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科学技术的性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11:02: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的性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性质

篇1

【关键词】技术;系统方法;开拓创新;横向科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0―03

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研究属性及研究方法是其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往往取决于学科性质,从科学分类的角度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探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1 科学、科学的分类与技术

对于“科学”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关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体系。

依据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科学区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如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后者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如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对于“技术”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2.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科技词典》的解释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可见,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技术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2 教育技术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

(1) 从其在教育科学分类框架中的位置来看,教育技术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按照瞿葆奎主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对教育科学的分类框架,教育技术学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解决教育的实际行动问题”特点,它与“教育卫生学、教育行政学、教育规划学”处于同一层次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但同时它隶属于教育科学这一社会科学,必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2) 从中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作为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受心理学发展与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作为教育技术的父系学科,心理科学的发展深深影响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转变,心理科学作为一门具有“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1]。从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来看,美国教育技术经历了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20世纪末的视听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至今日提倡的混合式教学,此间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与人类探索自然科学原理的过程息息相关。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发展历程深深打上了自然主义的烙印。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先进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与国外教育技术交流接轨过程中,更加重视系统方法的运用,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从早期强调媒体的运用,至重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也显示出其自然科学的性质。

(3) 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来看,教育技术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来分析。

南国农教授在《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一书中指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2]”分析电化教育产生的原因时,他指出:一是心理的原因,一个是物质的原因。在这一定义中,几次出现了“教育”一词(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而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社会性。因此,南国农教授说电化教育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何克抗教授在《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一文中在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严格论证以及对AECT’05定义与94定义所作的对比分析后指出,“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3]”在此文中,何教授指出“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可见,教育技术学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作为教育技术学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科学部分则涉及心理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内容。教育技术学兼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围绕“做什么”和“怎么做”展开的,紧紧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用技术的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交叉学科。

二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属性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属性是其学科性质的具体体现,它的属性既与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特性相关,同时,它又与深深影响其发展的诸如物理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息息相关。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应当具有问题解决性、技术应用性、系统方法性、开拓创新性与客观实在性。

1 问题解决性

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索活动,科学认识的发生不是始于理论或观念,也不是始于观察或经验,而是始于问题,这是由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决定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4]。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究是学科走向成熟、逐步系统化、形成自我体系构建的必然过程,这一点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育技术学要进行科学研究,也必然从问题开始探索,进行研究,只不过其所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的问题。

从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正是教育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加速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二战时期工业和军队传统培训、教学与人才急需之间的矛盾,视听教学在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日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1998年陈至立在为《中国教育报》5月18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对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应用的强调,迎合了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解决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无疑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教育技术研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初期,主要是借助政府或外在机构等外力的推动,是被动发展;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教育技术学科的日益成熟,其已经表现出谋求内在主动发展的趋势,主动发现教育中德问题、主动加以解决,促进教育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自身学科的发展健全。

2 技术应用性

技术具有中介性,技术总处于“科学-生产”、“生产-科学”的中间地位上,它既可以是物化的技术,也可以是智能的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教育技术则在教育问题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之间搭起了桥梁,从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中可见其技术应用性。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以此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和方法;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为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供指导,两者都属于描述性理论。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依据相关的理论,以教学系统设计和媒体技术应用为核心,通过具体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系统化操作应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优化解决。可见,它所提供的是处方性的解决方案,是物化技术与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化应用,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3 系统方法性

系统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范围的并兼备多种认识功能的新方法,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普遍性等一般科学方法所具有的特征,且具有定量化、精确化、最优化、解决复杂系统有效性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方法特征。系统方法的运用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教育这一复杂领域中的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媒体技术、个别化教学与系统方法三种概念的整合形成了美国的教育技术,系统方法在其形成中的重要性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名称的变更(视觉教学部视听教学部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及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变更(AECT1963、1970、1972、1977、1994定义)中也可见一斑。

在国内研究中,南国农教授认为,“电化教育,就是……,促进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两者都强调了“教育过程”,而过程是具有系统性的,这个系统可大可小,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门课程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我们仅以教学系统为例来进行说明,教学系统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重视由教师出发的单向传递过程,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交互性更强。教育技术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单向传递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单个要素的研究,更要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反馈过程(即双向传递过程)与整个教学系统传递过程要素之间的关联研究。

4 开拓创新性

创新性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的内容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方法,可以是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是发现新规律。具体到学科研究,问题解决创新性往往能够促进学科创新性。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必然伴随着其它学科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开拓创新性是其发展的必然要义。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正是不断吸纳新鲜的思想、理论方法,用新的技术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运用,使教育技术走出了媒体中心论,进入了系统研究;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科学性;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国内80年代掀起的对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的讨论,虽无最后定论,但其吸纳国外教育技术中系统方法的理念,拓宽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近几年国内关于广义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不同角度的探讨都为教育技术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繁荣。

5 客观实在性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都是具体的操作行为,同时操作实验无论在教育技术发展形成历程中,还是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角度看,都占据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很大比重。因此,其研究成果都应当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并具有可复制性、可度量性和可控制性[5]。

三 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1 在研究范式上,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并行

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由于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果性、定量性与普遍性,一直深受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研究的推崇,并形成了“假设-演绎”的科学方法模式,这种假设-演绎往往通过实验来实现;但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育环境及教育主客体都非常丰富,许多因素是不能通过实验来进行严格控制的,解释主义具有主观性、参与性、定性化、特例性,可以弥补实证主义的缺陷,两者互为补充。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表现出两者的融合,教育技术学科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

美国教育技术05定义中加上“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进行限定,也突现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都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人,自然科学是中性的,而教育(技术)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涉及价值伦理判断问题,其研究过程及研究领域,往往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能会产生无关变量,从而影响研究。因此,在遵循以实验方法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的同时,作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教育技术学,应当与解释主义倡导的参与性观察、个案分析、生活史考察等进行有机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 在方法论上,重视横向科学及教育技术相关学科的指导借鉴作用

横向科学是在广泛跨学科研究基础上,以研究对象的共同点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工具性、方法性较强的学科。与哲学相比,两者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横向科学不象哲学一样给人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高指导,它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6]。

教育技术学正是借鉴了横向科学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实现了教育技术学观念及理论、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横向科学最新研究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的研究都可以为教育技术科学拓展新的思路。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深受其它学科的影响,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的发展都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3 重视国际对比研究,学会“扬弃”

任何一个学科,尤其是兼具社会科学性的学科,其发展的历程都深受本民族思想及历史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吸收国外的教育技术成果时,应当学会辩证分析,有目的性地“扬弃”,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时,应从美国的文化特点及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去解读,美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实用主义的工业化国家,其民族文化尚短暂,它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统。而我国则历来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借鉴美国教育技术,应学习其重视学习者的思想,同时保留我们教育思想的优点。

4 重视立足国情的教育技术学研究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立足于解决本国教育问题的,借鉴历史,吸取中国几千年来博大深邃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的完善发展。

加强电化教育史研究。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走的是一条与国外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深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重视媒体应用,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本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走向,在吸纳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同时,应立足本国优良的教育思想,如儒家学说中提出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解决教育这一深受国情影响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53.

