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篇1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注释: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高校学生在面对这些高标准时,会有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我国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性格内向所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羞愧。人过于羞愧会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自然、腼腆和不自信,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极容易导致他人产生误会,阻碍人际交往。其次是恐惧。对考试、学习等的恐惧会给其生活带来很多烦恼,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人际关系。最后是自卑。自卑是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自卑会导致人的不自信,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导致其生活圈子变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恋爱方面

由于大学生经验的缺乏和思想上的不够成熟,在恋爱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具体的表现为单相思、失恋、与异往过程中存在交流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极容易发生自杀或是犯罪情况。

3.求职择业方面

由于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不够了解,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缺乏自信。自从我国开始实行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乐观,并且以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严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会出现拒绝步入社会、不想找工作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

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面对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各高校应不定期举办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发挥各高校中心理咨询机构和体系的作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并及时进行疏导,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形成自重、自爱、自强、自尊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当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对自己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客观看待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尊重自己在各方面的努力成果,同时大学生在给自己设定目标时,应尽量设定能够实际达到的目标。如果设定的目标一直达不到,将会使大学生的内心遭受严重的挫折,沉重打击其自信心;但设定的目标太容易达到, 则会使大学生产生自负心理。所以,正确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为大学生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积极开展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大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能力得到锻炼,并且在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问题,所以,我国各类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问题 策略

一、“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现代化环境下成长,从出生到学业结束,日常事务的处理及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母,自理自立的能力普遍较低,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然而,他们却又存在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和教师干涉。

(二)自信与自负并存

“90”后大学生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作敢当。“我的青春我做主”“舍我其谁”已然成为体现他们鲜明个性的座右铭。然而,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高的评价自己势必在将来吃“闭门羹”。

(三)享乐意识强烈

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成为了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 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历练,习惯了享乐。

(四)危机意识薄弱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父母是他们永远的庇护伞,他们缺乏对就业危机及生存压力的意识,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自己身边时还不能感应到它的存在。

二、“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同学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因而“90”后大学生更易产生就业心理焦虑,其主要是因毕业方向的选择、恋爱分合、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引起的,继而使“90”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不安和恐惧。

(一)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

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如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经常脱离现实,幻想舒适、高薪的岗位,总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一毕业直奔大型企业、知名单位。正因如此,“90”后的学生就会失去就业的大好时机,表现出低落、孤寂、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

(二)就业观念不灵活

1.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悠闲、福利条件比较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风险与机会并存且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尝试自己创业。他们往往只关心工作的环境、条件、月收入等现实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不去考虑太多,因此,比较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工作。

2.功利化,相互攀比。部分“90”后大学生太在乎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会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和部门工作,甚至出现“追高比低”的现象,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3.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就业时,“90”后大学生排除了一切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这样做无疑是自己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认知自我,创造机遇

“90”后大学生应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实践并了解自我能力后,还必须牢牢抓住自己的时机,便于确保以后的求职顺利。这是解决或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道理和根本道路。

(二)调整心态,促进就业

“90”后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必要过度害怕自己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自我心理暗示,鼓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互相沟通,征求他们的建议与支持,还可以通过锻炼、听音乐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解除心理的郁闷,放松心情。

(三)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90”后大学生要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要有开创自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计划与标准,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多学习以及沟通了解。

(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

“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和矛盾性,暗示了在校期间学校应注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热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就业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既要求“90后”大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也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桂香.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

[2] 王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3] 梁杰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 杨彩霞.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科教文汇,2010(9).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高校;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时最为常见的一个心理误区就是急功近利,大学生就业向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党政机关等经济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单位。此外就是更多的选择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生活环境优越的城市地区。他们所选城市地区的工作岗位有限,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普遍需求,加之他们自身条件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性,如此极易造成他们工作岗位中很难做出一番事业。

其次,高校学生就业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对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乃至老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再就是,高校学生就业时较为异常的情绪波动,例如焦虑、不安及抑郁等,这些情绪普遍存在,因为就业形势严峻、缺乏自信心与承压力,再加上家庭或者生活方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后,高校学生就业时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攀比。不考虑自身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追求、实际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在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缺少冷静科学的全盘考虑,这种心理误区很容易就延误或者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

