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14:5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必修学科,其在我国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阅读教学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然会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注,那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求自然也随之增长。目前,新课改日渐深化的进程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福音,使得阅读教学的难度和压力有所降低,虽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解决,现笔者便从以下五方面分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依据实况,制定可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整个阅读教学实施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之初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目标,确保整个教学任务可以顺利的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出可行且符合实况的教学目标呢?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现下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它对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层面的内容,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上,一方面是教会小学生识字用字,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体验阅读文本中的意境,再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务必要符合这三方面内容。其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清楚了解班级学生能力,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教材文本的难易度,以此保障教学目标的合理可行,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好基础。

二、解读文本,确定阅读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解读文本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只有解读好文本,才能正确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进行的井然有序、顺畅无阻。关于确定阅读教学内容这一具体环节,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别为根据目标确定内容、精准解读文本确定内容、加工整合已有文本确定内容。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即为要求老师结合已制定的教学目标,选定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识字、解句并培养情感,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第二,精准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所选文本的体裁多种多样,涵盖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规性内容,也包括散文、诗歌、故事等多种形式内容,无形中丰富与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但也正因如此,老师更应仔细解读文本内容,争取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了解文本中的内涵;第三,加工整合已有文本确定内容,则是要求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自身对教学的引导和预测,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问题。

三、结合教材,选定合适教学手段

对任意一门学科来说,教学手段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教学手段的适宜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成效的好坏,所以老师在选定教学方法时,一定要结合语文教材阅读篇目,保证教学方法足够适宜教材内容。比如,老师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之类展现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文章时,老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放映大量的照片图景,直观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之类虚幻故事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按照课本内容排练一个小的舞台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除了以上教学手段以外,老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学案教学法、差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或者游戏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手段,定然能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四、关注学生,优化阅读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十分看重教学环境,此种环境可以细化为教学氛围、语文交流学习环境两方面,以保证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此环境下顺利进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时,首先要从教室的基础环境入手,以温馨、自然的情调为主,适当添加一些简单的陈设品,诸如自然画卷、名人事迹等,在恬淡安静的环境中掺入些许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其次,老师需主动接近学生,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为学生学习塑造温暖的环境。最后,老师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发展的机会。

五、善用评价,保持阅读学习热情

常规来讲,评价具有激励、导向、矫正等功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评价引入课堂即演变为教学评价,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价值。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他们身上隐藏着内在的、不易被发现的潜能,如若此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运用课堂评价,相信定会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评价环节,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个性评价,尽量采纳激励的手段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努力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亮点,帮助学生改正阅读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极大地认同。与此同时,老师应尝试运用多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不再局限于老师评价、小组评价的范畴内,适当引入同桌互评、全班互评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取张扬自我优势的机会,间接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学科开展阅读教学的意义重大,其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影响了小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认识以及丰富思想感情的进程,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评价六方面出发,从而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志骞.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2(03)

[2]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 学周刊. 2011(35)

[3]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11)

[4]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1(10)

篇2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W目标缺乏明确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不断实施,教育部门也提高了对学生的教育标准。但由于绝大多数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对自身所设定的目标过于宽泛,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这些目标。加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育想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阻碍,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明确性,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故而阅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1]。

(二)教学模式单一且无趣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学生及教师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围绕阅读文本,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极度缺乏交流。故而无法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忽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及兴趣的培养,将其关注点放置在阅读文本的基础知识上。换言之,给学生提供的阅读范围只是单纯地局限在课本当中,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非常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的思维习惯,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其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阅读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对学生而言,如果教材本文内容没有趣味性,就难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学生也无法有效地配合教师的阅读教学思路。这样一来,就无法深入理解阅读内涵[2]。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积极地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还可以积极组织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有效地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使其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如《窃读记》这篇文章朴实且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为此教师可采用《送别》这首歌来开始新课。通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共鸣,跟着其合唱,之后引入《城南旧事》的电影,娓娓地为学生讲述英子的故事,进而有效地引出《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并为学生介绍作者。与此同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有效地揣摩文中人物的神情、语言以及形态,并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效地丰富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及兴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增加教学趣味

