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4 09:2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医药行业动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010年1-8月医药
制造业仍保持快速增长
日前,发改委了2010年1-8月份医药制造业行业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1-8月医药行业收入、利润均维持快速增长。2010年1-8月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6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71%,增速较2010年1-5月份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速,符合预期。
此次医药制造业仍保持较高增速与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带动有关。其中中药饮片的利润增长30%以上,正式实施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也首次确定了中药饮片的国家标准。这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如康关药业将明显受益。
而在生物生化制品方面。其利润总额也上升了30%以上,但毛利率及三项费用率却较2010年1-5月有所降低。随着医药行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将对医药行业中的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利好。康美药业、华海药业、云南白药、九州通、太极集团等都将显著受益于政策的扶持而出现较大增长。相信未来医药行业还会保持目前这种较快的增长速度。
(来源:浙江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国际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峰会召开
日前,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在杭州召开,这是国外生物医药产业的一次盛会。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杨胜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全国医药外包服务协会副理事长白慧良等出席开幕式,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美国旧金山市副市长詹妮弗到会致辞。
本次峰会由杭州市政府联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以及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联合体等单位主办。大会主题为“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与跨越”,意在为国外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中国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来自葛兰素史克、默沙东、拜耳、先声药业、华海集团、上药集团和恒瑞药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高层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在峰会期间作了80多个主题报告。大会吸引了国外500多位来自业不同领域的嘉宾参加。
(来源:杭州日报)
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下发
《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
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的精神,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于2010年4月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2010年度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并评审了一批项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项目成熟度,日前,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下发了《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确定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脊椎植入物的研发和产业化”等27项项目列入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项目)。
(来源:慧聪网)
中国医药集团在湖北投资50亿元
日前,湖北省政府与中国医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医药集团将在湖北省投资50余亿元,打造医药研发、生产、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平台。
中国医药集团着重在湖北省打造医药研发与设计、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多方面平台,构建集医药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制药与物流体系湖北集群。
此外,上海医工院也与武汉光谷生物城签订协议,将在光谷生物城设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光谷分院,联合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
(来源:楚天都市报)
复星医药拟出资1.22
亿元增资北京金象大药房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投资公司拟出资1.22亿元对北京金象大药房进行增资。其中2 222.22万元认缴金象大药房新增的注册资金,其余1亿元计入金象大药房资本公积。本次增资完成后,上海复星医药投资公司对金象大药房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5%上升至55%。
(来源:网易财经)
华北制药新头孢项目投产
日前,华北制药集团新头孢项目投产、新制剂项目开工奠基。新头孢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80亿元、利税13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华药。
华药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表示,新头孢项目是华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短、品种规格最全、技术装备最优的项目。开工的新制剂项目优选聚集了28个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优势品种,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华药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扩大产品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华药作为业内同时拥有抗生素3大母核的生产企业,依托传统的微生物发酵优势,凭借配套的无菌原料药和制剂形成了完整的头孢产业链及丰富的头孢产品群。产品涵盖4代头孢所有主导产品。
另据介绍,新制剂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华药搭建起集冻干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剂型齐全、生产规模超百亿元的现代化制剂生产平台,使华药的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来源:新华社)
医改与监管
国家食药监局对做好药品再
注册审查审批工作再作补充
为进一步做好化学药品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再注册工作,经对各省局注射剂再注册进展情况及其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关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申相关要求,日前,国家食药监局印发通知,对(关于做好药品再注册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9]387号)再作补充。
通知强调,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再注册批件中要求企业限时完成相应工作的品种应及时进行汇总上报国家食药监局,并在批件规定的时限跟踪和督促企业按时完成相应工作。逾期未完成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企业交回再注册批件并暂停生产,同时将意见上报国家食药监局,由国家食药监局在网站上予以公告。国家食药监局根据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可发出不予再注册的通知。
(来源:国家药监局网站)
基本药物政策恐将调整
基本药物政策恐将面临一番新的调整。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国务院医改办正在研究调整基本药物政策,这意味着基本药物制度有重大调整的可能。
知情人士透露,调整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因与零差率推行困难有关。尽管2010年在60%地区完成零差率
的计划正在努力落实中,但与此同时,已经执行零差率的30%的地区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据参与国务院基本药物政策调整的央企人士透露,基本药物政策调整不可避免,很可能会回归原来的设计,即定点生产、定点配送。
