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运动康复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运动康复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运动康复护理

篇1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痉挛,一旦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肢体被动和自助被动活动。康复护理原则:①实施康复护理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增强认识,减少或杜绝病人家属的误解。②按照瘫痪病人的恢复顺序,先躯干后肩胛带,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进行。被动运动和自助被动运动交替进行。

1.3康复护理措施

1.3.1翻身通过仰卧位、侧卧位不断交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一般2 h变换1次。

1.3.2保持抗痉挛仰卧位时头枕在枕头上,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开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防止后缩,患腿外侧垫一枕头,防止股外旋。

1.3.3健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呈垂直状,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

1.3.4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一枕头,避免患者肩受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健侧腿屈曲于前面的枕头上。

1.3.5肢体被动运动①由护士摆放肢置,进行运动训练。先从健侧开始,参照健侧的活动范围及幅度再做患侧肢体运动,并依照瘫痪自然恢复的顺序进行。开始活动量要小,在不引起异常反应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②肢体自助被动运动。上肢运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带动患侧的活动,先上举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与被动运动交替进行。下肢夹腿运动:双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两膝分开呈外旋位,然后让患者主动伸屈健腿数次,缓慢诱导患肢伸展,嘱病人不要过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现内收内旋。③床上翻身。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同时可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位至侧卧位然后呈仰卧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侧,每侧进行3次,注意翻身时头一定先转向该侧。

2结果

肢体功能评定是根据偏瘫分级法判定。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别无变化。本组50例病人中,显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无效19例,占38%。

3讨论

脑卒中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其功能改善取决于运动功能恢复。早期的运动功能与远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关,两者属不同障碍层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复级别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显[2]。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应在保障头颅不受震动的基础上,以翻身拍背被动运动瘫肢及正确摆放瘫肢为主;无康复科且康复须早期进行时,康复主要由家属或陪护完成,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康复知识、技巧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特别重视正常步态训练,提高步行质量,而不是单独注意肌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刁建生,沈敏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1999,3(2):204.

篇4

摘 要: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结果: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高。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2007年6月~2008年12月对收治的56例脑卒中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脑卒中患者,男82例,女30例;年龄48~80岁,平均67.5岁;缺血性脑卒中90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所有患者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常州实用医学,2009,25(5):345.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24-02

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医疗水平和抢救技术的提高,虽死亡率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我科2009年对12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科学、系统、全面、全程的运动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

12例病人中,缺血性8例,出血性3例,出血与缺血并存1例。偏瘫者9例,肌力减退2例,无偏瘫1例,平均住院15天。12例患者出院后,由康复师制定下一步的康复方案,康复护士每周进行随访,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家庭锻炼。

2 方法

2.1 急性早期康复 此阶段患者主要处于卧床期,以被动运动为主。为防止关节挛缩,必须保持功能位,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呈90°,腕关节背屈30°,髋关节伸直防下肢外旋,踝关节90°。

2.1.1 采取正确的床上 采用对抗痉挛模式,即患者上肢是屈曲痉挛的,应保持伸展姿势,患者下肢是伸肌痉挛的,应采用屈曲姿势。患者宜应用气垫床,枕高10~12cm为宜,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日间取患~仰~健侧卧位,夜间取患~健侧卧位,具体操作方法:

2.1.1.1 患侧卧位 首选,患上肢在胸前平举,肩关节屈曲90°,肩胛骨向前移,内侧缘平靠于胸壁,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下,患下肢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置于体前枕头上。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防止足下垂。

2.1.1.2 健侧卧位 患上肢前伸,患肩前屈100°,使患肩胛骨向前向外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15°,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者骨盆略前旋,患侧髋、膝关节前屈90°,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注意踝关节不能内翻悬于枕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2.1.1.3 仰卧位 患肩胛骨下垫一毛巾,以防肩胛骨向后挛缩,患侧腋下可用一小毛巾卷,使上肢外展2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腕背屈15°,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自背部至大腿外侧下方垫一枕头,使骨盆后缩,患髋外旋外展,膝关节下垫毛巾卷,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因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所以少用或尽量安排在白天。

2.1.2 关节被动运动,每个关节每天进行3~4次活动,每次活动10次左右,方法: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踝关节应多活动,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

2.2 软瘫期康复 神态清醒,病情平稳后,鼓励病人应尽早进行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机能训练,以下运动每天2次,10个动作1次。

2.2.1 床上坐位训练 先缓慢将床头摇起30°,维持15~30分钟,2~3天后无反应后增加角度,每天15°,如此增加至床头90°。如坐位后感觉头晕,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立即将床头摇平,防止性低血压。

