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雕塑公共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雕塑公共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雕塑公共艺术

篇1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环境;和谐统一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雕塑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在美化环境、记载历史事件、进行思想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雕塑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环境雕塑涉足建筑学、雕塑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多门学科,强调将雕塑主体与公共环境的有机融合,讲究整体环境的审美效应。

雕塑的形式结构、颜色材质、内容题材等诸多因素与雕塑所处的公共环境和谐交融,是雕塑作品设计成功的关键。这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指所处场地周围的建筑景观和自然特征,还包括特定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大众的审美品味。雕塑艺术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自身与公共环境的关系。

1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1)两者的和谐统一是雕塑艺术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艺术的魅力,使雕塑的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得以体现。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结合,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表现,所谓的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以艺术服务于社会公众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创作于特定公共环境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并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雕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雕塑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的完美体现。这就意味着雕塑已不再只是艺术家单单为艺术而创作的艺术品,同时在本质上雕塑已经日益发展为公众行为,雕塑是整体环境的一组成要素,处理好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雕塑作品的设计才能成功,两者才能相互依存、彼此受益。

(2)两者的统一有利于美化和改善环境,提高公共环境的质量。雕塑以公共环境作为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为公共环境增添了美感,给观赏者带来了极高的视觉美感。相反,如果雕塑设计者不考虑环境因素,甚至还会造成公共环境的视觉破坏。城市雕塑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放置独特的城市雕塑,来营造美景,点缀城市景观,平衡广场等偏实用性建筑的审美功能,美化环境。

(3)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实现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人文气息,提高审美情趣。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互为主体,空间环境为雕塑提供了展示空间,而雕塑又为空间环境增光添彩,具有艺术性的雕塑艺术记录着历史事件,承载着这一大背景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们的思想及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与环境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通过表达特定的空间意境与氛围,以鲜明的视觉形象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感共鸣。

2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及实例

2.1雕塑的形式风格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其形式结构和风格也是复杂多变,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必须呈现出相应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出彩的灵魂,同样的材料及工艺,却能创作出与环境和谐交融的不同优秀雕塑作品,优秀的雕塑艺术通过自身的形式结构及风格特征,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呼应,以空间为依托,同时雕塑以其独特的审美影响力来维系空间环境,最终达到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设计与环境相融合。

比如中国传统的石狮造型的雕塑,应该放置在带有中国传统格调和庄严肃穆的建筑环境中,这样才能最好地凸显出两者威武宏伟的特点;而园林雕塑则应结合园林恬静闲适的特点,如意大利的《木雕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再比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里的《美人鱼》便是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美人鱼雕像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与礁石、天光、海水和迷蒙的倒影交相辉映,营造出美好恬淡的氛围。

2.2雕塑的尺度大小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的尺度体积大小也是雕塑作品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将雕塑作品的魅力完美表现出来,同时又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雕塑艺术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在尺度与体积的设计上都较为庞大,装饰性雕塑的形式则较为自由灵活,并无尺度和体积的限制。在设计雕塑的尺度与体积时,应与周围的建筑、地面实际空间以及观赏者的审美心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的美感。

四川的《乐山大佛》体积极其庞大,陕西《秦始皇兵马俑》规模超前,数量众多,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瀑布》雄伟宽广,这些雕塑作品都以恰当的尺度与体积,加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交融,给人以迫人的气势和宏大无比的气魄,鲜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而如无锡的雕塑《小阿福》则以小巧的体积给人以可爱玲珑的审美感受。

2.3雕塑的材质选择应与环境相协调

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也是设计雕塑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雕塑本身的材质所具有的审美感受经由它的质感、色彩及肌理作用于观赏者的视觉,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如今现代工业的进步使得制作雕塑的材料更加多元化,为雕塑与环境的完美契合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雕塑艺术的材质,一方面要与雕塑的主题相融合,此外,雕塑的材质也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通过合理运用材质来与环境更好地交流与沟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奥运精神》这一雕塑采用不锈钢加工成具有强烈动感的彩色线条,不锈钢的材质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北京体育场环境和谐交融,表达了体育运动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活力。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采用天然砂岩,这一材质不仅突出大写意风格,还与雄伟连绵的山脉和肃穆壮观的陵寝和谐交融,与环境充分结合的雕塑理念可见一斑。

2.4雕塑的主题内涵应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雕塑并非独立的艺术品,将雕塑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必定有其人文价值。不同的环境,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环境下的雕塑,也承载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人们对雕塑的欣赏,不仅仅在于雕塑优美的外观和技艺的精湛,更应该从雕塑中了解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

雕塑《五月的风》放置在东海路五四广场,它是精神的象征,弘扬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月的风、钢铁的风,其火红的颜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衬托着周围的人文环境,与五四广场的环境和谐统一。

3小结

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内容,雕塑艺术对于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处理好雕塑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将雕塑的形式、尺度、材质、颜色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是推动雕塑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J].燕山大学,2010(12).

[2] 刘强.环境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5(12).

[3] 刘伟平.雕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J].现代装饰,2003(5).

篇2

[关键词]公共雕塑;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97-01

雕塑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共的特性也是雕塑艺术与生据来的本质属性,作为一种空间表现的艺术形式,它所表现在共有空间中和环境联系上的特征都说明了它的公共属性。雕塑所处的公共环境所带来的公共艺术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显现的,而存在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内在的特征却也同样标示着它的公共属性。

我们以公共雕塑的特征属性分类讨论和介绍,即分为: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三部分。

一、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

公共雕塑的主题性与标识性是一直贯穿在雕塑艺术发展种的重要内容特征。主题性雕塑着重分析的是带有纪念性的、主语性的以及记录性的公共雕塑。标识性雕塑是分析带有标志性的、区域识别性的以及功能性的公共雕塑。通过它们对主题与标识内容和形式的反映阐述这一类别公共雕塑的特性语言与形式。

(一)主题性雕塑

公共雕塑主题性是指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它是公共雕塑艺术的内容核心。这种主题性是公共雕塑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在创作中所贯彻的精神力量,是精神意志的表现结果。整个的创作过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性展开的,所有的形式与表现都是服务于主题的,从这点来说,主题是创作的基石和灵魂所在。这一类雕塑的特征有着强烈的主题归属性,主题性的表述是它成立和作用的根本。

(二)标识性雕塑

有些公共雕塑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在区域或功能上具有标示、标志、说明、主导和概括的作用。公共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经常是代表了区域和功能上的特征,传达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雕塑可以以它特殊的形象,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超越了对与雕塑同在的建筑或环境的记忆,成为认识和识别某一地区和实际功能的代言人。

二、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

景观的观赏性与装饰性是人们在满足审美需要时进行的一种创作性的探索。这种探索实践是建立在具有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之上的,它是人们对审美愉悦的一种追求。

(一)公共景观雕塑

公共景观雕塑便是以公共景观为平台的一种雕塑形式,公共雕塑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样的,但是在公共景观中,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公共景观的特征。其中作为景观雕塑,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营造景致,满足观赏和装饰的需求。