(来源:慧聪网)
全国药检系统将联网
监督基本药物质量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牵头组织的“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项目日前进入网络建设阶段,该项目将建设覆盖全国各级药检所的基本药物质量监督专网,以实现基本药物检验数据的交流和共享。
据介绍,通过对全国药检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前期调研,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了《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网络建设阶段。预计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的网络集成、初验、试运行与终验。
平台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工作,还将统一全国药检系统的办公网络平台,实现药品检验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平台共享,推动药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药品检验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来源:中国创新网)
医药望
全球仿制药市场迎来历史机遇
日前,国信证券报告称,目前全球仿制药市场适逢“黄金时期”,未来增速远高于药品整体市场。
全球原料药的产业转移已基本完成,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与出口国。中国制药企业面临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参与井分享规范市场制剂的高容量和高盈利,实现向全球通用名药企业的转型。
报告认为,海正药业已步入“产业升级”收获期,有望带来业绩爆发式增长;华海药业大规模承接合同定制可期;恒瑞医药向创新药升级,同时推进通用名药美国FDA认证,以实现产业升级;海普瑞独特和领先全球的工艺及高品质产品成就全球肝素原料药龙头,继续分享订单转移带来的高增长。
(来源:国信证券)
中国抗多药耐药菌
纳米抗菌剂研究取得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研究室蒋兴宇研究组的赵玉云博士及其合作者,将本身无活性的嘧啶类药物前体小分子修饰于金纳米颗粒,使其显示优良的抗菌活性。它们对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和实验室标准的敏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即纳米颗粒可以绕过细菌的抗性系统而发挥作用。
进一步研究表明,纳米颗粒通过结合细菌细胞膜上的镁离子破坏细胞膜的结构,造成细胞容物泄露,细菌死亡。与现有抗生素相比,这种纳米颗粒很难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纳米颗粒对人原代细胞的生理活动无显著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会志》上。
【摘要】目前,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三个角度分别提出解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不足的有力对策。
引 言
在现代社会里,R&D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R&D活动,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出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从而可以节约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的R&D活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而融资渠道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公司的R&D投资资金。因此,加强对企业的R&D融资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R&D融资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股权融资(通过筹集资本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利润再投资(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银行贷款、商业信用、政府资助等方式。上述融资渠道构成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为企业利润再投资,具体的融资渠道结构如下:
(一)股权性R&D融资罕见
股权融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筹集资本,这种方式为以R&D新产品为公司目标的任务型公司所采用;第二种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这种方式为上市公司所采用。当前资本市场低迷,而任务型的公司并不多见,因此,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的资金并不多。
(二)利润再投资是绝大部分企业R&D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投入比例低于相关标准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的意向融资顺序大体为“利润再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这与“啄序理论”相违背;而从融资规模来看,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多集中在[3%,5%]这个区间,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高新技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国外企业则甚至超过10%。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也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三)R&D融资中银行借款比例不确定,如为单纯的R&D融资,很难获得银行借款
由于大多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者扩大规模生产,而不是为了单纯的R&D活动,而在获得贷款后,企业有可能将部分贷款用于R&D活动,而企业对该部分贷款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因此,很难分清楚银行贷款有没有、究竟有多少用于R&D活动,银行贷款占R&D融资的比例无法确定。但若为单纯的R&D融资,由于银行的谨慎态度,不愿承担R&D的高风险,因为银行不会提供专门的贷款用于企业的R&D活动。
(四)部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筹集R&D资金
利用商业信用的方式又包括两种:一种为通过R&D项目的新产品客户预先收取一定的款项,若项目失败,则该资金可以不用全部归还;另一种为与合作投资者共同开发,利用自己的信誉寻找可以信赖的合作者,而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都分散了R&D活动的风险。但利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也只是部分企业,而且金额也非常有限。
(五)政府资助的R&D资金占资金总需求的比例不大
大约只有10%的R&D总需求资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R&D活动相对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该比例并不大。
二、R&D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R&D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扩大R&D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R&D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R&D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除应扩大利润再投资外,应更多地借助于外部资本。但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上,要通过外部资本来获得R&D资金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因为:
(一)R&D活动的特殊性使其融资渠道有限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R&D活动具有风险较大、结果不确定、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不熟悉行业动态及投资特点的投资者将会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前止步;而当公司的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技术、商业机密等时,从传统渠道外部融资则会更为困难。
(二)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扶持
1.上述R&D活动的特殊性,使银行望而止步;2.银行贷款成本较高,包括R&D投资项目评估的成本;3.当前银行呆坏账金额较多,为控制风险,银行严格控制了贷款的条件,并追究责任到个人,使放贷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趋于谨慎;4.绝大多数公司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贷款担保,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不太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放贷给高风险的R&D项目。
