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09:2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

篇1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中学体育教学中,“锦标主义”和“应试教育”占有非常打的比重,很多体育教师只注重业余竞赛运动和体育尖子生的运动训练,也有很多学校领导将学生的体育成绩纳入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价的指标,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素质造成了忽视,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陷入了很大误区。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要进行终身体育学习的教学主张,然而,在具体中学体育实践中,却不能将这种体育教学理念进行全面贯彻与转化。

2.体育教学内容方面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项目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复性,其中占据教学统治地位的是竞技类运动,枯燥无味的技术动作与模式成为主要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此外,由于设施条件及其它原因的局限性,使的很多为学生所喜欢的闲暇娱乐项目和具有现代化的体育项目等无法进入体育课堂,导致很多中学生出现所学体育内容和在社会中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严重脱节的现象。

3.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

相关体育调查发展,很多体育老师都不够重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他们仍然停留在强制命令式和灌填式的体育教学阶段,对教师中心过于强调,而造成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此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法令,学生被迫遵守,身顺心违”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的学校推出“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学习中学生本身的差异性[2]。以一种教学模式来应对千人的体育教学现象非常多,还有的学校直接对学生进行“放羊式”体育教学。

4.体育教师的严重匮乏

由于很多学校不足的体育教师配置,导致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工作比较繁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了体育老师上体育课的质量,而且还会因为体育老师经验不足而不能让学生正常的进行课外活动,像: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足球、篮球、田径以及乒乓球等活动训练队的组件无法正常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中学体育教学具体策略

1.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中学体育老师在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安排时,避免一味的根据体育大纲中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材比较有限,而且场地设施与器材设备也不是特别完备,所以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不能根据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将这些种种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根据学校教学大纲中突出的具体要求,并与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学校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材进行合理利用,以此来安排中学生的具体体育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依照各个地方的具体特色,像民族特点和生活习惯等,开设一些民族性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确保其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就不用浪费时间去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体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重复应用一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就起不到特别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与方式来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比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通过韵律操、徒手操、舞蹈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小游戏等作为引导,以充分调动学生高涨的体育情绪。

在向学生传授一种新动作或新技术时,通常体育老师都会用示范加讲解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所以,体育老师在向学生讲解时,一定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尽可能的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而且对学生所示范的动作一定要规范标准,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优美、漂亮,自己也想学的冲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具有集体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排球、篮球、接力赛以及足球等集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按实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比赛的方式让其学到知识。确保学生在进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体育赋予他们的意义和乐趣,并以此使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得以激发。在学生做身体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对学生身体情况予以随时注意与观察,让学生适当放松,恢复与放松学生的疲劳身体与紧张心理,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热爱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真诚、融洽、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体育老师既可以倾听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忧愁,同时又可以与学生分享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快乐,做到以情激情,用体育老师的真诚与和善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彼此的隔阂消除了,学生才能对老师推心置腹,体育老师针对性的教学,能够达到调谐共振的效果,确保体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优良的条件。

4.加强体育师资力量

依照现阶段体育教师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为我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学一定要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学校灵活的体育办学方针。此外,还要加强培养体育教师的师资能力,对体育教师业务培训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予以加大。悉心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对经验不足的体育教师进行教育与指导,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教学观摩活动,确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能够多层次、多渠道的提高。此外,对体育老师的师资待遇予以改善,进一步提高体育老师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法 课程改革

中职学校文化课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文化课与专业课整合,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是摆在每一位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数学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因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数学中选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是既能体现文化课服务专业课,又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其特点

项目导向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盛行于德国,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的三大特点。

1.以能力为本位

项目导向教学的指导思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的实施,直到完成后的展示和评价均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分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也不断提高,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也有利于学生合作协助精神的培养。

3.以项目为核心

在项目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由以课本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表现为有形有物的实践方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兴工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项目教学法走进了中职院校的课堂,成为教师极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了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培养,包括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它对于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项目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的要求

1.对老师的要求

(1)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并且也将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2)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要尊重爱护学生的全部。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强权和限制。

(3)教师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学生要有信心把数学学好,不能老拿自己的基础差当挡箭牌,如果遇到不会的就问老师或同学,千万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

3.对教材的要求

针对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有必要降低课程难度,可以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初期,补上一些衔接教材,比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可以起到一个过渡铺垫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数学,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空间几何部分,可以只讲直观的空间几何体,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项目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以正弦型函数图像为例,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进行一个尝试。