[2]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

[3]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5, (11):3-19.

[4] 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0-42.

篇2

关键词:痕迹检验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刑事侦查

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其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不得自证其罪,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法口供取得的比例。然而,刑事痕检技术对证据的取得、犯罪的构成以及犯罪责任的追究至关重要,它既能为侦查提供线索,也能为审判提供依据,越发被重视、被依赖起来。

一、痕迹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

我国在办案中利用痕迹检验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中就有关于现场勘查利用手印、足迹的记载。而在国外19世纪中叶,就有许多欧洲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痕迹物证的利用。目前,我国对痕迹检验技术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现实公安刑侦工作中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痕迹检验技术的涵义痕迹是指事物运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印迹。一般来说,痕迹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造痕客体、承痕客体和作用力。痕迹检验技术是指,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和为处理案件提供证据为目的,利用犯罪活动所引起的物质变化的形态反映进行同一认定,以确定痕迹物证与犯罪事实关系的一项专门技术工作。[1]

(二)痕迹检验技术的分类痕迹检验技术分为手印检验技术、足迹检验技术、工具痕迹检验技术、枪弹痕迹检验技术、整体分离痕迹检验技术、牙齿痕迹检验技术、车辆痕迹检验技术以及开锁破锁痕迹检验技术等。其中,手印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犯罪现场提取手印,并从此发现、分析、鉴定与案件有关手印物证的技术。足迹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犯罪现场提取人体运动中赤足及其所穿的鞋、袜与地面等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痕迹。工具检验技术是指侦查现场过程中所发现的工具在机械力作用下使承受客体在与其相接触的部分发生变形或断裂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的技术。该三项技术在刑事犯罪侦查的过程中被广泛利用。

二、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侦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为侦查提供线索痕迹的提取及鉴定有助于确定案件或事件的性质,有助于确定作案的时间、作案人数以及手段,有助于判明作案人的个人特点以及造痕体的具体范围。例如,某市高新园区发生一起抢劫出租车司机杀人案件。在勘查现场时发现作案人有反侦查技能,作案后用衣物将车内可能遗留痕迹的地方擦拭了一遍。表面上看似乎未留下作案痕迹。但是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没有为干扰所迷惑,坚定信念,细心勘查,最后在车内不为人特别注意的倒车镜背后提取了3枚指纹。在侦查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立即采其指纹与现场提取之指纹比对,直接认定了作案人,侦破了此案。该案通过痕迹检验,经与指纹库对比,准确快速的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技术人员认真负责,全面的勘查现场,不留死角。

(二)为审判提供证据痕迹检验可作为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证据材料。[2]在某市城乡结合部一间平房内发生一起盗窃案件,报案人称被盗10万元现金,案情重大,侦技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城乡结合部居民区多数没有监控覆盖,而且人员复杂,包括本地居民及大量的外来暂住人员,这些都增加了案件侦破的难度。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房门为铁质挂锁,锁鼻被撬,门口遗留撬棍一把。技术人员没有草率进入室内进行勘查,而是在该房门上也发现分散的撬痕,他们绕行至该房间北侧窗口,在窗外的锅台上发现一枚足尖指向室内的鞋印。技术人员大胆研判,该现场为伪造过的现场,结合其被盗的10万元现金为刚刚取回的拆迁款,于是将犯嫌嫌疑人范围缩小至知晓现金的人,最后通过鞋印的比对,确定犯罪嫌疑人为这家女孩新交往的男友。该案借助工具痕迹及鞋印痕迹检验技术,最终通过对鞋印的同一认定,准确快速的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本案技术人员没有盲目的勘查现场,而是通过排除伪造痕迹,准确确定作案进出口,发现并提取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痕迹,通过鞋印的认定快速破案。痕迹的分析检验在现场勘查中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明确痕迹检验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与克服“技术万能”、“以技代侦”、“关门办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痕迹检验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

三、刑事技术痕检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网络普及范围的扩大,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案压力。刑事犯罪点多、线长、面广似乎成为亘久不变的话题。加之案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痕迹检验技术作为破案的敲门砖,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以某市公安局相关工作为例。

(一)刑事案件现场分级分类勘查落实不到位基层技术人员工作量大。以某市公安局为例,公安机关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市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以下简称市局大队)、分局刑侦大队刑事技术中队(以下简称分局中队),市局大队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制作痕迹检验鉴定报告书及指导分局中队技术工作,遇有重特大刑事案件支援分局中队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分局中队承担辖区的所有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以及简单的痕迹检验。

(二)现场勘查人员责任心不强,疲于应付现场勘查现场工作变成了跑现场,没有对所有案件现场痕迹进行细致的检验分析。两级技术人员从事现有的刑事技术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分局中队在2016年全年共勘查1431起案件现场,现场勘查人员5人,平均每人勘查286.2起。这样的工作量,导致对某些现场痕迹疏于细致检验分析。实际工作中往往仅注重了中心现场的勘查,忽略了犯罪嫌疑人的来去路线。

(三)侦查部门不重视小案,对于刑事痕检技术知之甚少或过于依赖。110指挥中心接到警情后,报到所管辖派出所,派出所认为是刑事案件后报给对应责任区刑侦中队,责任区刑侦中队认为有现场可勘的再报给技术中队。给对于一些案件,侦查员往往电话告知技术人员案发地点及报案电话后,就等待技术人员前往勘查现场反馈,没有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走访,对于案情没有了解,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缺乏目的性的勘查,做不到“短、平、快”,走了弯路,提取了一些价值不大的物证,而又忽略了一些关键物证,浪费了时间及资源。在实际中,由于前期接警人员的不重视,在报告案发地点时南辕北辙,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容易引起报案人投诉。

(四)送检及检验流程不规范现实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送检时往往只带了鉴定委托书及物证,没有做好物证的登记及检验鉴定部门的回执。导致日后领取物证时,或不好查找,或互相推诿。检验鉴定流程也没有规范化,物证在实验室流转时没有填写物证流转单,导致物证的每一步变化没有受控,对于日后法庭上检验鉴定的合法性存在质疑。

(五)从事刑事痕检技术工作人员待遇低,业务素质还有上升空间目前从事技术人员以警校毕业的正式干警为主,警务辅助人员主要负责文字录入工作。技术工作单调、枯燥,相应技术职称与待遇脱节,没有技术补助,技术人员没有归属感,属于公安队伍里的小众群体。在痕检工作时,提取痕迹物证不恰当,导致物证的损耗。例如在提取指纹时,对于减层指纹进行刷显,是不恰当的。在比对、做同一认定时,不仅对检材要求高,对于样本的要求同样重要,在捺印样本手印时,如果做不到完整、清晰,也会对同一认定产生影响,实际工作中就出现过因为指纹库中样本的质量较低导致嫌疑人指纹没有进入候选列表的情况。

