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0 10:2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脑埂患者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早期康复训练
1.1 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训练宜早期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康复训练是指病人在患病后,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的48小时后即可进行,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的活动应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并要特别注意保持肢体生理功能位置和适宜的被动活动,尽可能在发病后1~7周开始训练,一直持续到病后14周。
1.2 早期康复训练的优势 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缩短药物治疗期限,节约费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脑梗死的继发障碍。
2 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2.1 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是运动疗法,同时配合电刺激、针灸治疗,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进行。恢复期的肢体运动,先从翻身开始,再到坐、卧、站、立,即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利用剩余的功能进行自我锻炼,对病人建立自信心,早期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2.2 康复物理疗法 温泉浴对脑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有文献报道在浴中身体失重约90%,有利肢体康复,同时温泉浴可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血压,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瘫痪肢体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我院近期收治的脑梗死病人均予温泉浴、气功、太极拳、微波、碘离子导入、电兴奋等理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
2.3 语言训练 首先从精神上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放松,解除顾虑,做伸舌、缩舌、卷舌、鼓气、清喉、用舌舐硬腭等运动训练,同时以交流形式进行读字、会话、阅读,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并与智能训练同步进行,收效更好。
3 恢复期的疗养护理
适时的康复疗养对减少病残率至关重要,可减少中枢神经损伤后各种后遗症,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良好的疗养环境及采用使肢体康复的治疗措施,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被动―主动功能锻炼,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及早恢复。
3.1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3.1.1 脑梗死患者常有失语、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患者心情焦虑、悲观或恐惧,护理人员要热情周到的护理,反复鼓励患者消除痛苦,解除焦虑情绪,培养对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辅导患者恢复残留功能的方法,同时耐心宣讲有关医学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娱乐活动,使患者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
3.1.2 疗养地要选择气候适宜、风景秀丽、有矿泉和水疗设备的地方。治疗环境和疗养室要安静整洁,舒适美观,空气清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2 恢复期肢体的康复护理 恢复期指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期。初始康复的训练,应缓和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原则上从近端到远端,从大关节到小节关,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强度以患肢肌肉酸胀或不适为度。
3.3 日常生活训练
【关键词】 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梗塞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偏瘫给患者及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质量,是临床心血管医生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急性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异常原始反射活动进行抑制,使患者建立适宜的运动模式,其次是通过锻炼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1]。笔者依据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康复训练的方法。
1 肢体活动训练
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及的机率较大,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偏瘫或者防止偏瘫的进一步加重[2]。对于已经发生偏瘫的患者,可通过在患肢上举位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手指握拳和松拳动作、抓木棒、拧毛巾等都是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一定量的被动活动训练项目,如: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在无痛的前提下,做前臂前后旋转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健肢的关节保持灵活[3]。在进行上述活动训练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分阶段进行。应尽量使患者坚持训练,切忌一曝十寒,应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
2 训练
急性脑梗死患者宜采用良姿位[4]。良姿位对于改善患者的静脉回流,防止或者减轻手部肿胀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良姿位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与步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该项训练应在知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相对低下的患者可采用“替代护理”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给患者喂饭、协助患者漱口、帮助患者更衣、协助患者移动等,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者,可采用自我护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护理人员耐心地引导、鼓励、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当中来。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4 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5]。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5 吞咽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早期康复训练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张口伸舌,舌体左右摆动,用舌尖舔舐上下唇;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促进其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6]。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进食护理,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舒适安静的环境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坐位或半坐位,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每次入口量3-4ml,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min。
6 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四肢活动不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确保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坚持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保持患者各关节的灵活性,改善患者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患者患肢进一步发展。但在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甄君,罗世坚,赖家盈,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70-471.
[2] 曹学兵,秦开蓉,孙圣刚,等.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2):723-725.
[3] 王淑敏.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53,5261.
[4] 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65.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训练;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患者肢体恢复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1.42±13.58)岁,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重度偏瘫10例,中度偏瘫44例,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然后伸直举过肩膀,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当患者向患侧翻身,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患者发病第2天,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2次/d,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10 min,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踝关节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保持双足并拢着地,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宽,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护士在患侧保护,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且无劳累感觉时,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发现改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若患者发病,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连接,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8):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6(16):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36):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3):172-173.
