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有机农业概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10:02: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有机农业概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机农业概述

篇1

为更好的普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知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部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这十大技术中就有农机节能技术。这是我们农机系统推进节能环保、建设两型社会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农业机械作为农村的耗能大户,搞好农机的节能减排对搞好总个农村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意义重大。除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我们搞好农机节能减排工作外,当今飞涨的油价,能源危机的警报,从客观上也迫使我们把农机节能放到重要位置上,以降低农机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机作业效益,达到兴机富民的目的。

二、农业机械耗油的问题

1.农机机型结构不合理造成耗油高

该县大量使用的是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在2967台(27542千瓦),是大型拖拉机保有量的10多倍。小型拖拉机马力小时油耗比大拖拉机高20%,机型结构不合理而形成客观高耗油。根据电子功率油耗检测仪的检测,全县小型拖拉机每马力小时的平均油耗比标准油耗高10-30%。

2.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造成技术操作性油耗过高

无容至疑,近几年农机部门对拖拉机驾驶员的正规培训减少了,以师带徒的多了。由于没有参加正规培训,机手对农业机械的合理配套、农机节油知识了解甚少,无意间浪费了油料。

3.农业机械的超期使用,机车技术状况严重恶化

很多农业机械超期服役,全县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机有待更新,特别是耕整机和小型拖拉机犹为严重,其功率严重下降,油耗急剧上升,既使通过修理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

4.农机维修人员维修技术不高,维修质量低

大部份维修工没有参加过正规培训,在该县的农村90%的农机维修工是以师带徒,很少有检测用的仪器设备,修理凭经验和直觉,所修农机达不到质量标准,使农机整机性能降低。同时由于农机经营市场一些劣质配件的流入,特别是三大偶件的仿冒品,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维修质量。

5.机耕道路损坏严重,农机作业田间转移时间长,造成无效油耗太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田间作业的农机有20%以上的时间消耗在田间转移上,造成大量无效油耗。特别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水稻收割机犹为突出,遇到小的田块,有的甚至收割的时间比移场的时间还短。

三、客观上采取的措施

1.对数据的统计

建立拖拉机功率、油耗、尾气检测站,采用先进的电子检测设备,对在用的拖拉机实行实时抽样监控,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了解拖拉机的功率,油耗和尾气排放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此检查站可常设,也可分时段设立。常设就是建立固定的检测站,拖拉机按规定的时间到检查站检测,其结果作为机车年检合格与否的依据。分时段设立,就是根据拖拉机年检时间的安排,进行流动检测,同样把检测结果作为机车年检合格与否的依据。

篇2

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逐步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即中国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性增强。到2009年底,到2009年底,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5.99%、41.03%、34.7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3%(数据来源于《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统计年报》),比1978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甚至达到85%。其中,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更为显著。小麦、水稻、玉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37%、55.33%、60.24%,且这三种粮食作物的机耕、机播、机收三项作业基本全部是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柴油化[17]的过程:一是装备;二是具体能源品种消耗。装备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自1993年以来一直以柴油发动机动力为主,并且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2009年农业柴油发动机动力为70410.41万kW,比重为80.47%,比1993年提高了14.9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用能源品种上,农用柴油自1993年以来也一直是农业机械用能消耗的主体,尽管消费量基本是逐年增加,但比重仍维持在1993年水平。2009年全国农用柴油消费量为2855.77万吨标准煤(柴油折标准煤系数:1kg=1.4571kg标准煤),比重为62.69%,仅比1993年下降0.52个百分点。综上,农用柴油是保障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实现和粮食生产稳定的最重要能源投入。另外,中国各级政府历年来都非常重视“三夏”和“三秋”等农忙季节时农用柴油供给稳定的保障工作。尽管农用柴油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能源保障物质且消费量逐年增加,但是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系统地分析农用柴油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农用柴油投入增加是否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用柴油是否是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农用柴油投入增加对农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率(简称“农用柴油贡献率”)的测算来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1模型设定

