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

农村经济养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31 11:01: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经济养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经济养殖

篇1

——××县2003年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县位于云南省北部,是××西部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境内平均海拔在150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金沙江沿岸河谷热风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均气温17.8℃,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年均日照时数为2836.4小时。全县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辖六乡两镇,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3万人,含汉、彝、傣、回、傈僳等20种民族。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农作物、烤烟、经济林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全县拥有可养殖水面11050亩,其中库塘可养殖水面10150亩。有适宜养鱼稻田4万亩。2002年度,全县完成水产品产量386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7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

××县的稻田养鱼,已有千年历史,但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民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发展稻田养鱼,特别是九八年以来,通过工程化稻田养鱼科技的推广,使稻田养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将今年××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今年5月中旬,接到州下达的计划任务后,××县共实施稻田养鱼1.4万亩,其中工程化养殖计划推广实施500亩,实际实施完成稻田养鱼工程项目496亩。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好的永定和维的两个乡镇的六个村民小组、198户农户中实施,其中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旧村57户、175亩,小旱坝村委会下旧村28户60亩,永定镇良田村委会回窝村24户81亩,良田村委会良田村29户、60亩,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石腊村35户、60亩和夜可腊村委会大奋田村25户、60亩。工程项目形式采用塘田式,即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稻田中亩均开挖鱼坑面积10平方米,开挖深度1.0米,田埂高60公分,并开挖鱼沟,鱼沟宽深为“40×40公分”,共完成开挖土方4800立方米。至6月10日止,完成全部工程项目田块的鱼苗投放任务,共投放1.8—2.0寸鱼苗49.6万尾。经过80至90天左右时间的管理饲养,至8月20日开始有农户捕鱼进入市场。验收工作从8月20日开始,至9月8日结束,全部工程项目以实测方式完成。经验收,实施工程项目面积496亩,实测面积496亩,共投喂饲料32.03吨,验收实测鱼产量25.68吨,单产在90公斤以上的有5户、13亩,80至89公斤的有17户、55亩,70至79公斤的有29户、85亩,60至69公斤的有23户、67亩,50至59公斤的有14户、39亩。由于7至8月份××县境内普遍干旱少雨,使得稻田养鱼受到严重干旱,工程化项目受灾面积230亩,损失鱼产量9.78吨。在未受灾的266亩面积中,验收实施产量18.76吨,最高单产96公斤,最低单产19.3公斤(未投喂饵料),平均单产70.53公斤。另外,经农科部门测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稻谷产量共增产16236公斤,最低增产每亩31公斤,最高增产每亩达63公斤,平均每亩增产稻谷为41公斤。

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效益分析。

××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中,共产鱼25.68吨,增产稻谷16236公斤,按市场价格鲜鱼每公斤10.00元、稻谷每公斤1.00元计算,产值为27.3万元,其中鱼产值25.68万元。未受灾害的266亩中,共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平均亩产70.53公斤,最大个体尾重600克,最小个体尾重26克,平均尾重82克。受灾害的230亩中,共投喂饵料11.10吨,产鱼6.92吨,平均亩产30.12公斤。经计算分析,扣除鱼种放养成本亩均100元,饲料成本亩均230元,未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416.30元,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12.20元。

在未受灾的266亩田块中,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扣除田块自然生产力,净产鱼量13.80吨,饵料系数为1.52,达到了预期的养殖目标。

(二)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既种水稻又养鱼,扩大再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利用稻田中的水体空间和水中的生物饵料,以及人工饵料,将种、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向便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稻谷增产,养鱼增收的目的,既可保水增肥,以生物除虫防病,节约农药、化肥,降低种稻成本,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物饵料。高产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不仅可直接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扩宽了致富门路,而且使农民尝到了依靠科技的甜头。

发展科学的稻田养鱼,是农业产业结构战备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农业部将稻田养鱼作为“十五”期间渔业重点科技推广的八项技术之一,××县将抓住有利时机,做好推广先进高产的稻田养鱼科技措施,续继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产。今年,××县参加稻田养工程项目的农户198户,参与农户人口749人,虽然受干旱影响,但还是为参与农户人均增加经济收入342.88元,其中未受灾部分的91户农户人均增收515.25元。因此,推广稻田养鱼,尤其是高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村群众物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是我们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县水利局紧紧围绕省、州水产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把稻田养鱼工作作为局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稻田养鱼具有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农民收入的好措施,它对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丰富广大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县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在县稻田养鱼推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协调有项目的两个乡镇,将各项责任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领导,做到思想早发动,措施早布置,任务早落实。

(二)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实行示范、典型引路。

根据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要求,县水利局水产站经过全面选点,确定项目实施选择在水源、交通和群众基础条件都较好的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下旧村,良田村委会良田和回窝、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的石腊和大奋田等六个村民小组。按农户自愿的原则,不强行要求整体连片,保证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养殖条件好,农户积极性高的零星示范样板养殖户,为当地群众取到“传经送宝”的作用。我们坚持“办好一个点,巩固一个面,带动一大片”的科技推广原则,同时,定期组织农户对养殖管理较好的养殖农户参观学习,树立典型示范,为全县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抓好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县对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技术方面采取在各实施点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管理方面采取层层签订《科技推广协议书》,明确责任,同时分户建立《稻田养鱼技术管理卡》,以及相关的统计管理、苗种指导生产和协调调运相配合的措施。为保证苗种质量,由县水产站负责组织鱼苗厂生产后统一供给,统一发放标准及规格,全部田块放养两寸的建鲤F6,并混养2%的草鱼和白鲫苗,亩均投放1000尾,亩均投资100.00元。认真搞好技术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工程化稻养鱼技术规范实施。为了增强工程项目实施村委会、村民小组对该项目的责任心,使农户能很好的掌握稻田养鱼工程化养殖新技术和管理工作,由县水产站(委托单位)与各农户(承担单位)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保证单位)签订《渔业科技推广协议书》,并把各项管理措施拴入协议中,分户建立《稻田养鱼技术管理卡片》指导管理,具体做法是根据各农户的田块面积,将每日的饵料投喂需要量及要求田水深度等参数填写成卡片发放给各农户,要求各农户对照卡片投喂管理。县水产站为了配合好村委会、村民小组,特别是各养殖农户管理好稻田养鱼。在完善上述管理措施及方法的同时,县水产站在每一块示范实施点上先后四次集中农户进行理论培训,在跟踪管理指导过程中,派出技术推广人员,每周都在六个实施点上巡回作技术指导及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农户的技术错误和补充技术知识,或调整管理卡片上不适应的技术参数,最大限度地提高饵料利用率,以及避免或减少药害、肥害和逃鱼事件发生。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切实做到统计数据及时、严格真实上报,保证了整个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工作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科技成果的准确性。

(四)实施工程项目的体会。

总结××县实施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群众的思想意识是否到位,是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养殖成功的基础。只有群众的思想意识到位,他们才能够放心的投入和管理。第二,领导是否重视,是搞好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关键。第三,科技服务和指导培训全面到位是搞好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动力。另外,生产管理中,要切实保障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必须严惩偷、电鱼等违法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县在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养殖农户投入不足,主要是部分农户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达到预期单产目标。第二,科技推广力量不足,整体养殖水平还不高。第三,苗种供给紧张,鱼种成本高。

针对××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谨供参考。第一,对养殖户投入不足的问题,能否通过压缩工程项目面积数量,增大亩均投入资金,做到工程项目面积“少而精”,让那些有养殖经验而无投入资金的农村积极分子作为养殖示范户,让他们科技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第二,对科技推广力量不足问题,建议省上每年举办一批水产养殖培训班,加强对县乡水产养殖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和增强工作能力。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养殖业;优势;困难;目标

中图分类号:F326.3;F321.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前言

保山市隆阳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养殖业的发展力度,并加大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以此来加强对隆阳区养殖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动该区域养殖业的规模化建设工作。所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人们所了解的农村合作社,该种组织能够以其独特的管理方式来将隆阳区的零散养殖农户归拢到大规模的养殖区域当中,从而使粗放的养殖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改善农村的养殖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使农村的养殖业发展更加具有科学性。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养殖业发展中的优势

农村合作社的存在使隆阳区的养殖行业具有一定的组织,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隆阳区的农户都具有多年的养殖经验,其在饲养生猪以及牛羊禽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停留在零散的养殖现状当中,因此无法使隆阳区内的养殖业快速提升,养殖户所获得的利益也比较少,无法从其他的地方获取更多的技术知识。该种单打独斗的小规模的养殖方式,使隆阳区养殖方面的资源支持造成了浪费,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1]。农村合作社的出现将隆阳区养殖户的资源都归拢起来,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促使很多养殖户们能够集合在一起来讨论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养殖户的养殖经验,能够实现养殖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养殖规模的扩大促使隆阳区的养殖户能够经受住养殖行业所存在的市场风险,不再担心牲畜价格的波动。在农村合作社比较专业化的管理下,养殖户能够共同承担养殖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实现养殖规模产业化。隆阳区的养殖业将向着科学化的模式前进,将零散的养殖户变成专业形式且具有规模的连片饲养,使养殖业成为隆阳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柱之一。在农村合作社的规范下,隆阳区的牲畜养殖产业将降低畜禽的发病率,成功的缓解畜禽养殖的卫生条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实现隆阳区的富农目标。农村合作社的用途是帮助养殖户来监控对牲畜疫病的防疫工作,并且落实监控和防疫并举的措施,从而对畜禽所食用的饲料以及兽药等做好管理工作,促使养殖户科学、合理的进行畜禽喂养,保障该区畜禽养殖的安全、生态。农村合作社还能为养殖户选择合适的养殖地点,以此来避免养殖户花费高价租用养殖地及规避养殖户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养殖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在隆阳区,畜禽养殖产业一直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在农村合作社的建设方面,虽然隆阳区委、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的意见》,但因区级财政比较困难对其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以至于在建设养殖合作社的过程中出现了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养殖合作社的建设不仅仅需要该区养殖户的支持,还需要拥有一定的配套设施,以及养殖户的努力[2]。除此之外,农村合作社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承担着监督和管理的责任。隆阳区的牲畜防疫工作还比较严峻。该区内的养殖户主要是以分散饲养的形式来发展畜牧业,其养殖方式促使其无法对畜禽进行严格的管理;加之养殖户的文化水平大多较低,科学养殖的思想意识比较薄弱,对于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没有具体的概念,导致合作社在管理上有较大的阻力。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养殖业中的发展目标

