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10:02: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篇1

一般来说,小腿骨折的患者在经过系列的康复训练后,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下床活动走路了。不过具体的时间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来看,患者要是恢复愈合的越好,下床走路的时间也就越早。因此,患者腿部骨折后要即刻去医院检查,并根据骨折程度进行复原固定处理,还要坚持做好康复训练。

腿部骨折的患者在身体恢复期间,要多吃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铁高钙类食物,这些食物可以为骨折患者补充更多营养,能有效的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骨折患者在恢复初期要绝对的静卧休养,尽量减少腿部的活动。

骨折患者在恢复期间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腿部的康复训练,多活动活动小腿部位的肌肉,可以防止小腿部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在下床走路之前,还要进行相关腿部X光检查,已确定恢复情况后再适当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护理; 康复指导

髋部骨折通常是指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的首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单纯地保守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而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但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部分老年手术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术后并发症极易发生如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为了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而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十分重要,现综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2009年我科共收治256例髋部骨折病人,其中男110例,女146例,年龄66~90岁,股骨颈骨折106例,粗隆间骨折150例,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180例,髋关节置换69例,5例未治自动出院,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2天出现肺栓塞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其余均安全度过危险期康复出院。

2.1 术后护理:一般护理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切口是否疼痛,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②饮食护理,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加之术后疼痛饮食减少,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贫血。营养不良可延缓伤口愈合。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多进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③患肢观察与处理,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足穿“丁”字或继续用皮牵引,以防止术后脱位,便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做患肢足背伸、跖屈动作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④术后切口置负压引流,有利于术区积血及时清除,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嘱患肢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粘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次,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清洁,每日清洗1~2次,预防泌尿系感染。

2.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术后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我们从病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抬高患肢,减少局部压迫,早期积极活动,指导并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进入肺动脉可起一定作用。

2.2.3 褥疮的预防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循环差可使用海绵床垫,气垫床,骶尾部及骨隆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协助患者抬臀,并局部按摩每2小时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皮肤护理每日2次。

2.2.4 假体脱位预防 假体脱位与手术入路,术中假体放置,护理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有关,术后必须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禁止患肢内收、内旋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如果因护理需要变换必须一人牵拉,使其在外展中立位进行操作。

2.2.5 其他 老年人应注意循环系统并发症,由于手术创伤后易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心功能不全,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使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后期,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足背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3 术后肢体康复指导

3.1 心理康复指导 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调动积极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训练,我们观察到本组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锻炼过度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手术前后应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鼓励病人增强康复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过于谨慎者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锻炼,最终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康复训练。

3.2 床上功能锻炼 术后第一天因疼痛多数病人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给予有效止痛,辅以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帮助托起患者的上身及臀部做机体向上运动,每小时1~2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指导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各5~10min。术后第二天,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min,机体向上运动每小时3~4次并尽量独立完成,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3.3 离床功能锻炼 一般手术后4~5天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第一天柱双拐站床旁5~10min(视病人体力情况而定),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护士在旁扶持,观察有无虚脱情况发生,如发生虚脱立即返床休息。第二天柱双拐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过30min。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左右不负重,护士或指导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下床方法:患者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度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柱双拐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3.4 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促进机能康复。

3.5 出院前指导 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2~15天出院。因术后恢复期较长,故出院后自行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均给予详细指导。①自行上下床指导,出院前两天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动作演示,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自行上下床的方法。②指导: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45度,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不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③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按出院前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柱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④日常活动指导,指导患者正确地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须系带的鞋);注意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但避免肥胖戒烟戒酒;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后外出时可使用手杖以防意外,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及各侧反应力。

篇3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2009-2011年,我院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2例,现将康复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我科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无菌坏死4例。所用假体中进口假体15例,国产假体7例,骨水泥固定假体17例,生物性固定假体5例。所用患者术后均及时行康复功能训练及护理。

        1.2康复训练方法  

        1.2.1术后第1天即指导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伸,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依此循环。定时按摩下肢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1.2.2术后3-5天开始做CPM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1-2h/次,以后增加5-10°/d。术后2周达到屈髋90°。除CPM运动外,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s再放下,如此反复。30-50下/次,3-4次/d。

        1.2.3如假体为骨水泥固定,术后第3天即协助下床,在床边站立;如为生物性固定,术后5-7d协助患者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扶双拐练习站立,屈曲髋关节<60°,并保持患肢外展。下床时,患肢先下床,患侧上肢取拐,再健侧下床,健侧上肢扶拐,然后扶双拐站立。

        1.2.4术后1周可扶拐行走,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指导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先用双拐,再用单拐。3个月后弃拐自由行走。

        1.3结果  本组22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生活自理完全独立15例;生活自理大部分独立6例,部分依赖1例。均无关节感染、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伤口出血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较大、术程长,易引起出血。术后应予心电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观察伤口敷料以及伤口引流液量的变化。

        2.1.2保持正确  患肢应保持外展15°中立位,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以免造成脱位。可在双大腿之间放置软枕或三角海绵,以防内收;穿丁字鞋或行皮牵引。

篇4

【关键词】火车创伤;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97-01

我院收治的这些火车创伤致股骨干骨折的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加之火车撞击力量大,因此骨折同时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出血量大,对创伤恢复具有很大的挑战。分别进行急诊或延期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且手术治疗可带来关节僵硬,肌力减退,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对病人施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对下肢功能的恢复起作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因火车创伤致股骨干骨折入院的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 龄40―72岁,平均58.6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11例,下 段3例。合并有其他骨折2例。本组均为火车创伤急诊入院。术前常规对受损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以便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

2 康复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火车创伤骨折均为突发事件,瞬间意外改 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肢骨折导致躯体移动障碍,使患肢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加之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影响对治疗、康复的配合及骨折的愈合。我们向患者讲解相关病情、手术 方案以及配合方法,进行康复知识的教育,对康复训练有疑虑的病人,使他们明白,保持肢体于僵硬状态只会加重疼痛,而且肌肉的低氧状态反而会导致肌肉痉挛,对于康复欲望低下者适当强迫锻炼,康复训练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改善其对骨折的认知,增强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1.2 术前牵引的护理 本组3例患者行术前骨牵引, 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7。牵引时每日测量下肢长度及牵引力线,以免造成过度牵引和骨端旋转。牵引针眼处滴75%乙醇,2次/d,防止感染。及时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观察项目 包括: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 况、指(趾)活动情况以及患者的叙述,如有无疼痛、麻木的感觉等。如有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处理。

2.1.3 术前康复指导 向患者讲解术前功能锻炼的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 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被动活动髌骨(即左右推动髌骨)防止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和足部其他小关节活动。向患者讲解术后功 能锻炼的一般程序、锻炼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主动配合,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肢不需任何外固定,置于外展中立位,抬高20---30cm。除严密监测患者神志、体温、呼吸、脉搏、心律、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还应重点观察因手术创伤、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 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性休克、大出血等。每 30 min监测1次,24 h后改为常规观察,并及时记录。48 h内密切观察患者末梢血运、局部组织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强弱及切口敷料渗出液等情况。如患肢出现紫绀、肿胀明显、皮温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则提示末梢循环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本组未出现末梢循环不良现象。注意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及含钙量多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