1.1基本测算模型农用柴油对农业总产值的作用:一是通过直接投入影响农业总产值,即农用柴油的投入产出弹性(简称“农用柴油弹性”);二是增加农用柴油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增加的影响,即农用柴油贡献率。本文采用KLEM模型估计农用柴油贡献率测算所需的相应参数,即假设中国省级农业生产函数是弱可分的,把农业生产要素分为资本(K)、劳动力(L)、柴油(D)和中间物质(M)共四组。KLEM模型的函数形式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测算,除CD生产函数外,还有项目有无比较法、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即:(式略)公式(1)中,Y为农业总产值,T和H分别代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农业成灾率。估计(1)式,获得第k项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估计值β赞k。在要素贡献率测算中,为了把规模效应纳入转换效应之内,须对参数估计值施加规模报酬不变约束(∑β赞k=1),则系数估计值作下述相应调整:(式略)公式(2)中,β赞′k是调整后的参数估计值。相应地,第k项要素投入增加对农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率测算方法为:(式略)公式(3)中,x′k为第k项要素投入的相对增长率,即用第k项要素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除以同期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农业转换效率可由公式EA=1-β赞′kx′k计算得出,表示农业转换效率对农业总产值增加的作用程度,即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成灾率等因素影响。CD生产函数框架下,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函数可等价地演化为生产要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的测算函数。(1)式两边同时减去农业劳动力的对数,整理得到(式略)即利用公式(1)的估计结果,公式(4)从农用柴油投入数量的角度,可测算农用柴油投入增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而公式(5)从柴油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变动的角度,可测算柴油劳动比率的增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因为在数据给定的前提下公式(1)、(4)和(5)的参数估计值是一致的,所以本文只分析公式(1)情形下的农用柴油贡献率。

1.2粮食主产区的模型设定中国农业生产在区域上存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粮食“非主产区”概念的提出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概念。曾福生等研究证实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产量安全的保障贡献最大,并且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高达70%左右[9]。另一方面,粮食主产区对农用柴油的消费量和消费增长率都明显高于非主产区。2009年粮食主产区消耗了1211.2万吨农用柴油,是非主产区水平的1.62倍;而1993年的数据仅为517.1万吨和1.23倍,即1993~2009年间粮食主产区对农用柴油的消费量越来越高,且消费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非主产区。此外,中国农业生产政策一直存在偏重于粮食主产区的倾向。所以,农用柴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应该存在差别。根据公式(3),本文须检验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农用柴油弹性估计值β赞3的一致性,以确定β赞3是否是引起两类地区农用柴油贡献率差异的来源(由于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农业总产值和农用柴油投入水平是事后观察值,区域间农用柴油相对增长率的差异是给定不变的。这样只须检验两类地区农用柴油弹性估计值是否一致。)。检验采用模型结构稳定性虚变量方法,设立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三个样本(全国样本是指除之外30个省的数据;粮食主产区包括全国30个省中的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共13个省;非粮食主要产区则包括全国30个省中余下的17个省);并设立粮食主产区虚变量c,c=1表示粮食主产区,为c=0表示非主产区。基于模型(1),检验模型的设定如下:(式略)估计方程(6),并运用Z统计量检验估计值β赞′k(k=0,…,6)为零的原假设和F统计量检验β赞′0~β赞′6同时为零的总体显著性原假设。如果检验结果是不一致的,用全国样本的弹性估计值测算要素贡献率会产生偏差,这样就必须分别设定并估计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省级农业生产函数,以获得准确的要素弹性估计值。

1.3农业支持政策的模型设定从2004年起,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成体系的实施对中国农用柴油消费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2004年全国农用柴油消费总量的年度高达15.53%,是1993~2009年期间的最大值;且2004年之后全国农用柴油消费总量保持在高消费水平的路径上增长。2004~2009年期间农业支持政策对农用柴油投入增加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直接的就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石油价格改革对渔业、林业的补贴以及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实施;间接的主要是能促进农业总产出增加的政策影响,前提是农用柴油的应用技术保持不变。把样本期1993~2009年分为政策实施前(1993~2003年)和政策实施期(2004~2009年)两个阶段。所以,从要素贡献率角度思考,2004~2009年期间实施的农业支持政策应该会使得农用柴油贡献率在2004年前后两个阶段发生变化。把样本期分为政策实施前(1993~2003年)和实施期(2004~2009年)两个阶段,并检验两个阶段模型参数估计的一致性。本文仍采用模型结构稳定性虚变量检验方法,并设立农业支持政策虚拟变量d,d=1表示政策实施期,d=0表示政策实施前;用虚变量d替代公式(6)中的虚变量c,并作相应的参数检验。如果虚变量d的所有参数估计值通过参数检验,可证实2004起实施的农业支持政策导致了农业生产函数结构在2004年前后两个时期发生了改变相应地,根据公式(6)下述两个方程:(方程略)公式(8)和(9)分别表示农业支持政策实施前和实施期的省级农业生产函数,α赞′k(k=0,…,6)是虚变量d的相应参数。

