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统计与分析范文

经济统计与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统计与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统计与分析

篇1

关键词:统计经济信息 内容完善 统计技术

引言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不言而喻,往往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统计经济信息指的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搜集统计的信息数据,反映了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实时了解市场经济变化,掌握经济动态,从而及时调整战略,维护国民经济稳步前进。其作用如此重要,而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何完善内容就显得非常关键。统计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根据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对实际经济发展进行调整,解决出现的问题,所以要对内容加以合理利用,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1、关于统计经济信息的内容完善

经济决定着上层建筑,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国都极为重视经济发展。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经济活动,产生大量的经济信息,相关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类,最终做成报表。经济报表较为直观,方便工作人员查看,根据报表内容了解经济活动规律,以及各项巨细,用于国家或企业分析并改变策略。如今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一体化格局已形成,经济活动更为频繁,而且往往涉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等,范围较广,内容复杂,共同组成了经济信息内容。从微观角度看,这些内容包括企业占的市场份额、产品价格,以及相关的附加价值等。以建筑项目为例,建筑面积、投资成本、周围环境等信息都必须提前统计,如此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过去的计划经济已不适应现在发展的要求,必须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信息包括货币流通、市场分配、投资信息,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状况,深入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重点,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对策,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相比于企业公司,国民经济体系庞大,内容纷繁复杂,经济规律和动态更难掌握,需要切实统计所有方面,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真实性,作为政府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使得我国经济能够正常运转。以建筑行业为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从长远利益加以考虑,包括行业的稳定、资金的分配周转等。这些信息或多或少都能反映出经济规律及其运行特征,对建筑行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管理都大有裨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行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且还有很多新产业不断涌出。传统的有农业、工业、运输业等,新的有快递、自媒体等。这些产业使得统计经济信息内容更为给丰富,而统计部门为尽快适应各种变化,对其灵活性也要求极高,必须跟紧时代潮流,及时调整统计信息内容。同时还要创新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用于更准确地分析我国经济的组成结构、现状和未来趋势,从而为实现行业长久发展做准备。再者,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统计部门更应谨慎,对新兴产业多加关注,做好统计工作,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信息,对新兴产业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各行业在重视技艺方法更新的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国家政策。

2、关于统计经济信息的内容利用

统计经济信息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一般性基本信息,主要是对统计对象有初步了解;第二,科研信息,比较专业,倾向于对统计对象的科学研究;第三,统计工作的统计信息。不管是何种信息,搜集统计的目的是加以利用,发挥信息的价值,将其用于实际生活生产中,运用于国家经济管理,维护各行业秩序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前进。所以,如何利用就显得无比关键,必须探讨出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法和途剑使得各类报表、报告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为提高经济管理质量,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成立专门的统计机构,并安排专业统计人员负责,统计机构内部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个人员都能做好自身工作。完善管理体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加大研究力度,整合不同的统计经济信息,展开综合分析,完善此方面的理论体系。管理方面需改传统的上下级制度为扁平化模式,上下级制度往往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很容易导致信息滞后,而且不方便各职能部门的交流。扁平化模式则使得各职能部门增进了解,互相交流,从而建立起内部联系,有利于信息的扩散和搜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其次,统计指标体系非常重要,既要符合国家经济特征,又要满足行业要求。所以在设置时,需从全面考虑,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以各企业为例,在经济管理中,就应搜集企业的全部信息,还要统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而且各项指标越细越好。市场经济在不断变化,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各种变动,这就要求把握动态,根据具体的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及时调整。调整并不是说不重视质量,相反要建立在规范性的基础上,包括指标的名称、统计口径、信息来源等,都应加以规范,确保各项指标都科学合理。建立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好地用于实践,所以必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水平。

此外,随着经济信息的增多,统计和整合分析的工作量更大,这就要引进现代化技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统计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比如,建立起健全的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建立数据库,用于存储相关报表信息和各类数据,及时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

3、结束语

统计经济信息对企业和国家发展都非常重要,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包括规模结构、管理质量、资金运行情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行业产生,而且分工越来越细,相应的经济信息数据更多。统计部门应及时更新信息,完善信息内容,并加强内部建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利用信息。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巩怡含.统计经济信息的内容完善与利用研究[J].经济管理,2016,16(10):18

[2] 刘倩萍.完善推进集团公司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6,28(50):149-150

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GDP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0.606<0.990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回归模型;四川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64-02

引言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关系密切,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形式,将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地影响到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中国进入“十二五”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明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找出不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人口大省,其经济发展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四川省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做出统计分析,以期对加快四川省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有借鉴意义。

一、分产业的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本文引入劳动力资源总数这一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把就业和地区生产总值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分开作为变量,基于《四川统计年鉴2011》中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产业就业和分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之间计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EP1为因变量, 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生产总值GDP1、GDP2、GDP3 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做参数统计检验。因劳动力资源总数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在模型中就不引入常数项,模型如下:

LnEP1=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符号说明: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GDP1代表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2代表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3代表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EP代表总体就业人口(万人),EP1代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EP2代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3代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LFR代表劳动力资源总数,μ代表随机误差。符号在后文中出现不再重复说明。)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1=1.164634 LnLFR-0.321820 LnGDP1

t=(89.97170) (-19.62997)

R2=0.912729 AdjustedR2=0.97881 F-statistic=188.2546

上式显示模型拟合的效果很好,但是经对数处理后的系数不能直观反映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总数之间的关系,故用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在EVIEWS中回归后变量中劳动力资源总数LFR的系数为0.685403,即每10万经济活动人口约有6.8 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劳动人口众多。从模型中显示第一产业GDP与第一产业就业关系的结果看,第一产业GDP的系数为-1.723037,系数为负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对劳动力不具吸纳作用而是产生就业的挤出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是原因之一;农业现代化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是原因之一;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也可能促进第一产业的就业饱和并排挤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借鉴第一产业就业模型,以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2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2=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2=0.632199LnLFR+0.170181LnGDP2

t=(89.72048) (20.49607)

R2=0.975924 AdjustedR2=0.94586 F-statistic=729.6217

第二产业具有GDP 高产出的显著特征,GDP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GDP的增长与其就业人口增长呈现一致变动的关系;目前,四川省第二产业GDP发展吸收就业的能力仍然很强。

(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

如上,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EP3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3=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

LnEP3=0.580312LnLFR-0.281684LnGDP2+0.554490LnGDP3

t=(82.97539) (-5.302039) (10.80001)

R2=0.991395 AdjustedR2=0.990383 F-statistic=979.3299

比较第三产业模型与前两次产业模型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上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三次产业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很有限。式中,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影响为负数,说明二次产业的增长吸纳了更多就业人口,致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相对减少。

从上可看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众消费水平低较低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

(四)总体就业与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分析

因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对就业人口影响较大,对各产业的就业影响也各不相同,故根据以上分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以总体就业人口EP为因变量,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EP=α*LFR+β1*GDP1+β2*GDP2+β3*GDP3+μ

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总体就业人口模型:

EP=0.846424 LFR+0.191139 GDP2-0.353723 GDP3

t=(395.6410) (8.563305) (-12.46845)

R2=0.947600 Adjusted R2=0.941436 F-statistic=153.7145

总体就业人口模型中变量LFR(劳动力资源总数)的系数为0.846424,其值的范围在0和1之间,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经济在排除三次产业经济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下,可保证84.64%的劳动力就业。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发展对总体就业产生了不同影响。

二、结论

三次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出现劳动力挤出效应;第二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能够提供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还不能发挥其对就业增加的拉动作用。因此,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如要充分扩大就业,切实缓解就业压力,还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考虑。

三、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对促进就业具有直接作用,而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篇4

