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

艺术教育的弊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10:26: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教育的弊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教育的弊端

篇1

艺术教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是为艺术家的成功奠定基础而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艺术家,大多是这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另外一种是,艺术教育就是教会大家如何去欣赏美,去创造美。这种就是普及一些最基本的艺术知识,通过这些来提高大众的欣赏鉴赏能力,培养人的自身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对于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我个人认为是介于这两种定义之间的另外一种。

2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肩负着这样的重任,艺术教育的任务光荣而艰巨。不仅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美的理论知识,创造美的能力,还要在这样的艺术教育中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个性发展。它不仅具有陶冶艺术情操,提升学生修养的功能还有发现、培养“未来艺术家”的重大功能。所以说小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无论从实践方面,还是从理论方面来说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实践方面,对于艺术教育,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丰富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知道世界不仅仅只有数学公式,世界上还有音符的存在,在理论方面,艺术教育是学校贯彻以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为了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教育部特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应该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国家颁布的工作规程中便不难看出,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艺术教育本身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所以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迫在眉睫。

3农村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极力贯彻,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没有把艺术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这一现象在农村、山区的小学表现尤为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农村、山区为出发点。但是农村教育也存在其自身的弊端和问题。首先,农村家长对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认为教育投入属于消费性的投入,这类投入是看不到回报的,没有考虑到教育的投入其实是投资性的,属于生产投入。没有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教育还是人才,技术以及知识的创新。除了对教育的陈旧观念,还有对于艺术教育问题的忽视。更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就是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不重视制约了教育、艺术教育在农村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其次就是农村收入问题。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经济问题,虽然现在我国渐渐走入了农业强国之列,但是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农村的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虽然不像以前一样,但是跟城市居民相比,如果接受同样程度的教育,农村的支付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农村居民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像城市居民一样的需求,农村艺术教育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还有就是教育经费短缺,也是影响艺术教育在农村发展的另一重大因素。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师待遇低,也影响农村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没有教学器材,老师就无法给学生好的传授艺术技能,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想要得到实施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的跟进。而教师的待遇低,就更加的促使人才的流失,留下的都是一些年龄大,学历低的老教师,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的科学构建的制约是十分严重的。我认影响为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农村教育的滞后性。这对于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在现代社会,当城市小学的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城市教育中已渐渐摒弃了的应试教育,但在很多农村还是应试教育为主,这样的现实下,这样的教学条件下,艺术老师根本无法开展自己的工作,所以,才造成了现在这样的状况。

4如何解决农村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解决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和态度,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必须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把问题落实到实处,学校领导应自觉地把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教学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教师队伍的构建,一定要重视,提供充足的艺术教育经费,以保障学科得以开展,让教师能安心教学,无后顾之忧。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师们要更加精进自己的职业技能,以保证学生们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技能。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后进生的教育;扬长避短;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90-01

以前,我对班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总是批评的多,常把一些缺点和错误较多的后进生数得面红耳赤,可效果很不理想。近几年来,我改变了这种做法,教育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1.利用后进生自身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会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极大的热情捕捉他们的一点微小的进步和优点,适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为学生创造施展长处的平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就能大大增强进步的信心。

如有一个学生,原来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均差,今天承认了错误,明天照样再犯。后来在一次周记中我发现他尽管书写不认真,但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叙述有条理,就对他这一优点给予了肯定,并向他提出了要把字写好的要求,从那以后他的各科作业都比以前更认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要求家长改变打骂的教育方法,平日多鼓励他,并进一步对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的配合,各任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使该生各科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针对该生爱画画的特点,我让他负责班上板报的刊头和排版,同时还让他参加了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鼓励他学好文化的同时也学会一技之长。一次我问他:"你的表现为什么和以前不同了呢?"他说:"以前我听到的都是批评和训斥,反正什么都不好,也就不想好了。现在老师不批评我,父母也不骂我打我了,有了进步还表扬我。所以我常常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变得更好。"他的话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2.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当犯错误的学生出现反复时,教师不能急躁,更不能失掉信心,要冷静地分析其出现反复的原因,进而继续与之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发现优点要及时表扬,使他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感受到由于自己的进步而被别人尊重、信任的愉快和温暖。

有一个学生由于缺点多,已不宜在原班继续学习,校领导让他转入我班。起初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他提出了上课认真听讲的要求,他也答应了。后来我发现他上课还是不听讲,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说不知怎么搞的,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忘了。于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多注意他,常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慢慢地,他对上课感兴趣了,注意力比较集中了,进而能认真听讲了。现在该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还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扬。

3.帮助后进生回顾过去,用以前的优点来克服现在的缺点

有两个学生由于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气,假日里经常赌博,经过多少次教育也不见效。找他们谈话时,他又拒不承认错误,讲道理也无用。后来,我用光荣簿上记载的他们以前做的好事与现在的表现进行对比,要他们自己对照做哪一种人好,并用一些具体事例向他们分析了赌博的危害。他们认识到了错误,向老师和同学们表示再也不赌博了。后来,我除了经常给他们打"预防针"外,还联系家长,让家长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好假日活动,终于帮助他们改掉了赌博的坏习气。

4.引导后进生做好事,有了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

有一个在班上岁数最大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加之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和电影,说下流话习以为常,还常捉弄、欺负小个子同学。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病了,我让他护送回家,他立即搀扶着那位同学回去了。我在班会上表扬他做得好,并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发生过捉弄、欺负同学的事。

5.让学生在竞赛中力争上游

几年来,我在班上坚持开展积分竞赛活动,对每个学生的所作所为都定期评比记分,让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能从分值上反映出来,并对差生提出了看谁进步快的要求。让学生在竞赛中力争上游,这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6.设立各种鼓励奖

篇3

关键词:中国文化 经济 市场 中国设计教育

德国艺术教育家马蒂亚斯说:“民族的设计就是国际的设计。”中国人只有做中国的设计才能真正走出去。在这个讲究文化、体现民族个性的时代里,中国采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设计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因此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的设计教育承担着中国设计未来的希望。中国设计教育该如何找准方向和模式,如何走向美好的未来?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弊端

