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乐理教学方法范文

乐理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09:2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乐理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乐理教学方法

篇1

面对学生音乐素质低,对乐理知识难理解。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顺利地学习乐理知识,要在教学中将理论性,实践性,欣赏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使乐理教学更生动,更吸引人。

一、乐理教学存在的误区

1.对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很多老师都会注重课堂的学习气氛,为了活跃课堂,想了很多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可是面对着专业班的乐理学习,有些老师却认为学生不需要为了兴趣而学,因为这是高考的必考课,只要按照高考的教学大纲灌输知识给学生就行了。因为老师的不重视,学生们也更偏重于声乐、器乐演奏技能技巧的锻炼,认为乐理知识只是“小儿科”。这是第一个误区。

乐理是理论比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中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本来考生就不喜欢学,觉得难,学起来枯燥。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知道所有的学习动力在于兴趣,要让学生用心去学,每堂课都要有“新鲜感”。我觉得课前的组织非常重要。例如在课前,用2分钟进行与音乐有关的小游戏、听辨、竞赛、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情绪。

乐理教学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把它过于简单化,有些老师没有好好地学习高考的考试大纲,认为乐理都是相通的,讲到哪里是哪里,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计划。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我把乐理知识的学习计划为两个学年,最后一个学期就进入系统的复习当中。备考紧扣考纲,训练狠抓重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有轻微的变化,《考试大纲》规定的乐理考试内容包括:(1)音与音高;(2)音律;(3)记谱法;(4)节奏;(5)音程;(6)和弦;(7)西洋大小调式;(8)中国民族调式;(9)各种常用省略记号、演奏法记号、速度力度标记、装饰音及其他术语;(10)五线谱与简谱的互译。从《考试大纲》的试卷题型结构可以看出,构成音阶占的比重最多,构成和弦、音程、译谱、音值组合等次之,这些都是重点内容,它在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同时与其他非重点的部分相关联。熟练地掌握这些重点内容是考生考出好成绩的关键。笔者就是抓住这些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备考工作的,因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讲究准确性,方法要多样

知识的准确性、正确性,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首先对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概念、定义都要掌握准确。比如根音与低音这两个名词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有人把它当成一个名词,说根音就是低音,这是不对的,在原位和弦中,根音也是低音,在转位和弦中,根音就不再是低音了。对待乐理中的一切名词、概念都要认真研究,仔细推敲,要准确讲解,绝不能马虎从事。

对概念相似的内容,可以对比讲。在基本乐理中有些名词概念极易混淆,如音列与音阶、根音与低音、节拍与拍子、稳定音程与协和音程、变化音级与调式变音、宫调式与大调式等,对这些易混难分的概念,最好用对比的方法来讲授,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及相异点。如稳定音程与协和音程,凡稳定音程必是协和音程(1-5,1-3),但协和音程不一定是稳定音程(如1-4,3-7)。

由于高考的试卷题量多,时间短,不少考生做题速度太慢,因为完成试卷时间不够,或者来不及检查。要提高解题速度,必须有高效的解题方法。

如,快速分辨音程。音程的名称是由两个音之间所包含的度数和音数决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如果在确定音程名称时,都要算清它的音数才能确定名称,也是件颇麻烦的事。我总结一个窍门,叫“抛开音数辨音程”。具体讲就是,确认音程不用计算音数,只要弄清该音程包含几个半音级即可知晓。对六、七度音程来讲,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大音程,包含两个半音级的是小音程。如1-6、2-7等包含一个半音级,是大六度;3-i,6-4包含两个半音级,是小六度。再如1-7,4-3包含一个半音级,是大七度;2-i,3-2等包含两个半音级,是小七度。二、三度音程的大小极易辨认,似乎不需多讲。但给学生讲时,赘言一句也有必要,即“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小音程,不包含半音级的是大音程。”对于四、五度音程来讲,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纯音程,如5-i,5-2;包含两个半音级的是减音程如7-4,不包含半音级的是增音程,如4-7,运用抛开音数辨音程的方法教学,易教易懂,简便快捷,效果较好。

又如,迅速写出“以某音作为某一级音,写出调式的音阶”。解决这类问题的窍门在于找主音。

例如,以C作为调式的Ⅵ级音,写出自然大调与和声大调的音阶。

写出自然大调音阶的步骤:首先找出主音:C作为自然大调的第Ⅵ级音,主音必然是它上方的小三度,即bE。再次,主音是bE,即bE自然大调,写出bE自然大调的音阶即可。

三、指导学生学习要加强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以全面提高应考能力

同一理论、同一概念,反映在习题或试题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即我们常说的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真正全面提高自己的应考能力,对于各种题型都要准确地完成,这是每位考生必须努力做到的。如果考生只会做这种形式的题,而不会完成那种形式的题,这是不适应音乐高考需要的。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就出现过解题方法一样,但是问法不相同,结果有很多学生就理解不了了,以为自己不会做了。根据我省《考试大纲》精神,高考乐理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还有分析题等,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不管哪一题型都要有把握做好。在教学中,同一问题我常让学生完成不同题型的训练。

近年来,音乐类高考生呈上升的趋势,竞争日趋激烈。过去,许多考生对基础乐理的学习重视不够,使许多专业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成绩不理想,而与他们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基础乐理是衡量学生综合音乐理论知识的基本标尺,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学校对学生的选拔日趋严格。乐理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理论课程的基础,是音乐专业人士基础的音乐技能要求中的重要一环。在英国即便是业余音乐考级,参加器乐、声乐考级的学生也必须先通过所报考级别的乐理考试,没有通过乐理考试就没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专业考试。