叶圣陶先生曾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往往触发学生的情感,都与情境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问等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阅读,有效启发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阅读教学情境,进一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爱上阅读,进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显著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提问等方式,如:文中“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用“借”呢?具体是怎样用的呢?通过一个“借”字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通过上述提问可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其快速地进入情境中。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性探究了解到诸葛亮的胆识及智慧,进而更好地对诸葛亮产生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更好营造教学情境,还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及体会,有效地融入情境当中,进而更好地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导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阅读,比如提问学生,你看到课题之后想到了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阅读兴趣。

(三)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出教材文本的魅力,教师必须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文本材料,捕捉文本里的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文章的脉络,充分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现及写作意图,进而更好地掌握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更好地实现自身同文章之间的快速对话。

教师在进行《伯牙绝弦》的教学前,必须要熟读课本及教辅材料,了解及查阅伯牙绝弦的有关资料以及伯牙绝弦故事的起因和背景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作出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进而更好地为学生呈现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形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悲痛不已,同时也为学生传播了文本魅力,诱发其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理解、感受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充分体会教材文本的内涵及语言之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这样阅读,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词语。

(四)拓展阅读途径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没有捷径的,但是任何一种成功都是有方法的。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精选阅读资源,满足阅读需求

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行为,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学生的阅读资源,教师在筛选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下三个原则:

1.分层递进性。小学生处于一个阅读的起步阶段,无论是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还是高年级的文本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搜集信息能力都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我们所选的材料必须迎合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资源进行分层分类,让学生在资源的递增下,逐渐完成阅读,提升阅读。

2.精品典范性。学生当下的阅读资源非常广泛,方式也非常广泛,不仅有纸质阅读材料,还有很多的电子阅读材料。而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充分达成学生阅读效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推荐相应的精品典范的阅读材料,教师个人的阅读面和采集面也比较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和同行交流他们所推荐的阅读材料,还要借助教材,专家的推荐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筛选,最终选出最符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精品典范的阅读资源。

3.兴趣激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精选绘本阅读材料,让绘本的内容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把童话故事和图像相结合的绘本阅读就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我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

四、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有一次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我。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篇4

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课标》)。学生个体的知识、生活经历不同造成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人们早已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精辟言论指出了理解多义性的存在。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在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必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的讲是为帮助学生读,为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会阅读。学生阅读是目的,讲解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多讲是为了少讲,少讲是为了不讲,最后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也会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做好“放、引、导”三步

“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表达直感,从这个角度直接进入主体角色。如我上《白杨》一课,让学生从单元导语入手,让学生领悟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先看“预习”,再要求学生读后谈直感。学生说:“我知道了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大戈壁滩上的白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作者只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自己去读、去解决这些问题。

“导”是教师在运用体态或语言客观评价学生直感的同时,导出学习疑点,通过平等、友好的交流解决疑难。这是师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就是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思考后,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对教学重难点做指点、强调;对学生答不对的作修正,答不全的作补充。即精讲,讲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引”是放和导从内容和学法上新的延伸,是学生直感更丰富、更准确的实验时机,也是学生价值需要得到完全实现、创新欲望得到满足的阶段。如《比尾巴》一课通过:问答句反复训练(走出文外、课外),试做连线题,读另外的材料谈直感来完成“引”,效果好。

二、做到“读”与“思”结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也不是听懂。只听不读,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但是这种思维离开了书面语言,很难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要教给学生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到边读边思,读、思结合;二要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包办代替。如《桂林山水》一课,读到开头一句教师就质疑“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跟标题有什么关系?读到描写漓江的水一段又质疑: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写这些特点的?文章中为什么将漓江的水跟大海跟西湖作比较?读到结尾处又质疑: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这句跟开头一句有什么关系?这样结尾又有什么作用等。这样读读、想想、问问,就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读的方式和读的时机

