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器械产业分析范文

医药器械产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11:01: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器械产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器械产业分析

篇1

一、医药器材的市场发展现状和销售现状

医药器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新兴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的医药器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器材市场,近年来每年的销售增速均保持在17%以上,这样的增速提醒我们在未来医药器材产业将会以锐不可当之势占据销售的大部分市场。也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上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基数大等原因也为医药器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有关数据显示,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我国将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器材销售大国。我国的医药器材产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其中省是我国的医药保健品出口大省,据统计数据显示,省的医药器材出口量占全国的17.7%,其中中高端医疗器材就占51.9%,2011年出口销售额更是达到了26.08亿美元,占我国总出口额的16.6%。由此可见,省的医药器材产业的销售业绩是相当可观的,在未来也会有有很大的发展市场。为此我分别对省市、市、市三大城市的医药耗材市场销售情况做了调查与统计。

(一)市医药耗材市场销售情况

作为的省会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都影响着省的整体形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车祸、意外伤害等都随之而来,这就警示了人民健康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医药耗材的市场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6月到8月的医药市场销售曾上升趋势,增长度达到36.7%,其中药店和医疗所占的销售比例较高,可见市的医药耗材市场正在逐步扩大,销售量也连年递增,人们对无纺布、纱布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为市医药耗材市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市医药耗材销售情况

同市一样,市的医药耗材市场也在扩大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一次性医疗耗材销售代表平均月薪为4241元,区域销售经理平均月薪为5855元,医院销售部经理平均月薪为6119元。由此可以看出,医药耗材的销售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提高了销售人员的经济收入,甚至提高了整个市的居民平均月收入,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三)市医药耗材销售情况

与和一样,市的医药耗材销售量也在不断提高,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这样评价的医药发展:“医药城把研发、生产、交易、医疗四大板块进行整合,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医药卫星城,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可见市的医药市场发展是让人震惊的,而医药的发展必然带动医药耗材的市场发展,据调查,2012年市的生物医药等产业实现产值1500.66亿元,增长19.7%,所以市的医药耗材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三个地区对口罩、纱布、棉球等医药耗材的需求量都很大,特别是医疗、药店、门诊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医药耗材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与统计可以看出,省的医药耗材市场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调查的同时也发现医药耗材市场销售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盲目申办许可证,毫无经营风险意识

据国家有关规定,申办经营企业是完全免费办理,再加上我国医药耗材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一些企业就盲目跟风,也想在医药耗材市场分一杯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取得医疗器械的经营资格,至于具体要不要经营就视情况而定,这就导致《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滞留在一部分企业中,审批的企业数量与实际经营的企业数量不相符。也有的企业则是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却因为对市场风险论证不足,迟迟未能开展经营活动。这种种的原因就造成了医药耗材市场扩展规模迟缓,影响医药耗材的销售业绩。

(二)随意更换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企业

在申办经营许可证的时候企业的设施人员全部到位,但取得许可证之后有的企业就随意更换企业人员,新企业刚开始人员较少,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对人员的需求也增加,招兵买马是正常的,但有的企业却连企业法人、负责人、质量监管人员等重要岗位的人员都随意更换,事后也不去相关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造成企业申办许可证时的人员档案与实际工作的人员档案不相符,降低了企业在客户眼里的信用度和真诚度。部分企业因为想赚更多钱就顺应客户的需求,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全然不顾当初申办的企业经营许可证,导致部分医药器材企业经营范围严重失控。这些原因也会导致医药耗材市场出现滞留的现象,降低医药耗材的销售量。

(三)部分企业降低经营条件

部分医药耗材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医疗机构,觉得守株待兔的经营方式是落后的,要想发展就要采取主动,所以导致企业大都采用上门推销的方式,固定的经营地址和库房都形同虚设,导致医药耗材销售可掌控的市场份额较少。

(四)没有形成集中的产业

医药耗材的销售存在散、小等问题,各种药店、门诊部、服务站等数不胜数,缺少集中的让人们可信赖的医药耗材销售地点。个别药店或门诊部图个人利益,对外售出部分过期变质的医药器材,导致人们对医药器材存在误会,觉得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销售产业。

三、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监管申办机构,树立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

严格把关申办机构,不能任由各企业想办理经营许可证就办理,对办理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GSP认证,提高办理条件。通过对企业的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强化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要求企业人员不断学习专研业务,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为企业的经营降低风险。

(二)加强日常监督,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

一个企业的经营素质是由整个企业的员工共同体现的,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首先就要提高企业员工的销售素质。加强对员工销售情况的监督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对医药器材的熟知程度,以便在销售的过程中体现出专业的水平,尤其是上门推销的情况,推销时的态度与专业水平非常重要,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就要拿出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良好的销售态度,提高销售业绩。

(三)建立集中的产业群

任何企业的经营或是产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经营或发展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展开。医药耗材的销售也一样,要建立集中的销售产业群,为医药耗材的销售找到核心,这样才会博得其他企业或机构的认可与支持。

(四)配备专职人员,提高医药耗材的生产质量

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医药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医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浅析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医药行业规模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前景良好。伴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日益紧密,作为对传统金融产品的革新,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所有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问题,为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融资保障,并可以通过对医药行业服务带动供应链融资业务整体快速发展。

但是,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还没有广泛开展。本文仅对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理论和可能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相信,随着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的不断积累,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又称“价值链”、“供需链”,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Porter的著作《Competitive Strategy》。供应链集成了企业现金流、订单信息流、仓储配送流,其实质在于价值和信息的传递。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衔接、稳固和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劳务)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找寻一个核心企业,并以此为基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共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改变了以往银行仅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做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因此,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能够取得在其他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意义

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医药行业改革,医药企业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来迎接挑战是其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视角研究医药企业尤其是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医药企业融资创新能够实现银行与企业双赢。首先,供应链金融能使医药企业迅速筹措短期资金,保证营运的持续性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帮助其消除资金融通的劣势,提升其信用等级,从而获得更多、更便利的信贷支持,有效改善医药行业流通环节的融资困境;其次,医药企业的贡献度逐步上升,正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医药企业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最具有活力的目标市场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分散集中的优势,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调整。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为医药行业流通环节提供融资,将对商业银行和医药企业形成一种双赢局面,对于两者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医药企业贷款融资利好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就存在着“多、小、散、乱”的格局,竞争力严重不足。商务部发出《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制定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加快制定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本次《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药连锁经营,提高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培育大企业的同时,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通知》明确了医药行业的利好形势,银行须把握时机,迅速与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型企业开展融资合作。

(三)深化医药企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供应链金融紧贴供应链的结构及交易特点,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有利于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从而刺激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国内就医药行业流通环节如何实现供应链金融制度创新,特别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探讨。

三、医药行业产业链及融资需求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构成形式。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构成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医院—消费者;2、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药店—消费者;3、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医院—消费者;4、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药店—消费者。

上述医药行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即药品生产厂家。而批发商这一角色包含了多种含义和环节,包括商、一级药批、二级药批等。这四种形式中,因为受到医药不分家的传统体制影响,医院依然是主要的药品经销商,但近几年由于连锁药店的出现,药店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及金融服务需求分析。医药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主要包括医药流通环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采购体系中,上游供应商多数情况下为中小型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多以赊销方式销售并形成应收账款,账期一般为60~120天,因此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销售环节,医药流通企业(包括药品经销商以及“医药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药品及医疗器械主要是通过医药流通企业销售,医药流通企业再销售给医疗机构(医院)及最终消费者(病人),或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具备国资背景的大型医药公司及医药生产企业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区域性的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中小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而面临着被淘汰或兼并的风险。医疗流通企业为贸易型企业,因资金实力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向银行融资解决其采购资金需求,同时又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而无法取得有效的银行资金支持,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保兑仓、厂商银等)可有效满足此类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医药行业融资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但对大多数的医药企业而言,其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较为有限,但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如权利单证(包括仓单、应付和应收款项单据凭证等)和存货还占有一定份额。供应链金融服务正是针对这些医药企业的特点,在创新银行传统的抵押、质押和票据业务的基础上,基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实际融资需求而推出的金融服务模式。银行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交易关系,借助对大型企业支付能力和强势信用支持等方面的评估,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应付与应收账款、存货等进行质押融资,面向供应链上的单个或多个医药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从而有力地解决了供应链企业的资金缺口和信用失衡等问题。

本文已经针对整个医药行业产业链融资需求做出了分析,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结合医药企业营运管理特点,笔者分别针对上游采购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探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一)医药行业上游采购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需求。根据医药行业产业链条中采购环节特点,对于采购环节的金融产品我们推荐国内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

1、国内保理业务

(1)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赊销并形成应收账款,本行受让该应收账款,并在此基础上向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承担应收账款买方信用风险等的一系列综合性金融服务。

(2)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生产或贸易企业)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风险点及控制措施:为保护银行在应收账款项下的权益,应在业务下柜前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上进行查询并登记,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2、国内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

(1)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赊销形成应收账款,并将相关应收账款质押给本行而获得的本行授信额度及其项下具体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以应收账款回款作为主要还款来源,本行对授信申请人(即上游供应商)保留融资追索权。

(2)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生产或贸易企业)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风控措施:业务下柜前应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和登记,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二)医药行业下游销售环节相关产品需求

1、保兑仓业务

(1)业务背景介绍:保兑仓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药品生产企业的下游客户(这些下游客户主要是除医院以外的药品经销商、商等,以下统称医药公司),因为其在向核心企业采购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业务释义: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公司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允许医药公司以现金和银行承兑汇票或国内信用证等提货,核心企业受托保管药品。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付款后,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核心企业按照本行指令发货。

(3)适用情况: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协助本行控货,并承担差额(未发货部分)退款责任。

(4)操作要点:应在三方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核心企业向本行承担差额退款责任或连带保证责任;本行融资款项定向支付核心企业,银行承兑汇票应由本行直接交付给核心企业。

(5)业务流程:①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②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③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④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⑤医药公司向本行付款申请提货;⑥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⑦核心企业向医药公司发货(注:如此循环操作,直至发货完毕),在银行承兑汇票或三方协议到期前,医药公司应向本行存足保证金,使融资敞口同时填平;⑧如医药公司违约(未在约定时间内付款提货),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向本行退回未提货部分对应的款项。

2、厂商银业务

(1)业务背景介绍:与保兑仓业务相似。

(2)业务释义:厂商银业务操作与保兑仓业务相似,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公司(医药流通企业等)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给予医药公司融资用于满足其向核心企业订购药品、医药器械的资金需求,并由核心企业为医药公司向本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其与保兑仓业务的区别在于厂商银业务不可同保兑仓业务一样循环操作。

(3)适用情况:医药公司与核心企业关系密切,例如医药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各地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等;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向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4)风控要点:核心企业须与本行签署担保合同,并明确由其对于医药公司在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5)业务流程:①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和担保合同;②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③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等);④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⑤核心企业根据生产及销售进度计划,自行向医药公司发货;⑥如医药公司违约,本行通知核心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并向本行支付相关款项。

3、订单融资

(1)业务背景:对于资质较好,有稳定的供销渠道,或者与作为核心企业关联公司的医药公司,若其下游企业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医院在向医药公司批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时不愿向银行申请融资服务,且不愿确认对医药公司确认应收账款时,本行可对医药公司提供融资。

(2)业务释义:指企业凭信用良好的买方产品订单,在技术成熟、生产能力有保障并能提供有效担保的条件下,由银行提供专项贷款,供企业购买材料组织生产,企业在收到货款后立即偿还贷款的业务。

(3)业务流程:①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约定其收款账户为监管账户;②当医院对医药公司签署采购协议后,医药公司凭协议原件向本行申请融资,本行审核采购协议;③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根据医药公司向核心企业的采购合同给予流贷或者开立银行承兑汇票;④核心企业收到货款后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⑤医院收到药品或医药器械后按采购合同上的收款账号将货款打入本行监管账户。

(4)风险点控制:由医药公司与医院签订采购协议时约定锁定回款账号在本行;要求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该公司所有销售回款均回笼本行账号,本行对该收款账号进行监管;本行与医药公司共同签署知会函,告知医院该医药公司已向本行申请融资,医院须按照订单和采购协议约定将货款打入本行账户;药品生产厂在发货时必须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本行全程监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运输过程。