篇2

乐理,我们一般称其为音乐理论基础,它对音乐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粗略的说乐理学习是学习音乐的入门课程,是学好音乐,掌握音乐技巧的基础。乐理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声音的性质、读谱、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由此可见幼师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必须要学习相关的乐理常识。针对幼师乐理课的教学和学习,人们还不够重视,对其视而不见,其教学地位逐渐被边缘化。有的人认为乐理教学过于基础,是“小儿科”,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声乐、器乐、唱奏技能技巧的锻炼上,在理论学习方面也往往偏重于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对基本乐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里我??需要明白的是幼师只有掌握了牢固的乐理基础知识,才能正确认知和分析、评价种种音乐现象,才能进一步学习音乐的专业技能和技巧。

二、乐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常常在想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乐理,如何能够让她们把所学的乐理知识运用到其他音乐学科中去?总结了以下几点。

1.用简明而形象的话语来表达

乐理之所以难学,主要是在于学生认为它不像声乐、钢琴等技能类课程那么容易理解,反而带来的是素未谋面的专业名词的堆积。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深入浅出”,以简明而形象的话语来表述,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例如,我在讲“大调式和小调式”时,学生对“关系大小调”的计算方法并不明确,我给她们举了一个例子:把大调式比作为哥哥,小调式比作为妹妹,哥哥比妹妹大三岁,这样一来,关系大小调之间相差大三度就很容易记住并加以应用了。并且,同时还可以强调像哥哥一样的积极明朗的性格就是大调式的调性色彩,而妹妹柔和忧郁的性格就像是小调式的调性色彩,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对旧知识加以巩固,因此,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较为透彻。

2.要重视实践能力

现代的教学课堂与传统型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得以反思和实践的机会。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节奏与节拍”这一内容时,我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利用她们熟悉的儿歌来进行即兴的节奏和节拍的改编,当学生在讨论、在创编、在评价时,实际上已经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3.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学习乐理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这时候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这样才能降低基础薄弱的学生乐理学习的恐惧心理。例如,在给大家介绍“七和弦”的时候,我首先从三和弦进行引入,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七和弦的种类繁多,且有很多在实际应用的比较少见,所以我把其内容进行了整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常见的四种形式,并重点讲解了“属七和弦”和“导七和弦”的结构和色彩,为下一阶段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做好铺垫。

4.创新教学手段,扎实乐理知识

实现乐理课高效创新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乐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幼师的年龄特征,学情状况,创新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音程学习的课程中,由于这堂学习内容较难,乐理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程转位及其规则,进行音程的转位的原因等。具体教学中,可以先通过让学生听转位前与后的不同,明确转位的用处,让学生明白,根据乐曲的要求可进行音程的转位,学生学的有兴趣。单音程、复音程,主要让学生理解转位后度数的计算,这是这节课要注意掌握的,明确转位后的度数的计算方法等。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中的发现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学习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养成勤思、善问、好学、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5.加强与其他音乐类学科的联系

在学习乐理的同时,学生还会同时学习钢琴、声乐等多门音乐课程的学习。这时,我们需要对她们的这些学科进行跟踪研究,并把它们作为例子在乐理课堂上加以讲解,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并强化乐理这门课程对其他音乐课程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例如在第一节课“认识五线谱”上,我会把她们钢琴课上所学的曲子作为谱例,对其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自然而有效地迁移。

篇3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创新教学

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视唱练耳是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审美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中职阶段音乐教育教学,要强调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的融合,要突出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验,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当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因教学实践性强,在课程组织及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如何从兴趣导向来增进学生对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积极性,着实需要从创新教学方法上,强调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效融合,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一、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从中职音乐教育实践来看,乐理及视唱练耳是重要基础部分,也是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新课改的实施,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知识理论灌输的局限,更是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融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其必要性表现在两点:一是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对于乐理教学在过去多以“讲述式”为主,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更难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将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将之来作为创新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实现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力。二是有助于顺应新客观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对于传统音乐课堂多限于教师一言堂窠臼,无法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更难以关注学生的音乐诉求,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从教学改革创新上,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在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实践中,要着力增强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音乐素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音乐教育创新实践中,要立足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要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更要从乐理教学上渗透音乐实践,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如对于传统乐理课程多由专人教学,而与音乐其他课程融合度不够,特别是在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上更是盲区。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热情降低,兴趣乏味。如在学习调式调性判断时,一味地从音乐理论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的形象进行感知,而如果将之与视唱练耳相统一,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与自我视唱实践感知中,更有助于从中分辨调式调性的风格与特点。再如在学习音程、和弦等内容时,如果将之作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则很多学生难以增强认知积极性,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差异。而如果将之进行演奏成变化丰富的乐曲,将音程与和弦的内涵利用节奏与乐曲来表现,则有助于学生增强听觉分辨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还有在乐理旋律分析时,如果我们从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欣赏中来探讨不同旋律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从中感知和理解音乐语言,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审美情趣。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创新方法

立足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中,响应课改理念,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迫切需要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中,积极探索可行的新方法和途径。

(1)小组化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通过对课堂学生分组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学生间交流探讨上,从组内学习交流、组间讨论分析中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乐理知识基础性强,而视唱练耳教学实践性强,两者的融合要体现在科学的学生分组上,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如在学习“音的强弱”变化时,将小组教学作为重点,让学生从分组学习上,自主参与到“节拍、节奏、拍子、排号等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探讨,结合不同的歌曲类型来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锻炼学生的自我鉴赏力和自主学习力。

