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

技术分享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09:2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技术分享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技术分享的意义

篇1

4月28日,在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发表了“共享连接的力量”主题演讲时表达上述观点。

程武在演讲中指出,计算机发展至今,每20年会出现一次人机交互界面的重大变革,前两次分别是PC的出现和智能手机的推出。目前,智能可穿戴、AR、VR,正冲击着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这些变革的背后,本质上是连接的革命。

程武认为,现在网红更红、IP更贵的原因也许来自连接革命。因为连接革命让网民数量急剧上升,网络节点数大幅提高,从而让网络价值飙升,网络中的个体也有望实现更大的价值,社会正在共享连接的力量。

程武指出,腾讯三年前提出“连接一切”。无论连接人与人、服务、设备,互联网根本上是在满足人的延伸,让网络中的个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去实现更大的价值。腾讯相信,连接一切是为了“赋能于人”。

程武表示,在腾讯“连接一切,赋能于人”的实践中,自己有三点体会:“连接即赋能”、“分享即所得”和“技术即公益”。

谈及连接即赋能时,程武认为,连接是赋能于人的基础,让“创意者经济”开始破土。例如,阅文平台白金作家“猫腻”及其作品《择天记》,不但借助腾讯网络平台收获千万粉丝,而且还正在改编为动画和电视剧。“这部作品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传统出版,不但作者的版税收入可怜,更重要的是,传统渠道无法让它迅速拥有千万粉丝。”程武表示,腾讯的泛娱乐生态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IP来源平台,移动互联网为每个创意者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篇2

关键词:内容想象;情感设计;研究

要知道,无论何种艺术作品,它的创作都是创作者本身在经历某些事件之后而设计出来的,可以说他也是创作者的情感寄托。创作者将其精神上的感悟转化为实物型的设计模式,让其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让观赏者感同身受,将这种美的艺术分享给更多的人,而这也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所在。就比如说,一枚结婚钻戒的设计往往与设计者本身的情感经历息息相关,是其爱情的另一种体现形式,而这种形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当然音乐也不例外,每一部声乐作品也是该创作者情感世界的化身,一旦演唱者把握好创作者所要寄托的思想感情,那他便能够触动听众的心灵,将听众们带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环境当中,给人一种无法言语的享受,这是对演唱者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针对演唱者所拥有的演唱技巧以及对乐曲作品本身的情感掌握能力二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关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确保最后所得分析结果的真实性,该项研究将具体到某一个声乐比赛当中,以参加比赛的演唱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不同方面的长期研究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首先是对两名演唱者声乐技术能力的比较,其次便是在判定这两名演唱者拥有同等演唱技巧的前提之下,在对其对声乐作品的情感掌握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而且要知道后者是我们本次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最后的数据结果显示,当两名演唱者的演唱技术在同等水平的情况下,对声乐作品的情感把握以及内容想象较好的演唱者更能够吸引听众,进而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所以这也就启发了声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权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们在声乐作品内容的想象与情感设计方面的能力上来。除此之外,这也在某些方面考察了声乐演唱者对艺术的悟性,只有拥有很好的悟性才能够将艺术作品刻画得更加生动。

一、想象与情感设计在声乐艺术中的意义

(一)在演唱艺术当中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想要搞好想象、感情设计以及演唱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拥有较高的想象能力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完美的展现在大家眼前或者是能够很好地把握其他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而在此前提之下才能够结合本身所拥有的演唱技巧将作品很好的演唱出来。同样的,只有情感设计把握得好,才能够将此艺术作品表现的更好。只有在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才能够讨论接下来的话题。在之前我们也提到,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情感经历获得灵感,这些灵感就是决定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广为大家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知道,只有一份拥有特殊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够焕发创作者本身的创作欲望,而这种生活体验也必须是能够激发大家情感共鸣的故事,否则其所创作的作品只会显得十分的空洞,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反过来讲也同样如此,如果演唱者不能够把握好作品的思想,就不会给观众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也就得不到听众的支持和赞同。

(二)在声乐训练当中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上来,却忽视了情感掌握的重要性,以至于我国在声乐这方面的发展久久停滞不前,特别是与西方的一些先进国家来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随着大量实践的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终将要被淘汰。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我国学生自身的训练和发展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学生发展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还要认识到注重情感设计的训练方法对于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性。一方面,老师运用该种方法来训练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对声乐作品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真正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切以学生为本,向着提高学生情感把握能力的目标迈进。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很大的受益者,在提高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提高了老师自身的能力,这二者之间起着一个相互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三)在表演过程当中对心理素质的调节的重要性

对于许多的演唱者来说,最让他们恐怖的莫过于上台紧张这一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演唱者本身有多专业,在很多情况之下哪怕其自身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也会因为一时紧张而导致最后的失败,结果得不偿失,这也就验证了心理素质带给演唱者的影响之大。而且许多演唱者为此也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里就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解决方法,那便是加强对作品本身的情感把握以及自身的想象能力。相信很多人会提出疑问,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方面,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出现紧张的状态,只能说明其并没有完全投入到演唱当中,同时对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也没有完全把握好,这就会使只出现了忘词、节奏不准确等一系列尴尬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如果演唱者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致使在自己演唱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圆场,就会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试想如果他能够在把握作品情感的基础之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就可以及时弥补之前出现的那些错误,而顺利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二、想象与情感设计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应用

(一)声乐演唱中的想象与情感设计

这里所指的“想象”具体包含两个方面,接下来就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首先,就是之前所提到的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由于某些原因致使自身紧张或出生而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之时,演唱者可以在对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能够充分把握的前提之下适当的运用自身的想象能力来帮助自身化解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能够让演唱者的表现更加吸引听众,换句话讲也就是说要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够避免演唱者出现上述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演唱者足够投入,将自己置身于作品所要表达的环境当中,就能够让自己处于舒适的状态,同时也可以让听众身临其境,达到双重的效果。

