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篇1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城市要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规划。现在许多决策者们都认识到,必须强化城市环境规划,将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经济建设,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市形象工程。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园林城市目标,进行城市总体形象的策化和塑造,做好绿化与文化、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进行街道、河流、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城区边缘等窗口部位的形象设计建设,搞好城区公园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努力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绿化质量,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林地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和绿地的保护及修复,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创造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则应根据环境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容量和功能区划来制定,并依据环境容量明确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高起点、高要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合理规划城区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要针对城市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在科学的指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环境预测,对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抓住主要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相应的环境功能分区,确定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等,实现功能分区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匹配,既要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也要有近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计划,要按照人口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划建设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相统一,环境质量与市民生存要求相一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功能区划和发展空间布局未确定,更需要加强小城镇城市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把规划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环境规划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地区的优势,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把环境做为城市的重要资产来经营,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土地能否增值的基本条件之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第一资源,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标。一个没有规划的城市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方向。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作为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的方向前进,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前,城市规划界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创新,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要相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2 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1 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率。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可以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同时积极进行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1)整合更新中心城区发展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迁入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城市需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适应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政府要引导资金流向,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城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2)合理布局城市新区。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内外因促进城市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科学预见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战略优势,积极筹划城市新区建设,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城市新区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原有城市规模,能起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职能。除此之外,城市新区的建设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能够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2.2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力度,不断调整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实行地价监督和有偿征地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健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娱乐、社会福利、教育科研、商业金融等多种类型。现代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加大了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开始考虑绿色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对水质、空气质量、微气候以及能源的管理和调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除此之外,城市还不断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不断提高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2.4 协调利益关系,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要科学整合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实现城市建设的优化升级,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时要统筹协调,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园区的整体优化。同时,城市要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缩短城市建筑的建设周期,节约城市用地和减少资金消耗,提升城市整体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发展,开创城市经济发展的全新局面,实现城市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3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无法最终主导城市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影响城市经济整体发展。

3.2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业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加之各方利益集团的不断施压,因此政府在进行政治干预时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3.3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4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宜从以下几方面做重点部署。

4.1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市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2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4.3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在进行工业布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择,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财流向,同时注重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4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5 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编制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划的审批,积极组织编制适宜城市发展的各类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各项事业的建设,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 结语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标,它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最大限度的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引导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是进行城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城市经济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为城市重要资产的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领域中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的规划城市发展,持续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环境保护策略来迎合城市发展。

1 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进步,城市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生物保护问题和矿物资源问题等。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统筹部署。而当前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呈异步发展的状态,人们过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中的环境质量问题是环境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指导方针进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造。首先乐观点来讲,城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保证其不备污染。其次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行科学治理,寻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确保良性发展;(2)加强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污染控制规划应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来实施。污染控制的对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气、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讶〉玫某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当前的市政基础建设及其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完善。

3 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体来讲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对各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整合及部署。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正常运转。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会阻碍诸如招商引资、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间接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项目,成效在短时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其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影响不了的;(3)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好不好能够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环境保护水平能够决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的环境保护水平也必然阻碍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环境保护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4 确保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没有地域的限制,然而从行政角度来讲,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规划,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地域保护形成了矛盾。目前个城市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是往往秉持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违背了科学规律。因此,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鼓励城市对内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环境保护体系,协同工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2)弘扬环境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这个矛盾无法避免,我们需要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在尽可能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5 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总趋势

环境保护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手段与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问题。(1)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加先进。控制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技术手段渗透到环境科学领域之中。首先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长期连续观察观测,总结实验结果,融合前沿科技,促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虽各成体系,但又互为影响。两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二者良性发展;(3)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而是将环境保护策略更多的关注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开拓视野,已发展的眼光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4)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环境治理已经从注重围绕末端治理走向全过程控制。各行各业均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将绿色技术和设计融入各个领域;从产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驱动力角度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6 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认真思考。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郝晓涛.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2]葛红霞.浅析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3]邢艳军,田珍栋.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协调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

一、

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篇5

关键词:矿业城市 低碳经济 低碳产业 低碳技术 发展规划

1、引言

在高度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社会、区域的种种压力。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减少城市能源消耗与废弃物的排放成为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写入政府白皮书。之后许多城市开始以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尤其是在全球低碳经济大潮中,更需要资源的绿色开采与开发、引导城市产业机构的调整、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采用严格的环保措施。

2、矿业低碳城市的规划方法

2.1 矿业城市规划相关概念

矿业城市规划是指研究矿业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

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矿业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和社会长远计划、区域规划来确定矿业城市性质、未来发展方向,综合部署矿业城市经济、资源、文化、社会、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保证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2.2 矿业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方法

在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建立低碳经济模型:

W(CO2)=P×××—F

根据此模型,其中,E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标准统一折算为标准煤;W(CO2)为CO2排放量,系数K为碳排放强度或者碳排放系数。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条件及能源结构的K是不等的。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K约等于2.45(燃烧1吨标准煤排放CO2约为2.45吨)。在这一公式中,假设K值恒定,低碳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能源利用问题的核算。城市能耗包括家庭能耗E1,交通能耗E2,公共建筑能耗E3,生产性能耗E4。但是我们的城市自由吸收CO2的总量需要减去,一般我国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都采用森林碳汇的形式,1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CO2,温带地区森林每年每公顷吸收2.5—27吨CO2,我们通常按照15吨来计算,取F来代表。

3、低碳经济规划视角下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3.1 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矿业城市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包含四大体系:第一是依托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培育、加强,可以实现矿业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矿业城市经济力量;第二是以矿业城市产业集群体为基础,通过产业中的企业间的技术链、知识链、价值链、信息链和市场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以此来实现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第三是由技术、经济、管理和政策来提高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率及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利用,这是低碳经济体系的保障;第四是矿业城市产业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中的资源、人口、环境和社会作为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产业间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为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宏观的支持。

