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准农业发展分析范文

精准农业发展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11:12: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准农业发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准农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28

内蒙古地区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集中区域。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为了使农业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调节好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指农民,劳动资料主要包含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出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以及各种分配使用的方向。在农业经济系统中产出和投入,不仅能够预测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农业经济系统做出具体的分析。

1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基本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其最初出现是在法国重农学者魁奈所提出的“经济表”,随后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率”,确定了两大部门的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为其补充提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确立了多个部门间的比例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又逐步出现平衡表和各种与经济有关的数学模型,这些在分析和研究经济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在1982年正式编制,确立产出表、实物表、价值表三个表作为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

1.2 原理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利用数学计算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网上编程和有效的软件,通过这些将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比例精确的计算出来,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其不只是简单的运用于一个部门,而是在多个部门中有着相关联系,甚至其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

1.3 基本模型

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主要分为四种:一是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二是价值型和实物型;三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四是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模型。第一种是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而划分出来的,第二种是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第三种是投入产出表按资料范围划分,第四种是按照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划分出来。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这四种基本模型能够对经济系统做出计划和安排,以及根据所得的数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 投入产出分析在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 利用投入产出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经济做出预测

在农业收成之后,往往会根据收获的农产品做出具体的投入产出表,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动态分析能够预测出在将来近一段时间内农业的收成情况,再根据这些趋势做出安排和改进。在2002年对内蒙古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产出表就能够比较出农业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有所上升还是有所下降,同时也能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2.2 分析重大决策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的影响

若要维持内蒙古农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重大决策往往会给农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反响,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的反应,所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投入分析能够综合各种因素,评估重大决策的可实施性,所以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例如,国家“三农”政策推行以来,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不仅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经投入产出分析,其能够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内蒙古东部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投入产出分析在设施农业经济效应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农业技术手段也层出不穷,设施农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使其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内蒙古经济系统的收益得以提升,必须对设施农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日光温室在目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内蒙古地区气候差异过大,采用日光温室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必须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具体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出生产成本、产值以及净收入等具有关联性的联系,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再根据定量、定性等分析方法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提出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3 结语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预测出未来农业准确的发展趋势,为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保障。加深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让其与农业经济系统零距离,共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锦凤等.对内蒙农牧业经济投入产出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统计,1998(01):13-14.

篇2

关键词:精准农业 管理技术 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利用农机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人口农转非的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加快国家农业建设,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尽快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但是因为我国的国情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惯性影响较大,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农机自动化利用水平不高。因此,要想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国家的农业生产现状就应当首先分析我国的农业农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然后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农机自动化技术推广途径,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阶段。

1发展现状

1.1农机制造水平低

因为我国的经济等各项发展起步晚,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精良的机械设备只能通过进口的方式实现,或者是通过仿制生产简单的农业机械。这对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具有不利影响,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一种阻碍。因为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含量低,很多时候通过仿制等方式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这类机械设备的故障率高,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困难,因此很多时候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国内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缓慢。

1.2精准化技术发展慢

根据目前国际发展的形势分析,未来农业生产必定是精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这也是科技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趋势。但是很多高科技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比如结合GPS、GIS技术形成了新的农业科技,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精细化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发展,这些技术也得到了发达国家的重视。但是,我国对农业精准化作业的认识程度不高,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意识不认同精准化农业发展的意义,不仅科技发展落后,思想意识同样不高,因此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已经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促进国内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1.3地域差异明显

从国土面积上分析,我国属于世界第三大国,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国境内具有多种地形。因为我国的地形复杂,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表现出很多差异。同时因为地理环境不同使得国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些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思想落后,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作业的比例低。再加上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不适合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因此农机技术和农机使用的推广受阻。但是从农机设备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分析,要想针对不同的地形设计合适的农机设备这显然并不可能,不符合经济利益原则,因此这也造成了我国很多农业生产地区的农机技术推广受阻。

2发展趋势

2.1精准农业

科技带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科技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重要标志,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通过科技能够降低人工劳作的比例,提升人工劳动效率,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同样如此,通过科技的研发能够设计出更高效农机设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精准农业的阶段。精准农业指的就是通过高科技技术和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更加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技的研发带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改善国家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国家的经济更快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应当注重农业生产力提升,注重使用高科技的力量优化农业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农业发展效率,促进国家的农业进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过去的小农经济,还是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伴随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加深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

关键词:

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推进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可耕种面积却不断下降,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逐渐接近最低红线,粮食是解决温饱的根本,面对这样的情况,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实现有限耕地面积的最高效应用,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那么,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呢?未来又该以怎样的模式推进机械自动化呢?