(二)呼吸过程中的想象与情感设计

哪怕是对声乐不了解的人也都大概知道气息的稳定对演唱者的重要性。我们会通过某些电视剧或是书籍之中了解到“丹田”的运作对于一名歌手的作用。除此之外,丹田被养生学家们视为人体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武学家也称“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丹田的位置具体则位于脐下三寸,要想让自己的气息稳定,演唱者就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方面。同时演唱者还要在平时多做深呼吸等有氧运动,而且一定要持续时间较长一些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做一些无用功。但是有些人即使平时很努力最后的结果也不尽人意,往往都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方法不正确。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深呼吸运动也就是进行深深的呼气和吸气,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自然也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日常的训练过程当中,演唱者进行吸气和呼气运动时一定要保持双肩平稳,不要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摆动,否则就只会在做无用功,而没有任何的效果。首先在吸气时一定要将体内的气息都凝聚在丹田部位,一定要是自身的腹部感觉到胀满时才可以,然后再慢慢地将这些气息呼出来,一定要谨记这时候的速度要放慢,不能够着急,而是将呼气的过程尽量保持到最长。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下去,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后歌手一定能够看到自身的进步。

(三)发声过程中的想象与情感设计

发声练习是所有演唱者必须经历的训练部分,也是培训其演唱技巧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第一点便是要求演唱者不能够拘束,而是要张开嘴巴来唱歌,尽量表现得夸张一点,上颚和下颚的牙齿一定要张开,在刚开始训练时演唱者门会有一种下巴好像要往下掉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我们还要知道,学会张开嘴巴练习唱歌可以很好地把握吸气与呼气,使得自身气息相通,进而可以发出圆润的声音,让自己掌握到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好自身的发音能力。除此之外,演唱者还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在真正演唱的过程当中投入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中,让其自身忘乎周围的一切,从而排除掉一切干扰因素,使演唱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吐字过程当中的想象与情感设计

演唱者在练习吐字发音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细则,才能够更加完善的表演。首先就是要时刻注意咬字和吐字的清晰程度,切不可以掉以轻心。其次还要科学的掌握好发音的回声,只有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好歌词具有的结构规律,进而才能够将作品的曲调以及一字一句有效结合起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当中演唱者首先要做的不是直接对照曲谱进行练习,而是可以先将每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出生方式进行一个专门的发声和押韵训练,在此过程当中演唱者不仅仅要做到字正腔圆,同时也要声情并茂,有感情的去进行艺术表演。

三、结语

通过之上的畅述相信大家对于声乐这方面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本文所讲的想象力与情感设计对于演唱者整个演唱过程的重要性。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训练之前要先将歌曲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以及其表现手法,甚至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够将艺术作品的灵魂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曹洋.刍议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7):90-90

[2]孙一迪.声乐艺术教学中情感想象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5,(10):138-138.

[3]赵丽娟.浅论声乐艺术中的想象与情感设计[J].音乐时空,2015,(8):119-119

篇3

2分之一的倒数的相反数是-2。相反数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相反数的性质是他们的绝对值相同。用字母表示a与-a是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相反数性质是: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反之若a+b=0,则a、b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不能单独出现。要把“相反数”与“相反意义的量”区分开来,相反数不但是数的符号相反,而且符号后面的数字必须相同,如同:+5与-5,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要符号相反即可,如+3与-7。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让我印象最深刻也影响了我未来设计思考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三张床的论述:柏拉图说世界上有三种床,一种是神造的床,是一种理念,最真实的床;另外一种是工匠依神造的床制作的现实的床;最后一种是画家画的床,是摹仿中的摹仿。

这个说法,也影响了整个人类的艺术史!回顾我设计思考的过程,也如同前人走过的路一般。

一开始,正如同古典主义艺术时期般,我追求形式语汇上的外在真实。在“Josef Albers的启发”以及“理性与感性”的两个案子,我用JosefAlbers的渐层方块,转借移植至他们的天花板及墙面造形上去,想以在绘画上的经典符号来隐喻出经典豪宅的新样貌。如同这时期“画家的床”一般,主要是在形式语汇上的琢磨与追求。

然而正如同到了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一般,体悟出只有在形式语汇上的外在真实,并不能表现真正的真实,因为人在情感及情绪上还有内在真实的反应!这时我的作品,如同“门墙之间”及“点散步去”两个案例,开始了我对内在真实的探索。

在“门墙之间”,我引用了郭熙论山水画的四个品质:可居、可行、可游、可望,希望可以用观看评论山水画的方法,引用在空间的设计上,也能因而带出具有东方气韵的空间氛围!

另外,在“点散步去”则是引用了PaulKlee的一段话:“一条线就是带着一个点的散步”。如果做一个设计也可以像Paul Keel作画的心情,从点出发,是否也能完成一件如Paul Klee的画一般轻松又休闲的空间调性呢?于是,一条没有间断的线条变成了一座隔屏,甚至连天花板,也是连续的线条从餐厅拉到客厅的彼端,一派轻松的调子散步在空间之中!

当时空来到当代艺术时期,画家们开始思索,自我并非独立于世,而自我真实的存在必须思考到所身处的社会及文化,也就是社会及文化的真实,这正是当代艺术家将创作重点从造型形式的探讨转向一种观念性的思考方向。犹如“即兴切分音”及“夜莺与玫瑰”两案,排除了从视觉艺术里找创作的启发,反而从音乐及文学中,找到了与空间的观念性的连结!

篇5

关键词 任意项级数 交错级数 莱布尼茨判别 诱导公式 收敛

中图分类号:O173 文献标识码:A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a Class of

Progression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LI Lir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rigonometric formulas use induction, the positive series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discrimination and alternating series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discrimination law: Leibniz Criterion any item gives a series of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or absolute convergence of discrimination method, and thus extended to a more general form.

