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15:49: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篇1

关键词:应急电源;EPS;应急电源工作原理;EPS特性

0引言

EPS应急电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电气领域和特殊应急供电场合。随着社会发展,越是信息化、现代化,就越依赖于电力。突然的断电必然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学习带来影响,尤其是对于生产、生活别重要的负荷,一旦中断供电,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电力故障具有突发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即使电网设施再先进,意外的断电也在所难免。目前,城市供电系统的安全对策一般是采用并网供电,为城市电力提供可靠的电源保护。但从企业及工业、民用建筑使用情况来看,仅仅靠公用电网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应急供电系统(EPS),其重要性是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确保提供所需的应急电力,以有效降低因为断电而造成的损失,为人们生产和生活安全提供保障。因此,EPS也被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EPS应急电源的分类

目前市场上的EPS应急电源品牌众多,大家在设计上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手段不尽相同,但针对所带负载的种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主要用于应急照明和事故照明的单相EPS;二是用于应急照明、事故照明之外,还有应用于空调、电梯、卷帘门、排气风机、水泵等电感性负载或兼而有之的混合供电的三相系列EPS;三是直接给电动机供电的变频系列EPS。

2EPS应急电源的设计要求

EPS应急电源可以说是近两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相比于发展成熟的UPS而言,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点在于都具备在市电故障(中断)情况下继续向负载提供交流电源的功能,均采用了IGBT逆变技术和脉宽调制(PWM)技术。不同之处是UPS除了提供不间断供电外,还兼备改善市电品质的功能,而EPS应急电源则主要解决市电故障时的应急供电问题;UPS主要是为IT行业设备提供用电保障,EPS应急电源则适用于各种行业;UPS供电模式要求切换时间很短(0~10ms),EPS应急电源则相对较宽(0~4s);UPS主要带计算机类负载,而EPS应急电源所带负载混杂;UPS对于运行环境要求较高,EPS应急电源则要求能适应各种环境;UPS以一般用户监控为主,EPS应急电源主要用于应急供电,要求与消防联动;UPS以维护信息传输畅通为主要目的,EPS应急电源以防范重大灾难事故为主要目的。可以形象地比喻,UPS以“救数据”为主,而EPS以“救人”为主。一般EPS功率较大,机内的逆变器处于备用状态。

鉴于EPS应急电源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在市电突然中断时提供安全可靠的应急电力供应,有效避免发生灾害时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原则。因此,在设计EPS时应着重考虑其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及合理性。主要有:

(1)断电转换时间一般在毫秒级(25ms),以保证供电的及时性;

(2)负载适应能力强,包括电容性、电感性、混合型负载,而且过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强;

(3)有多路输出,防止输出单一形成的故障;

(4)有消防联动和远程控制信号,可手动与自动相互转换;

(5)环境适应能力强,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有防止高低温、湿热、盐雾、灰尘、震动及鼠咬等措施;

(6)使用寿命长,有电池快速充电能力和管理能力;

(7)节能,运行效率高,运行成本低;

(8)无人值守、自动操作功能;

(9)报警功能齐全,能及时提供各种异常状况的报警;

(10)有强启动功能,避免电池环节保护后无法启动;

(11)无烟雾、无噪音、无公害等;

(12)维护简单,维护费用低。

3EPS应急电源的设计原理

(1)应急照明和事故照明类。照明型的EPS一般以单相为主,主要为应急照明场合(商场、娱乐场所、办公场所、交易场所等)提供集中供电。当输入电源正常时,市电一路通过转换装置输出给日常照明,另一路通过充电器给电池组充电,当控制器检测到市电中断或异常(偏低或偏高)时,向逆变器发出启动信号,并控制互投转换装置转至逆变器输出。当然,对于EPS的接法不同,还可以把EPS当作二路电源、三路电源使用。

(2)应急照明及混合型负载类。此类型EPS一般适用于负载性质比较复杂的场合,譬如既有照明型负载,又有动力型负载,所以一般以三相居多。适用场合为宾馆、高层建筑、医院、大型商场等。

(3)电机专用的变频起动类。此种类型EPS主要为电机类负载而设计,避免因电机启动过程中的大电流冲击而损坏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电动机负载,比如电梯、消防水泵、大型风机等。与其他EPS的不同之处是此类EPS一般只有单路输出。当三相输入市电正常时经整流后给逆变器提供直流电,同时经充电器对电池组充电;当三相输入断电或异常时,自动转由电池组给变频器提供直流电。当需要电机负载工作时,送给变频器启动信号(运行信号、远程控制信号等),变频器会立即输出。从0~50Hz变频,供给电动机进行变频起动,当其频率到达50Hz后保持正常运行。

4EPS应急电源领域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众多的智能大厦拔地而起,人们在对其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电力保障和消防安全问题。但EPS的起步较发电机和UPS要晚,人们对其认识的程度还不够,所以在众多的应急供电场合,还是以发电机和UPS为主要应急供电方式来实现EPS的功能。就提供应急供电能力而言,这两种方式已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一方面,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是目前大部分工程所采用的,也是最常见的应急备用电源,由于柴油发电机的容量较大,可并机运行且连续供电时间长,所以已经有较长的应用历史。然而,无论发电机的起动速度有多快,从停电后使发电机接到起动信号开始,至发电机电压、频率等达到稳定可以供电时为止,至少需要数十秒至数分钟,这段时间,所有用电设备均停止工作,就可能造成少数设备的损坏或出现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而EPS的启动一般不会超过25ms,所以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另一方面,柴油发电机应用在应急供电场合,有诸多不利之处,主要有:

(1)在高层建筑中,柴油发电机组一般放在地下室,设计难度大,造价高,配备进风、冷却、排烟、减震、消音等设施都需要充分考虑;

(2)存在火灾隐患。其油罐像一个极为危险的“炸弹”,万一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3)日常维护比较频繁,工作量大;

(4)柴油发电机噪音大,产生公害;

(5)排烟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影响环保。

以负载容量为200kW为例,将EPS与柴油发电机组的性价比作一个比较。选用EPS时,其额定功率与负载功率比为1:1即可,其总价约为60万元左右。而选用柴油发电机时,其额定功率与负载功率比应为1.3~1.5:1,对200kW的负载,柴油发电机组需250kVA规格,该机组价格为40万元左右,但是除机组本身价格之外,还需外加其他辅助装置费用约16~29万元,现以20万元计算,即选用柴油发电机组总价为60万元左右。所以,二者价格相差不多。从中也不难看出,如果EPS容量小于200kW时,其价格要小于柴油发电机组的综合造价。目前消防应急供电场合的负载总容量一般在200kW以下,从投资的长远利益考虑,EPS较柴油发电机组经济得多。

5 EPS应急电源的发展趋势

由于EPS所带负载类型的复杂性和环境的相对固定性,针对不同场合、不同负载,可对EPS功能做得更贴近现实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5.1结构组成普通。EPS为了更好地结合实际应用,往往采用“多合一”的结构设计,但由于负载及环境的复杂性,也由此带来设备标准化和设计院所、用户选型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主机与输入或输出配电分离开来。主机模块完成主要的能量转换及通讯控制功能;配电模块实现丰富的配电管理功能。主机模块通过标准控制接口实现对配电模块的管理,如双电源自动切换功能,多回路输出功能,消防联动功能均应在配电模块中实现。

5.2配电模块相应增加功能。EPS用于紧急负载的供电,其负载往往为非单一的负载,而这些负载在紧急情况下的关键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对于EPS来说,某些配电管理功能至关重要。

(1)顺序启动功能:EPS的负载很大一部分是感性冲击负载,具有较大的启动电流,在选型时必须加大EPS容量,从而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以及用户成本的增加。实际上,由于EPS负载供电的可间断性,EPS可增加一个8路或16路的可编程配电管理接口,通过对负载启动的顺序、时间进行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启动冲击电流和加大选型容量的问题。