1.确定项目

2.制订计划

按照数学中正常的教学过程,完成正弦型函数的课时至少要12课时,对于这个项目,如果这样来做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必须删繁就简。而实际上,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所用到的也只是正弦型函数,完全可以针对性地对正弦型函数展开项目教学。同学们相互商讨,老师引导,步骤如下:①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②熟悉正弦函数的图像;③去理解熟悉振幅、周期、频率等概念;④完成项目任务。

3.计划的实施

(1)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任务中来,根据项目教学法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项目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2)每个成员按分工去整理资料,小组成员共享这些资源;

(3)项目基础知识的准备,可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整理,教师每一步花一课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

(4)可先小组内讨论,再由各小组对项目成果进行比较学习。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稍作指点。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教师应对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加以表扬和肯定。

4.学习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5.归档或结果应用

作为项目的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于生产教学实践中。而实际上,专业教师对正弦型函数的讲解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其结果导致学生学过即忘。通过此次项目,为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演算题目为主,课后布置一些习题,最后试卷考试得一个分数结束,这样的教学收效可想而知。项目教学法的引入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学的着重点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项目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相比,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若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就能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容易养成上课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探索的成就感。

五、效果与反思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要能根据专业重新编排教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兴趣发展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否则容易忽略一部分学生。当然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数学的系统性,与专业结合开展数学教学可根据不同专业作为限修内容进行。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其成绩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洁.对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9,(12).

[2]朱金堂.利用项目教学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09,(11).

[3]任改香.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

[4]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

篇3

摘 要 文章在对终身体育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制这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往往不强,而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便与体育绝缘。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形成。在1965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在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从学校获取知识是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整个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使学生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

二、终身体育思想缺失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误区

(一)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机械化的教学目标与方式密切相关。从我国开始实行学生体质监测开始,学生体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及实现目标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却过于僵硬与机械。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校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各项标准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把诸如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800米跑等体质测量标准作为学生的考核项目。在各种标准和指标的压力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规定的考核项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张华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机械重复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不到培养,起不到促进个体终身体育学习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使大中小学这个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性与相关性,衔接不畅,不益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二是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三是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性与不连贯性[3]。

以运动参与目标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高中阶段目标是自觉参与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锻炼;大学阶段的目标是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4]。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致力于各阶段体育教学的一贯性与连接性,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

在终生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注重于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终生体育思想的缺乏易导致体育教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排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课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过僵硬。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减轻,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课从一开始便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不喜欢体育运动。

三、结论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指出在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把终生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体育应坚持以终生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把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当作一个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4.

[2] 张华.终身体育观念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践误区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6-459.

[3]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5] 崔树林.“终身体育”阶段划分及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5):55-57.

[6]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

篇4

一、思想政治课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的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的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并作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德育教育应做好的工作

(一)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二)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是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

(四)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篇5

1、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就是要调动他们在学习生物上的内在动力,个别学习和自学。这是种按个人设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并让个人主动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集中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应用“教学启导自学法”:预习――引导――讨论――解惑――小结,即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习预习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思考,去解决问题得出答案。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上,当老师在板书《环境保护》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大谈环境污染,随后黑板上出现了自学预习的要求后,于是鸦雀无声都在看书学习,此时教师再进行巡回指导和讲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录像和照片资料,去观察思考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从而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什么是环境污染及危害的严重性,个个表示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好奇心理、兴趣、爱好、求知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各种奖励的愿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生物的持久动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吸引力,以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和在当前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因而每当我上课时总是要提前到达教室,让学生提出有关生物课的问题,同时给他们解答。

在上《鲫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讲台桌上摆放一个玻璃水槽,放入水和一条活的鲫鱼,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外部形态,鱼的体表、侧线、鳞、胸鳍、背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用解剖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又把胸鳍剪掉,于是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鱼各种鳍的作用,自己并加以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直观有趣,不仅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差异

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予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现在学生的身心、智力、兴趣等方面都各有其发展的特点。只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差异就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和杰出的人才。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别差异考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对学习生物有兴趣、爱好和能力强的学生,有目的地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加码辅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反应迟钝和不太想学的学生,应用愉快教学法,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提问和进行争论。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和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4、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