2.2.2 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1)术后第一天,待下肢感觉恢复,随着患肢疼痛的减轻,即可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屈趾活动,上肢做屈伸、外展、击拳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主动活动为主。(2)术后2―3 d可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静力性收缩运动。具体做法是嘱患者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收紧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静止半分钟,再放松肌肉,4―5次/d,5 min/次,以患者不感到腿部疲劳累为原则。(3)3 d后摄x片了解内固定的定位情况,若定位良好,可在床上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最初以练习伸膝为主,逐步练习屈膝。并积极鼓励患者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方法:协助患者抬高患肢10°,然后缓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逐渐抬高到35°左右,不超过45°,停留3~5s,再缓慢放下,2~3h锻炼1次,5―10 min/次。(4)手术7天后,可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过猛过快,幅度由小到大。(5)术后2~3 周患者可下床扶杖行不负重练习,3周后可下床扶杖行部分负重练习,负重强度从 10 kg开始。方法:患足踏于人体秤上加力,测量出10 kg重量所需患肢的负重强度,以此强度 进行患足踏地锻炼,4~10次/d,5~10 min/次,锻炼强度为 每10 d增加5 kg。(6)术后4~8周,待桥梁骨痂形成后可逐步指导负重行走活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应避免没有辅助的直腿抬高致股头肌收缩,下床负重时间延长至术后 8 周 。负重强度则应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早期 骨折愈合迹象出现之前不主张负重,至桥梁骨痂形成后可开 始部分负重,骨折线模糊后可辅助全部负重活动。负重练习 可在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

2.2.4 出院指导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2~58 d,平均46 d。 出院后按康复计划继续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直腿抬高练习及扶杖行部分负重练习,过渡至全部负重活动。每月定期复查,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程度,调整负重强度。

3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效果满意。本组18例患者,除1例合并其他骨折不能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外,其余17例患者术后4个月关节功能均达到正常,未发生继发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及不连等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按马 元璋(1987)评定标准,优16例,良1例,差1例 优良率94.4%。

4 讨论

火车创伤病人年龄偏大,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功能锻炼,势必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能力失常,从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功能差,甚至出现关节僵硬或挛缩。因此,康复锻炼应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在实施康复锻炼的过程中,患者的主动锻炼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患者康复不可忽视的力量。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康复训练的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术后过早负重行走是危险的,易发生骨折端成角、畸形或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延缓或影响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 ] 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2] 张晓阳.骨科术后康复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7-112

[3] 陈丽艳,庞蔚.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护理60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6

篇5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估;康复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而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且骨折部位特殊,病程长,并发症多,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发展的同时,患者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现将此方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手术患者的评估

1.1年龄大且患有基础病赵婵等[1]报道,本组42例,年龄71~90岁,平均77.6岁。患者合并有高血压16例,脑血管意外4例,糖尿病3例,心脏病2例,肺部感染1例,其中有2种以上并发症者4例。周学梅[2]报道,研究组共106例,年龄70~95岁,平均76岁,其中高血压、冠心病32例,肺心病11例,糖尿病30例,泌尿系统病15例,肝功能轻度不全2例,轻度贫血8例,神经系统疾病8例。据张淑萍等[3]报道,本组30例,年龄63~87岁,平均72岁。术前伴有内科疾病8例,其中高血压病史5例,糖尿病史2例,心脏病史1例,风湿性关节炎2例。

1.2焦虑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多为高龄、高危的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患者对手术不了解,缺乏治愈信心,担心手术失败,长期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使患者情绪郁闷、烦躁。另外患者骨折后需要家庭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而造成患者内疚和自卑,害怕成为家庭的负担[4]。且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陌生,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等都可以使患者产生的情绪波动。可见患者因疾病的痛苦渴望手术又畏惧手术,常产生焦虑感和恐惧感[5-6]。

1.3康复评定①术前评定:评测上、下肢肌力;测定各关节特别是手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确定有无挛缩或畸形;观察步态类型及是否使用助行器;测量患肢长度和X线检查;②术后评定:可分别对术后第1、2d,术后1w、2w的住院患者及术后1、3、6个月的门诊患者进行测评。住院患者主要测评其心、肺功能,伤口情况,关节有无疼痛、水肿及活动情况,肌力,躯体活动及转移能力;门诊随访患者要了解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活动度,步态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7]。

2康复护理体会

2.1术前康复护理

2.1.1术前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尊重患者的疾病知情同意权,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方法及作用、手术医生、成功术例、并发症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使患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主动配合治疗。针对患者因环境改变、害怕手术、经济问题等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焦虑、失眠等情绪,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善认知,调控应激反应[9],使手术如期进行。

2.1.2术前康复训练目的是使患者术前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相关的注意事项。

2.1.2.1指导向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要采取正常的,应避免侧卧,取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

2.1.2.2运动方法指导患者做一些简单运动:如股四头肌收缩练习、踝泵运动等,以保持邻近关节与肌肉的活动能力。 指导训练臀大肌收缩练习: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拉住吊环,使身体整个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s后放下。屈髋练习:患肢屈髋时,髋关节曲度

2.1.2.3训练床上排便,教患者学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使用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以保证稳妥,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有效咳嗽可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2.2术后康复护理

2.2.1术后护理

2.2.1.1术后常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作好记录。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不超过48h拔出引流管,12~14d拆线。

2.2.1.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术后进行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指导有效咳嗽。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做好褥疮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导尿管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指导患者多食粗纤维、高蛋白饮食,防止便秘。

2.2.2术后康复护理康复的原则是使康复护理早期介入,术后当天晚上应立即开始康复。回病房后,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垫入适当软垫,两大腿间置三角枕,患肢应保持髋关节外展10°~20°,屈曲10°~15°内外旋中立位。

2.2.2.1术第1d撤除软垫,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训练,每个动作保持5~10s,然后放松5~10s,每天数次,10~20min/次。

2.2.2.2术后第2d开始,继续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进行引体向上运动并尽量独立完成;患者开始在护士指导下采用CPM机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逐渐由起初的被动活动、主动加辅助、到主动练习过渡,开始活动范围髋25°,膝40°,以后逐步增加。一般主张术后3d 关节活动度应限制在40°以内,以后逐渐增加活动度,但应避免屈髋超过90°。

2.2.2.3术后第4~7d:于术后第4~5d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8]。全髋关节置换术后4d 允许床边站立,5d开始部分借助双拐逐步负重,第12w去除双拐全负重。锻炼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严禁盘腿和患侧卧位。下地行走时由被动到主动:坐床边,双腿下垂扶拐站立不负重行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行走步态训练。

2.2.2.4术后7~14d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提高肌力,继续第一阶段功能锻炼,仰卧直腿抬高运动,抬高30°,2次/d,15min/次,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仰卧位外展运动,座位伸髋屈髋练习,屈髋位旋转练习。

2.3出院康复指导一般术后2w出院,出院后坚持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锻炼及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3次/d,15~20min/次。禁止4w内侧卧位和90°坐位,患侧髋关节屈曲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切的体会到正确的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康复训练具有康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无论是主动训练还是被动训练都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受力和毅力。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者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婵,苏海瑕.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整体护理[J].蛇志,2010,22(2):179-180.

[2]周海梅.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4):136-137.

[3]张淑萍,张淑梅,王秋开.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1):3036.

[4]何希华.术前访视对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12-14.

[5]沈黎鸣,吴晶玲,吴荔红.高龄老人股骨劲骨折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报,2006,4(3):180-190.

[6]马凤华.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学,2010,16(2):227-228.

[7]张晓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09,26(9):16-17.