(2)部分卸载功能:由EPS负载性质决定,当过载发生时,需要EPS尽可能继续工作,而不能象UPS那样进行保护性关机,因此,同样可通过配电管理接口卸除次要负载。

5.3电池管理功能:由于EPS的使用环境一般较UPS恶劣,为尽可能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器应同时具备以下功能:

(1)可设定充电限流;

(2)可设定电池放电终止电压;

(3)具有自动浮充功能,充电机制应符合DIN41773标准;

(4)具有浮充电压温度补偿功能;

(5)智能电池检测功能;

(6)深放电保护(可强制应急)。

5.4变频起动功能:目前变频起动型EPS的设计,主要着眼于解决较大电动机,如电梯、水泵、风机等负载的起动冲击问题,但更为合理的设计,应该是在线式UPS与变频器技术的完美结合。在线式UPS具有成熟的整流、电池管理技术;变频器具有成熟的变频控制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这一应用领域的最终发展方向。

篇2

【关键词】汽车;电源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发展

最早的汽车电源仅仅需要满足汽车的基本点火需要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适应于更多人的需要,因此汽车的电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加深。在当今汽车制造业日益严峻的竞争趋势下,谁掌握了市场需求和核心科技,谁就更具竞争力,企业只有加强科研领域的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才会让自己的产品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总之,汽车电源电压的不断升级以及CAN、LAN、MOST三网合一技术是符合电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的。

1 新型电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1 汽车电源电压的发展历程

在汽车制造和产生的初期,汽车的电源仅有7V,7V的电压足以满足发动机的点火需要,但是后来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发动机的实际功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汽车的电源供电压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这种背景条件下,14V的汽车电源幸运而生,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14V的汽车电压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并一直应用了近半个世纪。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汽车电源电压需求的增加,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室内的舒适度以及安全方便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逐渐的应用与汽车之中,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一些豪华车的需要,一些车辆的发动机功率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更好的程度,这就要求汽车电源电压进行不断的升级,开发并应用新型电源是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42V电源的应用发展分析

随着汽车电源电压的不断升高,汽车的功能性也变得比以往更强,42V电源的出现为汽车的很多功能提供了便利,在汽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大大提高了汽车驱动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主要得益于曲轴―起动机―发电机系统,该系统简称为KSG,这种系统目前最适合在42V的电源电压条件下使用,长期以来,很多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对这种KSG系统进行开发和应用。基于42V电源条件下的KSG系统大大缩短了汽车的启动时间,同时还具有减阵作用和驱动作用,因此提高了整个车辆的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其次,它使得更多的电子设备的应用成为了可能,以往很多的机电控制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高性能的定位系统和娱乐系统等都需要很高的电源电压才能正常投入使用,而这些系统同时使用仅仅供应14V电源是远远不够的,而42V电源电压的出现和应用确使得这些电子设备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在很多的高科技应用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

电源电压的不断升级使得汽车内部线路系统也在不断增加,电源系统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庞大的线路系统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无论是从汽车的成本控制还是从汽车的工作效率来看,都是具有不利影响的。基于这样一个特殊情况或是基本现实,我们应该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尽量的简化汽车内部系统线路,努力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数据的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的网路技术,其中CAN、LAN、MOST 三网合一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AN、LIN、MOST 三网合一技术中的CAN总线是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CAN总线的分类很简单,主要包括低速和高速两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其应用的范围不同,比如高速CAN主要用作要求比较高的控制模块,而低速CAN主要还是应用在车身的一些不是太重要的控制模块领域。其中的LIN是一种具备局域网功能的局部控制系统,它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经常被应用在一些对于精度要求比较低的控制系统上,比如电动车窗控制系统、后视镜控制系统等等。MOST网络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通信协议的标准控制网络,它具有极强的传输速率,还可以将很多的像音响、导航仪等的总线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总之,汽车电子业的基础就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汽车信息化控制系统发展的道路中,CAN、LIN、MOST 三网合一技术必将影响更深,作用更显著。

3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面对我国汽车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分散的缺点,我国更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伴随着汽车电源电压的不断升级,大量的电子器件都要随之更新去适应新的电源需求,从而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企业将造成不小的冲击。当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如果我国汽车工业应对正确,这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只要以自主研发为主,适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技术投入,我国汽车工业就有可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国家要对此次电源升级以及所带来的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要充分认识汽车新型电源的优点和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努力把握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力争我国汽车行业与相关配套行业同时实现质的飞跃。另外汽车电源电压的变化使得更多汽车电子设备的应用成为可能,这势必会引起能源结构的变化,所以在对汽车电源电压研究的同时,同时要多角度观察,把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纳入研究的范围,以实现电源资源的节约。整个汽车技术的发展,无论从哪一国的发展计划来看,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也正是政府不断地创造条件与对厂商的引导,才使得这些研发企业得以顺利发展。作为汽车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电源和网络技术的研究亦如此。所以政府在政策法规、产业政策等方面应创造有更利于汽车电源电压研究发展的环境。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适应人们精神需求的新需要,汽车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才逐渐成为了人们在车辆的选择时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不得不引起更多的汽车制造企业的关注,为了满足汽车的基本供电需求,提高汽车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就必须加强新型电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创新,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汽车的布线和信息共享等技术难题,从而将汽车的生产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理光.国际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新动态:42V汽车供电系统[J].汽车技术, 2001(02).

[2]宋飞.浅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35).

[3]江涛,毛鹏,谢少军.单周期控制PFC变换器的输入电流畸变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12).

篇3

    一、起源:光学创造了电影

    (一)利用光学发明了摄影,摄影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物理学家利用光学的小孔成像原理发明摄影,这就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等到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物理学家们不断更新感光材料,拍摄照片的时间就不断缩短,1851年,物理学家将“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拍摄照片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些人就想如果将一个人物的动作连续拍照会是什么样呢?最后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在实验拍摄中获得了“运动照片”,这些物理工作者通过研究光学发明摄影,改进摄影的感光材料,为电影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光学发展推动连续照片的产生,加快电影的创造进程只有研究活动照片,才能贴近电影,才能推动电影早日出现。据记载:在1888年,大发明家、物理学家爱迪生就开始研究活动照片了,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就将这些连续底片买回来,并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跟他一起进行进一步研究,最后他们将一个马活动的不同瞬间的照片连接到一起并快速观看,就得到一个能活动的马了,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而要想将这些连续照片放出来,利用光将照片内容照射到墙面上,就得到了连续照片的内容。经过改进,在幻灯上放映这些连续记录动作的照片就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奔跑的骏马”了,它加快了电影的创作的进程。

    (三)是光学的活动电影机成就电影的成功诞生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所以我们说电影的起源是从光学开始的,是光学创造了电影。

    二、电学: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

    (一)利用电学原理让电影发出声音1895年电影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哑巴电影”。为了弥补这个“哑巴”的缺憾,人们想了种种办法让它“说话”。刚开始,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个方法弊端很多。后来,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这个办法比较受欢迎,毕竟这些办法只是弥补了观众的听觉缺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观众对影像和声音能够同步的期望。

篇4

关键词:电影;物件;隐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52—02

一、物件文化的历史缘由

从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的劳动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慢慢变迁,而伴随着人类劳动而出现。广义的物件指人类使用的工具,这个工具包括劳动工具和生活工具,狭义的物件指单一的使用工具,而这些工具可以具体到摆设物件。