(2)接替唱教法的应用

接替唱教法多应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目的是在学生接替演唱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唤醒,要鼓励学生从接替唱教学法的应用中,从自我对音乐的演唱中,增强视听能力和学习激情。如在学习“一个升号的大小调与五声调式”时,我们可以将视唱与练耳融合起来,并通过“接替唱法”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作品的调式差异。以“欢乐颂”为例,学生在接替唱法的应用中,通过对视唱小节的练习,学生们的活跃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演唱激情被升发,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歌唱能力,也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可见,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从“唱”中来锻炼心理适应性,提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现。

(3)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分层教学,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强调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都有差异性,音乐教育旨在发挥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运用分层教学,有助于突出不同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当然,在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层次划分的科学性、针对性,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训练的分层化融合,要着重突出高效课堂教学。如在学习“五声调式的音阶特点”时,结合五声调式相关基础知识内容,要突出对不同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因此在分层教学上,利用A、B、C三层划分方法,将优等生化为A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五声调式的特点、骨干音、音级标记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中等学生化为B层,通过对B组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探讨交流,特别是从五声调式的知识探究中,让学生从辨析中增进认识,提升学习水平;将学困生化为C层,集中从乐理知识的讲授与细化分解探讨中,让学困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好相关技能。

(4)学科渗透式教学法的应用

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旨在突出基本乐理与学生音乐素质能力的渐进提升。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要强调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渗透,特别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对音乐的体验、认知、实践、创新能力有限,更应该从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中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在如和声审美与钢琴演奏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为和声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节奏、鼓点等基础乐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的变化,体验乐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中职音乐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教学,需要从不同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和好感度,并着力从展现音乐教学价值,增强学生音乐素养上,变换和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玲.浅谈中职幼师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发展[J]. 音乐时空. 2015(01).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78—01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直接决定高中英语教学成功与否。因此,在实施新课改中,必须摒弃以往的 “满堂灌、英译汉”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整体阅读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各种有效的英语阅读方法或技巧,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1.运用略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都有主题句,其段落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主题句、发展句、过渡句、结论句。主题句一般是段落起始句,但也有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部分,是对本短文或某段落进行概括或总结,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关键。教师可采用整体阅读模式,要求学生运用略读技巧理解短文大意,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阅读能力。如以下提问方式: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What is mainly told in this paragraph? What is the main idea/topic/subject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2.运用扫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细节事实的能力。整体阅读后,学生可根据文章结构将阅读材料分成段落或部分,然后在某一段或某一部分找任务细节事实。图表性或分类性的短文,不妨采用扫读方法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或具体信息语,达到问题快速高效解决。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中考查阅读任务细节事实的试题呈现增加趋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运用此阅读策略来完成这一阅读教学任务。可采用以下提问方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included in the passage?

3.运用猜测阅读方法,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理解生词词义的能力。英语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很多,通常的方法有:(1)构词法(包括前缀、后缀、词性转化、合成词等);(2)定义法,通过分析解释性的词语、定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等;(3)对比法,两个意义相对比的词,只要把握其中一词,就不难推出另一词的含义;(4)上下文联系法,通过上下文联系、分析、理解;(5)因果关系法 ,通过分析原因与结果,就可解决此问题。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必将单词全部教授完,可抽出部分词汇进行这方面练习,让学生根据上下句或某一段推测某一单词的含义或指示代词it 或they指代什么等方面的训练。如What does the new word mean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What does “it” in the last paragraph refer to?

篇5

一、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唱歌创造思维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唱歌唱得好不好,最基本的要求是节奏和音准的正确性。小学生的音准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音准也就成为了音乐老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我认为如果能有效地使用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如竖笛、口琴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对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单音、音程入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吹奏,另一组学生唱,然后再进行简单旋律的吹奏和视唱。最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练习,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效正音准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二声部或三声部,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视唱练耳创造思维

视唱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唱出每一首练习曲,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把视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则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视唱的兴趣。在视唱训练时,学生一般对视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准都很难把握,这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固定的音高,他们就会觉得视唱不是很难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己演奏视唱谱,再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平安夜》这首歌曲的曲调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节奏上学生不易把握准。教师在视唱之前可让学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学生对音高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视唱就能较快地把握音准。这样唱奏结合,学生兴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欣赏创造思维

欣赏教学是一种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程,因为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理解音乐作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如果通过乐器与之相结合,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产生共鸣。例如:在欣赏第二册《快乐的嗦》时,让学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是一名音乐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这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乐曲,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从听觉到情感感受的桥梁作用。

四、器乐教学与节奏的练习结合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和听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将节奏比喻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节奏就是人的骨骼,人没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见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节奏训练时,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训练,如锣、鼓、镲等,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如xxxx xxx节奏时,先由学生口读和手拍节奏,再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型,吹奏同一个音,如6666 666 这样就使学生既进行了听觉训练,又增强了内心的节奏感。

要使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前提条件应是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应予以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然,在器乐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的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3)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篇6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篇7

一、强化阅读技巧,促进阅读水平提高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观念的更新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研究。随着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主题,教学中出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当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目标时,课堂教学又应将策略培养纳入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实质流,旨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语言教学既有技巧获得,又有技巧运用。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就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不运用获得的技巧,就难以习得语言。阅读策略是有效阅读的保证。不能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开展。阅读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方法上,采用逐字逐句仔细读,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通过补充拓展一定的阅读材料,训练学生处理生词的能力,在教材每模块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通过实施创新教学方式,应用显性教学策略,训练学生掌握恰当的阅读策略。七年级重点为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的能力,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的能力,对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文章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八年级重点训练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能力。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是一门语言,但却因为他是一门外语而没有太多的机会来应用它。那么,读是学好外语必不可少的途径了。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多读多练。有时采取分组读、分男女同学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领读等方式,有时还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指导阅读方法,如进行快速阅读——扫读,将段落与图片相匹配,教师在学生开始行动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关键词。之后,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谈论图片,使学生明确图片的核心内容,通过扫读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与图片匹配,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思考文章插图对文章内容的说明作用。跳读阅读方法。针对课文的跳读阅读,主要采用先读段首段尾句,进而迅速确定答案的方法。进行完阅读方法回顾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跳读训练。在学生进行跳读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走动,随时为同学提供帮助,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师生讨论做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略读每段内容,确定每段标题,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设计阅读任务时,可通过与学生共同从具体词汇总结提炼出一般词汇,通过词汇图使词汇记忆得更牢固,利用词的上下义,猜新词,训练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反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人世间绚丽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生动的比喻明确地指出了情感和知识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唤起他们敬佩、喜爱、悲伤、愤怒等心理体验。这样,他们的所学、所得才会是最真、最美,也是学生最难以忘怀的。如何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设计课堂结构,这需因人而异,因教材而论。