1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管是的推进,还是农业税的免除,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我国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不断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在逐步增多,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装备在不断提高等。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并存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面对的主要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程度不高。精准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应用最多的农业技术,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正逐步实现精准自动化。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性的实现,需要让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机械自动化精准定位,对于预防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动态精准更能以最快最准确的定位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将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结合能力还很低,这是未来发展中需要提高的部分。

其次,农业机械自动化创新不足。除了精准程度不够以外,创新不足也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一项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都在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说,当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农业机械自动化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照搬和完全借鉴,自主创新明显不足。所以,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也是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模式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程度还不够,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情况。近年来,农业机械专业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关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度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中,关于节水、节肥等的精准度研发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理念之下,精准模式下资源节约的理念必然更受社会欢迎,也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这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的深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这是良性循环的模式。总之,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将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模式选择。

2.2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创新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是最近我国最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已经开始了深入的创新活动,农业机械自动化以技术为支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其创新模式是必然选择。所以,以国外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先进理念为借鉴,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的必经途径。总之,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精准农业旅游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策略,为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精准农业;旅游;策略;廊坊

1.精准农业

1.1 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主要由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十个子系统组成[1]。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用最少、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入,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2精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并最早运用于农业生产,其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准农业技术和设备最为成熟,但因为不够系统,总体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此外、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重视精准农业技术,巴西、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广泛开始了试验示范应用。精准农业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阶发展阶段[2]。

2.精准农业旅游

2.1精准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

精准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将精准农业发展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以精准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现代化农事管理方法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精准农业中的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的一种新型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2]。

2.2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精准农业旅游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如精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较少;市场还未形成;开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基地较少等。

3.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3.1宏观策略

廊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一直有着精准的定位:2007年,提出“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廊坊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两个坐标系,即“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和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2012年,廊坊市农业发展精准定位为: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3]。《廊坊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旅游,重点推进永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集群。这为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3.2资源条件

为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廊坊将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引入园区,使之成为孵化器和产品研发基地。中国农科院在廊坊市广阳区万庄镇建起了被当地农民称为住满了“大专家”的科技园区、廊坊市金丰农业科技园、永清县绿野仙庄、永清县的恒都美业集团的蔬菜种植基地、固安县的顺斋瓜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园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农业,但都是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良性结合。

3.3交通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是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可进入性差制约是旅游项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廊坊工业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廊坊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京津两个机场相隔70公里,随着京廊交通同城对接的深入,无障碍的交通网络正在全面建设,交通极为便利。

3.4客源市场条件

精准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的升级,是农业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精准农业旅游除具有精准种植、观赏、采摘等功能外,还具有科普意义,对农民、学生、市民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其细分客源市场比较广泛。除廊坊本地客源,因为区位优势,势必会吸引京津两地的客源。

4.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发展的策略

4.1加大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

精准农业是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复杂系统[4],建立一个示范点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廊坊已有金丰农业科技园、绿野仙庄等几处基本具备精准农业特征的示范点,这几处示范点还需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府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政策上重点扶持。

4.2 蔬果供应与旅游结合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本质上属于科技型农业旅游,因而可以考虑以“城内小区”或“郊区生产基地”形式,集“精准农业试点”、“无公害农产品供应”、“从田间道餐桌” [3]和“科技型农业观光”为一身,多功能结合发展。

4.3加强精准农业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建造

加强精准农业旅游点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造。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增强旅游点的可进入性和安全性,才有可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增加旅游收入。

4.4 注重营销

精准农业旅游对游客而言是一个新的旅游项目,首先在宣传的角度上,注重突出“精准”的含义。其次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几个精准农业旅游品牌。再次注重市场调查,选择合理的定位策略。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廊坊要抓住契机,循序渐进的开发精准农业旅游,开辟出一条精准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4。课题组成员:胡玲玲、张议元、单福斌、陈立娟、赵根、李兵、王兵

参考文献

[1]吕烈武,郭彬明.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

[2]胡玲玲. 我国城乡精准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3]唐园结,王会,庞博. 京津走廊明珠 绽放“三农”华彩——河北省廊坊市“三农”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3-9-11(001).