2.2.2 摆腿运动 双髋膝屈曲,两足并拢,家属帮助下,双下肢左右摆动,防止足外翻。

2.2.3 摆肩运动 双手手指相互交叉,伸肘向左右摇摆,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2.4 翻身运动 由仰卧位向左右翻身,呈侧卧位。

2.2.5 双桥运动 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相握胸前上举。

注意大拇指放在最上面,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双髋膝屈曲抬高臀部至骨盆呈水平位,病人不能主动完成抬臀动作时,护士可将一只手放于其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2.2.6 单桥运动 双桥运动完成后,及时增加难度到单桥运动,病人将健腿置于患膝上,或将健腿伸直悬空抬高,患腿单独支撑床面,完成桥式动作,实现由侧卧位向坐位转移用步行训练。

2.2.7 患肢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做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作肌肉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为保证健侧肢体肌力训练,可使用健手扶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动。

2.2.8 坐立功能训练 健手握患手于胸前,健腿架起患腿,以健肘为支点,用健腿足跟着力蹬床,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护士用手向前后左右摇晃患者,嘱其用力抵抗不倒,训练平衡功能。接下来可训练坐床边、坐椅凳。

2.2.9 日常生活中动作训练 练习屈伸,抓握,捻动,使用勺筷,翻书,扣纽扣,系鞋带等。同时可训练病人单手操作技术,使患者用健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2.3 痉挛期康复 下肢以伸髋、屈膝、踝背屈为主,上肢在坐位时,把手掌向侧后向,手伸于床面或椅面上,手指向外后方约45°,使掌跟着床,肘伸展,身体向患侧稍倾斜,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也利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

2.3.1 练习床下运动,重点训练站立步行。

2.3.1.1 站立训练 先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重复直至最后徒手站立,早期最好靠墙站立。

2.3.1.2 起立训练 由坐位自己起立,起立时双手交叉先俯向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一期站立20~30分钟。二期长作一些随意动作,三期两下肢分开,先健肢后患肢轮流支撑体重。基本稳定后,家属用手前后左右摇晃患者,如能保持不倒状态,即可进行步行训练。

2.3.1.3 步行训练 当患腿肌肉达Ⅲ~Ⅳ级时,开始用步行辅助器械训练步行,走稳后,改由扶练习步行。一般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先迈健腿,第二步患腿迈步,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健腿迈步时,重心先移至双腿间,患者屈膝足尖蹬地,再提胯,屈膝,足跟着地。当独立步行稳定后,要即时进行复步训练,如上下楼梯,转换方向等,上楼梯时,患肢先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下。

2.3.2 增加日常生活中的作业疗法 当偏瘫侧手功能部分恢复时,应及时提醒并督促病人尽可能地尝试使用偏瘫侧手或用偏瘫侧手帮助完成某些日常生活活动,由运动自理方面逐步升级至家务劳动方面。

3 结果(附表)

12例患者不同康复阶段Barther指数

4 讨论

我院专业康复师尚未普及,由经过专业学习的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康复护士承担运动功能训练,较为可行。在护士实施康复训练中,指导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为出院后继续坚持家庭训练,对争取后期尽可能性恢复大益处。

参考文献

[1]励建安.《社区康复护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144.

[2]牟扣风.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0.3A.239.

篇6

脑血管类病症是威胁国内中老年群体健康的主要病症,其诱发因素极为复杂。其中,因脑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疾病(即脑卒中)将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结合李慧等专家[1]的研究可以发现,临床治疗虽能对该类患者生命安全进行有效保障,但超过75%患者劳动能力将出现不同程度适В并伴随有20%左右重度致残率,在对患者预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并形成严重心理负担。在本次治疗中,我院将早期康复护理运用于40例患者治疗中,起到了对运动功能的有效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6月所接诊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另外在同年7月至12所接诊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于46―83岁,中值在(58.24±1.58)。观察组中则存在有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在43―79岁,中值在(57.58±1.66)。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病症稳定。从年龄、性别组成等层面对比可以发现,两组患者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单行常规护理,辅助患者完成翻身等活动,做好对应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对病症有较全面了解,。观察组在治疗中则需给予康复护理,侧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健康指导。在康复护理干预前,需做好与家属、患者间沟通工作。在确保其对脑卒中有较全面认识的同时,明白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运动功能以及预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增加患者与家属对康复护理的配合程度。同时,需对家属日常护理进行指导,防止因不正确操作方式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2)早期护理。在卧床治疗期间,在患肢摆放上,可采用仰卧位、健侧位以及患侧位交换的方式,每种维持时间不得超过2h。尽量减少仰卧位时间,该下,患者颈部紧张反射以及迷路神经反射作用将增强,极易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感[2]。

