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3 11:02: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健康教育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北京市京源学校从1996年建校以来就对青春期性教育非常重视,应用多种途径开展性教育工作,通过固定的心理课对初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学校在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修订与实施”课题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编订了《初中生同伴性教育》校本教材。教材包括性生理与保健、社会性别、异往、亲子关系、婚姻家庭等内容,学习方式有学生主题报告、教师引申提高、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等。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从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需求入手,调查了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对性教育课程开展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需求。
1.分析学生性知识方面的需求,及学生目前了解状况与初中阶段性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学习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或方法、学习困难和学习愿望。
2.确定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及以往青春期教育有关文献研究,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内容包括:性生理与性保健、性心理与性调控、性道德与性社会、性审美与性文化、性自护与性法制这五方面。
3.青春期性教育实施方式
本课题根据对学生参与性教育方式的需求进行调查后,拟定实施方式为:教师讲授,同伴讲授主题报告,角色扮演情景剧,热点话题讨论,教师推荐书目学生看书自学,观看性教育影片,专题讲座,专家咨询,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办墙报手抄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1.确定学校课题实施纲要,确定初中生青春期教育以学生教育为主,家长沙龙活动为辅的方式。在学生教育方面,确定了四个主题:基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及调控、性别平等、性保健,家长沙龙则从亲子关系及性敏感话题讨论两方面入手,促进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关注和辅导。
2.对学生进行访谈,包括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情况,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对两性心理的认识,自我保护,性知识的来源,家庭性教育状况以及对青春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
三、研究的主体――青春期教育课程
课程干预是《初中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研究》的主体部分,分为六个版块:包括青春期心理课、生物渗透课、青春期讲座、主题班会、学生自主活动(书籍、手抄报)、亲子活动课程,详见表1(见下页)。
由表1可见,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1.多种干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达成合力。心理课侧重性心理及调控,两性平等的性别权利,自我保护,性价值观的引导;生物渗透课侧重讲解性生理知识;青春期讲座深入探讨男生、女生青春期变化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主题班会和亲子活动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各取所需继续学习,通过青春手抄报、心理剧排演等深化教育效果。
2.视频赏析生动形象。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青春期变化,发现自己的困惑是普遍现象时能降低心理负担;能形象地理解胎儿生命过程,对父母的感恩油然而生。
3.每节课教师都会设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如护蛋行动,学生通过分享一周保护鸡蛋的感受,体会做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起到了感恩父母和做出慎重决定的教育作用。
4.利用学校班级和年级图书角,推荐摆放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征集《读后感》和《书目推荐》,促进学生自发学习。
四、研究效果
1.学生、家长、班主任反馈
(1)学生提高了对于性生理知识、艾滋病、性观念、自我保护以及青春期教育重要程度的认识,尤其是在认为需要开设性教育的年级的选择上,干预后学生认为在初中以前就需要开设的人数比例提高,说明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学生对该内容的重视。
(2)全部家长认为,开展青春期生理知识的介绍,异往等内容非常好,希望长期开展下去。
(3)班主任认为,本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在男女生交往方面帮助学生相互融洽,促进了班级团结。
2.教师发展
教师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书籍、文献,对性健康有了全面了解,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国内外专家讲座、主题研讨会、课题校间交流、说课比赛等活动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青春期健康教育新问题,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再是简单地解决学生青春期问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显著提高。何虹录制的《呵护花季 绽放青春――识别、防范“性骚扰”》被收录到“全国大型教育与心理典籍系列”书系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北京市健康教育获奖案例集》中[1]。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关系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3]甘昭良.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特有的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约有15%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做出逆反和偏激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俞国良曾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是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其心理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尚未成熟。初中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素材。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对案例切入点,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可提供以下案例:初中生李某学习努力,原本成绩很好,但进入初中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害怕同学超越自己,也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这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成绩一日不如一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案例,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用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随意使用案例,否则就会导致案例与教学脱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为中小W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课程建设作为《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提升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重视,并培养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细目把握不清,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选择过于宏大的主题――情绪,但对具体是讲情绪觉察、情绪表达还是情绪管理,却茫然不知,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过情绪课的分类;还有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课教学主题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偏差,如小学、初中、高中在情绪主题上选择一样的教学内容,都讲认识喜怒哀乐,学会调节情绪,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及需要,比如在高中讲“如何提高注意力”,就完全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教师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是对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缺乏了解,关注学生不足;二是对《纲要》中各学段的主要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5]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摘 要】由于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农村的教育水平一直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心理教育,一直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农村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由于农村的师资水平比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思想意识上比较忽视心理教育,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却又得不到正确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农村初中生出现自闭、自卑、自杀等问题。【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前言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城市的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开来,同时在教育程度上不断深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开展,导致农村初中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与人相处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基本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近几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初中绝大多数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同时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代为进行心理课程的授课,关于心理健康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没有统一印发心理教材,只是由老师进行口头授课,学生进行听讲,没有硬性的考试要求。总之,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开展,同时在授课形式、授课内容上也要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的教育中基本属于空白。2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的困难2.1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的心理教育起步比较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也比较少,那些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育的老师大多数留在教育条件较好、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城市。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愿意去。虽然国家针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是辅导,但是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教育经费有限,很多学校不愿意将经费用在心理老师的培训上,由此造成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心理老师都是上了年纪或者根本不是心理专业的老师,开展的心理教育也只是走走形式。2.2在思想意识上错误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农村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思想意识上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硬性的纳入到中考的考试范围内,很多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作用,不能提升学生的主科成绩,反而浪费时间,同时,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心理课程的开展,当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事情。同时,很多人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概念,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空白的原因之一,因此,改变他们这种愚昧的思想意识是进行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同时要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区别。3开展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3.1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各地教育学院应组织专家定期举办适合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这是解决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教师问题的根本办法。