑造,强化了班级文化。
二、总结课外阅读,打造书香班级文化,认知世界观
对于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以达到最佳效果,可以开展推荐书目的读书会或者读后感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组织以读书为主题的活动,比如开展“颂桃花”诗歌会,以诗会友,以诗结金兰。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最终通过师生互评,小奖品鼓励以及板报等形式反馈给全校师生,让才华得以张扬,同时营造出良好的书香班级文化。课外阅读同时在班级硬文化建设方面也有贡献,可以营造以读书以及名人名言为主要载体的班级环境,外造班级文化形象,内塑班级文化素质,双管协力,打造以读书为文化氛围的特色班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志,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助于班级文化建设,但对于学生个体意义更为重要,通过明辨历史,激辩功德,正确认识历史,认识他人,以及认识自己,认真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有助于学生在学生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进步就是班级的进步,所以,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百利而无一害。
三、热爱课外阅读,凝聚团结班级精神,认知理想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造就辉煌。一个班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影响班级团结,团结与否是班级文化建设成败的评价因素之一,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让班级成员通过参与班级建设,融入班级活动中就尤为重要。课外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集体行为,组织以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为主体的班级活动相对容易,参与度较高,而更为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不同于其他活动,既然短期效果还会产生长期效果。通过大量优秀书籍的阅读,学生更懂得个人与集团荣辱与共的道理,也更明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所以说课外阅读不仅仅是班级文化建设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素养提升的有力手段。当然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圣贤之士的生活诡异与历史典故,在自己理想的塑造方面也有着更加清晰的想法,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想法也都会在学生大量的阅读中慢慢解答。
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个老师的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课外阅读在对班级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入的影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的认识课外阅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意义,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在班级文化中倡导课外阅读。打造书香文化为主的班级文化,将会让班级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会对班级以及班级中的每个成员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以课外阅读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还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班集体以及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双锦.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论文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原创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转贴于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班级文化缺失。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大部分建校历史短、扩张速度快、发展粗放。班级文化建设在公立高校中尚且存在问题,民办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很多都是空白,部分高校虽然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但事实上基本是学校或学院文化的复制版,没有自己班级的特色,因此称不上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空洞。不少民办高校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物质、轻精神,重行政、轻教育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班级文化缺乏认同感,对相关活动有一种空洞无物感。具体表现在注意教室干净度、桌椅摆放整齐度、教室美化度、文化活动开展次数、学生参与人数、违规学生处理等问题,忽视活动开展的过程和效果、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学生参与深度(如班级LOGO的全体参与、教室美化是否学生亲手绘制)与受益度、违纪学生的班级文化融入度等。
(三)班级文化建设固化与断裂并存。当前,民办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存在大学四年都不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低年级学生重视,高年级学生忽视或无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四年的教室设计、活动开展一成不变;低年级学生有积极性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高年级学生忙于考级考证、兼职、实习、找工作而没有班级文化的概念;低年级的班级文化和高年级的班级文化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有时甚至是脱节。
二、我国民办高校班级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办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民办高校自身及外部各种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和个人几年来工作的思考,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学校及学院因为其既掌握了主导性的资金分配权,又有相对优秀的教师资源,校院文化建设可以正常开展;而班级,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其辅导员普遍年轻化且缺乏所需技能,班主任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兼任,班委也大多是被校院团委选拔后剩余的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担任(或者各级学生干部兼任班委,但在班级工作上的投入很少),班级文化建设资金也基本来自班级学生自筹,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双重短缺。究其原因,就是各个层面(特别是学校及学院)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把优秀的资源放在班级这个更基层、对学生影响更直接层面的文化建设上。
(二)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学校和学院经常强调的是校院文化,认为班级应全面学习领悟校院两级文化,班级文化应深深地打上学校和学院文化的烙印,因此班级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校院文化;还有的校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委,把班级文化仅仅理解为物质文化(教室桌椅摆放、卫生打扫、美化设计等)、制度文化(班规、班级公约)、精神文化(班徽、行为规范)的综合,把其静态化,同时把其当做一种管理方式。事实上,班级文化虽应该有校院文化的烙印,但每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应区别于其他班级;班级文化也应随着班级学生年级的增高而有动态的变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积极主动性。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出生并成长在深化改革开放历史大背景下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因为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深入人心、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社会可接受的文化的多样化而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匮乏、轻视生命、急功近利、诚信缺乏、职业价值观缺失等问题。而这一代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急功近利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落地。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新课改,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选用不同的“文化”去建设一个班级,会使班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它已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目前,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班级德育工作对课程改革的支撑略显滞后,班级德育工作的改进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分析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锻造作用,进而拓展班级德育工作的渠道,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一.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初二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初三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林国 《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2] 刘 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一、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层次较浅
班级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一般可以划分为表层、里层、内核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表层包括班级环境的布置、班容班貌以及班级的标准等;里层包括班级纪律、奖惩机制、计划组织等制度形态的文化建设;内核包括价值观、理想情操、道德素养等深层次的文化建设。物质形态即表层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壳,制度形态即里层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柱,精神形态即内核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真正核心所在。但是,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对班级文化的理念不够全面和深入,工作的重点在班级环境、班容班貌以及班级制度等表层和里层班级文化建设上,而对精神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深层次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和水平,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较为浅显,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随意性较大
