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09:2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浙江省;海洋产业;经济密度;经济总量;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50-02

浙江省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毗邻台湾海峡,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全省沿海及海岛岸线全长6696千米,海岛数量达2880个,海域面积为3.09万平方千米。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渔、港、景、油、涂、岛、能”等海洋资源,它们为支撑浙江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不可比拟的重大贡献。

一、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为全国沿海地区2008、2010年海洋产业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其反映的是各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及其贡献度。分析对比海洋生产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

从表1的数据可知,2010年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相较2008年上升了44.99%,这说明浙江省近年来在海洋开发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比较单位海岸线经济密度可知,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名第六,远远低于天津、上海等沿海省市,和山东、广东等省处于同一水平,这说明浙江省在海洋岸线的利用上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海洋经济总量和规模发展趋势

21世纪来,由于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的强大推动作用,浙江省海洋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0年浙江省海洋产业总值为399.53亿元,2004年为1925.90亿元,2007年为2244.40亿元,2010年浙江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3885亿元(见表2),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该省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海洋渔业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正在逐渐减少,从2000年的56.6%下降至2010年的18.1%,开始渐渐失去其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海洋电力业是发展最快的,从2000年的0.34亿元的产值猛增至2010年的28亿元。而从产值方面来看,居首位的为滨海旅游业,其占总产值的31.2%。处于第二位的为海洋交通运输业,其占总产值的比值为24.6%。处于第三位的为海洋船舶业。由此可以得出,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形成了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船舶业三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结构,而这三大主体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浙江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1%。

据2000~2010年资料分析,2010年浙江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7.6:42.2:50.0,与2000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71.58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6.66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0.81个百分点。至2010年,浙江省海洋经济中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92.2%,说明浙江省在发展海洋产业时,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其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力,并且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表3)。

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一方面,近年来,浙江省海洋产业三次结构看似趋近合理,但是其还包含虚高化的因素。浙江省在近几年的海洋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的海上运输业及其相关服务、滨海旅游业等发展迅速,但是第二产业中具有高科技优势的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浙江省海洋产业的内涵层次依然较低,这无疑会对浙江省后续的产业升级制造相当大的瓶颈。目前的海洋传统产业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比较短,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重工业型海洋产业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药业、海上风力发电、深海产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三产业中生产业,如金融、科技、通讯、咨询、设计、广告营销、保险、法律服务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

海洋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资金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来维持,根本的还是得依靠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然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仍然不高,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技术创新的主体仍不是企业,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相比较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浙江省严重缺乏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三)现代海洋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浙江省海洋产业管理权限分属环保部门、海洋部门、交通部门、渔业部门及部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各司其职、垂直管理,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政出多门、多头执法、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现象。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引发了生产中的诸多矛盾。其次,涉海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仍不明确,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另一方面,浙江省尚未形成配套完整的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也未形成完善的涉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势必会制约浙江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浙江省海洋产业在后期工作中仍需深化海洋产业结构改革,一方面要提升传统产业的内涵层次,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对于传统海洋产业,首先要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其次要提升海洋船舶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资源整合,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再次要最大最强海洋运输业,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大力推进浙江港口航运联盟建设。对于新兴海洋新兴产业,应利用宁波―舟山一带较好的基础打造浙江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科技含量高、增值性强、附加值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这势必会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起到优化的作用,也是海洋产业优化的突破口。

(二)强化科技对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高新技术海洋产业代表一个国家海洋产业的科技水平,代表未来海洋的增长潜力,也是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浙江省应继续深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海洋产业发展进程中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各地海洋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依托,加强三者联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优势,转变海洋产业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海洋研究过程中,不免会遇到研发成本高、耗时时间久的项目,其在短期内并不能立即投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这种研究是极具价值的。这就需要政府给与企业正确的引导,提供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投资有一定孵化期和培养期的高新海洋技术。再次,要全力构建海洋创新人才体系。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开发体系,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科学管理人才,在国际范围内积极

吸引海洋科技人才,从而不断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三)健全现代海洋产业管理制度

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管理权限仍存在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产生产业多头管理,甚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因此,要切实加强海洋产业的管理,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设立专门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筹管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有关事宜。另一方面,建立由涉海单位参加的海洋经济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管理、协调、服务方面的功能。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方面要加强海洋、港航法制建设,深化地方海洋立法工作,制定或修订一批涉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配套完整的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海洋、港航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具体包括对原有法规中不利产业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制定新的相应法规、制定有关各种特定海洋资源利用的专项法规。

参考文献

[1] 苏文金.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0.

[3] 天津海洋局.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海洋出版社,2011.

[4] 周达军,崔旺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1.

[5]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1.

[6] 王婷婷.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89-191.

[7] 蔡悦荫.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J].蓝色国土,2011,(7):45-47.

[8] 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村现代化研究,2011,(32):271-275.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海洋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07-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s marine industry

WANG Ai-xiang1, BAI Yuan-yu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Dalian is an important port city in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Marine industry in Dalia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regions and its weaken competitive in the traditional superior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of Dalian’s 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marine fishery, marine shipping industry,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coastal tourism industry, the potential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Dalian can be effectively put to good use as long as i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ts marine industry, formulate sound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marine industry;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marine leading industry

一、引言

大B市地处辽东半岛南侧,南邻黄海与渤海,北依东三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重要连接点。全市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可管辖海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1],约占辽宁省管辖海域面积的80%[2]。其岛屿众多,气候宜人,海洋产业种类齐全。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是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6.9%。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为环渤海地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73.7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2.5%,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4.6%[3]。发展大连市海洋经济,对振兴东北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孙才志等对环渤海地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认为大连市在资源禀赋基础及社会结构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生态环境基础及科技智力基础方面发展不足[4]。覃雄合等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度,认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度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是制约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乔翔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在经济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自然价值补偿、海洋经济增殖方面存在压力,并提出了对策思考[6]。郑德凤等建立了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设立了海洋生态压力指数,从海洋生态压力方面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7]。李飞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主要有海洋产业基础坚实、外部环境推动、国家政策支持等[8]。

狄乾斌等通过对大连市1998―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认为各类海洋产业产值按比重大小排前5位的为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9]。宋欣茹对大连市港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7.3:17.5:55.2演化成为2009年的26.0:19.7:54.3[10]。林原认为,大连市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高技术船舶业、海洋风能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高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11]。包特力根白乙论述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历史,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鼎盛发展阶段、多元格局发展阶段和陆海经济互动阶段,并分析了1998―2010年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型,并向“倒三角型”结构优化[12]。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四个海洋主导产业对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二、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平稳上升

大连市渔业资源丰富,渔港众多。海水养殖、海水捕捞产业在环渤海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大连市渔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08―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为15.1%,渔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3.8%。2014年大连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93.1亿元,占大连海洋经济总值的32.3%,占辽宁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6.7%,较2013年增加6.6%,渔业产值442.1亿元,较2013年增加6.5%(见图1)。2014年水产品产量237.5万吨,占辽宁省水产品总量的46%,海洋捕捞产量77.7万吨,其中近海捕捞66.4万

