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的应用范文

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10:1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计算机专业的应用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技术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广泛应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因此,有效掌握关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时展的需要。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均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在培养合格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对于中职生有效掌握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知识与软件应用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正确认识计算机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的学习目的:第一,计算机属于当前现代的通用智能的工具,现在不管是哪个行业的,比如科学家、企业人员、公务员等,均在工作与生活中离不开计算机;第二,计算机不要仅仅是认为一种工具,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每一个人都应该必须掌握计算机文化。不同的人使用计算机的用途可能不一样,但是计算机给人可以带来很大的便捷性;第三,学习与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知识是符合当今时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每一名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劳动技能与工作技能。

2 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有效带动学生积极学习

计算机应用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对任何事物均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中职生处于青少年发展时期,基础知识可能比较差,在学习上可能会出现学习失落感与失败感,一提到学习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假如能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则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将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并附加典型的教学实例,通过课堂的演示,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强化计算机基本知识训练与基本技能的养成。在课堂上要加强技能训练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课余时间也要适当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在计算机房内进行相关技能训练与学习。通过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升起来了。

3 讲究实效,改革教学方式

计算机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在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开发和应用知识更是更新速度之快。中职学生素质低下、中职教学条件落后,导致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水平应该深入教学改革。为此,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3.1 精选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教材里面大部分是包括了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操作命令、Windons相关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等知识。但是,计算机系统知识更新的很开,Windons又包括图形化的界面与鼠标操作的相关内容,这些知识点均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上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笔者认为,应该讲授在一些人们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会经常使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常见的操作系统、局域网应用与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等内容。并给予一定的学习时间,确保学生练习量比较多,能够更好地得到训练。

3.2 注重技能与实践的统一

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生活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无穷的,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工作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把与学生未来就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设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加大操作训练力度,多安排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的操作训练练习中提高操作技能技巧。只有注重操作理论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在实践中操作训练,学生定可以熟悉掌握许多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知识。

3.3 精心设计教学方式

随着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有些学生就是为了有机会“玩电脑”而学习的。但是,在很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房开放的时间有限。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房课时,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方式、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尽量安排一些兴趣盎然的训练练习,运用讨论点评、小规模竞赛、优秀作品设计等教学方式,活跃上机课堂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4 要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

计算机应用教学要强调与专业的融合。例如用Visual FoxPro开发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开发人员不但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软件工程、数据库知识和Visual FoxPro环境下的开发方法,还得熟悉相关的财务制度、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财务知识;又如计算机对工业现场的过程控制,其控制过程常涉及到数学、物理、机械自动化等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疑,教师的引导是很关键的,只有教师的高素质才会有学生的高素质。这意味着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教师"不光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知识,还得懂得其它行业的知识。目前,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任务不少是由学计算机出身的教师承担"他们在计算机专业方面是行家,但在其他专业方面则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教学只注重计算机学科的知识,难以保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些计算机应用课程应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能较好地找到计算机在专业应用方面的切入点,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教学,并根据专业需求设置课程,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3.5 改革考试方式

计算机属于一种应用性的工具,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优于动口与动笔的能力,所以要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实施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等综合考核,要求学生采用各种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独立完成相关的基本考核操作,特别是注重课堂实践作业的考核。正如上述所述,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方面的教或学,应该注重应用,当前生源素质不高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的情形下,教师应该结合这计算机专业的特征与严峻的就业要求,创新改革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除国家技能鉴定外,可以按照实际的授课情况,定期对学生实施阶段性的技能测验或技能竞赛,以比代考,一方面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浓郁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各种实际要求有机地安排到这门课程考核中来,不断拓宽实际教学内容,提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小然.中职计算机技术“创新”教和“兴趣”学[J].信息化研究,2010(05).

[2]邓耀豪.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网络财富,2009(01).

[3]孙赛军,魏想明.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信息化教学,2010(16).

[4]喻朝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西北职教,2009(03).

篇2

多年来,各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开出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付出了劳动,作出了贡献。事实上,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但是迄今为止,大家对中等专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开设的主要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尚无统一的认识,各专业则按照自己的认识或小范围交流后,自行决定,而且也没有真正把计算机技术和本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有必要统一认识,完成适合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任务。

1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就是开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年统考两次,便草草收场,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计算机技术如何与本专业结合,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和思考,致使计算机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有的老师只作些简单的程序设计训练。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只能笼统地蜻蜓点水似的说一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还有些计算机教师,一个人执教几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要通晓几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难度可想而知,弃之甚觉可惜,学之又觉得太难,只好不了了之。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从大多数专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应用的培训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明确,所开课程分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对学生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1)通常只介绍计算机科学自身的知识,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搭边。学生学完之后,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还是一无所知;(2)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有的计算机教材出版的同时,有的内容已被新的内容所淘汰。导致教学内容“老化”;(3)多个专业使用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很难结合专业课教学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机技术指导。

设备的问题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关键的一环要有足够的实习和实践的时间。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实验和实习设备,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大多数专业的计算机实习实验设备不足,设备老化,对这方面的教学设备投入较少。

师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绝不是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的事,而是要靠各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各个专业的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教师自身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是相关领导的认识和重视,计算机知识不断的更新发展,速度很快,教师需经常“充电”,对于教师的培养,必须花大力气对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和培训,应当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要求的培养,要有量化的硬指标。并且,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应逐步提出要求,而不能不顾实际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谁愿学谁学,谁愿用谁用,谁愿把计算机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就结合起来。

2 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我们首先应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主要是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提高了认识,才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认识程度,也是对此问题重视不重视的关键,不能简单的给各专业配备一些计算机就认为可以了。要组织有关领导和教师讨论和撰写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组织专家和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编写计算机技术教育教材,鼓励各专业的老师、科学带头人结合本专业实际自编教材。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问题,尤其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更为突出,真正懂计算机技术应用又懂本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这就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平时应该注意培养、锻炼、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其次,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应用是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普及性教育课程,属于文化基础课。各个专业必须教授计算机的硬件操作、汉字录入法、常用软件使用、文件目录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的综合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设置的教学内容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为出发点。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DOS命令等作为计算机的一般用户在操作使用中很少用得上的内容,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可以不涉及,或可以根据专业课的教学有选择地讲授。

3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3.1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中专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列举计算机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注意寓学于用,寓用于学。在用中学或在学中用,如WORD、EXCEL、FOXPRO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可在用的过程中丰富所学的内容。

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鼓励学生一定要动手,只有实践过的内容,才能更易理解。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知道做的方法,更要知道原因,让其强化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练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更好地将实践所得到的经验与所学的理论进行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3.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篇3