(一)物件起源于生活

在大众社会里,每一个人所使用劳动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变。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特定的物件,而这些物件却是时代的特征。要讨论一个物件的由来,其实从古至今可以说很多,就好比艺术,它的起源来自于不同的方式,在这里,也可以说物件起源于艺术,物件起源于宗教,物件也起源于生活,物件起源于音乐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各处都能见到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曾经使用的工具,现在使用工具,或者是建立在艺术层次上的艺术摆设,所有的这些都统称为物件,而每一件物件的背后都伴随着一段历史记忆,而这些物件是随着我们生活的改变而产生的,物件也随时在适应着人类的需要。

(二)物件的历史存在

每个时代都存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物件,所以物件具有历史的印记,并允许历史的存在,所以物件不能单纯看待为是出土的古物,在它身上藏着历史的记忆。当它与现在技术结合在一起时出来的生产模式也完全改变。在主观意义上,必须承认历史的存在,并且还要从现在出土的各种文物中找到历史的底蕴,经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也就可以这样说,每一件物品都用每个人不同的解释。

二、物件在电影中的特性

物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出现在每天的生活中。换个角度看,也能从每部电影中看到它的存在和代表性的意义,然而电影与生活中一样,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电影中,物件具有以下特性。

(一)物件的形象性

在电影中出现的物品具有形象性,即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在电影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形象。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中国化的影片中,然而对于文化又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五代导演对中国化影片的探索达到了顶峰,随着《霸王别姬》的成功,张艺谋导演也随之拍出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中国化的影片,这些中国化的影片也使得我们可以探索深藏在影片中的物件含义。可以说,电影是空间艺术,从早期的梅里爱把电影放在戏剧的舞台上到格里菲斯的把戏剧生活和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电影就作为空间的艺术。而一部空间性的作品需充满着许多填充物,把特定的场景摆放好,人物,物品进入空间里,定位,摄影机架好位置,开始固定拍摄,然而在空间艺术里,除了人物造型外,物件造型也是非常重要的。物件造型的设计好坏直接代表着电影的形象。在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太阳帝国》中,斯皮尔伯格尽力把影片空间化,电影中的几段冲突环节出现了物品的特殊造型。战乱前用极致夸张的小丑造型来暗示接下来的战争。战乱结束后,体育场里摆放的各种被抢来堆放在一起的物品,这些物品在这时的出现不仅起到回忆前面的片段,也有助于提高以孩子视角为主的战争战况。这些都是以物件为主,体现物件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深刻意义。然而这些物品放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就是一件摆设,但是应用在电影里就起到了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是一种电影语言的叙述中的表现方式。

(二)物件的符号性

随着符号学研究的深入,影视中的物件也具有层级性的意义,对于所指和能值我们可以抓的很具体,而关键是在于物件背后的那层含义,物件文化的符号性就体现在此。提到电影意义应该深入分析电影中的符号意义,在之前皮尔斯把符号分为:肖像类、指示类、象征类。而作为在电影中的物件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指示性,尤其是联系整部影片的主题和环境更应该是具有特定指示意义。孤立的符号很难有意义,期间的相关性不仅仅是“能指”的特定联系,也源于与其它的符号关系。在符号学中,具有能指和所指。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物件:灯笼。就有具有深刻的意义,它的能指就是照亮工具,所指是封建时代的象征。在符号学中一般有三层符号,但是大部分是到第二层居多。《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除了最具形象的灯笼,还有敲小脚的工具,食材,还有最具规模的就是那个锁住人的大院,能指分别是解乏工具,食用食谱,居住的家;但是所指确实封建礼数和被封建礼数所包围的牢狱。这些物件的意义却不是直接就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则是通过影片叙事的发展和物品出现的特定场合再加上其他环境所表现出来,物品身后所含的这些是隐性的。所以,符号的“多重意涵”是指“每一个符号不只涉及一个意义”符号的具体意义依赖于其运用的环境①。其实,在涉及到电影符号学的问题,可以开始探讨符号的层级性问题,更多层级性的含义涉及到能指和意指的意义,从能指到所指都是意义层面上的,还具有文化层上的意义。作为影片中的物件,是特定的摆放,在电影中,玫瑰可以把它看成是女性的生殖器,如果影片中摆放着玫瑰在符号层级性中,首先给人印象的是有女性的存在,或者即将放生一件浪漫的事,更深层级的意指就会暗指即将发生场面,虽然其中需要有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存在,但是影片中的物件符号是意味深长的。

符号性突显的含义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场景,许多人会说,符号表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指出生活的真实,对于影片中的符号,是从逆序开始推进,首先进入的层次就是所指层面,再逐一推进,但是符号最终的表意还需要与环境开始,所谓的环境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因素以至于对符号之意的真正理解。影片中的物件再现的就是真实的生活,一部影片的主题或者是年代,都可以从物件摆设中知道这是个什么年代的主题影片,而这时真实性意义就完全的出来。让受众可以通过物件了解影片的更多细节。其实物件作为一种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表意意义。在语言符号理论系统中运用了消费文化领域来表达了大众文化,而所谓的大众文化就是利用符号的任意性将按时意义植入了明示意义②。物件与真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搬到荧幕上也有着与现实生活一样的真实性,而在这的物件符号意义具有生活的代表性,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影片中符号的意义不但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且还是影片符号中抽象的意义,在罗兰巴尔特和麦茨的研究中对影片符号做了广义概念定位。俗话说: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许多大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定位。在大部分影片中,以皮尔斯符号分类大多采用的是象征性的符号解释,而物件参与物件电影中是有着象征性的一面。

(三)物件的多样性

在电影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某种物件的存在,而某些特定物件的存在暗含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符号学中的体现,还表现在这种物件的多样性。多样性包括了一物多意,电影中的一个物件具有层级性,就好比语言在表意方式上的多样性。其次是电影中具有多种物件,物件包含了服饰,摆设,工具等多种形式,

例如《铁皮鼓》中奥斯卡使用的鼓就属于某种物件,鼓这种物件伴随着奥斯卡的成长,但是这种成长是一种畸形的成长,而到后面这种成长的过程就属于抵御纳粹和迎合纳粹的成长,这就体现了鼓在电影的多样变化。另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为了塑造出秦淮河上的风采,用琵琶这一乐器来讲述了这些在战时具有爱国情怀女子的风采。染上血渍的琴弦,把这些出生在秦淮河边的女人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物件在电影中的传播意义

在电影中,使用具有某种意义的物件不仅仅是为了传播或者暗示某种情节,也具有吸引观众的特点,电影这种表现方式主要就是为了传播,而经历了一百年得发展,电影不会只停留在直接叙述上,而是充满了各种讲述的背景和讲述的方式,可以说体现在情节上,体现在拍摄过程中,这些过程中存在着隐性的表述,甚至出现了数字电影的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讲述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电影。隐性的传播增加了影片的吸引力,使得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无尽的猜想。对于影评人或者是研究者来说,这种意义就更为显著,可以透过影片表层意义,找出暗藏在影片中层级性,物件的能指,所指或者是意指。物件作为静态语言,遵守着电影中的规则,体现出独特的一面。对于受众而言,隐性的传播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关注电影的发展。这只是物件传授双方的

注释:

篇5

【关键词】弹幕电影;社交;电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88-02

弹幕,指的是直接显示在视频上的评论,最早起源于日本,和日本的“宅文化”有密切关系。如今,弹幕电影已经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成为电影观众新的议论焦点。观众可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即时评论、吐槽,同时评论和吐槽的文字会立刻从屏幕上飞过,有时带有其他特效。这种弹幕电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尤其在年轻人的世界,弹幕电影更是大大满足了他们尽情吐槽的欲望。

一、弹幕电影的起源

(一)“宅腐”、吐槽文化的新热

游离于网络并且不能自拔的人,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同,在虚拟世界中社交欲望强烈的人。在中国,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宅男(女)一族”,这种群体概念最早源于日本,然而今天,所谓“宅腐文化”已经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群体,而是存在于大量有抱团娱乐、虚拟社交渴求的人群。他们每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或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乐趣,便有“不吐不快”的心理需求,并且从网络社交里他人的吐槽中获得认同感,满足发泄感、新鲜感、看热闹的心理和猎奇心理,从而形成娱乐氛围。吐槽文化也因此形成。