(二)滨海旅游业区域特色凸显

大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有170多个岛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大连市滨海旅游特色显著,东部以金石滩、老虎滩海洋公园、黄金海岸等海岸沿途观光为特色,西部以海岸海水浴场、温泉等休闲度假为特色,西南以旅顺抗战历史纪念为特色,东南以长海各大海岛旅游为特色。2015年,大连市旅游经济收入1008.7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总收入的27.1%,较2014年增长12.8%;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游客人数98.5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2%,创外汇收入5.1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1%;接待国内游客682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2亿元,较2014年增长13.2%[14]。“十三五”期间,大连市逐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坚持“1+3”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产品,将其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核心产品,形成“海岛-海岸-海港”的滨海旅游结构。2016年,大连市与丹东市依托丹大快铁,联手打造“北黄海旅游新干线”,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三)港口运输业出现波动

大连市港口资源丰富,有港口30多个,是中国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东北地区连接国内外的最大出海口。虽然大连市港口吞吐量每年在增加,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见图2)。2015年,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5亿吨,占辽宁省全省的39.6%,较2014年下降2%;外贸吞吐量1.3亿吨,较2014年增加3.9%;集装箱吞吐量944.9万标箱,占辽宁省全省的51.4%,较2014年下降6.7%。2015年,大连市拥有海运航线111条,其中外贸航线86条,内贸航线25条;开通航线188条,覆盖13个国家,109个国内外城市,与2014年基本持平。

(四)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大连市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制造基地,造船历史逾百年,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2014年大连船舶重工集F有限公司位居大连市出口100强企业第2。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连湾、旅顺以及长兴岛三大造船基地集群效应初步凸显。2014年,大连市船舶拥有量26713艘,总吨位42万总吨,功率79.8万千瓦;投资民用钢制船舶产量107.8万载重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85.5亿元,金属船舶制造15.63亿元,船用配套装备制造45.5亿元,船舶改造与拆除8.2亿元,娱乐船与运动船制造16.2亿元;船舶出口18亿美元,机动船出口265艘,较2013年增加3.1%,净船重量766.7万吨位,较2013年增加2.6%,总功率114.9万千瓦,较2013年增加2.6%[15]。

三、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减弱,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是大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大连市传统海洋产业不断受到挤压。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船舶工业为例。滨海旅游业方面,厦门市以打造高端旅游产品诸如邮轮、游艇为特色,不断扩大旅游市场;青岛市以独特历史、人文为特色,消费市场庞大。除此之外,三亚、烟台、威海、天津等城市的滨海旅游业都各有特色,发展迅速。由于滨海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大连市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受到国内同类城市竞争的挑战。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海洋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急剧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由于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导致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再次,环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海水养殖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船舶工业方面,2014年,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和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位居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前4,加之世界造船业市场订单的持续下降,大连市船舶工业传统优势逐渐减弱[16]。青岛市、上海市拥有发达的海洋科技资源,众多的涉海科研机构,涉海科研投入全国领先,青岛市已形成高新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三大海洋产业基地[17],为青岛市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大连市虽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相比青岛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上海市远超大连。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基地,具备了打造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市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大连市拥有我国较为发达的海洋科技支撑,海工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市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二)海洋主导产业资源依赖严重,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压力

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海洋产业比重来看,2007年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比重为33:30:27:9[9],大连市四大海洋主导产业占据主要产业比重超过99%。由此看出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近些年虽然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还是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很低,l育迟缓。“十三五”时期,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港口运输市场被分割,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长期以来,大连市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港口运输是大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随着周边营口港与丹东港的发展,尤其是营口港的港口货物吞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的迅猛发展,对大连港的挤压效应不断增大,大连港的腹地箱底资源被分割,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影响到了大连市港口运输业的稳定发展;大连港的主要经济腹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经济不景气,市场规模小,出口能力有限,对大连港的助推作用明显减弱。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国内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大连市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致使大连市滨海旅游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大连市虽被誉为“北方明珠”,定位于“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上海等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不完善外,在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对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等方面均相对落后。

(五)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竞争不断增强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海洋科技、海洋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美国制定了《世纪海洋蓝图》,日本制定了《海洋基本计划》《第二期海洋基本计划》等[18],确立本国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项目的获批及落实,增强了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

从大连市与青岛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连市的总体经济状况都好于青岛市,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也优于青岛市。但是近些年,大连市和青岛市的差距逐渐拉开。在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青岛市已经反超大连市,2016年青岛市成为全国第12个万亿城市,大连市仅为815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青岛市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电子家电产业),工业名牌产品也远多于大连市。2. 青岛市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包括整个山东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列。3. 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城阳区、即墨市的快速崛起,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青岛开发区与大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消除。

(六)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大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2014年大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150.3万吨,仅次于上海;直排入海27086.4万吨,居全国首位[16]。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大连市在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不足,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大连市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地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入海,不少海域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每年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依托黄、渤海地区,大连市海域面积较大,深水岸线长近3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养殖空间大。大连市东部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适宜推广海洋牧场,实现渔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大连市依托丰富的海岛资源,借鉴国内外海洋牧场成功经验,发挥獐子岛、长海海洋牧场示范作用。在近浅海养殖基础上,离岸深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另外,大连市拥有众多天然优良港湾,适宜海洋生物资源生长,可以引进适宜大连水域的国外海水养殖新品种,如鲍鱼、刺参等。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大连市船舶工业制造基础深厚,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产业发展环境优越。近些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市场不容乐观,面临产能过剩困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十三五”时期大连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今后,大连市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要注意向腹地纵向延伸,加强跨地区产业合作,搞好地域技术协作,加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核心配件,依托沈阳、鞍山等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以新型集装箱船、大型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型海工装备为主,共同建立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将大连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工装备基地。

大连市在沙滩浴场、近海、海岛、城区旅游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潜在竞争力很强。目前,全市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根据2016年中科院公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大连排第4位。今后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应以度假旅游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项目,制止无规划盲目式的旅游开发。开发新的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缓解淡旺季旅游反差。加强游轮、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底、海上观光项目,涉海体育,邮轮、游艇旅游。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事业投资,打好旅顺历史文化牌、口岸优势牌。完善剧院、主题公园、广场、特色美食、教堂、主题旅店、星级酒店、会展、节庆旅游设施建设,办好国内、国际主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大连市岛屿众多,沿岸潮汐能充足,滩涂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累,资本条件充裕。另外,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连市起步较早,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大连市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食品加工业与海洋药物产业、港口物流、海洋风能等领域。大连市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完善大连长山群岛、长兴岛以及黄海海域的海洋产业布局,尽快形成新的海洋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五、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一)做好海洋产业发展划,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一要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从产值比重看,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市的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要支撑。在巩固提升传统海洋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涉海金融保险、涉海法律服务、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信息服务等。二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努力寻找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寻求海洋制造业的新突破。三要努力拓展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离岸深水养殖,壮大海洋食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等,努力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发展海洋产业应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低碳为主要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提高用海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发展,促进全市海洋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过渡。

(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

大连经济一直是一种典型的“腹地经济”模式,作为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大连经济与东北地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任何时候大连市都要重视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重视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应努力加强跨地区经济合作。大连市是一个港口贸易城市,开放程度比较高,有百年以上的开放历史,同时大连市经济也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模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要进一步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深化对外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环黄渤海蓝色经济带”,加快推进大连湾、大小窑湾、金州湾、普兰店湾四大海湾海洋经济圈发展,依托现有的城市产业基础,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临港产业集群等,尽快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内港口竞争,大连市港口转型升级应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大连市港口竞争力,提高港口产业的经济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三省、华北地区的经济严重下滑,而深圳、杭州、重庆乃至青岛等城市经济表现不俗,主要原因是上述城市较早实现了产业转型尤其是服务业转型,特别注重超前进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逐步打造出了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努力,大连市正在形成以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集群,并依托口岸经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海洋+”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建设大连市蓝色优势产业集群。

(四)注重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连市应十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一、二、三产业。应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稀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科学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海岛资源、滩涂资源;加强海域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海水质量检测体系、污染物入海排放量达标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海洋环境监管方面的地方法律;扩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范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海洋生态受益补偿力度,完善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合理开发海岛资源,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明确管理主体,防止管理重叠以及管理盲区,避免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建设;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良好服务,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

(五)夯实海洋科技基础,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海洋科研院校。但与青岛、天津和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大连市应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等的研发单位,努力提升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为此,大连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对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产业的补贴力度。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搭建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狄乾斌,王小娟,刘东元.金融危机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9):91-95.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5):863-870.

