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运动康复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痉挛,一旦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肢体被动和自助被动活动。康复护理原则:①实施康复护理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增强认识,减少或杜绝病人家属的误解。②按照瘫痪病人的恢复顺序,先躯干后肩胛带,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进行。被动运动和自助被动运动交替进行。
1.3康复护理措施
1.3.1翻身通过仰卧位、侧卧位不断交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一般2 h变换1次。
1.3.2保持抗痉挛仰卧位时头枕在枕头上,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开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防止后缩,患腿外侧垫一枕头,防止股外旋。
1.3.3健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呈垂直状,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
1.3.4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一枕头,避免患者肩受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健侧腿屈曲于前面的枕头上。
1.3.5肢体被动运动①由护士摆放肢置,进行运动训练。先从健侧开始,参照健侧的活动范围及幅度再做患侧肢体运动,并依照瘫痪自然恢复的顺序进行。开始活动量要小,在不引起异常反应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②肢体自助被动运动。上肢运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带动患侧的活动,先上举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与被动运动交替进行。下肢夹腿运动:双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两膝分开呈外旋位,然后让患者主动伸屈健腿数次,缓慢诱导患肢伸展,嘱病人不要过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现内收内旋。③床上翻身。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同时可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位至侧卧位然后呈仰卧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侧,每侧进行3次,注意翻身时头一定先转向该侧。
2结果
肢体功能评定是根据偏瘫分级法判定。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别无变化。本组50例病人中,显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无效19例,占38%。
3讨论
脑卒中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其功能改善取决于运动功能恢复。早期的运动功能与远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关,两者属不同障碍层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复级别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显[2]。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应在保障头颅不受震动的基础上,以翻身拍背被动运动瘫肢及正确摆放瘫肢为主;无康复科且康复须早期进行时,康复主要由家属或陪护完成,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康复知识、技巧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特别重视正常步态训练,提高步行质量,而不是单独注意肌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刁建生,沈敏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1999,3(2):204.
摘 要: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结果: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高。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2007年6月~2008年12月对收治的56例脑卒中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脑卒中患者,男82例,女30例;年龄48~80岁,平均67.5岁;缺血性脑卒中90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所有患者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常州实用医学,2009,25(5):34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24-02
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医疗水平和抢救技术的提高,虽死亡率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我科2009年对12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科学、系统、全面、全程的运动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
12例病人中,缺血性8例,出血性3例,出血与缺血并存1例。偏瘫者9例,肌力减退2例,无偏瘫1例,平均住院15天。12例患者出院后,由康复师制定下一步的康复方案,康复护士每周进行随访,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家庭锻炼。
2 方法
2.1 急性早期康复 此阶段患者主要处于卧床期,以被动运动为主。为防止关节挛缩,必须保持功能位,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呈90°,腕关节背屈30°,髋关节伸直防下肢外旋,踝关节90°。
2.1.1 采取正确的床上 采用对抗痉挛模式,即患者上肢是屈曲痉挛的,应保持伸展姿势,患者下肢是伸肌痉挛的,应采用屈曲姿势。患者宜应用气垫床,枕高10~12cm为宜,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日间取患~仰~健侧卧位,夜间取患~健侧卧位,具体操作方法:
2.1.1.1 患侧卧位 首选,患上肢在胸前平举,肩关节屈曲90°,肩胛骨向前移,内侧缘平靠于胸壁,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下,患下肢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置于体前枕头上。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防止足下垂。
2.1.1.2 健侧卧位 患上肢前伸,患肩前屈100°,使患肩胛骨向前向外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15°,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者骨盆略前旋,患侧髋、膝关节前屈90°,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注意踝关节不能内翻悬于枕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2.1.1.3 仰卧位 患肩胛骨下垫一毛巾,以防肩胛骨向后挛缩,患侧腋下可用一小毛巾卷,使上肢外展2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腕背屈15°,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自背部至大腿外侧下方垫一枕头,使骨盆后缩,患髋外旋外展,膝关节下垫毛巾卷,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因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所以少用或尽量安排在白天。
2.1.2 关节被动运动,每个关节每天进行3~4次活动,每次活动10次左右,方法: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踝关节应多活动,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
2.2 软瘫期康复 神态清醒,病情平稳后,鼓励病人应尽早进行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机能训练,以下运动每天2次,10个动作1次。
2.2.1 床上坐位训练 先缓慢将床头摇起30°,维持15~30分钟,2~3天后无反应后增加角度,每天15°,如此增加至床头90°。如坐位后感觉头晕,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立即将床头摇平,防止性低血压。
2.2.2 摆腿运动 双髋膝屈曲,两足并拢,家属帮助下,双下肢左右摆动,防止足外翻。
2.2.3 摆肩运动 双手手指相互交叉,伸肘向左右摇摆,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2.4 翻身运动 由仰卧位向左右翻身,呈侧卧位。
2.2.5 双桥运动 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相握胸前上举。
注意大拇指放在最上面,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双髋膝屈曲抬高臀部至骨盆呈水平位,病人不能主动完成抬臀动作时,护士可将一只手放于其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2.2.6 单桥运动 双桥运动完成后,及时增加难度到单桥运动,病人将健腿置于患膝上,或将健腿伸直悬空抬高,患腿单独支撑床面,完成桥式动作,实现由侧卧位向坐位转移用步行训练。
2.2.7 患肢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做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作肌肉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为保证健侧肢体肌力训练,可使用健手扶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动。
2.2.8 坐立功能训练 健手握患手于胸前,健腿架起患腿,以健肘为支点,用健腿足跟着力蹬床,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护士用手向前后左右摇晃患者,嘱其用力抵抗不倒,训练平衡功能。接下来可训练坐床边、坐椅凳。
2.2.9 日常生活中动作训练 练习屈伸,抓握,捻动,使用勺筷,翻书,扣纽扣,系鞋带等。同时可训练病人单手操作技术,使患者用健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2.3 痉挛期康复 下肢以伸髋、屈膝、踝背屈为主,上肢在坐位时,把手掌向侧后向,手伸于床面或椅面上,手指向外后方约45°,使掌跟着床,肘伸展,身体向患侧稍倾斜,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也利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
2.3.1 练习床下运动,重点训练站立步行。
2.3.1.1 站立训练 先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重复直至最后徒手站立,早期最好靠墙站立。
2.3.1.2 起立训练 由坐位自己起立,起立时双手交叉先俯向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一期站立20~30分钟。二期长作一些随意动作,三期两下肢分开,先健肢后患肢轮流支撑体重。基本稳定后,家属用手前后左右摇晃患者,如能保持不倒状态,即可进行步行训练。
2.3.1.3 步行训练 当患腿肌肉达Ⅲ~Ⅳ级时,开始用步行辅助器械训练步行,走稳后,改由扶练习步行。一般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先迈健腿,第二步患腿迈步,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健腿迈步时,重心先移至双腿间,患者屈膝足尖蹬地,再提胯,屈膝,足跟着地。当独立步行稳定后,要即时进行复步训练,如上下楼梯,转换方向等,上楼梯时,患肢先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下。
2.3.2 增加日常生活中的作业疗法 当偏瘫侧手功能部分恢复时,应及时提醒并督促病人尽可能地尝试使用偏瘫侧手或用偏瘫侧手帮助完成某些日常生活活动,由运动自理方面逐步升级至家务劳动方面。
3 结果(附表)
12例患者不同康复阶段Barther指数
4 讨论
我院专业康复师尚未普及,由经过专业学习的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康复护士承担运动功能训练,较为可行。在护士实施康复训练中,指导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为出院后继续坚持家庭训练,对争取后期尽可能性恢复大益处。
参考文献
[1]励建安.《社区康复护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144.
[2]牟扣风.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0.3A.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