4、国内商业发票贴现

(1)业务背景:商业发票贴现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因为其下游客户较为强势(如医院等),多采用赊销的方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医药公司在从向下游客户销售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

(2)业务释义:国内商业发票贴现指银行与卖方之间存在一种契约,根据该契约,卖方将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卖方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该业务也是一种国内保理业务的一种,建立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基础上。

卖方凭带有债权转让声明的拟贴现商业发票、增值税发票正本及复印件等相关商业文件及单据即可向银行申请融资。

(3)业务适用客户及业务:与本行有一定合作年限、经营稳定,需尽快实现销售回款、要求资金快速周转的中小型企业;广泛应用于赊销、托收等交易方式。

(4)业务流程:①医药公司和银行签订《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协议》;②医药公司向下游企业销售了医疗用品或提供了服务;③下游企业通知医药公司开立商业性专用发票;④银行对卖方的商业发票按贴现协议的规定进行贴现,同时医药公司将《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传达至买方;⑤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日之前采取合适的方式向买方催收;⑥若在已贴现商业发票到期日未收到买方的付款,本行有权自相关商业发票到期日三十天后向医药公司追偿贴现款项并合理计息。买方到期付款,本行用以归还贴现本息,将余额转给卖方。

(5)风险控制:本行在对医药公司给予发票贴现前,需严格审查其经营情况及未来现金流;选择资质较好的下游客户;由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前需向买方催收货款;一旦发现下游客户无力支付或者有拒付倾向的,需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本行信贷资金能按时收回。

5、应收账款质押

(1)业务背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或者药品生产商在向下游企业销售货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业务释义及操作流程:同核心企业采购阶段原材料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融资办法一致。

五、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提示

发展医药供应链金融虽然能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却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机构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的风险可以归纳如下几种类型:内部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以上风险因素是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所普遍存在的,目前已有一些针对上述风险的对策研究。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因其医药产品的特殊属性——药品的食用安全性、时效性以及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

(一)仓储监管风险。医药行业产品品种繁多,药品形态多样,对药品存放的要求也不近相同。例如,绝大多数的液体药剂不易储藏保管,有些药剂则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恒温状态,一些则需要避免见光,在药品存储过程中,对仓储监管方要求较高。因此,医药行业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存在比较严重的质押货物风险。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尽量直接由药品生产方的仓库进行监管,尤其是一些对药品存储条件相对苛刻的液态制剂、生物制剂等产品,需严格规定仓储地点,避免在药品的仓储监管中发生药品变质或其他药品食用安全风险。

篇3

关键词 民族医学院校 服务 大健康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39-03

贵州民族医学院校作为贵州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行业院校,在传统办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何在?面临挑战又几何?本文通过对黔南民族医专典型个案的SWOT分析,探索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为其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一、大健康产业涵义

目前,学界尚未有对大健康产业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健身产品、养老服务等支撑产业和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主要分为“医疗性健康服务”与“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体系和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医药器械等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相较于传统健康产业的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大健康产业还涉及健康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体养护、数字医学等多个产业新分支,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到来,健康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医疗的比重将越来越重,占据着大健康产业的主要部分。

二、对民族医学院校的SWOT分析

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能否抓住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事关贵州民族医药学院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就其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如下:

(一)S- strengths (优势)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其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占地1350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新校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其办学条件,一批老旧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所取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齐头并进;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个,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实验室4个;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培训基地7个,三甲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基地82个,中医药科普馆为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学校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广州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10余所一流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办学定位准确。贵州民族医药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招的进、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从1985年建校到2016年的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医药卫生人才5万余人。以黔南地区为例,黔南民族医专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占比约为80%,他们有的是“扎根乡村的白衣天使”,有的是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促进贵州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广大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好。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地处贵州民族地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医药资源禀赋,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美誉;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一方“好山好水好气候,宜居宜游宜养生”绿水青山,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明显。2014年,贵州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拉开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序幕,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可发挥其地缘优势,依托有利办学环境,与大健康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大健康相关专业独特的专业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就近为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W- weaknesses (劣势)

一是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仅贵州而言,仅有贵州医科大学于2015年6月成立大健康学院,而民族医学院校的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则较为滞后,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军型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建设滞后。

二是健康类专业师资建设滞后。存在师资着学历层次偏低且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且师资多集中于医药卫生等专业领域,像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资则严重不足。

三是专业设置滞后。存在着专业结构守旧、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对接地方行业产业特色不明确,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本行业优势集群产业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四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民族医学院校要更好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药和健康服务类人才,不仅要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实践性课程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

(三)O- opportunities (机会)

一是前景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健康服务需求旺盛。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2014年,多项国家级健康类项目完成了产品转化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预计2016年大健康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健康产业列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02亿,其中约3700万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而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养老床位。仅养老服务一项,如有效需求得到释放,将催生上千万的就业岗位。《2012-2013年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18157.09亿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即将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阳光产业和全球第一大产业,其年支出总额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大健康产业将替代IT产业成为世界第五波产业经济浪潮的新引擎。

二是政策好。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0%,提高两个百分点。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为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大健康战略发展提供重大政策利好。2013年9月,国务院于《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2015年10月,教育部制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

(四)T- threats (威胁)

一是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本科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和压缩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民族医学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研究型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与本科医学院校以研究型为主、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临床医生以及健康类高端人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机构培养医护人员、相关辅助人员和健康类相关应用型技能人才,为贵州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多层次医学和健康服务类人才梯队、满足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是社会认可度问题。现代社会上盛行“人才高消费”行为,甚至出现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专科生抢农民工饭碗现象。事实上,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由于受到学制的限制,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欠缺。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三年制的大专学生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时间约占3年6个学期的1/2,紧接着就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加之专科层次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较弱,学生无论理论和专业知识都与学制长、文化课基础好的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专科学校在专业方向、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均滞后于本科层次医学院校,民族医学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升格办学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黔南民族医专2015年党代会提出建设同级同类院校中“一流的教学科研、一流的校园校舍和一流的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力争实现学校的“升本”工作。

三是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问题。长期以来,民族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仅限于面向医院、药企培养人才,在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健康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共建方面行动迟缓,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服务较少、专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弱,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设立大健康学院(系)。利用大健康学院(系)平台组建团队、申报项目、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解决经费、招生、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利于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就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就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系统医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准备。如做好在医药养生、康体护理、健康管理等相关衍生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等。

(二)培养专业师资。优化师资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根据学校健康类学科专业发展和规划需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选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健康类学科专业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培养,探索建立形成校企互联、专业互通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解决民族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构建专业体系。民族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它的服务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在对既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升级的同时,合理增设新专业,形成护理类、医学相关类和健康服务类学科专业体系。如:对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与大健康关联性较强的一级学科进行改造,增设相关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增设全科方向,在护理专业增设助产、养老护理方向等,使学校的办学专业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申报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家政服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

(四)加强基地建设。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将所学相关原理与所从事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可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办学新途径,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该校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医药特种行业培训基地”“贵州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拟与美国瑞泰集团合作,在学校成立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

另外,在民族医学院校广泛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所),获得职业资格认定权,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和考试内容,保证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的作用,利用建于该校的“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双证”就业、持证上岗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帆.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化妆品、食品及医药大健康产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

篇4

中医药的特点及知识产权现状

中医有完全不同与西医的医疗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从现代科学上讲中医体现的是系统科学中整体性、联系性的观点,这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甚至政治观点相关。而西医的特点与西方还原论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强行的要求中医现代化、西医化,无视中医自身的诊治特色,这样并不能够结合中西医的长处,往往是对中医理论思想的一种篡改,结果实质还是一种西医。中医的发扬光大只能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从西医的角度对其改造不是正确的道路。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在2008年1月8日宣布:为遵循中医药规律,体现中医药特色,鼓励创新,该局正式颁布实施《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该规定表示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经过长期临床应用、疗效确切,不要求再进行以动物试验证明药效的评价模式,也不再要求进行临床研究。”

另外,西医治疗的强项是治疗急症。而中医经过中国人民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检验,其中一些观点,比如说上医治未病、重视调养,对于保证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显著的优点。同时中药比西药价格低,较为普通群众所接受。现在中医衰落,不受重视,边缘化的现象是受西方文化侵略,民族虚无化的影响。这对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国家中医药界一定要扶持中医的发展,让古老的中医继续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虽然中药在包括海外华侨、东南亚,日韩的中华文化圈有固有的市场,但是要打开欧美市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如属于中国人数千年智慧结晶的一些疗效显著的中药药方往往没有国人愿意投资开发,从而不能使其符合安全有效的治疗标准而获得产业化。相反常常是外国人抢先投资,然后,高价返销到中国境内。典型事例比如将银杏叶提取物作为一种抗癌药物,是在德国做的提取物并通过FDA标准,并在世界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要让中药符合欧美的标准,并占领欧美市场,可以将中药作为一种植物药,通过提取来发现中药中有效成分。因为欧美人从药物质量及经济等原因出发,不喜欢中药复方。搞清一种中药已够困难的了,更何况几十种,像银杏叶产品就是一种药。而经典名药“六味地黄丸”含六种中药,据说能治200种疾病,再加上产地等多种影响因素,分析验证起来就很困难,更难控制质量,专利保护也不容易。虽然中医喜欢强调中医药应用的个性化,但是,作为药品要走向国际市场就更应强调其共性。首先应争取落实“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这一国际通用标准。

包括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是一项多学科,跨行业、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颇丰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目前,开发成功一个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平均需要12年,从8000~10000个化合物中才能有一个化合物最终被批准上市。国际上大型制药公司一般都拿出销售额的10%~15%用于新药开发。但是无论是新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研究水平、研究条件,还是研究人员数量,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这些是无法设想的投入,不但在目前乃至可预见的将来也是我国新药研究工作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就整体而言,我国新药创制不可能直接进入以技术领先性创新为主的创新阶段,必须经历模仿性创新阶段,先易后难,首先开展“me―too”药,即仿制药的开发,逐步过渡到技术领先性创新阶段。

要在我国大规模开展“me―too”药开发,还必须做到:第一,改变观念和机制,不要过分追求技术领先性创新,过分追求出成果,出论文,而以能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第二、由于基金支持有限,“me―too”药的开发必须走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的道路,增大企业投资力度,解决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成果共享逐步过渡到企业成为新药研究的主体;第三,对新出现的,很成功的突破性新药或者其他途径(包括“me―too”途径)研制出来的新药进行分子改造,寻找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并在治疗上具有某些特点的新药。这包括:(1)对无专利保护的新药(如紫杉醇等)尽快进行结构改造,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2)对有专利保护的新药,可对专利保护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不侵犯别人专利的前提下,进行专利边缘创新,也可有意识地改变局部化学结构,比如,对前药的开发,增进水溶性或脂溶性,将有助于生物利用度的改变,阻滞体内代谢转化,将延长药物的药效,这样将有可能获得药效强于母体的新药;(3)重视手性药物的开发,如将过去的消旋药物进行重新研究,有可能开发成功新的“me-too药”,如日本对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吡啶的再研究,开发成功巴尼地平和比尼地平两个手性“me-too药”。总之,如果我们现在就一味追求技术领先性创新,从研究水平、实力、资金,研究条件来看并不符合实际。就整个国家而言,我国新药研究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模仿性创新为主的策略,通过模仿性创新进行新药研究开发工作必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同时,随着技术力量和经济的增强,逐步向技术领先性创新过渡,这包括利用全新的作用机制和全新的结构进行药物设计。但即便到那时,开发“me―too药”仍不失为多快好省研制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实现了5%~6%的增长,市场销售规模达到7350亿~7450亿美元,全球有年销售额约2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过期,数额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其中Risperdl.Fosamax、Topomax、Lamictal和Depakote等产品在多个世界主流市场结束市场独占期,这促使仿制药市场以14%~15%的速度增长,达到700多亿美元。2008年美国处方药的三分之二以上为仿制药。德国新实施的政府合同计划以及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的教育项目,使仿制药在上述市场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此外,葛兰素、阿斯利康等跨国公司已将产基地向我国转移,不少跨国公司继续在华设立更多的研发中心。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