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6-03-16)[2017-02-10].http:///gongbao/nrjingji/nr2015/.

孙才志,杨羽E,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覃雄合,孙才志,王泽宇.代谢循环视角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J].资源科学,2014(12):2647-2656.

乔翔.大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1(7):76-79.

郑德凤,臧正,苏琳.大连市海洋生态压力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94-98.

李飞.统筹资源突出特色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J].大B干部学刊,2012(3):47-49.

狄乾斌,王小娟.大连市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0):887-891.

宋欣茹.大连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112-116.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辽宁经济,2012(1):79-8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5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015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3-25)[2017-03-1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11193.

2015大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15中国海洋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篇3

关键词:海洋油气;海洋工程;油气勘探与开发

1 世界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是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继承与延续,它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海洋油气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腊海峡,石油公司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从防波堤上向水深仅有几米的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首次从海中采出石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1922年,前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但是,上述油区都是陆上油气田向海底或湖底的延伸部分,严格地说,还算不上真正的海底油田,而且那时的钻井架大部分是用栈桥同岸连在一起的。

业界普遍认为,真正的海洋油气开发是从1947年Kerr-McGee石油公司将井架安装在水深为4.6米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离岸的墨西哥湾水域中树立的11.6×21.6米的钢质平台进行水上油气开采开始的。从那以后,世界海洋油气生产无论是其产量或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份额都呈增长趋势。

20世纪40年代的海洋油气勘探首先集中在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等地区; 50 ~ 60年代则在波斯湾、里海等海区初具规模;70年代是海洋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时期,成果最显著的是北海含油气区。

就开发手段和技术水平而言,上世纪40年代之前,主要是应用土木工程技术建造木结构平台和人工岛,这种采油方式只能应用在近岸的海边和内湖,作业水深一般低于10米。50 ~ 60年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出现了移动式钻井装置、浮式生产系统及海底生产系统,作业海域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向大陆架以外延伸,作业水深已超过200米。70 ~ 80年代,随着平台和钻井技术的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作业水深超过500米,成功开发了北海和墨西哥湾大陆架深水区油气资源。90年代,成功解决了温带海域油气开采面临的钻井、采油、集输和存储等技术问题,而且高寒水域的平台和管线技术难题也取得突破,作业水深不断刷新,1999年已近2000m,作业范围已从北海、墨西哥湾等传统地区扩展到西非、南美及澳大利亚大陆架等海域。2002年海上油气开采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了3000米,深水油气开发成绩显著,储量和产量快速增加。

60多年来,全球海洋油气的产量在逐年增加。1950年海洋石油产量仅0.3亿吨,2008年已达13.75亿吨。1950年海洋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 2008年已达35%。1992年,海洋天然气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9%,2008年则达到30%。

海洋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供求关系、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全球陆地上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同时,在高油价刺激下,石油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探明程度还很低的海洋。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上油气资源已日渐枯竭,60%~70%的新增石油储量均源自于海洋,其中又有一半是在500米以上的深海。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为石油开采向海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本世纪前,国际油价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态势,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80年,由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涨至34美元一桶。但是,其后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制约逐步滑落,1983 ~ 2002年,国际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桶之下。而在2003年以后,国际油价一直在走高,到2008年曾经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逐渐回落, 2011年在75美元到114美元之间震荡。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的2002年以来布伦特(Brent)原油平均价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际油价表现出向上的走势。国际油价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供求关系和经济增长对原油需求则是决定国际油价涨跌的根本因素。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增长一定程度反映了世界各国对原油需求的增加,这无疑是推动目前海洋油气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油气开发成本很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 ~ 5倍,建设一个大型油田投资高达20 ~ 30亿美元,只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涉足海洋油气行业。尽管如此,由于国际油价的居高不下,投资回报的前景并不暗淡。况且,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开发成本并不一定高。因此,在高油价和高需求等利益因素驱动之下,海洋油气开发成为了近年来一种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1955年,全世界只有10个国家从事海上油气开采作业, 60年代增至20余个。此后,海洋油气开发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开展海洋油气开发的国家增加到100多个,海洋油气产量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在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目前,海洋石油钻探最大水深已经超过了3000米;油田开发的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铺设海底管道的水深达到2150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中,北海海域石油产量及其增长速率一直居各海域之首,2000年产量达到峰值的3.2亿吨,随后逐渐下降;波斯湾石油产量缓慢增长,年产量保持在2.1~2.3亿吨;而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海域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5.0%,其中墨西哥湾己经超过北海,成为世界最大产油海域。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内海)的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内海)”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其中,波斯湾的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墨西哥湾的美国、墨西哥,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以及巴西、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其中,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是备受关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区,几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发现的储量。

2 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组织人员对濒海海域进行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普查。1960年4月,广东省石油局在一条租来的方驳船上架起一个30米高的三条腿铁架,用冲击钻在莺歌海开钻了中国海上第一井:水深15米、井深26米的“英冲一井”。1960年7月,从该井中采出了150公斤低硫、低腊的原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捞出了原油。“英冲一井”成为了我国海上油气的第一口发现井。

1966年12月15日,我国自制的第一座桩基式钻井平台在渤海海1井开钻,井深2441米。1967年6月14日试油,日产原油35.2吨,天然气1941立方米。这是我国海上油气第一口探井。

上世纪70年代,由原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系统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等海域展开了油气勘探,基本完成了中国近海各海域的区域地质概查。这期间的油气勘探活动基本在浅水区域进行勘探,采用简易平台采油,初创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海洋油气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加快了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度。1982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我国海洋油气工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海洋油气企业经历了从最初依赖于对外合作(八十年代末以前)、逐渐过渡到自营与合作相结合(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再到自营引领合作开发(九十年代末以后)的发展阶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其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作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均处于亚洲前列。目前,中国海洋油气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参与了国际竞争的能力。就勘探、开采技术而言,我国在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技术方面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进军深水将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1985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仅为8.5万吨,1997年已达1629万吨。2009年,海洋原油产量已达到3908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达到74.9亿立方米。2010年,油气年产量首次突破具有标杆意义的5000万吨油当量,达到5180万吨,等于为国家建成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而2010年我国的原油总产量为2.03亿吨,即当年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比重约为25%。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85%,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成分。

根据2008年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0%。我国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探明地质储量的分布来看,我国呈现“北油、南气、中贫乏”的局面。渤海海洋原油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接近70%;南海海洋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超过60%;目前,东海和黄海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气所占比重都较小。

尽管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产出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11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4.4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为2.5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6.5%。中国能源保障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很大,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将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出路。

