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0 11:12: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阅读及笔记的指导
1.读物的选择
对于读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引用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你首先得知道应该摈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该烧毁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摈弃。”
2.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不是随随便便的读,笔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记,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纪录,因此必须交给学生一些遵守作者思维、探究作品内涵的礼节,授之以阅读之“渔”。
(1)质疑阅读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就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句的哲思进行质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尤其是能在作者思维的矛盾错位上发问,这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能在无疑处生疑,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若能进一步回答问题,这样的读书笔记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比较阅读
茅盾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他途。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书上的结论与实际生活的比较,过去的看法与今天的现实的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看法的比较,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时期看法的比较,多种工具书不同解释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们就不再等着教师公布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探究。
(3)批判阅读
学生应该批判性地阅读,敢于质疑经典,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能跳出作者的思想客观评价是难得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和笔记中,大胆挑战权威,并学会用各种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质疑,在多元的碰撞中激发起自己思维的火花。然后在读书笔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为什么不同于你,你为什么不同于我的事实,启发学生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深刻互连性,关注大家如何带着差异共同生活在一起,从而共同丰富语文的文化情感内涵。
(4)创造阅读
创造阅读,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建新信息。在阅读中,学生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并引发自己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对文本做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如可以依据所读之作中的某一语句激发起自己的情思,进而联想起平日的诸多零星体验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并将此诉诸读书笔记。
三、读书笔记的双向交流
1.师生交流
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尽成熟,对作品内涵的感悟有时较为偏激,只要他们能在读书笔记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老师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有不足,理应指正,最好委婉一点。每周评阅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反馈。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在指正中及时修改、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这是与学习同伴间的交流,是一种最为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也最容易产生共鸣。这样,通过交流与碰撞就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生生对话。读书笔记的评阅上我采取小组负责制: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八到九人,教师每天评阅其中一组,改组则评阅其余各组。之后每周老师可以将全班笔记评阅一遍,同学之间也有了一次深入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批注栏上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悟,可以赞扬、质疑、批判,作者还可以回应反驳。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师 “光环陷阱” “限量陷阱” “人气陷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91-02
高中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点、线、面互相结合,又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如“光环陷阱”“限量陷阱”“人气陷阱”,创新高中语文教育、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应避免陷入这些陷阱。
一、跳出“光环陷阱”,解决教师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
所谓“光环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凭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的“光环”,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新课改发展模式估计和认识不足,喜好沉迷和满足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主要弊端:思想僵化,知识恐慌,缺乏创新和生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凭经验、凭记忆、凭传统、凭兴趣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语文教师要突破老观念、老经验、老办法、老眼光,要有时代眼光、发展眼光,要有创新思维、独特思维,要具备很强的会说能力、会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风尚、树立标杆的理念。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不主动跟上时代节拍,不善于分析面临环境,不屑于“充电”“补学”,就会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失去创新创造氛围,就会掉入过去光鲜成绩的“光环陷阱”。解决思想僵化、知R恐慌和避开陷阱,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补脑”意识。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事事关心”,必须具备敢于批判、敢于纠正的创新勇气。“补脑”要态度坚决,从最新教学理论入手,做到勤学、勤思,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坚持读书、阅报、上网,形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从新媒体吸取新鲜知识,把握教学领域新形势,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学识常识,切实补上理想信念和专业知识的“钙”,增强“授渔”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多“授鱼”,而且要更加注重“授渔”。
(二)寻找学生思考兴趣点。是否瞄准学生“兴趣点”,体现语文教师学科能力的强弱,更是避开“光环陷阱”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材基本内涵和要素做到心知肚明,而且还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特长专长、课外阅读等指标,找出规律、找出着力点,主动探索归纳学生“兴趣眼”,从“兴趣眼”着手,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每年确定至少 1-2 个教研专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探讨式实验课改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把控能力。
(三)争当队伍“行家里手”。跳离“光环陷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做到“先学一步”;获取知识方法和渠道要多开辟一些,目光多看远一些,做到“先着一棋”;强化教师语言训练,要学会多说“行话”“新话”,符合新课改之后的行业和专业表述,使得教学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做到“先入为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亲自调研和执笔,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教研成果,做到“先行先试”,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行家里手”。
二、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师教材讲授片面化问题