(二)室内置景装饰性雕塑

室内是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一种空间属性上的划分。室内公共空间本身就是建立在人造建筑物之中的,只有建筑物成立以后,才能拥有室内空间。所以,室内空间的规律是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变化的,它表现了建筑发展的各种特点。在空间和形式上,室内环境都不能脱离开建筑的影响而单独存在,室内装饰也是建立在室内空间环境的变化特点上而成立的,室内装饰的风格和形式是整体建筑风格形式的一个延伸,它反映了所在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审美取向。

三、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

装置性雕塑包括地景观雕塑与装置性雕塑。互动性雕塑包括以参与性为主的雕塑和外因素材料组成的公共雕塑形式。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是现代公共雕塑发展中所呈现的一类形式,它是受多种艺术形式的参与和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多因素综合表达。

(一)装置性雕塑

装置艺术在概念上同雕塑有区别的:装置是使用现成品来组合成一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借以传达作品背后的思想和观点。装置艺术所强调的环境综合表达性的特征,同样表现在很多公共雕塑中,装置艺术中使用现成品装配的原则,也同样出现在很多公共雕塑作品中。所以,雕塑中出现的装置性因素是现代雕塑表现的一种现象,尤其在公共雕塑中,这种重视整体氛围的表达方式是公共雕塑得以实现审美需要的重要手段。

(二)互动性雕塑

互动是指双方相互之间发生联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相互动作。互动性雕塑是针对观众人为参与而言的,这种形式的雕塑把人的参与与行为作为雕塑的一部分,只有观众去参与它,它才完整起来,才具有艺术价值。当然,这种参与是作品完成后的既定参与,而不是指作品本身成立过程中主题和形式的参与。

互动性雕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在公共雕塑中的参与兴趣,使公共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熟习。

篇3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

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

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雕塑基础;空间基础

一、传统的雕塑专业

雕塑是传统美术学院下一门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间造型为主要手段,创作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品。传统的雕塑专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业院校中,对于雕塑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一般本科艺术类学习是四年制,而雕塑专业的学习则是五年制。传统雕塑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学习,甚至是熟知这门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定百分比的艺术计划,使得公共艺术有了雏形。公共艺术的概念从上世纪末传入我国,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艺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建立。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艺术研究中,往往是对公有空间的艺术为研究对象,这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画,是空间艺术设计,其实我们是无法将其对等的。公共艺术无法被认知为如雕塑、油画、环境设计这样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间之中,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建立。因此对公共艺术无论作何种概念解释,我们对其无法否认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2.公共艺术与雕塑雕塑我们说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诞生跟随与人类之初,是人们对空间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空间、体量这些都是必须满足于空间之中的,而非绘画艺术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间或者个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艺术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观念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们说公共艺术和雕塑是一个交叉和包容的关系。

三、《雕塑基础》课程的新角色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其基础体系的建设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研究和思维是公共艺术基础研究中所必须的。1.《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础》做为课程设置,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其经历了9周的课时,6周的课时以及现在的5周课时,其课时量的安排在不断的减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传统雕塑专业的学生,他们进入这一课程之后,对泥塑的认知几乎为零。同时在没有经历较深入造型训练的学生,实质是很难进入到雕塑的空间造型中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摸索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对《雕塑基础》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减少,本身就在于对该课程的重新定义。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不应该是和传统雕塑的学习一致。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公共艺术中雕塑这一主要艺术形式认知的一个基础,而非学习雕塑。2.《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基于对《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得重新认知,其作为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认知,而非技能学习,《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得以实施。对于该课程的设计转向了意识培养、审美培养以及基础空间造型培养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意识培养。从公共艺术专业的认知中,我们将公共艺术之初的认识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间之下,还是从观念上理解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共性艺术,无论从何种概念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都将是置于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可以是一个空间,社区甚至是一个城市。在空间中讨论艺术形式将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础》课程的第一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其次针对审美培养。审美是每个艺术学生的修养培养,也是一个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是否能够有独特性的关键。而审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处。在二维平面空间下得审美与三维立体空间下的审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之初是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虽然审美是一个个性与情趣,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三维空间中得审美认知则复杂得多。形式,空间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础空间造型培养,是根据传统雕塑专业而衍生的培养方向。无论是如何的基础体系培养,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应用才是训练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课程泥塑训练分别被替换成了泥塑造型、空间体块造型和材料造型三个部分。泥塑造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基础认知,学生通过两周的泥塑训练,进行泥塑的空间造型,了解和认知传统雕塑如何从概念、图像转换到空间的过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学生将泥塑转换成为空间体块造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体块和组合方式,对前一阶段的泥塑进行空间重塑,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空间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间组合的方式,同时也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进入泥塑这种传统雕塑学习的尴尬。在后一阶段的材料造型的训练中,学生将更加广泛的对空间进行重组,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使得对空间多样性,空间正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空间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四、《雕塑基础》是公共艺术专业的空间基础

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悉尼、海滩雕塑展、城市

引 言

公共艺术,英文为(Public art)。此词汇是一个由“公共”与“艺术”所组成的复合词。公共领域是二十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作为公共艺术最为广泛的表现形式,城市雕塑(public sculpture)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增进城市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说到悉尼,人们肯定最先想到悉尼歌剧院,作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该建筑对悉尼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然而提起悉尼海滩雕塑展,许多人都会有些陌生,每年举行一次的雕塑展每次展出的作品近百件,全部摆放在2公里长的沿海公路的两旁。海滩雕塑展的举行既使公众放松心情,又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一、从公共艺术说起

公共艺术,首先强调的是“公共”二字,即为开放的空间,自由的空间。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其次说“艺术”二字,其包括了雕塑,景观,公共设施,行为活动等多种形式。

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首先在人们观赏的形式上,公共艺术的受众更加广泛,更加普遍,对于这些艺术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动的接受,而传统艺术大部分都藏于美术馆,拍卖行,大部分人都是主动的进行参观学习。其次,公共艺术由于强调“公共”二字,所以它所推崇的是大众的参与,是与观者的互动,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又具备使用功能。许多作品相对容易理解,而并没有某些当代艺术的晦涩,深奥。许多公共艺术作品甚至深受年长者与儿童的喜爱,真正体现了“公共”二字。

当今社会,各国都在加速发展,每个国家都非常注重城市建设,不仅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赛跑。一个大都会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密集的人口,发达的交通,林立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工商业,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保证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能够充分享受多元的文化生活,十分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注重政策导向。联邦议会和州议会制定一系列法律,以法律形式保证了文化艺术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运作程序,也明确了政府及社会对于发展文化艺术的责任和义务。二是机构保障。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均有相应的文化管理机构。三是财政保障。政府对各类文化机构和各种文化艺术项目提供财政支持,主要用于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经费开支,也包括支持艺术家个人,或是非政府的一些规模较小的文化艺术机构的运行。

二、海滩雕塑展的起源及其发展

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作为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光者。悉尼极其重视文化艺术事业,悉尼拥有本地的音乐与剧场团体,包括悉尼交响乐团、悉尼戏剧团及悉尼舞蹈团。悉尼歌剧院有5个剧场,有能力主办一系列的表演模式。悉尼拥有许多博物馆,最大的要属澳大利亚博物馆、还有发电厂博物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当代艺术馆、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等等。

