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

校园人文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校园人文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校园人文建设

篇1

关键词高职人文校园建设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新兴的高校类型的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和干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强化人文教育用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鉴于此,高职要不断弥补现有教育的不足,通过建设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才的“人文校园”入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 高职人文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特定场所,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实践证明,学校环境的优劣,无论对教师人格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类高职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学校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对生源的需求量也增大。再加上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对生源的要求相对偏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保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招生面,生源的质量普遍不高。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人文素质差等毛病。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种种不利思想和情绪,干扰着师生的视界,影响着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他们急需一种思想文化上的正确引导的人文校园文化。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丧失了人文,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会弱化情感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建设好“人文校园”有利于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高职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在培养出和谐人才的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提高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使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2 高职人文校园构建思路

2.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人文精神有质可附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潜移默化,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智和优雅的言谈举止。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外在的环境积淀成师生内在的修养。

(1)美化校园,净化身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宁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能拂去高职学生成长阶段中的浮躁与不安,美丽的校园让人不忍破坏,能让学生学会自制和欣赏。

(2)完善体育设施,身心共成长。美好的灵魂需要一个健康的躯体作为家园,身体的健康也有利于心灵的健康。因此,各个高职学院除了将教育经费投入到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并且每一学期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良言一句暖三春,先进楷模促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事迹的宣传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因此,高职学院要注重在校园内布置名言警句,推优推先,播放楷模电影等活动,让先进的思想成为校园文化主流,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4)师生作品竞风流,人文气氛悄然树。把教学楼通道的墙壁建成师生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作品。教学楼正面是耳目一新的校训和办学理念,教学楼侧边的围墙上镶嵌几块精致的黑板,分别有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德育之窗、教工园地等内容,是学校管理的集锦和文化的荟萃。师生在此充分感受学校给自己创设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之中。

2.2 加强行为建设,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行为是人文教育的成果,也是师生素质的外在体现。人类是群体性的动物,有着从众的心理。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在校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倡导起来后,其他少数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举止文明就会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除了身教外,学校还加强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学校可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学习《大学生行为规范》,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评选“文明标兵”,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

2.3 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人文建设有章可依

人文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各方面积极参与,并且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之校园建设的保障体系。学校建立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各项管理制度,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人文制度的设置里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人文意识。在整个学校形成以制度制约人、规范人、影响人、发展人,既要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又要形成既有统一意识,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

2.4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人文校园的灵魂所在

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因此,校园作为塑造学生精神的重要环境,就必须得有自己的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员工认可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①

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抓好良好校风的同时,狠抓教风建设,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创新。在抓好教风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学风建设,力争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以创建和谐班集体为载体,建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制作各种宣传牌以及其他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风精神的熏陶、激励。提升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5 构建人文校园实践平台,人文精神无处不在

高职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之处就在于更注重实践性,加之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学以致用。我们构建高职人文校园,意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劳动者。因此,我们除了在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外,还要搭建能够验证高职学生人文修养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人文教育“三进工程”,增强职教校园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需要高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人文校园建设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因此,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将知识加以运用,采用“送人文进社区”、“送人文进企业”和“送人文下农村”的形式,将人文精神和知识广为传播,既增强学生的学习有用感和社会认同感,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的人才保障。

注释

①lpxedu.省略/WEBS/web8de6aed3e2b8c72f/page/contentview.aspnodecode=node0x002x02&id=456.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导刊,2009(6).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关怀 建设

1.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应当把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味,才能更好地发掘与发展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与壮大并反馈于社会的终端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职员工来完成,它是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职员工是学校可以发展和壮大的最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育教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去实现学校的终极发展目标,争取实现教职员工的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的一致。另一方面,教职员工虽说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但从“人”的本性需求来考虑,学校完全应该将教职员工视为与学校并列发展的独立主体,尊重其自身价值观念和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较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更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去满足教职员工的人本需求。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才能使得教职员工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才能使得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相关联。

