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1 10:02: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能源数字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of China in 1990-2012 as the object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ment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regress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provincial regional energy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nergy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6-02
0 引言
目前,学界对资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少有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分布与能源资源的动态匹配效应以及相应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分别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与人力资本分布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卢卡斯生产函数(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规模报酬不变,得到计量模型: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茁4X +?着it(1)
其中y是实际人均GDP平均增长率;k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r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能力?渍,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孜。
本文同时引入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和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用就业人口的离散方差?棕来表示。所以当考察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函数表达式为: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X + ?着it(2)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能源资源约束和人力资本分布交叉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引入交乘项lnr × ?棕来进行考察。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 + ?茁4X + ?茁5 lnr × ?棕 +?着it
(3)
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采用的样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将1990-2012年间实际人均平均GDP增长率定义为,以此来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变量Yt用t年实际GDP与年末人口的比例计算。②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③地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种能源消费数量之和,单位是万吨煤。④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为明瑟方程(代表各层次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赋值0、6、9、12、15、16、19。表示就业人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例)。⑤人力资本分布指标用各地区拥有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计算而得。⑥控制变量中的消费能力用各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模型估计
2.2.1 线性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四种方法进行回归。 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内生性是否存在,结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内生性。内生变量的选择是基于所有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lnh、ω、lnr×ω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略大,因此初步确定这三个变量为内生变量,并采用这些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该方法的回归系数值处于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值区间之内,表明我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合适,运用Sargan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表2给出了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进行回归的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整体来看,物质资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资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能源消耗量对东、中部地区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但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不显著,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小。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能源使用技术仍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强。
2.2.2 非线性模型估计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变量?棕2以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此时经济增长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棕2 + ?茁5X+ ?着it(4)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
东中西部的系数?棕2均显著为负,此时经济增长函数是以?棕为自变量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竞争意识,相互追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个体间的差距过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动寻求方式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也相应出现下滑。
3 本文结论
本文建立了卢卡斯生产函数,运用省际层面的经验数据进行回归,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作用发现以下三点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物质资本存量、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和稳定增长。二是人力资本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随这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应注意中、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三是能源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东中部地区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我们在提高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在将来实现靠技术进步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04).
1、融资方式单一
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不仅在技术的发展上存在障碍,而且市场的运作风险也比较大,在投资的周期上也比较长。当前,新能源建设项目的启动资金主要都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以及在银行的贷款。而民间的投资成本比重则比较少。企业的内部融资主要就是企业自身筹备资金来开展项目建设,它的优点比较明显,就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比较灵活,而且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批复程序。这样就使得项目建设在资金的周转上占有优势,也就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可以提高投资取得的经济效益。但是新能源的建设所需的资金数额比较大,而且项目的周期比较长,在经营方面还存在着很高的风险。所以说,单靠企业内部的融资是无法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的。因此要更多的去融合外资,以实现发展的需要。
2、融资成本高
外部融资主要包括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平台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平台、政府扶持资金以及风险投资。间接融资的方式比较简单,它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而且门槛比较低,主要的融资手段为银行的信贷。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信贷上坚守的是规模效益。所以在项目的选择上就会有侧重点,它们把视线主要集中在一些国有大型发电集团的新能源开发建设项目上。而且贷款的审批流程比复杂,期限也比较长,所以就使得融资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反比关系。所说资本的融资比较简单,但是新能源公司的上市却是很难的。首先表现在上市的过程很复杂,另外,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会给直接融资带来困难。在风险投资上,大多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对我国的新能源建设还处在观望的阶段,这样的态度就导致了投入资金的数量很有限。此外,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这也会降低新能源的外部融资能力。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创新
融资方式的不同会对最终的产值产生差别影响,而整体型融资模式扩大融资有利于加快产值的增长。新能源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金融创新作为支撑。而通过改变服务方式,设计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金融资本与新能源之间的沟通,就可能达到双方的共赢。
1、实施新能源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BS)是一种融资技术的创新,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进行风险与收益的重组,使该组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能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然后由原始权益人发起设立作为发起人与投资者中介的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PurposeVehicle,SPV),并将资产转让给SPV。经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增级,并进行信用评级,作为证券的真正发行人,SPV将各类资产按利率、期限、风险的不同进行组合,最后将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发行收入经SPV转让给新能源项目原始权益人的一种融资工具。ABS融资模式的优势:
1.1融资效率高、成本较低
传统的融资方式,会把自身的价值以及信用和经营能力作为清偿的基础,而资产证券化的偿还方式,它是以证券化了的资产为清偿基础,它就可以把最初权益人自身的风险和未来的资产收益风险隔离开来。评级机构要对资产的质量以及现今的流动情况进行评估,它评估的对象不是原始权益人的信用等级情况。对于投资的人来说,需要判断的就是资产总量还有未来资金的进出状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SPV的使用,是将资产的未来流动情况包装成一种证券产品。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那些没有融资能力的新能源产业进入国内外市场,然后再发行一些比较容易销售和贴现的债券。这样的债券投资风险较小,而且还可以扩大资本的融资渠道,这样也就降低了整体项目的风险值。在经过了信用升级以后,债券的整体利率比较低。而且ABS融资模式在操作中涉及到的环节很少,可以用相关的法律规范来进行约束,也就降低了证券发行的成本。
1.2内容设计灵活
融资期限、利率根据需要设定,也可以在发行时给出票面利率区间,与投资者协商确定。
1.3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受限较少
SPV作为项目资产的真实载体,拥有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但项目的经营权仍然掌握在发行人手中。
1.4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
资产证券化模式属于资产负债表外融资,融入的资金不反映在项目原始权益人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上,不影响甚至能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其资信评级。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由于采用了资产组合、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手段,资产担保证券的信用水平被提高,因此,资产证券化模式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结构化融资手段。
2、开展BOT项目融资试点。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BOT(Build-Operate-Transfer)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环保、交通、供水、供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融资方式,BOT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向项目发起人或项目公司授予特许经营权,由其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内通过项目的运营以偿还债务,并获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
3、推广PPP融资方式。
PPP融资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伙制),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基于项目建设而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对资源和风险的合理分配,合作各方可以获得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私人部门保证项目建设经济上的有效性,政府则为保证公共利益而服务。它强调的是双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PPP模式在新能源产业开发中的作用表现为:
3.1风险分担