Key words progression; alternating series; Leibniz discrimination; induction formula; convergence

引入问题:讨论下列级数是绝对收敛还是条件收敛?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道题的解法并推广到更为一般的形式。

很显然,这是任意项级数,对任意项级数,我们有如下定义:

定义:若任意项级数通项的绝对值构成的级数收敛,则称级数为绝对收敛;若级数收敛而发散,则称为条件收敛。

对于数项级数,我们讨论了正项级数的收敛性问题,关于任意项级数的收敛性判别问题要比正项级数复杂,于是我们主要讨论某些特殊类型级数:交错级数的收敛性问题。

定义: 若级数的各项符合正负相间,即:

+…++… =

(>0,=1,2,3,4……)

则称级数为交错级数。

不作任何变形,该题就是一任意项级数,而且各项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如果使用下面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 , =

该题就可作如下变形:

= (1)

= (2)

于是,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是交错级数了,对于交错级数我们有:

定理 1:(交错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若交错级数(>0)

收敛,则有 = 0。

定理2:(莱布尼茨判别法)若交错级数满足下述两个条件:

(1) = 0;

(2)数列{}单调递减;

则该交错级数收敛。

本题完整解法:

因为 = () =

是交错级数,且满足 =

是关于递减的,且0

又 = = 0

所以,由莱布尼茨判别法知该级数是收敛的。

另外,对于加了绝对值后的级数

有∽∽・,因为是发散的,故正项级数是发散的。

由此,可以判断原级数是条件收敛。

下面关于该解法有几点说明:

可能有人会问,该题不是有两种变形吗?还可作如下变形:( + ) =

如果作这样变形我们可以解吗?又怎样解呢?解释如下:

①如果不是无穷小,级数本身就不收敛。利用(1)能判别的一个原因是:当(即足够大时),∽∽・,而(2)不好直接判别的一个原因是:虽然 是无穷小(直接看不出来,要对三角函数变形为(1)类型才知道),但没有上面类似的结果,因为 ,故 与 是没有联系的,更谈不上等价了。

②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的一般方法是:求出的一种等价无穷小,由与同敛散。这就要求的形式简单而且易于判别,比如级数或等比级数。

并不是说(2)不能判别,是(2)不好直接判别,还是要将(2)变形为(1)后再判别。

比如,举个简单例子:判别(),因为不是无穷小,自然就不能用等价无穷小方法判别了,必须先变为() = 再判别了。

总结及推广:由于上面的解法用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共轭根式的有理化变形,因此我们可以将此题推广到更为一般的形式:

判断级数()的敛散性,若收敛,是条件收敛还是绝对收敛?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册)[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数学课题组.微积分(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文字的本意是指汉字的表意,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内在文化含义。汉字象形化结构特征主要来源于自然,是先人对物象长期观察描绘,对物象形体特征高度概括提炼的结果。 

文字的意象即“意”与“象”,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形态作为寄托设计者的意念与品格等,使读者透过具体的形态体会与感受到文字形态以外的特定象征意义。“意”指审美关照和创作构思时的视觉感受、意趣、情志;“象”指出现于想像中的以外的事物形象,使其两者相融合构成审美者的审美意象,呈现于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意,通过审美思维所创造的融汇意趣的形象。意象的概念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意象研究的内容:一方面是意、象、意象、与意象相关的概念、意象的种类与多变性的主题,另一方面讲解的是意象的起源、意象的生成、意象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意象思维对创意表达的影响。 

二、文字意象化的视觉艺术外在形式 

1.笔形变异 

文字意象化中的笔形变异是指在标准印刷文字的基础上,对笔画进行形状、长短、方向上的变化,使之突破常规的样式,创造出文字全新的面貌。笔形变异要特别注意文字整体风格的把握,变化过多容易形成杂乱无章的状态。但特异组构的手段可以采用,即在高度统一的形体中,加入“另类”、“变化”的笔画或图形,则给人强烈的视觉对比,赋予文字活泼、跳跃的性格。 

2.因形共用 

文字意象化因形共用的目的是指缩减文字的空间、构筑文字整体效果,笔形共用的文字互相结合在一起,同时,构成一个整体的意象化文字,减少所占用空间,增强文字整体的视觉表现力,我国民间传统文字采用此手法。因形共用并不是局限于共用的偏旁部首,因为结构的相近或者互补,更可以考虑笔画的共用。因形共用需要对文字结构进行深入审读,寻找规律和文字的突破口,可适当调整笔画结构,谋求视觉与相关的联系”,重新构造整体性意象化文字圖形。 

3.虚实相宜 

对于意象化文字来讲,文字的实形就是笔画线条结构,底子就是笔画间留存的空白处,实线构成我们对于文字的常性认识,文字反白时则依然认为文字是实线——白色的实线,所以颜色并不是判断图地的关键。文字设计的虚实相宜与图形创意中“共生图形”的表现相似,即正形与负形通过轮廓线的共用,图与底的转换等方式共同存在,互相依存构成整体性文字。 

4.主观性恣意挥洒 

文字意象化设计更多的是将胸中的豪气、逸气、霸气、狂气凝结为形似的笔触,意象其结构。因为,包含着设计师真实情绪的宣泄和表达,便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文字情绪化表达并非仅仅采用笔墨,也可使用如油画颜料、色粉笔、毛刷等多种工具,其表现效果则不尽相同,通过实验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视觉,激发观众的阅读兴趣。 

三、文字在视觉艺术中意象化的内在意义 

文字在视觉艺术中的内在意义是指文字意象化形态赋予文字字面之外的概念,经过视觉以及心理联想,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阅读过程并成为现代文字意象设计的潮流。文字意象化设计是人的大脑对客体形象的主观映象,具有客观的形象性,又经过文字主体的选择、集中、概括、加工等主体意识的改造,渗入了主体的思想、情感、想像,含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素,是被接纳、改造过的客休的“象”与主体的“意’的统一,形象性、生动性与概括性、创造性的统一,是主体感知的形象经过意识系统的作用而形成的意中之象或象中寓意。其产生的动力是人在视觉艺术实践中展开的联想、想象活动和情感话动,其实质是采用对文字本身的含义表现出视觉形象。文字意象化设计能激起艺木家的创作冲动,促成艺术构思和对一定物质表现手段的选择,使生活形象向艺术形象过渡。它还联结艺术家心理、艺术形象心理与欣赏者心理,使一艺术有可能发挥其社会功能,同时,产生文字意象化设计的内在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视觉传达中文字意象化创意传达的理论研究,以现代文字形态、传播学等理论为依托,对图形进行视觉思维的分析和在视觉传播过程中作用进行探索,阐述文字意象化设计表达视觉艺术特征的分析。文字意象化设计史探索与研究成为视觉艺术中的一个具有高端思维的设计分支,对学科具有方向性的指导。选择文字意象化设这一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并与市场相结合,形成符合现代美学价值取向、具有实用价值、应用价值融于一体的文字意象化设计教学效果。经过长期的认知,我们对词汇已经具有了“意”的联想,仍可对其进行“意象”表现。文字在通过意象化造型设计的同时,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拟人等设计手法将词汇与词意建立起已有的相关联系,通过文字本身的形态启发受众对其的情感认知,从而产生共鸣,使文字意象化表达成为视觉艺术中的理论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伍斌.设计思维与创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技术;国际贸易;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对外国际贸易方面有了一个跨世纪的发展。所谓国际贸易,指的是国际间不同国家对商品和劳务等进行交换的一种活动形式,国际贸易又称之为世界贸易,是世界共同参与的一种贸易活动[1]。一方面,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GDP得到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收入与分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要缩小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关键的一点在于要深刻探究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收入与分配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概述

