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文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11:12: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篇1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

一、引言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且涵盖范围广,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国家始终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美术作品、手工艺产品和艺术设计作品题材的重要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中产生的文化。2013 年12 月,国家教育部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以保护、传承与发展各地特色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和培养艺术创作人才为目标。据统计,国家设立艺术基金至今,每年参与申报与获批立项的项目以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专题为主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 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决定支持高校围绕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同时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 。可见,中国教育部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设计类专业如增设传承与创新民族技艺的专业,将大大丰富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增加实操经验,提高设计素养,培养设计美感,从而增强设计文化内涵。

二、高职设计类专业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优势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且种类繁多,以中国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为例,传统手技艺有漆、雕、染、绣、刻、瓷、竹、根和织九类,通过这九大技艺制作而成的优秀手工艺产品,不仅沉淀着艺术美,还体现出工匠师傅深厚的美术功底、熟练的技艺、非凡的审美能力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据网上与实际调查,我国许多艺术类高职院校一直都在坚持致力于创办、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譬如我国的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坚持开设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等相关专业(表1 )。他们是中国较早成立的拥有传统工艺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院校设有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国家持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匠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各省也相继响应国家号召和地方需求建设了许多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此同时,现如今许多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普通高职院校也陆续开设了传统手工艺相关专业。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总之,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实操型人才为目标,这与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学院或系部相继开设的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所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如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三、高职现代学徒制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与人类的关系如同鱼和水一般,不可分割。由于现代机器制造业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矛盾造成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譬如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无人问津,传统工艺传承人老龄化,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技艺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现象。(图1 )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有很多,譬如传承人选择范围小却做到了极致传承的家族传承模式,其特点是在家族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人员中选择传承人,这些人员在幼儿年纪就被当做传承人来培养,其优点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熟悉一切制作工艺和流程,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杰出父辈和长辈的技艺、文化熏陶,严苛和精益求精的训诫,他们凭借日积月累的学习知识和实践经验将其家族技艺传承与发展下去,其缺点是如果传承人对此文化没有兴趣,传承人或选择放弃传承或另谋他业,其文化就会出现无人继承或传承断层,最后变成销声匿迹的结局。另外,除了家族传承还有传承人选择范围较广的学徒传承,其特点是没有苛刻家族血缘关系的限制,外姓人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只要喜欢和想要学习也可以传承某种文化或技艺,其优点是文化或技艺的传承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传承范围更广。总之,不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学徒传承,其传承的根本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可见学徒制从古至今,都是文化、技艺传承的根本形式。现如今,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学徒制虽然存在,但远不及古时繁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新的传承模式、传承方法和手段,现代学徒制便应运而生一解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燃眉之急。从广义上说,现代学徒制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成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模式。现代学徒制一般在学校、企业、培训组织机构、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但其中具有专门独立组织运行机构、严格的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成熟的教育教学团队的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平稳落地与快速运行的最佳场所,无论从场所、设备、教师资格方面,还是从国家资助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高职院校都独具优势。当然,学校缺乏企业的流水线生产工厂和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这些都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完美实现。因为与古时学徒制不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和工匠师傅的联合,可以形成协作和互补的优势,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和技能实践相结合,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两个完美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设计类专业学生直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转换成创意设计和工艺产品,通过企业和市场加以验证,不断总结和提升专业技能,最终得到企业和市场认同,可以说高职现代学徒制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高职院校需要和企业、工匠大师强强联手、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创新设计人才。

四、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有效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政府可牵头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文化,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譬如在校内或企业内建设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实践基地,保障学生与企业设计师、工匠大师、行业专家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同时该实践基地的设立可以有效解决高职设计专业教育与当下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技能与实践脱节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其次,政府和学校鼓励设计类专业教师进企业和大师工作室锻炼学习,使教师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改良教学方式和方法,紧跟时展要求。最后,学校需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教学内容,推进设计类专业传承、发展与创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学生专业考核制度,培养业精艺专、品学兼优的全方位设计人才。

(一)提高现代学徒制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学质量,加强专业传承、实践与创新

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工艺,高职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需要坚持走传承、实践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只继承不创新,因循守旧,文化可能会无人问津;只创新不传承,文化将失去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可能会出现昙花一现的现象,所以,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通过政府扶持、学校主办、企业配合三者合作共同建立校内校外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现代学徒实践基地,从政府的扶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匠大师和艺术家的加入再到企业的孵化,打造政府、学校、工匠大师、企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校内校外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建设和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杜绝校内外实践基地空置和有名无实等现象。另一方面,坚持提高现代学徒制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技艺教学、项目实操实训、工厂打样生产再到市场检验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且相互配合完成。教师、工匠大师和学生在实训基地上课作息时间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课后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开放,真正让学生拥有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的专业实训室,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真正的使教师和工匠大师配合教学,共同发展,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爱、学有所乐,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传统工艺文化与技能的魅力,开拓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方式。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设计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融入高校,不仅需要各地政府、学校、企业和工匠大师的加入,还需要学校结合地方文化、非遗文化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和企业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政府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成为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政府搭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加快高职设计人才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进程。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培养双师型、双能力、双素质、双证书和双职称教师,因为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积累和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去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动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一样,需紧跟时代的发展,学校需全方位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形成高效、团结、协同、合作、鼎新的教学组织。最后,企业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学校针对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积极吸纳行业和企业人才招聘标准作为主要参考点和依据。另外,企业导师和工匠大师需要和高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建立高素质的校企教师教学团队。

