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注释: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高校学生在面对这些高标准时,会有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我国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性格内向所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羞愧。人过于羞愧会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自然、腼腆和不自信,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极容易导致他人产生误会,阻碍人际交往。其次是恐惧。对考试、学习等的恐惧会给其生活带来很多烦恼,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人际关系。最后是自卑。自卑是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自卑会导致人的不自信,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导致其生活圈子变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恋爱方面
由于大学生经验的缺乏和思想上的不够成熟,在恋爱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具体的表现为单相思、失恋、与异往过程中存在交流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极容易发生自杀或是犯罪情况。
3.求职择业方面
由于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不够了解,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缺乏自信。自从我国开始实行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乐观,并且以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严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会出现拒绝步入社会、不想找工作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
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面对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各高校应不定期举办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发挥各高校中心理咨询机构和体系的作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并及时进行疏导,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形成自重、自爱、自强、自尊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当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对自己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客观看待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尊重自己在各方面的努力成果,同时大学生在给自己设定目标时,应尽量设定能够实际达到的目标。如果设定的目标一直达不到,将会使大学生的内心遭受严重的挫折,沉重打击其自信心;但设定的目标太容易达到, 则会使大学生产生自负心理。所以,正确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为大学生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积极开展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大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能力得到锻炼,并且在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问题,所以,我国各类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问题 策略
一、“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现代化环境下成长,从出生到学业结束,日常事务的处理及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母,自理自立的能力普遍较低,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然而,他们却又存在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和教师干涉。
(二)自信与自负并存
“90”后大学生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作敢当。“我的青春我做主”“舍我其谁”已然成为体现他们鲜明个性的座右铭。然而,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高的评价自己势必在将来吃“闭门羹”。
(三)享乐意识强烈
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成为了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 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历练,习惯了享乐。
(四)危机意识薄弱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父母是他们永远的庇护伞,他们缺乏对就业危机及生存压力的意识,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自己身边时还不能感应到它的存在。
二、“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同学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因而“90”后大学生更易产生就业心理焦虑,其主要是因毕业方向的选择、恋爱分合、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引起的,继而使“90”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不安和恐惧。
(一)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
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如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经常脱离现实,幻想舒适、高薪的岗位,总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一毕业直奔大型企业、知名单位。正因如此,“90”后的学生就会失去就业的大好时机,表现出低落、孤寂、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
(二)就业观念不灵活
1.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悠闲、福利条件比较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风险与机会并存且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尝试自己创业。他们往往只关心工作的环境、条件、月收入等现实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不去考虑太多,因此,比较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工作。
2.功利化,相互攀比。部分“90”后大学生太在乎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会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和部门工作,甚至出现“追高比低”的现象,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3.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就业时,“90”后大学生排除了一切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这样做无疑是自己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认知自我,创造机遇
“90”后大学生应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实践并了解自我能力后,还必须牢牢抓住自己的时机,便于确保以后的求职顺利。这是解决或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道理和根本道路。
(二)调整心态,促进就业
“90”后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必要过度害怕自己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自我心理暗示,鼓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互相沟通,征求他们的建议与支持,还可以通过锻炼、听音乐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解除心理的郁闷,放松心情。
(三)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90”后大学生要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要有开创自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计划与标准,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多学习以及沟通了解。
(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
“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和矛盾性,暗示了在校期间学校应注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热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就业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既要求“90后”大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也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桂香.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
[2] 王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3] 梁杰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 杨彩霞.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科教文汇,201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时最为常见的一个心理误区就是急功近利,大学生就业向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党政机关等经济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单位。此外就是更多的选择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生活环境优越的城市地区。他们所选城市地区的工作岗位有限,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普遍需求,加之他们自身条件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性,如此极易造成他们工作岗位中很难做出一番事业。
其次,高校学生就业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对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乃至老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再就是,高校学生就业时较为异常的情绪波动,例如焦虑、不安及抑郁等,这些情绪普遍存在,因为就业形势严峻、缺乏自信心与承压力,再加上家庭或者生活方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后,高校学生就业时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攀比。不考虑自身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追求、实际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在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缺少冷静科学的全盘考虑,这种心理误区很容易就延误或者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
通过上述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可知,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碍所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傲以及冷漠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造成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精神负担重,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少勇气和信心,不能够正确的表现自己和追求工作目标,还有较差的适应能力,也让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在就业中很容易就受到挫折。
二、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方面
高校应当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
首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当前基本国情的了解,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求与个人志愿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期望值,以实现国家需求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协调统一。
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主要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管理与人文社会知识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和教育,开展健康就业心理教育。针对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加强教育指导。结合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心理承受能力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发展情况,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借助一些体验式培训,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经验,能清晰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必须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因此,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他们通过对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由此,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主要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以及心理测验等方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身个性,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从众心理,继而减少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关于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以及理性情绪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及时的调整和转换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健康良好的心理,让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最终保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四、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就业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又从学校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同时,结合现状分析为大学生调试提供了简单的心理调适的方法,以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就事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孟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第4期
[2]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年第1期
[3]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年第2期
[4]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年第4期
[6]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一、常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寻找职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或者寄希望于党和国家政策、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而不主动去寻找工作和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专科生由于学历的差异,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农村同学的地域差异,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一旦被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难免会显得底气不足,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焦虑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是在面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冲突等问题时都会产生忧虑焦躁、烦躁不安的现象。而过度的焦虑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支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他人左右,不顾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会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培养果断的抉择能力。
(五)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六)攀比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我的实际出发,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分析,总和身边的同学比较,看到别的同学进了名企,或是进了大城市,就感到心理失衡,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盲目攀比,使得不少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最后造成就业的不顺利。
(七)自负心理
有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这种大学生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当现实与幻想落差很大时,很难接受现实,甚至会产生极端想法和行为。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择业自主意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当真正面对就业竞争与就业风险的时候容易惊慌失措。因此,面对“双向选择”时,毕业生应该在心理上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是自主的,它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怕苦怕累的心理误区和就业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应该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出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从而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为防止产生自卑、焦虑、挫折、从众攀比等情绪障碍,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做好心理调节。
(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毕业最后一年才去考虑的一件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谋划,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而职业规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促成自我实现;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发掘潜在资源优势;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资讯,规划长远发展;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增强自信心;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有助于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虽不是名校出身,但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求职大学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