二、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教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文学阅读是学生内心对于外观世界知识的一种渴望,它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功底。此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文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措施,应该让学生自主加入到文学阅读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感受文学世界的广阔、动人。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每周举办一次不限主题的文学小故事的演讲比赛,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去阅读交学作品,并充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讲述给他人听。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能力。

四、努力挖掘课外素材

我平日在读书过程中,看到好的富有情感教育意义的文章,都注意积累下来,或者印发给学生,或者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启发他们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感受真情,体悟自己所不曾经历的情感,大自然的美景,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真情,都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的情感。

五、培养习惯,终身阅读。

做为老师,我经常会遇一个问题:学生一旦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就把在那一阶段所用到的书籍全部丢弃。正因此,毕业之后的学生卖书扔书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果一个学生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历程,阅读了无数的书籍,却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那么这个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就会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没有兴趣再去翻上一眼。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就沦为了失败的教育;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却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那么他的未来一定会比总是拿高分的孩子们更加精彩。

篇9

【关键词】调查 分析 教学方法 分析矛盾 批注 表演

关注学生的心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众多的研究讨论中,大家对学生的心理在学习和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达成共识。甚至研究已经细化到与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年级相结合,例如有董蓓非教授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把学生的心理与语文的教学规律结合,对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发展问题提出全新的解释。厦门的刘美兰老师还针对高三学生写了《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一书。在翻阅大家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心理在教学中的影响,大家提出的建议和策略更多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在教学中的心理引导作用,强调对学生渗透美学、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二是注重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观念的转变,要求注重以“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大家的启示下,我更希望能找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和尝试,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口,谈谈在探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调查先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学中通过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很暧昧。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他们认同语文很重要,但认为阅读、文言、写作三大块是“硬骨头”,导致他们害怕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但语文在高考中的大分值比重,又让他们弃之不得。出于此原因我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展开了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与心理”的调查。调查主要从“识记内容”“课内外阅读情况”“课堂阅读教学情况”“阅读兴趣与方法”四个方面展开,在本校的高中三个年段进行,共投出700份,收回698份。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一些令人欣喜的“积极因素”,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有87%的同学认为“阅读很重要”, 认为阅读让他们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希望参与生活、主动学习;学生认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50%以上的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记诵经典名著,诗词名作,可见他们在心理上有接受语文知识的可贵欲望;学生渴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追求阅读的个性化。消极因素:学生依赖性、惰性强。在高中众多学科的压力下,部分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不够主动,在调查中回答“经典名著、诗词、精彩文学作品等方面,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同学回答“喜欢”或“比较喜欢”,但能自觉自发背诵的达不到20%,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结果则更为惨烈,只有10%的同学读过原著,大多数同学只通过读故事梗概或看电视来了解内容,应付考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网络阅读,不愿意纸质阅读;逆反心理较严重,对课内知识,老师要求的内容不爱读,但课外的新闻、随笔,网络小说等却能自觉阅读了解,对阅读内容有偏爱,侧重关注娱乐和体育等。

分析思考

调查研究涉及到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和方法”等心理学内容。在调查中我发现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能自主选择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内容的心理特点;他们并不是完全不喜欢阅读,只是他们爱阅读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但是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是来自课堂,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还受到课堂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有自己喜欢的阅读习惯,但并不科学合理,需要老师的引导;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课堂阅读效果不佳,需要方法指导。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动机取向,更多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否有趣的情绪角度对之进行评估,并据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这样论述:“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这两条重要的理论都告诉我们得对这次调查结果好好思考,应该通过反思让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首先要想想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怎样才能触发他们自发自学的学习动机;其次还得考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课程要求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最主要的是老师需要给学生他们能够掌握的有效阅读方法,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探求方法

孙绍振教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弊端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指出“现实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如果只是囤于作品表面的简单滑行,抓取几个字眼来求证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是容易的,但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仅指出问题所在,更希望教师能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阅读的可操作性”,来帮助学生啃动阅读这块“硬骨头”。

一、分析矛盾法

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孙教授指出“我们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找寻出文本中的‘矛盾’,我们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具体从操作方法上说,就是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这指的就是“分析矛盾法”。 它主要是指寻找在作品中所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包括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看来“矛盾的东西”,细细品读之,可以有力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对作品深层次的解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把握住文章中“我的主观情感”是文章的根本核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主观情感”,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解读文本,才能使阅读难题迎刃而解。在我的引导和指导下细心地同学发现了文中的几处“矛盾”:1. “幽僻、阴深深”的路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是相矛盾的;2. 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段,平常的“我”与现在的“我”有矛盾;3.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处中的感受与前文的独处之景的美妙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身处热闹之境,“我”却什么也没有?这与客观事实不符;4.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段的描写与前面对“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的描写是很不统一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四处矛盾,思考讨论后同学逐个解决,就能清晰地把握文中“我的主观情绪”,其实它是一个环形的变化:作者经过了“心里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又不宁静” 的心理历程。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不会只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精美比喻,注重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层面,这样解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回到分析文本的正确道路上来,而不会让学生不明就里地认为朱自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教他们如何写景。