所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的是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以及劳务的交换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动的国际转移。由于国际贸易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贸易,因此,国际贸易又叫做世界贸易。国际贸易包括两种,一种是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另一种是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我国通常把国际贸易称之为进出口贸易。除此之外,国际贸易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形式还包括了有形商品的贸易和无形商品的贸易、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等[2]。

2、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国际间的贸易涉及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措施、法律体系等,这就使得国际间的贸易可能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而出现冲突,使得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因此,国际贸易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二是国际间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都比国内贸易大,另外,国际贸易的运输距离远,需要履行的时间较长,这就使得贸易国双方需要承担的风险比国内贸易大,也就是国际贸易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

三是国际间的贸易容易受到贸易国双方的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动影响以及双边贸易关系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具有不稳定性。

四是国际间的贸易涉及到的除了贸易双方之外,还涉及到双方国家的运输、保险、银行、商检以及海关等各个部门,需要这些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商品的交易,国际贸易的涉及范围广,贸易过程复杂。

二、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结构得到了优化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上讲,我国的国际出口贸易结构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那个时期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以轻工业产品和纺织品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到2000年,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从轻纺工业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类产品;第三阶段主要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主要的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从这三个阶段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型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有关部门调查总结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之后,到2008年,这30年之间,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了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0多倍。在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全球商品贸易排行榜中,我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排行榜中从1978年的第32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名。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显示了我国从1980年到2007年的出口贸易占世界走出口总金额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从1980年到2007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高,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率越来越高,我国的出口贸易在全球商业贸易排行榜上的名次也逐渐上升。

三、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收入与分配产生的影响及问题

1、收入与分配的概述

本篇文章中所说的收入分配,指的是国民收入分配。所谓国民收入分配,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从狭义上讲,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以及居民中进行分配的过程。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分配包括了经济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能够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能够加快推进企业的自我发展,从而对企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国民收入分配能够显著的提高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导致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二是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三是收入多想高收入群体靠拢,导致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四是降低了我国政府再分配的能力[3]。

2、国际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途径

在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和地区市场的逐步相互开放和融合,国际贸易通过各种中间变量进行传导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路径,即国际贸易通过价格结构、竞争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1)国际贸易在价格层面上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价格上涨,使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价格下降,特别是那些曾经受到贸易保护的产品,其价格将显著下降。价格结构的变动从两个方面影响居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贸易自由化将使生产比较优势产品的部门收入增加,生产比较劣势产品的部门收入减少。

(2)国际贸易通过竞争动力结构的变动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仅发生在不可替代的产品之间,而且发生在可相互替代甚至是同类产品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将加剧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通常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来应对:压低在职职工工资;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用熟练劳动代替非熟练劳动;转移经营方向等等。前两者显然使职工工资面临下降的压力;用熟练劳动代替非熟练劳动很明显是不利于非熟练劳动工资的增长,而有利于熟练劳动工资的增长;企业转移经营方向,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那些竞争力弱的企业则会惨遭淘汰,直接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收入来源没有保障。

(3)国际贸易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收入分配产生影晌

国际贸易中,国际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对国内市场发生作用,使市场竞争机制在国内充分展开,促使国内的经济结构在多方面得到优化和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价格机制的引导,将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结果是某些产业的规模将扩大,某些产业的规模将缩小,某些产业甚至消亡。在规模缩小和消亡的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将会面临失业的危险,从而将面临收入降低的威胁,而至于在规模扩大的产业就业的劳动者能否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则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实现,无不依靠科技进步的作用。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也充分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技术进步。因为没有技术进步,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最终人均产出的增长就会停滞。一般而言,由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技术密集的产业往往也是资本密集或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因此,对非技能劳动相对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推动技术进步很可能带来工资一资本租金比率的下降,从而导致非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可见技术进步通过影响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生产力诸要素,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收入发生变化。

3、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导致我国的国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的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基尼系数高过国际警戒线

首先从基尼系数方面考虑,基尼系数是判断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的一个指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评价都采用基尼系数。联合国有关组织对基尼系数指标的划分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即基尼系数在0.4到0.5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的差距比较大,基尼系数在0.6以上则表示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我国的基尼系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0.288增长到这个世纪初的0.458,已经超过了国际的0.4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4]。

(2)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

从行业方面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我国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的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1.3倍,到2005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增长到4.62倍。我国的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3)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

地区之间的国民收入差距中,据调查显示,2004年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收入最低的是宁夏,两个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为9465元。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0.2被扩大到2002年的0.34倍。总体上讲,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之间的国民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东中西的人均GDP也逐渐扩大。尽管我国有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4)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有差距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的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7倍增长到2004年的7.2倍,同比增长了2.66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的收入约为343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可分配收入约为133元,到2004年底,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421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仅为2936元。总之,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四、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和策略

1、基尼系数的计算

根据钱纳里增长因素分解模型进行基尼系数的计算时,首先要进行国际贸易总产出的增长变化和劳动者获得的报酬的增长变化。其中国际贸易总产出的增长量包括了各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最终需求的国内总供给的比例等。在进行基尼系数的计算时,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收入分配的各种影响,基尼系数是评价和衡量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G=(10000-S)000。G即为基尼系数,S为各组人口的比重与收入比重之间乘积的和[5]。

2、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分析

技术和国际贸易对我国收入与分配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国际贸易的增加能够有效增长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即对基尼系数由较小幅度的增大作用。二是我国国内的日常生活必须品等国内外有差异,国内的资源短缺,而国外的物美价廉的情况下,能够缩小基尼系数。三是技术的发展变化显著的增加了基尼系数。四是居民的消费扩张,这一因素一方面增大了基尼系数,另一方面,也能在缩小基尼系数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3、改变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