3.人文关怀应反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

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并非不要制度或不遵守制度,而是要加强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学校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就必须将以下的几个方面全部实施制度化,使教职员工在学校的工作参与、工作回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等都能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理念。①教职员工能够借助于工作小组、任务团队等活动,广泛地融入并参与管理;②通过流程设计使教职员工入职伊始就获得指导和培育,工作更富有灵活性,并体现出责任感;③教职员工有更大的职业稳定性空间;④ 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持续进步的渠道;⑤教职员工深造和培训的着眼点不仅是提高学历和掌握某种技能或专业,而是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⑥构建给予教职员工工作业绩或工作成就的薪酬奖励制度;⑦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来构建教职员工和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和谐发展,教职员工才能和学校发展水融,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才会植入每位教职员工的思想之中,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4.人文关怀体现在各级管理者的沟通中

事实上,教职员工从接触单位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人起,他(她)实际上就已在感受具体的学校校园文化了,学校各级领导必须了解人格魅力是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应努力从自身要求做起,将“人文关怀”体现在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之间。人在潜意识中会寻找社会、单位、人群等的认可,也只有在一定的团体认可后,人才能体会到其心理所需的归属感,但人的性格认同及人的人格缺陷却常使人与人的交往存在客观障碍。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都应对一个集体里面的同事或上下级给与理解和沟通,工作上尽可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人的专业和长处,人性上尽可能给与人格上的尊重。从上而下层层的“人文关怀”能构建出畅通的沟通渠道,具有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

5.人文关怀使得校园文化魅力四射

一个优秀的学校团体应有一个求真务实、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而一个高效的校园文化不能缺少真诚的人文关怀。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对外的开放,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建立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一句话,就是要使教职员工关心学校,能够与学校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重要的在于教职员工能否分享学校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教职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学校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参考文献:

[1]金秀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研究,2004,(09).

篇3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办学导向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与边缘化等原因所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因此,重新认识医学的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1.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2]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学生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3]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依据

2.1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之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凝聚大学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平台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人文素质教育天然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

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2.3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实践载体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3.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3.1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创建校园文化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确保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近年来,我校制订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我校把“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人文精神活动月”等活动的开展制度化,常抓不懈,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的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引导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确定“人文精神活动月”,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努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我校通过校园建设“精品化”、校园环境“精品化”,最终促进人文环境在硬件建设上的“精品化”。在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而且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我校一直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学校博物馆已于2006年正式组建成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分基地,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果展,已建成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厅,还在校友资助下建成岭南名医壁,等等,上述硬件设施建设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器物基础。

3.3加大对典型事迹宣传

我校注重对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同时,通过宣传典型,推动教风建设,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把教师培训与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紧密结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我校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校园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对学校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宣传,营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网络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通过开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论坛(诚济论坛)和中医药文化网站设计大赛等平台,让学生主动投身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推广中医药文化过程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5丰富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寓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喜闻乐见、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育人,努力营造和谐校园。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丰富学生社团建设,我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以此推动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素质。

3.6借助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

医学院校本身专科性强,人文底蕴相对薄弱,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的医学院校则有可能利用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优势,实现人文社科资源的共享。单独的医学院校,也应该与综合性大学紧密联系,加强合作,争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可能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4]我校依托“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一平台,通过各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中西文化兼容,科技人文并用,精品通俗共存,教师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结合”为理念,切实推进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作用,把人文知识经过实践,转化为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元媛,周振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7,(2):34-35.

[2]朱光,汤雪银.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05.

篇4

关键词:人文校园建设 高职高专 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6

医药类高职高专学制短、专业性强、任务重,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有限,课时严重不足。因而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是人文校园建设。人文校园建设可从人文校园环境设置、人文活动、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笔者以本校大一学生200人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50份,有效问卷100份,覆盖中医、药学、护理、临床医学等四个专业。现结合人文校园建设现状来分析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为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新途径打下坚实基础。

1 人文校园建设有力促进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1.1 校园环境布置能够彰显医学院校人文气息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营造优美和谐而富有医学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是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人文校园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由之路。环境育人,自然环境更能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到学校之风。校园环境布置对于营造客观人文环境至关重要,环境设置科学、设施安排合理,会让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人性化与医学人文的气息,“蕴含人性化的设施,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是孕育人文精神的水分土壤,弘扬人文精神的阳光雨露,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基础。”[2]