这样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受益的,既能让学生找到探究问题、思考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科学且符合文本阅读根本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在句段、词语上动手术,那样不仅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又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是机械无味的训练,找不到阅读的根本,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动机疲乏,自然在心理上排斥阅读,特别是课内阅读。

二、批注阅读法

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在对名著教学苦于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有幸听了许鹄翔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又善于思考的老教师,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教学的方向:教书不是与学生做对,而是要迎合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努力去寻找符合他们青春特点的教学方法。批注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简短评论的特点,让学生针对某个篇章、某个片段甚至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字词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开客观地展开讨论、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阅读。这种方法它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能触及一点加以发表看法就好。它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吻合学生喜欢上网发表评论的习惯,把名著阅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是件美妙的事。

我尝试着在名著阅读上运用此方法,小规模的尝试,却也尝到甜头。我通过开设班级QQ群、班级论坛,每天名著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贴”的形式在群上,先有个别学生跟随,在课堂上我及时展示并给予鼓励评价,渐渐地学生对这种新鲜的阅读方式表现出兴趣,在参与度和文章的评价面上都有大大的改观。随着学生的兴趣的提高,还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发帖积极、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鼓励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了解,同时这种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就能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的学习。”

我们学生课业压力大,每科都有巨大的作业量,所以他们学会了选择。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语文上,这是不现实的,但采用这种“网络论坛”的形式非常迎合他们的口味,时间可以零散利用,名著阅读又能化整为零,只要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都能进行,同时使用手机这快捷方便的工具,评论发帖时尚又有成就。把课堂里要求的内容转移到课外,在心理上他们容易接受,这诸多的好处让学生认同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积极性顺其自然地充分调动。

三、表演法

“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一直都是语文课堂倡导的模式。但我们往往因为赶时间、赶课程、应付高考把一切都模式化,都简单化了。“太多的老师掉进应试的陷阱”,雷夫・艾斯奎斯如是说。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传奇教师,他找到了语文课堂的原点。“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表演《莎士比亚》剧,在表演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学会了阅读,阅读没有捷径”。

当在校园艺术节上看到我们年段的同学为了表演课本剧,他们要学习把文章改成剧本,还要试着去选择符合人物性格的学生演员,作为表演者要努力让角色出彩。这些让他们学会去细细揣摩文章,品读人物的性格,斟酌人物的一言一行。此时教师,你还用得着追着他、逼着他去阅读文本吗?当我看到舞台上同学独特鲜活的表演时,我已经领略到了表演在阅读引导上的魅力。

青春需要表演,青春渴望张扬。因为高中正是青春焕发的时刻,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如果我们给他提供施展的舞台,通过开展朗读、演讲、辩论、课本剧等表演方式,语文课的形式多了,花样齐了,语文课的魅力就加分了。学生们在展现自我的时候,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中他们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充分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体验到“思维舞蹈的快乐”。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部分特别强调:“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才会认真听课。”学生并不是讨厌学习,只是他们希望能更有益更高效地学习,但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与安排,高考独木桥的挤压,让他们又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成长压力,因此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容易出现矛盾而奇妙的变化。通过走近学生心理,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破沉闷的课堂模式,阅读课甚至语文课堂会更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社出版, 2004.

[2]董蓓非.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美兰. 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4]李海林,任玲. 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绍兴市中学语文研修网,2010(10).

篇10

[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

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 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

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 语言知识的积累

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

此,英语教学 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不断

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掌握为交际 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

教学的质量。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而 提

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校是一所新办学校,93年秋正式开班。由于种种原因,开办之初英语教

学状况堪忧。 95年中考综合指示 W值在全市排名十九(全市共21所中学),学

校在思索,教师在反思。为此,学校提出"向教改要质量,向教改 要效益"的

口号。基于这种认识,学校英语教研组响应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倡导,积极加入

了"初中英语阅读 实验"教学研究行列,于96年3月开始了阅读教学第一轮实

验。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假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 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

写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背景

    1、语言学研究成果

    语言学研究结果证明:①人类有学习语言的能力;②人类学习语言有一定规

律可循,并且按照一定阶段发 展成熟;③人类学习语言有以下几条规律性原则:

第一是量变质变原则;第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原则;第三是个 别差异原则;第四

是认知与情感机制渗透的原则。总之,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多

方面的训练 。

    2、"情感"学说

    情感可以激发热情,而没有热情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动力。著名外语教学法

专家H.H.Stern说过, 情感对 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

更重要些。教学中,教师的热情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 情。学生的学习

热情高,可以产生学习语言的"内驱力";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良好学习潜

力和积极性就 难以开启。

    3、教育心理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

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即使在默读时,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

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 动作相互联系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

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为顺利地进行这

种分析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 件:①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②

有相应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③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④了解作品背景、 中

心思想。

    三、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第一轮:初二下至初三上止,周期一年。

    第二轮:初二下至初三下止,周期一年半。

    (二)实验对象

    1.第一轮实验:九四级4个平行班,初二(3)、初二(4 )为实验班,另外

两个班为对比班,实验时间从 1996年3月至1997年3月,历时一年。

    2.第二轮实验:九五级7个平行班,初二(6)、初二(1)、 初二(4)为实

验班,其它班为对比班。 时 间:1997年3月——1998年7月,历时一年半。

    (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科学的外语阅读教学

    因变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综合提高

    相关变量:教师、学生、教学条件

    班级学生均由招生范围正常入学,正常编班,均为平行班,实验中班级学生

不随意增减,保持人数稳定。 教师配备未作任何挑选,其工作量不变,教材均

采用JEFC教材及配套材料,未做任何增减。

    (四)实验目的

    1.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2.正确利用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扩大知识面。