篇6

关键词:信息及时;农技推广;应用探讨

21世纪是信息高速运转的网络时代,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也应用了网络上的信息技术。将农业推广上的运行机制加入了网络信息与数据库技术。这样的改变使得农业推广上的工作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这样的改变可以保障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技推广技术中的应用

1.1物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在农技技术中推广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温度、适度、视频、光照等形式收集相关的数据做好数据采集。另外需借助相关的数据情况做实时的数值分布控制图构建,结合仪器中设置的报警值向智能手机或者电脑里面发送联动报警机制。例如,大棚空气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和IP摄像头等装置主要是收集现有数据,然后结合植物的生长状况控制棚内的气候变化状况,并结合新兴技术对无线信号做同步传输,将信号全部上传到互联网上面,如果有需要查询的数据需要及时的根据提供的IP地址或者密码进行连接,利用电脑或者手机等相关的网络终端做数据的查询工作,能时刻的了解大棚内的各类植物生长状况并结合生产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实际操作,并结合操作页面上的相关信息做好操作规范,这样能完成对农作物种植的远程管理。

1.2精准的施肥技术

精准的施肥技术主要利用电子地图提供土壤中养分盈亏状况,结合当前的土壤情况,了解土壤的类型,并结合产量的水平或者作物的具体种类,根据现有的土壤肥力进行信息化的系统管理,并对培养的土壤做分析和采样,结合现有的分析状况做数据的整合和处理,控制地块土壤中的肥沃程度,结合软件工程的方法做好精准的施肥数据设计。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现有的科学配比状况对氮磷钾、有机肥等进行微量元素配比,进而达到针对性的施肥。该方式能够更好的减少当前由于过渡施肥形成的农产品质量下降的状况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的前提下,在多系统之间形成自由的操作以及共享,让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输,最终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

1.3精准种植技术

精准播种技术主要结合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种技术的优点,根据地块状况进行播种,但是由于土壤具体状况的不同,所以要结合土地状况做适度的土地能力变化,开展精准的播种操作,并在播种量控制和开沟深度控制方面做好适度调整,目的是让播种的深度保持一致,均匀的播种,满足精量化种植的要求。精准播种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种子,避免播种过程中的浪费,同时能让作物可以在田间较好的散布出去,这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用以提升农作物对太阳能或者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

1.4精准的灌溉及施药技术

精准灌溉要求建立在自动化控制的前提下,在自动监控的基础上做好灌溉技术的处理,通过远程监控让灌溉更精准和及时。另外精准灌溉能够在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时期根据土壤中水量或者土壤的具体营养量做好及时的准确灌溉,目的是节约用水,增加农产品的产量,现在实行集约化灌溉,原有的粗放灌溉形式静不利于灌溉的精准以及高效。

2.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2.1强化培训,推动农机信息化发展

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市场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很多农业技术人员不愿意深入到基层去参与工作,所以此时政府应充分运用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制定出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更多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要求,在培养农机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可以采取口传相受的培训班模式进行培训,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观看视频或是语音完善培训上的效果。培训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实践能力上的塑造,培养出一批技术高端,知识面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我国农业上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2加大投入,促进农机信息化建设

通过技术与资金上的投入可以加快农业发展的脚步,并尽快实现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此时企业在农业使用机械的生过程中要积极做出调整与科学上的规划。这样的改变是为了提升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与竞争实力,在实际的竞争过程中企业要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尽量将资金使用在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内容上,使得生产上的工作运转得到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帮助,可以让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占有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不仅利于农业上的进步也可以促使企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企业研发与生产出的新型农机投入生产过程中,应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两者的无缝衔接,促进农业更加顺利的发展。

2.3加强领导,注重农机技术推广

怎样使得企业信息化与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融合效果,此时企业的管理层应积极发挥领导上的作用,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制定出更加科学与合理的管理政策,对农机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并做好管理部门与农业用户之间的协调与互动。信息推广连结技术让农机技术得到普及并创造更多的利益,农业发展的现状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让农机信息发展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稳定。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占据一个具有优势的位置,首先企业中的领导应积极的接受与学习新型的推广技术,只有这样,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才能获得一个思维模式上的带头人。通过企业领导层的积极宣传可以让农机上的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高效率的开展,并在运行的过程中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3.结语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使用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在未来农业发展中信息技术会成为带动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所以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应积极对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与开发,针对农业生产上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调整与技术革新,推动农业在未来得到,更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体系化发展趋势探讨[J].导航定位学报.2013(01)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