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更加细化。如无锡的药明康德集团就是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发展起来,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丰富的科研人才,成为全球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公司。

生物制药研发与化学类新药研发的情形相似。由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医药的研发不可能像机械、电子通讯行业的研发那样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这点从生物化学的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就可以看出其与机械,电学类的差别。生物化学类的专利必须要有实施例,涉及微生物的发明还必须提供培养物的保藏证明才能算充分的公开,而机械电学类说明书只要说清楚形成创新点的各部分组成及其逻辑关系,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实施例不是必须的。这是因为生物医学类的发明往往不是数理逻辑所能完备解释的,往往需要借助实验实施例的实验条件才能将发明重复出来。所以,生物科研现在还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很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还止步在专利文献阶段。中国从事生物医药上游研究的时间相比西方国家还很短,一些上游靶点的研究能通过后续研究成为新药的可能性很小。要实现产业化,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人类疾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市场上成熟的生物药的品种,还是抗体、疫苗,干扰素等几个传统品种。

总体上看,金融危机对成品药医药行业的影响较小,因为首先医药是一次消费品,跟经济环境关系不大。其次,药企发展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不依赖银行,不是靠资金来推动,不会受银根紧缩的制约。再次,和其他依赖出口的行业相比,医药工业出口占比非常之少。入世后中国向海外制药巨头放开了市场,医药行业的主战场在内而不在外,所以,海外市场变化对于国内药企影响不大。而且随着医改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如果实现全民医保覆盖,医药行业未来增长是非常庞大的,相信在未来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医药行业将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

此外,金融危机还给医药行业带来了不仅仅是市场准入难得的机遇。由于海外不少中小医药研发机构,因为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希望寻找投资方合作,中国有实力的药企要抓紧研究和评价具有前途的项目,购买有价值的研究专利,此时还可以以低价引进欧美、德国和日本药企的生产总监、高级管理人员,还有他们的管理技术,这是提升自身的绝好机会。

篇5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对策;安徽亳州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4-01

近年来,亳州市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279.5亿元,同比增长22.43%;实现税收7.88亿元,增长40.18%;完成固定投资87.3亿元,增长18.9%,达基地年度投资任务目标的101.5%。

1 亳州市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

1.1 产业集中度提高

2016年,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年新增规上药业工业企业60家,累计达178家,同比增长50.6%,其中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达149家。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2.5亿元,占比25.9%左右,行业贡献率28%,居各行业之首。

亳州市制定出台系列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加快基地骨干企业培育进程,组织安排珍宝岛九洲方圆制药、九方制药、为民药业、修正药业等12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项目的申报。积极构建亳州市药品品种转移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药品品种生产技术转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产值超1亿元的药业企业83家,同比增加20.3%;1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5亿~10亿元的企业7家,2亿~5亿元的企业23家。形成了同仁堂饮片公司、济人药业、源和堂药业、广印堂药业等26家龙头骨干企业。

1.2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浙江中医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在亳州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浙江大学举办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政策分析和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芍花堂药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浙皖饮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安徽亿安股份有限公司在植物消毒液和抗(抑)菌研发领域共同设立院士工作站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全市共有中药类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普仁药业“安徽省中药饮片信息自动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省科技厅备案[1]。2016年,全市药业企业申请专利1 534件,其中涉药专利569件,授权发明涉药专利78件。芍花堂药业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技术团队开展“药膳素”系列产品开发;源和堂药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了“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浙皖饮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了“药品研发创新技术平台”;为民制药与安徽华康科技公司合作从事400个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研究工作;敬道药业引进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博士团队建立了青蒿素提取生产线。目前,全市已有80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药师资格,2016年又有3 000余名考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

1.3 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

亳州市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5项,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分类标准研究项目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完成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安徽中药材标准体系研究》;开展了安徽省地方标准《知母栽培技术规程》《紫菀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已实施;新修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桔梗》和《白芷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白芍初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已通过评审,即将实施。

2 亳州市推进中药材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

2.1 促进药材种植新提升

2.1.1 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有经验的药农通过土地流转逐步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种植企业、种植示范村,推动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2.1.2 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科研实验基地,建立中药材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室。搜集中药材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和推广操作性强的大宗道地药材种植规范,成立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心,集中培育一批具有中药材种植资质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民间种植专家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对外种植合作,输出中药材种植技术。

2.1.3 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鼓励和支持知名药企来亳州市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规范化种植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市、县(区)级政府配套资金,推进亳芍、牡丹、桔梗、白术等大宗和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探索推行有效的地理标志产品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亳州市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积极申报“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着力提高道地药材生产附加值和生产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培育“亳药”种植品牌[2-3]。

2.1.4 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大力支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亳州市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对亳州种子种苗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支持有l件的企业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壮大3~5家基础条件好、初具规模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企业,扶持其选择10个大宗地产主导药材种类,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1 333.33 hm2以上,切实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水平。

2.2 发挥中药流通新优势

2.2.1 完善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引导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健全完善中药材、香料、种子种苗、保健食品、中药花卉、药包材及中药机械等细分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制定亳州市中药材市场、中药材专业市场、地产药材市场、中药材初加工等分类市场的专项管理办法。创新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资源,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支持涉药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会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2.2.2 加强现代中药物流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实施一批流通a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流通产业基地、园区。加快推进大型物流企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中药流通龙头企业。

2.2.3 建设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坚持现货交易与网络交易并举,加快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中药材市场逐步建成现货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积极申报中药材商品交易所,发展中药商贸新业态。

2.2.4 完善中药材价格指数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亳州市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体系,实时监控中药材价格变动情况、着力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引导,使广大药农、药商和药企合理安排种植、生产和经营,增强其在国际国内中药材市场价格中的权威性。

2.2.5 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地药材监控系统。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记录种植、加工、检测乃至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追溯查询的信息平台,帮助消费者“眼见为实”,以提升“亳药”知名度。

2.3 完善中药工业新体系

2.3.1 促进地产药材初加工规范化发展。在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在乡镇、种植专业村、规模化种植基地附近建设一批地产药材初加工企业。研究出台初加工产品管理办法,明确初加工产品范围,制定初加工产品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规范初加工产品生产经营行为。促进药材初加工的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4]。

2.3.2 提升中药饮片加工业竞争力。培育饮片龙头企业,推动土地、财税、金融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在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的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吸引综合实力强、有产业关联、致力饮片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入驻亳州市,引导鼓励亳州市现有饮片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饮片加工炮制、贮存运输、生产器械、包装材料等技术及设施设备的研究;积极参与全国饮片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增强亳州市在全国饮片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2.3.3 促进中成药制造业壮大。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支持中成药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将中成药制造列入药业招商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坚持项目带动,吸引全国知名制药企业进驻亳州市,依托大型企业的品牌、市场、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亳州市中成药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中成药项目建设;培育中成药大品种,以葛酮通络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自主创新产品为依托,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内涵,加强品种规划、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大的知名品牌;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引进和开发,充实和储备优质品种资源,积蓄持续发展能力[5]。抓好重点项目,增强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好项目支撑转型发展,围绕国家、省、市支持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利用中药博览会等节会平台,积极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推进存量项目扩张、对增量项目加以培育,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4 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速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茶、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等的生产;着力加快开发和生产以参、茸、虫草等滋补保健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中药保健品;积极推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枕、保健香袋、保健服饰等保健用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发展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消毒杀菌剂、中兽药、药用辅料、药包材、制药器械等中药关联及配套产业。

3 参考文献

[1] 刘峥.基于产业集群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产业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115-119.

[2] 王超.提升安徽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60-61.

[3] 王园园,刘超祥,訾少峰.亳州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79-82.

篇6

关键词: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强调的是“应用”,注重的是“实践”,面向的是“市场“与“行业”,因此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则被列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关,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为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实训技能和实训内容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旅游专业、会展专业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成功开设。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旅游、会展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在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由于旅游业与会展业的产业关联密切的特点,旅游与会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多相互的渗透,而在这两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类课程和技能的培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建设旅游与会展业态组合和技能关联的实训基地是培养旅游与会展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一)旅游与会展紧密结合的产业关系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行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着各国旅游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风光宜人、交通便利的城市都非常重视拓展其会展功能,从而带动区内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业的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会展业自身的收入如果是1,则相关行业的收入则为9,所以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推动器。

1.旅游业与会展业的紧密关系。旅游业与会展业具有最紧密最直接的产业关系。会展活动的部分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与旅游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会展业的崛起给旅游业带来了强大的助推之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会展业的壮大发展,使得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相互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大。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包括参会者、参展商、采购商均被视为旅游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停留时间更长,花费开销更多,参加活动的面更广,对旅游产业的贡献也更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如果接待一名普通观光游客可收益1美元,接待一名参加会展活动的旅游者将收益4-5美元。香港2004年的数据表明,展览会观众在港逗留的时间平均是一般访港过夜旅客的1.2倍,他们在港的消费比普通访港过夜旅客平均多2.4倍。2004年展览观众虽只占全年访港过夜旅客的3.3%,然而他们在港的消费则占过夜旅客消费总额的7.8%。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会展旅游不仅能够展示旅游资源与旅游形象,而且每一次的会展本身就是一次商务旅游活动,这其中的商机正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看好。会展经济带“热”旅游,旅游产业与会展资源可以优势互补,特色融和。

2.旅游与会展的产业对接。会展业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与会展的对接体现在6个方面:

(1)角色定位。在开展会展旅游活动时,会议或展览公司应扮演“旅游吸引物创造者”的角色,这种吸引物可以是其所拥有的场馆,也可以是其举办的大型会议或展览会;饭店应该主动与会展公司合作,以合理的价格和高品质的服务迎接参展商、与会者入住,并积极争取展览会期间的各类高峰论坛在本饭店举行;旅行社则应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把重点放在专业观众的组织以及会展活动与其它游览活动的衔接上。

(2)整体营销。城市在进行目的地整体促销时,会展部门完全可以和旅游部门协作;即使是会展企业单独开展营销推广活动,也应将会议/展览会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

(3)配套服务。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4)客源预测。会展部门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预测,以增强参展商(与会者)对展览会(会议)的信任程度,但两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专业观众,后者侧重一般旅游者。

(5)场馆后续利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场馆建造起来后,除会议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继续举办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6)品牌及产品的利用和开发。无论是世博会、奥运会,还是某个会议或者展览,其后续价值的开发和品牌的维护升级,都对会展活动赋予了极大的附加价值和辐射效应。旅游企业针对事件、会展活动进行后期深度产品的开发和策划,如围绕奥运会开发的奥运旅游产品和线路,世博主题旅游产品等,促进了会展活动品牌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北京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周边的酒店就把酒店入住和“鸟巢”、“水立方”、玲珑塔的游玩结合在一起作为吸引会员加入的一个砝码。因此培养既熟悉旅游又懂得会展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后会展”经济发展的急需。

旅游与会展不仅可以实现紧密对接,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关系。会展业为旅游业提供输送客源、旅游吸引物,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建设和形象,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此同时,旅游业一方面承担会展活动的组织和配套服务,并增强会议或展览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企业也可以作为会展商策划、组织会展活动,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与会展产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与会展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技能型人才更是奇缺。但在社会大量需要旅游与会展人才的背后,却存在很多旅游专业或会展专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往往是旅游专业学生不熟悉会展运作,会展专业学生只具有会展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承担具体实践工作。这种尴尬的背后,实际揭示了旅游专业、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和背离。旅游业与会展业是具有服务业性质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旅游活动展开,还是会展活动的运作,都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参与,需要同时具有旅游与会展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如医药器械展览,需要既熟悉医药器械知识,又懂得会展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旅游节庆活动,需要既熟悉旅游业务,又懂得会展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等等。而学校旅游专业、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状态,同时,在校的旅游与会展教育普遍注重显性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积累,而忽视了知识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忽视了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也忽视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岗位上一些隐性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这造成了一方面旅游业、会展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学校旅游与会展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出口和进口不尽人意,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不对应的断层。因此,通过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培养适应旅游与会展的新型复合人才熔炉,这是解决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诉求之间矛盾和断层的迫不及待的问题。