PPP模式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政府和私人部门根据各自承担风险的大小、获取对等的收益,更符合市场运作机制。改变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仅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模式,也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应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根据各方获利多少的原则考虑相应承担的风险,使政府、私营公司、贷款银行及其他投资人等项目各参与方都能够接受。
3.2政府地位的改变
政府由过去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变为与私人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和合作的角色。政府给予私人投资者相应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土地优先开发权等,通过融资结构设计,提高项目综合投资收益,进而带动私营资本投资新能源项目的积极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知识技能基础
1、关于图书情报科学知识的扎实基础
这是一个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综合课程三个层次的一个结构和人力、前后有序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图书馆学包括图书馆学概论、信息组织与存储、图书馆职业道德、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与咨询服务。情报学包括情报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竞争情报系统、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信息管理学概论。综合课程包括用户心理与用户服务、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政策法规与事业管理、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等。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图书馆职业准入认证可以包括图书馆学概论、信息存储、信息组织、图书馆员职业伦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网络基础等。图书馆工作高级认证课程可以包括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与咨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用户心理与用户服务等。图书馆行政管理高级认证课程可以包括图书馆管理概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写作与联盟、图书馆预算与财政、资金筹措、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图书馆服务于用户组织、图书馆基础等。
2、关于传统图书馆的专业技能
传统图书馆的业务本身需要具有许多技术性的工作才能完成。传统图书馆的长期实践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技能,在当今图书馆的战略转型中,在对传统图书馆的扬弃过程中,这些技能如手工操作被计算机取代,但并不是都适用。同时,传统图书馆的许多内容也不会抛弃,而是长期存在,因此,传统图书馆的专业技能仍有必要为图书馆员所掌握。需要明确的是,要准确区分哪些是还要继续存在和使用的,哪些是由信息技术可以取代的。
3、关于信息素质、信息科学知识与相关信息技术的掌握
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关键之一是引进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现代图书馆员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功。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所说,“现在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
笔者认为,现代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良好的信息意识是保证较高信息素质的前提。信息意识是指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它包括信息的主体意识、信息的传播意识、信息的保密意识和信息的更新意识等。就个人看,良好的信息意识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在接受了现代信息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时代的信息理念主要有;一是知识信息社会的理念,即对当今社会定位的准确把握;一个知识信息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知识信息创造财富的理念。在这个以知识信息为核心的社会里,知识经济引发的经济革命实际上是知识价值的革命,核心是个全新的“财富创造体制”的出现,这个体制完全依赖于即时的通讯、即时的数据、思想符号和象征体系的传送。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进步已使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和利用成为可能。三是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理念。知识的积累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有不解之缘,相辅相成,为人类服务。现代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其拥有的所有智力资源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增值的过程。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实现其知识管理职能的根本途径,是图书馆连接用户和市场的纽带,是图书馆实现其为用户服务宗旨的基本手段。在网络环境下,知识服务的五大功能即信息导航、知识信息评价、知识信息咨询、知识营销、知识产权管理都需要高信息素质的馆员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能去实现。
馆员的信息能力是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处理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图书馆与馆员价值的必要保证。它是在信息意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果,也是馆员开展图书馆业务、满足用户需要的保证。馆员的信息能力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能力。这包括计算机、多媒体、通讯和数据库技术,甚至是在操作基础上的软件开发能力。二是信息获取能力,即信息搜集能力。它包括对信息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信息的检索和确定能力。三是信息的处理能力。它包括信息的组织能力,即在收集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存储等组织能力,还包括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即在信息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只有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才能激活其应有的死知识信息,组成一种新的知识体系,提高信息的利用效果。四是信息评价能力,即对信息的分辨和优化组成有序的、有效利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增值处理,对用户来说,是馆员给他一个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检准率的问题。五是信息导航能力,即借助馆员自身的优势以对信息的洞察力、捕捉、挖掘用户需要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归纳、综合,提供给用户,起到对用户的学习研究活动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六是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网上信息外文居多,需要馆员突破语言文字障碍,翻译加工信息,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4、关于相关的学历学位与专业工作经历
学历(文凭)、学位都是具备某专业学识并达到某一高度的标志。图书馆员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离不开一定的专业学识和技能。因此,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科学的学历、学位对于图书馆员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的学历、学位要求,起点应该是在图书情报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当然,对于不具备这种学历、学位,而又在专业岗位上有多年专业经历,业绩突出,研究成果突出者也可破格取得职业资格。
“文凭不等于水平“,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意思是说,水平与能力直接联系,但取得一定的学历、学位,并不一定具备隐性的能力和显性的处理现实专业问题的能力。能力与实践紧密相连,长期的实践对于能力的形成必不可少。因此,从图书馆员职业要求看,学历、学位和专业工作经历都是不可缺少的,其职业资格的要求中应包含一定年限的专业工作经历。
5、关于与用户沟通和公关能力
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和图书馆员职业的服务性,决定了图书馆员离不开用户。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要求,是图书馆生存的保障线和发展的增长点。而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良好的、融洽的交流与沟通,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起点。因此,图书馆员具备良好的与用户沟通和公关能力是馆员职业不可缺少的必然要求。现代图书馆已改变过去传统图书馆“等客上门”的状态,而要求“主动服务”。建立与用户良好而融洽的沟通与交流,才是实现主动服务的前提。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是信息产品、知识产品的提供者。产品需要市场、需要营销,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馆员的公关能力,甚至是营销能力也都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
6、关于与专业馆员相匹配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标准化,对专业馆员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特定的专业馆员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馆员的形成是图书馆服务深化与拓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增长点的体现。专业馆员的执业资格要求高于一般馆员也是必然的。因此,它的任职资格应该更高,应该增强与之服务专业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国外经验可借鉴。同时,从社会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看,应大力提倡与扶植专业馆员队伍的形成与扩大。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老年胃癌的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8月于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微创组)和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传统组),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HIF-1α和MACC1表达水平。 结果 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gM、IgG、CD4+和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HIF-1α和MACC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微创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组(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A和C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相关基因HIF-1α和MACC1的表达。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免疫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0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gast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gastric cancer and its influ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immune function,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 and 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 (MACC1). Methods 7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from February 2009 to August 2013 in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D2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traditional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group had 39 cases. The short- 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complications,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levels of HIF-1α and MACC1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 1 year survival rate, 2 year survival rate and local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gM, IgG, CD4+ and CD4+/CD8+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D8+, HIF-1α and MACC1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indicators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raditiona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levels of IgA and CD3+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gastrectom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related genes HIF-1α and MACC1.
迅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让千百万人走出了贫困,也将中国普通民众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年,还把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这一切让人惊艳,但只是容易实现的部分。在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直到目前都依赖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迅猛增长。
像中国这样规模巨大的经济体,可持续的增长最终必须要由内需推动。中国需要再平衡本国经济,减轻投资分量,提升消费份额。