(3)关节活动。在辅助患者关节进行活动时,以按摩与被动活动为主。先大关节,在逐步过渡到小关节。按摩等操作时,需要对力度与运动幅度进行控制,避免使患者产生疼痛等不适感。

(4)稳定期护理。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可鼓励患者自行向患侧进行翻身活动。在其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可指导其进行坐位期训练。针对存在偏瘫患者,在首次坐起时,需先将床头摇高,起到辅助支托的作用。同时,护理人员需将手放于患者背部、头部,整个过程需缓慢进行,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当患者可自行坐起,并活动患侧肢体时,可鼓励患者自行完成日常生活行为,包括洗脸、漱口等。可通过鼓励患者写字、画画等方式对手指功能进行训练。

(5)立位、步行训练。在下肢活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可在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陪同的情况下,进行立位、步行训练。活动量需要严格控制,初阶段每日最多进行两次,且单次不得超过30min。在上下楼梯训练时,指导其先迈健侧,再缓慢迈患侧。

(6)各康复训练频率。各项康复训练治疗均应当做好适可而止。康复训练量需设定为1h/d,训练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抵触心理,过少又无法达到治疗效果。且训练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便于医生对康复训练方式进行改善,同样使患者在第一时间了解自身恢复情况,增加痊愈的信心。

(7)饮食指导。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间,尤其需要对饮食加以重视,饮食应当以清淡类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者过冷食物,增加蛋白质丰富食物的食用量。同时,治疗期间需禁止食用发酵类食物,防止在康复训练中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影响到与各项康复训练的配合度。

(8)心理指导。该类患者在治疗中,受病症本身的影响,或担心自身会成为家庭负担,害怕自身无法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在进行各项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多数患者会伴随后焦虑、抑郁、畏惧等负面心理,在直接影响到其与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的同时,将导致其随时处理巨大心理压力下,生活质量持续降低。因此,在治疗中,需指导患者家属、亲戚、朋友等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认识到自身对于家庭,朋友的重要性,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

(9)出院指导。对于满足出院条件患者,需鼓励患者按照在院期间康复锻炼方式进行,且家属需做好对应监督与辅助工作。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患者锻炼情况加以了解,并对训练中部分注意事项进行叮嘱。

1.3 观察指标

借助Barthel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穿衣、漱口等日常活动,百分制,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借助Fug―Meyer评分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样为百分制,得分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遵照SPSS19.0对研究中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x±s)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行t检测,若P

2.结果

Fug―Meyer评分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为(28.68±4.58),对照组为(28.96±5.98),Barthel评分在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为(30.08±6.66),对照组为(29.68±5.98),两组患者未表现出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Fug―Meyer评分为(56.54±5.87),对照组为(41.25±4.96),在Barthel评分中观察组为(74.39±1.84),对照组为(45.25±7.0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脑卒中患者数量持续增加,怎样改善该类患者预后更加被社会、临床医疗所重视。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脑卒中神经功能存在一定可塑性,在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中,可帮助该类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实现对运功功能情况的有效改善,间接起到对预后生活改善的作用[6]。早期康复训练全面围绕患者治疗中各个阶段,实施针对性性康复训练,从护理、关节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立位、步行训练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改善。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康复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上均无明显差异,而在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上述两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更进一步表明,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的有效性。早在马素萍等专家[3]的研究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在有效早期康复训练下能帮助脑卒中患者运功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使得患者在预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总的来讲,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间实施有效早期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改善,使该类患者出院后可在短时间内生活自理,保障生活质量。能帮助该类患者在预后,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正常生活