[7]曾明梅,李瑞英,马玲,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16):83-85.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 (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 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 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障碍;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其发病率高,存活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我们队68例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首次发病的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4例,其中实验组A组男女比例10:7,年龄65±2.7岁;对照组B组男女比例9:8,年龄66±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症状发展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参照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6- 30分者;(2) 患者此次患病后出现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合并脑外伤、脑肿瘤、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脑出血者;研究过程中,再发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者;(2)患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单侧肢体功能障碍;(3)患者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1.2.2 治疗方式
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活血化瘀稳定斑块及营养脑神经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A组患者则其生命体征稳定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点:1. 指导患者学会练习借助肢体各关节,包括屈、伸、内旋等肢体的主动活动来带动患肢关节活动,每个动作重复做10-20遍;2. 协助患者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的每个关节,坐位平衡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等每天10次。
1.2.3 评定方法
入院治疗的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共评定三次,分别在10天,20天和30天,采用简式Fugl-Meye量表运动功能测评对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运动积分50分则认为患者存在严重运动障碍;运动积分50-84分则认为患者存在明显运动障碍;运动积分85-95分时认为患者存在中度运动障碍;运动积分96-99分则认为患者存在轻度运动障碍,运动积分100分则认为患者运动功能无障碍[2]。
1.2.4 统计学分析
数据测定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定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对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30天的治疗,实验组A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P
3 讨论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极大地改善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状况,由于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部分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受损,使得其运动功能不可能仅仅凭借单纯药物治疗来恢复,康复训练获得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是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元细胞并非坏死或凋亡,仅是传导衰竭,形成半暗区[3],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使这部分细胞复活,从而最大范围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康复训练的存在目的就是加快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身体残疾。早期康复训练大多数以良肢位摆放及轻度被动活动为主,随着病情稳定,逐渐增
加主动运动;并通过刺激患者活动的被动接受状态,促进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还有经过不断协助患者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的每个关节,坐位平衡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等,建立肢体有高级中枢神经控制的运动模式[4]。早期康复训练要采取一个由弱到强,从少到多,逐渐扩大的序渐进循训练模式,通过不断增加患者能承受的训练强度,使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最大限度开发患者身体的残存运动功能,使患者尽可能早日恢复到日常生活。此外,我们不仅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还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增强患者克服病魔的信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100例均为初发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43~75岁,平均61.6岁;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时间的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①一般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②调整血压:血压维持在患病前所处的水平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③防治脑水肿:对于梗死面积大或有颅高压表现者,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6 ~12 h 1次,或结合速尿 20~40 mg静脉注射,交替使用,共使用 3 ~7 d;④脑细胞保护剂:随证使用清除氧自由基药物 (维生素E、 维生C )、脑代谢活化剂( 胞二磷胆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脑益嗪);⑤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片 0.1 g,口服,每日1 次,连用3 周;⑥对症、支持治疗。
1.2.2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a运动功能康复: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按摩,分为推柔、按拿、摩擦、摇动、拍振等手法;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采取双侧活动时手的抗痉挛模式,双上肢伸向天花板,健侧下肢屈起,用力支撑向患侧翻身; 在床上活动瘫肢,做各种活动,如屈曲肘关节,把手挪到胸前,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用手擦脸,反复伸肘关节,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练习坐起背部垫以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后让人扶着床档起坐和独立坐起,能在床上稳坐后,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练习两下肢活动,准备下地站立和步行;锻炼站立和步行两个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个人扶着患者或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栏,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开始跨步动作,最初亦可由搀扶,练习跨步,如跨门槛,上下楼梯。 b 语音障碍的康复: 口语训练,听力训练,强化读写训练等。2组均以 14 d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 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 1~3 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 少 18% ~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 或增加。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总有效率
治疗组5820257689.7%
对照组42131421369.0%
注:两组相比,P
3 讨论
肢体偏瘫是脑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已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3]。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发病 6 h的缺血性半暗带区可出现可逆性改变,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只有通过早期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发病后24 h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进行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可以促使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重组和支配,通过感觉的输入促进相关运动功能,从而改善偏瘫肢体的功能[4]。经过早期对肢体进行正确姿势的摆放可防止肌肉痉挛,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或(和) 主动的活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通过功能训练可使感觉器接受的传人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的发展,使丧失的功能再获得,这是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
脑梗死神经受损导致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 干预越早越好。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应早期进行[5],早期康复无论是在7 d内还是在 2周以内实施,均比未康复者在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一般认为,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而无脑水肿者第1天就应开始。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6]。神经系统的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防止肢体挛缩,减少非瘫痪侧的肌萎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不安,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脑梗死急性期随着坏死组织、出血吸收、脑循环代谢改善和脑水肿减轻,脑可塑性方面恢复逐渐占优势,脑功能恢复可由功能重组获得,也可由次要通路开放获得。
总之, 脑卒中后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以及 日常 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早期康复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 考 文 献
[1] 丁迎松, 何晓芳.脑反射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作用.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 3( 3):12-13.