Abstract: MOOC has become the produc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it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Through expounding the related content of MOO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OOC resources in the computer specialty teaching under credit system, further expounds the cold and hot orient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y under MOOC and credit system, computer course ori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MOOC and "China MOOC",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taking MOOC in the credit system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MOOC;专业教学;完全学分制

Key words: MOOC;professional teaching;complete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84-03

0 引言

自2011年以来,已有超过16万人通过MOOC平台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创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学习课程都叫MOOC课程,这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知识的交换,并在2012年席卷中国,对中国式的教育产生重大变革,较之于以往的网络教学模式,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教育的革新,对教育理念、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

然而,从MOOC创设的第一门课程人工智能可见,其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影响更为深刻,但是,由计算机网络开放平台反思计算机专业课程自身建设与教学发展模式的研究甚少。纵观MOOC课程所具有的工具资源多元化、易用性、受众广、课程参与自主性高等优点,它需要一种更为灵活的学分制来适应计算机专业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言,学分制具有灵活、创新激励、尊重主体等特点,从这一意义上讲,学分制更有利于MOOC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与创新教学模式。

1 MOOC的发展历程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源于美国硅谷在线学习,在2012年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横跨IT和教育界的一个革命性事件,分别由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公司领衔,只要通过简单三步(登录MOOC网站-注册-选课)选择,就可以免费、自主、开放地享受来自于由斯坦福、哈佛、MIT等世界级顶尖名校的视频课程,并可获得世界常青藤名校的结课证书。

2012年“慕课”元年开启了MOOC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创新之举,国内外的MOOC平台在国内如雨后出笋般发展,与高校结下了联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先后加入EdX平台,复旦大学等也加入了Coursera平台共建全球在线课程网络。

2 学分制的概述

1871年,学分制最初出现在哈佛大学,查尔斯・W艾略特校长实行自由学分制。现行学分制大多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将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学分管理制度,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选教师的权利,以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

当前,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实行的学分制还不够“完全”,由于每间学校选课制度的弹性程度不一,又可分为完全学分制与不完全学分制,前者允许学生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实质意义的完全学分制是以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打破区域、地方、学校、班级界限,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后者主要基于班级授课制、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或者将学分制作为一种选课补充。实施的对象以及跨度不完全,例如部分院校以大一刚入学的学生为学分制改革对象或以大四即将毕业学生作为学分制改革对象。

3 学分制下MOOC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MOOC课程资源发起者是世界顶尖大学名师授课,Udacity 的课程主要联合Google或者微软等公司共同创设,面向全世界有学习需求的学习群体,以网络平台为学习交互社区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慕”名而“课”。相较于教师的学位和履历,它们更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正如史蒂芬斯博士认为,Udacity与Coursera等提供大学课程的竞争者的不同之处是Udacity始终追求实际应用。

MOOC发端于计算机人工智能课程,与高校工科的计算机专业课结合尤其密切。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Udacity的创始人、原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创设的课程为计算机科学、开设的机器学习、计算神经学等,为程序员、数据分析师,设计未来的机器人提供学习交互平台,倾向实际应用,强调寓教于练比寓教于听更为有意义。

在今年3,4月份,EdX先后与微软、谷歌和Instagram合作,与一线工程师合推6门程序开发类的技术课程,其内容涉猎IT技能的学习,包括云端、移动开发类及编程语言类的课程。引入一线企业资源,MOOC致力于打造质优的科技职场教育。目前,据不完全统计,Coursera平台的计算机类课程共约200多门(其中包含Computer Science与Data Analysis & Statistics);EdX与Udacity平台的课程约80多门。(图1)

总的来说,MOOC课程发端于人工智能课程,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结构等多门核心课程,从课程构思到实现,已满足超过16万以上的学习者需求,并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向微软、谷歌和Instagram顶层工程师学习开源技术的梦想。由此可见,MOOC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需求。

4 学分制下MOOC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

4.1 MOOC与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冷热取向

MOOC来了,我们能做什么?国际MOOC课程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国内弹性学分制与不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步履,现行的学分制改革又导致了其他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出现“冷热两重天”,针对计算机中的冷门专业,如硬件专业等,部份院校采取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院系内化强质建设专业,将经费直接与选课学生数量挂钩。有的院校采取直接停招该专业,开辟新专业,从以人为本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绝不为保留专业设置而硬性学生选课。相对于学校较热门的软件工程专业、动漫、数字媒体、影视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就扩大规模,广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开发国内MOOC课程、掌上MOOC课程、创建工作室、或企业项目驻校等方法搞活专业,提高质量办校的标准。

全球在线开放网络课程的出现创新了传统教育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环境,而且注重课堂的交互与答疑环节。面对国际计算机类MOOC课程的出现,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开源学习,更多的是技术背后的思想,于是,我们需要考虑面向网络平台学习环境如何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如何使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选课与MOOC交叉研究的教与学成为可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国际MOOC与“中国MOOC”的计算机课程取向

当互联网学习平台与教育结盟,继微课以来,MOOC再一次拍打高校大门。与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责任与使命是相符的,在大数据时代下,分享知识与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基于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承将成为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将向全球开放,服务并满足广泛人群,而不是佼佼者的专利。

MOOC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与高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国际MOOC浪潮的驱动下,中国的高校将面临诸如如何创设属于“中国MOOC”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而不是“在中国的MOOC”课程,中国计算机专业CEO式的教师队伍改革等挑战,早在2013年底,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相继推出国内高校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好大学在线。据不完全统计,国际Coursera平台的MOOC编程类课程数量较多,其次是EdX与Udacity平台的编程类课程。国内MOOC计算机课程发展滞后,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一方面要求国内一流大学不断地借鉴国际MOOC课程组织与开发的做法,创新国内MOOC式的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提高国内MOOC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内的教学团队自省,在国际MOOC计算机类课程的影响下,面对未来的课堂,教师要比学生学的快、学的更多,才能在国际与国内MOOC课程改革浪潮中获得一杯羹。

4.3 MOOC计入计算机专业学分制的取向

鉴于民间的争取与政策的扶持,MOOC得到了顶层设计的指引,最终正式以政策形式出现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粤教高〔2014〕5号)中,《意见》明确指出未来高校将对幕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并鼓励大学将MOOC引入日常教学,接受外校或网上的MOOC课程作为有学分的通选课。未来广东的大学将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通过修满特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等。

在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首次强调“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高校MOOC建设、使用和管理”。学生可以用MOOC的学分抵大学学分,MOOC区别网络公开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建立了一套完全基于互联网的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系统授予证书。

然而,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接受这种认证方式,以下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的特质,总结了学分制下MOOC计入计算机专业学分的几点思考:

①在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MOOC认证可换成大学学分,转变而成把MOOC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最后通过线下考试来认证本校学分。