1919年德国魏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设计教育学院——包豪斯,它标志了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①从包豪斯的建立到现在,西方的设计教育已经发展将近100年。改革开放20年来,西方的设计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经验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短短的20年里,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②的过程。由于对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掌握,缺乏对其教育与实践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与比较的分析,于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到中国的设计教育之中。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中国设计教育的种种弊端。首先是传统教育模式上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不高,创新思想不强,再学习的能力缺乏。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缺乏学问探讨和情感交流,导致了“教”与“学”的分离,影响了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社会、市场方面对设计教育造成的弊端。在初级学习阶段,数、理、化教育的过度重视导致能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美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中国艺术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幼儿园,小、中、大学教育链脱节。本应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割裂状态。中国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注重三大构成和速写、素描等西方的绘画方法及绘图软件的应用,看重培养学生的表面设计技术,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应积累的文化底蕴,导致中国现代设计缺少民族凝聚力。中国的设计教育脱离了市场和实践,使得设计人才不能快速有效地融入。

我国设计教育前瞻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设计教育比较落后。但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探索着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但是时代是进步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我们的成就,我国的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为设计教育预见更宽广、更适合中国设计发展的前景。

1.多元化层次性的中国设计教育。由于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导致对设计人才不同层次的需要。高等院校也存在着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质量标准。设计教育的人才规格应是多层次的,质量也不应只是一个标准。设计人才将来的工作领域应该是广泛的,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设计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创立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设定设计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还要统一规范高等设计教育的基本质量。这种基本质量要求除了符合设计职业的要求,具备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整体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括品德、责任感、创新精神、设计能力、不断学习的意识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这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设计学校的学生要求都是一致的。

2.用中国文化链接起幼儿园、小、中、大学教育链的中国设计教育。近些年成功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当今世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设计未来发展的有利武器。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培养,慢慢地积累丰富。它的建立需要对历史、文学、绘画等有着深刻把握。它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生成,设计出的作品不是表面的中国文化,而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喜爱探求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艺术贯穿于幼儿园,小、中、大学教育之中,使这个教育链贯通畅达。

3.扩展知识领域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中国设计教育。世界在变化,市场在变化,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应走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既专又通的设计人才。

4.社会、市场与学校结合,走具有伸缩性学制体系化模式的中国设计教育。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压缩学时、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及早进入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真枪实战中提高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效率。这种伸缩性学制是指学分制和没有毕业年限的模式。学生自主选课,通过前两年的设计基本知识和方法,进入社会,在实践中去体会设计的内涵,弥补欠缺的能力和知识。打破毕业的年限,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经验传授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引导者。这有利于实际设计经验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支撑,必将引领中国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大显身手。只要及时认识到设计教育的弊端并努力改进,中国的设计教育必将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培养出类拔萃的设计人才。

注释:

①《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②《试论我国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吴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社会需求变化对设计教育的影响》谢大康 《装饰》2003年第8期

[2]《信息化社会的DESIGN》 世界设计会议详录 NTT出版

[3]《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李砚祖

[4]《设计教育,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准备》何晓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弊端

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与最新科技相结合的学科,其模式具有图文色彩丰富,操作快捷,创作效率高,艺术效果好等优势。今天,在校的大学生以其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创新的思维、无限的活力以及对新媒体艺术浓厚的兴趣成为中国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和探索的主力群体,他们将艺术的创作与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融合为一体。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起步较晚,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又长期受到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业内往往难以摆脱受到传统思维观念的桎梏,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变革缺乏更深入的关注,所以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弊端:第一,课程结构设置比较古板,老套,缺乏新意。一方面,不同的课程被互相割裂开来,“各自为政”,忽视了课程相互之间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缺乏兴趣,觉得基础课程干巴巴缺乏趣味性。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把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基础促进实践能力,以实践能力反过来加强理论基础。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两者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既容易在学了实践课后忘了理论,也容易在学了理论课后丢失了实践能力。第二,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改革较为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不能同步。如今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飞速变革,新媒体技术自然也不例外。这也要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能做到不断更新,满足时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改革较为滞后,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难以与科学技术的变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同步。比如,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原本的手绘模式的教学体系上面,难以适应数字化设计的教学体系。这既不利于学生对于从事数字化设计方面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传统的教学体系重视教师讲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常常以“满堂灌”为主,忽视了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的环节。如果说,在高中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模式下和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满堂灌”还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的话,那么大学如果还采取“满堂灌”,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有独立探究,锐意创新,独立对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的欲望。如果在教学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本能,正确地进行引导的话,那么只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从而制约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怎样纠正以上的弊端,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自然无论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以及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积极地从探索教学改革入手,及时有效地纠正这些弊端,从而形成“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多探索,进行大胆革新,与社会大环境充分融合,充分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打造数字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课程结构的设置进行改进和调整,走出古板,老套,缺乏新意的怪圈。尤其是不能就事论事地进行学科的教学,而是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程相互之间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方面下功夫,把不同的学科串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形成综合性思维。教师也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不要照本宣科。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以实践促理论,再以理论促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同步得到提高。第二,不断地加强基础课程的改革,使之课程内容的更新能与专业课程的更新同步进行,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高校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向新媒体时代不断靠拢,要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特色,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精髓,更好地驾驭新媒体艺术设计,为他们未来走入就业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力图避免手绘模式的教学体系对教学思维的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不要在课堂上“满堂灌”,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独立探究和锐意创新,启迪他们独立对知识体系进行研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意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篇5

 

因此,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日益明显。对民办学校艺术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进行概述,并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域资源以及交通设施等优势,受到大量高污染企业的青睐,致使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纷纷前往开办工厂,从而引发诸多发展弊端,针对这些弊端问题需要大力发挥知识的力量。此时,结合中原经济发展实际,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解决途径,以期对中原经济稳健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概述