读,有时可以代替讲解。有教师曾说:“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读中获得能力。”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语言精髓及言外之意。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和支玉恒上课,就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了讲,让学生读中悟,效果很好。

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此重要,要读出质量,就必须把握读的时机和做到读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要为读而读。教学开始前让学生自己读文前导读;字、词教学时读带生字新词的句子;分析课文时,可以分段读,重点段反复读;总结时,可全篇读;巩固课文时按要点读;根据课后要求选择读等。读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造声势让全班齐读;要思考琢磨用默读,还有个别读、自由读、领读、伴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读都要注重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思考,读后有评价,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

四、注重读的量和面

坚持以课内阅读为主,切实上好每一堂阅读课,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但是只是课内阅读还不够,课外阅读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吕叔湘老师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是一脉相通的,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如何推敲词语、琢磨句子、分析段落、剖析人物等),学生课外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

2.结合课内阅读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介绍与课内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学了《金色的鱼钩》时推荐学生读《草地夜行》等。

3.组织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篇5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过程虽然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一种,但是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价值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为此,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语文一线教师必须研究并付之深入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 精选;专研;能力;误区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没有捷径的,但是任何一种成功都是有方法的。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精选阅读资源,满足阅读需求

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行为,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学生的阅读资源,教师在筛选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下三个原则:

1.分层递进性。小学生处于一个阅读的起步阶段,无论是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还是高年级的文本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搜集信息能力都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我们所选的材料必须迎合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资源进行分层分类,让学生在资源的递增下,逐渐完成阅读,提升阅读。

2.精品典范性。学生当下的阅读资源非常广泛,方式也非常广泛,不仅有纸质阅读材料,还有很多的电子阅读材料。而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充分达成学生阅读效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推荐相应的精品典范的阅读材料,教师个人的阅读面和采集面也比较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和同行交流他们所推荐的阅读材料,还要借助教材、专家的推荐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筛选,最终选出最符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精品典范的阅读资源。

3.兴趣激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精选绘本阅读材料,让绘本的内容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把童话故事和图像相结合的绘本阅读就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第二、专研阅读文本,感悟阅读价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文本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用心去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文字信息,并学会去感悟和思考自己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字里行间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系列的阅读参与,不仅仅是通过文本的阅读而获取的,而是依托于文本的专研来达成的。而这个专研过程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个环节:

1.蹲下心,走进孩子的世界。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阅读不是老师的阅读,而是学生自发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强行地灌输给孩子,让孩子通过记录、背诵等方式来强行消化相应的内容。而是站在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去分析文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文本所能达到的思维、情感高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全面钻研阅读材料。

2.究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阅读活动开展的前提是我们的阅读材料满足阅读对象的需要、能力、情感。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走进作者的创作世界,了解作者的出发点,了解作者所要渗透的情感和态度,了解作者所要诠释的精神和价值观。

只有深入钻研阅读文本才能体会文本的真正价值,才能真正收获阅读的效果,而这也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达成的关键一点。

第三、综合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力采集文本中的信息,并试着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表象意思,比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比如一件事物的形、状、色、态等等。其次需要学生去感受文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文字中所要表露的情感态度。再次,学生还要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达之中心思想和价值观。最后,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评价。而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多个真实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比如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评价文字的表达水平和效果达成情况,还有引导学生去评价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文本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等等,即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通过真实的综合体验过程,通过学生把阅读材料中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情感积淀来真正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并以此带动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真正需要追求和实践的。

第四、谨慎阅读误区,保障健康阅读

小学的阅读教学还有一点是有别于其他学段的阅读的,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形成,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价值性不明确。他们所进行的很多阅读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受教师的牵制。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误区:

1.严禁死记硬背、剥夺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教师为了达成短期的阅读效果或者应试效果,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部分好词好句,甚至是默写,效仿等等。采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很快就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严重限制了学生在阅读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2.注意健康阅读、确保全面健康的成长。健康阅读是保障,学生不仅要阅读积极健康向上的材料,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用眼卫生、姿态健康。小学生处在一个飞速成长的阶段,无论是心理、生理都需要一个健康美好的环节,比如过度的电子阅读就会危害视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姿态和阅读习惯,在确保各项健康的情况下进行快乐、幸福的阅读之旅。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建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核心部分,在阅读中对学生的识字、理解、写作等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结合教学辅导书和网络资源完成对文本核心内容的理解,并总结出小学生在文本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通过细无巨细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课堂教学的知识量。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者们逐渐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学生以笔记等辅助形式来承载这些知识,通过背诵来进行自我的内化。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有是有感情和思维的参与的。当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受到挫伤时,教师传递的知识就会受到阻碍,学生的下课时会原封不动地在还给教师;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时,学生对知识就无法进行灵活的迁移和运用。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处于无声的状态,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疑惑,在问答形式为主的师生互动中,也就无法展开双向的交流和互动,没有思想的碰撞,知识就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不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阅读课前增加学生的独立思考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核心目标, 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积累资料完成对内容的独立思考过程,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包括,一,通过查找字典认识课文中的陌生字,并了解字词的含义,作组词练习;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向爸爸妈妈讲述文本故事;三,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列文虎克的这种玩法的看法;四,搜集爸爸妈妈“玩出了名堂”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新字词的学习,这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必备能力;其次,通过向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方式,学生 从总体上把握了本文的内容,并且转述和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内容的自己理解过程;再次,通过搜集资料来丰富学生对主题的深化, 也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进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就是有自我明确难点和重点的内容,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二)小组互动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新课程提倡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思维,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产生了认知冲突,通过合作和互动交流借助小组共同的基础,借助思想的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如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教授首先通过卡片游戏,来巩固识字,教师通过卡片展示生字,学生知道的并主动讲解,获得一致认同的给予积分奖励;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迅速形成本小组的研究问题,要求以书面形式呈现。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问题包括: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如何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表达文本核心思想的是哪一段,怎样理解;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事物的缺点和另一个事物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循环给予间接性的指导。通过自主参与教学,自由地表达观点和讨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实现了自我的意义建构。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启阅读的关键时期,学生开始了以文字为主的阅读。在阅读之初,学生有很多字词不认识,在阅读时常常采用的是逐字逐段的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便进行查找,这就将阅读分为零散的部分,对文本内涵也出现把握不准的现象。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不仅讲究阅读内容的细致分析,而且关注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方法,首先快速整体的完成文本的阅读,感受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将本文内容进行分层,把握住每一段的核心句子进行分析,这样会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提高阅读效率。同时,在面对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字典查找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猜测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关注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实现针对性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互动交流实现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策略

G623.2

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对话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活动过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分为“对话”方式的实践性和“对话”成果的实践性,前者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进行对话;后者指学生在多形式的“对话”方式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对话”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促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思维的全面发展。笔者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此颇有感触和一些心得。为此,笔者结合自身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对有效阅读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预习指导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学生创新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我的战友》一文开头写道:“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这句“楔入”两字非常重要,它形象地指出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并战斗任务的重要性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把钉子或撅子钉到物体里面去,但是如果把对这个词放在文中就很难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但是如果与“钉入”进行比较理解,就会认识到“楔入”比“钉入”有更结实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思考:“本课是指什么楔入我军阵地?”“为什么用‘毒牙’的‘楔入’作比喻?”通过语境理解,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完成拔“毒牙”任务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舍身保潜伏的伟大举动,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斯杰潘、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W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鲸》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鲸有具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速度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倒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读,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策略