一、黄冈市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1.发展背景

黄冈市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城市,地理环境较好,相较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有优势。为了摆脱贫困的现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发扬“绿色人文”的农业文化,将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转变,是实现农业精准扶贫的必经之路。

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来看,作为重视农业发展的黄冈市,此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方位运用处于创新性改造的核心地位。对于黄冈市发展现代农业而言,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物联网技术创新农业生产运营模式。

2.发展现状

建立农业观光园,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逐步实现市校结合,是目前黄冈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应用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的新思路。

(1)增长方式:数量增加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在黄冈市农田里,水稻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结合草食畜牧业发展,“粮改饲”“油菜―再生稻”、“两种三收”的高效生产模式得到推广。黄冈市加快了良种引繁推广步伐,建立一批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如2016年上半年,黄冈市建立了市级标准园13个,其中茶园3个,药园4个,桑园2个,果园4个。同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大办样本示范点,推广中稻再生稻、春秋青饲玉米连作、虾稻共生等高产高效种养模式,亩平纯收入较单纯种稻可增收1800元以上。

(2)农业功能: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黄冈市举办了英山茶叶节、蕲春李时珍医药文化节、武穴油菜花节等一些大型活动,使农业内部发展潜力被充分挖掘;休闲采摘基地涌现,如:麻城市纯阳山生态农业观光园、浠水金藤葡萄休闲农场、猕猴桃基地,黄梅蓝莓基地,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经营形式: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黄冈市农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向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企业向功能园区集中。黄冈市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组建以生产、销售、科技、农技等为合作载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700家,其中种粮大户1373个,家庭农场42家,粮油专业合作社199家,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96家,规模以上养殖龙头企业(基地)358家,牧业专业合作组织1503个。黄冈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稳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1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2家。

3.“互联网+农业”发展

黄冈市的“互联网+农业”主要从3个方面体现。第一,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扩大农业对外宣传和合作,强化农产品产销接。第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制定“智慧农业”科学发展规划,加快与农信通、普天信息、电信、移动的深度合作,着力打造全市现代农业的数据汇聚中心。将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实现农业信息与广大农户和企业精准对接,提升信息服务的精准化。第三,加快了推进“市校合作”。加快与武汉高校在农业生产基地、项目、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发挥农科院科研优势,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黄冈市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问题

经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黄冈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是在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全民脱贫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农业科研人员缺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支持。黄冈市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黄冈市留下了大量重点高校的人才,但相对而言,专业技术型人才仍然缺乏,例如农业科技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而贫困地区农民素质整体不高,科技、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上有很多局限性,针对农业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风险投资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

2.特色农业发展缺乏特色

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更多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以及观光旅游区入手,黄冈市某些贫困县虽本着“特色农业”的思想不断发展特色旅游区,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指导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照搬一些地区的产业模式,使得农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对黄冈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创建一村特色农业品牌

延续“一村一品”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对本地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自己的农业观光园,将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相结合。

2.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强农业培训

在挽留人才、吸引人才方面,需要黄冈市市政府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愿意留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在黄冈就业创业,需要为高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研究条件,逐步扩大受益人群。同时,针对本地人才培养方面,要通过培养种养大户、加工大户、营销大户发展完善的产业链,综合形成农村经营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受益。同时,可以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引导当地群众利用土地入股、就地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开发,获取发展收益。

参考文献:

[1]刘玉忠,“互联网+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

[2]宋小路 赵丽艳 李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低碳规划设计路径[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

篇8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 农业信息化 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22-02

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要素不断地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已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生产阶段的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还是销售阶段的农产品电销平台,抑或是职业农民网络再教育等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已成为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重大需求是个性化、专业化与低成本、可持续。以农业为应用背景、农村为实施环境、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瓶颈问题是:农业生产环境多变,信息要素难以大面积、低成本、快速准确地获取[1];农业生产过程分散,异质、异构、海量、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技术缺失;农业生产主体复杂,需求千变万化主动扑捉困难。对此我们应集中我国优势力量突破农业传感器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形成系列装置、装备与仪器仪表; 着力解决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农业设备智能化;加快建立国内农业信息化标准,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标准化。为我国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及“村村通”“信息入乡”等项目的实施,全国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各省市、各行业部门都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和组织规划,数据规格不一致,表达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相互兼容,形成无数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2]。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日趋重视,特别是近期围绕“十”精神,国家各部委开展了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部署。目前国外已经利用大数据有效地提高了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优化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大数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发展我国农业大数据集成平台势在必行。山东农业大学率先于2013年6月18日建立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打开了先河。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也陆续成立[3]。

