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9 09:49: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交通运行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人才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除了便捷的轨道交通外,公路网络化、公交智能化、城市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的迅速发展,未来社会急需面向城市道交通方向的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一线的高职技能人才。目前,该专业人才缺乏,社会需求缺口大,未来就业市场十分巨大。
二、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通信运营、通信设备施工与维护、通信设备制造、铁路局、城市轨道通信信号等就业单位,主要就业岗位有网络管理、无线通信核心网管、现场设备综合维护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围绕现代产业建设,高职毕业生要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本科教育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全面性,而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既不能脱离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操作经验的累积。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能够在轨道交通管理行业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适应社会所需,培养服务型人才
1.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同时应充分调研行业最新情况。考虑到行业水平和高职院校教师实际岗位技能有差距,学校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校内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设置。
例如在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笔者学院面向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设置了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数字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分析与维护、光传输网络组建与维护、数据通信网络运行维护、传感器及检测电路分析与测试、智慧交通系统管理等专业课程。
2.教学方法
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教学综合采用讲授、项目教学、互动教学、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讲授通信设备维护和通信信号检测时,可以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在讲授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通信系统运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专业教师多来自通信、计算机专业,对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不精通,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专业发展要注重教师培训和学习,可以派相关老师到该专业教学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学习和交流,也鼓励教师参加该行业的职业技能考试,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4.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和交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研讨,也可以定期邀请一线技术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笔者学院通信系统运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专业与京港地铁、北京地铁通号公司、华三通信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除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外,安排学生参加相关企业现场实习与实践,聘任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开发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作为学生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实习和校内学习实现双师制。
5.双证书毕业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三段式;行车组织;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29-02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成立之初,由于实训设备所限,多开设如管理技能实训、客运市场营销实训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实训课程。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的建成,实训课程应做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设备利用率,迎合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企业对接岗位需求,行车组织实训课程可充分利用的实训室有: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室、车站控制实训室、车辆段信号楼实训室、OCC实训室。
本文将在充分梳理各实训室设备组成及实现功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实训课程内涵,合理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训室功能、企业岗位技能与实训室功能,从而建立结构完整、内容合理、符合企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段式”行车组织实训课程体系。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据中国轨道交通网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底,国内共有39座城市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已有22座城市的104条线路开通运营,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其中上海和北京的运营线路里程都超过了500公里,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更有超过百条线路正在建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十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1]。因此,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解决操作难题、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在关键岗位发挥作用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所缺少且急需的。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三段式”实训体系构建
根据对接岗位、岗位技能、实训模块的划分,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行车组织“三段式”实训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行车对接岗位分析
1.对接岗位。根据企业需求和对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沈阳地铁岗位群为例,本专业行车相关(电客车司机除外)就业岗位主要包括车站的行车值班员、车辆段的信号楼值班员及车场调度员、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行车调度员[2]等岗位。根据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了岗位所需要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
2.岗位技能。(1)行车值班员。①主管车站行车组织工作;②负责监控和操作车站ATS工作站、LCP盘、IBP盘、计轴复位盘、BAS、FAS等设备,通过CCTV监视各区域情况;③负责车站应急信息处理及对乘客的应急广播。(2)信号楼值班员/车场调度员。①负责车场/车辆段内的行车组织和指挥工作;②对车辆段微机联锁等设备进行监控和操作,对列车和车辆的出入车场进路、调车进路进行排列;③负责车场/车辆段内突发事件的临时指挥。(3)行车调度员。①负责所辖线路运营的日常行车组织、调度指挥工作;②负责组织、处理在所辖线路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障、突发事件、事故,协助现场指挥做好应急处理工作;③负责监控所辖线路行车设备的运行,操作OCC的调度相关设备,并做好故障记录。
五、“三段式”行车组织实训课程体系分析
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动手能力,缩短其进入企业后上岗工作的培训时间,设计了以“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为主线的“三段式”行车组织实训课程体系。该实训设为集中实训,共5周,以每日8学时计算,一共200学时。