在此模型基础上,我们基于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可以从产业运行模式中设计出矿业城市典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一,通过核心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入产业链,形成资源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低碳产业链条;二,在矿产资源富集区域,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节能减排示范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基地为主的产业集群;三,通过建立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科技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把资源型企业或科技企业集中在园区内,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要求发展资源—科技型产业集群;四,以产业链为延伸,以资源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产业集群体为核心,建立产业延伸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体系。最终通过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来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规划

3.2.1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系统

低碳技术包含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炭层的勘查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除矿业经济部门以外,还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汽车等众多部门。矿业城市的低碳经济系统是由企业层、产业链层、产业集群层、矿业城市层等不同层面构成的集合体,这意味着,整个低碳经济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企业的技术体系是基础,尤其是企业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技术应用;产业链层和集群层是基于整个产业或资源富集区、园区低碳技术使用;矿业城市层主要是从城市整体,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选择、实施来建立矿业城市低碳经济宏观技术体系。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支撑系统是由高效利用技术、再利用技术、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五大部分构成,它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三维系统。技术系统的手段以此为开源化、再利用、减量化、无害化;作用对象以此为初级矿产品、废弃矿物、新能源、新型可利用矿品;作用领域以此为资源领域、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环境领域。

(1)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高效利用技术体系。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是矿业城市实施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手段,因为它涉及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转型。对于矿业城市来说,只有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生产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矿业城市高效利用开发技术体系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技术;伴生资源、伴生有益组分的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采选冶过程的高回收技术等,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产生等途径,实现矿业城市产业运行中的资源高效利用。

(2)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再利用技术体系。再利用技术是矿业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煤矸石、废矿石的再利用技术;尾矿、尾液的综合回收和利用技术;矿坑废水、洗选废水的再利用技术;瓦斯、冶炼烟尘的再利用技术等。通过再利用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的规模和强度,有效的降低系统内产品生产的综合消耗。

(3)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体系。矿业城市的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减碳技术包括烟气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采矿土地复垦及造林技术;旨在提高化石燃料内在使用率的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建筑技术,高效电网传输技术,高效火力天然气发电技术、热电联网技术等。去碳技术目前只要指碳捕捉技术,目前积极采用的是CO2重新注入油井以增强抽油压力,甲烷回收,CO2制成干冰投掷入海,CO2泵入深海等技术。无碳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这些措施都是实现矿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可以将矿业城市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或者增加城市碳汇。

3.2.2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政策

由于低碳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相关政策体系极不完善,所以,首先,应该制定相对完善的配套政策,如碳税、排放权交易政策;其次,有针对性的扶持低碳技术研发,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第三,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四,通过绿色证书交易、政府采购等措施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第五,加快低碳产业示范区、低碳科技园区的建设,在园区内部给予企业优惠措施;第六,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城市统一规划、规范管理、设立专项基金、集聚人才、整合资源等;第七,推动多元化投资,鼓励风险投资;第八,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矿业城市要大胆走出去,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共享成果,为我国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闫军印.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设计与优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11月.

[2]蔡博峰.低碳城市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3]娄伟.低碳经济规划理论、方法、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4]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2月.

[5]牛冬杰.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

篇6

关键词:经济规律;自下而上;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54-02

中国城市化建设正处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市人口比例是46.6%,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会超过50%,社会结构由此将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这种背景下让国人欢欣鼓舞,但城市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其结果将是可怕的,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经济运动的自然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然过程,或者明确说,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亦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只是人的作用在这里确实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我们在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应该以市场导向改革进程的,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是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以市场诱导的自发并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

一、 发展城市化要遵循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早就发现和指出过,人类历史是一个城乡对立统一的历史,是由城市的产生,而后带来城乡差异的扩大,然后逐渐走向城乡融合,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整个历史长河如此,工业化开始后引起的城市化过程的历史也是如此。大量观察的统计规律揭示出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过程基本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第一阶段,是典型的城市化阶段,工业化迅猛发展,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农村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明显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

第二阶段,也就是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性质的扩散阶段,服务业不断发展,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外迁,城市经济活动向城市郊区和边缘农村地区延伸。特别是随着私人轿车拥有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迁至郊区居住,分散性的特征很明显。

第三阶段,逆城市化,则是指导居民和企业离开大城市市中心,选择在中小城市居住和生活。随着城市中心人口的减少,产业的外迁,城市中心渐渐“衰败”。随之而来的,是政府针对性地出台措施对城市中心再开发,市中心因此得以复兴,也就完成了第四阶段――再城市化。

上述这条清晰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化发展的首要依据是工业化发展程度,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侣。工业项目的选址决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工业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需要越多,它所需要的城市容量也就越大。工业发展越快,城市发展随之越快。大、中、小城市之所以产生和分布,归根到底,是工业发展要素(技术、设备、劳动力和资金)聚集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发展另一个重要根据和条件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后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根据和条件是城市建设资金的积累,资金积累是建立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近期有些学者建议现在要大力推动城市化,因为城市化可经大力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其实是本末倒置,因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和结果,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相情愿地发展城市化的人们,常常不能如愿以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而资金的积累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不能像传说中的呼风唤雨那样获得,所以不能通过推动城市化来扩内需促增长。城市化不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他们进入城市后要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要依靠经济发展的情况加以解决,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增加原本就稀缺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共资源的投入也得依靠该地区经济情况,如果不遵循经济客观规律,一味强调城市化对拉动内需的作用,那这种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超前于经济增长阶段,势必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城市公共资源的增加速度会远远滞后,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社会、环境等隐患。城市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条件:区位。区位硬条件是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以交通、通信为中心的人工自然条件的总和;区位软条件是城市所在地区政治、人文、历史条件,即软环境的总和。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盲目开发,其结果可想而之。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以市场导向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才是可持续性的。

二、以市场为导向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建议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不仅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换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意义上它属于宏观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某些方面如市政基础设施等属于自由市场供给失效的“公共产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元城市化并存的格局将走向市场机制下的一元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并不意味自由放任而是更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化的有序发展城市化,政府更多的工作是作出前瞻性的预见及其引导措施。在目前情况下,政府首先应当将自下而上城市化纳入中国发展的大框架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适当的调节,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具体来说,政府的引导和调节应当体现如下几点:

1.民间行为与政府行为协调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一种诱致型制度创新,其基本发动主体是民间力量,然而作为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换关键所在的城市化过程不能想象缺少政府行为的后果,过多或过少的政府干预都将直接影响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的发展。政府行为的介入是为了支持、引导和保证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形成城市良性发展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而不是抑制和干涉民间主体根据市场导向建城办厂投资的积极性。自下而上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主要体现为制定城镇发展政策和城镇发展规划,参与或监督征地、公共设施的开发、统一管理,力戒自下而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或“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改革陷阱”,以免损害自下而上城市化稳定发展和民间主体的利益与积极性。

2.就业目标与效益目标兼顾

就业问题是中国跨世纪的头号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自下而上城市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寻找就业门路的推力所致,因此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应当担负起吸收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历史重任,在多数地区发展以吸收劳动力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城市化。与此同时,就业目标的实现不能以牺牲效益目标为代价,而应注重并追求自下而上城市化的总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不仅是保证自下而上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长期劳动力吸收能力的要求。

3.外延的城市化与区域差异化的城市化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基本上属于外延的城市化,即通过扩大现有城镇规模和建设新的城镇,推进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而后就业压力很大的条件下,外延的城市化不失为合理的选择。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化十分显著,因而就各地区而言,应当根据本地区发展背景,在条件允可时,应注重现有城镇中加强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城镇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经济效益较差是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另一现实问题,早日实现外延型城市化向区域差异化型城市化转变是自下而上城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乡土特征和提高城镇经济辐射和扩散功能,增强城镇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必然选择。

4.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结合

城市化自然观强调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并不认为在市场机制和客观规律面前人无所作为,恰恰相反,科学进步到今天,城市化进程到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市场失灵、失效和失败的一面。所以,明智的态度和对策只能是把城市化自组织机制的两个方面(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很好结合起来,把这两把“双刃剑”同时操起来,取其利而避其弊。

总之,城市化要遵循经济客观发展规律,自下而上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2-3):100-163.

[2]牛文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3]牛文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牛文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类集中聚集的地方,城市的发展所展示的是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城市规划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管理能很好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建设规划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性布局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立体、动态、整体性规划转变。它引导和控制着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以及建筑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体现了政府指导和管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导向。所以说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对今后城市布局、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正面影响总括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基础。无论从世界各国,还是从我国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均被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既在宏观层面上又在微观层面上对城市的面貌、布局形态、规模等产生影响。在城市化过程席卷全国的今天,城市规划既要为分析需要、问题和机会提供必需的系统方法,又要要在现有资源限制之内为城市的增长与开发制定指导方针。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2、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

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计划经济,终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辽宁本省太子河风光带开发项目为例,太子河城市风光带作为本溪最大的亮点工程,它的建设,可以为民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去处,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带动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太子河风光带征地拆迁和其他其他公益性项目投资总计17.4亿元。参照目前地价行情,按照保守计算,溪湖河畔组团、卧龙河口组团河牛心台组团开发后,土地供应净收益约19.5亿元,完全能弥补上述投资。

3、城市规划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环保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然而有些城市规划建设人员,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发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我们应将城市的发展放在一个交为长远的目标当中来进行规划,改变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情况。

三、提高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主导作用的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民集体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人民群众是这个城市的主体,所以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协调城市与人本关系,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需求之间的核协。首要把人放在工作的重心位置,高度重视和解决当下的民生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坚持推进阳光规划,广纳民智民意,推进民主制度,落实公正公开公正的行政理念,不断提高公正效率和规划设计的水平,以进一步推动民众安居乐业,城市文明发展。

2、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分析

在城市规划中,要着眼于城市发展适应性与基建设施的配套,要坚持和谐社会的理念,综合治理,使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治理并重,资源管理与保护并重,要注意统筹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各项行业的服务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城市规划要充分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市经济圈的辐射范围;统筹生产力资源: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区域内部基础设施配套协调和共享,保护和利用各类资源,立足区域定位,加强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促进资源凝聚力。

3、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要妥善处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相互间的配置,转变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把生态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协调好城市人口与结构的关系、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科学合理规划生态功能分区,不断优化和节约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大力提倡环保节能设备设施的使用,着力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促进生态规划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生态规划的应用夯实基础,真正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规划是改变城市的主导力量,规划定位城市的性质,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城市规划占据主体地位,城市才能健康迅速的向前发展。因此,必须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2]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篇8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点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攻坚破难,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克服建设资金紧、土地审批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重点建设各项任务,使全市重点建设投资在连续4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去年,重点项目162项,总投资47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3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41.7亿元,创历史新高,超过年度计划8.9个百分点,比上年实绩增加36.9%。162项重点项目中,已开工148项,开工率达91.4%,列全省前茅。

二、众志成城,趁势而上,努力谱写重点建设的新篇章

(一)进一步强化加快重点建设的紧迫感

1.抓好重点建设是切实增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全面实施重点建设“六个百亿”工程。这是我们立足*实际,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围绕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全力实施*在长三角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经常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的就是体现在重点工程建设上,体现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体现在为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上,体现在一个又一个为发展、为环境、为老百姓的具体项目上。

2.抓好重点建设是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的重要抓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就不可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率先崛起”战略;就不可能落实*“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我们提出全面实施“六个百亿”工程建设,集中精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场硬仗,就是要把它作为实施“率先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来抓。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来带动*的大投入、大建设,实现*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3.抓好重点建设也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城市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已有所缓解,但我市的基础设施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一定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再苦干几年、大干几年,实施好“六个百亿”工程建设,使*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不断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明确今年重点建设的目标任务

20*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工作的冲剌之年,是全力实施率先崛起战略的起步之年。重点建设要突出基础性、枢纽性、先导性和关键性的重大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