【关键词】FDI;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明显。世界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投资、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多种渠道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FDI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是目前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采用两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选取1985年为样本数据的起点,实证分析中选取1985年―2008年为数据样本区间。了避免经济数据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影响,所有变量均采取实际值的自然对数形式,具体表示如下:LNGDP表示GDP对数时间序列;LNFDI表示FDI对数时间序列。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简单统计分析

1.相关系数矩阵

从相关系数矩阵(表1)可以看出,FDI与LNGDP的相关系数为0.973954,是该矩阵中相关度最高的,其它变量间相关系数也较高,初步得出代表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呈现高度相关的结论。

2.与的线形图、散点图及线形图

图1、图2和图3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线性关系及相关关系。这位后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使后文的分析更加有意义。

(二)时间序列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各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整理如表2所示。

表中:检验形式分别表示检验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由表2可知,和的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下文可继续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本文将采用两变量的检验来讨论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对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对的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得到协整回归模型如下:

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对协整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进行检验,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于的检验值为-0.766964大于临界值,因此我们接受非平稳原假设,这意味着两变量与不协整,我们不能说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此时采用对和的协整检验,先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由此可得,协整回归模型如下:

接着,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对变形后的协整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进行检验,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于的检验值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小于临界值,因此我们接受平稳的备择假设,这意味着两变量与是协整的,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与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证明了,只要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有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形式存在。这里我们对与这两个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表6所示。

标准格式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回归结果表明的短期变动对存在正向影响。此外,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因而它表明每年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9.6%(0.095946)被修正,显然,通过短期调整来修正长期均衡偏离的力度不大。

4.因果关系检验

相关系数说明与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不能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滞后期数取1时,在10%以下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即与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滞后期数取2和3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是引起的原因”的零假设,但不能拒绝“不是引起的原因”的零假设;而滞后期数分别为4时,在10%以下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与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

1.因果关系

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要分短期和长期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二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近期的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促进或阻碍的关系;但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二者显现的是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吸引不断流入;从长期的角度看,二者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流入量的增加能引起我国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增长即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流入。

2.长期趋势

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与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这表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它的长期需求拉动效应。因此,在利用外资的策略上要坚持长期而非短期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对的增长具有持久的作用,才能从长远的规划中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

3.回归模型分析

从与两个变量的回归模型来看,对的增长的拉动力度较大。模型回归系数0.768542表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768542个百分点,其拉动效果十分明显,引入作为外向型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邓剑平.FDI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

[2]徐李婷.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

[3]赵艳.FDI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易丹辉,杜江.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邢莉莉(1986―),女,河南开封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分析研究。

篇5

关键词 空间统计分析 GIS 区域经济分析 应用

GIS与空间统计分析这两种处在前沿的技术,虽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与使用,并且在它们的结合作用下,能大幅度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效率。但是以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GIS与空间统计分析进行结合之后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让实际发挥出来的效果打了个很大的折扣。所以说,研究如何将空间统计分析和GIS结合起来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效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对空间统计分析与GIS进行描述

(一)对空间统计分析的了解

空间统计分析需要建立在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之上,而在地域领域之中,空间抽样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种做法。这一做法主要是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在某一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值与现象存在很强的相似性。与以往统计分析理念不同的是,它的空间概念打破了先前相互独立的设想,在操作应用的时候,为了简化任务的复杂度,应该对全国各区域的散乱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以此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分析。虽然这种新型统计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有一定的出入,然而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得把先前的统计方法彻底弃置,反而是要对它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创新,提高它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对GIS的进一步了解

GIS又叫作地理信息系统,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空间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地理模型法,GIS技术可以为地理研究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动态或是静态信息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让空间信息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从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到后期的分析应用,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在GIS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大步向前推进。

二、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协作运用的未来发展情况

对于特异性强的经济区域来说,做好对它们的分析工作处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核心地位。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的经济形势,运用分区化的方法来细化所要研究的对象,让研究工作可以更细致地完成。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经济区域的概念,抓住空间管理的特性,更加明确哪个是首要经济区域,并且对这个重要地区以及与它有所关联的经济区域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对经济区域进行分析时,往往都是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来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之前先加入GIS技术,就可以明显提高分析效率。不仅如此,一方面它还减少了分析数据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让区域经济分析的进行得到了有力的保证。我相信在这两个技术的不断进步之下,它们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如何实施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建立完善的空间权重矩阵

在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的时候,及时对有的信息进行拓展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些信息通常都是经由GIS来产生的。而在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和拓展时,空间邻近和空间链接都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空间权重矩阵式是极其有必要的,它的空间邻近关系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让距离标准和邻近标准更加精确,这样就让处在各个位置的要素得到更好地理解以及分析。

(二)精确空间自相关度的度量

在整个数据分析过程之中,空间自相关度的精确度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两个邻近地域有着极其相似的地理现象或者是有着某个相似的属性值,这时候就应该将这个属性值或现象的相似程度与自相关度联系起来,并经由它进行反映。而一般的自相关度是由局部指标和全局指标来衡量的,而这两种衡量指标各自都存在着优点以及缺点,所以想要提高空间自相关度的精确度就必须妥善用好这两种衡量标准,以免不正确的使用造成自相关度的度量的误差过大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

(三)弄清空间关联识别

在对区域经济分析中,空间关联识别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它的标准也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这两者之间呈现着负相关的关系。当计算出一个值的时候,也就得到了另外一个的值。若是MC的取值处在-1之下而GR又在0之上时,各个属性值都会呈现聚集分布的状态,这样就让空间自相关变成负的了。当MC的值一直处在0的附近且小于0,这样空间自相关也将一直是负的。这是由于正负值都有着与之对应的自相关,即正对正,负对负。

(四)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结合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分析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仅仅只靠空间统计分析早已经没法再胜任这个任务。当下的专家和相关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工作。由于GIS拥有着很强的优势,它不但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够得到有关的空间数据信息。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研究后发现,将空间统计分析运用到GIS的结合方式能更好地达到分析作用。先是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将MC和GR的值计算出来,然后再利用GIS将这些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确定出来,以此来了解区域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

四、结论

结合上面所论述的观点,为了我国各个区域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对这些区域的经济进行更为系统而又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若想得到更为科学的数据和信息就离不开GIS的帮助,而只有GIS还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还需要运用空间统计分析进行分析。所以如何让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更有效率地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研究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GIS与空间统计分析结合的有效性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也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为武安市城市供水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龙洋洲.空间统计分析在区域社会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4 (15).

[2] 陈灿斌.区域经济分析中空间统计分析理论与GIS的应用探讨[J].商业故事,2015 (6).

[3] 李林.基于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在奶牛地氟病监测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12(10).

篇6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 GDP 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 0.606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6)

篇7

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经济增长能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反过来又能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并从二者交互影响的视角,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与教育状况,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教育投资;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对策

0 引言

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指出,教育的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而是要投资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即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教育投资主要是一种为了增加未来收入和满足而进行的长期性投资。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的扩张可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成为实现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

1 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本文也主要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教育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处在研究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即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Y=AKαLβ(1)

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Yt=At KtαLtβ(2)

其中,Yt是第t期经济产出量,用GDP表示;At为第t期技术水平,一般作为常数;Kt为第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而且α﹥0,β﹥0,α﹢β=1。

这同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E Lucas)于1988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Kα(Hl)1-α的思想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导论》,2002)对公式(2)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再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得到方程:y=a+αk+βl0+βe(3)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年均增长率,a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水平增长率,α表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K为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β表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l0代表初始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表示为:Re=(ye/y)×100%=(βe/y)×100%(4)

公式(4)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它表示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率占国民产值总增长率的比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也可以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地区差异与对策统计分析