要缩小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状态,可以从几个策略出发: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对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强教育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转变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观念,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分工和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的方式主要在于,教育是促进国家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推助力,只用不断加强对国际贸易与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从而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靠教育和科技的力量把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分配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是加强政府的财政手段,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我国的政府要充分的发挥政府财政因素对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要密切关注我国现实中的二元经济结果,运用合理科学的政策有效的对我国严重不平衡的居民收入与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和扶持农村农业的生产、农业事业以及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是进行农村向城镇化建设的转变,加大对就业收入差距影响的重视。总之,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节,加强低收入地区和行业的建设,才能在不影响我国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状态。

五、结语

总之,就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国际贸易和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我国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带动了我国技术型产业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也能够刺激我国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对我国经济的收入与分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技术和对外贸易为主导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扩大了我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平衡国际贸易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缩小我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要对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对我国经济收入与分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理解和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其他影响因素,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真正缩小收入与分配的不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宋美静.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12.142-144

[2]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7.45-47

[3]刘碧云,杜芸.吴鸽.基于投入产出的江苏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24.17-19

[4]李萌,王勇.新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及对策[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45.87-91

篇8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造就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始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及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并引起广泛注意。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机电一体化技术新篇章;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勃勃生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坚实基础;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分类

1.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各种信息资料之间交换、运算、存储、判断和决定以及专家系统和智能网络都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2.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就是机械技术。它和机电一体化相互促进,完成了结构和功能上的改革,同时它的重量减轻,体积相对以前更小,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它的性能指标也更加的适应人类的需要,努力地利用高科技来更新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3.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先进性系统的设计然后再经过仿真调试,它可以进行高精度和速度的控制,还能进行自我的调制、诊断和修补。

4.系统技术。系统技术是以整体趋势和目标为基础,利用整体概念组织和各种相关的技术,利用总分的观念来将整体分成为好多有一定关联的小单元,其中的接口技术是纽扣是实现各小部分进行连接的保证。

5.感应技术。现在的感应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机电一体化也应用了感应检测技术。要想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传感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向人类的皮肤那样,是整个系统的感受器官,而且他的功能越是强大那么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在理论得以控制上,让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在这其中还有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生命科学等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它虽然不能达到人类那样的水平,但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判断和逻辑决策。当然,要想真正的像人一样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进行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2.模块化。模块化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实现机电一体不仅可以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对于任何机电一体化化的企业,模块化将带来一个美好的前景,并且它的潜力是无穷的。

3.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的趋势也无可阻挡,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无疑会畅销全球,而且网络化可以在一定基础上促进智能化的应用,他可以以计算机为中心把一系列的家用电器连成一个系统,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4、微型化。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产品都在走向微型化,机电一体化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机电一体化正在向微型精确的方面发展它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绿色化。绿色环保是世界的主题,现在的环境状态是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的呼声更加高涨,时展的要求是可以设计一不污染环境的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让绿色路线在产品中一路畅通,这也就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

6.人性化。人性化是各类产品的必然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具有一定完整性能的基础上,对于外观设计以及它的外观视觉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可以让产品与外在环境更加的适应,让人们使用产品更加的贴心,更加的自然,更接近生活习惯。

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之间深度结合,并且与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所以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

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人们开始注重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创新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展开了国际贸易中技术创新影响作用的研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外贸易中创新技术的应用。如何通过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成本的最大程度节约和企业生产产出效益的增加,以提高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成为各大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指的是企业通过应用一些新的知识、技术以及工艺等,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以及经营管理的模式,以实现企业生产品质量的提高,或者是通过运用新的技术,研发出新的品牌和提供新的企业服务,以此来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1]。客观来说,所谓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企业从新工艺设想、新产品研发最终到新产品的市场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本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科技与经济实现一体化的完整过程。将其再细化的话,就是新工艺或者设想的产生、研究以及开发,到最后实现其商业化生产等一些列的完整活。因此,技术创新就是科技进步和应用创新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技术创新的核心包含着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两个环节。

二、技术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技术创新改变了我国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

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改变。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开展,我国的国际贸易过程中,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传统的许多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所占比例在逐渐减少,而一些高附加值,且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其所占的比重却极大提升。其次是技术创新的不断开展,使得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速度发展迅猛,发展趋势良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开始,由于技术创新的应用,各国服务业通过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中,我国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长足有力的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最后,技术创新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勃兴[2]。由于新技术、工艺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竞争的实质,转变成了相互间技术水平的竞争。因此,作为一种市场贸易中非常特殊的商品,技术的交易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技术贸易的发展和贸易额的增加。

2.技术创新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对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以及国际分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技术创新通常能够较快地引起产业结构的变革和调整。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能够实现社会分工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国际分工,最终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实现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对改变我国产业结构,对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以及我国对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及效益

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及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项创新技术在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及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最为主要的代表之一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实质,反映的是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她的出现和应用,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式等,实现了我国对外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及效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4.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国际产品的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国际贸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一个国家所出口的产品,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企业自身极其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优势和相对价格。产品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具有的比其他国家出口产品更具优势,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势。而技术创新是保持一个国家产品优势的基础,具体体现在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的净出口增长,及其相对价格低的优势。而这一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该生产国的各生产要素的应用效率。其中,提高各国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对促进我国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对外国家贸易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要实现以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最基本的一个途径就是实现技术创新。它同时也是我国国际贸易长足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我国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使其不断的优化升级,还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国际分工,提高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成功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长期、稳定和快速的发展,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58-02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技术创新既依赖于本国技术研发,同时也受到国际贸易的深刻影响。而国际贸易对促进中国技术创新愈加重要。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获取相应外部技术,带动中国技术创新,从而不断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强企业与国家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在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如Grossman和Helpman(1991)研究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引入高质量多种类的国外产品或中间产品能够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一些文献也从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如Narula(2004)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对于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很是缺乏,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从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为中国加快国际贸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价值。

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Kruger、Corbo、Kuznets等通过研究表明国家的开放程度和该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yrquin和Chenery实证研究揭示实行实行外向型政策的国家要比实行内向型政策的国家每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要高出6‰,而平均年产出增长率要高出1%。因此,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放开了对内贸易的诸多限制,贸易往来有力地贡献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的商品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在国与国之间知识快速传播,降低了闭门锁国的科研成本,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存量,由此带来新产品开发成本大幅下降,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可否认,中国的商业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中国大量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国际贸易能够积极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国际贸易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信息传递,扩大了国与国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增进了彼此的文化及习惯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了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关技术指标,为研发适合本国的产品技术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2.国际贸易能够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的商品中,既有成品,也有中间产品,某些中间产品在中国是很难生产出来的,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引进来中间产品的技术,通过研究,可以形成本土化的技术,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另外,难于生产的中间产品用于生产终端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中间产品成为贸易商品,有利于终端产品的生产厂家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减低产品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国际贸易有利于收集用户对技术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用户使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后,通过畅通的营销渠道会积极提出使用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实践证明,贸易量与建议的数量成正相关的关系。