2 发展优势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省立足人才和技术优势组建了国内一流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开发推广项目为平台,科技共建为纽带,农业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具有农业科研单位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覆盖全省14市5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5亿亩,增加效益15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农业发展和全省新农村建设[4]。

该省在高新技术引领农业方面,一直致力于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与示范工作。拥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Mail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等高配置服务器)、农业多媒体制作传输设备(包括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直播机房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农业网站建设及资源建设开发工具,能够满足农业信息资源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开展信息服务的要求。同时在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了多个农业网站,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在信息系统开发、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能够为研究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3 建设目标

农业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动态产生、不完整、不确定、多维度等特点。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预测、干预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的决策系统和专家知识库多以简单数据分析或往年经验作为依,可靠性差;且数据多以区域数据和单品数据为主,无法进行全局分析。这样情况下决策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将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OLAP)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势在必行。这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有新的突破。

开展农业大数据研究工作将填补辽宁省大数据研究的空白,依托农业大数据及相关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全面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参考,指导农业科研和生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及应用前景广阔[5]。

该研究将增强农业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农业区划、品种适宜性、灾害预警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辅助分析与决策指导作用;对实现农业精准化、农业资源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农业决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促进物联网、三维可视化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普及应用,引导和鼓励更多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该省精准化农业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对海量农业数据、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国家农业公共数据描述和表达方式的制定提供现实经验;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63-71.

[2] 光峰,姚程宽,王维进.农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8):75-77.

[3] 宋长青,高明秀,周虎.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大数据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4(5):16-20.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实施策略

多年来,经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中的应用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养大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精准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精准农业能真正让农民群众受益,农产品持续提质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我国基于农业信息化的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基于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服务涉及到诸多环节,依靠单一的信息技术很难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单项应用向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过渡。自动灌溉系统、精准的农业技术的推送、病虫害诊断系统,种植养殖环境监控系统等,都会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性应用。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农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和挖掘,需要大数据技术。目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试点性应用。

3. 解决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亟须创建精准农业信息系统。

农村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区域。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一直是农业信息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大数据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工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精准农业信息系统把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服务与信息服务,终端产品的高中低档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整合在一起,真正解决了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

三、农业信息化下,精准农业发展实施策略

1. 突破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瓶颈。

目前精准农业信息获取、决策和实施三个环节均有技术瓶颈的制约,如:在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方面,要加强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力学和光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农作物形态、营养、水分和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无损快速测试传感技术,病虫草害信息的定性定量识别技术;在精准农业决策方面,要研究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土壤、气象、管理措施的定量关系,为不同尺度的变量处方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在精准作业环节,重点解决适合小规模田块和复杂地形的光机电一体化精准农业智能机械。

2.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国外精准农业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商品化的技术产品,但主要是面向大规模农场作业需要,且产品价格昂贵,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要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必须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3. 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紧密结合。

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是当地产业经济的支柱,也是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关心的焦点,能够解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技术,必将成为其优先考虑的技术选择。因此,精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突出解决主导产业发展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农业技术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大规模应用,彰显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4.采取高效灵活的技术推广模式。

根据用户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技术推广模式,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通过驻地工程设计实施,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形成“交钥匙工程的技术推广模式”。

5.制定统一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产品很多,但不同企业软硬件产品自成体系。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应用过程中,难于构建可运行的精准农业系统。在这样情况下,我国必须建立精准农业技术标准,与国际主流产品标准接轨的同时,也是争夺精准农业技术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宣锴,孟未来 路明祥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 农业网络信息 2010年02期

[2]黄慧德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研究水平 热带农业工程2011年03期

篇10

沉甸甸的“十二连增”,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三五”时期,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关键是强化战略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新理念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

战略意识:强化“重中之重”地位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面对新形势,针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是高枕无忧,因此可以适当放松粮食生产,甚至有观点认为,粮食已经出现过剩,重农抓粮不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当前‘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张晓山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和加大补贴将遭遇“天花板”,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压力增大。同时,粮食生产面临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紧箍咒”,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压力加大。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十三五’时期,要用五大理念破解‘三农’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激发农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