澳大利亚Bondi海滩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澳大利亚最大的现代雕塑展览。这个展览完全面向大众,每年云集了澳大利亚和国际雕塑家的各式作品,每年十一月都吸引无数游客来临观赏。

Bondi海滩雕塑展作为澳洲规模最大的公共艺术展览,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延绵数公里的海岸线,沿海公路,优美的海岸风景,为展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场地。由于海岸线的独特地貌,各种体量巨大的作品得以展示,同时,各种不同的创意作品与浅滩,细沙,岸边的砂岩,山丘完美的结合,公众在享受阳光,漫步沙滩的同时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到公共艺术作品。

Bondi海滩雕塑展来自其创始人戴维翰德立。在海边进行露天雕塑展览来自于其多年前在海边散步时的一些想法,戴维翰德立在举办该展览从本质上是想创造一种自由的,独一无二的公共艺术活动,此活动对悉尼民众甚至对整个大众开放。虽然在资金情况上一直面临问题,但戴维翰德立还是努力通过政府,各种部门,进行资金的筹集,维持着展览所需的经费。1998年,正赶上悉尼举办奥运会的好时机,海滩雕塑展也顺应了潮流,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经过1998年的展览,组委会增长了许多经验,决定把展览的时间延长为三周,并给予参展艺术家更加多的奖金支持。并且积极与海外的艺术团体组织交流,举办展览。同时对参展的作品进行有计划的销售(2007年展览的销售额达到了100万美金)。该展目前是澳大利亚最大且最受欢迎的公共艺术户外展。另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学习的学生等进行生动的讲解。Bondi海滩雕塑展目前也吸引到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参展。

三、海滩雕塑展对悉尼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公共雕塑艺术;民间;文化传承

一 引言

公共雕塑艺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和认知,对待一种艺术的看法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方向。为了能够保持公共雕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特性,在如今复杂的文化交流中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对于其在民间的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以上问题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

二 公共雕塑艺术目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也在不断改变着,公共雕塑艺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有了发展和改变。从发展的实践中,对公共雕塑艺术的最新状态有以下的归纳:

第一、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公共雕塑艺术的规模和数量也开始突飞猛进的扩大,发展造成了人们与市场和文化的接触更加贴近,从而促使了公共雕塑艺术的数量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更加强烈。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雕塑艺术中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已经大大减少,而标志性的公共雕塑则变得越发多了起来。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其接受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纪念性的公共雕塑的数量减少。

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筑数量剧增,从而造成了广场建筑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在诸多的公园与广场之中,建立了大批的广场雕塑,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公共雕塑有了共识。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看法开始发生了转变,对于其教育意义以及政治寓意的理解开始减少,而更多的在乎的是生活化以及社会化的艺术印象。这样的印象转变是有利于艺术家们的艺术发展的,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

三 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与文化发展而言,相比城市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我国的改革开发进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在民间还依然保存着许多传统文化气息。而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其发生的转变是否正确。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应该如何看待已经遭受影响的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的传承中,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1. 我国的民间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味。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我们现代的中华儿女。而民间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文化,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断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地。因为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发展到民间,而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保存。

2 .公共雕塑艺术与民间传承文化的内在关系解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态势的变化中,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使得公共雕塑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然而,公共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否也收到了影响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的一定评价与界定。然而,究竟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应该更多的融入来外文化,与时俱进?还是应该墨守成规,依托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从以上的分析中已经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公共雕塑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认知。而反过来想,实际上也正式由于人们对于以上的认知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而影响了城市中的公共雕塑艺术。那么,民间文化对于公共雕塑艺术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民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由于民间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步伐稍有迟滞,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全和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祖国文化。民间的文化更加纯净,而没有外来文化的混淆,从而更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雕塑艺术是否也应该能够更进一步去贴近民间文化呢?

第二,民间的文化传承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依然存在重大的影响意义。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潜在的艺术教材与思想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的思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属于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否开始被人们逐渐轻视?因此,公共雕塑艺术中传承我国民进文化,也同样是对我国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

总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传承的地域已经集中在了民间。对于艺术的认知,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艺术,也希望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对人们的认知进行指导,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传承。

3.结语

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变,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人们的认知发生变化,造成了对艺术的认知也有所改变。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地域,而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不管外来文化多么优越,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始终不可以丢弃。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中,应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并在逐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虹,徽州古牌坊:公共雕塑艺术中的不朽纪念碑[J],新闻世界,2012(9)

[2]张雅慧,浅谈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美国拉什莫尔四总统像为例[J],魅力中国,2012(29)

[3]张波,景观雕塑的社会力量――感受世博会上的公共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篇7

一、气候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东北地区城市的气候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偏低,降雪多,地理纬度较高,日照少,季节变化明显,气候相对严酷。寒冷气候对于雕塑艺术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达性较低、城市居民户外交往减少两个方面。

(一)可达性较低

东北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冰雪路面导致出行困难,人们出行次数减少。城市夜间的街道照明特点为交通干道灯火通明,而大多数居民住区灯光幽暗,呈现萧瑟气象。同样,城市主干道的雕塑被耀眼的灯光照耀,而大多数街道的雕塑则被昏暗笼罩。

(二)户外交往减少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共享文娱乐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寒地城市中,当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不理想时,人们只能进行一些必要性的活动;当户外空间环境具有较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环境条件更好,人们就会有长时间的交往活动倾向,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因此,创造宜人的城市户外交往空间的积极因素——增加市民可参与的城市社区雕塑艺术环境,是提高东北地区冬季户外交往空间使用率的有效对策之一。

二、景观环境质量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受气候影响,路面降雪、土壤冻结,适合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并不丰富,城市景观显得单调。东北地区的城市普遍存在长达半年之久的环境凋敝期,冬季冰雪带来交通问题,而使用溶雪剂又造成环境的污染,冬季能耗带来建设成本的增加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亟待提高。而南方城市的城市雕塑则通常绿荫环绕、现代摩天写字楼作为衬景、丰富的水景布置左右。严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东北地区城市的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与南方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弱点。因此,寒地城市单调的公共环境更加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技巧。

三、自然资源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东北地区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就是冰雕与雪雕。每年一次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雪雕展,是规模最为盛大的冰雪艺术大展。其冰雕主题丰富多彩,和当下的很多流行元素充分结合,深受人们喜爱。哈尔滨冰雕艺术家的雕塑经验、资源以及外在和内在条件都很充沛,雕塑的品种、技术和艺术水平都相当高。近年来,哈尔滨冰雕艺术家与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冰雕艺术家的交流和沟通也十分频繁。哈尔滨特有的冬季冰雪活动正是利用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以东北地区特有的冰雪文化形成具有参与性与娱乐性的雕塑艺术空间,使得原本寒冷、没有生气的季节变成了丰富、热闹的城市狂欢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人。但是,“冰雪节”仅仅两个月左右,即每年的十二月底开始至第二年的二月份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冬季里,还需要增加户外交往空间来补充人们的娱乐、交流活动。