隆阳区政府已经为养殖业的发展建立了目标,期望能够通过农村合作社的领导,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0年,促使整个区域内的畜牧业的产值增加到40亿元,并且使畜牧业的产值持续增加。在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下,隆阳区的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将得以提高,其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总量预期在2020年达到17.8万吨,其中的肉产量也将稳步排在全市的第一位[3]。隆区的养殖业也将走向更为标准化的饲养模式当中,使生猪及牛羊等的规模达到合理的比重,并且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在专业化的养殖技术引导下,使肉类产量持续增加。养殖户们将扩大养殖规模,使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企业对肉类进行深加工处理,实现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未来的时间里,经过农村合作社的领导和组织,隆阳区的畜牧业将做好防疫工作,因疫病而损失的牲畜将大幅度减少,其养殖业的产品也更加安全。

四、结论

当前状态下,保山市隆阳区应“十三五”的发展需求,在内部展开了养殖业的建设工作,需要将传统的畜牧养殖方式转化为现代化的养殖方式,从而使养殖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内部必然需要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将对隆阳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为畜牧业的养殖工作提供安全保障,能够带领养殖户集中规避养殖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风险。总而言之,隆阳区的畜牧业养殖将在农村合作社的带领下更加快速的步入正轨,为隆阳区实现富农惠农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挺,赵意,傅建球.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4:26-29.

篇3

[关键词] 农村 管理 人才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38-01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上,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从我国止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和经营,大部分农村地区市场体系欠发达,农民市场意识较差,科技成果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市场化率、产业化率等较低,农业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具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更好地开展产前与产后服务、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等,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所谓农村经管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者,并能够通过自已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需要与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包括乡村机构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村能人、个体商贩、农村种养大户等。由于农村经管人才具有时代性、知识性、指导性、创新性、责任性等多种特征,从而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保障社会稳定、培养农村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体制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代农业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

二、现代农业经管人才培养供给机制的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统筹覆盖面的扩大,急需大批执政水平高、懂法律、懂业务、会管理、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的农村经管人才参与其中。为此,应遵照服务“三农”、市场配置、开发利用等原则,加强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完善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业务范围广,专业素质要求高。农村经管人才不但要熟悉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又要精通业务,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对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还应围绕现有农村经管人才队伍的思想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制定和完善农村经管人才考核标准、规定农村经管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尽快改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开发其内在潜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其中,尤其应鼓励农村经管人才参加中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举办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这是因为,中职农经管理专业相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而言,更侧重于农村经济发展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培养周期短,课程调整灵活,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农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方面,需要农村基层单位与中职农经管理专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现代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别,采取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开展分类教育与培训学习,使农村经管人才能深刻理解和落实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并能在掌握国内外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正确把握农村经济各项要素的变化发展规律;二是应加强专业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农村经管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统计、农村会计及电算化、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产品营销、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管理技术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培养出一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既上通各行各业又下联系千家万户、并寓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队伍,为顺利发展后劲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先拔机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要充分控掘农村经管人才的潜力、促进人才聚集、迅速壮大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其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优秀农村经管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评价选拔引进机制。为此,在发展现代农来过程中,一是应建立以素质为本位的农经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强化中职农经教育,为农村培养一大批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人力基础。同时,进一肯做好高职和本科院校农经人才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学农爱农,立中农村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等原则,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先拔形式可受取公开考试、竞争上岗、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三是应针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引进人才之前,应详细且明确地规定引进人才的条件、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相反地,在对符合条件的应聘者的具体考核中,则应简人人才引进手续,对于切实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贡献的特别人才,要打破常规,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

篇4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

根据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方式以及保障的性质划分,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可归为: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实行个人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比较小,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低,支持并帮助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缺点在于受保人之间不存在收入再分配,不能共担风险,储蓄基金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难以保值与增值。福利保险型模式重视公平,体现了“福利国家”全体国民的福利待遇,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缺点是轻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上升,导致政府负担加重。社会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的优点则在于其保险资金来源广泛,体现了个人、雇主、国家、社会等多方责任,实现了社会保险的社会公平目标。同时,实行现收现付,增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互济性,其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普遍较高。

二、各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共同点

作为当今世界一项重要而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因面对类似的挑战有渐趋一致的特性。

一是推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各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是各国基本都是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基本完成并向工业化的高级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建立这一制度的,此时各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三是综观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工业到农业,从城市到乡村,从家庭养老发展到社会养老,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农村,先覆盖农业工人,然后扩展到纯农民。这种城乡之间、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时间差的存在,是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结构与分布等密切相关的。

四是各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人口结构面临的特点是:农业人口锐减,农村人口比重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虽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可是各国由于人口增长以及医疗保健技术水平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导致农业人口的绝对量明显增加,高龄老人逐渐增多,这就使各国摆脱农业发展的困境以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依然十分困难。除日本和韩国在建立农业工人年金保险时人口未达到老龄化外,多数欧盟国家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三、我国农村居民群体角色分层与政策选择

我国目前正处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农村社会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包括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纯农业户等,同时流动民工多,实地农民多。据我们对被征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流动的农民工、农村自谋职业者和留地农民的访谈,被征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对社会养老的保障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是有稳定工作的乡镇企业职工,流动的农民工及农村自谋职业者的养老需求程度小于留地农民。结合西方工业化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和我国人口及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土地、个人、家庭、集体及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资源利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能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较好选择。

1、原则。世界银行于1994年归纳了所有相关的制度特征,提出了两项重要的原则:一是多层保障的老年经济安全保障制度原则,强调针对不同性质的保障应该以不同相应的财源支持;二是就长期而言,养老保障制度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保障充分。

2、方式――分群、渐进、统筹。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依据社会群体分层情况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建立,逐步推进。分群:对被征地农民,科学地设定征地费、补偿费转化为养老保险资金,以土地换保障;乡镇企业职工,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建立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其缴费的可持续性和养老金的可转移性,首先解决这些前提条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才能顺利推行;自谋职业者的养老保险费可由本人全部缴纳,留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建立取决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和政府财政实力。渐进、统筹: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并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则逐步推行。先行建立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最终建立起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

3、需要制度的支持。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现实表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决定了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结合,运用政策、法律和文化来联袂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5

关键词 农村;肉鸡;散养;环境控制

中图分类号 S8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43-01

目前,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农村肉鸡养殖成为一个较为现实的短、平、快的脱贫项目,农村散户的养殖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环境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大。肉鸡的生存环境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通过人为控制肉鸡生存环境,尽可能满足肉鸡饲养的最适需要,充分发挥肉鸡的生产潜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频率,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

1 肉鸡饲养的环境因素

肉鸡饲养的环境因素一般指体外的环境因素,大体分为3个方面:一是理化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灰尘、气味、噪音、颜色、光热辐射等;二是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霉形体、内外寄生虫等;三是饲养环境,包括饲料、水、密度、垫料、运动场卫生、鸡舍周围绿化等。

2 鸡舍内环境控制

2.1 温度控制

测量温度时,温度计要放在与鸡背高相平,距离煤炉或其他热源点半径1.5 m,温度计放置位置和高度不正确将直接影响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导致农户管理时作出错误的判断。

鸡舍内温度是否合适,除了看温度计外,也可以通过观察鸡群整体情况来判断。①温度合适:鸡群均匀分布,活泼好动,食欲良好,饮水适度,正常时夏季的饮水量是吃料量的2.5倍,羽毛光亮,睡觉时头颈伸直,安静,呼吸平稳,无怪叫声。②温度偏高:鸡群靠墙,远离热源,张口呼吸,喝水增加,鸡只出现干脚,脱水死亡。③温度偏低:鸡群打堆,紧靠热源,发生寒颤,有“吱吱”叫声,饮水量下降,不爱活动[1-2]。

施温时,要坚持“看鸡施温,日低夜高,保持稳定”的原则,冬春季养鸡无脱温期。育雏初期的温度宜高一些,以后随鸡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弱雏的育雏温度应比强雏高一些;小群饲养比大群饲养的要高一些;夜间比白天高一些,阴雨刮风天比晴天要高一些;做疫苗、断喙、转群时的温度比平时要高一些,病雏比健雏的温度要高一些,冬季比夏季育雏的温度要高一些。