近三年来由于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精心筹划,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校园的绿化、道路、楼宇、名医雕塑等设施基本完善,校园充满了绿色生机与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气息。据调查,在回答“该校的校园环境布置能够彰显医学人文气息”这个问题时有63%的学生认为“能够彰显医学人文气息”,有37%的学生认为该校的环境设置“不能够彰显医学人文气息”。由此可以看出校园环境布置基本能够彰显医学院校的人文风貌。

1.2 人文校园活动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

据目前学校开展的人文活动而言,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医学生基本肯定了人文校园活动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还是有作用的,有7%的医学生认为“我校征文、演讲、文艺等校园活动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有作用,且作用明显,认为有点作用,但并不明显的占79%,认为没作用,不明显的占14%。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活动、学生对其作用认识的提升,是人文校园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为其过程中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1.3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打开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所谓人文素质拓展指的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拓展训练、外展训练,使受教育者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素质。”[3]高职高专院校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而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学习量及压力较大,医学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填满了正常教学课时,人文素质课程开设较少,大都被政治理论课挤满。因而,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是人文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尝试实施学分制人文素质课程,在规模、参与度、正规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人文素质拓展平台。笔者就“您选择的学分制素质拓展课程的出勤率”、“您听取学分制素质拓展课程的态度”、“您对讲授课程教师的评价”等三个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表明70%的学生全勤、不迟到,15%的医学生全勤、偶尔迟到,13%的医学生偶尔缺课,2%的学生基本没去;有64%的医学生听课认真,4%的医学生十分认真,30%的医学生偶尔听下,2%的医学生完全没听;有12%的医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十分满意,55%的医学生基本满意,33%的医学生认为还行。从学生出勤率、听课态度、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来看,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初见成效,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开了新局面。

2 人文校园建设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2.1 校园自然环境缺乏足够的魅力

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人文校园环境必须营造和完善的重要工作,目前学生视野中的人文校园外观环境不足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人文气息不够浓厚。由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在做答“我校校园环境是否优美、赏心悦目”这个问题时,有61%的医学生认为该校校园环境的优美、赏心悦目程度为一般, 46%即仅有不到一半比例的医学生认为该校的校园环境是优美、赏心悦目的,甚至还有3%的医学生感觉该校的校园环境并不优美,不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篇5

关键词:环境德育;建设;班级;德育活动;写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44-01

2007年6月,我校被批准为国家研究性课题《和谐德育》子课题《初中环境德育研究》的实验学校。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针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人才观形成阶段,急需加强良好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的培养和是非观念、法纪意识的教育,充分挖掘运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

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了研究计划,要求有研讨课、案例、叙事、展板、论文等成果展示。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出成果,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一、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多渠道筹措,打造了后山放飞亭和教学楼前的绿香园,建设了钢制的“情系未来、放飞希望”雕塑。调整绿化布局、增添花卉品种,丰富校园的自然与人文教育品位。校园里,树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一年四季,绿草成茵。院墙墙面上有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教室外墙上有名人名言画像;教室里有名人格言警句、黑板报、班训,教育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拼搏、树立远大的理想。学校还建立了校园音响系统,原来上下课刺耳的电铃变为动听的音乐铃。课余时间,漫步校园,到处都充满了美妙的乐音。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鉴物增识,开化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塑造班级特色

1、营造学习的班级氛围

(1)发动学生用自己制作手工画、美术作品来点缀教室;

(2)办好黑板报、学习园地、风采展示牌,学生好的作品在园地中展示,将每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风采展示牌”中展示。

(3)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

2、培育自立自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优良班风

以班级是我家、我爱我家、让爱伴我成长、我是班上的小主人等理念倡导和“我今天为班级增光了吗?”“我今天损害班级名誉了吗?”“我今天进步了吗?”“我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做的吗?”“我今天的事情是今天做的吗?”等温馨提示,布置班级环境,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学生干部、值日生为骨干,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班的事情自己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形成主动自觉,天天向上的优良班风。

三、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能力

我们重点开展了行为规范入格、健康安全、我爱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德育处开学定方案,分学段确定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同年级选择具体主题,制定方案集体备课,推荐一人主讲。如此形成教育循环,构建了各年级的教育体系。通过活动引领、细节渗透、真情告白、互动交流、有效延伸等策略,使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观察、聆听、感悟、体验,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判断、选择能力,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人格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知恩感恩的情感。