四、异域建筑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曾被俄国、日本等国家觊觎,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建筑留下了大量的异域文化特征。从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中几乎可以寻到欧洲近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风格。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早期雕塑所显示出的对于建筑的依附,还是当下雕塑多种形式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一种城市文脉的传承。长春曾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建立洲帝国首都的地方,此间出现的一些雕塑作品多数都印刻着那段历史的痕迹。如日本侵略者在现胜利公园内塑建了日本儿玉大将骑马的青铜雕像、现儿童医院附近的大型青铜浮雕,这些雕塑作品记载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今,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的罪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结语

篇8

造型因素

公共空间中的建筑物、树木等的形态对壁画的篇幅构成设计和雕塑的摆放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雕塑的形态、材质设计和壁画的构图、色彩设计,必须考虑到其造型、色彩等与周边公共环境中其他构成物的内在关联。

壁画的造型语言包括了总体形态、构成、线条、形体等。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造型语言?我们就一定要考虑到其与公共空间中其他构成物的关系。使其与周围环境的形式与风格相适应,并且应当重视其在公共空间中的需要程度。从审美角度来看,变化丰富的造型语言能在整体形态的节奏韵律上,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雕塑作为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独立个体,更应当注重其自身的造型语言,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之融入进去并提供给观赏者最佳的观赏形态。

色彩因素

色彩,是鲜明表达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形式语言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壁画艺术(图2-1)。进行壁画艺术创作时,首先要确定壁面的造型风格,而后,壁画所处空间的环境色彩因素,就成为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师首先应该搜集所处公共空间内的构成物的色彩,然后寻找与环境气氛相吻合的色彩,同时还要照顾到公共空间中功能、风格以及造型语言等因素的需求。而雕塑艺术主要取决于其制作材质和周边景观建筑的色彩,融入其中或是形成反差。

在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中的色彩倾向,主要以情态概念和视觉需要为依据。公共空间环境本身的色彩体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关系,而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色彩设计通常需要围绕着公共空间环境的色彩关系做倾向性的应和或弥补。

光环境因素

在公共空间中,光源时常发生变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十分难把握,然而光源又对公共艺术品的呈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壁画艺术。所以光环境的应用和把握对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种,有时二者是同时并存的,对于两种光源的分析如下:

1.自然光源

自然光源随着日光变化和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而我们进行雕塑和壁画艺术创作时就要遵循这个规律。有些材质,例如玻璃、不锈钢等在日照下璀璨生辉、晶莹夺目,并且会随着光线的角度和强弱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雕塑时,就要根据设计想法选择相应的材质,考虑光照效果(图3-1)。

2.人工光源

人工光源对雕塑和壁画艺术产生效果的影响要比自然光源复杂的多。人工光源的可控制程度较高,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光源的入射角度和反光程度对所用材质造成的视觉影响不可小觑。不同的公共空间环境对照明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光线的设计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以此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艺术氛围(图3-2)。

结语

篇9

关键词:汉代雕塑;写意性;城市公共艺术

大气磅礴的汉代留下了门类众多的文化遗存,汉代雕塑以其雄浑大气、质朴简练的写意性艺术风格在众多的文化遗存门类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曾对汉代雕刻做过“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高度评价。汉代的写意风格是雕塑中最具特色、最明朗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者用质朴简练的线条艺术和高度概括而又夸张的造型处理手法刻绘塑造对象,与秦俑的写实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巧若拙的形象和简约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观念,是一种象之外形,意之内在的意象表现。汉意风格雕塑从功能和形式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地下陪葬俑,以徐州楚王陵出土的汉代陶俑为代表;另一类是纪念碑类石刻;还有一类是汉画像石,三者均为墓葬艺术。

1 汉代雕塑的写意性表现

1.1 形体处理上夸张变形,注重气韵生动的整体美的表现

汉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汉代雕塑作品大多不受拘束,呈现形态夸张、千姿百态的态势,写意性表现手法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特点也使得夸张变形成为一种处理手法上的必然。在造型上多把对象归纳为简单的、不规则的几何形体,这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形体上具有完整性的特点,这使得作品不仅更加具有原始的野味,给人以稚拙、朴野之感,而且在作品气韵的传达上也更加生动整体,从而达到更加传神的艺术效果。如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的《陶女舞俑》,由18件乐舞俑徐成的“乐舞团”,4人抚琴,4人敲钟磬,2人吹箫,8名舞者。乐俑的动作真实,形象生动,其造型虽简约却极具神韵,舞俑两人一组,穿绕襟深衣,双臂甩袖向上,长长的衣袖自然垂落,双腿微微前屈,夸张的“S”形躯体轮廓流畅,曲线优美,展现了因头、颈、腰扭转而形成的动态之美,细腰长颈,轻盈飘逸的舞姿,展现了柔婉的舞蹈风格。可见,汉代的创作者们对于“谨毛失貌”、“形具而神生”的古典美学法则,已经有了充分体验,并具备了生动的表达能力。这种高度概括的处理手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概括;二是对整体的形态特征的概括;三是对局部形体进行归纳总结。

1.2 表现技法上如鱼得水般的线条的运用及“雕与绘”的混合表现处理手法

对线条的高超的艺术处理是中国画中的显著特点,而汉画像石却将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起来,将线条运用的如鱼得水,用平面阴线雕和浅浮雕两种雕刻技法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着重从对刻绘对象的感觉出发,运用模糊、简洁、夸张等手法自由而大胆的表现,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浅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用线一般较古拙,显得粗犷、稚拙,线条运用自由,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很好地表现所绘物象的性格特征和运动感。所表现出来的线条或粗犷浑厚,或坚挺苍劲,有着中国书画的表现特征,特别具有 金石味的“内在美”。此外,雕与绘的处理手法还体现在对体积较大的原石的形态处理上,如《卧马》和《跃马》,在表现马的四肢时,只是用线条简单的刻画出关节结构,并不对体积做处理,保存了体积的完整性,达到浑厚的效果。汉代雕塑中,尤其是浮雕中,多采用阴阳线的雕刻手法来突显形体,这与西方用过形体的压缩所形成的层次感不同,由于汉代浮雕的用线凸形的特性,所以浮雕起位都比较低,没有大的体积起伏感,更接近绘画中的痕迹感的处理。

1.3 题材选择广泛,既有充满了想象力的人神共处的场景,也有反映民间百姓社会生活的场景

艺术工匠用超现实手法传达意境,如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雕塑“马踏飞燕”,作者将昂首甩尾的马的右足踏在一只飞燕身上,飞燕展翅回首,寓意奔马速度已超过了飞燕,赋予作品深刻的意境。这种写意的浪漫处理手法,在汉画像石中也非常多见,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人物,如女娲、伏羲、西王母、人首兽身等形象,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时期的升仙思想,另一方面又说明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主观情感的抒发和对作品意境营造的重视。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用多样的题材来表现民间生活,赞颂民间生活中人们的积极乐观、自在率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的生活状态。例如,汉画像石中对宴饮、牛耕、车马出行、庖厨等生活场景的刻绘,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抓住瞬间打动内心的真实的感触,达到自由无拘、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