②在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MOOC认证可换成大学学分,转变成以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的形式,或以项目的形式提供作品以及报告,学校组织专业人士评定学分。

③在未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以计算机学科课程考试或考核的方式,通过最终试卷成绩评定学分。

④在未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通过工作室创作,以项目作品的形式参与学校专业评定学分。

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在该平台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已达65万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学课程,MOOC作为新型教育模式为90或95后的学习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和机遇。MOOC课程的存在价值,不仅表现在能把一堂课的影响范围覆盖到全球的学习者,还表现在能聚合全球计算机顶尖资源(微软与谷歌)的能量。

5 总结

互联网让MOOC走的更远,MOOC变革了网络教学方式与平台交互思考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全过程,学生可以免费地享有学习国际或国内MOOC课程的权利。时至今日,正如E-learning一样,MOOC也将面临许多挑战,实践表明,MOOC课程的介入较好地提升了学生选课与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的教学创新带来了许多动力。传统教育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被认为是“主流”,而国际MOOC形式的教学则被定义为“支流”,在完全学分制的强势下,支流与主流如何同步齐驱,风雨兼程,则需要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重新定位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1]http:///course/157/Algorithms--Design-and-Analysis--Part-1/.

[2]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获4300万美元B轮融资[N].创投时报.

[3]慕课崛起,大学的未来在网络?[EB/OL].MOOC学院.2014-08-15.

[4]果壳姬十三.越来越多中学生利用MOOC学学课程[EB/OL].中国科技网.2014-9-15.

篇4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110-03

1.概述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该文第二条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并明确表明应“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国家更是加快了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步伐,本次改革面向的主要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高考后扩招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等,据统计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将会将培养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表明国家将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重大转变。

长久以来,大多数三本院校深陷究竟应该向社会输送何种人才的窘境。众所周知,教育领域对本科生培养有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尤其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很明确的规定。作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本院校只能参照重点大学或名牌高校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三本院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又不足以与重点大学相抗衡,这导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理论素养比不过重点高校毕业生,而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和专科生。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三本高校的生存问题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而如今,国家出台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宏观导向很可能成为这一类院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指路明灯。

与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艰难环境不同,这两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作为世界电子商务的核心地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目前杭州市场上对手机app开发、网站制作、软件测试和现场实施等技术岗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IT企业后仍然需要很长的过渡期、通过参与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岗位需求,这使得反思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工学交替”(亦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指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高年级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生课堂之外的工作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严格的过程管理、阶段考核和学分认定。这种方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走向社会、参与实际社会生产活动,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工学交替”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中并不鲜见,然而将其原理应用于本科院校(主要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却是首创。“工学交替”在保证本科生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施加“学中做、做中学”的情境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而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知识更新迅速的计算机专业。然而本科教育与专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学科门类等,需要对现有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按照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要求进行修正,使其扬长避短,发挥最大效益。在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学”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而“工”则指真正的企业生产实践。在此,我们拓展了“工”的范畴,认为带有明确项目目标的校企合作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类沙盘”项目实施过程,以及传统意义上实际进入企业实习均视为“工”的组成部分。通过“工”的延伸,进一步模糊了“学”与“工”的界限,增加了本科生获得学分的方式、延长了建构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2.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题组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以下简要介绍本项目的实施过程。

2.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产学合作平台

2.1.1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专职教师缺乏足够的企业实战经验无法很好地进行能力引导等弊端,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试点。

1)学科导论

学科导论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起既要完成专业认识的普及教育,又要完成向学生勾勒未来四年学科知识体系的任务。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导论往往无法顺利完成上述两种使命,其或者退化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或者演变成后续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大杂烩,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本专业,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也没有很好地起到职业规划的作用。引入校企共建学科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程变成了由企业导师引导的多个专题的宣讲,将企业工作经验、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一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最强的课程。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偏重于单个知识点的呈现,存在实验课与工程实践脱节的缺点。为此,我们在保留传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括c和Java)的基础上,引人校企共建机制,引进企业导师开设企业级框架、Object C、windows高级开发等高级课程,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等形式分类分级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软件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参与简单外包软件开发等,让学生更多感受和参与企业实战,提高就业能力。

3)项目开发类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我们同样引进了一系列的企业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原型设计、网站设计与制作、Oracle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学生在大型软件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和多媒体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充分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有效性。

2.1.2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手机app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与北京千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了手机app开发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ios和android两个方向。去年参与培训的学生被IT企业一抢而空,薪资大大高于同期就业的其他同学。目前大三学生中又有70名左右参加了新一期的校内实训,同时我们也有几个专职教师跟进学习,有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自有专任教师的能力。

2.1.2知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提出1.5+1.5+1的本科四年培养规划,其中前两个1.5年分别表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而最后的“1”就是主要以学生校外实践为主。计算机专业更是率先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打通了原有的实训和实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来获得综合实训的10个学分。近几年来,我们跟杭州市的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包括:华信设计研究院、亚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优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有限股份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学生在校修满在校课程学分后,在企业直接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测试、实施和运维工作。不少学生甚至将企业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取得了优异的毕设成绩。

2.2培养方案和现有课程跟进式改革

2.2.1面向“工学交替”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改革

为了迎合新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教研组多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的方向。通过邀请企业与我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去掉了不在学科必修课程内同时与实践脱钩的课程,同时加入了能够反映当前市场需求或最新技术方向的课程,比如新增的项目原型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技术等课程。这种校企共建培养方案的方式,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资讯、真正做到了从纯粹“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强调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加强与企业对接,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挖掘理论教学、实验和校内实训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联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2.2“类沙盘”和跨专业综合实训改革模式

在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同步进行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涉及的课程包括:数据库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提出了“类沙盘”的创新概念,实现了多层次项目驱动、虚拟软件公司运营等改革措施,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3.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工”的过程管理

在第一年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打通实训实习环节时,经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只想应付了事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自己找了某个公司,而该公司并非IT企业,或者找的是IT公司,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甚至个别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完成“工”的过程,而只是找熟悉的公司签字盖章完成阶段考核以骗取学分。为此,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考察和考核,只有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司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企业。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在“工”环节的过程管理,通过带队老师频繁下企业、与企业定期沟通,学生回访等方式,杜绝了之前存在的纰漏。

3.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持续顺利发展,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而是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支了解行业规范、熟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岗位职责,熟练掌握企业相关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希望自有教师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共建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求有相关专业教师全程跟进学习,以便在未来更好地胜任对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论

篇5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调试工具;VS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77-02

一、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相比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初学起来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1)C语言数据类型和运算符多,表达式复杂;(2)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暂时不能使用机器思维。为了使学生学习好“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3]。尽管如此,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仍然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本文准备从调试的目的和任务入手,给出若干程序设计和调试的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