由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的行为不够规范。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评主观判断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无法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特色。其次,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个设计,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
(三)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空心化
多数教师习惯用成绩和纪律两大指标进行学生的评定,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已经植根于许多教师的心中,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还需要通过多元价的值取向来引导主导价值观的建立,进而形成班级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目的所在以及班级文化的灵魂支撑。
(四)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高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应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的班级文化建设。而实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组织各类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班级文化的魅力并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多数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响应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号召,开展“大呼隆”式的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制度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为了有效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在建设之前应制定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首先,确定班级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将具体的内容落实到班级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综合情况,和学生及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活动计划。并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由学生集思广益来起一个个性化的名称和口号,进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力度,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信号,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
(二)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教育理念
班级处于高中教育和教学的中的一线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追求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班主任独具慧眼,具有独特且富有创造性的班级设计和管理能力。教师在班级活动中不仅仅是扮演成员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班级的文化建设,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同学。其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充分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文化并体现学习的理念和精神。
(三)建立柔性化的班级文化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注重解放思想,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给予班级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坚持“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第一,强化班级主流价值观建设。通过班级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形成属于本班的独特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应该引领班级各项活动,引导每个成员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采取小组竞赛积分法的管理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选取每一组的小组长,再制定具体的班级活动积分规则,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不断积累分数,并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小组比选。通过这一方法来提高高中生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班级凝聚力,并且学生的班级班规遵守情况也会显著改善。
第三,采取“班级文化社团”的管理方式。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活动的顺利展开,并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感受到不同的氛围,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
第四,采取“领导带头”的管理方式。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并采取学科带头轮班制度,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评分,并给予优秀学生奖励。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不拘泥于形式,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进而提高班级的凝集力,促进每一名同学发挥个人特长,并逐步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56-60.
[2]李幽然,李灿,张彦花.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45-4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也日渐发展,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日臻完备和成熟。这为班主任有效地开展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也极大地促进了班主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但同时,班主任也感觉到另一个问题的存在:大多数学生能在制度的管理下积极学习、全面发展,但极个别学生由于对班级管理制度不认同,拒不遵守,成为班级中的个别群体、不和谐因素,影响到和谐班级的建设。
我认为出现这种教育尴尬局面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一是教育管理制度自身的强制性是有限的,它是以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如果学生内心不认可、不认同、不接受,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是十分苍白无力的,老师最终无可奈何;二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缺失或不到位,即缺失促进学生认同管理制度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软力量”。现在的学生底下“尊称”班主任为“老班”,“老班”这个角色可不好干,相信干过这行的都有深切体会。尤其是现在,时展了,“老班”更忙了、更累了。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催生学生从内心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达到自觉遵守纪律、自我约束的效果,以减轻“老班”的劳累。
因此,班主任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软实力,并能使之与管理制度有效统一,一内一外,一软一硬,共同起作用,必将更有力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几点班级文化建设以提高班级软实力的体会。
二、解决方案的内容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标语、口号等形式,明确班级文化的主题,初步形成班级文化的雏形。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首先要确定班级文化的主题,在确立班级文化主题时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自己的管理风格。只有这样,确立的班级文化主题才能具备最广泛的学生基础,并在下一步的培育和建设中顺利推展开来,才能广泛地获得学生的认同,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班主任在确立班级文化主题后,应以标语、口号形式表达出来,宣传班级文化的主题,让学生初步认知班级文化主题。这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切入点。标语、口号内容的选择要有特色,要合适,这对后期班级文化的顺利建设有重大的影响。
实际工作中,我确立的班级文化的主题是“自我鞭策,成功自我”,即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成就自己。确立主题后,结合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的实际,我把“失败是自己精心设计的”作为班级标语,用冷色幽默的语调来提醒学生,认识到失败是一定过程的必然结果。
标语和口号的提出,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为学生的学习明确了策略,同时宣传了班级主题,让学生对班级文化主题有了初步的认知。
2.充分利用班会、谈心的形式,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完成班级文化的发展。
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班主任及时将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知引导提升到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层面上,即完成班级文化的内化过程,这是形成班级文化的关键。班主任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来培育和建设班级文化,其中主要的有效方式是主题班会和谈心。
利用主题班会,能不断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逐步增强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班会的主题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多角度、多层面地选定,但一定是围绕班级文化主题展开。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分析,能进一步突显班级文化主题、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我会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对学生一周的总体表现提出表扬、指出不足,注重日常学习过程的教育和矫正。
同时,在和学生个别谈心的过程中,我也围绕班级文化主题展开,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多角度分析,多层次切入,进一步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加强了学生对主题的认同。
3.充分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完成班级文化的升华。
随着学生对班级文化认同感的增强,班级文化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管理因素,并开始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这是班级文化的升华。