2 写意性表现手法与徐州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契合

公共艺术作为存在于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展,由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形式发展至将公共空间中各种公共设施也包括在内,甚至表现为独特的设计空间,在城市形象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任何一个树立两汉文化品牌形象的细节都不能错过,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环境中与公众产生直接关系的艺术形式更是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汉代雕塑的写意性表现手法刻绘的对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其造型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语言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通过以上对汉意性表现手法的分析来看,徐州现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习汉代雕塑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这种整体性的把握可以通过团块的造型来体现,因为团块的整体中包含着浑厚之感。如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就多选用团块状的石材,增添了古拙浑厚之感。另外,整体的外轮廓还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石,云等造型,给人自然朴素之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豹,现今其大型仿制石雕,雄距在徐州“汉桥”两侧,作品用圆雕的技法雕刻出大的形体结构和空间,体现出雄大张扬的气势和憨态可掬的表情。第二,造型手法上学习汉代雕塑的夸张变形,力求做到求神似不求形似,遵循老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美学理念。第三,技法上学习并继承汉代雕塑对线条如鱼得水般的运用和“雕与绘”的混合表现处理手法。利用线的变化勾勒对象的形神特点,配合浅浮雕、圆雕等技法表现汉代粗犷而苍劲,自信又进取的时代精神。第四,题材上学习汉代丰富的表现内容,上至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下至贴近百姓民间生活的场景以及对古外今来的历史故事得描绘。除此之外,在色彩及材质的运用上也要充分考虑汉代时代特征,《庄子天道》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对汉代审美最贴切的定位。

3 汉代文化语境下的徐州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考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力强盛,文化上追求博大阳刚,整个民族都呈现出强烈的自信感,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这种精神即是徐州这个两汉文化发源地需要传承的地缘文化和场所精神,今天的徐州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对汉代文脉沿承和提升城市精神气质以及城市形象品味的重任。设计文化的优化发展需要对文化进行系列化解读,这是设计者优先要考虑的。汉文化中雕塑审美系列化在城市空间中应得到表现,因此某些对两汉遗存的简单的“形”的挪用和复制或者是对一些汉文化元素的堆砌是不可取的,只会导致表现形式上的趋同。当下,设计师的职责应该是充分分析两汉雕塑的造型手法和构成法则,通过打散重构、抽象具化、变异错位等设计手法,构建一个不止“形”似,更要“神”似的公共艺术体系。有效的公共艺术体系不仅可以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精神指向鲜明,往往是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颂扬,对当地市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地导向作用,形成精神上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季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5).

[2] 丁斌.汉代雕塑的写意风格[J].民族艺术,2001(4).

篇10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设计;环境;文化;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25-01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是公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物质载体是公共环境空间,这就决定了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设计与创作并非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艺术手法、风格语汇,而是首先要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因素,从而实现公共艺术价值与城市空间环境价值的完美结合,以形成人、雕塑、环境和谐共享的空间形态。

二、城市雕塑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要素

(一)城市雕塑的设计手法

设计是一种主题的构思和观念的表达。纯雕塑艺术的创作以表现个人的情感观念为主,而城市雕塑创作则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具体环境空间和公众审美接受力相综合的过程。城市雕塑是针对于社会,面向大众的,在设计过程中,雕塑的表现主题、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皆因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制约,所以其设计手法也随之受到制约。不管是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还是传统的手法、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都应该凸现地域文化内涵,注重整体布局,遵循“乔与因借,精于体宜”的设计手法。

(二)城市雕塑的设计要素

在城市雕塑设计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共存

城市雕塑的本质属性是其公共性,这就要求不管是纪念性城雕还是装饰性城雕或者景观雕塑都要融入人们所生活的公共环境之中,使两者共存,和谐统一。城市雕塑依赖于环境,所以在城市雕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该雕塑所处于的环境,作者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地貌地形,河流山川、植被等方面以及该城市的时代特征、大众审美情趣等因素做出权衡,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城市雕塑的空间创造

在空间创造方面,强调城市雕塑与周围建筑的互动关系。雕塑的不规则语言可以为周边建筑增加动感和韵律,同时建筑也因为与雕塑的呼应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3、实体空间

雕塑是空间造型艺术,在公共环境空间之下,雕塑的实体空间的设计与创造尤其重要,在点、线、面等造型语言的运用上,在虚实关系对比方面、在雕塑自身空间层次方面都要准确的把握,雕塑本身的大小尺度要符合所处的整个环境空间的尺度比例,利用雕塑自身的延展性,给人们以强悍的视觉冲击。

4、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是城市雕塑区别于一般架上雕塑的所不具备的特征之一,环境空间要素要求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雕塑所处场所的职能作用,以及其周围建筑样式风格和色彩、配景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尽可能的在最佳视距上创造出雕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构图。根据不同的场所性质和地貌特征,以及不同的建筑形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雕塑,是一个城市雕塑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5、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必然体现所在地区的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城市雕塑设计要根据其地域特点、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结合城市的时代风尚,创造一个同构和谐共存的环境。城市雕塑设计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来源于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提炼和浓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一件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作品只有与它所处的城市地区发生联系才有意义。在设计城市雕塑时,要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挖掘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当然,我们说城市雕塑设计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并不是必须在雕塑以及周边环境上全部得以体现,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涉及到多个方面,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雕塑体上全面显现,城市雕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在整个城市文化范围之内,经过浓缩提炼,加以升华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历史,为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可以是一个经过提炼概括的集合体,也可以取材于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城市历史传说。比如布鲁塞尔的标志性雕塑《撒尿的男孩》,在外来人看来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雕塑,但它出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雕塑记载了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古老传说。

6、城市雕塑的材质工艺

材质是雕塑的基本要素,是整个雕塑的生命。城市雕塑属于户外雕塑,往往通过金属、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硬质材料以及现代综合材料,如焊接、纤维、光电来表现。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使用范围,作者可根据作品的类型、所处的环境、艺术处理手法以及其他因素来选择适合作品的材质,以便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工艺是雕塑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材料有其不同的制作加工工艺,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工艺来制作,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同一件雕塑作品,由不同的从业人员用相同的材料制作加工,最终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材料的性质、各种材料的加工工艺以及步骤和程序、相应工具的使用和时间的把握都是影响作品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雕塑设计理念的建构

(一)融合统一原则

融合统一原则强调了城市雕塑与环境之间两者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关系。雕塑衬托环境并存在于环境之中,反过来环境突出雕塑提高环境美感。城市雕塑作品的主题与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说,作为城市重要形象之一的城市雕塑首先是与环境融合,集大众视觉与触觉于一身的空间艺术。

(二)历史文化原则

与环境的融合统一相同,城市雕塑设计只有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这就要求城市雕塑设计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包括雕塑的主题,形体、内容都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提取素材。同时历史文化原则也是城市雕塑设计理念的本质区别之一,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城市雕塑作品都有一个不同的“家”。