 

1.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含义。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指民办学校以艺术设计知识为抓手,充分发掘艺术具备的独特美感,并将其渗透于艺术设计中,利用艺术设计强大的审美及实用功能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并利导受教育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整个过程。可见,艺术设计教育不但具备社会属性,同时拥有个体属性,通过对其有效的实施开展,实现了造福社会,提升个人能力的强大作用。

 

2.中原经济发展的含义。中原经济发展即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域,致力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加强经济结构的科学合理优化改进,注重经济质量的合理改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形态的健全完善,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加速现代化进程推进。由于中原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现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因而其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3.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关系。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具备目的性与创造性等特点,通过教育实践突显出其协调生产消费的经济属性,该经济属性要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依托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同时,经济属性的有效发挥能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可见,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原经济的发展是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高效开展实施的重要基石,经济发展越迅猛,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越快速,艺术设计的物质基础越雄厚,教育的具体实效越明显;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是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在其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显现艺术设计带来的精神愉悦与视觉享受,利导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艺术设计观念目的的具体化,进而促进中原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

 

1.保障经济稳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吸引了大量高污染产业前往投资建厂,导致中原地区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进而引起了国家对该现象的关注与重视。

 

因此,中原地区经济战略的调整势在必行,在战略调整过程中,需要正视地区环境突显问题,经济寻求解决策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现象。此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通过教育培养输送具备审美设计能力的从业人才,发挥人才地区环境科学美化的设计引导力量,加快了地区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层面上,充分突显出其创意特性。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知识于经济中的作用,因而经济结构发生了必要的调整,于是创业产业的发展优势充分得以突显,创意产品的贸易比重日益加大,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

 

可见,通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充分突显其经济创意特性,将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3.推动经济效益提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全面融入了高新科技力量,在高新技术与人们日常活动、新型科技与日常消费用品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其通过利导高新科技发展,带动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通过寓高新科技力量于艺术设计,促进日常消费用品技术更新;通过向企业输送艺术设计高科技人才,完成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提升,满足消费者的购买要求,进而有效增加经济效益。

 

三、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1.加强政府利导。由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政府有序利导,激活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有效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在政府利导过程中,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法律政策有效保障引导,制定科学完备的教育发展激励方案,因势利导教育实施推进,加大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强化教育人员培训支持,充分实现政府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利导功能,进而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增加地区引力。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因此,社会要具备对该类人才的广泛需求,方能与教育目标相吻合,防止人才培养的无效与流失,激发人才的服务社会的热情。因而需要适度增加中原地区人才吸引机制,扩大社区艺术设计人才作用的宣传普及,建立地区民间艺术设计人才创业辅助机构。可见,只有适度增加中原地区引力,才能有利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完成对中原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

 

3.变革教育机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否能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点以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依据。可见,有效的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发挥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原有教育机制的弊端进行变革完善,以实现教育的经济效应。

 

在变革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多类层次市场需求,充分突显中原经济地区特色,综合完专业善课程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加强专业实践实施力度,以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合理变革,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进程的推动。

 

结语

 

总而言之,中原经济要实现迅猛发展,必然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一定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需求,并充分结合需求原因,找寻出适宜的解决途径,以实现对中原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策略;创新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1、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校教学中通常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过大,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课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课,承担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夯实了文化课,才能保证学生在美术的道路上脚踏实地。

2、对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不看重对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些高校受到综合性大学教学思想的影响,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而盲目开设了众多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涉猎面广泛,但却不够精通。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使得不少美术专业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放弃本专业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的荒废。

3、缺少合理的教学体制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社会上也出现了多元化思想浪潮。与此同时,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浮躁。高校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过分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用不切实际的画技装扮自己,却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3、明确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现在诸多高校的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国家初衷本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了大多美术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美术方面优秀人才的障碍。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强度。

总结: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应摒弃教育中存在的糟粕,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云中.关于普通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9(06)

[2]张健.高校美术教育发展方向[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吴冬声.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3)

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高考招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72-02

中国进入WT0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工业设计不仅被企业视为市场竞争的战术,更提升到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的高度。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关注的焦点。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据初步统计: 中国目前一共有上千所高校、中等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30万。工业设计也成了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八个专业之一。工业设计教育可以说是如火如茶、蓬勃发展。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每年30万专业人才竟有高达70%的人毕业后无法从事工业设计行业,剩余的人能符合企业高端需求的也寥寥无几。这样的局面使我们的教育需要辨证的看待与分析当前的局势,制定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

如何有效挖掘具有设计潜质的人才,既是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基础,也关系着每年数十万考生的前途。而能否有效陪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企业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关于现在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工业设计优秀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滞后首当其冲成为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当谈到工业设计教育的滞后,大家往往把矛头指向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理念的陈旧、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等方面。然而,中国设计教育的缺陷, 在招生考试的源头上就存在。造成现在这种人才膨胀,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对工业设计教育畸形发展的现状难辞其就。笔者通过剖析我国现行工业设计招考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招生方式改革。

一、统一性招考的弊端

我国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分为艺术类工业设计和理工类工业设计,这两类的招考模式各不相同。

(一)艺术类工业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招生方式与美术院校招生方式并无太大差异。主要体现在:

基本模式一致:绘画基础+文化课考试=专业学生。而绘画也是千遍一律的素描,色彩,选加速写或者设计,也就是说无论你考哪个学校, 那个专业,是设计还是纯艺术,都是以一样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这样确实为各个院校的招生工作省了不少事,但是把“设计”和“纯艺术”混为一谈, 完全没有考虑两者质的区别。

素描和色彩一般都是采用的人物或者水果静物写生或者默写等方式。每年考试的内容大同小异,只要考生在考前反复训练几个月就可以在考场里发挥自如,这样的方式不仅不适合人才的选拔,更让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及假想,更不用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学“艺术”和学“设计”虽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能, 都需要对美有必要的判断能力, 但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与设计创作的理性分析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业设计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纯艺术的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培养的绝不是艺术家和美工师,而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丰富宽广,综合素质较高的能设计生活方式的设计师,所以美术院校原有的招生方式是不适于选拔工业设计人才的。

