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1 10:23: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et al.The qualities of quality: 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尤其美育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地方中职艺术学校失去了艺术特长教育的优势地位,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再加上地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意识不足,学校培养模式传统滞后,偏重于单一的艺术技能培养,与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相脱轨,导致人才培养效率降低,使地方中职艺术学校的发展落伍,但又恰逢国家近年来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划,职业教育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地方中职学校的发展处于瓶颈期,如果我们继续固陈守旧,那将会面临更严重的问题。职业艺术教育是国家培养发展艺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要在人文素质和综合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具有提高人们的审美感知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人们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力,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一的艺术专业工作者。如果只停留在单一的技能训练培养,那会导致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局限,创造力低下,综合素质落后等问题,将来就业无法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如何改变提高
(一)转变教育理念,紧随教育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文明的不断提升,现代教育也在朝着科学化发展,艺术教育同样如此,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只要拥有职业技能就拥有一切资本,现代艺术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性,还要融入科学与人文的思想精神。“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艺术学校教师,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从全面培养学生出发,告别单一的技能传授,我们要时刻明确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帮助,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知体会艺术的真、善、美,在艺术的学习熏陶中又能健康地成长,既要专业优秀还要兼顾全面提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地方中职艺术教师要不断研究教育政策,紧随国家教育发展,提升职业理想,找准教育定位,增强学习警惕,创新教学实践,要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技能性、教育具有思想性、理念具有时代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符合社会教育要求。
(二)优化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
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地方中职艺术教育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口传心授”,但由于教学类型具有专业区别,在一些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弊端,尤其一些发展缓慢的专业,还是照搬传统意义上的形式进行教学。艺术课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理论课,都要具有灵活性但不能随意化,单一培养技能的观念导致我们的培养方式也较为单一,这其中包括教学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向专业性,教学模式传统老化,教学方法单调随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怎样科学的培养学生,我们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社会发展特点,结合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特点研究教学,在转变提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艺术人文性教学,教学联系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艺术学习心理。其次,我们要打造专业教学的培养特色,设置规划好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方案,从基础到文化、从精品到实践,再到综合教育。在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如了解现代中专学生成长的发展特点,每个艺术专业的学习发展特点,怎样把艺术学习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相融合,怎样处理艺术特性与学生个性以及教学统一之间的矛盾等等。第三,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现代学生思想开放,见识也较为丰富,我们既要尽可能完整地阐述教学内容与涵义,还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思维,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要多样化,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引导锻炼学生的艺术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形象的思维能力。最后,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有质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锻炼专业表现能力,丰富学生艺术情感,从而增强艺术审美追求。
(三)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认识
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但在我们传统思维当中,艺术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由于中专学生学习心智不太成熟,教师对于专业课教学多为严谨,师生关系大多严肃,导致学生怕老师,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这就对教学的进行产生了隐性的阻力影响,同时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处于青春期,一些孩子性格的个性方面比较突出,心理容易产生叛逆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会自主的学习思考,更多是在老师压力下的被动学习。我们要对学生教育管理,但不是把学生变成“听话的机器”,一些学校管理落后,对于学习后进生把责任完全推脱到学生身上,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有的学校管理目标:只要管好学生不出事就可以。这样的教育是很失败的,由于中职艺术教育教学特殊化,在管理上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责任在先的观念,注重思想教育的培养,但不能一味空洞说教,那样只会事倍功半,要做到言传与身教融合,榜样与监督配合,用爱心去教育培养学生;其次要结合学校自身教育特点,完善教育制度管理,建立包括学习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每个环节紧密联系,并设置管理监督责任人相互配合,使学校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最后要将责任领导、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更好的融合到一起,在多方位因素的合力下,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虽然近些年专业学校都意识到文化课对于学生将来升学的重要性,但大多只是在课程安排上稍做改动,缺乏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从而产生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重要影响的积极意识。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安排的能力,实践也证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无论在专业、文化学习,还是社会关系中都会表现得十分出众,这才是学生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四)整合教育资源,规划培养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激烈,人们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认识也在提高,教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中职艺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很多优势。艺术是一个很大众化的文化形式,我们学校在与社会、家长相互沟通时非常便捷,同样现代艺术教育也需要更多地“教育者”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同时我们也要带领学生走出去,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学习,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公益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发现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能促进艺术的广泛传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让家长和社会更好的认识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和认可。在规划培养方向上,我们要遵循三个特点一个原则:育人与个性相融和、教学与实践全面化、教育与发展综合化,最重要的原则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要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帮助每个孩子尝试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树立艺术理想,正确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艺术道路上勇敢的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不断提高、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多向各学校、各专业优秀教师学习经验,吸收别人的长处,融合到我们的教学中间,这样我们的培养效率才能提高。