1.4农业资本存量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首次在省级农业生产要素贡献率测算中运用农业资本存量度量各省农业资本的投入水平。在已有的要素贡献率测算研究中,多用土地、农业机械或中间物质投入作为资本替代,鲜见直接使用农业资本存量概念。1993~2009年全国30个省的农业资本存量的测算采用永续存盘法,公式为:(式略)公式(11)中,Kit表示第i省第t年农业资本存量,Ki0为农业资本积累初始年份的存量、Iit为当年农业资本投资额、KIit为农业资本存量缩减指数、δi为农业资本折旧率;gi是1978~2008年以2008年不变价计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Iit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度量。全国除江西、广东、海南、重庆和外,26个省1978~2002年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1978~1992年江西和广东的缺失数据的处理沿用王金田等在2007年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重庆原属四川省管辖,假设重庆在1978~1996年期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增长速度与四川一致,由此进行推算,并对四川省数据作相应调整;海南初始年份为1989年,初始年份为1993年。对2003~2008年31个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形成额,假设各省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速度在年度间无差异,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发展速度推算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因为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是中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了各省2003~2008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资本折旧率δi直接采用Wu在2009年的研究成果的计算结果。农业资本存量缩减指数为用2008年不变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缩减指数。各省农业总产值按2008年不变价格计算,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劳动力采用“有效劳动”概念,即用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数乘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年底数,使各省农业劳动力在同质化基础上作比较。省级农用柴油消耗数据,现有《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三个官方来源,后两者的数据表现不及前者,本文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4~2010)公布的农用柴油使用量指标;中间投入是指以2008年价格计算并除去农用柴油成本的中间物质投入,农用柴油成本是农用柴油消耗量与农用柴油价格的乘积,农用柴油价格是用农用机油价格指数和2003~2006年各省农用柴油价格数据推算得到。

2面板数据检验和模型设定检验

2.1面板序列的同质与异质性检验面板同质性检验决定了后续建模方法的选择,而同质面板是指面板中各截面的时间序列具备齐方差属性。本文采用Bartlett齐方差检验方法来检验模型所涉及各变量的面板同质性检验。Bartlett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农业的总产值、资本、劳动力、柴油、中间物质五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齐方差原假设,即所有变量的面板都是异质性的(表略)。这表明,对这五个变量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应该采用异质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即采用ADF费舍卡方统计量检验方法。ADF检验结果显示,农业总产值、农用柴油和农业中间物质投入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存在截面个体单位根的原假设,农业资本和农业劳动力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表略),即模型中的五个变量都是平稳面板序列。因此,五个变量可直接作回归分析,而不会产生伪回归问题。

2.2模型设定检验首先,应用F统计量检验模型(1)的固定效应是否显著,再应用B—P拉格朗日乘数方法检验其随机效应是否显著。若模型(1)仅固定效应显著,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法;反之,仅随机效应显著,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方法;若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者都显著,则采用Hausman卡方检验做决策。与混合效应模型相比,全国、粮食主产区及非主产区三个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与随机效应在1%显著水平上都显著;Hausman卡方检验结果进一步显示,与随机效应设定相比,固定效应模型更适用于本文设定的三个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必须考虑截面个体异方差和面板序列自相关问题。否则,会导致参数估计无效,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统计学意义。本文应用Wooldridge方法检验面板序列自相关问题,用调整Wald方法检验截面异方差问题。,全国、粮食主产区及非主产区三个面板在1%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存在一阶面板序列自相关和截面个体异方差的原假设。为此,本文采用D—K估计法(“D—K估计法”是1998年DriscollandKraay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的简称修正一阶面板序列自相关和截面异方差的模型设定问题,以获取参数估计量协方差矩阵的一致性估计。并且D—K估计法对截面相关性问题也是非常稳健的,尽管本文的面板数据不支持截面相关的B—P拉格朗日乘数检验(B—P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所需的残差相关矩阵是奇异阵),但地理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以及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两个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可能会引起省际间农业生产行为存在关联,即产生截面相关问题。