招生评分的模式,使得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普遍偏低,更缺乏对理科类知识的了解。而工业设计需求的是综合知识全面的人才,因为基础不够,也为进入高校后学习力学、材料工艺学、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工科课程造成了困难。同时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线较低,也为很多文化科考生另辟一条升学渠道。很多按文化课成绩没有希望考取大学的考生都把眼光瞄准了艺术考试,也不管有没有兴趣,考前突击几个月就去考试。一旦考取,即使花费比其他专业高出很多的学费也甘愿。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

工科类工业设计的招考方式与文化考生的考试方式一样。基本模式是:文化统考。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一般为通过高考的理科生。这种方式招收的学生虽然在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性等方面比艺考生优秀,但在入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工业设计及相关知识,不知道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缺乏选择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人文素质的同步提升,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都较为单一,而且在进入高校之前很少有学生对美术进行培训,更不用说设计基础了,在对造型的领悟和色彩的体验把握上相对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训练。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的特性使得许多理科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服从调剂进入了工科院校中“门槛”较低的工业设计专业,往往会带有抵触情绪,不利于以后的专业学习。

二、潜力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

招生是潜力创新人才选拔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只有选拔出具有艺术潜质的学子,才能培养出能为社会牟福的人才,因此招考方式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美术类专业考试是我国古老的工艺美术留下的产物,他具有共性却缺乏个性,而工业设计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人才的选拔具有自身的特点:素质要求较全面且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陈旧的入学考试是无法达到选拔具有优质艺术潜力的人才的目的。笔者提出工业设计专业招生考试方式供探讨:

(一)调整考试科目及内容

艺术类工业设计招考方式,考试模式:专业科目+文化考试。专业科目=素描+设计色彩+笔试。

素描: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造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素描的题目可以先规定考生以素描的形式画出一个物体,再根据此物进行创意,设计多个物体。比如:以素描的形式画一个靠背椅,再以线描的形式将此靠背椅变形成多个椅子。简而言之,即:一张椅子的多种表达方式;或者通过一个故事,让考生将在此故事中得到的启发用素描表达出来。设计色彩:考查考生自由创意的能力、对光感的把握以、对色彩感觉表达的能力以及对材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色彩的的主题以当代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主,根据主题以色彩进行设计。笔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团队协作,艺术修养,管理,沟通,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考试,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仅仅用一次考试来判定考生多年来的学习成效,这种“独木桥”的方式给考生精神上巨大压力,很多原本很优秀的考生因为一时失误而与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为了避免这种高风险命运,给考生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考试制度迫在眉睫。因此考试方式模式设立为: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艺术考生的文化科目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在艺术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文化统考科目应增设与艺术相关的科目内容,注重考查艺术类考生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全面性,避免“短腿”艺术人才的出现。由于艺术考生文化科目的抛档线较低,导致艺术考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理应提高文化分数线,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同时参考在高中就读期间理科类考试的分数,择优录取。

工科类工业设计招生方式,考试模式:文化考试+专业测试。“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要求文化考试必须改革,具体实施方式如艺术考生一致: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专业测试:色彩设计+论文。色彩设计:因为工科类考生不像艺术类考生进行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因此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色彩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无需看重作画技法。论文形式:考查考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此专业,而不是盲目的仅仅是为了能上高校而选择工业设计专业。

工科类考生如果在入学后有意学习工业设计专业,也应该进行一定的专业测试,确保此考生是否适合学习此专业。

(二)特殊选拔

如果考生在工业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方面表现的特别优秀,即使文化成绩一般,高校皆应该优先录取。正如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它们不是要录取一群相同的学生,而是要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优异的整体。”“从而使学生具有相互学习的最大可能”。因此高校更应该重视优秀特长生的个性发展。

(三)考前专业介绍

很多考生在报考专业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为能踏入高校之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理想,甚至为了短暂的目标而自毁前程,因此在高考之前,老师应向学生初步讲解各类专业的要求,学习范围以及就业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

(四)将高校艺术学科招生“阳光工程”真正落实

高校的招生录取是采取由高校到各省现场招生录取的方式,特别是艺术类招生,由于是手工操作、涉及的环节多、耗时长、透明度差、组织机制欠缺、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容易导致暗箱操作、滋生不正之风。尤其是绘画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评卷教师很容易掺杂了个人风格与喜好,导致评分个性化.面对高考中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府必须端正高校艺术类招生指导思想,加大招生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法,改进组考环节,规范招生录取,切实体现“阳光高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高校工业设计学科招生是关系到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及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面对工业设计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招收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也成为当前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只有在综合考虑国情、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工业设计招生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确保旺盛的生命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人可.造就中国设计的领导型人才川[C].2004年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2004:152.

篇8

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当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被纳入到现代设计教育的大背景中时,其培养模式的弊端表现为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含混是当前学院派工艺美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现代设计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大,当前的学院派工艺美术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无法沿袭传统的作坊式教育,其教学内容、师资构成、实验室建设等都限定了所传承技艺的熟练程度与精细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更是重大缺陷。个性化艺术创造人才的培养、技艺型工艺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这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各自明确的培养体系,而现存的工艺美术专业教育往往游走在中间地带,在笼统的教学体系中掩盖着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含混。

其二,教学模式的滞后是阻碍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设计类专业教育近三十年来形成了由艺术素养训练、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模式,近年来纷纷出现的工艺美术专业体系大都参照该模式。但手工艺文化的特殊性暴露出该模式的弊端:“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重艺术轻技术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图案到三大构成,甚至到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对市场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视明显不够,教学结构松散脱节,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生硬晦涩,专业之间也缺乏衔接与渗透,实践能力、产品意识到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