2.2 湿度控制

湿度是指鸡舍内空气中的相对湿度。10日龄的雏鸡,鸡舍的湿度宜保持在75%左右,10日龄以后保持在65%左右,湿度过高、过低都对鸡只生长不利。

鸡舍内的保温薄膜上有水汽(严重的像下雨),由于冬春季节温度较低,养户不舍得烧煤保温,通过密闭鸡舍闷温,易导致鸡舍湿度过高;此外,鸡舍内垫料潮湿也是引起湿度过高的原因之一。气候干燥季节,本身空气中的湿度偏低,空气中灰尘增加,致使鸡舍内湿度偏低。改善湿度的办法:湿度过高可以烧旺煤炉,达到鸡群需要的温度,打开薄膜通风换气,并更换潮湿垫料;湿度过低,灰尘过大,可加强喷雾消毒,除去空气中的灰尘[3]。

2.3 通风控制

判断通风适宜的标准:以人进入鸡舍后感觉不闷,感觉不到刺眼、鼻为宜。通风应遵循“适宜温度下的最大通风量” 的原则,采用间隙通风、即开即关的方法,按照“先上面后下面,先里面后外面”“早晚适当通风,中午加强通风”的顺序通风。

保温和通风往往会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保温的同时应加强通风,也就是说宁可多添加热源,也要进行通风换气。在通风换气时,切记要防止冷风直吹鸡体。

2.4 密度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到鸡群的饮水、采食和运动,还直接影响全群肉鸡的均匀度和次品率,而且关系到鸡舍内气体交换、地面污染程度,易诱发各类疾病,如IBD、CRD、球虫病等。

密度控制要按鸡群生长情况及时调整,让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生长。正常的饲养至中期时,鸡群的密度为10~15只/m2,晚上要观察鸡只是否都有足够的空间;分小栏(分群饲养)时,养殖密度以每群1 000只为宜。几种需要鸡群小范围集中的密度控制:3~12日龄免疫拦鸡每次100只左右;切嘴、22~40日龄免疫拦鸡时每次80只为宜;40日龄以上免疫拦鸡时每次60只为宜。

3 饲养环境管理

3.1 饲料保管与使用

3.1.1 饲料的选择与保存。饲料是确保鸡群健康成长的营养来源,关系到养殖全过程,优质安全的饲料才能保障鸡群发挥优质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成绩。饲料品牌选择时,要选择影响力好的大品牌,并对鸡群相应的品种、相应的日龄使用对应的饲料品种,确保鸡群在不同阶段摄入足量的平衡营养,如土鸡品种1~30日龄使用小(雏)鸡料,31~60日龄用中鸡料,61日龄至出栏销售使用大鸡料。

养户贮存的饲料量以存放时间≤10 d为宜,时间过长饲料宜发霉变质。饲料应架空堆放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保存,离地15 cm,不能靠墙。

3.1.2 喂料的次数。尽量做到少喂勤添,绝对不能控料,第1~5天每天喂6次,第6~15天每天喂4次,15 d后每天2次,每天7:00和17:00必须保证料桶里有料,保证饲料品质卫生。

开食盘在进鸡后5 d内使用,每次加料前都要清理上面的鸡粪和其他杂物。在第3天开始逐步加小料桶,并逐渐撤掉开食盘,第6天时吊起小料桶,小料桶边缘高度和中等大小的鸡背高度相平。在第15天开始逐步加大料筒,并逐渐减少小料桶数量,第25天时吊起大料桶,高度与小料桶相同。注意每次加料前清理料桶[4]。

3.1.3 换料方法。第1天小鸡料、中鸡料分别为2/3、1/3;第2天小鸡料、中鸡料分别为1/2、1/2;第3天小鸡料、中鸡料分别为1/3、 2/3;第4天全部用中鸡料[4]。

3.2 水卫生管理

养鸡用水最好用自来水或深井水。进苗后15 d内一般使用塔式饮水器,每次加水时清洁水桶内部,每桶水使用8 h左右。第12天时逐渐减少使用塔式饮水器,逐步改换自动饮水器。自动饮水器每天早上清洗1次,水位至水桶水槽的2/3处,水桶边缘高度和中等大小的鸡背相平[4]。

水塔放在鸡舍内,必须加盖,每10 d清洗1次,喂完药物后须立刻清洗。水线20 d冲洗1次,空栏时彻底消毒清洁[4]。

3.3 垫料卫生管理

夏秋季、冬春季的垫料厚度分别保持在3、5 cm左右。垫料以松软、干爽、不结块为标准,使用前曝晒。及时清理饮水器周围易潮湿发臭的垫料[4]。

3.4 运动场卫生管理

运动场一是要保证平整、无积水,每周消毒不少于2 次;二是保持边上水沟通畅,雨后无积水;三是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其他动物袭击[4]。

3.5 鸡舍周围大环境卫生

一是鸡舍周围不得饲养其他禽类和堆放鸡粪。二是饲养公司肉鸡的养户不得在家中饲养其他禽类,以及不得在市场上购买禽类及其产品。

4 参考文献

[1] 盛春娥.夏季肉鸡的饲养管理要点[J].家禽科学,2012(6):23-24.

[2] 张继祥.浅析肉鸡的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9):81.

篇6

论文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离不开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在通过参加各种经济组织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更需要社会保障。组织化的农村经济与松散的家庭式的农村经济相比更有利于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如果没有建立各种农村经济组织,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家庭,支撑不起来稳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种农民经济组织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中坚作用。

解决中国农民养老问题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推行,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同时,家庭也发挥着养老保障功能和作用,但由于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的变革,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大大削弱。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民政部1987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多年来,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学术界主要有以下研究:在采取和实施战略步骤方面,童兆颖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应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做好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第二步是构建以国家责任为主体的政策性保险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第三步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进程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影响方面,孙文基等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依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设计和分类实施。王舟、方锐帆提出了在区域发展非均衡的条件下采取区域类聚的逐步推进模式。在统筹城乡制度方面,刘玲玲、赵传芳等认为在中国基本养老制度建设中,面对城市与农村分割,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分立,形成多种退休制度并存的碎片化状况,应建立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在适度差异的情况下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并保持衔接,最终实现一体化。在构建的责任问题上,陆解芬认为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责任不到位,财政支持不够,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以上研究一般都是宏观的战略步骤上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责任、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笼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方面,而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微观责任主体—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作用则缺乏研究考察。本文将从农村经济组织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关系的新角度研究农民经济组织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作用,为建立稳固长久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找到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首先总结我国20多年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失败教训是忽视农民组织化,在农村经济组织不发达、农民分散化经营的情况下,即便政府花大力气推动也很难建立持久的大面积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结合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成功的地区的经验,来研究农村经济组织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个人支撑难以稳固长久,只有政府、个人和农村经济组织三个微观责任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特别是农村经济组织发挥基础作用才能支撑起稳固长久的覆盖面宽广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几个相关概念

农民组织化是指农民自愿参加某一个农民经济组织,这种农民经济组织一般是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人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有的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指农民加人这些组织的人数多少及合作的紧密程度。农民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一是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二是退社自由;三是专业性强;四是民办、民营、民受益;五是可以突破社区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专业合作。

农民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一)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形式,可以认为是农民联合自助组织的目标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人社,退社自由,平等持股,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这类合作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由此形成劳动者约定的共营企业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民入股需交纳一定股金,合作社除按股付息外,主要按购销产品数量向社员返还利润。专业合作社也是企业,有的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

(二)股份合作社

股份合作社是在合作制基础上实行股份制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其本质特点是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与一般专业合作社不同的是,资本在股份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组织一般也是实体性和紧密型的,全国各地都有,尤其在东部较多,近年发展较快。农民在兴办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储藏、资源开发和水利建设等方面多采取这种形式。

(三)专业协会

专业协会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形式,包括农业服务协会和专业协会等。农业服务协会为农户提供综合性系列化服务。专业协会主要是从事专项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社团性合作经济组织。它着重为会员提供技术和运销服务,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社团组织,其前途是向具有实体的合作社方向发展。凡是从事专业生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都可以加人协会,协会对会员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人会农民根据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

二、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深刻教训:忽视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作用

1991年6月,民政部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制订并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该方案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到2000年末,我国约有6172万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占整个农村从业人员的11%。2001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陷人停顿不前的困境(参见表1),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的状况是:(1)业务处于停滞状态,难以扩大;(2)参保比例微乎其微;(3)领保待遇低。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现如今却产生了“政策微效”的现象,即政策结果距离政策预期有很大的差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突出的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组织覆盖面小。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从2007年才开始重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95%以上的家庭仍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分散的自然经济最适合家庭保障,不需要社会养老保险。

在这种分散的家庭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困难。由于养老保险的长期性,即便是政府花大力气推行,勉强有一些成效,一旦政府负担吃力,或有所放松,就会马上倒退回去,很难持久。

三、苏州市的经验:发展农民经济组织发挥其基础作用

江苏苏州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苏州市为了村级经济的持续发展,从2001年开始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新路子,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合作”组织近年来发展很快,到2007年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到2089家。其中,社区股份合作社1032家,涉及集体经营性净资产87. 1亿元;土地股份合作社258家,人股土地面积13. 9万亩;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7家,股金总额达2. 55亿元;富民合作社286家,社员股金总额13. 08亿元。全市加入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农户100. 3万户,其中拥有股份的农户74. 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2%。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农户的广覆盖为苏州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目前苏州市在江苏率先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参见表2)。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决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集体经济状况,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直接或间接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规模和保障水平。

四、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发达的国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非常高。 (一)日本的农民组织化与其社会养老保险