(三)公众参与原则

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其公共性,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代表形式,更需要突出其本质特征。公众参与原则主要体现在雕塑与社会生活的融洽,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上的共鸣,雕塑本身对群众的亲和力、对群众审美的引导性、观众对雕塑的参与性等方面。一件忽略了大众文化需求,脱离大众、脱离生活的作品是失败的。上海的《电话女郎》雕塑,奥登伯格的《大型冰激凌卷》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场景,显得真实自然和亲切,而这正是广大群众所能接受和欣赏的,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表露。

(四)时展原则

城市雕塑设计在具备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之外,还应该具备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城市雕塑在材质和工艺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从过去传统的石材、木材、铸铜到今天的废品雕塑、软雕塑、光电雕塑等新的雕塑表现形式。面对如今日益丰富的雕塑造型语言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怎样更好的突出作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做到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当代城市雕塑设计与创作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潘绍棠.世界雕塑[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

[3]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篇11

关键词:传统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理念

古往今来传统公共艺术在社会的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体现着同一时期社会的人文艺术与精神面貌。作为传统公共艺术中的奇葩-雕塑艺术正是由空间艺术向环境艺术的实质性转变,而其本质特征所营造的环境艺术,是我们急需思考和研讨的。

雕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社会体制等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雕塑艺术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今中外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已荡然无存,通过对历代雕塑遗产的研究能充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形态。雕塑艺术越来越强烈的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甲骨文”,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这也同样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保护和发扬。

公共性是指在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公开与认同,它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而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是它的派生。这个词汇的定义在欧美文化圈中也存在着相似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涵盖了部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成为公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它所具有的公共性。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态度,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形态和风格。公共雕塑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它是在广义上的造型艺术中来探讨的。传统公共雕塑的发展,为现代造型艺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思想。雕塑艺术在传统公共艺术别是在社会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它是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公共雕塑以它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和造型结构,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公共雕塑能够让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公共关系中,所以公共雕塑才能成为构成整体环境艺术有机的一部分。

纵观中外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从河南省密县沟的一件小型人头陶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礼器,秦兵马俑和汉乐府舞戏,到古希腊的阿波罗,维纳斯和米开朗基罗,罗丹,无不体现了雕塑艺术对大自然,社会群体和个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贯穿其中的人文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互相交流的今天,如何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更有力的体现时代时尚和精神思想,如何能够使人们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思索和解决的,当然这包括许多方面的因素,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来努力和关注。

城市雕塑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首先要具有时代感。这主要是从它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时代特性相统一来体现,其思想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其次,还应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作铺垫。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雕塑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风格。当然继承传统并不是一味沿袭原有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它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反思和提炼上,用自己形式来创造出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让民族性特点和精神贯穿其中,才能更好的让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黑格尔说:"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眼前......凭它自己而独立地站在那里。"雕塑是三维立体的造型艺术,人们不仅可以多角度获得审美享受,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体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

公共艺术建设是-个城市文化含量的体现,而雕塑艺术的积淀为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传统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元素,更能指引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也能更好的体现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作为具有永恒性的当代雕塑艺术,在造型、体积、材料、蕴涵等方面体现出泛世界化的雕塑艺术新特性,以新特性为代表的当代雕塑引导着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理念,见证着城市的繁荣发展,体现出城市和谐面貌下的人们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

参考文献:

[1]刘骥林.环境雕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王朋.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篇12

【摘要】空间,是艺术领域内一个古老的话题。西方传统雕塑的传统材料:石头、木料在艺术家们手中的反复演绎,造就了艺术发展史中雕塑作品就应该是“可触、可感”的绝对主流。然而,随着时代思想与环境的变化,加之“少即是多”理念之影响,现当代语境中的雕塑艺术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迫切需要一种“破局”。这个“破局”,更多地体现在对虚无空间感的创造上。轻盈的线条替代了厚重的天然材料,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有着强烈生命力的情感空间。这种生命力,无法触及,却最是打动人心。又或许,材料的运用只是一种选择,一条有关艺术家用何种方式传达话语、释放空间、反思心灵的新路。本文选取了几位当代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试图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独特的雕塑语言——线条来演绎无穷无尽的空间感。

【关键词】空间;雕塑;线条;磁;自由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起公共艺术之雕塑作品,想得更多的似乎是作品体量所传达给大家的震撼力、空间感。这种空间,它不由分说嵌入了另一个空间——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力量太过强大。这样一种嵌入,不容我们思索,就这样落入大家的视野。西方的雕塑艺术传统深厚,对于作品体量感的固执坚守正如希腊人对神的敬重一般,而这一点,似乎已被新的审美标准所替代。在形态与价值上,离我们更近的现当代艺术更像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变革过程。但这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新的美学观、价值观都已构成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也为艺术继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一系列文明阶层自身的的暗区和现代文明病,则在一种颠倒的意义上为艺术的自我否定造就了心灵上的需要。

艺术,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但无论怎样,它应该是关乎有质量的生存,因此更应该是对心灵的关照。在20 世纪如此,当代也甚为如此。而心灵之关照,是需要我们以心观心,将自己放置到这片虚无的空间中去,感知一切可以感知到的力量。

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线条或者说线条营造的空间感是笔者偏爱的创作手法。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我们就曾得到过中国传统笔墨间线条的流走、穿凿、构建的启示。它们直来直往,可以拉伸出一张繁复的网,曲折迂回,勾画出心结和情愫。有时候,它们柔韧地纠缠,好像势必要达到某种目的,也有时在那互不相容的对抗中两败俱伤。

笔者对线条的空间情有独钟,也有一部分缘于20 世纪拉美女艺术家基果·戈尔德施米特。她的代表作《网》系列,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观看,都是完整的、无穷的,室内的雕塑空间被密如繁星的钢线运用到了极限。如果说空间感是她创作的灵魂,那么线条则是用来构筑灵魂的骨架。也正是这些自由的线条构建出了一种空间自由性,一种时间的漫游感。也道出了她关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主题。美国艺术家肯尼思·斯内尔森的线性作品则充满了刚与柔的均衡。一段段钢管通过柔韧的钢索连接,形成一组轻盈跳跃的音符,在空中散漫、飞舞。传统的“画里”“画外”“架上”“架下”在这里顿时失去了界限。这些钢条、金属线的巧妙结合,往往只有当作者拧完最后一只螺丝钉时,你方能感受到艺术之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07 年,笔者用《行走的房子》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作品展,由工地上拆卸下来的钢筋条通过现场用磁铁的快速粘结搭建出来的类似于建筑的式样,笔者想让它保留在一种似拆非倒、欲建又止的未完成状态中,用线形的框架表达出中国当下拆建成瘾的风气。当自己辛辛苦苦把一扎扎锈钢筋条拖到当时的展出场地——劳动路上的某家画廊时,身后传来一个工作人员失望的抱怨:又是一堆废铁。当然我不能瞬间将一堆废铁编织成心中的目标以表明立场,但那种一步步摸索、完善、证明自己的过程,除了作者还有谁能享受到呢?