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加,需求结构将不断升级,因此当前仍要强化粮食安全的战略意识,强化“三农”重中之重地位,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问题意识: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速推进精准扶贫方略,成效显著。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口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口。但是确保“十三五”时期7000多万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农”,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坚持问题意识,以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板和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对‘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四个问题’‘六个精准’的具体任务。”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2015年12月24日举行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目标”就是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两个确保”就是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四个问题”就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通过“六个精准”,把扶贫对象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分类施策,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刘永富表示,为实现精准脱贫,“十三五”期间扶贫系统将创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等五大平台,完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和脱贫成效评估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意识: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速度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时期。

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老动力的平稳转换、不断激发“三农”发展的内在活力,成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篇11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转贴于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篇1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分析

1.1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现阶段来说,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会使得农业信息结构的优势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农业发展更加规范化,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1]。

1.2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另外,还能加强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风险,实现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1.3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进入市场机制,可以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农业经济调整,实现能农业的持续发展[2]。另外,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2我国农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导致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另外,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现阶段只存在于形式上,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2.2市场化程度不够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依旧是由中央政府进行领导,并且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受到市场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农村农业生产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

2.3信息化体存在漏洞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在推广农业信息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律保证,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较慢,并且,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认识较浅,在指导工作中存在一定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农业信息化模式

3.1经济功能型模式

在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经济功能型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相关资源以及市场环境为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服务力度,提高区域农业服务质量。一般来说,此种更加适合应用在一些中小城市,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3.2精准农业型模式

此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也被称为精密农业,主要指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的持续发展。就现阶段来说,精准农业型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模式之一,主要是先进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结合,能够实现少投资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生态观光型模式

生态观光型模式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农业自身为基础,采取合理的手段,保证农业自身生态功能以及观光作用最大化,并且,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还会融合一些现代化技术,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生态观光型模式的作用是发挥区域内农业旅游观光作用以及生态优势,加强对一些新科技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4]。一般来说,此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主要应用在一些转型过度阶段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4综合示范性模式

此种模式在利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杨陆章.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188.

[2]龚瑞祥.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8-89.

篇13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

传统农业体系中,人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人工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概念应运而生,转变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各类自动化农机设备的使用中,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为建设精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较大可能性。

1农业机械自动化概述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件、大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整合在农业机械生产研发中,使其能够在具体使用时,高效率地处理各类农业生产、管理事务。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趋势逐渐明朗,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价值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机设计中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成为创新、完善农机功能的核心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生产人员优化调整生产模式,智能、有效地管控农业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满足新时期农业高效、高质量生产的基本要求,并且对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转变农村传统劳作及生产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作物成长期间的劳作时间,同时有助于减少人力、财力成本,落实各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新兴技术。另一方面,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生产模式改变,农业生产人员可借此构建信息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全方位地监控农产品生产链条,逐步地落实“精准农业”的理念。

2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业机械自动化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但在提升现代农业自动化程度时,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设备先进性不足。机械设备的实际性能、机械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着现代农业生产创新的效果,但根据当前农村地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可知,多数农村区域,农民所使用的农机设备较为落后,缺乏先进性。设备功能、设备自动化程度均不符合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制约着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导致现代农业在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中,农业体系中的生产观念、生产流程、区域农业发展均受到较多限制,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宣传范围难以持续扩大。对此,相关农业部门还应基于农作物生产的现状,加大对自动化农机的宣传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升级[2]。其次,农业生产中农机设计的科技水平低。目前,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农机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但农业机械中的科技含量较低,其所包含的技术优势不明显,设备功能创新性较弱,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中,完善农产品生产模式的进程缓慢。所以相关研究人员还应及时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机械研发技术,针对性分析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需求,逐步地融入各类先进技术,提高农机设备中的科技含量。最后,农业机械自动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农业种植区域大、分布广,但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应用受到较多影响,各个区域内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3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具体应用