[2] 南登.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0.
[3] 王瑞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弛缓期股四头肌诱发训练的临床体验.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12( 19):45-46.
[4] 毕研贞, 余茜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 26):151-15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6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伴有肢体运动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康复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1.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6±11.4岁。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l评价法测患者运动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1次,判定疗效。
康复开始时间:对于患者从入院后即开始康复工作,轻症患者要求24小时离开病床进行康复训练,重症患者入院即设计“良姿位”,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功能训练。
康复方法:①设计“良姿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患者仰卧位,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即肩外展50°,将整个上肢放衬垫上,防止肩内收,上肢肘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纱布卷,患者下肢及膝关节略曲,在膝下放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足板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②尽早开展关节运动:开始可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不宜过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好,诸关节每次可活动3~5次,每日活动2~3次,活动时动作要轻柔,忌粗暴,特别肩踝关节,不要使之受损,应告知患者以健侧肢体带动患肢的被动运动,当出现随意运动时,就应辅助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逐步进行。健侧肢体也应同时主动运动,以避免肌张力低下、乏力与萎缩等。③早期坐位与坐位平衡训练,也应早期开始,可预防坠积性肺炎和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开始时坐起角度不要太大,时间也不要太长,逐步增加训练,半坐时同时保护患侧上肢因软瘫而引起的肩关节半脱位,方法是将患侧上肢前臂以三角巾向颈部吊起。坐位时,双上肢前伸放于平台上。锻炼前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测量心率与血压,防止发生意外。④步行训练疗法为重点,是争取生活自立的重要环节,站位相对训练,在患腿负重时,健腿作向前向后的小幅度的迈步,训练平衡和控制站相时的每一过程,摆动相时,在不提髋时,屈膝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l评价法测患者运动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是按上述两各指标各评定1次。
统计学方法: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 果
入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l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组指标有改善,但与康复组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早期康复训练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相结合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见表1。
讨 论
在患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半暗带的持续时间可能要达48小时[3]。半暗带能存在一定的时间,这为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治疗功能锻炼提供了一个时间窗。抓住时机,在这个时间窗内采取功能锻炼、干预措施,促使半暗带向正常组织转化或稳定半暗带,以赢得进一步的治疗和锻炼时间,这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也是可行的。缺血病灶中心完全缺血的组织在短期内完全坏死,出现不可逆改变。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脑梗死后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并认为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早晚有关,与康复训练持续的时间影响不大。
本研究是在脑血管病科病房进行,有条件在脑卒中患者尚未出现继发功能障碍前即开始康复治疗,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国内资料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选择了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及反映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简式Fugl-Meyel积分评定法,这两个指标可信度高,并且是国际上公认的脑梗死功能恢复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尤其是Barthel指数使用方便,易学易懂,为人们所推崇。
本组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指导是有效实用的训练方法,其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过多的设备和器械,在病房就可进行,其有效性是任何药物和器械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康复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717.