其三,实践教学的过于模式化是现有的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通病,它表现为不同类别的工艺实践教学被同化为工艺技能流程的训练。事实上陶瓷、纤维艺术、金工等不同工艺实践学习虽然都需要遵循工艺流程,但各自重心并不相同,有的工艺注重设计图的绘制,有的工艺倚重材料自身的形态构成,有的工艺可以通过模具实现与现代批量生产技术的接轨,有的工艺保持着完整的手工特性,等等。

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行性途径

学院派工艺美术教育需要转型,它首先需要观念上的革新。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新型工艺美术大师的培养,还是理解工艺文化的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这两者都需要,但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规模,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后一种目标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不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大师,而是要培养懂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艺术设计师,重要的是使他们领会传统工艺的精髓,将传统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造型规律等灵活地运用于艺术设计实践中,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生。”以培养创新设计人才为重心,让传统工艺学习服务于创新设计思维的训练,应当成为当下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

尊重工艺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诸教学环节,是工艺美术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实现革新的关键。工艺美术教育的题中之意是围绕工艺而展开的。“工艺是对某种(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或多种)手段以改变其形态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材料学、工艺学和形态学。……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应有的课程设置中,应包含材料学、工艺学与形态学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工艺美术与所有工艺门类一样,基本上不见文字,是属于体验型的,所以工艺美术教育应该在知识性的教育之前安排好体验型的前修课程。”

篇9

关键词:美育;;宗教;兼容并包

先生一生提倡美育,强调美学、艺术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自身深厚的国学功底,并对欧洲近现代科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多年从事教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积极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今读《美育论集》(后简称《论集》),对其中丰富的内容感触颇深,虽只有几十篇短小论述演说,但涉及领域之广、见地之深、与社会实践联系之紧密,令人叹服。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与教育学的内容外,还有关于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论述和观点。在先生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中,我对其“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很感兴趣,想结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观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思想

《论集》中有三篇文章题目为“以美育代宗教”,是专门论述这一观点的,互有重叠、补充。细读这三篇,基本思想已显轮廓,加以其它文章、日记、访谈作参考完善,可以大致把此观点进行归纳:首先,文中所提的“美”是包罗万象的。“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作者认为“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不难发现,文中“美育”的美,在涵盖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同时,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学、电影、园林景观、城市规划等众多广义的艺术门类,甚至“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种种社会现状。”显然,这个“美”是艺术、美学、社会学等内容的大融合。其次,“美育”是借着将之前依附于宗教的美学和艺术从宗教中脱离出来,进而取代长久以来宗教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在最初的时候宗教完全是教育……;譬如基督教青年会讲智德体三育。”“以前都是宗教代教育”,但随着科学发展,宗教逐渐成为教育的“障碍”。故此可以用“美育”取而代之。可见,“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和实践是以教育为领域和目的的,用“科学”的方法改造社会,提升国民素养。再次,文中对“美育”与“宗教”的对比概括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历史上,宗教一度把美学和艺术用作“诱人信仰之方法。”“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可以看出,先生对中外宗教之弊端和陋习相当了解,并在当时“科学”口号日益响亮的时代背景下,敏锐的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和教育在审美领域的发展取向。

更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读《论集》,在此就不过多介绍。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古代的宗教代替美育,而现代的美育可以代替宗教。”①

2.“以美育代宗教”的积极意义

先生一生践行美育,“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宝贵之处,就是以科学的态度,通过介绍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广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观,对我国旧社会陈腐守旧的教育制度和国民习性进行改良。

2.1将艺术带下“神坛”,还以自由

“以美育代宗教”在我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即借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艺术,并对宗教长期在人思想、审美领域的统治和禁锢进行批判。这一方面是作者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积累下来,借宗教实施奴化教育,以致近代中国国力日衰,国民素质不高之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宗教专制之下,审美总不很自由。”“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专制。”艺术、美育的普及与社会的进步常受“宗教之为累”。显然,这些观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纵观中外艺术的历史,其起源、发展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受益于宗教的同时也受制于宗教。对艺术与“美”的最求是人的自有天性,是人自由的权利。所以,艺术若长期依附于宗教而不能自由的表现人本身丰富的思想情感,发挥其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功能,就会受宗教狭隘、保守等弊端所累,失去生命力,沦为奴化人的工具。先生主张的,将艺术从与宗教“神坛”带回归到现实世界,不论在东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体现着艺术发展的自由,更体现着人自身发展的自由。

2.2将中西文化融汇,借以育人

“在我们看来,本属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即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②正是这种“中西融汇、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成就了先生在教育领域的辉煌功绩。《论集》中对中外艺术与美学思想的介绍,既有对比又有联系。“以美育代宗教”论述中更是对中西方在宗教、艺术、美学、科学等领域中的可取之处进行列举分析,并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付诸于教育实践。例如,文中肯定了宗教教育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借鉴这样教育分类方式,提倡建立以科学技术、道德伦理、运动旅行、美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家,先生始终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美育”将中西方文明中一切的优秀成果,借着“拿来主义”而消化吸收,落实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这种开放包容的育人理念,与“五四”以来的一样,直接推动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3.“以美育代宗教”的不足之处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界,谈论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均非首选,其若干著述,也并非不可代替……。但这丝毫不影响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③由于研究领域的宽泛,以及深处社会、时代的特殊性,先生的一些思想和主张难免有些局限性。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艺术教育者未作深入研究,就盲目附和。及至今日,在艺术教育中仍有将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者,以至于许多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审美意识得不到弘扬和发展。鉴于此,有必要提一下“以美育代宗教”观点的不足之处。

3.1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如上所言,先生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在教育学领域内的讨论,其学术观点也主要是受欧洲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至于宗教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则相对浅薄,在《论集》中,他强调“这是我个人的见解……,我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可见,“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话题,而不应看做是一个定论。当这一观点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流派、美学思想、艺术门类和不同心理需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阅历的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自身理论的局限性。美育和宗教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毕竟还是有诸多差别,《文集》中陈述在教育目的和功能上彼此的代替,确实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但超越这个领域,显得不切实际了。