由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是比较合适的。此外,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应深入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农村初中学校也应积极主动参与理论工作者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得到理论工作者的指导这是目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方法,也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不能仅限于专业教师,应该对所有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3.2建立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指导和监督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因而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在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宣传工作。要搞好宣传工作,单靠心理学理论工作者的自发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因为要大面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政府部门的介入,才能使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结束语总之,国家要在政策上鼓励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在经费和师资培养上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支持。【参考文献】[1]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M]. 上海出版社,1990.[2]钟 青主编. 青春期知识手册[M]. 中原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身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目前很多学校并未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心理、法律和政治素质,可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的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许多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学习障碍或学习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加以重视,除了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外,更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从而易于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家庭环境、性格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自卑、封闭、自私、嫉妒等心理,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2.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属心理科学范畴,侧重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在宏观方面给学生一个智力和思想的标准。不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仍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思想品德教育若忽略了学生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空洞、流于形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教材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从不同的方面融入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交往艺术新思维”等就分别从家庭、学校、同学、朋友等多个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如何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以解决学生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等心理问题。由此可知,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若缺乏好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让学生取得心理认同,从而就无法切实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具体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方法有两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而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便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如:在讲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学习压力,如果有,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然后让他们摆擂台分小组辩论学习压力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习不能没有压力,需要理智对待学习压力。进而我再把学习压力的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压力,要正确对待它。这样,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辩能力。
(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老师错了允许指正。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表演等校内、校外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初中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困惑,减少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从而让他们开心快乐地成长。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一)学校和家长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初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所以学校和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很多教师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霸占”过来,为学生补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还有很多学校即使开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当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过是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之后,留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仅是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家长更是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他们开始迈入青春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极其不成熟,容易冲动,逆反心理严重,并且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很不稳定,过于敏感,一点小事也会让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反应,而且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尤其严重。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学校必须安排充裕的课时,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对于其他教师占用思想品德课的现象坚决予以杜绝。其次,教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身作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正能量的影响。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能掌握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帮助。在农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学校,更应该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教育部门要下达相关文件,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力求学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办法为其解决,让其健康无忧的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紧密联系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让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其次,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不良情绪的堆压,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对于敏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认可和尊重,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就一定会让他们更有自信。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制定一份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心的评测问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凭借第一直觉进行作答。然后在评分后,教师针对不自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解决他们自卑的心理问题。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设置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生活会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实验、心理健康对话实验等教育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得比较密切,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4]14号文件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渗透;英语教学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而英语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学科,有必要深入理解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英语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复杂活动,这是由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如单词的记忆,文章的理解,知识的干扰和迁移,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个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使他们心理品质优良,百折不挠,在苦战攻关克服困难的征途中获得了乐趣,体会学习的美好,从而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
二、什么是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英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思路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现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能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诸多不利因素。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去实践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灵活自如地应用语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用英语进行交际,这种口语交际不仅是一种口语的练习,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写好作业批语,运用激励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作业批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知识的直接输入又融入人的美好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使师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使师生引起共鸣,使其在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动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批语上简单的写几个鼓励的词,如“Good!”,“Great!”(很好)“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Come on”(加油!)“You are the best.”(你是最好的)等。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的批语。比如说,对上课常常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他“Why not answer questions in class?”,对害羞的学生,我们可以写“Don't be nervous,I believe you can do well.”等等。教师的作业批语可以鼓励和关怀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也应是每个英语教师的素养之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田雪梅.《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英语报教研版》英语初中教师版第34期总1144期第9版.