    3.有机渗透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理想、前途教育。

    4.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五)实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法教学原理,遵

循教育规律,保证该实验顺利 开展。

    2.主体性原则

篇11

一、引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人类向社会表达思想感情的窗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小学进行音乐教育能使学生的儿童时期变得更美好。给予音乐熏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从音乐作品中发现美并且创造美,让小学生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小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都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人类通过音乐来感受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小学音乐教育能启蒙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通过聆听音乐、自己演奏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充分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吸引着他们朝着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小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乐观态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审美素质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其可以帮助人们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而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

音乐教育集中了人类审美的全部精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起到的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科技产物接触许多低级的“文化垃圾”,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选取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歌曲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如《左手右手》《梨花开放时》等歌曲使他们懂得取舍,提高他们辨别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徜徉,这有助于学生们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都各不一样,学生的自身特点在音乐学习中就会得以体现,有些学生外向,表演欲望强烈;有些学生内向,不愿意展示。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具有表演天赋,就可以在音乐课上,尽情地让他演唱;有些学生节奏感强,就让其控制节拍,做一个指挥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各自负责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从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节奏感好了,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尝试演唱了。喜欢演唱的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其他的内容。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有生活中的困难,他们都会积极面对。

3.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一个集体活动,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接受着相同的音乐教育资源。音乐教育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程,它可以借助更多的表演、演奏方式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一些小小音乐剧《去同学家》《木桶有个洞》等,通常会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演绎。有些学生负责乐器,有些学生负责舞蹈,有些学生负责唱歌,等等,一个完整的音乐剧表现出来,必然少不了团队之间亲密的合作,只有团队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可以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音乐这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要求必须具有团队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自然而然,小学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们从中可以意识到并不是某一个人唱得好就可以,而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完完全全理解团队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成功。这些独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集体团队的意识,能够真正地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等综合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演唱、弹奏、舞蹈等一系列的方式,将音乐传输给学生们。这些方式生动活泼,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要学会老师教的动人的歌曲,就必须认认真真听课,认认真真记住。一方面,专注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记忆力也得以提升。

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美妙的音乐,可以将学生们带入他们联想的世界――草原、大海、高山等,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富有感染力的、节奏欢快明亮的乐曲都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美的体验,呈现出来的是自身对于美的种种联想,这样的教学不仅时时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借助于音乐,学生们可以勾勒出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大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提升了小学生记忆力、专注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5.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智力的l展

音乐是对人类大脑与肢体都要求极高的艺术,演唱者必须很专心才能不漏节拍、不抢拍。演唱者必须认真听到乐曲的节拍,反应到大脑中并做出指令,处理好演唱中的技巧。弹奏者也必须手、脑、眼、耳相互协调,乐器演奏的反复练习直接对大脑的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从而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敏。另外,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还得接触大量的关于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们从中学习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相关的知识,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健全的人格,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小学生当前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影响巨大。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可在当今社会,小学音乐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音乐教育始终无法顺利地开展。

1.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小学音乐教育也是一样。在城市里,小学的音乐课程会有钢琴、长笛一系列的乐器的学习,有多媒体教室,有电脑、光盘等现代科技产品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大多也只是空设,没有相关的音乐传播设施,有些学校上音乐课也只是让学生们唱几首歌而已,并不能让学生得到系统的音乐学习。有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按照自己的喜好,随便放几首流行歌曲,并没有真正去备课,没有进行专业的剖析,也并不考虑这些歌曲是否真的适合小学生去理解、欣赏。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反而使学生的审美观念被歪曲。

另外,城市和农村的师资质量悬殊,城市里的小学音乐课教师基本上是专业的音乐院校毕业,通过了严格的考核才具有教师资格,这大大保证了教学质量。而在农村小学,教师本来就少,更别说专业的音乐教师,小学音乐课程教师也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兼任,有时候不仅没有让学生接触到音乐学习,而且课时还被用来上其他的文化课。目前,我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农村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许多的农村学生对音乐一无所知,素质教育更加无从谈起,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2.小学音乐教育被重视程度低

小学是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艺术美感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家长和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大多数家长更加关心的是小学生的文化课程,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家长们往往忽略。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许多年,但家长们重视的依然仅仅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音乐课程的设置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生们喜欢却不能像文化课那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许多家长甚至觉得学习音乐是在浪费时间,不愿意学生们去学习。有些学校注重升学率,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所谓的“主科”课程,更有甚者,占用音乐课的时间讲解习题,上“主科”课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校方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政府不重视。音乐教育相较于文化课,需要的资金投入很大,对场地设施要求很高,政府不重视,没有相应的关于音乐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没有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学校的音乐课程就形同虚设。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将音乐教育开展起来。

3.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乐种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也跟随各地的经济实力,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在东部。经济发展的地区,音乐教育融合了国外的音乐教育模式,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使得义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得到了有序的开展, 学生们受益良多。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音乐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西方艺术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五大类,这五类包括有民歌、歌舞、说唱、戏曲、乐器等。而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很难做到,由于设备与场地以及师资各方面原因的限制,一方面,需要许多各种各样的乐器,需要专门的场地;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擅长各类音乐的演奏。所以,这就导致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很难达到。