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合作组织法(农协法)。在这个法规的引导下,日本农村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各种“共济”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日本的“共济”,实际上是一种互助互济事业,它以农民的相互扶助为指导思想,由一定社区的农民组合成基层共济组织,来共同承担基金筹集的责任。在内部成员年迈、疾病、死亡或遇到灾害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共济”事业与商业保险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实现国家社会政策为宗旨,个人负担不是直接根据将来给付的需要,缴费与给付之间不是直接对等关系,共济单位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

1948年,“北海道共济农业合作组织联合会”开始兴办农协共济事业,后来各地也相继举办此项事业。1951年,日本“全国共济农业合作组织联合会”宣告成立,标志着日本农村民办官助社会养老保险网络的形成。

共济组织在管理上实行的是统一筹划、分级负责的制度。社区基层农协共济组织是最基本的单位,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承保、保管契约,然后以全额分保的形式向都道府县共济联合会投保。都道府县共济联合会在接受基层单位的分保以后,将其中一定比例数额向全国共济农业合作组织联合会进行再分保。日本的共济事业普及率相当高,养老保障把全部农民都包括进去了。

(二)法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通过“农业社会互助金”的形式来实现的

法国农村已经脱离了自然经济状态,各种农业经济组织发达,雇佣被雇用普遍,农民组织化程度高。法国农业社会互助金的保险对象和发放标准,也分为领薪农业人员和非领薪农业人员两部分。领薪人员包括农业有限公司的经理、雇工和农校的学生、领薪的总经理以及这些成员的家属。非领薪人员包括农业雇主、农业经营者、农业企业主等。

法国农业社会互助金的管理机构为全国性的“农业社会互助金管理处”。参加保险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10%,囊括了所有农村人口。

国外成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有很多方面的经验,诸如宽泛的覆盖面、保险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等,但是,最稳固的基础是依赖于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高、工业化程度高,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稳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五、农村经济组织在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分析

(一)工业化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前提

在工业化以前,基本养老保障问题主要依靠家庭或家族来解决,不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家庭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剧增,农村的农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农民加入各种经济组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就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为保障农民(或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障所设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二)农村经济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越高,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它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甚至形成产业集群。这必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风险,例如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基本生活保障风险等。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或灾难比以前白然经济状态下更多更大,这些风险依靠经济组织更易防范化解或得到补偿。

农民经济组织不论是在应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方面,还是在满足基本养老保障方面,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农村经济组织覆盖面广使社会养老保险更便于经营管理

分散的农民所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共济性差。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一般是一个县的一小部分,这与保险精算的大数法则的数量要求存在差距。此外,当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太小时,不变成本(包括机构设置、管理系统、信息系统装备等)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分摊,边际成本在较小的数值上移动,小规模不经济性在此时就非常明显。

组织化较强的农民更容易组织参与,参与的人数众多,各类人员普遍参加,不容易出现逆选择,实际发生的各种风险指标、人口指标与保险精算要求更趋近一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六、结论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主体有个人、政府、农村经济组织(乡镇村集体组织、各种经济组织),其中农民组织不可或缺,发挥最基础的作用。

在以家庭为主的分散经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责任主体实际只有个人和政府,这就难以支撑起长久的覆盖面宽泛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原因是:第一,政府的财力有限,如果主要依靠政府,养老保险的长期性易造成严重政府财务危机。第二,如果由个人为主或个人全部缴纳费用,参加社会保障与自己把钱存人银行或到商业保险公司投保没有什么区别;况且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并不富裕,处于基本温饱状态,有的甚至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篇7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基金;社会养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63-1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配套措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据预测,2020-2030年中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4.46%。建立农保制度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如果我们不抓紧着手建立农保制度,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将很难承受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8亿人,还有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人,农民工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多数难以正规就业,他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相当多的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务农农民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特殊的困难群体。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还不够,必须AAx4ZGZkMjAxMzExMjk56K665Y+C5LiO5Z6L5pS/5rK75paH5YyW5a+55oiR5Zu95paw5Yac5p2R5bu66K6+55qE5oSP5LmJOeiuuuWPguS4juWei+aUv+ayu+aWh+WMluWvueaIkeWbveaWsOWGnOadkeW7uuiuvueahOaEj+S5iWQCCQ9kFgJmDxUEAAx4ZGZkMjAxMzExMzAw5paw5pe25pyf5Lit6IGM5a2m5qCh5YWa5bu65bim5Zui5bu65bel5L2c5Yid5o6iMOaWsOaXtuacn+S4reiBjOWtpuagoeWFmuW7uuW4puWbouW7uuW3peS9nOWIneaOomQCBA9kFgRmDxUBEuS8geS4muaUv+ayu+W3peS9nGQCAQ8WAh8BAgoWF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xHueUqOKAnOW/g+KAneW8lemihue7hOe7h+W3peS9nB7nlKjigJzlv4PigJ3lvJXpoobnu4Tnu4flt6XkvZx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yS+WAn+KAnOWGjemAoOWFsOW3nuKAneaImOeVpeS4nOmjjuS/g+i/m+aIkemZouWLmOWvn+iuvuiuoeS6i+S4mui3qOi2iuWPkeWxlUvlgJ/igJzlho3pgKDlhbDlt57igJ3miJjnlaXkuJzpo47kv4Pov5vmiJHpmaLli5jlr5/orr7orqHkuovkuJrot6jotorlj5HlsZV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zG+a1heaekOS8geS4mueahOiBjOW3peWfueiurRvmtYXmnpDkvIHkuJrnmoTogYzlt6Xln7norq1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0M+W3p+aKk+S8geS4muaWh+WMluW7uuiuvu+8jOaOqOi/m+aUv+W3peW3peS9nOW8gOWxlTPlt6fmipPkvIHkuJrmlofljJblu7rorr7vvIzmjqjov5vmlL/lt6Xlt6XkvZzlvIDlsZV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1NuaWsOW9ouWKv+S4i+WBmuWlveS8geS4muWKnuWFrOWupOW3peS9nOeahOWHoOeCueaAneiAgzbmlrDlvaLlir/kuIvlgZrlpb3kvIHkuJrlip7lhazlrqTlt6XkvZznmoTlh6DngrnmgJ3ogI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2P+a1t+WkluayueawlOS4muWKoei3qOWbveS8geS4muKAnOWbm+mAmumBk+KAneS6uuaJjeaImOeVpeWIneaOoj/mtbflpJbmsrnmsJTkuJrliqHot6jlm73kvIHkuJrigJzlm5vpgJrpgZPigJ3kurrmiY3miJjnlaXliJ3mjqJ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3LeWIm+W7uuS7peKAnOivmuS/oeKAneS4uuaguOW/g+eahOS8geS4muaWh+WMli3liJvlu7rku6XigJzor5rkv6HigJ3kuLrmoLjlv4PnmoTkvIHkuJrmlofljJ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4J+aOouaekOS8geS4muWFmuW7uuW3peS9nOeahOWIm+aWsOaWueazlSfmjqLmnpDkvIHkuJrlhZrlu7rlt6XkvZznmoTliJvmlrDmlrnms5V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5LeeUqOeOsOS7o+S8geS4mueQhuW/teWIm+W7uuWtpuS5oOWei+iuvuiuoemZoi3nlKjnjrDku6PkvIHkuJrnkIblv7XliJvlu7rlrabkuaDlnovorr7orqHpmaJ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wQ+S7peWIm+W7uueyvuelnuaWh+aYjuWNleS9jeS4uuWlkeacuiDlhajpnaLmjqjliqjkvIHkuJrlkozosJDlj5HlsZVD5Lul5Yib5bu657K+56We5paH5piO5Y2V5L2N5Li65aWR5py6IOWFqOmdouaOqOWKqOS8geS4muWSjOiwkOWPkeWxlWQCBQ9kFgRmDxUBDOazleWItuinhueCuWQCAQ8WAh8BAhQWK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xFeS/nemanOS6uuadg+eahOWunueOsBXkv53pmpzkurrmnYPnmoTlrp7njrB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yM+iuuuS4reWwj+iCoeS4nOadg+ebiuS/neaKpOS4reazleW+i+iwiOWIpOeahOS9nOeUqDPorrrkuK3lsI/ogqHkuJzmnYPnm4rkv53miqTkuK3ms5XlvovosIjliKTnmoTkvZznlKh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zMOS7juWAuuS4jui0o+S7u+inkuW6pueci+WAuueahOebuOWvueaAp+eahOeqgeegtDDku47lgLrkuI7otKPku7vop5LluqbnnIvlgLrnmoTnm7jlr7nmgKfnmoTnqoHnoLR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0M+WcqOe6v+S6pOaYk+S4rea2iOi0ueiAheadg+ebiuS/neaKpOeahOWPuOazleaVkea1jjPlnKjnur/kuqTmmJPkuK3mtojotLnogIXmnYPnm4rkv53miqTnmoTlj7jms5XmlZHmtY5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1LeiuuuS5puS/oeS4iueahOiRl+S9nOadg+OAgeeJqeadg+S4jumakOengeadgy3orrrkuabkv6HkuIrnmoTokZfkvZzmnYPjgIHnianmnYPkuI7pmpDnp4HmnY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2MOWNl+S6rOWbveawkeaXtuacn+aWh+WumOiAg+ivleazleW+i+WItuW6pui/sOivhDDljZfkuqzlm73msJHml7bmnJ/mloflrpjogIPor5Xms5XlvovliLbluqbov7Dor4R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3Kua1heaekOaIkeWbveajgOWvn+acuuWFs+aSpOWbnui1t+ivieWItuW6pirmtYXmnpDmiJHlm73mo4Dlr5/mnLrlhbPmkqTlm57otbfor4nliLbluq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4GOa1heiuuuacquaIkOW5tOS6uueKr+e9qhjmtYXorrrmnKrmiJDlubTkurrniq/nvap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5Nua1heiwiOWPkeeUteS8geS4mumihOmYsuiBjOWKoeeKr+e9queahOaAneiAg+S4juWvueetljbmtYXosIjlj5HnlLXkvIHkuJrpooTpmLLogYzliqHniq/nvarnmoTmgJ3ogIPkuI7lr7nnrZZ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wIea1heaekOazleW+i+WOn+WImeeahOmAgueUqOadoeS7tiHmtYXmnpDms5Xlvovljp/liJnnmoTpgILnlKjmnaHku7ZkAgo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xKuWQjOaAp+aBi+S5i+WpmuWnu+WutuW6readg+ebiuS/neaKpOeglOeptirlkIzmgKfmgYvkuYvlqZrlp7vlrrbluq3mnYPnm4rkv53miqTnoJTnqbZkAgsPZBYCZg8辉擞蒙缁岜U洗胧├唇杏行У氐鹘凇8莨示椋比司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应为1.7:1左右,而中国为3.24:1。目前中国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资金比例为24: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等因素,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6:1。这种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全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9亿农民,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保制度。农保制度不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因保障人数最广、保障时间最长、所需资金最多、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建立农保制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走进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至今还在有没有必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民有土地,养老靠儿女,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责任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也有人认为目前城市还保不过来,农村更没有能力去搞这个制度。即便是主张在农村有必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样搞好”这项制度上意见不能统一。