1.基础实训。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企业的行车相关各岗位职责及技能进行了详细解析,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培养目标,对学生培养的第一阶段设计了以运用运营综合仿真实训室为主体的基础实训模块。基础实训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2.专项实训。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性质和面向岗位的能力要求,力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训练场所,实现“实训基地”紧贴“现场实际”的目的,实训场室与工作真实场景一致,构建了由车站综合控制实训室、车辆段信号楼实训室、OCC实训室组成的行车组织实训模块。根据各实训室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岗位技能,分别设置了基于现场的专项实训,具体的实训内容、设备及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3.综合实训。在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各岗位能力需要和真实工作环境分析,在全仿真的实训室中,以案例讨论、分组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为基础,在不同的项目任务驱动下,除行车相关岗位外,再加入站务、票务、司机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一线岗位,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的所有实训设备全覆盖式实训环境,实现各岗位联控轮岗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3所示:
六、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实训课程内涵建设的研究,就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的基础上,通过“三段式”实训体系的开发,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的限制,在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实训平台上,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工作,有较强的处理工作任务和团队协作能力,能提前融入工作环境,缩短进入工作岗位时的适应时间,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厚积薄发,从而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谦.基于工作工程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项目课程开发[G].无锡职教教师论坛,2012:233-23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交通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够有效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为了更好的发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作用,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结合城市的部分规划,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的全面发展。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而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标准不太统一
我国的城市大小不一,经济能力和投资渠道的获得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对地铁以及轻轨系统建设时,其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线路的具体形态以及技术等都是存在差异的,这直接影响不同城市对于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管理标准。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管理标准的不统一性还体现在同一城市中不同交通轨道的线路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不利于城市轨道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虽然,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相关单位已经加强了对轨道交通运营的网络化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自成体系的现象,使得行业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不利于先进管理理念的树立与推广。
(二)管理模式不太完善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系统主要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是实现融资建设以及运营和物业开发统一的一种管理。同时,部分城市在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仍然采用分项管理及总管理等模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多种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监督管理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交通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制度不太全面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运营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往往有着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一旦矛盾凸显,才会对其补救措施进行探讨,这种管理制度往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极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四)安全评估不太到位
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就需要做好安全评估工作,这是存在于整个系统的全过程的。城市轨道投入运行前需要运营企业需要让安全监管以及消防部门对交通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好安全评估。在城市轨道交通正式运营之后,为了确保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其运营情况进行检查。然而,在城市轨道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却没有充分的对其交通轨道进行监督及管理,缺乏一定的安全评估体系,从而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评估效果。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竞争机制及统一规划管理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竞争机制及统一规划管理有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事业的良好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不统一的管理标准以及不全面的管理制度,为了做好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效果,相关管理单位就应该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并且对城市轨道的运营实现统一及规范性管理,从而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相对完善的市场经营机制。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经营者垄断的局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者的效率意识全面增强,对城市轨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从而提高城市轨道的盈利能力。
(二)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是确保城市轨道安全运营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提高对轨道的安全运营管理,才能够有效促使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车厢拥挤,行车间距大,并且客流量很大,一旦发生事故,在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目前,全国有很多城市开通地铁运营,使得很多特大城市的客流量激增,一些车站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所以,为了稳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长期发展,应该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监管意识的强化,提高轨道运营监管能力,从而确保城市轨道的安全运行。为了更好的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安全运营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及法律体系进行不断的健全及完善,对于新开通的线路,必须规范开通条件,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对于已经运行的线路,应提高运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突发事故处置、设备运行和管理办法,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同时,为了加强对城市轨道的管理效果,相关单位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安全评估体系,并且将其积极落实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三、结语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对策的研究分析,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城市交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轨道运营管理效果,相关单位应该从强化竞争机制及统一规划管理、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客运;运输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交通规划衔接方面