四、痕迹检验技术证据价值缺失的客观原因

我国公安机关在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痕检技术的证据价值,总结起来归因如下。

(一)刑侦体制制约当前,我国的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侦工作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自从我国倡导大刑侦格局以来,国内许多省、市的刑事科学技术隶属于刑侦系统,并未单列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刑侦技术的独立价值,使得痕迹检验技术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办案环节的影响,造成了客观证据的不对等性。当然,刑事技术人员在现有的公安刑侦体制中专业性较强属于小众群体,晋升渠道相对较窄,缺乏一定的升职空间。同时实行的职称制度没有与工资待遇等进行完美的对接,保障不到位。尽管这样,职称的升级对科研程度的要求依然很高,对于基层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的人员来说,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刑事案件的现场,没有更多精力深入的做科研,无法激励干警充分发挥工作技能。

(二)经费保障不充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因经费保障不充分,基层刑事科学技术民警的装备上较为落后,在现场勘验设备的配备上较为陈旧,没有跟上现有装备更新换代的发展形势,甚至某些警用设备的额定参数与民用设备还有一段差距。

(三)痕迹检验技术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痕迹检验技术标准是指导侦查人员开展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工作的指南,虽然我国制定了规范痕迹检验工作的相关操作标准,但是这些技术标准距离刑事侦查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装备参数设置不合理、技术装备使用路径设置不完善等等,还不能满足痕检高技术高标准的需求。

(四)痕迹检验技术利用率低首先,痕迹检验技术与DNA技术相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有时并不具有直接证明的指向作用,往往得不到技术人员的重视与认可。其次,痕迹检验技术分析鉴定难度比较大,很多部位难以确定、形态复杂、工具多种多样,而且在刑事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相对缺乏,因此导致痕迹检验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不到位。最后,在痕迹检验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提取痕迹原物或者进行模型制作,但实际中,两者都比较难办到,一般当事人对于原物提取法并没有认同感,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又相对比较麻烦,而且精确度也不高。[3]

(五)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工作需要高素质人才经过大量实践的积累,但是刑事科学技术岗位往往单调乏味,任务重、人员又较少,导致刑事技术岗位留不住人才,人才也不想留在此岗位。目前,公安部门刑事科学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团队协作能力较弱,勇于担责意识较差,接到警情时未必吃透案情,在具体案件的现场勘查中并不能一次性妥善处理好犯罪遗留下来的痕迹,甚至有时遗漏了较为关键的痕迹证据,从而导致案件久侦不破,不能正常进入诉讼程序。

五、对痕迹检验技术发展的反思

(一)刑事科学技术体制破冰公安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按照公安部、省厅的明确部署,尽快抓紧落实刑事科学技术独立于刑侦大队的改革措施,确保各项办案经费到位,确保技术人员勘查现场的仪器设备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只有体制破冰,刑事科学技术才能更加灵活的发展,为执法办案提供强大的生命线。

(二)完善痕迹检验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是法的本质特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完善痕迹检验技术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要想不断提高痕迹检验技术,就要对技术人员在痕迹检验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检验行为、采集行为给予准确、科学的规定与定位,要统一《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检查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等相关法律的章程。[4]

(三)规范痕迹检验工作流程首先,痕迹检验技术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刑事案件发生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应该先对现场进行保护,然后对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涉案物品逐一进行检验勘查;其次,仔细研究,还原犯罪分子的作案过程、作案轨迹,并按照发现的犯罪轨迹进行重点排查,决不能遗漏任何一种痕迹物证。比如留在犯罪现场的毛发、足迹、指纹等;再次,获取相关检验数据之后要立即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确保仔细认真,防止出错,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尽快锁定犯罪嫌疑人,保证案件的侦破;最后,对检验数据进行汇总后上报。做到必勘、必采、必录、必比。在第一时间把检验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痕检实验室内工作的资质认定,确保各项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减少和预防管理体系和管理活动缺陷。

(四)提升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引进高水平人才。公安机关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技术、高素质的痕迹检验工作人才,提高痕迹检验的准确度;第二,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可采取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第三,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不断学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求技术人员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保持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坏思想的侵蚀,确保痕迹检验工作符合法律规定。

(五)落实公安体制改革,技术民警分类管理鉴于刑事痕检技术工作有别于其他公安工作的特殊属性,具备一定的科学属性,应该制定并落实公安体制改革中技术民警有别于其他警种的分类管理办法。[5]当前,有较高素养的痕迹检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加之工作量大、复杂,在编在岗的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为此,落实职称与职级并进的制度,提高痕检技术人员待遇,给予技术人员补贴,或实行绩效考核,让干实际工作的人得到奖励,留住痕检技术人才亟待保障,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民警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案件快速侦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考核方式

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技术、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子技术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电子技术学科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学好理论,练好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含义及意义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各种单元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电子组装工艺水平,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电子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目前技术学校的生源大都是物理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对电学的认识很少,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特别是对电子技术基础课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较落后,很多教材都是由大学教材改编而来,理论性太强,就现在的技校生而言,基本上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容易使学生产生放弃学习该课程的念头;教材内容基本上与实际联系不紧,较少反映近年来电子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与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无法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差。

4.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多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就是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国家教育形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基础与水平比较低,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与水平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如估计过低,则造成教育的浪费。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明确教育和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特别是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高消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在理论上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要紧盯着几个重、难点不放,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层次问题,决不能只放在嘴上,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实在教育行动上,这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

课程定位,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若定位不准,学校就会失去学生,失去市场,被市场所淘汰。课程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若定位过高,学生便会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若定位过低,贻误学生。

2.合理选择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电子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对以后的教学相当重要。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首先可结合当代电子产品的精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其次,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液晶彩色电视机、激光唱盘等,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让他们的思想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再者,还应介绍电子技术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电子技术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用稳压器、充电器、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从中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中联结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2)加强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现在的教学纲要就要求学生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听的局面,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倡同学之间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实验课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分组,提供机会让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这些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同学之间可自愿找合作者,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手段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不断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信息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多媒体如今已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它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对于电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了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另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理论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延长对该课堂有效注意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融入情感教育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同其他课程一样,《电子技术基础》也不能用冰冷、生硬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创造一个和谐、互动的氛围。教师真诚的情感付出,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营造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情感上产生班集体的共振效应,自发做到以班级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班级的进步,这不仅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感的加强,对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完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现在,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结合、集中考试与平时成绩评定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通过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结合实验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对学生实行多角度考核,主要是问题讨论、课外作业、实验创新、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不同的角度。另一方面,就是重新设计笔试试题,将试题难度分为四档:(1)基本题占40%~50%,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2)中等难度题目占10%~20%,是稍有变化的基本题;(3)难度题目占5%~10%。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4)实验题目占总成绩的20%。

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教育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创新,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4

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很注意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但要问起学习数学的心理状况,情况就不乐观了。有好多学生说,要不是为了考试、升学他就不会学数学。我们老师听后心里不是滋味!我们的数学教学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数学这么的“恨之有余”?反思我们的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让我体会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所在:

1.1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新,教师过多强化了数学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和应试功能,而忽视了数学教学具有的教育功能,即数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重视双基,而忽视过程和方法,特别是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难、繁、偏,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时间一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1.2学习方式的单一化。现阶段绝大多数的数学课还是停留在教师一根粉笔一个板擦在上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教学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担心答错了而不答,或根本不想答的现象普遍存在。自由探索,质疑批判,求异创新等行为和态度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农村学生很少出现。