二、旅游会展类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思路

(一)遵循项目与产业的链接关系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是一个功能系统化、融合多学科、服务学生与地方经济,示范性、教学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区域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体现以项目为驱动的旅游与会展产业流程的结构体系。整个实训基地以旅游与会展业项目管理流程为主线,以旅游与会展主要经济产业部门为辅线,从项目链、产业链的结合,对应到实训场所的建构,建立了实训基地与旅游会展经营运作的对接。

会展业、旅游业是结合最为紧密的两个产业,二者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国内已有的相关实训基地,大多集中在会展业或旅游业的一个产业领域,而忽视了二者的互动与联系。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应该从会展活动各个环节出发,涵盖会展活动的策划、营销、设计到接待、服务、观光考察及管理等完整的流程,融合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文秘、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广告设计与制作、产品设计等多专业多学科内容体系,并体现旅游、酒店与会展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打造旅游与会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成为嫁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岗位之间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岗位,因此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功能设计上应具备仿真模拟和生产运作的二重性特色。不仅具有真实场景的仿真模拟,而且还是一个可以直接经营、运作的经济实体。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填补了从学校直接走向社会工作之间的盲区,使学生可以借助在实训基地的真实岗位演练,调试好对社会及岗位的适应(如图1)。

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以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多方博弈的利益互动机制,实现共赢的局面。基地建设将以省级实训基地为依托,涵盖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群体(者)。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将从基地建设中获得包括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鉴定等一系列社会急需的职业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将从基地中了解市场需求,对教材、教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更贴近市场,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从业资格;学院将从更好的就业率上收获更好的生源;企业将能从学校招收到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员工;社会将从更高、更好的就业率上收获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多方利益合作博弈,将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实训基地制度保障机制。

(三)多方合作共建,共享资源与成果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经营采用引企业入校园的模式,与旅游业、会展业企业共享基地资源与成果。合作单位将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行业技术支持和指导,参与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培训工作。实训基地将与合作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合作、项目研发合作,并为企业输送旅游与会展人才。

(四)体现高科技成果、新型技术的示范性基地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吸收新型的科技成果、新型的信息技术,使之建成一个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高科技基地,对区域内提业示范效果。如虚拟导游实训室、多功能展馆、工艺品研发与陈列实训室,分别采用了最新的数字影像成果和软件系统,融三维虚拟与实物于一体;多功能会议室采用录像跟踪系统、同声传译系统,体现了高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三、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对所处地区及周边院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场所进行调查研究,使建设成的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能够在定位、功能上真正体现突破与错位发展。另外,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学院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来筹集实训基地的设备、资金,可以避免不同学院之间相近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雷同。

(二)实用性、先进性

基地的建设理念基于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结束的项目运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与会展发展的现状,将整个项目映射到相应的旅游与会展公司,然后将公司的业务进行分解,确定相应的职业技能,随机映射到相应的实训室,从而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功能系统化、融合多学科、服务学生与地方经济,示范性、教学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区域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展开生产,在服务中不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训模式进行完善。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只模拟无实战的格局,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中彻底掌握旅游与会展等相关专业技能与业务流程,成为真正的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在设施设备的建设上,还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突出先进性的建设原则,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模式教学的效果、专业的研究和企业项目运作的延伸功能,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旅游与会展领域的相关问题,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生长点,而教师的研究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三)共享性、共建性

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公众人员开放,分享实训基地的资源、技术、成果,实现社会共享和示范。同时,将紧密联系企业,吸引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基地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研发场所、实验场所,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新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实训基地提供设备、设施、资金以及项目包,让实训基地在学院与企业的共建中得到深入发展和良性运营。

参考文献:

[1] 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 集群品牌 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与区域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竞争,企业集群也不例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集群只有重视集群品牌的建设问题,才能够实现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小企业集群品牌的内涵

企业集群通常是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如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在某一区域集聚的现象。所谓集群品牌,是在某一特定地区范围内被公众认知的品牌。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彰显着企业和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色。它具有更小的风险,更高的价值,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丰富的联想性与公共物品性。集群品牌不仅集聚起企业和产品,更重要的是集聚起相关行业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集群品牌的建设

集群品牌的建设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建设:

1.集群品牌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1)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采购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出台扶持政策,使社会资源向高成长性产业和企业流动;要培育企业家品牌,培育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家;要注重创造文化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创新力;要注重营造舆论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影响力;要注重完善市场环境,增强区域品牌的竞争力。

(2)确定区域集群品牌策略。市场千差万别,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消费群体,都要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政府要对市场进行细化研究,确定区域品牌策略,制订相关的政策意见,设计新颖、有效、高档次的活动载体进行形象塑造,推进产业集群质的提升,提高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的成功率。

(3)制定约束产品生产的措施。在创造需求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措施,影响企业集群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如一些电器产品、医药器械产品都有相关的安全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强制其从集群中退出。这就加速了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为集群品牌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4)推动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政府对产学研结合予以鼓励,通过政府支出的倾斜安排,改善区域的教育设施条件,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为集群品牌的创立和发展提供智力源泉。

2.集群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企业行为

(1)强化中小企业集群品牌意识。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们广大的中小企业应该从门户里走出来,与同质化企业联合起来围绕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组成配套联盟,真正通过规模化以使自己的人力成本优势实现最大化,品牌建设也同样如此。应该引导中小企业树立竞争合作、建设集群品牌观念,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和产业链资源整合来更好地发挥集群效应,一个企业集群统一用一个“品牌”将集群内企业捆在一起,用统一标准规范各企业,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最终打造出既有名气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名品牌。

(2)中小企业集群品牌定位。首先应当进行充分的集群外部调研,了解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看法,调查竞争对手及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状况和策略。其次进行集群内部调研,分析集群自身的特点、资源优势和区域特性。集群品牌定位应该体现集群特性和区域特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使集群品牌具有准确而鲜明的特色。在品牌定位过程中,集群内企业要把握自身与市场需求,为品牌定位提供建议与决策依据。

(3)中小企业集群品牌营销。集群品牌进行定位后,就要塑造集群整体形象,向社会各个层面宣传、推广、渗透集群品牌,增强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集群品牌营销手段多种多样,如广告;新闻会;举办博览会、专业会展;集群组团联合参加国际国内的会展;赞助公益事业;建立品牌信息网站进行宣传等。这些手段实施的方法不一,也各有侧重点,为此应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产品特性,集群的发展阶段特征采取不同的手段组合,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效果。

(4)中小企业集群品牌保护。第一,建立集群品牌质量认证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集群品牌质量认证应特别注重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这是保护集群区域品牌的基本手段。第二,在集群内加速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含量提高,促进产品创新,动态的维护集群品牌的良好形象。第三,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及时、正确的维权来维护集群品牌的形象。

(5)中小企业集群品牌中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利用集群外部效应的同时,可以率先打造自己的国内或国际品牌,以个体品牌的发展来支撑集群品牌的发展。龙头企业要不失时机地扩张规模,要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实现群体联盟规模。在做强自身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集群规则遵守、企业形象提升等方面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为集群品牌建设做出贡献。

3.集群品牌建设中的中介组织行为

(1)发挥组织和服务功能,设定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按企业的规模或销售额合理分摊品牌构建费用,平衡企业间的利益;减少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搭便车心理和信息的非对称,及时公布行业竞争相关的信息,维持企业之间良性竞争;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渠道和资金上的协助。

(2)发挥协调和管理功能,中介组织开展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着力维护企业的权利和行业利益;着眼于长远发展,会员间进行大量的重复博弈,建立起一种法律外的惩处机制和程序, 避免只顾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依法维权,协调管理,加强行业质量监督与管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保护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维平:企业形象塑造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关联性

一、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优势产业定义

优势产业是在当前的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成长的成熟期这一区间。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本文所评选的优势产业有这样几个特点,该产业资本营运效率高,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对长三角经济区域整体贡献大,并体现出一定的成长性。

(二)优势产业评价指标

1.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优势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本文建立了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综合评价模型

c=100×ni=1ωiXi 

其中,ωi为第i个指标的权数,Xi 为该行业第i个指标经过消除量纲后的指标值。

3.对评价指标的说明

(1)资本产出率

资本产出率=该产业当年的生产总值/当年该产业的资产总额

资本产出率是单位资本产出能力的体现,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资本的产出率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是评价优势产业的重要指标。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工业增加值/该产业当年的平均从业人数

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

(3)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该产业当年总产值增加量/该地区总产值增加量×100%

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同时,该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产出增长率

企业产出增长率=该产业总产值增加量/该产业内企业个数增加量×100%

本文考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位于产业成长周期中的相对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该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因此,该指标也是衡量优势产业的组成之一。

4.对权重的说明

首先,本文主要考察优势产业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体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的指标——产业贡献率被赋予最高的权数。其次,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来看,资本相对劳动力而言,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本文对两者赋予不同权数的原因。最后,企业产出增长率被赋予最小的权数,因为本文将优势产业主要定义为在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二、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界定

(一)样本说明

长三角地区共有1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根据重要性原则以及各地可查证的统计资料,本文选取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共12个城市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该12个城市2004年城市GDP总和占整个长三角地区GDP的87.08%,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选取数据方面,主要以2004年的数据作为当期,2003年的数据作为基期,仅嘉兴市以2003年数据作为当期,2002年数据作为基期。工业生产总值等方面,均以现行价计算。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中,针对4个指标对各行业计算出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以及企业产出增长率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按权重加总即为综合得分。各产业得分以及位次排定如表2所示。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选取其中的前八位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评选出的优势产业。

(三)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排序 

作为对定量分析的补充,从产业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角度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被选为另两个优势产业。

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24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8502塑料制品业8.1418橡胶制品业1.83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9619医药制造业1.83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12

2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2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8321造纸及纸制品业1.8006纺织业3.9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1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8723饮料制造业1.7008通用设备制造业3.7324家具制造业1.680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7325食品制造业1.581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32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41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372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4012化学纤维制造业3.29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413农副食品加工业3.13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32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0030金属制品业1.30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52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9716专用设备制造业1.96 注:根据上海工业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0-2005年的数据计算(下表同)。

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上海、南京、无锡、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绍兴以及台州共10个城市都将其评价为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同时,与医药方面相表3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时,与医药方面相关

位次产业大类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塑料制品业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纺织业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通用设备制造业09医药制造业10化学纤维制造业关

的还有部分精细化工行业、医药器械制造行业,医药行业实际整体评价会超过本模型的定量综合评价,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九位的优势企业。

对于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定量模型中排位12。由于化纤行业与排名前列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该产业还是南通、扬州、杭州、嘉兴等市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十位的优势产业。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出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如表3所示。

三、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在单位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和企业产出增长率这四个指标上2004年的指标值如表4所示,将其分别与相应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即可得出十大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

1.资本产出率

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2004年长三角地区资本产出率的平均值约为120%,在十大优势产业中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均体现了较高的资本运作效率;而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在资本产出能力上表现得较弱。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约为12500美元/人,2002年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约为18600美元/人,发达国家均在30000美元/人以上。与表4中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的数据比较可以得知: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这三个产业未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潜力。

3.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有重要意义。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31大产业贡献率平均水平约为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其产业贡献率为45.06%;其次为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在14%左右;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低于平均水平。

4.企业产出增长率

企业产出增长率有助于分析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平均水平约为1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六大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均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这四大优势产业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具有发展的潜力。

综合以上对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指标值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在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中属于中等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的各项指标水平偏低,具有发展的潜力。

四、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联性分析

(一)产业关联性分析方法

本文对产业的关联性分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内部的关联性分析,即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与该产业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前文通过优势产业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甄选出的十大优势产业,城市样本共12个,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研究数据均来自2003年、2002年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相关产业数据。

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直接和清晰的方法——通过各城市各产业2003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按各城市GDP占长三角区域GDP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分析。

即ρ=ni=1 αiXiXi=ai-μμ

其中,ρ表示该行业内部的整体关联性,αi表示各城市根据其GDP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所占比例相应得出的权数,Xi代表了各产业与该产业整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ai表示各产业当年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μ表示该行业在长三角地区当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所求得关联性值等于零时,说明该产业整体的发展与增长速度和该产业在各城市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所求得关联性值为正时,绝对值越大,说明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对产业整体的发展作用越小;所求得关联性值为负时,绝对值越大,表示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对产业整体的发展作用越明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势产业内部关联性分析