中,并起到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以及社会负担的作用。虽然有关研究已经证实,脑卒中患者各项受损功能在后期恢复中会自然先进性恢复,同样起到改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效果,但该过程极为缓慢,加上多数脑卒中患者年龄偏大,机体自我恢复功能明显降低,更进一步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有着重要意义。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持续推广并落实到实际治疗中,实现对脑卒中临床疗效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vv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年龄55~65岁,女48例,男5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女27例,男23例。实验组女21例,男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实验前的检查和记录,内容包括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等。患者还须做6min的步行试验,根据步行试验结果评价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帮助患者了解护理内容和程序,给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治疗方法等,同时还需负责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帮助患者洗脸、洗手、洗脚以及吃饭等,给患者提供生活上和治疗上的指导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运动康复护理。专家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指导措施,并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方案,由护理人员监督进行。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根据医生制定的运动方案进行步行训练,需在20~30min内完成50~100m的运动标准,运动的速度以患者身体能承受的最大速度为准。具体4周内的运动安排:第1周,分别在周二、周四、周六运动3次;第2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周日运动4次;第3周,分别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日运动5次;第4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四、周六、周日运动5次。每次患者运动结束后,检测患者的体征,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则下次运动时应相应的缩短运动的距离或者减少运动的速度。如果患者的身体无明显的不适,则在下次距离运动中增加50~100m,或者加快运动的速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8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加用康复护理。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上肢P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肢体运动

脑卒中,俗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也是脑血管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动脉硬化是其主要病因,脑出血和脑血栓为最终结果。2012年,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致死率排名第一,高达22.45%。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康复护理,将脑卒中的致残率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本组研究根据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不同阶段,采用康复护理,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脑卒中患者48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年龄47~70岁,平均58.2岁;治疗时间在病后6 h~1周,病情稳定以后;试验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瘫痪侧别、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6 h即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案[1]。

1.3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1.3.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条件。患者因突然患病,表现为焦虑、易伤感、易激惹。护士要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1.3.2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采取运动疗法,运用Bobath及Brunnstrom的理论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每日进行。若试验组患者出院护士继续电话指导,由家属协助完成每天的治疗量。

1.3.2.1良姿位摆放保持瘫痪肢体的良姿位可有效地预防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挛缩及失用性综合征,可采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平卧位交替的办法。患者取患侧卧位时,患肩尽可能前伸,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手指伸展。躯干稍向后旋转,背后枕头。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背后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健肢髋、膝屈曲并有枕头在下面支持。患肢保持伸髋、稍膝的。这是康复护理提倡的[2],因为该卧位可刺激患侧肢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缓解或抑制痉挛,同时有于健肢自由活动。健侧卧位时,肩前伸,上肢上举100°,放在支持的枕头上。患侧下肢向前髋屈膝置于支持的枕头上。健侧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适的位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屈膝。患者仰卧位时,头偏向偏瘫侧肢体侧,给予良好的支撑;患肩给予枕垫支持,将肩胛置于外展、上旋位,肩关节外展、外旋,手肘伸直,前臂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

患髋后外侧给予枕头支持,以免骨盆后旋、大腿外旋。下肢伸展或置于屈髋屈膝位,足底着床,大腿微内收位。仰卧位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走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跃,可加重痉挛模式。因此,只作为一种过渡,尽可能少用或缩短采用时间。

1.3.2.2关节活动训练 被动训练:在脑卒中早期,为有效预防偏瘫侧肢体肌肉萎缩、痉挛、关节挛缩等失用性综合征,患者意识清楚就应进行床边被动活动,如肩、肘、髋、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腕、踝关节的背伸等。每日2次以上,每次每个动作重复5~10次。顺序由上到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各关节各个方面的全范围活动,以维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自助运动训练:患者患肢一旦出现主动运动,应尽早开始自助运动。

1.3.2.3行走训练 行走运动包括站立相和摆动相。站立相时,患者伸髋、躯干和骨盆水平侧移,膝关节在足跟开始着地时屈曲约15°,随后伸直,然后在趾离地前屈曲。摆动相时,患者屈膝伴髋伸展,趾离地时骨盆在水平位侧移,髋关节屈曲,摆动腿侧骨盆前旋,在足跟着地前伸膝及踝背屈。一般不主张早期的行走训练,容易因不正确的代偿行为形成“误用步态”。行走训练中,操作者应在患者的患侧或后面以引导患侧下肢正确负重和患侧骨盆的适度旋前。当患者的能力不断增强时,要逐步加强速度及跨障碍物等训练,以适应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要。