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落实。作为一项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已经试行了十多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规层次。

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难度大。在基金运行机制上,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适应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用管理统筹资金的方式管理个人账户的资金,不仅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还面临较大的风险。

还有,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虽然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这部分职能转移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是省、地、县、乡,还有相当多还没有转过来。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多数乡镇没有推广。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主要靠乡镇村组去做工作。在农村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五龙治水”的现象: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民政部门负责经济、低保和优抚,还有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生对象的奖励扶持,扶贫部门也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等。

参考文献:

[1]张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调研世界,2003,(4).

[2]刘芳.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

篇8

关键词: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原因防治对策

一、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

1、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农村畜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养猪、养鸡鸭、养羊等种类上,尤其以规模化养猪和零散养鸡鸭大棚占的比例较大。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部分区域流域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现阶段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1)粪便污染

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由于以往畜禽养殖场(户)环境意识差,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水质污染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污水对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些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3)大气污染

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设置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2、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场(户)无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

有些养殖场(户)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分布散乱,并且大部分未办理有关手续,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流域中,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2)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

目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3)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粪便资源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二、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畜牧部门的标准化建设资金,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实行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充分利用农业部门沼气工程扶持资金,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发挥农村沼气工程在处理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工程。充分利用环保专项资金和农业源减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每年支持30~40家企业建设污染治理工程,每年还从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15~20家企业建设具有防雨、防渗功能的规范化储粪场。

2、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着力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坚持新、老企业环境管理并重,在强化现有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着力提升新建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一是提高畜禽养殖项目准入门槛。二是严格核实辖区内畜禽总量。三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了一批专业化有机肥生产项目。

3、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着力提升畜禽养殖治污工程的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县两级环保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每半年对辖区内规模化养殖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畜禽养殖企业减排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畜禽养殖企业未批先建、擅自闲置治污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等问题,应做到“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

4、依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细则》中畜禽养殖减排核查核算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焦作市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档案资料清单》,明确了畜禽养殖减排项目档案资料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结合畜禽养殖企业减排工作实际,区分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种不同的养殖类别,区分不同的减排模式,包括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后农业利用,粪便做沼气、粪便在本厂内做有机肥、粪便送专业有机肥厂处理等,精心制作畜禽养殖减排档案资料模板,供各畜禽养殖企业在准备减排档案资料时参考。

5、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其中距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和村民居住区均不得少于500米。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场地的选择必须远离公路主干线、远离居民居住区(村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治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把治理畜禽污染的决心、原则、方式和法律法规向养殖户进行宣传、解读;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总结经验,加快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池的建设,组建和完善抽施粪服务队,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台账和相关配套制度。同时,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对农村养殖业产生的污染情况加强管理控制和规范化治理,除引导养殖户要坚持道德自律、遵守《环保法》,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治理。

参考文献

[1] 周国彬. 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系统开发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对策;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4-0042-06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分析

(一)实施方式: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的目的是保证农村居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而推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种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并且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土地保障、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救助融在一起,对农村居民老年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该项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新篇章。该制度中规定,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每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都要按照相应的制度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缴费标准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标准。缴费档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会根据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状况适时调整,保证农民能够获得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农村居民的养老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1)基础养老金。养老标准为每月55元,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高水平的基础养老金,在制度别规定,对于长期缴费的居民可以加发基础养老金,但是加发的基础养老金由地方财政解决;(2)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该项制度中规定,参保人如果死亡,则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该制度中对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进行了详细规定,凡是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制度中关于缴费问题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如果在约定条件内符合免费领取养老金标准的人,其应该缴费的子女没有按照规定缴费,则该农村居民也不能免费领取养老金。如果农村居民已经超过了45岁,即免费领取养老费不足15年,则在剩余的年份内需要继续缴费,缴费年限持续到60周岁。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补缴费用,但缴费时间最多不超过15年。对于那些距离领取养老金时间大于15年的(当前年龄在45岁以下),需要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新农保制度是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受益的制度,只要满足条件或者按照相应的条件去做,就能够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养老金。这项制度不但让老年人能够较早的受益,而且激励年轻人积极参加新农保,这种制度不仅体现“谁参保谁受益”原则,而且能够体现“子参保父受益”原则。新农保只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基础养老金会提高,而且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水平也会提高。农村居民会感到领取的养老金越来越多,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障水平会越来越高。

(二)新农保是普惠制的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时代,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人口出现了“未富先老”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老龄化速度还会继续提高,2020年和2025年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分别为11.3%和21.2%[1]。持续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具有很大的制度进步。“老农保”本质上是一种鼓励个人储蓄的养老制度,这种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的农村而言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普遍偏低,对其进行强制储蓄,让农民用看得见的收益去换取看不见的收益,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因此“老农保”并没有成功开展。这次“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鼓励个人储蓄”的性质,但是将个人储蓄标准大幅降低,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快的情况下,对个人储蓄进行分层化等,让农民具有较多的选择权。同时将养老金区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层面。基础养老金有国家财政作支撑,具有普惠性质。就像制度中规定的那样,凡年满60岁以上的农民均具有享受新农保的权利。但是这只是基础养老部分而已,要想能够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养老金额度,就需要有较高层次的储蓄额,新制度中规定,储蓄额越高,能够享受到的基于个人养老账户的养老金额度就会越高。所以不同农民一方面可以享受基础养老金,另一方面在享受养老金问题上也是能够分出层次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实际上仍然是对老农保制度的延续,只是不再进行过分强调,这样农民就具有了充分的自主参与权。新农保制度也强化了代际之间的互济特点。根据前文,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虽然可以免费享受基础养老金,但是这需要子代按照新农保的要求持续缴纳保费,否则父代就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这种制度设计就将子代与父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能够逐渐扩大养老金的“蓄水池”,子代与父代之间就能够产生连锁反应。

二、农村养老方式发展趋势:从家庭养老过渡到社会养老

在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发生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出现了“未富先老”的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并且让所有的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都上升一个新台阶,在短时期内达到这样的目标比较困难。所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比较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绝大多数认为我国农村目前还不具备社会养老条件。农民还不具备广泛参加社会养老的实力,所以农村养老状况要想得到根本改变就需要从长考虑。在农村居民养老问题上,需要考虑多元化的养老措施,笔者认为,农村未来养老方式应该是:老人自养、家庭赡养基础上充分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养老体系[2],实现各种养老方式的互相补充和各有侧重,并逐步过渡到社会养老。农村养老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还包括其精神生活。未来的养老保障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老年生活照料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老年救济体系以及老年精神生活体系等[3]。在养老方式上,也要考虑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方式[4],多种方式共存的状态将是较长时期内的养老选择。

(一)家庭养老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关系是社会发展中最为稳妥的关系,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家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不但可以提供情感支撑,而且能够在代际之间提供经济支撑,再加上我国是一个经济多元化的社会,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异,所以家庭养老是一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在经济过渡到较高阶段后,家庭养老功能会逐步弱化。但家庭在养老过程中所承担的情感功能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城乡居民在养老这个问题上,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家庭养老也不会完全淡出市场[5]。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较高的时候,家庭养老也会成为一种参考,只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状态下,养老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家庭养老会成为一种补充养老方式。

(二)自我养老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可避免,只要城乡之间存在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就会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在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农民工回乡创业已经开始显现,但还没有成为主流。农民工异地远距离就业,就造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再加上子女赡养老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地方养老的财政资金有限问题,“自我养老”成为农村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自我养老”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无奈选择。农村老年人在年龄比较高并且劳动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还要在田间劳动。“自我养老”这种养老方式让老人担心的不是继续在田间工作,而是在身体状况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帮助救治的问题。“自我养老”的农村居民情感孤寂,在年龄较大并且失去劳动能力时,经济来源没有保障会使得基本生活受影响[6]。所以自我养老是社会发展处于低水平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会逐渐淡出市场。