小学生处于最具好奇心的年龄段,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把握其好奇心理,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将现有的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方法下习得更多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创新课程导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自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好课程导入,力求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将所授课程的背景及相关信息进行查阅,尽量多搜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一个导入来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课程导入部分设置成各种小游戏。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家的宠物、动物园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特别是它们的脚印,并在授课之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升对这一课文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学习这篇课文。这一导入,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让他们喜爱动物、爱护动物。这样的导入不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降低了授课的难度。

二、创新情境创设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就需要教师运用好各种教学工具。现代小学的教学设施基本完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教学设施进行合理地利用。情境创设首先离不开文字的描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将所需要创设的情景进行自我模拟,对其所需要的语言不断进行完善,力求选择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这样才能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背景音乐、图片、道具、视频等物品的配合。小学生的情境创设可以选择多种道具,从而更好地帮助其理解课文。

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者安排学生制作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的头像,并准备关于白菜的图片,并用课件制作出菜园、小车、白菜的生长过程等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逼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分角色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并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这一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真正的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手段,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课本剧编排、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并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例如,《晏子使楚》一课就十分适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分段进行情景表演,并选出表现最好的“晏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课本剧的编排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故事更感兴趣,从而帮助教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创新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无法给其安排高强度的家庭作业。而为了保证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力求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习。课后作业并不一定要以纸质形式呈献给学校和家长,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这样不仅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并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一些课文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扩充与改编,从而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小摄影师》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并进行阅读,在下节课上课时讲给其他同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尔基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体会人间疾苦。同时,也要注意跳出这篇课文,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一下摄影师这一职位,回家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或者大自然中拍摄下自己喜欢的景物。也可以拍摄自己的家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展示,选择出被更多同学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型的展览。这样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生动灵活并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几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篇9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2.1 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 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是听完他的朗读后我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真诚评价。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篇10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创新性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开头写的山区孩子上学条件艰苦时,有“跋涉、蜿蜒”两个词语非常重要,“跋涉”就是跋山涉水,“蜿蜒”的原意是蛇爬行的样子,在这里是弯弯曲曲,形象地突出了小女孩上学时的困难与艰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些词的意思。当我在讲到这段时,又播放了山区孩子上学的视频,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而如果单独理解,就体会不够深刻。通过语境,学生对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升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松鼠》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松鼠具有哪些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品读,并及时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班长的那种崇敬之情,这种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已比较久远,对于文章背景和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更加难以把握。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而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过草地的视频片段,通过再现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当老班长去世时小战士会如此的悲痛,并且至今那只生了锈的鱼钩还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如此这般,学生才能建立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有效阅读

1引言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让语文阅读教学精彩纷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活动中,通过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不仅强化了独立思考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现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谈谈如何提高文本阅读的效率。

2创建愉悦的教学氛围

2.1转变师生关系

在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在教学必须摈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导引者,而不仅仅是传授者。

2.2创新组织形式

同样一本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爱学学得好,而有的班级学生不肯学,学习效果差,我认为很大的因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愉悦地全身心地投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在这一形式中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天游的扫路人》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究竟累不累?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认为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累;反方认为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很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生在强烈的辩论中,唇枪舌剑,妙语连珠,闪现出当今儿童的思观念。

3情境写作,优化效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增加情境写作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实现以读导写,由写促读,读写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后,我们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扩、缩、续、改、仿等训练。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如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扣住结尾续写《如果渔夫的老婆不贪婪》,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才能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4激发阅读兴趣,乐意参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堆沙子前兴高采烈地玩一天?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在电脑前一连玩上好几个小时?就因为他们对沙子、网游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待所学的知识如对待沙子、网游那么着迷的话,还怕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吗?新课标教材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要善于抓住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如《哪吒闹海》《航天飞机》等等,文章本身的趣味性就强,教师只要稍稍激情,学生就会有急于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文了。明确阅读目标,有效参与阅读学生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自主性。明确自己的阅读与理解的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这个自主学习的目标,要让学生自己来确立,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教师走。对于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我们应该加以表扬;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应将合理之处吸收过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参与讨论;对于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排除思想障碍,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参与讨论,然后相机把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轨道上引导,让学生再次参与进来,去思考,去讨论,这样学生又有了一次自主阅读的机会。我们应该记住:课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独特体验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