我这里用“经验”一词是指实验、观察、实验作业、练习和有关生物学科的活动等等概念。例如上《植物的叶》一课时,重点讲叶的光合作用,这是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好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绿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制造养料淀粉)的作用外,主要讲清了(1)光合作用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2)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3)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要的;4)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5)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学生从这些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就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教学要多样化

篇6

【关键词】加强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考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我国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好多年,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十分顺利,笔者认为导致目前尴尬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念存在着偏差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有市场,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建立很不到位,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二、学校教育中全员育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目前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往往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师参与不够,没有真正将教师的人员优势、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把道德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或防范,强调模仿和服从,以满足施教者、社会或组织的需要,极具生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守则、规范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训练。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守则、规范的容器,将教育对象“物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丧失了吸引力。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

道德体验论指出:“道德教育的实验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它也才是有效的,因而也是有真正价值的道德教育,也才能成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存在。”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过少,虽然也有一些集体性教育或活动,但大多是被动参与的,很难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方法手段上要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施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现实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成人的不良示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成人的行为是学生做出判断、进行效仿的重要示范。现实环境中家长的不文明行为、教师的不规范言行、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十分普遍,并且在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久而久之,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自然就学会和养成。所以全社会要下大力气来提高成人的文明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还没有形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形成德育合力。

介于原因,要加强中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德育观念

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将素质教育拖进一潭死水,进而丧失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更无法迎接新形式的挑战。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关键就是要让德育在教育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够“活”起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具有学习德育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校长走在前面,学校才能出现崭新的德育风貌,开出现代教育之花。

二、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素质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学师德考核、奖惩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定期开展德育素质展示活动。要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切实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师德教育实行“三结合”和“五挂钩”。“三结合”即:师德教育与创建文明学校相结合,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工作考核相结合;“五挂钩”即:师德教育与民主评议行风挂钩,与校园综合治理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评聘教师职务挂钩,与认定教师资格挂钩。

其次,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今后要将师德作为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督查和班主任工作考评,加强对师德的督查和评估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德育模式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密切结合、融洽相处,为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共进,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德育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德育的地方,具有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优势、个别教育优势和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教育优势,但也容易使家长滋生“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值和“恨铁不成钢”的负面心理。作为家长,应从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出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不可忽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会熏陶学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会激励学生。优良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就会更有合力。

四、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来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宝静. 中学政治教学建模 [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价值观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促进“偏、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转型,以符合用人单位所需,实现个人的就业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的出发点狭隘。例如,现今社会毕业生就业区域普遍选择在“北上广深”。在北京高校,流行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说法。在一些大学生中还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宁在省城扫马路,不到基层当干部”。[1]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积极的方向引导是必要和迫切的。此外,由于大学生久经校园生活,体验的是相对单纯的人际交往,社会经验相对匮乏,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成熟的心态,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思想误区和心理困扰。[2]

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调适工作,对于大学生保持正常心态、展示最佳风采有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顺利开展的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需要

“自我教育”通常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形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3]就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来说,“自我反思”“自我决断”问题贯穿始终,无时无刻都需要进行“自我教育”。

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第一是择业,这个过程是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的阶段;第二是找工作的过程,是自我展示、自我锻炼的阶段;第三,在求职过程中难免出现多重选择,这时应恰当地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做好自我分析和岗位匹配,从而避免盲从。

3.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可谓是“高枝难攀”。首先,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教育背景提出硬性要求,包括所受高等教育的学校、专业、学位、学习成绩及政治素质等。例如,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规定求职者必须出自“985”“211”高校,同时一些企业也将政治素质纳入考核标准中。

面对就业单位对复合型、全方位人才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重要培养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纪律观念,[4]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4.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重要举措

面临择业、就业,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①迷茫心理。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求职时,内心往往充溢着迷茫。有的不知道怎样获取就业信息;有的不知道从事何种职业;有的不知道如何“包装”自己。②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较常见的心理困扰,一方面是渴求尽快找到一份工作的焦躁,另一方面是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工作而自己投门无路的急迫;此外也表现为一种内心的紧张、烦躁: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能力不能胜任工作。③自卑心理。在激烈竞争的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因所学专业不热门、专业成绩不理想,或求职屡次受挫,而对前途丧失希望,感到自卑。④自负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因所读的是名牌大学、所学专业热门或自己担任过学生干部而认为高人一等、妄自尊大,也有的同学倚仗优越的家世而趾高气扬。