吐槽,并不是在今天才存在。从古至今,哪怕是妇女们在一起谈论别人的八卦,也可称之为吐槽。如今,各种社交平台使任何人之间都能形成交流、互动,集体讨论电影更不成问题。为了满足观众的吐槽欲望,弹幕电影应运而生,它使观看电影和评论电影同时进行,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表对电影作品的赞叹或批评,形成现场直播式的互动,这是吐槽文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吐槽文化发展的动力。

吐槽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猎奇、娱乐心态,另一方面也归结于烂片给了吐槽发展的土壤。每一年,新电影层出不穷,然而真正得到赞誉的并不多,在经过多次期待与结果的反差之后,中国的电影观众对国产片成为“烂片”司空见惯,但还是要通过吐槽来发泄对烂片的不满,结果,烂片虽不是好电影,却成为了好的娱乐品。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电影发展需求

社交是人作为社会性生物的必需品,而网络社交就扩大了人的社交平台,也给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成功交际的人群以新的交际方式。在今天新媒体时代,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本质,就是将以往一对一(如电话)、一对多(如传统视频网站)的传播方式转化为更加多元、立体的多对多方式。很明显,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交,它将信息在毫无关联的人群间互动、传递,从而形成了社交网络。电影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代表,自然有加强其社交能力的需求,而及时的电影吐槽,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当时得到热情互动,实现观众本身的社交满足,也完成电影社交功能。

每一部新片无论好坏,总要经历一番观众的口水折腾才能安歇,新的电影功能也亟待挖掘。所以,弹幕电影也是社交媒体发展的产物,使电影具备了社交平台这一新功能,是电影发展的需求所致。

(三)电影营销的手段

当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而且是营销时代的产物,就注定了电影不仅仅要考虑电影艺术的展现,还要注重发挥其商业价值。甚至在很多烂片的背后,都是电影制作人将电影过于商业化的结果。在电影不仅要博眼球、拼技术,还要夺票房的今天,营销者以各种奇特的方式吸引观众已经不足为怪。

电影要营销,就意味着要有一个卖点。而卖点在于满足观众的需求,不论是好奇心理,还是聚众娱乐心态,弹幕电影都能吸引他们为之消费。即使是烂片,集体吐槽也成为了一个噱头。对于电影营销商来说,票房第一是真理,没有观众,就发挥不了电影的商业价值,更谈不上艺术价值了。

二、弹幕电影的发展概况

(一)牢固的受众基础

在弹幕电影发展的同时,甚至是弹幕电影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广大的受众基础。

弹幕电影突袭电影院,看似突然,实际上在广大的爱猎奇、爱吐槽的观众群体中,早已形成了吐槽互动的电影观看模式。在弹幕电影进入电影院之前,就有很多年轻观众是弹幕网站的用户。弹幕电影的发展是基于这些广大受众的需求,也由此固定了这片受众,从而在这些沉浸于吐槽文化、以娱乐之上的观众中,弹幕电影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争议中发展的弹幕电影

弹幕电影作为商业产物、娱乐产物,不得不遇到传统电影观众的抵制。首先,作为电影作品,将和电影无关甚至破坏电影艺术的文字肆意添加到电影荧幕上,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再次,弹幕吐槽往往是观众短期内对电影的即使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戏谑成分,这是基于对电影艺术不熟悉、不了解的基础上的妄自评论。除此之外,即使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也会受到弹幕的影响,成为吐槽大片。由于中国观众普遍存在对于政治、八卦、流行文化等都有窥视和传播的欲望,而且一般人很容易受到他人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弹幕电影很容易扭曲观众对电影的价值认同。

从营销手段上,弹幕电影也遭受批评。利用吐槽来增加票房,很容易被看做是“卑鄙营销”,因为好电影之所以获得高票房,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和宣传的成功,而弹幕电影对电影艺术无丝毫贡献,也不属于宣传电影的范畴。

然而弹幕电影的牢固受众并不因此改变对弹幕电影的热情。他们认为弹幕电影是新形势下电影发展的产物,只要满足一部分观众的需求,就是有价值的。部分电影营销商也认为弹幕电影不能单纯理解为营销噱头,而应被看作是新的营销手段。

(三)未来发展方向

弹幕电影因为有其广大的受众基础,所以不会是昙花一现;但因弹幕电影娱乐性质强于艺术性质,所以其受众并不成为电影观众的主流。因此,弹幕电影如果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只能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寻求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保证弹幕质量,将是弹幕电影发展的原则之一,现在,弹幕技术已经可以自动检测不文明吐槽。

寻求不同观众之间的平衡点,也是弹幕电影未来发展的重点。作为新生的观影模式,弹幕电影有自身的个性,但不能全然不顾反对者的声音,弹幕文明化、简洁化、人性化、将是弹幕电影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

三、结语

电影的出现,代表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狂欢式的现状,它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时代下电影商业文化和社交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推动电影商业化、社交化的发展。尽管弹幕电影与电影艺术本身有不可避免冲突,但作为一种新事物,应该受到理性对待。如果电影制作人用良心制作好电影,营销商在考虑营销时同时考虑电影的社会责任,观众在猎奇、娱乐之外,能有尊重电影、理性吐槽的原则,那么弹幕电影就会获得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南焱.“弹幕”是个什么玩意儿[N].北京日报,2014-08-08.

篇6

[关键词]数字短片 新媒体艺术 地下电影 独立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31-02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变化。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主流之外的媒体――网络、移动传媒、DV、楼宇电视等开始出现。新媒体时代和技术革新滋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数字短片以其“短、快、精、随意的特性”迎合了后现代张扬的个性,成为一种时尚的自我表达方式。数字短片灵活的适应性,推动了手机动漫、移动电视、网页flash、视频音频等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也带来自身的蓬勃发展。数字短片的这股浪潮,带来的是一场革命,一场影视界的革命!

1 数字短片的起源

1.1 从电影短片到数字短片

从电影艺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的诞生初期,动态影像的语言就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数字短片的起源。“短片”是一种称呼,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用来形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电影。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包括黑白片、手工彩色片、纪录片、实验片、卡通片、戏剧、音乐剧、恐怖片、音乐片、商业片、文化片、教育片和艺术片等等。[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短片也参与了开发和使用全数字化生产、储存和运输设施的建设。现在一些DV短剧、网络上被个人删改短视频和一些FLASH动画等数字短片成了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数字短片以其流行的名词:视频短片、飞视、短视、微视频等吸引了无数现代人的眼球。数字短片是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短视频,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

关于新媒体艺术,目前国际艺术界主要使用的有两种称呼,即New Media Art或者Video Art;国内一般称其为“新媒体艺术”或者“新媒介艺术”。[2]美术评论家朱其曾经说过,所谓“新媒介艺术”实际上也只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现成品装置、行为表演这些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介艺术”使用了数字摄像、电影胶片、电视播放、计算机动画、电子游戏程序等众多手段,在媒介技术和影像文化上它似乎与电影、电视剧、记录片、电子游戏、MTV短片等有极大的相似性。[3]目前国内所谈论的“新媒介艺术”主要还是指有影像短片播放的“Video Art”。

鉴于此得出:数字短片是新媒体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包括了很多动态影像的表现形式,如DV直拍的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等。[4]数字艺术短片是电影艺术发展,并结合当今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当今艺术思潮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是电影艺术泛化到民间后,在艺术领域内的一种延伸;是不含官方宣传企图和商业营利目的的影像作品,它是精英文化的一部分。[5]除了对私人生活记录以外,他们还对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突发事件等问题进行镜头关注,体现出影像主体的个性以及艺术家视点独特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精神。数字短片最重要特征是相对于大众媒体的独立性。