篇6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1]。THA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病人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对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42~90岁,平均年龄69.5岁。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36例,经颈型骨折40例,基底部骨折4例;Garden分型:GardenⅡ型21例,GardenⅢ、Ⅳ59例;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肺部感染等其它疾病。6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全髋置换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0例,混台型6例,骨水泥型37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常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而不敢活动,我们主动与病人沟通,反复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同时帮助病人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告之乐观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康复,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有7例病人急于求成,术后要求马上活动,我们指导其掌握合适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5例过于谨慎的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我们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训练,最终所有病人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 饮食护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脾胃虚弱、胃肠道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造成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低下,致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饮食中应遵循“软、精、细”的原则,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改善全身状况。本组有12例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

2.3 术前康复指导

2.3.1 训练床上排便:术前3 d练习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体托起,从健侧置人便盆,不可牵拉、抬动患体,以免造成假体脱位。

2.3.2 患肢康复训练:指导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康复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绷紧一放松,如此循环。直腿抬高运动: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10 S后放松10 S。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运动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等。本组有9例因年龄较大直腿抬高运动做不到位,空中停顿时间

2.3.3 臀部肌肉训练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健侧卧位,指导做外展髋关节的主动运动,外展受限的患者,协助其做外展髋关节的被动运动,30~50次/组,3~4组/d。

2.4 预防并发症

2.4.1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4 d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发生在股静脉。本组80例均预防性使用速避凝,其中52例使用速避凝0.4 ml(0.4 ml/瓶)脐周皮下注射预防性用药3d,18例高危病人预防性用药7 d。同时麻醉作用一消失即进行踝关节伸屈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80例术后均未使用止血药,以减少因止血药可促进血液凝固而增加血栓危险的发生。经密切观察,本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2.4.2 预防髋关节脱位:术后避免患侧卧位,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平卧时两腿间放置“T”形垫,患足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内收内旋。搬运病人时,一人托住患侧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侧髋部和下肢,其余人协助,避免动作不协调而致髋关节脱位[2]。本组1例因病人不合作,患侧卧位后致髋关节脱位,经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后复位。

2.4.3 预防感染:除术前及时治疗感染病灶外,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操作。与有感染伤口病人分开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导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对年老体弱者常规给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血常规;对留置导尿管者应加强会阴护理,每天用碘伏消毒会阴,指导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争取术后2~3d内尽早拔除导尿管口。本组有3例患者术后4d伤口红肿,予以碘伏湿敷换药后,顺利拆线。本组均无泌尿系感染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2.4.4 预防压疮:病人因术后疼痛不愿多动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术后应卧气垫床,每隔2~4 h让病人借助床上牵引架及健侧肢体轻轻抬高臀部,缓解压力,用50%红花酒精按摩或温水擦拭骶尾部及骨突部位的皮肤,保持床单位的干燥、平整。本组病人无压疮发生。

2.5 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5.1 手术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进行患侧足趾及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按摩下肢肌肉3~4次/d,10 min/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2.5.2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双上肢伸屈运动及深呼吸运动,以锻炼上肢肌力,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同时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3 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d,20~30 min/次。患肢开始做CPM机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2 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术后2周要求达到屈髋90。(但不能>90°),本组除10例外均能达到。除CPM机运动外,还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4 术后3~7d练习床边站立,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习步架,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髋练习: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过调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髋角度;术后8~14d可开始扶双拐或习步絮下地进行负重行走练习。每日3次或4次,每次50~100步.以后逐渐增加,每次步行后休息15~30min。需在医生保护下进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为度。骨水泥型术后1周后即可,非骨水泥型适当推迟l周。行走练习主要注重步态训练:开始时嘱患者双手持助步器,双眼平视,腰背伸直站立lmin。待站稳后向前行走,步态自然,行走时不要拖步,不要跛行。每日2次,每次5~10m逐渐增加,待助步器行走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2.5.5 出院指导选择病人出院前1天及出院当天有家属在旁时进行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坚持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2)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轻微的日常活动,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3)术后6周内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双叉;不要患侧卧位,侧卧时患部前后各放一软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使用坐厕时防止身体前倾;(4)3个月内扶拐免负重行走,穿防滑平底鞋,注意安全,防止摔倒;(5)加强营养调理,防止感染;(6)复诊时间为术后1.5~2个月,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3 结果

本组80例病人经过术后随访3~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有4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有11例,生活能大部分自理的有20例,部分依赖的3例。80例患者均无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THA的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护理中发现,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训练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对医护人员的指导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在护理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讲解康复训练的意义及主动活动练习的重要性。通过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康复训练意识,并采取辨证施护的康复指导方法,使病人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

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或膝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的并发症之一。骨折或损伤发生后若固定时间过长, 康复治疗未及时介入, 或早期康复措施未能有效实施, 则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挛缩、强直, 患者行走、上下楼梯或下蹲困难, 并有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临床上多采用康复训练以及中频电疗、蜡疗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此外还有关节内、外松解术以及中医治疗方法等, 康复训练是最重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国内外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大进展[1], 也有体外冲击波应用于膝关节疾病治疗的报道[2, 3]。本院康复科3年来在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康复治疗中结合应用体外冲击波, 取得了令人M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54例下肢骨折术后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 例, 女16例;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5.2±6.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 压砸伤7例, 交通意外伤13例, 运动损伤6例, 其他3例;其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间骨折18例, 髌骨骨折7例, 胫骨平台、胫腓骨骨折15例, 髌骨、股骨远端或股骨髁间、胫骨平台复合骨折14例;右膝关节损伤30例, 左膝关节损伤24例;病程6周~1.3年, 平均病程4.5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 外固定已拆除。临床表现为继发性膝关节功能障碍伴关节局部疼痛,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 部分患者有关节局部肿胀。X线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 有牢固内固定;或骨折线模糊, 有大量的骨痂形成, 骨折基本临床愈合。将5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体外冲击波治疗。

1. 2. 1 常规康复治疗

1. 2. 1. 1 电蜡疗 电蜡疗的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循环, 促进局部组织代谢及炎症吸收。在康复训练前使用, 可以软化瘢痕, 改善挛缩组织的伸展性, 减轻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疼痛。1次/d, 30 min/次。

1. 2. 1. 2 肌力训练 ①卧位下股四头肌、N绳肌、胫前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持续5~10 s, 20~30次/组, 10组/d。②O’donoghue 直腿抬高法:仰卧位直腿抬高、健侧卧位患肢直腿外展、俯卧位患肢直腿后伸。伸直腿后抬高至足跟离床15 cm处, 保持5~10 s, 然后复原。反复进行,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重复10~20遍, 腿部肌肉感到酸胀感后停止。2次/d。③坐位主动伸屈膝练习: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通过重力缓慢将膝关节自然下垂, 当屈曲到最大限度后, 尽最大力量主动向上伸直膝关节, 并保持5~10 s, 然后再尽最大力量主动屈曲膝关节, 同样保持5~10 s。反复进行多次, 腿部肌肉感到酸胀感后停止。2次/d, 10组/次, 每组间休息2 min。④肌力达到4级, 进行坐位主动屈伸膝抗阻肌力训练。抗阻重量置于小腿前方或后方, 初始重量为0.5~1.0 kg, 逐渐增加到2 kg。10次/组, 10组/d。

1. 2. 1. 3 关节松动术 ①纵向牵引股胫关节, 做前后、侧方滑动、伸屈膝摆动动作。②髌骨松动:双手推住髌骨两侧边缘, 缓慢用力向上下左右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 使髌骨上下滑动、侧方滑动。每个方向20次。对于屈曲受限患者, 重点是使髌骨下滑;对于伸展受限患者, 重点是使其髌骨上滑。③手法牵伸:治疗师一手扶住股骨远端, 另一手扶住胫骨远端, 渐进用力屈(伸)膝, 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为度。保持60 s后再放松, 重复2~3次, 每次屈膝的范围应稍稍增加。以当天治疗结束时患膝疼痛肿胀程度无明显增加, 而次日治疗前无明显不适为宜。关节松动术1次/d。

1. 2. 1. 4 平衡、负重与步态训练 根据骨折愈合程度和内固定情况进行选择。给予平衡功能训练;对患肢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调整步态。