消费的提升需要通过加速工资增长来推动,同时需要辅之以生产力的更快提高。因此,中国需要加速从低成本制造业到高附加值、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变。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未能实现这一转变,仍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水平陷于停滞,不再向发达经济体水准提升。
中国可以通过拥抱新一轮数字创新应对这一挑战,那就是已经开始改变全球经济的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大数据”与“大钢铁”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科技与实体科技的融合,也就是“大数据”(big data)与“大钢铁”(big iron)的融合。采用数字传感器和基于云端的分析系统,工业互联网将传统的工业设备,转变为相互连接的资产,创造出功能与效率兼具的全新体系。
根据从数据中获取的信息,可以进行预测性的、基于具体条件的维护:在故障实际发生之前,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避免计划外停产。传感器和分析系统是一条数字化的中枢,将工厂厂房里的所有要素都连接在一起,再将它们与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相连,从而在生产流程中提高速度和灵活性――通用电气(GE)将此称作“杰出工厂”(Brilliant Factory)。数字技术还可以让新的制造流程(如3D打印)成为可能,从而加快生产速度并降低成本。
这些数字创新可以推动中国一系列产业的效率提升和生产力增长。也能够提升竞争力,使一些中国产业确立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提高工人工作效率
工业互联网创新,还能提高不同技能等级工人的能力。具有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功能的便携式和可穿戴设备,能够让工作人员立即阅取信息,提供实时培训,使他们的协作更加高效,也让他们能更好地参考同事们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
人们经常担心,新技术会通过自动化而毁掉工作岗位。工业互联网创新走向不同的方向,它让人和机器之间建立新的、更强大的伙伴关系,提高不同熟练度工人的效率。同时,中国在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2年,25-29岁的中国公民里,只有不到1%受过高等教育;到201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20%以上,多数集中在理工科。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中国就业人群从这些新的创新中获取最大利益,也为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跟上创新步伐、对新兴数字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了条件。
工业互联网战略也与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趋势相契合。中国人口增长已经放缓,老龄化步伐加快。最近实施二胎政策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对中国的人口趋势产生影响,人口增长减缓还意味着,劳动力增长不会像过去几十年里那样迅速。中国工业界现在面临着有限的人力资本池。因此,为了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关键是实现更快的生产力增长,以弥补劳动力增长减缓。
在关键产业提高效率、增强可持续性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其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带来的收益,还有助于中国在转型中应对其他一些关键领域的问题。
以医疗领域为例。中国人口众多,正处于老龄化阶段,且分布于广阔的疆域。中国需要以能够负担的成本,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并扩大其覆盖面。工业互联网创新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等待时间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实力。通过远程监控和诊断,通用电气中国医疗机构的专家们,可以确保偏远地区小诊所里的医疗设备能够高效运转。这样就可以使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延伸到偏远地区,对于中国这样广袤且很大比例人口分散在农村的国家大有益处。
再比如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目前也是全球石油及其他液态燃料最大的净进口国。2014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占全球的43%,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消耗国和进口国,煤炭消耗量约占全球的一半。天然气的使用也在快速发展,中国有着巨大的页岩气储量,总量超过美国,不过技术上开采难度更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扩张,未来几十年的能源消耗还会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到2025年将会占到全球的近四分之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需要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确保国家增长在经济上和环境上的可持续性。
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对于改善能源使用效率的作用已经显现,它显著减少了飞机和内燃机车的燃油消耗,也极大提升了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效率。这有助于让中国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降低污染水平。通用电气研发出的数字解决方案,可以让风电场的风机相互“交谈”,从而以协调的方式对风力、风向的变化作出反应。像团队一样工作,能提高整个风电场的年发电量。这些解决方案,能够使可再生能源更大地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
能源领域的数字革命并非局限于发电,还必将会转变整个能源价值链。分布式发电和蓄电领域的技术革新,会为整个系统带来更大的灵活性。智能电表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实现成本效益更高的能源消耗。数字化武装的智能电网连接发电站和用电者,使效能最大化。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智能电网领域最大的投资国;中国还将继续投资,获取更大的收益。
当传统的灯泡替换成装有电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无线传输装置的LED灯,工业互联网技术将照明系统转化为智能城市的神经系统。路灯可以实时监控路况,帮助减少拥堵;可以收集天气和污染数据,帮助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试想一下,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将对改善生活质量有多么巨大的帮助。中国的城市化进展迅猛,建设步伐相当于每年新增2.5个芝加哥。随着城市化的持续,这些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史无前例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正处在关键的转折点。中国的工业领域需要快速升级技术内核和精度,才能持续地提升生活水准,跨越当前中等收入的门槛。完成这一转变的国家少之又少,且没有一国的规模与中国相当。要应对这个挑战,中国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不愿意看到它沦为一个达标评比的工具,希望它能在引导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能源六位一体的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县域科学发展需要度量的不仅是科学发展,而且有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本身也有基于不同学科理论的科学发展问题,这一点好像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按照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才能保持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发展还有一个科学分工和规模经济的问题。没有规模经济和因地制宜的科学分工,管理成本就会增加,土地的生产潜力就无法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就没有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用一般发展的数字来代替科学发展的指标,即不能用发展的绝对数字来度量科学发展,一定要用诸种发展之间的相关比率这种相对数字来度量科学发展。比如,一般的GDP不能度量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程度,因为科学发展与GDP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只能用科技GDP、绿色GDP和能源GDP这些相对数字作指标,才能量度出县域发展的科学程度。
从能源这一热门话题说起,阐述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悉听工业化融合信息化的足音。以水口发电公司为例,回顾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展望数字化水电厂创新之路。
1能源、新能源、绿色能源
当前,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报载:全球协力向绿色能源领域进发。诸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洪堡湾即将兴建全美首个大型海浪发电站;苏格兰计划开发潮汐发电为数据中心供电;以色列开发高效低价碟式太阳能系统;韩国建设最大生物气体发电设施;而英国宣布新建燃煤电厂须“填埋二氧化碳”。基于全球能源短缺及人类对环保的渴望,各国政府对绿色电力的开发给予大规模的投资支持,科学家们更是绞尽脑汁,设想了许多非同寻常的发电招数。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的第二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比世界水平低10个百分点。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近35000亿千瓦时,输电、配电和用户端损耗约9%,每年线路损耗约3000亿千瓦时,折合1.5亿吨原煤,相当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3000亿元的电源投资和3000亿元的电网投资。实现电网信息化之后,每年在输、配、用电等环节即可节约5%-10%的电力资源,节省价值近2000亿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我国也启动了多项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如: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系统,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等项目。
新一轮能源产业革命的号角业已吹响,可持续能源已经进入产业化竞争阶段。其中,智能电网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技术支点。
2智能电网,蓄势待发
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通信等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智能化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是数字化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信息化家电和储能式混合动力交通工具。无疑,美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准备。
3美国的研究及实践
鉴于发展智能电网对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提升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国家已将其纳入国家能源战略,有的将其作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就安排了1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
欧美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形成强大的研究群体。美国主要关注电力网络基础架构的升级更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系统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奥巴马总统复苏经济的计划有6方面重点,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和下一代宽带网等,都贯穿一条思路:以信息化投入带动当前紧迫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复苏,同时又着眼于长远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仅就能源利用而言,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是开源节流的两方面。据估计,现代化的数字电网将使美国能耗降低1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并节省800亿美元新建电厂的费用。《纽约时报》刊文称,有研究结果表明:仅使用数字工具设定居家温度及融入价格信息,能源消耗每年可缩减15%。根据建筑节能原理测算,只需要1/4的能量,就能达到现在的舒适程度,而且自然环境会变得更好。可以说,“能源效率和能源节约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智能电网技术将更好地管理、节约和监控能源使用。”
3.1中国的步伐举足轻重
随着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智能电网也将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我国智能电网由IT和特高压输电“双剑合壁”而成。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智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主要依靠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目前,我国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能力和调度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络格局,以SG186工程为代表的国家电网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引入特高压输电后,电网控制中心需要专门技术进行安全和经济目标的协调:需要更长时间来优化经济目标,还需要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安全约束目标。随着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为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就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多计算机组成集群、更智能的多技术来实现。
3.2智能电网对数字化等高科技的应用
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整合已成趋势,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将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资源,从而为电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内在动力。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类电源和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电网与客户增值服务水平。
电力行业需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坚强智能电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坚强智能电网目标宏大,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能电网的探索之路上,中国的步伐举足轻重。
4江河之上,璀璨明珠