三、在时代中发展
本文以小提琴为例,对其初级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引起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并进行适当改进。
艺术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汇集了时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社会效应,对于艺术教育,它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一项调节工具,是人类思想活跃创新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已经深入人心,是千千万万追求进步的父母为孩子安排的成长必备课程。
当今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接受正规的学校科学文化教育之时,很多父母都提早为孩子选择了艺术业余课程作为辅助,比如,唱歌、乐器、绘画、舞蹈等等,不难看出,每个家长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优秀,还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才艺,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作为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面对这样的受教育者心态来说,初级艺术教育百花齐放,老师也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小提琴为例,我们分析了在初级阶段,艺术教学面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小提琴属于高贵典雅的弓弦乐器,有“乐器王后”的美称,在音乐范畴中,小提琴的音色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成员,同时也是所有乐器中最难把握和掌控的一项乐器。小提琴本身外形精致,携带方便,舞台造型优美,应用广泛,这就成为很多家长的首要选择,但是,看似小巧的乐器,却忽视了它之所以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音乐情感、完成艺术追求的技术性、重复性以及时间性。
目前,我国的初级小提琴教学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在学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自身的传统教学始终贯穿在小提琴初级教学中。
一、 教学法方面
老师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的知识广度、演奏能力、教学原则、授课方式等都对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孩子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初期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1.培养学习兴趣,实施灵活“课堂”教学
小提琴教学相对于其他艺术教育来说更有针对性和技术性,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几乎是从年龄较小时候开始的,对艺术选择没有主动性,也许有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兴趣的,大多存在一个不能持续的问题。另外,如今我国的小提琴初级教学形式几乎是“一对一”的专门教授,由家长跟随陪同,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比如,老师家或者工作室,进行入门训练。面对老师,年幼的孩子多少有一些害怕紧张,一方面有对老师的敬重之意,或者担心被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家长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学琴,渴望老师教授新的知识技能,或者讨厌学琴,甚至有不想继续接受小提琴学习的念头,这些都是孩子“兴趣”多少的表现。而面对初次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年龄特点进行引导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其说话的语气、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师会选择灵活运用课堂,不是一味的让孩子重复着基础技能的训练,而是经常举办一些不同场合的小型演奏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到锻炼,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感受,这样,小孩子会对同样学琴的大孩子充满羡慕之情。还可以准备一些适龄孩子们的表演视频、音频;或者通过动画片音乐,告诉孩子们这些好的声音就是由小提琴这个乐器发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从而愿意接受并学习它。虽然说初级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奏家,但作为艺术范畴的音乐来说,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是必然的。
2.伸缩性的教学强度,多种形式的知识输入
老师作为言传身教者,面对没有任何生活阅历的孩子们来说,在对专业知识讲解的伸缩程度上有很大的要求。年幼的孩子很天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于专业音乐理论的接受程度上来说相对比较慢,因此,老师时常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小故事,将专业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者形象得作比喻,让孩子直观得理解并牢记在心。
另外,相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在教授小提琴的过程中更注重要专业技巧的训练,严格规范的姿势、专业扎实的练习都是老师对初学者的强制性要求。但是小提琴有它特殊的属性,包括音高位置、音色、左右手协调等等,是乐器中比较难掌握的,需要重复进行训练。往往这样的初级训练会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觉得学习小提琴很枯燥、很艰难,在这个时候,老师对于技能知识的讲解就要稍微放松一点,这里不是指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是换一种方式引导他记住那个正确的。比如,把位的训练,在琴身上找出一个标志,琴颈或者侧板,先硬性要求孩子记住某个位置或者某种姿态,省略掉讲解缘由的过程,孩子的思路就不会乱了。
或者在学习新的乐曲和形成新的技巧时,不纠结于固定新乐段中,不放弃复习前面学过的乐曲和技巧,使他们依然存在与难度不断增长的作品之中,这样,对孩子的练琴效率和思维形成一种缓冲,而不是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当形成一种固定的套路之后,老师的再三强调已经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了习惯性的思路,一旦改变,孩子自身会感觉到异常,并会询问老师缘由。这样就有了一个发现、试验、选择决定的过程,它是开放的、有选择的,就像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到的,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选择并积极实践,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3.课堂的细节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是指孩子进入老师视线的第一刻开始,所发生的一系列动作与言语。铃木教学法中提到过一点,他要求新学生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向老师鞠躬,目的是教孩子讲礼貌、思想集中。然后,教学生拉琴时怎样站、手如何放在琴上、不演奏时怎样站位等等。好的习惯、坏的毛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老师对学生的细节要求从上第一堂课开始就要进行指导,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今后的学琴习惯,甚至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有条件到国外进行小提琴学习,比如,美国、日本等,那里的音乐教育是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因此,一个好的习惯很可能成为老师接纳你的第一场测试,也是我们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方面。所以说,“教书”与“育人”是同时进行的,它存在于教学的任何时期。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对于老师的示范是很崇拜的。小提琴教学中,老师正确、精彩的示范演奏,能使孩子直观感受老师演奏的魅力,感受那种声情并茂、如临其境的演奏效果,从而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不能放松自身的学习和练习,现代艺术教育时刻都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孩子领悟到最新的教育思路和演奏方法。