通过上述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可知,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碍所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傲以及冷漠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造成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精神负担重,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少勇气和信心,不能够正确的表现自己和追求工作目标,还有较差的适应能力,也让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在就业中很容易就受到挫折。

二、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方面

高校应当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

首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当前基本国情的了解,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求与个人志愿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期望值,以实现国家需求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协调统一。

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主要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管理与人文社会知识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和教育,开展健康就业心理教育。针对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加强教育指导。结合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心理承受能力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发展情况,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借助一些体验式培训,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经验,能清晰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必须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因此,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他们通过对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由此,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主要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以及心理测验等方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身个性,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从众心理,继而减少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关于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以及理性情绪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及时的调整和转换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健康良好的心理,让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最终保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四、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就业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又从学校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同时,结合现状分析为大学生调试提供了简单的心理调适的方法,以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就事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孟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第4期

[2]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年第1期

[3]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年第2期

[4]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年第4期

[6]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一、常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寻找职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或者寄希望于党和国家政策、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而不主动去寻找工作和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专科生由于学历的差异,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农村同学的地域差异,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一旦被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难免会显得底气不足,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焦虑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是在面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冲突等问题时都会产生忧虑焦躁、烦躁不安的现象。而过度的焦虑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支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他人左右,不顾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会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培养果断的抉择能力。

(五)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六)攀比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我的实际出发,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分析,总和身边的同学比较,看到别的同学进了名企,或是进了大城市,就感到心理失衡,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盲目攀比,使得不少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最后造成就业的不顺利。

(七)自负心理

有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这种大学生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当现实与幻想落差很大时,很难接受现实,甚至会产生极端想法和行为。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择业自主意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当真正面对就业竞争与就业风险的时候容易惊慌失措。因此,面对“双向选择”时,毕业生应该在心理上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是自主的,它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怕苦怕累的心理误区和就业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应该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出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从而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为防止产生自卑、焦虑、挫折、从众攀比等情绪障碍,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做好心理调节。

(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毕业最后一年才去考虑的一件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谋划,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而职业规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促成自我实现;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发掘潜在资源优势;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资讯,规划长远发展;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增强自信心;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有助于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虽不是名校出身,但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求职大学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88-02

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为题名对中国知网2009年1月至今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到了244篇相关的文献。鉴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突出,本文就以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1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具体分类看法不一

(1)罗珊和柴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四种重要表现:

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也不敢表达出来。甚至在面试中也不敢表现自己,答非所问,唯唯诺诺。

自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是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挑剔;而自卑心理则是对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主动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挫折和嫉妒心理,妒忌心理是由于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冲突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挫折心理,不愿努力进取;嫉妒心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

焦虑心理:罗珊和柴颖认为,焦虑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一些特殊学生中(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焦虑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缺乏自信,表现出对自己的前途极其担忧,整天患得患失。而李俊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分析与罗珊和柴颖持相同看法。

(2)余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其中,余磊与罗珊、柴颖等人对焦虑、自卑心理的描述大致相同。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则是余磊首先总结提出的。

自傲心理:余磊认为,自傲心理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很有才华,高人一等,一味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业高”的职业,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职业的时候严重脱离实际。

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群体的影响,从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随大众。这种心理容易出现在一些没有主见,容易动摇的人身上,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

矛盾心理:余磊认为,矛盾心理大多发生在家庭贫寒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但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接受现实的低收入、低起点的工作。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3)赵秀哲借鉴社会学的分类方法,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概括为五个: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功利心理。其中,他对前三种心理形式的分析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依赖心理:他认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不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遇事犹豫不决,常常需要别人帮忙做决定。比如,由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依赖父母、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帮自己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多处于被动的不利位置。

功利心理: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选因素是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能带来的收入等个人利益,其次才是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祖国的需要往往是不列入考虑范围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一心想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希望能够从事让人羡慕和有高收入和职位。

综上可知,首先,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焦虑心理、自傲心理、矛盾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功利心理、观望心理、逃避心理等。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些就业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次,学者们的研究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还可以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入手进行划分。

2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成因的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虽然针对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甚多,但是学者们思考分析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角度分析的。