由于对整个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投资的来源呈现出来源主体和来源渠道多元化、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例递减而预算外教育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格局和态势。尽管如此,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仍然占绝对的比重,即教育投资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因此,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的大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减小,省级财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足。除此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政府部门的财力分散,管理不规范。按照国际通行的政府收入口径来计算,我国各地区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未纳入预算外管理体制的制度外收入和财政收入退库等。由于大量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不受财政部门监督,其管理陷于混乱,易造成教育资金流失,而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收入这一块,使政府在安排教育投资支出问题上陷入困境。那么,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对策分析应该做到:

2.1 首先要思想上到位,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必须从思想上深入解决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区域间的竞争,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一种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业,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2.2 继续保持政府教育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

由于政府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非其他投资主体所能替代,在教育投资来源构成中,政府财政支出仍占主体地位,其它来源成份只能是对政府教育投资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因此,政府要充分挖掘财政增加教育投入的潜力,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切实保证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地位。

2.3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证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机制

考虑到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弱化、其能为教育提供的经费比较有限,教育投资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确保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投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是解决目前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有效手段。

3 结论与启示

(1)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影响我省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增加教育投入有助于促进我省实际经济总量的增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为1.248,即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每增长1%,则经济增长1.248%。(2)私人对教育投入和教育出口投入低于政府对教育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155和-0.023,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未如一些文献所说的那样,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的作用。主要原因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与一些数据的估计不准确性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此项目后续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篇8

关键词: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节能潜力;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82-04

能源(特别是石化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占有及利用应该是相匹配的;但如果不能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1]。我国虽然总量上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因此,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有关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的分析,多数学者以国际先进国家为标准,通过国际比较判断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潜力[3-5];而史丹以中国内部先进水平为标准,通过地区比较界定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空间[6]。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资源结构存在较大差别,一些制约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所以,笔者认为,能源效率的国别差距和地区差异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目标值,无法据此计算出中国各省区现实的节能潜力。因此,本文收集了1990~2004年各省区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模型,据此计算出各地区基于主体特征的节能潜力,为能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依据。

1 思路方法与指标选择

1.1 研究思路与方法

工业社会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依靠能源的驱动而运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避免可能的能源危机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认清我国各省区能源利用现状及节能潜力,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1)分析中国各省区能源利用现状和能源消耗强度的地区差异。选取2004年中国30个省区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截面数据,分别建立人均能源消耗、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对应关系,揭示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对应关系。

(2)从时间序列分析不同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以中国各省区1990~2004年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案板数据,研究不同地区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用幂指数函数建立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以便寻找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3)不同时段中国各省区节能潜力的对比分析。依据第二部分建立的能源消耗和人均GDP回归方程,分析计算不同时段各地区的节能潜力,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四个时段,对各地区节能潜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靠中央转移财政,在统计分析中予以剔除。

1.2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从宏观和普遍的规律来看,一个地区能源的消耗是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常采用人均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等指标。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多以一次能源计算,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为了统一计量和方便比较,将各种能源消耗折算成万吨标准煤。本文采用人均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两类指标,揭示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分析不同时段各省区的节能潜力,并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时空变化上。

不同时段各地区人均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计算公式如下:

EPi=Ei/Pi (1)

EGi=Ei/GDPi(2)

其中,EPi 、 EGi分别为某时段第i个地区人均能源消耗和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单位是吨标煤; Ei、 Pi、GDPi 分别为该时段第i个地区能源消耗总量、人口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项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五十五年统计年鉴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其中,本资料汇总了全国31个省区在人口、经济、能源等多个方面长时间的序列数据。

2.中国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进入了工业化的新阶段,重工业比重从1999年持续上升。由于重工业对矿产资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消耗强度很大,导致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很大,因此,能源的消耗量及能源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依据2004年中国30个省区人均能源消耗量和万元产值能耗为指标,来定量分析能源负荷和人均GDP的关系。

2.1 人均能源消耗与人均GDP的关系

本文选取除外30个省区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的数据,制作X-Y关系散点图(图1)。从图1可以发现,随着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人均能源消耗量呈某种正相关关系。在财会软件Lotus 1-2-3 for Windows上,用直线方程 y=a+bx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如下统计关系式:

y=0.9972+0.0665x (3)

相关系数R2=0.6956,相关性显著。

上述统计方程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外延性扩张阶段,人均GDP的增长依赖于对石化能源的消耗,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均能源消耗量呈同步增长趋势。[7]

图1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的关系

图2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

2.2 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

以上述30个省区万元产值能耗与人均GDP数据作X-Y关系散点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近似于幂指数下降趋势。换言之,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万元产值的能耗较小,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反之,万元产值的能耗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区之间能源禀赋差异较大,导致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形成不同的偏离类型,因而,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在所选的30个省区中,相对落后的省区数目较多,经济发达的省区相对较少,散点在低发展水平上更为集中。所以以万元产值能耗为依据,所建立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统计关系相对偏差较大,统计方程的相关系数R2、t检验值、F检验值相对较低。因此,本文未给出其统计方程,仅说明其变化的趋势。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万元产值的能源负荷随人均GDP的增长呈指数衰减,并将在各省区的时间序列变化中给予定量的分析。

3.基于案板数据的中国各省区万元产值能耗的统计规律

仅以某年截面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只是全国31个省区之间的横向比较,由于存在区域差异模型的精度较低,还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长期变化过程。为了准确地认识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关系,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引起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的变化和省区差异,本文选取1990~2004年全国30个省区的案板数据,以人均GDP为自变量、万元产值能耗为函数,建立了各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随着人均GDP增加幂指数衰减模型,结果列表如表1。从表1可看出:除海南和宁夏万元产值能耗在近年有所反弹、相关系数较低外,其余28个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随人均GDP的变化符合幂指数衰减方程,相关系数(R2)都在0.90以上。上述这些幂指数衰减曲线在技术经济领域称为“学习曲线”,反映了同一产业或地区,随着技术进步,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的模拟方程基本符合“学习曲线”。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地域差异较大,所以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海南和宁夏,虽然也符合幂指数衰减、而且也基本通过t检验,但比起其他省区相关系数有点偏低,分别是0.6780、0.8391,这与该地区特殊的产业结构有关。从海南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散点图看出,万元产值能耗在1995年后有个明显上升阶段,而2001年后又逐渐回落,这可能和海南省这一期间产业结构变动有关;而宁夏以煤炭为主产业,随着近几年重工业比例不断上升,万元产值能耗在2003年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所以模拟方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总体来看,我国各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都随人均GDP增长呈幂指数衰减,而且会趋于某一稳定值。

4.中国各省区节能潜力时空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在逐渐地下降,节能改造成就斐然,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BP)公布的统计计算表明,2003年中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西欧发达国家的5~7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8]。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高耗能工业的过度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分依赖[9]。同时,重点用能行业、重点装置的能效水平仍然偏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余地。笔者认为,能源效率的国别差距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国能源效率的水平与节能潜力,但是这个节能潜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些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也只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逐步消失。所以,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内部区域差异,重点分析不同地区本身所能达到的节能潜力,来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中国内部能够合理高效地利用分配能源。

4.1 不同时段节能潜力比较分析

关于节能潜力,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相应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本文采用基于主体特征的省区节能潜力的计算方法,即各地区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能耗的现实减少值。具体计算步骤为:首先,将表1中各省区的模拟方程求一阶导数;然后,利用不同时段人均GDP的值(x)求出相应的导数值,即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能耗的减少量,本文以此作为各省区不同时段的节能潜力。利用上面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中国30个省区1990~2004年的节能潜力,本文主要选取四个时段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节能潜力大小将30个省区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表2)。各类省区节能潜力分述如下:

I类省区:节能潜力较高,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节能潜力分别在4.81~20.50tce、0.66~1.77tce、0.26~1.05tce、0.10~0.86tce之间,随着经济发展其节能潜力呈下降趋势、节能空间减小,这类区域大部分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和能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及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同时段的其他省区相比节能潜力较大。