1.3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考试过频、过难、分量过重,形式单一,造就了较多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使他们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愉悦体验大幅度下降,某项调查表明小学高年级有愉悦体验的约占72%,到初中毕业仅占27%。到了高中,特别是山区学生、农村学生这个比例更低。

1.4评价方式的简单化。以往数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成绩,方式多以测验为核心,对所有人一个标准,以分论能力的高低,忽视对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可操作性测试,忽视实践性测试。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淡漠面对。演变为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

2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数学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双基吗?不,决不是。新课程目标明确表明:数学教学让孩子掌握双基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把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不但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观察实验、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合情推理、逻辑证明、探究创新、数学审美等),还要培养一般素养(合作交流意识、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还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要让他们在学习数学中有愉悦感,有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实现数学课的教育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首要之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呢?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多看一些数学教学杂志,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看看名师们的教学设计、课例点评、论教谈学,及时了解国内外课改动向,并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经验”、“习惯”等,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体会怎样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思想。不放过任何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多与同事交流,学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利用计算机设计出优美动态的图片来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在多媒体中使用动画来演示运动的变量;怎样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如正方形的判定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块方巾,问学生老师手里的方巾是不是一个正方形?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这种验证方法为什么是对的?新教材中这样的内容明显比老教材多了很多。如菱形的判定一节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折纸游戏,全等的判定之后有测量池塘宽度的实际应用练习,各章节之后也增加了很多数学史化,重视并合理地使用好这些内容对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有好处。

2.3丰富教学方式,鼓励孩子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使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教学过程的主线。让孩子在发言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或是暴露自己思维中的问题,把他们学习中的问题挤出来,同时作为教师也应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体会讲给孩子,教会他们走出困境的方法。对于实践课应走出课堂,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合情推理、大胆创新这样一个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感受快乐,展示自己。比如测旗杆高度这节实践课,我校老师也曾自制量角器(教师用的半圆仪和圆规)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结论,效果很好。对于一些练习课,我曾经指导学生走上讲台,担任小老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练习环节我经常实施一帮一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

2.4丰富教师用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教学常用语是教师教学的习惯用语,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手段。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适时适度的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具有启发性的常用语?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车、铺地砖、设计图形等)”,“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这些启发性的用语,较具开放性,每个学生因为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基础、能力的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想到的知识多些,有的想到的内容少些,有的学生说的内容层次深些,有的可能肤浅些,上述教学用语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回忆和建构。

再比如赏识性常用语。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为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例如: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对,你能用转化(迁移、简算、列表、组合、推理、联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家”。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个性化的思维、情趣都有了张扬的空间,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不错,学习就得认真。”“大有进步,再加油。”“有时不会答,也是很正常的!”

任何教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常用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借鉴这些常用语时,应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的风格,抓住时机去启发、去赏识、去激励、去反思。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5评价方式要有创新,应建立发展性、多元化评价模式。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也就是要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结束语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我们有意识地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时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处处用激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成功感,渐渐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也就有了好效果,学生的素养发展起来了,数学的教育功能才能凸显。

篇5

摘 要:数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但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通过免试入学,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差,如何学好数学这门课,已经成为教师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基于对现在中职学生的了解,介绍在实践教学中能激发中职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70-02

一、 教学背景

1.数学课程的介绍

数学专业是我校牧医专业一年级必修的基础课,学好数学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学期初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及看法

笔者在学期初对学校牧医专业的92位学生以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做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及看法的调查,数据见表1、2。

表1 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情况

兴趣程度很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抗拒学习

人数0113744

表2 学生对数学课难易程度的看法

难易程度很难难一般简单

人数503660

通过学期初对学生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的总体看法是:内容难、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甚至是厌倦学习。很多学生说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数学,现在一看到数学就头疼。面对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如何上好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1.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

让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课的重要性,许多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了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呢?”笔者在上课前问学生:“想不想当一位出色的兽医?”学生会大声地回答:“想!”笔者接着问学生:“想当一名出色的兽医,要不要学好专业课?”学生会大声说:“要。”接着笔者就把学生二年级需要学习的专业课要用到数学的课程给学生翻阅,告诉学生说:“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不重要,事实上以后的专业课有许多需要用到数学的地方,想学好专业课,想做位出色的兽医就必须先学好数学这门基础课,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加出色。”

2.为提升学历做准备

当今社会的现在,学生中职毕业后在事业上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学历,所以学好数学对提高自身学历有很大的帮助。

3.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许多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不理想,所以很多学生一看见数学就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数学很难,自己肯定学不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课前问学生:“大家认为自己能学好数学吗?”许多学生都会回答:“不能!”于是笔者在课前准备了道很简单的数学题:a>b,且b>c,让学生比较a和c的大小。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判断出a>c。然后笔者就告诉学生:“这属于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还没讲课之前你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说自己肯定学不会呢?”然后分析学生以往数学学不好的原因:许多学生是学习的时候有了抗拒心理,或没有用心去学习或者以前的数学课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等原因造成的,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然后再用一些励志故事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常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教的课程,所以培养师生间的感情非常重要。要当个学生喜欢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能与时俱进,课堂上适当讲点学生感兴趣、爱听的东西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觉到教师重视他、尊重他。许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因为成绩一般,基本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现在有教师关注自己,就会觉得很开心,从而也喜欢这么重视自己的教师,继而喜欢该教师的课。课后有机会也有必要多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教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课兴趣的体会

三、授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具体专业,简化教材

现在所采用的教材为大众化的教材,而里面的内容牧医专业不一定以后都得用到,所以根据具体专业简化教材是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太多东西的话消化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也会降低。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编写适合本学校牧医专业的校本教材效果会更好。

2.利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在讲课前,利用现在先进的科技水平,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当学生一看到屏幕上面出现有趣的动漫画面的时候,课堂气氛马上就活了起来,这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上必须注重与学生互动,经常提问学生,经常让学生做课堂习题,并且举行课堂知识小竞赛,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听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辅导,或安排已经懂的学生课后对不懂的学生进行辅导。只有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去学习。

4.讲授课内容与专业知识及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可以与专业知识及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可以出应用题:“服用某种感冒药,每次服用的药物含量为a,随时间 t的变化,体内的药物含量为f(t)=0.57'ta(其中t以小时为单位)。问服药4小时后,体内药物的含量为多少?8小时后,体内药物的含量为多少?”这样的应用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次课的知识,也与生活实际及和以后的专业课《药理学》联系起来,既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5.进行教学测评,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课对学生来讲比较难,所以每隔一段实际进行教学测评很有必要。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薄弱的环节加强指导,二是对于个别成绩不理解的学生也可以及时跟进。让原先没学会的学会,原先会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结果

学期结束前对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及看法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3,表4):

表3 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情况

兴趣程度很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抗拒学习

人数464060

表4 学生对数学课难易程度的看法

难易程度很难难一般简单

人数6294710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已经提高了很多。所以中职学生虽然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但通过科任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差异类型 差异解决方法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D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E接受能力明显长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则参加竞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无懒可偷。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会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严禁打游戏,严禁网上聊天,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严禁把课堂当茶馆。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就像公路十字路口的“电子眼”,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发现同学的“诡秘”行动,特别是易被遗忘的角落,尤值关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老师在讲解时,应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应及时切换到“监视”功能,认真负责好“猫捉老鼠游戏”。这种做法主要树立老师的威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不敢有一丝松懈;老师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中迷失方向。