(三)改革教学内容,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

改革教学内容,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一方面,合理增设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专业基础课程、核心实践课和选修课程,实现三者的互补与支撑、协调与发展;同时,在进行民族艺术文化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真热爱、真学习、真讨论、真思考、真实践和真创新的自主学习模式。另一方面,2014 年至今,国家大力推动“双创”理念,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设计专业人才的新时代使命与责任。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譬如,一从教学模式方面看,可以从固有的线下教学、固定的教室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或在企业、实训基地、田野等场地学习。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应该设置一些注重与产业需求对接、注重与职业技能对接和注重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② 。三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法和竞赛驱动法,将任务和工作带入课堂,使学生告别安逸的学习环境,营造适当紧张的学习气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四从教材选择方面看,不限制教材的形式,总的要求就是能够满足实用、适应的需求,通俗易懂,而且能够对接时代趋势;五从考核方式方面看,推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考核模式,偏重理论与实操技能应用的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家和企业承认的职业技能考试并获得等级证书,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

篇2

1961年生于沈阳

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漆艺专业主任、中国美术

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

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展览

1989年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1995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2004年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

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

2013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漆画作品展

程向君是一位诚实的、勤奋的、富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领域耕耘二十余年,漆画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可谓硕果累累,居于学术前沿。他有较为坚实的绘画基础,漆画虽然与一般绘画创作有共同的原理,但用漆的材质去创造绘画,又有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性。如何熟练地、驾驭自如地运用漆这门手艺来为绘画创造服务,是他从事漆画创作绕不开的课题。“作为一名漆画家,怎样才能找到属于漆画艺术的本体语言呢?怎样才能把漆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呢?”他东寻西找,上下求索,终于逐渐明确,从事漆画艺术创作要妥善解决“技”与“艺”的关系,既要重视“技”,更要追求“艺”的境界。在漆画创作中,“技”是指漆的技艺,其中含有的天然艺术因素,需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处理,其材料特性方能得以充分发挥。但假如漆画家为漆工艺的繁复劳作所累,而不能放开手脚在艺术创作上驰骋自己的才能,漆画作品的艺术性往往被工艺性所遮蔽。此外,漆画是绘画的一种,和其他绘画的表现语言一样,也不应该局限于客观物象形态的再现,而应具有多样的现代形态,与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多年来,程向君倾注心血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主要就是在保持漆艺语言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弱其工艺性操作,探寻漆画艺术表现语言的广阔空间。这空间的自由度,是借助传统的媒材,大胆结合原来漆画中被忽略或未受到充分重视的表现元素:民族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和意象性,现代绘画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构成性和抽象性。这意味着,他要强化漆画表现语言的民族气派和现代形态,同时呈现自己作品的个性面貌。

程向君的绘画之路是从写生起步的,他有很好的写实造型功力。他从写实绘画的实践中体会到表现客观物象神韵的重要性,从而领悟到传统绘画写意精神与技法之奥妙,再进一步他又从中西绘画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那就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精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有相通之处。我想,程向君在漆画艺术创作上之所以独树一帜和引人关注,乃是得益于他对传统漆艺新的阐释和新的处理方式,得益于他开阔的艺术视野―对民族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以及传统艺术现代转型清晰的认识,也得益于他勤奋的写生并善于将写生之成果转化为意象性创造的能力。他在漆画上自由地处理虚实之间、线与块面之间的关系,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的组合和现代艺术的构成和抽象原理,造成出其不意的、令人神往的韵律与节奏。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一般绘画创作相似,但处理漆技艺不同于用笔用墨,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也正是由于漆艺的难度和特性,包括漆本身的特性以及工具和操作程序的不同,赋予漆画以某种神秘色彩和独有的、具有深沉特点的艺术魅力。

篇3

【关键词】广西民族特色工艺 高职艺术设计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0-02

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中具有吸引力的珍贵遗产之一,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民族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责任之一。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次在职业教育领域强调了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国家也首次把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到“国家战略”这样的高层次地位上来,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传承传统技艺,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融入现当代生活”等目标,这些都必将对当前及以后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主要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世居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绚丽、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是广西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结晶,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凝结。

(一)结合民族特色工艺是设计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学院都十分重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如在英国著名的伍尔弗汉普顿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玻璃艺术、陶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就围绕本民族传统特色工艺之一的玻璃工艺拓展并延伸,获得了很大的名声。而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中也出现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就把本区域的国家级“非遗”民族特色工艺“湘绣”、“湘瓷”引入设计教学中,开设了“艺术设计―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将旧有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与现代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采用了“企业订单式”的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即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做到了短短三年就能达到十年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水平。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需要。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公布了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首次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遴选百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旨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可见,职业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更应该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应用于设计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传统的民族特色工艺依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模式,因此,要实现把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校职业教育教学,首先就要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点,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民族特色工艺的基本技能要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实施以项目为引导、任务驱动的职业技能教学,实现拓展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特点,从而在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突出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等学府科研平台,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

(二)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完善教材体系与加强实践教学。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有着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特征。尤其在工艺手法、造型元素、色彩运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特色鲜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拓宽知识面、拓展教学内容,把这些民族特色工艺中的视觉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综合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并贯穿在自己综合性的设计创意思维中。