(三)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农村养老发展的趋势,这种养老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的不足,养老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种局面下,养老不再是私人的事情。当社会承担起养老职能后,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不再会有担心。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会更加完善并且多样化,在养老问题上人们会有更多的选择。社会养老不仅表现在养老金方面,还体现在养老机构方面。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农村的经济状况会有很大改变,农村居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在农村会逐渐构建起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的社会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会成为我国农村未来社会化养老的核心。

(四)社区养老

社会养老在更大意义上是解决了老年人的经济能力问题,社区养老则是解决了由谁将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变成老年人的生活依靠问题。有条件的农村都会逐步进行村改区,社区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突出的表现在能够提供快捷的服务,核心是村民的参与合作。社区养老不仅能够拉动社区内养老产业的发展,而且让老人感觉到安全。老人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就能够找到老年的生活依靠。因为社区的范围较小,居民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利用这些有时可以依托社区的人际网络,用更多的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更多地激发出社区内村民的互助与参与精神,使得农村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复归。社区养老是农村养老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观上改变农村,还要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方面改变新农村,社区养老就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新农保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

1.入保后不能退保

在新农保制度中,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入保,按照相应的规定享受新农保提供的待遇。但是新规定中只是说明了鼓励村民入保的问题,没有说清楚能否退保的问题。农民于是感觉到“入保自由但退保不自由”,新农保制度中的“入保棘轮问题”导致村民入保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农民在参加新农保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顾虑:其一是随着时间推延,所缴纳费用会贬值,这会影响到以后个人的养老待遇;其二是农民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小,并且不同农户的收入状态也存在较大差异,收入较低的农户会将有限的收入用在眼前花费上,对以后的考虑较少。农民的这种行为选择会导致农村居民中那些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在年老的时候反而不会得到保障,年老农民的生活状态会出现较大差距。其三是年轻农民的生活状态不固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主要还是选择外出务工,在“留在农村”和“离开农村”之间还不能确定,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的情况下,进城务工的农村农民具有更多的选择。如果选择留在城镇,则会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所以这部分村民如果已经参加新农保,就会担心以后退保困难的问题。在城乡养老制度双轨制的情况下,农村养老转向城镇养老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也会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加入新农保的担忧。

篇10

【关键词】 农村卫生;精神分裂症;治疗现状;相关因素;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4-024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reatment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ommunities.Methods: Three towns covering 23 villages were sampled from Liuyang City using stratified-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s.Clues of schizophrenia were identified among 61165 residents,and 220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schizophrenia by interviewing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TR AxisⅠ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Results:There were 81.4%(179/220)of patients who accepted any psychiatric treatment.Among the 220 cases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only 56(25.5%)cases were accepted treatment within 1 month after psychiatric symptoms notified,89(40.5%),and 46(20.9%)were treated within 3 months and 1 year later respectively,and 41(18.6%)had never accepted any psychiatric treatment.The patients with latent onset of symptoms,loss of insight,and longer-distance to hospital we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psychiatric treatment promptly(OR=4.71,9.14,and 4.32).Conclusion:Most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ommunity cannot receive proper treatment in time.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o that th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ommunity can be treated timely.

【Key words】 rural health;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status; related factor; cross-sectional survey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与患者是否得到及时和系统的精神卫生服务有密切联系,缺乏及时和系统的治疗可以导致脑功能严重的不可逆性损害[1-2],进一步加重精神分裂症造成的沉重疾病负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美国与加拿大、荷兰、德国精神障碍患者接受过治疗的比例依次为22%、31.7%和29.2%[3]。在我国,专家估计仅30%左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了及时和系统的治疗[4],但在精神卫生服务的哪一个环节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2007年,本研究对浏阳市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样本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样本

2007年3-6月,以湖南省浏阳市(县级市)农村37个乡镇作为框架地区,按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各层内随机抽取1个乡(镇)。最终以三口乡、杨花乡的全部行政村和镇头镇9个行政村中的7个行政村(共计23个行政村)为研究现场(考虑到镇头镇人口数最多,因此从其9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7个行政村,加上三口乡、杨花乡的全部行政村,≥15岁农村常住人口已满足抽样框架内的调查人群总数)。抽中的行政村≥15岁农村常住人口共61165人。调查员逐个走访每个行政村的各村委主任、妇女主任及村卫生室医生(事前对其进行了有关精神障碍知识的短期培训),将本村≥15岁可疑的精神障碍人员记录在名单上,共获得阳性线索者458例。然后由精神科医师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翻译、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修订的美国《精神疾病与行为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轴 Ⅰ 障碍临床定式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Ⅰ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 )[5]按名单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确诊精神分裂症者22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123例;年龄17~83岁,平均(43±14)岁;未婚68例,已婚137例,离异或丧偶15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67例,初中及以上53例;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88例,主干家庭(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99例,结构缺陷家庭(离异、丧偶或孤儿等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33例;家庭年人均收入

1.2工具

1.2.1 《精神疾病与行为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轴 Ⅰ 障碍临床定式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Ⅰ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5]

作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工具,它是精神科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面检时,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逐项评定其精神状态的一种工具。

1.2.2 自编精神障碍患者求医行为调查表

在参考国内外文献[6-7]的基础上,经课题组充分讨论及预试验后修订完成,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家族史、家庭类型、起病(包括急性起病、亚急性起病、缓慢起病)、首发症状、求治行为(包括求治专科与非专科)、就诊距离、未获专科治疗前的未治期、专科治疗时间、自知力等。

相关定义如下:阳性家族史指患者二系三代以内至少有一位亲属有精神异常史;起病指开始出现精神症状,急性起病、亚急性起病、缓慢起病分别指在2周以内、2周至3个月、3个月以上,从缺乏精神病特征的状态转变为有明显异常的精神病性状态;首发症状指起病时最先出现的精神症状;就诊距离指患者居住地到最近专科机构的距离;自知力的测量是依据 “您是否认识到自己已经得了精神疾病”这一条目,回答“是”,则为有自知力;专科治疗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精神专科机构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未治期指首发精神异常至第一次获得专科治疗之前的这段时间。

1.3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进行入户调查。调查时,调查员先向患者及其亲属讲明本次调查的目的,获得其口头知情同意后进行面对面访谈。信息的收集通过调查患者本人及其亲属获取,当双方信息不一致时,进行反复核实,并在调查时复查患者的就医病历资料,以减少信息的偏倚。调查过程中,尽量减少无应答,由质控员对调查表检查验收,保证调查资料完整、准确,并妥善保存。本研究获得中南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4统计方法

将全部资料进行整理,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治疗的相关因素(α进入=0.05,α排除=0.10)。

2 结 果

2.1治疗情况

2.1.1首治情况

2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起病后最先寻求民间巫医治疗者109例,求神拜佛者38例,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者57例,自我调治者3例,其他治疗者13例,分别占总病例的49.5%、17.3%、25.9%、1.4%和5.9%。

2.1.2专科治疗情况

1月内接受专科治疗者56例(25.5%),3月内接受专科治疗者89例(40.5%),1年以上方获得首次专科治疗者46例(20.9%),2年或3年以上方获得首次专科治疗者分别为38例(17.3%)、26例(11.8%);接受专科治疗的患者未治期中位数91天(0天~29年,平均1.57年);住院治疗方面,接受专科治疗的患者中,135例因该病住院治疗(中位数2次),首次住院于专科机构患者130例(省级12例,地市级118例),住院于非专科机构患者5例,分别占总病例的59.1%和2.3%。

2.1.3未接受专科治疗情况

从未接受专科治疗者41例(18.6%),其中自认为病轻、没有必要治疗者2例,经济困难者10例,认为治不好者4例,其他原因11例,原因不详者14例。症状存在时间中位数13.96年(164天~44.96年,平均14.91年);症状存在时间1年内未接受治疗者2例(0.9%),1~2年内未接受治疗者2例(0.9%),2~10年内未接受治疗者11例(5.0%),10年以上未接受治疗者26例(11.8 %)。

2.2影响治疗的相关因素

2.2.1社会人口学因素

经单因素分析表明,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患者专科治疗率高于小学及以下患者(92.5% vs.77.8%,χ2=5.662,P=0.0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和家庭类型患者的专科治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2影响治疗的个体其他相关因素

将相信鬼神作为社会文化因素指标,结果未发现相信鬼神与专科治疗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将首发症状(阳性症状,如被害妄想/自语自笑、瓦解/紧张等,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起病特点两个变量作为疾病特点的指标,将疾病归因、自知力两个变量作为个人的认知因素指标,结果发现起病较急、有自知力的患者专科治疗率较高;就诊距离≤30km的患者专科治疗率较高,提示居住地离专科机构越远,患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越低(表1)。

2.2.3影响治疗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专科治疗(未治疗=0,治疗=1)为因变量,性别、起病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相信鬼神、家庭类型、家庭年人均收入、精神障碍家族史、首发症状、疾病归因、起病特点、自知力、就诊距离为自变量。表2中的各因素为自变量的赋值情况。结果发现,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专科治疗的显著相关因素是起病特点、自知力和就诊距离(表3)。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预后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较长时间的未治期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显著的认知功能下降和较差的预后结局存在关联[8-9]。一项针对四川新津县农村精神障碍的流调发现,从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已成为精神残疾者占82.7% [10]。