1.3.2.4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 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逐渐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饮食训练的康复护理,自己如何穿脱衣物,如何进行人个卫生清洁,排泄大、小便动作的自立。教患者一套易学、方便、能掌握的方法,使患者尽量能达到生活自理,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找回自尊,回归社会、家庭。脑卒中康复护理总的目标是预防二次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运用残存机能,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教育,使其获得回归社会的健康保障条件。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组内比较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上肢P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6 h就开始康复锻炼,主要以运动训练为主。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组合的能力。脑卒中早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在条件适应时,部分神经元可再生。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致残并不是由偏瘫所致,而是在患者肢体恢复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锻炼,产生姿势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致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这说明,早期康复护理,保持正确的肢位,能有效防止痉挛模式的出现,可早期诱发分离运动,为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早期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促进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对脑梗死实施有效地治疗以后,如果能够对患者开展良好的早期康复护理,那么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1],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下面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通过采取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比较,从而对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早期护理组和对照组[2]。早期护理组50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0.1±3.4)岁,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0.3±3.2)岁,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后不同的康复护理。早期护理组在入院第1d开始,就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治疗15d以后进行康复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①按摩患肢,在活动前进行患肢按摩,按摩3次/d,每次大约按摩15min左右[2]。先从肢体的近端开始按摩,之后由近到远,力度由轻到重,一遍完成以后,在按照相反的方向进行一次按摩;②被动活动以及肢体训练,患者肢体活动3次/d,活动8~10遍/次,在全部关节范围之内活动上下肢的关节处,指导患者在活动过程中,手部关节活动,主要是采用十指交叉[3],然后患者将患病的拇指按到健康手指的上稍外展,之后用健康的手指带动患病的手指进行外展,通过内收、屈伸、背屈等方式活动手部关节,下肢的活动要进行搭桥训练,缓解下肢和躯干痉挛,伸展髋关节[4]等,从而使得患者的四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康复训练;③卧位和坐位训练,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设定训练强度,将患者床头抬高适当的位置,在膝盖下面放置一个枕头,然后患者坐起卧姿势,伸展脊柱[5],3次/d,持续联系10min/次左右,每天将患者床头抬高适当的位置,然后患者坚持坐位保持30min/d左右;④站立训练,长时间躺在床上,那么对于患者的行走能力会造成影响,因此当患者出现躺着或者是坐着难受时,可以鼓励和引导患者进行站立,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站立锻炼。逐渐地延长站立时间;⑤步行训练,就是患者的全身和患肢的锻炼,由护理人员陪同患者一起进行锻炼,扶住患者的肩部或者是腰部,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原地踏步或者是向前向后锻炼,患者的身体好转以后,可以单手扶住,再进行进一步的康复锻炼,直到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结果用运动评分量表(FMA)和改良的指数评分表(MBI)[6]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前后不同的护理以后,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评分都有所上升,早期护理组患者在经过有效地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以后,运动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68.13±3.49)分,改良的指数评分表(MBI)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75.34±2.56)分,评分结果显示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有效地治疗和后期的康复训练以后,运动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42.81±3.35)分,改良的指数评分表(MBI)进行评分测定达到了(48.36±2.44)分,评分结果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对早期护理组患者和康复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早期护理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1],大约占到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以上,患者出现的残疾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患者通常身体恢复比较缓慢,运动功能存在很大的障碍,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日产生活能力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研究。

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地早期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神经侧支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突触之间加深联系。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了健康的侧肢体的活动,这样可以达到患者神经系统活动的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按摩患肢,被动活动以及肢体训练,卧位和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本文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和晚期康复护理结果比较,我们发现对于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治疗脑梗死疾病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赵华,房迎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06):77-79.

[2]牟洪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11):95-96.

[3]刘丽娟,李虹,杨万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103-104.

[4]侯彩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7):139-141.

篇10

1一般资料

我科2003―2007年收治的40名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3名,女性17名;年龄最大80岁,最小28岁。临床表现为以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导致的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病程15 d~1年,经头部CT或MRI证实有明确病灶并排除重大器质性疾病。

2治疗方法

除采取常规中西医康复治疗,即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运动训练及辨证给予中、西药物治疗外,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方法。

2.1迟缓阶段的护理方法急性期发作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护理工作重点放在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及心理护理上。

2.2痉挛阶段和联带运动阶段的护理方法随着病情的控制,患肢开始出现运动,但这种运动是伴随着痉挛的刻板运动[2]。此期病人一般都可以离床去运动疗法室进行康复训练,因此痉挛期的护理要点主要是指导病人翻身、起坐、移乘及自我功能锻炼。

2.3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和分离运动阶段的护理方法此阶段患者的痉挛程度开始减轻,运动模式开始脱离联带运动模式的控制,出现了部分分离运动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病人的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护理要点放在运动指导、ADL的指导及心理指导上。

2.4正常阶段护理方法此阶段痉挛逐渐减少至消失,各关节均可完成随意运动,协调性和速度接近正常。此期护理要点放在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上。其次应鼓励患者增加运动,但应按照医院指导的正确方法运动,注意防止因过劳而诱发异常运动模式,鼓励患者到社区康复站参加训练,积极地进行健康管理。