例如,在进行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教学时,传统的这类基础教学目前面临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陌生以及“重艺轻技”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原有的教学内容教条理论过多,临摹比重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状况,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以本地区民族特色工艺(如壮锦、苗绣)为线索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以自己所生长的民族区域环境为背景,搜集自身感兴趣的传统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中的图案运用及其视觉元素,选择与图案文化内涵定位相同的材料、载体制作完成图案运用的成品设计。比如壮锦中的服饰图案,这些图案纹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花鸟虫鱼、人间百态等各个方面。将这些具有广度和深度等特色意蕴的文化融入到教材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从完全脱离实际的“纸上设计“,走入到真正的实践动手应用环节,使学生对民族民间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并重,为后续的设计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性建立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和“双向进入”机制。组建“高校教师+民间大师(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教学团队,创建、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民艺传承人分工合作、共同教学的方式,采取学院提供场所,引入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建立特色工艺手工艺作坊、设计工作室等,并担任课程主讲人、兼职教师、设计导师等。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门筹备并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⒗成世、谭湘光三位为客座教授,建立坭兴陶技艺(李人#、贝雕(利成世)、壮锦技艺(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安排青年教师、学生进入工作室,从事民族特色工艺创作和制作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设计作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并以一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比赛(如文交会、创博会、旅游纪念品大赛)为课程设置的驱动引导,开展校企合作,精心设计典型“实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融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项目于一体,生产出合格产品(如坭兴陶),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提高,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拥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民族艺术实训中心,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等,总面积400平方米。现与钦州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钦州嘉华等当地七家最为著名的坭兴陶企业合作共建生产实训基地。聘请十位企业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大师为实训基地带头人,与这些本区域、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产品制造企业开展产学研用一条龙合作。同时,加强工艺美术产品(主要为坭兴陶)陈列室建设和精品课程的相关数据库建设 ,已经基本建成体系,例如坭兴陶制作技艺,这几年学院都安排师生利用假期和专项调研机会,通过访问的形式,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坭兴陶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他相关民族特色工艺的建设工作也逐步有计划的展开实施,以推动广西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符号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理念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具备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而且也使得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地方院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开发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职业素质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实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区域经济文化、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珊珊,闭炳岸.广西传统手工艺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程浩.浅谈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1(6)

[3]张静淼.当代艺术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元素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0)

[4]陶雄军.民族元素融入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02)

篇4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

篇5

关键词:“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特征;意义

0 引言

中国古代民间陶瓷艺术也即一般所称的民窑,是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中国工业化脚步的加快,社会正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剧烈转型,民间陶瓷艺术所赖以依存的土壤正在快速消退与嬗变。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民间陶瓷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民间”陶瓷艺术。“新民间”陶瓷艺术是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在现时代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当代“新民间”陶瓷艺术概念阐释与兴起概说

“新民间”陶瓷艺术是陶瓷艺术领域中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传统民间陶瓷艺术基础上的新的陶瓷艺术形式。“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基本元素来源于民间陶瓷艺术以及其他民间姊妹艺术,但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艺术语言,从而形成了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而又不失传统民间艺术气息的新型陶瓷艺术。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民间”陶瓷艺术的概念,我们还需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地域范围。事实上,“新民间”陶瓷艺术家创作群体集中于都市之中,其创作的“新民间”陶瓷艺术作品主要满足的是都市中日益富裕的人群而非乡村和普通市民。因此,“新民间”陶瓷艺术实际上已经蜕变成一种新型的精英化陶瓷艺术。

“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可以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锡麟倡导的现代民间青花为起点。现代民间青花汲取了传统民窑青花自由的精神和挥洒的笔法,并大胆地将现代艺术形式融会其中,从而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表现形式,成为“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先驱。

在现代民间青花的带动下,各种形式的“新民间”陶瓷艺术不断兴起,各主要产瓷区均在各自的传统民间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着创新与突破,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陶艺专业师生为主体的学院派也在不断尝试着进行“新民间”陶艺的创作,使“新民间”陶瓷艺术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阵营不断扩大。

2 “新民间”陶瓷艺术特征剖析

“新民间”陶瓷艺术是在当代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具有非常显著的当代性特征。当代人的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已经普遍提高,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有着更现代、更时尚的审美观念,对民间美术形式美感的欣赏远大于对内涵的解读。因此,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形式大量进入到“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当中,其思想内涵与审美形态均与传统民间陶瓷艺术有显著区别。为适应都市人的需求,“新民间”陶瓷艺术制作日益精巧细致,与过去朴素粗放的民窑陶瓷艺术不可同日而语。

“新民间”陶瓷艺术所显现出来的当代都市特性决定了其创作绝非是普通工匠所能驾驭,具有学院派背景的艺术家成了引领“新民间”陶瓷艺术的主导力量,因此,“新民间”陶瓷艺术从崛起到发展基本是由学院派所推动的,具有突出的学院化特征。学院风格在“新民间”陶瓷艺术中随处可见:民间图案的移植与再创造、民间艺术的解构与重构、民间造型的打散与肢解等等,这些学院风格的存在使得“新民间”陶瓷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陶艺韵味。

同样是受精英化趋向的推动,文人化的倾向在“新民间”陶瓷艺术中变得日益明显起来。在传统艺术当中,文人一向是与民间相对立的,而在当代陶瓷艺术语境中,文人这一特殊历史阶层早已不复存在,包括学院派在内的知识阶层的审美倾向不再与民间文化相对立,其本身已成为都市这一新的民间艺术土壤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新民间”陶瓷艺术也必然会将文人文化包容其中,这样,我们便看到“新民间”陶瓷艺术显现出文人化的趋向。陶瓷绘画与雕塑形象的日趋写意化、意象化是“新民间”陶瓷艺术文人化的最突出表征。

3 当代“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民间”陶瓷艺术无疑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乡村的,更是城市的,只有立足于“新民间”语境,当代民间陶瓷艺术才会传播得更久远,更具有活力。