本研究显示,浏阳市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为81.4%,从未治疗率较低,仅为18.6%;张岿等[11]采用线索与逐户调查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发现阜阳市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的未治疗率为45.8%(32/70);Kurihara 等[9]采用入户面对面的调查方式,发现巴厘岛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未治疗率为51.3%(20/39)。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发现的治疗率较高,可能与患者病耻感(不愿透露病情)、症状特点及研究对象失访(失访率接近20%)有关。此外,受本次调查时人力、财力的限制,本研究对象是通过线索调查获得,即通过村委会主任、妇女主任和乡村医生找到的对象往往是那些行为相对怪异者,而很可能有相当数量的症状相对较轻或隐匿患者未被发现,这也是本研究存在的重要局限。未来研究应该对抽样地区≥15岁常住人口逐户入户面对面普查,以找到抽样框架内几乎全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进一步调查其治疗情况。本研究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未治期最长者达29年,从未治疗的患者未治期最长者达44.96年。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仅仅调查是否接受过专业治疗并不能全面反映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的需要。如何界定和研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规范”或“系统”治疗的情况,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解决。

本文单因素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起病较急的患者专科治疗率较高,表明文化程度、起病特点影响到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识别和治疗;有自知力的患者专科治疗率高于无自知力患者,可能与自知力存在的患者能够对自身疾病及其危害有较好的认识有关;就诊距离是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患者居住距离专科机构越近,就诊越方便,越可能利用该专科机构提供的服务。在本研究中,就诊距离≤30 km的患者专科治疗率较高,与国内外研究发现精神卫生机构设置的远近跟患者是否利用精神卫生服务有关的结果较一致[6,12-13]。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起病特点、自知力及就诊距离是患者专科治疗的显著相关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并未发现首发症状与患者接受专科治疗存在统计学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浏阳市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及时的专科治疗。在接受过专科治疗的患者中,未治期较长,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应通过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实施精神药物救助等,以促进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的及时治疗。

致谢:感谢湖南省卫生厅、浏阳市卫生局及调查乡(镇)乡村医生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Norman RMG,Malla AK.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J].Psychol Med,2001,31:381.

[2]Tirupati NS,Rangaswamy T,Raman P.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untreated for many years[J].Aust N Z J Psychiatry.2004,38:339-343.

[3]肖水源.精神卫生服务流行病学[M]∥谭红专.现代流行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7-598.

[4]张明园.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献给2001年世界卫生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2):66-68.

[5]First MB,Spitzer RL,Gibbon M,et al.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M].李涛,周茹英,胡峻梅,等.译.王志青,杨少杰,姜春玲,等.修订.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2004.

[6]杨德森,李凌江,姜远林,等.精神分裂症病人求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4):215.

[7]Fox JC,Blank M,Rovnyak VG.,et al.Barriers to Help Seeking for Mental Disorders in a Rural Impoverished Population[J].Community Ment Health J,2001,37(5):421-436.

[8]Simon AE,Cattapan-Ludewig K,Zmilacher S,et al.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the schizophrenia prodrome [J].Schizophr Bull,2007,33(3):761-771.

[9]Kurihara T,Kato M,Reverger R,et al.Never-treat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of Bali[J].Schizophr Res,2005,79:307-313.

[10]舒良,田成华.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24.

[11]张岿,王世纪,韦学斌,等.阜阳市城乡精神疾病识别及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97-199.

[12]世界卫生组织.组织精神卫生服务[R].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3:23.

篇1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的养老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国外相对完善的制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将对发达国家经验进行阐述,并通过对养老保障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1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国际经验

1, 1欧盟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德国为例)

欧盟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德国为代表的成员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是从农业特点出发制定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可以通过出租或者出卖土地获得收人,为自我养老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府实行统购农产品政策,保障农民的收人水平。欧盟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覆盖农业人口并强制其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几个特点:农村保障项目相当全面,覆盖面宽,享受均等化保险待遇;农村保障标准高,津贴丰厚,养老保险基金得到财政及公共保险部门支持;农村保障管理好,具有较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

1, 2日本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按照公平性原则和多层次原则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的是双层结构年金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是基础养老保险,又称国民年金,这是一项与收人无关的养老保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收人保障,具有强制性。第二层次采用基金制,强调自愿原则,政府给予税制上的优惠政策。这是日本政府向不满足于基础保险的较富裕的农户提供的一种保险方式。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灵活和公平,遵循三条规律:一是国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具有主体地位,不存在身份和地位上歧视。二是职业化养老保障计划中,农民又被当作特殊群体,政府和企业对其养老保险给予特殊照顾。三是农民以自雇人方式自愿加人养老保障计划中,不盲目将务工农纳人城镇养老保障体系。

1.3中等收入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以韩国为例)

作为中等收人国家,韩国的养老金水平低于日本和欧盟等国平均水平,但是韩国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系统,特点有:一是淡化城乡差别,农村居民在基本福利方面享受一样待遇。二是突出本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夫妇优待制度的农村保障体系。三是通过多渠道筹集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四是利用国民宗教信仰加强国民对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视。

可以看出各国的农村保障体系不尽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与我国相比,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农民与土地养老保障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行的土地私有制,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即使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仍然可以靠出租或出卖土地获得收人,并且他们个人养老收益与其一生收人正相关,为家庭养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在我国,农民主要实行自我经营产销,若遇到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将失去生活保障;年老后,不仅会遇到产销风险,还会遇到道德风险。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涌人城市,维系家庭发展的传统道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变得脆弱。

第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政策制定相应的农民养老计划,即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与政府各个时期的农业政策相关。西方国家政府负责管理大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通过收人税来平衡预算。而我国的农村养老体系非但不健全,也没有反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

第三农民不仅被平等的当作国民并且被视为特殊保护群体。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各发达国家都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摆在和城市养老保险体制同等地位上,且农民被当作特殊群体受到特殊照顾。而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的建立明显落后于城镇,农村保障制度明显不如城镇保障制度,这与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宏观政策目标明显相悖。

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计量分析

对国际经验以及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农村养老保险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农村居民收人状况,养老保险支出额以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转移性支付。在我国农村这样一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保障体系下,农民其自身收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养老保险支出及政府转移支付也是农村养老保险收人的主要来源。基于上面的分析,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其中,CX为农户人均储蓄额,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与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差值,SR代表农村人均年收人,是农村居民每年人均纯收人,YL是农村人均养老保险方面支出额,ZZ为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方面每年人均转移支付额。

笔者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年鉴相关年份数据,本文采用1990-2005年数据(见表一),采用OIS方法对模型估计。

利用上面数据,运用相关软件对整个模型进行估计,相关系数及指标情况如(表二)

指标中,解释变量SR和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检验,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拟合系数达到0. 941703,调整后的拟合系数也达到0.927129,E值达到64.61474,模型线形关系显著成立,拟合效果也较好。

计量检验说明,模型整体状况较好,部分指标对被解释变量具有很强解释能力,而部分指标解释能力不强,或被弱化。但是,整个模型是显著的。即:

为了更好的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单独对各因素与农户人均储蓄额度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2. 1农村人均年收入与农户人均养老储蓄额

指标SR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t值较大,通过检验)。

可见两者有着高度的增长一致性,具有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增加农民的收人可以很好的提高其养老储蓄额。

2. 2农村人均养老储蓄额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额分析

从整个模型技术指标来看,t值仅仅为一0. 836901。说明它对被解释变量解释能力相当有限。但是,单独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两者单独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各项指标中,yl的t值也达到8.032724,两者总体增长趋势上具有一致性,说明养老保险支出金额对农村人均储蓄额有一定影响。 转贴于 2. 3农户每年人均储蓄额与农民每年获得的转移支付额关系:

分析与前面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金额相类似,不同的是,人均储蓄额度和获得转移支付额度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据上面单个变量的分析,不难看出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是改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状况的根本性措施。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和国家对农村养老基金转移支付虽然对改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状况有着正相关关系,但在整个养老保险模型中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力不足,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这两个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的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土地保障的养老体制。可是这种保障体制有很大的缺陷,单纯靠家庭养老保障,容易受到来自道德规范上的冲击;而土地保障依靠农民收人的提高,然而我国农民收人平均还很低。通过上面对影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几个主要因素的计量分析,笔者对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养老基金的转移支付,加速家庭养老向社会保障体制转变。现阶段我国确实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提供高水平的养老保险水平,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基本的养老金,覆盖到农村大部分地区,资金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通过个人所得税等方式预算平衡,解决农民养老的基本问题;对于有进一步需要的养老需求,可以向日本学习,建立以农民自愿为主的第二层社会保障,这部分费用由农民自愿交付,他们所受的保障水平与其所缴纳的费用相关。

二是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政府及社会必须为提高农民的收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相同公共服务,清除农民销售产品的地理限制。对于限制农民收人增长的产销风险,笔者建议由有经济实力的大公司与农民结成利益相关的经济体,大公司根据市场需要,指引农民经营方向;并对农民的经营进行技术投资。农民提供劳动力和供给土地,并在大公司指引下生产。产品由大公司负责销售,利润按照各自的贡献进行分成。

篇1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村 养老保障

作者简介:孔孟儒,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简要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

(二)“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导致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三)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的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但其养老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养老保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法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前我国有关养老的制度和政策,大部分分散在其他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还没有制定出一部针对养老的专业性的法律。相关制度设计较笼统,没有制定具体的原则、标准,也没有对政府和个人责任做详细的解释。