2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偏病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关键词】 康复训练;脑梗死偏瘫;生活能力;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5-02
本文旨在观察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护理体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脑梗死偏瘫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2组,各为2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5±5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65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无出现精神障碍和严重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者MRI的检查证实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制定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指导,被动活动的康复训练方面,由临床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患肢定时进行按摩,注意按摩的力度要先轻厚重、顺序要由远及近、节奏要先慢后快,以手部、肘部、肩部、下肢为按摩的重点部位。对偏瘫患者的肩部、肘部、腕部、手指的关节进行屈曲、伸展、抬举等活动,对髋关节进行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对踝部关节、趾关节进行屈曲活动。每个关节每次的活动次数为15次,每天3次。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方面,在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结束后,由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偏瘫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活动,由举抬伸展手脚开始,过度到扶物站立、左右两侧活动身体、下蹲,最终达到扶拐行走或者徒步行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日常生活活动能的力康复训练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指导和鼓励偏瘫患者自行进食用餐,给予使用勺子或者带有放掉套的筷子辅助进食用餐。指导患者自行穿衣、洗脸等以协调四肢的练习,使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活动。等到患者能够自行走动后,叮嘱其走路一定要高抬腿,并根据患者康复的程度,进行跨门槛运动和上下楼梯运动。正常情况下在、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28天左右即可进行上下楼梯运动。心理的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偏瘫患者解决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使偏瘫患者能够认识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指导[2]。
13 疗效评估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3],主要包含进食、入厕、行走、穿衣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为4个等级:40分以下为明显依赖;40分-60分为稍有依赖,存在功能障碍;61分99分为基本自理;100分为正常活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4],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占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占34分,患者的总分越高,说明恢复的越好。评估时间为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详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造成软化或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出现障碍。局限性质的脑部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发生偏瘫,患病群体多以50岁-60岁的中老人为主[5]。患者偏瘫后,其生活的质量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本文结果显示,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使偏瘫患者的残疾程度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能有效地加快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逐步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景红,刘沙林,彭海燕,等影响脑梗死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29-531
[2] 谢生转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8):113
[3] 邱亚华,高玲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84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
【中图分类号】R49;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36-02
脑梗塞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肩关节半脱位,这种症状一般发生在患者发病的3周内,一般都发生在偏瘫侧上肢弛缓状态下[1]。患者发生这种症状,会引发其发生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训练不规范也能导致其发生副作用,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我院对收治的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280例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4例;年龄在49~78岁之间,平均为(65.0±1.5)岁;病程在15~67d之间,平均为(24.5±2.0)d;124例为脑出血、156例为脑梗死;左侧偏瘫144例、右侧偏瘫136例。排除患者因其他外伤而引发的肩部疾病。患者就诊前均未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1.2 方法
良肢位摆放:患者处于仰卧位,将患肩垫高,避免肩后缩;患侧上肢要伸展并稍微外展,前臂旋后,让腕关节和手指伸展开。患侧位为卧位,将患肩充分向前伸,避免其患肩后缩和受压,伸展患肘。患者处于坐位时,将患肢伸直,放在前方的桌子上。站立或者行走时,要避免和防止患肢自然下垂。Bobath握手:将双手交叉,让双上肢充分上举,多次反复进行。活动肩胛带:采用手法对肩胛骨的位置进行纠正,让肩胛骨充分的外展和前屈以及上抬,同时还要向上旋转。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前后,对患者的双侧肩关节进行X线片拍摄,同时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的距离。0度: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肩胛盂与肱骨头的间隙增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肩关节半脱位情况
280例患者中,80例I患者,64例复位;152例II度患者,36例复位,88例患者转为I度;48例III度患者,12例转为I度,20例转为II度;复位率为35.7%,治疗有效率为7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现象,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0,P
2.2 FMA和VAS评分
2.3 不良反应 8例患者发生肩关节旋肌袖损伤,占2.9%。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肩关节稳定性主要是依赖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间的特殊位置所形成的“锁定机制”,对患者进行前瞻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其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等,经过对患者进行肩胛骨位置的矫正,防止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强化和形成。有效地避免和防止患者的肩胛骨往后缩和下移等,恢复患者关节位置,进而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总之,患者的FMA和VAS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改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出现训练不规范的情况,则会引发相关的副作用,进而影响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礼兴等,韩德雄,庄.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03:5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综合康复训练;NHISS评分;ADL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9-0111-03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N Wanshun YE Xiangming LI Jueba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3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ne patient was excluded due to referral treatment, and 82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case.with stable vital signs.