(三)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面对众多的企业R&D项目,这部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所述,政府投入的仅占总资金需求的10%左右。而且,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也呈现出“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大企业、风险较小的应用性开发项目获得的政府扶持更多,而更需求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风险较大的基础研究型项目获得的R&D资金较少。这种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
(四)资本市场不能为企业的R&D筹集资金
这主要表现为:1.我国主板市场缺少层次,只能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且当前资本市场乏力,大企业为防止股权稀释也不一定愿意利用资本市场筹集R&D资金;2.虽然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入市的要求比主板市场低,但对技术还不成熟急需资金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保荐人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等限定都是一道壁垒;3.中小企业板建立时间尚短,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这个市场。只有经历了资金供求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市场才能繁荣,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瞬间。
(五)商业信用参差不齐,难以区分
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普遍不佳,这就导致了相关机构在提供资金过程中,担心资金的回收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相关的信用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故相关机构无法分清楚参差不齐的众多企业的信誉,在提供资金过程中心存顾虑。
(六)信息传递不畅顺
信息传递不畅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R&D融资过程中,部分企业有时为达到融资目的而不惜制造虚假数据或隐瞒不利数据以符合相关标准(如银行贷款标准、政府资金扶持中的关于自有资金比例的标准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投资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他们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情况,因此,不敢贸然提供R&D资金。2.由于信息障碍双方无法了解各自的需要,而若通过营利性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寻租费用一般来说都不低,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三、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的对策
要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的融资渠道,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提高融资能力、降低R&D风险,而且需要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宽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具体来说,要解决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结构的问题,需要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为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作为企业R&D融资的宏观管理者,应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企业监管、信息沟通等方面来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R&D投融资的积极性。政府应秉承“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公开、公平、公正;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相结合、不支持消极和不保护落后”的原则加强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以鼓励技术创新。
2.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政府应该首先适当扩大对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鉴于财政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化这一事实,且若过多的财政直接投资于企业R&D活动,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因此,在目前适当增加直接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这样既能使较少的财政能力发挥较大的杠杆效用,又能做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相结合,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此外,由于各个企业的R&D资源有其比较优势且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应调整扶持资金投入的方向,改变“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
3.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建设。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R&D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管制度,外部机构不敢贸然把资金投入到这种高风险的活动中。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的处罚力度。
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和相关信息的不足始终是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过程中的重要难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企业和外部投资机构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1)完善信息沟通的机制和方式;(2)建立与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融资紧密联系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从外部信用机构方面来看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存在对R&D项目风险的疑虑,同时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普遍对R&D项目有“惜投”或“惜贷”的心理,这使生物医药企业的R&D融资更为困难;而实际上,我国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投资出去,导致资金被闲置、浪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大对R&D的投资。
1.完善现有的信用政策。目前,外部信用机构应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既要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又要考虑项目的成长性,制定一套适合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信用管理方法,在信用担保、授权范围、审批环节等方面体现灵活性。
2.创新金融品种,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根据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特点以及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R&D项目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帮扶解困,逐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积极获取信息,对合适的R&D项目提供融资。要改变外部信用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外部信用机构自身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客观的项目信息。同时,也应该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评价。
(三)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企业是R&D融资和使用R&D融资的行为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R&D融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扩大内源筹资,提高外源筹资的能力。