3.1生产监测自动化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具体应用时,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监测的自动化。具体来说,在农机设备自动化设计后,计算机成为自动化控制农业生产设备的核心工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计算机可操控农机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将其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取相关数据,而系统可自动化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各项信息,对农机设备下达指令,使其自动调节农业生产设备功能[3]。例如,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种植、栽培场所逐渐改变,对于生长在温室内的农产品,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利用功能完善的感应装置,监控农业生产区域内的含水量、温度,评估现有的温湿度是否符合农作物萌芽、抽芽、生长要求。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地分析处理温室内的各项数据,智能调节农业生产中的光照、温度,为农作物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比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GPS技术被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该技术可自动收集农作物生长数据,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并在与GIS技术联合应用的过程中,准确获取农作物土壤结构内的营养元素,使农业生产人员可以依据土壤数据,精准除草、施肥、浇水灌溉,夯实农作物生产基础。不仅如此,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同样可将“生产监测自动化”渗透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农作物萌芽、生长、成熟、收割等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监控。部分农业机械设备可及时对农作物进行采摘、初步清理、存储,及时清空农作物生长区域,为后期种植做好准备,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2农业灌溉自动化

灌溉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将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现代农业时,部分农机设备可实现农业生产中排水灌溉的自动化。具体来说,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却属于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灌溉中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灌溉效率,更是为了通过精准地控制农业灌溉时的用水量,以节约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将“节约用水”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活动中[4-5]。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灌溉设备功能逐步完善,正式灌溉农作物前,相关人员可根据农田面积、农田内农作物的密集度以及农作物生长需求,自动化分析每亩农田的需水量,继而通过现代农机设备的精密控制,科学地对农田进行灌溉,落实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灌溉技术。在此期间,农业灌溉所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农机传感设备、大数据监控分析平台、计算机系统,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现代农业相互融合的载体,对节约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灌溉成本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农业生产灌溉的自动化,进一步改善农作物生产条件,使其健康成长,保障农作物生产质量、生产效率。

3.3农产品装检机械化

现代农业体系不仅包括农作物生产,农产品产销、包装均属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工作。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农作物生产,同样可以应用在农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会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流程,并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改进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包装模式。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水平低,人工是农产品包装与质检的主体。而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相关人员研发出“自动检测包装设备”,该设备的核心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农产品外观、大小,合理地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其次,在农产品装检机械化中,相关人员同样可借助自动化影像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生长中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控农作物种植区域。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整理农作物生产数据、成长信息,构建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模型,为农业收割、采集、包装、质量检验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使相关人员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制定出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案[6]。最后,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现代农产品的装检机械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农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流程呈现出“集约型”的管理特点。各个农业生产区域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效应不断扩大,集约化的农产品分拣、包装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困境,使非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现代农业结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农业管理精准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于现代农业时,可促进农业管理精准化。首先,农业生产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农田管理软件,该软件在与UPS接收器连接后,能够绘制农田地图,记录各个区域中的农作物产量,汇总UPS卫星数据。之后,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生产人员可检测农田土壤样本,测定农田中的土壤成分,并根据农作物叶子颜色、植株颜色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与此同时,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该软件具有获取农田航拍图像的作用,可以按照农作物健康状况的检测结果,精准地确定各个区域农作物施肥需求量、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7-8]。其次,UPS接收器与自动化农业生产管理软件融合后,可监测农田内拖拉机、深耕设备、收割机等农用机具的位置,便于农业生产人员精准地管理农作物施肥、打药、收割、播种工作,精准地管控各环节的操作成本,有效地改善农作物周围的生态环境。另外,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更为准确地定位农机,甚至可以自动化控制农机操作过程。比如,在使用农业机械播种、施肥、打药时,UPS接收器与计算机管理软件可精准地将种子、农药或肥料投入对应的区域,实现高效收割、高效播种、高效施肥等精准化管理目标,突出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优势。

4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与应用,农业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各类先进技术,将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所以在农作物播种、生产管理、收割、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农业活动的智能化水平会逐步提高。在未来农业体系中,农业机器人会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用以监控、预测农业生产参数,获取完整、真实且准确的农业生产数据。而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远程记录、分析农业生产数据,提前做好病虫害、排水灌溉、施肥等工作,人工下田操作会逐渐减少,农业机械设备会代替人工,有序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9-10]。不仅如此,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会持续提高,农机生产、研发中可利用的先进技术增多。相关人员可进一步完善农机性能,使其具有智能操控、自动控制的基本能力,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升级后的农机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高效率、精细化地完成农业生产管理工作,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2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农业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等操作更为“精准”,所以在未来“精准化生产模式”会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活动会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中不断优化。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农业生产人员对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控制更为精准,可以有效提升未来农业生产管理质量,使农作物健康成长。另外,基于“精准化生产模式”,农业机械自动化会支持市场上农产品品质、品种的创新,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夯实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基础,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效地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关人员还应积极创新农业机械设计,将更多先进、新颖的自动化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从而为农业发展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与此同时,相关农业部门还应顺应时展趋势,强化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宣传力度,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范围,建设精准化的现代农业,助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先进适用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策略思考[J].南方农业,2019,13(12):156-157.