四、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合力育人、和谐育人

1、开好家长会。每学期开学或中途召开家长会,讨论积极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与家长交流学生管理意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

2、通过中国移动手机信息平台开设家校通,班主任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即时传达学校有关通知。

五、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学习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1、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1)利用汉字的发明演变、书法家的故事等素材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结合汉字内容领悟丰富的教育内涵。

(3)规范写字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4)欣赏书法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充分利用作业双向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篇6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

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科学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和功能作用。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教育的任务决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要侧重发展思维,启发创造,塑造人格。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它领域的科学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正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合理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克服由于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科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摆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合理构建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教育框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转贴于

(2)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因此,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能力和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他们自身也会成为人格趋于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代新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篇8

在学校文化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但二者在学校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相同。教师群体作为教育者代表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群体只是接受者,接受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教师群体在学校文化中是比较稳定的主体,他们本身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职责决定了他们能够而且必须按照社会主文化的总体要求来引导学校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所要求的育人目标。基于教师群体在学校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了提高教师素养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关键意义。

各大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其工作比较重视,然而在内涵上挖掘不深,究其原因就是学校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升高度不够。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所说的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只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方便才分而为三;但它们又是有区分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

在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情况下,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固然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但更为重要的、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提高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小学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小学教师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小学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没有人文素养肯定是不行的,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爱的阳光,也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自然而然的,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内涵就能够很有力地挖掘和探究。

怎样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基于这种理解,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了部分学生人文意识不强,文化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畸形发展。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以及与人文精神之关系

1.1 校园文化包含了三层结构

表层:主要是表现在物化环境、设施设备方面的文化形态。 中层:主要是表现在文字、语言方面的文化形态。 深层:主要是表现在师生员工自身文化气质方面的文化形态,但是这三层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必须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其中第三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体现,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历史上的沉淀,反映了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学习氛围、行为规范以及文化传统的价值体系,是一所学校的整体面貌的体现,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1.2 人文精神,指人类的文化精神

一般以为,“人文”范畴起源于14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文化的基本范畴。它提倡个人在自由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当人文精神被整合到意识主体之中,成为意识的一部分时,即为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1.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建设之间的关系

放眼今日之高职院校,可以发现很多热点,比如创业热、社团热、勤工助学热等,也有很多不好的,比如恋爱热、游戏热、攀比热等。据笔者调查,在大学三年时间内,除了上课教材之外没有涉猎其他书籍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同学没有读过一部文学名著,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不具备。当然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很多学生进入高校校园后,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应,比如不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不懂得规范时间、出现心理问题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健康的、科学的、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2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性色彩浓厚,从而淡化了人文精神的指导作用,忽视了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之间的有机关系。大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大学生愈来愈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希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收获到看得见、用得上的东西,以利于毕业后派上用场,比如考证热,有选择性的参加集体活动,有选择性的听课,导致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比如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学生缺课严重。

2.2 娱乐化、网络化倾向严重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课后活动存在着娱乐性和网络化过度的问题。大多学生追求享受,比如恋爱热、网购热、网聊热、游戏热等等。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这时就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特别是着力打造的关于人文精神的活动,每个院系都建立了相应的文化阵地,有鼓阵、旗阵等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课后有活动可以参加,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一技之长。在训练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帮带,也传承了这种文化,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3 构建优质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3.1 根据时代需求,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必定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娱乐性文化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新性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娱乐,而是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科学合理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不仅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人才,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党政部门要齐心协力,院系共管,师生共建,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使校园文化有序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3.3 建设独具特色和内涵的校园文化

正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指出的:“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杨叔子的一番话,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色,就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不是雷同,或是模仿。

3.4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职责就是教育、培养学生,所以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个中心,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文明健康、奋发进取、求新求精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高长梅,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运用 校园网络 增强 人文素养

一、校园小记者社团―增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

小记者们是增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以热爱学校、热爱班级、树立集体观念为指导,引导广大同学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本着团体协作的精神,在记者团的带领下,监督广大同学遵守校纪校规,逐步养成上元中学特有的校训(崇德力行)、校风(诚实、严格、勤奋、创新)、学风(尊师、守纪、严谨、惜时),通过班级网站平台的宣传,让我校广大同学在记者团的带领下,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共同为建设我们美丽的校园、整洁的班级做贡献,最终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目的”这既是小记者们的终极目标,也是学校校园之声、班级网站永恒的主旨。

