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09:49: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篇1

【关键词】咨询师权力误区职业枯竭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87-02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即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它是一门使人愉快和成长的科学,需要心理咨询师付出大量的情感与精力。如果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耗费过度,则会导致自身资源的贫乏,从而出现职业枯竭,对自己和来访者产生不利的影响。近20年来,职业枯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发生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咨询师这一群体的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持续而系统的研究。引起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很多,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咨询师对自身在咨询过程中的权力把握不当是引起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咨询师的权力误区

心理咨询的工作就是倾听、理解和帮助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最有效的资源是咨询师的个人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卡切夫认为:“任何有效的辅导过程的起点,都是辅导员自己。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何都充分反映在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上。同样的,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也反映在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咨询师的理论和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他的全部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经验、他的价值观,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他对生命的态度等等。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心理咨询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目的是让来访者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达到自我完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经常产生两种权力误区:一是无所不能。咨询师认为自己应该无所不能,拥有超人一等的理解能力和救助能力,希望自己能让所有的人满意,过多地沉浸在帮助人的权力之中。另一种权力误区是无所能。表现为缺少职业自信,害怕咨询师应有的权力和控制,逃避参与责任。咨询师的这两种权力误区极易导致职业枯竭的产生。

二 咨询师的权力误区对职业枯竭的影响

咨询师的职业枯竭是指心理咨询师由于工作中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由于在与来访者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挫折感的加剧,最终导致在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等精神高度疲劳的状态。一般来说,那些工作态度过度饱满或者缺少最基本的职业自信的人,是出现“枯竭”的高发个体。为什么咨询师的权力误区易导致职业枯竭呢?这主要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及咨询师个人有关。

1.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

首先,从心理咨询的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发展性咨询还是治疗性咨询,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来访者活生生的、形形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活动。所以,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同时,咨询关系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咨询时所做的大多是给予,而来访者所做的大多是索取。如果咨询师过度地夸大自己的责任或者害怕参与责任,即已出现情感耗竭。

其次,从心理咨询的过程来看,咨询师往往长期暴露在他人的消极、痛苦等负面情绪之中,并且承担支持者的角色,容易出现枯竭现象。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会体验到多种情感反应,要面对来访者的防御、敌视、对抗甚至冲突等阻抗,不良情绪体验就会应运而生。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缓解和释放,也易导致枯竭症状的产生。

再者,从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心理咨询师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些棘手的心理问题常常会让咨询师体验到挫折和失败,动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咨询师内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就会苛刻地要求治疗的能力,以体现其价值和得到肯定,咨询师对自己无能感的恐惧则会导致过分的责任感和认同来访者的需要,从而使咨询关系变质,来访者和咨询师都会受损。

2.咨询师个人方面

心理咨询师和每个普通人一样,也是平平常常的个体,存在各种情绪、情感体验。他们日常生活中同样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特别是在咨询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访者负面情绪和负性事件的影响。由于心理咨询工作有尊重来访者隐私的工作要求,对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予以保密等职业要求,使得咨询师的工作大都“藏匿于神秘环境之中”,而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另外,有关枯竭的研究表明,某些人格和态度可能增加出现枯竭的危险性。高危人群通常具有积极、能干等人格特征,他们往往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的过分投入,除了可能将个人的认识和体验感染来访者之外,自身也易于出现枯竭状态。

三 咨询师因权力误区而产生职业枯竭的应对措施

1.确立现实可行的目标

咨询师是一个普通的个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接受知识等方面的不同,各自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咨询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忽视自己的需要和局限性,则会导致在咨询过程中过度付出,承担过多的责任,对自己和来访者都会造成伤害。因此,咨询师必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己的责任是有限的,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却不是完美,咨询师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咨询师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己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及外部环境条件,建立切实可行的理想与目标,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在咨询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关注来访者的优势、能力和潜力,赋予来访者自我成长的责任,这样也有助于减轻咨询师的压力,减少职业枯竭的可能性。此外,当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与资源对来访者不合适时,应考虑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2.自我情绪调控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消极行为往往会给咨询师带来不少压力,通过研究这一因素也被证实会直接增加咨询师的情感衰竭,因此,如果能够避免持续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对咨询师的情感耗竭产生有效的预防。放松和休闲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远离消极情绪,可以防止咨询师长时间处于高度的应激过程中,使其身心恢复到正常水平。

咨询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这些角色活动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活内容,使他赖以生存和发展,并维持最基本的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咨询师应注意不要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当咨询师遇到情绪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

3.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对咨询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个体,需要咨询师投入持续而巨大的心理资源。要想缓解和预防职业枯竭,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

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两大块。心理咨询师具备的专业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娴熟,其咨询的效果就越好,发生职业枯竭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咨询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咨询技能,在咨询工作中不断发现和反省自己有待成长的地方,丰富自己,为自己储备更多的资源,减少职业枯竭的产生。同时,咨询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57~60

[2]黄锦玲.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成因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4):113~116

[3]安芹、贾晓明、李波.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枯竭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334~337

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28

网络心理咨询(online counseling),是求助者与咨询师通过互联网试验延时或即时沟通,进行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信息互动过程。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便捷性、隐匿性、保护性等优势。越来越多高校开通了网络心理咨询功能。但网络心理咨询在各高校的使用率不高,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笔者认为,为了促进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推广,必要了解心理咨询的主体-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和想法。笔者在广州某高校展开了调查。

1 调查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在校生80人做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编制《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看法调查问卷》。在广州某高校随机抽取大学生400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抽查结果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保证调查对象的广泛性,笔者抽取了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计算机系、电子系、物流系、音乐系、美术系共7个系部的学生,男女比例接近1∶1。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75份。

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共有4个方面:(1)外部求助对象;(2)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3)影响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的因素;(4)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议。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外部求助对象倾向性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您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时,您首选的求助对象是?”答案有:亲人、朋友、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健康网站、精神科医生、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朋友”者最多,占40.5%。其次是“心理健康网站”,占23.5%。选择“亲人”为求助对象的占5%;选择“老师”为求助对象的占7%;选择“心理咨询老师”为求助对象的占20.7%;选择“精神科医生”的占2.2%,选择“其他”的占1.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向外部求助时更倾向非传统的网络咨询。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存有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变态的错误思想,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网络具有的隐匿性,排除了学生的顾虑,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3.2 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调查结果

问卷的第二个问题是:“您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效吗?”选项有:十分有效、有效、无效。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十分有效”者占7%;选择“有效”者占40%;选择“无效”者占53%。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同感较低。

3.3 网络心理咨询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问卷第三个问题是:“您在选择网络心理咨询时,最大的顾虑是什么?”答案有:个人信息安全、实效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与专业能力、非面对面表达的局限、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个人信息安全”者占456%;其次是“心理咨询师资质与专业能力”,占30%;选择“实效性”者占13.7%;选择“非面对面表达的局限”者占8%;选择“其他”者2.7%占。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选择网络心理咨询时,最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其次是担心咨询师的资质和专业水平。对在网络上语言表达的局限不是很在意,这可能跟大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有关。

3.4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议

问卷最后一个问题设为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看法和要求。

由图1可见,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最为重视,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其次,对咨询师的工作能力要求高,希望学校能与社会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合作机制。

4 讨论

4.1 网络心理咨询受大学生欢迎,但实效性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结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寻求网络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有23.5%的学生首选是网络心理咨询,但现实体验感低,未取得良好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无效,只有7%受访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十分有效。受访者怀疑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实际工作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的推广中并不理想。部分高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功能和作用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可有可无,不愿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其二,部分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网站多只是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较少。其三,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服务方式是文本和留言本、方式较为单一。其四,网络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反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数量与在校大学生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能分配到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力量就更少。往往是心理协会的学生在心理网站上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2 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顾虑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咨询方式,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个人信息安全顾虑较大。

网络通信和资料的保密与安全是网络心理咨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入侵等造成材料丢失、信息泄露、也包括网络心理咨询提供者因操作不当或伦理道德问题对咨询者信息的泄露。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个人的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应采取严格的保密安全措施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例如,建立严格的验证制度,对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有资格的咨询师和有资格的来访者(即本校大学生)使用咨询服务。同时,应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帮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技术体系,如防火墙的使用、资讯信息和文件传输中的加密、解密、咨询信息的存储和备份等。