首先,“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民间陶瓷文化的保护和抵御西方陶瓷艺术的过度侵蚀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陶瓷艺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涌入中国,已经呈现出过度浸染的态势,不少陶艺专业师生高张现代陶艺的大旗下,将西方艺术理念不加选择地植入陶瓷艺术创作当中,给传统陶瓷艺术带来极大冲击,特别是具有鲜明民间文化色彩的陶瓷艺术如古彩瓷,陷入传承危机当中。因此,民间陶瓷艺术如果不与时俱进加以发展,势必面临生存困境,“新民间”陶瓷艺术正是在这种危机时刻应运而生的,它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使民间陶瓷艺术以新的形式存在,从而达到抵御过度的西方艺术思潮影响、保护民间陶瓷文化的目的。

第二,“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传统民间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一些传统的民间陶瓷艺术形式不再受到现代人的关注,被排斥在现代审美之外,呈现不断衰退的迹象。而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辞世,一批传统民间陶瓷艺术形式甚至可能有失传的危险。“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兴起则为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重返陶瓷艺术领域并重新活跃起来。

最后,“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民间”陶瓷艺术为中国陶瓷艺术重新赢得世界舞台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更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新民间”陶瓷艺术能够不断融入新的时尚元素,只要“新民间”陶瓷艺术家能够更加娴熟地以现代形式包装中国民间文化元素,准确传达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和欣赏中国陶瓷艺术,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福民.“新民间”语境中的民间美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01).

篇6

关键词:传统工艺;创新;实验教学;实践

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根据艺术专业特点与要求建立了服装染织实验室、服装材料实验室与服编织实验室,配置了服装染织及手工印染的设施设备,并且对相关实验教学人员、课程大纲与实验教学计划作了相应规划。我院在多年服装传统工艺实验教学与实践中发现,传统工艺实验在艺术学院多个专业教学中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在艺术学院多个重要课程,如服装传统工艺的蜡染和扎染、手工印染、刺绣、中国传统工艺等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依托省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讨和研究服装传统工艺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有利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发展,而且对全面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传统工艺在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领域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服装传统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1.1服装传统工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服装传统工艺的实验教学涉及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与服装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课程近5门,涉及学生250多人。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存在实验项目单一,实验设备落后,学生培养重点不明确,创新实验实践缺乏等问题。服装传统工艺教学与实践有着独特的规律,但由于目前实验课程大纲的设置和实验场所的局限性,导致实验与实践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开展服装传统工艺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很有必要。

1.2服装传统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涵是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前沿发展的趋势,是现代设计的灵感来源。一是优化整合学院研究团队,围绕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平台建设,基于灵活性的实验教学形式,依托艺术学院创建的广东省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开放实验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创新能力。二是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人才培育为核心在设计性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开放的个性思维模式。三是积极推进开放性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的环境。改变以往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最终评价标准的模式,形成以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来设计的良性循环。

2服装传统工艺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方法

笔者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系攻读硕士期间,对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高水平的管理思路、小班授课方式以及开放性实验教学水平进行深入学习,并对我院服装传统工艺实验室建设方向和传统工艺实验教学方法、手段产生启发。

2.1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服装传统工艺等课程教学质量

服装传统工艺课程应以多元化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并支持学生自主实验,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专业教师和实验师的教学方法下,定期聘请工艺方面的专家进行实验指导。传统工艺的学习需要请民间的技艺专家前来教学指导,或者可以带学生到传统工艺流传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和实践。运用当地正确的绘制方法和印染技术,把工艺的精髓融入我们的教学实验中。同时还可以适当打破年级界限,自主设计实验方法、步骤,独立或分组操作完成实验内容。

2.2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参与实验创作的实验教改模式

以往服装传统工艺实验室高端仪器设备缺乏,开放度相对较低,导致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因此,要逐步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传统工艺实验室,并对全院的实验课程设置、设备购置和实验室开放平台等试行统筹安排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一是建设传统工艺实验的规范实验操作室,添置实验用具与实验耗材,用于常规加工与制作的教学示范和精细化工艺分类等设计使用。二是加强建设综合材料实验室,提供了一个面向师生的开放式服装和面料展示平台,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2.3组织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工艺与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指导老师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优秀团队到服装工作室,进一步创作作品,将作品结合市场做设计,在学院美术馆汇报展出。服装与服饰专业课程大多需要学生参与进行实验和实践。学生将参加各类服装服饰相关的设计大赛。因此,实验创新设计作品不仅可以举办陈列展示,还可举行小组汇报或者个人演讲,不断增添实验课程的丰富性和互动环节。此外,在课堂上可增加分组讨论环节,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整合小组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员的设计和工艺操作能力。

2.4丰富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

将经典教学视频、实验成果等引入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信息化教学平台,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启发艺术创新,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科技化,拓宽新的教学形式,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开通部分课程网络课件以及师生网络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可以高效地接受答疑。教师将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公司企业,考察具体工作环境、设备和技术;与企业联合完成产品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尽快了解社会、市场需求,增强设计的实用性。

2.5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内容

一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比赛,在实践中增长专业技能,探索教学成果与经济热点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广东地区需结合当地纺织服装优势与特色,深入调研,找到适合当前服装与服饰流行趋势的研究课题。二是由于服装传统工艺实验教学与实践的艺术性,要求在学生不断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材料以及生产流程的相关知识,在传统工艺实验中研究现代产品设计的方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服装传统工艺课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改革方向的思考

3.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设计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根据学科的特点与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复合型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在保持以专业实习作为实验创新平台的传统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项目的层次性,提高综合(含设计)性实验在全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还可以把一部分设计研究性实验延伸为学生的科研活动。