3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3.1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设定检验和估计结果运用模型(6)来检验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农用柴油弹性系数估计值的一致性。模型(6)的直接估计结果显示,变量c•lnL、H和c•H的系数估计值无法通过10%显著水平的t检验。根据逐步回归的模型筛选原则,决定保留c•H项,最终结果见表4。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这两种设定下的资本、柴油、中间物质投入、技术进步和成灾率估计系数存在显著差异;且粮食主产区设定总体显著性的F统计量为15.97,在1%显著水平支持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省级农业生产技术和农用柴油弹性系数都不一致的结论。所以,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函数应该分别估计,以获得农用柴油弹性的合理估计值。表5是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三个样本省级农业生产函数的D-K估计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全国、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三个样本的省级农业生产函数拟合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就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而言,直接使用全国样本的估计结果(0.0587)会明显低估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的投入产出弹性(0.0587<0.1183),并会高估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0.0587>0.0206)。表5中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系数的估计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为0.1183,即农用柴油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出增加0.1183%,增加农用柴油投入可以推动农业总产出的增长;相应,非粮食主产区为0.0206,即农用柴油投入增加也可以推动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但作用明显小于在粮食主产区的推动作用。

3.2农业支持政策设定和估计结果根据公式(7),用D—K估计法分别拟合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省级农业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表6。粮食主产区的初步估计结果显示,变量d•lnL和d•T的系数无法通过10%显著水平的t检验;且变量的剔除操作并没有引起模型参数的估计值发生明显波动。这表明2004年起实施农业支持政策没有对粮食主产区的在的农业劳动力和中性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而对d•lnK、d•lnD、d•lnM和d•H进行系数估计值同时为零的总体显著性的F统计量(F(4,12)=11.44)在1%显著水平上支持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政策实施期内粮食主产区的省级农业生产行为。非主产区的初步拟合结果显示,成灾率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农业支持政策对成灾率的冲击效应也不显著,故在模型中予以剔除。对农业支持政策冲击变量d•lnK、d•lnL、d•lnD、d•lnM和d•T进行系数估计值同时为零的总体显著性F检验,检验结果为F(5,16)=36.2681,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了系数估计值同时为零的原假设,即农业支持政策也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行为产生了实质性的冲击。根据表6的估计结果,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都形成了正向冲击。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从政策实施前的0.0903上升到0.1103,政策冲击效应为正的0.0200;同样,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从政策实施前的0.0242上升到0.0565,政策冲击效应为正的0.0323。从政策效应的冲击规模来看,粮食主产区略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因此,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均具有正向冲击作用,且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冲击作用更大。与不考虑政策冲击效应的分析对比,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在补贴政策实施前后的农用柴油弹性系数是不一致的。农业支持政策通过对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的较大冲击,传递给了农用柴油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考虑政策冲击效应情形时,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农用柴油弹性系数分别为0.0903和0.1103,相应的非粮食主产区系数分别为0.0242和0.0565;不考虑政策冲击效应情形时,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弹性系数分别是0.1183和0.0206。因此,如果不考虑政策冲击效应,粮食主产区的估计结果会明显高估政策实施前的农用柴油弹性系数,而非粮食主产区的估计结果会明显低估政策实施后的农用柴油弹性系数。相应地,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前的农用柴油贡献率测算结果会明显偏高,非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后的农用柴油贡献率测算结果会明显偏低。