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对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坚持方向性原则,体现在就业指导上就是要引导毕业生树立与祖国需要、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择业观,避免盲目性。②坚持求实原则,体现在就业指导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务实精神,从自身实际出发。③坚持激励原则,体现在就业指导上就是要通过思想上的激励缓解大学毕业生的焦虑、自卑心理。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到位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指导上“说得多、做得少”。有些高校时常强调提高就业率,在各大场合吹捧自己的高就业率,然而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闻不问,任凭面临毕业择业的大学生自主发展。

(2)重理论而轻实践。这种现象体现在片面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紧抓专业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社会实践、工作能力的锻炼,不对社会实践提出硬性要求,不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场合和经费。

(3)思想政治教育落后于就业指导。一是不注重对在校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二是对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心理现象关心得少,发现得晚。有的是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来强调,才去解决。

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对大学毕业生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的教育不到位或成效不大的缺憾。

世界观教育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在于引导毕业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自信地接触社会,然而,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世界观教育还不够。政治观教育体现在就业指导上,在于帮助毕业生把个人职业理想与祖国需要、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注重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然而,当前大学生择业更偏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说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政治观教育还不完善。人生观教育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然而,当前,大学生只懂得索取,不强调奉献,说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人生观教育还不到位。同时法制观和道德观教育也不完善。

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陈旧

首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仍单纯实行理论灌输法,而不强调实践锻炼法。沿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老师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讲一遍,学生听一遍、记一遍。忽视社会实践。

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不注重因材施教。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从大方向着手,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最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坚定落实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使大学毕业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社会做贡献。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智育的同时,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从而在就业竞技场上能够做到“有备而来”“技压群雄”。

2.大力拓展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开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载体。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管理中,做到校方重视、老师严抓、学生自觉,让学生结合实际变化做好自我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调整,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并且由学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使职业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做好随时就业的心理准备。

(2)发挥社会实践载体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现今,各类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经费。努力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3)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设大学生就业专栏。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与各大高校联网,使得信息第一时间共享,及时获悉用人单位的招聘通告。并通过网络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为了保障大学生对待就业时能够拥有积极、健康、自信的心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渗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价值等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此外,还应开设与就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传递最新就业信息,培养应试技巧。例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对培养求职技能等有极大帮助。再如,“礼仪规范”等课程,可以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有所裨益。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起到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郑 勇.博士生就业宁要北京一张床 不要外地一套房[N].北京晚报,2004-12-31.

[2]汪传宝,庞 波.大学生就业指导[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受到现实就业压力及肩负着政治宣传任务等,以至于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忽视了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观教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年以来作为一门公共课,仅就优秀文化传统、“三观”、思想品质培养等内容进行传授,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背景及当前需求相分离的尴尬境地。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1、客观需求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学生就业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忽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扭曲和就业心态不佳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率的关注使之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缺位、心理调节能力匮乏、创业教育缺失等。与此同时,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尚不足,许多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施行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并强化工作效果。

2、现实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课堂讲授的集体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大学生对于高新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若能将多样化、多媒体、有针对性地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一方面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无心将知识结构扩展和丰富,就业指导工作者也无暇顾及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够节约教学资源,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取得高校领导的认同和推行。长期以来,高校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视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仅为博取更高的就业率而不遗余力,却不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择业技巧、职业发展道路、社交礼仪等必要的知识传输。因此,需要从高校高层领导的认可着手,在高校上下广泛推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全面提高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认识。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全体高校师生的参与和努力。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脱节,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更为倾向于就业信息、贯彻就业政策等,往往忽略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因此,需要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努力取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在日常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就业形势、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就业政策等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或自主创业等。

第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就业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更应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克服困难。

篇9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篇10

摘 要: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堪忧。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本文在分析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四大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三难”问题:招生难、管理难、教学难。其中,最难的是学生管理。而难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道德、礼仪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差,不文明,没礼貌,没耐心;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纪律观念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稍不如意,就用“武力”解决;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感恩意识不强,不懂得回报;法制观念淡薄,对生命不够尊重。这些不良思想、行为如果不纠正,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抓好细节,注重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应该从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定期开展“养成好习惯,改掉坏行为”的主题活动。餐厅、宿舍、教室、校园等都要有具体的文明行为要求,并有检查督导制度,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明确化、系列化。二是开展文体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提升自信心。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工学交替的收入为家长买一件有意义的礼品,以表示对家长辛勤养育的回报;号召毕业生经常给老师打电话,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四是借助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团队精神。五是走出学校,到敬老院、孤儿院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到监狱参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涤。六是举办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七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八是利用文化长廊、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展示道德楷模事迹、张贴名人警句,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让学生在美好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加强“三理教育”