5积极阅读评价,推动阅读发展

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以往我们的阅读评价中,常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探究性阅读的水平,总是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学生毫无激情的朗读,教者并没有给予评价及指导,如此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的评价,倡导教育评价应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我们的阅读评价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积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缩小差距,形成阅读教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协商,了解学生的处境与需要;应指导学生学会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参与阅读学习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成为一个自律学习者。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源于生活,每一道习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如果题目涉及到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经历到的实际情境,学生就会身临其境,与其说是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例如,学生们经常议论老师的汽车牌照谁的更好,我就向学生介绍车牌号码的相关知识,和学生一起编出相应的题目,然后再完成解答,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觉地完成应用能力的迁移。学生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应该构建灵活多样的阅读平台,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讲究点策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真正地、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G6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在改革中,得到不断提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与创新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效率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在被小学语文老师们积极认可和采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及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相比,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方面,都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提升与应用,更是在尊重传统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不良做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改变、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1.注重增强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提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比较强调智育,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与提高,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与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领悟到语文课文的知识点同时,享受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情怀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而言,可以避免生硬讲解语文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内心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提高学生感悟语文魅力的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语气的朗诵中,领悟文章思想主题,让学生做语文文章的主人,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对文章主题思想拥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体会到小学语文的学科魅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把文章进行分割,然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快最全掌握语文知识,但缺乏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讲解过于固定刻板,没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人文学科魅力,导致小学语文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专项课程,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1.提高教师素质,把握教学引导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不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学引导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提前预习课堂所讲内容,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敢于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避免由泛读语文课本产生的枯燥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多种理解,让学生努力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内涵,抓住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不同设立,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挖掘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和讨论中,得到有效激发,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措并举,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并不是要求学生单方面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构建新的文本意义,激发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系统的阅读引导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利用文本内容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认识水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思想灌输的不足之处,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字词知识的灌输,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忽视对语文学科魅力的探索,无法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意境之美,但过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会容易失去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身特色。这就需要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改变和调整其中不利之处,发挥好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中,提高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3.注重情感引导,增强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悟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实现语文教材的“情”、“形”、“文”的有效统一,准确把握语文课文的文章情感,领悟文章的形象意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下复习中,增强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通过领悟语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文字背后的语文之美、情感之深,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篇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策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最直接地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对学生现实情感的丰富、阅读技能的提升、良好语感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梗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指由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促进学生、教师与课本三者之间的自我体验和思考性对话,通过对话过程,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实践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阅读技能提升的语文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满足了教育体制改革中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总结和实际应用,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阅读教学理念滞后

现阶段,由于阅读课堂上学生人数众多、个体阅读能力差异大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师只重视阅读教学手段的表面化,虽然响应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手段进行了一定创新,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但是阅读教学的以人为本的交互性理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占有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许多问题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思考就在老师的显性化暗示中得以解决,在课文中心思想的归纳上,部分教师更是以主观想法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实际通过阅读、探索、发现和研究问题,无法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课堂实际就是对老师主观意愿的转述和重复,课堂阅读内容就变得死板、枯燥,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

首先,部分教师不重视阅读教学的投入。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多年的经验足以应付阅读课堂的所有问题,在对具体课本的研读上不够重视,对教材上的课文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没有深层次挖掘课文的情感,教学内容没有被内化吸收,教师难以精确把握教学目标,不能将有关阅读技能与课文完美结合。其次,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缺乏有效的引导。教师阅读教学时集中关注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过程,重视与优秀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教学课堂效果。同时,教师没有确定一个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思考后,不能及时地反馈肯定的信息和评价,积极评价的缺失会极大地影响接下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阅读教学被动性较强,学生缺乏个性化阅读