1.2 数字短片和地下电影

提到数字短片或数字电影,总是让人想到现代的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或者称之为先锋电影的电影门类。从某个角度看,数字短片与实验电影是一脉相传的。实验电影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到四十年代已经萌芽,如照相师雷尔夫・斯戴纳的抽象主义风格的《Hz0》(1929)和《机械的原理》(193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因为:质量高、价格便宜的16毫米胶片和轻便有声电影摄影机的问世给业余性质的个人制作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一些欧洲先锋派电影人士在知识界开始发生影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动下,一系列欧洲先锋派影片,在美国上映,引起了注意和兴趣。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美国新电影和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地下电影,是美国实验电影的延续和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很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了。所谓的“地下电影”实际就是超出体制外的电影,个人的色彩极强,必然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内,目前个人制作的数字短片在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完全的“地下电影”。

1.3 数字短片和独立纪录片

很大程度上,数字短片和独立纪录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一词就已出现在美国影坛,它是相对于好莱坞“主流电影”来说的。当时的一部分电影导演不肯向由资本和资本家意志主宰的商业制作妥协,为实现个人化的影像写作和表述的艺术理想,自行筹资拍摄“自己说了算的电影”。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从独立纪录片出现的个人化趋向来看,这样一种个人化的数字编辑的艺术语言形式,肯定有一种自身的规范,一是在资金方面,不依托于体制,作者在筹措、运作拍摄资金方面有着相当的责任和权力,并能够有效控制作品的销售及发行渠道;二是在创作方面,没有商业上 和播出的压力,作者的创作理念不受外部人为因素的制约,就可以摆脱过去电影模式的束缚。[5]概括来说,独立纪录片的“独立”,不单是一种独立的行为和姿态,更是一种独立的立场和精神。

由于DV具有影像质量高、携带方便、操作简便、价格适中的种种优点使它成为时尚的新宠,人人都可以带着它走向大街,拍摄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所想,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DV “平民化”的优势使它成为个人观点表达的方式,成为一种“独立制作精神”的代名词。[6]当下的DV作品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的记录片的形式上。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用DV拍摄的数字短片开始成为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向。

2 数字短片的发展现状

2.1 数字短片之DV的发展

随着IT技术和DV(Digital Video)技术的不断发展,PF时代(Personal Film)已经临近。国产数字大片的登场和凤凰卫视《DV新时代》栏目的开播,似乎表明中国的数字影视时代到来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影像爱好者有条件投身创作实践,对于这些年轻的创作者来说,DV的问世使他们有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平台,因为它是个人的影像。[7]其中校园DV活动是带动中国非职业化DV影像运动兴起的原动力,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一群人,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思想,让人们来欣赏、来评说。可以不夸张的说,有大学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正在拍摄或是正准备拍摄自己的DV作品。

DV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也带来诸多工作上的便利,为普通人提供了影像话语权,它正以一种深刻的力量影响着普通百姓,就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发现生活中的美。而DV具有平民化的特性也决定了它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是能够展现美和生命力的。

2.2 网络视频短片的发展

后现代社会的经典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网络短片的传播作了一次完美的示范,其原意不过是恶搞,但引发的思考确实发人深省。数字短片“短”的本性带给创造者强烈的亲和力,便捷的操作模式撕开了影视作品神秘的面纱。短片以其简洁、快速、低成本,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丰富多彩的时尚需求。自此网络视频短片堂而皇之地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使数字短片创作成为后现代网络文化海洋中的弄潮儿。

2.3 数字三维动画的发展

在传统动画几经浮沉之际,一股新的动画革命在悄悄酝酿,数字技术带来动画的复兴。 从第一部计算机动画到早期的三维动画短片,到计算机动画技术步入实用阶段,再到数字技术在欧美和日本的动画工作室开始得到普及,数字图像技术成为电影和动画工业复兴的催化剂。动画产业的空前活跃,使动画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之一。

动画片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卡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仅次于旅游工业,它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画大国,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在美国,卡通产业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额竟超过汽车和航空产品的出口额;在韩国,卡通产业位居第四。动画在当今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而且日益深入人们生活,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所具有的这些商业前景,越来越被人们看好。[8]

3 结语

数字短片制作方式的平民化和自我化、传播途径的丰富性使得数字短片更加的蓬勃发展,将带来影视史上的伟大革命。

[参考文献]

[1] 刘凡.德国的电影短片介绍[DB/OL].省略/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512.

[2] 刘旭.新媒体艺术中的一支异――数字短片的特质初探[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2.

[3]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赵志刚.我国数字短片生态状况探析[DB/OL].省略/news/lecture/Index.shtml.

[5] 郑伟.中国大陆一九九O年代以来的独立纪录片[DB/OL].省略/b105993/d15805039.htm.

[6] 张阳.DV影像表达的思考[J].试听杂志,2006(1).

篇7

关键词:美学 军事电视教材编导

教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所有优秀军事电视教材的共性,是编导把握电视教材艺术结构能力的体现。[1]军事电视教材形式和内容的美都能带给人们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

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创造美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对艺术美的研究是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黑格尔就十分推崇美学对艺术一般规律的研究。美学理论关于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创造、美的欣赏的研究成果,对电影电视艺术以及由其衍生的军事电视教材编导理论探索具有宏观指导意义。[2]

一、美的本质、起源与特征

人类对美的考察由来已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中国的晏婴、伍举,德国的鲍姆嘉通、康德,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等人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关于“对象世界”的理论,人们才对美及美的本质、美的起源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它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审美对象时,他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劳动不仅创造了美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且直接创造和发现美本身。[3]

为了进一步认识美的本质,人们又考察了美的特征,提出社会性、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美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它能以具体感性形象为人们所感知,能够感染人、愉悦人、令人喜爱,并对人具有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价值。

二、艺术美

艺术美同现实美、形式美一样,属于美的形态的范畴。艺术美主要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它包括艺术内容的美和艺术形式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是一个综合的领域,对艺术美的深层考察就不能一概而论。以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特点及其物化形态作为分类的依据,艺术可以分为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按照艺术形象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在综合考察以后,还可以将艺术分为五类:表现性空间艺术(建筑)、再现性空间艺术(绘画、雕塑)、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舞蹈)、再现性时间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综合性的语言艺术(文学)。

三、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是人类通过实践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审美价值的活动。我们所接触的美的事物中,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美的创造是一项艰苦的复杂性劳动,它表现为审美理想指导和规范下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艺术美的创造归属于美的创造,是人类主要的美的创造活动。艺术美的创造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它不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却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艺术创作首先是由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激发的,而创作冲动则根源于艺术家审美感受的产生和审美意识的形成。艺术构思完成之后,艺术形象已经活跃于艺术家的头脑中了,最后的工作就是将其外化,即赋予内容以形式。[2]

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电视艺术体现着艺术美的一般特征,电影电视艺术作品的创作遵循艺术美创造的特殊规律。因此,在电影电视创作实践中,有必要自觉依照艺术美创造的规律和过程,善于观察生活,真诚体验生活,勤于思考问题,积极联想想象,勇于创新超越,争取创作出高质量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

四、美的欣赏

美是人创造或发现的,美更是为人所欣赏的。美的欣赏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它是欣赏者(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审美对象)的关照和把握。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所说:“现代电影艺术的本性归根结底决定于画面同有声语言综合的结果。”[4]电视教材毫无舍弃地继承了影视的这一基本特性, 并成为其具有审美属性的审美前提。

美的欣赏也存在着特定的规律。有效把握欣赏美的规律,有助于提高美的欣赏的层次。特别是电影电视艺术美,‘它的创造是直接指向人的欣赏实践的。因此,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美的欣赏的规律。