通过上述的关联性分析方法,对评选的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进行内部关联性分析,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内部关联性

行业关联度绝对值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260 0.12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719 0.0719 通用设备制造业0.0690 0.0690 化学纤维制造业0.0338 0.033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121 0.012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518 0.0518 医药制造业-0.0980 0.0980 纺织业-0.1279 0.127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305 0.1305 塑料制品业-0.1316 0.1316

分析表明,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内部关联性较高。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大于各城市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表明这五大优势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加快各城市发展有利于大大提升该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表现。其余五大优势产业的内部关联性不高,产业在区域整体的表现要低于在各城市之间的表现。同时,这也说明了这五个关联性相对较低的产业依然存在着发展潜力,如能调整产业在各城市之间的布局,将能提高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整体的运作效率。

五、结论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出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并在相应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对长三角地区各优势产业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之后,就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十大优势产业。

第二,十大优势产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因发展比较成熟,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故应积极利用并进一步稳固其优势,从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一体化进程,提高长三角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而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目前的各项指标水平偏低,表明它们具有发展的潜力,应将其作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调整对象。

第三,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内部关联性较高,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加快各城市发展有利于大大提升该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表现。

第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内部关联性不高,产业在区域整体的表现低于在各城市之间的表现,依然存在着发展潜力。因此,应调整这五大优势产业在各城市之间的布局,从而提高这些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中的协作效应。

参考文献:

江苏省统计局. 2000-2005. 江苏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9

在波折与震荡中,A股市场进入第四季度。回望前三季度,A股不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欧美债务危机爆发并扩散;国内货币政策松动预期落空;通胀预期升高,经济增长势头减弱……

出人意料的是,自10月24日始,大盘一路走高,沪综指数在冲高2500点关口后回调整理。使得股民们对接下来两个月可能出现的 “吃饭行情”充满期待。那么,从中长期来看,哪些板块暗藏的盈利机会更大呢?中小散户又该如何布局呢?

战略性布局地产银行股

笔者认为,当前市场环境并未根本性好转,但潜在积极因素仍存。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经济温和下滑,通胀见顶缓慢回落;货币政策不会有实质性放松,财政扩张只有结构性机会;流动性紧张缓解步伐缓慢;盈利增速持续下滑。即便如此,市场积极因素仍然存在:首先,市场高估了存准扩大冻结的金额,实际执行力度很可能低于预期;第二,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美联储可能出台进一步政策,有望缓解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基于以上分析考虑,笔者认为,股民不妨立足中期,战略性配置地产和银行板块。

目前,地产板块年底前政策力度难言放松,相关个股在估值探底后,或将进入较长时间的筑底期。同时,整体资金面再宽松以及限贷放松将是行业反转的先行指标。因此,建议股民在四季度以持久战心态,看销量来抓反弹,并战略性布局基本面、品牌突出的龙头公司。

透过中报数据分析,开发商销售出现明显分化,整体资金状况较年初继续恶化,但短期偿债压力小,2010年以来的再库存速度已经放缓。基于此,笔者认为,虽房价不调则政策难松,但开发商主动调整价格的动力不足,因此价格下行出现“小步慢跑”或将是大概率事件。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房地产行业很可能出现反弹行情。笔者看好接下来地产股票迎来的反弹行情,与此同时,选股上可着重于具有销售爆发性以及推盘充足的龙头公司,以及具有保障房主题和商业地产概念的公司等。此外,股民也应警惕调控政策与行业调整叠加、经济下滑超预期和房价调整幅度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再看银行板块。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达到4649.54亿元,平均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其中中小银行净利润增幅超过40%。不难看出,上市银行业绩增幅大大超过此前的市场预期,显示在今年上半年信贷紧缩的严峻考验下,上市银行仍然实现了利润的高速增长。目前银行股绝对具有投资价值尤其是长线投资价值,因而建议投资者适当关注银行板块。

从市盈率看,截至目前,整个银行板块的平均市盈率在7倍左右,不仅已是历史底部,且远远低于全部A股以及沪深300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甚至低于国际市场同类板块指数,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预计未来一年,上市银行的收入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速,但速度会略有下降。由于今年政策对估值的压力已经基本体现,目前市场估值在底部区域,可以说在宏观环境稳定的背景下,是银行股较好的买入时机。

低成本介入大消费行业

统计显示,8月上证指数跌幅近5%,上述两个消费类板块仍逆市上涨近3%。而近期大盘在2500点遭遇阻力回调整理后,消费和医疗器械板块又表现良好的抗跌性,医疗板块还多次领涨。

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转型期,经济增长将由投资与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在此宏观环境下,消费板块自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机会。而且从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消费板块整体估值已处于相对低位,此时正是低成本介入的良好时机。

短期内白酒和医药都比较受捧,但从长期角度分析,板块内部个股分化可能会较严重。投资上应选择业绩增长稳定,长期将会得到稳定回报的消费类个股;其次,选取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分享居民消费升级的具有成长确定性的上市公司。

由于医药股受刚性需求支撑,机会来自于政策驱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将会大幅增加。有专利技术、独家品种、管理良好的医药器械公司将有更好的成长性,值得长期投资。

对于白酒股,建议把握以下两种投资思路:首先是长期持有,考虑行业的估值和成长性,未来12个月内白酒行业仍可获得超额收益;其次是三季报之后适当减仓后逢低买入。

适度关注可能出现的风格转换

2011年最后的两个月,是否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风格转换,已成为近来股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金融理财》认为,不排除风格转换的出现。导致风格转换的有四种可能性:首先是政策预期的好转;其次是新增资金入场;第三是过大的估值差距得到修复;第四是投资产业链的微观景气程度出现回升。

风格转换可能分成三步:第一步,估值修复,资金环境回暖和政策预期向好促使投资者倾向于寻找估值最低、悲观预期释放最为充分的行业;第二步,景气回升,预计在11月份伴随着工业品的产销量、价格趋势向好,相应的行业会有阶段性表现;第三步,布局2012年,在市场指数有所回升、场内交易活跃之后,进一步关注估值中枢转移到2012年、经营模式清晰、业绩增长确定的个股。预计11月份以后随着影响市场的因素明朗,这种风格转换可能逐步展开。

与此同时,对于四季度的可选配置,笔者认为,科技、资源能源、设备制造、原材料、交运等可适当作为配置上的附属参考。此外,还可逢低增加主要周期性品种如基础化工、有色金属、机械、钢铁等配置,以迎接可能出现的风格转换。

当前选股的五大思路

虽然前三季度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令人失望,不过对于A股市场在最后三个月的运行前景,笔者给予谨慎的乐观预期。散户如果能从业绩增长、估值修复、基金重仓、重组题材以及政策预期这五大选股思路中寻找市场机会,或许会有所惊喜。

①业绩增长

目前三季报业绩预告的公司有800家左右,预喜公司达到600多家,若三季报行情能与超跌反弹相结合,此类个股有望演绎一波小行情。

②估值修复

沪深两市指数在三季度的跌幅分别达到14%和15%,而在此期间跑输大盘的个股高达1000余只,其中跌幅在30%以上的个股有100多只。其中约有180只个股的股价低于上证综指1664点时的水平,在这些超跌与低估值个股中,可能孕育着四季度的热点品种。

③基金重仓

过去的三季度,基金重仓股的表现不尽人意,在三季度跌幅超过30%的100余只个股中,约有60只个股是基金重仓股。三季度的基金重仓股在四季度有望“咸鱼翻身”。近来,尽管基金在加仓的过程中,大盘始终处于下降通道,但基金此举仍是属于底部区域主动买套的行为。进入11月,该阶段的特点是资金年底收益、基金排名压力将逐步显现,重仓股会有所表现。

④重组题材

每年年底一直是市场炒作重组题材的黄金时期,今年也不会例外。虽然近来整体行情不容乐观,但在重组题材的护持下,ST板块屡屡扮演“涨停秀”的角色。四季度是上市公司披露重组预案、实施重组事项的高峰时段。虽然证监会推出的并购重组新规提高了借壳上市的门槛,但对于渴望上市却不符合IPO标准的企业,壳资源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资产重组板块蕴含着机会。

篇10

1.重抓三级平台。一是要切实抓好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并通过存量土地的挖潜和低丘缓坡资源的利用,确保下一步平台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二是要按照年初下达的征地、供地目标任务,着重抓好7个重点单位的征地、供地和交地工作。要对照目标进度,抓紧做好农民政策处理工作,既要保护好农民利益,又要保障发展用地,加紧项目与土地的有效对接。对符合供地条件的地块要及时做好招拍挂出让工作;对已交地的项目要督促尽早开工动建。三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租用标准厂房等形式向三级平台集聚;对目前拥有闲置土地较多的企业,要加大处置力度,使其退还闲置土地或新上一些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进一步发展提升个私集聚区。四是要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定期、不定期地会商,及时协调解决征地、供地、项目建设和平台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加大工业投资。一是要继续抓好年初确定的40只重点工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对照目标进度要求,跟踪督促,加强服务,加大投入,力争这些项目尽早尽快建成投产。特别是要紧紧盯住一批新开工项目,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建设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企业加大投入。二是要抓好项目储备,高度关注在谈项目,提早介入对接,加强前期服务,努力做到尽早签约、尽快落地开工。对目前尚未开工建设的一些已定项目,要帮助其抓紧落实建设条件,使其尽快开工建设。三是要关注项目质量,特别是要更加关注即将推出的项目的质量问题,以单位投资强度、产出水平和税收贡献率为主要指标,加强对企业使用土地的绩效评估,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零土地招商,确保要素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

3.突出扶优扶强。一是要加快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集群产业的整合培育,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运作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开展“30强”、“30优”企业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做大总量,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实施品牌经营,提高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扶持和发展汽摩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加强对骨干企业包括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企业的分析研究,突出做好对45家亿元以上企业和22家“一厂一策”签约企业的分类指导,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及时兑现“一厂一策”互动协议中明确的内容,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三是要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培育企业上市梯队。对已确定的19家上市培育企业要实施重点扶持,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券商、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沟通,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开展上市前的相关准备。特别是要高度关注拟在近期上市的两家企业的进展情况,有关部门一定要发挥好职能优势,紧紧抓住目前企业上市遇到的历史性机遇,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力争在今年实现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二、关于开放型经济

1.进出口方面。一是要高度关注外贸发展走势,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对策措施,指导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要继续加强培训指导,引导企业对自身发展进行理性定位,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获得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三是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各类会展的摊位争取、组织参展工作,鼓励企业出国参展,及时捕捉商机,寻求新的贸易合作伙伴,建立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尽可能地降低由于市场过分集中造成的潜在风险。四是要引导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时机,扩大先进装备、关键技术和急需能源、资源进口,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另外,为便利全市企业出口通关,降低出口成本,下半年,外经贸部门要争取上级支持,继续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特别是要争取商检、海关的支持。

2.招商引资方面。一是要按照“一月一活动”的工作计划,紧盯周边,放眼境外,继续把*、*等地区作为招商重点区域,突出产业招商、节会招商和专业招商,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招商洽谈会、项目推介会、投资说明会等活动,积极承接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二是要抓好每一次招商推介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现阶段,特别是要紧盯40只签约和在谈外资项目,积极挖潜,扩大项目储备量,加强跟踪服务,集中精力做好项目引进、报批、土地落实等前期工作,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使项目及早投产出效。三是要充实招商力量,特别是要加强专职招商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区域设立驻外招商站所,就地生根,加强管理,切实提高站所的招商服务功效。

3.外经合作方面。下半年,要面向企业,继续加强对境外投资政策、信息的跟踪分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办厂或收购、兼并、重组,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关于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