目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西方著名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几乎占据了音乐课堂,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戏曲却很少提及,学生们对音乐了解很片面,对音乐无法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在一般的城市小学,仍然是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基本上是老师唱一句,学生们跟着学一句,大大束缚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与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想要改变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音乐教育。许多家长和学校依然困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家长一味追求学生的语数成绩,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都没有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到第一位。我们应该逐渐改变家长以及学校区分“主科”“副科”的观念,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类课程同其他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学习好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不但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而且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彻底消除“主科”c“副科”之分。教育部门应督促各教育机构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科目教学,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甚至取消音乐教育课。重视音乐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音乐教育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另外,政府应该加大音乐教学的投入,建立音乐教育的专项资金。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教学目标,划分合适的经费。对小学音乐教育经费应该有明确规定,确保音乐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况,确定经费的投入主体。例如,有些地区可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支出,有些地区则必须依靠国家的专项拨款。

学校应该每年做出相应的规划,对所必须具备的音乐教学用具、音乐教室以及其他的相应的音乐教育投入做出预算,加大音乐设施投入。丰富音乐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音乐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加大专业音乐教师储备,在师范类院校开展音乐专业课程,系统地培养专业技术强的音乐教师,使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推广下,向广大的农村地区输送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政府和学校方面应提高重视程度,向全社会征集优秀的具备音乐专业素养的教师,从而解决目前严重缺乏音乐教师的困境。另外,应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定期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针对音乐师资力量的匮乏,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加大兼职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业务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带动,多去专业院校参观学习,加强互动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音乐专业素养,使音乐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收音乐知识的模式进行。而音乐知识以这种模式来传授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大大地挫伤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建立在以学习主体(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的改革都将只是空谈。这些教育方法必须充分符合小学生身体以及心理的成长轨迹。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动的阶段,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只是一味让他们被动地听课,使得他们对音乐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1)以小学生为主体,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提问引导,将演唱与表演相结合,并注重情感教育以及开展丰富的小学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等方式改变教学方法。①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选一些节奏感强烈的曲子,让学生们跟着节拍来拍手或者跺脚,例如,歌曲《如果你高兴》就是一首很好的控制节奏的曲子,让小学生跟随节拍与旋律,或快或慢,或者分组来进行拍打,不仅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而且特别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要打节拍,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听着旋律,听着歌曲,对他们的专注力有很大的提升。另外,一会儿拍手,一会儿跺脚,这些看似在游戏的动作,对小学生的协调能力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②采取适当提问引导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很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辅助用具,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欣赏一首描绘田园的音乐中,哪些是显示虫鸣,哪些地方体现鸟唱,在引导学生们体会的同时,可以问一下“哦,那你们心里的虫鸣、鸟唱是什么样的呢”,适当地提一些学生可以模仿声音的问题,问一些学生可以用语言描绘的画卷,不仅可以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到这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结合他们自己的所闻所见,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③采取演唱与表演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爱唱歌,有些学生爱舞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他们相互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象的场景或者内容用自己的动作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能够激发他们的表演天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在小组比赛中,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④注重情感教育教学方法。音乐是有灵魂的,而赋予音乐灵魂的就是情感。音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就在于对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注重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小学生还处于情感培养的初级阶段,其心智的发展需要审美情感的激发,所以说,音乐教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里,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中,感受音乐之美,在音乐的情感流露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向契合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第一目标,情感教育方法的实施,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将学生带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设立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课堂上可以借助教具,结合教学内容,对环境进行模拟设置,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跟随音乐进入到情境中,跟随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例如,欣赏一曲《百鸟朝凤》,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对动物进行模仿,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每首歌曲都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授课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目的。可以借助于夸张的想象、动人的演唱、流畅的演奏、合适的表演等,让作品灵活生动起来,将作品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加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真正投入情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才能够带动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体验到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达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的目的。⑤开展小学课外音乐教育活动。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局限于课堂,不仅场地受限,而且教具、乐器均不完善,大大的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开展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兴趣小组,例如,哪些学生喜欢弹钢琴,哪些喜欢吹笛,哪些喜欢西方古典乐,哪些喜欢中国传统音乐,根据这些对学生进行分组归类,再系统地进行教导,有侧重地指导,在课外,可以将乐器交到组长的手中,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乐器,有助于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与一些音乐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培训机构的课程,使用乐器,参加其举办的音乐比赛等,让学生从课外的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准。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校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小学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将科技引入音乐教学课堂是一个大趋势,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越来越被广大的音乐教师以及学生所欢迎。多媒体使音乐欣赏更加实体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

(2)想要达到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是音方逃发展的最大阻碍。要想真正让音乐教育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将教师与学生从应试教育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建立小学音乐教育的宏伟目标,创新改革教育理念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①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原有的教学理念往往拘泥于讲授音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需求。教师应该跟随学生的兴趣点,将所要教授的音乐内容合理的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多元化教学。在每一节课都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音乐知识。②注重身份的转换,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都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节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应该转换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则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音乐思维”。③冲出音乐教材的束缚,实行“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我国地大物博,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各地区经济发展快慢不一导致教育资源分布参差不齐。小学音乐教育全部做到统一并不现实,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跳出课本,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将这些运用到音乐教育中来,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当地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耳目一新,还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实行“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教会学生音乐技巧、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教学中,让其体会、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将对音乐的体会表现出来,尊重学生的自身观点,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创新的源泉,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给予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应该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小学音乐教育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l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15-22.

[2]张向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1):58-59.

[3]马 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6-53.

[4]肖玉兰.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透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45-47.

[5]邢彦琴.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48-49.

[6]刘元平.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5(7):122-123.

[7]冯 坚.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6):46-47.

[8]郭正航.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20-122.

[9]杜伟祥.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1(3):24-26.

[10]王 婷.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 97-98.

[11]赵翠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探析[J].大舞台,2011(2):154.

[12]张 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0(19):88.