水,最古老的能源之一,也是最早用来发电的能源之一。水电是最具规模发展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给、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水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水能资源得天独厚,总量居世界第一;从2004年起水电装机容量就雄居世界首位。那奔腾不息的江河世世代代造福人类,而耸立在江河上的大坝犹如一座座丰碑,铭记中国水电建设的辉煌。
5.电力信息化
电力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电力工业的生产过程、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经营和服务方式等进行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建设信息网络、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改造生产工艺和提升电力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改进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领导决策能力,降低企业经营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推动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和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使企业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建立“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
电力信息化建设分为战略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生产经营层等三个层次。
⑴企业战略决策层。
首先是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使之服务于和服从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路线图,奖励企业信息化的完整体系。从企业发展方向和改革走向以及企业管理模型的变化,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并根据企业决策的需要建立企业决策分析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为领导集团决策服务。
⑵业务职能管理层。
主要涉及电力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模型的优化,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当前,电力企业重在建设企业级一体化平台上的企业门户系统、数据中心、协同办公环境下的MIS、OA系统建设,以企业经济运行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企业资产管理(EAM)等项目建设。
⑶生产经营操作层。
主要是解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程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电力生产、经营的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水口水电厂为例,该层次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机组状态监测系统、“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和远程监控,以及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等系统。管控一体化,生产实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动态管理。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必须继续拓展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优化管理流程,调动生产、管理两大信息资源,以各层次的可视化展现促进信息的互通与利用,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企业的高效配合与协作,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
关键词:矿山;数字化应用;矿山测量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大刺激了我国能源开采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开遍存在开采技术落后、开采设备老化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仅导致开采效率落后,而且还容易引发意外事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新和维护开采设备、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开采业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测量已经渐渐的在我国的矿山和矿区的测量工作中发展起来。
一、概况
数字矿山是我国在矿山测量中数字化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什么是数字化矿山,所谓数字化矿山是指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传输、数据搜集和存储、分析系统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矿山开采和生产的三维尺度范围之内,对企业的开采、生产和运行过程中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及时化、数字化、统一化和合理化的控制和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矿山科学发展规划、矿山安全生产、矿山现代化管理、矿山合理化经营等内容的应用系统。数字矿山概念中,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管理流程通过数字化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资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这使得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重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也适应了市场的竞争环境,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在企业的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生产信息的检测、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决策等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构建数字矿山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矿山的测量工作,建立建全矿山周围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合理应用系统。企业要想实现矿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必须要做好矿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道路、各种生活设施、教育设施等建设,而随之而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比如高速公路、楼房建筑以及工程的各种测量等也同样重要。矿山企业只有科学、合理的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矿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数字矿山的特点和组成
从数字矿山的基本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数字矿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系统,它具备了多种功能特性:数字矿山是以企业的内部网络作为“道路”;将采矿、现实模拟、科学计算与智能化作为“工具”;把采矿过程中的专业数据和应用模型作为“载体”;以真实的三维地学模拟和采矿资料作“包装”,以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矿业开采数据和系统更新做“保障”;以矿山为“调度”。数字矿山通过将这些环节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整合,从而实现矿也开采过程中,信息及时化、自动化和矿山开采的高效率。最终实现整个开采和生产过程,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实现矿业开采和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数字矿山系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信息采集系统、调度系统、、功能系统、包装系统、核心系统。这个五个系统,在矿山生产和开采的运营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信息采集系统
所谓信息采集系统,是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将信息资料和具体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存储起来。信息采集系统又可划分成为几个小系统,比如说对矿山的测量、勘察、传输和记录这几个信息采集子系统。这个环节中,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信息资料数据的数字化。
(2)调度系统
这里所指的调度系统是通过拓展建设和维护、绘图与传输等一些基本功能,实现对信息数据访问的控制,做好开放端口和生产调度的协调工作,加强管理。
(3)功能系统
功能系统作为数字矿山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负责为数字矿山系统提高各种专业虚拟和分析研究功能,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研究和整理,为数字矿山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4)包装系统
在数字化矿山系统中,包装系统主要是为其提供专业的模型工具,并做好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矿山资料数据和信息资料的筛选功能
(5)核心系统
核心系统主要是在数字化矿山系统中,实现对信息资料数据和各种模具的统一化管理。为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正确决策分析和理论依据。
信息资料数据作为数字矿山系统中的核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矿山息息相关的地理空间环境数据仓库和以及属性数据仓库是数字矿山系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建立相关的模具仓库,对矿业的开采、生产、和发展等提供相关的应用模型。比如冒顶预计、冒顶计算、顶板脱离计算、开采陷落计算、水位量设计、甲烷聚集模型等内容。数据仓库中所存储的所有资料数据和模具仓库中所存放的所有矿业模型。就是通过被各种“工具”在数字矿山的“道路”上,输送的数字“载体”。所以,在实现矿山测量的数字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地理环境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划分应用系统。
三、研究与应用
在构建数字矿山的过程中,要做好矿山的测量工作,除了要完成平常的开矿、采矿以及日常生产中的任务之外,还应做好其他辅助设施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矿山开采图的数字化、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矿区周边环境的防治与治理、生产环境的三维动态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地位系统的整合与应用、矿山开采环境的监控与管理、开采环境的定时监测等内容。
矿山开采图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自动成图是在构建数学矿山的过程中,完成搜集矿山周围的地理信息资料和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专业设备和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和整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数字矿山的建设成本。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机的整理和组合,在使用地理空间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专业的矿山地学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要特别重视各种企业模式的辨别和专业人员系统理论。
在矿山开采环境的防治和综合治理这个环节中,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矿山事故区域的综合治理和周边环境评价、矿区周边的土地规划和区域管理等内容,也包括了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先进高科技手段的内容。在开采过程中,矿山的整体空间是随着时间和开采的进度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通过目前已有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在对矿山开采环境的地理空间和时间综合三维数据模型的分析研究之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
总结: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视对矿山、矿区等能源开发地的测量和开采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国外先进的测量和开采技术,做好开采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工作。而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矿山测量也不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矿山测量过程中,实现数字化测量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矿山测量中的数字化应用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洲,李小林,刘碧松.地理信息系统地址编码技术标准化研究[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7(05)
[2] 蔡诚,王龙昌,张文涛.简析如何提高矿山测量工作的准确性[J], 山东煤炭科技,2011(04)
[3] 马健.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 2010(03)
[4] 莫焕东.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
关键词 :电力系统;电压测量仪;应用;
一、电力系统
(一)电力的发展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 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电力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之处。现如今,我们已经离不开电力业。
(二)电力系统的概述
电力系统是指通过电力网连接在一起的发电厂,变、配电站以及用户电气设备的总体称为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包括:发电机、变压器,高、低压架空线路配电装置以及各种电力、电热、照明等用电设备。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分为发电环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对于电力系统的特点,主要是担负生产、分配电能的,电能的生产,供给、分配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电力系统的生产必须保证连续性和平衡性。就是说,在电力的供、需过程中,要求始终保持功率的平衡,始终保证不间断的供电。电力系统的生产要具有先进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电力生产应该先行,没有充分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电力系统的集成统一调度使得供、用电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电力系统的要求