学习调试之前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调试?怎样去调试?从英文单词debug上可以看出,调试的本意是“解除程序中的错误(bug)”。为了能对程序进行查错和改错,就有必要对程序的局部进行专门的分析,观察程序的运行过程。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辅助程序员对C语言语法进一步地理解。

二、Visual Studio 2013的调试工具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使用

1.使用Memory和Watch探析简单变量。

对于C语言中的如下程序段

int main() {int a = -1;float b = 100.625;return 0;}

通过F10单步跟踪程序,在执行return语句之前,通过在watch窗口输入&a获得了变量a的地址,在本例中为:0x0046f890,得到图1,其内容为十六进制的FF FF FF FF,它对应的十进制数为:-1,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负数补码的作用。

在watch窗口中输入&b获得了变量b的地址,在本例中为:0x0046f884,得到图2,其内容为十六进制的42 C9 40 00,它对应的十进制数为100.625,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单精度浮点数的编码格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使用Memory和Watch理解字符串。字符串在C语言中是以字符数组形式存储的,并以‘\0’作为结束标志。对于如下代码段:

char string[10] =”bbbbb”;

通过在Watch窗口获得的string值为0x0031fe90,则得到字符串的首地址,在Memory中加以查看,结果如图3。

在图中,从0x0031fe90到0x0031fe96处四个字节的内容分别为0x62,0x62,0x62,0x62,0x62,0x62,十六进制的62对应十进制的98,而98为字符b的ASCII码,0为’\0’的ASCII码,通过该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字符在内存中是如何以ASCII码形式存储的,并且C语言字符串又是如何以‘\0’为结束标志的。

3.使用Memory和Watch理解指针。指针和指针变量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属于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指针代表变量的地址,指针变量用于存放地址。通过Memory查看内存情况,可以使学生对地址产生感性的认识,对内存分布情况有直观的印象。对于如下的代码:

char ch = ‘b’,* p = NULL;p = &ch;

通过在内存中查看p的内容,可以看到它的值为,正好与ch的地址相同。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对结构体和结构体成员,共用体和共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使学生对构造类型在计算机内存中是如何分布的有一定直观的了解。

4.使用Call Stack查看函数调用堆栈。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在教学中属于难点,学生对函数的调用顺序经常感到迷惑,通过VS 2013的Call Stack图形化工具,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函数的调用过程。对于如下的代码段:

#include <stdio.h>

void funb() {printf("This is funb!\n");}

void funa() {funb();}

int main(){funa();return 0;}

Call Stack工具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函数a与函数b的调用顺序,通过逐语句的执行,学生对函数嵌套调用能产生直观的印象。对于函数的递归调用,学生在学习汉诺塔程序时即使清除递归调用的概念,但对程序中函数的调用过程仍会产生疑惑,同理,递归调用也可以使用Call Stack工具进行演示,通过调用关系图与代码之间的对比分析,学生就可以对函数递归调用的调用顺序有所了解。

三、结语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设计课程中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比较底层,不易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理解。在使用VS 2013的调试工具后,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在计算机内的实现方法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本文提出了使用VS 2013调试工具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辅助教学的方法,并辅以若干实例论证此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证实。

参考文献:

[1]张玉春,孙大元.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孙大元,张玉春.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谢红霞,罗国明,吴红梅.基于程序调试的C程序设计教学与实践[J].信息技术,2011,(11):174-176.

Application of Debugging Technique in C Language Programming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

WANG Yang

(Jilin University Public comput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er,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微课应用

1关于微课的概述

1.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当前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是以当前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记录成为视频教学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不仅是在形式上面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而且其还包含了更多的辅教学资源,微课的内容贯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从教学重点到知识巩固练习全部都囊括其中,其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了一个完全且具有主体化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漏洞并及时进行有效弥补。

1.2关于微课的特点分析

第一,主题小而精,针对性强。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微课教学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min左右,而在这么短时间内教师所有的讲解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进行的,每一个微课视频都有着非常清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更是非常明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自主选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第二,时间短,效率高。微课教学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这也是其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微信这一教学模式精准地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其本质上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会让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微课的时间,一般会安排在5~10min之间,学生们在课下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或者闲散时间来随时随地学习。

1.3教学功能完善

微课应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其虽然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的支持,但是成本是比较低的,其制作过程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微课却借助网络力量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包含着非常多的知识点,覆盖了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方面面。

2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1计算机专业学生不重视英语

根据笔者的了解,当前绝大多数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不是很看重英语知识的学习,他们将更多的学习精力还是放在了计算机本业的课程上面,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专业和英语学习的紧密联系,也没有意识到如果英语学习不好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英语知识的短缺很可能成为他们未来计算机事业发展的掣肘因素。

2.2英语成绩两极化,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A级英语通过率是大约是50%,而英语四级通过率却只有5%。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英语成绩是很高的,而且对英语学习也抱有非常高的学习兴趣,而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英语成绩则是非常差,甚至会有部分学生英语考试成绩达不到及格线。

2.3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并不合理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虽然也都安排了相关英语课程,但是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面却并不合理,很多院校将英语课程安排在了二年级的一个需求,有的是第一学期,有的是第二学期。这就导致大二学生们需要用英语去重新温故大一学过的知识,那必然会遇到要学习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的尴尬局面,这就大大增加了大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难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2.4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都是由英语水平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或者计算机水平比较低的英语教师来完成,同时兼具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的教师非常少,这也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必须要重视优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3微课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在大学阶段特别是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关于英语语法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低了。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更多的还是考察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语法就不重要了,它只是被其他形式隐藏起来了,英语语法始终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其虽然也会涉及到大众英语内容的教学,但是其还是有一定侧重点的,越高年级的学生会越偏向于计算机领域,会涉及到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的学习。专业术语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而要掌握这类难点知识最基础的工作还是要学好基本语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在微课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英语语法知识点,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对话做成视频教学的内容,然后再就对话中存在的语法来进行重点讲解,这是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英语语法功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3.2在英语专业词汇中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会将学习的重心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上面,学校也会将课程时间安排的比重倾向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英语课堂中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现在很多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并不能够满足于日常的交流和考试的需求。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英语词汇制作成为视频,在视频中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词汇的具体使用范围,也会就与该词汇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等进行相关讲解,这对于学生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英语单词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而且微课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自主决定观看视频的次数,直到确保自己学会为止。

3.3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对西方英语文化和发展背景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因为一些不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而出现认知上面的偏差,而且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兴致也不是很高。但是,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要更深入地去认识和探究英语文化。微课的出现有效改变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的模式,其不再是教师干燥无味地、单一地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让学生们观看带有英语文化的电影或者相关视频,然后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的问题来一一进行解答。