1. 2. 1. 5 冰疗 康复训练结束时冰敷, 2次/d, 15~20 min/次, 防止关节肿痛加重、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1. 2. 2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使用国产HK.ESWO-AJⅡ型冲击波骨科治疗仪。该仪器为气压弹道式, 产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原理为:压缩气体进入枪膛, 撞针在冲击头产生压力波, 然后冲击头把压力波传播到组织中。治疗部位:膝关节屈伸活动时的痛点和韧带被动牵拉时的痛点, 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周围紧张的软组织。冲击波强度为2.0 bar(1 bar=105 Pa), 频率选择8 Hz, 总冲击次数1800~2000脉冲, 每次治疗约需5~10 min。2次/周, 连续治疗4周。

1. 3 ^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膝ROM、VAS评分、HSS评分。

1. 3. 1 ROM 在每次治疗前后使用普通量角器测量患侧膝关节活动度, 采用中立位零度法。优:ROM增加≥50°, 或膝关节屈曲≥110°, 膝关节伸展0°;良:ROM增加30~49°, 或膝关节屈曲90~109°, 膝关节伸展-5~0°;可:ROM增加10~29°, 或膝关节屈曲60~89°;无效:ROM增加≤5°, 或膝关节屈曲

1. 3. 2 VAS评分 疼痛采用VAS评分法[4]。10 cm长的直线划分为10等份, 一端标记为0, 代表完全无痛, 另一端标记为10, 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目测后根据自身情况用笔在直线上划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 由医生为患者评分。重复2次, 取平均值。

1. 3. 3 HSS评分 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HSS量表[5]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总得分将康复效果评定为优(≥85分)、良(60~84分)和差(≤59分)3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ROM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患者患膝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及其周围骨折常见于工伤或发生交通意外的患者。损伤术后继发的功能障碍、疼痛和肿胀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 也妨碍患者尽快回归工作岗位。康复治疗力求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 减轻疼痛和肿胀, 改善行走能力。以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常常是有效的, 但也常常进展缓慢, 需要数月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严重的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疗效差, 还需要接受关节内或关节外松解术。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 经过4周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评分都得到了改善, 但应用了体外冲击波组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后, 部分患者反映治疗局部有轻松感, 绷紧感缓解, 部分患者的局部肿胀在治疗后也较快消退。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设备产生的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性脉冲波, 它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直接的松解粘连作用。膝关节僵硬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膝关节内外粘连以及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关节固定后关节腔内出现肉眼可见的纤维、脂肪、结缔组织增殖, 造成关节内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在炎症与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 造成肌肉与筋膜间、滑囊及其周围组织间的粘连;成纤维细胞的收缩与以胶原为主体的关节囊和韧带在炎症与制动后增殖与缩短参与关节挛缩的形成[6、7]。体外冲击波的冲击与振动作用于粘连组织, 产生机械压力效应[8], 即对组织细胞产生扭应力和压应力, 扭应力引起组织间的松解。②体外冲击波作用于挛缩的肌肉组织, 改善了肌肉组织的延展性, 从而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这种改变可能与压应力使细胞弹性变形、增加细胞摄氧, 以及体外冲击波促进微循环的改善有关。③冲击波治疗能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 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组织再生, 毛细血管及上皮细胞新生, 诱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人转化生长因-(TGF-)等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起到组织创伤修复作用[9]。机械负荷使患处钙质沉着得到松解, 改善微循环, 减少组织代谢产物局部积聚, 减轻水肿, 使局部由于慢性炎症而硬化的组织变软。④止痛效应。体外冲击波可能通过提高痛阈以及微循环改善, 清除炎症介质, 减轻炎症反应使疼痛得到缓解。Haist[10]认为疼痛减轻与如下因素有关:体外冲击波对人体组织较强的作用力直接抑制神经末梢细胞, 从而缓解疼痛;改变伤害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频率, 缓解疼痛;通过改变伤害感受器周围化学介质的组成, 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引起局部充血, 从而加强炎症的消退。在本研究的治疗过程中, 未观察到体外冲击波疗法有明显副作用。

综上所述, 建议在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结合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邢更彦, 江明, 井茹芳.骨肌系统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64.

[2] 杨杰华, 张盘德, 冼晓琪, 等. 体外冲击波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26):5179-5182.

[3] 杨金红, 邢更彦.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 6(6):12-14.

[4] 朱镛连, 张皓, 何静杰.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79-280.

[5] Lee MS, Ikenoue T, TrindadeMC, et a1.Protectiv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ly drostatic pressure on osteoarthritis chondrocytes activated by bacterial end toxin invitro. J Orthop Res, 2003, 21(1): 121-122.

[6]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2000:174-176.

[7] Kramer S, Wenk M, Fischer G.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versus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elective total knee replacement.Minerva Anestesiol, 2011, 77(4):394-400.

[8] Huissede BM, Gebremariam L, van der Sande R, et al. Evidence for effectiveness of Extracorpor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 to treat calcific and non-calcificrotator cuff tendinosis-A systematicreview. Man Ther, 2011, 16(5):1-15.

[9] Ogder JA, Toth KA, Schultheiss R. Principles of shock’wave therapy. Clin Orthop, 2001, 38(7):8-17.

篇8

    【关键词】:髌骨骨折内固定康复护理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其发病率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2%[1]。据骨折类型及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5月我院骨科应用张力带钢丝和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51例。术后采取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8.5岁。致伤原因:跪、跌伤46例,交通事故致伤5例,全部为单侧髌骨骨折。闭合型骨折48例,开放型骨折3例,全部为新鲜骨折。横型骨折30例,粉碎性骨折21例。张力带钢丝组38例,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组13例。

    2典型病例

    陈换凤女43岁因不慎跌伤致右膝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两小时而入院,CR片示右髌骨中段横行骨折。伤后1日在腰麻下行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辅以适当的心理指导,合理的营养膳食。

    4周后拍片复查:骨折线已完全消失,关节面平整,右膝关节活动范围超过100°。8周后随访患者膝关节已能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超过130°。

    3康复护理

    3.1心理护理:许多患者因关节损伤疼痛而产生恐惧感。术后对于早期功能锻炼有诸多顾虑。作为医护人员首先,要向患者讲解清楚术后的注意事项、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甚至关节长期不活动极易导致的不良后果。还可列举相似病例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其次,还应认真分清患者锻炼过程中的疼痛原因,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缓解其疼痛,好让患者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此外,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监督和积极配合患者坚持锻炼。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2术后功能锻炼

    3.2.1术后早期(术后1周)

    术后抬高患肢,保持中立位,膝关节屈曲10-15°。待麻醉消失后即进行踝趾关节的趾屈、背伸锻炼,每日5-6回,每回10次左右。从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以防止股四头肌粘连、萎缩、伸膝无力。让患者仰卧位,足尖朝上绷紧腿部肌肉,协助其直腿抬高,足跟距床面20厘米,然后在保护下逐渐向下放平肢体,一般每日3次,每次30min。术后第3天可以开始使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机进行被动锻炼。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将患肢伸直放在活动器的架子上并给予固定,调节膝关节活动范围至病人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为宜,多在30-50°,每日2次,每次1小时。可以每日增加屈膝5-10°,循序渐进。所有练习应量力而行,以不疲劳为限度。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前告知病人康复训练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2.2术后中期(术后2-3周)

    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切口基本愈合。此期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期切口周围的软组织开始粘连、机化。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膝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嘱病人坐起,两手置于膝关节两侧协助膝关节缓慢屈伸,逐渐增加强度,严禁使用暴力,以免伤口缝线裂开。同时,巡视病房或做治疗时可经常上下推移患肢髌骨,防止髌骨关节面粘连,避免髌骨关节炎的发生[2]。术后2周,手术切口已愈合,肌力、关节运动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可进行轻负重锻炼。护士在场指导病人健肢先下床着地,然后患肢再下床着地,足部平均用力,平衡身体后先轻后重逐步负重站立与行走。

    3.2.3术后晚期(术后3周)