4.3 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得到更高专业的帮助

本次问卷调查中,2.2%的受访者会把看心理科医生作为求助的首选。但在访谈中,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得到心理科医生的专业帮助。原因在于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极少主动去医院寻求心理科生的帮助。当心理科医生加入网络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可以抛开顾忌主动选择心理科医生的专业帮助。心理科医生的加入,不仅充实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力量,还促进了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与医院心理科医生的良性互动和业务交流。

篇3

[关键词]民营心理咨询;现状;民众;对策

[作者简介]曾院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20-03

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更是极为关注。本文针对南宁市民营心理咨询机构等进行调研,重在了解其经营状况及咨询师们对该市场的一些看法,搜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南宁市民众进行调查以获取南宁市心理咨询的存在市场,为南宁市心理咨询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一、研究方法

1 对象。2009年1~3月,笔者走访了南宁市7家心理咨询机构,同时调查了南宁市部分民众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本研究接受调查的咨询机构均为私营公司、个人等独立注册的机构;另随机选取了南宁市400名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1%为女性,年龄分布为:10~17岁32%,18~40岁51%,41~65岁12%,65岁以上5%;接受调查的民众中,80%为城市居民;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为:22%为初中学历,24%为高中学历,13%为专科,34%为本科,剩下的6%为硕士。

2 方法。采用自编《民营心理咨询机构现状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面对面访谈(5家)和网络、电话访谈(2家)相结合,对咨询机构的客观情况作基本了解,另外还征询了受访者对心理咨询的主观意见和建议。对民众采用自编《南宁市民众对心理咨询态度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查。

3 数据处理。对机构笔录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整理,采用频数统计、类属分析的方法分析资料;民众问卷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二、民营心理咨询机构的现状分析

1 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年限较短,各方面配置欠完善。从所注册机构的属性看,7家咨询机构均注册于工商局。咨询机构成立时间最短的2年,最长的有10年,平均成立时间为5.29年;在人员配置方面,咨询机构的管理人员为2人或2人以上的机构占85.7%,咨询师专职与兼职的比例为16:65,专职人员仅占19.8%;每个咨询机构拥有单独的咨询室1间,功能区总使用面积最小的为40m3,最大的为603,平均使用面积为43证;每个咨询机构有电脑1台,拥有的心理咨询辅助设备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软件、服务器和放松椅,而其他设备如生物反馈仪、沙盘等几乎没有,甚至有的咨询机构没有任何辅助设备。

2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在本研究中,接受调查的均为机构中的管理者,也是专职心理咨询师。7位咨询师的年纪在30~45岁之间,教育水平均为大学本科,最后学历的专业中,1人是心理学(14.29%),2人是医学(28.57%),其他4人为其他专业(57.14%)。这些咨询师大多数都是只经过国内专业机构的理论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对此,一位咨询师表示,学历和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当然高学历及心理学科班出身会给咨询师增加不少筹码。7位咨询师只有1位(14.29%)参加个人督导,时间为每月一次,每次2小时。在调查中,了解到各机构对专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或每年参加学习班的具体要求中,只有l家要求每月平均15小时,占14.29%,其余6家均无特殊规定;各机构对咨询师专业工作的评估检查则是通过来访者家属反馈、对来访者进行随访追踪或案例考察等来实现,但都没有量化的标准。可见,目前心理咨询市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督导制度、监督机制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

3 咨询途径繁多,但仍以门诊咨询为主。咨询方式可按咨询途径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讲座培训等。调查发现,7家咨询机构中有6家都将门诊咨询作为主要的咨询形式,占85.7%,有4家认为门诊咨询效果显著,占66.67%,可见门诊咨询仍然是主流,且收费均高于电话和网络咨询。各咨询机构与来访者面谈的地点基本都在咨询室,但也有2家机构表明,如有特殊情况,也会提供“上门咨询”服务。其中一家有一次“上门咨询”经历,这位咨询师认为,“上门咨询”因为不是来访者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治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收取双倍的价格。

4 咨询技术多采用兼容取向,但缺乏本土特色。调查发现,6家以个案咨询为主的咨询机构中,仅1家咨询机构采用固定的咨询技术(NLP),占14.3%。其他5家均采用兼容取向的咨询技术,即不倾向于某一流派。其中一名咨询师认为心理学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做学问的,评价心理咨询技术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效果,不管采用哪种理论,只要能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就是好的。可见,目前使用的很多理论都是西方的文化背景的产物,东、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距,现在迫切需要对当代中国人心理进行研究,据此产生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疗法。

5 宣传方式多以网络宣传为主,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口碑。分析咨询机构采用的宣传方式发现,7家咨询机构都将网络作为主要的宣传工具,然而对人们选择咨询机构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口碑的传颂,即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好的服务质量。一位咨询师表示,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是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能力,无论如何加大宣传也是徒然。在本次调查中同行转介的情况较少发生,仅有l家咨询机构的客源中有被同行转介者。

6 收费标准不一,咨询量不足,多数机构处于非盈利状态。调查发现,机构内统一收费的有2家,其他的则按不同的咨询师来收费,最低收费为100元/小时。收费在100~300元/小时的咨询机构有6家,占85.7%;高于300元/小时的是1家咨询机构的部分咨询师,占14.3%。可见,目前南宁市的咨询机构收费多集中在100~300元/小时这个区间。在对民众的调查中,发现民众能接受的收费在100元以下,这与民营机构中现行的收费相差甚远,这也可能是其“非盈利”的一个原因。对于收费标准的制定,大多依据咨询师的技术水平、治疗效果为参照,整个咨询市场并没有较为统一的依据。

咨询机构月咨询量,7家咨询机构中只有l家回答较为明确,其咨询量约为30人次/月,其余的机构对该问题回答模糊或避而不答。咨询师对咨

询机构目前经营状况的评价,7家的评价描述依次为“有赢利”占28.57%(其中1家以培训为主),“一般”占42.86%,“亏损”占28.57%。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咨询机构除个案咨询外,还开展讲座、咨询师培训等业务,其中1家还以此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可见,目前南宁市民营心理咨询机构的经营状况并不太理想。

7 来访者以女性居多,机构提供的服务多为心理问题的解决,发展性的服务较少。综合7家咨询机构对来访者情况的描述,发现来访者以12岁以上的学生群体和30~45岁的成年人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来访者占60%~80%,在调查中咨询师们对这种现象作了一些解释:“这不能说是男女性格的差别,只是说男女性别的社会的角色期待不同,影响他们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和求助的态度。~女性更倾向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能把问题说出来,更显示出一种人格的韧性。男性应更开放的认识到这点。”各咨询机构都反映来访者属于一些压力较大、经济和文化水平都较高、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又比较到位的人;来访者咨询项目中婚姻情感咨询排行第一,其次是学生问题咨询、亲子关系和子女教育及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的问题和性格完善则较少,甚至没有。由此可见,多数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都限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或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发展性的心理咨询服务不普及,咨询服务模式简单。

三、民众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分析

在对民营咨询机构的访谈中,咨询师对心理咨询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但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如行业的规范、咨询师的质量等。另外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较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探究制约心理咨询发展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民众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笔者对400名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调查发现,民众了解心理咨询的途径主要有书籍(48%)、报纸(27%)、电影电视(32%),但对心理咨询比较了解的仅占18%。在本次调查中,只有9%的人有过心理咨询的经历,其中22,2%的来访者曾经去过医院求询,22.2%曾经去过民营心理咨询机构求询,而有66.7%的人是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求询。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上,有2%的人认为去咨询的人都是精神不正常的人,2%的人认为心理咨询纯粹是聊天唬弄病人,30%的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工作,这反映公众对于心理咨询的看法仍存在许多误区,对于有心理问题寻求咨询这点仍然不能坦然接受。

2 民众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程度不高。在对咨询师的信任上,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民众抱着怀疑的态度,如认为有心理问题却不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中,有18%的人认为此领域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值得信任;在来访者中,有55.6%的人对咨询师说的话有所保留,其不讲真话的原因有44.4%的人认为咨询师不值得信任;对咨询师的指导,有66.7%的人会打折扣执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令人满意,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及其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民众对心理咨询从了解到接受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调查结果看,民众在遇到不开心或痛苦的事情时,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向亲密的朋友倾诉或独自承受,而选择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仅有8%。探究原因,72%的民众认为目前人们还没有接受心理服务的习惯。有过心理咨询经历的民众中,44.4%的人认为心理咨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44.4%的人来询时并没有告诉别人,可见,尽管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了解与自己去接受心理咨询毕竟是两回事。