1.供电可靠性。用户要求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可靠性,特别是连续供电,用户要求电力系统能在任何时间内都能满足用户用电的需要,即便在电力系统中局部出现故障情况,仍不能对某些重要用户的供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满足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要求电力系统至少具备10%-15%的备用容量。
2.保证合格的电能质量。供电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和生产的正常运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供电的电压、频率以及不间断地供电,哪一方面达不到标准都会对用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求电力系统应确保对用户供电的电能质量。
3.要求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合理地运行。电力系统应该安全、经济、合理地供电,这同时也是供、用电双方要求达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供、用电双方共同加强运行管理,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求用户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提供必要的方便条件。
4.电力系统电力网运行调度的灵活性。对于一个庞大的电力系统和电力网,必须做到运行方式灵活、调度管理先进。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只有灵活的调度,才能解决系统局部故障时,检修的及时,达到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和合理地运行。
二、电压测量仪
(一)电压测量仪的概述
电压测量是电子电路测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集总参数的电路里,表征电信号能量的三个基本参量是电压、电流和功率。但从测量的观点来看,测量的主要参量是电压,因为在标准电阻两端若测量出电压值,那么就可通过计算求得电流或功率。此外,由于测量电压较为方便,诸如失真度、调制度等电压的派生量通常也通过测量电压获得其量值,有时对于温度、压力等非电量也都常被转化为电压进行测量。因此,电压测量是其他许多电参量测量的基础,而电压测量仪器则是电子测量仪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在电气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电压测量仪的分类
1.模拟电压表。模拟电压表常以磁电式电流表作指示器显示测量结果,其测量准确度和分辨力不及数字电压表,但其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频率范围宽等优点。模拟电压表按工作频率分类,可以分为超低频、低频、视频、高频、或射频和超高频电压表。按测量电压级别可以分为电压表和毫伏表,按电压测量准确度等级分类分为九个等级。如果按刻度分,可以分为:线性刻度、对数刻度、指数刻度和飞线性刻度。
2.数字电压表。数字电压表采用数字形式输出、直观显示测量结果,除具有测量准确度高、速度快、输入抗阻大,过载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和分辨力高等优点外,还便于和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组成自动测试仪器和系统。数字电压表一般按功能分为直流数字电压表和交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压表按转换器的转换方式可分为比较型、积分型和复合型直流数字电压表。交流数字电压表按变换原理可分为峰值型、平均值型和有效值型交流数字电压表。
三、应用的意义
电力能源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电力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更好地完善我国发电业的输出工作。电力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有效配合。在电力系统中,电压测量仪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电能平衡的测量电压测量仪对其作用相当重要,有电压测量仪的存在可以减少电网中的电压损耗,使用电使用户安全用电。电压测量仪是电力发展业的重要仪器。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仪器。
参考文献:
[1]陆逸荣.电子测量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zy1979101”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区发改经信局贯彻落实《江干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相关工作要求,严格对照工作任务及责任清单,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工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实效,现将有关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1、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展绿色设计企业培育,逐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今年区发改经信局对万事利集团申报的“丝绸围巾”绿色设计产品进行了现场复核,并出具了核查意见。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绿色工厂,经省经信厅认定,奥的斯机电电梯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绿色工厂”,并被列入“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
2、清洁生产审核情况。今年我区清洁生产审核目标任务为1家,经过街道摸排,我区上报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家,为浙江杭钻机械有限公司,已经帮助企业对接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根据市经信局要求,明年3月底之前上报评估审核结果。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循环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园区。今年以来我区积极开展小微园区数字化、绿色化建设。西子智慧产业园11月荣获“浙江省四星级小微企业园”。
二、工作总结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出台江干区“新制造业计划”实施意见,加强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培育,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1-11月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6.6%、30.3%、85.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1-9月,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7.8%。全区实现数字经济营收81.7亿元,同比增长13.6%。线上消费、新零售配送、线上家居设计、云计算等新经济新业态逆势发展。
(二)有效开展光伏发电项目验收。组织专家对我区浙宝电气、聚太新能源等5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小组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走访勘察,统一召开验收会议,验收专家对每个项目查看了企业验收材料并出具了整改意见和项目验收意见,相关企业第一时间落实整改方案并出具了整改报告。组织开展杭州市光伏发电政策兑现项目补报工作,指导企业填写申报材料并做好光伏补贴 “亲情在线”申领工作。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各个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煤矿测量是保证煤炭能源供给中的重要一环,占据着重要位置。细致来讲,已经关系到煤炭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本文主要探讨煤矿测量技术将来的发展。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的生活也无声无息地变化着。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决定了人们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而在能源中,首当其冲的要属煤炭,因此煤炭又被称作黑金。在煤炭开采和加工的整个过程中,测量技术与煤矿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也与时俱进得到不断更新换代。现阶段一些过时的勘测技术已经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自然得到淘汰。所以根据淘汰的老技术所暴露出的不足,没看测量技术可以自行创新发展,文章正是对这一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
1过去普遍使用的测量技术
在我国,最普遍使用的测量技术工具就是数字水准仪。最初这一工具的诞生目的是代替人工读数这一行为。它的工作原理是融合激光束与水准仪两者的工作原理,将激光束引导进入到望远镜内,以此来校准方向而射出水平方向的激光束。望远镜前段装置配备一块金属片(又叫波带板),金属片利用激光的单色特性和相干性,经过望远镜在固定范围内调整焦距(通常在波带板规定的范围),继而得到清晰精确的十字星光斑。校准仪就是通过这个光斑来找准目标进行测量。另外,在水准标尺上还配备有前后两个位置的光电接受靶,该靶可以进行自动跟踪,综合这些功能的水准仪就是一个合格的水准测量工具。
2 ATR提高煤矿测量精度的工作原理
ATR指的是目标识别技术,是煤炭测量行为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这一技术的精确程度可以说是令人咋舌,将ATR技术运用到测量中,可以全面提升煤矿测量的精度与准度。ATR的操作方式与以往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它是一项需要复杂操作的技术,告别了过去单一操作的测量技术,且已经告别人力手动操持,全面实现了自动化。ATR的适用范围可远可近,甚至可以应用级载程序来进行规范控制操作,且对天气没有任何要求,既可以在阳光明媚的白昼,也可以在没有一丝光亮的漆黑环境。甚至许多井下作业也经常用到ATR技术。而ATR最令人瞩目的要属于它和全站仪相结合带来的好处。通过两者相结合,使全站仪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站仪还因此得到了“测量机器人”的称号。现阶段全站仪的主要用途一般在较高的煤层、变形监测以及工程测量中得到发挥。在恶劣环境下,全站仪也能实现三维监测,且精准到二等水平。
3 GPS在煤矿工业中的使用
GPS全称全球定位系统,是一项被广泛用于军事、能源以及生活中的技术服务。当前普遍的智能手机都装有GPS定位系统芯片。这是GPS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结果。在煤炭测量过程中也可以很好使用GPS。且由于GPS定位精准度远高于同类技术(比如电磁波),在实践中经常被使用在300米到500米的工程中。GPS还能提供3D坐标,可以同时测定目的地的三维坐标,这相比过去大地测量法是一个不小的进步。GPS测量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优势,那就是在动态定位中测量时间相对较短,以15km基准站为例,GPS测量只需用到2到3秒。和ATR一样,GPS也对天气气候要求不高,为技术工人全天候工作服务提供了条件。
4 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也就是遥感器对具备反射性和散射性的物质。遥感技术的使用要求目标必须是远距离的且在不能接触的条件下。在接收到反射波后还要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处理。因而遥感技术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主动遥感,第二类是被动遥感。在实际测量工作中,遥感测绘技术主要是运用到矿区土壤的分析和植被光谱的测绘,偶尔也做探究低下开采区域生态情况的用途。学术上来说,遥感在测绘中远不止以上描述的三种类型,还经常运用于其他学科领域中,比如地表沉陷的影响和程度方面的检测,再比如对低下存水情况的检测。
5 数字测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电子全站仪、GPS-RTK技术等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地形测量向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测图技术应运而生。数字测图与图解法测图相比,以其特有的高自动化、全数字、高精度的显著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测图也是现今煤矿测量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数字测图全称是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简称DSM。该系统是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地图是以纸张、布或其他可见真实大小的物体为载体的,地图内容是绘制或印制在这些载体上。而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数字地图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大于普通地图。之所以数字测图技术能被广泛应用在煤矿技术中,是因为数字测图技术本身带来了很大便利,操作容易,要求低。确切地说,它只需对地图内容任意组合就可以形成一幅新的地图。数字测图技术还允许进行修改,如此一来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绘图时间,在空间技术上提供了先进的服务,比如与航空照片或者微型图像进行组合变形。如地图上等高线表示地貌形态,但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利用数字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直观立体地表现地貌形态。这是普通地形图不可能达到的表现效果。凡是可以采集到相关数据的地方,都可以为数字测图技术提供渠道和手段。通过数字测图技术,可以建构数字煤矿。而数据的来源分别是三位激光仪,全站仪和3G技术。数字煤矿是当今发达国家在能源领域领先的秘密武器。
结语
煤矿测量中,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就煤矿的特性对测量技术进行创新发展。文章讲述了传统测量技术的问题,以及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再重点论述现阶段一些先进测量技术的优势(ATR,GPS,遥感技术等),并对这些优势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参考文献
[1] 郭颂清.浅谈CSR冷却储存环工程施工中测量技术的应用[J]. 甘肃科技纵横. 2007(04)
[2] 《群时延测量技术学习班》将于11月在成都举办[J]. 电讯技术. 1990(05)
[3] 李晓萍,邬应忠,赵建双.浅析大比例尺数字化成图[J]. 山西建筑. 2008(04)
[4] 肖兴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的方法普及[J]. 今传媒. 2010(10)
可以说,工业革命是一部技术经济递进史。美国经济学家里夫金基于减少生产成本考虑认为,工业革命是能源的革命: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能源互联网;而《经济学人》则认为,工业革命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命:手工—机械生产—工业流水线—数字化制造。
编织能源互联网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将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然后,他们可以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并用绿色电力为自己的楼房、机器和汽车供电。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里夫金说,观察历史会发现,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离不开两大因素:一是能源革命,二是通信革命。“历史上重大的能源革命与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总是同时发生。19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煤炭能源的利用令廉价报纸的大量印刷和流通成为可能。这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提高了民众的受教育比例,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电力的使用与电话、广播和电视又发生了一次交汇,从那时起我们步入消费社会。”