3 我国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的生产企业及其部分产品

我国近年来对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巨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油气企业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活动的开展,也促进和刺激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迅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主要生产国。越来越多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出自于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生产企业。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自升式平台的主要建造基地之一。我国建造自升式平台的企业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山海关船厂、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沪东中华船厂、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深圳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等。

我国FPSO整体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某些领域达到领先地位。目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是我国建造FPSO的主要造船厂。此外,山海关船厂、大连中远船务等船厂都有改装FPSO的经历。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和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建造完成并继续承接由挪威Sevan Marine公司研发的Sevan SSP(Sevan Stabilised Platform)圆筒型FPSO。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已经具备了建造第五、第六代半潜式平台的能力和建造经历。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目前在珠江口的水深达1500米的荔湾6-1-1油田钻探作业的事实,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装备的领先行列。

2009年11月,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全球第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希望1号”(SEVAN DRILLER)正式交付使用。它成为了继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之后第三种可以在超深海进行钻探作业的移动式钻井装置,为在深海恶劣环境条件下进行深海钻探作业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用装备。以该平台的设计建造技术为背景的关键技术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8月,采用DP-3动力定位的世界上最大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该船的建造打破了韩国垄断全球深水钻井船市场的局面。

这些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源源不断地从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走向全球的海洋油气开发领域,显示着我国正在向海洋强国的方向大步迈进。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陆地上油气资源的日渐沽竭等背景因素作用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海洋油气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助推器的角色将日益明显。作为世界上的油气消费大国,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产业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如何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能源开发的需要,研发出更多适合我国海洋油气产业需要的油气勘探与开采装置,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队伍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秋, 张国忠: 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

2005, 13(3)

[2] 江怀友, 潘继平, 邵奎龙, 韩彤, 管晓生: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现状[J],

中国石油企业, 2008,(3)

[3] 乔卫杰, 黄文辉, 江怀友: 国外海洋油气勘探方法浅述, 资源与产业[J],

2009, 11(1)

[4] BP公司::"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2",http://bp. com/

statisticalreview

[5] 由然: 海洋油气增长―高峰可期[J], 中国石油企业, 2010,(12)

[6] 郭越, 宋维玲: 海洋油气助推中国经济发展[J], 海洋经济, 2011, 1 (2)

[7] 朱伟林: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 2011, 13(5)

[8] 潘继平, 张大伟, 岳来群: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 [J],

国土资源情报, 2006, (7)

[9]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R],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篇4

>>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空间优化研究及海洋经济发展带构建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 浙江省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研究 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的思考 基于灰色理论的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研究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研究 浙江省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 浙江省生物质能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研究 浙江省品牌之乡的发展策略研究 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价值取向研究 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发展创新研究 浙江省海陆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⑤ 中国・宁波,宁波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3.

⑥ 中国统计信息网,宁波市象山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参考文献:

[1]程郡,宋伟华,闰丽娜.舟山渔场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69―6770

[2]曾玉荣,周琼.台湾休闲渔业发展特色及其借鉴[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27―31

[3]楼筱环.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设计――以舟山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06(6).

[4]董莉莉.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构建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3):431-436.

[5]楼筱环,等.舟山市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设计[J].大江周刊・学术论坛,2005,10(2):35-38.

[6]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A];2008(舟山)中国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宋立清;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孙娴娴,王婉飞.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11年06期.

篇5

>> 基于边际消费视角的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 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广州市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广州市游憩产业整合开发及对策分析 浅谈广州市三旧改造问题及解决对策 基于SSM的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分析 广州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州市月嫂供需问题的研究及对策分析 城市内涝灾害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以广州市为例 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广州市产业结构及其就业效应 广州市能源消费与GDP及能源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广州市网游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广州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广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广州市中小企业主要财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乡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衡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邱祝强,谢如鹤,林朝朋.广州地区生鲜农产品销售物流安全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7):125~127.

[7] 邓红生,黄邦海.广州市有机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8(3):91~94.

[8] 甘信华,刘 峰.物流业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39~41.

[9] 陈 荷.广东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经济,2006(2):197~198.

篇6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篇7

新能源的是相对传统能源(也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成熟的能源)来说的,指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实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会上,对新能源进行了明确界定,除上述普遍达成共识的新能源外,还把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形成的新的能源也纳入新能源的范畴,包括煤炭的清洁高效使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新能源产业是指包括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科研、实验、推广、应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等,是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非传统能源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简单说,新能源产业就是指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内,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在内的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与生产经营活动。

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和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关资料表明,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在2020年中国将需要一次能源32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2.5倍多。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在不久的将来,能源的开采、转换和利用对环境、公众身体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江西省的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其他省份来说不算太早,但近年来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江西要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项就是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且在2010年7月12号的《江西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纲要》中,新能源产业再一次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培养和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江西省新能源产业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具体成果,江西正形成了包括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骨干的新能源产业群。

在江西的整个能源产业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步茁壮成长,目前在风能、光伏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光伏能方面,到2011年11月12日为止,投产光伏产业的企业达73家,其中包括赛维等光伏巨头。江西正在加快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年产值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年产值不断增加,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产值为108.34亿元,2007年增加到119.02亿元,之后不断增加,分别为2008年148.77亿元、2009年154.53亿元和2010年的177.05亿元。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其在行业内所占的比重。尽管江西省整个能源产业正快速发展中,但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在整个能源产业中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比重。在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占能源产业的比重为16.5%,2007年这个比重为12.8%,之后依此为2008年占13.0%、2009年占12.9%和2010年占13.9%。而且可以期待其比重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壮大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尽管GDP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它的年产值在整个GDP当中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比重。

篇8

关键词 沙产业;现状调查;发展对策;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S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85-02

中卫市沙坡头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缘,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属半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3~9.5 ℃,年均无霜期159~169 d。春暖迟、秋凉早、夏热短、冬寒长,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179.6~367.4 mm,年蒸发量1 829.6~1 947.1 mm,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10倍,土壤荒漠化程度严重,特别是腾格里沙漠长期处于“沙逼人退”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由于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为保畅通,中科院1955年在中卫市成立了沙漠研究所,通过科研人员艰苦卓越的探索,在1958年发明的独特防沙治沙技术——扎麦草方格技防沙治沙技术,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防沙治沙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功绩。经过将近60年的努力,沙坡头区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培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沙坡头区在发展沙产业上,也还存在部分问题。为此,对沙坡头区的沙产业及防沙治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针对当地沙产业及防沙治沙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合理化对策。

1 中卫市沙坡头区沙产业及防沙治沙的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沙坡头区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始终把防沙治沙、搞好沙区治理当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沙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及广大群众广泛参与防沙治沙开发建设,加快了沙坡头区防沙治沙的建设力度,使防沙治沙及沙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

(1)北部沙区形成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北部沙区中冶美利集团以生产纸浆原料林为主的速生林基地1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每年以1 666.67 hm2的建设面积迅速扩张,目前该基地已发展速生林逾1.73万hm2,产值超过13亿元以上,在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中卫北部腾格里沙漠前缘形成了一道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城,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林纸一体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1]。

(2)北部沙区和香山北麓形成的林果一体化产业促进了沙区农民的增收。沙坡头区形成了以碱碱湖为核心区的葡萄产业,以香山北麓台阶地为核心区的苹果、红枣及枸杞产业等成为沙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底,经济林产业栽培面积为7.54万hm2,总产量达到30.55万t,总产值达到29.72亿元。