4.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加速技术创新。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体现在增量贸易的区域选择方面,受到特定区域国际贸易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区域国际贸易量增多,贸易交流发生在此区域机会更多,因而会带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从而促进该区域的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集聚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来进行投资,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北京的中关村。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篇11

【关键词】成分输血;体会;注意事项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开展成分输血以来,累计成分输血215人次,主要使用悬红细胞和血浆,其中红细胞198人次、血浆156人次、最大红细胞输入量(个人抢救)8-10单位15人次、最小红细胞输入量1单位。共出现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2例、术中广泛渗血2例、消化道出血不止1例。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经解热、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中2例术中渗血病人及1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均有大量输注悬红细胞史,经输注同型血浆后出血逐渐停止,1例消化道出血转上级医院明确为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行胃大部切除后治愈。

2 讨论

2.1 输全血是外科抢救失血性休克(外科手术、消化道大出血、外伤急性失血)、感染性休克等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前二者经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均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最严重、最危及生命又不易救治为溶血反应,随着目前基层医疗水平提高和先进检验设备投入,极少有溶血反应的发生[1]。

2.2 成分输血优点多,不良反应少,一定程度上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在临床中广泛开展。我们必须严格掌握其各成分血的适应症,从而合理掌握成分输血原则。如: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出血浆后的高浓度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的高达0.90。是临床使用最多的成分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但悬浮红细胞内也不含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再由于原抗凝保存液被大部分移出,所含葡萄糖量很少,不能保存,故必须加入适量添加剂才能克服这些缺点,二者均致其失去凝血功能;新鲜冰冻血浆(FFP)适应于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浆、白细胞等成分这里不一一详述。

2.3 通过上面阐述我科出现的2例术中渗血病人及1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均有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史,未及时输注血浆,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此在基层医院,在没有监测凝血系统条件时,抢救大出血患者时,在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及时输注血浆,避免继发性出血的发生。

3 注意事项

3.1 严格掌握成分输血适应症,有效利用血资源,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严密监测患者凝血系统。

3.2 严格执行输血前查对制度,加强责任心及血源的保存和管理,严格执行采血、储血、输血的规章制度,避免细菌污染反应及溶血反应。

3.3 严格控制输血的速度及量,避免循环超负荷,甚至心力衰竭。

篇12

接受美学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从先前一直被忽略的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艺术作品。这一理论的基本取向是把作家作品逐出审美释义中心,根据效果历史和期待视界的理论把重心转向了读者。它认为读者根据文本重新创造才能构成完整作品,作品的价值与意义需要读者的审美经验对其理解和解读。由此,接受者即读者的地位被抬升到与创作者和作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了三者之间的民主局势。接受美学把艺术引入了接受者阶层,是由于其理论视角的转换。读者进入作品本体,不仅使接受美学突破了文本中心论的樊篱,也突破了它自身设定的作品本体论的新的界域,这是“读者”自身的性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产生的。这些变化最终使艺术与平民和大众的距离感更近了。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几个概念及其产生的两种变化

变化之一 :形成对话式交流格局

审美接受之所以称为接受,首要条件就是对话,既有主体对客体的接受,又承认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接受美学即如此,提倡审美接受不是一种作为客体的物的对象性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在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中,创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而作品可谓客体,是创作对象和接受对象。如果将客体虚化、淡化,以至于把它置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主体对客体只有任意摆布,其结果则是完全忽视了审美认识中常见的主体按照认识规律和审美规律主动接受客体制约,从而深入客体内部结构复杂的顺应过程。这是旧有的臣服式交流方式。传统的审美接受理论认为艺术是一种完全独立于读者而存在的客观认识对象。两种审美接受交流方式如图所示:

传统美学的交流方式: 创作者 作品 读者

接受美学的交流方式: 创作者

?? ??

作品 读者

由此可见,传统的审美接受交流方式具有单向性,是一种单维视角,而接受美学的交流方式则具有多向性,是一种多维视角。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有利于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过去的美学理论研究只重视作家、作品之维,而忽视了艺术的接受和影响之维。而作者 ― 作品 一 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艺术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艺术活动的能动主体。接受美学的倡导者之一姚斯说:“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造力量。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动的参与介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只有读者,才能使作品获得新的规定性存在。这无疑极大抬升了读者在审美接受活动中的地位。

接受美学理论“文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体现在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伊瑟尔沿袭了英加登的阐释学概念)概念中,召唤结构一般呈现两种结构:“空白”和“否定”。二者都使文本呈现一种开放状态。其中“空白”对于作者来说是为了结构的需要的特别省略,而对于读者而言则具有暗示作用,它召唤读者将文本每个部分结构连接起来。空白的模式结构赋予了读者这样的角色――在阅读过程中与文学作品进行对话,这给读者许多参与创作的机会。如伊瑟尔所言:“通过阻碍读者建立文本的连贯性,空白把自身转化成激发读者观念化的动因。在这种意义上说,空白在文学交流中发挥的是一种自我调节结构作用;它们所悬置的东西转化成了推动读者想象力的力量……。”

艺术不是一种指向客体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在艺术活动中,接受美学认为艺术是一种处理主体人和人之间相互认识,相互解释,相互说明的活动。正如姚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关系性质。传统的美学理论往往把艺术活动仅仅看成艺术创作过程,将其作为一种片面的对象性研究,只考察作家和作品,而忽略了读者与作品的交往活动研究。这便形成静止的平面式的交流关系。相反,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三者关系则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交流关系,具有深度性。文本的意义通过人的解释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人的理解意向性结构中。正是读者的解读和阐释,才打破了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抽象性变为具体化。读者经验与本文结构互为主体,相互阐释,相互生成。