四、对策与建议

1 政府的参与和支持。美国及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将对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产生极大推动力。在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政府的参与较少,故政府应加大支持和监管,以保证心理咨询市场的有效运转。(1)明确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加强学科建设,扩大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招生比例,培养更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才;(2)制定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证、从业、管理、考核等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督导制度,实现咨询人员的专业成长与可持续的心理健康;(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

2 咨询师自身建设。咨询师水平是核心竞争力。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咨询机构能否生存,关键在于“效果”,而这一条是以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为保障的。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笔者根据实证调查及相关文献,提出以下建议:(1)心理咨询师应努力创设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自身“助人自助”的专业水平;(2)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心理咨询模式和体系;(3)心理咨询师间应加强交流,适当自我调节,避免心理疲惫和职业倦怠,接受个人督导,从各方面提高个人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届时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将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由此咨询师的学习和培训应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3 民众的消费意识。经对潜在消费者研究表明,潜在消费者转化为有效消费需要两个关键因素:意识到自己已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和功能。可见民众的心理健康和有关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是产生有效消费的关键。(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对“亚健康”危害性的重视,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真正的健康;(2)建立求助意识。在发现心理失调时,突破中国传统观念,积极向他人求助,了解向他人倾吐或进行心理咨询可增强心理健康;(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进行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咨询。

篇4

我在红枫心理咨询中心开始了心理咨询实习。我的实习目标是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咨询技能和水平。

在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回复咨询邮件,网络QQ咨询;每个星期二,实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共情训练。

这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实习,我有不少的收获:

一、通过网络咨询实践,学习进行摄入性谈话,搜集咨询者的基本资料,对咨询者的问题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梳理问题脉络;咨询中最关键的是对咨询者的共情,这是建立有效、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将对咨询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咨询者,以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二、通过案例讨论,大家表达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咨询员对咨询者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咨询者问题的关键点;我从中发现自己看法的偏狭,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咨询知识水平:咨询的焦点要转入咨询者身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咨询员要有精神分析的眼光,人文主义的心态,认知行为的方式,家庭治疗的形式;

三、通过角色扮演,我以咨询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情感之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纷纷问题;一方面,通过“空椅”对话,我宣泄了积压在心中许久的负性情感;另一方面,督导与咨询成员们给予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令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思维、行为模式,探寻自己身上的长处,挖掘自身潜能。

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们对咨询员的坐姿,表情,询问的语气,共情的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实际训练。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短暂,我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在网络咨询中,与咨询者的共情不足,过早的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没有以一个中立态度对待咨询的问题;自信心不足,角色扮演中不敢担当咨询员的角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在共情训练中,自己表露的是焦虑,担忧的情感,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习期间,由于自己还忙于其它事务,无法静下来认真于心理咨询,没有自己的个案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红枫的实习,可以说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总的来说,收获是较多的。

此次实习中,有幸得到刘凤琴老师的督导,每当在咨询中遇到困惑时,刘老师总能耐心地指导我们,给予我们启发;刘老师有多年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对心理咨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心理咨询方法,直观明白,不是僵化的理论,更令人易于理解和消化。刘老师开朗、乐观个性,亲热、包容的态度,敢于挑战困难的作风,令人留下深化印象。

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问题;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14-03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逐渐发展,21世纪开始在全国各地受到重视,2010年后逐步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中小学心理咨询在促进学生的发展、预防意外发生以及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也由于时间短、经验少存在诸多的问题,2013年10月到11月,笔者对福建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以厦门市心理教师为主)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6份。

一、本调查中心理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女性达到87%,占绝对比例;本科学历84%, 硕士学历14%,学历层次比较高;参加调查的小学和中学教师各占一半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属于教龄在5年以内新教师,75%的教师是心理学专业毕业,13%为教育学专业,12%为其他专业毕业;职称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二、心理咨询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校硬件建设投入比较到位,软性支持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专职心理教师所在的学校普遍重视硬件建设,96%专职心理教师所在的学校配备了专用的心理咨询室,面积30~100平方米的占24%,大于100平方米的占19%。 一半以上的学校配有沙盘游戏室,37%的学校配有专用咨询电话,34%的学校配有测评系统,29%的学校配有宣泄室。与重视硬件建设不同的是,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性环境建设上并不同步且相对滞后。调查显示,有76%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4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持冷淡态度,“随便你做,偶尔关心但不到位”;11%的学校只把心理咨询当摆设而已;7%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什么疑难问题都往咨询室塞;只有24%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咨询认识到位,也比较重视。软性环境是起最主要作用的,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性环境的建设,心理咨询充其量就是面子工程而已。 在“你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问题上,40%的心理教师认为自己缺少时间做咨询;而在开放式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中,不少教师写到:请学校不要给心理教师安排那么多与心理咨询无关的工作,要让心理教师有时间做业务,请把咨询纳入工作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不少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性建设,把心理教师随意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上,心理教师待遇随意化且待遇偏低的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

(二)咨询内容以发展性咨询为主

在“学生咨询得较多的问题是什么”中,同伴关系占首位,达到73%;其次是青春期情感问题,占42%;情绪问题、学习压力太大、学习障碍、厌学各占41%、39%、32%、30%。学校的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在咨询的次数上也显示出学生咨询的特点,咨询次数为1~2次的占79%,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占21%,可能是因为学生咨询的问题比较简单,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所以每个案例咨询的次数比较少。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学生或心理教师缺少咨询时间或者咨询效果不尽人意而影响了个案咨询的次数,纵观中小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同伴关系占到首位,所以属于后者的可能性不大。

(三)咨询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

在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的问题上,开放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48%,2~5小时的占29%,0~2小时的占23%,一半以上的咨询室开放时间在5小时以下,咨询室开放时间略嫌不足。

题目 答案 人数

(共116) 占百

分比

每周开放时间? 0~2小时 27 23%

2~5小时 34 29%

5小时以上 55 48%

每学期做的咨询案例大概有几个? 0~10个 56 49%

10~30个 41 35%

30个以上 19 16%

咨询效果如何? 很好 25 22%

一般 68 59%

不怎么样 12 10%

无法得到反馈 11 9%

对于非自愿来访者,您是怎么处理的? 谈话,说明保密与自愿原则 60 52%

让他自愿选择是否留下或离开 17 15%

从玩游戏开始 36 31%

您对非自愿来访者的处理有多大效果? 效果不佳 50 43%

有50%效果 62 53%

很有效果 4 4%

与此相应的是,每学期的咨询案例数量不多,49%的心理教师每个学期咨询案例在10个以下,35%的教师每学期咨询案例为 10~30个,30个案例以上的占16%。咨询效果上,认为自己咨询效果一般的占59%,咨询效果不怎么样的占10%,认为咨询效果很好的只有22%,9%的心理教师认为咨询效果无法反馈。在对非自愿来访者的处理上,43%认为咨询效果不佳,认为很有效果的只占4%,咨询有一半效果的占53%。总体来说,中小学心理咨询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咨询的效果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心理教师面临的专业挑战大

在心理咨询的挑战问题上,没有督导摆在首位,占58%;其次是专业能力不足,占51%;角色冲突和缺少时间做咨询也占了40%左右,说明这些问题是当前影响中小学心理咨询开展的主要因素。另外,60%的心理教师在遇到自己专业能力以外的问题,需要将学生转介时,不知道要往哪里转介,反映了当前校外转介资源的匮乏以及心理咨询支持系统明显不足。

题目 答案 人数

(共116) 占百

分比

你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多选题) 专业能力问题 59 51%

没有或很少学生来咨询 31 27%

保密困难 10 9%

角色冲突 48 41%

非自愿来访者的阻抗 26 22%

没有督导 67 58%

自己没时间做咨询 46 40%

其他 4 3%

当学生需要转介时,您一般怎么处理? 不知道往哪里转介 69 60%

经常转介的部门:医院、大学相应单位、儿童保健中心、精神病院、咨询中心、上级单位 47 40%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宣传,如通过网络、讲座、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心理咨询,消除师生误解,营造有利于咨询的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善咨询室的工作条件,硬件上最少要有一间专门的咨询室;要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为心理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保证心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心理咨询;要拨出专款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三)要突出发展性咨询