眼下,我们看到原油生产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油价高涨,成本越来越高,通胀日趋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场新能源革命。而在上世纪90年代,通信领域出现了过去25年里最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促使我们将新能源与互联网革命联系在一起。
他指出,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能源,而地球上的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都可以加以利用。但是如果这些新的可再生能源仍延续石油和天然气的传统集中化分配模式,无法满足整个世界的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每座大楼、每座房屋都将变成能源生产的来源,因此需要一个通信网络来分配这些能源。互联网的本质是合作,可以为这一可能性提供支持。
如历史上任何其他的通信、能源基础设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这包括: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发展插电式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如果说,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塑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自上而下的结构,那么,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绿色科技正逐渐打破这一传统,使社会向合作和分散关系发展。里夫金勾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远景是:当上述五个支柱相互关联时,便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经济枢纽系统,它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创造数以万计的商业和就业机会。换句话说,这五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树立了一个新经济的范例,它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迎接数字化制造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工业革命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命。比如,始于18世纪晚期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纺织工业机械化为标志。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机器自动化生产取代手工制作的变革传遍整个世界。此前,在家庭作坊里以手工完成的工作,改在工厂里就可完成。当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因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
发生在20世纪早期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流水作业线的发明为标志,福特利用这一技术开启了大批量生产的时代。此时,中国还没封建统治,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
现在,第三次大变革的脚步正渐渐临近。得益于新材料的应用以及诸如3D打印、易用机器人和网络协作生产服务等全新工序,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划算,生产也更灵活,直接从事生产的操作工人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
的确,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其只是经济走向繁荣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目前,全球经济正笼罩在持续低迷的阴霾之下,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经济走出危机必须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二是,出现重大的制度变革。
“技术变革可以催化制度变迁,但制度本身,也是一种超越技术的‘超级技术’。”这个具有哲学色彩的论断,出自新锐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江知岩。在他看来,比单纯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制度创新的管理创新”,无论微观经济视角的企业管理,还是宏观经济视角的公共管理,都需要制度意义上永不停息地创新。
通常来说,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样,管理创新这个词往往用于企业内部,而公共管理领域则习惯用体制机制创新。但显然,江知岩正在将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从学理上打通,并试图找到一条路径,通过主动的“管理创新”将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联接起来,促其互动,尤其是为技术变革推动由微观向宏观的制度变迁充当加速器。
如今,微妙而重大的技术融合,引爆管理创新。谈起创新与变革,最近媒体热炒、业界热议、政府力推的话题,非“第三次工业革命”莫属。尽管对究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抑或第六次科技革命目前尚无定论,而且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本质的认识上,里夫金与《经济学人》也有分歧——前者是基于减少生产成本考虑认为需要编织“能源互联网”,而后者则基于生产方式变革提出了“智能化制造”。
面对江河日下的全球经济,在决策者尚未发现更好的良策之时,我们只能姑且“宁可信其有”。正如里夫金所言,“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可以铲除社会病毒的灵丹妙药,也不是能带我们进入极乐世界的鸦片,它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它是一个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的实用经济计划。”而且,江知岩所谓“超越技术的‘超级技术’”料将在此倒逼之下有所进步。
谁将成为引领者?
诚如我们所知,发生在18世纪晚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英国的崛起;发生在20世纪早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美国、德国的制造业繁荣;那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谁将受益?这项革命成果恐非单个国家(经济体)所能独享,尽管大家希望成为引领者。
依据能源互联网的路径,里夫金坚定地认为,欧盟或最有潜力成为领军者。“欧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验区。根据欧盟的计划,到2020年欧洲获得的电力中将有2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在德国,这场革命已经开始发生。德国已经确立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其能源总需求的35%。”如今,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德国大、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态度已经达成一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洲际经济和政治联盟将加速形成,作为样本的欧盟不会因为当前的债务危机和紧缩困局放慢脚步。”
在里夫金看来,世界上其他地区也在追随欧盟的脚步,“亚洲未来有可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尽管他还是更看好欧洲,但并没有保持绝对的肯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欧洲比美国、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走得更远。尽管商界、政界、公民都逐渐对欧洲的新道路产生兴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准备好或已经踏上征途。不过至少人们已经有了意向,变革正在酝酿。当然,谁都不能保证欧盟会坚定方向,很可能变革最终不能推行或是退回原点。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不能确定哪个国家将会站在机遇之门前,带领世界进入新纪元。”
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则倾向认为,美国不容小觑,因为美国对重夺制造优势有更大的欲望。她指出,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美国正借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的契机,试图引领全球产业分工新的布局。
20世纪初以来,美国曾经长期占有世界制造业的最大份额,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产外包成为大趋势,美国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受此影响,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日趋下降,从而丧失了百年来世界制造业产值头号大国的地位。
在张茉楠看来,重夺美国竞争优势,重振制造业就成为美国长期战略的“轴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塑美国新的竞争优势。但美国所提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对以往传统工业化的扬弃,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为此,美国不惜重金确保这一竞争优势的实现。虽然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3%左右。2012年财政年度美国再次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以尽快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
目前,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还有没有机会?无视中国目前两大既有比较优势:综合成本较低与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外媒充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终结“中国崛起”的论调。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不敢苟同。但他在与同事王忠宏共同执笔的《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一文中指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期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之一:在中国竞争优势亟待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素将加大调整的压力和难度,数字化制造将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已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数字化制造的影响有可能加速削弱中国的既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劳动,数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品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提高,这些非物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差异。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提供个性化产品,因此对那些贴近市场最终需求的产业影响较大,而中国许多产业是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消费品,其受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要大于其它国家。此外,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可能像传统产业一样出现新一轮大规模跨国间产业转移,面临的贸易和知识产权纠纷更加多发。
挑战之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中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数字化制造将使得某些行业(特别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规模经济变得不明显,个性化定制、分散生产成为新特点。为更贴近市场,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企业会更多选择在消费地进行本地化制造,从而,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生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产业分工体系有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延续产业链分工,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领域;另一是靠近市场需求的就地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资料领域。后一种趋势将使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对地区产业格局逐步产生深刻影响。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一方面,外资企业将更加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更加贴近消费需求,会加大在中国设立研发、设计等机构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外资企业考虑贴近消费者、规避市场风险、享受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以及中国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将已在中国的部分外资回流到发达国家。此外,也促使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更多地采取在国外投资设立生产企业的方式。
挑战之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合作、分散、开放的特征,提出了体制机制适应性的新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扁平化结构、分散合作式商业模式更为普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
这些变化对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多,不利于创新的行政性审批多,缺乏针对性的集中决策多;此外,在信息和能源等领域市场垄断、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仍不完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大力度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以技术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进一步凸显了市场规模、需求多样性的重要性,内需扩大还将提高中国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就此意义上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不会终结中国的崛起,如果把握住机会反而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机遇,但近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我们怎么办?