一是开展心理教育。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配置心理咨询设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二是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开设文明礼仪课程,邀请道德、礼仪专家讲解待人接物的常识性礼仪,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文明、道德、礼仪的重要性,从而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三是开展生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

学校要通过提高班主任津贴、优秀班主任晋升职称优先等措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在选聘班主任时,应严格把关,优中选优。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培训班主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奉献精神,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强化自身修养,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高尚道德的先行者,达到“德高为师”的目的。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中。教师要说服制止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多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一方面,学校要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等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职能部门加强联系,让充满正能量的宣讲团进入校园,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校企合作单位加强沟通,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企业既要考核学生的工作业绩,也要考察学生的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一是建立家访制度,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二是设立“家长接待日”,召开“问题”学生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召开优秀学生家长会,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家长;三是邀请家长来校参加重大活动,例如,颁奖大会、道德楷模报告会、技能大赛等,让家长见证学校的付出,感受学校的温暖,以激发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学生的热情;四是建立学生道德考核手册,家长和学校共同记录学生的表现,为教育学生提供依据。

篇11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因受当前的教育模式影响,政治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度关注道德理论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出现道德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不高的弊病。

(一)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知行矛盾”日益突显

“知行矛盾”或者说“知行背离”是当前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前,中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但他们很难将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例如,针对“公”与“私”的问题,中学生思想上普遍赞同“先公后私”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只顾及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在义利观方面,中学生普遍赞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但行为表现反映出的却是价值取向功利化、物质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在社会公德方面,中学生普遍强调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其破坏公共财物、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却屡禁不止。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往往与其学习过的道德理论背道而驰,这就迫切需要中学政治教师更要在深度上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

当前学校忽视社会实践这一强有力的道德教育阵地,忽视在各种具体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第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政治教师依然采用说教、满堂灌的讲授式向学生灌输公民道德的理论常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论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熟悉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难以把所学的道德理论常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的德育活动太少,以时间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具体感知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理论化、静态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对活动性德育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性德育内容又称实践性德育内容是指通过有组织的进行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政治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强制性地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过度的认知性德育教育就抑制了教师对活动性德育内容的重视与实施。与此同时,为节约教学时间,大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活动性德育内容,教材的“探究活动”是授课教师经常省略的部分。即使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活动,无非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及其教科书所确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且这类教学活动形式化,极度缺乏启发性、感染性。这样,学生参与到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四)学校的道德评价机制较为单一、陈旧

“道德评价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与学科教育评价完全一致的考试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在这种既定的学校道德评价机制影响下,政治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其讲课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品质,无法通过学生的应试能力反映出来。政治教师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违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容易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落实道德教育理念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教师需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其德育活动的切入点。即政治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角进行道德教育,恰当地把“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行为”这一相互衔接的道德教育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公民道德伦理常识与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品质,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长此以往,便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政治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政治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第三,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政治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

学科教学的评价机制始终与学校的评价机制具有一致性,所以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学校应该率先提出具体的道德评价标准、多元的道德评价方法、明确的道德评价对象。在学校具体的道德评价机制下,政治教师务必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政治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综合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办法,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新型道德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方式,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作为教育合力的整体效用。首先,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定期把学生在校的道德行为表现反馈给家长,促使家长及时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达到家庭和学校合力育人的目的。其次,社区拥有丰富的、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带领广大学生在社区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环境来启发、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教育合力的效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实现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总结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引导

一、引言

情感引导就是通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情感艺术来促进学生的情绪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自由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能够使自己处于一种健康平和的稳定情绪状态,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新生一代的代表----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加地开放,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他们的情感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旧的体制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学生必要的情感需求、情感培养被忽视。如果不能紧跟形势变化,仍旧沿袭旧有的教育方式,就会使得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沟通,这样所谓的“代沟”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俞发严重。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顺应潮流,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行之有效的且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情感引导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情感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健全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个人接触到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状况;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压力,高竞争的模式,也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同时,由于大学生大多缺乏社会经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加剧了他们自身的情感迷茫和不解。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用情感艺术来推进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情感引导使大学生坚定信念