我班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开始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各自的学习计划,用计划的形式来规范日常学习过程。在制定计划时,我要求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来制定,如有的同学偏科现象较重,要在计划中注重偏科的学习和复习巩固,进一步督促学生将计划落到实处,日久天长,学生的计划则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因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思考与建议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初二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初三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林国《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靳世荣,郑咏梅《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渝北中学校历来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学校遵循“同华同实,卓尔不群”的校训,在“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培育师生“同花同实、卓而不群”的精神,以传承和弘扬“莲华精神”,形成了“师为先、生为本、德为首、行为知”的育德理念和确立了“讲文明、塑理想、明三观、求卓越”的育德目标。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正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思路下展开,在实施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积极思考和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1、班级文化的内涵。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物质行为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
第一、班级文化是一种班级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它包括班级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班级精神。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二、班级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式。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职能就在于倡导和培育班级文化。第三,班级文化是随着班级的建立和发展而生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有无之分,只有优劣之别。
2、班级文化的结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显性和隐性文化要素交织而成的。在选择和优化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时,不仅要考虑显性文化要素,而且要重视隐形文化要素;不仅要注意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要注意文化的熏陶作用。班级文化中的显性文化要素主要指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班级文化中的隐性文化要素主要指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
3、班级文化的教育价值。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并构成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容。
(1)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并提供了彼此分享各自体验的环境与氛围。(2)班级文化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3)班级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4)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诊断和矫正作用。(5)班级文化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则
1、先进性原则――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规范。2、整体性原则――学校、班级中的任何一项工作、活动,都看成文化的积累,把班级文化建设的诸项工作融于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之中,达到育人的功效。3、自主性原则――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把动机与行为方式统一起来,学会自己当家作主。
4、实践性原则――利用多种活动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1、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每月进行“文明教室”评选。我校每间教室都标准化配置了一流设施,如宽敞明亮、空气畅通的教室、多媒体视听设备等,学校还为每间教室统一制作了张贴栏、班级文化展板。全校每个班主任认真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高质量的板报、醒目的班级奋斗目标、激励性标语、图书角等,加上绿色植物的点缀,教室里生机盎然,教室里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启迪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起到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
2、构建班级行为文化,学校和班级定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实践中除了学校统一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班主任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赛、班级文体友谊赛、兴趣小组、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学科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拓展想象的翅膀,尽情表现,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玩中学,学中玩”,让全班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
3、构建班级制度文化,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拟定班级规章制度。班主任在新生年级时,根据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实际情况,组织班上全体同学设定班级目标、制定班级制度、形成班训。并通过反复引导和修正、实践,逐渐把班级有关公约、规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观念和形态存在,以无形制度替代有形制度,将“制度”与“软文化”熔于一炉,使班级规章制度既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
4、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塑造班风和学风
(1)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重身教,勤言教,共同引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2)班主任树立了“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的观念并践行“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3)班主任注重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4)通过开家长会、校讯通、家长联系簿、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必要性
1、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中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指:中职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它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简单的讲班级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教室的布局、课桌椅与教桌的摆放、各类宣传栏的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包括网络环境下班级建立的论坛、QQ群、博客等。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各种班内组织机构及为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而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精神文化是校园的内隐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难以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2、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特点。中职院校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导向性。导向就是引导,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2)凝聚性。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3)规范性。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4)激励性。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
3、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班级文化是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迎合学生群体自身独特性的客观要求。学生群体是渴求知识、崇尚文化的群体,是追求自由、向往民主的群体,是朝气蓬勃、可造可塑的群体。在国家危难时刻,学生为挽救民族命运,为寻求强国之路,为奉献爱国之心,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不屈不挠,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和平年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潜在建设者。
(2)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特别是道德、品德,所以,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分数的高低,还要看品德的好坏,如是否懂礼貌、是否讲文明、是否讲诚信,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只有有了文化修养,再加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这个学生才是合格的。
(3)管理班级的迫切要求。比如,班级里可以规定不要迟到,不能旷课,上课期间不能玩手机等等,但总有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这就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靠班级文化去约束,如果一个班级倡导文明、讲究礼貌,那么即使制度中没有规定上课期间进教室要先敲门,该班学生上课时进班级也会敲门的,否则的话就是不懂礼貌的,会受到文化氛围的遣责,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作用。
二、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扩招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比较片面,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首先,一些人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认识不清,简单地将班级文化归结为把教室布置一下就行了,认为只要花一些钱把教室布置的好看一些,将教室的墙面用一些墙纸或者学生活动的相片贴一下,有的甚至把教室天花板上贴满了学生自己叠的小纸鹤,让人一进去还以为是进入了哪一家幼儿园呢。其次,将中职院校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政工、宣传部门的事,各部门联合举办的活动少、效果差,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