此外,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蜘蛛》堪称她成功作品的典范。它是通过骨节分明的大蜘蛛对空间自私的占领来表达母爱的。布尔乔亚的蜘蛛并不“可爱”,它们携带着母性的基因,丑陋但充满温情,长长的“手臂”,极具侵略性,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无形的世界——没有边界,却宛若母亲的胸怀,让你心安。这样的一种侵略性,这样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细小生物躯干肢体,正是建立在线性物体对空间的占有之上的。

而当代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升华》,也呈现出了激荡人心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被闪光的灵感眷顾过的伟大创造。2007 年这件装置作品在常青画廊展出,作者设计了一条螺旋形的幽暗通道,观众在长长的黑暗甬道里摸索、踽踽前行,当你正在疑疑惑惑中混沌度日时,一道光明突然降临,如同世外桃源,路的尽头一缕孤烟从地下升腾,被锅炉吸入天顶,这神秘感来得如此真实,是他在处理空间的明暗、虚实中带给你一种窒息的冲击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利用声音识别技术,与混合了油质的磁流体联系起来,被投影仪放大的磁流体影像会追随参与者声音的强弱起伏而形成变幻万千的形态语言,这是在用科技拓宽个人的思维维度的基础上,以其无限可能与神奇魅力来吸引观众增加与作品的互动感、参与感的。

笔者个人创作中,磁和水是两种特殊的材质。水是极具生命力的,人类把外星球中是否具备水源视作将来能否适宜人居住的重要标准。它的注入,代表一种活力,能增强作品的动感,空间亦得以流转。磁,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材料。它的特性独一无二:南极和北极,不是相斥就是相吸。但如同风能、电力一样,它需要利用某种手段的转化才能被人理解。在磁铁和水的介入下,笔者的作品形成了一股若即若离的张力,遁于无形,却是聚集一切的源泉,通过观众的参与表现出独特的水墨线条,在线条的运动中显露出空间层次的秩序,书写出每个人不同的心路、笔迹。线条,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它们造就了一个真实与虚空相衍相生的空间。

事实上,在雕塑领域,“空间”这样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它曾经是一个特定而具体的有限概念。现代的艺术家,在瓦解“空间”的古典内涵的基础上却并没有建立起任何一个标准的关于现代的空间概念。它们更能激起人们对于其自由度的追求。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没有哪个艺术家能从一条矿脉中开采出超过限额的矿石,一旦他达到那个极限,这条矿脉就只能留待别人来开采了,尽管它的藏量依然奇迹般的同之前一样丰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它的资源永远是取不尽、用不竭的,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发扬自己的个性、使之带上自我独特的沟痕和烙印,而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一种智慧。

天才是极为罕见的,尽管这个词在现当代越用越泛滥。如果你有机会读到布尔乔亚20世纪50 年代的日记,就会发现里面全是自我怀疑和愤懑,她甚至消极地把大部分日子都花在了床上度过。而野口勇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曾有众多的项目因不被看好而遭冷落和淘汰,有的设计还被人讥讽为“养兔场般拥挤杂乱”。考尔德在他经典的动感雕塑即将呼之欲出之际,也因把持不了那摇摆不定的创作方向而一遍遍地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天才的影子,但对于艺术质朴而执着的追求,是他们的共通点。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虔诚,艺术的道路上才因此留有他们的足印。尽管时光已消逝了近百年,但从他们身上,笔者依然能获得一种冲动和力量,带着这样的决心投身于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M]. 王春辰丁亚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吕品昌.国外现代雕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篇13

关键词:雕塑艺术设计;城市公园;应用研究

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审美意识正在不断提高,这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往往不仅仅是舒适,更注重的是对于生活内涵的追求。在人们生活中,城市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在此进行休息、娱乐活动的进行,城市公园的所有设施均是为了人们的生活而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雕塑艺术设计的应用,不仅仅能够进一步美化城市公园,还能够进一步体现城市的特色以及内涵,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应用。

一、雕塑作品的类型

1、以人物、动物为主题

在城市公园设计过程中,雕塑设计的运用,往往都是以人物、动物的形象出现。在进行造型方面选择中,主要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形象。例如,在无锡太湖边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玲山地区,在这里有一座大佛,人们都称之为灵山大佛。这一雕塑选择的人物原型是青铜释迦牟尼佛。这一雕塑高大雄伟,生动形象,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现地方特色,被当地人们所喜爱。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若是选择动物形象,则主要代表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例如,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就使用鸽子的形象,要想不断提高其设计水平,进一步表达当地的问题特色,就要根据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情况,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进行造型的选择。

2、以植物为主题

以植物为主题的雕塑设计在整个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更具有相应的实用性。从实用的角度上来说,以植物为主题的雕塑设计主要的造型为树桩、树干等,其主要作用是供人们进行休息时用,若是栏杆也会起到早名的作用。其中,还有部分设计师根据实用性原则,将垃圾桶设计成树桩的形象,同时,这一种雕塑设计具有高度模仿的特点。这一特点让人们很难辨清这些雕塑是真是假,在增加城市公园情趣的同时,但又不缺乏实用性。

3、以抽象几何为主题

在选择这一类型的雕塑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往往会从这些形象的内涵、深层次角度进行出发,主要体现的是现代艺术的魅力。人们对于这一类型的雕塑更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设计往往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

4、以山石为主题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假山石的应用技术高超,其造型独特令人惊叹,例如,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叠石、留园冠云峰等。因此,在现阶段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雕塑设计师采用以山石为主题,与公园中相应的景色相协调,进而构成独立的景观,让整个城市公园设计充满一种古典的气息,让人们置身于山水之间,进而营造出古风古韵的气息。

二、在城市公园中雕塑艺术设计的取材以及表现形式

在进行整体城市规划中,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对于丰富人们生活、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公园可以作为一个进行休闲活动、社交的场所。在考虑到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同时城市文化的体现。

1、取材

从以上分类介绍分析,雕塑艺术设计的取材较为广泛,这就意味着再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广泛的造型。同时,在城市公园中,雕塑艺术设计并不需要像纪念碑雕塑那样具有特殊的含义,只要能够体现出这一城市的特色以及文化,均可以选为雕塑造型。同时,若是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公园中,设计人员要注意雕塑设计的实用性,进而更好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表现形式

首先,虽然说在进行雕塑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求要具备体现里,能够进行城市特色的表现,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禁止出现标语性的建筑造型。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整体公园的协调,标语性雕塑十分容易导致整个公园显示的十分呆板,无法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感觉。这将会导致公园设计的说白点,因此,雕塑设计应该从造型上打动人心。其次,协调性是我国园林设计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进行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所设计的雕塑造型应该与整个公园的氛围相一致。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才能够让雕塑与公园融为一体。最后,在进行雕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雕塑的造型应该时尚新颖,应该具备创新的特点,最好是能够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互结合,进一步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三、雕塑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解说系统不完善,虽然在公园中,雕塑艺术体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但是,有部分雕塑并没有很明确的进行解说,这导致人民并不了解这些雕塑的意义,更无法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含义;其次,就是公园的私密空间相对来说较少。在进行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由于建造大量的景观以及相应的雕塑,这导致工人们进行休息的空间较少。

2、建议

首先,要进行解说牌的增设。要对雕塑所要表现的意义进行全面的解释,让人们能够对雕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在进行解说牌设计的过程中,其形象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符合,通过这样的方法,雕塑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人们的观赏。其次,要进行私密空间的增加。例如,可以增加人们休息的地点,让老人、小孩有各自的活动范围,让人们在公园中有更多的选择,在体会大自然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雕塑的文化气息。四、总结综上所述,进行雕塑艺术设计对于提高城市公园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结合现阶段雕塑艺术设计的应用情况,对其分类、取材、表现形式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提出,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陶继锋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娃.城市设计中公共艺术的经验与延伸——以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和山东烟台滨海景区为例[J].雕塑,2015,01:47-49.