[13]邱 艳.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4]朱则平.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7(2):50-55.

[15]刘 锦.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2014(10).

篇12

一、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运用直观,形象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指出:“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自觉地从表面现象中发展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并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儿童往往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表象储存量少,利用率低,影响了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利用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使之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1)运用图象直观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对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挣断的理解有困难。老师可制作“蛇咬住小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尾巴就断了”的活动幻灯片,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更直观地就能理解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挣断的。接着,老师把小壁虎断尾巴借尾巴长出新尾巴的过程再通过幻灯演示出来,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小壁虎的尾巴特点及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2)运用实物直观

如教学阅读课文《燕子妈妈笑了》一文,如何让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呢?课前我们准备好冬瓜和茄子各一个。引导学生观察认识:①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逐个出示冬瓜及茄子)②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独自观察,记在心里)然后学习课文,边学边结合用实物对照,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的观察与小燕子的观察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教学,使课文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学生记忆牢固。

(二)巧设练习,灵变通,培养学生的思维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如,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多项性辨别正误,训练思维的缜密性;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在读书练习中,把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类似的课文学习之中。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方法:① 联系句子理解字词。②串解句子的意思。③熟读背诵。④概括整首诗的意思。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山行》等。

(三)狠抓阅读,高频快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的集中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听话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反映,说话能迅速表达,对答如流,读写速度快,思维敏捷,效率高。(一)训练速读。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等等。(二)引疑争论。在阅读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能及时敏捷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简明扼要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教《小壁虎借尾巴》,当学习课文最后时,可问学生:“同学们想想看,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还会去借尾巴吗?”教师紧扣课文重点。引疑争论,情趣颇浓。有的说:“小壁虎还会去借的,如不去那它就没有尾巴了。”有的说:“小壁虎不会去借的,因为谁都不肯借给它。”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反驳:“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不对,小壁虎尾巴再断了它不会去借的,因为它本身会长出新尾巴。”通过这样的设问引辩,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快速敏捷性,还可开展引导概括、开展竞赛等训练,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另外,加强实践,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可以从观察图象、说话写话、课内外结合来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阅读理解中教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一)分析综合法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则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综合的阅读,依据课文的不同体裁、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应当稳定地保持“综合――分析――综合”的程序,即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分析课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把课文分解成若干段落,接着分析研究课文的各个部分要点、特征与相互联系,最后又回到整体,认识课文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总――分――总”的理解思路。如《古井》这课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先是通读,自学生字词,初知大意。后是细读,读懂每句话将词与句放在上下文中理解,特别是那些重要的词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的儿女。”这是一句既精彩而又至关紧要的话,一定要仔细理解。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井像母亲呢?又为什么说泉水像乳汁呢?然后在学词学句的基础上,再概括段意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抓住重点的句和段,理解文章的中心,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启发,突现综合的理解过程。

(二)归类比较法

归类,是把事物按不同性质分门别类做出归属;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或从归类到比较,或通过比较进行归类,但都是建立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例如《舍身炸碉堡》一文中有两处关于枪声的描写。第一次是“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第二处是:“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阅读时,可把这些描写找出来。思考: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枪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只要仔细读文章,综合起来想一想,归到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次枪声都说明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战斗的形式十分严峻。但是“嗒嗒嗒”表示因子弹没有击中物体而发出的清脆响亮的声音。“扑哧扑哧”则表示子弹击中物体所发出的沉闷的声音。子弹直接打在身边,说明的处境十分危险。通过这样归类与比较,就容易使学生认识到,两次枪声的变化,战斗形式也在变化,但更主要的是,从生死攸关的时刻仍坚持“匍匐”前进,向前“猛冲”的勇往直前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那英勇的形象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演绎归纳法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由理论到确定事实的推理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理论的推理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课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全文都是围绕这句来选择材料,展开情节的,而“杰出”又是中心句中的中心词,抓住它,能帮助我们领会全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以达成新知的理解过程,这就是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当时,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受着帝国主义的欺负,国内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嘲笑,况且工程又十分艰巨,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需要有多么“杰出”的胆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例子都说明了詹天佑作为一名爱国工程师,具有“杰出”的智慧。詹天佑身体力行,深入现场,与学生、工人同甘共苦,始终坚持野外工作,白天测路线,晚上绘图、计算,工作极其艰苦。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詹天佑“杰出”的高尚品质。又如《群鸟学艺》一课,写了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经过。可采用归纳法,归纳各种鸟的学习态度,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篇13

如何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喜爱、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人。根据农村学生的思维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学生,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就会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学生们期待知道故事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要会读、读得好、读有成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转贴于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增强群体观念,让学生快乐阅读

篇14

    一类是针对声乐专业个人条件突出,表演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要有重点的向表演型人才方向培养,在教学中注重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性和规范性以及声乐技术技巧方面严格训练,并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声乐比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审美取向,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遵照“高精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沿袭职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类是针对文化基础厚,声乐专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拓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这类学生的理论文化水平,运用综合能力,拓展在非“职业声乐”领域里的生存能力,成为非“职业声乐”领域的生力军。全面地认识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培养,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声乐专业人才培养风格

    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应根据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一味地效仿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定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应避免学生掌握的声乐知识技能的单一化、片面化。通过声乐技能课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完善化。要依据不同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来安排所开设的学期,合理安排艺术实践环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如民间采风活动、艺术交流、舞台实践或者是声乐观摩等活动等。开设需要声乐教师掌握的全面声乐素材,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与当代声乐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不仅能传授某一种风格流派,而且还要取众家之长,在原有的传统的声乐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既要保留不同民族、地域原生态民间声乐的风格韵律,又要符合教学规范和舞台艺术发展规律的审美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