校园之声、班级网站是为校园小记者活动搭建的平台,是宣传、引导人文素养的阵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张扬人文精神,是校园小记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由衷地体会到,校园小记者社团是增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

二、班级网站――增强人文素养的宣传

我们认为,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无缝连接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入现代网络技术。网络虽然拥有海量信息,但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因此建立班级网站并由校园小记者运作,广大师生参与,使师生于虚实融合的情境中进行互动。充分体现人文素养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拓展性和体验性。

班级网站实施过程中,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围绕宣传和展示班级文化、学生风采和活动,透过网站挖掘优秀班级、优秀学生,树立典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广大学生的宣传和监督有效引导学生从“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转变为“有效获取信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班级网站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通过投稿、评论、讨论等多种方式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班级网站以班级文化为主要内容,将广大学生身边的点点滴滴的活动,展现在班级网站,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提供了网络交流平台,成为增强人文素养最佳网络载体。

三、校园之声广播――增强人文素养的途径

校园之声是教育活动特定的时空,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活动过程。也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监督、自我改正的过程,校园之声目标定位于弘扬学校文化,树立珍惜文化资产的观念,陶冶学生爱家庭、爱家乡、爱学校之上元文化情操,增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基本认识与欣赏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娱乐休闲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重视地域文化,尊重自己班级文化,尊重其多样性;尊重人,重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文化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校园之声始终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班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共同认识,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最终学会做人。

2.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由学生编辑部制作的《焦点访谈》获国家级铜奖,让学生们在制作校园之声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家校通――增强人文素养的桥梁

“家校通”在学校开通几年来,成了家校沟通的互动平台,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交流的有效渠道,是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它传递着教育的信息,沟通着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心。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养;培养

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甘肃省临洮县职教中心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生主要来自本县及周围县区的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稳步扎实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健康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甘肃省临洮县职教中心对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力求做到整体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以求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看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教学大楼及大厅里映入眼帘的“德以修身,技以立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教艺求精湛,学技求一流”的标语,体现国情和时代特征,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风、教风。校园内温馨的提示语、“知心慧语”信箱,给人浓浓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校报、橱窗、阅览室、陈列室及实训场景工学结合的宣传作用和成功校友等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精心布置各个场所角落,张贴名人字画及富有职业特色的名言、标语、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照片,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体现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追求,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创业信心。

二、在校园管理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应该以最基本的环节如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生的习惯管理为切入口。甘肃省临洮县职教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实施“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管理思路和“领导、教师、学生”全员管理的管理过程,实行情感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学校制定了课间文明活动制度、值周监督制度、宿舍管理制度、请假制度、考试制度、卫生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结合家长会、班会、团队会等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制定班级管理的实施意见,创建班级公约、班训等,对班级布置,值周、值日工作职责,做到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点滴处体现人文关怀。学校的特色管理在于通过开展各种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把学生组织到集体当中,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互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交往、合作能力,陶冶自己的情趣和品行。

三、在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自2010年以来,学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形式多样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项目,加强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指导和管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大赛和多种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大庆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引进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加强了学生职业养成训练,也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使学生树立了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四、在校园课程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科学决策,调整课程设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和办公自动化培训、礼仪培训等趣味性、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有国防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讲座、传统文化教育的《弟子规》《论语》等活动课程。通过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使不同专业门类的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以及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篇12

以社团为脉络,构建学生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社团,是一种课余兴趣组织形式。社团将大部分学生通过各自的兴趣爱好组织到一个大的网络里,在这个组织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来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因为缺乏与同学交流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学院领导指出,可以通过社团来了解学生的爱好,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便于学校高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娱乐生活中寻找到积极的发展方向。

为此,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组织社团文化活动周,将全体师生带入到浓郁的社团文化气氛中,通过不同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自己、培养兴趣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社团文化周闭幕的当天,学校还举行表彰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的活动,通过这样的表彰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让学生远离精神懈怠的状态,投身到积极的拼取荣誉当中去,这也是学院举办此类活动的目的。社团文化艺术周,不仅增加学院文化气氛,更多的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实践表明,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以社团为脉络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发挥了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既丰富了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