具体目标是:按照计划,20*年,全市要实施185项重点建设项目,深化100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185项实施项目总投资552.2亿元,计划年内完成投资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实施的185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工业科技项目53项,当年计划投资36.3亿元;交通项目19项,当年计划投资30亿元;农业水利项目11项,当年计划投资8.8亿元;城建环保项目60项,当年计划投资46.1亿元;电力通信项目10项,当年计划投资14.5亿元;社会发展项目21项,当年计划投资17.8亿元。市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发改委和有关部门要围绕我市重点工程建设总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稳步推进,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三)全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年重点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狠抓落实,如期完成。各地各部门要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早做实做细做精做好,切实保障重点建设有条不紊地顺利实施。

一是狠抓责任落实。重点工程涉及面广,涵盖领域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严格考核的工作责任制。今天,我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县(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重点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市发改委具体负责重点建设项目前期组织和实施中的协调工作,并做好督促检查;市经委、交通、建设、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等主管部门要对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定期督查、定期汇报;市发改委、财政、国土、环保、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和配套服务工作;市重点办要加强对重点建设计划的管理和督查,建立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供地率等考核情况的公开通报制度;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典型、推广经验,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同时,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新机制,要从机制和体制上解决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和部门保护等问题。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大局出发,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积极服务于重点工程建设。

二是狠抓资金到位。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更是重点建设的保证。随着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资金缺口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要建立市、县(区)财政性资金与重点工程年度计划配套协调机制。把年度计划作为市、县(区)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依据和确保的重点,真正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市、县(区)财政性预算资金和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均要调整支出结构,向重点工程倾斜,保证公益性项目建设;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通过国家、省有关部门及相关投资公司等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建设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启动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我市民间储蓄资金总量较大,投资意识较强,积极性较高,要充分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引导民资和外资参与重点工程建设;推行新型融资方式,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推广融资租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尽量用市外的钱办市内的事,用市场的钱办公用的事,用民间的钱办政府要办的事,用有限的钱办大的事。

三是狠抓项目供地。重点项目建设涉及资金、征地、拆迁、设计、施工及物资供应等诸多环节,其中征地拆迁、政策处理是难点中的难点,而且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去年,因为征地的不落实导致很多重点项目无法按原定计划开工建设。但从*今后的发展考虑,重点项目不能不上,征地工作也必须落实到位。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能争取省计划指标的要积极争取,列不进省重点的,市里想办法解决,折抵指标,复垦指标,要尽最大努力满足需要,一年解决不了分几年,一次解决不了分几次,有关部门不仅要在土地指标的安排上予以保障,而且在办理供地手续等方面给予照顾。

四是狠抓拆迁工作。拆迁难是天下第一难。在新的一年里要敢于拆迁、善于拆迁,勇于打“拦路虎”。拆迁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影响到部分群众的实际利益。因此,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项目建设单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适当照顾群众的利益;群众的合理要求,一定要认真考虑解决;但是一定要依法依规,一定要按政策办事。中心城区一定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不能各行其事,不能打小算盘,更不能乱开口子。同时,各级政府要坚持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担负起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实,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五是狠抓项目前期。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对项目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如何做好重点建设的前期工作,我认为还要继续强调“七个抓”:一要统一思想抓前期;二要明确任务抓前期;三要攻坚破难抓前期;四要强化责任抓前期;五要强化制度抓前期;六要分管领导抓前期;七要精兵强将抓前期。具体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近期建设规划,围绕“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跃”的奋斗目标,尽快做好*城际轨道交通、湖嘉乍(沪)铁路建设工程、杭长高速公路二期、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天荒坪蓄能电站二期、长湖申浙境段航道改造工程、*港规划建设工程等一批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一定要形成储备一批、前期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争取一批的良性循环。要注重建设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协调性,避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规划互相“打架”,影响重大项目的实施进程。各县(区)重大项目前期办要确实担当起当地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综合平衡及牵头协调工作。确保今年前期工作扎实有效,努力为提高重点项目的供地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

六是狠抓工程质量。重点工程资金集中,对经济建设大局影响巨大,质量要求特别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百年工程,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万无一失。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项目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严格工程建设投资、安全质量和工期的三大控制,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度;要建立重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行业主管部门、项目法定代表人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职责对相关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篇9

关键词:城市;景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一、现代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能保证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集约利用相协调。其总体思路是,把城市规划的编制决策权、实施决策权和监督决策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避免决策权的集中化,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证。因此,建议保留现有的规划局,但只负责规划的实施,增设城市规划决策委员会和城市规划监督委员会,分别负责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决策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要来自不同的群体,包括市民和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实行集体决策。另外,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乡融合规划等专业规划的编制,构建完整的、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中心必须本着几个原则,除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外,还应“一地多用” ,使这块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使我国土地合理搭配使用。

由于城市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因此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应该和谐规划。由于遗址,遗迹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世界文化闻名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因而,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有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展及城市建设的更新,城市规划区内遗址文物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对城市遗址文物在城市发展中的命运更加的关注。虽然城市与遗址之间并不必然联系,但却越来越的被连接在一起。城市发展并不必然需要摧毁遗址,遗迹所映射的历史文化。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充分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典范,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制等措施。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旭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城市规划上述功能的发挥,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指从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这一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将城市防灾减灾安全纳入规划体系等方面。

二、城市景区规划特点

城市景区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目的地规划

城市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景区规划的综合规划。

2.目标性规划

城市景区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景区规划时就要做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设定发展的指标,并且这个指标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我们从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昆明,由于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呈贡等周边地区了。

3.景区的保障平衡性

就是要我们确定景区需求特征、旅游吸引物类规划、景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游客市场,确定游客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 就如南京的夫子庙,景区内有了许多吸引游客的物类特征。同时我们还要提出城市景区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城市景区规划特点还包括科学性即科学的功能分区与旅游吸引游客物类规划,环境容量确定与接待设施规划,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度假环境的保育规划。地域性即针对度假区的地脉与文脉特征,通过创意策划与规划布局,形成度假区的地域特色。可操作性即旅游度假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所以要将发展策划与规划布局有机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相互衔接,旅游规划与实施管理紧密配合的特点。