II类省区:节能潜力居中,四个时段的节能潜力依次在1.88~4.34tce、0.34~0.56tce、0.12~ 0.24tce、0.05~0.09tce之间,从1990~2004年节能潜力也在不断下降,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段属于此类的省区无太大变化,都是一些经济中度发达的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易于引进东部的先进技术提高能耗效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III类省区:节能潜力较低,1990~2004年四个时段的节能潜力依次在0.43~1.99tce、0.04~0.21tce、0.02~0.09tce、0.01~0.04tce之间,随着经济发展这些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已相当的高,节能空间不大,此类省区主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4.2 各省区节能潜力的空间分布

图3中国节能潜力分布图

以上主要是从时间序列分析我国各省节能潜力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选取2004年截面数据做出中国节能潜力分布图(图3),着重从空间上分析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及节能潜力的地区分布。由于本文分析都不包括,但在做图时为了图形的完整性,根据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归入节能潜力较高一类。在做图时,我们仍然将节能潜力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0.10~0.86吨标煤属于节能潜力较高一类、0.05~0.09吨标煤居中、0.01~0.04吨标煤潜力最小,据此做出图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节能潜力较低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省区,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较高,所以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节能空间较小;而节能潜力在0.05~0.09吨标煤之间的省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内陆地区;而节能潜力较高的省区主要位于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一些能源丰富省区,包括青、贵、甘、晋、宁、吉、新、皖、陕9个省区,这些省区经济较为落后、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节能空间较大。比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山西、吉林、安徽、贵州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节能潜力较大,和这些省区丰富的能源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要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在发展东部的同时,应该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其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我国内部社会的和谐发展。

5.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发达的地区,万元产值能耗较低,但人均能耗较高;而经济落后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高,但人均能耗较低。因此,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外延扩张型阶段,人均GDP的增长依赖于对石化能源的消耗。(2)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节能措施的实施,我国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呈幂指数衰减。(3)从总体上看,交通方便、沿海、沿江的东南地区能源效率较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内陆地区利用效率较低。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中国各省(市、区)均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是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益的潜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中国在对各省(市、区)实施“十一五”期间能耗降低20%的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10-12]。为了提高能源效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与技术标准。(2)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耗能产业,减少在能源经济效率低的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强调高耗能产业布局的能源效率标准。(3)要打破区域界线,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并运用市场机制让能源流入效率高的地区,先进技术向落后地区渗透,促进东、中、西部技术和能源的有效交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3BJY0088);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2007~2008年度)。

参考文献:

[1] 张岩贵.中国资源供给瓶颈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J].南开经济研究,2004,(5):38-42.

[2] 周大地,朱跃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能源供求前景[J].中国工业经济,1998,(10):26-29.

[3] Lin, B.Q, 2001,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Energy Deman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 Research, 10: 34-9.

[4]Wu J., 2002, Serious Electricity Supply Shortage in the Three Year of Tenth-Five-Years Plan. China Electric Sector, 11: 9-12.

[5] Shi Dan. On the Skepticism Regard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Viewed from Information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3, (6).

[6]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223(10):49-58.

[7]孙根年,钟文静,李本庆.中国省际环境与发展关系及水气偏离类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92-96.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6)――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管卫华,顾朝林等.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01-407.

[10]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34-40.

[11] 郭小哲,葛家理.基于双重结构的能源利用效率新指标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6):999-1002.

[12] 张琦.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J].资源科学,2006,28(2):147-153.

[作者简介]韩亚芬(1984-),女,山西文水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环境经济专业。

篇9

关键词:经济水平;主成分分析;SPSS统计软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51-03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各行业、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的综合系统,对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有利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调控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湖北省孝感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城市,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为了实现孝感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有必要采用数学的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了解孝感市近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孝感市近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孝感市近5年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并从比较分析中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找出优化经济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给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指标的确定

2主成分计算的方法步骤、程序设计及结果分析

应用相关矩阵方法计算主成分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有指标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其相关系数矩阵R;

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

(1)选择菜单AnalyzeDate ReductionFactor;

(2)把参与主成分分析的10个指标变量选到Variables框中;

(3)在Factor窗口中单击Descriptive按钮,依次点选Initial solution,在Correlation Matrix框中选Coefficients,点击Continue;

(4)在Factor窗口中单击Extraction按钮,在Display框中选中Unrtated factor solution和Scree plot选项;

(5)在Factor窗口中单击Scores按钮,选中Save as Variables项和Display factor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6)保持其他默认设置不变,点击OK。

SPSS系统默认从标准化后的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出发求解主成分,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下用到的各主成分、特征根、特征向量及相关数值都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

通过上表以及SPSS系统的操作,可得下面的图表(分析结果图)。

考察表2,根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所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要大于等于85%),前2个主成分可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8.58%的信息,而从第4个主成分到第10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提取前二个主成分从总体上看,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主成分分析较为理想。

考察表3,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主成分以后的特征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已经成为可被忽略的“高山脚下的碎石”,这能够直观地看出,提取两个主成分为宜。

考察表6,第一主成分对所有的变量(除X、X外)都有近似相等的正载荷,系数都在0.105附近,可以认为是对所有经济指标的度量,反映了孝感市总的经济水平情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总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第二主成分在变量X、X上有较高的正载荷,在变量X、X上有较高的负载荷,在其余变量上有较小的正载荷或负载荷。可以认为这个主成分是用于度量第二产业工业对经济水平的影响。所以第二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是经济环境中的增长能力因子,提高第二产业工业的产值可以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可见,第一主成分反映的信息不但全面而且集中,它反映的是经济环境中的经济基础因素,有效提高这10个指标的发展,就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二主成分虽没有第一主成分反映的信息那么集中,但从因子载荷最高的两个指标,X、X仍可看出它是经济环境中的增长能力因子。提高工业、制造业产值可以在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实际情况也说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其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产业就会相对落后一些,所以总的经济水平比较低。

3分析与建议

3.1孝感市目前的经济状况

孝感市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第一二三种产业比较均衡,但农业发展相对于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来说,发展态势良好。如2007年全年生产总值48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09.1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产值190.8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180.78亿元,增长14.3%。

3.2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地区生产总值(GDP)即经济总量不大且增长速度缓慢

从原始数据表可以看出,2003年的GDP总量为343.55亿元,2007年是480.79亿元,5年间只增长了137.24亿元。为此,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孝感市投资增长速度不快

2005年投资增幅达到16.5%,2007年达35.6%,投资增幅低于同时期湖北省平均水平。投资增长不快主要原因是缺少大项目支撑,特别是过10亿、50亿的项目。如黄冈市火电项目投资就有220亿元之多。荆门也有总投资48亿元的火电扩建项目。但孝感市目前最大的投资项目不超过5亿元,全市自1998年总投资19亿元的黄麦岭矿肥结合项目投产以来,一直没有投资过10亿的大项目。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孝感市作为一个目前劳动力低成本和工业化还不够发达的地区,社会购买力还很有限,产业水平还不高,很难形成以消费和出口需求为主体的增长机制。因此,一段时期内我市的增长机制必然是一个以投资拉动为主体的增长机制。为此,抓投资、抓大项目是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也是增强我市未来发展后劲的关键,大招商、招大商,才有大发展,让更多的企业落户孝感。

(3)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从全国来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工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从孝感市的产业结构上看,2007年产业结构比为22.7∶39.7∶37.6,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缓慢,这种农业偏高的结构,决定了孝感市经济实力较弱,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现状。因此,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无法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民向城镇聚集,实现城镇化,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强市先强工业,要把工业作为发展我市经济的主要思想。一是孝感市现有工业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吸引新的工业企业到孝感落户。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统计资料.孝感统计年鉴(2003~2007)[M].孝感:孝感市统计局,2003-2007.