3.2构建跨课程和专业的教学模式,创造开放性教学平台

服装传统工艺教学实验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服装、纺织、平面等多个专业提供设计实践,涉及面广,设计性、综合性学科交叉紧密。同时提供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研究良好案例建立对传统文化与工艺设计实践的探索。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深入研究与设计实践,服装传统工艺与现代产品审美设计相融合的观念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达成共识。

3.3加强实验室开放性建设,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

采用实验室设备共享的模式,让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发挥作用。开放实验室在确定专业目标和研究方向后,可通过学校授权,院系进行自主管理,独立建制的体制结构,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立足实验,服务学生。仪器设备公开共享,打破课程之间、实验室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界限。此外,与有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兄弟学校进行平合,实现实验设备与信息共享。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服装传统工艺实验室开放建设体系成熟发展。

3.4创造开放实验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氛围

我院服装实验课程应增加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建立激励机制,将创新与学生学分联系,开放实验时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演讲、多协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元化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定期让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演讲和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探讨制作过程中的方法和技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作品可以是单人或团队完成,分工合作,以报告演讲形式,加强团队协作的创新精神。

4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院通过服装传统工艺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专业特色建设成绩显著,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并且在开发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学院课题研究《高校设计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学院荣获“2015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和“2015中国国际时装周人才成果培养奖”。

5总结

近年来,服装与服饰行业迅速发展,而专业研究传统工艺的人才却相对缺乏,传统工艺的技艺失传现象严重,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与现代设计创造结合将成为重要设计方向。因此,在艺术院校内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传统工艺实验教学课程,通过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创新技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水平,在教学实验中理论与技艺并重,传承工艺精髓,培养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蕾.纺织品游戏——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山装饰,2011(05).

[2]王建坡,王东祁.推进艺术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J].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3]赵晓芳.纺织实验室管理改进措施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4(10).

[4]肖一倩.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实践[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5]何国琼,施亦东,陈衍夏.加强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

篇7

关键词:漆画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内涵;发展;创新

1 简述漆画艺术的发展

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件外壁有朱红色的涂漆木碗。这件粗糙笨拙,残破不全,外表看来毫无动人之处,微显光泽的小木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古的一件漆器。这说明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已经发明漆器并在生活中得到运用。1987年,在浙江姚瑶山遗址发现一件嵌玉的高足朱漆杯。考古说明良诸人已经利用了生漆的胶粘特性,将品质纯正、色泽晶莹的白玉,镶嵌在红色漆杯之上,使之相映成趣,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运用镶嵌技术的漆器,代表了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良诸社会漆艺的高超水平,这时我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渐趋成熟。漆画脱胎于传统漆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精神需求不断的提高,漆器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实用性,真正的变成了纯观赏性的作品,漆画随之产生。根据考古发掘,最早的漆画产生在战国时期,在河南信阳出土的长台关楚墓中有一件乐器,“瑟”,在其上面用了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等九种色彩漆彩绘着神龙、蛇、狩猎的场景,这件漆瑟上的漆画,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漆画。中国现代漆画与中国福州的脱胎漆艺是历史继承关系,中国现代漆艺的开创者以李芝卿,雷圭元,沈福文为主,初步建立起现代漆艺的语言表达系统,为中国漆画的产生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20年代起,李芝卿、沈福文、雷元圭先后赴日本、法国修学漆艺。回国后,李芝卿先生将日本的髹漆工艺应用于漆器的生产与制作,并将漆艺纹饰技法制成效果样板,被后来许多漆画家应用于漆画创作,直接推动了中国磨漆画的诞生。1962年,“越南磨漆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深受启迪,中国人似乎开始自觉意识到漆也可用来作画。于是,在雷元圭先生、庞薰琴先生的推荐下,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乔十光、李鸿印到福州脱胎漆器厂学习漆工艺技法。次年,广州美术学院的蔡克振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朱济赴越南学习磨漆画。1984年中国现代漆画作为独立画种正式进驻“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从此跻身于纯艺术殿堂。“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实质性意义,并非只在于“现代”,而是漆画界终于有人开始从工艺画的“漆画思维”中觉醒,一些漆画家开始接触绘画艺术。“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之后,有关漆画展接连不断,无疑给漆画艺术发展带来生机。1986年“首届全国漆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1991年成立了中国漆画研究会,并先后在北京、南京举办了两届会员展,漆画界已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且人数可观的创作队伍,绘画与漆艺语言的结合,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许多艺术院校也都相继成立漆画专业或作为选修课程,现代漆画创作正在逐渐形成以艺术院校为主体辐射到地区性的业余创作的景观。在21世纪,现代漆画以悠远而精微的漆文化实践和经验积累为依托,立足于纯艺术性实践直面漆画创作中提出新的问题,建设起一种具有独特性、开放性、创造性、现代性的漆画艺术,这是时代的赋予与需求。

从漆器到漆画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的规律。从漆器到漆画的转变,这不仅显示了传统材料媒介的延续实质上也是精神上思想上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化、观念上的根本变化。