篇7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计算机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国IT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普遍推行现代化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和I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设备维护与顾客服务、软件开发与硬件维修以及系统配置、监控系统等人才最为短缺。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计算机专业早在2012年就立项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在2014年又被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特色建设项目,下面就以应用型转型为背景介绍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路与做法。

一、应用型转型的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年来,全国高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取得显著成绩,呈现许多亮点。

2012年1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基地建设,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2013年11月,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走“应用型”道路,强调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应用型”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又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从背景来讲,有两个方面: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从含义来讲,有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科研工作定位于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研究,转型路径定位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基本思路

1.明确办学定位

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

2.走应用型道路,专业结构调整先行

围绕IT行业、信息产业,建设相应专业群。

3.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要面向职场,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4.注重专业核心课改革

必须结合科技发展、行业需求、工程认证等几个方面来调整核心课程、改革授课方式。

5.重视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应用型一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二是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而服务能力的基础就是学科的水平。

6.“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谓“双师”,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1.专业建设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申报新专业,建立专业群,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挂职锻炼或参加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本专业设置有4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市公安局、中国联通等单位联合建立实训基地4个,同时与市内外10多家企业有业务联系。

2.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

3.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新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实践工程能力,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2)专业建设目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目标:

以IT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IT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总体框架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形成一套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争取学校财力和政策支持,新建1个生产性的IT技术创业创新实习基地,1个网络工程实习基地,更新完善相关软硬件设备。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并制定和完善相应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所有专职教师都要参加企业项目实践,鼓励教师承担软件服务外包任务、到企业进修、参加企业和行业技能培训等。

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目标:

针对教学过程建立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健全评价、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1)技术服务建设的目标。通过同IT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校内高水平教师、学生和学校聘请的IT行业专家,创建IT技术服务中心,承接校内外的IT技术服务任务,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各类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社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从技术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实训环境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本地区普及计算机技术做出贡献。其次,以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和网络工程实习基地为基础,创建学生创业中心和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中心,为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本地中小型IT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四、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改变原来的按专业培养模式变为按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确定三个主要专业方向:软件开发(Java)、网络安全、网页设计等。为深化这一建设方向,计划将“专业内方向细分”与“定向强化”相结合调整课程设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与特色

(1)专业定位: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素质前提下,偏重工程实践及应用,重点是培养实际编程、软硬件维护、行业专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表达、专业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专业建设特色:以专业模式的改革,带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主要表现为:减少课堂教学的总学时数,加强学科基础内容教学、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优化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立创新实验基地和科技竞赛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产学相结合,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办学理念,采用三级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1)课程设置上采用“大平台,小模块”。“大平台”是通过开设计算机类通用公共课程,如“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既可以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又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理论知识储备,使学生更具发展潜力。“小模块”即按照行业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应用特定技能”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

(2)教学方法上引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主”教学体系。

以项目统领整个学科体系,教师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每个任务包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相关知识点的集合形成每门课程。如图所示:2.3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练、做”四位一体,以“做”为主,“学、练”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小型网站;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一项多媒体形象设计。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根据IT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具体实操内容,进而重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推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将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第一、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办法,加强过程监督与考评,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建立完善社会需求、质量跟踪、课堂效果三项调研的制度。第三、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安排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外包项目方式,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拓展能力和专业建设指导水平。在若干年内使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80%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顶岗工作或开发实际应用项目经历,每年在企业工作不少于一个月,鼓励年轻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还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继续加大“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实习之外,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扩大学校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增强“校企合作”的过程。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加强与本地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利用资源和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坚持“走出去,招进来”的路子,深入市场为计算机应用等服务行业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教师在加强社会服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声誉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勉.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校人才培养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6)

[2]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十三五规划.中国报告网,2015.6.10

篇8

一、课程内容要实用

教师传授的知识,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以实用、够用为前提。内容一般可包括以下部分:

1.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的历史、特点、分类、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主要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计算机对环境的要求、正确使用方法等。这部分内容,有的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考虑到职业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教师讲解时不益讲授过深,否则学生听不懂,就会丧失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后续内容的讲解。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最高统帅,是计算机的灵魂。DOS操作系统曾一度在计算机软件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许多优点,也存在不少缺陷:内容抽象、命令难记。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只需在讲计算机软件时提一下DOS操作系统,而改讲现在最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DOS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系统,不利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能;DOS是基于字符界面的操作系统,几乎所有的命令都需要记忆和从键盘输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抽象、不易理解,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减弱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给教学带来了阻力。而讲WINDOWS操作系统时,教学反映较好,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老师教,学生学,都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比以往都好。

3.键盘指法、汉字输入法。在讲授拼音输入法、五笔字型输入法等知识时,重点讲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和笔画输入汉字的一种方法,其最大优点是重码率低。这部分内容,重在上机训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指法,可利用现有的练习软件,分阶段进行练习,每堂课给出练习目标,并安排适当的测试,使学生在松紧有序的教学中尽快提高汉字录入速度。

4.文章的排版、表格的制作。文章的排版、表格的制作,重点讲WORD。WORD集文字处理、排版功能于一体,功能强大,接口友好,操作方便,简单易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文章排版(包括字体、字号、字型、特殊修饰、段落、页面设置等等)、指定表格的制作(包括规则表格和不规则表格的制作)。

5.表格内数据的计算。表格内数据的计算可讲EXCEL软件,讲最基本的电子表格的制作、如何快速填充有序数据、如何用公式计算表格内的数据、如何排序、如何将表中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等。如让学生完成成绩汇总表的填充及数据整理,通过某个商店的库存情况汇总表等来认知本部分内容。

总的一句话,应该及时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用讲得很深,讲授的重点放在基本的、常用的操作上。

二、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好计算机课程,兴趣是关键。如何调动、保持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应放在首位考虑的事情。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可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2.重视答问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问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对答对者要给予表扬,对答错者要对出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直观的操作,课件中灵活的版面、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动画效果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实验的针对性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计算机专业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课得到了探索与应用,促进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微课以独特的特点与优势逐渐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课中助学、课后巩固与评价的有效载体,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交流的环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如何把微课有效引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职教人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课题研究小组于2016年9月特开设了2016级计算机专业微课教学实验班,以此来探究微课制作的方法及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调查分析微课教学应用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以期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的微课和教学的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的微课