宿舍是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一个重要生活场所,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宿舍文化,那么就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宿舍集体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表现在生活上,大家不能和睦相处,那么紧接着带来的问题就是日常必需的作息不能保证,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此造成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同时,会造成不好的生活态度,很多学生在宿舍除了睡觉就是玩游戏,在宿舍已经养成了消极堕落的生活态度。因此,学生们在宿舍里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是很危险的,近年来已经出现多起学生由于生活态度问题而自杀的事件,作为高等教育院校不能不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针对这个问题,学院创造性地开展了以“美丽寝室,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活动,这一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在校大学生宿舍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的宿舍文化,为校园文化增加新的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在活动中,学院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落实学生宿舍“规范卫生、安全守纪、美化舒适、文明高雅”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观,养成严谨的生活作风、健康的审美情趣、互助的团队精神,塑造“整洁、规范、文明、高雅”的学生公寓新风貌。

通过开展创建“标兵寝室”“文化特色寝室”“十佳寝室”“百优寝室”的活动,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环境的美化、绿化,创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同时,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项目,使学生深刻理解寝室文化的内涵,从更高层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在修养和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拓展和提高创造才能,达到“教”与“美”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通过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全院学生都能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大爱,要爱国家、爱人民、爱父母、爱老师、爱学生等,这是大学应具有的文化内涵。”

对大学的要求,也就是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也要践行这些要求,要爱国家、爱人民、爱父母、爱老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如何能实现爱国家、爱人民的呢?这就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平时的双休日和寒暑假,都是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

对此,学院领导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方式,有的学生选择组织小分队进行助教活动,有的学生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些都是高等教育院校应该积极提倡的。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建设中去。

与此同时,学院大力弘扬以“积健为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艺无止境”为内涵的学院文化,逐步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学院积极搭建宽广的学生素质拓展平台,营造了一批校园品牌性素质拓展活动,学院连年举办“学生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学院杯”足球赛、“TBCBA”(工商院篮球联赛)、“英才杯”辩论赛等多种品牌活动,从中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竞争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近几年来,有多名学生荣获全国和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和国家、省级助、奖学金。

学院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也进行了表彰,在已经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在学院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身上得到体现并予以传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志愿者以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学院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以此展现出了学院青年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篇13

关键词:校园文化 工科院校 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泛指学校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而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陶冶大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主要就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一方面,时代要求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

其次,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构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一般而言,人文教育是教育人成为文明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且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与人和睦相处,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这些都不是自然科学所能担当的,而恰恰是通过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能提供的。

二、当前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当前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在工科院校尤为突出。这种学理工的不懂文、不懂艺术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工程应用型,其设置的人文课程以“两课”为主,这就决定了工科院校在发展人文教育上“先天不足”。此外,工科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数是理科生,学校硬件设施包括图书资料也主要服务于专业教育,这些都限制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

2.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

南京某理工类高校曾经做过本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类大学生虽有80%以上的人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但其人文素质总体状况、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实际程度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不重视准确、深刻理解概念;不重视全面、牢固掌握人文知识;不重视课外阅读人文知识类书籍;不重视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较差、公共道德意识缺失、不懂得感恩等方面的事例在一些新闻媒体上也屡见报道。

3.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重专业,轻素质,重理轻文,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求学概念。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只重视政治教育,忽视了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一些问题。人文教育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用急功近利的眼光难以理解人文教育的意义。不少高校教师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科技至上”的价值观。孰不知离开了人文科学关于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科学技术就失去了应有的评判尺度,就谈不上意义和价值了。

其次,生源问题。工科院校学生大多中学的时候是理科生,文科基础本来就比较差,再加上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学生的人文基础没有打好。

再次,工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相对较少、学时较短,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国外大学普遍比较重视人文教育,以美国的大学为例,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西方传统、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而我们国家高等工科院校一向有重理轻文、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传统,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在教育效果上都显得比较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三、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从校园的制度文化方面,要端正办学思想和办学精神,充分利用选修和辅修制。