电视教材, 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 还应该以优美的画面形象带给人们精神世界的美感享受, 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个标准应当是为社会所认同的普遍有效的尺度。它应当体现真实性、功利性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五、军事电视教材编导与美学

军事电视教材编导是学习电影电视艺术语言,按照军事电视教材创作规律开展工作的,可归属于艺术美的创造活动。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理所当然为军事电视教材编导提供指导规律。因此,军事电视教材编导实践要特别注意从美学理论中不断汲取营养,遵循美学规律,提高军事电视教材的美学水准,并支持开展美的教育。

军事电视教材要体现美的特征。这是军事电视教材编导首先要把握的标准。电视技术艺术手段的参与创作,决定了军事电视教材不仅是一种科学教育产品,更是一件艺术作品。它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以外,还应以优美的音视频形象,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军事电视教材必须体现美的特征。首先,它应当是形象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科学美、教学方法的形式美,都要通过形象的美来实现。形象的构思、构图、色彩等构成形象美的基本内容。其次,它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军事电视教材不仅诉诸于人的理智,更诉诸于人的情感,以情感人,实现科学内容与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再次,它应具有社会性。军事电视教材的艺术美应当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作用。

军事电视教材创作要遵循美的规律。军事电视教材创作应当遵循艺术美创造的特殊规律。就美的形式而言,它由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他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共同决定。军事电视教材形式美的主要物质要素是色彩、形状和声音,这些要素必须按照匀称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和谐与多样的统一等美学组合规律来组织,从而提高军事电视教材的审美特性。

美学修养是军事电视教材编导人员的重要素质。[2]作为军事电视教材审美价值的创造者,军事电视教材编导人员应懂得美的欣赏,并且应具备较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要熟悉和掌握美的创造规律,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胜任具有科学教育和艺术感染双重性质的军事电视教材编导工作。另外,军事电视教材编导人员还担负着提高教育对象审美意识的教育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军事电视教材编导人员不断提高美学修养,从而创造性的完成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占洲,叶洪炳.对电视教材艺术结构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2]那良玉.军事电视教材编导[M].出版社,2007

篇8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们是谁、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过程。 

无论国内外,认同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像台湾眷村电影《艋胛》,香港卧底电影《无间道》,西方电影《海上钢琴师》《黑天鹅》《辛德勒名单》等等,都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和群体的探索。但是在一部电影中,既有对我是谁的质问,又有对我们是谁的探索,还有对我们未来的疑问,能同时反映这三个主题的并不多见,电影《普罗米修斯》作为《异形》的前传,就是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来到人们面前 我是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影片中故事起源于汤占公司的大老板维兰德在垂死之际,希望通过寻找人类起源延续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和查理·赫洛维发现人类可能是由遥远星系的外星人创造的。在不同目的的推动下,维兰德派出普罗米修斯号飞船,带领伊丽莎白等科学家以“科考”的名义去寻找人类的起源。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戴维,他是维兰德创造的仿生机器人,维兰德说,戴维的官能、力量和思维都比人类发达千万倍,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灵魂。戴维表面上是帮助维兰德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实际上是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一群不同目的的人踏上了同样的未知之旅。 

二、 《普罗米修斯》中的认同困惑 

(一)机器人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 

戴维在电影的开场不久就出现,他有着精致的外表、轻盈而利落的动作,不停地在飞船内忙碌。没人的时候,他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对着镜子模仿男主角的发型和语言,他还喜欢打篮球、骑自行车。他不需要呼吸,还故意扣上呼吸面罩,即便遭到赫洛维的讽刺。这说明,戴维极力去模仿人类的行为,想方设法地成为人类。他因好奇而偷窥伊丽莎白的梦境,从而思考人类创造他的目的。尽管他比人类聪明千万倍,人类却没把他当回事,甚至认为他和烤面包机没什么区别。听到维兰德赞美他像儿子一样时,他十分欣喜,但随后听到评价他没有灵魂的时候,他的心情如同脸色的变化一样,阴沉又转而隐藏。这说明戴维极力掩饰自己的机器人身份,想成为一个人,人类却没有接纳他,仍把他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戴维努力向人类靠拢,但总是受到人类的拒绝与嘲弄,这让他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社会心理学中,身份认同的本质是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更关注的是人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归属。社会心理学家哈金曾说,无数种人以及人的行为与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一起携手诞生。戴维是一个机器人,这种标签他极力反抗,却无法改变。他的身份认同是矛盾的、断裂的,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身份之间没有连接的桥梁,他必须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来抵御心理上的不平衡。当他和人类接触多了之后,发现他的造物主们没有他聪明,且血肉之躯不堪一击,戴维由向往人类变得憎恨人类,认为自己是高于人类的存在。他独立发现仍在休眠的太空骑师,首先看到太空骑师留下宏伟壮观的宇宙全息影像图,只有依赖于他,科考队才能够与太空骑师交流,于是,戴维转而希望获得太空骑师的认同。但戴维的结局让观众大惊失色,太空骑师被唤醒后,伸手抚摸戴维,却没有宠爱他,而是像踩死蚂蚁一样用力拧下了他的头,这一刻,失望的戴维几近流泪。可以说,戴维的两次身份认同都以失败告终。影片最后,戴维要与创造了他又被他鄙视的人类——伊丽莎白继续合作,逃离险境。逃离后,戴维觉得应当回到地球,但伊丽莎白重拾梦想,想继续探索为什么外星人在创造了人类之后,又要毁灭人类。戴维不理解为何在乎这些,伊丽莎白说:“那是因为我是人类,而你是个机器人。”这或许就是对戴维两次身份认同失败的最好解答。有研究认为,戴维的塑造违反了科幻作家制定的机器人原则,必须服从人类和必须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原则(即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戴维的结局恰恰印证了这些原则,如果机器人不能准确定位,便不能善终。 

阿伦森认为,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击,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者一样的人。戴维极力模仿人的动作,是因为人对他产生的影响最大。现代人在众多的社会影响下,不知道该对哪些社会影响做出怎样的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正确的,才是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的。戴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每个人身上都有文化、文明的烙印,成为文化的产物。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埃里克森曾明确指出,自我认同这种心理上的任务的实现,在传统的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解决,因为传统社会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稳定延续的社会;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异质性、与传统之间的断裂,因而现代人想要迅速而明确的建立起自我认同并非易事。所以,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也可以认为是现代人类自身认同的危机。 

篇9

电影彩卡,起源于八十年代后期,是电影放映发行部门为了配合该部影片上映而制作的,它如同明信片大小,正反两面印有该片场景剧照、导演和演员等内容,还印有书法、绘画、年历、广告语、看电影兑奖方法等等。它小巧玲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让人爱不释手。

它除了由上海永乐集团公司发行外,还有是中国影视集团公司印制的以及兄弟省市电影厂制作的,有的有编号,有的没有编号。听朋友说起只要订一份《上海银幕》报,就可以得到一张彩卡,于是我火速赶到安福路该报编辑部,使我如愿以偿。在茶余饭后的辰光里,我便留意上海地摊市场,有时可能会发现我没有的品种,当我发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此时此刻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现在,经过我数年的寻寻觅觅,电影彩卡也有上百种。在我众多的藏品中,有几张设计的很有特色。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彩卡,附有两位主演的简介,便于人们对演员、剧情有更多的了解。在《泰坦尼克号》彩卡上,有男女主演的肖像和一艘追击风浪的“泰坦尼克号”巨轮的生动画面,背面印的是带有商业性产品的促销广告。在儿童动画片《花木兰》彩卡上,还印上了课程表,深受中小学生的青睐。在《廊桥遗梦》彩卡上,正面采用淡咖啡色基调,两位恋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充满着浪漫爱彩,告诉观众它是一部爱情片,背景画面有山水、有树木、有廊桥,这张卡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1997年2月份,我参加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成立十周年回顾展”活动,我的藏品也参加了展览,片名是《鼠胆龙威》《云中漫步》《情归巴黎》《断箭》《人约黄昏》《孙悟空大闹天宫》《白金龙》等等,摆放了一只镜框,上半部分是象征东方明珠塔,下半部分象征中国影视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形象,很有新意。事后,得到了参观者一致好评,收藏界老前辈也认为,我的藏品填补了我国收藏领域的一项空白。