“互联网+”时代下,微课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易于网络移动终端的传输与分享。教学题材比较微小,一般是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以5~8分钟的教学视频为核心,加上微课件、微练习、微评价、微反馈等构成了微课学习资源集。微课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移动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教室、云课堂、数字化学习空间、在线教学工具等新技术和新理念融入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日趋融合的产物,它促进教学技术更加智能化,教学手段更富媒体化,互联网智能终端与课堂教学能够深度融合。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室“导学”,利用云课堂“助学”,通过大数据“诊学”。促使学习更加泛在化、碎片化、个性化、可移动化。营造一种“人人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的新形态[1]。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微课制作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微课一般包括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课中助学类、实操导学类、实训演示类、巩固练习类、课外拓展类、学习评价类等[2]。制作出精良的微课作品,才能确保微课在教学应用中产生积极的效果。微课的制作首先要确定选题,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接下来进入关键环节,即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最后是成果测试与教学反思。其中,微课视频的录制是整个微课制作过程的核心,目前,微视频的录制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第一,利用微摄像工具录制。比如,智能手机、iPAD、QQ摄像头、DV摄像机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录制微课的摄像工具,再加上一台多媒体电脑,一打白纸,几只颜色各异的水彩笔。这样,我们可以在白纸上一边讲解,一边书写,一边录制。然后再把拍摄到的视频通过软件进行编辑,添加字幕、图表、动画、课件、习题等相应的教学资源,并进一步美化,便形成了微课程视频。这种微视频的录制方式主要用于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难点的突破讲解中,比如,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难点的突破讲解中。第二,利用专业数码摄像机录制。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训操作演示类的微视频,我们需要专业的数码摄像机、电子白板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训室里借助相应的设备和工具来完成视频录制。教师一边实训演示,一边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解,摄像机全程实况记录,然后将微视频编辑与美化,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便形成了微课程。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主板拆卸与安装的实操演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双绞线的制作、线槽的铺设等实操演示都适合采用这种微课录制方式。第三,利用录屏软件录制。目前,比较常用的录屏软件有:微讲师(MicroLecturer)、CamtasiaStudio、eCourseMaker、Screencast-O-Matic、屏幕录像专家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习惯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微课录屏软件。这种方式相对简单,设计好教案、制作好PPT课件、搜集好多媒体素材后便可以打开录屏软件,一边操作讲解,一边进行屏幕录制。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嵌入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软件类的课程大多数以实操为主,非常适合这种录制方式,比如办公软件应用、Flash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页三剑客等课程。

三、微课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预习中引入微课

教师把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操作技巧制2017年9月做成微课,然后整理上传到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利用晚修时间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微课学习空间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线跟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教师也可以在微课学习空间里引导学生预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3]。例如,在讲授Flash的补间动画操作技能时,提前一个周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操作过程并配以动画、声音、字幕制作成微课,然后,上传到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晚修时间,下班辅导的任课教师督促学生通过微课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观看视频、查找素材、思考问题、交流互动等。

(二)在新课导入中引入微课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新课导入中,教师往往以口述引导为主,辅助任务式引导,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微课作为新课的导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微课是以视频、动画、音频等富媒体形式展现一些新颖的问题,更加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4]。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数模转换”时,我们制作了一个微课来导入新课。以Flas的形式,模拟两个同学QQ语音通话的过程来展示数据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中形象的动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多以实操为主,有些实操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学生往往学了后面而忘前面。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项目,我们把它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再将每个任务分割成多个操作步骤。然后把几个步骤或一个任务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微课按步骤地进行分任务的学习与实操练习,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调整微课的播放进度,边学边做。遇到困难可以在现场请教同学或教师,还可以把问题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让同学、教师一起探讨解决。例如,在讲授计算机主板拆卸时,我们把整个实操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拍摄成微课。包括主板与外设连线和跳线的拆卸、内存条的拆卸、CPU及散热风扇的拆卸及配套练习与拓展等六个微课,然后整理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必要的预习,完成课前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智能终端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实操训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操作进度来进行微课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性学习及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四)在学习评价中引入微课

把微课引入学习评价中,让评价更加多元化,更加科学合理,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讲授“三亚天涯海角宣传海报”为例,我们把微课和相配套的学习资料上传到学习空间。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完成课前任务,进而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究学习,边观看微课边实操练习,并通过微课空间分享问题与经验,以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后,学生把自己的海报作品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让同学、教师一起来评价,指出每一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这种引入微课的数字化的评价体系,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四、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反馈

(一)教师对使用微课教学的反馈

虽然微课在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以“微”见长,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然而,根据我们对海南省17所中职学校356名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了解微课,也有32.3%教师用过微课,但只有18.3%的教师经常制作和使用微课。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本来在技术上是很有优势的,但从教师使用微课教学的反馈来看,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研究及解决。比如,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的微课资源缺乏;各中职学校制作微课的软硬件环境还不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来设计与制作微课;还有小部分教师不愿意接受信息化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技术[5]。

(二)学生对使用微课学习的反馈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微课教学实验,我们发现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本上认可微课教学,他们认为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来制作有针对性的微课十分有必要,大部分学生也愿意通过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来辅助学习。调查显示,我校微课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当中,有68.5%的学生能自觉地使用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课前任务;89.6%的学生在课中使用微课来助学,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实操课或实训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实操训练,而且可以随机调整微课视频的进度,暂停或重放;86.2%的学生在课后使用微课来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拓展,以及课后的学习成果评价。总之,“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微见著的特点及生动、有趣、可碎片化学习、可移动式学习、可个性化学习的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这需要全体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实践与探索,不断完善微课教学模式,进而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2015-04-01)[2017-07-23].

[2]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169-172.

[3]刘秀敏.关于慕课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78.

[4]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56.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人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省略技术平台”下的课程体系,围绕该技术平台下的开发技术设置应用课程;网络工程方向,设置了以网络组建与管理为应用目标的课程群,围绕组网技术与网络前台程序设计、网络后台管理技术开设相关课程。

2、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技术课程,必须加入“课程设计”环节,学生课程设计作品列入课程考核范围;其次,加大实验比例,让学生做更多的实践;第三,重视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比如,键盘熟悉程度用录入速度去检测,开发环境的熟练程度用代码调试速度去检测等,形成一套改革办法。

3、加强实训,注重学生市场意识培养。通过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做“专业义工”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准项目”实训,强化学生行业意识,了解学校学习与专业行业应用之间的区别,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做好准备。“准项目”指按照商业软件的技术要求完成的软件项目。设置“准项目”实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及了专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学生通过实训,找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改革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从最近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采用这种改革培养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明确性、专门技术的熟练程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笔者对本院2005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做了一次调查,从这个问卷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信息,通过教学改革,学生规划了自己未来的工作去向,明确努力的方向,进而加强了专业的认识。从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信心上看,通过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引导学生分流向不同的技术岗位,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愿望。(表1)

四、小结

篇11

 

在电大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学生复杂的知识背景 ,如果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微课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采取微课来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试图基于电大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对微课特点的见解,对微课在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电大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