    此时期髌骨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患肢疼痛消失,患者自信心增强。可鼓励病人扶拐下地试负重行走,练习时需要医护人员保护下,负重应循序渐进。从健侧肢体单足站立逐渐过渡到双足站立(约需5-7天),再逐渐过渡到患肢单足负重(约需5-7天)。也即身体重心逐渐从健侧转移到患侧。

    4出院指导

    术后2周拆线,患者大多出院,嘱病人继续进行肌力与膝关节的活动训练,4-6周骨折已近临床愈合期,膝关节功能大多在屈伸80-100°范围内,一般指导病人利用床栏杆进行膝关节的下蹲锻炼,如此反复维持1min,活动量的大小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术后第6-8周X线复查有明显骨痴形成后弃拐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在腰麻下取出内固定物。

    5讨论

    5.1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系统的护理及处理,使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2膝关节是下肢主要关节,在下肢承重、运动等多种功能中起主要作用。良好的稳定性、正常的活动度及无痛是膝关节发挥正常功能的决定性因素[3]。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比较常见,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是由于伸膝装置受损,原始创伤造成关节面损伤,而骨折后的制动则使上述因素更加恶化[4]。内固定后膝关节制动,亦可导致膝关节僵硬,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可促进局部血肿及渗出物的吸收,减轻水肿,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和循环,防止粘连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有规律运动和负重有利于维持骨质代谢平衡,使骨皮质增厚,减轻骨组织脱钙,增强骨的支撑的承重能力,预防骨质疏松[5]。应用CPM机装置长期持续被动活动膝关节,有助于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及膝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因此我们制定了包制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康复计划,使膝关节功能得到良好康复,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膝关节运动不但可以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和提高肌力,还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消肿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利用手术方法将人体已发生病变的髋关节的股骨头及髋臼以人工的髋关节假体取而代之,从而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9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系统地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96例,其中男94例,女102例,年龄22~93岁,平均年龄67.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5例,髋臼发育不良1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例。本组患者住院时间14~28 d,平均21 d,出院时切口均愈合拆线,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患者对治疗护理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士应针对其病情、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的不同,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做好辅助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术前1周停止吸烟,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失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的休息;严格术区皮肤准备,保护手术区皮肤完整性。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病情观察极为重要,一些合并症、并发症经常在术后48 h内出现,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严格控制输液量和滴速。

2.2.2 并发症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可达47.1%。高龄、肥胖、心功能不全、长期制动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术后6 h给予动静脉脉冲系统辅助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感染: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大,加之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及泌尿系统的感染。术后应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负压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防止引流液倒流。脱位: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术后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脱出,若脱位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康复训练 术后第1天,可帮助患者做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等;术后第2天继续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和踝关节活动,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术后第4天,可开始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

2.4 出院指导 出院后指导正确的上下床的方法、正确的穿脱衣服,鞋袜法,术后6周内不能将两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个月内不能坐小矮凳,不能蹲下,不能爬陡坡。

3 小结

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的疗效的基础,术前及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围术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效地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10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手术可达到解除患者髋部疼痛,纠正畸形和恢复功能的目的。但术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指导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是至关重要的。术后配合有计划的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我院自2011 年1月~2013年10 月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病人200 例,通过运用规范的术后康复锻炼护理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康复锻炼护理方法,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男78例,女122例,年龄30~76 岁,其中股骨颈骨折76 例,股骨头坏死11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

2 康复锻炼

2.1 术后1~3 天

2.1.1 患者卧床休息,在两腿之间放置两个软枕 ,并保持外展15°~ 30°中立位,并穿“丁字鞋”。锻炼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形成,减轻患肢肿胀,恢复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的肌力,保证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

2.1.2 主动运动术后6小时后开始,先从患肢远端开始锻炼,指导患者行足趾的伸曲,踝关节的背伸、跖曲,旋转运动。活动时踝部先向一侧转,再向相反方向转,每小时5~8 分钟,每日3~4 次。平卧手放在膝关节上,绷紧大腿和臀部,手感觉到髌骨向上方随肌肉收缩而移动,然后放松,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收缩10 s,放松30s。被动运动采用轻柔的压揉按摩方法,从患者足部开始做压力递增的小腿部肌肉挤压和膝部按压运动,每日3 次,每次10 分钟,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减轻患肢肿胀。

2.1.3 术后第2 d,在前一天基础上增加臀收缩运动,患者平卧,收缩臀肌保持10 s,放松;双手着力,做抬臀动作,保持10 s,重复20次,为I组动作,每日2~3组。

2.1.3术后第3 d,监督患者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至少50次,一日三次,协助患者做臀肌等长收缩,至少20次,一日三次,也可用带托架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机) ,屈髋(30~40°) ,每次30~60min,但不宜大于45°。指导病患直腿抬高运动, (主动为主,被动为辅) 。抬高角度≤30°。保持时间约3 s开始,逐渐增加到5 s,以不感觉十分疲劳为度。

2.2 术后4-7天

2.2.1 术后第4 d,在完成前日的运动量外,指导病人健侧腿举沙袋,直腿抬高5下/次,一日三次,并且示范正确使用助行器。

2.2.2 术后第5 d,在完成前日运动量的前提下,协助患者坐床缘10 min,两腿间仍夹枕。并协助下床使用便盆椅,便盆椅的高度以髋关节屈曲不可大于45°为宜。坐椅时两腿不可交叉。

2.2.3 术后第6 d,让患者练习自行翻身,正确的翻身姿势,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翻身,防止患肢外旋,两腿间夹枕。

2.2.4 术后第7 d指导患者自行床上翻身下床站在床缘之姿势,并评价是否正确。注意手术髋关节屈曲不可大于45度。

2.3 术后8~14 天

术后1 周以后,患者体力恢复,患者可床上翻身,翻身时两腿间放软枕。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防止髋部肌肉屈曲挛缩,鼓励患者在无痛范围下进行主动的患髋、膝屈伸能力训练。屈髋度数为45~60 度,或小于90 度,每天两次,每次20 分钟,以加强患侧髋周围肌群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

2.4 术后2 周~3 个月

2.4.1 加强前2周康复治疗效果,增加患肢的活动及负重能力,进一步加强下肢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肌力的训练,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4.2 患者继续依靠拐杖行走,患肢逐渐从不负重过渡到部分负重。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最终能脱离拐杖,独立行走。

2.4.3 为防止假体脱出,术后8周内髋关节屈曲< 90°,忌内收以及内旋,可在两下肢中间放一软枕。6周内不要双叉;不要患侧卧位;不要坐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2周内屈髋< 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避免>90°,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

3 注意事项: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以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为宜。注意患肢末梢血运及肿胀情况。训练过程中做到“三防”。一防:过度屈曲和伸直;二防:防内旋;三防:防内收。每日训练前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有无不适反应。患者出院后,仍应坚持训练,与医生保持联系,定期检查关节及下肢的功能。根据个体、年龄、体制、症状量力而行,做好家属的健康指导使患者要树立自我防护意识,防止再损伤。

篇11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功能训练

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髋关节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活上的独立[1]。我科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治疗68例。术后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和及时、准确、系统的功能训练指导,髋关节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56~90岁,平均66岁。新鲜股骨颈骨折38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5例,扁平髋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例。右髋36例,左髋32例。住院时间最长26d,最短15d,平均住院时间18.26d。

1.2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2.5年。髋关节功能按Charnley[2]标准评分,优:无痛,步态正常,髋关节活动度(内收、外展、屈曲、后伸、内旋、外旋6个方向活动度的总和)>102度°,31例;良:疼痛轻微或间歇性,起步时疼痛,活动后减轻,无杖行走,轻度跛行,髋关节活动度160°~210°,18例;可:疼痛在某些活动时出现,休息后减轻,单杖可长距离行走,无杖受限,中度跛行,髋关节活动度60°~160°,15例;差:试图起步时即感严重疼痛,拒绝一切活动,常需单杖或双杖行走,行走时间和距离均受限,患关节活动度小于60°,4例,优良率72%。