篇10

[摘要]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在灵宝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镂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表演艺术,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花。本文追溯了灵宝皮影的起源、发展及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灵宝;皮影戏;继承;发展

起源于中国的皮影戏,它运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艺术手段等,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唐宋时期,皮影戏很流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如今,德国柏林博物馆等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画、帛画、画像石、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艺术精髓,当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热在一定范围内兴起。而灵宝的皮影戏在业内具有较典型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我国电影早期的雏形。

一、灵宝皮影源流

灵宝皮影表演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关于起源说法有二:一说从陕西传入;一说从京城传入。据岳渡村的李建如(79岁)、程彦时(80岁)、阎立竟(80岁)讲,清代岳渡村艺人阎鹏远、许顺洛曾唱过道情。岳渡村从山西引进皮影后,就组织戏班,四处演唱。阎没有后代,许迁居五亩乡,二人早逝。又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阎的和沟东村一位在京城做官姓杨的,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一些退职官员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演,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清末民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民国初年,灵宝一度出现十几个戏班几百人的皮影演唱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原几十个村子。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民间艺术,村里最盛时有五个皮影班,1954年灵宝县成立皮影剧团开始在舞台表演,并新增音响设备,布影道具;1955年参加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二等奖,老艺人刘金才也获个人演出奖;1959年改为“灵艺剧团”,全体演职员工转为全民工;1961年3月由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灵艺剧团“被迫解散之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继续在民间演唱,“”期间,这种艺术被当作“四旧”批判,把皮影及道具全部没收。使其一度中止,许多艺人偷偷收藏才使部分皮影艺术得以保存下来。

二、灵宝皮影的特点

(一)属道情皮影戏

灵宝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宫道教圣地,深受道教影响。皮影艺术与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的宣传工具,它的特点除内容宣扬道教宗义外.使用的乐器都是以八仙的法器命名,如:

鱼鼓,简板传说为张果老所传。

月琴,形如琵琶传说为汉钟离芭蕉扇所传。

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所传。

竹笛:传说为韩湘子玉箫所传。

四弦:传说为铁拐李火葫芦所传。

云阳板:传说为兰彩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结合后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艺人们的地位提高。道情艺人被尊为“八仙弟子”,其祖师在“上九流”的一流佛祖、二流仙中高居第二把交倚,群众不称道情艺人为“戏子”而尊称为“先生”,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中堂,艺人演出必须是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八仙的尊敬信奉;二是皮影表演艺术也更丰富,更吸引人,很快形成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了适应幕影表现,灵宝皮影戏吸收其他艺术的一些技巧,采取了抽象和写实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它的脸谱与服饰造型形象而生动,夸张而幽默,雕工细致、流畅,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在色彩上,灵宝皮影以红、黄、绿、黑为主,比较简洁明快,同时也喻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黑脸的骁勇、红脸的精忠、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刻制的皮影人物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铁丝连成一体,并绑上竹棍,由艺人们操纵。一般来说,一个皮影人物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用来演皮影的屏幕,多是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透亮轻盈。在白幕布后面,艺人们贴近幕布操纵各种皮影人物,不仅要手指灵活,还要说、念、打、唱,同时还要响动锣鼓。

皮影是一种庭院艺术,道具轻巧演出方便,往往一二人操作皮制戏曲人物,外兼配道白说唱白,乐队除吹笛人外亦兼说唱,故一台戏只需十人左右,五六人也可进行演出。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皮影戏的伴奏换成录音配乐,也有两人合伙演出的。由于皮影小巧玲珑,道具轻便。行动方便,不需舞台和车辆拉送,风雨寒暑无阻。适应山区僻乡群众观看,灵宝广袤的山区为皮影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皮影也成为山区人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轻骑。

(二)品种多样、形式各异

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头关节是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能够活动自如。皮影以河北一带的驴皮和西北的牛皮较为著名。

篇11

关键词:恐怖电影;阶段;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J9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49-02

电影在美国是最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子媒体形式之一。恐怖电影试图激起观众的恐惧心理,不断地吸引着不同受众。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美国恐怖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恐怖内容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化。

一、美国恐怖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恐怖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恐怖内容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纵观美国恐怖电影的发展历史,本文大致把它划分为原始期、发展期、分化期和融合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原始阶段,它从十九世纪末电影的出现开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为止,也就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的默片时期。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传说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搬上银幕,宣告了美国恐怖电影的诞生。随后较有影响力的恐怖电影有《科学怪人》(1910)、《吸血鬼》(1913)、《钟楼驼怪》(1923)、《化身博士》(1920)和《剧院魅影》(1925)等。这一阶段的恐怖电影受舞台剧和魔术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舞台布景和演员化装,题材一般局限于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魔怪。

第二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发展阶段, 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二十年代末有声电影和电影制片厂制度的出现,美国电影工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在1931年好莱坞环球电影公司制作发行了《德拉库拉》和《科学怪人》,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恐怖电影在美国电影产业的地位。紧接着出现的《木乃伊》(1932)、《畸形人》(1932)、《金刚》(1933)和《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以低成本和粗制滥造为特色的B级片在四十年代开始盛行,B级片的出现壮大了美国恐怖片的市场,很多恐怖片都作为B级片来拍摄,深受好评的有《狼人》(1941)、《猫人》(1942)、《与僵尸同行》(1943)和《猎尸者》(1945)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美国恐怖电影题材很多与第一阶段相同,但是电影拍摄及生产逐渐发展成熟。

第三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分化阶段,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这一阶段的美国恐怖电影不再局限于各种传说及文学中的魔怪,开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并且常常与科幻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拥有巨大破坏力的各种变异怪物开始出现,如《它来自海底》(1955)、《狼蛛》(1955)和《地球与蜘蛛之战》(1958)等。同时,外星人也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题材,如《火星入侵地球》(1953)、《天外夺命花》(1956)和《外星人入侵》(1957)等。六十年代起美国恐怖电影开始表现各种社会恐怖,如表现性格扭曲的人所带来的威胁的《精神病患者》(1960)、《兰闺惊变》(1962)和《蝴蝶》(1965)等,还有表现畸形婴儿的《魔鬼圣婴》(1968)、《它是活尸》(1974)和《活尸归来》(1978)等。另外作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肢解电影(slasher film)从七十年代起蓬勃发展起来,它们通常形象生动地描绘病态杀手如何用残暴的方式悄悄跟踪并杀害一系列受害者,如《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13号星期五》(1980)和《平安夜杀人夜》(1984)等,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混乱和危险。

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持续到现在,不同恐怖题材的融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美国恐怖电影在这一阶段涵盖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这一时期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经典恐怖电影的重新阐释,如《兰闺惊变》(1991)、《剧院魅影》(2004)和《蜡像馆》(2005)等,吸血鬼和同性恋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主题,如《夜访吸血鬼》(1991)、《本能》(1992)和《女魔头》(2003)等。灾难恐怖片继续盛行,如《侏罗纪公园》(1993)、《异种》(1995)还有《狂蟒之灾》(1997)。还有一些低预算的心理恐怖片,像《第六感》(1999)、《女巫布莱尔》(1999)和《小岛惊魂》(2001)等由于紧紧抓住观众的恐怖心理,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成为人们最大的精神需求。美国恐怖电影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在商业利益的主导下的恐怖电影紧紧抓住观众喜好,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约束,几乎任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焦点乃至人们的常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恐怖电影的取材对象,加上科技与艺术水平的提高,美国恐怖电影不断开创着新的历史。