所谓“限量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眼睛只看到教材的平面知识量,而看不到教材的立体内涵量,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把平面知识讲授传播到位就是成果。比较侧重平面知识,忽视立体内涵,学生从教材中摄取的精神食粮供应不上,出现教材“钙质流失”现象,不利于高中学生精神引导和人生价值确立。主要弊端:游弋教材,浮于表层,缺乏深度和拓展。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潜在信息量非常丰富,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传达的不止于语文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语文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上,把教材的表层涵义作为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缺乏知识摄取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出现三种倾向: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低;二是自由命题作文分值低;三是学生思想素质提升速度慢,书生气重,缺乏活力。出现这三种倾向,是陷入“限量陷阱”的主要体现。俗话说,“教书先教人”,人的素质提升必须从语文教材中吸取涵养,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跳出教材信息平面,俯视教材信息“库存”,自觉避开教材信息“限量陷阱”。对此,破除不良倾向,避开陷阱,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触类旁通引导学。“限量陷阱”的突出特点,就是把教材信息作为唯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学生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却掉入了另一个知识“黑洞”,无法应对全新语境带来的新问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载体,将教材信息向课外其他领域延伸,俯瞰和传播教材信息所涉及的之外其他知识,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打开“教材情结”,打破教材知识点“枷锁”,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拓展本领,向无限量语文宇宙空间吸取基础知识和精神食粮。
(二)重视经典著作深入学。经典著作是高中学生逐步培养思想品格的重要载体,隐含着前进的历史影子,流露出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识别经典要义,把经典名作的学习和引导作为帮助高中生打开阅读理解库存、获取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资料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坚持深入学,组织高中学生不定期开展语文“读书会”“主题书评”“名段名句”阅读班会等活动,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比如深度解读诗词《沁园春・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提醒、把控作用,让学生融入经典名作学习,帮助学生吸取名作思想精华、创作精髓。
(三)重视网络资源补充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手段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以高中语文教育资源为主经营的网站不计其数,特别是微信的推行,拓展了语文教材信息量,教学观点各种各样,做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订阅“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学语文”等微信公众号,从网络中选取一些网络名篇和学生分享,教育引导和增强高中生资源信息辨别能力,进一步拓宽高中生知识面。
三、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人气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维护和树立个人形象出发,将个人角色定位为“人气王”,以“人气”聚“学气”,形成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出现了思维错位。其主要弊端是:注重气场,虚设氛围,缺乏成熟的师资风格。
语文课堂教育不是文化艺术表演舞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讲台“作秀”“走秀”,塑造个人独特形象引起学生关注的错误倾向。毕竟,语文教学是影响高中生思想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风向标。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就能活跃课堂,就会听得了课、入得了脑。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各式各样,“各领”,把“嘴功”当“脑功”,把学生当观众,把自己当演员,教师虽有掌声,学生却无长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引导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不专、不尖、不深,出现课堂教学“人气陷阱”。克服“人气陷阱”,形成成熟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育要严肃活泼。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讨交流、思考问题、促进记忆、强化吸收的氛围,是课堂教学范围的主要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成熟的基本教学方法,秉持课堂教学严肃且活泼的原则,预留足够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话题,在充分把控课堂秩序基础上,推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其中担当“控制手”“魔术棒”作用,但不能无原t地引起课堂“喧闹”“轰鸣”,课堂同样需要一份安静空间。
(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榜样力量的示范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下交流、生活休息等方面要加强个人修养,多从细节上关心学生,从方向上影响学生,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不是无节制地宣扬个人学说,树立个人主体形象。要讲究课堂吸引策略,除了探索学生“兴趣点”,还要从个人丰富学识方面,发挥引导效用,把学生的尊敬和崇拜转化为投入勤奋学习、摄取知识的行动之中,进一步营造符合师生身份、符合教育道德、符合高中生成长规律的“人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须掌握的三种技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须掌握的三种技能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语文高效率学习方法(1)预习
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注意和老师的交流,目光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随文练笔;落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就文取材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把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随文练笔落点”,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相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一、精心选择契合点,克服练笔随意性
落点的挖掘可以从教材本身、根据学生情感体验和教师个性差异确定。
(一)从教材文本本身挖掘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根据教材中隐含的写作因素,可以从以下落点设计:
1.留白点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本,常常采用留白的形式,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如省略号省去的部分、图片资料、以及文章的末尾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2.精彩点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文质兼美,语感鲜明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
(二)根据学生情感体验找节点
1.动情点
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三)根据教师个性差异确定
根据教师个性差异还可以挖掘一下三个联系点:
1.拓宽点
拓展延伸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让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思维会更开阔。
2.迁移点
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3.还原点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师:写好后,自己读一读,修改一下。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以上教学环节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还作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
二、把握练笔的形式,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随文练笔”,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实现两者的双赢。主要练笔形式有:例文仿写、想象拓展、读后抒写、经典改写。
(一)例文仿写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如:仿句子、仿片段、仿立意、仿表达,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二)想象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1.标点想象
如果适时的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有效练笔,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如《穷人》一课,运用了许多的省略号,可以抓住“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想象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省略号在表情达意上的用处。
2.看图想象
3.结尾想象