2康复护理

2.1手术前功能训练

2.1.1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放松,再绷紧,再放松,如此循环。

2.1.2抬臀练习

健侧下肢屈曲,健足及双肘关节用力支撑床铺,腰部稍用力,将臀部抬起[3]。也可采用牵引架,双手上拉抬臀。

2.1.3夹臀练习

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把两边臀部收缩在一起2~5s,放松,再收缩。

2.1.4股四头肌等张练习

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10s,放松10s,如此反复[4]。

2.2手术后功能训练

手术后去枕平卧6h,患足穿“丁”字鞋,并抬高15°~20°,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膝下垫软枕。揉捏腓肠肌、股四头肌。按摩踝关节、膝关节。

下肢感觉恢复或疼痛消失后即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足趾关节、踝关节伸屈活动;股四头肌静力性肌肉收缩;臀肌的等长收缩;速度不要过快,以不引起疼痛或疲劳为度。检查方法:让患者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方随肌肉收缩而移动,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如推不动,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5]。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患者以头枕部、肘部和健侧足跟为支撑点,屈膝45°,抬起胸腰背部及臀部,离开床面[6]。翻身时,向健侧翻身10°~2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呈一直线,将三角软枕放于两腿之间及背部。

术后第1天,半卧位,床头抬高不超过30°,以避免髋关节向后脱位,持续时间10~20min,不超过30min。屈髋,从10°~30°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屈度,但不超过90°,从被动练习逐渐到主动练习。屈髋方法:曲膝,向臀部滑动足跟;伸髋,收紧臀肌,略做抬高臀部动作,但臀部不能离床,保持5s;髋外旋,保持下肢伸直,向外轻度旋转开肢体;髋关节外展,保持足趾向上,下肢伸直,向外展开肢体,但应小于45°。以上训练10~20次/组,2~3组/d。

术后第2天,使用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器),其规格为144cm×66cm×88cm。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肌力训练,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30min,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以增加置换后髋关节的活动度。

术后第3天,床边站立练习。先在床上坐起,注意屈髋不能超过90°。下床时,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把持床沿,健肢先离床足跟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待健肢站稳平衡后,患肢再逐步试探离床着地。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术后第4天,借助助行器练习。使用我院引进的辅助步行训练器,为四脚固定型,长41cm,宽27cm,高度可任意调节。我们应用助行器作患者初期行走训练的工具,为使用拐杖做准备。其方法:两手提起助行器的两侧扶手,同时向前放于地面代替一足,然后迈上健肢,再移动患肢跟进与健肢在同一水平。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从3次/d,每次10~20步开始,逐渐增加行走距离。

术后第2周,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患者可负重行走,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患者,扶双拐步行练习。方法:右拐与左足同时迈出左拐与右足同时迈出。值得注意的是:行走时不要把全身的重量都放在患肢上,应用助行器或拐杖支撑重量,一小步一小步地走,随着步行距离的延长及体力的增加,5~6d后就可借助拐杖上下楼。

术后第3周,双拐上下楼练习。上楼时,健肢先上,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上。下楼时,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下,健肢再向下。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7~10个台阶,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台阶。同时要求陪护人员立于患者的患侧,防止滑倒和摔跤。

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出院指导。坚持正确的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疼痛。术后2个月内做到十不:不坐矮沙发、矮凳、小轿车;不使用蹲厕;不在床上屈膝而坐;不卧于患侧;不做盘腿动作及跷二郎腿;不弯腰屈髋拾东西;不急速行走或赛跑;不在光滑或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不爬陡坡;不坐在椅子上将身体前倾。经常保持脚尖向外的姿势,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梯频率及长距离行走,一次连续坐位时间应少于45min。正确更衣,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术后6~8周避免性生活。出院后1、3、6个月复查。若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诊:局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常出现大腿根部疼痛,旋转髋部疼痛加重,再次外伤。

3小结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解除髋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使大多数患者从病中解脱出来[7]。术前的康复指导是术后功能锻炼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训练的方法,明确注意事项[8]。而术后正确的功能训练是保持治疗成功、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注意掌握训练进度,采用尽早开始、循序渐进、个别对待、随时调整、持之以恒的原则。本组病例的患者,通过我们认真的功能训练指导、出院指导,无一例发生关节感染、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从而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新晨

【参考文献】

[1]LevyRN,LevCM,SnyderJ,etal.Outcomeandlongtermresultsfollowingtotalhipreplacementinelderlypatients[J].ClinOrthop,1995,(361):250.

[2]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135.

[3]秦霞,秦瑞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34.

[4]葛智纯,王慧玲,刘若群,等.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513514.

[5]吕式瑗.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2.

[6]易祖玲,孙燕.11例伽玛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513514.

篇12

【关键词】 老年人;关节置换;护理

所谓人工关节置换术就是用人造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项严重的并且日益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好发于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在极小的外伤情况下便会在骨骼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股骨颈部位发生骨折,而这类骨折往往很难愈合,活动起来疼痛剧烈,而人工关节骨换术关节活动较好,可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早日康复,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其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我科2009~2011年34例6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汇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共收治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4例,年龄均为60岁以上,男8例,女26例,均采用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住院日为17 d,住院期间32例均能拄拐下地行走,2例由于伴有脑血管疾患后遗症不能行走,余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出院回访也无假体松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 因本组患者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机体脏器功能低下,故患者入院后应认真评估身体状况,能否承受手术的应激,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及对此病认识的知识成度,且要进行全身各系统的仔细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已患有的某些疾病,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这样可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2.1.2 术前心理护理及教育 应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力选择人工髋关节,并详细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优点,成功率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长期疗效等,消除顾虑,使之主动配合,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术后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床上大小便,一部分患者为了减少麻烦,以节制饮食以减少大小便次数,我们应告诉患者充足的营养对机体恢复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性格固执、害怕孤独、寂寞、各系统功能退化,伴随着心理方面的变化,感觉及反应又比较迟钝,对治疗的反应缓慢,思维和表达能力欠连贯和流畅,加上骨折疼痛,不能独立活动,需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生活,自尊心受到挫折,因而较烦躁,焦虑不安,恐惧,并且有自悲自怜情绪,有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或向医护人员和家属发泄内心的怨恨,有时还会表现为人格的改变等,护士应注意巡视,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说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给予悉心照料和安慰,并且谅解宽容患者,真诚相待,努力减轻患者的自悲、自怜心理,激发患者的能动性,置换不良心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多探望、照顾、体谅、理解患者,多给患者家庭的温暖,帮助消除自怜心理。

2.1.3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康复训练十分重要,让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核心是提高患者肌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类患者患此病前多能生活自理,患病后多由于疼痛,限制其活动,要求绝对卧床。老年人绝对卧床后比年青人和中年人更容易出现卧床并发症,稍不注意,这些并发症还会危及患者生命。而术前的康复煅炼和早期的活动对减少卧床并发症十分有利。

2.2 术后护理

2.2.1 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术后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全麻患者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搬到病床时应扶托、牵拉患肢,使其处于外展伸直位,以防脱位。还应了解术中失血情况,如大量输血,需观察有无输血反应,使用镇疼泵的患者应观察排尿情况,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使其尽早 排尿,否则予以留置导尿,并观察尿量。

2.2.2 患肢护理

2.2.2.1 术后患肢应轻度外展30~45°,膝关节可屈曲10~15°(膝下可垫一软枕),患肢还可穿丁字防窜鞋,防止患肢旋转及垂足,术后2~3 d可床边拍片,观察假置。