(3)北部沙坡头景区为核心辐射形成的林景一体化产业促进了地方旅游的大发展。沙坡头区不仅在防风固沙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开发沙漠旅游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沙坡头景区已是国家5A级景区,昔日令人谈之色变的万里黄沙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美景胜地,并以沙坡头旅游景区为龙头,建设了水稍子沙漠旅游区、腾格里金沙岛沙漠湿地森林旅游区、寺口子旅游区等一批沙漠旅游区,沙漠旅游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亿元。

(4)北部沙区工业园区形成的林能一体化产业初具雏形。在北部沙区工业园区,充分利用沙区光照等自然资源充沛的优势,在沙漠腹地规划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项目1 000 MW,风能发电产业项目已装机247.5 MW,引进新疆广汇和上海申能集团合作规划建设的4 000 MW发电项目,沙区能源产业初具雏形。

(5)横穿北部沙漠的包兰铁路及201省道两侧防沙治沙成果走在世界前沿。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创造了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和“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解决了防沙治沙的世界性难题。中卫市沙坡头区这一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1994年沙坡头治沙成果荣获“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

1.2 存在的问题

认真总结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培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防沙治沙建设形势严峻。虽然沙坡头区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沙坡头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又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大面积宜林荒山荒沙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植被稀少,地表,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干旱和沙尘暴灾害发生频繁,野生动植物物种较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防沙治沙及沙产业的建设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2-3]。二是经济回报率低。大多数沙区由于立地条件限制,林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主,因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投资沙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三是林业投入不足,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沙坡头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防沙治沙的投入有限,目前防沙治沙建设费用主要依托国家投入的项目资金,而国家项目支持的资金有限,投入不足,使沙产业发展严重存在着配水不足、科技人员服务功能不全、沙产业开发技术服务不到位、整体科技含量低等现象。投入不足和沙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沙产业的快速发展[4]。

2 今后的发展对策

现结合沙坡头区实际,提出促进沙产业发展的对策:一是借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林果种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提高沙漠林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是以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及广阔的沙漠土地为依托,制订优惠政策,引进资金和企业,鼓励发展风能发电和光伏发电等,促进沙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中卫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发沙漠旅游,以沙坡头生态旅游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漠旅游景区,并带动发展餐饮、商品零售业,建立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胜地,以促进沙产业的快速发展[5]。

3 参考文献

[1] 金正道.我国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1(1):36-39.

[2] 张翠红.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林业产业发展初探[J].宁夏农业科技,2011(9):39.

[3] 任莹,王文略,高立国.西部特色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甘肃科技,2013(3):6-8,26.

篇9

关键词:沿海 航空产业 环境影响 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30-03

发展航空新型产业已经成为国内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珠海市依托珠海国际机场及粤港澳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在沿海半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园,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例,研究沿海半岛的航空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及对策,为沿海半岛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

所谓通用航空是指除公共运输航班客、货运输活动外的所有使用民用航空飞行器的活动,主要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经济建设及航空消费三大领域,涵盖农化作业、航空护林、抢险救灾、摄影旅游、石油勘探等各项服务[1]。珠海航空产业园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题。中国的通用航空几乎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近几年逐渐走上正轨,开始市场运作,出现了积极变化[2]。总体上看具有两种开发建设模式:一是以中航集团为主体兴建的国有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如珠海航空产业园,天津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沈阳、西安、南昌等一批老航空工业基地也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二是以引进、合资、合作、联合研制的形式生产通用航空器而建设的产业园区,如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通用航空产业覆盖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行业门类,其上下游产业链自上而下遍及了能源资源、生产加工、制造集成、信息技术、贸易物流直至金融资本的整个产业流域[3]。

2 珠海航空产业园概况

2.1 规划范围

珠海航空产业园发展规划设定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半岛,规划总体面积约为99 km2,建设用地面积约为65.2 km2,规划需填海10.2 km2。园区可分为四大片区:航空产业核心区、航空产业加工区、航空城配套加工区、航空城生活配套区。

2.2 规划目标

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通用飞机和公务机科研、生产、总装交付和客户服务产业区,形成集研发试验、零部件制造、总装试飞、客户服务和维修保障完整的航空高技术产业链;建成以珠海为中心的区域通用航空网络,形成民航运输、通航作业、民航培训等产业完整的民用航空产业链;在航空制造产业、航空服务产业、航空关联产业等主要产业领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园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航空配套产业、机械加工产业、电子产业、原材料制造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2.3 产业发展重点

园区以低污染低耗能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首先工业污染型产业有:(1)通用航空制造,包含整机生产、整机组装、试飞等;(2)通用航空维修,包括发展飞机大修、中修检修、特殊修理、定检、特检延寿、改进、改装等;(3)配套航空产品制造,包括小型飞机零配件的加工、复合材料加工、航空精密机械加工、大型壁板加工、飞机内饰小型塑料制品生产、座椅内饰生产及改装、航空电子设备制造等。

其次,生态污染型的产业是发展生态休闲胜地及临空经济走廊,在珠海生态宜居与三灶优质海岸线的整体环境中,重点发展别墅、商用住宅、旅游观光、农林园艺等休闲度假区。

最后,非工业污染的产业有:通用航空运营与配套服务、航空航天博览娱乐、航空科研教育、保税仓储物流及总部商务经济等。

2.4 半岛土地利用特征

三灶半岛现状建设用地已基本被利用,航空产业园区可集中建设区域位于三灶半岛靠近海岸区域,主要通过利用滩涂用地和填海造地进行建设。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围海造地是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改变自然海岸格局,对整个自然系统会产生强烈的扰动,造成新的不平衡[4]。

2.5 航空港依托特征

航空港经济是现代高科技化的产业经济,依托机场、城市发展,与城市成互补的关系。如图1。如珠海航空产业园就是依托现有珠海国际机场、珠海市城市发展及金湾区三灶半岛工业化城镇发展现状,发展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的空港经济区。

3 沿海半岛发展航空产业的环境影响

航空产业园的开发属于区域性的开发,区域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与单个建设项目相比,通常其影响的范围更大,影响的环境要素更多,污染因子也是多方面的,影响的不确定性更强并且难以定量,影响持续的时间也会伴随区域开发活动的进程而延续。本文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例作环境影响分析。

3.1 航空制造业的环境影响

珠海通用航空制造业及配套加工业产生的环境影响有:(1)能源燃烧废气、工业废气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如粉尘、酸碱废气、退镀废气、生产有机废气(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燃油废气(NOX、CO、HC、非甲烷总烃)、燃煤燃油SO2、NOX等;(2)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如电镀废水(含镉、铬、铜、镍、锌、金等)、酸碱废水、含氟废水、含油废水等;(3)机场飞机噪声、生产设备噪声以及原料、产品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区域声环境产生的影响;(4)工业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若不采取安全有效的处理处置,将会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5)油品泄漏或含重金属废水事故排放可能污染地表水、海水及地下水;(6)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各类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将产生重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等。

3.2 依托区域已开发用地环境影响

3.3 航空产业园的生态环境影响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

第一,对土地性质影响。珠海航空产业园区总面积99 km2,其中山体绿地面积为33.8 km2,山地绿化面积较多,约占35.9%,植被覆盖率较好。区域开发过程中,现有建设用地将继续保持或提升。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导致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滩涂湿地消失,将向工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方向演替。