3.2历史、社会的局限性

先生身处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年代(1868―1940年),一生经历了、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军阀统治等社会运动的跌宕起伏,受中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在动荡的社会中摸索强国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美育代宗教”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亮点,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实践方式。然而,纵观百年来中外社会之发展,虽科技、艺术、教育都在进步,却未见宗教消亡之势,反而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在调节社会和疏导心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面对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也开始意识到其与社会公民的“信仰缺失”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以美育代宗教”的社会实践,有其在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方面的局限性。

3.3对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关系认识的局限性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就是建立于此。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彼此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在于求真去伪;艺术在于求美去丑;而宗教则在于求善去恶。过多注重宗教,势必无法兼顾科学的求真;过多依赖科学,也必无法兼顾宗教的求善;艺术只有在恰当平衡“宗教的善”和“科学的真”时,才会体现自身的“美”。《论集》中片面夸大科学功能的论断,“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体现了对宗教认识的浅薄。作为人类文明中时间最古老、空间最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所关注的许多内容:人的生与死;人生所经历的苦难和需要的慰藉;人灵魂的终极归属等关于人最切身、实际的问题,是科学、艺术,甚至哲学、美学所无法完全解释的。另一面,客观的分析历史上许多宗教由于自身体制的种种弊端,而招致的攻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对自身寻求真、善、美之态度的反思与调整。如西方文艺复兴对天主教批判的“戏剧性结果”乃是:借着宗教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新教――基督教的形成于发展,并成就了基督教在近代欧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巴赫与亨德尔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也在艺术领域证实了这样的结果。即便在当今,因片面注重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道德、伦理、环境、安全、心理等方面的争议与危机,许多科学家也坦言无能为力。在艺术领域又何尝不是:与许多“现代艺术”的空洞与颓废相比,或许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欣赏历史上那些“受过宗教思想与宗教审美观培育、指导、限制过的”经典艺术作品吧。因此,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忽视了这三者的平衡关系,这样的美育主张与其倡导“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4.结语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先生:“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④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笔者个人认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主张的启发意义要大于实践意义。许多评论也都能说明,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许多学术研究方面是“杂家”而非“专家”。故此,今天我们在继承、弘扬先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来提升国民素养,强化国家文化实力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兼容并包”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通过客观、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的“文化的发展、文化大繁荣”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 杨家友《宗教在席勒和的美育思想中的作用比较》,载《美学与艺术研究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481页

② 张骁唯,《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第2页

篇10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创新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也随着我们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钢琴教育作为我们国家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钢琴教学模式和手段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取得一定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清晰地认识到高校继续进行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也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更深层次的挖掘目前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探索新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紧跟时展潮流,提升高校钢琴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建立钢琴高端人才基地和培养高素质钢琴领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探索高校钢琴教学新思路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纵观人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才只有通过社会的肯定才能真正去实现自我价值,而钢琴领域也是如此,钢琴演奏者也正是通过听众的认可而实现自我价值,音乐作品始终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且钢琴作品也一定程度上是与时代和历史相互交融的。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演进,艺术和音乐的形式以及内容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作为最广大钢琴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平台,就是要关注和遵循时代的发展要求,在钢琴教学中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和灵魂,培养真正的应时展的钢琴人才。另一方面,从我们国内钢琴发展的历史来看,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还不长,随着国家教育改革,高校扩招,高校人数激增,学习钢琴的学生人数也随之上涨,但人数的增加也随之出现钢琴水平的差异性,[1]有十几年钢琴基础的学生,也有钢琴基础几乎为零的学生,而旧有的单一陈旧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要求,探索钢琴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已经成为高校钢琴教学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理念和社会需求的双重导向

创新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和理念来自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不断被重视,也来自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离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弊端。积极探索当下高校钢琴教学的新思路不仅能够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短期效益,更是对学习钢琴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而且通过长期对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思维的熏陶,又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高校科学化的钢琴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不断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提升对音乐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钢琴创作和演奏的深度和内涵,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激烈竞争。与此同时,通过全方位以及科学化的高校钢琴学习之后,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将会得到提升,这对树立艺术学生今后更长远的发展以及人生道路上树立高尚、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优秀的审美理念都是十分有帮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导向就促使当下高校钢琴教学去探索新路子、新方向。

二、当下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性欠缺

一方面,重技艺的培训,忽视“软实力”的提升。在当下高校钢琴教学模式中,都非常注重钢琴演奏的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和培训,在课堂上强调学生演奏钢琴的指法、姿势以及手型等“硬实力”方面的技艺,而恰恰忽视了高校阶段钢琴教学的真谛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和优秀的艺术素养水平,也形成了学生在弹奏技巧方面能力很强,但钢琴的创作和演奏是需要情感和历史文化、艺术素养等多方面去支撑的,这样就导致钢琴的弹奏只有其“形”,而没有其“韵”,失去了音乐艺术的深度和内涵。另一方面,艺术理论的学习无法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和互动性缺乏,也无法与钢琴的实际使用进行情感的互动,缺乏人与音乐和钢琴的交流,有着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但是无法真正在钢琴演奏和音乐中去融汇,也欠缺从音乐和钢琴演奏中感悟所学的艺术理论的本质。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的欠缺性还体现在学生可以熟练的弹奏钢琴乐曲,但是无法为其他人进行钢琴伴奏,以及有着很高的钢琴技巧,但无法实现即兴弹奏的现象。[2]