学校的心理咨询要突出发展性咨询特点。首先,要突出发展性目标。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是他们当中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疾病;即使有短暂的不适应,也可以通过重新学习获得改变,所以针对学生的咨询要突出发展性和教育性。其次,辅导教师可以主动介入。中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缺乏社会经验或对事件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不会主动求助,所以辅导教师应主动介入和引导,“价值中立”“价值不干涉”的态度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需求。此外,心理咨询形式、方法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咨询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通过玩“布袋游戏”“木偶游戏”等将其内心的担忧恐惧投射出来,并在活动中与儿童沟通。对于中学生宜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与之交谈,特别要注意建立友善关系,消除其疑虑。

(四)注重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合作

首先,经常向班主任及家长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让大家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参与到对学生的辅导中来,除非学生的问题与学校没有关系或不宜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知道。心理咨询要取得效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配合很重要,特别是当学生的问题与班级或科任教师相关时,更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支持。这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最为了解,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是学生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条件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再次,将学生咨询与家庭咨询、家长咨询结合起来。很多时候,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来自家庭。如果对家长进行咨询,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由父母影响孩子,其效果往往更好、更持久,且事半功倍。越是低龄的学生,对其父母的咨询越是重要。当然,与家长沟通合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心理教师的沟通技巧。

(五)做好非自愿来访者的工作

严格地说,非自愿来访者并非咨询对象,但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主动求助意识差,学校心理教师经常会接到班主任或德育处甚至家长“押送”甚至“骗来”的各种非自愿来访者,其中不乏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这类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充满怀疑,抗拒性和防御性都比较强,通常一到咨询室就沉默不语,不理不睬,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愤怒表情,有的否认问题的存在,直接为自己辩白;有的故意滔滔不绝,转移话题而拒绝谈论或回避自己的问题,他们常常会随时中断辅导。对待这类学生要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首要任务,为其提供温暖没有压力的环境。在说明保密原则后,让他们决定说与不说。谈话通常可以由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或者听听音乐或玩一些小游戏让来访者放松,再进入主题。这些做法会让来访者转变对咨询的看法。

(六)注重咨询实践工作

首先,多接个案。心理咨询要靠经验的累积,来访者是心理教师最好的老师。个案的问题是活生生的教材,多接个案可以扩充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的问题现象与心理成因,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自身咨询技巧更加成熟。其次,如果自己有被咨询的经验,不仅有助于解决个人的心理困扰,增进自我了解,而且可以真实地体验个案的感受。所以,与同行之间练习着互相当个案,会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帮助他人。

(七)努力寻求专业的督导与支持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接受督导使咨询师难以进步。首先,督导可以让受督导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备地思考,为受督导者提供专业、理论及技术上的帮助,提高受督导者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其次,能提高受督导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避免咨询师自身问题对咨询的干扰,保护咨询师免受来访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在目前国内督导师资质不清晰和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督导形式多为团体督导,或者小组(10~30人)同时接受某一督导师督导,“一对一”督导比较少见,级别上分为上对下的专业督导和同级别的同行督导。

同行督导是目前业内人士大力倡导也比较“通用”的形式,同业或同行之间,在同一单位或区域内,可以组织“个案研讨会”,每次负责个案报告的人,把个案的背景、问题、评估结果、咨询策略、所碰到的问题,以及将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或做法,都作详尽的报告,同行就个案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想法及处理意见,进行实际又有用的交流。网络督导目前已经兴起并获得很大的发展,它打破了空间距离的局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共享。

总之,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中要注重解决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咨询督导等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支持体系,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一、阻抗的实质

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伴随的特定现象,同时也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阻抗的实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学者认为,阻抗是指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者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者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得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这一观点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来访大学生的阻抗包括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上的所有抗拒心理咨询的情形和因素,其实质是来访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触和抗拒,只要咨询者对来访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触及到其内心情感问题,或涉及到其行为改变,都会遇到程度不等的阻抗。可以说阻抗是心理咨询时来访大学生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心理咨询过程就是来访大学生阻抗的产生与应对的过程。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在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有两种表现形式:不履行咨询安排和诱惑咨询者。不履行咨询安排是来访大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故意破坏咨询安排和设置,如不按时赴约,借故到时间不来咨询,或推迟咨询时间,或者不配合咨询者的要求,不认真完成心理咨询的作业和必要操作,甚至私自取消预约,在预定时间不来咨询且不事先告诉咨询者。不履行咨询安排是在咨询关系不稳固的情况下,来访大学生安全感受到威胁,潜意识地保护自己而产生的阻抗,对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会带来直接阻碍。诱惑咨询者是来访大学生通过引起咨询者注意的言语、行动和装扮等来分散、转移咨询者的注意力,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有的来访大学生对咨询者发生兴趣或让咨询者喜欢自己而讨好咨询者。常常会表现得很好,让咨询者非常高兴,或通过自身刻意打扮、或大讲自己的有趣经历、或以请客送礼的方式来试图引起咨询者对自己的兴趣。这种来访大学生诱惑咨询者,密切与咨询者私人关系的方式,表现为自我防御和控制咨询关系发展的欲望和目的。

2.在会谈程度上的阻抗有三种表现形式:赘言、寡言和沉默。赘言多表现为来访大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地讲话。在积极回答咨询者提问的表象后面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者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赘言的另一种表现是反复诉说,来访大学生往往对已经澄清的问题仍然一次次重提,或者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喋喋不休,回避咨询中接触实质性问题,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及症状反复辩解,否定事实。赘言多是无意识的,但它却起到阻碍咨询进程的作用。寡言是来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消极抵抗形式,常见于那些被迫前来咨询及对心理咨询有戒心的大学生。寡言的来访大学生问多答少,言语简短,有时以重复性或习惯性的话语应答,似乎在有意无意地与咨询者周旋、应付;或者言语迟滞、语调低沉,气氛沉重,缺乏交谈的情绪和内容;或者是语带保留、欲言又止,含乎其辞不知所云。寡言使咨询者产生困难及挫折感,无法投入咨询过程深入了解来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沉默是来访大学生拒绝回答咨询者提出的问题,或者有较长时间出现停顿。它往往表现来访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某种强烈抵触情绪,多源于被迫前来咨询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也可能是咨询者的解释不当而令来访大学生抵触或反抗。沉默的出现将使咨询暂时无法进行,会导致咨询气氛的尴尬、压抑和紧张不安。

3.在会谈内容上的阻抗有四种表现形式:理论交谈、情绪宣泄、谈论小事和虚假提问。理论交谈是来访大学生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与咨询者交谈,表面上似乎在增进与咨询者的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实际上常表现出对咨询者存在某种疑虑及企图对心理咨询加以控制的倾向。在咨询时会告诉咨询者自己读过有关心理和医学方面的书籍,并不断将有关自身问题的理论和疗法向咨询者询问,从而回避谈论其自身的问题,或增强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情绪宣泄是来访大学生在谈论某些话题时采用过度情绪化的、见诸于行动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绪反应。常表现为咨询时烦躁易怒、大哭大闹、不停流泪、或不自然的大笑等。情绪宣泄是一种精神防御的表现,它可以使来访大学生避开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意念,表现出对重新体验痛苦经历的焦虑和抵触情绪。谈论小事是来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休,而回避谈论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者的注意力,把谈论的主题控制在自己希望的内容上。谈论小事常常是咨询者不易察觉的阻抗表现。虚假提问是来访大学生通过向咨询者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话题或加深某种印象。虚假提问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依据,甚至是咨询者的私人情况等,常使咨询者无从回答,与心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密切联系。它会转移心理咨询的交谈方向,代表来访大学生的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4.在会谈方式上的阻抗有五种表现形式:外向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外向归因是来访大学生将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来访大学生的自我反省,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似乎外在的一切事物都跟自己过不去,而不愿意识到可能自己也有问题或错误。外向归因是来访大学生的自我中心的表现,容易对咨询提出的自我暴露与分析要求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健忘是来访大学生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话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它是来访大学生对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者竭力启发来访大学生唤起某种痛苦的记忆时,来访大学生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遗忘。顺从是来访大学生对咨询者讲的每一句话和每一要求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从不与之争论,表现出对咨询者格外尊重和客气。顺从往往使咨询者无法深入了解来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时还使咨询者无所适从,也无法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控制话题是来访大学生在咨询交谈中一味要求咨询者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控制话题可以减轻来访大学生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还可以强化其在心理咨询中的自尊和地位。最终暴露是来访大学生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的事情,以使咨询者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达其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或击败咨询者的企图。