3结果

采用SPSS 11.0软件,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Fugl-Meyer综合评分分别为31.58±13.45和81.25±15.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近年来,中枢神经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易化(facilitation)理论、轴突的发芽(sprouting)、功能的代偿和重塑、区域重组(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等极大地推动了神经康复学的发展,奠定了神经康复医疗的理论基础,更新了神经康复医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偏瘫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康复护理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开展成为本学科的热点。本护理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结合现代康复医学Brunnstrom偏瘫康复的六个阶段,分期施护。

迟缓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 Ⅰ期,由于上位中枢对低级中枢失控,没有受到实质性损害的脊中枢因而“休克”,以致患肢出现软瘫,实践证明软瘫期越长预后越差[3],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护理采用良肢位摆放、肢体被动活动,目的在于向大脑输入多种感觉信息,促进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联系,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促进大脑细胞“功能重组”,实现对低位中枢的调控。

痉挛阶段和连带运动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 Ⅱ~Ⅲ期,此时优势肌群的肌张力已经出现并且逐渐增大以致亢进,非优势肌群的张力却很弱,康复训练方面采用易化技术(Bobath方法、Rood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案,一方面加大正常感觉的输入,利用和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促进躯干和四肢的主动运动,减低过高的肌力,并由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转向正常的运动模式。此期护理要点为配合治疗,指导患者正确地翻身、起坐、移乘及自我功能锻炼,使神经功能的恢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缓解肢体痉挛,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和分离运动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 Ⅳ~Ⅴ期,此期患者痉挛减轻,应指导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配合康复训练主动运动和速度、协调性方面的练习,护士在ADL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为下一步回归家庭做准备,进一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正常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Ⅵ期,此期患者痉挛逐渐减少,各关节均可完成随意运动,协调性和速度接近正常。但是部分患者仍存在后遗症,护理要点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人,全国每年发病人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4],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社会节奏的加快,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在逐年增加,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多伴有偏瘫等后遗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偏瘫患者综合康复分期护理通过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不仅增强了患者自身的自理能力,而且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7.

[2]Davies P M.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8.

[3]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治疗并出院家庭随访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等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家庭康复护理组,比较2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负性情绪。结果:家庭康复护理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以及NIHSS得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师服务模式下社区护士工作的家庭康复护理开展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程度。

关键词 家庭康复护理;脑卒中;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13

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遗留肢体或言语方面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2]。患者在医院接受急性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在家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非常重要[3,4]。家庭医师服务模式下社区护士工作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护理效果明显,现就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后出院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治疗并出院家庭随访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45~68岁,平均年龄为(55.67±15.4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中专或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4例。随机等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家庭康复护理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出院健康宣教;家庭康复护理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出院健康宣教后,患者还接受家庭医师服务模式下社区护士干预,方法如下:

1.2.1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等选择适合患者的音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由患者自行选择音乐曲目或由研究人员从包括现代舒缓音乐、古典音乐、轻音乐、戏曲、民歌等6种类型不同节奏适中的音乐建立成的音乐库中选择。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来选择音乐疗法的时间,播放拷贝至MP3中,每次播放大致持续30 min,播放时为患者带上耳机,闭上双眼,音量的大小以患者感觉最佳为宜。

1.2.2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日常生活能力锻炼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锻炼:(1)指导患者进行勺子吃饭的锻炼。如果患者握力不足且手部掌指关节屈曲功能受限选用粗柄的勺子来锻炼患者自行吃饭的能力。如果患者肘关节屈曲受限较重则通过延长手柄或改变勺子的使用方向来达到将食物送到嘴边的目的,循序渐进完成吃饭自理。如果患者丧失握力则使用扣带把餐具手柄固定在手掌上,代替手指抓握功能。如果患者的手臂肌力较差则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抬高。(2)指导女性患者使用头梳。如果患者握力不足且手部掌指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选用粗柄的头梳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患者肘关节屈曲受限较大导致患者头梳梳不到头发则延长手柄;如果患者的手臂肌力较差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抬高。(3)指导患者使用牙刷。如果患者的握力不足且手部掌指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选择粗柄牙刷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患者的肘关节屈曲受限较大导致患者牙刷无法伸至口腔的则选择手柄较长的牙刷。(4)手杖的使用。选择支持力和支撑面积较大的四脚手杖来改善平衡患者用健侧手拿握手杖,手杖往前移一步,则患侧脚向前迈出一步,紧接着,才是健侧脚向前移。循序渐进,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1.2.3手指操训练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明显后,社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手指操训练,具体操作如下:(1)吐气握拳,用力吸足气,放开手指,从大拇指开始,用其中一手示指和拇指揉捏患者另一手的手指,每个指头约持续做10 s。(2)吸足气用力握拳,患者将拇指握在掌心后用力吐气,并急速依次伸开患者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对患者的左右手进行锻炼。(3)用患者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按压其拇指,并刺激各指端穴位。(4)用患者拇指按压各指指根,并刺激各经络。(5)双手手腕伸直,五指靠拢后张开。(6)将小铁球握在患者手中,用力握小铁球,并于呼气后深吸气,将其手张开。(7)将两个小铁球握在手里,并交换左右位置转动。(8)用示指和拇指夹球,依次对患者的左右手进行锻炼。