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patients was normal in the past,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miplegia at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dysfunction and blood system diseases were excluded.The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8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ed that the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of all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for 1, 3 month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NIHSS scores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FMA and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IHSS score; ADL score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脑梗死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且常伴有偏瘫,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实践发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1]。康复训练可加速脑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充分发挥脑的“可塑性”,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条件。对脑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且康复训练用于改善脑梗死个体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广泛认可[2-4]。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转院治疗脱落,最终收录有效病例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现将康复效果及对NHISS评分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转院治疗脱落,最终收录有效病例82例,生命体征稳定。既往肢体活动正常,入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45~80岁,平均(56.0±11.3)岁,均为一侧肢体偏瘫,其中左侧50例,右侧32例。其中伴言语障碍 26 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来控制血压、血糖、调脂,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定时变换、翻身,采取侧卧或半侧卧位,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综合运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主要是穿脱衣、进餐等上肢精细动作方面的练习,端坐位平衡训练及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患者肢体灵活性及协调性训练等。言语功能训练:运用言语训练智能系统,配合软件应用,治疗师一对一进行言语综合训练。中医药传统:配合针灸电刺激训练,中药辨症施护治疗。物理治疗:综合运用低中频电疗、肢体气压、光疗、F疗、温热疗法等。高压氧治疗:无高压氧禁忌证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心理干预:应用卒中后抑郁或焦虑评定量表,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积极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康复宣教,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个性特征、家庭关系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1.3 评价指标
(1)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进行评价[5]。(2)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包括肢体反射活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协调性与速度等运动功能,最高总积分100分[6]。(3)采用Ba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价,ADL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82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见表1。82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FMA及ADL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显著降低,而FMA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致死率较高,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脑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脑组织局部性的坏死或脑软化,最终引起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的家庭经济带来非常大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脑梗死;灯盏生脉胶囊;康复;功能恢复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influence of limb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ZHEN Jun,LIN Zi-ling,LI Zhen-dong,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40)and the control group(n=40),both receiving routin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while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was given additionally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imple Fugl-Meyer Assessment,assessmen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Barthel Index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effection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Fugl-Meyer,neurological deficitand Barthel Index in two groups of post-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pre-treatme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Dengzhanshengmai capsule; Rehabilitation; Recovery of function
作者单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甄君 林子玲 欧建英 朱华),
神经内科(李振东)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很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多数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由于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缺损征。随着医学诊治水平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随之明显上升,存活者中约50%~7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于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功能障碍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中医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具有确切而独特的疗效优势,笔者在临床上将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脑功效的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脑梗死病史但此次发病前无后遗症。