三、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农村作为城市以外的人居系统,其构成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我国村、镇的数量众多,至2005年底统计,我国共有村庄313.7万个,农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55.98%,全国村镇总人口9.38亿人。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传统农村社会开始解体之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近代以来,农村规划的实践和研究开始活跃起来,虽然这些不能够理解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规划,但是却有重要的价值,才能对今天的农村规划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 这一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代“农化派”先锋人物梁漱溟‘等发起的“乡村运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在全国完成,宣告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农民苦难命运的终结,推动了农业发展,为日后农村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水库和若干合作社共用的水渠系统的修建改善土壤灌溉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在农村的肆虐、保障了旱季农业灌溉;许多农村进行了农村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科学合理地发展小乡镇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了“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策略

城市建筑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艺术,工作人员必须要拿出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任务,才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经过相关工作者的多年研究,终于制定出了解决相关难题的方案,例如重视总图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等等。那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策略来进行一下详细的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与实践相脱节

城市建筑规划和实际的建筑施工是两个概念。目前我国对于建筑景观规划的想法不错,但是却无法用于实际的施工当中,这具体体现在:(1)不严谨的建筑规划设计。比如在对一些专项设计、特设园区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思路,导致无法投入到实践工作去。(2)不合理的建筑规划。有很多规划的地区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因此和国家的相关规定产生冲突,规划不能只考虑当地的资源特点,而是要以国家政策为出发点来进行全面的分析。(3)没有具体的建筑规划,而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此外,在工作期间,还经常出现不根据规划思路来进行设计的情况。以上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造成了影响。

1.2缺乏思考,盲目追求他人设计风格

一些设计师的建筑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误。例如在和植物进行搭配的时候,所选的植物高度遮挡住了建筑门窗,导致在建筑采光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且在颜色搭配的方面,没有考虑到植物具有阴习性的特点,因此造成建筑看上去不是特别的美观。

1.3对自然环境不足

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周边的土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究其原因在于设计人员没有环保意识,而且也没有形成生态设计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对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采用的并不是环保型材料,而且在采购的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以及人力,这有违国家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2发展策略

2.1重视总图设计

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以及用地标准都要提出详细的要求,以此创建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规划环境。另外,若想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创建出完善的总平面图至关重要,不管场地面积有多大,都要根据场地的现实状况,来对建筑的间距以及植物的搭配进行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管线的平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保证其整齐度。

2.2建筑景观要兼顾和周边园林环境相协调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其工作宗旨是要尽一切能力建设出让人舒适的建筑环境。而若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的同时,充分的考虑周边园林的环境,争取让两者之间能够互相协调。另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对细节的把控上,例如在建筑周围设计一些桌椅、庭院等,这样可以对建筑起到绿化的作用;在对建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还要根据地形的特点,来对建筑布局进行确立,这样才能够让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2.3建筑景观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规划设计期间,要做好资源的节约工作,同时保护好周边的土地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优化设计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说要尽可能的利用好手里的自然资源来给人们打造出一个完美的人居环境,而这才是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最高目标。另外,要运用高科技的手段、环保材料来建设城市建筑。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最好在建筑周围留出一块空地,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概略,让建筑能够得到足够的面积,从而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打下基础。

2.4加强设计师的技能培养

设计师不但需要一定水平的设计功底,还要对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相互的融合,从而得以加强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另外,设计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对城市建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结合高科技的手段。建筑景观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了人文精神,就会让整个建筑充满冷漠的味道。所以,设计师要尽量的打造出一个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景观,而且还要淘汰掉那些不能够对建筑景观形成保护的设计方案,这样的就可以很好的增强人们对于建筑景观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建筑景观更具吸引力。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设计师在工作中所背负的工作职责非常的大,因此只有刻苦钻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设计水平以及更多的掌握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2.5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

尽管我国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让很多的文化景观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而且在具有表现民族精神的建筑当中,风格越来越趋于同化。而若想让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就必须要让民族文化具有继承性。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期间,要充分的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以及风俗特点,这对于增强景观的地域文化风情、增强地域范围以内居民的文化感染力和加大景观的旅游价值都会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2.6增强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2.6.1改变“见缝插针”的保守观念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加大对如交通绿地、生态绿地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城市绿地之间的融合性以及连通性,景观和生态的共融性。而在建设生态绿地的时候,则应注重科学性,并在做好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大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善“见缝插针”的保守理念。2.6.2保护乡土植物,推广屋顶绿化工作对乡土植物给与更多的保护是目前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对城市进行建筑景观规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如何对乡土植物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它们遭受到破坏。而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做到有节制地引种。此外,屋顶绿化工作也应该在景观规划领域中得到推广。它作为扩大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自然生态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很好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3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总图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加强设计师的技能培养等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刻苦钻研,制定出更为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让我国的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戴晔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2(2):58~60.

篇11

关键词:水利工程; 移民经济;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5-002

经济发展规划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恢复和逐步提高的基础。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特定环境,以特定任务为取向,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是一个包含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空间和世间维度上看,规划的对象和区域也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不断变化。这个特定的动态经济系统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1.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环境。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以来的环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停的演进过程中,但依靠自然环境生活是不可改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觉地控制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信息、流通市场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类型、开发潜力和生产价值等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一套相适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科学地研究开发目的地各种资源的优劣,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离不开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这是因为:(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国家,现阶段还不可能走农村移民大批进入城市务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在乡村中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2)水利工程移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移民的生产技能主要还是农业生产技能。移民劳动力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难以满足大批兴办工业企业的要求,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不足,生产规模小而窄,经济效益低,农业还有发展潜力,可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立足于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可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良好条件。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3.移民经济系统发展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水平、结构、途径、流通、市场等都离不开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所处区域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其自身经济,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系统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适应又相互对立的整体,解决得当就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的整体发展;解决不得力,就会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恶化,最终对移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规划发展,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储备,不断更新其储备恢复能力,使得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各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发展规模与策略,主要生产项目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与选择移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等。