1.2.4全身肌肉放松训练首先从体会双手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开始,吸气时,患者逐渐握紧拳头,持续时间约5 s,吐气时,患者缓缓放松,持续时间约15 s,然后用类似方法放松以下几个部位肌肉,依次为头-颈-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双足等,整个过程均与患者的呼吸密切配合。

1.3观察指标

1.3.1焦虑抑郁情绪于患者出院3月后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焦虑自评量表各条目自评量表得分累积之和×1.25为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0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抑郁自评量表各条目自评量表得分累积之和乘以1.25为抑郁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3则认为患者有抑郁情绪。

1.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5]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度,该量表涉及15个神经系统检查项目,包括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指令、意识水平提问、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凝视、视野、面瘫、感觉功能、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患者的该量表的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家庭康复干预3个月后NIHSS得分比较(表2)

3讨论

表1显示,家庭康复护理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家庭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缝医疗保健体制的桥梁,是降低卫生经费的有效保证,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护理的开展能够让患者在家中康复期间得到社区护理人员专业的指导,家庭医师服务模式的开展强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后期进行手指操训练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能调节患者的情绪,保持患者在良好状态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评估患者的康复目标,循序渐进,完成整个康复过程,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下完成后期的整个康复训练过程,表2显示,患者通过家庭护理NIHSS得分降低,且家庭护理方法可操作性强,深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总之,家庭护理的开展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程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Thrift AG,Arabshahi S.Is stroke incidence in low-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iven by economics?[J].Int J Stroke,2012,7(4):307-308.

[2]马英,张月卿,马会娜,等.保定市某院农村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调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835.

[3]Naess H,Waje-Andreassen U.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10,17(1):17-22.

[4]胡晓莹,闵瑰.生活辅助器具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5):720-722.

[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作者单位:518107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医院护理部

苏琼英: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光明新区科技计划项目(20130325135657)

篇12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家庭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人口中死亡率与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而偏瘫是因脑卒中引起最常见的功能障碍,致残率在存活者中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为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1]。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致力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使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早日康复,我院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并定期随访,增加了恢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经治疗后出院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随访。将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在46~71岁,平均年龄为(585±3.4)岁,其中患有脑出血31例,脑梗死1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家庭疗养,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为(592±4.7)岁,其中患有脑出血28例,脑梗死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部位以及病变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均对其进行F1 m和Barthel评分,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通过主治医师的嘱咐给予患者家庭常规疗养,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不给予护理干预指导。

观察组患者给予家庭康复护理,每个月对患者行1~2次随访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患者首先进行心理障碍的康复。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给予鼓励与安慰支持,使患者消除消极的情绪,增强对疾病抗争的信心。②患者的语言功能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而语言功能是了解患者、沟通患者的最直接的方式。语言障碍的康复,可以使患者的心情得到好转,满足与其他人交往的心理需求,对于康复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家里人要利用一切机会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对其进行指导训练。③肢体功能恢复。偏瘫患者长期卧床,会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与肢体畸形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患者偏瘫期间对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愈后有很大的帮助。每日对患者进行按摩,并活动患肢2~3次,每次20 min。通过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运动,避免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促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运动功能。④矫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患者深刻的认识到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与恢复是密切相关的。让家人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禁止吸烟、饮酒、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⑤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指导患者日常更衣、洗漱、进餐、起坐、轮椅转移等训练。

1.3 疗效评定

患者的运动功能用FIM量表中有关躯体功能评分进行评分统计,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分别在患者出院前与出院后6个月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前的FIM评分与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病程较长且疗效不理想。患者多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等终身残疾,致使患者的心理、生理都备受折磨。由于缺少正确的指导与康复训练,会很快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废用综合征。而通过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指导训练,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对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2],减轻患者的痛苦。

通过本组实验表明,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其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的家庭疗养,对患者的日后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起自信心,同时逐步锻炼患者从他人照顾转化到自我照顾,从而摆脱疾病的困扰和影响,体现自我价值[3]。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伶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当代医学,2010,16 (25):109110.