(1)蔡文伯、马杰等人认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2)余磊等人认为,学校开设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姚宁、郑恒云等人认为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姚宁认为,由于不同家庭的社会背景、职业定位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郑恒云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还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家庭经济情况等都会对毕业生择业心理产生影响。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逆商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深受各国政府关注,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尤为如此。大学生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冬”,各种就业心理问题不断出现,自杀、跳楼等就业心理危机的极端事件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水平,从而破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所面l临的应激事件比较多,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次次失败的求职挫折经历,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就业心理压力,造成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而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大都严重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恐慌,而心理防线一旦被突破,必然会导致精神堤坝的崩溃,加剧对前程对未来的茫然感和无所适从感,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等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是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就业逆商较低等有关。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研究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身特点,本研究设计通过科学设置大学生个性优化、逆商培养等课程来调整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使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综合素质、抗挫能力得以改善,从而改变就业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就业窘境。

研究各干预环节均采取干预前后测设计,以便于进行对比干预效果。并在干预停止一段时间(3个月)后进行延迟钡4验,一方面避免干预的练习效应,另一方面检验干预的作用是否真正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选取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四个班160人作为实验班,另抽取四个班160人作为对照班,共320人。采用逆商测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相关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干预前、后及延迟测量。

(一)开展大学生个性优化干预

针对当代大学生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偏低,应变能力不强,因此产生价值认同模糊与失衡的现象。提出不但要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注重大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塑造,从关注他们性格、品行等优良个性的培养人手,挖掘、培育和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个性,修正、弱化、消除不利于其人生发展的个性特征,最终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何谓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怎样维护?个性的内涵、如何优化自己的个性及意义?为实验班同学开设了青年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人格的优化。

同时,注重个性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个性理论分析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实验工具对实验班同学进行测试分类,个性相近的分为一组。针对大学生个性培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设置活动内容,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尊重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关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充分信任、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不同时期分别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了抗挫折训练、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努力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与行为的反应方式,并最终达到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表1、表2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班同学的焦虑抑郁程度均明显下降(P

(二)以逆商教育为着力点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大量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100%成功=20%IQ(智商)+80%[EQ(情商)+AQ(逆商)]。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逆商的高低也已成为其能否有效克服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成功实现就业或创业的关键。

从表6统计检验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到,通过逆商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情境教育”“逆境、行为反应日记”“拓展训练”等措施,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是积极和显著的(P

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在其人生过程中,较少经历逆境,抗挫能力低下关系密切。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逆商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时代特征,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和就业逆商水平为目的,使就业逆商的培育达到知识性、针对性、实用性、欣赏性和成效性的有机统一。随着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逆商的高低已成为人生成败的关键。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逆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优化个性和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抗挫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心理问题的免疫力,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晓会,安津平,重视大学生个性优化[N]..人民日报,2005-08-04.

篇8

>>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及相关心理问题探索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鸿沟的原因及对策 新形势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资本对江西省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 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分析 民族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调适 保山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河北省商科类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结构模型与核心能力培养 有效指导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与方法 如何有效推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穆林.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灰色区域及其调整[J].青年探索,2005(05):54- 55.

[3] 白龙.大 学 生 就 业 心 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 61.

[4] 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 25.

篇9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作为

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⑴各种招聘现场⑵通过书面材料⑶通过网络求职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75-0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我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我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1)5号文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72-01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量的大学生涌向人才市场,就业竞争愈显激烈,很多大学生因此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心里问题的表现进行统计和观察,见微知著,引导他们进入健康心理轨道,对于增加高校就业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消极自卑:消极自卑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是由于毕业生的个人主观臆断造成的,表现在择业过程中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 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2)浮躁焦虑: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自然是当今就业形势下众多大学生的梦想,而现实要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这对刚出校门,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困惑的,同时眼高手低,有大量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宁愿优先考虑专科生,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其实是本科生就业心理不端正被给予的教训。

(3)害怕艰苦:八零中后期出生的人,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未受什么挫折和苦难,在父母庇护的树荫下成长,从而害怕苦难。希望找到在城市里的工作,享受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基层去锻炼,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门路变窄,便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指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成功率。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来源

(1)家庭方面:首先是父母的期望值较高,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扩招使大学录取率达到50%,但仅有5%的学生能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而有92.8%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重点大学。就业作为自高考过后的人生第二次转折,父母对其教育投入了更多精力和希望,这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升了毕业生在择业时候的慎重和自负。