1.节能降耗方面。一是各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要根据今年的节能降耗考核办法,切实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宣传部门要强化节能降耗舆论宣传;经贸、统计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用能企业(包括9家年耗电100万千瓦时以上的非工业用能大户)节能降耗工作的监控、监测和项目的能评工作,从严把关。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紧节能降耗共性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鼓励重点用能企业采用一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实施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全力抓好企业清洁生产。三是要加强有序用电工作,对乡镇(街道)、市级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开展节能降耗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确保节能降耗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要督促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及以上的53家重点能耗企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尤其是对7家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要加强监测评估,落实责任,强化管理,确保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2%的目标。

2.安全生产方面。现阶段主要是要确保奥运期间的生产安全,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好。要不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成果,查漏补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活动,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强化安全生产预防措施,做到关口前移,消除事故隐患。特别是要针对上半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不降反升的严峻形势,认真分析总结原因,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的管控力度,确保下半年有所改观。加强组织培训,构建宣传网络,推进安全评价。加强联合执法,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对各类事故的查处力度。

四、关于统计工作、工商管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

1.统计工作方面。统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协调和指导相关单位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积极调配人员,落实经费,尽快解决普查工作办公场地、各类设备特别是数据处理设备,为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要以开展这次经济普查为契机,健全统计网络,规范统计方法,切实做好统计基础性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监测,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深入剖析我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利弊因素,为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篇11

【关键词】 临空经济区、世界城市、先机

自从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以来,空运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为高效的运输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空港已经作为了一种独特的资源,吸引了大量与航空运输及旅客服务的相关企业聚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特区——临空经济区。1959年,爱尔兰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这是世界上首个形成规模与系统的临空经济区雏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关于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系列理论日趋成熟,以空港为中心,组织相关经济业态的结构已经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临空经济区产业环状分布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这一模型强调的是空港产业分布的共性,对于局部地区来说,受到地理环境、行政干预、城市性质、主导产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圈层理论在应用到具体某个空港的临空经济区时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被规划工作者与政府决策层所忽视,临空经济区的建设盲目照搬与套用模型,导致临空经济区雷同项目激增,地区间竞争压力加大,发展受限。然而圈层产业分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潜在规律性,通过对机场周边相关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未来临空经济区产业分布的特征与趋势。为此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为例,阐述一种分析方式与方法,与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探讨研究。

固安县位于河北省廊坊市西部,县城北距北京中心城区50公里,距天津110公里,身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直接受到北京——天津大都市经济带的辐射。随着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大兴,固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固安县政府积极把握时机,在固安县城以东规划了固安临空经济区,规划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与首都第二机场仅一河之隔(永定河)不足3公里,驱车5分钟可达。

要做好固安的临空经济区,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临空经济,以及它的产业及产业分布特点是什么。“临空经济”通常被称为 “临空产业”,也称“空港产业”、“临空经济”等,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严格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由于机场的影响而产生的产业,它主要布置在以机场为核心、以机场的影响范围为界限的临空经济区范围内,这种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强、体积小和重量轻等特性。

简而言之,临空产业的产业类型可以理解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托航空运输而发展的生产业,其中主要为临空农业如鲜花、水产等,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如航空制造、飞机零部件生产、航材制造、电子信息、珠宝加工、医药器械、芯片仪器等。另一类则是基于航空运输带来人流和物流而发展的服务业。其中又分为两类,其一是针对临空制造、航空物流、飞机及飞机运行的生产业,如金融、中介、法律、物流、仓储、飞机维修、养护、航空公司总部基地、航空公司联盟等。其二是为机场旅客、机场工作人员提供的生活业,如购物、娱乐、餐饮、休闲、旅游等行业。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其所在城市主导产业对其的支撑和影响,因此尽管临空产业的门类繁多,但并不全都适合某一地区,各地区的产业将会根据自身城市的产业特性与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发展的重点不同。所以,在确定固安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重点时,应当首先对首都第二机场的特质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

在2009年12月底,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这一概念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将建设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为分析北京机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妨从当今公认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的机场发展情况来进行判断。

2010年世界城市的机场的客、货运吞吐量的全球排名中,世界城市的客运量排名均高出其货运量排名。这样就不难看出世界城市的机场均有客运为主,货运为辅的共性。

货运的核心是距离,因此货运中心的选址往往位于区域中心的位置。北京地处全球纬度较高的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也不如上海及香港地区更具有成为全球航空货运中心的区位优势。因此在2010年全球城市机场客、货吞吐量排名中北京的货运量排名均远落后于上海和香港。

由此可见以世界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北京,城市整体功能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其机场客运能力要强于货运能力,其临空经济区服务业比例也将大于制造业比例。

通过上述分析,虽然分析出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倾向,但其周边的具体产业分布情况仍不清晰,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进行论证,为此应当引入一个业内公认的临空经济区产业分布模型,即临空经济区-环状结构模型。依据国际上机场的空间结构模式,可将临空经济区分为四个环形:中心机场环、商业服务环、制造配送环和环。

这是一个传统的临空经济分布通用模型,然而由于受到区域内各类因素的影响,这个圈层将在首都第二机场周边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都第二机场占地总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位于北京城区以南,机场大部分位于北京大兴区内,少部分位于廊坊市广阳区境内,南部紧邻永定河,与固安县一河之隔。

从前段的分析得出了首都第二机场将以客运为主,大量的客流将促进机场周边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服务产业将随着人流的流动方向而分布。首都第二机场的客流的主要流动方向将是北京城区,因此相应的为旅客服务的产业也将在机场的北部聚集,从而形成机场北部的旅客服务产业区,在这个区域内制造业将被服务业取代,临空产业的圈层结构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纵观机场东部的广阳区和西部的大兴区这两个区域,紧邻机场,且无山川、河流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又由于其不是客流的主要流动方向,因此其紧邻机场的区域更适合发展为航空运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稍远的区域则适合发展临空制造业。

固安临空经济区位于机场的南部区域,虽毗邻机场却有永定河相隔,与机场联系的紧密度远不如机场的东部和西部,同时南部更不是客流的主要流动方向,因此这里更适合发展临空制造业,以及发展为临空制造提供生产的相关产业,如仓储、物流业等。

由此可见由于地理原因——永定河的存在,以及城市的主导因素——客流向北,使得首都第二机场的临空经济圈的产业分布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性。通过上述的分析既可为固安临空经济区的规划提供更为准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合理的组织用地布局,又避免出现地区间的发展同类产业而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帮助固安在首都第二机场的临空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

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朱子全书·易》。

古有云:事无常理,岂可拘泥。规划工作切不可盲目抄袭与模仿,地区间的诸多要素如不加以考虑,将使得地区的发展输在规划的起跑线上。因此必须客观地对事实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更为有力的利用规划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好的诠释规划为发展服务的规划工作核心宗旨。

参考文献

[1] 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篇12

行业背景

2015年,包括IDG在内多家投资机构的年度投资报告中都将消费升级看做2016的三大重点投资领域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05到2010年,私人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仅有32%,而在2010-2015年这个数据已经攀升至41%。阿里研究院的数据预计未来5年投资和净出口在GDP增长的贡献占比上还将继续减少,而私人消费却将不断增长达到48%。BCG(波士顿咨询)报告揭示,即使中国“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速放缓至5.5%,由于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日渐增多、“新世代消费者”崛起以及网络购物增长的推动,中国私人消费仍能够实现年均9%左右的增速,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增量至少为2.3万亿美元。

2015年《中国消费者新消费阶层崛起》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中产消费者的人数已经过亿,约有1.46亿,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在11733美元。这一亿中产消费者连同另外2.36亿的城市大众消费者——他们都“不再只会花钱去置办基本品”。

中国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意识正在苏醒。

医疗美容、跨境电商和出境旅游将是中国消费升级红利的最先受益者。

一、医疗美容行业现状及行业特点

世界范围内,规范的整形美容术始于16世纪,最初仅是为保证患者获得正常生活必要条件的一种简单的畸形矫正手术,当属“治病救人,雪中送炭”之举。真正属于“锦上添花”范畴的医疗美容则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体美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天然的禀赋,人们开始大规模地采用先进的科技来改造自己的身体,整形美容开始在许多国家兴起,以韩国、日本、美国为甚,在韩国,始于演艺圈的整容已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

按照是否进行手术,医疗美容又可以分为手术类美容、非手术类美容,后者多为美容皮肤科下属项目。非手术美容由于无需手术、见效快、风险小、效果可逆等优势,正在逐步成为引领医疗美容中的主流方式。2014年全世界医疗美容总量约2020万例,其中手术类占比47.7%,非手术类占比52.3%。而在具体整形美容项目上,在手术项目中,眼睑手术、吸脂手术、隆乳手术排名前三,合计占比43%。而在非手术项目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约70%。 从全球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医疗美容行业已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航空业的第三大产业。据专家统计,全世界每年的市场总额约1500亿美元,预计未来世界500强企业中将有三分之一是从事与医疗美容技术研究、生产、销售的企业。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整形美容业发展较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形外科仅开展以单纯畸形矫正为主的手术,直至21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并渐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丽和展示美丽的效应使整形美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和各医疗美容医院也“门庭若市”。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享受高品质生活也日益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像汽车、住房、旅游和健康服务产业的高端消费一样,医疗美容行业也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据国家工商联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整形美容业以每年20%的发展速度递增,整形美容手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就整容手术总量来看,美国占据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7.5%,排名第一,14.3%的整容手术发生在巴西,中国占据了总量的12.7%,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据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4~2018年,我国医学美容市场有望维持13.8%的复合年增长率,并于2018年达到91亿美元(约合56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2013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实现产值已达4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截至2012年,整形美容已成为居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其中,女性消费者占90%以上,而又以20-45岁女性为主,占到80%以上。

近20年来,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已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整形、医疗美容、注射美容等领域,同时涉及到包括外科、骨科、妇科、口腔等学科在内的许多专业。这些领域和专业与医疗整形美容相关的器械、产品、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链。

近年来,伴随“颜值经济”概念,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一批民营医疗美容医院逐渐成为主力军,越来越受到求美者的青睐,发展猛烈,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一些公立医院也相继加强了整形美容科的建设,搭上医疗美容发展的快车。

就在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也在大量“消费”来自中国的求美顾客,其间因非法行医问题导致的医疗纠纷、后续赔偿等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引起两国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也在经历发展的阵痛,种种危机与挑战困扰着中国医疗美容行业。

通过以上对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规模大

根据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人口15-64岁女性共一亿七千多万人。按照目前20-45岁女性城镇消费者占医疗整形美容消费者的64%比例估算,目前全国医疗整形美容女性目标消费群总数估计为九千万人。

据了解,在世界闻名的韩国整形美容一条街-狎鸥亭这个地方,汇聚了200多家整形美容机构,其中,中国的客人已经占手术量的30%。韩国每年投入大量的广告吸引中国人,每年约有十几亿人民币流入韩国。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认为:韩国医美市场的火爆源于韩流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在增长。韩国医美有大量高端的中国客户支撑。中国高端客户对韩国医美认可度来源于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艺术。美容本身和审美直接相关,人类的审美是主观而非客观的,作为医美行业,他们的评判标准需要有社会公众认同的标准背书。为韩国医美的背书就是韩国现在的演艺明星以及韩流文化。因为医美不同于普通手术,除了技术之外,它与人的审美直接相关。韩流文化的推广让中国用户对其审美的认可度日益加强。如今是韩国医美的文化影响中国,未来中国医美行业会形成符合本国人民审美及特色的专有文化,成功的企业是有自己医美文化代言人的企业。医美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医是技术,美是艺术。所以在医美市场的成功品牌,一定是由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产生的服务品牌。

第二、增长速度快

目前,医疗美容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之后,即进入到中等发达的小康社会后,对医疗美容行业的需求就会增加10%左右,并每年会以这个速度递增。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更是达到年增速20%以上的水平。

第三、行业利润高

由于我国75%以上医疗整形美容机构的服务项目经济利益较高,以技术或营销手段创造的利润,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医疗整形美容机构,约占总利润的30%-50%不等。其他调查测算,我国医疗整形美容业的毛利率超过了一些热门产业,被称之为“时尚营利行业”。

二、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前景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中国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1万多家医疗美容机构。2015年泛医美产业(包括行业上中下游及相关产业)总量超过5500亿人民币,2011-2015年均增速接近20%。协会预计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0000亿,有望超过巴西,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