三、阻抗的应对策略

1.与来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帮助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卷入的关系。它是咨询取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减少来访者的防御心理,使来访者接受咨询者的建议,并积极配合咨询者,让来访者对咨询充满希望,增强继续前来接受咨询的意愿。因此,与来访大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是应对阻抗的重要措施。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要对来访大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做到尊重、接纳。即使来访大学生充满不情愿或敌对情绪,也要给予充分的体谅,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咨询气氛,解除来访大学生对咨询的种种顾虑,并运用倾听和自我开放等技术解决来访大学生的阻抗。

2.对来访大学生的阻抗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一方面,来访大学生在最初咨询时所谈论的可能仅仅是一些表层的问题,咨询者若能通过对表层问题的分析,及早把握其深层问题,将有助于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来访大学生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暴躁、退缩性和防御心理强等特点,也会反映到咨询会谈中,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阻抗,咨询者对此应有明确的认识,并用真诚的态度及较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取得来访大学生的信任,以排除咨询会谈中的阻抗。此外,来访大学生对待咨询者的不信任态度也会产生阻抗,如对咨询者不满、害怕咨询者、对咨询者产生负移情,或感到咨询者对自己有伤害等,而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咨询者必须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

3.以诚恳助人的态度对待来访大学生的阻抗。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一旦确认来访大学生出现了阻抗,就应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来访大学生,让其认识和面对阻抗。在反馈时,咨询者一定要从帮助来访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与来访大学生共同探讨的态度指出阻抗。首先,向来访大学生指出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着问题,争取得到来访大学生对问题的一致看法,并确认阻抗的存在。其次,促进来访大学生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解释和讨论阻抗,从而有助于减轻紧张和焦虑,使来访大学生以合作的态度与咨询者共同探讨阻抗。此外,咨询者在面对来访大学生的阻抗时,自己在情绪、态度和认识上不可失去控制,绝对不能把来访大学生的阻抗当成故意制造事端,以免陷入与来访大学生无谓的争辩和对抗之中。

篇7

关键词: 人本主义流派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实质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地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问题,心理上的旧平衡也日益受到冲击,有不少人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焦虑和心理障碍。面对这一状况,不论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还是为了防患精神疾病,或者是为了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心理咨询都必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心理调节手段。

一、心理咨询

(一)定义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也不是单纯地解释求助者的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示一门学科,即“心理咨询学”,也可以表示一种工作,即心理咨询服务。

至今心理学界对“心理咨询”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其中,以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的说法最具有影响力。他指出:“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咨询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做出统合。”

(二)实质

从人本主义流派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心理咨询作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实质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自助”是心理咨询最关键的一步,求助者在咨询者的引导、暗示中,开启智慧之门,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主动积极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取全新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改变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即在咨询者的帮助下,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他人和周围环境,从自知到自信、自控,进而到自我指导、改变行为。

(三)目标

从上述心理咨询的实质可以看出,助人自助、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并不是为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为寻求道德上的教诲,更不是为取得咨询者的安慰与同情;咨询者给予求助者的是一种特殊的帮助,即通过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尊重、关心、理解和共感、共鸣,逐步使求助者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思考问题,以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采取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环境,并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心理咨询的目标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咨询实质。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别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实生活,能积极乐观地向着正确的生活目标奋进。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各派学说对人的心理实质理解不同,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症结理解各异,因而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上各不相同。

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影响较大的有四个派别,即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现仅从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理论、治疗模式等方面分析心理咨询的实质。

二、从人本主义流派看心理咨询实质

(一)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是性善论。人本主义学者认为,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实现等积极方面。

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眼中,人是高尚的人,他对人性的认识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有“善根”。人的本性在自由运行时,能使建设性和值得信任的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面发展的潜力。他承认人可以为恶,但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映,而是别有原因。他认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应以是否合乎人性为尺度,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指导价值,应当让个人自己发现价值。来访者中心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人具有潜能,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

罗杰斯认为人本身是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的,咨询者根本不必考虑如何控制人的行为,只要给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就能“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质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因而心理咨询的任务在于启发和激励这种潜能的发挥,促进其成熟,而不是包办代替进行解释和指导。

这种人性观体现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求助者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且有积极地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取全新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这是“自助”过程能顺利实现的基础。

(二)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有了解自己问题的能力并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人们对咨询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因此,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取向使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把重点放在来访者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受外部影响来求得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强调自我导向,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并觉察个人经验,特别注意来访者是怎样看待自我,力求使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具体化。

(三)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所谓咨访关系,具体可解释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它是一个独特、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个个体引领另一个个体运用其内部资源获得积极的成长,并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实现个体潜力与价值的过程。

基于上述人性观,该流派反对心理咨询者以权威角色出现在咨询过程中,相反,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应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肩上,即来访者是主动的。它把咨访关系看得非常重要,因此来访者中心派的咨询者们在咨询过程中“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有什么问题,这种问题因何而发生,应该运用什么特殊技术帮助他克服心理困难这样一些问题上,而是放在设法建立一种理想的咨访关系,营造一种特殊的交流气氛上”。其中,以咨访关系作为导向,充分利用和重视咨访关系体现了心理咨询本质中“互助”过程的重要性。它是“他助”和“自助”过程的桥梁。

(四)心理治疗模式

持有这种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需要和能力的性善论观的人本主义者认为,心理问题是在人的自我结构受到威胁,即自我与经验发生分歧时产生的。人具有引导、调控自己,发现自己问题并消除自己问题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患者自己认识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与这种理论相一致,人本主义者发展了非指导性疗法、患者中心疗法和通情法等治疗方法和模式,注重治疗过程中患者与治疗者的感情交流、分享、融洽与角色统一。后来,罗杰斯把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和方法加以推广,形成了“个人中心”疗法,用以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推广不仅使人本主义治疗理论有广泛的应用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人,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上述的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模式正是实现“互助”过程的重要体现。人本主义从性善论出发重视来访者的作用,把患者看作是具有实现趋向的完整的人,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治疗者应理解、相信患者,通过与患者的感情、言语等交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心理咨询理论的评估方式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理论认为,评估是为了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评估只会使咨询者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忽视当前的态度和行为,出现指导和裁决方式的态度过分理智化。因此,该理论主张放弃评估,咨询者应注重倾听来访者的自述,让来访者自己找出所要探究的主题。来访者要在咨询者帮助下研究、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问题。这正是心理咨询实质中最关键的一步――求助者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六)心理咨询理论操作过程

它是以改善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出发点的,其目标是使来访者变得开朗、自信,主动参与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很少强调技术,而是把咨询的诊断、解释、询问、探索信息、干预等环节变成积极倾听、思索并明确思想的过程,创造一种信任、支持、鼓励的环境。咨询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来访者自我重新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即帮助来访者学会怎样学习,拥有自我。

从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过程看出,它以改善咨访关系作为出发点,帮助来访者稳定情绪,认识自身的内部冲突并引导来访者积极主动地应对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他助”的过程,是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在所创造一种信任、支持、鼓励的氛围下建立新的建设性的关系,深化来访者的认识,即“互助”的过程。促进来访者成长,重新考察自我,接受现实自我,纠正错误观念,达到进一步的心理整合,即“自助”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咨询过程是一个由“他助”经过“互助”,最后达到来访者“自助”的完整过程,即“助人自助”。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助人自助”,咨询者给予求助者的是一种特殊的帮助,即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动态过程,咨询双方通过感情的作用,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形成共识。它使求助者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采取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傅安洲等.心理咨询方法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3]郑希付.心理咨询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李炳全,王新民.人性观与心理治疗理论模式,医学与哲学,1999,10.