(2)填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研究证明,当不透水地表覆盖率(即水泥面或刚性表面在整个土地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比或比率)达到10%的阈值时,环境会普遍发生退化[5]。

第一,对生境功能的影响。围海造地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滩涂或湿地减少,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生物物种迁徙,生物资源减少,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从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对渔业资源及渔业生产的影响。填海作业施工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悬浮泥沙,部分海水悬浮物含量过高,使鱼类的腮腺积聚泥沙微粒,严重损害鳃部的滤水和呼吸功能,甚至导致鱼类窒息死亡。水体混浊度变化,渔场内的“驱散效应”将严重影响渔业生产:产卵期从外海洄游至预期倾倒区的鱼群,由于产卵场环境变化驱使鱼群更改正常的洄游路径;长年累月在此生息的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其正常的分布和洄游规律被扰乱,以上效应导致渔场位置发生变化。

第三,岸线占用的生态环境影响。

围海造地造成海岸线的变化,影响着现代沉积物的沉积[7,8]。岸线占用使海洋的调节功能和信息功能受到影响[9]。如由于岸线占用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加剧,如由于岸线占用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河床淤积也会影响泄洪安全。岸线占用破坏了原有生态景观,对旅游、娱乐等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对沿海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也有影响[10]。

4 对策及措施

4.1 合理规划、科学论证

航空产业园是国家高技术产业核心组成,区域整体发展建设应合理规划。规划引导航空产业园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区域升级改造,引导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及土地适宜开发利用。在沿海区域发展航空产业园应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对围填海的宏观布局进行规划,科学开发。开展产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环境现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环境调查与评价;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开展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影响研究;开展水土保持论证;开展区域开发回顾性评价及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区域风险水平及承载力水平。通过各种科学论证手段和方法保障产业园开发建设中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统一及发展可持续性。

4.2 环保先行,完善配套

航空产业园的规划及建设过程均应遵循环保“早期介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航空产业园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影响,一方面,建立完善道路交通、物流配送、技术支撑等支持设施,减少工业园区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损耗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同步完善集中供热供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管网、废物处理处置与循环再利用设施的建设。保护敏感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受机场飞机噪声及航空产业部总装试飞噪声影响严重的居民应有部署计划搬迁及补偿。

4.3 生态保护,生态补偿

区域生态学将成为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保护的有力工具[11],运用区域生态学理论,采取有效的生态影响减缓与控制措施,保护生态敏感目标,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参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的生态环境指标标准值指导产业园建设;保护陆生生态环境及海洋生态环境。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资源损失,填海工程占用海岸线导致旅游区(如珠海金沙滩度假区)生态环境受影响,应进行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

4.4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航空制造业是高科技的综合利用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手段,设立航空产业园准入条件,促使产业园内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与污染物质的生成和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工业生产和环境相容。另一方面,航空产业在全球航空运输业低碳行为驱动下,如欧盟和美国“欧洲天空一体化空管研究计划”和“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计划、“跨大西洋共同减排计划”等,可采取优化园区的能源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制定低碳准入制度、政府及企业开展航空产业低碳研究等措施,特别对珠海市存在“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下,航空产业园低碳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4.5 绿色招商,政府监督

航空产业园的招商引资应从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绿色招商。各级环保部门及海洋部门应对产业园升级改造、规划项目及填海工程建设进行全面具体环境保护工作监督与指导。在机场、航空产业园管委会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及联动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适用沿海特殊地理条件下的航空产业发展的制度,加强生态经济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推动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壮大。

5 结论

基于中国的航空产业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限于相关数据资料的可及性,本文以珠海三灶半岛的航空产业园为例进行特定案例分析,试以此探究航空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从宏观层面提出对策措施,为居于沿海半岛特定地理条件的航空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春宇.大力推进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J].辽宁经济,2011,9:14-16.

[2] 周宇静,何艳斌.国内通用航空发展现状概览[J].中国民用航空,2011,12(132),15-17.

[3] 秦岭.我国通用航空业极具发展空间[J].创新科技,2009,8:8-13.

[4] 郭伟,朱大奎.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41(3):286-296.

[5] Pew Oceans Commission.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周秋麟,牛文生,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Z].2008.

[7] 罗章仁.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1997(52):220-227.

[8] 潘少明,施晓冬,王建业.围海造地工程对香港维多利亚港现代沉积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18(1):22-28.

[9] 于格,张军岩,鲁春霞,等.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2):265-270.

篇10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发展2013年,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增长约20%。此外,山东省以建设“智慧山东”为目标,认定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宁市物联网产业核心区(曲阜)、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物联网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信息产业带。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山东物联网产业集聚“破题”,已是大势所趋。

(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随着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既有利于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两难”,也有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认为,山东应立足区位优势,着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五大新能源产业,拉长太阳能产业链,建设大型风电场,拓展核能、地热能、海洋能三大新能源领域。太阳能方面,除已形成“世界太阳能利用看中国,中国看山东,山东看济南”的格局之外,德州“世界太阳城”建设也如日中天,山东同时还助推淄博、东营、潍坊、威海等特色太阳能产业集群加速发展。风能方面,山东重点在烟台、青岛、威海、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场,并逐步向浅近海域发展。核能方面,烟台海阳、威海荣成核电项目正在稳妥推进。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制造类产品的“高端工作母机”,技术要求高、产品附加值大、辐射范围广,是推动整个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是产业链拓展延伸的关键。在自2011年山东省经信委陆续下发的“三批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名单”中,先后认定济南、烟台、潍坊、淄博、东营等5大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乐陵、临沂经济开发区、威海南海新区等38个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地(园区)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从总体布局来看,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聚在潍坊、东营、德州、烟台、滨州,产业布局较为分散,集聚效应有待加强。图2是根据上述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整理所得。21世纪山东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的打造。山东省立足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大促进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图2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形成了鲁西北、鲁中、半岛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鲁南地区新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他产业也正逐步发展。但是,山东省的战略性新兴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这阻碍了山东省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二、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山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的主要驱动力,山东省各地区在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以贯彻落实应当积极鼓励。但一些地区不计区位条件、技术基础、产业环境,一哄而上式的发展不仅适得其反,而且可能导致各城市间产业定位雷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甚至恶性竞争的后果。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例,山东省陆续认定5个产业基地、38个产业园区,是出于“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考虑,但新兴产业发展耗资巨大且需后期持续投入,再加上一些地方之间缺乏全局配合,这样很容易造成一大批“小、散、弱”的企业纷纷建立,即使存在一定地域上的企业集聚,也难以实现企业协同配合、资源优势共享、集群效应带动的产业体系。

(二)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山东各地都将其作为新一轮产业投资重点。然而很多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是体现在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设备安装不断增加,产能、产量不断增长,这就导致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缺失,高端领军人才不足,同质建设普遍存在。以风电产业为例,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等地的风电项目陆续开展,风电装机容量成倍增长,但是核心风机专利还牢牢掌握在外国大企业手中。我们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离成为“领导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发展环境有待完善,有效市场需求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既需要政府“有形的手”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激励功能。在新兴产业发展之初,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来吸引企业和资本进入这个广阔的潜在市场。但新兴产业的产品被大众普遍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面临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阶段,产能过剩、产品滞销,加之后期投入持续增加,政府财政吃紧,银行借贷和社会资本对新兴产业投资热情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面临发展瓶颈。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整体协同山东省各地区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时,应结合本地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一窝蜂”式的重复性建设。以新兴产业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形成整体协同的专业化产业网络,鼓励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中小企业,力求在集群内形成高品质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