1.从内源筹资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R&D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超过5%,低于国家标准和国外数据。企业应该提高利润再投资的比例,扩大内源融资,同时应保障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来支撑R&D活动。
2.从外源筹资来看,企业为获得外部资金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1)提高自身素质,这些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控制风险能力和企业的信用等。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使R&D外部融资成为可能;(2)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通过信息传递给外部机构以吸引外部投资机构;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外部机构的投资需求信息,争取与最合适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尽量使R&D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关键词】生物技术 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31-02
在国内,生物技术尤其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对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都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将这个年轻的专业打造成一个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且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是每一位从事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目标。在尝试了企业调研、课程体系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后,生物技术高职专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但与先进的德国等职业教育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及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
1.学员情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其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效果又非常显著的教育模式,即目前国内正在学习和研究的“双元”制教育。
经过6年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德国的小学生有约1/3进入主题中学,约1/3升入实科中学,其余1/3进入文理高中。主体中学也被称之为人民中学,主要开设一些与传统职业相关的专业,随着许多传统职业的消失,主体中学现在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了。实科中学开设的专业比较新,课程相对难些。从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或考入“双元”制学校。文理高中的学生约有30%升入综合大学,60%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不管是从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还是从文理高中毕业的学生,只要选择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必须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行业企业鉴定合同,拿到合同后即可自由选择有相关专业教育资格的“双元”制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找不到签约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州或联邦机构会提供帮助。一旦学员与企业签订了合同,只要在学校学习的三年内不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毕业后即可到公司正式工作。“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员一般在学校学习1~2天,在企业实习3~4天。公司会根据学员的学习年限和从事职业付以不同的工资待遇。第一学年,像从事生物技术行业的学员每月可拿到700欧元,而从事面包制作或理发的学员每月可拿到300欧元。以后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工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专业不同,工资待遇也不同,生物技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德国经济增速的下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学或高职毕业后,找不到接收企业,这部分学生就像中国的学生一样,接受全日制的职业教育,毕业后重新择业。
2.教师情况
在德国,国家对选拔职业教师的考核非常严格。[1]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通常有三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中之一是学习完三年的大学课程后,接受第一次国家考试,考试合格后成为实习教师,实习教师在接下来的8~12个月内要完成学校交给的执教任务,并能顺利通过考核后将成为正式教师,这时可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口试考核和书面考核,同时会参考教师在实习期间的执教成绩,如果全部合格,就可进入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教育了。
第二条途径是学生高中毕业后,在企业实习一年,再进入大学学习5年,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从事职业教育。最后一条途径是高中毕业后,在职业院校实习锻炼,大约4年后取得师傅资格,再进入大学学习5年后,同样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从中可以看出,不管采取哪一条途径,所有的职业教师都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背景,同时又具有执教经历和实习经历。
德国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明显不同是,职业院校的老师不参与科研工作和其它社会兼职工作,教师的工作注意力全部聚焦在教学上,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直接来自企业的培训或进修。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在德国柏林一个生物技术职业学校,教师们将2008年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项中的一个成果成功引入了课堂。学校对职业教师的考核也仅限于执教考核,这样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教学或研究教学,事实上,大多数职业教师已成功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通过“项目”的形式综合实践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不经过缜密的思考,认真的准备,科学的组织和实施,要想将这四种能力在课堂上同时得到加强是不可能的。
此外,德国的职业教师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充分尊重,不管学生有什么理由,只要来到学校,就不能缺席,即使是校长,也不能随便从课堂上将学生带走。
3.教学实施
(1)培训大纲。适应于“双元”制教育的培训大纲,由企业、学校和主管文化的公职人员三者共同讨论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个州有权利在培训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补充必要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实践部分一般由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求制订并责成学校组织实施。
(2)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们引入了大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常用的有心灵图片法,头脑兴趣法,滚轴承法,设陷阱法,分站法,圆规划法,6-3-5法,头脑书写法等系列方法。[2]
二、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