一是城市客运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衔接不畅。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规模也随之变大,带来的就是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城市发展,从而使得交通部门不断优化道路结构,合理规划道路网,采用多种形式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但是现在来讲,大多数职能部门都是分开工作,跟交通设计相关的总设计、规划、管理等都不在同一单位,其分别在交通部门、运管部门、公安部门等;另外一个就是城市客运设施管理还不规范,客运设施的执行力较小,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从而使得一些客运设施的用地被荒废或他人占有,对一些线路设计不到位,调整不及时,造成客运资源极大的浪费。
二是城市客运交通规划与大交通规划衔接不畅。由于之前的体制问题,城市交通都是单独的,一直以来都没有对交通管理和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在体制改革前,城市交通的主管部门为建设部和所在城市的城建部门,有专门独立的发展规划、融资渠道及运营管理方式,虽然也参与大交通发展规划的讨论,但其意见常被有意或无意忽略;大交通由铁路部、交通运输部和所在省市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发展规划和管理范围是除城市交通以外的城间和城乡所有的交通运输。
三是城市内部交通规划的不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已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一城一交”的综合交通管理模式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惯性,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交通管理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地面公交规划的衔接不畅、城乡结合部场站与城市公交线网的不配合、城市公交线路、站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不衔接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客运体系的效率。
2.客运枢纽管理问题突出
城市客运枢纽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是大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实现综合运输“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的纽带,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挥总体效益的关键。但由于各交通方式管理主体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不同,各种交通枢纽都是按照各自的运输生产要求独自规划、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在规划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其他方式的需求,造成枢纽中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运能等相互匹配程度较差,导致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法组织高效率、高质量的“零距离换乘”,影响了枢纽及城市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
3.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基本上处于各方式自我发展状态。虽然在发展中伴随着其自身的不断改革,如航空机场、公路客运站、港口码头等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城市交通与民航、公路、水运等方式之间的衔接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的铁路发展改革明显滞后于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和结构优化。
经过大部制的改革,我国公路、水路、民航、城市客运在国家层面上已经进行了统一管理;但铁路(国铁)仍是“独此一家”的全国性垄断经营,分布于城市中的铁路客运场站属于各铁路局。在一定程度上,铁路局只是铁道部的一个生产车间,并不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不能独立地在生产活动中自主决策、独立经营;铁路场站的规划布局、运输组织的完成等基本由铁道部统一管理,故而很难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衔接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就造成铁路场站的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矛盾,进而影响到与城市客运体系的配合。随着城市的发展,现行铁路体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城市客运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城市客运管理的建议
1.加强多交通方式集中统一管理
现有的客运行业管理体制,各个相关管理部门都管理城市交通的某个方面,缺少统一、权威的机构对城市客运进行管理协调。在现行分部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都在自己的管理权限内将其“应尽”职责单方向发挥到极致,而缺少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使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难以作出灵敏反应,无法采取协调一致的革新措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要求城市客运行业管理实现逻辑上的紧密连接和一体性,注重多方式管理的协调和集中统一。这要求以规范政府职能为出发点,在国家层面,真正确立交通运输部客运行业管理的行业主管职能和地位,并明确组织构架和政府职能,严格区分客运行业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归属;在城市层面,要构建或整合城市客运行业管理部门,实现多头分散管理向统一集中管理的转变。
2.积极推进并落实城市客运公交优先
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要更多地体现人性化的思想,无论是铁路、公路、民航还是城市客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对城市客运交通而言,从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开始就应该把人对各种交通运输服务的需要、安全、便捷、舒适等加以全面考虑。未来的城市客运系统,应该是一个高度自动化、高度复杂化和人性化的客运服务系统:一方面,在按照机动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适时采用高标准、大运力的.BRT.模式,并与轨道交通建设有机衔接,有效疏解由于需求快速增长引发的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同时,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并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在大城市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提升城市客运结构层次和居民出行效率。
3.适时实行需求管理
通过需求管理,引导人们调整消费观念和出行方式,减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是综合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有限资源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满足客运需求,必须以交通需求管理的思想为依据,不断推动城市客运行业的发展。交通需求管理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措施,应该以城市客运各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未来的运输需求为依据,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自觉地调整消费观念和交通行为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通过一些手段适时引导:一是建立与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城市客运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发展相结合,通过政策手段确立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发展公共交通,在结构上实现交通模式的优化;二是通过有关鼓励政策和社会成本分担等手段,调节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鼓励人们采用低能耗的交通方式或调整出行模式;三是促进行业的技术更新,优先推广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先进技术,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技术等。