(二)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山东新兴产业定位应着眼“微笑曲线”的两端。一方面,要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大力增强对具有成长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另一方面,构筑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队伍、努力放大对人才的“磁吸效应”。山东省应注重促进产学研三位一体,支持高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专业,济南大学的材料专业都可以在优化设置的基础上输出“定制型”人才。

篇1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海洋科技先进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

1高端技术对国外依赖性强

诸多核心技术,尤其是深水核心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深水工程技术能力十分薄弱,成为与国外海洋工程技术水平主要差距之一。

2研发能力不足

大部分船舶、海洋工程及重装备企业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科研经费投入较少,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总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国家15年左右,因此,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事业,开发海洋工程核心技术和装备,将是今后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的主攻方向。

山东海洋装备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不断地深入推进落实,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海上新城、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蓬勃发展,同时,正在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都需要海洋装备业的大力支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发展海洋工程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度高,涉及领域广,关联度大。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于发展海洋产业、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东海洋装备业发展现状

随着海洋产业发展,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在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1]。2010年山东省船舶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536.3亿元人民币,其中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业实现产值116.42亿元和3.61亿元,这一数字分别是“十五”末的5.2倍和30倍。山东省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东营为中心的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北海船舶重工的10万载重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起重铺管船,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固井设备,山东海洋仪器研究所的海洋浮标等仪器设备,青岛华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的海水淡化超滤膜设备,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海洋环保油水分离设备,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德国埃斯倍传动系统(青岛)有限公司的海洋风电装备,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港口机械厂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16~40t门座起重机、32t带斗门机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山东海洋装备业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海洋装备业水平与江苏,广东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起浙江还要强一些。但是在改革开放后30年中,山东与这几个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海洋装备业的发展重视不够

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山东省对海洋的开发一直把眼光局限在渔业、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上,对海洋装备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在最近几年,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业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是,由于基础差,对市场的敏锐性差,市场意识差,尽管有所作为,但在上项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规模化程度较低

船舶企业规模化程度不够,现有大型造船企业基础设施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更新改造速度缓慢,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新的造船形势发展要求,造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该行业的新技术孵化和提升,同时,技术发展的瓶颈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怪圈。

3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

海洋装备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生产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从目前山东海洋装备业来看,行业融资担保难。船舶工业尚没有建立融资担保的主渠道,企业投融资能力受到明显的制约。在技术开发领域更是缺乏资金,科研投入较少,研发队伍不强,设计能力薄弱,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所以,资金不足对山东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2]。

篇12

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针对近一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宁波提出海陆联动,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建设新型海洋产业基地等。

宁波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将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宁波拥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0.4万公顷,面积之大居浙江省首位,围涂造地和从事养殖的开发条件优越,是宁波建设沿海工业区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可直接用于养殖的约1.87万公顷。拥有10米以上的浅海面积约7.67万公顷,其中可直接养殖面积约3300公顷。近年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第6位;实现临港工业产值超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829亿元,大宗商品交易额2000亿元,形成了自南而北百里临港产业带。2011年上半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614.4亿元,实现增加值431.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经济增速两个百分点。

(二) 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0年末,仅奉化海洋业信贷资金超过4.2亿元人民币, 主要形式为渔船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信贷,其中约有440艘渔船进行了抵押贷款,共计达1.9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仅向宁波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中的103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就达151.98亿元,并为宁波临海、临港开发区等海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06亿元。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下:

1.海洋经济概念备受追捧,直接投资和境外融资大幅增加。受益于宁波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看中海洋经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些风投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浙江的海洋经济项目。2011年11月11日,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成功举行,约有3600亿涉海项目签约。

2.政府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鉴于发展海洋产业周期长,企业势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银根紧缩,企业贷款较难。政府通过私募的方式,从民间募集资金,宁波市将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这笔基金将投向好的海洋产业项目,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一是海水捕捞业萎缩,相关渔户纷纷转型。近年来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作为传统海洋作业模式的海洋捕捞业每况愈下。 渔民从事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渔民或“弃海务农”,或“弃船经商”。二是近海养殖业企业和个体户间民间借贷行为增加。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业对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总量不大,力度有限,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效果。

(一)银行信贷存在风险

盲目扩张海水养殖规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宁波市部分海域海水养殖业规模呈现了膨胀式发展态势,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无节制地利用海水资源,在海养面积急剧翻番的同时, 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也因此形成风险,与此同时,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了贷款的融资保障。

(二)贷款期限和额度与海洋渔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

银行贷款一般为1年以内3 万元以下。从海水养殖业来看,生产周期一般在2-5 年,资金需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或几百万元,养殖户按期归还贷款存在较大压力。

(三)银行贷款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贷款手续较繁琐,效率不高

从事海洋渔业的农户和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风险程度较高与相关保险业发展滞后并存, 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为保证贷款安全,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为担保和质押的方式,由于海区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其海产品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贷款方式的单一严重堵塞了海水养殖户的融资渠道。

三、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港口城市为依托,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 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针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发展政策性保险,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

(二)降低涉海产业融资门槛,增加贷款额度

例如,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海洋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长的贷款。建立涉海产业发展基金,为涉海经济提供贷款贴息支持。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篇13

2011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第二章第四节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两步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任务。2011年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395.1亿元增长到29447.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由8029亿元增长到12193亿元。2015年,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9.6%,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需要港口、船舶、装备制造等硬件设施,又需要硬件设施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软件和人才;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要有水?a养殖、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基础人才,又要有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方面的高科技人才;既需要农工产业的技术型产业人才,又需要为产业服务的物流、旅游、金融和电商方面的服务型人才。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调研

2016年年底高职院校74所,蓝色区域内33所,蓝色区域内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45%。蓝色区域内有国家示范类院校4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所:烟台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1所: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见表1)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和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33所高职院校青岛有6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日照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威海有高职院校4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烟台有高职院校7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潍坊有高职院校9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所。东营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滨州有高职院校1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从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潍坊、烟台和青岛这些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地区,而且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威海、日照、东营和滨州院校相对较少,但水平也比较高。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分布相对较合理,而且办学水平较高。虽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市集中了全省45%的高职院校,还集中了19所优质院校,但是我们却没有成立一个全域的高职教育集团,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目前我们只有西海岸职教集团和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这两个集团正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各个院校基本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专业重复建设,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造成区域教育资源浪费,也造成了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的33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详见表1)。我们会发现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有29所,占总数的87.9%,其中开设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分别有21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类专业的有20所,占总数的60.6%,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教育与体育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类中,19所院校中有14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类专业和港口运输类专业中,19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空中乘务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食品药品与粮食类专业的有14所,占总数的42.4%,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药品与监督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0所开设生物与化工类专业,占总数的30.3%,主要包括应用化工、海洋化工、化工装备、石油化工、化工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9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安全类专业,占总数的27.3%,主要包括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7所开设装备制造类专业,占总数的21.2%,主要包括海洋工程技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有4所,占总数的12.1%,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兽医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开设水利类专业。