首先,端正办学与育才的思想,改革过去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建立起科技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新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改革教学体制,优化整体结构,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第三,适当多增设一些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人文学科的学分才能毕业,调动学生学习人文学科课程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行辅修专业制,使部分学生在主修某一专业、学有余力的同时辅修人文社会科学,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有利于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工科院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社会培养以理工科为主兼顾其他需要的人才。例如:在校园内开展读名著、唱名歌、赏名画活动;开办各种学生文化走廊及固定的知识窗;设立读书沙龙、文化沙龙;建设学生文艺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浓郁的人文氛围能使工科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

3.举行定期的人文知识讲座或论坛

校园人文知识讲座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在学生扩充知识面、了解学科与社会发展新动态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讲座,有条件的话多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讲学,营造学校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内容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讲座能烘托出一种炽热的人文氛围,激发和感染学生,使工科类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煎陶。如南京某高校为鼓励学生积极听取专家讲座,专门出台了“听讲座、得学分”的规定,并从文化素质教育专项经费中每学期拿出10~20万元用于文化知识讲座的各项支出,由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举办专题系列讲座。笔者就读的大学每个星期五都有“周五之夜”专家讲座,邀请本校或者校外的著名学者、教授讲解热点的时事问题或者学科前沿知识,在校内影响很大。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而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人员的流动性、院系交流的广泛性、组织的自觉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等特点。实践证明,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科院校要重视人文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建立对学生社团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尽量对每个学生社团都配备指导老师,规范社团的活动,让社团为学校的院校文化建设服务。要建立对社团的考核机制,鼓励社团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人文性质的文体活动,对组织管理规范、活动效果突出的学生社团进行奖励,对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开展活动不积极的社团进行批评整改乃至取缔。这就从制度上规范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因此,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以升华,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欧尔峰,勒文强.工科大学应重视人文素养教育.甘肃科技纵横,2005.2

2.黄平,聂永江.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研究.江苏高教,2008.1

3.戴静.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重要作用.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3

篇14

校园的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文教育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人文教育的内涵及高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指明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人文教育

十之后,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借此发展契机,我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献计献策,并首次提出“两型校园”建设口号。随着2009年首届博士论坛的成功举办,“两型校园的建设与实践”已经获得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两型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校的科学跨越发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要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只有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的现代化才会实现,人类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人文教育不同于文科教育,它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来提高人自身精神深处的品质,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注重的是观念培养。因此,高校人文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求知、生活、做人及做事,旨在引导他们掌握人文知识,形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境界。当然,在科学技术极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文明的生活追求使我们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科学领域,然而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人文教育能够在科学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许多著名教育家很早就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他们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自然科学不引进人文科学就不能突破科学发展的局限。历史的发展表明,科学是能够给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利益的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如果毫无节制地被人用作向自然索取的一种工具,它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造成灾难。因此,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如何利用它造福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成联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的人文教育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文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才能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进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象力[1]。同时,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层面的教育,而人文科学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教养的学问。它包含世界的优秀成果,也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热情、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因此,提倡高校人文教育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教育思想也逐步调整,从政治本位转变为经济、科技本位,从知识性教育转变为能力性教育。现如今,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任何教育就最终目的来说,都是促进个人某种能力的提高。换言之,任何教育在本质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均有其特定的价值。正如单一的人文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一样,单一的科学教育也不能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赫胥黎所说:“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和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2]因此,应该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指导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教育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它还应该让学生在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构筑一个开放的隔离带,从而在社会功利和人文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张力[3]。

其次,完善教学体系。众多学者指出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体教学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应不低于1/3,然而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多数高校人文课程比例不足1/5,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4]。人文学科的教学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因此,要确定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发挥课堂教育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其实施。此外,要加大对人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另外,要进行学科建设中跨学科的探索。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是科学与人性、机械时空与历史时空、推理求证与艺术想象的统一,应整合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心理和物理、技术和社会的演变进步因素,体现大科技文化潮流[5]。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不融,“隐蔽课程”不隐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隐蔽渗透,自然融合的原则。大学生群体人格趋于成熟,文化观念逐步确立,已具备一定判断选择的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先顺应,后同化的方式,合理疏通引导。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和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加深入持久。

参考文献

[1]教育,创造未来 [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6.孙敏

[2]科学与教育 [专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赫胥黎.

[3]大学人文教育刍议 [期刊论文]《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