第二,缺乏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些地方还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保障水平较低,而且保障金额长期不增加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社会保险意识不高,且受“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等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而且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额绝对数缺乏激励作用,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养老保险参保率低。在保障水平方面,虽然全国各地的农村养老金发放标准各异,但其养老金的发放金额普遍较低,寥寥几十元的“新农保”,或两、三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此外,经济在不断发展,GDP在不断增加,CPI和物价在不断上涨,退休工人的工资也在以每年百分之十速度连续增长数十年,而农民的“新农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却屡不增加。

(三)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方式面临严峻考验

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维续了几千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受到了制约。

首先,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化也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涌入城市,家庭养老面临困难。

其次,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每年都要开发大量的耕地,农村的土地不断消减。农村小规模生产,投入和产出比极低,收人较不稳定,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的需要。

最后,农村土地只有使用权。国家法律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的权利,没有拥有权,更不能通过出卖土地的方式来换取养老保障金。

三、加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设想

当我们看到农村里空巢老人那落寞守望的眼神,当我们看到城市中乞讨老人伸出的破旧的空碗,当我们读到社会上冷漠子女不孝敬老人的一些报道,我们还能冷眼旁观、默然置之吗?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尤其面对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比例较大的现实,笔者提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以下几点设想:

(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农村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们应该享有与城市职工大致相当的保障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机――全会决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等。

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四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国家给予农村养老保障政策上的优惠和经济上的扶持,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为将来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制度准备。

(二)逐步建立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现阶段,家庭养老仍然担起向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等责任。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大量输出,家庭已经没有能力独自完成养老任务。因此,需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建立起农村“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统一的养老体制中既可以发挥各自作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发挥优良的养老功能。必须指出的是,农村“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得到经济上的有力保证――创新形式发展经济,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加大国家对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此外,要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爱护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三)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明确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责任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家庭养老面临严峻考验,政府和社会分担农村养老责任是必然趋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完善制度,优化设计。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再提高”的运行原则,本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方针,先试点,再吸取经验,补缺补差,有计划的完成工作。

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投入数额和比例。

最后,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能够得以真正确立和发展,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和规范运行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13

   论文摘要: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说明: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在经济分析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很设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家庭的生育行为也是经济人作出的理性选择,通过子女的生育、抚养以实现生育利益的最大化。基于此,面对农村较高的生育率及严重的性别比失调,政府也应从经济人的视角制仃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生育行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生育行为是一种理性经济人的行为 

    “经济人”(home occonomicus,或economic man),简单地说指人是自私自利的,其经济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人追求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就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一致;因而,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使社会得到最大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损失。 

    家庭的育龄夫妻作为经济生活的理性人,其所进行的生育行为是一种经济人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特别是农村)的多胎生育以及男孩偏好正是经济人假说的表现。在传统社会里,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家庭希望多生育小孩。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1)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子女.的多少代表劳动力水平的强弱,子女多(特别是男孩多),劳动力足,在平时的生产中,就能担负起更重的体力的投人,因而就能有更多的产出,家庭的经济收人也得到增加;(2)成年子女不但能增加劳动力的投人,同时,也是父母养老的保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周期长度要大大长于其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只是其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为了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仍然能维持生活需要,人们必须将劳动时期获得的收人的一部分积蓄起来,而适于积蓄的物资财物是土地、房产、贵金属和珠宝等商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有能力进行这种物资财物积蓄的人仅仅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消费的剩余可能很少,因此,其终身的资源分配就难以利用财富或货币进行储蓄,而只能用人力储蓄的方式,即生育子女。子女及其劳动能力具有永久积蓄的特点,因而成为重要的养老资源。同时,土地、房产、贵金属和珠宝等商品的价格不稳定,保值增值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而子女却能给家庭带来永久的收益期望。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在劳动力投入与增殖保值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从非经济利益的角度,也即是效用最大化:(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子女多,幸福感强;(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子女特别是男孩,也满足了孝文化的需要。所以,多育以及男孩偏好,能实现经济人假说的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子女多,老年人从子女处得到的养老保障费用也多。 

    假设2:子女多,老年人从子女处得到的精神安慰高。 

    二、数据收集 

    本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在湖南新邵县新田铺镇下辖的29个行政村中抽出5个行政村,然后在被抽取的行政村中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方面的基本状况。除少数老年人迁居外地或因其他原因未能被调查外,共回收有效资料310份。由于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因而均以问卷访谈的方法来取得资料,即笔者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直接入户访问,由笔者亲自填写问卷。问卷内容除了关于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基本情况外,还包括老年人赡养的各方面状况,包括老年人自我养老状况、子女供养状况及对养老状况的满意度和养老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等。 

    三、子女及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障状况 

    1.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调查数据:(1)生育状况:在样本中,有31位老年人没有子女,其中巧人完全没有子女,而16人通过过继的方式续绝,从而拥有一个儿子。有279人育有子女,占90. 6%,平均生育4.45个子女。从性别来看,平均生育儿子数为2.39个,女儿数为2.05个,其中育有儿子最多为7个,女儿最多为4个。在样本中,有子女老人289人,约占样本总数的93.22% o ( 2)在样本中,286位老年人无固定收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投人或子女供给获得经济来源,占总人数的68.39%(表1)。 

    2.老年人的养老状况:(1)老年人自我养老状况: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人来源,在独居或与配偶共居的310位老人中,有138人自己参加生产劳动获得部分必需的生活资料,在与未婚子女共居的69位老年人中,他们由于还要抚养尚未成年的子女,因而全都参加家庭劳动,甚至外出打工,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动可以概括为抚养型,因而他们在经济上同样是以自我养老为主。在问及是否参加家庭生产劳动时,回答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的分别为198人、82人、30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3.87%;26.45%,9.67%;有65% (201人)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地参加了家庭生产劳动,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生产做出了贡献,因而也可以算作自我养老。(2)老年人子女供养状况: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儿女,这在此次调查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经济供养在独居、与配偶共居和与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55.6%的老年人的已婚子女经常给分居的老年人提供现金资助,数额从每月平均10元到100元不等,均值为42元。提供方式既有定期提供,也有不定期提供,提供者除了老年人的儿子外,女儿女婿也或多或少会补贴一些。

二是生活照料:在独居、与配偶共居和与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63位老人的成年已婚子女能够经常给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占33.8% ;“位老人的已婚子女不定期提供一些生活服务,占32,6%;其他的63位老人的子女偶尔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占36.6%。在与一个已婚子女共居的老年人家庭中,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承担了一些家务劳动。(3)老年人对养老状况的感受:老年人对目前自身养老状况的感受,主要涉及老年人对经济供养水平、对生活受照料程度的感受、精神生活上的感受等几个方面以及总体上的幸福感。有49. 5%有子女老年人对目前的物质生活水平感到满意;感到物质生活条件较艰苦的有45人,占16. 6%;其余的86位老年人基本上处于温饱线左右,占34.1%。而对于受照料程度,约1l3强的老年人感到满意,感到不满意的老人有25位,占9.2%,137位老人对于是否受子女照料及子女照料程度感到无所谓,占52.9%(见表2)。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不仅与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有关,而且也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娱乐及社会参与。相比在家庭中得到的精神安慰,老年人在家庭外的精神生活非常单调乏味。 

篇14

论文摘要: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安定,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67. 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 95万人,城镇人口113. 32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3. 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4%。那么,枣庄市是否具备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其经济条件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枣庄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分析

枣庄是否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必须对该地区是否达到国际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合理的结论。

(一)枣庄市人均GDP和农业GDP的比重

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 35亿元,是2000年的2. 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 7:49. 5:33. 8调整到2005年的9. 6:63. 9:26. 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 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为17602元(约合2000余美元),比2004年增长23. 5%,己远超过斯里兰卡和波兰的368. 9美元和1822美元。近四年来,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4. 6%下降到2005年的9. 6%。以低于芬兰和波兰的14. 5%和12%,基本接近日本的8%(见表1)。因此,可以说,枣庄市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推行该制度的经济条件。

(二)枣庄市的城市化率及农业劳动力结构

2005年枣庄市城市化率和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1%和47%(见表2),单从量的角度上来看,还远未达到国际上的最低标准。但是,研究这两个标准无外乎是想知道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财政和农民自身等方面经济负担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枣庄市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推行该制度的最低标准。

1、枣庄市人均应领取养老金标准匡算

枣庄市每位老年人每年应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基本保证他们安享晚年,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但是可以在2005年《枣庄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与它最相近的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资料(见图1),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98元,那么,剔除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因素便可得出能够基本反映客观需要的养老金标准。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因素中,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因素基本可以剔除,医疗保健因素应放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加以考虑,因而也可以剔除,居住因素中用来购买建筑生产用房材料和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人均支出为172元,考虑到迈入老年的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应居有定所,因此,这一项支出也应被剔除掉。此外,设备用品消费因素也应略有降低。综合以上方面的考虑,枣庄市老年人每年领取的养老金若能保持在1650元左右的水平便可以保证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2、枣庄市财政支出能力分析

2005年,枣庄市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 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9%,全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511. 1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 16亿元,增长36%。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 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为73. 2%,分别提高0. 4和2. 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加强财政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杜绝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能结约更多的财政资金,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枣庄地区2005年农村经济人均总收入实现5660元,r匕2004年增长13. 2%,而且,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势头(见图2)。一方面,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农民基本没有了负担。农民已经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自己一部分保险费,其参保意识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