(2)社会方面: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而且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2001年全国高校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17万,到了2004年,则为280万,2008年的总数增至559万,社会需求相对不足,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岗位就相对的紧缺,使毕业生承受这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大量往届毕业生有原先未找到工作的,有原先工作不满意跳槽的,还来分这杯羹,进一步恶化了就业形势。

(3)自身方面: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而一个人的压力最主要是来自于自身。自身压力主要来源于过度自信和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落差。每个人都有种潜意识就是认为“自己是最完美最优秀的”,而用人单位却会很客观很现实很冷静的来选择所需人才,这不经意间打碎了很多人的自我感觉。有的人其实很优秀,遭到失败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以前的努力,这在无形中给了自己最大的压力。

3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1)政府:其实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就业,所谓“摘铃还需系铃人”,针对眼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这些心理问题,首先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其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后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做好有关工作。如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毕业生定向就业培训、毕业生见习实习和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工作,配合市征兵办做好毕业生参军入伍的有关工作等。 政府还应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比如鼓励人才下乡等措施。

(2)学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培养和治疗的最佳场所,很多高校都有其心理治疗室,但很多学校的心理治疗室常年处于关门状态,这深刻反映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心理健康重在培养而不是治疗,可以将心理培养渗透到学科中,延伸到课堂上,并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治疗,这有利于健康的就业心理形成。大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因而大学的氛围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多加指导,以讲座等其他更多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指导。

(3)家庭:家庭方面主要是父母,古语有云,知子莫若父,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应该太功利,作为父母应该多给刚进入社会的孩子一些关心一些努力,允许其放开手去闯荡,让其自己去面对挫折去直面失败,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闯荡自己去面对,过于安逸的路对于大学生本身是不利的。家长在对于刚就业的大学生要给予心理上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安慰,多与其沟通,鼓励。

(4)自身:其实最主要的还在于个人,在遇到这些心理问题的时候要懂得调适,可以参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治疗,首先,充满自信,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强化自信心理,抛弃自卑,树立自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品质。树立自信心,在求职遇到挫折,困境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困难那所吓倒。对求职的期望适度,保持实事求是。其次,正视社会现实,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随着国家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社会讲尽可能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了较好的就业环境。职业选择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这必定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再次,培养独立意识,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从生活的小事做起独立处理问题,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的能力,摆脱家庭的关怀呵护学会自立。最后,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保持将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参考文献:

[1]鞋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2004.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

近年来,各地高校大学生中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的频发,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的研究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通过对一些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笔者发现,至今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各项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心理压力来源类型的调查与研究,而很少对大学生文理科、男女、年级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因此,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在心理压力来源基本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中文理科、男女以及各年级分别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初步整理与分析。希望能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本论文主要就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进行对比研究。

一、心理压力及心理压力来源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是指造成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压力及问题的原因。根据对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得知,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如图1所示)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及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对苏州大学文理科专业各160名,共计320名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具体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习压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有78.8%的理科生及84.38%的文科生感受到了学习压力。可以证实,学习压力确实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一来源。且无论文理、男女、年级差异,学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都是最大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文科学生总体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理科生大,但程度与理科生相比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文科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主要在于面临考试的压力。由于文理科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不同,造成文科学生通常不太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有在面临考试的时候才会紧张起来,因此在考试面前大部分文科学生都会有学习的压力。而与此相反的是,理科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虽然日常学习压力较大,但面临考试反而压力会相对较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科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会比理科生高,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由于理科生平时课程安排紧、学习科目难,因此理科生总体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肯定会较文科生大。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女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总体来说都普遍比男生要高。探求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女生通常学习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好,且对自我的要求也较高。相反,男生自律性较差,比较贪玩,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也没有女生高。

从年级角度来看,理科生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越来越低,程度上除大二阶段略有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而文科生中,大一和大四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大二、大三高,且大一的程度最高,大四程度最低。

2.就业压力

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位居第二。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之大。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理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都较文科生要高。这似乎与理科生的实际就业率往往比文科生较高相悖,但事实确实如此。这可能与理科毕业生总数普遍较大有关。且据相关研究表明,文科生家庭情况普遍较理科生好,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方面,这使很多理科生都面临着必须通过就业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总体较男生高。这可能与男女生的就业环境及所受待遇不同有关。虽然现代社会早已提倡男女平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确实逐步有所改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就往往导致女生就业要比男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大。