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的综合规划

包括各类资源(水、水能、矿产、土地、土特产品等)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其环境保护。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产业合理布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策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保护。

三、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1.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

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的规模、模式、策略的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目标定得低,移民群众无法接受,安置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目标定得高,则不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国家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通过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可以将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概括为:(1)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迁移民在搬迁年份的前、后年份生产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安置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其中第(1)条基本目标是防止移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大幅度降低,保证移民安置区的安定。移民系统的发展最终总是要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因此,第(2)条基本目标是保证移民系统纳入所在安置区目的地所在地区经济系统的发展,缩短移民系统消失的时间,防止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体实践中,测度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目标的主要指标包括:(1)人均粮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纯收入。它是测度移民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4)移民经济发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用以预测与评价移民经济发展的趋势。(5)其它指标。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卫生、教育、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这些也都是评价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经常使用的指标。

2.水利工程移民经济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水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1)时间问题。目标与时间相对应才能动态地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利于解决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时间是各种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统应在国家财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条件下,争取速度,尽可能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

(2)投资问题。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资金投入是前提条件。资金的运用须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相统一,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速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辩证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确定资金的投入规模。

(3)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规划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协调。

基金资助: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2RKB01182);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编号:2011YK063)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9):43-44

篇12

【关键词】低碳 城市 规划 发展路径 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低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是在应对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代表一种新型的具有可循环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社会生活方式、技术等方面的理念变革。①

传统经济是不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越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而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考虑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使经济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共生,减少环境污染,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低碳消费倡导城市居民具有低碳意识和低碳消费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建设低碳城市,形成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不仅是城市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未来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低碳视域下京津冀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城市发展现状,本文选取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等5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走访、询问访谈、资料查询等调研工作,低碳视角下河北省城市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土地规划利用不合理,由于城市用地方面没有统一要求,因此粗放型扩张发展,用地布局混乱、土地浪费的现象严重,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不完整。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主要特征是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京津冀城市产业尚未形成合力分工、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局面,产业协作机制建立缓慢,缺乏引导、控制与有效的合作。三是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科院对京津冀强霾污染作了分析,污染源燃煤占了34%,机动车排放占16%,这两项加一起就占50%。其他50%来自工业、扬尘等其他方面;②优质洁净能源利用程度、效率低,煤炭和石油在京津冀能源消费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生大量的CO2、SO2、烟尘和工业粉尘带来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四是公共交通程度低,京津冀城市群内交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城际间交通运输结构单一,铁路和市郊轨道运力不足,难以适应协同发展的需求;区域机场群、港口群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种运输方式间更是衔接整合力度差等。五是绿化碳汇保障能力低。目前,京津冀城市绿化建设依然处于各自为战,零散、滞后的局面,整体绿化状况差强人意,致使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储碳能力大大下降,与公众强烈的环境诉求不相适应,导致碳汇吸收能力低下。六是居民低碳意识还较薄弱,城市居民环保意识不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垃圾分类不到位,也是造成城市碳排放多的重要原因。

京津冀协同发展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及发展路径

低碳发展是城市的未来,结构性政策与实体机制改革的配套实施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京津冀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协同、有序、高效、持续”的原则,共同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愿景。京津冀城市低碳协同规划发展体系框架如图。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绿色交通布局。京津冀低碳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城市长效发展机制和内在动力,对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等规划均衡发展,使核心城市的拥挤程度降低,以线带面拉动广泛区域的中小城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城市协调统筹发展。构建城市空间与功能相匹配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高效用地战略体系,促进土地开发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对城市用地加大立法监管,保证各大城市每个阶段规划目标、规划途径、规划程序的高效实施,对不同性质结构用地的科学分布规划布局,避免重复用地,统筹解决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之间的矛盾,整合空间秩序与功能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未来土地开发建设留有弹性空间,强化规划约束生态保护隔离地带,形成协同、互动、共生的城市发展状态。

图1:京津冀城市低碳协同规划发展体系框架

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形态格局,促进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相互对接,共同构建京津冀“三小时”经济圈,建“一小时”交通圈、“半小时”通勤圈,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以地建铁,以铁兴地”,通过城际铁路建设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再利用土地升值收益反哺城际铁路建设运营。例如衡水市作为京九线沿线城市,张家口市、承德市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及休闲旅游区,目前均没有实现高速铁路和动车通车;加强各城市的互联互通和对外直达,将加快打通一批京津冀“断头路”和“瓶颈路”,以及城市市内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实现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互联互通;力争早日实现京津冀区域公交一卡通、客运服务一票式、货运服务一单制,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交通便利性,完善公交线路,提倡城市居民“绿色”出行,首选公共交通,优化出行方式。

调整产业区划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京、津两大城市产业结构快速膨胀,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两个大城市与周围地区形成巨大反差。只有京、津通过产业转移和职能分解,大城市辐射作用加强,才能够让河北省各级城市与大城市得到协同发展,低碳补偿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部分产业趋同,需要产业深层次规划、合并、升级,以促进节约资源、促进效率。河北省将承接京津生物制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市场和科教机构五大产业转移。河北省中小城市建立低碳发展为导向的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与合作机制,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有机产业链,减缓生态压力。河北省承德被确定为“河北省生态环保产业示范区”和“重点支持的千亿元环保产业基地”,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战略之举,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保产业园。③