变化之二:激发接受者的主动解读心态

两种交流方式对文本的解读心态是不同的。传统美学中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被动的,因为文本的创作者并不关心这一点,对其持一种漠然的态度。于是艺术往往被认为是“空中楼阁”。读者形成了对文本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习惯。相反,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文本进行解读。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是充分调动了其主体能动性,读者会主动协调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激活自己对作品(文本)的感受力,对作品(文本)形成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同时也带有再度创造作品的因素。我们可以设想这种再度创作,它渗入了读者的人性和文化因素,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是特有的,与曾经的作者的文本相比是一次文本的升华和深化。可以说,在这里读者是被创作者尊重的,作者,作品(文本)和读者很自然得形成交流互动关系。姚斯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学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因此,主体(作家与读者)通过对象(文本)而互相沟通,因为,理解总是一种对话的形式,是一个在其中发生交流的语言事件。若要解释这些文本,便要与它们进入一种对话。通过文本的理解,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便不再成为互不相连的两个方面,而构成艺术交往活动不可或缺的两维。作家和读者是艺术交往活动过程形成了主动交流的态势。

在接受美学中提出“期待视野”的观点,可以说明读者解读作品的主动性。所谓“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所处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什么人”和“怎样为人”的问题,也是创作的群众性和时代性问题,读者被赋予对作品解读权,于是对作品形成了期待视野。那么,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期待视野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读者的期待视野缩小。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一部作品的期待视野允许人们根据它对于一个预先假定的读者发生影响的种类和等级来决定它的艺术特性。假如人们把先前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描绘为“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读者审美经验具有一种使人产生潜在反射审美态度的机制。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阅读中存在一个“审美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时,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制导作用趋近为零时,接受者则对作品漠然。这种“期待视野”促使读者对作品去主动解读。

读者的审美接受的求新求变导致作者对作品(即新文本)的不断推陈出新,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对旧形式的作品加以扬弃,对新形式作品加以激赏。但是,新作品崛起是以先前已完成的作品为背景,尽管成功的新作品可以达到某个文学时期的“峰巅”,但也会很快变得习以为常,直到具有更新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崛起,这样形成一种历史的连续性,而新旧形式的对立也能使人们认识到它们特殊的调节。这种调节不仅包括作品与接受者在互相作用中的意义生成,而且包括读者的接受和评价,反过来去影响作者的创新。因此,“文学接受并非是对作品的单一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反作用”。由于读者的接受对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创作意向进行了检验,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判断标准反馈到了作者的创作活动中,所以作者就不可能再走司空见惯的旧路,他只能不断地创新,主动地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因此 对作品解读的目的不在于复原作者的原初意思,相反,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求索同时是读者生命意义的不断赋予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读者通过作品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作品成为一种潜在的引导力量,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性方式和行为方式,生成新的生命感性和理性,对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提出疑问和挑战。“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在接受活动中,艺术给予人们一种对世界的全新感觉。可见,读者对作品的主动解读刺激了作者对新作品的创作。更为有价值的是作者消除了创作的盲目性,其作品有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否定”是“召唤结构”中的另一个概念。其意义是指对读者的给定观念给予冲击,在读者的观念上形成暂时的不协调,形成对文本的陌生化,从而激发读者的参与欲望,满足自身的心理平衡,形成第二文本。伊泽尔认为: “文本并不单纯是给定的文本特征,而是一种能够使读者从他习以为常的惯例框架中挣脱出来的结构,……读者只有在陌生的环境中,而不是在他固有的条件下,被迫形成文本的意义,他才能把他以前在有意识的心灵中无法系统表述的他的人格层次揭示出来。”召唤结构中“否定”的陌生化所带来的文本的不确定性,激发了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主动性。

二、接受美学的市场价值影响

篇13

交响乐起源于欧洲,其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交响乐一词的广泛运用,是在1619年普雷托利乌斯发表了论文集《音乐大全》之后。交响乐发展史上涌现出一批才华出众的作曲家,他们为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通过自身的独特见解、情感思想、艺术才能、审美取向以及艺术风格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音乐财富。

一、交响乐的艺术风格

交响乐是通过组织音乐实现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进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反映现实社会。艺术风格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整体性的艺术特色,是由艺术家的个性以及作品的语言与情景相交互而形成了。风格的形成既标志着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走向成熟,也标志着其艺术作品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奠定了近现代交响乐的规范形式基础。莫扎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优美和逸的特点,而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则更多的体现出其内心的丰富情感以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他的作品往往会带给人心灵的震撼。随着浪漫主义风潮的兴起,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波兰的肖邦、俄国的柴可夫斯基以及匈牙利的李斯特等人,都更加注重交响乐的内在情感,他们主张将自己的心灵融入交响乐的形式与结构之中,赋予音乐灵魂,进而带给听众悦耳的享受,与作曲家产生情感共鸣。

史上著名的交响乐无一不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奥地利莫扎特的四十余首交响曲流畅、清丽并且结构工整;海顿的一百二十余首交响曲内容明快悦耳、结构严谨纯正;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感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勾勒出革命思想的风起云涌;柴可夫斯基的六首交响曲则蕴含了哲学意味;舒伯特的九首交响曲妩媚秀丽、细腻缠绵。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艰苦积累,逐步形成。由于作曲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民族与时代中,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会受到包括政治风云、民族欣赏习惯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生活背景相似的作曲家往往在艺术风格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一般而言,时代精神越鲜明,艺术风格的时代性也就愈加明显。

二、交响乐的审美特征

(一)情感性特征。交响曲是一种声音的语言,它的每个音响以及节奏都传达出各自的情感,使听众产生联想与共鸣。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与他一生的坎坷经历紧密相连,描绘出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与乐曲中喷薄而出的气势与节奏,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中华民族经过苦难,顽强的屹立,从中感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通过对于乐曲的感受,我们也能够理解冼星海的思想追求。