有评论指出,“对科技大趋势的研判,是国家发展和当下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迷状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如不能锁定正确的方向,而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关痛痒华而不实的项目上,必将丧失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目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这7个领域,作为未来工业革命的重点方向,不可谓不全面,但恐怕还应从中选取更精准的突破口,下大力气、投大资金,真正干出点名堂来。”
那么,中国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冯飞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议:第一,从其引发全球性结构大调整的高度,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研究,强化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因行业间利润失衡造成对实体经济的侵蚀,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升级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聚焦重要产业、重点技术,对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等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在一些经济、科技基础发达地区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原始创新,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数字化制造意味着技能劳动力、科研设施、专门技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日益重要。需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形成一大批可熟练驾驭数字制造设备的技术工人队伍,改革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技术人才培育机构,政府应对社会培育机构购置数字制造设备等给予财政补贴,营造全社会尊重产业技术工人的氛围。
第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市场准入制度为突破口,加快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大幅度减少前置性行政审批事项,促进平等进入、公平竞争,鼓励创新、创业,强化反垄断执法,深化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关人士认为,当前出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端倪,但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逐步深刻的影响,对其认识也是一个动态深化的过程。但由于其蕴含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将有可能对不同国家的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应给以高度重视和动态跟踪。
更有专家发现,目前中国的工业数字化生产还没有见到雏形,但制造业领域对最新一次工业革命可能掀起变革的危机感已经开始了。在微观层面,诸多企业家已经感到革命来袭的紧迫性,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就是其中之一。张瑞敏直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化制造会大大降低产品成本,中国规模化生产、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随着消失。
看来,中国企业更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张瑞敏相信,至少在目前,全世界所有企业的生死存亡都取决于书中所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果跟不上或者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抛弃,”张瑞敏对媒体说:“我觉得可能不是‘危’的问题,那是万劫不复。”
他希望他的下属们都和他一样,但事与愿违。毕竟,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似乎与企业的命运还相去甚远,因此,有人认为对包括里夫金和《经济学人》在内的言论的不必太过当真,甚至有媒体发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忽悠谁”的评论文章。
1 我国目前两个电气化指标的计算和国际对比
我国电力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字计算,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电力在一次能源和终端消费中的比重 年份 发电用煤占煤炭产量的比重(%) 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1980 17.98 20.60 4.81 1981 18.13 21.18 6.14 1982 18.25 21.33 6.24 1983 18.28 21.29 6.30 1984 18.78 21.16 6.30 1985 19.14 21.32 6.37 1986 20.65 22.13 6.63 1987 21.33 22.79 6.85 1988 22.38 23.27 7.01 1989 24.24 23.45 7.21 1990 25.13 24.68 7.55 1991 26.67 25.46 7.86 1992 28.68 26.67 8.32 1993 31.48 28.74 8.60 1994 32.32 28.84 9.12 1995 33.15 29.58 9.18 1996 34.78 30.76 9.25 1997 38.86 32.76 9.30 1998 42.12 34.69 9.35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与世界一些工业国家比较,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水平很低,但是电气化程度的两项指标却比较接近,这些数字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外国民经济电气化程度比较
国别
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人均发电量(kwh/年)
1986年
2000年预计
1986年
2000年预计
1986年
2000年预计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澳大利亚
瑞典
挪威
西班牙
希腊
土尔其
22.13
33.9
40.1
34.8
40.6
29.4
29.2
45.6
38.8
57.2
54.2
37.9
38.9
22.9
36.00
40.70
45.3
41.4
50.6
35.8
40.4
48.4
43.0
58.4
58.7
41.6
45.5
38.7
6.63
15.3
20.3
15.2
16.6
14.9
14.4
21.7
16.6
28.9
42.9
18.1
16.4
8.0
10.0
19.0
23.6
18.4
22.2
17.0
19.7
25.3
20.1
30.4
43.3
19.1
18.8
16.3
418
10926
5568
6685
6550
5305
3361
18246
7940
16559
23310
3339
2828
781
950
14335
7252
8190
8897
6184
5488
22706
9958
16780
30116
4596
4794
2723
注:(1)中国2000年数字系估计,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1998年34.69%,2000年估计为36.00%;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1998年为9.35%,2000年估计为10.0%,人均发电量1998年为927.6千瓦时,2000年估计为950千瓦时。(2)国外数字系《IEA煤炭情报》OECD,巴黎,1988。
为了弄清我国两项电气化指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先按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能源数据进行计算。从这个计算中,我们可以发现统计数据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燃气)加上水电、核电等商品能源的消费总量,未包括农村可再生能源(薪柴、秸杆等);
2.能源损失量中,加工转换损失量未包括电能、热能转换中的能源损失量,也未包括能源企业自身消耗的能源;
3.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等于能源消费总量减去能源损失量得出,由于这两项指标计算不全,因此终端能源消费总量计算也不准确;
4.电力消费量基本与电力可供量相等,在计算电力终端消费量时,只扣除了输配电损失,未扣除厂用电量,而且输配电损失量的计算也不完全。
由于以上统计数字的影响,我国电气化指标的数据均偏大,但部分数字与电力部门计算的数字略有出入,其中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偏小较多,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部分年份相同,个别年份有差另。计算得出的数字见表3。
2 关于我国两个电气化指标的修正意见
国际上采用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作为衡量电气化程度的指标,而不采用其他的能源和电力绝对量的消费指标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源和电力的绝对消费量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气候条件有非常大的关系,工业特别是耗能、耗电大的工业占比重大,一、三产业比重很小的国家,能源和电力的消耗量必然大;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比重大,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大的国家,能源和电力的消耗量必然小,气候条件恶劣,如天气特别寒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电力用于采暖和热水供应,或者天气特别炎热,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电力用于制冷空调,能源和电力的消耗也大,而处于温带地区的国家对暖通空调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能源和电力的需要必然小,所以用电力的绝对消耗量的大小来比较世界各国的电气化程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表2所列出的数字可以看到,1986年美国人均发电量为10926干瓦时,日本和法国分别为5568千瓦时和6550千瓦时,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则美国的电气化程度比日本和法国高得多;用两个电气化指标来看,1986年美国的两项指标分别为33.9%和15.3%; 日本为40.1%和20.3%;法国为40.6%和16.6%,则日本和法国的电气化程度比美国要高得多。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不使用薪柴、秸杆等可再生能源,有些国家即使使用生物质能,也都要把它转换成商品能源(电力、热能或燃气)来加以利用,也就是说工业发达国家的能源供应业已全部商品化;而我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大量使用薪柴、桔杆等非商品能源。因此,工业发达国家统计商品能源的总消费是全部能源,而我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果只统计商品能源就不是全部能源,应当加上薪柴和秸杆。
表3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统计数据计算两个电气化指标 项目
单位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一、能源
(一)能源消费总量
(二)能源损失量
1、加工转换损失量
其中 炼焦
炼油
2、其他损失
(三)终端能源消费总量
(四)发电消耗能源量
(五)考虑水电、核电发电消耗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60275
2767
1358
645
113
1409
57508
9686
12017
76682
3096
1491
572
110
1605
73586
12346
15930
98703
4414
2264
905
326
2150
94789
18944
23769
131176
6923
3634
3289
124252
30292
37771
138948
6217
2903
919
549
2314
132731
32748
40280
138173
7587
3915
1297
626
3672
130585
34546
42336
二、电力
(一)电力可供量
(二)电力消费量
(三)输配电损失量
(四)电力终端消费量
(五)电力终端消费量折标准煤量
亿kwh
亿kwh
亿kwh
亿kwh
万tce
3006.3
3006.3
242.9
2763.4
3395.03
4117.6
4117.6
304.3
3813.3
4684.91
6230.4
6230.4
434.6
5795.8
7120.55
10023.4
10023.4
744.5
9278.9
11399.15
10764.3
10764.3
769.5
9994.8
12279.33
11273.6
11284.4
798.4
10486.0
12882.8
三、电气化指标
(一)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
(%)
19.94
5.90
20.77
6.37
24.07
7.51
28.79
9.17
28.99
9.25
30.64
9.86
注:(1)本表中的主要能源数据摘自1998、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主要电力数字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考虑水电、核电后的发电消耗能源系根据火力发电的比重推算.