大部分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依旧过分强调课文生字、词语、优秀句子的认知,完全以学生的应试考试为阅读教学的中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局限于问答、讲授,阅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文本引导理解中度过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即使教师的课堂内容十分精彩,学生的自我代入感还是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预先设定好的问题结论和答案,不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真实情感和重点、难点,没有起到锻炼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总结课文思想的阅读能力的作用,阅读教学的人文熏陶作用大打折扣。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手段

(一)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提升学生的学生自觉性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老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增进师生间的共鸣,老师还应该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会极大地增进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提供宽松的质疑环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最后,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边读边记和善于使用工具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加强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能动性的自我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何教学手段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宽松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思考,切实将阅读技巧内化,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注重语文阅读教材的研读。教师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教学要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文秩序,注重课程的导入和拓展,选择性地处理精讲和略讲部分,抓阅读课文的关键词句,激发学生阅读情感,读悟结合,促进学生感悟人生,把语文阅读生活化,促进学生走近生活,总结阅读技巧和规律,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实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陶冶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思想的目的。

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改进对策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综合运用教育学、语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14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策略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指从书面的语言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学习形式。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是一个彼此无限循环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情况较不乐观,基本上表现在重视阅读,忽视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耗费时间和经历不少,但是效果却不明显等。下面本文阐述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针对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据着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参与极少,成为了教师的忠实听众,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阻碍。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实施,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时之间还难以转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时间的如此,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阅读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们不举手,而是异口同声的进行回答。这样的课堂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不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学生对此文的理解情况,学生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注定学生要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自主学习、探究的角色并没有有效落实。

(二)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这块没有浓厚兴趣,或者有的学生看也是走马观花的一扫而过,做摘录的更是少之又少。课上的阅读亦是如此,每每都有这样的情况,一遇到阅读题学生就放弃,或是乱答一通,真正耐心的去读、去领悟的更少。此外,从学生们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来看,他们在上课的时候阅读也是很少的,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

(三)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不够充分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到阅读这方面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的效果好,那这个班级的阅读情况就比较好,不论是在阅读数量、范围还是阅读习惯上都会高于其他的班级。教师平时注意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资料上引导,指导他们有选择的、有目的的去阅读,那么就会大大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师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这方面的引导,也就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由此可见,我国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状况实在不乐观,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者,要想办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改变教育的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更改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学由之前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定位,使阅读呈现出对话式、开放式的状态,打破原来的封闭式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动态、多元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突破空间的束缚,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格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质量就必须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动机的基本就是兴趣,当他们对这件事物产生了兴趣,自然的也就带动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让其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这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关于阅读的解答方法,让他们带着方法自己去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成就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三)根据学生的阶段不同确定不同的阅读模式

虽然小学语文阅读都是面向小学生的,但是由于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阅读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年段的确定阅读的主题。例如,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这是小学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大都刚刚接触阅读,不宜涉及过深的阅读知识,基本上以“快乐阅读”模式为主,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四年级到六年级,属于小学的高级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有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独立的解决问题,因此,此时期的阅读要以“广泛阅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广泛的从书籍中汲取知识,拓宽视野,逐渐的深化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为语文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根据调查发现,许多小学生并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缺少阅读所需要的条件,诸如阅读的时间、书籍和方法等等。因此,教师要安排好学生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购买相应阅读书籍,并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缺少时间、书籍和方法的阅读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对于阅读书籍的准备方面,学校可以购买一些,也可以让学生互换阅读书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五)定期组织开展语文阅读方面的竞赛

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的阅读竞赛等有关阅读方面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再者,班集体也可以适当的组织类似的活动,像是手抄报、组织学生讲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使枯燥的阅读课丰富起来,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三、结论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在基础方面的知识,还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魅力,实现与教学材料的交流。语文教师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工作,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