2、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展示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很多中职院校千方百计地加大物质文化建设。但是,这―做法却脱离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宗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精神文化隐含在物质文化中,是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忽视精神建设,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3、学校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需要资金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部分学校并没有这部分预算,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先垫资,本身来讲学生是没有收入来源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抵触情绪,更加远离了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初衷。
三、构建高品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班级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含了诸多因素,如硬件建设等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合理制订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如果没有班级文化意识,思想上认为文化无足轻重,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一样,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恶劣的环境:空气已不再新鲜、天空已不再蔚蓝、水已不再清澈、食品已不再安全。正是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
2、加强班级文化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中职院校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班级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3、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校文化。但中职院校当前的一些制度,几乎很少考虑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一些中职院校采用品德加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学生和教师发展,而是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班级文化,而不是“育人”的班级文化;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没有制度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如诚信教育,只通过诚信课堂、诚信讲座、诚信签名等活动,而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没有刚性的处罚和处理,这样建立的校园诚信文化,将是无法想象的。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建设方法 和谐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促进作用。班级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在班级中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水平,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发展。而积极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而言都可以内化为进取精神,形成内在前进动力,同时作为外部推力推动着每个人昂扬奋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但作为班级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积极班级文化建设却没有被班级管理、教育者单独提出,更没有被推举到重要位置,也没有系统的建设方法。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用心总结,积极建设班级文化还是有章可循的。积极班级文化建设应主要围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层面,扎实稳妥地进行建设。
一、物质文化层面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打造整洁环境,陶冶愉悦心灵。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积极向上的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我们要创造整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有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精神为之一振,让学生在教室里有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之感。相反,如果教室里脏、乱、差,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2.建设文化版块,让墙壁 “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面墙壁说话,使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无形中一定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内的每点方寸之地,让它“说话”。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悬挂一些名人语录、名言警句。当然,名人语录、名言警句要经过精心选择,内容既经典又新颖,同时注重“与时俱进”的原则。否则,会让学生没有新奇之感,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它们当做“陈词滥调”加以排斥,只有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的语录才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更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更能引起学生的思索,更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时代贴得更近。
二、制度文化层面建设
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纪律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班级的规章制度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因此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不是简单的受约束的对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在每学年的开学伊始,首先由班级管理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还要在班级中讨论、反思,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制度制定的意义、目的,让学生体会这些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依据这些制度,结合学校、班级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时,老师不能搞一言堂,一切老师说了算,要充分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制度的制定者,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指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学生更能积极接受、更能乐意遵守。
三、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作为班级文化的深层面,良好的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提升学生积极心理情绪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积极主题教育,形成积极心理。
主题班(队)会是班级进行集体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有鲜明主题,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我们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相关主题开展活动,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例如:我们可以确立“我为自己掌舵”为主题的目标、理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并主动在新学期设立目标,科学地制订学习计划。由于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中的苦与乐”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待学习中的苦,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快乐,让学生发掘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
……
我们要在不同时期确定相应的主题,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2.创作班级口号,澎湃无限激情。
积极的心态离不开积极的班风。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很多老师都会确立自己班级的口号。其实,这也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班风的确(创)立过程中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好的口号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运用,以使学生自己创作的口号能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
3.学习优异榜样,汲取正面能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感受正能量、汲取正能量,进而传播正能量,我们要多方面、多渠道树立优异榜样,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正常收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开展励志影片展播、励志歌曲传唱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向积极层面。
总体来说,对于积极班级文化建设,我们主要围绕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扎实有序地进行建设。当然,这三个层面不能完全割裂,要“貌分神合”,因为这三个层面对积极班级文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策略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调整、优化,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科学,行动更有效,使班级呈现出全面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11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班级既是一个教育组织,又是一个文化组织。班级文化是师生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心理氛围,它反映了班级这个教育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养分。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研究思潮,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强调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它认为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拥有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为良好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现路径。