从年级角度来看,文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可能因为文科生普遍家庭情况较好,导致在低年级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会特别在意就业问题。但随着毕业的临近,逐渐意识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自身今后的独立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感受到就业压力的存在。而在理科生中,大三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和程度最高,因为大多数理科生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大三开始就十分关注就业信息,希望能尽早就业。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学习与就业确实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但从感受到这两类压力的程度来看,理科生要略微高于文科生。这可能与理科生普遍学习科目较难、课程安排较,且理科生每年毕业生的总体数量较大且家庭情况普遍较差有关。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其家庭的未来,更是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事情。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未来的重任?笔者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社会的重视,学校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家庭的关怀,自身的排解,缺一不可。由于篇幅限制,此次研究对这一问题不能予以深入探讨。但笔者会继续学习与研究,探索更多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黄艳苹,陈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1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受到来自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瘾综合症,已成为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学生遇到过心理问题。而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已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第二课堂,具有情报信息服务与教育双重职能,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上,图书馆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借阅环境优雅、馆藏丰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视觉,配合高校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心理疾患,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很多新生以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上大学后要离开父母,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所有的事情要自己安排,会遇到各种问题:气候环境的变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生病、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等。这些问题都会给每个新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当应激超过了个体能够承受的限度时,个体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烦躁、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环境。(2)学习方面的问题。大学的教学管理与中学相比较为宽松,中学阶段的学习有老师的督促检查,而大学主要靠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使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把时间浪费在上网,谈恋爱等其他方面,因而学习成绩不理想。面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问题疲于被动应付,心理上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出现了焦虑、紧张、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性心理开始逐渐成熟,爱情的意识日趋强烈,期望着异性间的情感交流。但由于大学生对待爱情的认识、情绪、态度等尚不成熟,情绪有较大波动性,性格尚未定型,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对爱情的理解又过于浪漫而不切实际,一旦情感问题上遭受挫折,情绪就会受到很大影响,陷于阴影中难以自拔,导致情绪压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求职与择业问题。当前大学生面对择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首要表现的是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因此常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一旦择业受挫,就容易表现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面对择业有严重的惧怕失败的心理,以至于情绪常常处于极度的焦虑不安状态之中。(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做好心理学类书籍和期刊的征订工作。图书馆的最大优势就是其资源优势,因此要更好的对读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心理学类书刊的征订和开发上多做文章。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做好这类书刊收藏和导读工作,使读者通过阅读排除心中的困扰,解除烦躁、焦虑的情绪。我馆心理学类书籍供不应求,心理学类期刊如《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磨损严重,这些书为读者打开一扇窗,使读者看到光明,走出心理阴影。(2)提高馆员素质是图书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馆员不仅要知道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还要掌握一般心理学知识。图书馆要组织馆员参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来增加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馆员在提供借还书、普通阅览服务外,还要满足相当多的读者对心理健康方面书籍的需求,为他们推荐书目,为他们答疑解惑,使他们通过阅读豁然释怀,通过与你的交谈豁然开朗,解除不良情绪的困扰。(3)建立读书网站,网上“咨询热线”。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图书馆网站优势,开设网络心理咨询热线,聘请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或心理学家在网上解答心理咨询,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此外,图书馆还应充分挖掘电子资源的优势,开设有特色的读书网站,用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学生摒弃网上垃圾信息;同时读者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将自己认为好的图书推荐给同学,互相排忧解难。(4)优化馆内环境,营造良好心情。本学院图书馆和自己参观的其他院校图书馆都有相同的特点:环境优雅且充满人文氛围。室内空间宽敞、桌椅书架整齐、地面洁净,室外绿草茵茵;馆内温馨提示随处可见,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和艺术画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在这视觉、触觉都感到舒服的环境中阅读能缓解读者由于学习、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和烦躁情绪,从而使心灵得到释放。(5)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活动。连续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于竞争激烈使他们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当中。针对目前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就业心理困惑,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毕业生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科学合理的求职择业方法,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馆员,馆员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 考 文 献

[1]董险峰,周玲,乔喆沅.大学生活导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6~170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96-02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 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 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 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 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 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 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4. 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