[6]谭贤政.五大心理咨询理论的操作过程比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7]阳红.试论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存在的认识误区.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观;高师生;调查

Investigation abou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Zhe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iew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Methods 318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made by author. Results ①Most students have right conception about significance meaning,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out 30% students are not clear or have wrong ideas about the main objectives, subjects and main way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②Mo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very well the empha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ut many students have the wrong conception on what kinds of ment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deal with. ③About 80% students accep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bove one half of students have wrong or unclear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he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ust be taught with more efforts to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vestigation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1]。一些学校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为高师生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辽宁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随机整班抽取样本351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被试构成情况,按性别:男81人,女237人;按城乡:城市148人,农村170人;按学科性质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编制是参考有关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者、对象、途径、效果;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又易混淆的2个方面: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共7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设计。围绕每个维度,针对相关知识和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设计详细的判断题目,获得36个项目,要求高师学生对每句陈述从3种态度中选择1种:A、赞成;B、不赞成;C、不清楚。根据持正确态度的高师生人数百分比,判断高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程度,分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数据输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 见表1。

94%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的高师生赞成比率为88.7%,有1.9%的高师生不赞成,9.4%的高师生不清楚。87.4%的学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4.1%的学生不赞成,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认识仅有67.3%的高师生赞成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11.6%的同学认识不赞成,21.1%的学生认识不清。

3.2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情况结果 见表2。

3.4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认识状况 见表4。

由表4可知,高师生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不赞成的占88.7%,对认为“学校只要开设心理课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赞成的有89.6%,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不赞成的有79.2%。但对此3个错误观点持赞成观点或观点模糊的高师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赞成的占59.4%,17.6%的学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

3.5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识状况 见表5。

由表5可见,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并无实效的高师生占17.6%,反对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师生中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智力的促进只有60.4%,12.3%的高师生不赞成,27.3%的高师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57.5%的高师生认为具有促进作用,12.3%的高师生不赞同,30.2%的高师生不清楚其作用。

3.6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状况 见表6。

由表6可见,对于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6.0%的高师生不赞成,7.2%的高师生不清楚。关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看法: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51.9%,而不赞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1%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8.9%的高师生不清楚。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力:78.6%的高师生不赞成心理咨询就是找学生谈心;83.6%的高师生不赞成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回答;81.4%的高师生不赞成咨询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但从以上3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形式的错误观点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高师生持赞成态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状况 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结果显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观点,46.9%的高师生赞成,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 讨 论

4.1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94%高师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85%以上)。对实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看法,89.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化训练。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95%以上)。这与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近2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视师资建设;编辑出版了大量读物[1]。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进而,越来越多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正确。所以,大多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认识有30%多的高师生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33.7%)。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27.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认识,只有近60%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0%多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规范;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并不高,仅有66.7%的高师生不赞成其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60.4%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57.5%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的认识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事”一项明显错误看法不赞成率(93.1%)较高外,还有89.9%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而“由政治老师来进行最合适”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不赞成率仅为82.1%,是比较低的,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中,许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等兼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的判断上,赞成者占44.7%,不赞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这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即心理学教师)专业化训练程度不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所以,赞成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者占82.4%,不赞成或不清楚的比例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师生相信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部分高师生可能还考虑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经过了专业化训练,所以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率并不高。赞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和组织”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可能是由于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一般被认为是进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许多高师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要求,自然对这些“共同参与和组织”的机构和组织赞成率不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因此,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训练,使其都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对师资其他方面的要求,仅有66.7%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很多高师生并没有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关。

正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才导致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不清。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和深化对高师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使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实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

4.2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60.8%,而不赞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见,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把本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6%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3.5%的高师生不清楚。这又表现出部分高师生扩大了学校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把具有严重心理变态的人包括进来。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师生对于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蒋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学生认为去咨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严重到成病的程度才来心理咨询的。这与本研究的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是一致的。也与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比赞成心理咨询是解除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人数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为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当比例(21.4%、16.4%、18.6%)的高师生持有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认识,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形式主义问题、操作不规范有关。这说明,有必要在教育中进一步为高师生明确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

4.3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约80%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区别抱有错误和模糊的认识。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仍有18.2%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有21.7%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只有46.9%的高师生赞成,却有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错误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这种错误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有关。当前,我国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难免在冠以新的称谓后仍沿着思想教育的老路走,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从而导致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现状:多数高师生认为其间存在差异;50%以上高师生对其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

5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3]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3,(3):34-36

篇9

【关键词】 精神卫生;咨询;病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44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50-02

Analysis on 280 College Students of Mental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LI Li.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gy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Jiangx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s 280 counseling no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rom Sep 2008 to June 2009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Results The love(50, 17.9%)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46, 16.4%) and emotional problem(41, 14.6%) were the most serious among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alling out of love(16, 32.0%) and gender's relationship(10, 16.0%) were common love problems. Fear of contact(19, 41.3%)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15, 32.6%) between students were comm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Depression(9, 22.0%), mood fluctuation(9, 22.0%) and frust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8, 19.5%) were common emotion problems. Conclu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solve mental problems and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unseling;Medical records;Students

根据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约为20%[1-2]。在现实中,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退学、休学、自杀、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明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280例来访者的咨询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一学年中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的咨询记录,共接待来访学生280人,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16人。

1.2 方法 统计汇总来访者的咨询记录,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当中有18人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强迫症、暴食症、疑病症等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疾病,这些学生有的在入校之前就曾患病,因此,大都转到医院进行治疗或处于密切关注状态中。除此之外,大学生咨询的问题还包括由身体患病造成的心理压力、睡眠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网络成瘾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家庭问题、新生适应及如何处理班级工作等方面的问题。男、女生都很关注恋爱、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见表1。

表1 某理工科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

性别人数恋爱人际关系情绪学业自信心心理障碍考研就业性格

男 16424(14.6)23(15.8)24(14.6)18(11.0)10(6.1)9(5.5)9(5.5)13(7.9)

女 11626(22.4)23(19.8)17(14.7)8(6.9)8(6.9)9(7.8)7(6.0)3(2.6)

合计28050(17.9)46(16.4)41(14.6)26(9.3)18(6.4)18(6.4)16(5.7)16(5.7)

性别人数生活目标睡眠家庭新生适应工作自我认识时间管理网络成瘾

男 16410(6.1)6(3.7)2(1.2)6(3.7)4(2.4)2(1.2)2(1.2)2(1.2)

女 1163(2.6)3(2.6)5(4.3)1(0.9)1(0.9)2(1.7)0 0

合计28013(4.6)9(3.2)7(2.5)5(1.8)4(1.4)2(0.7)2(0.7)2(0.7)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作者简介】 李莉(1980- ),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赣州 341000。

2.2 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失恋16人(32.0%);如何处理恋爱中两性相处之间的矛盾10人(20.0%);其他8人(16.0%);对异性有好感,却不知如何表白7人(14.0%);对喜欢的异性表白遭拒绝6人(12.0%);恋爱中感情受骗,对方与其他异性有交往4人(8.0%);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1人(2.0%);同性恋问题1人(2.0%)。

2.3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怕与他人交往19人(41.3%);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15人(32.6%);交往中很在意别人的看法5人(10.9%);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4人(8.7%),如何克服异往障碍2人(4.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大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情绪低落、抑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9人(22.0%);情绪波动大,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9人(22.0%);因学习、生活、家庭、就业等问题引起的心理压力8人(19.5%);寻求释放心理压力的办法5人(12.2%);因身体不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人(9.8%);觉得大学生活很空虚、无聊2人(4.9%);因嫉妒他人所造成的心理困扰1人(2.4%);因工作繁多所引起的烦躁1人(2.4%)。

2.5 咨询学生的咨询次数分析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待的280例来访学生中,只有33名学生坚持咨询,占该年度总咨询人数的11.8%。其中咨询次数为1次的学生257人(91.8%);咨询次数为2次的学生29人(10.4%);咨询次数为3次的学生3人(1.1%);咨询次数为4次的学生1人(0.4%)。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都没有坚持长期咨询,咨询次数为1次的学生占91.8%。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不足,且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没必要继续咨询下去。

3 讨论

3.1 大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以发展性问题为主 调查显示,2008-200年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18人,占总咨询人数的6.4%;而因一般的发展性问题来咨询的学生262人,占总咨询人数的93.6%。可以看出,大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心理碰撞[4]。研究发现,大学生咨询最多的是恋爱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这与王瑶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次为情绪问题、学习问题[6-8];此外,如何建立自信心、性格问题和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需指出的是,每位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一的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交叉在一起,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咨询中就谈到了恋爱、学业及人际关系3个方面的问题。