3.3柴油生产投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分析

3.3.11993~2009年三类区域整体水平分析农用柴油投入增加对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贡献率达到7.53%;但农用柴油不是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最大投入要素,相比较,农业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农用柴油,高达19.31%。在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贡献率是三类区域中最高的,为20.53%;农用柴油具有与农业资本同等的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非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的贡献作用是三类区域中最小的,只有2.15%,除农业劳动力外,农用柴油对非粮食主产区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资本-劳动-柴油-其他中间投入中是最小的。

3.3.2农业支持政策实施的影响分析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无论全国范围内、粮食主产区,还是在非粮食主产区,都使得农业生产对农用柴油投入的敏感性增加,三类区域的调整后农用柴油弹性系数分别从政策实施前的0.1834%、0.0347%、0.0866%上升为0.2227%、0.0831%、0.1331%。尽管如此,三类区域农用柴油贡献率在政策实施前与实施后的表现差异较大。在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贡献率分别从7.87%和19.26%下降到3.84%和3.06%,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类区域农用柴油相对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高于弹性系数的上升幅度。例如,全国1993~2003年柴油的相对增长速度为0.9087,而2004~2009年仅为0.2887。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贡献率则从2.47%增加为4.81%,上升是因为农用柴油相对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低于弹性系数的上升幅度。

3.3.3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的对比分析1993~2003年期间,农用柴油投入在粮食主产区的贡献作用明显大于非粮食主产区,因为农用柴油的弹性系数和相对增长速度在粮食主产区都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差值分别为0.0661%和0.3379%。2004~2009年农业支持政策实施期间,尽管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弹性系数(0.1103%)高于非粮食主产区的(0.0565%),但是由于非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相对增长速度(0.5785%)明显高于粮食主产区的(0.1376%),从而导致农业政策实施期间非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的贡献作用要大于粮食主产区的贡献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农用柴油贡献重要性的区域对比分析。1993~2003年期间,农用柴油投入增加对省级平均农业总产值增长拉动的重要性,粮食主要区为排第二,仅次于其他中间物质投入;而同期非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拉动的重要性在资本、劳动、柴油、中间投入四类中是最小的。因此,就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性而言,农用柴油对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性要大于非粮食主产区。2004年起实施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了农用柴油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作用,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值分别比政策实施前增加了0.0303、0.0200和0.0323,达到0.0868、0.1103和0.0565。但是,农用柴油投入产出弹性值的提高在区域上并没有演变为农用柴油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反全国和粮食主产区的农用柴油贡献率与政策实施前相比分别从7.87%和19.26%下降到3.84%和3.06%。因此,农用柴油相对增长速度的下降是导致全国或粮食主产区农用柴油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篇3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政策影响

1有机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有机农业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其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不仅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能够很大程度避免农业生产过分依赖于矿物资源的现象,减少地下水、地表水、土地污染。在土壤培肥方面主要通过绿肥以及施用动物粪便、秸秆还田的方式达到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循环养分,为可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主要结合生物、物理等措施进行,最小化影响食品安全、环境的因素。合理化耕作,预防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产地及产品受到外源性有害物质、化学品的污染。

2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各地区结合自身技术条件、资源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4种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为我国科学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

2.1政府主导发展型

有机农业具有公益属性,其对于可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主导的有机农业的发展涉及到环保、农业、国土等各个部门。政府协调各要素从技术、资金、政策等各个层面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效益、示范以及宣传等方式全面激发广大农民、企业参与有机农业的热情,进一步扩展市场,构建特色有机产品品牌,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2.2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型

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生产基地联合生产或加工、销售一种或若干种产品在提高自身生产效益的同时,扩大影响力。推进一体化、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构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生产模式。

2.3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型

发展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优化产品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以及创造高端品牌、夯实产品竞争力,促进出口、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等各个方面。通过发展有机农产品有助于实现跨越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为发展有农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环境保护推动发展型

辽宁省大洼县西安养猪场针对解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当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养殖模式,具体体现为“三级净化、四步利用”。整个过程充分循环利用了物质、能量,而且产生出来的有机猪肉、有机水稻的产品质量、价格都要远优于普通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由于猪尿及冲洗猪舍可能造成的蝇虫等各种污染。