从2016年我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统计与分析,以及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看,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能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提供部分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申报了海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并于2013年成立“蓝色工程学院”,培养海洋生物、石油化工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烟台职业学院优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470万元;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借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发挥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与蓝色经济区的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滨州职业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海洋学院,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三个专业;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于2015年建设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等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并新建“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专门为海洋产业服务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威海海洋?业学院和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航海、港口和船舶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训。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虽然旅游类、教育与体育类、财经商贸类专业始终在专业设置中占有优势,但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现代蓝色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保守预计每年有10000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仍不能满足旅行社一行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旅游类专业主干课程依然是传统旅游学认知、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和法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等,能够开设海洋旅游、海洋文化、邮轮服务的院校寥寥无几,即使能够开设也是作为选修课程来了解,这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海洋旅游发展需要的。在开设财经商贸类电子商务专业的21所院校中只有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是专门针对海洋产业方向的电子商务,专业重复开设造成资源浪费。21所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依然是传统的国际金融或金融保险,更没有设计到涉海的方面。教育与体育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韩语的教育上,单商务英语就有14所院校开设,而法语、德语、俄语、泰国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也就只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和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开设,学生多输送到国外,并不能满足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所需。可见为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培养服务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确实应该丰富内涵,使专业发展体现地区特色,高效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篇1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作为新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它具有极高的附加值,不仅在内容和业态等方面对创新经济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而且它通过对城市产业体系的优化、培育以及对城市空间的积极影响,从而驱动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为诸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提供了契机。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支撑和原动力,为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探索独具北海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何谓海洋文化遗产?金曲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说:"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文化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海岛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学、海洋旅游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科普的研究和海洋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等。

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它是依托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资源,在现代高新技术的促进下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创意活动中,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使消费者获得独特体验,提升其观念价值的产业。在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其内容涵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等各个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具备创新性强、附加值高、辐射性强、融合性好、知识集聚性高等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和海洋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海洋文化是海洋创意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海洋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海洋文化发挥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二、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北海市位于广西北部湾东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与广东省湛江市接壤,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据史料证实早在7千多年前北海就有人类的足迹,2千多年前汉代在北海的合浦设立了合浦郡,管辖海南、交趾(今越南)、广东的徐闻等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历史悠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北海还是一个拥有奇特多样火山地质地貌、海洋生态景观资源的城市,辖区内还有珊瑚、红树林、儒艮等自然保护区。北海海洋文化资源的匹配度之高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它是开展地质、地球、生态、建筑学等教学科研活动的极佳场所,同时也为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近年来,北海坚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扶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多项措施加快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仍然很小,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其产品在同类城市中仍然缺乏竞争力。

(一)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确定重点发展文博、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创意等八类文化产业,并以南珠产业、动漫创意产业和演艺旅游产业为突破口,通过重点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和促进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北海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经过几年努力,北海文化产业已走在广西前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优势,艺术精品层出不穷。投资近千万元,历时三年创编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的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庆祝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剧目,在南宁成功首演,还先后代表国家文化部到亚洲的马来西亚、韩国、斯里兰卡等国演出;该剧2009年5月在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隆重演出,首开地级市歌舞剧院在深圳文博会演出的先河。大型舞蹈史诗《咕哩美》和大型舞剧《碧海丝路》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西"桂花特别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荣誉;"海丝情缘"艺术团出访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获得巨大成功,谱写了北海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增强了北海文化的影响力。《碧海丝路》还作为广西两台参展剧目之一进京向十献礼取得圆满成功;粤剧《珠还合浦》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优秀剧目展演广受好评,参加全区第八届戏剧展喜获桂花奖银奖;北海水彩画品牌风生水起,"北海水彩画"晋京展和广州展等,在艺术界引起轰动,在中国画坛享有较高声誉。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地位日渐重要。近年《海恋》、《渔家情》、《数渔火》、《幸福网》等一大批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音乐作品也相继在一些国家级的电视展播和评选中获得大奖。最近北海市有原创动画电影《还珠传奇》、动画片《海上丝绸之路》"、北海贝雕文化艺术博览馆建设工程项目、历史舞剧《碧海丝路》等6个项目入选中国文化发展重点工程。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滨海旅游业初步结合。近年来,北海依托独特丰富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通过兴建汉文化主题公园,创办北海老城文化传播公司、北海老城影视拍摄基地等产业项目,举办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北海国际珍珠节等节庆活动,给北海旅游业注入文化灵魂,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从单纯的"自然景观旅游"向"自然景观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相结合"的转变,使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联动发展。

(二) 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薄弱。北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缺特色。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划分。在北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现在虽初步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因产业基础薄弱,总量仍然很小。2012年北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17.65亿,仅占GDP比重2.8%,数字化影视制作、动漫、网游、数字出版印刷以及文化旅游与实景演艺等新兴文化业态极少。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北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远远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一些书报等文化用品的制作销售,而旅游文化服务业、演出业、影视业、动漫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等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占城市经济的比重不高;创意文化产业中对海洋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项,并且力度尚未能向纵深发展,产品的市场份额不高,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三是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度不高。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对海洋文化资源挖掘面窄、利用程度低;大量的涉海文化资源如海洋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海洋体育文化等诸多资源利用尚未能有效开发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也未能有效融合。四是缺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北海因缺乏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和高层次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创意人才以及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很多涉海文化元素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从而制约了北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的产业,是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其自身经济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既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利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挖掘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是北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更是北海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依托利用城市的主流文化为发展支撑,提升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海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地域文化内涵,推动北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是北海未来发展的亮丽名片。其主要路径是: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政府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要制定切合城市长远发展定位的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近期、中期、远期科学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要依托文化产业创业创意聚集区(基地),发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文化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大力促进涉海动漫影视、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等产业发展;扶持壮大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明确产业定位,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特色文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依托载体。北海海洋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内容,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当前北海"国家级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发展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正逐步形成。一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例如明信片、纪念工艺品等,并形成海洋文化系列。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扶持企业将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充分发挥创意文化产业的作用,加大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利用,如加大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涠洲旅游度假区等4A旅游景区创5A力度,推动区域特色品牌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使文化创意元素及产品进入园区、景区,促进文化产业品牌的提升,提高特色品牌的价值。还应明确涉海元素文化品牌战略,如打造涠洲岛火山文化、合浦汉文化、贝雕文化、南珠文化、海丝路文化、涠洲岛珊瑚文化等文化产业品牌,并申报保护商标,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产业间融合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北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注重挖掘利用好地域内的海洋文化资源,创作出独具北海地域内涵特色,为北海的旅游、演艺、工艺品等相关产业提供高科技、高技术含量、富有吸引力产品与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海洋文化的资源要素和自然生态资源,着力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海洋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打造"北部湾国际休闲度假区核心城市"的契机,打造北海银滩旅游度假线、涠洲岛火山探险线、海洋生态养生线、南珠文化线和古海丝路线,利用好北海的各种海洋资源,依托北海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便利,围绕海洋文化中的海丝路文化、南珠文化、客家文化、家文化等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的客源,大力发展具有寻根寻祖、名人名居、探奇探秘的北海特色的旅游产业。将经典线路与桂林、柳州等广西主要景点连成一片,引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特色旅游发展。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性需求,盘活北海传统剧目等艺术表现形式,扶持北海歌舞剧院、北海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艺术团体,创作更多有代表性的、融合北海海洋文化的艺术精品。如打造"以海丝路文化"、"以北海的珍珠文化和滨海旅游为依托,打造"梦幻珍珠"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扩大北海具有多元文化的海洋特色的文物及北海南珠、贝雕等工艺品的展出市场,通过将海洋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满足游客体验丰富北海多元文化的需求,提升北海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