1.1.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脑出血;③四肢瘫痪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及残疾如类风湿、痛风、截肢等临床情况对本病观察造成影响者;⑤精神病患者,有认知障碍、失语、视听障碍等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对本药过敏者;⑧患者不配合未能坚持治疗、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1.1.3 一般资料 参照上述标准入选的80例患者均来源于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按住院病案号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住院病案号为奇数)和对照组(住院病案号为偶数),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64.5岁;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16例;均为大脑半球梗死,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9例,放射冠区梗死13例,脑叶梗死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1例;脑梗死急性期者10例,恢复期者26例,后遗症期者4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66.2岁;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22例;均为大脑半球梗死,其中基底节区梗死21例,放射冠区梗死9例,脑叶梗死10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9例;脑梗死急性期者8例,恢复期者28例,后遗症期者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梗死部位、病程长短、并发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并针对性治疗伴发疾病,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和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由康复治疗师以“一对一”方式,按照从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的训练规律,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床上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伸展位,前臂旋后位及腕关节背屈位,手指伸展位;下肢保持髋关节内收、内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位及踝关节背屈位;②床上训练:弛缓阶段进行四肢全关节范围内的被动活动,每天3~5次;床上变换,上下肢抗痉挛训练;③转移训练与平衡训练:由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移、坐位平衡Ⅲ级训练、由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站立平衡Ⅲ级训练;④减重训练、负重与步行训练;⑤上、下楼梯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清洁、入厕等,克服患者的依赖性,如果患者患侧功能恢复差,训练健手操作以达到生活自理。康复训练2次/d,每次训练45 min,同时教会患者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口服灯盏生脉胶囊(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由灯盏细辛、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批号:国药准字Z20026439),每次2粒,3次/d。以上两组疗程均为30 d。治疗期间停止服用与上述药物类似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
1.3.2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3]。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2]。
1.4 临床疗效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疗效分为6个等级: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⑥死亡。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归为显效,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归为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各组主要观察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ugl-Meyer、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表1
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的比较(分,x±s)
组别例数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
观察组40治疗前23.45±5.5346.41±19.2544.53±22.89
治疗后13.05±6.0183.62±16.3368.51±23.55
对照组40治疗前24.89±6.1244.75±18.5343.57±23.73
治疗后18.52±5.9572.26±16.2758.23±23.54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28/40)、95%(38/40),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18/40)、75%(30/40),两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显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406(15%)22(55%)10(25%)2(5%)0070%95%
对照组405(12.5%)13(32.5%)12(30%)8(20%)2(5%)045%75%
注:两组显效率比较,χ2=4.14,P
2.3 不良反应 口服灯盏生脉胶囊的观察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的致残率很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减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梗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能够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相关,属于本虚标实证,气阴两虚为本为因,血瘀痰浊为标为本,由于气血瘀滞、风痰阻络,经脉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灯盏生脉胶囊是目前唯一经国家批准,可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该药配方独特,主药灯盏细辛是传统民族藏医药,始载于《滇南本草》,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已将其收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散寒解表的功效,而人参、麦冬、五味子三种药物为传统中药方剂“生脉散”的组成部分,全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脑、调补五脏、祛瘀补虚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气阴两虚、瘀阻脑络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4,5]。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灯盏生脉胶囊有效化学成分为二咖啡酰奎宁酸酯及灯盏花乙素、芹菜素、高黄芹菜素等酮类化合物,可增强心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环,缩小梗死面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并可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动物实验显示该药可以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含水量;降低脑缺血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提高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降低丙二醛含量,具有防治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6]。有研究表明灯盏生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TIA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7]。
循证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方法,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药物或一个科室,而是一个多学科协同治疗的系统。康复治疗是卒中单元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功能为导向,根据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加速脑的侧支循环建立,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技术预防病理性的协同运动模式和误用综合征,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致残率。康复训练有利于诱发来自皮肤、关节处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传入性活动及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性活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它还可以促进大脑损伤区形成功能环路重建,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轴突发芽、突触重建、梗死灶周围组织的修复与代偿以及对侧大脑相应皮质的替代作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8]。临床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而且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研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增高,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灯盏生脉胶囊配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残率,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体现出传统中医药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治疗优势,这对探索更为积极、有效而且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治疗体系有一定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4] 董旭辉.灯盏生脉胶囊对脑梗死患者FIB和LDL-C的影响.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30(5):8-9.
[5] 高安.灯盏生脉胶囊佐治冠心病心绞痛30例.广东医学,2007,28(7):1165.
[6] 吴忧,贾建平.灯盏生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6):417-422.
[7] 常乐军,时美珠.灯盏生脉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100-101.