3、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4、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篇7

一、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回顾金属与酸的反应,并揭示反应本质,引出金属与水的反应,类推其他金属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归纳与演绎、思考与科学探究、学生讨论与教师启发、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用具:①辅助手段有多媒体课件、实验、实验展台、视频等。②实验用品有滤纸、小刀、玻璃片、镊子、酒精灯、铁架台(含固定装置等)、胶头滴管、塑料瓶、硬质玻璃管、湿棉花、坩埚钳、蒸发皿、酒精灯、药匙、火柴、纸条等。③实验药品有钠、酚酞试液、还原铁粉、肥皂水。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回顾、深化并扩充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2.掌握Na、Fe与H2O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概括能力。

4.以本节知识为依托,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反应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突出新教材的优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铁与水的反应了解装置的变化,从而渗透美育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等。

三、教学过程

【观看】用两个视频设置情境:某工厂的金属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在灭火的时候又不能用水;在工业铸造模具时,工人师傅若不小心把铁水洒在湿润的沙子上就会发生炸裂,相当危险。

【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二)

【回忆】研究对象:初中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学生】集体回答、个别学生上讲台副板书。

【过渡】金属除了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外,还会与酸反应吗?都能反应吗?

【学生】动手书写典型反应,分析反应的特点及其本质,并进行归纳。

【幻灯片】展示几种金属与不同酸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并提问】金属与酸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金属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离子和氢气。

【板书】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过渡】大家知道水是弱电解质,也会电离出极少量H+,那么它会与还原性更强的金属钠反应吗?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过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9页实验3-3。

【幻灯片】展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并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

【提示】根据多媒体的实验步骤等进行具体的操作,根据提示尽可能多地列出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填在教材上。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学生主动回答,教师帮助归纳。

【提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家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注意多角度引导)?

【回答】学生填在教材上。

【分析】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即反应原理),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学生】上讲台进行分析并书写。

【提问】同学们从理论上分析出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师生分析】讨论交流后,用带孔的铝箔把钠包起来,用镊子夹住伸入水中,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后靠近酒精灯火焰检验。

【演示实验】收集气体,并靠近酒精灯进行检验。

【结论】听到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应用举例】我们了解了钠的性质,猜测钠是如何保存的。钠着火后,能用水扑灭吗?

【学生】回答后看教材第50页。

【过渡】通过实验,大家知道: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通过分组实验验证了钠与水能够反应。根据现象,推出原理,并深度分析,最后指导钠在理论和实践中又是如何应用的。而现代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是铁,大家想:经常做饭的铁锅与水反应吗?铁与水蒸气反应吗?

【探究实验】看教材第50页的科学探究。

【学生】动手画草图,越多越好。

【实验展台】组装几套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

【对比后演示实验】根据教材第50页的图3-8做一下实验,并检验产生的气体等。

【视频】旧教材:高温下还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归纳】对比实验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通过思考、展示、实验、视频等方式,科学探究了难点——铁与水的反应。

【作业:思考引申】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了解其他金属的性质:Fe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那么Na也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教材第53页的1、2题。

篇8

设计是指人们参与的旨在提升后继创新行为质量的活动或过程,意味着开发某些事物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执行计划之前,要经过一个系统的、精细的规划和观念生成的过程。就学生而言,设计是他们日常必做的事情。例如,制订学习计划和假期出游计划、决定自己房间的布置和摆放、设计自己的形象、选择合适的午餐等。而对更加具体、更有技术含量的设计,我们称之为简单的技术设计,一般以设计一个具体实物或者方案为目的。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其至关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技术设计。学生在进行具体的技术设计时,通常不是不能设计,而是不能合理地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解决具体设计所受的各种限制条件。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其限制条件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设计对象的特点和设计的标准即内在限制条件,二是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即外在限制条件。内在限制条件一般是指具体产品的功能、特点和要求,外在限制条件则是指具体设计项目所受到的来自设计人员不同专业上的制约,即设计者是否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设计所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限制。就学生的设计而言,基本上指的是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指定目标。因此,结合自身能力与条件对现有资源进行收集、取舍和利用,是学生需要解决的外在限制条件,而对设计目标的理解和处理是其需要解决的“内在限制条件”。

一、限制条件对技术设计的约束作用

通常来说,技术设计是从想法到产品的过程,必须严格地符合自然科学与技术这一“客体”的尺度,任何违背自然客体尺度的设计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不具备基本功能,不能被正常加工,不满足生产和销售的经济性要求,不符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不符合使用者的正常审美需求等,都违背了设计的各种内在限制条件。例如,汽车内部装饰物(包括音响)如果出口日本,需要通过“内突规制”(轿车车辆内部突出物规定与限制),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内在限制条件。对一般的技术设计来说,内在限制条件是设计成功的基础,必须被严格遵守。

与此相似,学生设计尽管非常常见和简单,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大量的资料,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会造成一些显而易见的数据错误和功能忽视,以至于出现无法正确完成设计工作的情况。因此,要想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必须要很好地确定内在限制条件。

技术设计的顺利实施,不但存在内在限制条件,还会受到设计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即所谓的外在限制条件。对同一个作品,一千个设计师就有一千种设计,外在限制条件从根本上控制了设计的整个形势。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的教育背景及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而受到限制。中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很难驾驭较复杂的技术设计。尤其是对需要制作模型或原型的技术设计,不但要考虑基本的功能和设计要求,还要思考加工的工具、工艺和场地,否则很难产生较为合理的设计。因此,对学生的设计来说,外在限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设计是否真正完成,其重要性甚至要在内在限制条件

之上。

以学生设计台灯为例,使用220伏交流电时要保障其安全性,要思考灯罩的聚光性和不透光性该如何体现,台灯大小、造型以及开关位置要符合使用习惯,且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要好,各构件间的连接要牢固和易于制作等,这些是学生设计台灯的内在限制条件。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内在限制条件,设计作品就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外在限制条件要根据学生的主客观条件来决定。例如,甲使用葡萄酒的包装木盒制作台灯的支架,可能是因为在找材料时刚好看见家中有喝完酒剩下的木盒子;乙选择用卡纸制作台灯的灯罩,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较差,认为用纸材料加工会容易点;丙可能会用铁丝制作模仿小狗形状的台灯,也许在上网查资料时被一盏自制的小狗灯所吸引,自己想仿制;而丁所设计的台灯,显然是不能制作成功的(见图1)。每个学生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条件不同,对尤其需要学生实际制作完成的设计,更要认识到限制条件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和解决它。

图2和图3是不同事物的设计草图。从这些设计草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错误,如图2中将合页安装在凳面上会影响使用的舒适性,而且两条相交的木质凳脚开长槽,无论中间用什么连接都不可能在地面上支撑。图3的移动小书柜看似没有问题,但细究就会发现,由于尺寸没有标注单位,而我们一般会默认为毫米,就会发现这个书柜的尺寸实在太小,不实用。学生的设计草图,乍一看似乎不错,但由于受知识技能水平的制约,缺乏实际动手的经验,对设计的外在限制条件考虑不足,就容易出现“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无用的设计。