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
(一)尊重主体地位,实现认知内化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于主体认知结构与客观外在实践经历的相互作用。如果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积极心理学认为,对幸福、希望、快乐、自信的追求是人类获得成功的主要动机,人们应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外部事物做出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建设性力量,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获得幸福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优化情绪实践,增进积极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主观体验作用于客观世界,积极主动地经历某种情境或事件,从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倾向或行为,即主观幸福感的产生。”[1]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元素,具备调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生动的情绪体验情境,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进而获得更多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增进学生积极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情绪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价值核心。”[2]
(三)塑造积极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个人要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就必须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期望、愿望、兴趣和能力。”[3]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型人格可以帮助个体更容易调整心态,突破自己,进而获得幸福,创造快乐。这也是班主任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全面提升,而且应包含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生实现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建设不足班级文化的内涵属于班级的一种群体意识,维护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一个班级中,各项班级规章制度应由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制订并自觉遵守。而实际上,在很多班级中,这一事务则由班主任和他指定的少数班干部完成,这就使得其他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此外,一些班主任将班级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班级口号的提出和班级板报的布置,没有突出班级内涵和形象的塑造,忽视对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难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些班主任则只注重班级成绩,忽视班级文化内涵建设,也难以形成朝气蓬勃、团结友爱、人人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
(二)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其成长不可或缺的终身财富。要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就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班级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只把学生看作接受教育的对象,忽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导致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班级活动效果不佳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符合育人目标的班级活动,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班级文化建设得以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而在实际管理中,班级活动效果不佳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主题班会的召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高效形式。“然而,实际的主题班会中,部分班主任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导致主题班会收效甚微。”[4]另外,主题班会还存在活动方案陈旧、活动时间不足等问题。
三、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环境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从最广阔的环境———进化来讲,进化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5]。教室是班级成员共同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待得最久的场所。教室的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干净整洁、富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构建。首先,保持教室的卫生。无卫生死角,桌椅摆放整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班级学习环境。其次,布置文化墙,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悬挂于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展示自我、表现个性,在丰富的文化元素浸润中成长。再次,创建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里,推荐给大家阅读,既为图书角创建贡献力量,又有助于其分享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室的绿化。在教室合适的地方摆放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增添生机,净化室内空气,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养花赏花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陶冶性情,培养自身的耐心和责任感。
(二)制度文化建设———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尊重学生主体,特别是重视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它认为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能动地开展自我教育,将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应肯定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中的价值,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入班级建设中。在班干部的选用上,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并实行任期轮换制,大面积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按功能设立尽可能多的“岗位”,鼓励并帮助学生依照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允许他们在不同的“岗位”间进行转换,广泛接触各类不同的班级任务,积累解决各类问题的丰富经验。各项班级新规的制订同样要遵循民主化方式,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协商制订并自觉遵守。
(三)观念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班级的观念文化是在特定学校文化的影响下,经过师生长时间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包含信念、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班级舆论是班级观念文化的风向标。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进而在班级内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成员积极进取,是班级观念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密不可分。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它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定向和奠基作用。班主任应抓住时机,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育情境,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不断积累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内心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班上好的现象予以表扬和肯定,而对班级中的不良倾向,班主任也要及时予以批评制止。只有在班级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自我省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四)活动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未来发展潜力,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把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的主张是一致的。班级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班级活动是在班级内部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班级活动就像一条绳子贯穿了班级建设的整个过程,每次班级活动都是班级建设有益的补充、完善。”[6]班级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进而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如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器乐以及主题演讲等校内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学生潜能,彰显学生个性。另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如清扫楼道、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慰问敬老院老人、发现街头错别字、擦洗体育健身器材等,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又能够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自身优势的利用,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既可以让整个班级的管理更加高效,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丽萍.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四维并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7):57-60.
[2]徐凤林,陆春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校生积极体验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5):40-41.
[3]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5-9.
[4]龚俊波.主题班会高效互动“三忌”[J].教学与管理,2016(1):30.
[5]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