(2)电力终端消费量折标准煤,每千瓦时电力按860千卡折算,标准煤发热量按7000千卡/千克计算。
终端能源消费量,采取能源总消费量减去能源损失得出,能源总消费量计算中的问题已如上述,能源损失量如何计算?这里涉及对终端能源消费的理解,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损失包括加工转换损失和其他损失,在加工转换损失中列出了炼焦、炼油的加工损失,未列出加工转换损失最大的发电、输电、配电的损失,从数字来看是漏列了。另外,能源生产企业自耗能源如何计算?能源生产企业自耗能源有两类:一类是生产耗能,如电力企业的厂用电和线路损失,应当计入;另一类是能源生产企业职工生活用能,属于终端消费不应计人。总之,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中能源损失量的统计数字偏小,是使终端能源消费量偏大的重要因素。
电力终端消费量,应当理解为扣除厂用电和输配电损失以后到达用户的用电量。但我国目前对于用电量有两种统计数字。一是发电量扣除厂用电量称为供电量,供电量再扣除输电和部分配电损失后称为用电量。以1998年数字为例,全国发电量为11576.97亿千瓦时,厂用电量为1070.22亿千瓦时,供电量为10506.75亿千瓦时,线损电量为671.17亿千瓦时,用电量为9835.58亿千瓦时。二是在按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用电量统计中,将厂用电量和线损电量作为制造业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用电计算,因此1998年全国用电量为11347.30亿千瓦时,两者相差1511.72亿千瓦时。在这两项统计中。厂用电量和线损电量数字差距也比较大,第一种统计中厂用电且为1070.22亿千瓦时,线损电量为671.17亿千瓦时,而第二种统计中,厂用电量为1464.68亿千瓦时,线损电量仅382.22亿千瓦时。实际上由于电力工业体制的关系,由于层层趸售和供电“中间层”的存在,线损电量严重偏低。这两种统计,第一种统计比较符合需要,由于厂用电量计算偏小,用电量数字仍属偏大。
为了使我国两项电气化指标接近实际状况,在缺乏统计资料的条件下,按以下情况赂作修正。
(1)在能源总消费量中,除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商品能源总消费量之外,增加非商品能源的消费量(即农村薪柴、秸杆的消费量),作为我国的一次能源总消费量。
(2)能源损失量中的加工转换损失量增加发电能源转换中的损失量,虽然这个能源损失量仍然偏小,由于其他转换损失难以估计,只好如此。
(3)用电量统计,除扣上述第一种办法计算外,再扣除层层趸售和“中间层”的线路损失,由于缺乏统计数字,暂按售电量的5%估列。
根据以上修正意见,计算得出的数字见表4、对比数字见表5。
表4 我国两个电气化指标的修正计算成果 项目
单位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一、能源
(一)商品能源总消费量
(二)非商品能源总消费量
(三)能源总消费量
(四)能源损失量
1.加工转换损失量
其中:炼 焦
炼 油
2.其他损失量
3.电力转换损失量
(五)终端能源消费总量
(六)火力发电消耗能源量
(七)发电消耗能源总量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60275
22900
83175
11847
1358
645
113
1409
9080
71328
9686
12017
76682
24600
10282
14960
1491
572
110
1605
11864
86321
12346
15930
98073
26300
125003
22434
2264
905
326
2150
18020
102569
18944
23769
131176
26662
157838
35608
3634
3289
28685
122230
30292
37771
138948
21957
160905
36773
2902
919
549
3314
30557
124132
32748
40280
138173
20000
158173
39676
3915
1297
626
3672
32089
118497
34546
42336
二、电力
(一)发电量
(二)厂供电量
(三)售电量
(四)“中间层”损失电量
(五)用电量
(六)电能终端消费量折标准煤量
亿kwh
亿kwh
亿kwh
亿kwh
亿kwh
万tce
3006.3
2812.09
2516.4
125.8
2390.6
2937.0
4106.9
3843.2
3483.5
174.2
3309.3
4065.7
6213.18
5357.82
4925.91
246.3
4679.6
5749.2
10069.48
8532.95
7784.4
389.2
7395.2
9085.5
10793.58
9107.03
8330.36
416.5
7913.9
9722.8
11342.04
9564.15
8770.87
439.0
8340.9
10247.4
三、电气化指标
(一)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
(%)
14.45
4.10
15.73
4.71
19.01
5.61
23.93
7.43
25.03
7.83
26.77
8.65
注:(1)商品能源总消费量,即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总量,未包括农村使用的非商品能源薪柴、秸杆等。
(2)非商品能源消费总量,这里只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和农村工业使用的薪柴、秸杆,未包括其他,如沼气、粪便等。资料来源是国家经贸委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司编“中国能源年评1997”、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中国节能1997”,农业部科教司能源处提供的数字,1985、1997年非商品能源消费量数字未估测。 (3)电力转换损失量,根据发电消耗能源总量减去电能终端消费量折标准煤得出o (4)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根据能源总消费量减去能源损失量得出。(5)火力发电消耗能源量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工业部电力部门的统计资料,但这个数字是计算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的燃煤消耗量,数字偏小。 (6)发电消耗能源总量,根据火力发电消耗能源量,考虑水电、核电按当年火力发电厂平均煤耗计算,是火电、水电、核电的总能源消耗量。 (7)发电量、厂供电量、售电量均根据电力部门的统计资料。 (8)“中间层”损失电量,此处暂按售电量的5%结算。 (9)电能终端消费量折标准煤,每千瓦时按860千卡计算,标准煤按7000千卡计算。
表5 我国电气化两个指标对比表 项目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电力部门统计 20.60 21.32 24.68 29.58 30.76 32.76 修正计算数字 14.45 15.73 19.01 23.93 25.03 26.77 差额 +6.15 +5.59 +5.67 +5.65 +5.73 +5.99 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电力部门统计 4.81 6.37 7.55 9.18 9.25 9.30 修正计算数字 4.10 4.71 5.61 7.43 7.89 8.65 差额 +0.71 +1.66 +1.94 +1.75 +1.42 +0.65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发电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估计偏大5-6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估计偏大0.6-2.0个百分点。
3 关于电气化指标计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气化程度的两个指标是表示一个国家电气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值得重视,要研究如何准确计算。
3.1 要了解国际组织和各国电气化程度两项指标的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使我国的电气化指标计算方法与国际接轨,具有可比性。
3.2 要改进我国的能源统计,包括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的统计,能源损失量的统计,厂用电量、线损电量和用电量的统计。
3.3 国家统计局应当研究和统计电气化指标。目前国家统计局的能源统计中没有电气化指标的统计,一直由原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负责统计,由于电力部门不了解能源统计的口径,难免计算出现差错,由国家统计局作为重要数据统计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