[3]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孝感市政府网[EB/OL].

[5]梁晓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0,(2).

The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WANG Cheng-yi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Xiaogan University, Xiaogan 432000, China)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统计 特点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探究的核心所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差异对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改变原有单一指标评价体系,使其向多指标发展。针对研究形式的特殊变化,需要从单纯计量模型实现空间的分析和转变。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设定和分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区域差异本质所在,进而实现对省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区域经济的有效调控和管理。

一、区域经济实力分析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等都会对空间区域发展产生影响。针对财政收入、GDP密度和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具体要求,要按照产业比例和经济外向发展形式要求对其进行分析。人均工业总值、工业增加值等有效数据是衡量经济指标的关键所在,要提升数据的可信性,保证数据完整性,进而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指的是将原有的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或者几个指标,将其作为反映指标建设的关键信息。根据现有数据可知,在数据因子分析过程中,需要适当对变量分析,按照因子具体要求,做好特征分析工作。分析显示,15个指标间KMO值为0.742,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选入特征根大于1的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度为 :85.444%,表明 4个因子包含了绝大部分信息,其变化基本可以代表前述15个原始变量的变化.采用四次方旋转方式对因子载荷体系进行分析,根据指标显示可知,不同载荷大小存在差异,将主因子和副因子结合在一起。根据回归法可以分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考虑到频率特征的要求,能得到区域的经济实力评分。如果频数分布属于正态范围,说明分数比较低的区域占有比例比较大。由于区域发展在不同主因子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以以主因子的表征为基础,对经济发展指标进行评价,按照具体差异要求进行统计和评估。

2.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本身属于一种空间统计方式,指的是同一观测值在不同空间上的相关性。由于整体上受到地域分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连续性明显的趋势,考虑到空间统计的具体要求,要从度量空间入手,对指标进行评价,按照全局反应系数的要求对其进行分析。空间临接和临近的区域单元属性比较相似,为了对属性关系进行分析,需要以局部指标为基础,按照空间联系指标要求对其进行设定。全局指标在验证不同区域的空间模式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指标被应用到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局部指标是反应一个区域单元某种地理现象或者某一个地理现象属性值相关的数值。当前很多学者对全局指标增加关注度,以Moran’s全局指数和LocalMoran’s局部指数为主:

(1)全局空间

根据取值范围的具体要求,在不同区间设定过程中,要对系数进行评价。如果区域间系数存在负相关,则说明系数范围小于0,要将其具体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区域。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区位以上,则表明相似属性值比较高。

Moran’s表示的是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的临近标准或者距离值对其进行设定的,需要根据临近标准值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计算。此外是针对距离空间的权重矩阵,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方式是假定空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区域间的质心距离。可以根据距离指标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其中K值表示的是临近矩阵,通常情况下,由于一般的门槛距离会导致简单矩阵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如果面积比较大,则说明相邻系数少,如果面积比较小,则可以以K值为评价指标。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的空间计量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直接对模型的估计和体验造成影响。由于标准的计量经济技术适用范围比较窄,可行性比较低,可以选择空间两段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对线性模型有较大的影响,要提前对拟定值进行评价。

(2)数据样本和模型设定

LNGDP是区域GDP的对数形式,被解释为变量,沿海区域的人口比较少,经济比较发达,人均GDP比较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形式的影响,如果采用人均指标对模型进行解释,负面影响大,可以采取总量指标,以GDP为解释变量,具体包括:经济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指标,两者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分析阶段可以采用代入模型的形式对其进行评估,通过模型的效果和显著性比较可知,在最后阶段要对选定的SGDP指标进行分析。根据现有所有制结构指标的具体要求,采用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比例进行衡量,按照经济结构变量要求进行评价。由于所表示的结构指标比较特殊,采用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比例进行衡量,能满足模型设定基础要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现有模型构建为基础,要重新审视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之比进行表示。此外受到政府因素的影响,通常认为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而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要对选择的数据进行比较,发挥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特征

基于区域空间发展的具体要求,在后续发展阶段需要对差异比例进行分析,按照统计和设定要点对其进行合理化应用。以下将对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为了消除不良因素影响,要提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SPSS17.0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结合分析方式选择主成分。通过有效的分析可知,不同项目指标存在变量差异,表明不同变量区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统计学家要对给出的标准值进行评价,如果KMO数值大于0.8,则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巴特利特检验值要求,为了避免设定不合理的现象,必须拒绝假设,对原始变量进行有效的分析。必要时要提出3个主因子,对方差进行比较。如果提取的主因子比较合适,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后能得到载荷矩阵。其一是GDP判定,针对非农业产值的具体要求,在后续设定阶段,将GDP和人均收入结合在一起,根据经济实力主因子的要求,对空间统计值进行假设。其二是工业生产值,其本身属于增加值,是经济活力的主要因子。

2.回归性分析

根据现有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将其作为新变量保存在数据文件中,为旋转后各个主因子的方差设定确定标准。考虑到主因子得分加上权求和的数据变化,要提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测定,如果指数比较高,则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反之则说明比较低。从当前区域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以西部区域为主,主要是受到科学技术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地区通体系以及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对相对独立的区域发展引起重视,做好统计工作。

三、区域经济空间的计量分析

根据区域经济空间发展形式的具体要求,在后续实践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变量信息进行分析,按照计量管理和统计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区域经济空间的计量指标进行分析。

1.变量选择

(1)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主要是以财政收入为主,指的是国家财政参与到社会产品分配中得到的收入,是实现国家相关职能的关键所在。该指标可以作为衡量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X6代表值为例,需要对县级行政单元的财政收入进行比较,正式财政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2)财政支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要对财政资金的支付形式引起重视,做好具体管理工作,满足财政系统的整体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对经济稳定增长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突出不同行政单元的支出值,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城镇投资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影响投资间接对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4)储蓄能力

针对行政单元设定的特殊性,居民的存储直接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在选定阶段需要对存储水平进行分析,找到代替变量,将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5)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表现为不同区域内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比例关系,以相互影响为主,或者说是它们的综合。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整体形式存在内在联系,结构升级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以非农业比重为基础,将其作为产业结构的代替变量。

2.模型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针对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要对差异形式进行比较。综合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论证,可以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对。基于分析形式的具体要求,可以采用空间统计学分析指数对其进行评价。以空间统计分析值为例,可以以Moran指数为检验标准,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关联性。必要时可以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空间计量评估和检验。

3.空间相关检验

Moran能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项系数进行有效评估,可以选择空间权重系数,对临近系数进行比较。考虑到检验区域的特殊性,需要以全局形式为标准,按照空间相关性检验指标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由于空间发展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在相似区域空间上呈现出积聚的趋势,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经济发展区域是相邻的,因此说明已有的指标存在本质性差异。如果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则可以按照误差和模型要求对其进行比较。常用的检验准则比较多,包括:自然对数函数值、似然比率、信息准则等,数值越大,则说明比率越低。

4.区域经济指标分析

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空间集聚分布模式突出。浙江和江苏的持续发展速度比较快,和上海强劲的经济技术存在一定的联系。广东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但是相邻的区域发展速度比较低,经济对比比较大,考虑到对外开放政策的特殊要求,要根据经济联系力度做好统计工作。

结束语

针对区域性经济差异指标的特殊性,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指标系统为基础,做好空间计量统计工作。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需要对空间效应进行论述,按照空间效应的数据显示效果,对模型进行评价。空间效应的存在导致模型中误差存在关联性,其本身不满足基本假设条件,因此在模型中系统地考虑到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因素后,使用这些改进后的空间模型,就有可能正确估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理“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杜小娟,吴华意,龚健雅.基于GIS的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统计分析[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0,01(12):23-25.

[2]张红历,周勤,王志宇.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5(01):99-102.