[2]王宜军.基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的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划——以湘潭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9:67-70.

篇14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公共性定位的问题。城市雕塑艺术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古往今来、时空转换之中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它们作为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和与市民大众共同生息、奋斗、交流之历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辉的亮点,它们以艺术的手法凸显出人性化的原则,将市民的公共意识,民众的能动性,民众的情感和创造性标立于世。此间,城市雕塑艺术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把城市生动和精彩的社会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公共精神潜移默化为市民大众的自觉意识。由此可以得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具备的公共性特征,它们分别是展现公众丰富的情感生活,是对公共精神内涵的形象流露;作为文化特色展现的平台,彰显着城市各个层面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对城市的解读提供了条件;直观的展现形式,增强了大众认知的积极性,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密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有效提升市民大众的整体素质。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其对公共性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应该通过对城市雕塑公共性的定位来确定其最终的主题和内涵。

其次,是体现适应性的问题。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城市雕塑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强调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体现适应性原则,从而确保创作出的城市雕塑在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浓厚的地域性特色。这里的适应性大致可以概括为文化的适应性、形式的适应性、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人的生理及心理适应性四个大的方面。

文化的适应性:城市环境有三种类型:历史文化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城市自然环境。其中,有两个都是关于文化的,可见城市雕塑必须把对文化的适应性放在第一位。

首先,从城市雕塑的立意上,就应该考虑如何体现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题材的选取:可以通过表现该地域(城市)曾经发生的历史性事件,进行艺术再现,比如西安玉祥门外的《张骞出使西域》(图1就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这样的题材做成雕塑作品,效果直观而且有气势),亦可选择地域、民俗文化艺术题材。

代表性符号的艺术装饰:每一个历史时期会有这个时期特有的装饰纹样形成特定的风格,如商朝特有的饕餮纹、夔龙纹等,还有唐朝的建筑屋脊装饰(如鸱吻)和清代的风格就大不相同。这些都说明,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代表性的艺术装饰风格,将不同时期的装饰元素运用到雕塑的设计中,会赋予雕塑以某个时期的独特风味。同理,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们不同的代表性艺术符号传达了各自迥异的文化气息,在为特定地域设计雕塑时,“符号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表现手段。例如,当代雕塑家蔺宝钢教授为榆林火车站广场设计的石鼓景观小品(图2),就充分利用传统的造型及装饰元素,还利用了当地民俗艺术(剪纸艺术)对中国传统大鼓进行了艺术再现,从地域文化气息的角度,使雕塑与地域环境更加协调。

雕塑主题形象与时代的对应性某一特定的场所,要表现某一时期的文化,其主题形象必须与整体环境的氛围相一致。比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整个游园是要再现唐代的风采,其间设置的雕塑,尤其是人物雕塑,必须富于唐代人物的特征,才能与整体的唐代风格相映衬(图3)。

形式的适应性:城市环境中的雕塑,其外在形式是观者最直观的印象,因此,雕塑的形式也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才能使得雕塑与环境结合得更加完美。比如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广场上矗立的一座放大并以全新材料再现的“大日晷”雕塑(图4),其设计来源于古老的计时仪器――日晷,而在东方明珠广场这样一个现代化味道十足的现代广场上放置一个传统形象的日晷肯定是显得异常突兀的,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环境相适应,而作者却将传统的日晷变形并且利用了现代感十足的钢架结构制作了一座现代版的日晷,这样就能很好地和现代广场的氛围相协调了。

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每一个环境都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氛围,这是有诸多原因的。比如一个纪念性或历史性的场所,整体就会形成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就好像是它自身的自然属性一样,这就给雕塑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背景,就像画一幅风景画一样,大的色调和氛围已经出来了,自然而然画面的主体也就赋予了与整体色调相和谐的因素。雕塑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整体环境的色调和氛围,与环境相适应,雕塑就应该从自身的材质和色彩上做文章。这就需要了解材质和色彩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比如,青铜和花岗岩一般给人以历史积淀的沧桑感,它就适合于制作纪念性、历史性的雕塑;不锈钢本身颇具现代感,放置于工厂、商业街、现代广场等环境中就比较适宜。色彩也是同样,在我国,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热烈喜庆的商业街,就比较适合用激情四射的大红色(也是中国的传统色彩)来装饰雕塑,或是一些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都可以加以利用。皮影戏(图5)就是一座材质与色彩综合运用较好的例子,这是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戏曲大观园”中放置的一座雕塑,该雕塑用现代彩钢再现了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场面,使得传统艺术有了现代感的表现形式,材质符合广场氛围的需要,同时色彩和创作题材也均符合民俗风味,与整个环境十分协调。

人的生理、心理适应性:城市环境中的雕塑通常被纳入为公共艺术范畴,所以,在设置雕塑时往往要考虑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这就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科学的把握。如现代的商业步行街环境中设置的雕塑,尤其是组雕,他们的间隔距离就要充分考虑步行者的生理数据。据生理学的常识,人的愉快步行距离一般为300m左右,尤其持物行走者,步行200―350m便想休息,所以步行街中每组雕塑之间的间 隔以200m为宜。另外,人们对公共雕塑往往有一种想触摸、玩乐的心理,尤其是孩童,所以,一般放置在公共场合中的雕塑,一定要做到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观者的参与性,使得雕塑本身与环境也同样具有亲和力。

第三,是主题性表达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度里,对艺术品的内涵往往是比较看重的,所以,雕塑作品,尤其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雕塑艺术,人们往往关注最多的就是其主题性的传达,通俗地说就是这座雕塑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是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内涵。这就要求雕塑的立意必须明确,并且要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城市的特点,否则如果这座雕塑不能为这个地域的大众所接受,那么它就很难在此“立足”,即使设置完成之后,也难免会有被拆除的危险。因此,景观中雕塑设置的立意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从地域性和时代性两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地域性。雕塑的主题性取决于艺术家对这一地域的理解和认识,它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整个地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

其次,是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艺术品是脱离不了时代的,任何人都超越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同样,生活在每一时代的人只有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彩之处表现出来,才能被这个时代所认可,公共艺术更是如此,所以雕塑的主题性必须以时代为背景,才能传达出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