二、主要的限制条件及简单解决方法

在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限制条件无处不在,要想较好地了解学生对其的理解程度,应该把它放到各个环节中给予分别剖析。

1.收集资料阶段

以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查找小木桥的设计与制作受到的限制条件为例,当以设计、限制、限制条件、约束、约束条件、设计局限性、设计缺陷、设计误区等词语中的任何一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均无所得,即使只想寻找一些其他学校的类似设计作品时,使用学生设计作品、小木桥的设计或木桥制作为关键词时,所得图片信息也非常罕见。这一问题还出现在百科类、提问类网站中。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得到的往往是大量的重复资料和无用信息,有用的资料微乎其微。

因此,教师要建议学生使用专业网站和论坛,如乐土网、肉丁网、专利之家、人人小站、工业设计之家等。此外,还可以参照真实物体进行辅助设计,如木桥设计可以参考真实的桥梁设计,简化后

使用。

2.设计分析与方案构思阶段

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历少,导致设计方案单一化、简单化。以台灯设计这一偏重设计的活动为例,在设计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最近几年流行的台灯设计作品,精选设计创新和制作简单的作品,或提供之前学生作品的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木桥制作这一偏重制作的活动,在设计前,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结构稳固性的知识和结构力学的经典应用案例,对其也会产生很大的

帮助。

3.设计方案的呈现阶段

设计师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坐在绘图板前不停绘制和涂抹的人,这是因为他们要以一种非常视觉化和图形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因此,绘图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制约着设计的质量,也是学生进行技术设计时的最主要限制条件。但当前中学生绘制草图、三视图的能力普遍较差,基本上不会使用任何计算机绘图软件,导致设计表现方法欠缺,无法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整地呈现出来,更无法给予进一步的交流和改进。

但画草图没有捷径,只有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一技巧。教师应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画草图的训练,从最简单的立方体开始,然后是简单几何体的叠加和切割,慢慢增加几何体的数量,争取早日达到能绘制简单小家具的程度。另外,大多数学生之所以画不好草图,除线条不流畅、线条不直、粗细不均或弯曲不圆滑之外,主要的问题是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和透视表现不够准确。准确的透视、流畅的线条,再加上对物体体积感的把握,是画好草图的关键。由于多数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草图,而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时间又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讲解,如谷歌公司推出的“SKETCHUP”(草图大师),其就是一个很好的三维绘图软件。

4.模型制作阶段

制作阶段,学生会受到加工材料和加工工具的限制。尽管在模型制作前通常会讲解一些关于材料、工具、设备的特性等陈述性知识,介绍加工工艺和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知识,但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尚存在较大的距离,仅仅从技术层面知道“怎么做”,并不能保证他实际上“会做”这件事。

而了解加工材料的限制是设计创新、设计可行性及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技术素养结构中知识要素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知道一两种材料的特性,那这里的“知道”是什么意思。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知道”材料的特性并不是要知道材料的化学结构,而只是对材料所体现的强度、硬度等力学特性有一些了解,这关系到产品设计的形态及制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其次,从学习要求看,要求知道一两种材料的特性,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识记陈述性知识,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任务情境了解不同的材料特性,如进行技术试验体会不同材料的抗拉和抗压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对材料特性的学习与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结合起来。这同样适用于对加工工具的限制,并非简单地通过教一些模型或者工艺的陈述性知识,而应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思考。

综上所述,限制在学生的技术设计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有充分理解各个阶段的设计所受到的限制条件,才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限制条件对技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技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设计时必然受到自身技术能力的制约,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设计作品,每个产品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结果,凝聚和反射着设计师主观的影子和现实环境中无数客观的限制。因此,限制条件不仅对设计有着约束作用,很多时候也能够带来灵感和创新。图4是杭州西溪湿地博物馆的设计图。博物馆要求实用空间大,但要尽可能地拥有更多的绿化。这两个自行矛盾的限制条件让设计师产生很大的困惑,最后形成这样的一个方案:以“山丘”作为表现载体,将博物馆“埋”入“山丘”中,表面设有洞穴似的采光井;“山丘”内部呈空洞型,通过壳体结构形成巨大的空间;外部全部覆盖绿色的植被,远远望去,缓缓的山丘似乎融入西溪的山水之间。这一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解决了设计最难的限制条件,由此产生一个经典设计。

限制条件不但会为设计者带来灵感,还是设计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是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教师可以给出下列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条件进行设

计。如:

1.请学生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柜子,材料和用途自定。

2.请学生设计一个在教室中使用的装置,用于解决下雨天雨具的存放问题。

3.请学生设计一种教室用雨伞柜,用于放置各种雨伞,设计时要满足如下要求:①供全班同学使用;②结构保持稳定、牢固,使用要方便、安全;③放置在教室的空置空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④使用雨伞柜时不能造成教室地面积水,要求尽可能的美观、创新。

可以发现,尽管前两道设计题目的限制条件较少,看似放宽了设计要求,尤其是第一道设计题几乎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太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当学生碰到这类宽泛的设计题目时,反而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第三道设计题目要求明确,学生在克服一个个限制条件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完成设计,反而更容易上手。同时,有了完整的设计要求,意味着能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像“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柜子,材料和用途自定”这样的题目,很难在设计完成后对其评价和评定。

生活中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自由并非完全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于完全自由与限制性之间的平衡,设计活动也是如此。有人说“设计是带着锁链的舞蹈”,这一比喻非常形象。“舞蹈”象征着设计者对设计最佳效果的追求,“锁链”则形象地指出设计过程的难度,即本文提到的各种限制条件。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设计,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是各种限制条件制约、妥协并综合考虑后得出的产物。一个好的设计者能够认识到设计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因此,当学生遇到教师提出的种种看似很难做到的设计要求时,应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抱怨问题。我们要拥抱限制,习惯在限制下设计,这才是学会真正技术设计的第

篇9

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巩固知识。(2)运用知识。(3)发展能力。

剖析练习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师的懈怠心理。教师虽然知道练习在数学学习中中的重要性,但缺乏强烈的研究愿望,总是找现成的习题来应对。因此,教师是否开展练习设计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小学数学练习课高效还是低效的关键所在。(2)没有创新性,反反复复都是那样的模式,形成一种机械性。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对能力目标关注不够,导致题型无变化,呆板单一。(3)习题的实践性不强。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的学习要从自身的生活入手,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运用,让学生对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感兴趣。目前习题设计因课程标准的普遍性,不能结合学生所在区域设置贴近生活的习题,只能关注巩固知识点的习题,因此,造成学生对习题练习兴趣不高。(4)不能因人而异。一般班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造成学生在习题的认知也是有差别的,形成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差别。但很少有教师因为这种差别而在同一课堂中设计不同的习题。这造成了习题有效反馈只有三分之二或者更少。(5)评价的单一性,教师对于学生的练习结果仅给予“对”与“错”的判断,较多的关注练习的结果,较少甚至没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而且只在意练习结果反映出来的表面现象,缺少对问题成因的深入分析。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习题练习反馈教师教学有效性高低,因此,设计习题要从所讲内容的重难点入手来编排习题设计内容,强化正确的,改正错误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对的方法如下:

1.系统学习练习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探索练习设计有效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创造性设计热情,培训习题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反馈意识,重视练习评价功能。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把评价功能纳入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实行表现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

2.设计习题要与学生所处的区域的生活贴近。例如在三亚,加减法的设计可以把某某景区的来往人数的增加与减少作为例子。百分率的教学可以把历年来三亚旅游的人数递增作为例子。这样既能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到三亚的发展,增强地域归属感。

3.做好练习的指向性。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做好练习,教师应该在练习之前做好练习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练习的目的和意义,懂得练习的步骤与要求,用什么方法来做题等。

4.突出习题的应用性。同时练习的类型与例子要多样化。在学生认知基础上,习题的多样化和例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与分化以及以后的运用与迁移。不能单纯靠依赖模仿与记忆,增强习题的开放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成功评价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5.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开始阶段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各次练习之间的时距可以短些。以计算来说,开始练习时,要把计算的过程详细分析展开,熟练之后,压缩过程,提高计算速度和做习题速度。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

6.利用好反馈与评价方式。根据反馈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集中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反馈出来的问题要作为以后设计练习的素材资料。关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学生在练习中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实施过程评价,提升练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中,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总的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不同层次,从实际出发,才能让练习高效地反映出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教师参考,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工夫,而课堂练习设计要经过实践研究和讨论,设计练习的有效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练习的目标指向性。(2)课堂练习的情景设计。(3)课堂练习要与本地教学资源相联系。

课堂练习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总结规律所设计,就是在重点和难点突破时所设计练习达到其目的

性,如,在钟表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请学生上台板演拨整时,通过学生动手拨实物钟与学生口述其拨法,这一练习过程就是由学生生活经验至课堂教学再到学生动手实践的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通过这个练习让全体学生认识整时的拨法及如何表述拔法的过程,从而形成知识点的掌握与突破,使这个课堂练习达到设计的目标指向。同时这个目标指向的练习让数学课堂形成了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目标指向性的练习时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与学情,有针对性地对所教知识点进行关键课堂练习设计。同时这种练习要保持连贯性,又如,数卡游戏这一课,这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做练习,但它确定的目标指向,就是通过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从中找出任意数组合中两数最小差和两数最大差的数学规律。所以,课堂的练习要有目标指向,有了指向我们课堂练习,数学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才能显现出作用,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机电专业课;整合;必要性;途径

一、引言

本文对仪征技师学院(以下简称 “我院”)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调查发现,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数学在机电专I教学中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不能适应机电专业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整合的必要性

1.学生现状

进入我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部分学生在初中可能就有厌学思想,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人都认为来到职业院校就是学技能的,只要学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或技能就足够了,学不学数学无所谓,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非常看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课的学习。

2.教师现状

目前我院的数学老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对机电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普遍不了解机电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内容。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讲解,未能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甚至有时为了降低知识难度,对教材中的一些数学内容随意增减,一些专业课中需要用到的数学内容学生可能从未学过,给专业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整合的途径

1.根据专业课内容合理安排数学课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学生用的数学教材都是各专业通用的,着重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因此数学老师在授课之前,需要系统地了解机电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根据机电专业课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次序及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

2.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数学课教师的交流合作

从目前我院的教师现状来看,几乎所有数学课老师对机电专业内容都不太了解,而专业课老师也不太熟悉学生数学课的学习情况,甚至有数学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要想将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较好地整合在一起,加强数学课教师和机电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由数学课、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沟通课程内容,讨论教学方法,合作备课,互相听课,通过讨论建构教学教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地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教学,而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穿插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3.数学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目前我院数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基础知识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学生的专业需求。因此,职业院校的数学老师要大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数学教师要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参考专业课教材备课,课题的导入及例题的选择尽量和专业课知识有关,加强数学在机电专业中的应用。

4.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学案例

为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可尝试将数学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这需要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具体可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计划,对教材作相应的处理,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调整教学次序,删减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将专业课的知识点渗透、融入数学课教学中。

总之,数学课是中职学校的基本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要想数学更好地为机电专业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好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的融通与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技能突出、素质全面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一、从口算能力开始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得先从学生的基本口算开始训练,口算过关了,计算才能达到要求。因为口算是计算、估算、简算的基础,如果口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习题,让学生准备练习算本,天天训练。训练的层次分为:一二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三四年级训练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一位数除法;五六年级训练一些特殊方法技巧的简便或运算定律的口算。在口算设计中,要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例如,可以做游戏,进行比赛得分抢答口算、接力口算、视算、听算、笔算等,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引导学生弄清算理,寻找计算规律

当学生拿到计算题时,首先要教会学生计算题的计算窍门和算理,明白运算顺序,找到下手的切入点。有的学生按自己的不同想法算出,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加强日常数学计算训练开始

良好的习惯可以做好一切事。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得把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好,因为日常计算细心的习惯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教师在平时教学计算练习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看似把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得很自如,但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平时的训练不到位。这些学生不够细心,导致出现错误。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做到:一看(看要求),二想(想合适的算理),三算(算出正确结果),四检(检查有没有抄错数,有没有计算失误,有没有漏算计算符号等)。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细心习惯。只有细心了,正确率才高,计算能力也才能提高。

四、对错题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反思

学生练习、做作业、考试中往往把一些简单的计算结果写错,这些错误是难免的,对于出现的错题要让学生及时改正,并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防止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错误积累本上,旁注出现问题的原因,收集错题典型,强调多方式验算,定时开展改错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了。

五、鼓励学生在计算中尽量用简便运算,牢记计算规律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想法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拿出正方体魔方玩具,仔细观察正方体,然后数一数它一共有几个角,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小学生争先恐后地数。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一个面一个面去数它们的角,接着问“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几个角?一共有几个角?怎样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列算式的道理。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获得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六、开展有关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培养的活动

篇12

关键词:光学实验 读数 照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65-02

1引言

光学在物理科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物理实验课程中都有光学实验。通过这们光学实验可以了解光学原理、学习光学基本知识、掌握光学实验中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在多次进行光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进行实验时,光学实验室常常处于暗室状态,究其原因是为了避免背景亮度影响成像质量,故需要较暗的状态下中进行成像调整和现象的观察,实验时需要拉上窗帘、关闭灯光才能进行。但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读数非常不方便,尤其通过滑块的读数窗对导轨上的标尺进行数特别困难。

目前实验室一般使用小型手电筒进行照明,但是使用小型手电筒后,电池的损耗非常大,既不节能环保,也会产生额外的实验成本。而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设计就是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2 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设计

2.1能源的选择

太阳能是纯天然的能源,可重复利用,也不会有能源使用损耗,节约成本。经过多次试验,选用84.5*55.5mm的太阳能板,能进行充足的充电并且尽量减小体积。并且在平时不上课时,拉开窗帘或者开着灯就能进行充电。太阳能板充电结构如图1所示。