 

电大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模式陈旧,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的地位。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灌输的方式,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好,很容易忘记教师的演示过程,教学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渠道,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难以把握,故难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1.2 教学内容滞后

 

电大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往往比较滞后,和社会接轨程度不高。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特别快,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很难获得最新的知识,学生所学往往滞后于社会。同时,学生缺乏获得知识的平台,知识的自我更新程度不高。

 

1.3 学生水平不一、教学难度大

 

电大院校学生人学方式多样化,有普通高考、三校生、提前单招等人学方式,生源复杂,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等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电大的学生有些文化课功底很差,知识的储备不够,故对一些计算机知识理解和掌握得不好,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给教学的顺利进行增加了难度。有些学生基础相对要好些,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老师稍加指导就可以掌握。教学中则顾此失彼,很难做到教学进度统一,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效率降低。

 

1.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电大学生的生源特点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课堂上的知识掌握不好,很少有人通过自主的学习将知识整理、消化、掌握。业余时间的利用率不好,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主要在课堂上,业余时间没有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1.5 实践教学程度不高

 

电大院校的实践教学的程度不高,实践教学往往是教师讲授完后的学生的上机练习。实际的工作环境模拟程度不高,不能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环境一致,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达不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不高,往往缺乏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环节的指导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好。

 

2.微课概述

 

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由一线任课教师自行研制开发,时间控制在几分钟的微小课件,其内容可以是某问题、某例题、某练习、某操作、某实验、某思维等各种微小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电脑制作、屏幕录制、现场拍摄等多种制作方式,可以形成PPT、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

 

微课时间控制在几分钟,这样学主观看时注意力能比较集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因微课短小,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无论是休息、等车还是睡觉前都可以观看微课内容,使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从而达到知识水平的提高。微课的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轻松搜到相关微课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微课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微课教学模式悄然走入教学,教学效果好。

 

3.微课在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 微课制作

 

微课不同于课件,教学对象是学生,故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堂教学方式的整体变革及综合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微课制作中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安排要合理。通常一个微课程只依据一个知识点展开,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学分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内容。对基本理论要交代清楚是什么,不是什么;对技能知识要交代清楚应该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开头要点讲教学目标,结束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中间操作步骤要连贯,不能轻易跳过某些教学步骤。

 

第二,教学设计要精细。微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需求、评价等内容的全面协调,注重细节。整个教学组织中的各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故微课中要有暂停设置。微课的语言尽量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要给学生提示性的信息(如关键字、图标、划线等),要有恰当的提问。对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要用字幕的方式加以补充。同时,教学设计要留心其他领域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相结合,以便把更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学生。

 

第三,教学过程的录制。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安排好后,就可以着手进行录制。录制中重点注意把握时间,微课的时间通常小于10分钟,录制时间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存储容量不易过大,以方便学生存储。

 

第四,后期制作。录制完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后期编辑,它是微课精彩与否的关键。通过后期制作可以改善和抹去录制中的瑕疵,也可以通过调整使整个画面更为协调,还可以适当添加音乐、美化画面等,使微课更加美观,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

 

3.2 应用策略

 

在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上都可以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

 

第一,课前预习。若想更好地掌握课堂的知识,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在课前预习部分引入微课,就是在课前将微课资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基于微课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自学的积极性,通过预习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教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很多,再加上学生的差异,有些重点难点学生不一定会完全掌握,将课堂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传给学生,这样无论是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还是在课后复习都可通过微课进行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第三,课后复习。通过微课,学生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学习状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再学习,直至掌握。

 

3.3 实施效果

 

通过微课的方式教学,与原先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时间通常较长(在45分钟左右),很难保证整个过程注意力集中,学生极易懈怠,学习的积极性不好。微课的时间较短(在10分钟以内),将知识点集中在几分钟的视频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较好地集中。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通常是操作课,往往一环节忘记,整个操作过程将无法进行下去。微课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操作过程的回顾,极大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借助微课的指导,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同时,微课视频通常会设计些生动的元素,视频直观形象,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第二,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引人微课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热情。教师将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操作过程或一个例题演示等)到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一些优秀的微课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的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将这个优势应用到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学之中,能够充分解决电大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电大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相应设计微课教学内容,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思考教学中的不足,并寻找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进而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模式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功底更扎实,动手能力更强,以适应社会对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的实际需求。

篇12

分析了当前测控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及重要性。阐述了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技术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是从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利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高的有利契机,摸索出了一套提高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运作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应该是,基于产学研的密切结合,通过本专业计算机各相关课程教学时数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工程应用性和先进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

当前,高校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体系,但在一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不同意见,尤其是像测控专业这样工科专业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相对特殊的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还有待厘清,因而导致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等培养环节上的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目前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进一步有机衔接的问题,需要抓住关键要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通过自身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国内高校同行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清晰思路,把握问题关键,提出围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的基本框架。如何将教学环节与生产科研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以适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引入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引导相关课程的设置,具体包括: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合理安排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内容,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2)选定适合的合作企业,将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3)改进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鼓励与准确引导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及相关应用系统设计制作竞赛,在工程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今后较快的适应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目前,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国内外差别很大,国内各高校由于教学科研实力及培养学生类型的差别,也都不尽相同。例如,有资料表明英国Cranfield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导师的研究,更多具有尝试性、研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美国研究型大学根据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作为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重点发展学生智力与思维水平,形成交流信息与思想的技能,培养研究与发现的兴趣。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学生未来学术或职业发展培养分析与研究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本科生参加以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担任课题研究助理;二是自行提出研究性项目或创造性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学校为此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此外,学生还独立创办学术性杂志,供本科学生发表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冒险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创办产业奠定基础。我国在校大学生同世界发达地区比较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的主要是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这也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从民族整体性格上看,中国人爱面子,害怕失败,不愿尝试,做事侧重于在理论上研究,实践比较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更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迫切需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及计算机测控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无疑在今后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1.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号采集与适时反馈控制是当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设计思维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并且在此阶段培养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

2.1从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形成有效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由培养目标拉动。要培养测控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具体培养目标,并且兼顾考虑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以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主干,各课程课时分配,内容安排应该各有侧重,突出实践环节。整合计算机信息基础、计算机语言(C)、虚拟仪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中讲授。从而建立起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的基本框架。

2.2从课程实践环节入手,突出体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测控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计算机或单片机系统设计或制作嵌入式测控系统或装置,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可偏废。这就要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通过课程内实验逐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通过精密仪器仪表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中突出体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最终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得到升华与提高。

2.3注重全面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工程系统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能力、现代测控系统的集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中,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4为其他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提供借鉴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工程系统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能力、现代测控系统的集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等其他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与借鉴。

3利用多渠道引导学生自我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加各级乃至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组织和参加校内电子或计算机类学生社团、协会等多种形式,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途径。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的交流平台,师生间已经同学间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交流,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吸取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和新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改进考核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核中所占的分量,鼓励学生灵活有效地掌握知识,摒除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之恶习。这也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总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事实证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思维、模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60-61.