2.2.2.2 术后48 h内应密切观察患肢末稍血液循环情况,如患肢皮肤发紫,皮温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考虑有循环障碍或血栓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如有引流管应注意管道的通畅情况,并观察引流液的量、质及颜色,一般术后48 h引流量少于30 ml时拔除。

2.2.3 并发症的预防

2.2.3.1 肺栓塞的预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老年人卧床后血流缓慢,加上多合并有其他血管疾患,更易形成血栓。肺栓塞是因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疾病,其中血栓栓塞最常见。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有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心绞痛、昏厥等,一旦发生,立即给予吸氧止痛,抗凝和溶栓,控制心衰等治疗,因此对此类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口服阿司匹林2 g/d,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6250 μg/d。术后1~3 d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促进下肢血液流动为目的,可做屈伸踝关节,每5~10 min就可以练习数次,可运用气压泵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

2.2.3.2 预防感染

2.2.3.2.1 局部感染的预防 手术区皮肤的无菌准备非常重要,手术和麻醉后,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抵抗力极低,易引起感染,抗生素在术前及术晨应用对关节置换尤为重要,手术后最好将患者置于人员较少的病房,减少陪护,既保障患者充分休息,又能防交叉感染。换药及拔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2.3.2.2 肺部感染的预防 老年患者卧床后肺部感染率达20~30%,所以鼓励患者多咳嗽,深呼吸,指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时给予叩背,痰多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口腔卫生,清洁口腔2次/d。

2.2.3.2.3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保持会的清洁,每日会阴擦洗2次。留置尿管者可夹闭尿管每2 h开放1次,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2.3.3 压疮的预防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功能减弱,感觉较迟钝,皮肤及营养条件限制,长时间卧床极易发生褥疮,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整,干燥无皱褶等,不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加强营养。使用便器时要防推、拉、拖,以防皮肤擦伤。

2.2.4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当日在可耐受的情况下,教会患者主动活动屈伸踝关节,也可用下肢静脉泵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被动活动腿部肌肉,减少血栓形成。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活动上肢,外展,扩胸,增强心肺功能。术后第2~3天行股四头肌等张收缩活动,伸直下肢,绷紧,先做健侧再移向患侧,并能自觉进行健肢或患肢的主动与被动活动。术后4 d患肢行肢腿抬高练习,抬高<30°,增加下肢静脉回流,术后第5天逐渐取半卧位(<90°),坐位时间不宜过长,先坐在床边及站立。术后1周指导患者在助行器的协助下进行行走训练。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安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强调心理治疗,避免患者担心活动后出现后果不肯活动,以使肢体处于僵硬状态,由于肌肉处于低氧状态,导致肌肉痉挛,加重疼痛。

2.2.5 出院康复训练 教育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功能煅炼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持之一恒,循序渐进的运动,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要做到不坐矮凳子或软沙发,不跷“二腿”,不能盘腿坐。完全康复后应保持每天3~4次每次行走20~30 min。行走有助于您保持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同时与患者建立联系电话,进行电话及上门访视,对患者煅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准确给予指导,使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篇13

[关键词] 早期系统康复;胫骨平台骨折;外固定;膝关节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04-04

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2%[1],尤其是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外固定器械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生选择环形外固定治疗此类骨折逐渐增多,但术后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欠佳,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其膝关节活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了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环形外固定术后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行手术的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8~65岁,平均(38.6±7.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3 mm,侧方移位>5 mm;②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 Ⅳ型、Ⅴ型、Ⅵ型;③受伤至手术时间5 h~8 d;④意识清醒,术后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排除标准:①糖尿病、精神障碍患者;②合并严重神经、血管损伤;③合并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损伤;④合并头、胸、腹部等重要器官损伤;⑤合并多处骨折患者。

剔除标准:①术后不能长期配合观察随访。②术后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需要转入其他科室系统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术前行X线、CT检查了解胫骨平台骨折移位情况,必要时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单,根据术前胫骨平台CT分析,以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为例:膝关节内翻位牵引,对于合并平台塌陷者,则在C臂机监视下将直径3.5~4 mm斯氏针穿过皮肤,向后上方进针,穿入塌陷骨块中,但不穿出骨块行撬拨复位,严重塌陷则行皮质骨开窗,并植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支撑,平台纵向移位者则在平台两侧以点式复位钳挤压移位骨块后维持位置,整复平台周围劈裂骨折复位困难者,可采用外侧或者外后侧小切口,以能明显显露骨折线为佳,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经C臂机监视关节面平整后用2~4枚直径2.0 mm橄榄针拉张后固定于环形外固定架上。胫骨内侧平台劈裂塌陷骨折的撬拨与之方向相反。1.3 术后康复治疗

1.3.1 对照组 抬高患肢,术后24 h应用头孢呋辛钠2.0 g/次,2次/d预防感染,并给予止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家属每日上午针眼用酒精点滴预防感染;第2~3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等功能训练;术后第6周,开始逐渐重下地功能锻炼。

1.3.2 观察组 除了上述常规康复治疗外,还需进行以下五方面系统康复治疗。①心理康复及康复宣教:医护人员通过宣传术后膝关节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认识到手术与康复锻炼同等重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及支持。②冰敷疗法:术后当天可用冰袋垫毛巾后外敷于膝关节周围,2~3次/d,1.5 h/次,连续2 d。③肌力训练: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进行床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肢伸直,收紧股四头肌,使膝压向床面,10 s/次,休息10 s,10 min/组,4组/d;N窝下垫枕,使膝关节屈曲20°,足跟用力压床面,使N绳肌等长收缩,练习量同股四头肌;术后第2天,患肢直腿抬高锻炼,患者背部平躺,足尖朝上,尽可能多的绷紧大腿腿部前部肌肉,缓慢抬高,每次抬高要超过40°,持续时间30 s,每天进行2~3次,每次20 min,同时,踝关节、足趾关节进行跖屈与背伸主动抗阻力运动。④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第2天即可开始使用持续被动运动(CPM)仪进行患肢关节活动度训练,由30° 30 min/次,2次/d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天增加5°~10°)、训练时间及训练频率,连用2~3周。此外,术后第2周开始可进行主动屈伸膝练习,从床上练习开始在活动到最大角度时停留10~20 s,逐渐过渡到床边屈伸膝关节功能练习,10次/组,4组/d。⑤关节负重练习:第4天患者可在家属帮助下扶双拐患肢可下地,但不负重;第2周扶双拐患肢可下地轻负重,负重程度可根据患肢的疼痛减轻程度逐渐增加;第3周膝关节行抗阻力运动,第4周患者可扶双拐下地轻负重;第6~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弃拐行走。

1.4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环形外固定术后膝关节Hohl评分及疗效改善情况。疗效标准参考Hohl标准[3]进行评价,80~100分为优,7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z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均完成胫骨平台骨折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15 d后观察组中有1例未完成系统康复治疗,转回外地家中失访;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其余患者均获得12~14个月随访,平均(13.2±0.6)个月。