2 漆画的艺术语言

据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可见,自古至今材质都是衬托艺术效果,增添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入画材料丰富多彩,主要是以漆为重要媒材,以及金、银、螺钿、骨石、招箔等传统漆艺材料,再辅以蛋壳、碳粉、漆粒、招粉、金属丝等等新的装饰材料,再加上各种入漆颜料、油料和稀释剂等,有上百种之多。大漆作为漆画的主要材料,具有耐腐蚀、耐酸碱、耐高温,防水防潮等优良性能。漆膜坚韧耐磨、光泽含蓄,漆液有极强的附着力,可作为金、银、铜铝、玉石、螺钿、蛋壳、漆粉等辅助材料的黏合剂。精制的大漆纯正、深沉,调入银朱,漆色鲜艳沉稳,配以五彩的螺钿、洁白的蛋壳、闪亮的金银,可大大丰富漆画的色彩。漆液如茶色一样的半透明性色泽,通过对形象不同层次的髹漆打磨,能形成由浅到深、由近至远的空间距离,深沉含蓄,层次分明。漆液与金银混合相映照,可以出现绮丽多变的色彩。漆的黏稠性,可堆塑、刻雕、划填、厚涂以增加漆画的表现力;利用漆性的紧、疲的天然肌理可以给漆画带来特殊趣味;利用漆液的流动可以显示变幻无穷的韵律美。由于漆画自身的包容量及材料的丰富性,漆画的表现技法也丰富多彩。例如,彩绘的典雅富丽,刻漆的单纯明快,嵌漆的华美闪烁,莳绘的斑驳陆离,堆漆的厚重古朴,泼漆的自然流畅,磨漆的神奇变幻,罩漆的深沉含蓄等。据明代黄大成的漆艺专著《髹饰录》记述的漆艺技法有八类百余种。研究和总结前人的漆艺表现技艺,学习和继承最优秀成果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能使作品面貌更具漆的特色。漆画具有绘画与装饰的两重性。漆画应充分发挥其材料的长处,在保持漆画的特点及特定的工艺制作的前提下,注重绘画性与装饰性的结合,这是由于它本身的制作手段和媒介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漆画的特性不在于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孰轻孰重,而在于是否创造性地运用了漆画语言。漆画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掌握材料性能和工艺手段外,更在于其是否有内在的生命和意蕴。漆画相对其他画种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和展示形式,不仅可以使用平面形式,而且还可以使用立体形式甚至是平面和立体结合的架上装置形式;同时天然漆具有极佳的包容性,可以与众多的材料相融合。因此,漆画的装置性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大多数人过于重视眼前实际利益,心态都很浮躁,这就使很多漆画作品忽视漆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让心眼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陶醉于一技一得而无所表现。这是由于作者的主体意识淡薄,不是在艺术的范畴里驾驭材料去构成作品,而是利用技法和材料进行的堆砌,这样的作品缺乏精神内涵。年轻的艺术家往往好奇于材料和技法的精美变幻而过度强调技法,是不可取的。技法不过是因创作的需要、表现的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只考虑手段而忽略初衷,就迷失了方向,将艺术进行下去,首先要知道长期下去,自己在做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3 结合少数民族艺术内涵发展创新

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在吸收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吸收西方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则强调民族精神,民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独特的价值,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艺术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排拒有融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特质、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的漆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艺术语言中审美积淀具有独特民族精神内涵。在漆画艺术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等方面的拓展也是很重要的。在注重技法、材料的同时,表现少数民族艺术特点、审美内涵都为漆画艺术题材与艺术技法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少数民族艺术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和环节,可以发掘并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特点及走向。它不仅记录表征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富含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一种文化的形态、内容、流变,很多时候和一个民族的起源、特征、变迁、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少数民族艺术本身就是文化,具有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因为与生活很接近,处在文化上游的形态,具有文化宝藏的品格,可以为今天漆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精神素材,所以具有文化价值。少数民族艺术还具有社会价值,寄托着少数民族的情感。演绎、欣赏这类文化艺术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增加凝聚力。中华民族都会为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传承感到自豪。我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感知到少数民族祖先在历史行进中粗重的呼吸、苦难的、胜利的呼号、奋进的脚步。而这些对当今社会的中华民族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绘画形式当它被人类社会所承认开始,其必然肩负着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责任。现代漆画艺术发展应当从我国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吸收养分,展现漆画艺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一方面为漆画艺术借鉴、融会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力求推陈出新,践行具有地域特色少数民族韵味的漆画艺术风格,拓展材料与技法可延伸性的同时,发掘漆画艺术本源审美内涵的多元性,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好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少数民族艺术推向世界,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4 结语

中国漆画发展的短短五十多年中,在高科技、高速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漆画艺术的创造性也日趋多元化。漆画要适应当今急剧变革的审美需求和丰富多变的精神世界,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使漆画作品内容与形式能鲜明地表达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漆画艺术以独特的材质美、制作美得到很多观赏者的喜爱,努力开拓漆画传递的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把现代漆画艺术与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艺术精神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探索新的技法,体现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和现代美。

参考文献:

[1]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 乔十光.漆艺论――传统工艺全集(漆艺卷)[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陶艺培训;市场;调研分析

一、学习陶艺的益处

意大利陶艺家波尼索拉曾经说过:“我献身于陶艺,因它开创了各种可能性,那是绘画所没有的,当工作进行的时候新的方法、新的范畴和新的经验永远是开放的。”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学习陶艺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它能够不断的开发我们的思维,给予更多的启迪。通过实践证明,陶艺对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协作能力、自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陶艺的可塑性满足了孩子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心理需求;通过对陶艺的不断学习,能更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化特点,能提高和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从学习制作当中加强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这些都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能达到的。

2.陶艺的历史性点燃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陶艺的历史悠久,瓷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标识。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陶艺的生活日用品和工艺品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对陶艺的培训学习,能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增强一些兴趣点。

3.陶艺文化的深邃性激发了孩子对民族传统精神的探索和学习。正因为陶艺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性,所以对陶艺的学习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人精神的一种感知和学习;同时要将这种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陶艺,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社会新型行业快速发展、互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使孩子全面发展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世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下一代。

二、金鸡永子土陶工作室培训调研分析

金鸡永子土陶乃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山的传承单位,其负责人的父亲是保山土陶工艺的领军人物。

金鸡永子土陶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易罗池正门的斜对面,主要是以制作销售土陶产品及陶艺培训为主,培训所针对的对象是所有爱好陶艺或者对陶艺拉坯充满好奇的朋友。

经过多次与金鸡永子土陶负责人的工作室与其交流和观察得知,参加培训的人主要还是以小孩为主,成年人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周五至周七的培训人员较多,同时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客源,每逢周末都会如约而至;还有就是周一到周四的下午还会有一部分人。培训的价格是:30元玩一次,烧一件作品10元钱;很多人无论自己做的作品怎么样,他们都会选择烧制这一个环节,也许这就是常常说的成就感吧!