2.2 充电电池及其电量指示板

选取了型号为TR10440的锂电池作为能源核心,此种电池的额定容量为600mah,并且自带过电保护,能有效避免过度充电的发生,同时还具有低放电率,高充电效率的优点。

作为提供电源的核心,选取了自带保护板的锂电池作为太阳能充电的对象。光源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为电能,由此对锂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还安装了一个电源的开关,在不需要使用时关闭电源开关,避免电量流失。此外,另外安装了一个电量指示板的装置,用于查看电池剩余电量,及时进行充电。电量指示板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量不足时,两个指示灯均熄灭;电量过半,则一个指示灯亮;电量充足,则两个指示灯皆亮。由于有了指示灯的提示,使用者可以非常容易得知剩余电量的多少,是否需要尽快充电以确保读数装置的正常光照。

2.3充电模块及照亮装置

作为本装置最核心的部分,充电模块及照亮装置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裁剪一块4CM*6CM的PCB板,在其上焊上充电模块的电路,并使其分别与太阳能充电板以及充电电池相接,在电路另一端连上照明用的小LED灯,在其上拖出一段制作一个开关用于选择小LED灯的亮或暗。

其工作原理:通过给太阳能电池板一个光源,会产生大约5V至6V的电压(120MA~220MA电流),普通的小LED灯电压在1.5V至2V左右,电流在10MA至20MA,理论上可以直接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源足够小LED灯直接进行发光,但因光学实验室使用环境是比较暗的地方,所以此项功能并不适用,因此需要用到电池的储能电源。

在平时充足的光照能让太阳能电池板输出(5V~6V的电压),通过实际测量,根据不同光照的强烈程度,充电时间为3至6小时不等。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对储能电池进行充足的充电后,在实验时使用储能电源进行照明。具体充电时间与电量关系如图3所示。图中显示,在光强较大(如阳光照射情况下),充满电池的时间约3小时;在室内照明(日光灯条件下)充满电池的时间约6小时;如遇阴天光照不十分强,在此条件下充电时间约3~6小时。在用充满电量之后的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若用于光学实验的测量,按实验教学安排情况大约可以适用一周(5个教学日)的课堂教学。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整体运行线路简如图4。

2.4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安装

将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整体横装呈90゜角的铁片上,再固定在光学导轨的滑块外侧,保证在实验中滑动滑块时其它滑块不会触碰到本装置。并且设计了可拆卸式的太阳能电池板,减小装置体积,保证了光学实验时,滑块之间距离的调节不会受到影响,做到既可利用原先的以期部件,又为其进一步完善其使用功能,装置与滑块连接示意图参见图5。

3结语

通过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项目的研究,不仅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的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也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探索创新、克服困难、团队合作的精神。如果该装置用于光学实验室的滑块上进行实验测量,可以取代实验室的手电筒进行读数照明。就本校物理实验室而言,每个月大约能省下100~150节7号电池或60~80节5号电池。该装置运用绿色能源——太阳能进行充电,不仅节能而且环保。读数装置的太阳能充电板为可拆卸式,故可以进一步减小体积,这样的设计在实验中便于使用,若再能合理改进减小体积并加上可转向光路,将更适合在暗室中进行的实验测量。

可以预见,未来这样的节能装置会成为照明的主流,再稍加设计可以使体积变得更加轻便,更利于推广。

(项目基金: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项目编号:cs1121005)

参考文献:

[1] 熊绍珍,朱美芳.太阳能电池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纳尔逊,高扬.太阳能电池物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靳瑞敏.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陈洪亮,赵艾萍,田社平.电路基础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3

第一条、科学研究、教学、医疗、工农生产等单位,根据科学技术工作的需要,可以临时聘请中、高级科学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学术技术指导)或承担讲课、讲学、科研、设计等兼职任务。

第二条、凡中、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的同意,可以接受外单位的临时聘请,也可以凭自己的科技专长到有关单位申请兼职,经聘请单位考核聘请,原单位应予以支持。

第三条、各单位聘请兼职人员,除须征得本人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同意外,可以采用合同形式规定聘请兼职人员的工作内容、兼职期限和待遇等。

第四条、兼职人员在兼职期间的工作成绩或科技成果,由聘请单位负责鉴定,并将鉴定材料转给原单位记入本人业务考绩档案。

第五条、对科学技术人员兼职,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还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聘请单位可根据兼职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给予适当的职务(技术)津贴。津贴费发放标准及项目开支,可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批转的《关于高等学校兼课教师酬金和教师编译教材稿酬的暂行规定》有关规定办理。

各单位发放津贴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凡不脱离本职工作且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业余兼职人员,原则上可全部领取聘请单位所发津贴费;凡在工作时间担任兼职的人员应按单位和个人商定的比例提取聘请单位所发津贴费。

第六条、边远地区聘请沿海地区或内地的科学技术人员兼职时,兼职人员还可以临时享受边远地区的工资差额补助,具体办法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六日《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赴外地任教期间工资待遇、生活津贴的暂行规定》办理。签订兼职合同时,双方单位和本人参加,合同要规定工作期限,并将合同分别上报双方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本人编制、户口粮食关系不动,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篇14

关键词:数学建模,计算机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实操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培育技术性人才的关键环节,应该与时俱进,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科学作为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的主流科技,在教学中,如何到传统模式,将其有效地融合,对提高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结业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必要性

近几年,根据某市对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学情况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约62%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感到乏味,70%的同学难以理解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相关科目的考核中,能一次性通过的学生比例仅在50%左右。由此可见,以理论为主的数学建模教学质量并不明显,将数学建模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相融合是势在必行。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偏重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实际验算也仅限于黑板。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数学建模这项本身具有趣味性的课程,变得苍白乏味,难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对教学能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通过影像等三维立体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和计算过程做详细的演示,能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突破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增强实践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项广泛运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代科技教学,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知识能大大提高教学中的实践部分,提高教学意义,落实教学成果。比如,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EXCEL表格中的计算功能,就能大大简化数学建模中的计算工作。将计算机教学中所用到的现代科技软件运用到数学建模中,既能不断提高数学建模的教学效率,又能落实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运用。

二、措施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院校中数学建模的教学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工作,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比如,PPT是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基础办公软件,也是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软件。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PPT软件进行课件的展示,PPT课件能最大化地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由于PPT具有强大的演化功能,能大大提高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演示效果,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好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拷贝、邮件等方式对课件内容进行保存和温习。

(二)将数学建模软件纳入计算机教学中

对于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数学建模是基础学科也是关键学科,其中包含:微积分、线性规划、概率、数据、三维立体等大量的实操性学科。然而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学生对相关软件的运用程度直接决定了实际操作能力。将数学建模软件纳入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建模软件的运用。

(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实践操作

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情况来看,数字建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融合,还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掌握的算机技能有很多种,因此,在选择实践案例时,应尽可能的接近各行业的需求,才能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综合技能全面提升。比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对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工作,与企业进行业绩考核时的原理比较相似,以通过利用EXCEL软件本身具有的统计、计算、汇总等功能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透视分析和多维度展示,从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巩固学生对软件的运用能力有着极大作用,也是促进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以,无论从生产生活,还是教学的角度而言,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采用有效措施将其合理融合,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对增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珍.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