2.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oh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环形外固定架手术后、康复治疗前膝关节Hoh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观察组Hoh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组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后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由车祸、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导致,以往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但此手术易出现皮肤坏死、切口感染、钢板外露和关节活动受限等严重并发症[4-6],随着外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及外固定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固定的理念逐渐被骨科医师所喜欢及推广,而Ilizarov外固定架为环式固定,具有多方向、多平面固定优势,骨折断端受力也比较均匀,而且可以随着骨折的愈合调整环形外固定架的固定刚度,但是手术治疗的成功并不代表术后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在以往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医生经常对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膝关节功能恢复慢,康复效果差[7-8],所以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环形外固定术后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尤其重要。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复位与固定是治疗的基础,康复训练则是治疗的核心,是促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9]。国外文献[10]报道膝关节附近骨折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比较大,前期较早会出现软组织纤维化,假如大约4 d不行关节功能练习就会出现关节活动部分受限,半个月出现结蹄组织增生、组织粘连,关节功能将会出现部分丧失。所以术后膝关节康复治疗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包括心理疏导、康复宣教、早期消肿、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锻炼、关节负重练习等,具体论述如下:①一方面术后患者惧怕伤口裂开及疼痛不敢活动膝关节,故由康复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另一方面向患者及其家属认真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利于患者全面掌握康复计划,并强调康复训练是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并能配合医生的功能训练计划[1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宣教后意识到康复锻炼对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能够配合康复师积极锻炼,随访均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②冰敷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神经终板的应答减少,神经纤维的传导减缓,痛觉的阈值升高,所以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减弱或消失,有利于关节功能的锻炼恢复;并且使毛细血管的滤过率减少,肿胀减轻。③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废用性肌萎缩、关节周围粘连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较易出现的并发症,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注意力集中在锻炼的肌肉上,早期主动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柔韧性和弹性,加快静脉血液及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15],并能有效缓解局部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有利于保持骨折的稳定性[16]。膝关节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患肢缓慢抬高,但必须在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范围之内[17-18],运动应该柔滑、轻松,强度和速度应该是适合的感觉,重复多次练习,慢慢增加强度,患肢与健肢交替抬高,焦点应该集中在患肢,若在康复过程中,力量过大,容易导致关节的二次损伤,对关节活动影响更大[19]。如果患者自己不能抬高,则可在家属帮助下抬高患肢,在最终的位置或姿势上多保持几秒钟。④胫骨平台骨折是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骨折术后制动可使周围肌肉发生萎缩,出现膝关节挛缩,使关节软骨萎缩、退变、纤维化,甚至坏死,严重则出现关节腔狭窄,导致膝关节活动部分受限。因此,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的康复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早期合理使用CMP机持续被动活动可以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缓疼痛及肿胀,尤其对于膝关节周围的粘连以及防止深静脉血栓很有帮助[20-21]。⑤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肢何时负重以及负重量多少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环形外固定架的固定牢固性强于单臂及混合式外固定架,具有良好的支撑,应力遮挡小,允许早期负重,避免膝关节僵硬[22-23]。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均在康复师指导下行早期负重,且独立行走训练时应注意对患者的保护,防止摔倒,每次训练后注意观察患肢,如果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应给予止痛药、减少活动量及物理因子治疗等消肿止痛[24],负重程度可根据患肢的疼痛减轻程度逐渐增加,膝关节功能获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环形外固定术后的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Zeltser DW,Leopold SS. Classifications in brief: Schatzker 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13,471(2):371-374.

[2] 许艳春.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10):1604-1607.

[3] Jansen H,Frey SP,Doht S,et al. Medium-term results after complex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 [J]. J Orthop Sci,2013,18(4):569-577.

[4] 王.两种方法治疗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3):342-345.

[5] Pun TB,Krishnamoorthy VP,Poonnoose PM,et al.Outcome of Schatzker type Ⅴand Ⅵ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J]. Indian J Orthop,2014,48(1):35-41.

[6] 田宝玲,高丽艳.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1(27):3063-3065.

[7] 杨康骅,戴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康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1(2):147-148.

[8] 吴小军,陈秋生,谭志强,等.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36):4457-4459.

[9] Rajgopal R,Martin R,Howard JL,et 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super-obese patients [J]. Bone Joint J,2013,95(6):758-763.

[10] Wong JJ,Muir B. Insufficiency fracture of the tibia lateau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ve surgery: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 ropr Asssoc,2013,57(2):123-131.

[11] 张林.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197-215.

[12] 王倩,王春梅,陈乙瑞.综合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后膝关节恢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 12(11):149-152.

[13] 梁荣班,黄涛,赵佳,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99-200.

[14] 何旭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107-108.

[15] 陈强,叶哲伟,蒋小燕,等.关节镜手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 28(52):463-465.

[16] 严前琳,陈洪波.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8(8):946-949.

[17] 孙令芝.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0):96-97.

[18] 刘玉香.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5,28(6):131-132.

[19] 张克强,段洪,闵捷,等.三柱分型手术结合早期功能康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57例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6):32-33.

[20] 李哲,孙贺,付世,等.解剖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 12(2):82-85.

[21] 李耀华,刘玉章,庞泽琴.玻璃酸钠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14):1942-1944.

[22] 赵志明,董桂贤,于桂泳,等.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2):211-213.

[23] 林铭.内外侧双钢板固定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1):39-41,45,封3.

篇14

健康教育;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洛阳正骨医院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加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技术,它能有效的恢复关节的功能,解除髋部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耐受力,改善患者的预后。现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本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5~79岁,平均住院时间18 d;其中,全髋关节置换3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8例;股骨颈骨折8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头臼受损,严重功能障碍,髋臼骨折术后9例。通过健康教育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

2 健康教育

2.1 入院时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并用亲切的语言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病室环境,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以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尽快适应住院环境;详细评估患者的自身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护士应系统、连续地从患者、家属或病历、已有的检查记录等多方面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选择适当的时机,应用适当的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健康教育。

2.2 心理护理 因此类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一般病程长且行动不便,想通过手术恢复肢体功能并解除痛苦,但由于患者对手术效果及其安全性不是太了解,因此对手术是否能够成功仍抱有疑虑;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使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手术信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这对战胜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2.3 术前指导 教会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力量。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术前需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术前常规准备,备皮、皮试,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根据医嘱给术前用药,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术前导尿并留置尿管;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术后伤口愈合力;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减轻患者手术前的紧张和焦虑,提高手术适应能力,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

2.4 术后基础护理 术后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并给予保暖、消炎、止痛、髋关节保护,避免术侧关节内收内旋,保持患肢外展 20°~30°,两腿间放软枕分隔开来,抬高患肢,消除肿胀等常规护理。

2.5 术后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的效果和术后注意事项不了解,对手术有顾虑,并常伴有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详细说明手术的意义及术后注意事项,同时需说明康复训练重要性,鼓励其克服懒惰情绪及训练的枯燥感。

2.6 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 1次/2~4 h,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湿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预防褥疮发生;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股动脉、足背动脉波动情况,有无栓塞性静脉炎的征象,观察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嘱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者可做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清洁干燥。

2.7 康复训练 术后第1天根据患者情况摇高床头,但不可超过 30°,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踝关节背伸被动运动,做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第2天继续腿部肌肉锻炼,并可做不完全半桥运动,即髋屈曲10°~20°,然后以足跟部为支点做挺髋动作,在他人帮助下或双手撑床,使臀部抬离床面,保持10s;术后第3天可增加练习伸膝,在膝下垫一软枕,使屈膝约 20°~30°,以膝部为支点,让患者将小腿抬离床面做伸膝动作,并在空中保持10s,然后缓慢放下;术后4~7 d继续患肢肌力训练,监督患者在助行器或人员协助下站立练习,适当练习外展及屈曲髋关节;术后一周至出院:在平行杠或四脚助行器内进行健腿支撑、患腿前后交替迈步训练,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训练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根据患者体质适当调整练习强度和活动时间,注意提醒患者用力时避免憋气。

2.8 出院指导 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和活动时间;注意屈髋不要超过 90°,如不要翘二郎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不能坐低凳和下蹲,不能弯腰取物等;避免做骨盆的旋转运动,必须通过移动身体才能拿到东西时,需把整个身体都旋转过来,以防关节脱位;患者 3 个月内平卧或半卧,避免患侧卧,健侧卧位时须在双腿间夹软枕,术后6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钙,注意饮食调配,出院3月后复查。

参 考 文 献

[1] 孙爱华.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 2008,(04):9596.

[2] 王波.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