以每年进行的美容次数统计,全球医美市场近4年增幅达到12.9%。其中美国、巴西、日本、韩国、墨西哥五国共占美容总数的44.8%。而从行业发展以及和中国关系的密切程度来看,韩国医美市场无疑对中国更具借鉴作用。

韩国2014年医美行业总为产值约为634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4.6%,每千人美容次数高达19.49次,中国的人口总数是韩国的26倍,但每千人美容次数仅有4.6次。可见中国医美行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根据相关数据推算,2011-2015年全国美容人数以15%的速度稳定增长,2015年已达到760万人次。由于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速变缓,每千人美容次数变化幅度基本和美容人数趋势持平。因而,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判断美容行业的发展并非主源于人口福利,而是来自于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目前中国医美行业成长力居世界前列,宏观微观数据均表明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从全球数据来看,医美行业普遍具有抗周期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使国民平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消费升级,具体表现为对医美消费的意愿增强。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增长率下降,从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户增长变为零和游戏就可以看出,基于人口红利商业模型已经是强弩之末。下一波必然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以出境旅游数据可以看出消费升级红利的威力,2015年我国出境游人次达1.2亿,出境游消费达2150亿美元,随着签证放宽、航班航线增加、消费环境改善等,消费升级让出境游热情彻底被激发。而医疗美容和出境旅游一样,属于消费升级的大市场,高收入阶层的增加对消费升级需求是持续的。在这个风口下,医疗美容将迎来持续高速发展的机遇。

医疗美容市场的消费市场是可以不断垂直细分,不断深挖掘的。因为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是高收入女性,而女性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个需求支撑市场持续垂直细分。去韩国消费医美,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香港买奶粉,以及买纯进口食材看似不相关,但其最深层的原因是一样的,国内高收入阶层增加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无法满足,高收入人群越来越愿意为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支付高对价,这都是消费升级市场带来的机会。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认为,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医疗美容行业更加发达,机构急剧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整形美容改变自己的形象,在入学、求职、工作、恋爱、婚姻、社交、生活等人生各个方面获得优势,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中国有13亿人口,未来的整形美容市场潜力巨大。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人才、越来越多的资金将进入整形美容行业,医学整形美容机构数量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并向地级市和县级市发展。

2、从服务“病人”转向服务“顾客”

目前的整形美容外科绝大多数都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尤其是公立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是那些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所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

未来的整形美容科除了开展传统的整复外,更多的将是借助现代医学整形美容技术改变求美者的脸型、身材和肤质,以求美为主要目的,美容为主,整复为辅。服务对象将是以身体没有明显疾病或缺陷,没有功能障碍的健康人为主,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称之为“病人”,只能称之为“顾客”。

3、从整形外科转向医疗美容科

整形美容科包含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美容整形行业服务范围将涉及植发、重睑、眼袋整复、祛斑祛疤、除皱、隆鼻、修改脸型、牙齿整形、隆胸、吸脂塑身、瘦小腿、润肤脱毛、处女膜修补、外阴整形、康复整形等数百个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并不属于医学整形美容范畴,应属于生活美容。生活美容将成为未来整形美容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建立整形美容科,同时提供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病人”和“顾客”的需求。

4、医疗技术从“粗糙”走向“精细”

“病人”整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肢体的外在美观。“顾客”整形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美丽”,在不影响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美丽”甚至“完美”。

“顾客”整形求美,不同于“病人”整复治疗。“顾客”整形要求医生的手术设计更加完美,手术切口更加精致,手术技法更加精细,手术操作精益求精。相对来说,“病人”整复治疗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就显得“粗糙”,对手术切口的美观度要求相对较低。

为了满足顾客对美的追求,创伤更小、风险更少、恢复更快、效果更好的微创整形技术将成整形美容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5、设备更加先进,材料更加安全

内窥镜等先进的微创整形医疗设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领域。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整形美容专家在临床工作中将更加得心应手,整形美容手术将更加安全、更加微创,整形美容效果将得到大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将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医学科学和材料学的发展,整形美容所用的假体等材料将更加科学,更加安全,更加贴近人的形体和生理特点,绝大多数的假体材料将可以在人体内永久存留。

6、人才交流、学术交流更加频繁

为了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发展,顺应时代时尚潮流,整形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因此,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不同国家整形美容专家之间的派系之争将日渐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站在世界整形美容行业的前列。

7、医疗美容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剧烈

这种竞争将表现在经营理念、经营体制、人才、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服务、品牌等各个方面。民营医疗机构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服务优势,将吸引更多的经营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和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的整形美容专家加盟,从而将成为公立整形美容机构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并会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越公立医院,成为主导中国整形美容市场的中坚力量。

不久的将来,一部分诚信经营、管理规范、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具有雄厚实力的民营整形美容机构的品牌将得以建立,品牌的作用将得到显现。品牌整形美容机构将在行业内引领。

随着社会坏境的改变,医疗美容必须跳出医疗美容这个狭隘的围城,将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健康美容有机地融合,集医疗手术、治疗、中医美容养生、休闲美容购物于一体,竭力打造以健康为目标的医疗美容综合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医疗美容产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起步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公立医院开设美容门诊,民营的美容机构也在全国开始兴起。随着国外的美容观念、先进技术和美容材料、运营管理理念陆续传到中国,带来了需求增长,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疗美容行业,各种私立医疗美容机构也迅速发展。

目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震荡,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GDP增速降至7%以下,但整体消费增速仍超过10%,其中的新兴消费领域(诸如旅游、整形美容服务等)在以更高的速度崛起。医疗美容兼具医疗与消费双重属性,伴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及消费升级的不断推动,到2015年,中国大约有5000家活跃的医疗美容机构,医美市场规模500-1000亿,近几年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平均增速。

1998-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共发生779起投资,其中披露投资金额671起。全部已披露投资金额540.88亿元,平均每笔投资金额达8,061万元。2001-2010年,医美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0年以来,医美行业在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规模也在急剧增大,2015年投资案例数达249起,较2008年增长超过15倍,投资金额增长近10倍。

从2010年开始,医美行业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2001-2016年,中国医美行业共发生302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680.6亿人民币,平均每笔并购金额耗资2.25亿人民币,根据医美行业上下游分布,上游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方面共发生143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349.29亿人民币,中下游医疗院所并购及医药器械销售方面共发生159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331.32亿人民币。2001-2010年的并购案例总体数量少,却有几起大型并购案,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1-2016年,并购热潮开始发展,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

医疗美容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商和材料耗材生产商。从上游到中游为中间商,通常指商和经销商。医美行业中游主要包括公立医院的美容科,民营美容医院和美容院。目前医疗美容产业市场较为混乱,中游的服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品牌效应的公立医院极少,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连锁公司,且存在不规范经营问题。医美行业中游到下游为导客平台、搜索引擎、医美APP等。由于国内的医疗美容行业过度依赖营销模式,在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中介机构。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新氧为代表的医美APP平台上线,在美容医院和消费人群之间建立起直接沟通的桥梁,有望重建行业内的生态系统,压缩中间环节,提高美容资源配置效率。

从医美行业上、中、下游横向分析,上游厂商因行业监管相对规范,产业相对集中,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尤其龙头公司利润率较高。但是中长期看,中下游终端整合提升空间更大,未来有可能成为各方争夺的主战场。从整个产业链有纵向延伸角度分析,医美行业开始与文化娱乐、广告传媒等产业对接。医疗美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多方面的交叉产业,包括医疗科研部门、医疗机构、器械行业、美容服务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作为一个交叉产业,医疗美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维度,为更多参与方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实现平台。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步入快速发展初期,当下正是布局投资和创业的最佳时机。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美容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商;二是民营美容医院;三是医美O2O。

1、美容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商

近几年医美行业出现的资本并购案例以医美行业产业链上游企业为主。复星动力基金2.9亿美元收购了皮肤科激光医疗设备领域的以色列Alma公司。德国Merz药厂并购了美国的一个新成立的超声美容设备企业,该年营业利润8800万美元,被6.6亿美元的价格并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医疗高科技产业链很长,研发端的投入可以通过制造端、品牌端、段层层放大,所以核心是医药高科技知识产权的竞争。

作为行业上游原材料的主要国内供应商,未来随着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借着价格和市场容量的优势,有望不断对进口产品实现替代,为中国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民营医美医院

理念的落后,体制的呆板制约了公立大医院医疗美容的发展。而新生的民营整形美容机构经营体制机动灵活,注重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医学整形美容与生活美容的统一,为“顾客”提供优质医学整形美容服务的同时,为“顾客”提供生活美容服务和各种生活便利,并且特别注重专家品牌和医院品牌的建立、维护和推广。

民营医院作为美容服务的提供商,直接对接消费需求,随着行业竞争秩序的规范,必然会有部分企业凭借一流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安全的产品而胜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医疗美容服务提供商。

近年,民营医美领域有个令人瞩目的投资案例。2015年6月,恒大集团与韩国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合作,投资20亿元的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正式开门迎客,成为恒大健康(00708,HK)旗下医学美容及抗衰老板块首家正式落地的医院。韩国原辰医学美容医院成立于1999年,是韩国最大的综合整形外科医院。

3、医美O2O

医疗美容O2O解决了传统医美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解决消费者、医师、医美机构的痛点,通过更低的成本为医院创造客源来创造商业价值,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大陆医美的市场宣传普及度不及韩国、台湾,韩国、台湾地区主要由明星、达人向公众普及医美知识,通过简化专业术语、电视节目、名人出书等形式使得大众对医疗美容产生亲近感,缩短专业医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大陆缺乏对医疗美容行业广告相关的监管机制,夸大、虚假的广告占据着各大热搜以及街边小巷。行业的乱象,使得民众对于医疗美容的整体印象不佳。有美容需求的顾客难以在国内找到值得信赖的医疗资源,因此经济实力较好的顾客多转向出国整容,接受国内服务的顾客中被敲诈,手术失败且术后无法申诉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改善行业乱象,重塑医美行业结构而言,解决顾客与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问题是重中之重。医美O2O一方面链接专业医疗美容机构,如各大三甲医院美容科室、联合丽格等医生集团及线下诊所、中小型整形机构,向客户提供多层次可靠的医疗机构选择,在此基础上,通多价格公开化,使得行业收费趋向透明,并通过团购、折扣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合理的价格,提高医疗美容的可靠度,降低进入门槛,使得更多的客户乐于尝试医疗美容服务,形成导流。医美O2O不仅提供顾客与专业机构的对接服务,还开辟咨询窗口,由专业客服或医生团队及时解答客户疑问,跟进术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多家医美O2O通过建立美容社区,形成大量的口碑反馈以及体验分享,既稳定了部分高频次消费客户,为入门客户提供比照参考,从客户端反向约束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医美O2O在普及医美知识、对接顾客-机构需求、提升客户体验、规范行业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篇13

现象之一

发生在职教园区的碰撞

文・张韦韦

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共有2300家企业。其中,以诺基亚、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拜耳、康宁、奔驰汽车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58家,投资项目67个,平均投资规模4600万美元。

伴随着新投资项目逐年递增,对于蓝领工人的强烈需求在亦庄工业园区尤为明显,每年所需各类人才达数万人。其中,不少世界500强企业急需一线工人。这些都为亦庄职教园区内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就业市场。

为区域经济服务

北京亦庄职教园区是北京市2002年批准立项的项目,初衷是为建一所全国领先、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集高职与中职为一体的现代化职教园区,并由此形成北京著名的职业院校聚集地。

在原计划里,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市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化工学校和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6所北京市教委直属中专学校将进驻这里,现在已迁入了4所学校。

亦庄职教园区开设了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光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等30余个专业,这些几乎涵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年初,为加快亦庄职教园区建设,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汽车工业学校、北京机械工业学校5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记者也看到:要突破学校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别界限,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提高学校规模效益。打破地区、部门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等方面局限,统筹、协调、促进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等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

“无论是整合前,还是整合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初衷没有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表示,“当时把大型职教园区设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也是基于当地急需大批中等教育人才的考虑,是为亦庄开发区内的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这是观念的转变。从独立办学、不问市场转向重点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人才,这一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与国际成功的职业教育接轨

“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就业市场。园区内的学校主要为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目前,我们已经与上千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像奔驰这样的国际化企业就有三、四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幺居标表示。上任前,他曾是原北京汽车学校副校长,与奔驰公司的合作当时主要由他负责。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努力去培养什么人才。这是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慢慢悟出的道理。

然而,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合作的?