如六年级下册第15课《凡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4.补白想象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这些都是很好的补写训练点。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详细写了地震中父亲的表现,对儿子的描写相对简略,那我们就可以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补写废墟下阿曼达的表现。
5.抓文本关键词想象
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草原》,抓住诗句“天涯碧草话斜阳”中的“话”展开想象,怎样“话”,“话”些什么呢?通过恰当的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蒙汉两族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读后抒写
读后抒写,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既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练笔形式可以为读后感言、小结抒怀、体验巩固和文末续写。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保证学生情感感悟水平得到升华。
(四)改写经典
1.文体转换
文体转换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古诗文改写,以及说明文、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比如古诗《小儿垂钓》《清平乐.村居》、《示儿》,这些古诗文都是传世佳作,它们语言凝练,内涵深刻,富含哲理,都可以改写成有趣的小故事。
2.缩写或扩写
综上所述,例文仿写是基础,想象拓展是保证,读后抒写是提升,改写经典是创新。随文练笔,完成了由教学中重单元习作向重“随文练笔”华丽转身;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玉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3):42-43.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在《文学与解释学》中将阅读分为三个段落,其中,一级阅读主要是对文章中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将杂乱无章的阅读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及审美感知的阅读视野;二级阅读为意义反思的阅读视野;三级阅读为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的阅读视野;这种整体的区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交错、互相需要的。因此,江苏教育出版社应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效果出发,必须井然有序地设计姚斯所提出的三个阶段的阅读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总共有113篇,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可划分为20个专题,每个专题中通常包含了4~7篇文章。
一、选文的三级阅读特征
首先,一级阅读,主要以审美感知阅读为主,注重对文本的解释。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而言,一级阅读注重彰显隐藏在文字中的真实情感。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文章中所涵盖的丰富情感、所表达的情调与境界、心境等美丽的情景,会让学生产生审美感知的力量,对于文章中美丽的情景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心理体验。例如,在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所选的五篇文章中,都流露出思念故乡之情。利用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鉴定与欣赏体会思念家乡之情,分析研究文章传情达意使用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文学性的作品中吸取人文艺术营养,领会理解文学大观园的美丽景色与乐趣。
其次,二级阅读,是意义反思的阅读,注重对文本的说明。二级阅读是对作者与读者的双重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光要判断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是相一致的,而且还要思考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现实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同,和自己的思想观念又有着怎样的差别,此外,还要考虑到其存在某种约束性质以及超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进行反思、评论,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理性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观念为主要指导,全面的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要将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将他们原有的知识观、学习观以及读书观进行全面的转变,以此适应当前社会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另外,由于当前青少年的心理较为复杂,经常会发生一些自杀、自伤现象,因此,在必修二第一专题中应开展必要的珍爱生命方面的教育,不断地引导学生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热爱生活。
再次,三级阅读是扩大历史视野的阅读,注重融合与重新创建文本。高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强调通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地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更进一步的了解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提倡在全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其知识范围更加广泛。比如说,在必修三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中,以和平与战争为主要话题,给学生讲述人类历史中的几次重大的战争灾难,让他们了解战争的本质,明白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间存在的区别,祈祷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以历史为中心话题,通过教学,不断引导、激励学生了解历史,反思历史,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历史责任感。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专题安排,还是文本的选择与编辑上,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都全面地照顾到了学生的三级阅读特征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意义反思阅读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同时,还将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历史的范围不断拓宽,从而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选文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方面,教材选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各种类型的课文目标教学中,存在着对此问题认识不充分的现象。高中时期的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意义的看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是否可以将自己的爱好、兴趣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增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认识,担起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责任,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这个阶段的心理认识。
其次,在编排精选文章过程中,内容的集中收集、一个版块的几篇文章的编排目的不够清晰,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条理、没有秩序,无法将选文的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此外,从教材的整体内容上来看,其信息数量明显的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没有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学、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就无法满足高中学生对外面社会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研究的心理,无法培养高中学生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及良好的思想。
再次,教材中的语文知识需要进一步改进,对知识教育不够重视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20世纪30年代,语法修饰文辞知识列入到了教科书中,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迈入科学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范围没有科学的划分。21世纪以来,关于语文知识方面的问题还是没有多大改善,从目前我国所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只有语文课程没有“内容标准”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的语文知识系统,无法将语文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充分表现出来,无法满足语文实际教学中的需要;第二,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最近几年,人们也在反复的思考语文知识到底包含了那些问题,但是一直到现在,语文知识到底包含了哪些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语文程序性的知识具体有哪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