[关键词]城市交通;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在城市交通上实现了铁路、航空和公路的全面发展,但由于现代城市生活发展,随之带来了城市拥堵现象也逐渐显现,并愈演愈烈。人类开始思考和探索一种科学的城市建设方案,当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为城市交通设计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成果,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南和行动航标。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主要公共设施,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当前,基于可持续发展性来审视和规划现代城市交通设计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当前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城市大部分都属于用地高度集中的单中心城市,人口、城市功能高度集中,
城市交通发展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交通资源缺乏整合,交通规划设计不尽合理,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路面够宽了,但交通设施不全,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低,而且小路不配套,把交通流量都集中到主干道上,堵车相对严重。
2、小汽车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道路资源严重不足,城市形态不断变化,城市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3、由于交通出行的不便,城市中心区越来越不适合人居住,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交通规划设计中缺乏落到实际空间设计中,未充分体现公共利益。
(二)产生城市交通设计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交通正面临着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双重制约,对交通规划师和城市政府而言,任何正确或错误的规划和决策都将对未来产生长远而重大的影响。
1、人、路与车
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车本位”的思想也一直占了上风,而“人本位”的思想则很难体现。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货物的空间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评价一个交通体系的优劣,主要看公众的交通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2、供给和需求
很多城市交通问题得产生都是由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和土地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需求源自土地使用,供给出自交通需求,交通供应是载流的“河道”。交通供应可视作土地使用与交通需求共享的“呼吸系统”;交通供应还可视作土地使用的“源”,土地使用则是交通供应的“流”。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格政策不合理;对部分需求的忽视;供给方向上的偏差;过分强调供应不足等等。
3、畅通和易达
畅通和易达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要缓解交通拥挤,减少出行的时耗,又要确保人和货物能够方便地到达目的地。通过建设高等级的道路和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实现“畅通”;通过加强支路建设,发展覆盖整个城区的地面公交网络和规划合理的停车设施,实现城市交通的“易达”。在对可达性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通”就是“达”,只要城市道路能够服务到的地方,就认为满足可达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可达性理解为机动车能否达到的层次上;二是公共交通能覆盖到的地方可达性当然就高,但被忽略的仍然是居民公交出行的方便程度。
规划认识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除了以上以外,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问题上,认为交通信号控制是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就现象来说,的确拥挤的地方大都是发生在有信号灯的交叉口,但是我们要究其本质,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在交叉口发生拥挤的原因是车辆聚集的速度大于在交叉口出口的消散速度,我们要处理好路段、车速、交叉口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二、解决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对策
(一)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环境承载力为原则进行设计:最小环境影响标准,即城市交通对人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的影响、干扰较小。
2、坚持低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进行设计:最小资源占用标准,即城市单位产值的交通能耗较低,城市交通系统的建立、维护、使用和管理对土地及人力资源等占用较低。
3、坚持道路规划的协调性原则进行设计:最小交通需求标准和最佳服务水平标准。最小交通需求标准,即通过科学的城市布局和规划,使维持城市与社会运作和发展所需的交通需求较小。城市交通系统和管理制度能使各种交通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规划可以分为城市交通建设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实现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交通的建设规划和管理规划两个方面做起:
1、交通建设规划思想观念更新
(1)“人本位”的思想观念,就是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交通运行效率、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加强对居民出行需求选择的研究,根据居民出行意愿和意愿的满足情况,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选择;城市交通规划要注重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规划和步行系统的规划,并将这些内容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增加支路网规划的内容,提出对支路网建设的要求;城市道路的线型和断面以及交叉口的设计也要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要求;在设施建设中要合理分配资金流向,加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设施的资金投入;在运行管理中要重视维护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交通方式的“路权”,保障行人安全等。
(2)供给与需求。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综合而均衡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和效用评价的基础上。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交通运输总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把握正确的供求关系尤为重要。正确的供求关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②保持供给方向的平衡。③交通需求管理应当体现社会公平。④正确应用价格机制,实现交通资源的有偿使用与合理分配。
(3)畅通和易达。畅通和易达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要缓解交通拥挤,减少出行时耗,又要确保人和货物能够方便地到达目的地。通过建设高等级的道路和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实现畅通;通过加强支路建设,发展覆盖整个城区的地面公交网络和规划合理的停车设施,实现城市交通的“易达”。
2、交通管理规划效率提高
随着实践工作的发展,有必要对城市交通规划的编制体系法定化,对具体工作内容、流程和工作方法规范化,推动交通规划科学发展。重视对城市交通规划实施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城市在交通规划引导控制下的有序发展。在交通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下,重视对实时交通运行状况的研究和评价,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并反馈至交通规划、修编和管理环节。大城市应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行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