生物技术行业在国内是在本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新型行业,开展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对许多职业院校均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还没有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加之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几乎全部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这就要求学校能提供学生短期实训或平时教学实践所需的教学环境,但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场地有限、师资力量配备不完善、学生数量较多的现象。此外,生物技术专业像其他专业一样,大纲通常由本校专业教师制订。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参与科研、管理学生、服务社会等工作,几乎没有时间能坐下来仔细研究一下教育,解读一下学生,再加上部分职业院校体制陈旧,对教师考核不科学,管理不民主,造成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相应教学效果不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对职业教师没有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制度,刚从学校毕业的工作经验不足,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不完全了解教育。
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与德国相比,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企业不监管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只负责教学,企业只关心用人,供需过程严重脱节,这样也造成学生所学非所需,学习没有目的性,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自己不是很负责任,这也是当前部分学生难以管理,学习效果、从业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3]
此外,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将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本科化的现象。生物技术是一项产业,其中有许多实用性非常广泛的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技术这个领域,还可应用于相关或非相关专业。如PCR技术,既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同时也可用于疾病诊断、血缘关系鉴定、法医诊断等方面,但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相对独立,彼此缺乏合作与借鉴,使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对国内教育的启示
尽管德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已较为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吸收德国成熟的办学理念就能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教育体制不同。在德国,全国工商行会监督企业履行其与学生签订的合同,而企业也为了吸收优秀人才,使其为企业的将来带来更大经济效益,能主动积极参与学员的培训过程。但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提示我们,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不是不可行,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共同努力,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在保证学生能得到有效锻炼、获得工作能力的同时,更需兼顾企业利益,使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否则就会流于形式。[4]
其次,学生情况不同。西欧国家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我国,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显著少于我国,每一个班的班容量一般不超过20人,即使是像生物化学这样的专业基础合班课,每班最多不超过30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些国家能将大多数课程以“项目”的形式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也正在大力倡导并研究部分核心课程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实施,这种教育理念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实施者,均应考虑现实条件。“项目”教学法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需要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就要求组内成员不能太多,否则部分同学会投机取巧。
此外,“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要监督和指导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小组太多,教师难以对每个小组的活动做出适时、有效的控制。还有一个条件也制约着目前“项目”教学法正常的开展,那就是教学环境。“项目”教学法要求收集资料、提出方法、过程实施、结果展示等环节均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要求学校能提供包括实验设备、网络媒体、图示资料等必需设施。当然这不表明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就不能搞“项目”教学法,我们可以尝试先在小范围内开展,慢慢逐步推进到大范围,并且可以尝试增加指导教师,合理统筹实验设施等措施,使“项目”教学法能真正得以开展,达到这种教学法应有的效果。
四、促进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改善的应对措施
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保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有效开展的配套机制,学生数量多,教学条件有限,学生主动性欠缺,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但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提示我们,以下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的改善。[5]
第一,职业教师需经常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了解企业需求,了解行业动态,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引进新技术,拓展新思路。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职业教师应及时将之引进课堂,纳入教学范畴。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参加企业实践教师的管理,避免形式主义;
第二,适当缓解职业教师压力,将教师从非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有时间有精力坐下来认真研究一下教学,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学生基础弱,不易管理,可大多数教师并不是很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并没有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表演、展示、互动的过程,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应得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的认可,故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每一位学生,这正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动物都去爬树或都去游泳一样。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这要求职业教师首先应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管理者应组织同一地区不同院校同一专业资深教师、企业人员,统一制订适合于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培训大纲。
第四,职业院校应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应重归职业院校教学首要的理念,少开会,多办事,少务虚,多实事。
总之,要搞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我们仅仅迈出了一小步,虽然有经验可循,但并不能照搬照抄。因为德国职业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找不到签约企业,只能接受全日制职业教育;部分老师敬业精神不高,或受传统思想局限,不愿意接受新方法、新思路;学生个性突出,独立性强,团队合作精神或集体观念培养方面受到严重挑战等。故我们需结合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产业重点不同,相应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不同,我们需适时调整教学重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使职业教育能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07(21):58~59
2 钟凤德.理性吸收德国职教经验,促进我国职教可持续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74~76
3 崔国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机械职业教育,2008(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