二、美国恐怖电影的文化内涵

神话和文学是各种恐怖类型的主要起源,二十世纪开始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为各种恐怖类型的呈现提供了新的平台。从文学到电影,恐怖形象的基础结构并没有改变,它们都是人类解释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同时满足人们理解各种无法控制的抽象事物的心理需求。恐怖电影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及恐怖形象。

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了恐怖电影的蓬勃发展。面对突然降临的生活灾难,让人们彻底地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恐怖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某种精神寄托与逃避现实的方式。两次世界大战同样激发了民众对恐怖电影的狂热,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恐惧不断地投射到恐怖电影中,各种血腥场景映射了现实战争的恐怖,而科学怪人那种死后的畸形重生则成为了部分与死亡恐惧相抗衡的心理慰藉。

美国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的,正准备好迎接美好新生活的美国民众发现美国又卷入了朝鲜战争和与苏联的冷战,他们的生活仍然处于各种恐怖阴影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向人们证实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对核武器的担忧使得各种拥有原子弹一样破坏力的变异怪兽不断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恐怖电影中。同时处于冷战状态下的美国民众对另类意识形态的恐惧,也被反映到恐怖电影中,能控制人的思想的危险外星人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类型。

六七时年代开始物质繁荣下的美国的社会问题成为恐怖电影关注的主题。对现代科技和生育的焦虑,以及对堕胎问题的争议导致了恐怖电影里各种变异婴儿的出现。性格扭曲的人对社会的威胁也成为流行的恐怖主题,引发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还有一些恐怖电影以血腥恐怖的形式讽刺了资本主义下的金钱崇拜。另外恐怖电影中虐待杀害妻子与儿童的情节,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男性的压力与焦虑。

八十年代艾滋病的出现复苏了以往人们对吸血鬼和同性恋的恐怖心理,而吸血鬼不死的形象又为惊慌失措的大众提供了一种护身符式的心理安慰。吸血鬼的形象又再次出现在美国恐怖电影历史舞台中。此外美国恐怖片还反映了消费社会下的心理危机,如《搏击俱乐部》(1999)还有《美国狂魔》(2000)。在极其文明的生活方式下,人类竟然倒退到了最原始的争斗与砍杀中。这些恐怖电影思考了人的本性,探讨了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揭示了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潜伏的危机。

三、总结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构成世界观、价值观、行为甚至是认同性的材料。如何理解分析媒体文本对人们了解时代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美国作为一个电影输出大国,其恐怖电影也占据着大量的文化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理解美国恐怖电影的历史及其恐怖类型,受众就能在欣赏同时提高认识水平,在恐怖的表象下深入思考,发掘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体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Kellner,Douglas. Media Culture: Culture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Routledge,1995.

[2]Skal, Robert.Movie-Made America: 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Mov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3]Whetmore Edward Jay. Mediamerica: Form, Content, and Consequ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4]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篇12

从2世纪5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年,它起源于2世纪6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年,在这1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篇13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影子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人头戏、驴皮影等,是用灯光照射驴皮、牛皮等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一口说尽千古愁,双手对舞百万兵。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也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门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二、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三、皮影戏的历史地位

1、皮影戏影响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影戏相比,我国的影戏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流传广泛、流派繁多、文化内涵丰富。据专家研究,皮影戏影响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评戏的创始人程兆才先生就曾把皮影的唱腔引进到评戏当中,著名评剧剧目《花为媒》中的核心唱段?报花名?就是脱胎于唐山影调音乐。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一些电影史家认为中国古老的影戏是电影发明的先驱。

2、皮影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

皮影戏还是诸多艺术品种中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的皮影戏从13世纪开始被传往国外,曾随元朝的蒙古军队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受到异国观众的喜爱。法国的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足可见皮影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

四、皮影戏的表演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五、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1、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及时地将珍贵的传统工艺纳入机构当中供人参观,并将部分工艺制成商品走向市场,工艺美术技艺不但不会萎缩,反而依靠老艺人的亲传,会培训出了一批传承者。

2、对于濒于失传的技艺用现代影视技术保存下来,但最重要的还是寻找传人。这样才能将传统的艺术发扬光大。在重视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认识到其价值和重要性。破除视民间艺术为低俗落后的陈腐偏见。民间文化不仅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智慧,还要注意其借鉴价值和发展可能。例如皮影艺术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发展的。从纸影到皮影,从宣卷娱神到娱人,从油灯到现代化的照明变幻,从材料、灯光到剧目都在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

篇14

一、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据统计, 2013年中国电视人日覆盖率为98.42%,中国网民达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在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影视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而在日常生活中,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相对而言,文学这种朴素无华,深邃如大海的文学作品,面对如今的读图时代,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线。然而,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使文学作品逐渐跃入大众的眼线。随着科学、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全国的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对大部分人而言,阅读文学作品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电影不同,无论在哪个人群中,看电影都可以作为娱乐、放松、约会等形式来进行着。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甚者深入探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就如2008年上映由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它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场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战争,如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等。当众多观众被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战争、烽烟及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认识。当然,对电影里演绎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有甚者,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在这之前呢?又有多少人翻阅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缘由、经过呢?

是电影,让文学以跨艺术电影改编的形式再次闪亮的跃入大众的眼。人们都说鲁迅的小说晦涩难懂,虽然平时对《阿Q正传》,祥林嫂等略有耳闻,但却是极少人数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找书来看。但如果将它拍成电影呢?1956年,由编剧,桑弧执导,自杨、魏鹤龄等主演的故事片《祝福》,让观众们在同情可怜祥林嫂的同时,也感悟到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水平,对祖国的热爱、民族救亡的热诚和理性批判精神,深切体会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习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中国农村深受封建文化制度的束缚,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二、文学为电影提供材料

一部好的电影,是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心演绎的人物,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时代背景,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信手拈来就可以了的。而电影辉煌成功的背后,文学的身影也呼之欲出,因为文学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13年4月,赵薇执导的由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的同名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5亿票房的成绩,创造了华语2D电影票房的纪录,也预示着畅销文学作品改编迎来一个新的。在此之前,也有许多根据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都成为华语电影广受追捧的作品。例如,2006年黄鹤逸改编的《东京审判》,2011年鲍鲸鲸改编的《失恋33天》,同年台湾网络起家的作家九把刀改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有2013年作家郭敬明也将他的小说《小时代》搬上了大荧屏。关于作家电影,作家刘震云曾表示,就是要关注当下生活,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就目前影视剧创作原创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对于影视剧,文学作品可以提供一个丰富的母体,一片沃土。沃土上结出的果实肯定是盆花的果实无法相比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难能可贵的,它也蕴含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内容和主题,而它的价值与魅力不应该只有阅读这唯一途径才可以领略到的。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机遇来展现它的光辉。

三、新形势下的潮流

电影的起源地是法国,时间为1895年,随后传到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而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也就是说,电影已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了。电影的发明与发展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我们也因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在时代的大潮流下,如不紧跟潮流的脚步,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那等待的终会是淘汰。在现下的读图时代,成熟内敛,朴素深沉的文学作品紧跟时代步伐,与电影振翅高飞,给广大观众和读者带来娱乐,知识和思考,也不断提升全民素质。

当然,也有许多人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存在异议的,他们认为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不好之处有两点:(1)仅是表面功夫,剔除了最精华的部分,让人觉得它仅是吸引观众的浮华。(2)限定了观众的想象力。他们会这样想也不是空穴而来,因为确实有不少电影都是泛泛而谈,平乏冗长,无病。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新力量,新活力,新潮流的养成,然后在其过程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