4.过分追求教学成果,加快教学进度
老师的教学进度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够独立演奏乐曲的时间。培养一名合格的小提琴演奏者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乐器本身就是一项很难驾驭的东西,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不断引导与讲解,孩子们积累的成长阅历和连续训练才能使小提琴学习者自觉得融入到乐曲情境中,理解乐曲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这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对孩子最基础的训练。林耀基曾经提到过,无论到他班上的学生水平程度如何,都要练习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音阶训练,以达到声音准、匀、美的效果,这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独立有效的完成小提琴作品并不是一个短期成果展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长时间学习过程。
二、 客配合方面
家长是孩子学习小提琴最有效的监督者,家长的坚持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俗话说:学琴的孩子没有童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孩子从小接受小提琴学习,很大程度上不是自愿开始的,自身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去主动练习,因此,家长的督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从小学习小提琴,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是相关音乐工作者或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想觉悟超前的人群,而是进行艺术学习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个整体心态。所以,他们对小提琴本身属性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于孩子的艺术学习持有“快”的态度,对于老师的不断重复教学法有疑义。希望孩子能在小小的年纪掌握较多的乐曲,无意之中也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进度,导致在孩子音阶还没练好的情况下就练大曲目,对于考级、比赛、表演等活动充满了期待。但是基本功不牢固,将来很难再提高,而且返工也很困难。
2.“关起门来”练琴
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开放的、富有想象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空间中,听到的只有自己时好时坏的不稳定声音,不能识别正确的,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学习音乐的孩子必须对声音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如果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琴声中,加之家长反复的催促和监督,时间一长,反而使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从而造成厌烦心理。家长认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接受高雅音乐的内容,只是单纯得聆听,没有指导。为此,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练琴氛围,以极大得耐心,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带孩子聆听音乐会、观看音乐类电视节目或者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对美好的声音进行想象和追求。
艺术初级教育固然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部分,同时也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和兴趣的重要时期,小提琴初级教育只是艺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部分,有它的特殊性。但相对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来说,艺术教育更有针对性、变化性和时代性,它是连接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个甲板,在这个甲板上,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和决定自己想要的那个艺术追求,充分享受艺术带给人们的别样风情。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艺术设计在我国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的艺术设计要与国际接轨,首先必须要从艺术设计教育着手。我国的艺术设计这一门新的学科在教育范围,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不可避免地起到推动作用,可是这门新的学科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尚在初期阶段,所以对其发展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分析研究来探求艺术设计教育的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契机下,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我国与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到我们的不足,开发更新的思路,用我们新兴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国外先进教育体系进行比较,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把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一片辽阔天空。
1.艺术与设计的本质和特征
艺术这词所包含的基本理念是技术、手段,即包含有某种方法,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然而,艺术在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已全然不同于词源学上的含义,而专指人类运用色彩、形状、线条、声音、运动或其他感觉现象有意识的活动来表达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它是人类活动和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是在美学上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艺术是人类想象和表达情感为基础,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体来说,它是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理想、情感、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华美结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为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而在社会和生活中,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设计的启蒙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的想法是指素描、绘画,接下来的发展,设计的含义变得更加广泛了,还包含了艺术家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故有人将设计定义为首先在头脑中酝酿,在想象中已描绘出结果,并能通过实践使之成为现实的视觉现象。
2.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大众化引导下,制造业迅速发展后的今天,对设计人才市场需求量扩大的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设计类专业在我国高校发展中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同的是,我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我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在历史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更应正视我国教育水平总体还很低下,办学规模和质量已落后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存在于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竞争力弱,综合素质不高。不难看出,只有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关系到教育中,重视教育艺术设计实践,不断调整改善其体系和教育结构,特别是要充分重视对思想教育、设计观念的研究,才能应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3.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基本同步,各国现代设计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腾飞。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各国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教育体系,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艺术教育特点。