3国家政策有助于发展有机农业

3.1资金补贴

毋庸置疑农民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主体。然而由于当前各地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生产有机农产品尚未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加之有机农业受益周期长,长期投入大的特点,严重挫败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政策资金补贴的方式,能够缓解农户的担忧,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技术支持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了。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在优化效率的同时,减少产业生产成本。总之政策技术支持对整个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裨益。

3.3政策宣传

政府通过政策宣传等方式,让广大农民充分意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并充分抓住这一机会不断扩大有机农业的发展规模。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及信心。

篇4

我国有机农业自起始以来发展的区域就很不均衡,主要覆盖范围在我国东部,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有机农业发展规模最大。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机农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产生了一批大中型有机食品企业。我国有机农业目前拥有约50大类相关产品,其中主要以原料为主,各种加工产品较少,这表明我国有机农业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还很落后,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加工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农业开展循环经济的表现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农机农业使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完美的结合了自然环境,在有机喂养的动物和农作物、土壤、水源、环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物质循环,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用品做农药或肥料,着力保护土地、水源和环境。

2.有机农业重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来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

3.有机农业优先选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来防止病虫害,以最优化原则防治病虫害。

4.有机农业提倡作物的轮作,鼓励适当添加物种的数量,以生物的多样性来维护生态环境。

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基于有机农业的基本特点,在有机农业的具体生产活动当中,需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提高有机作物产量为目标来采取各项病虫害防治措施,其主要手段如下:

1.使用无病种苗技术。选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并从中选取完好的优良种子,通过晾晒或浸种、干热消毒法等途径来灭杀种子表层的病菌提高种子的成活率,获得无病的健壮的种苗。

2.使用健身栽培技术。通过为土壤配置有机专用肥来提高土壤生物的活性,有机专用肥的配置首先要保证对环境无害,其次是做好杀毒措施。由肥沃无病虫害的土壤来培育健康植株,提高植物的病虫害抗性。

3.利用农业轮作技术。单一作物将极大恶化土壤的生态状况,造成病虫害的大肆泛滥难以控制,可以合理轮作有机农作物,采取适时休耕、透光通风、清沟排渠等措施改变农田的生态状况,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作物病虫害的产生。

4.合理安排播种期。有机农业的生产者需要尽量多的了解各病虫害的多发时期等习性和规律,结合种植作物的特性合理安排播种的时间,错开病虫害高发期,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5.及时清理田园。要及时进行田园的清理工作,清除杂草、碎叶等上面附着的虫卵、病菌和害虫,通过将可能附着病虫害的物体清理出田园来降低田园内病虫害的危害。

6.重视冬耕。当作物收获后将埋在地下的害虫卵和蛹等用机械翻出来,利用冬季的低温和人工挑拣的方法消灭一部分的害虫来降低来年的虫害。

7.人工诱杀害虫。可以利用害虫的生物特性来杀灭一些害虫,有些害虫有着趋光性或是趋黄性等特性,如用黄粘板诱杀潜叶蝇等方法可以无害环境的消灭个别品类的害虫。也可以根据害虫的习性人工对害虫进行清除工作,利用粘鼠板等灭鼠器具捕杀老鼠。

8.利用生物药剂。选购有效的有机生物药剂和矿物质进行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相关生物药剂和矿物质要确保无害环境,或是其造成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