3.2 大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依次为恋爱、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 结果表明,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依次为恋爱问题50人(17.9%)、人际关系问题46人(16.4%)和情绪问题41人(14.6%)。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比较关注失恋、如何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不敢向喜欢的异性表白、对喜欢的异性表白遭拒绝以及如何处理恋爱中感情受骗等方面的问题;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咨询较多的是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怕与他人交往、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交往中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情绪问题上,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是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大以及经历重大挫折后如何调节情绪。

3.3 心理咨询覆盖面小及咨询深度不够 据了解,该校有本科生及研究生1.4万人,而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只有280人,仅占总在校人数的2.0%。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大学4 a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中心,甚至有的学生不知学校有这一机构。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咨询,且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不希望被自己的同学或教师知道,甚至有些学生在咨询预约时不填真实信息。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咨询次数都为1次,真正能坚持咨询的学生很少,如2008-2009年第1学期接待咨询学生人数133人,而咨询的次数却只有146人次。

3.4 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求助意识差 研究发现,真正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愿意或根本不愿意去中心求助的。据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问题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9]。但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看,因网络成瘾问题来咨询的学生很少。此外,一些有自杀念头或曾有过自杀行为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大都比较排斥,基本上都不愿意去中心求助。

3.5 研究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研究发现,该校具有研究生人数1 040人,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只有3人,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0.3%;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更差。2005-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38起,其中15名为硕士以上研究生[10]。目前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只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高校的咨询机构都没有设立专门为教师服务的窗口,教师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途径寻求帮助,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来中心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工作问题以及家庭问题等。

4 参考文献

[1] 钟志宏,李金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2] 周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询记录资料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6(6):137-140.

[3] 李莉,周小金.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9(2):148-149.

[4] 夏纪林.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7(9):146-148.

[5] 王瑶,顾红.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24-425.

[6] 郑华萍,张瑜.新时期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导刊,2010,35(1):95-97.

[7] 宋志英.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问题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65-166.

[8] 吴史慧,任越.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教学与管理,2009,24(8):43-44.

[9] 宋园艺,李莉,毕来峰.理工科院校排查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现代企业教育,2008,120(20):184-185.

[10]孙昊哲,王红.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63-164.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卫生 调查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严峻的形势致使他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中,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干预和引导则极易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甚至精神类疾病。预防和干预心理行为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在《中国精神卫生规划(2002-2010年)》和《中国精神卫生规划(2011-2020年)》中,卫生部已经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应达到60%,2015年达到70%,2020年达到80%的总体要求。文献中对2002~2010年在校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研究较多,从结果上看基本已达到规划要求,但针对2015年达到70%的这一层次要求是否能够达到还未见报道。因此,为了确保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比性,我们采用朱紫青[1]等设计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调查不同年级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并自行设计一些题目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希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国药科大学在校本科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低年级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200份,高年级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96.25%)。

1.2方法。

为了确保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比性,采用朱紫青等设计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并自行设计附加题目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调查问卷共24题,5道是非题,19道选择题,前18题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中的内容,根据问卷设计时提供的计分方法计算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后6题为附加题目依选择的百分比进行统计。

2.结果

2.1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5.47%,高年级的知晓率为69.22%,低年级的知晓率为64.35%。高年级的知晓率高于低年级的知晓率,但二者均未达到卫生部提出的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应达到70%的要求。

2.2精神卫生知识的基本认识情况。

从调查问卷设计看,1-7题可以归类为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对“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知晓率低于70%以外,其他的均高于70%,这说明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常识掌握基本达标。

2.3心理健康教育及帮助的获取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其次是学校教育,再次是聊天,然后是从上辈人传递而来。低年级和高年级调查结果略有不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学校教育的低年级同学分别占39.66%和22.41%,而高年级分别占31.88%和42.03%。调查显示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对获取心理问题帮助的途径是相互认同的,首选找朋友倾诉,其次是通过看书学习自己帮助自己,想到找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得到帮助的不足五分之一。

2.4对精神类疾病的知晓情况和人际关系的调查。

问卷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精神类疾病(考试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知晓情况进行考察。其中对考试焦虑症回答的正确率为65.94%,但对社交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回答的正确率仅为47.56%和27.03%。对困扰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多的学生选择同学之间的关系占到60%,其次与老师的关系占到21.08%。

2.5对心理咨询情况的调查。

调查问卷的后6题为自行设计的题目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一些看法。认为学校有心理辅导室且经常有学生来咨询的占到52.4%,认为从来没有人到心理辅导室咨询的占到32.9%。有38.38%的学生不知道哪里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30.27%的学生会担心由于别人误解而拒绝去心理中心咨询,仅有38.4%的学生认为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医务室的咨询是专业的。

3.讨论

3.1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5.47%,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卫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70%的要求,该调查结果与闫芳等[2]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和王变云等[3]在2014年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同时调查显示,高年级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晓情况高于低年级学生,且大学生对基本精神卫生基础知识的了解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典型的精神类疾病及相关症状的了解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网络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完善以适应这些思想超前但心智还不够成熟的“90后”大学生。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合时展需要的较好的教育模式之一[4]。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门诊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的倾向是基本持平的。

3.2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可度。

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医务室的咨询是不够专业的。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够完善的一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大多是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校医务室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大都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匮乏。一方面他们的个人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培训及咨询技术欠缺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如果能够建立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的机制,则不但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可度而且可以辅助高校鉴别、诊断学生患有的精神类疾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学校处理此类问题的风险。

3.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

从对困扰学生的人际关系的调查可以看出,与教师的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从“幼儿园教师暴力虐童事件”到“教师学生事件”等的报道都表明了“校园的冷暴力”――“师源性伤害”[5]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针对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关注的重点。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反映教师素质的指标之一,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管理层面上讲要关爱教师,给教师减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教师来说更要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与时俱进;最终成为学生尊重、家长满意、社会称赞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朱紫青,张明园.重点人群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的问卷设计[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5-11.

[2]闫芳,李文秀,靳伟国,等.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822-825.

[3]王变云,朱晓卓.宁波市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70-72.

[4]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86.

篇11

本人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咨询关系的良好与否是决定辅导成败的首要要素。如果辅导者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等成份的关系气氛,就一定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下面我谈谈怎样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一、对接受咨询的学生必须保持平等的态度。

保持平等的态度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基础。这里所谈的辅导关系中的平等,并不是指客观上的,而是辅导教师主观上的平等。辅导老师不以长者身份自居,承认在辅导过程中双方有同样的权利。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果能够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以自己的平等待人去诱导学生的平等意识,就会使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不断拉近,进而实现平等无间的交流。

二、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能够同感理解。

同感理解就是辅导得设身处地投入地去倾听受辅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验他的内心感受。感受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不是同情,同感并无怜悯成分,而是去体察对方的心情,留意对方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感到你准确地理解了他。这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接受咨询学生的态度要温和。

辅导老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热情、耐心和爱心对咨询会谈进行有效、良好的把握。辅导老师必须清楚,咨询、或者说是会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己的故事。在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听到不少的故事、甚至说沮丧话与粗话,有些虚岁可能还会因此对辅导老师产生移情,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在辅导老师身上——比如大吼大叫等等。这些都是让人很难堪,也是不得不正面对待的问题。那么身为一名辅导老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身怀痛苦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故事,并了解学生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关注与倾听就足以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对接受咨询学生要真诚

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能促进自由探索和更开放的交流。辅导者的真诚态度具有榜样作用。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应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辅导员”。不必对自己的想法字斟字酌,应泰然自若。若遇到学生的埋怨或攻击时,不会被激怒,不会去反驳、辩解。反而同感理解学生的心情。做到表里一致、心口如一,愿意分享自我、提示自我。

五、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接纳要尊重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环境中,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学生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勇气而且也表明其本身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咨询老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或传递给来访学生,要对咨询学生给予尊重和感情的接纳。对他接纳有利于他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无论来咨询学生是怎样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能够接纳它,并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老师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虽然这是“简单的接纳”,但来咨询的学生却是非常注意老师的应对的,这种应对让咨询学生感到是非常认真地倾听,觉得老师尊重他。因为青少年学生更需要人们尊重和理解。当咨询的学生受到咨询老师的尊重和感情接纳时,学生就会更相信老师,自愿向老师倾吐其心中烦恼,不管学生咨询什么问题,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适当作引导。我有时还会采用非指示的引导语言促使来咨询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表明问题。如“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关于这个问题能再详细地说一下吗?”“那以后呢?”等,这样就使谈话容易进行。除语言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动作等施于影响。