存在的问题和优势:(1)工作人员不够,导致学员较多时服务跟不上;(2)环境较为拥挤,条件不优越;(3)技术单一,只有传统的拉坯这一项,缺乏多元化和可持续性;(4)学员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保山传统的拉坯技艺,使学员了解保山土陶的这个生产制作的流程;(5)给学员树立了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三、陶器吧工作室培训调研分析

陶器吧是一名80后创办起来的,是保山第二家陶艺培训基地。负责人是版画专业出身,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三名工作人员,都是保山学院珠宝学院陶艺专业的学生,以兼职的形式从事陶艺培训。陶器吧的地址位于保山市隆阳区马里商业中心一楼电梯旁。培训的人群以学生为主,周末的人数最多,周末的营业额可以达到1000元左右。这里的培训价格以陶泥的质量来定位:1.川泥38元/次(会员34元);2.紫砂泥42元/次(会员37元);3.特白泥48元/次(会员43元,时间不限);4.烧制费每件作品15元;5.素坯上色彩绘根据产品的类别和大小进行定价,种类较为丰富。

存在的问题和优势:(1)实际体验的项目不丰富;(2)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素雅;(3)可以让学员体验陶瓷彩绘,了解陶瓷图案制作工艺;提高了学员的动手绘画能力。

通过对这两家陶艺培训体验馆的调查,大体了解了保山隆阳区城里面接受陶艺培训的人群类型及年龄阶段,但是缺乏一个实实在在的问卷调查。接下来就用下面这张问卷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一共三十份;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保山陶艺培训市场调查表

1.您的性别( )

男 (12) 女 (18)

2.您的年龄是( )

A、8-16 (12) B、16-20岁 (8) C、20-28岁 (5)

D、28-35岁 (2) E、35-45岁 (3)

3.您对陶艺制作有所了解吗?( )

A、貌似听过 (25) B、曾经玩过 (5) C、最近正感兴趣

4.您对陶艺培训感兴趣吗?( )

A、非常想学 (8) B、一般 (15) C、不想学 (7)

5.您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还是喜欢看师傅制作或者是两者皆可?( )

A、自己动手制作 (11) B、看师傅制作 (1)

C、两者皆可接受 (5) D、让师傅教做(13)

6.是否愿意参加陶艺培训课程?( )

A、非常愿意(18) B、可以尝试(10) C、不愿意(2)

7.能接受陶艺培训的价格--(50元/)天或(20元/)时。

8.如果您亲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将做何用处?( )

A、纯粹是为了玩玩泥巴 (16)

B、做出作品很有成就感 (8)

C、作为礼品送亲朋 (3) D、展现个性 (2)

E、多学一门手艺 (1)

9.如果你喜欢陶艺您会介绍身边的朋友一起玩吗?( )

A、会 (30) B、不会 C、想起来就介绍一下

10.您做了本次调查之后,您会亲自或邀约亲朋来玩泥巴吗?( )

A、已经玩过了,很好玩 (22) B、一定会去玩 (7)

C、有点兴趣 D、不会 (1)

11.您还有那些建议:

根据三十份的抽样调查报告,得出以下的结论:

1.年轻人在对于陶艺制作上面的兴趣比较浓厚,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金钱并邀约一些朋友投入到陶艺的培训中;而且会利用制作出来的产品作为自己的纪念或者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亲人,比如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朋友的生日、节日等等。

2.绝大多数小朋友都非常愿意参与到陶艺培训的课程中,想根自己的设计创意去随性随意的去制作各种造型,去体验拉坯的乐趣;同时对于父母而言也是一种亲子活动的体验感受。

3.其他一部分人群,如:青年人、中年人等,也是非常愿意去体验拉坯的过程,但是有的人会担心把自己弄脏而不愿意去体验。

篇9

【关键词】云南民间工艺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65-02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成长的过程中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极为灿烂。表现为木雕、石雕、扎染、陶瓷、玉雕、制银、斑铜、乌铜走银、斑锡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他们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万分珍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产品浸入了他们的生活,严重冲击了民族民间工艺的生存空间,趁这些珍宝现在还存在,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我们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想想它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它们是出自从来没进过学堂的民间艺人之手。而这些工艺品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不断受到现代信息的冲击,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云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传统。云南省的现代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云南省民间工艺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云南省民间工艺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云南省的民间工艺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一些民间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工艺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云南省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传承关系。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而年轻人中对传统民间工艺感兴趣的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工艺品种产生了传承危机。

第二,民间工艺在很多人心中丧失了地位。当我们提到“民间工艺”时常常会听到“太土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话语。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工艺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了解、不欣赏、不喜欢,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工艺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了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工艺的教育缺失。目前在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民间工艺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工艺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工艺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有限、重视程度不够等,都是造成云南省民间工艺衰败甚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要从艺术教育入手,要使民族民间工艺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工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

二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民间工艺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1.学校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工艺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进行专门进修。鼓励教师承担民间工艺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做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邀请民间艺人为师生授课,把民间工艺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加强本院学生的和其他院系的民间工艺教学