[3]余鑫星,宫少颖,吴永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3(12):27-32.

[4]白永平,张秋亮,黄永斌等.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01(01):147-155.

[5]杨杨,吴次芳.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基于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05(12):513-518.

[6]王晓丹,王伟龙.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J].城市发展研究,2011,05(04):43-48.

[7]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08(01):1252-1257+1282.

篇11

关键词 能流分析;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能流密度;能源消耗强度

中图分类号 X21;F2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059-05

早期的资源代谢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作为用于分析社会经 济的 物质流代谢方法,物质流核算的框架和指标也越来越完善,如Eurostat的国家层面物质流核 算指南[1]。2001年,Haberl提出,必须全面考虑社会代谢的能源和物质,以扩大 代谢方法的研究范围,并且充分开发这一方法的潜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Hab erl还进一步指出,能流分析是实现全面了解社会经济代谢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维持物质 不断流动的前提是获得不断的能量输入,以推动系统内物质的转移和转换[3]。

诺贝尔奖获得者Ostwald最先从能量的观点来研究社会经济系统。1992年,Giampiet ro 等评估了在社会经济代谢过程中,用于改变生态系统能量大小。考虑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能量 流,可以像生态学家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一样来加以考虑。社会经济代谢的核算系统也 应该考虑驱动物质流动的能量流[4]。2001年,Haberl提出与物质流分析相一致 的能流核算方法,用于分析进入和离开国家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2]。2004年,Hab erl等 提出物质和能量流分析(MEFA)框架,通过跟踪社会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流,以及评估与 这些流动相关的生态系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从而分析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5]。2006年,黄书礼等对台湾1981-2001年间社会经济代谢进行了分析,将物质 流分析和能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单独的物质流分析不足以识别 台湾不断增长的能源使用[6]。2006年,Haberl基于社会代谢方法,探讨了社会经 济能量流的可持续性问题;与传统的能量统计(只考虑技术设备上使用的能源)相比,该方 法考虑了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能量流,包括了人和家禽的营养能量流[7]。目前 ,大多数有关社会经济代谢的研究都忽视了能量流,因为用相同的单位来比较物质和能量是 很困难的。

能流分析是用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它对环境―经济系统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 化分析,同时通过能量统计,对能源的初级输入、能源转换、最终能源使用、能源输出等过 程进行结算。在能流分析中,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化石燃料、能源产品、 电力等。

以往能流分析将各种性质和来源根本不同的能源以能量单位表示后进行比较和数量研究,然 而不同类型的能源并不可比较和加减。以能值作为共同的度量标准,则可以将各种原本不可 相加和比较的能量,通过其能值相加和比较,使系统分析建立在太阳能值为标准的基础上 [8]。文章参考物质流分析方法,提出环境―经济系统中的能流分析框架和分析指标 , 并以能值分析中的太阳能值作为统一单位。通过对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进行能流分 析,可以为区域能流的优化管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能源政 策的制定提供导向。

1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框架

区域(城市)能流分析研究框架(见图1)建立的基本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的总输 入=总输出+净累积量。区域能流分析能够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跨区域/国家的比较。

1.1 分析的主要能源类型

在能流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能源类型包括能源输入、能源转换、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能源 输出等。

刘?伟等: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5期 (1)能源输入。输入经济系统的能源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来自区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富含能 量的物质(生物质、化石燃料等),利用的水能、风能等,原子能转化为热,或把太阳能转 化为热及电能。此外输入经济系统的能流还包括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化石燃料(原料或 产品)、生物质(燃料)、电力等。

能源输入可以描述为直接能源输入或者总一次能源输入。虽然直接能源输入只包括实际进入 经济系统的能源量,但是总一次能源输入考虑了隐藏流(隐藏流是指获得直接输入但未通过 社会经济系统的能量流[9])。

(2)能源转换。能源转换是指通过计算一次能源转变为终端能源过程中的转化平衡。一般 指化石燃料、水能等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变为电能、热能、汽油、煤油、柴油、煤气等二 次能源。例如,煤通过燃烧转换为热能,热能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再带动发 电机转换为电能。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转化过程通常是电力和热能,以及原油提炼 和与煤相关的各种转化过程。转换后的二次能源比一次能源具有更高的终端利用效率,使用 时更方便、更清洁。在能源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伴有转换损失,例如废热、摩擦损失 等。

进入社会系统中的能源通常以不同的方式转换为其他能源,最终作为终端能源,即直接用于 提供能源服务。能源输入的一部分没有用于能量供给,而是作为能源储备或富能物质存储下 来。

(3)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终端能源是指用于生产有用能源和最终能源服务的能源。终端 能源也包括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以及耕作动物所消耗的营养能源――生物质。能源服务是 通过使用能源而获得的非物质服务。例如,能源服务包括供暖、把人或物品由A点转移到B点 等,而不包括使用能源生产其它的能源载体,如用汽油发电等。有用能源是指在提供能源服 务中实际做功的能源,主要包括动力、热能、光、数据处理等。

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仅指系统中的能源转换,终端能源使用也直接与经济核算系统和不同部 门的活动相关。然而,与能源输入相比,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很少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系统相 关,因为,从一次能源到终端能源,一次能源中的相当部分在转换过程中损失掉了,或者用 于其他非能量目的。此外,社会的能量代谢效用主要取决于能源服务。目前,对于能源服务 的数量,可以用有用能源的使用量来衡量[9]。

(4)能源输出。能源输出主要包括能源在转换、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指大 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热耗散、输出/出口到区域外部的能源,以及本地获取所产生 的隐藏流和出口能源相关的隐藏流。

1.2 分析方法

1.2.1 系统边界的确定

在区域能流分析中,首先需要确定分析系统的边界,即研究的范围。系统边界主要包括研究 的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等。在系统边界的确定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取的时间范围较宽,能使得出的分析结果表征出变化趋势;

(2)选取的时间段具有连续性。除特殊原因(缺少相应的统计数据或者分析区域的空间边 界发生较大改变等),选取的分析时间段最好是连续的,以便于分析和做出预测;

(3)分析时间段内空间范围的一致性。在分析的时间范围内,分析区域的空间边界最好保 持一致,以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4)在分析时间段内,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或者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对这样的 时间段进行分析会更具意义。

1.2.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1)数据的获取途径。按照分析的能源类型,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数据获取途径 包括: ① 通过规范的统计年鉴(农业、林业、工业、能源、气象、水利等)、环境质量报告书或 网络统计数据库等,可以获取直接能源输入和直接能源输出等数据;② 已被学术界认可的 研究成果。如我国对太阳能值转化率的研究很少,还不足以支持能流分析。因此在能流分析 中,可以参考国外最新的太阳能值转化率;③ 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研究报告,如国家能源 报告等。

(2)数据的处理。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需要对其进行部分筛选和处理:① 直接能源输入 和隐藏流又分为区域内和进口两部分,总一次能源输入实际上包括区域范围内的能源输入量 与进口的能源输入量,其中进口能源产生的隐藏流虽然对出口区域产生环境压力,但仍计入 进口区域的总一次能源输入中。② 通常统计机构收集和的数据都是以质量、体积(如 天然气、木材等),或热量单位来计算和统计的。因此,需要采用能值转化率将其转换为统 一单位,以便于比较分析。最后,根据收集到的分类能源统计数据,利用指标计算公式(见 表1),得出分析结果。

2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指标

进行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能流分析,需要构建一系列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系统 中的能源使用结构、功能与效率等,同时也可以为系统综合分析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 考。表1从经济、环境和强度效率角度构建了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的指标。

2.1 经济指标

(1)直接能源输入 指一定时期内区域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是观察区域能源生产水平 、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 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通常我们会忽略一些应该包括 的内容,例如家禽放牧等。对于进口,应该考虑所有能源物质的进口,不仅仅是能源载体;