郑州市嵩山医院内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差异(P>0.05),而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59%;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88%,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其早期康复治疗预后情况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c)-0058-02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1],从而导致相应部位脑功能、神经功能障碍。同时,脑梗死起病急、病灶多、病情反复,临床上很难治愈,一旦发病,将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给予脑梗死患者尽早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其预后水平,为了探究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6例,女性3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5.3±6.9)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3±1.4)年;患者合并病情况:冠心病有24例,高血压有45例,糖尿病有27例,吸烟史有38例,高血脂有46例。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所有患者均为脑梗死。同时本组患者没有合并发生具有出血倾向的病症,肝肾功能正常,没有意识障碍。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者合并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严格卧床休息,限制患者食物中盐分的摄取,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一片静脉注射胞二磷胆碱每日500mg等药物,纠正水、酸碱、电解质紊乱,针对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认知功能治疗早期告知家属经常给予患者语言、音乐等刺激,可以与患者聊天,为患者读书、读报、讲故事、唱歌、播放音乐等,刺激患者的躯体感觉,促进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其觉醒能力。中期主要对患者的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进行训练,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给予患者合适的训练方法,如加减法运算、排序、分类等。后期训练的要点主要集中于中期的各种功能,提高患者的思维、记忆等能力。
1.2.2肢体训练定时调整患者的肢体排放位置,并调整转换患者的;训练患者健侧、患侧的翻身能力;给予患者全身个关节被动活动,并训练其主动活动的能力,被动活动力度适当,不应引起患者疼痛,活动强度有弱转强,范围由小变大,时间由短变长;训练患者双手上举并交叉的能力,给予其桥式训练;训练患者坐位平衡能力和站立平衡能力;训练患者行走能力。各个训练内容包含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1.2.3心理指导脑梗死具有病程较长、治疗时间长等特点,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严重信心不足,伴有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还会出现易怒、暴躁等性格改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将导致患者对临床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配合相关的治疗。因此,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用和蔼、温柔的态度跟患者交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为患者的切身利益着想。首先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转归预后情况,使患者对此病的认识增加。同时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患者脑梗死是可以治愈的,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得患者能够正视此病,并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并且能够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那些已经治愈的脑梗死的患者回院亲自说教,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1.3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分,0~45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治疗结束后,若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则为显效;若患者症状体征有所缓解,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则为有效;若患者的症状、神经功能没有改善,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差异(P>0.05),而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59%;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88%。由此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的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的发病率较高,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致的血栓形成是主要的发病诱因[3]。随着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逐渐应用与临床中[4]。康复治疗通过重组神经细胞、训练各种功能等反式治疗脑梗死[5]。其早期工作针对神经细胞的可塑性,促进脑组织的重建和代偿功能。中晚期主要针对患者各项神经功能的训练[6]。本文以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差异(P>0.05),而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59%;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88%,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脑,在常规的卧床休息、对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早期康复治,即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早期用语言、音乐等刺激患者的躯体感觉,促进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认知能力,中期主要对患者的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进行训练,后期训练的要点主要集中于中期的各种功能,提高患者的思维、记忆等能力;肢体训练: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定时训练患者全身个关节的活动能力,强度在其不感到疼痛为主,训练时间和范围逐渐加强。同时注重给予患者心理指导:患者活动受限,使其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安,告知家属耐心照顾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且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使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引起的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停留在药物治疗的阶段,更加注重脑梗死的预后情况。本文的研究的结果与陈勤佩等人的研究《脑埂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7]结果大致相符,但该院患者的预后情况更好一些,可能是由于该院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为严格,并注重加强心理护理。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此刘妍,陈桂生等人研究了其机制,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GF的影响》[8]一文中,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患者血清中NGF的水平,证明了早期康复治疗确实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医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也是颇有成效的,在张光友,沈世英等人的研究《脑梗死配合中药及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9]中表明,在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其中药治疗,效果更好,对于患者预后水平的提高更加显著。
现代对于脑梗死的研究不断进展,但目前的形式仍不容乐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更加明确脑梗死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更深入、更细的研究脑梗死,帮助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周建民.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211.
[2]吴雪飞,孙桂军.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4):27-29.
[3]刘敏.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27-129.
[4]钱琪.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3,7(12):71-72.
[5]王晓华,徐彬.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6):887-889.
[6]王永慧,张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各OCSP分型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215-217.
[7]陈勤佩.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40-41.
[8]刘妍,陈桂生,王凯斌,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GF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4):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