[3]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1999,(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在学校教育目标中,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却又有着一致的终极目标,这就为两者的同构共建打下了良好的内在基础,使得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变得更为容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到当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的现实,深入思考如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这就是说明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需要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二者教育内容中的共同点。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时,无论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过程中,都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出发进行关注,但是两者又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进行解决,而德育则主要是对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进行解决。
(三)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将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下去,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在校相关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熏陶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
(四)二者遵循共同的教学规律。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品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理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例如:在《相逢在花季》中,正确的异性同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当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认识男女在省力、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去认识异性之间的情感、交往以及友谊。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相处、了解以及解决困惑。
(二)德育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对于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的进行改变,使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维护人格尊严》中就提到晏子使楚,就强调了晏子不畏强权,坚决不从小门过去,并说:“”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这就教会学生要懂得运用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任何的极端手法都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
(三)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例如:《我是中学生了――适应学校新生活》,就反应出一个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一个心理过程,当每一位新生进入校园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情绪,作为老师应当了解到学生所想,让学生善于处理心理方面存在的影响。不要过多的在乎以前自己怎么怎么样,要把握今天,面对未来才是真正的中学生。
(四)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2],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例如:《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教会学生要懂得互帮互助,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要学会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好,真正体会到给予别人好处,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一份“安心”
综上所述,只有借助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和德育过程众加强对心理健康教的渗透,实现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再到教学实际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心理健康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心理健康纳入了学校德育体系,并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重要任务。这一规定无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还是教学实际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笔者对七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如下归纳: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八年级学生处在青春期过渡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习分化、同学关系等各种心理矛盾;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如何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以上这些都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正确认识自己;(2)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3)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4)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5)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6)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7)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8)学会区分情趣与兴趣,追寻高雅的生活;(9)了解好奇与从众心理,学会自我保护;(10)学会拒绝不良诱惑;(11)积极与教师交往,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12)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宽容、谦让、合作和共享等社会行为;(1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4)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对学习、事业的坚定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形成健康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我们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为例:七年级上下册共有16课,分别是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学会拒绝、保护自我、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为坚强喝彩、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可以看出,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八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中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把握学生心态,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该在课堂中营造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品德、智力、心理不健全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讲有机渗透。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其次,要讲究适度渗透。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5~15分钟时间)。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
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适当巧移植。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资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的移植,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新课教学的环节,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演小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1)心理测验。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2)角色的"移植"。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进行思考和体验,揣摩该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短剧表演。例如:在讲《老师伴我成长》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在超市遇到老师打招呼的短剧。让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老师打招呼。让学生懂得和老师打招呼的正确方法。换位思考表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正确对待自我。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被别人起过外号,是否被别人捉弄过,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3)示范的作用。示范是一种借助于榜样来学习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认识到信念、精神的作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榜样的精神化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
(4)合作学习。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例如,第二单元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青春的词汇和显示青春活力的图片,再让学生诵读歌颂青春的优美诗歌和散文,并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青春的美好。在这一课时中,主要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使一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也能够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本身和学科教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且它确实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将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定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林崇德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7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结合体育教学,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健康课堂,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难题。本文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进入初中,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缓慢,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心理特点如下:
(一)初中生不会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点评教师,如果教师的优点是他们所向往和崇拜的,就会对该教师产生喜爱感,对于这位教师的科目,会努力去学习。
(二)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喜欢新鲜、具有个性的事物,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
(三)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初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评价问题。
(四)身体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自己支配自己,要求成人尊重他们。
(五)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逐步定向,导致他们开始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等原则选择交往对象和朋友,且十分看重朋友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拥有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人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监督并被学生所模仿。因此体育教师应通过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考究等方面不失时机地表现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意志品质,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此外,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体育教师应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对待教学,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感染每一位学生。
(二)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技能基础等选择教学内容,且内容不能局限在教材上。教师要善于挖掘一切可以用的教材,改进传统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了解不同的体育项目。教法则要体现多样性和多选择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多选择性则是指体育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既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自然会对灌输式教学模式颇为抵触。因此,体育教师应学会放手:如在课的开始阶段,不采用传统的集体操热身模式,安排小组长,让学生分小组自己编动作,自己练习,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做出改进;基本部分的技能学习,不拘泥于一味的教授,而是先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方式完成,待学生带着“为什么我做的没他做得好?为什么我做起来显得那么别扭?”的疑问积极模仿教师的正确动作;游戏的进行放弃传统的教师定玩法、教师定规则,让学生自己想,思考什么样的游戏玩起来会很激烈,什么样的游戏可以应用和巩固本课内容。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既活动了身体,又活跃了思维,真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驰骋在体育课上。
(四)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须掌握好度,既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从平常的言谈举止做起,不论是一般的谈话还是对学生批评教育,都要态度和蔼亲切、语气温和感人,批评要注意采取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要体现对学生的批评完全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从朋友的角度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对学生之间的友谊加以肯定。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很单纯,一旦结下友谊就很难改变。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也不例外。如果小群体中的几个人都很积极上进,他们就有可能从交往中更好的完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如果其中有一个或几个自由散漫,就很可能导致群体中本来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孩子也被影响到。因此教师要多观察,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在不否定学生之间友谊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积极交友。通过交朋友取长补短,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提升自我。
三、小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则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结合学生心理及身体发展规律,想办法运用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动向,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