(2)总一次能源输入 等于直接能源输入加上隐藏能流。隐藏流可以是国内/区域内的(例 如,开采一吨煤所消耗的能源等),也可以是进口的(例如,进口物质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 的能量等);

(3)能源消费量 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 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 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以及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 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三部分[10]。①终端能源消费量 指一 定时期 内区域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 量。②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指一定时期内区域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 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③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以及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量,但是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4)能源自给率 指某一区域的本地能源输入与能源消耗总量之比。能量自给率可以用来 描 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交流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能源自给率越高,说明经济发展对区域 外部能源的依赖越小;

(5)能流密度 指某一区域能流总消费量与该区域的标准生态面积之比。能流密度这一指 标 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两个特性――经济发展强度和经济发展的等级。能流密度越大,说明经 济越发达,在等级中的地位越高;

(6)净能量产出率 指系统产出能量与经济反馈(输入)能量之比。反馈能量来自人类社 会 经济,包括燃料、各种生产资料与人类劳务。净能量产出率是衡量系统产出对经济贡献大小 的指标。净能量产出率值越高,表明系统获得一定的经济能量投入,生产出来的产品能量值 (产出能量值)越高,即系统的生产效率越高。净能量产出率对能源和进出口价值评估特别 重要,可用以说明能源生产与利用的效率,显示经济活动的竞争力[8];

(7)单位产值能耗 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单 位产值能耗,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 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等;

(8)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10];

(9)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10]。

2.2 环境指标

(1)环境负载率 是指系统中不可更新能源投入总量与可更新能源投入总量之比。环境负 载率越高,说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扰动相对也越大。

(2)环境纳污饱和度 是衡量区域环境状况的指标,它能反映区域环境容量的占有 情况。 主要受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基于我国很多城市进行了环境容量核定,因此提 出该指标以衡量环境容量的占用情况[11]。

2.3 强度效率指标

(1)能源转换效率 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 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 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10];

(2)能源利用效率 是指一个体系(国家、地区等)有效利用的能量与实际消耗能量的比 率。它是反映能源消耗水平和利用效果,即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3)能源消耗强度 是指某一地区的人均能源使用量,是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3 区域能流分析的实践意义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能源,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进行区 域(城市)能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弥补物质流分析在环境―经济系统中的研究不足。物质和能量以不同的方式交织在一 起 ,单独的物质流分析不足以识别环境―经济系统的能源使用。综合应用能流分析和物质流分 析,可以对区域的资源流动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代谢模式。

(2)进行能流的优化管理。能流分析的核心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能量流动进 行量化分析 ,了解和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能量的流向和流量。建立在能流分析基础上的能流管理, 可以通过对能量流动方向和流量的调控,发现各种资源和不同行业的能量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在此基础上,依靠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制定 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优化区域内的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指导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根据能流分析,可以明晰各产业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可更新能源 与不可更新能源比率等情况,从而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例如,用各种可更新能源(如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替代现有的化石能源,不断提高可更 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环境污染[12]。

(4)为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基础。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污 染物。通过能流分析,可以获得污染物贡献率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然后根据区域整体环 境的使用功能要求及自净能力,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方法。

(5)为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能流分析,可以获得当前经济系 统基准年的 能源消耗和利用效率,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等分析结果,然后据此可规划出能源污染 物削减计划,以及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中期(20年后)目标和远期(50年后)目标等。

4 结 语

对环境―经济系统进行能流分析,其目标就是弄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更好 利用能源的同时保护环境。能流分析在过去20年间的发展比较缓慢,其研究框架和分析指标 有待进一步完善。论文借鉴物质流分析和能值分析,提出了区域能流分析的研究框架和分析 指标,并对以往能流分析在单位统一上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处理。作为社会代谢研究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能流分析必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如何将能流分析与物质流分析进行整合,从而更 好地研究社会代谢,这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uropean Communities.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 nd Deriv 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 [M].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 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Haberl H. The Energetic Metabolism of Societies [J]. Journal of Industria l Ecology, 2001, 5(1):11~31.

[3]Haberl H, Batterbury S, Moran E. Using and Shaping the Land: A LongTerm P erspective [J]. Land Use Policy, 2001, 18:1~8.

[4]Giampietro M, Cerretelli G, Pimentel D. Energy Analysis of Agriculture Ecos ystem Management:Human Return and Sustainability[J].Agriculture Ecosystem E nvironment,1992,(38):219~244.

[5]Haberl H, FischerKowalski M, Krausmann F, Weisz H, Winiwarter V. ProgressTowards Sustainability? Wha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Material and Energy fl ow Accounting (MEFA) Can Offer [J]. Land Use Policy, 2004, 21(3):199~213.

[6]Shu Li Huang, Chun Lin Lee, Chia Wen Chen. Socioeconomic Metabolismin Taiw an: Emergy Synthesis Versus Material Flow Analysis [J]. Resources, Conservatio n and Recycling, 2006,(48): 166~196.

[7]Helmut Haberl. The Global Socioeconomic Energetic Metabolism as a Sustainab ility Problem [J]. Energy, 2006, 31 (1): 87~99.

[8]蓝盛芳, 钦佩, 陆宏芳.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Lan Shengfang, Qin Pei, Lu Hongfang. Emergy Analysis of EcoEconomic System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2.]

[9]Helmut Haberl. The Energetic Metabolism of Societies, PartⅠ:Account ing Concept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1, 5(1):11~33.

[10]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能源生产和消费[EB/OL]. sta ts.gov.c n/tjzd/tjzbjs/t20020327_14298.htm, 200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 Explanation of statistic indicator―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B/OL] . stats.省略/tjzd/tjzbjs/t20020327_14298.htm, 2001.]

篇12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统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41-02

客观上来讲,经济产业结构是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为了加快县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当抓住关键性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不能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应当结合县域情况,全面协调三种产业类型的比例,实现经济发展最大化,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水平,造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金和劳动力都在向着第二或第三产业进行转移,带动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改变基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展望,调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来了三种类型产业的比例不协调问题。(2)就是在寻求发展是产业升级转型中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处理这两个问题要统筹规划,要协调统一,注意均衡。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为了转变我国“加工产业”的落后局面,想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市场比重,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转变过程中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准则,在重视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真实层次和水平。根据各县域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基于高品质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工业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更应当重视工业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当今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由于各个县域的经济状况以及工业发展程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实际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升级,向工业化产业转型。对于目前将工业发展当做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我认为主要是有下面几点原因:(1)想要发展第三产业,想要发展服务产业,就离不开工业产业的支撑,同时工业也需要服务业的协助,两者共同促进,拉动社会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2)县域相对于城市的服务产业需求较小,这就要求在发展服务业的时候重视突出地域特色,有效控制服务产业类型和规模,避免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浪费县域资源,形成不好的市场竞争环境。(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在众多产业中名列前茅,在国家税收,就业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因此想要为县域经济做好保驾护航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发展工业产业,达到县域经济高水平的硬性标准。

国家在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将工业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对象,这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价值,同时还对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效应。一个优质工业产业的形成,能够带动服务业等诸多行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的首选。

三、从关键位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

新形势下,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偶然发生的。想要完成逆转,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县域产业为了应付一时的任务,在薄弱的实力下进行发展,没有创新的生产技术,没有独特的核心产品,这给工业产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挑战。为此,笔者研究分析得出下面几点,用来作为产业调整的发展意见。

1.从基层抓起,对县域现有企业进行统筹规划,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奉行“重点发展,整体提升,全面协调”的发展原则。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基于产业结构现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选择升级转型产业、企业,对它们进行改造和提升。从根本入手,重视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改进,摆脱之前的简单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突破的过程中,注重政府的有效干预和配合,做好企业调查,下达最为准确的调整指令,为成功实现突破做好铺垫。