篇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确诊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定标准[4]。排除标准[5]:①合并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疾病;②有胰岛素或激素使用史;③血钾、血肌酐等指标检测提示异常者。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08±5.78)岁;平均体重(60.08±7.91)kg;平均病程(7.12±3.58)年;NYHA心功能分级[6]:Ⅰ级16例,Ⅲ级12例,Ⅲ级12例;文化程度:高中22例,本科16例,本科以上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66±5.51)岁;平均体重(61.12±8.03)kg;平均病程(7.27±4.03)年; 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为11例,Ⅲ级为12例;文化程度:高中20例,本科17例,本科以上3例。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认可,且患者均阅读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按需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7]等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方法,由护理人员将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科普,对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进行引导和安抚,叮嘱患者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培养健康的饮食规律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告诉患者适量运动对疾病恢复的促进作用,引导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康复护理干预手段,具体内容如下。①运用护理流程[8]:患者入院后及时补充完善相关检查并对基础体征数据进行记录和监测,向患者讲解护理治疗的流程及其目的,安抚患者建立信心,获得其信任和配合。入院1~2天,为患者安排床上被动运动,方式有定时翻身、变换、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小幅度小范围肢体锻炼活动,2次/d。入院第3天,床上被动运动的肢体由腿步逐渐向上肢过渡,若患者病情稳定且条件允许,引导协助其下床进行锻炼活动,如患者身体直立静坐于靠椅,维持时间≥10 min,护理人员在陪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运动时间和频率做出调整。若有患者住院时间>10 d,适当增强训练强度,增加颈肩部活动和适度爬楼梯训练。②心功能分级护理干预:若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Ⅳ级,则需严格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对其关节进行活动,若病情稳定条件允许,护理人員可根据情况协助其展开床上注定运动。指导训练患者及其家属学会自我护理,尽量培养患者完成日常行为如刷牙洗脸的能力。尽早培训患者适应床上排便,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尊重患者感受并制造其隐私空间。若患者心功能为Ⅲ级,则尽早安排指导其进行床边站立、移步训练,坚持5~10 min/次,3~5次/d,伴随病情控制逐渐向室内训练过渡,但时刻关注患者身体情况,按时休息促进体力恢复。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引导协助患者练习养成自行离床排便的能力。若患者心功能评估为Ⅰ~Ⅱ级,则开展室内步行训练,1~2次/d,500 m/次。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患者干预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9]:若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分级为Ⅰ级,或者相较于干预前改善2级,为显效;若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分级相较于干预前改善1级,为有效;若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未出现明显改善,则为无效。②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根据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情况[10]:具体指标分为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及自理能力,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CL-36各项指标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遗传或心肌疾病及在生活中长期承担巨大压力等原因,心肌超负荷造成损伤,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脏代偿导致负荷量增加、血液供应不足等,为了实现代偿,从而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11]。临床上很多心血管疾病进展至最终阶段终会产生一系列症状体征提示心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12]等,若诊断和控制不及时,有很大风险诱发机体出现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引起社会性关注[13]。以往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坚持药物治疗配合绝对卧床休息为主的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体力活动和运动康复起到了限制作用[14]。近年来研究[15]提示,运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在临床上得到开展运动和广大医生患者的认可。 

本研究采取对照的研究方法,建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采取常规护理手段的对照组,并控制性别比、年龄、体重、病程等无关因素使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保持一致性,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运动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综上所述,认为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随着今后研究的不断开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和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朱春霞.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9):95-98. 

[2]吴征.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15-17. 

[3]曾显香,王珂.早期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134,136. 

[4]叶常英.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8-10. 

[5]高冶.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54-2658. 

[6]刘永政.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 33(1):54-57. 

[7]林凯思.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298-1302. 

[8]孙东梅.综合护理对老年慢性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137-140. 

[9]年卫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2(7):144-147. 

[10]高华.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3):54-56. 

[11]杨献军.健身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93-196. 

[12]刘熔雪.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265-269. 

[13]田言輝.中度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3):71-75. 

篇14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肢体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44—02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起病,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且这些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同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康复护理是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科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恢复。研究认为,脑卒中的最佳恢复期是3个月以内,有效恢复期是6个月。康复护理是基于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3.

[2] 韦世友,王炎林,杨小华,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19-220.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