情感引导是为了培养和坚定大学生人格与情感,发展大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使其在接受情感引导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大学生确立良好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着无比的自信,每天向着自己的理想阔步前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使得大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情感力量,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情感引导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情感引导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人与人之间要想进行思想交流,前提是必须要彼此信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做起,通过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情绪波动,让学生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逐步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接受情感引导。思想的交流会使师生之间彼此理解彼此信任,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l.从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

情感指导要符合实际,从大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情感方面的需求,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他们可能是第一次远离家人,独自在外生活,心里会出现情感波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主动跟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听取学生的情感苦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真切的关怀,尽快地融入学校的大集体。对于入学一年的大二学生,他们的情感状况更加的复杂并且具有多样性。这个时期的学生,早就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于大学生活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新鲜感,往往出现厌烦和懒惰。对于他们,教育工作者就要进行积极的情感引导,进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培养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地成长。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最关心的是毕业问题,因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趋向,将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初步的了解,消除对未来的迷惑。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针对性强,行之有效

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有着 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不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每个人的情感状况,进行多方面的情感引导。有的学生对未来迷惑,没有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逐步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首先可以从性格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内向的人也是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许多内向的人在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之后,就会滔滔不绝。然后可以从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享受与人相处的乐趣,尽早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解放出来。

3、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反省自我,主动自我引导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情感引导只能针对学生某一阶段的情感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我们进行情感引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感引导,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学会了自我教育引导,这样才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快速地自我调节情感上的不愉快,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群体的生活,通过自我引导教育,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从而大大地提高自己对于生活学习工作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朱红.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2(5).

[2]王艳.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3]周邦华; 张婷.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 成功(教育).20112(3).

作者简介

篇13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教育:

1、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童言无忌”,一定要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创造一种朋友与知己的情感氛围,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

2、提供自由和自主的学习机会。在教学中,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和机会,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感悟、思考、生成的问题必须是自由的。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引导和暗示,更不能有硬性的统一规定。

3、提供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后,总会有交流的需要,总要有机会和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享或征求他人的认同,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4、教师是引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平等参与的一员,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平等融洽的对话氛围。

二.古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

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应当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思想。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则有利于我们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深入体察诗人的心路历程、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因此,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也就是说,从作品文本的语音、语言、语法、章法、乃至意象组合等具体细节上一一细致审读、潜心咀嚼,在此基础之上,进入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与诗人心神相应,从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深刻认识诗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古诗词教学时,应注重文学文本的理解:一要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气质,熟悉诗词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必须将诗词放归“故土”,从诗词生长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词,方能感受其真正的魅力。二要细读,理解诗词主旨、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方面。三要反复诵读,感受到文化审美。通过诵读,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三.寓教于乐的课程理念

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寓教于乐”,就是要求通过“乐”的手段实现教化功能,保证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行,使学生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兴趣的培养是“寓教于乐”的核心内容。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寓教于乐的关键。“寓教于乐”是师生同“乐”,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那便是自我陶醉。“寓教于乐”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艺术化语言的运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关系到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思维的启发程度,兴趣的持久程度。因此,教学中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富于变化,有节奏感。

2、尽量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我们要尽量利用和创造更多的直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手势、直观教具、电影、幻灯、图画等。

3、强调“表演”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演员高超的表演手段,来增强自己所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篇14

关键词:思想教育;言传身教;表扬批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主阵地。我结合多年中学工作经验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三方面谈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教育者: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言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而是正面引导。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行处处折射着我们自己的

形象。所以当你正在为如何使学生有文明举止而感到烦恼时,不如从自己身上着手吧!用自己的道德行为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身教来映证言传,这才是真正促使他们由知向行转化的无形动力。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

二、受教育者:灌输与自律相结合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进行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知”和“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学、好胜、上进心强、向往英雄、喜欢模仿的特点,多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并且注意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大家像先进的同学学习、看齐,以带动全体学生。

三、教育手段: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表扬与批评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有很强的上进心。同时,他们又处处显示出幼稚,存在种种缺点,难免犯些错误。由于学生自尊心强,一旦受到,严厉批评,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消极对抗情绪,反而收不到教育效果,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应做到:表扬的公开为主,多指名道姓;批评以个别为主,单独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