设计专业学习民间工艺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分为:云南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概论、云南民间工艺作品赏析、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木雕工艺、石雕工艺、紫陶工艺、玉雕工艺、银器工艺、斑铜工艺、乌铜走银工艺、锡工艺、扎染工艺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工艺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云南省民间工艺采风考察、民间工艺创作设计。

3.加快云南省民间工艺教材的编写研究并完善教学设备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先后组织编写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和云南省特色民间工艺系列教材15本,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学院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工艺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学院可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田野考察、手工制作等。

4.举办民间工艺讲座,提高学生兴趣

举办民间工艺讲座,不定期的邀请不同工艺一流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前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大开眼界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们对家乡民间工艺的热爱之情。

5.建立民间工艺研究所,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为云南省民间工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

学院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学院现设陶艺教学实验室、玉雕教学实验室、编织及染织工艺教学实验室、木制工艺及金属工艺教学实验室等,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民间工艺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聘为客座教授,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工艺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工艺资料,进行民间工艺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工艺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6.建立民间工艺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工艺作品

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工艺的熏陶;另一方面补充了本地博物馆的收藏。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及有关资料外,还收藏陈列师生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7.建立民间工艺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

民间工艺资源进课堂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院还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会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进行调查研究。学院先后在校外建立了:建水紫陶实训基地、丽江毛纺织品实训基地等。

将云南省民间工艺资源引入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因学院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院艺术教育因为有民间工艺的加入增加了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工艺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院现代艺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工艺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工艺与情感、民间工艺与社会、民间工艺与文化、民间工艺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民间工艺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陈劲松等.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

篇11

一、文学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当前万象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各种思潮互相交融碰撞,文学艺术对国民的影响,特别是对正处于心智成长决定期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日渐显著。文学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也日渐成为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强力剂,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加强中华优秀文学艺术教育,对莘莘学子理解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有着与政治教育同样重要的积极意义。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探索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沿袭;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今年的五四主题团日活动座谈会中谈到:“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就在于它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至今仍散发着惊人的活力,当代大学生――是国力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国实现更灿烂未来的中坚力量。如何引领大学生实现有抱负的青,进而实现远大的中国梦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应该思索和投身实践的。

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知识领悟快、有激情有梦想但也容易因理想受挫陷入消极情绪,这些都是青春期学生的共同特点,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更离不开所在学校和这所学校的文化。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交流最深入的人,作为辅导员???―― 一位对学子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我逐渐在学生管理与教学的实践中意识到不能在低层次上做简单的本职工作,更意识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工作中,对提升辅导员自我修养、完善被教育者人格的重要性。

二、文学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社会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都急于获得实用的知识,却大多忽视了人生能够获得成功与幸福的道德基石,如果大部分青年学生都成为自私的物质主义者,将成为成就中国梦的严重阻碍。那么何为“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就需要有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能量,文化能够大发展大繁荣的灵魂是人才的注入,有知识、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为中国梦注入生机、注入能量的强心针。什么是高素质人才?就是不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是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担当,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特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用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样的青年学子才可以说是具备了实现“中国梦”的担当意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气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能量;只有这样的青年学子才能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激发并点燃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决心,也只有具备这种民族文化特质的青年学子才能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传播世界。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在文代会上寄语文化传播者时说,可见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更来自伟大的灵魂。因此,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外,还要培养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国外文化的学习者、真善美理念的传播者,用中国的民族精神主导社会风尚。每个青年之“小我”灵魂的丰富才是实现“大我”中国梦的精华,才能为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新征途。

三、如何用文学艺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祖国经济与文明突飞猛进的进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因素的激荡碰撞,使得大学青年面临着极大的思想困惑及迷茫。因此向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养分非常重要,让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美育之中。首先,高校辅导员可以在本职工作之余,广泛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开展多样的文艺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活动。例如举办“用美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践行中国梦”、“人格养成与国家复兴”等系列的主题座谈会、文艺竞赛、先进事例报告会,还可以举办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与运动,用多种文化传播途径让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青年高度的思想觉悟,他们每一个人的理想都是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力量,从而用文艺知识打开审美的眼睛,在独立思考中笃定追求“中国梦”的信念,用民族文化滋养身心,用健全的人格去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文艺专业的辅导员也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设传统文化、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推荐校内外文化专家与艺术家举办文化讲座、学习课堂,开设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特长的线上与线下交流平台。总之,要通过以高雅艺术进课堂,以普及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以培育学生民族气节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我国优秀文化成果,并汲取其中积极的成分为我所用,从而在高校中将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再其次,在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学生内部班会、黑板报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强大根基,通过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发挥所学专业与文化知识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气的涤荡者,在追求真才实学、优秀品德的青春中发挥他们具有民族和时代价值的潜能。

四、将人文教育纳入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中国儒家思想中主张人要“内圣”,意思就是人要从道德层面的不断自我完善,强调人要走修身处事之道,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理想人格的升华。可见中国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振奋青年的精气神、强健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因此文学艺术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化传承,更是具有现代生命力的国力象征。在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广泛摄取中国文化知识、特别是关于审美与修身的核心思想来指导辅导员工作,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品质将起到质的飞跃的作用。运用人文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首先是一个追求信念的过程,学习不光是追求知识,还可以在其中追求真理、追求善和追求美,理论知识是确定人生方向的基础,信念才是引导人健康思维、正确行动、成就人生高度的关键。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学生能够在进大学初始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学生心态的端正才能使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找到责任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样的辅导员在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才可以真真切切以身作则,踏踏实实为学校、为地方、为国家的发展输送高修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