幺居标介绍,在与奔驰公司的合作中,专业设备、专家、专业课程均由奔驰提供。学校则提供师资,并与他们的专家形成团队;实训场地、通用工具也由学校提供,学生毕业实习的岗位则由奔驰提供。

原北京市二轻职业学校副校长(现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学院院长)朱进京也介绍了他们的合作情况,“我们已经与世界最著名的气动元件制造和销售跨国公司SMC建立了长期合作。他们需要检测工人、操作工人、制作工人,根据这些岗位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再依据不同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实训。最后,由他们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定向招聘。我们许多学生已在该企业就业,有些已经成为基层管理者,学以致用地发挥着作用。

朱进京认为,校企合作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前,学校教学主要以书本为主,追求向大学靠拢。现在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按照企业要求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发生了变化,所学内容也变化了。另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改变。课程的针对性更强了,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与企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我们的老师、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同步。”幺居标认为,与国际化企业合作,学校最大的收益是能与国际成功的职业教育接轨。

“这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新尝试。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和设备上。但最核心的差距还是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教科院职成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高卫东说。他分析,我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所以总体上还是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这个本位教育强调理论、轻视理念;强调知识、轻视技能,这就造成我们一些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但在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上,企业与企业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就企业招聘而言,企业间认识差异非常大。像奔驰、SMC十分注重员工的技能和职业操守。在奔驰公司考察期间,我发现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工序,它们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苛刻,而有些企业没有这种意识,认为招聘一般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后,上岗操作就可以。”在一些企业,落后的用人观念仍然存在。

除技能、职业素养过硬外,要想进入外企工作,语言也是一道关卡。对此,我们也在做大量工作,请外教,课时不断加大。学生要想进入国际化企业,语言是基本工具。”

磨合是必然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改革的一个方向,那么,新旧模式的冲突不可避免。校企合作,这是一个伴有摩擦、碰撞,然后沟通、协调、改变、调整的过程。

“与企业的合作并不容易。”朱进京感叹,“第一,课程需要调整,一开始教师们不是很习惯,因为要改变备案方法和教学方法。其次,学生与企业间也需要一个互信的过程。如果毕业生的质量不稳定,企业会中止合作。第三,如果企业没有合作意向,学校也无可奈何。”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与奔驰曾产生过分歧。“奔驰的课程安排与我们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奔驰的课程,学校肯定会不适应。我们的生源本来就与德国不同,如果把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原封不动搬过来,势必给学校带来许多问题。” 幺居标认为。

北京教科院职成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高卫东也赞同这一观点,“在课程设计上,中国职业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要将合作进行下去,就需要双方共同讨论,相互协商。但在课时的设置上,学校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以前老师们习惯照本宣科,然后到车间看看。现在,他们已不再完全按照教学范本进行教学,在教授课程时遇到一些问题,都会及时与德国专家沟通,以便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方面,都是由我们的教师与奔驰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现在,很多实训设备我们也在一起加紧开发。”幺居标说。

高卫东评价说,校企合作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职业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在我们传统的职业学校里,课程由专家编写,老师只负责教书。但现在,从企业的需要来说,企业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模式化的教材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有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技术,学校的核心创新能力就是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开发课程,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才能立住脚。

通过合作,打造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而这个课程开发能力就是学校未来应对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证明,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用学校的设备把企业壮大了;学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把自己的教师队伍补充了,同时学校可以把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教师也在企业中不断锻炼,师资水平得到提升。

作为践行者,幺居标不否认与企业合作有难度,“由于认识和看法不同,学校与企业间的磨合是一种必然。”但他认为,合作要想取得一定效果,双方必须目标一致。从企业角度是需要高素质的员工,而学校则是希望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间针对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沟通。”

现象之二

可口可乐:仅有能力是不够的

文・张韦韦

作为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地,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和优先发展地位的亦庄不仅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更以其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产业园区的魅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这里。它们的到来,带动的不仅是经济产值的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就业机会。

不再技能至上

记者进入亦庄可口可乐工厂的核心――生产线看到,在这里,为保证每一道程序的质量,一线操作工人必须经过严格培训,他们岗位分工明确,互相配合默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生产企业,可口可乐一直坚持: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所以,对每一个岗位的任职要求可口可乐公司都有严格的规定。

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也成为可口可乐在中国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可口可乐从未间断过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录用新员工时,他们极其看重求职者的潜质。

为了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能力,每位求职者至少会经历三次面试,由不同主管从不同角度来考查求职者。

“应聘者首先要了解可口可乐,对我们的行业和产品有热情。”郭明说。人事部门的初次考察,主要针对应聘者的背景,他对本公司文化的理解,以及他在应试中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本公司的文化。

其次,要看应聘者的潜力和交流能力。经过人事部门初次筛选后,把筛选结果交给业务部门主管,由他们确定第二轮人选。接下来,业务部门会与人事部门一同协商,确定最终人选。而此时的选择标准,考察最多的还是应聘者的能力,看他是否具有胜任这个岗位的能力,是否能达到预先制定的岗位职责。

“另外,还要考虑他的‘期望值’是什么,他过去的背景及对未来的期望是否适应本公司的文化与发展,是否与我们的岗位相适合。”郭明话语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可口可乐已不再把技能至上奉为企业的用人准则。

由此可见,技术能力已不是叩开知名企业大门的“敲门砖”,职业道德观念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则成为学生吸引企业的闪光点。在郭明眼中,“过硬的技能固然重要,但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及倾听他人意见的耐心,这些是一名优秀员工的必备条件。”

“公司花大量时间、资金培训新人,有些新人这山看着那山高,往往没在岗位上干熟,就想着往外蹦,这是企业最忌讳的。”郭明提醒毕业生,修学先得修身,在把握就业机会的同时,要多注重自身敬业精神的培养。

当以输送人才为己任的部分职业院校仍紧盯着学生技能培养不放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国际化企业早将用人标准的重心向技能之外的敬业精神、忠诚度、责任感、个人潜力与交流能力倾斜。

培训背后的故事

在企业看似程序化的培训后,隐藏着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其对员工的期望值。

在可口可乐,为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他们入职开始,公司就为他们安排了各种样式的培训课程。“企业的培训行为无非是想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除工作奉献外,还能促进他们个人的成长。”这是郭明对企业培训的理解。

可口可乐公司将培训内容明确划分为:基础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等。 对基础培训,可口可乐公司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入职培训、公司规章制度培训、公司企业文化培训、个人激励培训等。他们期望通过这些培训,让员工了解可口可乐发展的历史、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发展的状况、企业精神、可口可乐管理系统、可口可乐质量系统等。

“通过这些培训,辅以个人激励培训,让员工以可口可乐为荣,新员工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老员工调整心态,重新燃起工作激情。同时,促使员工拥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乐观进取的心态、持久的耐性、强大的自信心、优良的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坚持学习的态度。他们是一张白纸,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让他们在这张纸上描绘出精彩的人生。”郭明说的是可口可乐进行基础培训的目的,却道出了诸多企业的心声,那就是要赢得员工的更多忠诚与热情。

业务技能培训就是根据公司发展所确定的各种岗位工作的需要,对在岗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及技能的培训。在可口可乐,它的培训方针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更为注重的是提高在岗职工实际工作能力或劳动技能,使之岗位成才,满足岗位要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在管理技能培训方面,针对专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继续教育,其培训类型多样:有知识扩大型培训,用以改变人才智能结构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知识更新型培训,适时更新知识体系,使员工时时走在时代前面。

现象之三

职业教育,在开放前沿创新

文・刘君

2008年,中国不但要迎来奥运盛会,也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盛典。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作为改革开放的一大创举,各地开发区的设立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功不可没。30年来,当开发区从一片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变成花红草绿、厂房林立的现代化新城时,为开发区提供强有力劳动力引擎的职业教育不应被人忘记。

多年前,教育部职教司副司长刘占山说过这样的话:“世界500强已陆续在开发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职教必须加快改革发展,以适应打造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通观30年的改革,应该说,与开发区经济密切相随的职业院校,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先觉悟的群体。它们没有辉煌的历史可言,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开发区创造出种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职业院校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蹒跚前行,在与跨国公司的碰撞磨合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到中国去

在中国的版图上,沿着海岸线从北到南排列着星星点点的特殊经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从沿海大城市向沿海中小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延伸,直至遍布全国,形成了继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现在的国家级开发区共有54个,其中沿海32个,中部9个,西部13个,其中东北老工业基地5个。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集中的外向型工业区。2003年,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以仅占全国城市面积1.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4%的工业产值。2006年,实现GDP过万亿,外商实际投资147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23.3%。

开发区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区域经济增长极。2006年,时任商务部长的对开发区有这样的评价:“开发区的成就,不仅给国人以信心,也给世界以震惊。”

到开发区去

大批跨国公司的到来,不但带来了资金、技术,还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这些人才从哪里来?与开发区处于同一城市的职业院校最先行动起来,各地政府也采取了种种措施打造投资软环境。

直接在开发区建立职业院校是很多地方的做法。天津开发区于2002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其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开发区”。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发区3800家外资企业培养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一些城市让职业院校进驻开发区,以求得地理位置的“零距离”,形成了中国职教史上前所未有的迁徙。2002年,北京建立了亦庄职教园区。2007年11月,北京市又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在北京现代汽车基地再建设一个占地20公顷的职业教育园区,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为应对开发区技术人才短缺,广州开发区也规划了占地14.4平方公里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广东教育学院、广东省工贸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入驻,每年入学技工人才超过万人。

开发区也吸引了同一城市其他职校的目光。芜湖开发区自1993年成立后,该市的中职学校就主动适应开发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为开发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开发区企业员工有3万余人,其中85%为职高、中专毕业生。远离开发区的职业院校也看到了开发区带来的机遇,将其视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地。衡阳市船山中等职业学校锁定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就业岗位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重点将毕业生安置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发区内的知名企业。

人才之渴突如其来

然而,职业院校的努力并没能阻止“技工荒”的到来。

从2002年开始,在开发区迅速发展之时,一个跨国公司没想到的问题浮出水面:中国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技工荒”首先出现在制造业发达的开发区,之后向周边城市蔓延,形成延续至今的全国范围的技工短缺。

技工短缺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特别是欧洲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除非在中国找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技工,否则我们将减缓在华研发和投资的步伐。”一位欧洲跨国公司中国公司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事实上,由于掌握新技术的工人人手不足,近几年,欧洲在华企业减缓研发项目进程的例子屡有发生,特别是出现在汽车、机械等一些大型制造业领域。

“技工荒”也让职教工作者开始反思,而作为“一切为了开发区”的职教工作者,更多的反思则是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与跨国公司要求的差距上。

亦庄开发区的SMC公司人事课课长付沛明说,我们对中职毕业生强调的是能力,一人要同时监控、调试3-4台机床,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复杂的头脑,随时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生产问题。

北京应用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保峰说,“学校跟法国、德国的学校合作办学,从教学硬件来看,和欧洲国家相比几乎没有差距。但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要强很多。比如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我们没有这个水平。”

模式在发展中创新

经过对“技工荒”的反思,更多的院校强化了以往的做法――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总结以往经验并吸收国外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职教发展之路。

亦庄职教园区模式

2002年,为给亦庄经济开发区培养急需的大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北京市采用政府贴息贷款、资产置换和财政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14亿元,开始建设亦庄职教园区。2007年,在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提出要“高水平完成亦庄职教园区建设”。

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

天津坚持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职教人才与岗位需求相衔接;坚持面向全国开放式办学,实现了生源的多样化;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大批职业院校“双证书”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苏州工业园区培养外企灰领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之初,照搬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之后又融合了国外多家高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最有特色的是董事会制。其次,在学院设有以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主组成的“专业开发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第三,学院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进口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学院的实习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构建了独特的“教学工厂”环境。

青岛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模式