9.培养害虫天敌。培养并保护害虫天敌,为害虫天敌建立合适的生存环境,比如在田园附近建立林带等等可以借助害虫天敌的力量来控制虫害。

三、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关键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一样,都归结于有机农业的特性上面,这要求我们在构建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时必须遵循有机农业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在确保有机农业质量安全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标准化有机农业种植基地。有机农业生产者要强化有机农业种植的管理,按照有机认证的要求来制定种植基地的具体生产措施,实行有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基地有人专门驻守进行检查监督工作。基地的地点尽量选择远离市区没有污染,靠近优质的水源,土壤肥沃的地方,基地的设施要标准化,周围的道路、水渠、水井等基础设施要齐备并且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2.完善有机农作物的加工体系。有机农业的各种产物会被送到各加工厂进行加工,加工厂需要通过1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相关的有机认证。加工过程中,对生产各环节建立控制体系施行全程监督,降低化学、生物等方面对产品的危害。工厂要设立检测机构,对农药残留、有机肥料、半产品和灌溉用水等进行跟踪检测,严格确保有机农作物的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3.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生产中将植物保护措施落实到农作物的播种到食用的整个过程当中,生产者必须规范使用合乎标准的有机肥料,依照有机农业的相关生产规程来实施具体生产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对生产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整个过程的各个细节工作进行相应的记录管理,保证在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追本溯源。整个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不仅在整个过程中施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并基于资料记录的准确详实可以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解决并可以基本避免该问题的重复产生。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有机农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管理,切实保障了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为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篇5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新疆地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通过种种科技手段改变自然地能力大大加强。原来农民需要积攒脏臭的有机肥来增加粮食产量,现在只需要将化肥运到田间就可以了,并且还能够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但是随之而来的早场的潜在健康隐患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而有机农业这一新型农业种植形式的实施,就是为了规避农药、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健康、天然无污染。

一、有机农业的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上避免使用或者根本就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有机肥来促进农业作物的生长或者此案有有机饲料来为满足畜牧业的需求。有机农业生产机种植技术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自然健康,对人体没有危害,使人们吃的放心,且符合现代人对高质量环保生活的追求。

(二)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性

从有机农业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有机农业是根据严格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实施,绝对不存在任何转基因的问题,重点强调纯天然种植,且在种植的过程当中,不使用任何新科技手段制造出来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完全遵循农产品的自然生长规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入整个种植过程当中。而传统农业讲求的是“精耕细作”,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规模一般比较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高产量、低消耗和无污染的新兴农业系统。

(三)有机农业的生产原则

1.循环利用原则在有机农业及种植过程当中,要想建立自身养分供应系统,就必须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将收货中的有机肥料充分利用,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这些东西原本都是生活中的垃圾,需要被销毁扔掉的,但现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将其运用到有机农业生产中,既减少了原本农作物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还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且通过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天然健康、生态环保。2.培育良好土壤原则有机农业的操作与实施是十分严格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仔细周密地分析研究,才能够确认所选择的区域是否适合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种植。对于农作物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土壤的选择,土壤是保证农作物优质生长的基础条件,没有良好的土壤农作物是没有办法茁壮成长的。由此可见,培育良好土壤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有机农业就是要在提高土壤肥沃性的基础上,实施农产品种植。

二、新疆地区有机农业及生产种植技术探讨

(一)新疆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中国西北边陲,首府是乌鲁木齐,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面积约为166万km2,地形是在山脉与盆地相间,曾被誉为“三山夹两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差比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比较少,气候干燥。新疆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还有棉花、油料、烟叶和药材等产品。当然,不可不提的是新疆的瓜果,一直以来新疆由于自身的地理特点和客观环境条件,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葡萄、哈密瓜、巴旦杏及香梨等都香飘万里,远近闻名。

(二)新疆有机农业模式的探究

1.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在新疆地区,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种植,必须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没发展“资源-环境-产业-资源-环境的循环”模式,充分将新疆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将有机种植业和有机畜牧业联系在一起,既能够让有机种植业为有机畜牧业提供所需要有机养料,还能让有机畜牧业为有机种植业提供天然肥料。2.以新疆“哈密瓜”为例展开有机农业模式的探究新疆地区的哈密瓜种植,就可以采取有机农业种植的方式,既能够提高哈密高的优质质量,又能够控制其生产量,使其平衡发展。一方面可以从哈密瓜种植基地入手,坚持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以防止土壤退化,保证土壤的肥沃性;另一方面,要抓养殖,形成“种养结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模式。通过建设哈密瓜种植基地,能够充分发展有机农业,吸取有机肥料。既能够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保证哈密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养殖场的饲料。

三、结论

从长期来看,有机农业及生产种植技术发展前景良好,无法否认的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中国,尽管存很多现实问题,如中国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和水资源被破坏的问题等,都相对地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但这并不能阻挡有农产业的发展脚步。笔者相信,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学家们的细心研究和国民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的大环境下,必将能够促进有机农业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剑,吴坤,李梦琴.有机农业及其生产种植技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