六、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创造一种温暖的氛围。

实践表明,受辅者希望他的辅导员有经验、有能力,但同时又是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有的辅导关系在一次会谈后就中止,当事人不再来寻求帮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辅导者冷冰冰、公事公办的态度。温暖是通过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式来表达的。真正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面部表情中最应注意的是目光接触。辅导者看着受辅者,表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作用。你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听着你,我愿意听你说,我理解你。”若谈话触及某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时,应避开对方。

篇12

五、探讨

探讨(exploration)指心理咨询员帮助当事人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它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探讨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帮助当事人在解决困难当中认清个人的愿望及克服困难的方法"。所以,探讨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所以探讨的目的也在于助人自省自明。具体地说,它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帮助当事人认识与思考其当前困难、挫折与自我成长的关系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换言之,探讨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它旨在帮助当事人从不同角度思考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及其解救方法。由此,它切忌心理咨询员在运用探讨技巧当中,主观武断,教训他人,迫使当事人接受自己的逻辑分析与价值观。那样易使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产生依赖与怨恨,而无法从其生活困难与挫折的认识与解救中成长起来。

总之,探讨的艺术在于启发当事人独立思考。其中心理咨询员不求说教他人,但这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员在探讨当中要采取被动、消极姿势,完全认同当事人所讲的每一句话。与此相反,心理咨询员要学会以提问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以讨论来加深当事人对面临困难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终而启发当事人开阔视野,加强自信,发展自我。

六、质问,

质问(confrontation)指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推动当事人重新审视其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与主观性,以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伊根认为:质问已日益成为心理咨询的核心部分,它促使当事人发现其言行中的种种自我挫败表现,并努力加以克服。

在实践中,心理咨询员常通过提问、反问与深入的讨论来质问当事人思维方法中那些自我偏向、自我夸张与自我挫败的倾向。由此,质问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对方、贬低对方;而在于开启对方、激励对方。在这当中,人们应该注意到:质问要以尊重为前提,以同感为基础,它力图给人以态度诚恳、言之由衷的感觉,而不是态度生硬,强词夺理的感觉。所以,质问的艺术在于使当事人超越心理咨询员的提问,自发地认识到其认知与思维方法中的偏差,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质问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它旨在推动当事人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要力戒主观武断、强加于人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勒提出:心理咨询员在提出质问性的问题时,应该首先问自己你这样做是出于关心对方或是出于想惩罚或压制对方。因此,质问力求问而不审、制而不压,以推动当事人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悦纳。

七、行为操纵

行为操纵(behavioralmodification)指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向善的努力与否所予以的奖励与惩罚措施。其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消除其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与不妥行为,学习与模仿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藉以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具体地说,心理咨询员要善于发现当事人在认识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挫折当中所表现出的自我发展与自强自立的意向与努力,并予以适时的鼓励与支持,以帮助当事人不断成长。由此,行为操纵的意义在于强化当事人自我向善的努力。

虽然行为操纵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但较之行为矫正法,它更强调正强化在个人良好行为的模仿与塑造中的作用,而不鼓励负强化的运用,也可以避免在心理咨询中明确地表达个人的观念,犯主观武断,强加于人之嫌。换言之,在心理咨询条件下的行为操纵,以正面鼓励与正强化为基础,对当事人的自我探索、自我接纳与自我发展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以增强当事人的自信心。

例如,当一个心理咨询员帮助当事人认识与克除其行为中的自我挫折意向时,他应及时注意与肯定当事人力图突破自我束缚,认同自强人物的种种意念与努力,使当事人挣脱自卑自怜的控制,重拾自信心。由此,心理咨询员在有意无意中成为当事人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的的理解者与支持者。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员的正面鼓励他人会强化当事人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

八、自我披露

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指心理咨询员通过与当事人分享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来推动当事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努力。伊根认为,心理咨询员在当事人面前有效地披露其个人生活的有关经历、行为与情感已成为心理咨询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咨询员在运用贯注、倾听、沉默、探讨等技巧中所表达的言语、眼神、面部表情、体态等都是自我披露的间接表示。在这层意义上,自我披露可传达心理咨询员的关切,缩短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在情感上的距离,增强两者的情合。

此外,伊根还认为,自我披露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模仿功能,一是挑战功能。其前者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当事人分享个人成长中的奋斗与成功经历来激励当事人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更好地成长;其后者的意义在于推动当事人更具体地探讨其生活中所遇困惑与挫折的特性,更切实地寻求其自救良方并挖掘个人的潜力。由此,自我披露也是接纳与真诚一致的表现形式。

但自我披露不宜过分使用,那样不但会混淆心理咨询的核心与目标,也会使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产生不必要的错觉与误会。事实上,自我披露是心理咨询界最富争议的一项技巧,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心理咨询员自我披露到底会在当事人心目中树立什么形象。有一派意见认为这样做会缩短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树立可亲近的形象;另一派意见则认为这样做会使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的成长产生偏见,使当事人对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产生疑惑。总之,心理咨询界目前对自我披露尚缺乏共识,因此心理咨询员在其运用中要格外小心,注意不要过分宣扬自我,忽视当事人当前困惑与挫折的特殊性,并避免将心理咨询员的自我成长当作心理咨询的中心议题。

总之,上述八个技巧是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沟通并帮助后者自我成长的常用手段。它们是心理咨询区别于一般社交谈话与生活咨询的指标。它们使心理咨询员得以成为可亲可近、可信可敬的化身。最后应当指出,由于心理咨询领域内流派很多,且争议纷纭,所以上述八个技巧并不代表心理咨询中的所有技巧,它们只是一般心理咨询中所常用的技巧。

2.当前的心理咨询关系是一种(D)的关系

A师生式B医患式C买卖式D时限式

3.心理咨询一般情况下应该(A)

A为咨询者保密B给家长提供有关情况

C接纳任何有关咨询对象的调查研究D公开咨询对象的姓名

4.心理咨员甲在向其主管心理咨询师乙汇报工作。乙问甲在工作中的体会甲说:“我最讨厌那些来咨询的老头儿和老太太,总是说个没完,烦死人了。”甲的职业错误是(d)

A.民族歧视B.职业歧视C.宗都信仰歧视D.年龄歧视

5.属于责备性问题的提问是(C)。

A.“你当时感觉如何,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B.“单位里的人如何看?家人如何看?你自己的看法又如何呢?”

C.“既然你知道自己不对,干吗当初还要那么做呢?”

D.“你为什么想要不停洗手呢?”

6.“你睡不着觉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因为家庭出现矛盾?”这属于(d)。

A.开放性提问B.责备性提问C.解释性提问D.封闭性提问

7.某出租车司机因为下岗而焦躁不安、烦恼不已、夜难成眠。他陈述了自己的情况后,心理咨询员说:“这个问题好办,我的一个朋友是老板,正缺人手。”该心理咨询员的这种行为是(c)

A.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关系

B.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咨关系

C.怜悯求助者

D.尊重求助者

8.浙江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站一共有(D)个分站

A.8B.10C.9D.16

9.以下哪项不是我校心理咨询的方式(D)

A.QQB.邮箱C.电话D.传真

10.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治疗方式不适合以下哪一种群体(D)

A.犯罪的少年B.青年C.中年D.老年人

11.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电话是(C)

A.82298965B.82298933C.82298858D.82296631

12.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是个别辅导。还有C

A.小组辅导B.发展性辅导C.团体辅导D.矫正辅导

13.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中,咨询员不必备的态度是哪个?D

A.真诚一致B.无条件积极关注C.同理心D.采用行为疗法

篇13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30-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即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咨询工作既要面向群体,更要注重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大会报告、集体座谈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缺乏对个体思想状况的关心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群体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群体教育的成功。因此,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篇14

论文摘要: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益尝试。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方法、态度正在逐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即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咨询工作既要面向群体,更要注重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大会报告、集体座谈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缺乏对个体思想状况的关心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群体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群体教育的成功。因此,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