2.重视产业内部的提升和发展。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关键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提升,重视科技攻关和产品创新研究。目前,我国县域产业的高新设备和材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进口,这不仅会提高产品的造价,同时也会浪费不少的经济资源。因此,应当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高科技人才搞技术、搞创新,对关键设备和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尽量减少技术垄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应当突破国外相关企业对其的技术壁垒,为县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当然,发展就离不开合作,积极进行技术融合等,还应当努力将第一第二产业转型至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四、重视市场主体的增长质量

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探索,发现民营经济能够在县域产业构成中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力,能够为整个经济领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对这些产业重视,用市场来考察最优质的产业构成,积极解决下面几个影响产业质量的问题:一是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无特色,企业重复性高,应当对其关键性事物进行重点突破,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二是民营经济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改造,对其发展规模,以及企业现代化程度进行提升,同时国家放宽政策,给予相应的扶持。三是招商引资向来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路线之一,但是不能空喊口号,应当基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填充产业空档,加大优惠政策力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为整个县域经济产业Y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于整个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上三点都是为了提高市场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精益求精,做大做强

在进行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县域产业中的特色企业予以保留,在这个追求高品质的时期,应当抓住精品产业,有计划的去做大做强,避免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打个比方说,瑞士手表,其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品质优良、有独特的品牌色彩,拥有着很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和学习,重视精品产业的发展,在保留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的特色转型,从而推动整个县域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重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应当实事求是,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发展产业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打破技术壁垒,做好科研攻关。同时,应当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填充空档,寻找特色产业,争取做到精益求精,并将其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参考文献:

[1] 任凤,李豫新.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21-31.

[2] 欧向军,沈正平.产业结构转换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初探――以江苏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3):31-34.

[3] 宁鑫.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5-7.

篇13

[关键词]房地产 统计 预警体系

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性,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构建了房地产预警系统指标统计体系,并对预警指标综合加权来预测房地产市场状态,判断房地产市场的冷热程度。

一、房地产市场预警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从房地产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将总体目标分解成三个子目标,同时用指标体系的三大板块来表现。第一板块是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第二板块是房地产业内部的协调关系;第三板块是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协调关系。

1.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该指标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或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也会相应随之增加或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应有一个合理的区间,来揭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状况,因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市场稳定时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但是当房地产市场发生波动时,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就会产生明显的波动。

2.房地产开发投资额/GDP。该指标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整体上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社会资源的比例。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正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也相应持续正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也相应负增长。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所以在国民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时,该指标会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但当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时,会出现房地产发展过热或过冷,这时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或减少速度会明显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或减少速度,这一指标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比例过低,说明房地产发展偏冷,比例过高,说明房地产发展偏热。

3.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 /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该指标从土地实物量的角度反映房地产开发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实际上无法取得,所以通常以“商品房开发购置土地面积增长速度/GDP 增长速度”指标代替。该指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区间,比例过高,说明房地产市场发展偏热,比例过低,说明房地产市场发展偏冷。

4.房地产类贷款余额/金融业贷款余额。该指标是反映房地产市场同国民经济协调性十分重要的指标。指标中房地产类贷款包括个人消费贷款和开发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包括公积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金融业贷款余额包括中长期贷款和中资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指标所包含内容的选取考虑到了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持续性。

5.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率 / 社会平均利润率。与前四个指标不同,该指标从经营成果的角度综合地反映房地产市场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前四个指标是从货币和实物两个角度反映房地产市场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

6.别墅高档公寓竣工面积/所有住宅竣工面积。该指标是反映产品档次是否合理的一个指标,它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区间,比例过高、过低,都说明商品房开发结构失衡。由于同一城市不同阶段的发展差异和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该指标档次的划分是不同的。

7.实际预售面积/批准预售面积。该指标在反映房地产市场协调关系中是敏感度较强的指标,该指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区间。比例过高,说明房地产市场发展偏热;比例过低,说明房地产市场发展偏冷。

8.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租赁价格指数。该指标是反映房地产协调关系最概括、最灵敏的指标。商品房销售价格包括投资需求的因素,而租赁价格是由消费需求产生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两者的关系是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程度和房地产泡沫的大小。

二、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设计统计

1.预警区间的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置一组数值,把该组数值称为检查值,以这些检查值为端点形成预警区间即预警界限,当某一指标的值超过或落入该预警区间时,就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2.预警系统的内容。预警根据某些统计信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对被监控对象的指标进行监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一个完善的预警系统应包含监测、预警与排警三方面内容。

篇14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学科的发展;统计学的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255-01

统计学是一门追求正确预测的学科。一个统计学问题,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内在的特点,从表面的数据中探寻到背后的意义,以此来做一些统计学上的预测,通过之前的数据对于某一现象给出解释,并对给出之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学习使用统计学并不是仅仅对从事统计学研究的人有利,各行各业都会需要或多或少会一些统计学的人。在现在的人才市场,需要的是一丝不苟、做事有效率有正确率的员工,这正是统计学研究者所具有的素质。当遇到问题,员工能敏锐感觉到,并且能独立冷静地思考接下来应该怎样解决,而且真的付出行动,正确而高效地解决隐患。这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也是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理论在实践深度和广度方面也不断发展。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也能用到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统计学中,预测的准确度越高,统计学应用的范围就越广,科学家们能研究出来的方法和科学技术就越多。所以目前人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统计学中预测准确度的提高。如果能将预测的准确度提至更高,那统计学的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从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提高效率也是人们研究的主要方向。统计学是一门非常耗费心神的学科,这一点从许多研究统计学人员及在国家统计部门工作的公务人员身上可以看到。统计学具有三大职能(即信息、咨询、监督),是一门对于国家国情调查非常重要的学科。不过,在我国,统计学不是一门强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统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趋势,因此,国家对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

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繁杂、分支很多的学科,因为统计的多样性,统计可以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也为培养统计人才带来了难度。统计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统计学中有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还需要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可以说,学好统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做好统计,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国的统计学科多数都在数学学习中求生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科影响力,这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目前国家已把统计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可见统计学的重要地位。统计学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从数据表面推断事物本质,用数据说话,从趋势中判断天下大事。由于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培养统计学人才的难度也非常大。一个优质的统计学人才应学贯古今,通晓自然与社科知识。统计作为一个由数据因素说话的学科,要求统计人员掌握大量的数据,懂得从哪种渠道,用哪种方式来收集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统计学中引入了许多的新方法,并应用在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上,从而深化和丰富了传统的统计领域和方法。在该状态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统计学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统计数据潜在功能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其他发展途径将被进一步挖掘。

首先,数据的复杂性增加了统计学中分析思考的新途径。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学科整合潮流的兴起,统计研究一直延伸到许多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开始探索新的数据统计方法。在21世纪,统计研究的重点将是从确定性和随机性转移到复杂或模糊,对可能到来的灾难和混乱现象等进行预测的研究。其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统计学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钱学森教授曾在1990年提出:组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实质都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把知识和专家判断的经验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然后确定实验数据和检测模式通过定量计算和反复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第三,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普及将打开新的应用统计数据领域。模糊理论和突变理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理念,促进了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发展。统计数据与先进科技成果的结合,将成为统计发展的趋势。一些学者已开始引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图论、混沌理论及模糊理论等方法和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的相互融合,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现代的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也能用到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统计学是一门非常耗费心神、对国家国情调查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我国,统计学还不是一门强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国家对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学科整合潮流的兴起,统计研究一直延伸到许多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开始探索新的数据统计方法。现在,统计学不仅仅是计算一些数学上的值,而是有着更广泛更新颖的用途,能够通过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去预测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预测未来。

参考文献:

[1]戴世光.积极发展科学的统计学为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J].统计,1978(10).

[2]曾五一,尚卫平.关于经济统计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11).

[3][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