(二)秩序性特征。交响曲音乐具有建筑性特征以及数理结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交响曲作品,一方面包含了严密的计算,通过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建立起了和谐的音乐秩序,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作曲家对于单音、乐句、乐节、乐章、乐思乃至整部交响曲比例与相互关系的安排,例如乐曲通常安排在黄金分割点。如果没有精确的计算域安排,乐曲就会变得混乱,而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与其他音乐相比较,交响乐在形式上更加完整,能够充分的展现重大题材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内在性特征。内在性特征,即音乐能够为人的听觉而感知存在。所谓闻其声见其人,心理学上将之称为通感。一般而言,音乐通过暗示、模拟、联想以及类比来实现造型设置。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就是以管弦乐队齐奏来展示伏尔塔瓦河的波澜壮阔。由于乐音具有波浪形的特征,因此很难带给听众清晰明确的具体形象,在表达主题时,通常会绕一个弯子来突出主题。由于音乐无法为我们触及,因此,在交响乐欣赏时,联想与想象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听众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修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同一首交响曲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四)三度塑造性。第一,作曲家利用音乐语言,通过乐谱来为音乐造型。作曲家第一环节的创作,是作者创作意图与情感思想以及作曲技巧的巧妙融合。第二,作曲家的作品必须通过表演来得到欣赏,不用演奏者对于乐曲的不同理解会使其使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来演奏乐曲,从而产生相异的艺术效果,音乐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艺术修养以及自身的情感追求。第三,表面上,听众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实际上交响曲的最终审美就是体现在听众的创造性审美当中,人们对于交响乐的创造性思维功能逐渐认识和利用,发挥了交响乐更大的审美作用。

篇14

关键词:香榧;栽培技术;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6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01

香榧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主要产区浙江省诸暨为例,年平均气温为16.50℃左右,年降水量约1600mm,雨量以5~7月为最多,11~12月最少,初霜期在11月上旬,终霜期在3月中旬。香榧在冬季有相当抗寒力,最低气温骤降至-15℃,未见其受冻害。春季开花期多雨,影响授粉,以致落花。5~6月梅雨季节如雨水过多或过久,易引起严重落籽。

1 采种与嫁接苗的培育

1.1 采种与催芽

白露”至“秋分”,当假种皮由青绿色转为黄绿色,并微微开裂,种仁衣呈紫红色时采收。采回后,选取老熟的作种,剥去假种皮,即用湿沙贮藏。长途运输要用竹篓,篓内一层种子一层苔藓,保持一定的湿度,并防发热。一般每100kg香榧出籽40kg左右。种子450粒/kg左右。

香榧种子休眠期长,据浙江林科所的研究,其原因属于胚的分化不完善,需要一个后熟过程。因此,在播种前应进行催芽。浙江诸暨林木良种繁育站在播种前一个月,选东南向墙脚或向阳场地,用湿沙与种子相间层积,堆高50cm左右,上架凉棚,保持湿润。春节前一个月进行翻藏,当种壳裂开,胚根开始外露,取出播种。未裂开的种子,继续催芽,发茅率可达80%以上。经贮藏还不发芽的种子,取出日晒1~2h,以种壳顶端有的开裂为度,再行催芽,则发芽率更高,出苗更整齐。

1.2 砧木培育

在产区常用天然苗生长到5~10a,直径10cm左右就地进行嫁接,或先在造林地上定植4~5a生的野生苗,待生长几年后再进行嫁接。在圃地嫁接应先进行育苗,培育实生砧木,选排水良好的圃地,施足基肥,不要施容易发热的肥料,以免烧伤胚根与胚芽。苗床宽100cm,“雨水”至“惊蛰”播种(条播),条距30cm,株距5cm,种子横放干播种沟内,用种子40kg/667m2,覆土厚度1.5cm左右。“清明”至“谷雨”幼苗陆续出土,及时搭棚遮荫,荫棚需有20%的透光度。一般“白露”以后拆除。当年生苗高20~25cm,地径0.3cm,产苗10000~12000株/667m2,留床培育l~2a,即可嫁接。

1.3 接穗采集与运输

香榧嫁接多采用挖骨撬皮接,成活率达90%以上。从生长健壮、结实旺盛、种壳较薄的香榧母树中上部,剪取向上直生、粗壮、顶芽健全、组织充实的1~2a生侧枝作接穗,长10~15cm,一般具有3个分权,接穗叶片不要除。装运时把接穗和湿苔藓层层松装,不使外露。接穗一时嫁接不完的,用湿沙埋藏于阴凉处,梢头露出,上盖苔藓,可贮存20d。

1.4 嫁接季节与方法

4月初在砧木离地面3~4cm的地方截去,并摘除萌蘖,修光切面。再将接穗下部的叶片摘去,在正面斜削一刀,约削去木质部的1/2,削面长2~3cm,翻转接穗,在相对的一面小心地刮去表皮,但不能露黄见骨(木质部)。然后在砧木截面的1/2处用刀锋稍向外侧下切,深约3cm,取出刀,剥离砧木皮层,将木质部剔除,插入肖Ⅱ好的接穗,使“皮对皮,骨对骨”,最后用绳子扎好即可。

1.5 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后,培细土成馒头形,只露出顶芽,搭棚遮荫。“秋分”前后,拆除荫棚,拨开壅土,露出接口,接穗抽出的新梢幼嫩,应用小竹竿逐株支撑扶直。松土、除草及追肥,和一般苗木相同。2a后,嫁接苗枝条已经挺直,高达60cm,即可出圃定植。

香榧在苗期,雌雄株很难鉴别,要用雄株嫁接一部分苗木,以供搭配栽植。香榧幼苗根系是幼嫩的肉质根,宜带宿土移植,或采用容器育苗移植,以保证成活。

1.6 扦插育苗

浙江省诸暨林木良种繁育站在夏季用嫩梢扦插育苗,成活率达50%左右。夏季扦插苗,当年只扎根,第二年春天才抽生新枝。扦插当年须架荫棚并适当浇水,以保持苗床湿润[1]。

2 造 林

2.1 造林地的选择

根据产区贫下中农经验,栽培香榧的林地,要选择“临风、向阳、多雾”的山谷、山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

2.2 造林密度

根据经营目的而不同,以采收种子为目的,每20株/667m2

左右;以经营用材林为主的,用实生苗造林,每200株/667m2

左右。

2.3 林地整理

造林地应在冬季进行全面开垦整地,定点挖穴,穴径1m,深50cm,穴内施入腐熟厩肥5kg或草泥灰5~10 kg,肥料应和表土拌匀后施下。

2.4 定植

定植时间以3月为好,选择雨后阴天起苗定植。栽时须做到栽正、舒根、位正、打紧。如遇天气干旱应浇水数次。最好带土定植。并注意在上风口适当配植雄株,以利授粉。

2.5 抚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