艺术设计教育在北美体现市场需求。随着时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经济上体现设计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艺术设计教育因为市场、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变化。设计、设计教育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从设计和设计教育上看出,经济发展是促进设计教育的必要因素。
4.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4.1 改革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前提,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多能、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4.2 改革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学课程设计上要摆脱重技轻文的倾向。教育过程人性化,“教书育人”“因材施教”都是我国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关怀,特别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性,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
4.3 改革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主动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尤其重要。在教学手段上,要对原有的教学手段予以更新,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必然转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发艺术教学软件,创建新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4.4 对提高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的改革
教师必须对专业具有清晰、明确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教学工作的基础相结合,便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而且专业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 以人为本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总体出发点,应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对现有的教育设计模式和体制进行改革,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和培养目标及专业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修养,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创造性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广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3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27-01
一、职业学校艺术教学的紧迫性
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法,合作能力是职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通过一些以集体活动开展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协作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统一认识和共同情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每个个体会自愿的为了整个团队而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艺术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比如一些服装设计和表演专业、计算机网络制作以及动漫制作等,这些都是需要具备很好的额审美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切实综合的发展学生素养,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个体参与到以后的社会工作竞争中。
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培养综合人才和育人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艺术教育起源于西方,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属于我们本土的一种具备地域性质但是皆具世界通性的一种教育。由于我国职业学校众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1、意识不够强。办学者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招生、就业、学校规模等这些事上,却忽视了学校内涵的建设、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专业以及提高学生素质这些软实力方面,特别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力度明显欠缺,殊不知这些软实力正是构建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其实是学生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学生人才,学校才会具有竞争的实力。2、师资不够。老师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导人员,目前职业学校在艺术类教育方面的老师配备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而造成的,从而使得艺术老师在学校教学中专注力不够,能力素质好的基本都会寻找更好的出路,导致了职业学校艺术老师不仅师资不够同时教师的质量也参差不齐。3、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由于目前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一贯风格,使得学校重视技能以及就业方面的氛围营造,而缺乏对于文化、艺术等氛围的营造,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更多的艺术给养,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导致学生艺术素养不高。
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及改革
1、转变观念,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管理。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的数量以及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老师数量,如果老师的数量太少,根本难以维持正常的学校授课,如果过多,则会造成师资的极大浪费,所以合理的配备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组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确定。对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职业学校,基本可以配备一名音乐老师和一名舞蹈老师,这样就能基本满足学校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而对于艺术类学校或是有艺术专业的职业学校,则要增加艺术老师的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并且确保艺术教学的质量。
2、合理设置学分机制。要切实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开设足够的艺术课这是很必要的,同时也必须的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经的模式。学校需要对专业学生开设一门或是多门的艺术课程,并且实行学分制管理,将艺术课的学分纳入到学生的学分制中,成绩合格的课程可获得一个学分,这样从某些层面来讲可确保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同时还要每周固定安排时间上课,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取得1学分。通过上述的这些改革,学生不仅能提高其艺术修养,也能通过艺术课来弥补文化课或是专业课所缺的学分。
3、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校招收艺术专长的学生进入学校组成艺术团体来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学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种方法,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但这些活动的受益范围有限,一般只是参加表演的人员可从中受益,但对于表演能力不强但酷爱艺术的其他学生来讲,也同样充满了对于艺术的渴望,所以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同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养和能力,做到均衡发展。
4、提高教师素养。老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授课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老师的道德、世界观、教学态度、行为举止和治学精神具有极大的敏感度,并受其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艺术老师在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充分了解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自身为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