(二)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弊端日益凸显

一方面,教学方式和模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3]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还很普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未真正建立,教师“一言堂”本质上仍然存在,这就直接导致在钢琴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的相对丧失,而且,强制性灌输式的钢琴教学,带来学生对钢琴的兴趣没有真正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所传授的艺术理论也无法真正让学生去领悟。单一的钢琴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统一的方案和模式进行高校钢琴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教学体系有待完善。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估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强调就业,忽视学生更长远的发展。当下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重视竞赛能力和考级水平,重视就业数据,忽视钢琴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底蕴的培养。技艺的提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也形成了学生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学生开始走向重形似,忽视神韵和自我创造方面的努力,也导致其徒有技艺,而艺术水平不高,作品空洞,缺乏深度和内涵。而部分学生虽然艺术水平不高,但盲目奔向考级和竞赛的大流中,在多次挫败之后也失去对钢琴、音乐甚至艺术的热情和追求。并且,当下高校钢琴教材的选择以及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不合理之处,钢琴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导致钢琴教学缺乏系统性,没有针对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长远发展。

三、当下高校钢琴教学新思路

随着现当代音乐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钢琴领域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不断变化,面对当下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钢琴领域高端人才的重要阵地,就是要肩负使命和责任,以新思路、新模式破解教学难题。

(一)强化理论学习,重视实践

强化理论学习,就是要建立以培养学生优秀“艺术思维”为原则,要注重提升钢琴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的全面“软实力”,通过“德育、中外文化、艺术专业理论”三位一体的教学宗旨,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艺术、音乐、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对艺术的来龙去脉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政治社会的学习,以及中外文化方面的广泛了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钢琴创作以及演奏的背景和情感体现,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加深学生与音乐,以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音乐体悟。通过历史上中外艺术、钢琴方面优秀的德育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建立正确的音乐观,并且通过长期的积累、鉴赏,形成艺术思维,真正将艺术理论融入内心。重视实践,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互动性。全面提升钢琴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培养艺术思维,也要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加深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性,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实现理论从实践中来,实践中有理论存在的地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和互动的方法。就是要通过“课堂+室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又鼓励学生去课堂以外体悟世界之美,感受音乐、美术、山川河流等创造和自然之美,在双重体悟的刺激下,帮助学生强化钢琴艺术理论与钢琴表演的交流和互动性。此外,也要借助“老师引领+学生自学”的形式,初期以作品引领,教师教授和指导相结合,发挥学生即兴创作的热情,带动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我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提升钢琴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平。

(二)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模式,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快乐教学”[4]两个课堂教学原则,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代替“沉闷”“死板”的课堂,告别问答式的教学模式,以交流、讨论形成多元化的教学互动模式。实现学生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快乐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此外,高校教师更要紧跟时代,运用科技、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运用记忆曲线和脑部活跃时间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此外,还要完善高校钢琴课程,优化教学评估标准。做好钢琴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德育、中外文化、艺术思维、艺术理论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简化或删除非必要性课程,同时也要将德育、历史、艺术史等必要性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安排。二是以促进强化艺术理论与钢琴实践的结合与互动为原则。加强课堂与课外学习的课程安排,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布置,在保证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提升、钢琴技巧的熟练基础上,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优化教学评估标准,在完善纸质化标准考试与钢琴实践测试相结合的教学评估体系下,加强学生在“德育、艺术思维和文化素养”方面的软标准的评估比重。相对弱化对钢琴竞赛和考级的评估要求,真正培养有真实艺术水平的钢琴人才。最后,教材的选择上要做到“精”,而避免“杂”的情况。作为钢琴专业,在教材选择上要“精”,是指在艺术理论学习方面要以世界艺术权威为标准,在教材选择使用上要丰富,则指既要保证教材的权威性,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艺术理论和观点,还要在钢琴乐曲和技艺教材方面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避免教材的“杂”的情况出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钢琴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部分,强调艺术感悟力,以及人与作品和钢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性,而不仅仅是强调钢琴技艺、指法技巧的“硬实力”。当下高校钢琴教学的弊端势必会影响未来钢琴专业学生的发展,创新高校教学思路,革新钢琴教学模式,对整个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为人类个体化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承担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为走好钢琴领域的“新”而不懈努力。

作者:孙祎楠 单位: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非非.当前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96.

[2]周丽青.解析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关对策[J].大众文艺,2014,(01):244.

篇11

【关键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弊端 教师素质 基础理论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ZK12030。

美术理论 (art theory)即关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学术界通常所指的是狭义的美术理论,它在我们日常的美术学习和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原理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我国对“美术理论”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在我们日常的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有教学和研究实体,却无教材无规范(技法理论除外),使得高师美术教学中一直无法科学地进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弊端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应该追溯到初高中的基础美术教育阶段。我们清楚地知道我国初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美术审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好多学生选择美术等艺术专业都是这种严峻形势下的迫不得已。那些“偏科生”和“差等生”为了寻求圆自己大学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紧紧抱住了美术这根救命稻草,于是便开始了疲于奔命的专业技术突击。这种对我国的高考来说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纯技术的素描、色彩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众多的学生成为对美术技能一知半解,对审美却一窍不通的技巧生,这也就为以后的美术理论教育留下了隐患。这种病态畸形的美术教育将学生带入了一条名不符实的不归路。机械的技能训练,不但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的厌倦心理与日俱增。

更糟糕的是一些打着美术学院招牌、聘有著名专家和教授、甚至是高考阅卷老师上课的种种带有欺骗性的画室的培训。那种放任松散的管理,不但使学生厌倦理论课的学习,而且使好多学生染上了抽烟、酗酒、打闹、上网、早恋等不良恶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质,致使好多学生即使进了大学也是一些问题学生。如好多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诚信、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我们不难想象那些课堂上呼呼大睡、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吃、乐此不疲地玩着游戏、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的学生能真正学好艺术。