河北省经济是典型的资源能源依赖型,消耗的是全国1/12的能源,创造的是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④传统第二支柱产业如钢铁产业、制造业、纺织业,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因此传统支柱产业应加快培育激活产业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由资源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变,减轻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改善结构偏重的状况。河北省要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方式,切实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倡清洁生产,形成高效低耗、轻重合理的格局,推进链状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保定市新能源产业体系在行业内较为领先, 应大力推广发展。河北省城市第三产业目前仍以餐饮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中教育留学、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旅游休闲、信息技术、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还需着力推进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近年来,京津冀饱受严重的“雾霾危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京津冀城市能源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北京市多措并举治理雾霾,特别是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加速车用燃油品质的提升。天津市全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支持冀雾霾治理。⑤河北省在2015年节能减排方面,将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出台大气污染深入治理三年规划,挥“利剑”斩污,推动钢铁、电力、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京津冀区域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以及环保联合执法,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严、控、管、关等措施倒逼其结构的转型,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积极发展以绿色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如光伏发电产业、风能、太阳能及电力自动化等,实施集群发展。三地联手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应对雾霾污染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做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等工作是根治灰霾天的积极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大气力改善自身环境,力争让每一寸土地纳入环保监管的视线。

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低碳人居环境。所谓的绿色建筑应该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体现在建筑寿命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包括建筑施工安装、建筑运营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处置和再利用,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的宜居空间,绿色建筑是应与自然和谐的建筑。传统建筑会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用水约占城市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约占全社会用钢量的30%,水泥约占全部的25%。⑥如此巨大的消耗,蕴涵着巨大的降耗空间。

自2015年7月起,河北省开始实施7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志着河北成为继北京、天津之后全国第3个推行7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省份。⑦京津冀的绿色建筑应加快发展走向规模化,同时也会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

京津冀低碳城市的人居环境还要注重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危房改造、水电系统、供暖设备、环卫设施等等。京津冀城市属于资源型缺水,2015年4月国务院“水十条”开启铁腕治理污水新常态,节约保护水资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⑧中水将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但是中水存在着不能长效运行和水质不达标现象,处理后的中水仅用于建筑施工、小区绿化或景观补水,对于城市居民住户更是“叫好不叫座”,应加强中水回用监督管理,提高中水的生产量和利用率。城管系统可视化监控平台对于交通拥堵、积存垃圾、渣土遗撒等行为及现象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可有效提高城市精细化低碳管理水平。

加强绿化碳汇能力,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碳汇就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储存在生物碳库之中,绿色植物还能吸附减少苯、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截留粉尘,阻滞扬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气中PM10含量降低3%左右,总悬浮颗粒物下降15%~20%。⑨京津冀应在实施联体绿化基础上设立生态横向补偿基金共建绿色生态圈,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景观优美、植被多样的绿化方针,建设生态防护型、经济林基地型、用材林基地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类型林带,充分考虑土地的通气透水生态价值和生态修复功能及植物的固碳能力,减少硬质铺装的使用,提倡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坚持“修一条路,建一条绿色廊道”,绿化与道路同步实施,提高土地自净的碳汇能力。

河北将与北京共同携手联合建设延怀(延庆、怀来)盆地国家级生态湿地保护区。此外,河北与北京陆续推进规划10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2017年将完成造林40万亩;2015年期,河北和天津将在滦河、州河流域承德、唐山、蓟县等地区,合作实施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从2014年起,河北每年都要完成造林绿化420万亩,让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7年,京津冀的林木绿化率分别将达60%、 25%、32%。⑩

此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居民的低碳主体作用,利用广播、宣传、海报、讲座、媒体舆论等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低碳宣传活动,使城市居民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城市居民的低碳意识,拒绝“白色污染”和使用一次性产品;提高消费素质,拒绝产品包装上的铺张浪费,积极倡导居民在住宅装修、用电用水、垃圾分类、旧物利用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厉行节能减碳;从点滴做起,最终使人们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

京津冀低碳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快低碳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为推进低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创新力的支撑。推进与完善京津冀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追求“质量型、低碳型”城市之路充满艰难险阻,需要各项低碳配套政策、机制改革去推进,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每个公民的凝聚共识、务实合作、迎难而上、消解沉疴,力争早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资源、生态建设、社会生活一体化,真正把京津冀城市建设成蓝天碧水、城绿交融、联动集约、和谐宜居、生态文明辉映的低碳城市。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艺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石家庄铁道大学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及发展路径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456103D)

【注释】

①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②白云:“汽车越增加,越要控制尾气排放”,《燕赵都市报》,2013年3月6日。

③陈宝云:“承德打造千亿元环保产业基地”,《燕赵都市报》,2013年3月6日。

④王丽,王靖:“我省防治大气污染今年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燕赵都市报》,2014年2月28日。

⑤“天津市全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支撑京津冀雾霾治理”,《天津日报》,2015年4月11日。

⑥张洁:“未来主流建筑:本土化的‘绿色建筑’”,《燕赵都市报》,2013年6月18日。

⑦郭晓丽,刘岚:“我省推行7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燕赵都市报》,2013年3月6日。

⑧“国务院‘水十条’向水污染宣战”,《燕赵都市报》,2015年4月17日。

篇13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保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环境立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的具体规定,致使目前相当部分地区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即使是已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的地方,在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指导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环境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实施;二是对污染物集中处理无系统规定,使确定的污染物集中处理政策推进困难,也影响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危险废物处置等的发展;三是对保护居住和生态环境方面,国家立法规范甚少,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监管。

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为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规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环保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我国北方城市大部分属于重要的资源型、能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发展中,环境代价很大,逐年积累了大量的环境问题,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环境质量与国家要求及群众期望差距很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打造与文明城市相匹配的新环境,我们应切实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发展”的原则,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认真抓好“十二五”规划战略环评及环境优化经济战略研究,用环境保护的战略规划来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工作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优先、参与宏观决策,明晰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策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2 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大胆探索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应针对区域“十二五”规划产为结构、布局和规模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包括“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产业布局和城市格局(规划产业总体布局、支柱工业行业及重点产业园区、中心城区及市域城镇体系)与环境功能区的适宜性;发展规模(经济总量、市域人口总量、城镇人口)与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适宜性。二是应将国土空间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敏感度,划分为优化提升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多类功能区,从环境优化经济视角,明确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的方向及管理对策,通过分区控制和管理,改变现在工业围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逐步形成优化、合理的产业布局,以有限的国土资源、环境容量承载更好更多的产业,有限集约开发,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三是要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总量控制,促进可持续发展。遏制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规划环评,科学规避环境风险,从经济发展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节能减排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四是要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原则。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织就循环网,结起循环链,建造循环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禁止发展污染难以治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产业;支持能够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点项目快速建设,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3 努力“建设生态市、创建环保城”,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愈来愈来多、越来越高,保护人体健康,为群众提供合格、优质的环境质量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以,各地区对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应立足于整体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大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国家提出的“建设生态市、创建环保城”的宏伟目标,努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强化保障机制和措施的落实,使环境保护规划得以有效实施