篇13

关键词现代教学 应用型需求 教学模式 专业教学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和产品智能化的发展,①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为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都在向增加计算机应用实践学时而缩减理论授课学时的方向发展,③并结合工程、面向实际、面向现代“互联网+”方向调整。信息产业化极速推进的原动力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其教学方式在面临新形势时要作出必要的改变和探索。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自身的竞争力培养是决定其就业前景的关键。④目前,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人才供需不平衡,且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因而需要开发面向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而成为改变就业现状的重要驱动力。

1现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学模式脱离现实技术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决定了专业学生四年的课程安排,而教学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具有阶段性的系统工作,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专业教学大纲每一次修订都会稳定一段时期。但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究其原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大纲与市场发展需求相脱节。

(2)师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从本质上讲,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水平是由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而教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尤为重要。但教师在从教期间也缺少实践的“土壤”,即便曾经有过实践经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技术落伍的窘境。依据教育部门对我国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近三年内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和相应技术部门实习,反映出师资队伍的实践技术能力较为薄弱。

2应用型教学理念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起初的技术型教育不断向普及型教育发展,同时,专业的软件公司比如Sun、Oracle、IBM等中很多技术性的低层部分都被他们封装起来,开发人员慢慢成为蓝领阶层。高等教育长久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已经广泛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理论的基础地位也不能因此而被忽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以全局观念统筹,以理论基础促进实践工作,以实践进步推动理论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两线并进,教学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就是课内教授理论知识,课外在高校范围内以小型企业化管理模式模拟实际企业运作,按照企业完整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学习相应的业务知识。为厘清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均得不到提高。以学生“培养”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源于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的延展。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更加贴近,更容易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也易于接受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方式。另外,高等院校每年都在资金上对科研的投入有所侧重,那么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手段中必定要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和程控等等,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作为实践任务来完成,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研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推动力。

(2)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对学生而言,应用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开启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主要以校内课余实践形式,由专业教师充当监管者,为学生实践时间和实践空间提供保障。教师在该教学模式下仅做必要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其他的工作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既保证了教学秩序,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技术从业者的身份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同样也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提供了“土壤”。

3应用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产业人才的需求,在探索现代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先进资源和技术平台,⑤结合工程实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应用型教学,就是在高校范围内以小型企业化管理模式模拟实际企业运作,并且以学生入学到毕业四年为整个周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就经历实习的全部过程。应用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经历培训期、观摩期、实践期三个阶段的训练之后,可以直接投身于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培训期。培训期即采用原有的系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由于理论基础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而作为培训期仅包含专业实践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也会对应用实践产生向往之情,任何优秀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无外乎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度,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所有教学模式中,实践的动力应该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2)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观摩期。观摩期即以企业培养员工流程为蓝本,新入职人员按兴趣选择专业组,并跟随专业组进行观摩学习。该过程中各年级的学生等同于逐年进入企业的从业人员,低年级的学生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着从事技术工作。实质上,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线教师都有切实的体会,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隔阂,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寻求同学的帮助。基于这种现象,应该在新的教学探索中注意合理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互动,同时更应很好地利用学生间的求教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提高技术水平。

(3)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期。实践期即在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实际知识技能并可以独当一面,欠缺的则是专业技术的实践。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实践的重点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权限和实践机会。在学校内部承接如各部门网站建设、教务软件设计等小型应用性强的任务,作为实践教学项目,组织多组竞争,并按实际专业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全程由学生自主管理项目运作。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学生同时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应用型教学模式中,不仅涉及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通过实训项目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补充技术技能和相应的理论知识,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将现代知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并行”流程,以应用实践作为促进理论教学的推动力,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从工程模仿到技术创新,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注释

①楼树美,李淑玉.研究型教学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9):60-61.

②王超.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互联网天地,2015.6:6-8.

③杜敏.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及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1:183-184.

④沈维政,孙红敏,张喜海.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0.

篇14

关键词:服务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机学习和应用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实际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不强决定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决定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不均衡和各专业的需求不同,面对绝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必修课采用一个大纲、一套计划、一本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形成一套为非计算机专业服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1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以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内容的课程,在第二学期强化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优点是利用课时数少,教与学的目标明晰,学生的重视度高,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考试通过率高;缺点是缺乏对不同专业需求的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相同的大纲、相同的教材,没有针对性,这就难以实现和专业密切结合,难以体现不同专业对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

2“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内涵

“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具体涵意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如何体现与专业应用结合的特点;二是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有何不同,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于专业型的转型时期,沿用多年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需求的导向很不明确。

3教学改革具体实践

针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缺点,我们从能力培养出发,以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案例为引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专业的工作性质,根据专业方向模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景,设计与情景匹配的一些案例,将要掌握的知识与案例结合。学生学习时目的明确,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作为工具在自己的工作中将发挥的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

根据我院各专业情况及教育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针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分为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通过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必选模块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配置;能输入文字并编辑;会制做表格进行计算和数据管理;能制作演示文稿并修饰;能上网检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除了上述计算机知识以外,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如电路图、流程图的制作;电子表格的复杂函数应用及高级数据管理;图形的简单处理;Word文本的高级排版等,这些属于可选模块。每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由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组成,至于选什么样的可选模块完全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进行按排。

3.2项目化教学为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必选模块中我们设计了毕业论文排版的项目。毕业论文排版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分节、设置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自动生成目录、设置格式和样式等来掌握Word高级应用的知识。在选用模块中我们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制作宣传海报的项目,通过项目任务掌握图文混排,美化文档的技能。为机电系学生设计输入公式和绘制电路图的项目任务,掌握公式输入和电路图绘制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好服务专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传统的不分专业教学相比,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道理,更加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破了嘴皮,学生心不在焉”的教学状况。

3.3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课程有一半的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讲起来枯燥,不能引起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合并在机房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操作部分在机房授课实践,理论知识部分也在机房使用多种形式教学。一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讲述理论知识,二、以讲座的形式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比如假设现在个人去买电脑,应该如何配置,性能如何。这样可以摆脱书本的束缚,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相接合,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三、以宣传或新闻做为引入,介绍当前计算机发展动态介绍新知识。实践内容更是利用电子教室,通过广播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方法直接完成教与练的两大步骤。这样学习起来印象深刻,学习效率会提高,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经过如上的改革,将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确保该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少芳.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3(12)

[2]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