[2]李艳杰.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3):54.

[3]刘博.基于PLC自动化技术的农业机械电气控制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22):50-51.

[4]张珍,赵书玲.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57-58.

[5]孟庆亮,陈亦军,范巍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130-131.

[6]岳建林.试探机械工程自动化当中的农业智能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2):99.

[7]尹辉录.农业机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5):88.

[8]李晓玲.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作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23):94-95.

[9]白跃辉.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分析[J].时代农机,2020,47(4):91-93.

篇14

土得掉渣的农业如何变得高大上?

一个场景可以说明:在智能化蔬菜大棚里,张大婶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湿度以及Ph值。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手机会自动提醒,点击手机屏幕,灌溉探头就能喷出细密的水帘。从早到晚,大棚有什么动静,通过手机也尽在掌握之中。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感觉和经验种菜的做法,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感知”和智能操作。

具体而言,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在农业产业园中构建了“大棚管家”智慧农业系统:借助安装在大棚中的无线传感器,采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各种影响蔬菜生长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送到服务管理平台上,智能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处理,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发送到农户的手中。

农户通过“大棚管家”,可以随时在电脑或手机上监测大棚情况,并远程操控大棚自动卷帘、自动喷灌,使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之中。“大棚管家”让种菜更精准,蔬菜大棚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全都变成了数据,自动分析,自动处理。

对于蔬菜病虫害风险,以往需要农户将样本带到专家面前进行诊断,很容易错失防治的最佳时机。而“大棚管家”则可以远程“看病”:通过摄像头对样本进行拍照,然后将照片传送到农业物联网平台,之后农户便会在手机上收到病情诊断,并获得具体的防治建议。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寿光蔬菜大棚实现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生产运营,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可视化管理和自动化操控,农户对蔬菜大棚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降低了大棚管理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4.0进行时

智慧城市被看作物联网技术革命下城市生活和运行的更优状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同样,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深度激发农业活力,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从发展规律上看,智慧农业是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农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0和2.0阶段分别是手工和机械阶段,在2.0阶段,虽然用上了机械化生产手段,但不并代表种植的品种、产量的高效以及各种资源的利用到位。而农业进入3.0甚至4.0的方向,就是要全程介入并掌握包括土壤、环境、气候在内的数据信息,更加智能化地管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真正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美国有70%的农场使用物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有很大部分农场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

日本人均耕地不到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因此,社会各界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共同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重新定义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痛点:

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具体而言,智慧农业将从三个方向实现目标:

1.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

2.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由此可见,随着智慧农业的应用逐渐普及并深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和弊端将面临终结。

新物种在哪里

智慧农业前景十分广阔,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达到4 000亿元,2015年达到6 000亿元,并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那么,在当前及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有哪些黑科技和新物种,会成为被追捧的热门级应用?

植保无人机

国内大部分农民使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洒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很低,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相比之下,用无人机进行喷雾施药,作业面积大、效率高,每亩施药所用时间仅1分钟。无人机还可以实现农药自动定量、精准控制、低量喷洒,大幅减少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目前,已有包括大疆在内的上百家无人机厂商拥入植保市场,形成生产、销售、租赁、作业一条龙。

农业机器人

农业机器人是一种由程序软件控制,可以适应各种作业,具备检测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无人自动操作机械。相比人工,农业机器人作业时间更长,效率更高,而且是精密劳作,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高产量的需求。

比如,上海点甜机器人智慧农场,既有会洒水施肥的机器人,也有会除草的机器人,还有会耕地的机器人。农民只要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让这些机器人代替人工劳作,同时进行数据监测和记录。

VR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VR技术演示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土地中残留农药迁移的模拟等。除了可应用于生产外,VR还具有农业实验、教育、观光、营销等功能。

最近,深圳某农业众筹平台就采用“VR+直播”的方式,将湛江农户养殖沙虫的情形生动展现在投资市民面前。人们在现场用VR眼镜了解了沙虫的生长过程,并用手机观看直播视频。通过直观了解,迅速完成了20余万元沙虫生态农产品的认筹。

气象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