“美术专业成了高考的一个低洼地,文化成绩低的考生像流水一样流向了这个低洼地。文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学生进校以后的学习,而且也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1]而这些问题的最终根源在于当今以功利为主的基础教育,笔者长期以来担任高校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深深体会到了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之难。那些一味沉浸在技能训练的学生已经不擅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对于稍有深度的理论问题,大多数学生无心也无力去探根寻源,艺术思维恰恰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美术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基础又往往是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为前提的。由于美术理论知识广泛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庞杂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知识又恰恰是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和最头痛的东西。难怪现在的学院教育培养不出天才,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具备培养天才的的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越来越多的高师美术院系都认为学生文化素质的低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师美术院系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了制约美术师资的瓶颈,主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状况。”[2]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美术的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提高高师美术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培养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更要夯实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基础。

陈旧观念的严重影响

“由于我们的教学惯于固定的技术训练,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的灵性与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由于文化修养课的薄弱,观念探索的缺乏,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于是学生艺术探索的兴趣往往表现在材料技法领域,或只专注于在形式语言上,他们的创作常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乏新颖而充实的文化内涵。”[3]由于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老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作用,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理”观念的影响,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中理论课始终处于倍受冷落的边缘地位。首先,从对美术理论的认识来看,就存在严重的误区,上至主管教学的领导老师,下至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普遍认为理论课不是专业课,所以把此看做可有可无的点缀和令人头痛的负担,这种错误的观念引起了一系列错误的后果。从整个专业课程比例来看,理论课相对于技法课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大多数院校为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地压缩理论课的课时。而这种教学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既无法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如果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充分体现了教育导向的错误的话,教学方法和观念的落后是学生对美术理论课失去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上文已经提到,美术理论课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涉及到庞杂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合理进行学科交叉学习,仅仅停留在概念、原理、作者作品、价值意义等狭小的范围的学习,美术理论课将落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教师教学的大而化之,学生学习的一知半解,理论课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艺术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 “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的知识技能,而是把艺术放到一个广阔的关系之中,把艺术还原到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充分接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5]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美术理论课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会如何在掌握美术史料、史实的基础上,思辨历史,重解历史和批判历史,并以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美术理论教学的关键”。

“我国艺术培养模式和艺术教育体系使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人才的来源上。如果走不出‘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理论课将永远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只是艺术观念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已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和前途”。[6]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一个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科的形象。关于美术教师的素质问题许多著名的教育研究者如蒋荪生、常锐伦、尹少淳诸先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作为高师美术理论课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包括美术史论、艺术哲学和美术教育理论和科研的能力等)和教育科研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广泛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精彩生动地给学生讲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听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然而,就笔者的调查和多年的研究,我国目前高师美术理论教师恰恰缺乏这样的综合素质。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大势的影响,许多高师美术理论教师从思想上轻视专业理论课。体制的缺陷、学生基础水平的低下和教育管理的失误,使担任美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老师失去了信心和陷入一种无奈和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并不专业,因为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系统深入地掌握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理论教师知识面的狭窄,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不能有效统整和广泛联系相关的人文知识进行讲解,致使理论教学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空洞乏味的境地。

参考文献:

[1][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4.

篇12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教学策略

1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必要性

大多数美术教育在中职院的教学中都属于艺术鉴赏类课程,大多被作为选修课来供学生们选择,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这部分课程也不重视,课上的时间大多由学生自行观看课件,根本达不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随着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使得课上的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在课上讲解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可以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美术的魅力所在,随着与美术相关课程的开设,也促使着中职教育在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不足

2.1学生没有色彩基础。由于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很多中职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前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对于色彩教学而言只是懂其表面的含义,严重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随着色彩教学的开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以后的色彩教学奠定基础。2.2不注重中职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想将艺术作品更好地表现出来,精妙的构思很重要,但对色彩的把握,更是不可缺少的。法国著名画家曾明确说:“我的造型法是由纯粹的形式和色彩构成的,与自己的结构完全无关。”由此可见,色彩对于美术的重要性,色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性,色彩知识的运用是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重要前提。可是在中职院校中,美术教师教学过于单一,没有创新点,知识结构过于肤浅,在中职美术课堂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只注重与色彩教学的理论阐述,中间加入小部分的数据分析,完全忽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色彩使用实践。这种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的艺术作品缺少灵性、没有创造力,所有作品都像是一个模板下的复制品,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深度注入其中,最终导致学生的色彩感及艺术素养无法得到发展。2.3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进行美术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美术教育是用画笔勾勒的,与多媒体技术无关,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现行的多媒体技术中,有很多是关于美术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不仅可以满足人工勾勒的优点,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在美术教学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习惯用多媒体教学,这样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没有真正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目前,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的老师队伍所具备的教学理念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使得现代化的技术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作用,色彩教学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且大多数的中职美术教育的老师依然使用着传统的“讲授色彩理论―上交手绘作品―成绩评判”的教学模式,通过“明度九调、色彩、色彩推移”等训练方式来对学生的色彩能力进行训练,从而对学生的色彩理性进行分析,使得中职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课堂较为死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跟不上时展的脚步。

3完善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方法

3.1加强色彩教学建设。就目前我国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来看,学生知识按照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将自己所看到的对象客观准确的反映出来,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行了,还需要学生在色彩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与风格。老师要在色彩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放在首位。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要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色彩中融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色彩作业中蕴含着一种灵动,让其升华成为一种色彩艺术。要让学生知道通过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话,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自己的作业也将会富有生命力和活力。要想真正实现色彩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首先就要求学术教师可以对色彩熟练的掌握,这样在教授学生时才能应用自如,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色彩教学的魅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有帮助。3.2在色彩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教学。在色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还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堂的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演示的全过程,对色彩教学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在课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练习来掌握色彩的理论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听的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开启了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新篇章。3.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目前我国的教学弊端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课上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极差,在色彩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后,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实践的机会,而在课上教师也只需要通过对色彩基础知识的讲述,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热情,不仅有助于中职美术教学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语

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老师在色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人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色彩课堂中主体的位置,通过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使课上的内容不断丰富,改善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课堂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色彩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娟娟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篇14

【关键词】当代 油画 教学 改革

一、油画在教学中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二、对当代油画教师的要求

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三、油画教育的前景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陈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当代性[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