一是从制度、政策上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建立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作为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政策强制,优化生产力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等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经济产业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制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优惠政策,支持天然气、集中供热、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绿色消费政策、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标志等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决策实施过程和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决策源头上解决布局、结构等不合理造成的区域和流域环境问题。

篇14

因此,无论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是园区项目建设规划,都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着力强化规划意识、加大规划力度、提升规划品位、树立规划权威、狠抓规划落实,提出了“完善功能、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理念,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规划工作基本步入了良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对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整体工作看,呈现出“五个提升”

(一)思想认识有较大提升

1.规划先行的观念已经确立。过去好多都是拍脑门决策的,干完之后就违规。现在我们各县(市)区无论上项目、建园区,还是开展城市建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规划问题,在哪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没有完善的、科学的规划,绝不开工,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进步。

2.服务大局的观念已经确立。无论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大家在工程建设中,小规划能够遵循大规划,局部利益能够服从整体利益,全市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所加强,以往那种盲目、无序的建设现象正逐步得到控制。

3.打造精品的观念已经确立。穆棱河综合改造起到了引领作用,现在有几个小区建的不错,城市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过去那种只求建、不求精,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落后思想正得到扭转,放眼未来、学习先进、超前谋划、打造精品的意识正在形成。

(二)工作落实有较大提升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市就完成了约3000余公顷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约660余公顷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指标,特别是主要领域重点工程规划均已完成并得到有效推进。目前,石墨产业园区、鸡西(鸡冠)工业新城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已经深入实施;恒山区、滴道区、麻山区、梨树区等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以及全市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鸡冠新区各地块的控详规划和部分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已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一次到位,市体育会展中心、市一中新校区等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高水平、高层次、高标准设计的穆棱河风光带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得到省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老城区改造规划正按部就班地推进和实施,今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规划理念有较大提升

近三年来,我们通过邀请、招标等方式,与上海、北京、深圳、大连等先进地区一流的设计单位加强合作交流,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把脉、谋划、设计,构建起与高水平规划设计院合作的有效平台。尤其是引进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力量和高端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了鸡西(鸡冠)工业新城、鸡冠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穆棱河综合治理、西山城市森林公园、棚户区改造等规划设计。又组织年轻干部到上海、北京、深圳、大连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有效解决了理念不新、规划无序、缺少精品、特色不优等问题和矛盾,城市布局形态及功能与城市发展趋势逐步和谐。

(四)基础建设有较大提升

近3年来,规划部门完成了360多标准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准确率达100%。对全市测绘市场的监管,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不断提高规划档案的收缴和利用率,能够利用先进摄像、录像装备,以及全程微机化管理,拓展资料和信息储备范围,为规划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能力素质有较大提升

近三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攻坚时期,大量艰巨的工作任务、紧逼加压的工作态势、对外地先进经验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市规划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成立了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在规划部门增设了总工办等5个科室,在六区设立规划管理大队,相继充实了一批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工作人员。与以往相比,常年在基层、在一线指导工作的领导多了,能钻研、肯钻研的干部多了;一些不敢想的规划,不仅敢想了,而且能够形成精品;一些老大难问题,能够群策群力,切实有效的加以解决。可以说,从局长、院长到工作人员能力素质都有所提升。这次万达集团来,规划局做得不错,值得表扬,我们的人员、素质、能力、超过了其他备选城市。

二、全市规划权威的树立、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升,统领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同步跃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项目数量更多

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而每一个项目建设离不开规划。近3年来,我市项目建设,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总量突破300个,近“十一五”时期的80%,有20多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见效,是“十一五”时期的一倍,特别是大唐第二热电、建鸡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项目的开竣工,都得益于科学规划的正确指导和服务。同时,支撑项目建设的石墨产业园区、鸡西(鸡冠)工业新城、煤机产业园区等市级重点园区初具规模,规划的重要性也至关重要。

(二)城乡建设更美

1.在鸡冠新区建设上,坚持高起点实施、高标准推进,完成投资9亿多元,率先启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建设,已完成了1832亩土地收储工作,开工建设了街、康新路、柳浪街、九粮路“两横两纵”四条道路工程,“三供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目前,市一中新校区、体育会展中心等工程已近尾声,商住小区3宗土地已通过拍卖方式出让,市中医院新址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正高速推进,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的鸡冠新区已成为我市拉大城市骨架的核心支撑。

2.在老城区改造上,市中心区绿化总面积已增至1024.38公顷,新增公园、游园、广场27个,3年来人均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近2平方米。实施的大树进城,鲜花上街,建绿地,增设游园,点缀了我们生活空间的同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更具品味,使城市的空气变得清新自然。“四区一县城”实现了亮化连接,路灯由主要街路延伸至背街巷道。增设景观灯近4000盏,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美化了城市,照亮了鸡西城市夜空。实施的“穿衣戴帽”工程,改变了以往色调单一、灰暗的现象,城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3.在滨水城市建设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突出滨水特点、打造鸡西品牌”的要求,以穆棱河百年一遇防洪堤建设为载体,配套建设穆棱河两岸风光带,增加了主城区建设用地约1平方公里。穆棱河与鸡冠新区遥相呼应,形成“依山而建、围水而居” 的城市新结构,实现了新城与旧城的融会贯通。在2011年重点实施穆棱河广场和水上公园建设以来,一年多一点时间,已完成投资4.5亿元,勾勒出穆棱河风光带的初步轮廓,在我市的城市建设史上是一个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